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怎樣才能寫好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這里給大家提供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方便大家學習。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1
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綜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綜合,就會見木而不見林;只綜合不分析,又會只見林而不見木。
2.比較和歸類的方法。
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采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3.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可以有兩種水平層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將有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系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也有兩種水平層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2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使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
2、使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學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導學生分析生物新陳代謝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響酶活性因素的過程中,初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實驗現象能力及設計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讓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使學生體會實驗在生物學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過討論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生活的關系;體會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進而體會研究生命科學價值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酶的發現
教材簡單介紹酶的發現歷史,從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設計的巧妙實驗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現少數的酶是RNA,使學生對酶的研究歷史中的一些重大發現有了一個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過安排了有關的學生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酶的三個特性,這樣的編排方式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并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酶的高效性特點,是通過比較《實驗五、肝臟內的過氧化氫酶比無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專一性的特點,是通過比較《實驗六、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條件,通過《實驗七、探索影響淀粉酶活性的條件(選做)》切入。
本節內容的最后,安排了課外讀“造福人類的酶工程”,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又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本節基礎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在改變人類生活質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議
1、使學生在理解細胞水平上的新陳代謝概念及其本質是本節的重點與難點
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這是在細胞水平上對新陳代謝的描述。其實學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觸新陳代謝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課和高中生物課緒論中,學習已接觸到諸如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及其關系等與新陳代謝有關的知識,但那是在生物個體水平對新陳代謝下的定義。本章的新陳代謝內容是對以往知識的深化和展開,教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從細胞和分子水平引導學生分析出生物體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與分解是如何進行的,及其二者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為使學生理解"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這句話,教師可結合前一章細胞的物質基礎與結構基礎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分析活細胞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如發生在線粒體內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學過程;發生在葉綠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為有機物的化學過程;發生在核糖體上的氨基酸縮合成多肽鏈的化學過程等,使學生對"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這句話有一個感性認識。
2、使學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在本節教學中如何組織學生完成酶具有專一性的實驗并實施有效的討論是本節的難點。
生命體隨時隨刻發生著數量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同時又是一個穩定的,開放的系統。細胞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不可能在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條件下進行,而必須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境下能快速、有序地進行的,這就要盡可能地降低化學反應能閾,這是新陳代謝為什么離不開生物催化劑,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發現可結合一起在讓學生討論,這樣可讓學生充分體會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對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酶的特性這部分內容,可先組織學生依次完成實驗,然后再由學生來討論和總結。
在引導學生分析酶的特性時,引導學生與蛋白質的多樣性聯系起來,可使學生易于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專一注必定意味著酶的多樣性,而且蛋白質分子空間結構的多樣性和酶的專一性催化關系密切。
3、使學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如何組織學生完成影響酶活性因素的選做實驗并分析、討論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在組織學生操作、分析、討論《實驗七、探索影響淀粉酶活性的條件(選做)》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兩個坐標曲線圖,讓學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 第一節 新陳代謝與酶
【教學重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板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1、引入新陳代謝的概念及本質
(1)學生在初中生物學課本、高中緒論課的學習或通過各種媒體的介紹,對新陳代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首先,教師應了解學生對新陳代謝是如何理解的。為此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以自身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維持的,以此引入本節的學習,如:
①人體的腦細胞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營養?腦細胞中產生的代謝廢物又是通過什么途徑排出體外的?
②進入腦細胞的營養物質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學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異化作用,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它們之間有何關系?
④想一想,人體的身體有哪些系統參與了新陳代謝過程,各是如何參與的等等?
(2)學生一般只能從生物個體、器官或系統水平上,說明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把討論引向微觀水平,即細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謝過程。如可以設問:
①你吃下的肉類蛋白質,通過什么途徑轉化成為你自身的蛋白質?
②你吃下的淀粉類食物,通過什么途徑為你提供能量?等等
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理解:細胞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維持,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發生的生物化學反應,從而在細胞水平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即“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后,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分析出無機化學反應過程中所需的條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讓學生分析出生物體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可以提問,如:
(1)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那么細胞內數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的進行呢?
(2)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這樣可順利地引出活細胞產生的生物催化劑,即酶。
3、酶的發現史
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讓學生自己閱讀,也可發給學生相應的補充資料,尤其是某種酶的研究過程方面的資料,目的是讓學生對酶的研究過程、方法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物學的實驗研究對生物學發現的重要作用。
學生閱讀后,可提問:酶都是蛋白質嗎?并做一定的說明。
酶是活細胞所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酶是細胞中促進化學反應速度的催化劑。現已發現的酶約有3000種以上。它們分別存在于各種細胞中,催化細胞生長代謝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化學反應,使生物化學反應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等溫和的條件下就可順利進行。
很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然而生物學家的實驗證明: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早在1982年,T.Ceeh發現原生動物四膜蟲的26S rRNA前體在沒有蛋白質的情況下進行內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終形成L19RNA。當時因為只是了解它有這種自我催化的活性,沒有把它與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別報導了在RNA前體加工過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質和80%RNA組成的。如果除去蛋白質部分,并提高鎂離子的濃度,則留下的RNA具有與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這是說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證。
“酶不都是蛋白質”,這一科學事實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實驗在科學發展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科學是發展的,探索是無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對的,現在的科學事實可能在今后會被修正,甚至。
另外,酶、激素、維生素之間的區別值得一提,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容易把這些物質和它們的作用搞混。可就高中生物學水平做一簡單比較:
酶
激素
維生素
從化學本質上看
蛋白質
蛋白質(如生長素、胰島素等)、固醇類脂類物質(如性激素)
多種多樣,一般為小分子有機物。 如維生素D是固醇類物質;維生素A是脂類物質(萜類);維生素C是抗壞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從生理功能看
可提高生物體生物化學反應的速度,是一種生物催化劑。
激素又稱“化學信使”,是特定細胞合成的,能使生物體發生一定反應的有機分子。它的作用力很強,很低的濃度就能引起很強的反應,但在細胞中不能積累,很快就會被破壞。
維生素常常與酶結合,是較復雜酶的組成成分之一。天然食物中含量極少,但這些極微小的量對人體的生長和健康是必需的,人體一般不能合成它們或合成量不足,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可把酶的發現史與酶的特性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這樣可使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順理成章。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
2.通過學習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提高有關蛋白質相關計算的能力。
3.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
難點: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及相關計算。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提問:
之前我們學習過了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話,那么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兒,成為“珍珠項鏈”蛋白質的呢?如果告訴你氨基是具有堿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膽猜測一下會發生什么?(酸堿中和。)帶著這樣的思考,接下來共同學習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二)新課講授
1.蛋白質的結構層次
過渡:蛋白質是生物大分子,所謂大分子就是相較無機物來說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島素的相對分子質量為5700,人的血紅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為64500等。
提問: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組成那么大的蛋白質的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說一說從氨基酸到蛋白質大致有哪些結構層次。(經歷了二肽→三肽→多肽,通過盤曲、折疊形成了具有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過渡:這種氨基酸和氨基酸的連接方式稱為脫水縮合。
2.脫水縮合過程
組織學生自學課本,說出脫水縮合的含義: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接,同時脫去一分子的水,這種結合方式叫做脫水縮合。此時重點強調肽鍵的含義及寫法。
活動(角色扮演):請4位同學分別扮演一種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鄰的同學手牽手,牽手的部分可以稱作什么?(肽鍵。)
問題:
怎樣才能更高地還原脫水縮合過程?(每人右手拿著NH和H的卡片,左手拿著CH和OH的卡片,一個同學和另一個同學左右手相連的時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學觀察,4位同學站成一排,會形成幾個肽鍵?脫去幾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學呢?(4;4)6位同學呢?(5;5。)
繼續提問:那么n個氨基酸形成一個肽鏈時,脫掉幾個水分子?形成幾個肽鍵?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呢?(n-1;n-1;n-m;n-m。)
(三)鞏固提高
提出啟發性問題:如果4位同學站的不是一排,是一個圈,結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區別?(形成環肽,形成4個肽鍵,脫去4個水。)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其他同學點評,總結結論。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如果同學們在進行角色扮演時,改變站位、人數、人員等等,結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質是一樣的么?請同學們課下進行活動,并且探究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下節課進行分享。
四、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4
知識精華
來源排出調節
水的平衡和調節
飲水、食物物質、代謝由腎、皮膚、大腸排出神經調節、激素調節
鈉鹽的平衡和調節
主要來自食鹽主要經腎、其次由汗液、糞便排出醛固酮(鹽皮質激素)調節
鉀鹽的平衡和調節
食物主要經腎、其次未吸收的隨糞便排出醛固酮調節
意義:水和鈉鹽在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由于人在高溫條件下工作,劇烈運動或某些疾病(劇烈嘔吐、嚴重腹瀉)時,會丟失大部分的水和無機鹽,影響血壓、心率的穩定。
鉀在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穩定方面、心肌舒張、興奮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謝廢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于水、鹽調節的幾個問題:
1)尿激素的釋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應有三:促進鈉的重吸收、促進鉀的分泌排出、促進水的重吸收。
題例領悟
例1:某人患急性腸胃炎,嚴重腹瀉,并且出現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四肢發冷等癥;要緩解以上癥狀,應:
A、輸入生理鹽水。B、口服生理鹽水。
C、口服鉀鹽水。D、輸入醛固酮。
解析:題意中出現的&39;癥狀是缺少水和鈉鹽,其次輸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體內K和鈉離子的排出特點相比,不同之處是:
A、多吃多排B、少吃少排C、不吃不排D、不吃也排。
解析:鉀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鈉離子的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評價
一、選擇題:
1、人體內的水的主要來源及排出主要途徑是:()
A、來自飲水,食物和由腎排出。
B、來自飲水,食物和由皮膚排出。
C、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肺排出。
D、來自飲水,物質代謝和由大腸排出。
2、離子態的無機鹽(如血液中的鉀、鈣離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A、細胞結構物之一。
B、維持細正常生理功能
C、維持細胞的形態。
D、調節細胞內的PH值。
3、下列有關人體內水分調節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大量飲水,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覺中樞興奮,則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則尿量增加。
D、細胞外液中滲透壓降低,則尿量減少。
4、調節無機鹽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B、醛固酮C、腎上腺素D、甲狀腺素。
5、下列僅屬于水分排出的途徑的是:()
A、腎排出B、大腸排出C、皮膚排出D、肺排出。
6、不能對腎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進作用的是:()
A、滲透壓升高。B、抗利尿激素升高
C、血漿滲透壓升高。D、醛固酮升高。
二、簡答題:
7、下圖為腎單位結構模式圖。據圖回答問題:
1)當人飲水不足,體內失水過多或吃過咸的食物時,通過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分泌的促進()和()對的重吸收,減少尿的排出,使細胞外液滲透壓恢復正常。
2)當血鉀升高或降低時,可直接刺激,使的分泌量增加,從而促進()和()對的重吸收和對的分泌,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3)通過顯微鏡檢查發現構成腎小管的細胞線粒體較多,起生理意義是。線粒體所需的能源物質和氧氣由()提供,產生的二氧化碳由()________帶走。
自我評價答案
一、選擇題:
1、A2、A;3、C;4、B;5、D;6、A。
二、簡答題
1、抗利尿激素1腎小管2集合管
2、腎上腺醛固酮1腎小管2集合管鈉鉀
3、提供能量,有利于納的重吸收和鉀離子的分泌3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3腎小管毛細血管血液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5
轉錄
定義:在cell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mRNA的過程。
場所: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中也可以進行,原核生物轉錄翻譯可同時進行)
模板:DNA的一條鏈
信息的傳遞方向:DNA---———mRNA
原料:含A、U、C、G的4種核糖核苷酸
產物:信使RNA
翻譯
定義:游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AA),就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AA順序的蛋白質,這一過程叫做翻譯。
場所:細胞質(核糖體)
條件:ATP、酶、原料(AA)、模板(mRNA)
信息傳遞方向:mRNA到蛋白質。
密碼子:mRNA上3個相鄰的堿基決定1個AA。每3個這樣的堿基又稱為1個密碼子。
mRNA線形 tRNA三葉草型 rRNA線型
翻譯位點:一個核糖體與mRNA的結合部位形成2個tRNA的結合位點。(一種tRNA攜帶相應的AA進入相應的位點)
習題:
如果DNA分子一條鏈的堿基排列順序是……ACGGATCTT……,那么,與它互補的另一條DNA鏈的堿基順序是 TGCCTAGAA ;如果以這條DNA鏈為模板,轉錄出的
mRNA堿基順訊應該是UGCCUAGAA在這段mRAN中包含了3個密碼子.。需要3個tRNA才能把所需要的氨基酸轉運到核糖體上。這些氨基栓酸的種類依次是半胱氨酸—亮氨酸---谷氨酸。
轉錄過程是
1 DNA雙鏈解開
2 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一條Mrna
3 合成的mRNA從DNA鏈上釋放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新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主要包括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DNA分子的結構及結構特點、以及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三部分。其中DNA雙螺旋結構的內容和特點是學生學習遺傳的基礎,DNA獨特的雙螺旋結構保證了DNA具有多樣性、穩定性、特異性的特征,它是學生理解生物的多樣性、穩定性、特異性本質的物質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從上一節內容知道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對于DNA的結構有一定的好奇。必修一學過核酸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DNA分子的結構的主要特點。
2、制作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3、討論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構建歷程。
〖能力目標〗
1、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以及空間思維能力。
2、對科學家探索基因本質的過程進行分析和討論,領悟假說——演繹和模型方法在這些研究中的應用。
〖情感目標〗
1、認同與人合作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討論技術進步在探索遺傳物質奧秘中的重要作用。
2、認同人類對遺傳物質的認識過程是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
四、學習重點
1、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五、學習難點
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六、教學方法
講授法、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七、課時安排
本節課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用于學習DNA分子的結構,第二課時用于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八、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前面我們通過“肺炎雙球菌體內、體外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學習,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它能使親代的性狀在子代表現出來。那么DNA分子為什么能起遺傳作用呢?這需要從它的結構談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DNA的結構。
第一部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自主學習本部分并回答下面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中的DNA分子結構發現的故事并回答下列問題:
1、沃森和克里克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經驗和成果?
