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教案免費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自信心。寫初一歷史教案免費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初一歷史教案免費下載,供大家參考。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1
學習目標:
1、學生知道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經確認的最早古人類
2、學生了解北京人的發現,知道并掌握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
重難點:
重點:北京人的特征(外形特征、使用工具、社會組織、火的使用)
難點:本課內容距今久遠,需將科學考古發現與圖文想象才能較好的理解本課
知識解讀:
知識點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1、我國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
2、人類由古猿演化而來。
3、演化歷程:
古猿—直立行走、制作工具—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現代人)
4、早期人類代表:元謀人
元謀人牙齒化石
5、元謀人概況:
①發現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②距今年代:約170萬年
③生產活動:會制造工具(打制石器)和使用天然火
④地位及意義: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知識點二:北京人的發現
1、北京人或北京直立人
2、概況:
①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
②距今年代:約70萬—20萬年
③考察依據:牙齒化石、頭蓋骨化石、直立人化石、動物化石及石器
④意義:人類化石和石器的發現,為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證據。
知識點三:北京人的特征
1、體貌特征:
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平均身高157厘米,保留著猿的體質特征。
2、使用工具及用途:
(1)工具: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術比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類型的工具,如尖狀器、刮削器、石錘和石砧(zhen)等。使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叫做舊石器時代。
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2)用途:采集、狩獵
3、生活方式:群居
4、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住在山洞里。當自然界出現野火時,他們拾回火種,小心保存起來,不讓它熄滅。北京人用火燒烤獵取的動物,吃上了熟食。減少了疾病,從而使身體素質得到了質的提升。
北京人的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防寒、照明、驅獸,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
5、北京人遺址發現的意義:
(1)對歷史: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它的發現對于研究古人類進化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2)對世界: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3)對科學: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知識小結
人類演化:
古猿—直立人(距今300萬年左右)—早期智人(距今約20萬年)—晚期智人(距今約5萬年)
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內容選自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十二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我將從以下7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為了有效組織并實施教學,我對本課內容作出如下分析:
該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第十二課,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宋元時期商業貿易的繁榮;了解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詞、元曲的流行”。課本由“繁華的都市生活”、“宋詞”、“元曲”三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了宋元時期大都市景象繁華,市民生活十分豐富。
從歷史發展邏輯來看,宋朝實現了政局上的局部統一,元朝更是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國家,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經濟的發展為城市的繁榮提供條件,進而促使了市民階層的出現,使得市民文化得到巨大發展,也使中國的城市文化達到新的高峰。因此,我將本課的主題定位為:市民生活和文化的發展。根據教學主題,我將本課內容整合為三個子目“市民階層的出現”、“普通市民的生活”、“市民文化的發展”。
二、學情分析:
奧蘇伯爾:“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級學生——
從學生的知識狀況看,學生經過前面的學習,對宋代社會經濟發展和商業繁榮有一定的了解,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知識儲備。但是本課內容較多,學生把握起來較為困難,容易產生混淆,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清晰的學習,我將補充市民階層的相關概念,并用“市民生活與市民文化的發展”為立意,學生跟隨主題思路清晰地展開學習。
從學生的思維特征分析,七年級學生處于心理學上“形式運算階段”擁有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但歷史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弱,而且“00”后偏向自我思考。針對這一情況,我將對一些重要問題組織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思考問題。
三、教學目標:
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課標要求,整合三維目標,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通過材料展示,讓學生知道宋朝時期產生的新興階級——市民階級。
2.通過圖片展示、播放視頻與課堂活動,讓學生了解宋元時期都市生活的主要表現,認識到宋詞與元曲的風格特色。
3.通過材料展示與問題探究,讓學生學會分析宋元時期市民文化繁榮的原因,體會到宋元時期是我國城市發展的新階段,是文化上的又一高峰。
四、重難點:
根據課標和學情分析,可以看出本課內容的重要性,為此我擬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市民的生活,難點為市民娛樂文化生活多彩的原因。
重點是:了解市民生活的主要表現。這既是對課標要求的體現,同時只有了解市民生活的表現才能充分體會宋元時期的都市與文化特點。
難點是:宋元時期市民文化繁榮的原因。七年級學生邏輯分析能力較弱,難以認識到市民文化的繁榮與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密切相關。攻克難點有利于學生學會綜合分析歷史問題。
五、教法學法:
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我將采用活動教學法、圖示法、史料教學法和問題探究法來完成本課的教學。
教法中包含著學法,學法里體現著教法,因此,與教法相對應的學法是觀察法、史料分析法和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本課主題確立為“市民生活與市民文化的發展”。以此作為本課的線索。經過整合將課本內容分成三個板塊“市民階層的出現”、“市民階層的生活”、“市民文化的繁榮”。使學生跟隨線索,思路清晰地展開本課的學習。
一堂課好的開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此導入新課部分我將展示云南夜市的圖片、展示夜市建立的史料,切合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下面是新課學習環節:
市民階級的出現
宋元時期的城市和文化的發展與市民階層的出現息息相關,但書本缺少對此的介紹。我將采用展示材料和設問的方式,讓學生更好明晰市民階層的相關含義與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學習接下來的內容。
普通市民的生活
這一子目的內容是本課的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我將本子目內容分成五部分,分別是“大都市”、“市民商業活動”、“市民娛樂活動”、“社會節日習俗”、“文學藝術生活”。
第一,展示宋元時期幾座大都市的城市復原圖,讓學生了解宋元時期大都市的概況。
第二,展示視頻、圖片以及史料,讓學生了解宋元時期主要的商業活動,體會宋元時期商業活動豐富多樣。
第三,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市民娛樂生活。
再讓學生通過猜測三位詩人的詩句所描寫的節日,介紹宋元時期相應的節日習俗。
再以任務卡的活動,引導學生為三位詞人制作名片?;顒又辛私馑卧~的發展、體會宋詞不同派別的特點。
最后展示材料和分析材料,讓學生了解元曲的特點,并分析其流行的原因,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市民文化的繁榮
本子目是本課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將在史料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問題探究。先通過關漢卿的作品以及羅列市民生活的表現,讓學生總結宋元時期市民文化的特點,由此組織學生討論市民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的原因。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課題小結部分
通過線索式總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理清市民階層、市民生活以及市民文化的發展關系。
七、板書:
最后板書設計方面,我采用綱要式板書,直觀、清晰地展示本課的主題和線索,充分體現條理性和邏輯性。
以上便是我的說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的聆聽。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3
[課標內容]
簡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說明民族關系的發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檢司;元世祖重視農業;黃道婆對棉紡織業的貢獻;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
①通過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評價,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闡釋歷史現象和辯證思維的能力。
③分析歸納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現,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從是否有利于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來客觀評價成吉思汗。
②了解蒙古政權武力征服南宋的過程,具體分析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從歷史現象本身的復雜性,客觀議價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統一。
③仔細閱讀《元朝疆域圖》,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圖》,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稱在元朝時已經確定,并對照《亞洲地圖》,了解北海的位置。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全面了解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感知元朝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做出的貢獻。
②通過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長與統一蒙古的過程,感知困苦與挫折對英雄人物成長的磨礪,從而有意識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
③通過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堅貞不屈、從容就義的事跡,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
④通過蒙古和元朝的統一及蒙古政權的擴張,認識戰爭的多樣性,支持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的掠奪戰爭。
[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元朝的大一統;②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
難點:①關于對成吉思汗的評價;②關于對文天祥抗元斗爭的評價。
[教學方法]
導讀、問題討論探究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兩宋時期,我國先后出現了哪些少數民族政權/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兩宋時期,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政權有遼、西夏、金、吐蕃和蒙古政權等。這個時期,封建國家處于分裂狀態。直到元朝統一全國,才結束了唐末以來的分裂割據的局面,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元朝是怎樣建立和統一全國的?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情況怎樣?
