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初二物理
寫教案時,需要注重教學反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總結和記錄,以便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怎么寫出優秀的教案初二物理?這里給大家分享教案初二物理,方便大家學習。
教案初二物理篇1
[設計意圖]
本節內容包括三部分的內容,即質量的初步概念、質量的單位和如何用天平測量質量。質量的概念只作“物質的量”的粗淺介紹,重點是質量的單位何用天平來測量質量的問題。學生對于質量容易和生活中的重量混淆,教學中應當注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單位
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質量的單位和學習使用天平教學難點:使用天平測物體的質量[教具和學具]
鐵釘、鐵塊、木塊、天平、砝碼
[課前準備]
預習天平的使用
[教學過程]
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問:自行車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鋼、鐵、橡膠等材料制成的,教師接著說明:一般我們把自行車稱為物體,鋼、鐵、橡膠等稱為物質。這樣我們可以說:自行車這個物體是由鋼、鐵、橡膠等物質構成的,其它物體如:鐵釘、鐵錘、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學生回答
二、教學過程設計1.質量
(1)對實物的觀察,引入質量的概念
鐵釘和鐵錘含有鐵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這種物質我多少不同,物理學里為了表示這性質就引入的質量這個物理量,質量是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用符號:“m”表示。
(2)舉例說明物體的質量不隨它的形狀、狀態、位置和溫度而改變。
2.質量的單位
(1)國際單位:千克(kg)
(2)其他單位:噸(t);克(g);毫克(mg)。
進率: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質量的測量——天平
(1)介紹常用測質量的器具:案稱;桿稱;臺稱;電子稱;天平
(2)托盤天平的構造及使用方法
構造:底座;橫梁;托盤;平衡螺母;指針;分度盤;游碼;標尺
(3)天平的使用觀察實物
觀察天平構造,對照書本,指出每一組成部分
A.盤天平的調節: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調節橫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
B.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
C.這時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在標尺上所對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測物體的質量。
教師強調:
1、調節平衡螺累母按:指針左偏就向右調;右偏向左調。
2、天平調節平衡后,左右盤不能對調,平衡螺母不能再動。
3、取砝碼時一定要用鑷子。
4、往盤里加砝碼應先估計被測物的質量,再從大到小加砝碼,當加到最小一個砝碼時太重了,則應改用移游碼。
5、游碼的讀數是讀游碼的左邊所對標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項:
A.不能超過稱量(天平的稱量=所配砝碼總質量+游砝最大讀數)。
B.取砝碼要用鑷子,并輕拿輕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潔。
小結:(在板書中小結)
三.思考與作業
學案、如何用天平測量液體的質量。四板書
第七章第一節質量
一.質量
1.什么叫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2.單位:國際單位:千克(kg)
其他單位:噸(t);克(g);毫克(mg)
進率:1000進二.質量測量
1.實驗室測量質量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
(2)調節橫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
(3)物體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并調節游碼,直到橫梁恢復平衡。
(4)物體質量=砝碼總質量+游碼讀數
教案初二物理篇2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第六章第二節,密度是一個物理量,用來描述物質在單位體積下的質量。密度也可以引申為一個量與一個范圍的比值作為這種情況下的簡稱例如人口密度。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2)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系。
(2)學習以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性(物質的本質特征)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密度反映的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4.教具、學具
(1)體積相同的木塊、鋁塊、鐵塊。
(2)質量,大小不同的若干木塊、鋁塊、鐵塊。
(3)托盤天平和砝碼1套。
(4)刻度尺1只。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想想做做
讓學生用天平稱量體積相同的不同種物質木塊、鋁塊、鐵塊的.質量。
學生對稱量的結果會認識到,體積大小一樣,但種類不同的物質,質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質在這方面性質上的差異。
2.新課教學
(1)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
通過上面“想想做做”提出問題: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會有什么關系?
推測:同一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如果體積增大到原來的兩倍,質量是否也會增加到原來的兩倍呢。也就是說,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嗎?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鋁塊,分別用天平測出它們的質量,用直尺測出邊長后計算出它們的體積,列出表格來,然后以體積V為橫坐標,以質量m為縱坐標,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起來。
從測量數據上看,會得到同種物質的質量增加,其體積也增大;質量減少,體積也會減小的結論。將測量數據圖像化,會更直觀地得出: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線性關系,即同一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
將鋁塊換成鐵塊重做上述實驗。
分別計算每個鋁塊、鐵塊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個定值。這種比值不變性反映的正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對不同物質來說,其質量和體積的線性關系表現在過原點的不同直線上。換句話說,各種物質所對應的比值是不同的。
(2)講解: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相同,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
(3)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4)密度的公式
密度=質量/體積
講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ρ=m/v
教師指出:要注意:
(1)ρ的寫法、讀法。
(2)密度只與物質種類有關,與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5)密度的單位
密度國際單位:千克/米3(kg/m)
密度其他單位:,克/厘米3(g/cm)。
1g/cm=1000kg/m
(6)課后作業
讓學生看課本一些物質(固體、液體、氣體)的密度值,要求學生會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導學生閱讀表中列出的各種物質的密度值,對于那些常見的物質的密度,形成一些具體的認識,例如金比銅的密度大,銅比鐵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記住水的密度等。
(7)講解例題
教給學生如何運用物理公式進行密度計算。要求學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驟進行計算,不能只寫公式和數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說明寫出來。特別是對單位的運算要加以強調,提醒學生注意正確地書寫,不能遺漏。
教案初二物理篇3
課題: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課時:1課時
教學目的: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熟記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3.知道回聲現象和回聲測距離原理。
教學難點:回聲測距離的計算
教學重點:聲音的發生和傳播過程,聲速
教學方法:實驗演示、引導學生探索
教學用具:音叉一對、乒乓球、鐵架臺、透明塑料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本p31帶?的文字,提問:同學門是不是都聽見了?他朗讀的聲音是怎么發出來的?他的聲音是怎樣鉆進每個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聲音的發生和傳播過程,學習聲現象的基本知識。
二、聲音的發生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起就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這些千千萬萬的聲音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呢?
通過實驗和研究我們發現:一切發生的物體都在振動(解釋何為振動)
舉例:講話發聲是聲帶在振動、吹口哨、打雷是空氣在振動、打鼓時看到鼓皮在振動………
演示實驗驗證:音叉發聲,彈開乒乓球。
音叉發聲,濺起水花。
得到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提問:反過來,是不是一切振動的物體都在發聲呢?
學生討論,老師歸納總結:一切振動的物體都會發聲,只不過有些振動發出的聲音我們人耳聽不到。(聽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問:振動就會發聲,發聲就一定有振動,那如果振動停止,聲音會怎樣呢?
手握音叉演示實驗說明:振動停止,發生也停止。
三、聲音的傳播
舉例:老師講課,每個同學都聽得見,聲音是怎樣傳到你們的耳朵的呢?
聲音能通過空氣傳播,物理教案《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演示實驗證實:音叉共鳴,另一音叉彈起乒乓球。
提問:除了空氣可以傳聲外,還有哪些物質可以傳聲?
學生討論、舉例,老師歸納:其他氣體、液體、還有固體都可以傳聲。
舉例說明:釣魚、潛水員喊話,鐵道游擊隊聽軌等等
學生實驗:將耳朵貼在桌面上,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
我們把所有可以傳播聲音的物質(媒介)叫介質
氣體、液體、固體都是介質。
提問:如果沒有氣體,也沒有液體和固體,沒有介質,還能不能傳播聲音?
