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教案反思怎么寫
四年級數學教案反思怎么寫篇1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四則運算中各部分間的關系,對四則運算知識進行較系統的概括和總結。
2.認識中括號,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能進行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
3.讓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四則混合運算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過數學學習,提高抽象概括能力,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內容
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四則運算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含有關0的運算)
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解決問題
三、編排特點
1.增加了四則運算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2.突出對知識的梳理和總結。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掌握三步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2.會解答用兩、三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1.理解“0”不能做除數的道理。 2.解決實際問題。
五、課時安排
本單元共安排5課時(僅供參考,老師們可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調整)
六、教學建議
1.要注意在實際問題中進行數量關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學。由于本單元是將解決問題和四則混合運算有機結合起來編排的,因此,在教學中每節課都要注意在實際問題中進行數量關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學,這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1)要注意加強審題和對數量關系的分析。
●有哪些數量?這些數量分別表示什么?
● 哪兩個數量之間有關系,有什么關系?
(2)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根據問題選擇分析方法:
● 從條件入手● 從問題入手● 從關鍵句入手
(3)幫助學生掌握思維的外化形式。
●示意圖 ● 線段圖 ● 枝形圖
(4)在訓練課中要注意補充相應的習題進行訓練。因為關于整數的三步的實際問題在本冊中已達到最難的程度,進入了收尾。
2.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同時體會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因此,教學中要把握好要求,即在解決問題時可要求學生列綜合算式來解決問題,然后在綜合算式中明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與運算順序結合起來。但老師要明確,在解決問題中并不要求學生一定列綜合算式解答。
3.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間。針對每個例題的教學,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或現實生活創設現實情境,(知識點要保留)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研討。在每層的教學中要注意遵循研討的六環節。
4.關于計算方面的訓練。
(1)加強口算的訓練。
(2)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一審運算符號。
二審數據特點。
三定計算方法。
(3)要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4)教給學生抄題、抄數的方法。
(5)做題時速度適中,一步一回頭。
(6)關于作業的批改問題。
(7)練習要經?;?。
(8)堅持棄九驗算法。
學情分析:
四年級數學教案反思怎么寫篇2
一、復習鋪墊,引入新課。
1、口算.
0.3+0.4=0.2+0.6=1.4+1.5=0.33+1.25=0.9-0.5=
4.8+2.2=3.5-2.1=5.5+4=19.5-0.5=7.2+1.6=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對答案。
2、豎式板算:(每組叫一名同學上黑板算,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計算)
4.89-2.643.61+1.377.75-6.352.82+3.17
點撥: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注意什么?
(強調: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從低位加或減起。)
3、揭示: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的小數減法.
二、目標實施
1、創設情境導入:同學們,你們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為了促進你們健康成長,每學期我們都進行體檢,其中有一項是量體重。你知道你的體重是多少嗎?今天希望小學的孩子們也在量體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圖:你獲得了哪些信息?指名匯報:(笑笑體重38千克、淘氣體重45.2千克、丁丁體重33.4千克。)教師板書
3、根據情境圖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1、淘氣比丁丁重多少千克?2、淘氣比笑笑重多少千克?3、丁丁比笑笑輕多少千克?4、丁丁比淘氣輕多少千克?5、笑笑比淘氣輕多少千克?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氣和丁丁一貫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們試著解決兩個問題好嗎?
4、課件出示:淘氣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為什么這樣列式?
(1)自主嘗試計算:
(2)交流匯報:
啟發學生思考:根據45.2-33.4這個算式,想:計算小數減法時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師生共同小結
計算小數減法時,小數點要對齊即相同數位要對齊,十分位不夠減要從個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減。
(4)計算:23.5-16.8
(5)討論歸納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①相同數位對齊;
②從低位減起;
③十分位不夠減向個位借1,然后再減。
5、課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輕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2)獨立嘗試計算
(3)小組內交流
(4)匯報:
(5)點撥:把38寫成38.0你知道是根據什么嗎?(這是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即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6、課件出示: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就是小數的基本性質。練習說一說。
7、嘗試做:
1.25+6.05=78.3-6.9=
(1)觀察第一題的計算結果你發現了什么?(在小數的末尾添有0。)
我們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計算結果如果在小數的末尾有0可以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把0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
(2)強調:哪一位不夠減要從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減.
