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
所謂符合科學性,就是教師要認真貫徹課標精神,按教材內在規律,結合學生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1
教學目標
1.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認識作者、寫作背景及文體特征;能夠背誦課文;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通過朗讀繼續提高誦讀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負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借鑒。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知識,背誦課文,理解文章寫景抒情、對比表現主旨的特點。
教學難點:領會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具安排: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猜讀——創設情境說感受
1.運用多媒體,播放古典音樂,出示岳陽樓圖片,并提問:“同學們,你認識這座建筑嗎?它有什么特點?如果你此刻站在這座高樓上,你會想到些什么?”讓幾位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的感受。
總結:大家會有不同的想法,是因為大家有著不一樣的生活經歷,范仲淹作為封建時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對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聽作者拳拳心語!
2.背景資料展示。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與范仲淹、岳陽樓相關的資料,教師補充,互相交流。
二、理讀——整體感知理思路
1.在預習的基礎上,給學生3分鐘的時間分享收獲與問題,并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列出。
2.學生自讀,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己疏通文義,畫出句讀。如有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教師巡視,幫助解決疑難。
點撥:指導明確重點詞句。注意通假字(具、屬)、詞類活用(先、后)和古今異義(氣象、微)的現象。
3.示范朗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在文中進行批注,歸納段意,理清文章脈絡。
點撥:(1)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
(2)描寫岳陽樓周圍的景色,引出“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產生的兩種不同感受。
(3)借對“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發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
(4)點明作“記”的時間。
三、析讀——品析內化讀真情
總結學生在上一環節歸納出的問題,以及本課重點而又不易解決的問題一并列出,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精讀課文,并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討論,引導逐個解決。
1.滕子京遭貶,不忘重修岳陽樓表現了什么?
2.文中沒有詳細描寫岳陽樓,原因何在?
3.課文三、四兩段文字描繪了洞庭湖哪兩幅畫面?
4.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誰與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
點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領會本文寓情于景、卒章顯志的寫作技巧。
第二課時
一、回顧——憶整體析局部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岳陽樓記》,誰簡單介紹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發言,共同回顧。那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作者是具體怎么把岳陽樓寫的如此壯美的。
二、品讀——含英咀華品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為好的詞句,仔細品味。
點撥:體會“銜遠山,吞長江”一句中“銜”“吞”二字形象地寫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這段文字運用四字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極力描繪出一幅陰冷的畫面,讀后給人一種天昏地暗、陰風慘慘的感覺等。
2.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簡單介紹駢句、散句的形式特點。
提問: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駢散結合的?學生思考,并分小組討論。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具體做出總結。
3.競賽朗讀,尤其注意節奏和語調,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學生互評,看誰能讀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樂齊讀,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
三、擴讀——暢所欲言話感悟
1.感受主旨,討論問題。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分組討論,自由發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現實生活中應該怎么做?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你是如何理解的?
點撥:深入感受作者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政治抱負,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培養“以天下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鞏固練習,擴展閱讀。
(1)完成課后習題,鞏固基礎文言知識。
(2)利用工具書、圖書館、網絡等資源搜集寫岳陽樓的詩、詞、文,探究這些文章為何不如《岳陽樓記》有名氣?寫成小報告。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2
一、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视铀哪?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 世。
二、問題思考
1、為什么要從滕子京寫起?
因為是應滕子京之請而作記,所以有必要先敘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事,也是對滕子京的贊頌,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對友人被貶的同情和當政者的不滿。
2、第2段如何寫景?"銜"、"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特點概括地描述了岳陽樓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陽樓的勝景集中在洞庭湖,接著從空間寫了浩瀚的湖面,又從時間寫湖上變化萬千的壯麗景象。六個短句,既精煉,又有氣勢。"銜"、"吞"二字形象地寫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這里并沒有對岳陽樓詳加描繪,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備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復;第二,從全文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紹岳陽樓的建造經過和它的構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3、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作者發了什么議論?為什么在文章末段發這樣的議論?