(1)當時科學界已經發現的證據有:組成DNA分子的單位是脫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含4種堿基的脫氧核苷酸長鏈構成的;(2)英國科學家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線衍射圖譜;(3)美國生物化學家鮑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方法(1950年),即按照X射線衍射分析的實驗數據建立模型的方法,為此,沃森和克里克像擺積木一樣,用自制的硬紙板構建DNA結構模型;(4)奧地利著名生物化學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的量總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鳥嘌呤(G)的量總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這一堿基之間的數量關系。
2、沃森和克里克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出現過哪些錯誤?他們是如何對待和糾正這些錯誤的?
沃森和克里克根據當時掌握的資料,最初嘗試了很多種不同的雙螺旋和三螺旋結構模型,在這些模型中,他們將堿基置于螺旋的外部。在威爾金斯為首的一批科學家的幫助下,他們否定了最初建立的模型。在失敗面前,沃森和克里克沒有氣餒,他們又重新構建了一個將磷酸—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堿基安排在螺旋內部的雙鏈螺旋。
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構建的模型,連接雙鏈結構的堿基之間是以相同堿基進行配對的,即A與A、T與T配對。但是,有化學家指出這種配對方式違反了化學規律。1952年,沃森和克里克從奧地利生物化學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個重要的信息:腺嘌呤(A)的量總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鳥嘌呤(G)的量總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于是,沃森和克里克改變了堿基配對的方式,讓A與T配對,G與C配對,最終構建出了正確的DNA模型。
教師活動:教師向學生出示DNA分子雙螺旋的模型,師生共同觀察歸納出DNA分子的結構
。請同學們完成相應的模型構建過程。
學生活動: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過程。
模型構建1:脫氧核苷酸
1.DNA分子的元素組成有哪些?
2.DNA分子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3.脫氧核苷酸有哪些物質組成?堿基有哪些?
脫氧核苷酸有哪幾種?畫出脫氧核苷酸的結構簡式。
A
T
G
模型構建2:脫氧核苷酸鏈(單鏈)
C
在圖一中畫出一條鏈中脫氧核苷
圖一
酸之間的連接方式。
A
T
G
C
模型構建3:DNA雙鏈(平面結構)
1.在右圖中畫出DNA雙鏈中另外一條鏈。
2.兩條單鏈如何排列?外側是什么?內側
是什么?
3.堿基之間如何配對?通過什么化學鍵連
接?
模型構建4:DNA雙螺旋結構
第二部分DNA分子的結構
師生結合下面問題共同總結DNA分子的結構
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什么是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基本支架:在主鏈上脫氧核糖與磷酸交替排列,核苷酸之間的磷酸與脫氧核糖通過脫水縮合結合在一起。在DNA分子的外側骨架如果一條為:磷酸—脫氧核糖—磷酸—脫氧核糖;另一條為:脫氧核糖—磷酸—脫氧核糖—磷酸;兩條鏈上的脫氧核苷酸、磷酸和堿基數目相等,長度一樣,排列反向。
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一條鏈上有堿基A,另一條鏈必有堿基T與其配對,一條鏈上有堿基C,另一條鏈上必有堿基G與其配對;堿基間通過氫鍵連在一起:A與T有兩個氫鍵,G與C有三個氫鍵,因此,DNA分子中C、G數目越多,分子結構越穩定。在雙鏈DNA分子中:嘧啶堿基的總數與嘌呤堿基的總數相等。A+G=C+T。這可作為判斷單、雙鏈DNA的唯一依據。但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AT對和GC對的比例不同:(A+T)/(G+C)=a(不同生物a值不同)。
第三部分制作DNA雙螺旋結構的模型
課下要求學生用硬紙板為材料,借用于剪刀、針線等來完成制作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買到做DNA分子結構的教具,每四個同學一組,通過合作來組裝出DNA分子,并在下一節課上課時進行交流,通過學生的動手,讓每個學生真正掌握DNA分子的結構。變抽象為具體,再由具體想象出DNA分子的結構。
九、板書設計
DNA分子的結構
1.DNA分子結構的發現過程
2.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3.DNA分子的堿基計算
十、自主檢測
1.DNA徹底水解,得到的化學物質是()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堿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堿基,磷酸
D.脫氧核糖,含氮堿基,磷酸
2.已知1個DNA分子中有4000個堿基對,其中胞嘧啶有2200個,這個DNA分子中應含有的脫氧核苷酸的數目和腺嘌呤的數目分別是
()
A.4000和900
B.4000和1800
C.8000和1800
D.8000和3600
3.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在A≠G時,雙鏈DNA分子中,下列四個式子正確的是()
A.(A+C)/(G+T)=1
B.(A+G)/(G+C)=1
C.(A+T)/(G+C)=1
D.(A+C)/(G+C)=1
4.一段多核苷酸鏈中的堿基組成為:35%的A、20%的C、35%的G、10%的T。它是一段()
A.雙鏈DNA
B.單鏈DNA
C.雙鏈RNA
D.單鏈RNA
5.構成DNA分子的堿基有4種,下列各種堿基數量比中,因生物種類不同而有區別的是()
A.(A+C)/(T+G)
B.(A+G)/(T+C)
C.(A+T)/(G+C)
D.A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7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教學內容的最大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于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動畫、故事、游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并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內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
問:
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
⑴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⑵熒光水母的圖片
問:
這是什么生物?為什么它們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
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課的主題。
展示:
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問:
為什么我們經常說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問:
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么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設情景:
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⑴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并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么?這又說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著讓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并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⑶總結:
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
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設情景:
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斗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后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
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
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
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律,能否根據這一規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
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提問:
⑴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觀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質呢?
