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地理的教案
七年級下冊地理的教案篇1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居民與聚落的第二節。通過前三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從宏觀的角度,對世界有所了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礎上,認識有關世界“人”的特點,為下學期學習世界分區地理奠定基礎。
課標的要求是:1、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2、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
由此可以看出,本課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的空間思維感還不是很強,通過第一章的學習,只是初步學會了看圖的基本方法,還不太熟練,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沒學會;二、三章的學習是對學生讀圖能力的進一步培養;學習第四章時,本學期已接近尾聲,學生應比較熟練的掌握讀圖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課的任務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對于這一任務學生是可以比較輕松完成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①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區;
②說出世界三大宗教極其分布地區。
③舉例說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④通過讀圖分析,培養學生的識圖、析圖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收集資料、運用圖表、分析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尊重其他語言。2、使學生正確對待宗教信仰的差別,樹立無神論的觀念。
教學重點:①世界上使用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國家和地區;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區。
教學難點:形成世界主要語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間觀念。
四、教學總體設計思路:
以學生活動為主,培養學生讀圖、析圖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說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么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閱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完成課后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了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說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后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圖找到其分布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總結學習的主要內容,并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七年級下冊地理的教案篇2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巴西人種構成特征;
2.經濟特征及主要熱帶經濟作物;
3.如何進行熱帶雨林的合理開發與環境保護?
4.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分小組,每個小組5~6個同學為宜;書籍或網上查詢資料、城市化問題社會調查。
2.教學器材:世界政區掛圖、投影圖片、有關文字、圖片或錄像資料、分組競賽題簽及試題。
3.教學課件:“巴西面積、人口資料表”、“巴西的人種構成圖”、“巴西主要礦產資源及分布”、“熱帶雨林的作用”、“城市化問題”。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根據2002年夏季進行的世界杯足球賽,冠軍隊是巴西這個“足球王國”引出課題。
教學新課
(板書) 第二節 巴 西
一、民族大熔爐的縮影(板書)
教師:(展示世界政區掛圖)從這幾幅地圖中,能讀出有關巴西的什么信息?
學生:自由發言
師生小結:從所屬大洲、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區、世界最大的河流、熱帶氣候等方面小結。
教師:(出示巴西人口、面積資料表)請同學們說出世界上面積大于巴西,人口多于巴西的國家名稱。
學生:面積大于巴西的國家有: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
人口多于巴西的國家有: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 國土廣大的熱帶國家(板書)
教師承轉:下面我們來了解這個國家的開發歷史。
教師:請同學們看課本的有關文字,討論分析并回答幾個問題。
A.當地土著居民是什么人?
B.瑪雅文明是什么意思?
C.侵入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誰?到達了什么地方?
D.“黑人奴隸從哪里來”為什么要、販賣黑人奴隸?
E.巴西的開發歷史有什么特點?
學生:看書討論回答并指圖說明。
師生小結:
具有濃厚殖民色彩的歷史(板書)
學生讀圖:課本插圖“卞卡一家”,理解混血種人的含義及形成原因。 教師:(展示巴西的人種構成圖)這兩幅圖說明巴西的人種構成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
學生:討論、回答。
3.種族復雜,有大量混血種人(板書)
教師:種族的融合,必然導致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發展,使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教師指導:教材提供的“活動”――“巴西的鄰國”。
學生閱讀:閱讀A、B、C三個圖文資料,解釋這些資料說明的問題。
教師舉例:巴西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
教師承轉:巴西是拉丁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又有什么樣的工農業特征?
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板書)
1.“二次大戰”之前的經濟特征(板書)
教師指導:同學們閱讀課本資料“巴西的資源”。
師生總結:單一生產農礦產產品,現代工業不發達(板書)
2.“二次大戰”之后的經濟特征(板書)
教師:“二戰”后,巴西經濟發展較快,尤其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逐步改變單一經濟結構。
讀圖提問:同學們看教材圖“巴西的農產、礦產和工業”,從圖中可以讀取什么信息?