作者借虛擬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與上文的遷客騷人對照,表明了對兩種悲喜觀的不同態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際上是否定、批評了遷客騷人的悲喜觀。作者對遷客騷人的批評,也是對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規勸。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義從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見解,表明自己不為個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懷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這樣的精神自勉,其中當然包含對好友的期望。
5、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系,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系。那么跟什么有關系呢?
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系。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6、說說“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兩句中的“異”字,分別指什么內容。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異”,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遷客騷人”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的“異”,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振起全篇,回答下列問題,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個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奮發有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闊大胸襟,跟一般的“遷客”不同。
②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是什么?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主旨。
8、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況后,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托古圣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了全篇的主旨。
三、寫作手法:
1、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
2、大量使用駢句,兼以散句,語言凝練優美,句式長短不一,錯落有致,聲調鏗鏘,富于音樂美。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3
一、生字
浩浩湯湯(shāng shāng) __(yín)雨霏霏(fēi fēi) 檣(qiáng)傾楫(jí)摧 岸芷(zhǐ)汀蘭
二、重點實詞
1.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慶歷,宋仁宗趙禎的年號。結尾“時六年”,指慶歷六年(1046)。
2.謫: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歷五年(1045)。
4.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這是贊美滕子京的話。
5.勝狀:勝景,好景色。
6.浩浩湯湯:水波浩蕩的樣子。
7.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橫,廣遠。際涯,邊。
8.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多變化。暉,日光。
9.大觀:雄偉景象。觀,景象。
10.南極瀟湘:南面直到瀟水、湘水。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極,盡。
11.遷客:謫遷的人,指降職遠調的人。
12.騷人:詩人。戰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后人也稱詩人為騷人。
13.__雨:連綿的雨。
14.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15.開:解除,這里指天氣放晴。(連月不開)
16.排空:沖向天空。
17.日星隱曜: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
18.山岳潛形:山岳隱沒了形體。
19.檣傾楫摧:桅桿倒下,船槳斷折。
20.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21.去國懷鄉,憂讒畏譏: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去,離開。讒,說別人的壞話。
22.景:日光。
23.波瀾不驚: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驚,這里有“起”“動”的意思。
24.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鳥停息在樹上。
25.錦鱗:美麗的魚。
26.岸芷汀蘭:岸上與小洲上的花草。芷,香草的一種。
27.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28.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一,全。
29.浮光躍金: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這是描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0.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這是寫無風時水中的月影。璧,圓形的玉。
31.何極:哪有窮盡。
32.寵辱偕忘: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寵,榮耀。偕,一起。
33.把酒臨風:端酒當著風,就是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
34.求:探求。
35.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
36.廟堂:指朝廷。廟,宗廟。堂,殿堂。
三、重點虛詞
1.嗟夫:感嘆詞,相當于“唉”。
2.耶:語氣詞,表疑問,相當于“呢”。(然則何時而樂耶)
3.至若:用在一段開頭,引起另一層描述,近似于“至于”“又如”。(至若春和景明)
4.而:連詞,相當于“一直到”。(感極而悲者矣)
5.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以引起議論之詞,近似“像那”。(若夫__雨霏霏)
6.乃:副詞,于是,就。(乃重修岳陽樓)
7.然則:雖然如此,那么。
8.微:無、沒有。(微斯人)
四、通假字
1.具:通“俱”,都,全,皆。(百廢具興)
2.屬:通“囑”,囑咐。(屬予作文以記之)
五、古今異義
1.夫
古義:指示代詞,表遠指,相當于“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今義:丈夫,夫人。
2.橫
古義:廣遠。(橫無際涯)
今義:與“豎”相對。
3.觀
古義:景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今義:看。
4.寵
古義:恩寵榮譽。(寵辱偕忘)
今義:偏愛。
5.排空
古義:沖向天空。(濁浪排空)
今義:全部去除掉。
6.南極
古義:向南面到達。(南極瀟湘)
今義:地軸的南端。
7.進
古義:在朝廷。(進亦憂,退亦憂)
今義:與“退”相對。
8.退
古義:隱居鄉野。(進亦憂,退亦憂)
今義:向后移動等義。
9.明年
古義:第二年。(越明年)
今義:相對于“今年”。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4
三維目標:
1.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及關系。
2.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3.體會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見大”的精妙構思。
4.品味本文具有獨特美學風范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
2.品味文章具有獨特美學風范的語言。
3.理解第三間小屋中“自身”的內涵。
教學方法:討論,品讀。
教學過程:
一、配樂導入。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瀏覽全文,思考: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間小屋?各有什么特點?
