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編寫教案的繁簡,一般是有經驗的教師寫得簡略些,而新教師寫得詳細些。平行班用的同一課題的教案設計,根據上課班級學生的實際差異宜有所區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詩歌,感受詩人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和偉大品格。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理解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人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和偉大人格。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簡介詩歌寫作背景。
今天我們要學習劉禹錫的一首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借此來認識一下這位不服輸不言敗執著而又樂觀的一代詩豪。
劉禹錫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永貞革新。失敗后,一再遭貶。寶歷二年(826年)冬,劉禹錫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對州長官的稱呼,相當于太守)任期滿,被召回京。返回洛陽途中,經過揚州,與蘇州刺史任滿罷職也回洛陽的白居易相逢。
兩人才華橫溢,經歷相似(被貶),他鄉相逢,格外興奮。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兩人詩詞唱和(席間唱和、相互酬答,是當時文人慣例的雅興和禮節)。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贈給劉禹錫,對他長期被貶表示同情。劉禹錫讀后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白居易。
二、指導朗讀。
1、教師范讀、領讀全詩。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學生自讀這首詩,然后指名讀。
三、結合誦讀,體會詩人感情。
1、請從前四句詩中各找出一個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詞語,說說自己對它的理解。
凄涼:詩人參與改革,本是為國為民,誰料卻被貶到這荒涼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涼。凄涼的不是“巴山楚水”這個地方,而是詩人的內心。
棄置:詩人這一被貶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幾個這樣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為的一段大好時光就這樣虛度了,詩人感覺自己就像被朝廷拋棄了一樣,內心中的酸楚與痛苦簡直無法言傳。
空:詩人“懷舊”應該是懷念當初一同參與改革的舊友,可自己身處“巴山楚水”,又怎能與舊友相見,再三吟誦《思舊賦》又有何用?更何況這些舊友多受到迫 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個“空”,隱含了詩人內心的無奈和對統治者迫 害舊友的不滿。
翻:回到家鄉,本應該倍感親切,家鄉的人與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戀啊。可二十三年的別離,家鄉變化太大了,已經無人相識。“翻”在這應該是“卻”的意思,寫出了自己回到家鄉恍如隔世的感覺,暗示自己被貶時間之長,這其中同樣滿含著的是酸楚與痛苦啊。
2、再讀前四句詩,讀出詩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涼”“棄置”“空”“翻”)
3、指導學生誦讀后四句詩,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引導學生發現:由沉郁到昂揚)通過誦讀表現出來。
4、深入體會“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感受詩人豁達樂觀的胸懷。
導思:①詩句中“沉舟”“病樹”比喻什么?“千帆”“萬木”又比喻什么?②你是怎么理解這兩句詩的?
提供劉禹錫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詩,進一步理解他的豁達樂觀胸懷。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劉禹錫
吟君嘆逝雙絕句,使我傷懷奏短歌。
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
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
提供今人對劉禹錫這兩句詩的解讀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擁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寫了奮斗和收獲,必須要“榮歸故里,衣錦還鄉”。新的必然要替代陳舊,誕生與死亡都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是生命永遠延續的催化劑,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
面對老去,應該釋放大度、無私、寬容和坦然;
面對青春,應當獲取拼搏,謙遜,珍惜和自律。
這才是健康,發展,文明和生機勃勃的人類生命鏈。
這是我讀懂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后人賦予的哲理: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敗,新的事物總是要勝利的,我們不應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應為它們的死亡而感嘆,相反,應該把我們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教師講解:
“寄浮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間,你我只不過是一蚍蜉而已,我劉夢得今日雖已是“沉舟病樹”,可我之后,依舊千帆競發,萬物爭春啊!一個為國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貶長達二十幾年的人,還能淡定的說出這般理智的話,可見其內心是多么的強大多么頑強!多么的積極和樂觀。后人對這一千古名句推崇備至,一是詩句中包含著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內心的豁達樂觀和不屈不撓不怕打擊的倔強意志。
5、“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怎樣理解詩句中的“長精神”?
