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的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的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天上的街市》是新編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個新詩單元,教材編者稱之為“詩海徜徉”。單獨設立一個“新詩單元”,這在初中語文教材編輯還是第一次。這反映了人們對詩歌,尤其是對新詩在觀念上的一些變化。
本單元編選中外九位現代詩人的十首詩歌,可以說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天上的街市》選自郭沫若第一部詩集《星空》。《星空》寫于五四以后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向往光明的未來。但五四期間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語)。所以,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緒,雖然表現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這是《星空》給人的整體閱讀印象。而《天上的街市》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詩內有豐富的想象,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描繪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寫實的詩句,有想象的詩句,而想象的正代表著詩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聯想到天上的街燈,再由天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連串的聯想當中放飛了,而這個聯想的“中介”便是比喻。“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兩個比喻,兩層聯想,把我們引進了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3)《天上的街市》對牛郎織女的傳說的全新詮釋,這個反傳統的創作,形象地抒發了詩人的理想和追求。
《天上的街市》編入本單元的第一篇,因為它很好體現新詩的特點,它能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新詩的領域。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及本課特點,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2)嘗試聯想和想象的寫作方法。(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強烈的愛憎情感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4)領略這首詩所表現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新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文字淺顯、明白,形象鮮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沒有障礙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對詩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過來要埋怨新詩“沒勁”。這首詩節奏和諧,音韻優美,讀來瑯瑯上口,語言清新樸素,描繪出一幅浪漫溫馨的天國樂圖。根據這一提示,教學目標(1)(2)應確定為本課重點。在朗讀中感受音樂美,繪畫美、情感美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詩歌,要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精煉的詩句中解詩讀歌的豐富內涵來。為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也為了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1)適當介紹詩人在創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情緒,以幫助對詩歌內容的理解。(2)圍繞朗讀來設計教學,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在朗讀中想象詩歌的圖畫美,在朗讀中品析詩歌的情感美。(指導誦讀)。(3)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天上的街市》有豐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聯想,因此指導學生也要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品味詩歌的意境和蘊含。(4)比較——把《天上的街市》對牛郎織女的描寫與民間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做比較,從兩者生活狀況的不同上去理解詩人的理想和追求。在教學手段上,采用配樂朗讀磁帶。
三、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升,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1)誦讀法。反復誦讀逐步加深理解。誦讀時注意節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誦讀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在自己腦海中構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體形象在意念中創造出一個與詩歌內容相一致的生動而豐富的境界。(3)比較法。比較詩歌與民間傳說的異同,了解詩人對自由、美滿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說教學程序
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體現。為此,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程序的。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用民間故事導入。教師或學生講故事均可。故事中的牛郎織女過著被禁錮,被束縛,難得一見的不幸生活。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里,我們將會見到與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織女……。然后板書課題。
(二)、出示目標,整體感知
在學生積極性已被調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的情況下,我因勢利導,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對作者、時代背景做一些介紹。通過朗讀,理解領悟全詩,立意在通過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繪,表現其對黑暗社會的痛恨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內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詩歌的學習不是被動的而是有目的,通過讀來領會內容、探索問題。為了能抓住實質問題,我不按照逐段來分析,而依照:學讀——想讀——析讀來分析課文。
1、學讀
(1)、學生聽朗讀帶或老師的范讀,然后自己試讀,在書上標記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教師評點、指導,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重音。
(3)、配鋼琴曲《星空》,全班小聲讀,享受詩歌的音樂美。
2、想讀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課外收集的關于星空的想象的傳說、故事、詩文。
(2)、教師示范(出示牛郎織女行空圖):我看見牛郎騎著牛兒,臉上寫滿了幸福溫暖,他在想什么呢?在想織女昨天的新花樣織出來了沒有?織女是個巧手的女子,也是個倔強的女子,什么事情不做到決不罷休。不過牛郎今天給她帶的這本《中國織染》一定可以幫助她的。天河淺淺的,眨眼功夫牛郎就望見那似錦的云霞和云霞中春花般的織女……
(3)、學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畫面。
(4)、配樂,沉醉在想象中默讀。
3、析讀
(1)、夜幕降臨,剎那間,遠遠的街燈全亮了;而這時,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現出了它美麗的容顏。試著讀這一節,讀出你看到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時的心情。
①老師示范讀,指導朗讀技巧:懷著驚喜的心情去讀,重讀“明”“閃”“明星”“現”“點”“街燈”。②學生練習讀。③學生演讀。
(2)、①請學生讀自己寫的表現天街美麗富足的文字,其他同學閉目聽。②作者在想象這一切的時候,有著怎樣的心思呢?試一試,把你的心思讀出來。③指名說出朗讀時的體會,教師點撥:有一點向往、有一點贊嘆、有一點想飛的感覺。④女生齊讀。