⑶再來觀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
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并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
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
請一位同學到前臺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并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想,可以想到什么?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么?再問:那么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設情景:觀看flash動畫(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
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⑵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⑶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⑷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
總結:
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
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并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
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相互同學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
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
為什么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小結、結課:
在今天的這節課里,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課吧!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謝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為后續學習光合、呼吸作用作鋪墊,具有承前繼后之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①、能寫出ATP的分子簡式并說出其結構特點
②、能畫出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的過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徑
③、知道ATP對細胞中能量代謝中的意義
④、能利用ATP是新陳代謝的直接能源解釋實際問題,并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能力方面
學生通過分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供能的意義,初步訓練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實驗設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讓學生在分析自己身體內發生的ATP—ADP循環及其重要意義過程中,體驗到生物學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身邊的科學(RLS)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學的重點難點
我對本節內容確定的重點是: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能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針對這些重點內容,其中最難讓學生理解的是: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對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的理解。
二、說學法
因為本節知識難度不是很大,學生基本能看懂書本對于這一節知識的介紹,所以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設計的解釋、資料的閱讀、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以及聯系生活實際來學習本課時的內容。
三、說教法
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以理論聯系實際為關鍵,加強理解和應用。盡量聯系糖類、脂肪、葉綠體、線粒體、主動運輸等與能量相關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展開教學。并且通過建立實驗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的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關鍵的內容,通過設疑、析疑、解疑和多媒體輔助來強化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情境:利用熒火蟲的尾器發光的實驗:先得到尾器、然后放置會發現尾器的發光情況會逐漸消失、設置對照實驗,A組加入適量的ATP粉劑(展示課前買來的ATP、并讓學生傳看),B組加入等量蒸餾水。結果會發現A組的尾器的發光量加強,而B組繼續減弱。
讓學生討論這一情境
學生對于這一問題情境是可以理解的,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學生能夠從直觀上知道ATP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和具體的作用。
設問:燃燒一匙葡萄糖,能觀察到什么現象?
細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釋放出來?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后圍繞標題展開教學,教學時利用身邊的生活實例:如用百元大鈔與一元小票購買小件物品,如果我們總是拿大額面值的鈔票進午行交易會很麻煩,相反如果我們把百元鈔票換成100張一元小票,在進行交易時就會很方便,有這樣的例子來比喻細胞中的能量——在細胞中百元大鈔相當于儲存能量的有機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個可以在細胞內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貨,這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標題,并能激發學習興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鍵:
通過再次呈現ATP藥物及說明、介紹ATP為動力的納米發動機等貼近生活實際和學生感興趣的新科技內容,寓教于樂,形成ATP的感性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展現ATP結構動畫及其“近親”腺苷的圖片、引導觀察和比較,調動積極性并利于形成ATP的形象認識。要讓學生清楚ATP三個磷酸鍵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何謂“高能磷酸鍵”。
師生共同歸納ATP的名稱、簡式、物質性質、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認識。
3、ATP、ADP相互轉化
繼續以上面的比喻進一步展開,將細胞中的能量通貨比作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零用錢,它會隨著每天的花銷而減少,因此要維持正常生活必須不斷破開大面值的鈔票給予補充,細胞中大面值鈔票主要是糖類等有機物。在有機物分解時釋放出的能量能被用來合成ATP,這個過程通過ATP與ADP的相互轉化來實現。并通過動畫形式介紹、圖文轉化提問、學生前臺板書等過程教學,加強理解記憶、培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其中,重點從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對相互的兩個過程進行比較:ATP水解時,遠離腺苷的磷酸鍵斷裂——放能。合成時是可逆的,但要注意與化學中可逆反應知識的干擾,并以此引出下一個問題—ATP的形成途徑。
4、ATP的形成途徑
通過學生自學、圖文表述提問、師生共同歸納、展示動畫等程序教學。注意與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的銜接作鋪墊。并與ATP的結構、功能、轉化的知識渾然一體,為進一步學習后面的知識奠定基礎。
5、ATP的利用
一是主要講清楚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與ATP的分解和合成關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解,讓學生在看懂圖解的基礎上,再依據教材51頁的圖解,討論ATP還有哪些用途,從而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6、總結鞏固
從生物進行生命活動耗能的知識和ATP的基礎知識方面進行總結,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并最終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增加補充練習以鞏固。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9
新課學習
設問:從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可以看出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為什么生物膜表現出這樣的特性?
進一步思考:還有更好的材料做細胞膜嗎?
引出本節內容生物膜的具體結構
創設情境:
時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紀末,讓學生思考如果他們是當時的科學家,他們首先會怎樣來探究?同時指出,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還不能親眼看到生物膜。那么,通過什么辦法進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導學生看教材,讓學生明白當時科學家是從生理功能入手來探究的。通過實驗觀察,科學家才有嚴謹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這一假說,提示學生:科學探究過程中作出假設后的步驟是什么(通過實驗來驗證假設),從而進入下面的學習,由于技術的進步,對細胞膜提取和分離,并通過化學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從而證明了前面的假說是正確的。
引導學生思考在驗證假設的實驗得出結論后的下一個步驟是什么?
小組分享學生繪制的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圖,討論細胞膜的選材
討論交流,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閱讀教材,猜想、討論
思考如果他們是當時的科學家對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會提出什么新的問題進一步探究呢?
引起學生對生物膜結構探究的興趣
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來探究新課的內容,并加深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的了解
了解假說是怎樣提出的,以及提出假設后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新課學習
總結提高 課堂練習
介紹脂質的探究,先介紹科學家的實驗,提取紅細胞的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同時介紹磷脂的結構,并舉例說明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這個現象。
介紹蛋白質的探究,先介紹由于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細胞膜,提出蛋白質—脂質—蛋白質的模型,但這一模型將生物膜描述為靜態的結構。引導學生思考變形蟲為什么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相適應嗎?
