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簡單教案
小學三年級數學簡單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數學題,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開發他們的智
力,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他們邏輯思考能力。
2)讓他們學會通過思考與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3)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揮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解答例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學會善于思考。教學難點: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課前準備:
準備課堂上要講的內容,預測提問環節所需要的使用的時間。多媒體課件,火柴棒,小獎品。
教學過程:
課前先向學生播放一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生活例子。講一個小故事,動物中的數學“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通過小故事起到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一、游戲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火柴游戲,層層導入:同學們還想知道知道數學更多有趣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來一起玩一個與數學有關的趣味游戲好嗎?
學生討論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擺法。
1、下圖是用24根火柴桿排成1大1小兩個正方形,只能移動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變成3個正方形,你會嗎?
2、六角星變菱形用18根火柴擺1個六角星(見圖)。請你移動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變成6個面積相等的菱形。你知道應該怎么移動嗎?
3、用12根火柴桿,組成4個連靠在一起的單位正方形,如下圖。游戲要求:
(1)試試看,移動3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2)恢復原狀,再試試看,移動4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答對進行適當的獎勵),并進行分析,然后逐漸深入課題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二、結合生活,小組互動。
此環節分為四個小部分:
1將學生分成幾組,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
2從日常生活出發,模擬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搶答。
3最后進行統計,對表現最好的小組進行獎勵。
4、對相關題目進行詳細的解釋,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的學習興趣。
具體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號“+”、再來一個“一”字,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謎底是:王
2.一減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減號“-”、再來一個“一”字,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謎底是:三
3.+-×(打一成語)
解析:把支分解開即為“+、-、×”)謎底是:支離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謎底是:口(意為“只”少“八”)
5、成績是多少?(打二個數學名詞)
解析:學習成績是用得分的數目計算的。問“多少”,可以換一個說法,改問“幾何?”在中國古代數學書里,問一種物品有多少個,總是問“物有幾何?”直到現在,有些地區的方言里,買東西問價錢,還是說“幾何?”所以,問“成績多少”,等于是問“分數,幾何?”謎底是兩個數學名詞:分數、幾何.
二、探究拓展題:
現在小明一家過一座橋,過橋時候是黑夜,所以必須有燈。現在小明過橋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媽媽要8秒,小明的爺爺要12秒。每次此橋最多可過兩人,而過橋的速度依過橋最慢者而定,而且燈在點燃后30秒就會熄滅。問小明一家如何過橋?
答案:
第一步:小明與弟弟過橋,小明回來,耗時4秒;
第二步:小明與爸爸過河,弟弟回來,耗時9秒;
第三步:媽媽與爺爺過河,小明回來,耗時13秒;
最后:小明與弟弟過河,耗時4秒,總共耗時30秒,多么驚險!
三、自主創作題:
根據自己學過的數學知識,自主創作一幅與數學有關的圖畫。(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課堂總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的學習興趣。)
小學三年級數學簡單教案篇2
【教學內容】
筆算乘法(教材第46頁例1及“做一做”,第47頁練習十第1~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初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初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
掛圖
【情景導入】
1.計算。提問:用一位數乘多位數,我們該怎樣計算?
小結:在計算一位數乘多位數時,用這個一位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哪一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提問:兩位數乘整十數你是怎樣口算的。
【新課講授】
1.談話導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但有時也需要我們計算出準確的結果。例如到商店里買東西,要付多少錢是不能估算的,不能給大概的錢,必須算出準確的結果,所以我們還必須掌握筆算乘法。
板書課題:筆算乘法(不進位)
2.出示教材第46頁的例題1。
(1)出示主體圖以及例題1:
王老師到書店買了一套書,共14本,王老師買了12套,一共買了多少本?
(2)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要求一共買了多少本?該怎樣列式?