導入新課
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1、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
2、蒙古汗國的建立
二、元朝大統一
1、忽必烈建立元朝
2、文天祥抗元和元滅南宋
3、行省制度與宣政院的設置
4、元朝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民族關系的發展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2課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
1、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為大汗,尊稱(),都城在()。
2、()年,()建立元朝,定都(),即今北京。()年,元朝統一全國。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是抗元英雄()的詩句。
4、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設()管轄吐蕃,()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元朝還設置(),管轄()和()。
5、()重視農業生產,禁止把農田改作牧場,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把()作為考核官吏的重要條件,這些措施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6、元朝時,用()已成為江南地區的主要家庭副業。
7、元朝時,松江農家婦女()對棉紡織業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8、元朝時,全國的棉紡織中心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是()。
9、國際性的大都市,唐朝時的城市是(),元朝時的城市是()。
10、元朝時,形成的新民族是(),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4
一、“課標”要求
關于《宋代經濟的發展》這一課,《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農業技術更新,優良品種增多,農業產量大幅增加。紡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南宋時期,南方地區進一步開發,促進江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中心之一,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三個突出傾向:農業、手工業領域各項技術的創新與推廣、海外貿易的繁榮與經濟重心的南移。
二、教材與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部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9課。本課是有三個子目組成,分別是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盛和商業貿易的繁榮,三部分內容之間聯系密切,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商業繁榮局面的出現,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全面發展直接推動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所以,本課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兩宋時期經濟的發展和變化最終促進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這種獲得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合作學習。
四、教學目標的設定
1、了解宋代農業、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表現。
2、思考宋代經濟發展與經濟重心南移之間的關系。
3、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和現實價值。
【設計意圖】教學目標具體可行,旨在符合《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
五、教學策略設計
教學重點:商業貿易的繁榮和經濟重心南移(宋代的商業貿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并且本子目涉及“市舶司”、“蕃學”等專有名詞。因此將其作為本課重點)
教學難點:經濟重心南移(這既是宋代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也是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的一次重大變化,對后世影響深遠,對今天我國的經濟建設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將其作為本課難點)
教法設計:通過自主閱讀、問題思考,小組討論等方式分析圖片,研讀材料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給以必要的講授。
六、課堂教學過程設計與實施
導入:名畫引領,再現歷史。多媒體展示《清明上河圖》。提問:從中你能看到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他們正在做什么?你可以買到哪些物品呢?你對這幅畫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這一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又有什么新發展?又將產生怎么樣的影響?我們今天來一起學習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展
【設計意圖】視頻導入,激發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尋找信息,感受宋代都市的繁華。
㈠農業的發展
1、自主閱讀第一子目,圈點批注宋代農業發展的表現,并展示學習的成果。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圖片再現。通過識讀《耕獲圖》和《秧馬》,結合相關事實,了解宋代農業在技術和工具方面取得的進展。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識讀,使學生直觀的了解歷史知識,激發興趣又增強歷史體驗。
㈡手工業的興盛
1、自主閱讀教材第二子目,了解宋代紡織業、制瓷業、造船業取得的成就,并展示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圖片再現。展示宋代絲織業的圖片,瓷器的圖片以及閱讀課本第43頁相關史實。了解宋代無論是紡織業,制瓷業還是造船業,都處于世界水平。
㈢商業貿易的繁榮
1、自主閱讀第三子目,了解宋代商業貿易繁榮的表現,并展示學習成果。
2、對比《唐長安城平面圖》與《北宋東京城平面圖》,體會宋代都市商業新的突破。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加深對宋代都市商業貿易新突破的理解。
3、宋代海外貿易超過前代。小組討論:為什么宋代海外貿易如此興盛?
【設計意圖】使學生們多角度分析問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4、探討宋朝出現紙幣的原因及它的作用,今天除了紙幣外,還可以通過什么方式支付?