明確(板書):
2.討論(難點突破):第三間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樣的內涵?
(1)自由朗讀第14—17自然段,概括第三間小屋的特點。
(2)討論: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發現、自己的話及自己的意見”?
(3)小結:這里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向這個個體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心靈的純凈與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種不為形役,高遠圣潔的人生境界。所以,我們只有學會珍視自我,這間小屋才會更加獨特與安穩。
(4)配樂朗誦:學生朗讀第14——16自然段,老師背誦第17自然段。
3.理清邏輯:
(1)學生討論:有人認為三間小屋之間是并行平列關系,你同意嗎?
(2)教師小結:是啊,情感、事業、自身是密不可分的。愛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動力,“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飛,“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以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不都是在愛國情感驅使下完成宏圖偉業,實現人生價值的嗎?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業是精神的支撐,自身則是精神的棲息地?!半m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為了真理而獻出生命的布魯諾不都開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讓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閃閃而彪炳千古嗎?
4.分析文章結構,體會“大中求小,小中見大”的精妙構思。
討論:精神的小屋“三間”足矣,房屋的空間,雖“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開頭卻說“人有一顆大心”、“人的心靈,應該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為博大”,這里的“小屋”與“大心”矛盾嗎?而文章結尾又說“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就能矗立我們的精神大廈”這又該如何理解呢?談一談你的看法。
教師小結:人類情感豐富多彩,事業五色斑斕,對自身的認識也是逐漸撥云見日的,房屋雖“小”,可盛放的寶物卻是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作者是借幾間小屋使大心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大中求小,襯托呼應,既是作者行文的機智,更是作者謙遜人格的體現。三間小屋組成了作者遼闊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畢淑敏那樣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間間累積勢必會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廈!
三、歸納主旨。
文章以三間小屋為載體,闡述了精神追求的內涵及其意義,激勵人們關注自我心靈,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華。
四、鑒賞語言。
1.深刻的思想要靠靈動的語言傳達,有人評價畢淑敏的語言“爐火純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種貴族氣息,表現出獨特的美學風范”,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品味鑒賞,感受其獨特的語言風格。
2.教師小結語言特色:華麗而不失樸實,深刻而不失平淡,睿智而不失真誠。
3.師生共同配樂朗讀。
五、拓展延伸。
1.拓展討論:如果我們也來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們會盛放哪些內容呢?
2.拓展美讀:師生朗誦畢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自然段。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5
教學目標:
1.讀懂文章,梳理思路脈絡。
2.品味語言,把握中心觀點。
3.理清層次,分析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杜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庇矛F實主義筆法表達了一個樸素的愿望——居者有其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了現實中有一個棲身之所,我們的精神還要有一個棲身之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應詩意地棲居。”劉禹錫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身居陋室,卻道:何陋之有?可見,物質世界家徒四壁,精神世界卻能富麗堂皇。小屋里有愛,有著溫暖的色彩;小屋里有信念,綻放著耀眼的光芒;小屋里有回憶,是生命中的美好。在精神小屋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精神小屋里,“一水一心法,一石一禪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看看作者的精神世界都有哪些東西?
二、整體感知,梳理思路
【提問】第1-5自然段講什么內容?有什么作用?