學生充分活動,積極發言
師生總結歸納:
a.鐵礦——伊塔比拉露天鐵礦(板書)
教師: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礦產資源?
學生:(略)
教師承轉:從圖中我們看到巴西有煤炭和石油這些能源礦,但是巴西缺少優質煤。石油產量也不多,那它的能源主要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教材“活動”——巴西解決能源短缺的方法,自由發言。 教師:由于巴西水能資源豐富,全國90%的電力靠水電,并且與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上
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
b.水能——伊泰普水電站(板書)
教師拓展:我們國家正在進行一項偉大的工程——長江三峽水電站的建設,建成后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
承轉:巴西利用本國豐富的鐵礦資源和水能,迅速發展了現代工業。 c.工業——鋼鐵、造船、汽車、飛機制造等(板書)
教師:巴西主要的工業部門是什么?重工業為什么多集中在圣保羅、里約熱內盧等地區?
學生思考回答(略)
d.農業——咖啡、甘蔗、柑橘(板書)
教師:巴西有哪些主要的農作物?集中分布在哪一帶?結合圖“巴西的地形”,說明這里有哪些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引導學生從地形、氣候、海運交通、城市消費等方面分析。) 總之,巴西經過戰后幾十年的建設,成為了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課堂小結(略)
中國人對珠穆朗瑪峰的最早發現、命名與1975年首次精確測量
早在清朝康熙年間(1719年)的“皇輿全覽圖”就標出了朱母郎馬阿林(即珠穆朗瑪峰),1858年被英國人篡改為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1951年王勤堉首先提出應恢復珠穆朗瑪的名稱,1952年中國政府正式恢復珠穆朗瑪峰的名稱。1958年,林超發表《珠穆朗瑪的發現與名稱》論文明確提出:“把此山峰用科學的方法記錄在地圖上的,則是1715年至1717年到西藏測量的中國測量隊員勝住、楚兒泌藏布和蘭本占巴。”1975年,國測一隊首次對珠穆朗瑪峰進行精確測量,通過6000米以上的6個測繪點,測得海拔高程為8848.13米,先后被世界各國使用;2005年國家測繪局應用3S及現代地球物理技術,測得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為8844.43米。這項結果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各國的承認(1975年數據停止使用)。
1935年,胡煥庸提出黑河(愛輝)—騰沖線即“胡煥庸線”,首次揭示了中國人口分布規律
胡煥庸于1935年在《論中國人口之分布》中提出黑河(愛輝)—騰沖一線,將我國分為東南和西北人口疏密懸殊的兩部分,東南半壁人口密度較大,以占國土36%的面積集中了全國96%的人口;西北半壁人口稀少,占國土64%的面積上,其人口僅占全國的4%,后人稱這條線為“胡煥庸線”。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利用ArcGIS進行的精確計算表明,按胡煥庸線計算而得的東南半壁占全國國土面積43.8%、總人口94.1%,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85人;西北半壁占全國國土面積的56.2%、總人口的5.9%,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4人。東南半壁與西北半壁總人口之比仍為94︰6。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以劉東生、施雅風、孫鴻烈等領導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取得一系列重要發現
①發現喜馬拉雅地熱帶:東西綿延2000公里,數量多、時代新、溫度高、水熱活動顯示類型豐富,構成環球地熱帶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填補了地熱學科的空白。②提出青藏高原隆起過程及高原季風的形成演化:將360萬年來隆起的階段性分別命名為“青藏運動”、“昆侖-黃河運動”及晚更新世的“共和運動”,相應地導致東亞季風不斷增強、黃土堆積、長江黃河水系形成、高原進入冰凍圈。③高原植被的地理地帶性:揭示喜馬拉雅山脈中、東段植被獨特的垂直帶性質及與水平地帶的關系;闡明高寒荒漠、高寒草原等植被的地帶性類型并提出西藏植被的高原地帶性理論。④確認雅魯藏布江正源與高原寒旱核心:確定杰馬央宗為雅魯藏布江正源,比斯文·赫定認定的庫比藏布長,水量也大;確證中昆侖山南翼-北羌塘高原為高原寒冷干旱的核心區域,并通過北緣的阿爾金山中段與嘎順戈壁一帶相連,構成亞洲高地干旱核心。⑤確定湖泊的成因及湖泊化學特征變化的地理地帶性:論證了高原上大多數湖泊都是地殼抬升過程中發生斷裂或擠壓而形成的“構造湖”;實測了大量湖泊的水深、動力、水溫等,發現許多大中型湖泊具有熱儲備的特征;高原湖泊的化學特征具有明顯的地理地帶性變化規律等。⑥通過對青藏高原冰芯的研究,揭示了歷史氣候的變遷。
20世紀50年代開始,朱震達等發現中國沙漠的形成與移動規律
1952年,鐵道部勘測設計院與中科院地理研究所開展騰格里沙漠南緣風沙地貌和沙丘移動的定位觀測研究,1954年在寧夏中衛沙坡頭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風沙觀測站。195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治沙隊,對中國各大沙漠進行綜合考察。朱震達等從沙漠地區第四紀古地理、下伏沉積物組成、分異特點入手,提出“就地起沙”的論點,闡明了從沙餅到沙丘鏈的發育過程、沙丘移動與沙丘高度的關系,從而揭示了各種形態沙丘形成的基本過程和移動規律。
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發現和測量
1976年和1978年,長江水利委員會對長江源進行了兩次實地考察,確認長江有三源,北源楚瑪爾河,南源當曲,而發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姜根迪如冰川的沱沱河為正源,經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量算的長度為6300公里。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對黃河河源進行了考察,確定約古宗列渠為黃河正源,黃河全長5446公里。1978年,青海省測繪局再次組織人員進行黃河源考察,提出卡日曲為黃河正源。關于瀾滄江的源頭有十幾種說法,1999年6月中國科學院遙感所考察測量的結果是,其源頭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吉富山,海拔5200米。從這里算起,瀾滄江(湄公河)的長度是4909公里。