【設計意圖】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同時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5、出示《宋代經濟分布圖》,以及兩宋時期國家賦稅收入南北比例變化表,使學生明確經濟重心南移。
【設計意圖】結合地圖,圖表使學生能對經濟重心南移這一概念有更直觀,深切的體會。
6、研讀材料,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研讀分析材料,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
7、這節課的學習,對我國經濟建設有何啟示?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5
【課程標準】:
了解西周的更替,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識記周武王滅商、西周的建立與結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與方法:培養學生文史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人心向背決定戰爭的結果,客觀歷史地認識分封制的作用,認識到正確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統治正確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而分封制實行的必要與其得以維系的&39;緣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大家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來說說它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而導入。
注意引導學生神話作品與歷史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文藝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發展:簡要講述。
2、周滅商:抽學生來講周滅商的牧野之戰,并要求學生概括出一個相關的成語來。并談一談這一戰的勝敗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學生一起說西周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教師運用書上的地圖說明西周的來歷。
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讓學生通過分析認識人心的向背是戰爭勝敗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觀察地圖、識讀地圖
三、分封制
1、學生一起閱讀教材以后,抽一學生來主持:對其余的學生進行提問。
由學生來主持,熱情很高
參與積極
可能的問題: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諸候國?分別在哪條大河流域?諸候與周王之間有什么樣的權利與義務?起了什么作用?你認為分封制能長期的鞏固西周的統治嗎?
2、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整理。有關分封制利與弊的分析,為以后春秋的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結束
點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種矛盾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最終在周幽王在位時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而統治結束。
要求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時滅亡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五、小結全課:學生來小結全課的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與探究:學習測評,閱讀“史海拾貝“。
布置作業:心得與疑問。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分析唐太宗的執政措施和政績,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引導學生分析概括貞觀之治的內容,初步了解歸納、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盛世”現象,初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和歷史觀點。
3、①唐太宗與玄武門之變,輕徭薄賦,重視納諫;②加強中央權力,完善科舉制度;③貞觀之治。
4、結合課文的引文、課中思考題及課后練習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和以史論證、史論結合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貞觀之治內容的教學和觀看圖片、錄像資料,讓學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國思想,認識盛世局面的出現是統治者為穩定社會、鞏固統治而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合理調整統治政策的結果。
2、搜集有關唐太宗的史料,運用“自學——問題——討論”法,對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有關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太宗是杰出的&39;地主階級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訓,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因而出現了“貞觀之治”。通過對其統治措施和政績的教學,加深學生對杰出人物和人民群眾推動歷史前進所起作用的理解。
2、輕徭薄賦是歷代統治者恢復經濟、穩定社會、鞏固統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對唐太宗輕徭薄賦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減輕民眾負擔、以民為本的重要性。
3、通過唐太宗重視和善于納諫的故事,培養學生勇于接受批評的品德。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貞觀之治”的含義
2、“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3、“貞觀之治”的內容
二、難點:
1、如何評價唐太宗
2、如何看待歷史上出現的“盛世”現象
教學方法:“自學——問題——討論”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復習上一課知識,導入新課)
提問:隋朝為什么會像秦王朝一樣建立不久就爆發了農民起義?結果如何?