14×12(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師:14乘2,我們已經會算,14乘12我們還沒學過,這是用兩位數乘的乘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
提問:誰能把14乘12轉化成我們已學過的知識呢?以4人為一小組討論。
(3)匯報:一種方法可以把12本書分成10本和2本兩部分,我們可求出10本書多少錢,再求出2本書多少錢,然后把這兩部分的錢加起來就是王老師要付的錢。
板書:
師:剛才我們求一共買多少本書,計算時一共用了3個豎式,大家想一想,我們能不能把這3個豎式給并起來寫成一個豎式呢?
(4)講解14乘12豎式。
剛才我們是先算什么?怎樣算?教師講評時用紙把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1”蓋住。那計算2乘1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2乘4表示8個一,再算2乘1表示2個十,合起來是28,在28的旁邊注明14×2的積)
此時,教師揭去蓋在第二個因數十位“1”的紙,并問: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樣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書一共多少錢,用10乘14,得140,在140的旁邊注明14×10的積)
教師對著豎式說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14就是用10乘14,先用10乘4得40,4要寫在十位上,個位寫0,再用10去乘1,得10,但這個1不是表示1個十,10乘1得到的10應該表示10個十,10個十就是100,所以這個1必須寫在百位上,因此,要在140的旁邊注明1×10的積。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書的錢和2本書的錢加起來,也就是把28和140加起來,得168)
說明:在把兩個乘積加起來的時候,個位上是計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為了簡便,這個零可以省略不寫。(邊說邊把0擦掉)
請一個同學復述一遍豎式計算的過程。
3.提問:這個豎式同前面的三個豎式有沒有聯系?哪種方法更簡便?
4.議一議:怎樣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5.引導小結,歸納筆算方法。
兩位數乘兩位數,用豎式計算時,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各數位上的數,得數的末位和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各數位上的數,得數的末位要和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對齊,再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課堂作業】
1.完成教材第46頁的“做一做”。
(1)先看23×13,提問,兩個因數分別是多少?
(2)69是用哪位數與第一個因數相乘的積,下一步應該用哪位數去乘第一個因數?乘出的積是多少?
(3)23乘13得多少?
(4)其余的題目獨立完成,要求列豎式,最后教師講評。 2.完成教材第47頁練習十第2題。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開展比賽:看誰算得對,算完后互相檢查計算的過程和結果,評一評,誰完成的最好。
3.完成教材第47頁練習十第1題。從題目中你知道哪些信息?(每排22個雞蛋,共13排)要求一共有多少個雞蛋,怎樣算呢?
指名說一說。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
(教師強調:兩位數乘兩位數,用豎式計算時,先分別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和十位分別同第一個因數相乘,乘得積的末位同第二個因數的數位對齊,再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課后作業】
1.完成教材第47頁“練習十”第3~5題。 2.完成《創優作業100分》中本課時練習。
筆算乘法(不進位)
小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用豎式計算時,先分別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和十位分別同第一個因數相乘,乘得積的末位同第二個因數的數位對齊,再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在教學新知時,我首先讓學生重點分析情境圖,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數學問題并列出算式14×12,再讓學生利用剛剛學習的估算估一估大約需要多少錢,最后讓學生先獨立思考計算的方法,再在小組內交流。通過交流,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口算方法,即14×10=140,14×2=28,140+28=168(本)。當學生用豎式計算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每一步計算的結果,尤其是理解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寫。本節課特別重視讓學生敘述計算過程,讓學生在“說”中理解算理。
本節課從學生課堂反饋的情況看,多數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只有少數個別學生還需進行課后輔導。
小學三年級數學簡單教案篇3
教學內容:P26頁例題及“試一試”和“練一練”。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景,自主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算法。
2. 學會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1、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計算。
教學難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并能熟練計算。
教學理念: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使學生體驗學習中通過合作交流帶來的方便和快樂。
教學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前知識。
教學過程:
一、實踐調查
課前讓學生在匯景新城作實地調查,調查本小區住戶情況
二、課內交流
1、讓同學們根據調查所得的數學信息編一道數學應用題。
2、根據所編的題目獨立列式
3、探討和交流如何解決問題。
(1)嘗試通過估算結果解決問題。
A、分組討論不同的計算過程
B、師:根據以上的結果你能判斷“這棟樓能住150戶嗎?”