8、小結:今天通過量體重我們學習了什么?(小數加減法的進位加、退位減)
討論交流:計算這樣的小數加、減法要注意什么?
總結:
(1)小數加、減法要相同數位對齊,從低位加起或減起;
(2)哪一位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1;哪一位不夠減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確定好小數點的位置.
四年級數學教案反思怎么寫篇3
教學內容: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四年級學生比較難理解與敘述的定律。如何使學生掌握得更好,記得更牢?我想學生自己獲得的知識要比灌輸得來的記得更牢。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乘法分配律;通過計算說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讓學生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培養學生聯系現實問題主動參與探索、發現和概括規律的學習態度,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發現數學規律的愉悅感和成功
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教學重、難點:
發現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談話:這學期,我們學校鼓號隊又增加了新成員,輔導員柳老師正在為他們準備服裝呢!(課件出示商店場景)
二、展開探索過程
1、初步感知。
提問: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學生列式后交流反饋解題思路,并借助圖形加深學生對兩種解題思路的體會。
提問:猜一猜,這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會怎么樣?
計算驗證:算一算,來證明你的猜想是正確的。
板書等式:(30+25)x4=30x4+25x4
2、類比展開。
(1)出示圖形,讓學生說說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兩種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嗎?板書:(30+25)x6=30x6+25x6
(2)除了把長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褲子,把它們看成6套衣服,還可以看成什么?
要求6套課桌椅多少元,你準備怎么解決?
板書:(100+60)x6=100x6+60x6
3、體驗感悟。
(1)類似這樣的等式還有嗎?你能寫出第4組嗎?
學生舉例后,挑3組板書。
(2)提問:這3組算式相等嗎?怎么證明?(計算、乘法的意義)
同桌互相檢查剛才寫的算式是否相等。
(3)交流:介紹你寫成功的經驗
引導:你是怎么根據左邊的算式寫出右邊的算式的?
4、提示規律。
(1)提問:像這樣的等式能寫完嗎?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所發現的規律,在小組里交流。展示。
板書:(a+b)xc=axc+bxc
(3)板書:乘法分配律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個字母式子表示什么,師小結。
三、鞏固內化
1、在□里填上合適的數,在○里填上運算符號。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學生獨立填寫,指名報答案,全班共同校對。指出后兩題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應用。
出示:72x(30+6)=齊說答案。
出示:(25—12)x4=可能等于什么?怎樣才能確認?你能聯想到什么?小結。
2、橫著看,在得數相同的兩個算式后面畫“√”。
(48+52)×1348×13+52×13□
40×5+2×55×(40+2)□
75×(19+1)75×19+75□
40×50+50×9040×(50+90)□
27×(16+30)27×16+30□
獨立完成,小組討論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報答案,說說第三組兩道算式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組的兩道算式為什么不相等?怎樣改一下能使它們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讓你計算的話,你更愿意計算哪邊的式子呢?為什么?小結:有時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四、總結回顧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1、必做題:想想做做第5題。
2、選做題: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兩個數的和”換成“3個數的和”、“4個數的和”或“更多個數的和”,結果還會不會不變?用合適的方試著進行驗證。
四年級數學教案反思怎么寫篇4
課題一:乘法的意義和乘法交換律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9頁的例1和第59、60頁的乘法交換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十三的第1—5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加深對乘法的意義和乘法各部分名稱的認識,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能夠用乘法交換律驗算乘法,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乘法的意義和乘法交換律
教學難點:用乘法交換律驗算乘法
教具準備:把下面復習中的題目寫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圖放大成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教師:我們在前面復習總結了加法和減法,今天要復習總結乘法。
教師出示復習題。
1.同學們乘8輛汽車去參觀,平均每輛汽車坐45人。去參觀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學們做紙花。第一組做了45朵,第二組做的和第一組同樣多,第三組做了50朵。三個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榮家養鴨45只,養的雞是鴨的3倍,小榮家養雞多少只?
4.小榮家養鴨45只,養的雞比鴨多90只。小榮家養雞多少只?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然后教師提問:
“上面這些題目哪些題可以用乘法計算?為什么?”請三、四個學生逐題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計算。
教師:第1題和第3題可以用乘法計算,因為這兩道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
二、新課
1.教學例1。
出示例1的插圖,再提問:
“要求盤里的一共有多少個雞蛋可以怎樣求?”