指出:在隋朝統治土崩之際,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員乘機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
來建立唐朝的李淵、李世民父子。
教學綱要:
一、玄武門之變:1、唐朝的建立2、玄武門之變
二、輕徭薄賦:1、原因2、表現3、作用
三、1、原因2、表現3、作用
四、加強中央集權
五、完善科舉制度
六、“貞觀之治”的含義
(導學小結)要求學生談談對唐太宗的評價,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以突破難點。課后作業:
1、()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的名字叫(),他要位期間的年號為(),他是發動()做了皇帝。
3、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他重用富于謀略的()和善斷大事的()為相,人稱“房謀杜斷”。前后向唐太宗上諫200多次的大臣是()。
4、唐太宗貞觀年間,為了防止宰相專權,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采取的措施是()。
5、唐初沿用()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和();六部是指()()()()()()。六部隸屬于三省中()省。
6、唐太宗為解決“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7、唐朝科舉的常設科目是()和()。在當時通過科舉考試做官,應該考()科。
8、唐太宗在位期間,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史稱()。
9、“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7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情況。
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經濟史內容。
“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課的重點。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課的難點。另外,本課內容繁多,講述時如何做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也是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騰格爾的《蒙古人》。
由學生介紹蒙古族的情況:生活在蒙古高原,從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紀中國各政權形勢圖。
當時在中國有哪些政權:金、南宋、遼、西夏、吐蕃。
當時蒙古分為許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記載:“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動亂歲月。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看錄像《成吉思汗》。
思考:鐵木真面對逆境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被尊為成吉思汗?
鐵木真童年時,父親被殺,部族背棄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敵追殺。面對這樣的逆境,鐵木真是怎樣做的。
鐵木真說過:“拼殺沖鋒的時候,要像雄鷹一樣;高興的時候,要像三歲牛犢一般歡快;在明亮的白晝,要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堅強的忍耐力?!敝刂氐哪ルy沒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練了他的意志。經過多年的征戰,鐵木真打敗了周圍的各部落,統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鐵木真被推選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
蒙古統一后,成吉思汗又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
出示《蒙古帝國形勢圖》。蒙古帝國形勢圖,講解成吉思汗的擴張戰爭。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時間:1271年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边@是誰的詩?你能解釋它的意思嗎?
這是文天祥的詩。意思是,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
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雷?/p>
從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經濟政策與蒙古初入黃河流域時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做牧場,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聯系前面學習的“江南經濟的發展”,這時,元朝的經濟重心在哪個地方?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國家主要的糧食供應來自南方,要運到北方,有哪些途徑?
2、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
(1)漕運
對比隋大運河與元朝的運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開鑿了兩段新運河——會通河、通惠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
(2)海運
海運比漕運有哪些好處?
載重量大,費用便宜,所以糧食運輸逐漸變成以海運為主。
3、繁華的大都
當時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
4、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著名使者就是馬可波羅。(出示馬可波羅旅行路線圖)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學生根據《元朝的疆域圖》,注意以下地區: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書省
宣政院負責管理西藏地區的行政事務。
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和澎湖列島地區。
廣州處于江西行省的管轄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發展
引導學生簡要回憶漢以來,特別是三國以來我國民族融合的史實,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發展和加強。關于民族融合的情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找出其四種表現。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過圖片了解回族生活習俗
五、小結(略)
六、作業:課后作業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8
《三國鼎立》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官渡、赤壁之戰相關多媒體、三國鼎立圖
[授課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
課本找到關于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
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后者以多敗于少,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說說官渡之戰。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后由學生發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一下在這一
戰中居于優勢的曹操,弱點在哪里?赤壁之戰經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后由學生發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了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并展開討論。
最后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于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臺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6、作業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9
一、教學目標
1.系統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