(3)、①詩中的牛郎織女和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請用你的朗讀表現出來。②學生輕聲讀。③指名學生讀,在點評中引導學生總結:牛郎織女生活的幸福溫馨是通過重讀“淺淺的”“不甚”“來往”“閑游”“提著燈籠在走”表現出來。④在注意重音的同時,嘗試用語音語速來表現牛郎織女生活的幸福美好。⑤指名朗讀好的同學讀。⑥師生交流聽讀時的感受。點撥引導學生明確讀三、四節的要領:要讀得輕柔舒緩,仿佛是坐著小船在微波蕩漾的湖面上搖曳,有一種沉醉其中的感覺。
(4)、背誦。
(四)、總結擴展,領會內涵
本詩的重點是學習聯想和想象的寫法,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1、介紹聯想和想象這兩個概念。
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由當前的事物回憶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聯想。如詩中由“街燈”想到“星星”是聯想。
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礎上創作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些新形象是已積累的知覺經過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詩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織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仿照示例寫句。
發揮你的聯想和想象,續寫下邊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1)、牽牛花開放了……
(2)、籠中的小鸚鵡……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簡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顯示這點,進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的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
2、了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二)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三)德育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四、教學方法。
1、讀想法。
這是一篇實物說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現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繪制示意圖。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2、發現法、探究法。
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現法”閱讀,便于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制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后,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3、點評法。
文章除了說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六、課時安排。
3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寫作順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課堂訓練,強化文言知識積累和運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1:
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游赤壁”在寧波被發現的消息傳出后,成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聞。據專家鑒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這一則新聞出現在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今天,我們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進魏學洢的《核舟記》開開眼界。(板書文題)
設計2:
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誰來講給我們聽聽呢……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動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核舟記》。(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教師提示并領讀以下內容(投影顯示):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u)
奇(jī)詘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確讀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2、學生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閱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三)整體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疏通文意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么?”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制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制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后選畫得最好的同學出示自己繪制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復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1)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明確: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后(6段)總結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2)辨明說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后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后介紹船頭和船尾。
多媒體顯示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學生齊讀2——5段。
(3)探究思考。
提問: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明確:原因大概有兩個:
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說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說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課時
(四)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細致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課文哪些地方說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教師可就第2個問題稍作點撥:至少有三個地方說明是“泛舟”。第一,從“蘇、黃共閱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從“舟尾橫臥一楫”船漿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從“舟子”“居右者……若嘯呼狀。居左者……若聽茶聲然”可知“泛舟”。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致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細致的觀察。看來,寫好說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致觀察、精心構思。
2、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多媒體顯示:揣摩下列語句:
(1)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4)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四句話。教師示范分析(2)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脫不群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脫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著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學生選例,師生一起評點:如(1)句描述蘇黃二人泛舟時的閑適心情,二人共閱一手卷,顯得那么情深意篤。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這是何等曠達的襟懷啊。如(3)(4)句描寫得細致入微,神韻畢具,惟妙惟肖,一個悠閑自在,一個神情專注,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悅的氣氛。
學生自選其他一些說明生動的語句,自主品評揣摩。
教師總結: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作者在說明這件雕刻品時,不為原作所囿,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賦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這啟發我們說明事物時不應是呆板平實的,而應該是能打動人的,給人以想像的。
3、教師請五位同學上臺表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其余兩個為舟子,注意表現他們的位置、姿態、動作。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說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嘆。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細致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說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解釋下列劃線詞的意思。
A、嘗貽余核舟一。
B、詘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F、神情與蘇、黃不屬。
G、八分有奇。
2、選出加粗詞詞性、含義不同于其他的一項。
(1)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B、為宮室。
C、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D、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掛念珠倚之。
C、閉之。
D、能以徑寸之木。
(3)A、中軒敞者為艙。
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其兩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將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力求簡潔。
(1)蘇、黃共閱一手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尾橫臥一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用篆章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邊是課文第2段的現代漢語譯文,文字不夠簡潔,大約可刪去30字左右,請你修改。
這只船從頭到尾的長度大約是八分還多一點,高大概是兩個黃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間高大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船艙的上面蓋著一張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艙的旁邊開著小小的窗戶,左右兩邊的窗戶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戶一看,可以看見左右兩邊雕刻著花紋的欄桿正好相對,把窗戶關上以后,只可以看見右邊窗戶上面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的窗戶上面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每個字都用石青給它上了色。
選幾位同學逐題回答,明確:
1、A、贈送。
B、“詘”同“屈”,彎曲。
C、“衡”同“橫”。
D、平。
E、挑選。
F、相類似。
G、“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
2、(1)A。(A解釋為“是”,B、C、D均為“做”“雕刻”)
(2)D。(A代詞,指代船艙;B代詞,指代左膝;C代詞,指代窗。D“之”為結構助詞,“的”)
(3)C。
3、(1)譯文:蘇軾和黃魯直一同觀賞一幅書畫卷子。
(2)譯文:船尾橫放著一支槳。
(3)譯文:總計這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小窗。
(4)譯文:原來是挑了一個長而狹的桃核刻成的。
(5)還有一顆篆文圖章。
提醒學生注意兩點:
(1)文言文和現代文數量詞的不同點在于:大多數文言文有數詞無量詞,現代文則數詞、量詞同用。文言文的數詞可放在名詞前或后,現代文的數詞習慣于放在名詞前。
(2)“桃核修狹者”“兩膝相比者”屬于定語后置句,翻譯時應提前,譯為“長而狹的桃核”“互相靠近的兩膝”。
4、修改后的譯文為:這條小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兩粒黃米那么高。中間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蓋著刻出來的箬篷,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來看,雕花的欄桿兩邊相對。關上窗子,可以看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2——4段。
2、研討與練習第四題。
板書設計:
核舟記
魏學洢
總說:奇巧
分說:船尾——船頂
總結:通計照應開頭
第三課時
(一)語文實踐活動設計。
請同學依據課文內容提示,用橡皮泥試著捏一個“核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能力。
(二)口語表達活動設計。
按空間順序口頭介紹一件你所喜歡的工藝品。
注意:讓學生廣開思路,在如實摹寫實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進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預先準備發言稿。口頭介紹可以先分小組進行,誰介紹得好,再說給全班同學聽。
(三)設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個,不改變他們的位置、動作,以篇一人稱,展開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動作、語言、心理。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的篇3
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重要詞匯。
2.抓住文中表達作者感情的重要語句。
(二)能力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樸實語言所飽含的豐富情感。
(三)情感目標
1.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教學難點: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自己的故事與父親的故事導入,父親是一部大書,年輕的兒女們常讀不懂,直到他們真正長大,站在理想與現實、歷史與今天的交匯點上重新打開它時,才能讀懂父親那顆真誠的心。今天我們一同走進朱自清的《背影》。通過“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一同感受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現的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共同體會父子深情。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識記字詞寫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喪(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質(zhì)賦(fù)閑(xián)頹(tuí)唐(táng)瑣(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虧(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揀(jiǎn)攙(chān)蹣(pán)跚(shān)
2、看意思說出詞語
1.亂七八糟的樣子()2.紛紛落下的樣子()
3.凄慘暗淡,不景氣()4.失業在家()
5.短時間停留()6.言行守舊,不合時宜()
7.衰頹敗落()8.看到某種情況,心里感到悲傷()
9.感情積在心里不得發泄()10.細小而繁多(的事)()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語調、節奏和感情)
質疑探究
1、文中四次出現“背影”,請你在“背影”前加上一個動詞,以便理解四處“背影”的不同含義。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
2、四次出現“背影”,作者重點刻畫的是哪一次?
