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教案反思萬能
七年級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1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
2、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
教學難點:訓練讀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啟發討論講授式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海陸分布的內容,可以考察學生亞洲、歐洲相臨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稱“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陽光灼熱”的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呢?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種,這又是為什么呢?創設地理情境,提出假設,調動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指導學生讀圖。
板書:
㈠國家最多的大洲
二、講授新課
1、通過讀圖總結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陸位置:
北面與歐洲之間隔著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蘇伊士運河、紅海;東臨印度洋,與大洋洲隔海相望;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西臨大西洋,與美洲隔海相望。
經緯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都穿過非洲;最東在50oE以東,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東半球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爭歷史,重點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為主的地形
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自學,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自己總結。通過讀地形圖和各種統計圖表,逐步回答問題總結亞洲地形的特點。
1.根據“不同海拔高度的陸地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餅狀圖)及地形圖上山脈高原的名稱總結“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
2.根據“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總結“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礎。
3.根據“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計算相對高度,總結“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據地形圖,總結“非洲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通過地圖、課本使學生觀察到非洲的幾處特別之處:
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陸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線十分平直。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對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讀圖分析非洲氣溫、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點。
能力目標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判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3、學會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學重點:
1、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分析非洲氣溫、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點。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教學難點: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過渡到非洲的氣候
二、講授新課
讀圖6—21非洲1月平均氣溫
1.看讀數,
2.看分布,等溫線稀疏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西北、東部、南部有小面積閉合曲線。用一連串的小問題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間,北部以及10℃左右。
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讀圖分析
讀圖6—22非洲7月平均氣溫
1.看讀數,
2.看分布,等溫線稀疏,比1月時密集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為明顯的閉合曲線,是非洲的炎熱中心。
通過這兩幅圖可以總結,非洲無論冬夏氣溫總在0℃以上,且絕大部分地區在20℃以上,說明非洲是“熱帶大陸”并試著分析其中原因。
三.讀圖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讀數,小于200㎜,到大于20__㎜的地區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線密集,差異顯著
3.看走向,北部地區大致與緯線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區大致與海岸線平行。
四.讀圖6—24非洲氣候類型
1.看類型,非洲的氣候類型很少,除高山氣候外都是熱帶氣候類型
2.看典型,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熱帶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在各大洲中面積最大;非洲剛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熱帶雨林區之一。
3.看分布,氣候類型呈帶狀分布,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
五.氣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導學生讀圖歸納
讀圖6—25完成題目要求學生讀圖分析
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練習讀圖分析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圖分析。
1.乞立馬扎羅山位于赤道附近,為什么山頂卻終年被積雪覆蓋,成為“赤道雪峰”乞力馬扎羅山以5895米的海拔為非洲的最高峰
2.說說從山下至山頂自然景觀發生了哪些變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根據上學期所學的知識總結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氣溫下降℃。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顯著。讀圖6—26尼羅河和剛果河
1.說出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條河的支流更多。2.尼羅河和剛果河的干流各流經哪些氣候區?想一想,哪條河的水量較小、水位季節變化大?
3.找出尼羅河的兩個源頭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結合圖6—24,看看他們分別位于哪個氣候區。你能解釋歷史上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原因嗎?
4.尼羅河與剛果河在流經山區時,形成一系列峽谷,多險灘瀑布。所以,尼羅河與剛果河的水利資源都很豐富。請問這種推斷是不是正確?
七年級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說出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范圍和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征;通過活動,學會以極點為中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能根據資料比較自然環境的差異,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注重讀圖,以問題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和知識為主線的開放式課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地理、熱愛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范圍和特殊的自然環境。
難點:運用地圖在極地辨別方向
教學過程
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四個問題:
1、在南極地區,一條銹跡 斑斑的鐵鏈被放到戶外后,一段時間后就變得光亮如新,為什么?
2、在南極地區,一塊鋼板從空中墜落能摔得粉碎,為什么?
3、在南極地區,各國科學考察站都把防火當作是性命攸關的大事,為什么?
4、為什么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更冷?