2.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進程、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3.認識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具有進步性;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認識奴隸制的殘酷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難點:西周的分封制
三、教學方法:講述法、問題討論法
四、教學手段:CAI多媒體課件(附后)
五、教學設計
復習導入:舊石器時代人們被迫過著群居生活,新石器時代則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質的飛躍,中國歷史也由野蠻時代跨入到了文明時代的大門,其標志是什么?強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間的矛盾運動一、夏朝的興衰
揭示夏朝建立的重大意義
介紹歷史學科的時間概念
強調世襲制這一重要制度的沿革
揭示夏朝的階級性質
闡明人類社會的形態及發展規律1.夏朝的建立及統治?;貞洠合某怯烧l在什么時候建立起來的?其性質是什么?教師強調: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僅稍晚于古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指出公元前2070年是公元紀年法,并介紹年和世紀之間的換算方法。禹死后,王位由誰來繼承?教師總結:相傳禹在世時,曾推薦伯益做繼承人,但禹的兒子啟已有了強大的勢力,禹不給伯益實權,使他得不到鍛煉,在群眾中沒有威信,相反,啟卻利用禹的威信和禹給的權力,擴大影響,樹立威望。在禹死后,啟打敗伯益,自己繼承了王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這種制度對我國后世影響十分深遠,基本上確立了我國以后近4000年的君主政治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制度才結束。夏朝統治者是怎樣進行統治的?從統治中心、都城、國家機構進行介紹,強調其國家機構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維護的是夏朝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壓迫剝削廣大奴隸和平民。動腦筋:我國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發展到奴隸制國家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說說你的想法。
2.夏桀的暴政。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有何表現?其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說明得人心者得天下,賢君即能強國
盤庚遷殷是商朝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說明失人心者失天下
由牧野之戰的過程讓學生自行得出結論1.商朝的建立及統治。提問:概述商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及性質。教師強調: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湯是一位賢明的君主,有何表現?重用人才,勤于政事,關心百姓,商朝迅速強大起來。
2.盤庚遷殷。其為什么要遷都到殷?殷這里面對黃河,背靠大山,自然條件好;盤庚“行湯元政”,政治也安定下來,商朝逐漸穩固了統治。這是商朝歷史發展中最重要的一次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商朝中衰到中興的轉折點,商朝由此走向發展和強盛,成為世界上的大國。故后人又稱商朝為殷商(朝)。
3.暴君商紂。商紂王是歷史上一個暴虐的國王。他用嚴刑鎮壓對他不滿的百姓和王室大臣,如炮烙之刑。與夏桀是否有共同之處?奢侈殘暴,眾叛親離。
4.武王伐紂。周文王在位50年,是很有作為的創業主,勤于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為滅商做好了充分準備。周武王繼承其父遺志,重用賢人,聯合周邊小國、部落,抓住時機于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動腦筋: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結為什么會取得勝利?結論: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三、西周的分封制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解決問題
適當與后面知識聯系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了解秦的暴政,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與楚漢之爭的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掌握農民起義的動態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科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反抗和秦滅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39;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秦的暴政2、大澤鄉起義
難點: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復習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后,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樣的制度,并且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當時的秦帝國強大無比,那么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就滅亡了?
生:略。
師:那么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十課的內容,相信同學們在學習了本節課之后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生:略
師:請同學們齊讀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PPT
首先,咱們一起來看本節課的第一部分,秦的暴政,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
1.秦朝賦稅、兵役、徭役繁重
師:首先同學們來看一首歌謠,然后告訴老師,你從這則歌謠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學們主要卡老師用紅色標出來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邊關,至今未歸還;
老三忙耕田,租稅沉甸甸;
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難。
生:略
師:對,通俗的說就是吃不飽穿不暖,那么咱們換句話說這是什么現象?對,賦稅很重,還有什么?看關鍵字,修長城,守邊關,這些活是給誰干的?對,國家,那么咱們可以說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殘酷
材料二:當時在秦國的市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有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思考。
生:看書思考秦朝的刑法殘酷,犯法者即使免于處死,也逃不脫割鼻、斷腿、挖膝蓋的刑罰。所以買鞋的人少,買拐杖的人多。
二、總結,手段野蠻殘暴,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文化,阻礙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激化了秦朝知識分子與朝廷的矛盾。等等```````
過度:秦始皇采用這種野蠻殘暴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知識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敢說出來。人們思想更加壓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壓抑、賦稅、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忍受嚴酷的刑罰。他們對秦始皇的統治強烈不滿??释淖儭=K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們期待著殘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輕松一些。人們的愿望實現了沒有?
三、楚漢之爭(自主學習)
師:自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以后,出現了兩個霸主?