沒有介質不能傳聲,即真空不能傳聲。
請學生查看課本P33聲速表
得出結論:一般而言,聲音在固體中比在液體中傳播快,在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快
(由分子密集程度決定)
找出15C時,空氣中聲速為:340m/s要求學生識記。
一般空氣中,如無另外說明,都認為聲速是340m/s。
練習題:鐵道游擊隊隊員臥軌聽火車,如離火車距離為s,問能聽到幾個聲音,聲音
之間間隔是多久?
四、回聲
回聲: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
老師講課,為什么沒有聽到回聲?
回聲存在并被聽到,只是人耳不能區分---和原聲時間間隔太短。
人耳區分原聲和回聲最小時間間隔為:0.1秒
組織學生計算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
s=vt=340mL=s/2=17m
五、回聲的利用
1、測距離:L=vt/22、測深度:h=vt/2
六、思考題:一小車以40m/s速度向山腳行駛,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后聽到回聲,問小車按喇叭時離山腳多遠?
七、小結:作業:P43頁3題,4題.
七、板書設計:
第四章聲現象第一節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一.音的發生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二.聲音傳播
1.聲音靠介質(任何氣體、液體和固體)傳播。
2.聲速(15℃)340m/s
3.聲速由大到小排列:固體、液體、氣體。
三.回聲
1.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聽到回聲條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s=1/2s總=1/2vt。
教案初二物理篇4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現象。
2.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律。
3.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2.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重點
1.掌握光的折射規律的內容。
2.利用實驗、現象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難點
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光的折射現象。
教學器材:
激光筆、玻璃磚、水、光的反射折射演示板、多媒體課件、注入水的盆中出現硬幣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視頻、光的折射現象圖片;
同學們看到的水杯中的筷子折斷、水缸中的筷子向上彎折、彩虹、海市蜃樓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要解釋這些現象我們得來學習《光的折射》。
二、進行新課
(一)、光的折射
同學們,我們知道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那么在不同介質中會是怎樣的呢?譬如光從空氣進入水中。
學生猜想可能的情況
演示實驗:光斜射入水中
剛才同學們看到了什么現象呢?
學生分析討論并回答
總結歸納: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介紹光的折射的有關名稱并展示圖片。
教案初二物理篇5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機械運動的概念;
(2)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需要選定參照物;
(3)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1)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了;
(2)在觀察現象、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
1、機械運動的概念
2、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教學難點
1、參照物的概念
2、認識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3、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
教學過程
一、運動的世界
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體驗到我們生活的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運動,我們就生活在運動的世界里。
對于這些現象,我們能否用一句話加以概括?
結論:宇宙中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二、機械運動
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下面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對前面所舉的例子中物體運動的共同特征進行歸納。用科學的語言對這些運動進行描述。
問題:1、在同學們眼里,球場上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
1、運動的物體有什么特點?靜止的物體有什么特點?
在物理學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前面所舉例子中物體運動的共同特征是運動時,它們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它們進行的是機械運動。
三、參照物
1、問題:小明在路邊看見路上汽車飛快的從他面前駛過,車上的司機看乘客覺得他不動,看小明,卻覺得小明在身后運動。司機為什么會這樣感覺呢?
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乘坐在公共汽車上時,看路邊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覺得它們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車的乘客都覺得他們沒有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要描述物體的運動,要確定一個標準,與這個標準比較,描述物體怎樣運動。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人們把它叫做參照物。
2、學生自己舉例描述某一物體的運動情況,看看各是以什么物體作為參照物。
3、讓學生做下面的實驗:把課本平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個筆盒,推動課本使它沿桌面緩緩移動,讓學生思考問題:
(1)選取課桌作標準,筆盒和課本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運動)
(2)選取課本作標準,筆盒、課桌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筆盒是靜止的,課桌是運動的)
(3)選取筆盒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課桌是運動的,課本是靜止的)
討論:描述物體的是運動和靜止,與所選擇的參照物有關。參照物可以根據需要來選擇。如果選擇的參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時,結論也不一樣。
由以上討論我們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為了方便,我們常用地面作參照物。
4、讓學生閱讀課文第27頁第四自然段,然后討論為什么會產生“錯覺”。
(產生錯覺的原因是以行駛的火車作為參照物,觀察者所乘坐的火車與作為參照物的火車的位置關系隨作為參照物的火車的行駛而發生變化,覺得觀察者所乘坐的火車發生了運動。)
5、讓學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問題:
(1)行人看路上行駛的汽車,通常是以路面或路邊不動的建筑物為參照物,相對于參照物,汽車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所以觀察者就覺得汽車在運動;
(2)車上的司機看乘客覺得他不動,是以汽車為參照物,乘客相對于汽車,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因此覺得乘客不動。
(3)在行駛的汽車上看路邊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觀察者往往習慣于以汽車為參照物,相對于汽車,路邊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與汽車的距離越來越大,所以,觀察者就覺得行人和自行車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6、讓學生看課本第21頁圖11.1—3。
問題: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的卡車和聯合收割機以什么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以什么為參照物,卡車或聯合收割機是靜止的。為什么?
討論:以田野或(地面)為參照物它們都在運動,卡車和聯合收割機相對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關系不斷變化;卡車以聯合收割機、聯合收割機以卡車為參照物它們是相對靜止的,它們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時相對位置關系不發生變化。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的物體以它們中任何一個為參照物,則另一個相對靜止。
7、讓學生看課文第22頁圖11.1—4。想想,圖中對于不同的參照物,各個物體是在運動還是靜止?
討論交流:宇航員在艙外工作時,宇航員相對于航天飛機和航天飛機相對于宇航員(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是靜止的,以地球為參照物,宇航員是運動的;加油機向戰斗機加油時,加油機相對于戰斗機和戰斗機相對于加油機(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是靜止的,戰斗機和加油機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乘坐觀景電梯向外觀看時,乘客隨電梯升降,電梯上升時與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離增大,以電梯為參照物,覺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電梯下降時與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離減小,以電梯為參照物,覺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四、知識應用
1、成語故事<<刻舟求劍>>:有一次,一個楚國人坐船過江,船到江心時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愛的寶劍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幫他撈劍,可是這個楚國人不慌不忙,把掉劍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說:“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說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請船夫從他刻了記號的船邊下水,替他打撈寶劍。
問船夫可能找到劍嗎?從物理的角度解釋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劍。這個楚國人選定的船作參照物,行駛的船相對于劍是運動的。)
2、行車,順風時有時會感覺到無風;有時雖然沒有風,但騎在摩托車上卻感覺到風很大。
(風是空氣的流動形成的。騎自行車時,順風時若車速與風速相同,則騎車人與流動的空氣保持相對靜止,會感覺到無風;摩托車行駛時騎在車上的人與空氣相對運動,而且摩托車行駛很快,所以覺得風很大。)
達標自查
1、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總是靜止在地球上空某處,這是以為參照物,如果以太陽為參照物,這顆衛星是(填“運動”或“靜止”)的。
2、有關參照物的說法正確的()
A、運動的物不能做參照物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才能做參照物
C、任何物體都可以作參照物D、研究某一物體的運動,必須選定參照物
3、古代有人用詩詞來描寫運動的相對性:“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是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第一句是選為參照物的,第二句是選為參照物的。
4、小明乘坐觀光電梯上升時,看見地面上的物體均離他而支,這是以作為參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法國飛行員在2000m高空飛行的時候,發現臉旁有一只小昆蟲在游動,他順手抓過來一看,竟然是一顆子彈,你認為這可能的原因是()
A、子彈是靜止在空中的
B、子彈前進的方向與飛機飛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彈運動得很慢
C、子彈飛行的方向與飛機相同,并且子彈運動的速度與飛機一樣
D、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
6、兩只輪船沿河岸順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選擇的參照物為()
A、甲船B、乙船C、一定運動D、都有可能
7、甲物體以乙物體為參照物是靜止的,甲物體以丙物體為參照物是運動的,那么以丙物體為參照物的乙物體是()
A、可能運動B、可能靜止C、一定運動D、都有可能
能力提高
8、在美國電影<<生死時速>>中,一輛正在行駛的公共汽車上發現被安裝了炸彈,只要車速低于50km/h炸彈就會自動爆炸,如何將車上的乘客安全撤離汽車,談談你的方法,并與看過電影的同學交流。
9、小明隨爸爸坐飛機旅游,當飛機準備降落時,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動,系好安全帶。小明系好安全帶,心里卻在想:我坐在這兒真的沒動嗎?如果沒動,我怎么會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幫小明解釋一下嗎?