引入劉禹錫的另兩首詩,進一步體會劉禹錫的頑強豁達精神。
因參與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動,詩人被貶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還”,回到長安。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觀賞桃花,寫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以桃花隱喻暫時得勢的__佞小人。于是詩人再度遭貶,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詩人再游玄都觀,寫下了《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自己不怕打擊、堅持斗爭的倔強意志。“前度劉郎今又來”的不懈斗爭精神,一直為后人敬佩。“前度劉郎”也成為流傳之今的成語。
6、帶有感情的再讀后四句詩。
7、再讀完整的詩。引導學生注意詩中詩人情感的變化;前四句要讀的沉郁艱澀,后四句要讀的昂揚樂觀。
8、完成下面的填空,對名句說出自己的味道與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輕叩我額頭
“當”地一彈
挑起回音裊裊……我明白
————————————
————————————
四、總結歸納。
劉禹錫通過這首詩感慨世事滄桑,抒發了被貶的悲憤,又表現了詩人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表現出劉禹錫對未來充滿信心,奮發昂揚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熱情,體現了劉禹錫歷經磨難而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這就是劉禹錫。
五、試背整首詩,結束本課學習。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結合注釋解釋全文大意,并能初步體會是中蘊含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獨立思考、討論、對文章中關鍵內容的探究等過程,體會文章語言的優美和表達的精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詩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堅韌不拔的意志。
二、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獨立思考、討論、對文章中關鍵內容的探究等過程,體會文章語言的優美和表達的精妙。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自主思考、小組討論、PPT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應該都聽說過,詩詞在古代交際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會友送別,游遷升貶都會寫詩寫詞感懷一番,收到的人,還常常再和一首。歷留下了很多這樣內容的詩。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首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二)初讀感知
1.用ppt出示劉禹錫簡介如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板書標題)
2.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此詩作于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劉禹錫寫此詩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當年所作之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簡單描述白詩大意。
5.初讀全詩,結合文中注釋解釋全文大意
(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
(三)深入研讀
1.我們要理解本詩的內涵及情感,就須將本詩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們對比白詩,來看看劉詩第一聯為什么要這樣寫?
(劉禹錫這首是酬答詩,接過白居易詩的話頭,寫自己謫居在巴楚荒地,已經二十三年了。一來一往,有唱有和,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系。)
2.第二段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樣的情感?
(“聞笛賦”西晉向秀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殺后,向秀路過嵇康的家鄉,聽到有人吹笛,悲從中來,作出《思舊賦》;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的路上偶遇兩童子下棋,就在一旁觀看,童子下完棋后,斧頭已經腐爛,王質下山后發現已過百年,同輩人皆已故去。此兩句表明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暗示了世態的變遷,抒發回歸之后物是人非,生疏惆悵的心情。)
3.本詩的第三聯是千古名句,請同學們對比兩首詩品析一下這兩句。
(白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你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為劉禹錫抱不平。對此,劉禹錫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來酬答。以沉舟、病樹自喻,略有惆悵,又相當達觀。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感到不平,對世事變遷和宦海沉浮,表現出豁達的襟懷。此外,因為這兩句詩形象生動,今日常被人引用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4.第四聯質樸清新平實,這兩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因第三聯傷感低沉的情調,第四聯便順勢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詩人也沒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筆鋒一轉,又相互勸慰,相互鼓勵了。表明作者對生活并未完全喪失信心。詩中雖然感慨很深,但讀來給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卻是振奮。)
(四)鞏固提高
我們學過的詩中,常常蘊含一些人生的哲理,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過或者你聽說過哪些類似的詩句?簡述說明了哪些道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由《游山西村》等等)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回顧全文生重點詞句及大意。情感升華: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 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遇到挫折后,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嘆息抱怨,而是勇敢豁達地繼續生活下去
作業:課下請學生選擇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賞析。下節課點評。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堅定地信念和樂觀精神。
【名句賞析】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角度一:“沉舟”、“病樹”是詩人自喻,飽含感慨身世、惆悵憂傷之情;但他對未來并不失望,堅信“沉舟側畔”,必然有“千帆”競渡,“病樹前頭”,終究會“萬木”爭春,表現出詩人豁達豪邁的胸襟。
角度二:借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含深刻的哲理,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新事物必然取代舊事物,未來肯定比現在美好。
角度三:(描繪畫面)波濤滾滾的大江之上,沉沒的船只旁邊,有成千上萬的船只揚帆競發;大自然中,枯死的樹木前頭有千千萬萬棵樹木競相爭春,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2.“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是什么意思?表達了怎樣的心情?