“還可以怎樣求?”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用加法計算:5+5+5+5+5+5=30(個)
用乘法計算:5×6=30(個)
“乘法算式5乘以6表示什么?”(6個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數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數?”(相同的加數。)
“乘法算式中的乘數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數?”(相同的加數的個數)
“解答這道題用加法計算簡便,還是用乘法計算簡便?”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計算?用哪些方法比較簡便?”
“你能說出乘法是什么樣的運算嗎?”
教題肯定學生的回答,再強調說明并板書:求幾個相同加數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接著讓學生看教科書第61頁,齊讀兩遍書上的結語。
“乘法算式中乘號前面的數叫什么數?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號后面的數叫什么數?表示什么?”
“被乘數和乘數又叫什么數?”
教師:學過因數以后,在一個算式中被乘數和乘數就可以不必嚴格區分了。
2.教學乘數是1和0的乘法。
(1)教學一個數和1相乘。
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三個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3=3,表示3個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讓幾個學生說一說,最后教師說明:1個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個3還是3,再板書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說這個算式表示1個1相加?”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后教師再說明:1個1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個1還是1,算式是1×1=1。
“這三個乘法算式都和哪個數有關系?”(都和1有關系)
下面我們一齊看一看一個數和1相乘它們的乘積怎樣,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下面一些算式:
6×1=1×8=1×10=123×1=
“誰能說一說一個數和1相乘的積有什么特點?”可以多讓幾個學生說一說。
教師邊說邊板書:一個數和1相乘,仍得原數。
(2)教學一個數和0相乘。
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三個算式0×3=3×0=0×0=
“0乘以3等于什么?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0×3=0表示3個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說這個算式表示0個3相加?”先讓學生回答,教師再說明:0個3不能表示0個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個3還是0。板書:3×0=0
“0乘以0呢?”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0個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個0還是0,算式是:0×0=0。
“這三個算式都和哪個數有關系?”(都和0有關系)
“一個數和0相乘它們的積有什么特點?”
教師邊說邊板書,一個數和0相乘,仍得0。
3.教學乘法交換律。
讓學生再看例2的插圖,然后教師提問:
“要求一共有多少雞蛋,用乘法計算還可以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6×5=30(個)
“比較一下這兩個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讓幾個學生發言,互相補充。
教師:這兩個算式都是兩個數相乘,只是兩個因數交換了位置,算出的結果相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結論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學生口算,教師板書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學生口算,教師板書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學生口算,教師板書算式。
“通過上面這些乘法計算,可以看出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計算結果怎樣?”
學生發言后,教師邊說邊板書:兩個數相乘,并換因數的位置,它們的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誰能夠用字母把乘法交換律表示出來?”教師板書:a×b=b×a
“大家回憶一下,我們過去學習哪些知識時用了乘法交換律?”學生發言后,教師肯定學生回答,并明確指出:我們曾經用交換乘數和被乘數位置的方法進行乘法驗算,這實際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換律。
三、鞏固練習
1.做第60頁“做一做”中題目。先讓學生獨立做,然后再集體核對。
2.做練習十三的第3、4題。學生獨立做完以后,再集體核對。核對第4題的第4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計算一下等號左面等于什么,等號右面等于什么。教師再說明:三個數連乘,相乘的因數交換了位置,乘積也不變,所以乘法交換律也適合三個數連乘的計算。
四、作業
練習十三的第1、2、5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反思怎么寫篇5
一、復習舊知、引出新知。
1.學生復習條形統計圖
師:同學們前幾天我們栽了蒜苗,還記錄了它在15天內生長情況的數據,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種蒜苗的數據進行了整理,制成條形統計圖,舉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學生的條形統計圖
生匯報圖中數據
2.提出問題,學生探究作圖
師:如果我們還想了解它從第3天到第15天整個的生長變化的情況,該怎么畫呢?老師這有幾種統計圖,請你仔細觀察,看哪一種更合適。(師出示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生任選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條形統計圖上作一些修改或補充,把它變成這種統計圖呢?
學生在小組內先討論,再在圖上試一試。
學生作圖后展示,匯報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課題
師抓住學生將條形上的點連線,對比評價,選擇優秀的作品,用多媒體演示由條形統計圖演變為折線統計圖(描點,連線)的過程
提醒同學們:變成真正的折線統計圖還要把原有的條形統計圖擦掉
揭示課題:折線統計圖
二、讀折線統計圖,體會特點
1. 讀點
師:圖中的點表示什么呢?