10、我們在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時要選擇參照物,實際上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時候也經常要選擇參照物,你能舉出兩例嗎?
教案初二物理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實例的分析,討論、歸納,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對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義。
(2)能用公式P=Wt解答相關的問題。
2、難點:理解功率實際上是表示能量轉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2、說出功的公式和單位。
3、什么叫電功率?它的公式、單位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問題:在施工現場,有一堆磚,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樓房上去,我們可以采用幾種方法搬上去呢?
多種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輪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機一次吊上去。
這幾種方法,做功哪個多?
有什么區別?
這幾種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樣多的,可花的時間不同。我們說他們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說,物體做功時有快有慢。為了描述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在物理學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義法。
P=Wt
P——功率W——功t——時間
2、功率的單位:J/s,即瓦特,簡稱瓦,用符號W表示。
其它功率單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與表示單位中W的含義。
教案初二物理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桿;
(2)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
過程與方法:通過舉例認識杠桿,會分析杠桿的幾個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杠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浮力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有兩項:浮力問題與杠桿平衡問題。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說這句話的根據是什么?你認為這可能嗎?
阿基米德用來撬動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桿,也就是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二、杠桿
1、認識杠桿
要求學生觀察書上圖12-2-3:生活中的常見的杠桿。
要求學生舉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桿。
進行討論,找出圖中杠桿的共同特征——都繞一固定點轉動。
教師出示羊角錘,分析使用時有一固定點。
要求學生分析其余杠桿的固定點。
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硬桿”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生形變的受力的桿狀物體,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以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要求學生再舉其他例子。
例如:用來擰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們輕易地將螺母擰緊或擰松。
訂書機可以很方便地把紙裝訂在一起。
2、與杠桿有關的概念
首先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L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作力臂的步驟:(1)找準支點;(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線;(3)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畫垂線;(4)標出力臂。
教師舉杠桿撬球的例子分析五個概念。
畫出杠桿撬球中的各種物理量。
支點是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在分析支點時,我們可以假想杠桿發生轉動,杠桿圍繞哪一點轉動,哪一點就是支點。如圖所示,我們假設杠桿在動力作用下做逆時針轉動,其中O點是不動的,所以O點就是支點。
力的作用線就是從力在杠桿上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如圖所示,動力的作用線是從A點起沿F1方向的直線。
從支點O向動力F1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動力臂L1,從支點O向阻力F2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阻力臂L2了。畫力臂實際上就是作一個點到一條線的垂線,只要把平面幾何中作“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遷移過來,就不難解決力臂作法這一難點。
必須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如圖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為動力臂和阻力臂。
例題:在黑板上畫出各杠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如:鍘刀、瓶蓋起子、獨輪車、鐵鍬等。
由4名學生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導,最后進行講評。
可選擇分析一些實際杠桿,如:抽水機、汽車剎車踏板、胳膊、縫紉機踏板等。
三、課堂小結
認識杠桿,并介紹了杠桿的幾個重要概念,學會分析生活中的杠桿。
四、實踐活動
注意觀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桿,試著分析它們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五、板書:
第一節杠桿(一)
杠桿:1、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2、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L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教案初二物理篇8
I.知曉目標
1.知道什么是物體的質量。
2.知道質量的主單位和常用單位;能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3.知道實驗室測量質量的儀器是天平;知道托盤天平的構造及使用方法。重點:質量單位及單位間換算,天平使用方法
難點:質量的概念,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和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教具:鐵釘、鐵錘、木桌、木凳、托盤天平、彩色掛圖等
II.導入激趣
問:自行車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鋼、鐵、橡膠等材料制成的,教師接著說明:一般我們把自行車稱為物體,鋼、鐵、橡膠等稱為物質。這樣我們可以說:自行車這個物體是由鋼、鐵、橡膠等物質構成的,其它物體如:鐵釘、鐵錘、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思考、回答
III.合作學習
1.質量
(1)對實物的觀察,引入質量的概念
鐵釘和鐵錘含有鐵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物理學里為了表示這性質就引入的質量這個物理量,質量是表示物體所含物質多少的物理量,用符號“m”表示。
(2)舉例說明物體的質量不隨它的形狀、狀態、位置和溫度而改變。
2.質量的單位
(1)國際單位:千克(kg)
(2)其他單位:噸(t)、克(g)、毫克(mg)。
(3)換算關系:1噸=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體的質量。
3.質量的測量——天平
(1)介紹常用測質量的器具:案稱;桿稱;臺稱;電子稱;天平
(2)托盤天平的構造及使用方法
構造:底座;橫梁;托盤;平衡螺母;指針;分度盤;游碼;標尺
(3)天平的使用
A.托盤天平的調節: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調節橫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
B.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
梁恢復平衡。
C.這時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在標尺上所對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測物體的質量。教師強調:1、調節平衡螺累母按:指針左偏就向右調;右偏向左調。2、天平調節平衡后,左右盤不能對調,平衡螺母不能再動。3、取砝碼時一定要用鑷子。4、往盤里加砝碼應先估計被測物的質量,再從大到小加砝碼,當加到最小一個砝碼時太重了,則應改用移游碼。5、游碼的讀數是讀游碼的左邊所對標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項:
A.不能超過稱量(天平的稱量=所配砝碼總質量+游砝最大讀數)。
B.取砝碼要用鑷子,并輕拿輕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潔。
小結:(在板書中小結)
觀察實物
回顧小學學的重量單位
查看表中一些物體的質量
觀察天平構造,對照書本,指出每一組成部分
三、思考與作業如何用天平測量液體的質量
IV.板書
教案初二物理篇9
課時:1課時
教學要求:
1.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有壓強的事例.
2.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3.知道托里拆利實驗說明什么.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
教具:橡皮碗一對,茶杯,硬紙片,大、小試管,水.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現在我們學習大氣壓強的知識.先請同學們看兩個實驗.
演示課本圖11—2、11—3實驗.演示前說明做法.
讓學生討論:什么原因使兩個皮碗緊貼在一起拉不開呢?
什么原因使硬紙片不掉下來呢?
二、大氣壓強
分析上面實驗中現象的原因.皮碗周圍只有空氣,沒有別的物體,把皮碗緊壓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氣產生的.