質疑:這一模型解釋不了膜的許多生理功能,如變形蟲的變形運動等,因此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與功能統一,假設不完全成立,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完善,由于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家發現,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鋪在脂質表面,有的蛋白質是鑲嵌在脂質雙分子層中。并通過實驗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引導學生總結在探究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中,運用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進一步驗證完善,不斷發展。
說明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指導學生在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和想象,加深對流動鑲嵌模型內容的理解,同時,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進一步發展。
最后,歸納總結知識、方法、態度價值觀的體會
傾聽,思考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閱讀教材資料,思考變形蟲為什么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是否相適應?
閱讀教材資料,了解膜的流動性
小組合作嘗試構建生物膜模型,并交流分享
學生交流分享本節收獲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10
一、教學目標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寫出ATP的結構簡式;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2.通過小組討論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
3.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體會生物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我國晉朝“車胤囊螢”的典故,邀請學生分享感受,學習古人勤奮學習的態度。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習與能量有關的物質。順勢提出問題:“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們嗎?那種物質為螢火蟲尾部細胞的發光直接提供能量呢?”從而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新課教學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利用多媒體展示“螢火蟲發光器實驗”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強調實驗設計要遵循對照、等量和單因子原則,之后請學生預測實驗現象及可能的結論。隨后多媒體展示具體的實驗流程,最后得出結論,ATP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以人民幣比喻ATP,在細胞中糖類、脂肪等有機物儲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存折,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貨幣,貨幣可以直接流通,這樣加深學生對細胞的能量“通貨”的理解,并能激發學習興趣。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結構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88頁,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說一說ATP的結構特點,體會自己獲取知識的樂趣。隨后,分組分發各種堿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導學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構建。通過展示模型和相互評價進行修正,在互評的過程中理解ATP的化學結構特點,構建正確的ATP的分子結構模型。總結ATP能作為直接能源是因為ATP的化學性質不穩定,遠離A的那個高能磷酸鍵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3.合作探究3: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多媒體展示如下問題情境:
“一個成人一天在靜止狀態下所消耗的ATP為48kg,在緊張活動的情況下,ATP的消耗可達0.5kg/min。而細胞內ATP、ADP的總量僅有2-10mg”。
“用32P標記磷酸加入細胞培養液中,短時間內快速分離出ATP,ATP的總量變化不大,但是大部分ATP末端磷酸基團卻已經帶有放射性標記”。
問題1:生物體內的ATP有什么特點?ATP與ADP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思考2:在細胞中,ADP若轉化成ATP需要些什么條件呢?ATP若要轉化成ADP又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呢?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總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的條件及過程。此時提出問題: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是否是可逆反應,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發表意見。
在ADP轉化成ATP的過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從哪里來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徑。
4.合作探究4:ATP的利用。
多媒體展示90頁的圖解:在ATP轉化成ADP的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請學生自主說一說,并討論ATP還有哪些其他用途,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三)當堂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課堂練習加以鞏固。
(四)小結作業,課外拓展
學生自主分享這節課的收獲,老師加以補充,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課后作業:多媒體展示資料:氰化鉀是阻止人體內新的ATP合成的毒藥,人中毒后在3~6分鐘內就會死亡。思考:氰化鉀為什么頃刻使人斃命?通過互聯網搜索查找相關知識并歸納原因。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11
第1章遺傳因子的發現
第1節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孟德爾研究性狀遺傳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基因型、表現型、純合子、雜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及解釋(C:理解)。
(4)測交法證明基因解釋的正確性(C:理解)。
(5)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及應用(D: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從分離定律到實踐的應用,從遺傳現象上升為對分離定律的認識,訓練學生演繹、歸納的思維能力。
(2)通過遺傳習題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應用分離定律解答遺傳問題的技能技巧。
二、重點·實施方案
1.重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
(3)基因分離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
2.實施方案
(1)采用舉例、掛圖、投影等進行教學。
(2)聯系所學知識,演繹歸納本節知識,從而掌握重點內容。
三、難點·突破策略
1.難點
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2.突破策略
(1)運用減數分裂圖說明減數第一次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
(2)出示有染色體的遺傳圖解進行講解。
(3)應用遺傳定律解題---典型引路,講清思維方法,從而突破難點。
四、教具準備:
1.人工異花傳粉示意圖;2.豌豆各種相對性狀掛圖;
3.對分離現象解釋示意圖;4.投影儀;5.多媒體課件。
五、學法指導
首先,指導學生預習教材,并結合實際引起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
其次,指導學生在教材中找疑點、難點,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問、勤思考,且做好筆記。
再次,指導學生進行做題思維訓練。
六、課時安排
3課時,講課2課時,實驗1課時(也可根據情況把實驗內容在講授課時進行)。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程序
導言
前面學習了遺傳物質DNA及其基本單位--基因,知道它的復制使前后代保持連續性,它的表達使親代和子代相似。那么,基因在傳種接代過程中有沒有一定的傳遞規律呢?
一、基因的分離定律
[二]教學目標達成過程
(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2-4
教師列出如下提綱:(投影顯示)
1.了解孟德爾簡歷
2.孟德爾的試驗研究方法是什么?選用什么材料?純系親本的雜交技術怎樣進行?在學生閱讀、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點撥: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動力。孟德爾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證;
(2)孟德爾用避免外來花粉干擾的自花傳粉、閉花授粉的豌豆純合植株進行雜交試驗,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設疑:什么是雜交法?
教師出示人工異花傳粉掛圖,并與學生一起回憶:減數分裂、受精作用、胚珠發育成種子,直到萌發成幼苗的過程,從而理解雜交試驗法。
教師最后強調:孟德爾在試驗中發現豌豆一些品種之間具有易于區分的、穩定的性狀,如莖的高與矮、種子形狀的圓粒與皺粒。從而引出相對性狀的概念。
學生閱讀教材并討論,最后歸納理解相對性狀要從三點出發:
(1)同種生物;
(2)同一性狀;
(3)不同表現類型。
教師出示:豌豆相對性狀的掛圖。
學生觀察后得出:不同品種的豌豆同時具有多對相對性狀。
提問:在人體上存在哪些相對性狀?
(答:有耳垂和無耳垂,單眼皮和雙眼皮,藍眼和褐眼?)
再提問:孟德爾開始是否對圖示中所有相對性狀同時分析呢?
學生回答:否。(這是孟德爾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
學生閱讀教材P4~5。
教師出示掛圖:高莖豌豆和矮莖豌豆的雜交試驗。
講述:用純種的高莖豌豆和純種的矮莖豌豆作親
本進行雜交。無論正交還是反交,雜交后的第一代(簡稱子一代,用F1表示)總是高莖的&39;。
提問:子一代為什么全是高莖;矮莖性狀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略)
講述:帶著這個疑問,我們看看孟德爾是怎樣做的。他讓子一代高莖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莖也有矮莖。
提問:子二代出現的兩種性狀,能提示我們什么?