生:項羽和劉邦
師: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項羽和劉邦之間展開了長達五年的爭奪,史稱“楚漢之爭”,接下來同學們自主完成老師所給的表格。結合課本50頁的材料研讀。
師:總結,初期項羽實力強大,有楚霸王之稱,封劉邦為漢王,他們之間的爭奪故稱為“楚漢之爭”!后來劉邦善于用人,愛戴百姓,與公元前202年取得這場爭奪的勝利,建立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以上就是這節課的全部內容。
課堂小結:首先同學們合上課本,我們一起回顧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歷史上消失了。席卷六國的強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它給了我們什么深刻啟示?原因:秦朝對人民實行暴政。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課堂練習。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了解和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為君主集權的強化。
本課的難點是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權的強化一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會的發展。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強化君主集權的目的與作用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理解。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教師也可以結合關于清朝時期的文物遺址或影視作品引出課題。如:北京的中心有一處名聞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在這里進行統治的最后一個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樣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樣進行統治的?通過上述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要學習的內容。
3)講授新課:
一、清朝的建立:
1、滿洲的興起:明朝后期,建洲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并創立八旗制度。
2、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明朝與后金在薩爾滸激戰,后金取得對明朝作戰的主動權。
3、薩爾滸戰役后,后金把都城遷到沈陽,以后稱盛京;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1636年他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皇太極就是清太宗。
4、1645年,李自成犧牲;張獻忠占領成都,后來犧牲。
二、朝強化君主集權:
在學習清朝強化君主集權這一重點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看兩組圖片,并閱讀有關圖片的文字說明。一組圖片包括乾清宮和乾清門外的軍機處,另一組圖片是沈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說明指出了這幾組建筑物的用途。在學生觀看閱讀的時候,可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說一說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圖。北京皇宮中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說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三、清朝制造文字獄: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興文字獄,有康熙“明史案”“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獄”.
(在學習清朝制造文字獄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補充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文字獄往往是一些詩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
統治者為什么要小題大做,掀起文字獄?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獄的目的。可以從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滿洲貴族統治者與漢族民眾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獄的影響時,也應鼓勵學生從其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過問政治等方面進行討論。)
四、學生分組進行活動。
一組學生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后,對解決當時清朝政治矛盾、減少官僚之間的扯皮、鞏固清朝統治方面的作用;另一組學生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后,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大臣的惟命是從、不利于正確決策等方面的弊端。這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影響,而且可以起到鍛煉學生思維及概括能力的作用。
4)利用多媒體進行小結:
可設計如下演示圖。
皇帝
↓
↓↓↓
內閣和六部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
5)練習:問題探究------想一想,努爾哈赤同宋元時期的幾位少數民族首領有哪些共同之處?
6)作業:活動與探究-------小討論: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在后來的歷史上產生了什么影響?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12
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課程標準】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征;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再造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一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一定的時間順序)。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后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么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發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境、身體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征(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么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么?
怎么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名錄?!?/p>
活動: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后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后,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著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著重考察:怎么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鉆孔的?
五、收獲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么收獲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后“學習測評”。
【教學后記】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1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三國末年至南朝歷史發展的大概脈絡:包括西晉的興亡、少數民族的內遷、東晉的簡單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戰、南朝的簡單概念。更重要的是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這一時期我國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狀況。
[重點和難點]
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本課的重點內容
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本課的難點。
[教法]討論法、問題導學法
[學法]引導學生理清本課的基本線索。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設計]: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三國建立的基本情況
二、導入新課:
回顧上課的內容,想一想:三國鼎立局面能否長久?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三、講授新課:
1、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
既然三國不能長久,那是怎樣結束的?(學生讀書思考并回答)
說一說,西晉是如何建立的?這個政權存在的時間長嗎?
想一想:為什么西晉是個_王朝?(學生討論,引出少數民族內遷)
分析:民族內遷的意義。(課外延伸)
2:淝水之戰
用成語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戰。
學生讀書回答:這場戰役的交戰雙方、各自擁有的兵力、最后的結果
如何?戰后南北雙方狀況如何?引出東晉、南朝的建立。
動腦筋:苻堅擁有八十萬兵力,卻不能統一江南,這究竟是為什么?