七年級下冊地理的教案篇3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七、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
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對照書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表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制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板書二、繁榮的旅游業12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四)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作業:
七年級下冊地理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地區,并能夠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2.閱讀材料,說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區及他們的建筑特色。
3.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情感目標
培養唯物主義觀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別。
教學重難點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說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么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閱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完成課后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了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說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后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圖找到其分布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總結學習的主要內容,并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七年級下冊地理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2、了解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
3、理解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標:
1、學會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2、能根據兩極的氣溫比較圖比較兩地自然環境的差異
(三)情感目標:
感受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增強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認識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在以極點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思路根據教材內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基礎知識: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圍,以及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第二部分介紹兩極地區主要的自然資源;第三部分由于人類的到來必然對兩極地區造成破壞,因此要保護極地地區。
教學過程
展示“南極考察圖片”,提問:“誰能告訴老師這是什么地方?你們想不想去?”
情境創設假如你是一位將要赴兩極地區進行考察的科學家,你需要了解有關極地地區的哪些問題呢?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將全班每四個人分成一組,討論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組給予鼓勵。
教師講述首先需要對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自然環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展示圖片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去掉極點)
學生活動學生試著自己判斷哪一幅是南(北)極地區;并且討論歸納其不同特點:北極地區主要是海洋,周圍被大陸所包圍;南極地區主要是大陸,周圍被海洋所包圍。
學生活動在老師帶領下,在北極地區圖上找出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和北極地區所包括的范圍(注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地圖跟平時所看到的不一樣,這幅地圖是從極點上空來看的,它有弧線和射線,弧線代表緯線,射線代表經線)
板書1、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教師小結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極地區,是指北緯66.5度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
教師提問在圖上,北極地區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北極點,它的時間如何?在這一點上每個方向都指向哪里?