重點賞讀第六段。圈點勾畫出對父親進行描寫的語句。分析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摯感情。
注意父親穿著、動作、語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讓學生品讀,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與學生展開對話,
a、父親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憂傷
b、走路的姿勢蹣跚年齡大,腿腳不便
c、爬月臺時的動作探、攀、縮、傾行動不便,艱難
四、再讀首尾,領悟深情,既而把握主旨。
再讀首尾段,引導學生談自己感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課文所飽含的真摯的父子之情。
五、聆聽《父親》,感悟艱辛。
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
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
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等我長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兒時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
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都說養兒能防老
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清歌一曲和淚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的篇4
流程:
1、導入
2、自讀課文一遍,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3、完成“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1)獨立完成。
2)組內展示“自主探究”。
3)班級展示“合作探究”。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掌握并積累重點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
自主探究:
1、了解作者,重點掌握“馬克吐溫”。
(結合練習冊“相關鏈接”整理)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掠取()往上拽()
頂巔()下顎()
蚱蜢()向前搡()
蜣螂()分道揚鑣()
3、解釋
欺世盜名:
分道揚鑣:
自以為是:
合作探究:
1、感知課文,歸納兩文主題。
2、兩篇文章的語言都是幽默詼諧,試各舉一例分析。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的篇5
教材分析
本文用細致入微的筆墨描寫一只小螞蟻爬上我的書桌,幾經試探后,發現桌面上有一粒餅干屑,最終在我的面前扛著餅干屑離開的故事,由此引發聯想,慨嘆螞蟻的幸福貨真價實及人在天地間的渺小。蟲子,在人類看來,是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相對于人來說,是渺小的。作者寫的確實引人入勝,原因是作者有他自己的寫作思路:寫自以為是的觀感,一次又一次的出力不討好。實質上這是在自我反省,反省人類的自以為是。對人類的盲目進行了嘲笑,深刻的主題和風趣幽默的文字組成,形成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
本文最大的寫作特點是:一是細處落筆,小中見大。文章細膩的描述了“我”觀察一只螞蟻覓食的過程及由此升華的哲理,閃耀著動人的思想光彩。二是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本文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使文章顯得生動有趣。如“一只螞蟻畏畏縮縮地爬上了我的書桌,如同一個成功的偷渡者”。生動形象的比喻,描繪了螞蟻的神態。“他謹慎地左顧右盼,慢慢地朝著一個方向邁出了幾步,隨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來,往另一個方向試探。”寫出了螞蟻具有人的神情和心理。
教學設想
理解并學習文中對螞蟻傳神生動的描寫,掌握文中有螞蟻引發思考的感悟式寫法,站在人與螞蟻的不同角度思考感悟而后進行寫作,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題。
2理解并學習文中對螞蟻生動傳神的描寫。
過程與方法
1在朗讀中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文中有螞蟻引發思考的感悟式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作者真摯的情感和人文悲憫情懷。
教學重點
理解并學習文中對螞蟻傳神生動的描寫
教學難點
掌握文中有螞蟻引發思考的感悟式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出示圖片(螞蟻上樹)。螞蟻是同學們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你仔細觀察過他們嗎?觀察過他們后有什么感想嗎?寫下來過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南帆的《螞蟻》,看看南帆是如何觀察,如何聯想的?如何來寫感悟是隨筆的?