生說點的意義,(課件顯示并標數量)
2.讀趨勢,
師:同學們都讀出了點所表示的數量(板書數量),由點連成的線呢?
生說表示蒜苗從矮長到高的生長趨勢。
讀局部趨勢,從第幾天到第幾天長得快,從第幾天到第幾天長得慢(板書趨勢)
3.估計
根據這一趨勢請你估計蒜苗第10天大約長到多少厘米?
4.預測
預測第20天大約長到多少厘米,并說說你的想法。
三、獨立制圖。
師:我們會讀折線統計圖了,那你會畫折線統計圖嗎?怎么畫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長情況統計表,你能將它制成折線統計圖么?
學生獨立繪制笑笑的蒜苗生長情況折線圖
匯報評價
說說圖中的信息
對比自己與笑笑的蒜苗生長趨勢,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運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區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統計圖
(1)從上圖中你能說說“非典”新增病人的變化趨勢嗎?
(2)你能與同學說說產生這種變化趨勢的原因嗎?
2.出示小玲家室內氣溫的變化統計圖
(1)小玲每隔( )時測量一次氣溫
(2)這一天從8:00到16:00的氣溫從總體上說是如何變化的?
(3)請你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嘗試解答。
3、出示百貨大樓一年銷售冰箱的總數量統計圖
根據趨勢,作出決策
師:如果你是銷售經理,根據今年銷售趨勢,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約進多少?為什么?
五、課外拓展
下課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下節課交流
四年級數學教案反思怎么寫篇6
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測量、猜想等學習活動,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2、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說出小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并正確能讀寫小數;
3、在合作與交流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小數的含義是屬概念教學,較為抽象、凝煉,根據學生對概念的認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這一規律。
1、從生活中了解小數,明確要用小數表示的必要性。
2、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理解、抽象小數的意義。
3、 通過觀察、測量,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
4、了解小數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廣泛運用,體驗數學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
教學學法:
1、學會通過觀察、測量、歸納,可以發現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通過指導獨立看書,匯報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創設“5.1”假期情景 ,使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經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買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錢?
2、老師買了一本書,同學們猜一猜要多少元?
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歸納出不能用整元數表示的這種數,要用小數表示。引入課題。
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進入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明確目標 探索新知
同學們都知道小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學們想了解小數的什么?
我預設學生的提問(預設)
1、小數是怎么來的。(怎么產生的)
2、什么叫小數?(小數的意義)
3、小數是怎么讀的,怎么寫的?
根據學生提的問題,師生分析問題
1、師生小結小數的意義
(1)象“0.1、0.3、0.9”這些小數叫1位小數。(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1位小數。1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
(2)象“0.01、0.04、0.18”這些小數叫2位小數。(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寫成2位小數。2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3)象“0.001、0.015、0.219”這些小數叫3位小數。(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寫成3位小數。3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
2、學習小數的寫法
三、鞏固新知
1、練習“考考你”;(練一練)第1題
2、用米做單位測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場買菜統計表。
【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使學生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小結
1、了解小數的歷史。(小資料)
【了解小數的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學了小數這節課,能談談你知道了些什么嗎?
五、作業布置
1、從生活中記錄一些小數,明天同學之間相互交流;
2、完成《作業本》
布置實踐性的作業,使學生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年級數學教案反思怎么寫篇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畫圖和交流等活動過程中,認識射線和直線,掌握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特點及其聯系。了解從一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并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知道兩點間的距離。
2.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會用符號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相應的讀法。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能應用所學知識描述生活現象。
教學過程
一、感知射線從生活中引入
教師打開激光燈,光線射向教室對面的墻壁上。
提問:在墻上你看到了什么?(一個光點)這個光點是從哪里發出的?
再問:如果把激光燈的發射點和墻上的光點看作兩個端點,那么中間的一條光線可以看作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線段。
提問:線段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后,讓學生根據線段的特點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
[評析:用學生熟悉、喜愛的激光燈射出的光線引入,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及時將具體的生活實例上升為抽象的數學概念,有機孕伏與復習了線段的特點,為射線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提問:如果把激光燈射出的紅色光線射向天空,你還能找到光線盡頭的那個光點嗎?(不能)這條光線會怎樣?(這條光線會射得很遠很遠,看不到盡頭。)
追問:這條光線還能用線段表示嗎?為什么?