學生分組討論這兩個問題
板書2、北極點
教師提示在同一經線上地方時相等,那么在經線相交的地方,時間該如何來計算呢?
學生思考略
情感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在極地工作的各國考察隊員保留各自國家的地方時間,遇到外國人時一般不問:“現在幾點了?”一位美國考察隊員曾這樣描述他們在極點舉行壘球比賽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壘球一會兒從今天飛到了昨天,一會兒又從昨天飛回今天。
繼續提問那么在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哪里呢?
活動教師給每桌同學發一個地球儀,兩人合作,假設一人在北極點,一人在北極點附近的任一地方,教師提示:經線連接南北兩極,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由學生討論回答,并說出理由(在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南方)
引申任取兩點,建方向坐標來辨別方向
承接研究了北極地區,那么南極地區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板書3、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學生活動 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所包括的范圍
教師小結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極地區,是指南緯66.5度以南的廣大區域,包括南極大陸以及周圍的海洋。
引申思考:如果建一座房屋它的四面都朝南,應建在何地?(南極點)
提問對于南極,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
板書4、南極的別稱“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
教師講述在七大洲當中,南極洲的平均海拔是最高的,約2410米,在地圖上大家可以看出,在南極大陸上,它的顏色是白色的,是由冰雪所覆蓋的,冰層的厚度就有20__米左右,因此南極地區有“冰雪高原”之稱,南極地區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區。
教師提問在這么寒冷的地區,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最顯著呢?
學生看書回答略(冰山,錄象—冰山的形成或材料中南極冰山的形成)
小型討論冰山的作用
教師講述除了嚴寒之外,南極地區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
提問為什么南極地區會被稱為“白色沙漠”呢?它與我們平時所提到的沙漠如撒哈拉沙漠有什么相同之處嗎?
學生思考略
教師小結主要原因是南極地區降水非常少,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為55mm,最少的地方不足5mm,與撒哈拉沙漠地區差不多。
但由于南極地區非常寒冷,降水以固態形式為主,氣溫低不易融化,所以結成厚厚的冰層。
承接大家知道嗎?如果把一條繡跡斑斑的鐵鏈放在南極的風口,不到一小時,它就锃亮如新,這說明什么呢?(因此南極又是一個巨大的風庫)
繼續提問 南極地區的“風庫”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錄象或材料 南極的大風
教師講述 南極地區風速為17—18m/s,最大風速可達100m/s,而我們平時所說的12級臺風,風速也只達32.6m/s。
過渡 北極地區的寒冷和風速都不及南極地區。
關于北極地區的寒冷和風速由學生自己看書,概括回答
過渡在冰天雪地的兩極地區,我們不能忽視生命的存在,學生分組討論,分別表演南(北)極去,可能遇到的“主人”。
過渡兩極地區氣候非常惡劣,那么人們為什么要去極地地區呢?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現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板書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學生思考回答略(自然探險—科學考察)
教師講述 南極地區主要是陸地,各個考察國家都在極地建了考察站,中國也不另外,在南極地區建了兩個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由同學在圖上找出來,并要求學生進一步判別中山站在長城站的什么方向)
學生在圖上找出這兩個站(這兩個站的緯度位置不一樣,中山站在極圈以內,會出現極晝極夜現象,而長城站則不然)
板書1、南極建站的時間
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國兩個建站時間都是2月份。
板書2、兩極的自然資源
教師講述我們把南極地區稱為科學考察的寶地,是因為南極是一個自然資源的“大倉庫”,那么南極地區到底有哪些自然資源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小結 南極地區的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點擊圖片:南極地區,由學生找出有哪些礦產資源,并思考南極為何有煤存在),它的地上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它的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這些古老的自然環境埋藏在厚厚的冰層以下,那么如何知曉呢?
展示圖片10.6南極科學考察示意(這幅圖可由學生試著描述)
教師講述 北極地區因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在科學研究和考察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北極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的進一步發現和開采,人類對北極地區的科學研究和考察也越來越頻繁。
過渡極地地區由于科學家和開發者的到來必然會打破這里的寂靜,極地地區應該如何開發、利用,科學家在考察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人們應該怎樣對待這片潔凈的土地?