二走進作者
南帆,原名張帆,學者。1957年生,福建福州人,主要學術著作:《小說藝術模式的革命》《闡釋的空間》《沖突的文學》。在學術研究之余,寫一些“智性散文”。散文集《文明七巧板》、《叩訪感覺》、《追問往昔》等。
三讀一讀
1初讀課文。
要求:a標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先同位交流解決,在不認識的班級交流解決)
b給段落標出序號。
2再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梳理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1--5)對一只發現餅干屑的螞蟻的生動描寫。
第二部分(6--9)個人感悟。
(或者)發現螞蟻--觀察螞蟻--同情螞蟻--自憐自嘆
四說一說(品讀)
本文描寫螞蟻的語言別有一番情趣,請選出你喜歡的一句或幾句加以品味。
我喜歡____________,因為它__________________.
老師預設:
A一只螞蟻畏畏縮縮地爬上我的書桌,如同一個成功的&39;偷渡者。--運用比喻修辭方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螞蟻歷盡千難萬險爬上書桌即僥幸又心存恐懼的情態。
B它謹慎地左顧右盼往一個方向試探。--運用擬人手法形象的寫出了螞蟻小心謹慎的探尋出路,辛勤勞苦的景象。
C作出某種重大的判斷。終于,他下定決心,義無反顧的對準一個方向前進。信念堅定。--大詞小用,寫出了螞蟻的決心,贊美螞蟻的探求精神。語言幽默詼諧風趣。
D這只螞蟻在桌面上發現它驚奇的停了下來,快樂的就要暈過去了。--運用擬人夸張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螞蟻意外得到餅干屑的興奮。語言詼諧幽默。
小結:
同學們想一想,怎樣才能把動物寫的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那就是采用擬人化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態、心理。但這必須建立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
五議一議(質疑交流)
我的疑問是什么?(分組,選小組長,組長篩選問題,看誰的疑問更深刻?然后回答問題,看哪個小組回答的精彩。)
老師預設:
1為什么說“螞蟻的幸福是渺小的”?
2為什么說“螞蟻的幸福是貨真價實的”?
3螞蟻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4我在稿紙上寫下兩個字:“螞蟻”。為什么這樣寫?
5作者內心的感悟是什么?
6作者由螞蟻聯想到人類自己,作者的內心有怎樣的感慨呢?
7雖然螞蟻在人類眼中是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發現此時我們與螞蟻有著驚人的相似。為什么?這說明什么道理?
8為什么說螞蟻是令人感慨的動物?說是令人“感動”的動物行嗎?