這兩句意思是寫作者自己被貶謫到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地區,二十三年就如同棄置在道旁一樣。表達了作者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心情。
3.“聞笛賦”、“爛柯人”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聞笛賦”抒發了對已故朋友的悼念之情;“爛柯人”抒發了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2.理解這首詩詞的主要意思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教學難點:
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并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憶海拾貝,走近李白
(一)回憶李白的詩歌及詩人形象
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們從小學到現在學過不少李白的詩作,從這些內容豐富的詩歌中,你認識到一個什么樣的李白呢?聯系作品,談一談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課件:
我們學習過不少李白的詩作,記憶中的李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請你用以下句式來回答:
“我從‘________’(詩句)中,讀出______的李白”
(例如:“我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讀出孤單寂寞的李白”)
“我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讀出思鄉的李白”。
“我從‘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中,讀出才華橫溢、滿腹憂愁的李白”。
(二)師生互動,了解李白
首先,我們一起來回顧李白的生平情況。李白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生談
師小結,讓我們一起走近李白,了解李白。
出示課件:(教師講解)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有“詩仙”之稱。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現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詩九百多首。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一)了解詩歌創作背景。
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行路難》的嗎?
出示課件:(教師講解)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遭受讒毀離開長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組詩(共三首),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學生初讀詩歌,找出詩歌中的生字難字。
請大家一起試讀詩歌,并從中找出生字、難字。齊讀詩歌。
大家覺得哪些字詞需要我們一起來注意的,請指出來。
“樽”、“箸”、“塞”、“行”。
(三)師生互動,正確把握詩歌朗讀節奏及感情基調。
聽讀詩歌
(1)你能認出下面劃線字的正確讀音嗎?
金樽 珍饈 投箸 歧路
(2)你能把握詩歌的朗讀節奏嗎?
(3)讀出詩歌的基調
出示課件:
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什么?請從下面選出相應的詞語來回答。
苦悶 愉快 深情 憤慨 喜悅
激越 昂揚 悲傷
三、再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并結合注釋解釋重點字詞。
師:現在大家自由地朗讀詩歌,并結合注釋看看自己是否理解了下面這些字詞。
出示課件:
自由朗讀詩歌,并結合注釋解釋下列字詞。
“羞”“直”“閑來”“忽復”
“長風”“會”“直”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內容。
生談,其他人補充或評價。
四、研讀詩歌,理解詩歌主旨及詩人形象。
師:理解了詩歌的內容,現在請大家來思考幾個問題。
出示課件:
1、面對美酒佳肴,詩人的心情如何,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2、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3、詩中借用哪些歷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樣理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達怎樣的志向?
(教師歸納小結)
出示課件:
金樽、玉盤——美酒佳肴的鋪陳
停杯、投箸、拔劍、四顧——茫然、憂郁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艱難險阻
呂尚垂釣碧溪、伊尹夢舟日邊-----信心倍增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樂觀自信
師:這首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師:那么在這首詩歌里,我們又看到一個什么樣的李白呢?
生談,教師點撥、引導。
五、品讀詩歌,賞析詩歌藝術手法
我們知道李白的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那么在這首詩歌里,這種浪漫主義的風格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
出示課件:
默讀詩歌,說說這首詩歌是如何體現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的?