講解:對!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光線看作是射線。(板書:射線)
出示教材第16頁的情景圖。
提問:這幅美麗的夜景圖中,那五光十色的燈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線嗎?為什么?
談話:但圖上只能看到這些光線的一部分,你準備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畫出這些射線呢?請大家在自己的練習本上試著畫一畫。
學生畫出的圖形可能有:
反饋時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比較,明確:射線只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端無限延長。
提問:你還能舉出生活中有關射線的例子嗎?
[評析:揭示了線段的概念后,通過光線射向天空,射得很遠很遠,看不到盡頭,讓學生初步感受無限。同時,讓學生在嘗試畫射線的活動中理解和體會無限延長的含義,感受并理解射線的特點。]
二、認識直線在操作中體會
談話:想象一下,如果把線段的兩端都無限延長,會得到怎樣的一條線呢?你會畫一畫嗎?
學生畫出的圖形可能有:
師生共同評價,并通過討論明確:直線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長。
講解:(指學生畫出的直線)我們把這樣的線叫做直線。(板書:直線)
提問:那你會把一條射線變成一條直線嗎?
指名在實物投影上把射線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一條直線。
小結:直線有哪些特點?
[評析:在對射線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想象,自己畫直線,使學生對直線的認識建立在實際操作和想象的基礎上。同時,要求學生將射線變成直線,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體會射線與直線的聯系與區別。]
三、形成概念在比較中整理
談話:我們在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又認識了射線和直線,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線段、射線、直線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在小組內互相討論。
學生活動后,組織交流。(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整理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板書。)
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題目。
學生口答,并說一說判斷的理由。
[評析:線段、射線和直線的聯系和區別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放手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學生在歸納中有效區分三者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加深了對射線和直線的認識,形成了合理的知識結構。]
四、知識延伸在實踐中提煉
1.畫一畫。
提問:如果老師要你畫一條線段、射線、直線,你會畫嗎?(學生按要求畫圖)
再問:如果老師要你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射線、直線,你會畫嗎?為什么?
談話:如果老師要你以一個點為端點畫一條射線,你會畫嗎?試一試從這個端點能畫幾條這樣的射線?(學生嘗試畫圖)
小結:從一點起能畫出無數條射線。
談話:如果老師要你經過一點畫一條直線,你會畫嗎?可以畫幾條?先想一想,再試一試。
小結:經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
提問:如果老師要你經過兩點畫一條直線,你會畫嗎?可以畫幾條?
學生嘗試畫圖,并組織交流。
小結: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2.說一說。
談話:其實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這樣的例子嗎?(學生舉例)
[評析:讓學生在畫線段、射線和直線的交流與實踐過程中,既巧妙復習了線段、射線和直線之間的聯系,又適時歸納出經過一點可以畫出無數條射線,經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和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同時,將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知識及時拓展到在現實生活中,幫助學生體會數學的實際價值。]
3.想一想。
出示下圖,談話:小明從學?;丶矣蠥、B、C三條路線可以走,你認為小明選擇哪條路回家最近?
談話:這只是我們憑生活經驗得出的結論,如果量一量呢?請同學們動手量一量。
學生反饋測量結果。
談話: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連結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就是兩點間的距離。
讓學生在紙上畫兩個點,量出它們之間的距離。
[評析: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測量、交流,明確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連結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就是兩點間的距離,從而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上升為數學知識。]
五、角的概念在自學中獲取
談話: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經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指學生畫的從一點引出多條線段的圖形),請同學們看這里的圖,你能從中找到我們已經認識的圖形嗎?
談話:我們在二年級時已經初步認識了角。請大家想一想,關于角我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再打開課本第17頁,自學例題,和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對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學生自學后,組織反饋,并通過討論使學生弄清以下問題:什么是角?角由哪幾部分組成?角用怎樣的符號來表示?
提問:你能畫一個角,并標出角各部分的名稱嗎?自己試一試。
學生活動后,師生共同評價。
[評析:由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兩條邊是射線這一關鍵,使學生對角的認識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提升。]
六、練習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圖中有幾條射線,組成了幾個角?它們各是什么角?
引導學生有序觀察、思考,明確銳角比直角小,鈍角比直角大。
七、回顧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延伸:在我們的生活中藏著很多數學知識。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應用,同學們課后可以繼續找一找,看一看,并將你的發現與其他同學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