小結:
從《螞蟻》一文可知,感悟式寫法必須借助聯想,同時聯想還要有恰當的契合點,本文就以“自足于眼前的幸福,無法主宰命運”為契合點。
六寫一寫(延伸提升)
據平時觀察,選擇你熟悉的小動物,寫一則感悟式隨筆。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的篇6
教學目的`
1.理解并學習象征、烘托、對比的寫作手法。
2.認識海燕的象征意義。
3.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
4.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
教學設想
5.《海燕》是一首散文詩。作者以象征和對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作品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渴望用戰斗迎來光明前景的熾烈感情。教讀本文,要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進入作品所描繪的暴風雨到來之前,海上風云變幻的壯闊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現那高傲飛翔的海燕形象,進而體會作者的感情。這也是審美教育。因此,以朗讀引起學生理解課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到流暢的有感情的朗誦課文,按照朗讀、理解、朗誦這樣三個環節,達到教學目的。
6.朗讀課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師的示范朗讀(最好是朗誦)、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直至學生能夠流暢、有感情的朗誦課文。能夠朗讀好這首散文詩,也就對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7.課文內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讀課文基礎之上,重點在于對海燕的象征意義的理解。對大海變幻的層次分析,有助于對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適當的層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務。
教學步驟
一、介紹作家與作品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散文詩《海燕》。作者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出生在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10歲就為生活所迫,到處流浪,他當過鞋鋪學徒,輪船雜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嘗盡了人間苦難。他親眼看到俄國的勞動人民在沙皇統治下所遭受的種種壓迫和剝削,這就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和豐富的題材。1892年9月高爾基發表了他的處女作《馬加爾楚德拉》,從此,一顆光芒奪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國文壇。1901年他創作了著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寫出了《小市民》、《底層》等劇本。1906年寫成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敵人》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標志著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1913~1916年,完成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和《在人間》,1922~1923年,完成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學》
高爾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介紹到中國。他的優秀文學作品和論著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財富。
二、簡介文體
《海燕》是一首散文詩。簡言之,散文詩就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它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的內容,是散文化了的詩,不分行排列,但具有詩的意境和嚴格的音節、韻律。
三、范讀課文
[一]播放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認真聽讀。
1、注意字音
2、思考畫面應怎樣切分
[說明]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層次,使閱讀向縱深發展。學生基本答出后,順勢劃分一下全文結構,用時不要太多。
層次劃分:
(一)(1—6節)暴風雨孕育之際海上景象
(二)(7—11節)暴風雨迫近之時海上景致
(三)(12—16節)暴風雨來臨之前海上景觀
[二]齊讀《海燕》,注意海上圖景的變化和海燕動作神情的發展變化。讀畢,要求學生抓住文中的語句,理解作者所描繪的海上圖景的變化和海燕動作神情的發展變化。教師板書,引導學生思考。
四、研討課文
[一]講析第一幅畫面
指名朗讀,思考:
1.海上景象怎樣?海燕表現如何?
明確:環境惡劣;海燕矯健、勇猛,藐視惡劣環境,表現了海燕渴望暴風雨到來的快樂心情和英勇無畏的氣概。
2.其它海鳥表現怎樣?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海鷗在飛竄,十分恐懼;海鴨在呻吟,嚇得掩藏了起來;企鵝非常膽怯,躲藏在懸崖底下。通過對比,突出海燕勇敢搏擊、藐視惡劣環境的英雄氣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鮮明。
[二]講析第二幅畫面
默讀并思考:
1.海上景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環境更險惡;這樣寫突出斗爭更險惡。
2.哪些詞語突出了險惡的環境?(動詞、形容詞)海燕較前有何變化?(見板書設計)
[三]講析第三幅畫面
齊讀,思考:
此刻海景有什么變化?海燕表現怎樣?(見板書設計)
五、討論課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征內容,理解課文中的象征寫法。
[一]討論課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征內容。
海燕(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
暴風雨(俄國人民反沙皇專制的斗爭)
大海(俄國廣大的革命群眾)
風、云、雷、電(沙皇的統治勢力)
海鷗、海鴨、企鵝(俄國資產階級中形色色的政客)
[說明]海燕、暴風雨、大海的象征意義是讓學生明確的重點;其他事物的象征內容,學生若理解有困難,教師適當給予講解。
[二]關于象征寫法。
1.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與比喻、擬人混淆。象征是一中表現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則是修辭方法,只表現在具體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與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征是賦予事物一定意義,對托義之物須做細致描寫和刻畫,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礎上,無須描寫有刻畫。