出示北極的地圖,認識周邊的海洋和陸地。出示南極圖,學生不但要認識到南極大陸的輪廓象大象,而且要會辨認周邊的海域。(順口溜:腳太平洋,頭頂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經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還有周圍的陸地分布。
北極是“陸包洋”,南極是“洋包陸”。
結合相應的練習,鞏固知識
1、閱讀材料p94頁《南極地區的大風》,學生得出南極地區“風庫”的特點。
2、閱讀課件“極地氣候資料”:得出南極地區降水少的特點,稱為“白色荒漠”。
3、閱讀課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圖”,知道南極大陸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稱為“冰雪高原”大陸
4、課本活動p95:讀圖10.5,比較南北極氣溫,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極,稱為地球的“寒極”。
教師引導并小結:南極地區是世界最冷的地方。進一步擴展解釋南極比北極冷的原因(1)下墊面不一樣,南極是陸地,北極是海洋。(2)南極海拔高。(3)南極被冰雪覆蓋,對太陽光有很強的反射作用。(4)風大
情景對話:由學生和老師進行角色扮演,進行對話,由學生分析對話中蘊含的地理知識。
教師在課間上相應指出四個科學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時間,特別要向學生提醒長城站在南極圈以外。分析建站時間和地理位置。從南極三個站的選址,也看出我國科學考察的技術越來越先進。補充我國2013年2月在南極建立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的相關資料。
問題:我國為什么要建立科學考察站?供學生思考,帶入下一節課的內容。
學生對這四個問題很感興趣,紛紛討論,但老師要求學生不用急著馬上回答,帶著問題去聽課
根據老師出示的課件圖片,學生認識兩極周圍的陸地和海洋,認識到兩極獨特的地理位置
觀看“溫度計”上的幾組數字,比較南北極的年平均氣溫和最低氣溫,得出南極比北極寒冷很多的結論,小組交流并回答南極比北極寒冷的原因
學生參與企鵝媽媽和企鵝寶寶的情景對話
閱讀課本p96資料,并在地圖上圈出科學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較不同(經緯度)
七年級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3
第三節地圖
第一課時
迷語導入:“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渾身絢麗多彩。”(迷底:地圖)同學們猜得對,是地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圖的知識。
板書:第三節地圖
提問:一張地圖怎么能容下千山萬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學生:把實物縮小,用符號表示??
提問:下邊我們就實驗一下,把實物畫在紙上。
學生活動:用尺子測量自己課桌的長度和寬度(60×40),然后畫在筆記本上;請一學生畫在黑板上
提問:同學們畫的非常好,誰能告訴大家,畫圖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一點是什么?學生:把課桌縮小。
提問:你們把課桌縮小了多少倍?
學生:縮小了10倍
提問: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寫成1:10(注意單位用厘米)。板書:一、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比例尺=圖上距離
實地距離
學生活動:打開地圖冊,找一找地圖上的比例尺,請一學生寫在黑板上
(根據學生寫的比例尺的形式歸納出比例的三種表示形式)
板書: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提問:數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現地圖縮小的倍數,線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圖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義。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由千米換算成厘米時,要在千米數字后加上五個零,由厘米換算成千米時,要在厘米數字中去掉五個零。
學生活動:
提問:地圖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圖縮小的程度,可以用來量算距離,看地圖不僅要會讀比例尺,還要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
板書:二、地圖上的方向
演示:指導學生讀P19“C圖-c”、分組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指示什么方向,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2)標出圖中甲、乙、丙三點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3)圖中的甲點在乙點的什么方向,丙點在乙點的什么方向?
學生: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甲點在乙點的正北方向,丙點在乙點的正東方向
提問: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來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板書:1、經緯網定方向
提問:同學們打開書,看圖P19“C圖-a”,誰發現了這張圖與“C圖-c”有什么不同?
學生:這張圖沒有經緯網,有一個標志。
講解:這個標志叫指向標,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要注意:指向標指向北方。板書:2、指向標定方向
學生活動:1)分組討論,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動;
2)1、2、3組同學將指向標改成,4、5組同學將指向標改成斷:汽車沿什么方向行駛?
黑板畫板圖:
講解:有的地圖既沒有經緯網,也沒有指向標,這樣的地圖怎么判斷方向呢?
學生:用人們常說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學生活動:1)分別說出B、C、D各點在A點的什么方向;
2)假如圖中B、C兩點的實地距離是90千米,分組討論怎樣確定該圖的比例尺。
學生:B點在A點的正東方,C點在A點的正南方,D點在A點
圖2的西北方向。
提醒學生:知道實地距離,確定比例尺,首先在地圖上用直尺量出B、C兩點的圖上距離,再與實地距離相比,可得出該圖的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2厘米2厘米即:1:90千米9000000厘米實地距離
板書:3、一般定向法
提問: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地球上有沒有這樣一個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個方向?學生:站在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當站在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
學生活動:各小組同學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據什么來確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個小組的點子多?