板書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展示圖片 南極鯨SOS
提問這則報道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思考回答略
板書1、南極生態遭到破壞
教師小結這說明極地地區面臨生態危機,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一些國家假借科學研究的名義而發展本國的經濟。
教師講述大家知道目前關于南極地區,國際上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南極臭氧層空洞
教師補充最近在南極冰層里出現了空氣污染的顆粒
提問如何保護最后一片凈土?
板書2、采取措施
學生討論回答一是簽定條約,進行國際間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護生態環境;二是加強個人的環保行為。
板書設計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2、北極點
3、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4、南極的別稱“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1、 南極建站的時間
2、兩極的自然資源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 南極生態遭到破壞
2、采取措施
七年級下冊地理的教案篇6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鄉村與城市的差異,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2.能舉例說明聚落的位置、形態、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了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搜集相關圖片,運用圖片說明城市與鄉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分析城市的好處與不足,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1.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
2.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人類可以說是喜歡群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村的景觀。)
[承轉] 城市與鄉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
講述新課:
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
[承轉] 我們看了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們有何差別呢?
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村景觀圖片:引導、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處?
[啟發] 教師可先啟發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況、商店、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說明城市與鄉村景觀方面的差別。
[討論] 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村的差別;并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臺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村的差別。
[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村是人口規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但我們也把它歸為鄉村聚落。鄉村的周圍有農田分布,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從事非農業產業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并對周圍的地區的發展起著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你我就身在其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哪位同學起來說一說你認為城市存在著哪些問題呢?
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業困難等方面來進行討論。
[小結] 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越來越大,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我們更加要加強城市的綠化,管理與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環境來。
[過渡] 前面我們了解了聚落的形態,主要包括城市與鄉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的,城市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鄉村發展成為城鎮、進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勻,從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識,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況。
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當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等。
[承轉] 正因為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聚落建筑風格各異,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講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展示] 各類文化遺產的圖片,教師邊介紹邊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然后請學生考慮圖片反映的內容有什么共性?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總結: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它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制度、民俗風情、經濟科技等到的發展水平以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等。
[教師提問]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寫“_X到此一游”,這種做法對嗎?(不對)為什么?(學生討論)
[小結]: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經濟、科研價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在于:為我們研究人類各個時期的文化精神、社會制度、民族風情等有著重大的意義。特別為我們人類如何去協調人地關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寶貴的資料!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課堂板書設計,概括本課知識要點: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形式;兩者的差別;
2.聚落的形成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課堂鞏固]
1.鄉村聚落類型及其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 )
A.農村——放牧 B.牧場——伐木 C.漁村——捕魚 D.林場——種植
2.關于鄉村與城市聚落景觀差異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觀改變小、建筑密而高 B.鄉村道路縱橫交錯,網線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多 D.鄉村人們工作節奏快、文化生活豐富
3.影響聚落形成與發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資源 ③ 土壤④ 水源 ⑤氣候 ⑥ 植被 ⑦地質 ⑧ 交通
七年級下冊地理的教案篇7
東南亞 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1、東南亞的范圍,聯系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東南亞的氣候和農業
3、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4、東南亞的風景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馬六甲海峽的十字路口位置
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教學難點: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國際影星楊紫瓊的家鄉是哪里嗎?她的家鄉就是美麗的熱帶島國------馬來西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請一位同學上來指出馬來西亞的位置。
(放映東南亞的地圖)。
[提問]:它大概位于中國的哪個方向?