【明確】第1和2段說,我們很難達到兩句名言所講的有雄渾寬闊的胸懷,但這兩句名言恰恰又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人的心靈活動也需要空間。接下來,順勢提出“容心之所,該有怎樣的面積和布置?”的問題。作者再由現實中人們的兩居室三居室,引出第6段所講的“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所以其作用是:前5段分析名言中關于人的心靈空間的闡述,引出關于人的心靈活動空間(精神小屋)的思考。換句話說,我們的精神世界里應有哪里東西?
【提問】在作者的眼中,我們應該有哪三間精神小屋?
【明確】第一間(7-9段):盛著我們的愛和恨。第二間(10-14段):盛放我們的事業。第三間(15-18段):安放我們自身。
三、重點賞析,理解特色
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
【提問】作者認為這間小屋有哪些愛和恨?
【明確】首先講人的心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愛與恨。
【提問】作者如何評價這些愛與限?
【明確】運用比喻、擬人,形象地評價這些愛與恨如同“古老樂器”會在某個金戈鐵馬之夜無師自通,與天地呼應,錚錚作響。言外之意是,人的愛與恨總會在我們的心靈自然而然地留下印記,讓人喜悅或讓人痛苦,這里我們每個人都是無法避免的?
【提問】既然無法避免?該怎么辦呢?
【明確】要給愛留下足夠的容量,也就是說要讓愛比恨多。因為如果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如果恨多愛多,小屋就凄風苦雨。(對比論證)
【提問】作者按什么寫作思路論述第一間小屋?
【明確】按“是什么——怎么樣——怎么辦”,即愛與恨分別是哪些——這些愛與恨怎么樣(無法避免)——應該讓愛比恨多。
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
【提問】我們為什么要喜歡我們所從事的工作?
【明確】1.人的一生工作時間很長,有七萬個小時。2.喜歡就充滿快樂與創意,不喜歡則如針芒在背(難受)。(對比論證,比喻論證)3.事業對精神的濡養或腐蝕作用很大。
【提問】如何得到自己喜歡的事業?
【明確】主要靠自我尋找。(為什么靠自我尋找?理由:1.相宜的事業不多,2.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當找到時,已經是滄桑時分。為什么?因為我們太年輕的時候,無法真正獨立,容易受金錢、地位、榮譽迷惑;而當我們真正認識自己時,已經耗費半生)盡管費時多,但只要去尋找,終將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業,否則精神會很痛苦。
【提問】如果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業之后,又該怎么辦?
【明確】背負著它,播種著,耕耘著,收獲著,使人生與事業相得益彰。高爾基說過“當你把工作當成一種樂趣時,生活就是一種享受,反之,則是一種苦役。”其實選擇所愛好的事業,或者選擇在事業中培養興趣,只要對事業充滿愛,都能讓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
【提問】作者按什么寫作思路論述第二間小屋?
【明確】為什么要喜歡事業——如何才能得到喜歡的事業——得到后應怎么辦。
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
【提問】如何理解“安放我們自身”這句話的內涵?結合第17段思考概括。
【明確】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要有獨立自主的思想。在浮躁的社會亂象面前,我們有沒有守住初心與自信,有沒有堅守住自己的底線。
【提問】作者為什么強調我們的精神小屋還必須住著我們自己?和前兩種論證思路相比,這里有什么不同?
【明確】先列舉我們的重大失誤——精神小屋里住著別人。表現為我們的腦袋變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別人信息的集裝箱,別人語言的傳聲筒,別人意見的復制者:沒有自己的獨立的思考,沒有自己的個性特色,從而迷失的自我。然后分析這樣做的危害:精神小屋會坍塌。(精神會孤獨地飄零,沒有寄托)作者采用反面論證,強調精神小屋安放我們自身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要懂得為自己而活!不能為了一己之私去傷害別人,也不必為了忍讓而毫無底線;我們要照顧到別人的情緒,卻不能因為照顧別人的情緒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不要過分的在意別人的看法,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別人活得再好,我不羨慕;別人過得再差,我也不會嘲笑。懂你的人,不言而喻;不懂你的人,百口莫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