2.象征的作用:
(1)把作者要說而不愿直說的托義于物,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2)幫助作家把想說而不能說的話,巧妙地告訴給讀者。
六、歸納《海燕》的寫作手法:
1.對比、烘托的手法
2.象征手法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的篇7
《最后一次講演》
【教學目標】
1.概括聞一多演講的主要內容以及思想感情。
2.體味文章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3.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1.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2.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讀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進行新課之前,我先為大家播放一段視頻,請同學們觀看。(播放視頻)
同學們對剛才視頻中所演繹的歷史事件有了解嗎?誰能說一說?(請學生說一說,師補充)
同學們知道,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想要奪取勝利的果實,陰謀發動內戰,大肆暗殺愛國人士,李公樸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7月15號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上,聞一多先生發表了演講,結果在當天晚上回家的途中慘遭殺害。于是這篇演講就是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這珍貴的最后一次演講。
現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閱讀課前導讀部分。(板書標題、作者)
從導讀部分我們可以看出本文與以往所學文章有所不同,這是一篇演講詞,那什么是演講詞呢?演講詞,又叫講演詞、演說詞,它常在各種大型群眾集會或較為隆重的場合使用,而且講話人所講的都是些較為重大的問題或者某個專門問題進行的論述。演講詞具有宣傳、鼓動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及讀者,使他們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二.檢查預習
請同學們自己給下列字注音,然后請同學讀一讀。
卑劣(liè)污蔑(miè)卑鄙(bǐ)
蠻橫(hèng)賦予(yǔ)挑撥離間(jiàn)
三.讀課文,析內容
(一)活動一:傾聽愛國心
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思考:
1.聞一多先生演講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請學生先自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注意重音、停頓、語速和語氣等問題,找出你最喜歡的段落,反復朗讀,然后展示讀給大家聽。
參考:聞一多先生在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上,義正詞嚴地當眾揭露、痛斥_的罪惡和卑劣,表達了對民主和平的堅定信心。
2.聞一多先生在演講中預言敵人“快完了”,人民一定勝利,依據是什么?請從文章中找出答案。
參考:
(1)“他們這樣瘋狂地來制造恐怖,正是他們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們制造恐怖,其實是他們自己在恐怖啊!”
2)“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
3)“歷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
(二)活動二:品析愛國情
1.從聞一多的演講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李公樸、昆明人民和國民黨_分別是怎樣的感情?
同桌二人討論,積極回答。
參考:高度贊揚李公樸先生和昆明人民的斗爭精神,對李先生的被殺表現得十分悲痛。痛斥了國民黨特務的罪惡行徑,面對面地揭露_的虛偽本質。愛憎情感強烈。
2.由聞一多先生在演講中所表達的強烈情感,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參考:愛憎分明,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正義浩然等等。
(三)活動三:合作探究
聞一多先生強烈愛憎情感和堅決的斗爭決心是通過哪些手法來表現的?請結合具體句子談一談。
提示:從詞語的感情色彩、句式特點、修辭手法、語氣語調、人稱等角度思考。
參考:1.運用口語。句子略。
2.運用近義詞、反義詞等詞語。句子略。
3.運用感嘆句、反問句等句式。句子略。
4.運用反復、對比的修辭方法。句子略
5.運用語調抑揚頓挫的變化。句子略。
6.運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句子略。
總結:本文的語言特色:感情強烈,愛憎分明,富有戰斗力,富有感染力。
(四)活動四:我說我心
聞一多先生的遺愿,上一代青年人已經完成,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但在當今形勢下,仍然出現了日本侵犯我國的領土——釣魚島的事件,身為炎黃子孫,你能像聞一多先生一樣仗義執言嗎?
小組交流,學生代表展示。答案略。
四.總結
聞一多先生雖已經不在,但他的精神卻鼓舞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這里我們送給聞一多先生一段話,以此表達對聞一多先生的深深敬意。
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著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團火,照明了黑暗;引領著國人,危難里挺直胸膛。
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里爆出個新中國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的篇8
【學習目標】
1、品味重點句段,學習人物速寫的方法
2、品味語言特點,方言的運用和多種寫作手法的運用,使文章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
【學習重難點】
波瀾起伏的情節語言品味
【輕松預習】
一、作者簡介
馮驥才(1942~),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后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了濃厚興趣,1974年調天津工藝美術廠、在工藝美術工人業余大學教圖畫與文藝理論。1978年調天津市文化局創作評論室,后轉入作協天津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筆會中國中心會員,《文學自由談》和《藝術家》主編等職。著有長篇小說《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說集《雕花煙斗》等。短篇小說《雕花煙斗》,中篇小說《啊!》、《神鞭》,分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致深入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滋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主要教學方法:通過自讀,把握文章情節、人物、語言。
1、引導性提示——想一想,“泥人張”、“楊七”、“楊八”各自“奇”在哪里?