學生:1)可用指南針
2)白天可以利用太陽定方向
3)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極星定方向
4)利用房屋確定方向
提問:同學們想的點子非常多,說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許多知識,也說明了地理就在我們身邊。地圖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種景物,是怎樣表示出來的呢?請同學們翻開書,觀察“一些常用圖例”。
板書:三、圖例和注記
提問:圖例和注記幫助我們區別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性。圖例和注記是地圖的一種特殊語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圖例。
學生活動:
1)分組討論,怎樣盡快記住一些重要的圖例,相互交流記憶方法;
2)每人發三張卡片,畫出三種圖例;
3)小游戲:出示卡片,學生搶答。
課后小結: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我們學習地理所必須的重要工具。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圖例和注記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識。
布置作業:利用課余時間,分小組觀測校園內的主要地理事物,繪制一張校園平面圖。板書設計:
第三節地圖
一、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比例尺=圖上距離
實地距離
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二、地圖上的方向
1、經緯網定方向
2、指向標定方向
3、一般定向法
三、圖例和注記
七年級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征
2、能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
3、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餓降水與夏季風的關系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4、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特征。
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業的關系,分析氣候特征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展邏輯思維、培養創新與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準備:地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
復雜的氣候: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連云港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P7“亞洲氣候類型圖”)
1、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2、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3、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4、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并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
5、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過渡:降水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
6、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農業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8、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活動】
展示非洲氣候圖P9
提問:在圖中,非洲的餓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總結:赤道穿過非洲中部
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中心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
板書設計:
復雜的氣候: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溫帶大陸性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七年級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5
歐洲西部地理教案
教學目標
1、以自學為主了解歐洲西部位置、地形、氣候概況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了解歐洲西部主要的國家和特征。
3、了解歐洲西部發畜牧業的有利條件和主要畜產品。
4、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及學科參與意識,使學生獲得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學習方法,拓寬學習空間;
教學重點
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氣候概況
教學難點
利用地圖說明其位置、地形、氣候特點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法學法
直觀演示,輔助講解,分組討論,合作突破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43--------46
導入新課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對外敞開了國門。我們周圍也出現了很多出國留學、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們以何種目的的出國,他們一般會選擇什么樣的國家呢?(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世界上有一個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你們知道在哪兒嗎?(歐洲西部)關于歐洲西部,你們都知道些什么?(歐洲西部著名的旅游景點;歐洲西部的經濟:歐元、歐盟等)這么好的地方,同學們想不想去看一看?要想去歐洲西部,首先我們要確定它的——?[(地理位置)我們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門旅行,尤其行程較遠的時候,我們要隨身攜帶一些衣物,這就需要提前了解歐洲西部的——?(氣候狀況)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備無患。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了解歐洲西部有哪些獨特的自然景觀;要觀賞這些景觀需要到哪些國家去;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什么會出現在這些地方。這就需要了解歐洲西部的——?(地形、地貌概況以及河湖狀況)
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特征: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歐洲西部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是推動歐洲各國求同存異,走向聯合的動力。本區主要國家是英、法、德、意等。還有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大家馬上就可以進入“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異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請隨老師進入“氣候”圖中,觀察山脈走向的變化及暖濕氣流的深人情況。提問: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生:阿爾卑斯山脈變為南北走向,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就不能長驅直人,歐洲西部大范圍也不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而應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有利于海洋氣流的深入,使整個島嶼顯示溫帶海洋性氣候。)
二:氣候和農業
歡迎大家進人“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時別忘了動動你腦。請大家在欣賞之余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可以相互討論、研究。
1、歐洲人酷愛乳產品和牛羊肉,他們的這種飲食結構與哪些地理因素有關?
2、歐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氣候為主?這種氣候對當地的農業產生哪些影響?
3、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亞LU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
4、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有什么好處?有沒有弊端?