(2)討論算法
三、習題鞏固:
1、試一試
11×43 24×12 44×21
2、練一練:
第1、2題
3、第3題,學生獨立思考,理解題意,再進行計算
四、綜合應用:
陳老師班上有42名同學,她為同學們購置書包和文具,一個書包24元,一個文具11元,買書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錢?一共花了多少錢?
五、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學會了什么?
六、板書設計:
小學三年級數學簡單教案篇4
《統計》
知識要點:
1.會看橫向條形統計圖及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完成的統計圖上一定要標數據。
2.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應用題)。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簡單的問題,并進行解答。如書P45第2題。
3.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如書P39。
4.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給出一組數據會求它們的平均數。如:3個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平均身高。熟記平均數的格式,總數量除以總份數:(++……+)÷并脫式計算p42。會檢查平均數的對錯,平均數一定介于數與最小數之間。
5.會用平均數來比較兩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如:書45頁第4題。會求哪種餅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銷售量多,多多少。分析乙種餅干銷售量越來越大的原因。
6.給出平均數和幾個數據,求另一個數據。如:小明三科成績的平均分是85分,其中外語83分,數學80分,求語文多少分。
7.與時間、速度等知識點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小學三年級數學簡單教案篇5
一、說教材
這節是小學數學第五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這部分三步式題是在學生學過乘加、乘減,除加、除減的三步式題以及帶小括號的兩步式題的基礎上教學的。例1著重說明乘除法連在一起的12053要先算,這與已學過的1834乘除兩步混合式題一樣,仍然是從左到右進行。在第三冊學過了帶有一個小括號的兩步式題。這里在一個算式里出現兩個小括號,要仿照第四冊學過的乘加(減)乘的運算順序,脫括號要同時進行。
二、說教法
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練習相結合,重點要放在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和計算上,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啟發式和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脫式計算三步式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回憶學習了哪些混合運算,說出他們的運算順序。
2、課件出示::8+2793+2350-30+24
183-4(440-280)30120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訂正12053后,教師向學生說明: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混合運算,看誰能以前學過的知識,學得又對又快。然后,出示課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這道題應該怎樣算。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并提問:這道題里有手括號嗎?這道題里有哪些運算?這道題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可讓學生適當討論,教師說明并用課件出示運算的步驟,帶領學生一步步進行計算。
師把53改成53問學生該怎樣計算。
2、教學例2。
課件出示560-28070-30,讓學生說出計算順序后,再課件演示為:(560-280)(70-30)讓學生說說在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
師問:這道題應該怎樣算呢?應先算什么?
讓學生自己解答,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訂正。
3、練習:
課件出示:(440-280)(300-260)把例題改為練習題來做。
4、引導學生小結:在沒有括號的式子里應先算什么?如果乘除連在一起應先算什么?在有括號的算式里應先算什么?如果有兩個括號應先算什么?
(四)、鞏固反饋,深化練習
1、我會說!
課件出示:說說下面各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再算出來。
65-64238+5673
2、我會做!
課件出示:
(59+21)(968)(220-100)(152)
3、我能行!
課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適當地加上括號,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會改!
課件出示:判斷.(準備)
(1)48+20__(2)320-154+40
=48+20__=320-60+40
=48+1=320-100
=49=220
()()
(五)、小結、作業
練習二十一的1-5題。
五、說板書設計
通過簡單的板書讓學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學生易于掌握和理解,又對學生知識的系統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學三年級數學簡單教案篇6
教學目標:
鞏固前面兩段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相關的計算技能,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想想做做1
分組練習,并指名學生板演。
集體評講。
2、想想做做2
出示題目,先讓學生估算,并要求說出估算的依據。
再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并將計算結果與估算的結果進行比較。
小結。
3、想想做做3
問:能不能通過題中條件一眼看出誰跳得比較多?
怎樣才能知道誰跳得比較快一些呢?