學生回答:矮莖性狀在子一代中并沒有消失,只是沒有表現出來。
教師講述:孟德爾把雜種子一代中顯現出來的性狀,叫做顯性性狀,如高莖;把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叫隱性性狀,如矮莖。子二代中同時顯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在遺傳學上叫做性狀分離。
同時孟德爾對子二代兩性狀的株數進行了統計分析,他發現,在所得到的1064個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莖,277株是矮莖,高莖與矮莖的數量比接近3∶l。請問學們注意這個比例。
設疑:豌豆的其他相對性狀雜交情況如何呢?
教師出示:孟德爾做的豌豆雜交試驗的結果投影。學生觀察、比較,發現雜交子二代都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3∶1,具有規律性。
[三]教學目標鞏固
1.孟德爾雜交試驗選用什么材料?為什么?
2.什么是相對性狀?擬人為例舉例子。
3.下列各組中屬于相對性狀的的是
A.狗的長毛與黑毛
C.桃樹的紅花和綠葉
答案:1.略2.略3.D
[四]布置作業
1.P8練習題第一題。
2
.純種甜玉米和純種非甜玉米間行種植,收獲時發現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B.羊的白毛與牛的黃毛D.人的雙眼皮和單眼皮
甜玉米果穗上無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顯性性狀B.相互混雜()C.非甜是顯性性狀D.相互選擇
分析:純種甜玉米和純種非甜玉米之間相互授粉,甜玉米的果穗上全表現為非甜,說明非甜是顯性性狀,甜玉米的果穗上出現非甜籽粒也說明非甜是顯性性狀。
答案:C
3.玉米高稈對矮稈為顯性。矮稈玉米用生長素處理后長成高稈,使其自交得到F1植株是()
A.高矮之比是1∶1
C.高矮之比是3∶1B.全是矮稈D.全是高稈
分析:生長素作用于植物,促使細胞體積的增大引起植株快速生長,但不影響內部基因組成,因此,用生長素處理后長成的高稈玉米仍然受隱性基因控制,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
答案:B
總結
這節課要重點掌握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理解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等概念,掌握子二代的性狀分離。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12
一、教學目標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章引入讓學生閱讀章引言并體會內環境的重要性。
〔板書〕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節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師提示〕
1.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2.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境中。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境中;與外界環境相比,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一、體細胞生在細胞外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
(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淋巴等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細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
2.相同點: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提示: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2所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2.內環境——有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
二、細胞外液的成分
〔資料分析〕有學生分析并回答,老師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脂質(如各種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膽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還含有氣體分子(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調節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3.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4.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5.提示:如血漿中的葡萄糖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食物中的淀粉經消化系統消化后,分解為葡萄糖,經小腸絨毛吸收后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進入組織細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內環境中。二氧化碳通過血液循環被運輸到肺,通過呼吸系統排出體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腎臟通過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
2.提示:細胞代謝產生的CO2與H2O結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發生下列反應: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過與細胞外的陰離子交換到達細胞外液,即組織液、血漿或淋巴中。主要與呼吸系統有關。
3.提示:人體具有體溫調節機制以保持細胞外液溫度的恒定。詳細內容可參考教材第2章關于人體體溫調節的內容。參與體溫調節的器官和系統有皮膚、肝臟、骨骼肌、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等。
4.提示: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通過皮膚分泌汗液,泌尿系統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統的呼氣這三條途徑來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排泄途徑為主。例如,血漿中的尿素主要通過腎臟形成的尿液排出體外。血漿中的CO2通過肺動脈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壓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壓,CO2就從血液中向肺泡擴散,再通過呼氣運動將其排出體外。
5.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血漿和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淋巴和組織液。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13
一、教學目標
1、說明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2、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
3、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
三、課時安排2
四、教學過程
1、〔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老師提示。
〔生答師提示〕1、提示:血漿生化指標指的是血漿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機體多種代謝產物的含量。健康機體的生化指標一般都處于正常范圍內。當機體某項生理功能出現障礙時,勢必影響其代謝產物的含量,因此血漿的生化指標可以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并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例如,正常情況下,轉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種組織的細胞內,以心臟和肝臟的活性最高,在血漿中的活性很低。當某種原因使細胞膜通透性增高時,或因組織壞死細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轉氨酶進入血漿,引起血漿中轉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這說明(1)內環境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內環境的穩定是一種動態的相對穩定;(2)不同個體存在一定差異。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標,肌酐是有毒的代謝廢物,積累過多會影響健康。這表明腎臟的排泄功能有障礙。(2)葡萄糖含量超標,血糖含量過高可并發酮癥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癥等。(3)甘油三脂超標,可引起高脂血癥,易并發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
〔問題〕以“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提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
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Homeostasis: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
二、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
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學生互動〕學生思考與討論,師提示。
1、提示:絕大多數人都有過發高燒的經歷,可以讓同學先談談自己發高燒時的感受。
正常的體溫是體內細胞進行各種生化反應最適宜的溫度。在發高燒的狀態下,由于內環境發生一系列變化,導致體內的各種反應出現紊亂,于是機體功能發生異常。發熱時的主要癥狀大部分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病人感覺不適、頭疼、頭暈、嗜睡等,同時常有食欲不振、厭食、惡心的表現。發熱時機體處于一種明顯的分解代謝過旺的狀態,持續高熱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負荷加重,有可能誘發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組織損傷。孕婦發熱可能導致胎兒發育障礙,是一個重要的致畸因子。對于6個月至4歲的幼兒來說,持續高熱容易發生驚厥,相當數量的患兒由此造成腦損傷,如智力落后,甚至癲癇,因此應注意及時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藥物來退燒降溫。
