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反思教案
七年級地理反思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據圖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范圍。
2.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種的故鄉,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范圍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你對非洲有哪些認識呢?
找出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字眼(黑人、沙漠、貧窮、饑餓、落后、熱帶草原、長頸鹿、斑馬、獅子、熱帶雨林)
今天,我們就學習: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非洲
二、新課講解:
(一)、黑種人的故鄉
1、位置范圍:
出示PPT,學生感受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
學生從書中找出該區的海陸位置(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東臨太平洋、西瀕大西洋。)
出示PPT,總結該區的緯度位置。(赤道穿過中部,南北回歸線之間 )
問:處于什么溫度帶?
2、氣候
出示非洲氣候圖的PPT,問:
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有什么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出示PPT,復習三種氣候的特點。展示熱帶草原的動物。
3、國家:
學生看書,或看PPT,非洲有哪些國家?有多少個國家?按大小,找出前五的國家。
4、地形:
出示PPT:問:
撒哈拉以南非洲什么地形最廣?
出示主要地形區:
高原:東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南非高原。
盆地:剛果盆地(指出世界最大的盆地)。
沙漠:撒哈拉沙漠(指出世界最大的沙漠)
裂谷:東非大裂谷。
出示“東非大裂谷“的PPT,指出東非大裂谷是世界最大的裂谷。被稱為地球的傷疤。處于板塊交接處(撕裂狀態,以后會形成新的海洋)
出示乞力馬扎羅山,非洲最高峰,雖然離赤道近,處于熱帶,但是山頂積雪。(原因是什么?熱帶降水多,海拔高,溫度低,降雪量大于融化量)。
5、河流:
出示PPT,指出非洲主要的河流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贊比亞河。
指出尼羅河長度6600千米,是世界最長的河流。
6、人種:
三大人種,什么人種最多?黑種人占多少?(8.5%)黑種人是三大人種中最少的人種,以我們的眼光來看,是長得比較難看的人種。人類的生存要適應自然,而非美丑的需要。
人的膚色、鼻形等體質特征不是隨機形成的,而是要是由于對氣候的適應而產生的。造成膚色差異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膚區域中黑色素的數量。黑色素多的皮膚顯黑色,中等的顯黃色,很少的顯淺色。黑色素有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的能力。可使皮膚不至因過多的紫外線照射而受損害。相反,白種人原先生活在北歐,那里陽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強烈,陽光中的紫外線不會危害身體,因而北歐白人皮膚里的色素極少。
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熱帶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寬闊的。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鼻子的溫暖濕潤空氣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緯度的白人有較長而突的鼻子,可以幫助暖化和濕潤進入肺部的空氣。
黑種人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本區90%以上是黑色人種,因此,該區也被稱為黑非洲。
黑色人種、體育素質好。能跑,美國的NBA,多數是黑人。還有許多足球運動員。除此之外,黑種人,具有深厚的藝術天賦。比如:雕刻、繪畫、舞蹈、音樂。
活動:
P62頁
課后小結
撒哈接以南非洲這一部分教學,自然地理,氣候環境,人口,多傾注一些。國家、地形方面可以少花些時間。
課后習題
1、這里生活著許多野生動物,羚羊在奔跑,鴕鳥在散步,大象在戲水,長頸鹿伸著長長的脖子吃樹上的嫩葉,還有成群的斑馬、兇猛的獅子。這種景觀最可能出現在:( )
A、熱帶沙漠地區 B、熱帶草原地區C、溫帶荒漠地區 D、溫帶草原地區
2、世界上黑人的故鄉在 ( )
A、北非 B、北美 C、歐洲 D、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面積最大的氣候類型是( )
A、熱帶草原氣候 B、熱帶雨林氣候
C、高原山地氣候 D、熱帶沙漠氣候
七年級地理反思教案篇2
歐洲西部地理教案
教學目標
1、以自學為主了解歐洲西部位置、地形、氣候概況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了解歐洲西部主要的國家和特征。
3、了解歐洲西部發畜牧業的有利條件和主要畜產品。
4、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及學科參與意識,使學生獲得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學習方法,拓寬學習空間;
教學重點
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氣候概況
教學難點
利用地圖說明其位置、地形、氣候特點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法學法
直觀演示,輔助講解,分組討論,合作突破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43--------46
導入新課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對外敞開了國門。我們周圍也出現了很多出國留學、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們以何種目的的出國,他們一般會選擇什么樣的國家呢?(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世界上有一個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你們知道在哪兒嗎?(歐洲西部)關于歐洲西部,你們都知道些什么?(歐洲西部著名的旅游景點;歐洲西部的經濟:歐元、歐盟等)這么好的地方,同學們想不想去看一看?要想去歐洲西部,首先我們要確定它的——?[(地理位置)我們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門旅行,尤其行程較遠的時候,我們要隨身攜帶一些衣物,這就需要提前了解歐洲西部的——?(氣候狀況)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備無患。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了解歐洲西部有哪些獨特的自然景觀;要觀賞這些景觀需要到哪些國家去;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什么會出現在這些地方。這就需要了解歐洲西部的——?(地形、地貌概況以及河湖狀況)