六、拓展延伸
瀟灑如李白也有苦悶的時候,但李白畢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沒能讓他一蹶不振,李白選擇了堅強,選擇了自信,選擇了樂觀。那么我們呢?當我們面對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時,你認為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結合你所積累的詩詞名句來談談你的生活態度。
七、總結,布置作業
(一)小結
(二)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行路難》
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為話題,寫出自己對李白詩歌及為人的解讀。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結合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積累李白有有關事跡和相關詩句。
2.能力目標:品味語言,領悟意境,培養學生朗讀、賞析詩歌的能力,運用材料進行寫作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3.情感態度目標:感悟詩人自強不息、樂觀自信的精神品質,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
教學重點
根據作者的生活經歷,理解李白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交織起來的復雜心態,感受到本詩抑郁和奮發、失望和希望急劇交替變換的感情基調。
教學難點
立足課本,拓寬視野,積累李折,指導學生運用積累的李白的相關材料進行寫作。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說李白
(1)猜人物,作簡介。
他是中國歷一位偉大的詩人,在生于唐代,祖籍甘肅,于701年生于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國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四川江油。他是一位劍客,他是一位酒仙,他更是一位詩仙“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同學們,你們知道我說的誰嗎?
(2)知李白,談背景。
關于李白,你們知道他的哪些詩句或他的相關的故事呢?
背景介紹:
開元十二年(724)秋,24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離開家鄉,開始了他的漫游的生活。他曾于(730)年來到長安,廣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實現自己懷才報國的志向,卻未能如愿以償,只得怏怏離去。沿黃河東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后連天子也被驚動了。天寶元年(742年)秋,唐玄宗下詔征李白入京,命李白供奉翰林。已是四十一歲的李白頗為躊躇滿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本以為可心作一番事業來報答玄宗的知遇之恩,狂放不羈的李白曾讓高力士為其脫靴,楊貴妃為其磨墨,但也遭到宮廷權貴們的忌恨。“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 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而唐王朝也只把他當作了一個粉飾天下太平的花瓶。天寶三年,李白“賜金還鄉”,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行路難(其一)》。
二、讀李白
1.一“讀”,知李白的情。
(1)flash范讀。
(2)生一代表讀。
(3)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初步讀出情感,讀完后思考:
我從句中,感受到李白
的心情。
(4)小結。心情:
感激――(苦悶抑郁)茫然――增加信心――感到前路艱難苦悶――充滿信心和希望。
(5)再讀。
2.二“讀”,識李白的人。
(1)個人展示讀。讀出情感的變化。點評。
(2)問題:
讀了這首詩,我從中讀出李白是一個的人。
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顧影自憐、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個鐵骨鏗鏗的李白,一個豪氣干云的李白,一個英風傲岸的李白,一個高 瞻遠矚奮斗不息的李白,一個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對我們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們為李白的詩折服,更為這些詩歌中所展現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3)從李白身上,你學到了一些什么呢?
3.三“讀”,賞李白的“風”。
李白在前路茫茫之際,卻奏出了充滿自信希望的音,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風格,此詩也不例外。那么在這首詩歌里,這種浪漫主義的風格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
(1)詩歌用了夸張的描寫,比如像“金樽”“玉盤”極力地寫出了器皿的貴重。
(2)詩歌用了象征的手法,充滿了豐富的想象。
(3)詩人運用了典故。
(4)大家說得真好。在這首詩歌里詩人運用了像“黃河”“太行山”“滄海”這些壯美的意象,通過豐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艱難也表現自己的雄心壯志,用了極夸張的筆法為我們展現了一場珍貴的勝宴卻筆鋒一轉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顯其內心苦悶的程度,又巧用典故來表明自己的信念又豐富了詩歌的內容。短短的幾句詩卻似乎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們自信微笑的詩人形象,加上詩歌跳動的韻律和節奏,全詩情感一波三折,跌蕩起伏,無不體現出古典詩歌所具備的意境美、形象美、韻律美及情感美。
(5)再讀,讀出這些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