向上托住硬紙片不掉下來的力,也只能是空氣產生的.
上面的實驗證明,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
人們很早就對大氣壓強進行研究了.讓學生閱讀課本中的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討論原因.
講述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板書:一、大氣的壓強
1.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三、大氣壓強有多大
1.馬德堡半球實驗表明大氣壓強很大.
2.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測出了大氣壓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實驗,邊做邊講.
讓學生注意觀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銀槽里后,水銀柱的變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這時水銀柱高約760mm.
讓學生思考并試著回答:
(1)水銀柱上方是真空還是空氣?
(2)是什么力量支持著水銀柱不落下來?
教師解釋水銀柱不落下來的原因.這個實驗表明水銀柱的壓強等于大氣壓強.
3.大氣壓強的值
引導學生回憶前章學過的計算液體壓強的方法,討論如何計算出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p=ρ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學生體會大氣壓強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積約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氣壓力約等于500N,相當于一個質量50kg的同學站在手上.可見壓力是很大的.
板書:2.大氣壓強等于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Pa.
討論:大氣壓強能支持760mm高水銀柱,如果把玻璃管內的水銀換成水,大氣壓強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銀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應為水銀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氣壓強約等于10m高(三層樓高)的水柱產生的壓強.
介紹大氣壓發現的歷史:抽水機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討論:大氣壓為什么沒有把我們壓癟?
四、討論“想想議議”.先猜后演示.再討論原因,教師歸納、解釋.
五、布置作業
1.課本中本節練習題1、2.
2.課本中本章后的習題3.
3.閱讀章后的“大氣壓發現的歷史”.
教案初二物理篇10
力的三要素
1、提出問題: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2、讓學生提出猜想:可能與力作用的大小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方向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位置有關。
3、探究:
(1)引導學生根據前面觀察力作用效果的實驗結合課文圖示以及學生生活的經驗進行論證。
拉彈簧時,所用的力越大,彈簧被拉得越長;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顯。
(2)我們要把螺母擰緊,一般來說應該向順時針方向用力,如果沿著逆時針方向用力只能將螺母擰松。
這些事例說明了力作用的效果與力的方向有關。
(3)關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關用實驗探究:
①推門實驗:用的力推門,每次手的位置距離門軸遠近不同。體會手在不同位置時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舉尺實驗: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請一位同學用一個力作用在尺子的中點,向上將尺子舉起來;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舉尺子。
可見,力的作用點也影響力的效果。
讓學生總結:力所產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
所以,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圖示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請同學們觀察或進行下列實驗,通過觀察或實驗你們對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認識、
(1)演示:用一個氣球去壓另一個相同的氣球,讓學生觀察:兩個氣球都變扁了。(施力的氣球在施力時也變扁了,說明它同樣受到另一個氣球作用力)
(2)演示:兩個帶相同電荷的通草球靠近時相互排斥。(一個通草球排開另一個通草球時,自己也被排開了,說明兩個通草球同時都受到了對方力的作用)
(3)學生實驗:伸出手去,讓一個同學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嗎?打你的同學也感到疼嗎?(打的同學感到疼,說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學生實驗:向上擰書包,你對書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覺到了書包也在拉你?(拎書包手同時受到書包向下的拉力)
(5)看課文第33頁圖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坐的船也被推開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開了。說明推船的人同時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開時連同他坐的船也被推開。)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結論: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課后鞏固練習
一、達標自查
1、人推車時,是和之間發生了力的作用,對于人推車的力,施力物體是,這時,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體是。
2、物理學中,力的單位是,托起一個蘋果的力大約為。
3、力的、、稱為力的三要素,因為。
4、下列哪個物體最接近3N()
A、一頭小牛B、一塊磚C、九年級物理課本D、兩枚1元硬幣
5、游泳的人,手腳用力向后劃水,人就能向前進,這表明,人向后給水作用力的同時受到了的推力,這個現象表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6、畫出下列力的示意圖: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對桌面的壓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二、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時,完成了如下實驗,請幫他把實驗結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將小鋼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當磁體靠近小鋼球時,看見小鋼球向磁體運動;然后讓小鋼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當在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塊磁鐵時,小鋼球運動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從上面兩個實驗,你總結出的結論是力能。
(2)小明用雙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見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變長了,說明力能。8、甲、乙兩個同學穿著滑冰鞋面對面靜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對乙用力推一下,其結果是()
A、甲仍然靜止,乙被推開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時相對離開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后一個物體一定同時對前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這一對力,常常叫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什么關系呢?請就此問題做出你的猜想,并說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那么如果物體沒有受到力,運動狀態還會改變嗎?請寫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體的形狀,如果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改變了,當這個力撤去的時候,物體的形狀會怎么樣?談談你的觀點,并列舉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觀點。
教案初二物理篇11
一、浮力”
二、進行新課: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實驗:放入水中的木塊放手后,木塊從水里浮上來,最后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在水里浮上來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施力物體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學生回答后小結:從水里浮上來的木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還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上浮過程中木塊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塊浮在水面靜止不動時,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浮力。木塊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可見,從水里浮上來的物體和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演示實驗:把石塊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塊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石塊受浮力作用嗎?
教師指出,為研究這個問題,同學們分組完成課本12-2的實驗。(兩人一組進行實驗)
要求:①明確實驗目的是判斷浸沒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塊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塊要用細線拴牢。讀取石塊浸沒在水中彈簧秤的讀數時,石塊不要觸及杯底或杯壁。
學生實驗時,教師巡回指導。
實驗完畢,組織討論,教師總結。
①掛在彈簧秤上的石塊在空氣中靜止不動,受幾個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什么?這幾個力的關系是怎樣的?說出石塊在空氣中重多少牛。
小結:石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體是細線。二力的關系是彼此平衡。此時彈簧秤的示數就是石塊所受的重力。
②掛在彈簧秤上的石塊浸沒在水中的讀數是多少牛?此時,浸沒在水中的靜止石塊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多少?這幾個力的關系如何?兩次彈簧秤的讀數之差說明了什么?
小結:石塊此時受到三個力的作用,一個是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體細線;另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石塊靜止不動說明: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受到的拉力+石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時彈簧秤的讀數。所以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浮力。彈簧秤兩次讀數的差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石塊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塊重-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也可叫做石塊在水中時的視重)。以上實驗,說明浸入水中的石塊也受到浮力。
教師總結講解時,邊講邊畫出石塊受力分析圖(見圖12-1)。
總結、板書: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液體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體里的物體都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體重-物體在液體中的彈簧秤讀數。F浮=G-F&39;
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提問:浸沒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塊,放手后豎直向上浮,它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運動?