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特征: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歐洲西部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是推動歐洲各國求同存異,走向聯合的動力。本區主要國家是英、法、德、意等。還有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大家馬上就可以進入“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異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請隨老師進入“氣候”圖中,觀察山脈走向的變化及暖濕氣流的深人情況。提問: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生:阿爾卑斯山脈變為南北走向,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就不能長驅直人,歐洲西部大范圍也不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而應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有利于海洋氣流的深入,使整個島嶼顯示溫帶海洋性氣候。)
二:氣候和農業
歡迎大家進人“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時別忘了動動你腦。請大家在欣賞之余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可以相互討論、研究。
1、歐洲人酷愛乳產品和牛羊肉,他們的這種飲食結構與哪些地理因素有關?
2、歐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氣候為主?這種氣候對當地的農業產生哪些影響?
3、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亞LU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
4、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有什么好處?有沒有弊端?
這里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多陰雨,熱量少,以畜牧業為主,荷蘭和丹麥都是世界著名的乳蓄大國。很多國家的畜牧業產值占本國農業產值的一半以上。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這里盛產柑橘和葡萄,是亞熱帶水果的主要產區。
學生:閱讀46頁,了解歐洲西部農業的特點。
總結應用
我們今天主要學習了歐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圍,了解了本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和主要國家,還有發達的農業生產。
板書設計
七年級地理反思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夫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么,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的?
(板書)地球的形狀、大小
二、展示目標
即教學目標中知道與技能目標
三、自學引導及點撥
1、地球的形狀
(展示圖片)觀看教材地球衛星照片
(提問)地球是什么形狀?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學生討論學習,小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直覺→邏輯推測→實踐證明→新“眼”目睹)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說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A、(可能出現的事例):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發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提問)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組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啟發、解釋。)
(總結)準確反映地球形狀科學證明是地球衛星照片。
(討論)從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總結)任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板書:2、地球的大小
(承轉)現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圖片)地球的大小
(學生活動)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展示)地球儀
(提問)1、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區別?
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啟發學生積極回答)
(講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繼續總結補充地球儀的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四、提出問題,探索解決
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緯線和緯度
1、緯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緯線可以有多少條?
2、緯度以哪條緯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分南緯與北緯?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南緯和北緯?緯度大小的變化規律有什么特點?
4、低、中、高緯度是如何劃分的?
5、緯度最大值的緯線有什么特征?該最大值出現在哪個地區?
6、南北半球是怎么劃分的?北緯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緯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紀念碑建在哪嗎?為什么要建在這個位置?
經線和經度
1、經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經線可以有多少條?
2、經度以哪條經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經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分東經與西經?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東經和西經?經度大小的變化規律有什么特點?
4、東經180度與西經180度經線有什么特點?
5、東西半球是怎么劃分的?東經是否都在東半球?西經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兩條相對的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嗎?為什么不采用0度與180度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半球?
6、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線嗎?地球上真實的本初子午線在哪?