跨過中國的南部邊界,就到了與我國山水相連的東南亞。它包括了許多國家,從總體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個是半島,因為位于中國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島,請同學們用紅筆沿邊界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位于中南半島上;另一個是群島,由幾萬個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請同學們用藍筆沿邊界大致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組成。
[總結]:指圖:東南亞位于亞洲的東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東面。緯度位置大約在10oS—25oN之間。地處熱帶,所以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熱帶雨林,成為當今的旅游勝地。我們常聽到的新馬泰地區就是指這里。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藍筆和紅筆畫出來的地區可以發現,東南亞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溝通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東南亞正是擁有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各國往來的十字路口。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鄭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壯舉,就是通過東南亞而到達了北非、西非等國家和地方進行了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展示鄭和下西洋的圖片],而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則可以稱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通道。[展示馬六甲海峽的圖片說明]
剛才我們數了數東南亞的主要國家,發現東南亞由十一個國家組成。這十一個國家是:老撾、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帝汶。特別值得一提是東帝汶這個國家,于2000年獨立。這十一個國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上。
[活動]:下面我來請同學回答分別在空白圖上填出位于這兩個半島上的國家。
其中的越南,老撾,緬甸是與中國接壤,的內陸國是老撾,其余都是臨海國和島嶼國。印度尼西亞,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其名印尼是海島的意思,有“萬島之國之稱,是世界上的群島國家。
二、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東南亞的風土人情嗎?東南亞人是什么人種?他們的主食是什么嗎?
[思考]:我們發現他們和我們一樣主食是大米,這是什么原因呢?
[活動內容]在這樣一種氣候條件下,還適合什么作物的生長?
因此這里也是世界的熱帶作物的生產基地之一。同學們在圖上找出哪些國家盛產椰子,哪些國家盛產橡膠和油棕,哪些國家盛產稻米和蕉麻。[圖片展示]
好,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東南亞的自然情況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下節課我們將學習東南亞的人文景觀。
[課后練習]:1、 東南亞由很多海峽為什么只有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海上生命線”?
2、列舉出“東南亞之最”。
3、收集東南亞國家的風景資料
板書設計:
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東南亞的國家
第七章
第二節 東南亞 第 2 教時
教學目標:
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東南亞的風景
教學重點: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教學難點: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中國就與東南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國革命家陳毅在寫給緬甸朋友的詩中曾說到:”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共飲一江水”,這便是中國與中南半島國家之間關系的真實寫照。因為中南半島上的許多河流的源頭都在中國。請同學們在地圖上將他們找出來。
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
在河流與河流之間,多是山脈和高原,用我們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島的地形----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思考]:這樣的地形條件有怎樣的好處?
蘊藏豐富的水利資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
因此成為東南亞人口稠密的地區,中南半島上的國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動]:
為什么分布在這里?有怎樣的好處?有什么弊端?
上節課我們講到中國歷的鄭和下西洋、下南洋,我們可以發現東南亞地區與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僅如此,直到今天,許多中國華人華僑都在為東南亞國家的發展積極努力著,請同學們看一下閱讀材料。
華人、華僑集中地地區
在東南亞的國家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華人比較集中的國家,分別占到該國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亞曾經發生反華暴力事件,對當地的華人華僑任意的屠殺,在國際上造成極壞的影響,使得他們紛紛撤回資金,重返祖國的懷抱。改革開放以后,華僑華人紛紛回國支援國家建設,為中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通過對東南亞的學習,我們可以發現東南亞確實有許多的閃光點,吸引著全世界的人來到這里,特別是這里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是亞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們來共同欣賞一下同學們收集的一些關于東南亞美麗景觀的圖片。[多媒體展示]
[課后練習]:1、收集關于東南亞國家的景觀資料,出一期《東南亞旅游景點介紹》小報
板書設計:
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
華人、華僑集中地地區
七年級下冊地理的教案篇8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教材說明】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后兩個標題內容。本節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境的關系;了解聚落的發展表現,在變化中發現問題――傳統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系的和諧與發展,順應學生心理發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了解地理知識的現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系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系生活,活躍了思維并勇于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后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征,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_雨林區的民居,西_沙漠區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筑適應于環境,更適用于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可以說: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并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后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發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后揚,牽引著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_(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了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于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里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這里?(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于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獲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