復習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啟發學生答出:立方體木塊浸沒在水中,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相對應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對它們的壓強相等。因而它的左右兩側面和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塊不向前后、左右運動。以上講解可結合圖12-2進行。
(2)提問: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木塊)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壓強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立方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如何計算?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
啟發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并結合畫圖講解。說明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們受到水的壓強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上下表面面積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上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下的壓力(見圖12-2)。上下表面的壓力差就是浮力。
板書:“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即F浮=F&39;-F。
(2)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
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可啟發學生舉例答出。
3.物體的浮沉
提問:既然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為什么物體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還可停留在液體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學觀察物體在水中運動情況。
把鐵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鐵塊下沉。
把木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木塊上浮。
把裝有少量水并用膠蓋蓋嚴的小瓶(可用裝青霉素的小藥瓶,用注射器仔細調整瓶內水量或調整裝入的細砂,直至可懸浮在水中為止)浸沒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懸浮在水中。
學生討論: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懸浮的小瓶各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大小關系如何?說明力的方向。
教師結合實驗,邊講邊畫出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和懸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圖,總結出浮沉條件。
讓學生觀察實驗:浸沒在水中的木塊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動。教師指出,木塊漂在水面上時,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它們的關系如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物體的浮沉條件并板書:
板書:“3.物體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教師說明:
(1)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不動。但漂浮是物體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
(3)完成課本圖12-3中的填空題。
三、布置作業
1.完成本節課文練習1~5題。
2.思考題: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
教案初二物理篇12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識對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本節由“重力的由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點”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學生必須經歷感知描繪和測量等過程,最終形成對重力的整體認識,同時,這又對第一節認識力起到鞏固提高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了解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培養一定的實驗能力,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重垂線及重心的應用,培養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課堂上的觀察分析活動,養成善于觀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2.通過了解生活實際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3.激發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養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教學難點
重力的方向,通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準備 PPT課件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小石塊
教學方法 實驗法圖像法歸納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觀察實驗導入新課(展示ppt課件)
思考圖片現象產生的原因:
1.學生實驗一:
用手拉住用繩子系住的鐵塊,使鐵塊在空中做勻速圓周運動。手有什么感受
學生分組實驗,討論交流
小石頭在繩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遠離開,手感覺到繩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還能舉出幾個例子來證明重力的存在嗎?
學生舉例
3.如果沒有重力我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重力(展示ppt課件)
1.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重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產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經驗思考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體的.重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實驗探究重力大小的相關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測量重力?
彈簧測力計
如何測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質量的鉤碼掛在彈簧測力計上,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等于鉤碼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學生分組實驗二
逐次增掛鉤碼,分別測出它們所受重力,并記錄在表格中
質量m/kg0.050.10.150.20.250.3
重力G/N0.511.522.53
4、學生作圖象討論分析總結:
結論:物體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質量成
物重跟質量的比約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計算(展示ppt課件)
1.計算公式及意義的理解:
物體所受的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2.g=9.8N/kg。它表示質量為1kg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10N/kg
3.例題選講(展示ppt9)
4.g=9.8N/kg。它表示質量為1kg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10N/kg
例題1.一塊質量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為________N.若它遇熱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將_______.(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例題2.一輛汽車的質量是3t,則這輛汽車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N/kg)
分析:已知:m=3t=3000kgg=10N/kg求:G
解:汽車的重力
G=mg=3×103kg×10N/kg=3×104N
答:質量為3t的汽車重力是3×104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課件)
觀察圖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方豎直向下向的應用:(展示ppt11)
鉛垂線水平儀等
3、思考想想議議問題:(展示ppt12)
我們平時說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課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圖片略)
2、質地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注意: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體上。
練習:畫出下面物體的重力的示意圖(展示ppt課件)
七、重力的由來(展示ppt課件)
1.牛頓研究后提出: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對它附近物體的萬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八、課堂小結(展示ppt課件)
重力的定義,大小,方向,作用點,由來。
九、鞏固練習
教材后練習題
十、板書設計:
㈠、重力定義及物理符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產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計算公式及意義的理解:
2、物體所受的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3、g=9.8N/kg。它表示質量為1kg的物體所受到的重力是9.8N。為計算方便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10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方豎直向下向的應用:
鉛垂線水平儀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來
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對它附近物體的萬有引力
十一、教學反思:
在學習了力和力的測量基本概念后,來學習重力這種常見的力。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覺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難。重力也是力的一種,要從力的三要素來理解這個力,教材上面的這部分內容不多,我就另外舉例,尤其還是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豐富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對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G=mg
展開更多
收起↑
教案初二物理篇13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是:“通過實驗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現象”,要求學生能通過一些實驗或具體的活動來了解和體驗自由落體運動。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產生的條件與實質。
2.本節教材是學生學完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后,知識的遷移和應用部分,因此本節是本章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典型的應用型知識點。表現其一:落體運動快慢的產生原因分析,要用到實驗探究,突破原有認知,體會并應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這一科學思維方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分析物理問題的方法,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其二,這是一個貼近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會物理的生活化。
3.自由落體運動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理現象,學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沒有注意到這一現象的特點,也不明確這就是自由落體運動現象。怎樣才能讓學生不是機械化地記住自由落體運動的現象,而是通過各種方式真正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與本質所在,才是本堂課學習重點和難點。
二、學情分析
自由落體運動,學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體會,但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概念,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難。我覺得主要來自兩方面,首先是物理語言的誤導,使學生認為只要從某一高度隨意下落的物體做的就是自由落體運動;其次生活中的落體運動與自由落體運動的區別──現實與理想的差異。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利用了實驗和理論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體驗、分析、歸納、討論、評價等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動手與合作能力,生成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物理意識。
學生有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打點計時器及紙帶分析的學習基礎,完全可以通過自主體驗與自主學習來完成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可能將自由落體運動與勻變速直線運動知識割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將新知識納入舊知識結構,讓學生體會到自由落體運動只是特殊勻變速直線運動而已。
三、設計思想
為了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在教法上,采取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以小組的合作為主要方式,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親身體驗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意識,淡化機械式訓練,摒棄灌輸式教學;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適時適度地“引導”和“參與”,決不能搞型式化的探究。在以往的教學中,課堂教學實施往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傾向,學生被動地接受,很難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興趣入手,精心設計學生活動──以趣味實驗的新手段引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通過分組實驗,感受物體下落快慢的原因;進而小組討論、驗證、交流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感悟自由落體這一理想化模型的實質;成功解釋生活中自由落體現象;強調學生思維和體驗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變過去教師要學生學,而為學生自己“我要學、我想學、從中我學到了什么”的主動建構知識的自主學習;通過交流、合作的互動過程,更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當然同時要發揮教師的課堂機智,適時地去引導,去啟發,去控制,去答疑,去評價,這是符合新課標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要求,成功實現新課程理念下師生關系的轉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現象;
(2)知道產生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3)能夠運用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分析、解決有關自由落體運動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實驗觀察、實例探究討論交流的過程,體驗自由落體運動現象。
(2)經歷實驗和理論探究過程,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領略運用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生活中的自由落體運動現象,生成“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體驗自主學習過程,養成樂于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學習習慣和合作精神。
五、重點難點
重點: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及產生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實質。
難點:(1)物體下落快慢影響因素的探究;
(2)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性質的分析。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情景設置──問題鏈接──自主探究──形成共識──得出結論”的學生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七、課前準備──媒體的設計與準備
演示實驗:多媒體設備一套,鉤碼,牛頓管,抽氣機,天平,自制課件。學生每四人一組:刻度尺,鐵架臺,打點計時器,小石頭,羽毛,紙帶,鐵片、書簽若干(長10厘米左右),紙片若干張、鋼球(大小各一個)、面積相等的金屬片和紙片等。
八、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教師節的時候,大家有禮物送給老師,來而不往非禮也,今天老師也有禮物回贈給大家,是有我親筆簽名的精美書簽。
(師生活動,請幾個學生參與活動,誰能捏住書簽就送給誰,由于書簽比較短,少有學生能捏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
教師:同學們一定想知道為什么有人捏不住書簽?,它與我們今天所要認識和研究的一種運動──自由落體運動密切相關。同學們仔細觀察過落體運動嗎?我們來看,從同一高度釋放小石頭和羽毛,很顯然石頭比羽毛先落地(教師演示)。
提出問題:是否重的物體一定比輕的物體下落的快?(讓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板書)
(1)分組實驗,發現問題。
教師將學生分組。學生分組實驗──利用面積相等的金屬片和紙片,設計小實驗,動手做一做,并對看到的現象進行說明。(學生的實驗方案可能有:將紙片團成紙團,紙團、金屬片同時釋放;將紙片團成紙團,紙團、紙片同時釋放;金屬片、紙片呈豎直同時釋放;紙片放在金屬片上,釋放等等。)
組內討論交流。小組代表說說,小組成員在實驗中發現的現象,以及想知道的疑問。
教師對學生的實驗方式和交流問題,做出適當的反饋與評價。(引導學生關注觀察兩物體落地的前后的次序,將其原因暫時擱置)
(2)師生合作研討,得出自由落體運動概念。
學生的實驗方法可能各種各樣,為了將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明確概念。教師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落的輕重物體下落的快慢,并歸納總結。
步驟①:先讓金屬片和一張等面積的薄紙片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觀察結果:重的物體下落得快)
步驟②:把薄紙片揉成紙團再和金屬片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讓同學用耳朵聽聲音,結果:只有一個聲音,說明輕重不同的物體同時落地。)
步驟③:把金屬片和一張面積較大的薄紙片從同一高度下落到水平桌面。(觀察結果:輕的物體下落得快)
師生結合實驗探討得出結論:物體下落的快慢不是由它們的輕重決定的。生活中看到的物體下落有快慢是由于空氣阻力的原因。
提出問題:那么在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是什么樣的情況呢?