七年級地理反思教案篇4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
2、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
教學難點:訓練讀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啟發討論講授式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海陸分布的內容,可以考察學生亞洲、歐洲相臨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稱“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陽光灼熱”的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呢?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種,這又是為什么呢?創設地理情境,提出假設,調動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指導學生讀圖。
板書:
㈠國家最多的大洲
二、講授新課
1、通過讀圖總結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陸位置:
北面與歐洲之間隔著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蘇伊士運河、紅海;東臨印度洋,與大洋洲隔海相望;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西臨大西洋,與美洲隔海相望。
經緯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都穿過非洲;最東在50oE以東,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東半球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爭歷史,重點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為主的地形
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自學,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自己總結。通過讀地形圖和各種統計圖表,逐步回答問題總結亞洲地形的特點。
1.根據“不同海拔高度的陸地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餅狀圖)及地形圖上山脈高原的名稱總結“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
2.根據“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總結“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礎。
3.根據“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計算相對高度,總結“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據地形圖,總結“非洲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通過地圖、課本使學生觀察到非洲的幾處特別之處:
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陸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線十分平直。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對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讀圖分析非洲氣溫、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點。
能力目標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判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3、學會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學重點:
1、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分析非洲氣溫、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點。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教學難點: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過渡到非洲的氣候
二、講授新課
讀圖6—21非洲1月平均氣溫
1.看讀數,
2.看分布,等溫線稀疏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西北、東部、南部有小面積閉合曲線。用一連串的小問題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間,北部以及10℃左右。
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讀圖分析
讀圖6—22非洲7月平均氣溫
1.看讀數,
2.看分布,等溫線稀疏,比1月時密集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為明顯的閉合曲線,是非洲的炎熱中心。
通過這兩幅圖可以總結,非洲無論冬夏氣溫總在0℃以上,且絕大部分地區在20℃以上,說明非洲是“熱帶大陸”并試著分析其中原因。
三.讀圖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讀數,小于200㎜,到大于20__㎜的地區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線密集,差異顯著
3.看走向,北部地區大致與緯線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區大致與海岸線平行。
四.讀圖6—24非洲氣候類型
1.看類型,非洲的氣候類型很少,除高山氣候外都是熱帶氣候類型
2.看典型,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熱帶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在各大洲中面積最大;非洲剛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熱帶雨林區之一。
3.看分布,氣候類型呈帶狀分布,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
五.氣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導學生讀圖歸納
讀圖6—25完成題目要求學生讀圖分析
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練習讀圖分析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圖分析。
1.乞立馬扎羅山位于赤道附近,為什么山頂卻終年被積雪覆蓋,成為“赤道雪峰”乞力馬扎羅山以5895米的海拔為非洲的最高峰
2.說說從山下至山頂自然景觀發生了哪些變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根據上學期所學的知識總結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氣溫下降℃。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顯著。讀圖6—26尼羅河和剛果河
1.說出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條河的支流更多。2.尼羅河和剛果河的干流各流經哪些氣候區?想一想,哪條河的水量較小、水位季節變化大?
3.找出尼羅河的兩個源頭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結合圖6—24,看看他們分別位于哪個氣候區。你能解釋歷史上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原因嗎?
4.尼羅河與剛果河在流經山區時,形成一系列峽谷,多險灘瀑布。所以,尼羅河與剛果河的水利資源都很豐富。請問這種推斷是不是正確?
七年級地理反思教案篇5
第三節地圖
第一課時
迷語導入:“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渾身絢麗多彩。”(迷底:地圖)同學們猜得對,是地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圖的知識。
板書:第三節地圖
提問:一張地圖怎么能容下千山萬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學生:把實物縮小,用符號表示??
提問:下邊我們就實驗一下,把實物畫在紙上。
學生活動:用尺子測量自己課桌的長度和寬度(60×40),然后畫在筆記本上;請一學生畫在黑板上
提問:同學們畫的非常好,誰能告訴大家,畫圖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一點是什么?學生:把課桌縮小。
提問:你們把課桌縮小了多少倍?
學生:縮小了10倍
提問: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寫成1:10(注意單位用厘米)。板書:一、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比例尺=圖上距離
實地距離
學生活動:打開地圖冊,找一找地圖上的比例尺,請一學生寫在黑板上
(根據學生寫的比例尺的形式歸納出比例的三種表示形式)
板書: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提問:數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現地圖縮小的倍數,線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圖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義。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由千米換算成厘米時,要在千米數字后加上五個零,由厘米換算成千米時,要在厘米數字中去掉五個零。
學生活動:
提問:地圖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圖縮小的程度,可以用來量算距離,看地圖不僅要會讀比例尺,還要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
板書:二、地圖上的方向
演示:指導學生讀P19“C圖-c”、分組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指示什么方向,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2)標出圖中甲、乙、丙三點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3)圖中的甲點在乙點的什么方向,丙點在乙點的什么方向?
學生: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甲點在乙點的正北方向,丙點在乙點的正東方向
提問: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來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板書:1、經緯網定方向
提問:同學們打開書,看圖P19“C圖-a”,誰發現了這張圖與“C圖-c”有什么不同?