這里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多陰雨,熱量少,以畜牧業為主,荷蘭和丹麥都是世界著名的乳蓄大國。很多國家的畜牧業產值占本國農業產值的一半以上。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這里盛產柑橘和葡萄,是亞熱帶水果的主要產區。
學生:閱讀46頁,了解歐洲西部農業的特點。
總結應用
我們今天主要學習了歐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圍,了解了本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和主要國家,還有發達的農業生產。
板書設計
七年級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6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西亞的自然地理環境,比如地形特征、氣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了解自然環境與當地農牧業生產的關系,以及當地發展節水農業所取得的成就。
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點和主要產油國。根據地圖,了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四、教學重點:
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點和主要產油國。
根據地圖,了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五、教學難點:
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六、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七、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板圖、班班通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通過復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并指出西亞的自然環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過復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并指出西亞的自然環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講授新課:
以高原為主的地形特征
指導學生讀圖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個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特點)學生分別分析西亞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炎熱干旱的氣候
大部分為熱帶沙漠氣候,伊朗高原和小亞西亞半島中東部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屬于地中海氣候,阿拉伯半島的西南有小部分熱帶草原氣候。大部分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對于人、動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強調西亞地區大部分屬干旱地帶。
河流
找出西亞兩條的河流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這里是古代巴比倫文化的發源地,以此來增加趣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伊拉克戰爭引出1991年海灣戰爭,從而引出西亞豐富的石油資源
世界石油寶庫
西亞石油的儲量、產量、輸出量居世界首位。
西亞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
51頁圖2-24西亞石油海上運輸路線
強調霍爾木茲海峽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線”。
閱讀“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閱讀材料,“西亞石油資源和生產特點”
三、作業:
目標檢測上的題
四、小結:
本課主要內容
七年級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7
亞洲及歐洲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征,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圖。
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6課時。
教學過程
七年級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8
【知識與技能】
1、能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2、要學會建立恰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要選擇一個單位長度表示實際問題中一個恰當的長度。這樣才能用較簡潔的坐標系標出某個地理位置。
【過程與方法】
通過具體的實例體會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態度】
體驗學以致用,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教學難點】
建立恰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并選擇一個單位長度表示實際問題中一個恰當的長度是本節難點。
一、情境導入,初步認識
問題根據以下條件畫一幅示意圖,標出學校和小剛家、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剛家:出校門向東走150m,再向北走200m。
小強家:出校門向西走200m,再向北走350m,最后向東走50m。
小敏家:出校門向南走100m,再向東走300m,最后向南走75m。
【教學說明】
全班同學分組討論,再交流成果,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
二、思考探究,獲取新知
思考:
1建立怎樣的平面直角坐標系?
2怎樣用一個簡潔的平面直角坐標系標出某個地理位置。
【歸納結論】
1取實際問題中的某一標志物作為原點,以東西方向為x軸,南北方向為y軸,則可用坐標清楚地表示地理位置。
2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以后,要選擇一個單位長度代表實際問題中一個恰當的長度,將地理位置當成一個點,這樣就可簡明地標出這個地理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寫該地理位置的坐標時要寫實際問題的數值,這一點與前節所接觸的坐標寫法不相同,千萬不要搞錯了。三、運用新知,深化理解
如圖所示,是某市市區幾個旅游景點的示意圖(圖中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為1個單位長度)。請你以某個景點為原點,畫出直角坐標系,并用坐標向游人介紹光岳樓、金鳳廣場、動物園的位置。
小明:以光岳樓為原點,金鳳廣場(-2,-1。5),動物園(7,3)。
小亮:以動物園為原點,金鳳廣場(-9,-4。5),光岳樓(-7,-3)。
你同意小明、小亮的介紹嗎?你還有別的方法嗎?
【教學說明】
可讓學生自主完成,相互交流,最后師生共同評析,加深對坐標表示地理位置和建立恰當坐標系的理解。
【答案】
略。
四、師生互動,課堂小結
利用平面直角坐標系繪制區域一些地點分布情況平面圖的過程如下:
(1)建立坐標系,選擇一個適當的參照點為原點,確定x軸、y軸的正方向;
(2)根據具體問題確定單位長度;
(3)在坐標系內畫出這些點,寫出各點的坐標系和各個地點的名稱。
1布置作業:從教材“習題7.2”中選取。
2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本節課的設計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入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以實際問題為載體,在探究解決問題策略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平面直角標系在生活中的作用,感悟到數形結合的方法,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數學建模的能力;同時還豐富了學生數學活動的經驗,讓學生學會探索,學會學習。
【素材積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這美麗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綠油油的荷葉層層疊疊地擠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這一句詩。荷葉上滾動著幾顆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對您有幫助,謝謝晶的。它們有時聚成一顆大水珠,骨碌一下滑水里,真像一個頑皮的孩子!
2、摘有歡聲笑語的校園里,滿地都是雪,像一塊大地毯。房檐上掛滿了冰凌,一根兒一根像水晶一樣,真美啊!我們一個一個小腳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畫上了美麗的圖畫,踩一步,吱吱聲舊出來了,原來是雪摘告我們:和你們一起玩兒我感到真開心,是你們把我們這一片寂靜變得熱鬧起來。對了,還有樹。樹上掛滿了樹掛,有的樹枝被壓彎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真好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