2、提示:內環境滲透壓會變小。當內環境滲透壓變小時,內環境中的水將較多地通過滲透作用進入細胞內,造成細胞吸水腫脹,進一步導致細胞代謝和功能紊亂。嚴重時會出現疲倦、周身不適、表情淡漠、惡心、食欲減退、皮下組織腫脹等癥狀。
3、提示:因為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壓和氧分壓低,易造成體內缺氧。這說明外界環境的變化勢必影響內環境的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不甚劇烈,并且機體代償機制良好,內環境的&39;波動較小,仍能維持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劇烈,機體代償機制不好,內環境穩態將受到破壞,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社會聯系〕生思考,師提示。
〔講解〕夏天時,空調房間與室外的溫差較大,如果經常進出空調房間,就會出現咳嗽、頭痛、流鼻涕等感冒癥狀。如果在溫度較低的空調房間呆的時間過長,就會引起關節酸痛或頸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頭暈腦脹等。如果呆得太久,由于空氣不好,容易使人頭暈目眩。這些癥狀就是空調綜合征,俗稱空調病。空調病的主要表現為:感冒、過敏、風濕痛、黏膜干燥、緊張、煩躁、注意力難以集中、頭痛,等等。據分析,空調對人的影響主要在于:空調風使人體表面水分蒸發量加大,毛孔收縮,不能正常排汗,也會引起內分泌的紊亂;空調房間里,氣流方向經常變換,氣流速度增加,空氣熱量不斷變動等因素干擾了人體的嗅覺,削弱了人體對空氣中病菌、過敏原和異味的反應;房間內濕度太低,會對眼、鼻等處的黏膜產生不利作用,導致黏膜病;室內空氣與外界幾乎隔絕,干燥而又溫度適宜,空氣中有害細菌含量快速上升。
〔板書〕三、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
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條件。
〔實驗并討論〕生看或做實驗,思考,師提示。
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變化更像緩沖液。
2、提示:緩沖液加入少量酸堿后,pH變化不明顯。原因是磷酸緩沖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當加入少量NaOH時,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堿性,當加入少量HCl時,可以中和H+。水溶液則不同,因而加入酸堿后,pH變化明顯。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緩沖對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們能夠對酸堿度的變化起緩沖作用。此外,機體還可以通過對生理活動進行調節來維持pH穩定。例如,當機體劇烈運動時,肌肉中會產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進入血液后,可與血液中的碳酸氫鈉發生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會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運動增強,增加通氣量,從而將C02排出體外,所以對血液的pH影響不大。當乳酸鈉進入血液后,與血液中的碳酸發生作用,形成碳酸氫鹽,過多的碳酸氫鹽可以由腎臟排出。這樣由于血液中緩沖物質的調節作用,以及機體的調節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堿度維持相對穩定。
【關于人體血液pH值緩沖作用原理】
人體血液不會因為進入少量酸性和堿性的物質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間,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緩沖物質,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結合有關生化知識對H2C03/NaHCO3在維持血液pH值穩態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說明。
它們的電離如下:H2C03一→H++HC03-(1)(雙向,可逆);NaHC03一→Na++HC03-(2);由于(2)式完全電離,有大量的HC03-存在,對(1)式電離產生同離子效應,使HC03-和H+結合成H2C03,也就是說(2)式的結果抑制了(1)式H2C03的電離,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而H+濃度很小。
當血液中進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時,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進入的酸中的H+結合成電離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氫離子濃度幾乎沒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顯降低。
當血液中進入少量堿時,此時血液中的H+與進入堿中的OH-結合成難電離的H20,當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時,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電離出H+來補充血液中減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顯升高。
正是因為H2C03和HC03-的大量存在才會使血液的pH值不會因為少量堿、酸的進入而造成明顯升降。
〔小結〕略(黑體字部分)。
〔作業〕練習一二題。
1.D。2.C。3.D。
4.提示:因為人體各種生命活動是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細胞代謝本質上是細胞內各種生化反應的總和。內環境為這些生化反應的進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條件。當內環境穩態保持正常時,細胞的代謝活動能正常進行;當內環境穩態失調時,細胞代謝活動就會受影響。因此內環境穩態是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拓展題
提示:當動物進食高濃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進入血液,導致血糖濃度暫時升高。血糖濃度的升高會刺激機體加速分泌胰島素,同時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調節下,血糖濃度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具體調節機制可參考第2章有關血糖平衡調節的內容。
自我檢測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檢測
1、判斷
(1)×;(2)√;(3)×;(4)√。
2、選擇
(1)D;(2)D;(3)D。
3、畫概念圖
略
二、知識遷移
(1)水是良好的溶劑,為各種生化反應提供溶液環境;水是體內物質運輸的載體;水在體溫調節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應的反應物;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等。
(2)說明健康的人體具有維持體內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應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物質,也可來源于其他物質在體內的轉化。
四、思維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統,主要由氧源(氣瓶)和供氣調壓組件、水升華器和水冷卻循環裝置、空氣凈化組件、通風組件、通信設備、應急供氧分系統、控制組件和電源、報警分系統、遙測分系統等組成。它能夠為航天員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裝內的壓力和溫度,清除航天服內C02、臭味、濕氣和微量污染等。這套生命保障系統與壓力服(給宇航員提供正常大氣壓)一起,在人體周圍創造適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氣候環境,有利于宇航員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14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①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②體驗發現生長素的過程和方法。
能力目標:評價實驗設計和結論,訓練邏輯思維的嚴密性。
情感價值觀目標:體驗發現生長素過程中蘊涵的科學精神。
學習重點: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
學習難點:科學實驗嚴謹性的分析。
導學過程:
一、向光性的概念:植物的向光性,即在_________ 的照射下,植物朝向________ 方向生長的現象。
二、生 長素的發現過程
(一)達爾文實驗:
進行實驗:(取材:金絲雀虉草的胚芽鞘 。)
閱讀教材:?1圖3—1中的4個胚芽鞘是否生長?如何生長?
?2胚芽鞘向光性與什么有關?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3胚芽鞘向光生長與什么部位有關?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4胚芽鞘感受單側光刺激的具體是什么部位?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得出結論:)
胚芽鞘彎曲生長的部位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
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產生某種______,并傳遞到胚芽鞘尖端以下時,會造成伸長區_______ 面比______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性彎曲。
(二)19年詹森的實驗
實驗結論: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刺激可通過 傳遞給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瓊脂片換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長情況應是________(猜一猜)。
(三)19年 拜爾的實驗
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來彎曲的方向有什么關系?