學生:這張圖沒有經緯網,有一個標志。
講解:這個標志叫指向標,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要注意:指向標指向北方。板書:2、指向標定方向
學生活動:1)分組討論,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動;
2)1、2、3組同學將指向標改成,4、5組同學將指向標改成斷:汽車沿什么方向行駛?
黑板畫板圖:
講解:有的地圖既沒有經緯網,也沒有指向標,這樣的地圖怎么判斷方向呢?
學生:用人們常說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學生活動:1)分別說出B、C、D各點在A點的什么方向;
2)假如圖中B、C兩點的實地距離是90千米,分組討論怎樣確定該圖的比例尺。
學生:B點在A點的正東方,C點在A點的正南方,D點在A點
圖2的西北方向。
提醒學生:知道實地距離,確定比例尺,首先在地圖上用直尺量出B、C兩點的圖上距離,再與實地距離相比,可得出該圖的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2厘米2厘米即:1:90千米9000000厘米實地距離
板書:3、一般定向法
提問: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地球上有沒有這樣一個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個方向?學生:站在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當站在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
學生活動:各小組同學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據什么來確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個小組的點子多?
學生:1)可用指南針
2)白天可以利用太陽定方向
3)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極星定方向
4)利用房屋確定方向
提問:同學們想的點子非常多,說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許多知識,也說明了地理就在我們身邊。地圖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種景物,是怎樣表示出來的呢?請同學們翻開書,觀察“一些常用圖例”。
板書:三、圖例和注記
提問:圖例和注記幫助我們區別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性。圖例和注記是地圖的一種特殊語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圖例。
學生活動:
1)分組討論,怎樣盡快記住一些重要的圖例,相互交流記憶方法;
2)每人發三張卡片,畫出三種圖例;
3)小游戲:出示卡片,學生搶答。
課后小結: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我們學習地理所必須的重要工具。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圖例和注記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識。
布置作業:利用課余時間,分小組觀測校園內的主要地理事物,繪制一張校園平面圖。板書設計:
第三節地圖
一、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比例尺=圖上距離
實地距離
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二、地圖上的方向
1、經緯網定方向
2、指向標定方向
3、一般定向法
三、圖例和注記
七年級地理反思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鄉村與城市的差異,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2.能舉例說明聚落的位置、形態、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了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搜集相關圖片,運用圖片說明城市與鄉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分析城市的好處與不足,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1.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
2.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人類可以說是喜歡群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村的景觀。)
[承轉] 城市與鄉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
講述新課:
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
[承轉] 我們看了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們有何差別呢?
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村景觀圖片:引導、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處?
[啟發] 教師可先啟發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況、商店、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說明城市與鄉村景觀方面的差別。
[討論] 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村的差別;并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臺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村的差別。
[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村是人口規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但我們也把它歸為鄉村聚落。鄉村的周圍有農田分布,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從事非農業產業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并對周圍的地區的發展起著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你我就身在其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哪位同學起來說一說你認為城市存在著哪些問題呢?
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業困難等方面來進行討論。
[小結] 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越來越大,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我們更加要加強城市的綠化,管理與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環境來。
[過渡] 前面我們了解了聚落的形態,主要包括城市與鄉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的,城市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鄉村發展成為城鎮、進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勻,從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識,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況。
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當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等。
[承轉] 正因為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聚落建筑風格各異,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講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展示] 各類文化遺產的圖片,教師邊介紹邊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然后請學生考慮圖片反映的內容有什么共性?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總結: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它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制度、民俗風情、經濟科技等到的發展水平以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等。
[教師提問]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寫“___到此一游”,這種做法對嗎?(不對)為什么?(學生討論)
[小結]: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經濟、科研價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在于:為我們研究人類各個時期的文化精神、社會制度、民族風情等有著重大的意義。特別為我們人類如何去協調人地關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寶貴的資料!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課堂板書設計,概括本課知識要點: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形式;兩者的差別;
2.聚落的形成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課堂鞏固]
1.鄉村聚落類型及其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 )
A.農村——放牧 B.牧場——伐木 C.漁村——捕魚 D.林場——種植
2.關于鄉村與城市聚落景觀差異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觀改變小、建筑密而高 B.鄉村道路縱橫交錯,網線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多 D.鄉村人們工作節奏快、文化生活豐富
3.影響聚落形成與發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資源 ③ 土壤④ 水源 ⑤氣候 ⑥ 植被 ⑦地質 ⑧ 交通
七年級地理反思教案篇7
一、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地理
用屏幕顯示問題和課本圖片,給學生分析的機會,讓他們樹立信心。
問:右邊的圖片,說明了一個地方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特長.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嗎?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鋪安排在屋頂上。
●日本人愛吃魚,市場上的海產品琳瑯滿目。
●國際中長跑中,來自東非高原上的選手常能取得好成績。
●這些漂亮的服裝大多出自我國江浙一帶。
學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師該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說錯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別的學生給以糾正,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也不用吝惜贊美之詞,至于答案,老師不必說出來,反是留給學生,留個懸念。
學了這些有什么用?