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氣相當稀薄)的牛頓管拿出來,讓牛頓管中的硬幣、雞毛、紙片、粉筆頭從靜止一起下落。
學生:同時落下。
老師:這就是自由落體運動。教師再把牛頓管放氣,重復實驗,構成強烈的對比。
知識介紹:
1971年美國宇航員斯科特在月球表面上讓一把錘子、一根羽毛同時下落,觀察到它們同時落到月球表面上。
同學們根據這些過程、結論,給自由落體運動下一個定義:
1.自由落體運動:(板書)
(1)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2)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在同一地點從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點評:此環節,讓學生自己猜想、觀察、思考、理解、體會,學生在體驗中突破與原有認識的沖突,在教師引導下可以從以上實驗中總結結論,提出物體下落快慢與物體質量無關的設想。另外,學生可能會提出關于下一環節的一些問題,教師也要做出適當評價,并為下面作鋪墊。
教師:在認識了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之后,新的問題就產生了,同學們一定想知道它是什么性質的運動呢?
師:結合前面物體下落的現象,你覺得自由落體運動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運動?
2.實驗探究二──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
(1)回味現象,進行猜想。
讓學生回憶上面實驗現象,大膽猜想。(學生可能會提出:變速直線運動、加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等)
(2)組內討論驗證
小組內成員針對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討論主題:可以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器材自行設計實驗,用你們的實驗方式操作、記錄、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學生的實驗設計方案可能有多種,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預設。
(1)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打點計時器記錄重物的下落過程。(提醒學生操作注意事項)
(2)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如何合理利用紙帶記錄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小組實驗、操作、記錄、思考、交流討論,
A.軌跡──直線方向──豎直向下
B.變速──速度越來越大──比較相等時間內發生的位移。
3.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板書)
⑴在地面附近的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⑵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⑶教師強調我們這里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9.801m/s2。在粗略的計算中,可以把g取作10m/s2。
請學生看書本P46的表格,說說能得到的信息:
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從赤道到北極,隨著緯度的升高而增大。
4.做一做(反饋應用鞏固知識)
教師:老師最近發明了一個儀器,能測出你到底是反應靈敏還是反應遲鈍(開玩笑),只要你一捏我就能知道你的反應時間,(邊在過道走,邊為學生測量,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很高)我把它叫做“反應時間測量尺”,你能知道我這把尺子的奧秘嗎?
學生:知道(很不服氣)
教師:現實生活中人們遇到某種情況時,大腦能迅速作出反應。人從發現情況到作出反應采取行動所需的時間叫做反應時間。有些人反應時間對他們很重要,像運動員,戰士,飛行員,司機等。你們也能做一把“反應時間測量尺”嗎?,同桌之間相互測一測彼此的反應時間,我們現在不是有一門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嗎!你完全可以用你自己制作的“反應時間測量尺”定一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人的反應時間是多少?也可以看一個人在一天是什么時候反應最快?其實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性學習小課題。
點評:通過、“做一做”進一步鞏固了結論,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讓人真正感受到自由落體運動就在我們身邊,體驗物理知識的生活化。據教學時間情況,不一定在課堂內完成,尤其“做一做”讓學生在課外動手體驗。)
5.自我評價小結
課堂小結:讓學生以“本節課我學到了什么”為話題進行評價性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從知識和方法兩個角度來小結。
九、布置作業
課后習題與做一做
十、教學反思
1.本節課采取“情景設置──問題鏈接──自主探究──形成共識,得出結論”的教學方法,學生在趣味實驗的激發中,問題的引領下,“我要學、我想學”的情緒洋溢在整個課堂。通過自主體驗、小組互動、組間互評、自我評價改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體現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的新理念。
2.趣味實驗雖簡單,但對其的熱情高漲出乎教學前的預料;自行制作的測定反映時間尺效果非常好;教學軟件的使用也讓學生體會到科技的力量。
3.學生自主探究時,有的學生不知道從哪里下手,要求教師給以必要的指導,應該提示學生自主探究的三個環節,如果疏于引導,將會拖延時間,導致教學被動。
教案初二物理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桿;
(2)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
過程與方法:通過舉例認識杠桿,會分析杠桿的幾個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杠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浮力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有兩項:浮力問題與杠桿平衡問題。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說這句話的根據是什么?你認為這可能嗎?
阿基米德用來撬動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桿,也就是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二、杠桿
1、認識杠桿
要求學生觀察書上圖12-2-3:生活中的常見的杠桿。
要求學生舉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桿。
進行討論,找出圖中杠桿的共同特征——都繞一固定點轉動。
教師出示羊角錘,分析使用時有一固定點。
要求學生分析其余杠桿的固定點。
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硬桿”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生形變的受力的桿狀物體,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以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要求學生再舉其他例子。
例如:用來擰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們輕易地將螺母擰緊或擰松。
訂書機可以很方便地把紙裝訂在一起。
2、與杠桿有關的概念
首先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L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作力臂的步驟:(1)找準支點;(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線;(3)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畫垂線;(4)標出力臂。
教師舉杠桿撬球的例子分析五個概念。
畫出杠桿撬球中的各種物理量。
支點是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在分析支點時,我們可以假想杠桿發生轉動,杠桿圍繞哪一點轉動,哪一點就是支點。如圖所示,我們假設杠桿在動力作用下做逆時針轉動,其中O點是不動的,所以O點就是支點。
力的作用線就是從力在杠桿上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如圖所示,動力的作用線是從A點起沿F1方向的直線。
從支點O向動力F1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動力臂L1,從支點O向阻力F2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阻力臂L2了。畫力臂實際上就是作一個點到一條線的垂線,只要把平面幾何中作“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遷移過來,就不難解決力臂作法這一難點。
必須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如圖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為動力臂和阻力臂。
例題:在黑板上畫出各杠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如:鍘刀、瓶蓋起子、獨輪車、鐵鍬等。
由4名學生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導,最后進行講評。
可選擇分析一些實際杠桿,如:抽水機、汽車剎車踏板、胳膊、縫紉機踏板等。
三、課堂小結
認識杠桿,并介紹了杠桿的幾個重要概念,學會分析生活中的杠桿。
四、實踐活動
注意觀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桿,試著分析它們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五、板書:
第一節杠桿(一)
杠桿:1、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2、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L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教案初二物理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計算重力.