先估計,再要求計算。
4、想想做做4
分組練習,學生獨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觀察每組中兩題之間的聯系。
集體討論,領會其中的聯系和區別。
小結: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等于除以這兩個除數的積。
5、想想做做5
出示圖,理解圖意和題意。
同桌互相說說解題策略。
二、課堂練習
1、同學們栽樹,上午栽了524棵,下午用了4小時栽了488棵,下午平均每小時栽多少棵樹?
2、油廠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裝在最多只能裝5千克的油壺里。準備120個油壺夠嗎?
小學三年級數學簡單教案篇7
一、填空。
1、筆算加減法時,都要把( )數位對齊,從( )位算起。
2、筆算加法時,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 ),就要向( )一位進( )。
3、460+350 > 700+( )
17+38 < 20+( )
4、估算504-98的結果是( ),計算結果是( )。
5、兩個加數的和是768,其中一個加數是339,另一個加數是( )。
6、某小學有女生458人,比男生少75人,男生有( )人,一共有( )人。
7、比720多290的數是( ),170比( )少350。
8、按規律填空。
①320、380 、 ( )、 ( )、 ( )
②900、( )、800 、750 、 ( )、 ( )
9、把下列算式按從小到大排列。
700-220 361+180 7800-260 170+290
二、判斷題。(在括號里打上“√”或“×”)
1、在加法計算中,和一定比兩個加數都大。( )
2、最小的三位數減去最小的兩位數的差是10。 ( )
3、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和一定是三位數。 ( )
4、一個三位數減一個兩位數,一定得到一個兩位數。 ( )
5、的四位數加1得到的五位數。( )
小學三年級數學簡單教案篇8
設計說明
1、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常用的時間單位時、分、秒和24時記時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2、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率。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始終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主線。引入新課時通過呈現北京的小蘭和烏魯木齊的古麗的'活動情境圖,引導學生思考8時古麗才起床,而小蘭已經開始上課的原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完全進入情境,進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3、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依然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制表、評表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動手實踐,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發揮引導和組織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時鐘模型
學生準備:時鐘模型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獲取信息。
提問:你從圖中獲取了什么信息?
預設
生:8時的時候北京的小蘭在教室里認真地上課,而烏魯木齊的古麗才剛剛起床,正在穿衣服呢。
師:同學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生:因為兩地的日出時間有差別,新疆的日出時間比北京要晚大約2時。
2、揭示課題:同學們知道的知識可真多啊,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這兩個地方上課時間表的有關問題。(板書課題:時間表)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圖中兩個小朋友作息時間的不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
經歷過程,體驗感知
1、看一看,說一說。
(1)課件出示教材72頁第一幅主題圖和下面的兩個時間表,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2)交流所得,學生匯報。
預設
生1:我發現了兩所學校每天上午都有四節課。
生2:我發現了從上午第一節課到午休結束,新疆民族小學每節課的上課與下課的時刻都比北京啟明小學推遲2時。
生3:我發現了兩所學校每節課都是40分,午休時間都是1時25分。
生4:上午11時35分小蘭開始午休,古麗卻剛剛做完眼保健操。
2、根據時間表解決問題。
(1)出示問題:上午第二節課,小蘭和古麗都看了一下表,她們看到的可能分別是哪個時刻?(出示教材72頁三個鐘面)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3)個別學生匯報解決問題的方法。
①需要分別在兩個時間表上找到上午第二節課的上課和下課時間。
②分析這段時間時針與分針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時針和分針不具備上述位置特征的鐘面去掉,保留下來的鐘面就是所求。
(4)匯報答案。
第一幅圖是小蘭所看到的鐘面;
第三幅圖是古麗所看到的鐘面。
3、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補充時間表。
(1)出示小蘭和古麗的對話內容。
小蘭:下午從13:00開始上兩節課,第五節課后是1時的大課間,然后上第六節課。
古麗:我們下午從15:00開始先上兩節課,然后是1時的課外活動。
(2)組織學生認真讀對話內容,理解意思后獨立補充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