二、學習地理,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這里可以舉例說明,也可以讓學生說。
三、學會觀察地理現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節課前都進行“地球人考察”活動,屏幕顯示“方舟計劃”,激發學生參與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達100億。由于工業革命200多年來的盲目發展,盡管人類在2070年科學、技術、經濟達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類的自然界已破壞殆盡,再也無法承擔這龐大的人口壓力。同時,社會動蕩、戰爭頻繁、人們行為失范……人類和地球面臨著毀滅的危機。
幸運的是,人類此時已經擁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于是,全球委員會制定了一個“方舟計劃”,準備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約1億)普通公民遷移到別的星球上去。為了不重蹈地球命運的覆轍,全球委員會決定:這1億人要經過嚴格挑選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開……”
今天,我們從娃娃抓起,在同學們之間也來考查一番,希望我們的考察訓練能夠讓同學們成為真正合格的地球人,為地球發展貢獻出我們應有的力量,使“方舟計劃”不需要實行,讓我們和地球和諧發展。
四、裝上地理頭腦
舉例一:展示課本圖:“風沙掩埋了古文明”,問:我們應該吸取什么樣的教訓?
學生七嘴八舌:
1.尊重自然規律。
舉例二:聽老家姑姑談家鄉變化
2.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3.綜合分析地理問題。
4.具備可持續發展觀念。
以上4條比較抽象,不用多解釋,也不需要學生掌握,在以后的教學和學習中需要應用到。
【教學后記】
本節課看似很簡單,其實很難,不知道該對學生說些什么!本著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為原則,課堂上注意隨機應變,不必要求學生掌握什么記住什么,只要這節課下來,學生對老師、對地理學科有了一定的興趣和好奇心,這節課就算上成功了!
第一章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思路
新課程改革的特點之一是培養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為基礎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死記硬背、機械接受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程設計特別注意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抓住學生對地球和地球儀的好奇心理,讓其在自覺的“動手”和“動口”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點,在“發現”中獲得地理興趣從而不斷地主動學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大小;認識地球儀,并能識別經線、緯線、本初子午線和赤道;了解經線、緯線的特點;掌握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點位置的方法。
2.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的形狀認識及用數據表示地球的大小;經緯線的意義及特點。
難點:經緯線的含義;經緯度的概念;運用經緯同確定地理位置。
教學準備
教學輔助材料:地球儀、經緯儀、東西半球分布圖、南北半球分布圖、有關課程課件(自制)等
教學輔助媒體:投影儀、幻燈機、計算機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教師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學生活動:將學生分為四大組,每一組分別規定不同的時期(由遠古到現代),結合課本,先討論兩分鐘,然后各組派1~2名代表說出那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師活動:分好四個組,將課本上四幅圖用多媒體或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各組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圖2:“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組講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教師補充小結并引導: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第二組講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教師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都有哪些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并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第三組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第三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第四組的代表上來為我們講述。
第四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四個組的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教師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3頁圖1.2,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地球大小數據的圖或掛圖,然后讓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師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教師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教師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作業設計: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下節課帶來,并比比看誰做的。
第一章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課內容教師提問: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別。
導入新課,教師講述: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節課請大家回家制作一個簡易的地球儀,請大家拿出來,并在小組中交流展示。
學生活動在小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儀。
教師活動:選出兩到三個制作較好的地球儀并向全班展示,隨后進行鼓勵性評價,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教師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教師活動:(展示經緯儀)在經緯儀上指示緯線但不說出定義,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教師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2.請同學們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儀上,用彩色水筆畫出兩到三條緯線。教師到各小組巡視,輔導同學。
(評價活動結果)
教師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展示經緯儀并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線,經線有什么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在自制的模型上畫出兩條經線。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教師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在你們自制的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為了區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教師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教師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或課件。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儀上標示出基多市。
教師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教師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30°N、30°S的緯線,同桌之間一方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方讀出或寫出該緯線的緯度(強調緯度的正確寫法)。
教師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教師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律站成一排(教師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