3、江南地區的開發
根據你的所見所聞,你認為中國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個地區經濟更發達?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來就是比北方發達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出示材料(材料一:見課本提示框。材料二,見課本P129。)
動腦筋:《宋書》里描寫的南朝時的江南與司馬遷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
引出江南地區開發的有利條件(地理條件、政治條件)和江南經濟發展的表現。
四、全課小結:指導動手學生整理本課的歷史線索。
五、作業設置:想一想,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么能得到開發?
六、活動與探究:淝水之戰同在此以前歷的哪幾次戰爭相似?這些戰爭所取得的經驗、教訓,對現代戰爭是否有借鑒意義?為什么?
附:板書設計
一、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都:建康
二、從420年到589年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些朝代都在建康,歷總稱南朝。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原因:
A:北方人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了許多良田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銅器和金文的歷史價值。
2、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的演變趨勢,通過做“想一想”和讀“小資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青銅器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國青銅時代的輝煌。
2、通過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與漢字的淵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甲骨文和青銅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義。
(二)教學難點
1、甲骨文和金文的歷史價
2、青銅文明。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自學式探究學習法。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商、周時期甲骨文、青銅器圖片,甲骨文和青銅器的視頻。
(二)素材準備
多媒體網絡、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問題導入:我國有文字記載可考的歷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國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嗎?
第7課甲骨文和青銅器
(講授新課)
(板書)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視頻,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來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歷史意義?
3、甲骨文的內容?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來做占卜的,比如,當時的人們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進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這樣的事情也要進行占卜。記錄占卜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因此稱其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了當時商王朝和貴族活動的重要方面,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情況,是我們現在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教師展示甲骨文的相關圖片,使學生了解發現的甲骨文的字數已有約4500個,現在能釋讀的有近20__個,并舉例幾個甲骨文文字,請學生識別甲骨文。對比甲骨文和漢字。
(板書)二、青銅器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二部分“青銅器”的內容,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并作答。
1、青銅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銅器有哪些的種類?
3、青銅器有哪些特點?(可以通過和舊石器時代、新時期時代工具進行對比,總結歸納。)
教師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圖片。
教師介紹“青銅器時代”和“青銅文明”的概念。
(板書)三、金文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內容和“小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發現最長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歷史價值?
教師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比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點及歷史價值。
板書設計
初一歷史教案免費篇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教學難點
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2、“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據這一材料,請你判斷他屬于()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進化
c、大腦的進化d、勞動
4、下面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
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設下陷井捕捉野獸
c、人工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
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5、有關山頂洞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其面貌還保留著一些猿的特征
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針
c集體居住在山洞里
d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6、山頂洞人是比北京人更進步的遠古人類,是因為:()
a手腳有明顯分工
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
d過著群居生活
7、北京人與元謀人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a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
b人工取火御寒
c過著群居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頂洞人抵御野獸的攻擊,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b木棒c火把d弓箭
9、在同一地點發現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頂洞人
c、山頂洞人半坡原始人類
d、河姆渡原始人類半坡原始人類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圖是什么人?距今約多少年,位于哪條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黃河流域
②圖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圖中人物的體質特征有何特點?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部還保留著猿類的一些特征。
④圖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類的體質,增強了與大自然斗爭的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
11、考古學家對北京人遺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現在我們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下頜骨、牙齒、肢骨碎片、脛骨等,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的個體。同時還有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獸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還有已經滅絕了的劍齒虎、腫骨鹿等……
(1)請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采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
三、瀏覽鞏固。
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地點距今年代體質特征工具制造觀念用火情況
元謀人云南約170萬年會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等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北京約180__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從事采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人工取火
四、抽測達標。
[導入新課]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課堂組織學生自學課文,完成學案
學生充分展示后教師總結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并作為學習資料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