能力目標
1.通過上節力的三要素的學習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養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講解重垂線和重心,培養學生尊重物理事實,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前三節內容的基礎上,研究最常見的力——重力.教材通過“蘋果落地”和“拋出去的石塊向地面下落”兩個例子使學生認識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方法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質量成倍數關系的鉤碼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質量成正比,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并由此關系,得出重力的計算公式.
關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說明用一根線把物體懸掛起來,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種講法比直接告訴學生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更符合邏輯.
由于物體重心的位置跟形狀、質量分布情況有關,教材關于重心的問題只做了簡單介紹.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中的問題,目的在于讓學生正確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關“重力的方向”的教學建議
可讓學生通過觀察并認識物體自由下落的&39;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們把這個方向叫做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學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誤認為踉接觸面垂直.為了糾正這種錯誤,在講授重力的方向時可以做以下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兩條重垂線的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重垂線與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為了讓學生了解重垂線在建筑中的作用,課后可以讓學生利用重垂線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看重垂線是否與墻壁平行),窗臺、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線是否與窗臺、桌面垂直).
有關“重力的概念”的教學建議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觀察思考能力,建議教學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實驗:手中的小球離開手以后,豎直下落;杯中的水從高處流往低處;小球在桌面上滾到桌邊后要落地……等等,讓學生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通過討論,學生不難得出,物體都是由高處落到低處,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它們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這時再總結出:地面上的一切物體,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讓學生列舉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物體受到重力的種種現象.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重力的理解,又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
教案初二物理篇16
一、引課采用生活實例激起學習的興趣,多媒體開闊視野
在引入新課時,通過把乒乓球、木塊、泡沫、空礦泉水瓶等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分析這些物體為什么會漂浮在水面上?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遼寧號、飛艇、熱氣球、潛水器等圖片,知道不僅在液體里面有一個向上的力,氣體中也有一個向上的力,引出本節要講的知識——浮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不斷地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二、采用學生實驗,播放視頻資料,演示實驗,教師講解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學生提前準備水盆,給每個小組一個易拉罐,學生對實驗都比較興奮,不由自主地想動一動它。于是,我抓住他們的心理,對他們說:“想不想體驗一下,我們來試一種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礦泉水瓶,慢慢向下壓,體會手的感覺。在體驗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實驗后,學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盡情地“玩”的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
2.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體驗浮力存在時,也體驗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體有浮力,下沉的物體有浮力嗎?由此,引起學生討論,自然引出演示實驗。分別在空氣中和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對學生提出為什么示數變小了,引起學生的思考,變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淺入深,循循善誘,通過常見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知道測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產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視頻,把一個用橡皮膜包裹的長方體框架浸沒在水中,引導學生觀察上下左右前后凹進的程度,學生會發現前后左右是一樣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師講解;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為液體內部存在壓強,深度不同,壓強不同。(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壓強小,壓力也小(面積相同),所以液體對上下表面壓力不同,浮力產生的原因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最后演示實驗驗證浮力產生的原因,將一只塑料可樂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內,從上面倒入水,觀察到有少量水從乒乓球與瓶頸縫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滿后,乒乓球還沉在水底沒有浮起來,因為乒乓球下部沒有水,所以沒有受到水對其向上的壓力,只有水對乒乓球豎直向下的壓力,所以乒乓球始終沉在水底。當用手指堵住瓶頸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滿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學生實驗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合作的能力
結合前面的學習,提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學生開始猜想,總結學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幾個問題。(初二學生猜想是不全面的,問題中有老師自己的引導。)(1)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體重力是否有關?(2)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質密度大小是否有關?(3)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體形狀是否有關?……給學生提供以下參考實驗器材:溢水杯、燒杯、彈簧測力記、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銅塊,以及塑料塊和橡皮泥等。提示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然后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實驗結論。
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體驗并不斷地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本節課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產生的原因以及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這樣層層推進,分散難點。
教案初二物理篇17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氣的壓強”是壓強概念的鞏固和延伸,也為下一章學習“氣體浮力”作必要的準備。本節內容是在學生比較熟練掌握了壓強,液體的壓強的基礎上進行的,為某些知識的轉移和類比作了鋪墊。本章內容的編排是在認識大氣壓強存在的基礎上,步步深入,循序漸進的,因此符合初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二、教學目標:
結合學生特點和大綱要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大氣壓強,能說出幾個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3.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4.知道大氣壓強的值是托里拆利實驗測定,記住大氣壓強的值約為105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從實驗研究思考獲得知識的能力。
思想目標:
讓學生掌握由實驗探討物理知識的認識過程,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教材重點和難點處理:
1.大氣壓強的存在是重難點。
依據:教學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學生基礎和思維水平。
處理:做好演示實驗,使學生通過直觀現象感知大氣壓的存在。
2.托里拆利實驗及原理是難點。
依據:教材只要求像課本中那樣簡單說明大氣壓強支持著玻璃管內的水銀柱就行,而學生難于理解和接受。
處理:利用演示實驗與水柱類比突破此難點。
四、教材的看法:
課本以馬德堡半球實驗引入新課,盡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中已解釋原因,對部分預習過的學生來說,已經失去神秘感,沒有了懸念。如果教師以此實驗引入,這部分學生滿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取硬幣的思考題,由于學生沒見過,因此每個同學都積極思考,卻又得不出正確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觀察實驗更仔細、認真。
五、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多媒體、啟發式引導等多種教學法。
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雙邊活動,每一個結論都讓學生參與探索,教師因勢利導。
六、教學過程安排: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一些主要環節采取了以下安排:
1.實驗引入新課(約5分鐘)
①.出示
思考題:
把一塊硬幣放在平底大盤里,倒上紅墨水,剛好淹沒硬幣,請同學們把硬幣拿出來而不沾濕手。然后讓學生討論,此時氣氛活躍,學生得出各種結論,教師不作解釋,讓學生觀察。
演示:
把點燃的紙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幣附近的盤子里,實驗效果明顯,水全被吸入杯子,學生一片驚訝、好奇,這就迅速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②.紙片托水實驗:先空杯,再裝水,兩次實驗結果不一樣,原因是什么?此時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啟發學生思考,過渡到本節的學習。
2.大氣壓強(約15分鐘)
①.講述大氣壓強的定義。
②.氣體與液體類比找出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以及大氣壓的方向。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液體受到重力的作用,氣體也受到重力,因此氣體也能產生壓強;液體具有流動性,因此液體壓強的方向是向各個方向,氣體同樣具有流動性,所以氣體壓強的方向也向各個方向。
③.演示紙片托水實驗,旋轉不同的方向,證明大氣壓的方向也是向各個方向的。
④.馬德堡半球實驗。
大氣壓強的存在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要做好演示實驗。
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問號,然后師生共同演示馬德堡半球實驗
(因為實驗室的`馬德堡半球容易漏氣,師生共同參與,有利于教師控制場面)。
接著,師生共同分析此實驗的作用:首次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最后,引導學生分析馬德堡半球很難打開的原因。
⑤.學生實驗:用皮碗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提問學生實驗時的感覺,以及此實驗證明了什么問題。
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學生積極思考,樂于接受知識。為了加深學生對大氣壓強
存在的認識,此時再看一段錄象。
⑥.錄象演示瓶子吃雞蛋的實驗(即課本圖11-4)。
啟發學生此實驗證明了什么?