實驗結論: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 __________造成的。
(四)1928年 溫特的實驗
首先根據課本分析實驗過程:
(1)a組:
①處理:把 _____________ 瓊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
②現象:胚芽鞘會________生長。
(2)b組:
①處理:把 ______________ 瓊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
②現象:胚芽鞘__________。
(3)實驗結論:
胚芽鞘尖端能產生 _________,會造成胚芽鞘彎曲生長,這種化學物質被命名為_________ 。
●1946年科學家分離并鑒定出生長素的化學本質為__________(iaa)。
●向光性產生的原因:
三、植物激素的含義:
由植物體產生,能從__________運送到_________,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____________。植物激素除了生長素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訓練:
1、胚芽鞘產生生長素的部位,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和彎曲生長的部位分別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2 將甲、乙兩株幼苗分別種在單側光照射的暗盒中。甲幼苗頂端罩上不透光的錫箔小帽,結果幼苗直立生長,乙幼苗不戴錫箔小帽,結果彎向光源生長,此實驗主要說明( )
a.植物生長具有向光性 b.向光性與植物生長無關
c.尖端是感光部位 d.尖端能產生某種能促進生長的物質
3.下圖中能說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實驗組合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4 .下列是關于植物生長素發現過程的一些說法,錯誤的是( )
a.達爾文設計簡單而富有創造性的實驗來證實人們熟視無睹的現象
b.如果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瓊脂片,胚芽鞘產生的刺激也能傳遞給下部
c.溫特用實驗證實了植物的向光性確實和某種化學物質的分布不均勻有關
d.首次分離的生長素不是從植物體內,而是在人的尿液中
5.為了驗證胚芽鞘尖端確實能產生促進生長的某種物質,用胚芽鞘和瓊脂塊等材料進行實驗時,對照實驗的設計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別置于單側光照射和黑暗條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c.未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和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d.胚芽鞘尖端和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15
I學習目標
1.列舉其他植物激素。
2評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II學習重難點
1.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2.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3.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資料。
III方法指導自學質疑/交流展示
自學質疑、交流展示、知識建構、基礎檢測、鞏固練習、能力提升
一、自學質疑/交流展示
1.除生長素外,植物體內還存在__等植物激素。
2.植物體內各種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種激素共同調解。
3.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的化學物質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具有__等優點,在生長中得到廣泛使用。
二、【基礎檢測、鞏固練習】
1、下列對植物激素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它在植物體內含量極少B、它對植物生命活動具有調節作用
C、它是植物體一定部位產生的D、它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
2、把成熟的蘋果與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蘋果放出了()
A、乙烯B、赤霉素C、脫落酸D、細胞分裂素
3、植物激素是指()
A、活細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調節物質B、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調節物質
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D、細胞合成的具有調控代謝功能的物質
4、細胞分裂素不存在于()A、莖尖B、根尖C、成熟的果實D、萌發的種子
5、能夠延緩葉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
A、生長素B、赤霉素C、細胞分裂素D、脫落酸
6、下列除哪種激素外,都能促進植物生長()
A、生長素類B、赤霉素C、細胞分裂素D、乙烯
7、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調節作用的激素是()
A、生長素B、赤霉素C、多種激素D、乙烯
三.【能力提升】
13.根據有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在進行插條繁殖時,如果在枝條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長的芽或幼葉,扦插枝條就容易生根,這是因為。
(2)如圖(一)為桃樹,圖(二)為龍爪槐,請回答它們頂芽產生的生長素的運輸方向(回答A→B或B→A),并解釋原因。
①桃樹,龍爪槐。
②原因是。
(3)農業生產上常用生長素類似物噴灑生長有某種雙子葉植物雜草的水稻田,結果水稻正常生長,雜草死亡。這說明。
(4)松柏、杉樹的樹冠都明顯呈寶塔形,請解釋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使貯藏越冬的蔬菜保持綠色,應給蔬菜噴灑哪種植物激素,并解釋使用這種激素的原因。
(6)剛剛收獲的馬鈴薯塊莖種到土壤里不能發芽,其原因是塊莖含有較多的,進入休眠期。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發芽,可用處理。
13、(1)芽和幼葉能產生生長素,促進扦插枝條的生根
(2)①A→B;B→A②在芽中生長素的運輸是由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
(3)雙子葉植物雜草對生長素敏感性較強,在較低濃度下,生長就被抑制,而單子葉植物水稻在這一濃度時卻能正常(或促進)生長。
(4)這是一種頂端優勢現象。越往下,離頂芽越遠,側芽積累的生長素就越少,發育形成的側枝就越長。反之,越往上,就越短。
(5)細胞分裂素,因為它有防止葉片衰老的作用。
(6)脫落酸;赤霉素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16
一、教學目標:
【知識】初步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了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
【技能】培養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了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閱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鉆研的精神。
二、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塊作為引入。
師:比較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初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為什么高中還要再學呢?初中的生物知識著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為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初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說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說吧,初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于細胞為什么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么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初三、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后我們才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
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塊,將為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初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
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
學生閱讀背景資料和閱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為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閱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于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啟發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為必修3個模塊、選修3個模塊。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系;必修: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么是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制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2.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的邊界已經模糊,而出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免費篇1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2.理解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利用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的實驗,提高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增加概述和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難點】
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1.老師展示地球與宇宙、中國與外國、生物與外界環境、細胞與外界環境、細胞的結構圖,提問:
(1)地球與宇宙的邊界是什么?
(2)中國與外國的邊界呢?
(3)生物與外界環境的邊界呢?
(4)細胞與外環境的邊界呢?
(過渡語)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它的邊界就是細胞膜,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系統的邊界——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環節二、新課教學
研究細胞膜的化學組成,首先要把細胞膜與細胞的其他組分分開,怎么樣獲得細胞膜呢
(一)細胞膜的成分
1.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1)學生思考要制備細胞膜,應該選擇什么細胞作為實驗材料呢?PPT呈現植物葉肉細胞、神經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的圖片?請學生選擇并說明原因,之后PPT呈現人體正常的紅細胞,人的圓漲的的紅細胞和人的漲破的紅細胞圖片
(2)確定了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作為實驗材料,那又該選擇什么方法制備細胞膜呢?PPT呈現3種方法:①用針扎破,讓細胞的內容物流出?
②用鑷子把細胞膜剝下來?
③細胞內的物質是由一定濃度的,如果把細胞放在清水里,水會進入細胞,把細胞漲破,細胞內的物質流出來,這樣既可得到細胞膜。
(3)確定了實驗材料和試驗方法,該如何做實驗呢,學生看教材“實驗”這一模塊,思考總結實驗步驟,并在大屏幕呈現人正常紅細胞和光鏡圖片和人部分紅細胞已漲破的光鏡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實驗在試管中進行,細胞破裂后,還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獲得較純的細胞膜?
2.細胞膜的組成
(1)PPT呈現材料:①19世紀末,歐文頓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夠水解蛋白質的物質,用這種物質處理細胞膜,會使細胞膜分解。學生閱讀這兩段材料得出結論: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
環節三:總結與收獲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堂課重要知識:制備細胞的材料、方法;細胞膜的成分
作業:細胞膜具有怎樣的作用?學生課下預習并查找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