2、能力鍛煉——他們各自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試著分別用一句話概括。
二、精讀課文——進一步品味語言,文中有一些傳神的字句,要引導學生品味其韻味。
1、動手找自己欣賞的語句與大家共同賞析。
2、品味下面的語句,研討括號里的問題。
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作者說泥人張的手藝“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這么說是不是太夸張了?你怎么理解這種夸張的作用?)
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這個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教師引導分析、學生討論、交流。
3、教師歸納小結。
三、再讀課文——思辯研討
1、提問:“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手藝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揣摩這些話,看作者對待手藝和手藝人持怎樣的態度?你認為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按作者的觀點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嗎?圍繞這一話題,分小組展開討論或辯論。
學生討論、交流。
建議:
在作者看來,人有手藝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絕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領外。還要講求與別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發展。
四、拓展訓練
1.說說你周圍有什么“俗世奇人”?講一講,讓同學們聽一聽。
學生可以結合本地的風俗民情,互相交流。
六、小結
主要以兩位手藝人(泥人張、好嘴楊巴)的高超手藝為話題。作者均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情節雖然簡單,但安排得曲折有致,敘事一波三折。語言本色樸素,具有濃郁的“天津”風味,并且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
七、布置作業
寫一寫你周圍的“俗世奇人
提示:你周圍有絕活的人,比如能一筆畫出一個圓的數學老師,能生動模仿各種聲音的同學等,寫一篇人物速寫。要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的特征,寫出他們的奇處、絕處。
這是一道學以致用的題目,有一定難度。首先要模仿得到位,而要避免生硬機械的模仿。因此,首先應使學生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語言風格;其次,要把握文章只寫一事的敘事手法;第三,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注意選擇,力求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等特征展開描寫。
相關鏈接
一、關于《俗世奇人》(馮驥才)
天津衛本是水陸碼頭,居民五方雜處,性格迥然相異。然燕趙故地,血氣剛烈;水咸土堿,風習強悍,近百余年來,舉凡中華大災大難,無不首當其沖,因生出各種怪異人物,既在顯耀上層,更在市井民間。余聞者甚夥,久記于心;爾后雖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蓮》等書,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閑置一旁未被采納。這些奇人妙事,聞所未聞,倘若廢置,豈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筆錄下來,供后世賞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眾生相耶?故而隨想隨記,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關。冠之總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二、關于泥人張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已享有很大聲譽。使天津泥人大放異彩、成為民族藝術奇葩的,是“泥人張”的彩塑,它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天津“泥人張”藝術的創始人是張長林。
張長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制作,練就一手絕技。他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摶土于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須眉俗動。“泥人張”彩塑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于民間故事、舞臺戲劇,或直接取材于《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張”彩塑用色簡雅明快,用料講究,所捏的泥人歷經久遠,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外國人早就以重金購買,“置諸博物館中,供觀賞。”在歷屆展覽會上它都被認為是出類拔萃的作品。日本蘆屋市的一座中國近代藝術館為“天津泥人張彩塑”建立了陳列專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來“泥人張”彩塑積極地推動國際間文化藝術的友好交流,成為中外交往的橋梁。
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是近代民間發展起來的著名工藝美術流派,這支數代相傳的藝術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藝術的傳統土壤中,再經大膽創新,遂成為今日津門藝林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