教學進行到這里,學生已經完全接受了大氣壓強存在的事實,這時教師趁機引導,轉入大氣壓大小的教學。
3.大氣壓的大小(約15分鐘)
由紙片托水實驗,知道大氣壓可支持水柱,換用量筒,發現大氣壓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氣壓可支持多少水柱,歷史上有人用10米長的玻璃管做實驗,發現玻璃管仍充滿水,還是沒測出大氣壓的值,說明用水測大氣壓不方便。此時,引導學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銀來實驗,引出托里拆利實驗。
①.介紹實驗裝置。
②.模擬操作過程。
③.錄象演示操作過程。
④.分析:為什么大氣壓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銀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進氣口,將會出現什么結果?
⑤.演示(用水類比):用兩端開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裝滿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開口,從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讓學生觀察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開,讓學生觀察哪段水柱由大氣壓強支持。通過此實驗,學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支持的,因此可得出:
P大氣=ρ水銀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講述大氣壓1.01×105帕的物理意義。同時提問學生大氣壓很大,為什么我們感覺不到,為什么房子不會被壓垮。
4.大氣壓強的應用(約8分鐘)
①.解釋取硬幣的實驗。
②.演示噴泉實驗,讓學生解釋。
本節第一個實驗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此時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
但是物理語言的駕馭能力還比較差,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
關鍵,規范這類簡答題的答法。
噴泉實驗,讓學生自己解答。
5.小結和作業(約2分鐘)
回顧講解的知識點、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實驗是學習物理的重要手段。
作業:練習1、2、3。
教案初二物理篇18
教學目標
1知道力學中的功的含義。
2理解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的因素。
3理解功的計算式和單位,會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定義,知道計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單位。
5會用功率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6知道力學中的功的含義;理解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的因素。
7理解功的計算式和單位,會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一.復習,知識準備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樣?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
二.引入新課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課并啟發學生區分“工”與“功”,進一步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三.新課教學
1.力學里所說的功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F)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S)
2.舉例幾個不做功的例子:
(1)物體沒有受到力的&39;作用,但因為慣性通過一段路程,也就是沒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體由于慣性做勻速直線運動。沒受力。
(2)物體受到力,但沒有移動距離,即通過的路程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輛汽車,汽車沒移動,推力對物體沒有做功。
(3)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動了距離,但移動的距離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沒有對桶做力。
3.功的計算,功等于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1)功的計算式:W=FS
(2)功的單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與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成正比,跟物體通過的距離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義:在1牛頓力的作用下,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是1米。
甲同學把一桶水提到3樓用了30秒,而乙同學把同樣的一桶水提到3樓卻用了40秒,問誰做功快?如果甲物體1分鐘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體40秒鐘做了240J的功,問誰做功快?從而提出物體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來引入新課。
1.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義: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義式:P=W/t
4.功率的單位:瓦特(符號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義:1瓦表示物體在一秒鐘內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紹功率另一個單位:1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機械常見的功率。(學生閱讀)
8.例題(P215),用分析法分析,板書。
P=W/t而W=Gh、G=mg、m=ρv
9.紹額定功率(銘牌上的功率)。
四.小結及測試。
五.布置作業。
教案初二物理篇19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2)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節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節我們就來探究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學中所說的力是什么呢?我們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
請這位同學談談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緊張)
最初我們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的感受而得來的。那么,在物理學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認識力的?
(2)學生用圖11-4-1所示的器材做實驗。
問題:小鋼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運動,當磁鐵靠近小鋼珠時,會發生什么現象?實驗結束后,學生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
①靜止的小鋼珠被磁鐵吸引,向磁鐵方向運動。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正對運動方向位置的放磁鐵吸引,速度變快。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鐵吸引,運動方向改變,偏向磁鐵方向運動。
(3)學生看課文圖11.4-2乙、丙,交流圖中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①棒球運動員用力將球投出,由靜止變為運動。
②足球守門員接住射進球門的足球,足球由運動變為靜止。
(4)告訴學生: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無論物體是從靜止到運動,還是運動速度或者方向發生變化,都可以認為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引導學生分析:在磁鐵吸引下小鋼珠運動狀態改變情況和手球、足球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改變的情況。
由此得出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5)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力拉和壓彈簧,看看彈簧的形狀(長度)發生了什么變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伸長;在壓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縮短。)
(6)學生看課本圖11.4-2甲,交流圖中在射箭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
(弓被拉開了,弓的形狀發生了變化)
(7)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如:踢足球時,足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等。
(8)讓學生自己根據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類效果。
結論: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三、力的單位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學中對力的單位作了規定: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體驗1N的大小:讓學生用手托起一個蘋果,手對蘋果施加的力大約是1N。
補充例子: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約是700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等等。
教案初二物理篇20
教學課題第四節眼鏡與眼鏡
授課地點物理實驗室授課教師授課時間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引入新課【講述】在我們的五官當中,眼睛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那么眼睛是怎樣工作的呢?其實,眼睛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天然光學儀器,從結構上看,眼球非常類似于照相機.
眼球的構造【講述】借助圖片說明眼睛的結構:瞳孔、角膜、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
眼球的工作
原理【講述】與照相機對比進行說明
眼睛照相機
瞳孔光圈
角膜、晶狀體、玻璃體(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鏡頭
視網膜(視神經)底片(感光底片)
瞳孔起到了照片機中光圈的作用,當光強時,瞳孔自動縮小;光弱時,瞳孔自動放大.
當物體的像呈現在視網膜時,視神經就把視覺信號傳送到大腦中.
眼球的自動
調節【問題】①正常人的眼睛的“焦距”都小于2cm,而我們平時看物體時,物體到眼球的距離和2cm比較有什么特點?
②由于u>2f,因此在視網膜上所成像的特點是什么?
③照相機在拍攝遠近不同的景物時,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調節膠片到鏡頭的距離;而用眼睛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時,視網膜無法調節到晶狀體的距離.這不是與透鏡成像規律有矛盾嗎?
【對比】
眼睛照相機
成像縮小、倒立、實像縮小、倒立、實像
調節作用像距不變,當物距變小(或者變大)時,增大(或者減小)晶狀體的曲率以減小(或者增大)焦距,使物體在視網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變,當物距增大(或減小)時,較小(或增大)鏡頭與膠片間的距離(即像距),是物體在膠片上成清晰的像.
【講述】人的眼睛有自動調節焦距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得到清晰的像.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的照相機性能也在逐漸完善,由原來不能變焦的照相機發展到能夠變焦的照相機.【思考、回答】
①物距一般都大于4cm.
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通過視神經把信號傳到了我們的大腦中,人們與生俱來就適應這種感覺,因此人們的感覺好像成了一個正立等大的像.
③當物距變化時,眼睛的睫狀肌就會改變晶狀體的彎曲程度,達到改變眼睛“焦距”的目的.晶狀體變得扁平時請點擊下載Word版精品教案: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眼睛與眼鏡》教案教案《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眼睛與眼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