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地理教案教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編寫教案的過程也是教師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好的地理教案教案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地理教案教案,供大家參考。

地理教案教案篇1

第一單元中國的區域差異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本單元從總體上介紹我國的區域差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我國國土的基本特征,為后面講述我國國土的整治與開發專題提供背景知識。

本冊教材的知識編排體系為:總—分—總。教材首先安排總述部分,即中國的區域差異,概述三大自然區和三個經濟地帶,然后是分述部分,介紹分區案例,涉及農業、生態和基礎設施三大方面,最后是總述部分,介紹地理區域研究的意義、方法以及鄉土地理研究等知識。可見,本單元知識作為理解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的鋪墊,在此基礎上,可以挖掘、分析、綜合區域特征與國土整治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確立協調人地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奠定基礎。

高二選修教材第一冊內容,由人口與環境、城市的地域結構、文化景觀、旅游活動與環境、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等五大部分人文地理構成,拓寬了高一必修人文地理的知識。本冊教材內容包括中國的區域差異和國土整治、中國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的案例研究兩大部分,它摒棄傳統八股式的區域地理模式,構建了從區域地理——問題式為主的區域地理——應用地理(理論與案例結合)的新體系。

與舊教材比,新教材在知識方面不再是簡單的重復初中區域地理知識,而是構筑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以人文地理為重點,以中國國情與國土整治為案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完整高中地理知識新體系。

二、教學過程分析

§1.1我國的三大自然區

教學建議

1、讀圖指導法。地圖和許多專題地理圖表對于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要,運用地圖和其他地理圖像進行教學,是發展地理形象思維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地圖歸納區域地理特征,概括地理演變過程,既有利于發展地理形象思維,又有利于發展地理邏輯思維。

圖1.1《中國三大自然區》,通過讀三大自然區分布圖和三幅要素圖,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區域地理知識。如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我國地勢三級階梯分界線、0oC等溫線和800mm、400mm年降水量線經過的地區,便于加深對三大自然區劃分界線的理解。

圖1.2《我國的外流區和內流區》,通過讀圖引導學生復習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特點、分界線等相關知識,并分析內、外流區與三大自然區之間的關系。

2、橫向比較法。三大自然區域間的差異從地形地勢、氣候、植被土壤、水文及人類活動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本課的“活動”題可結合課堂教學來完成。

3、分組討論法。本課內容中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依據及界線,三大自然區的特點等均是比較形象的知識,可指導學生先進行分組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對區域差異的認識。

4、學法指導:運用初中社會課中學到的區域地理知識,進行新舊知識的聯系比較,用初中社會地圖冊幫助找出幾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做到溫故而知新。

5、活動建議:指導學生制作簡易中國地形模型圖,讓學生從動手制作過程中獲得感性認識,增強學習興趣,充分認識我國地貌的基本輪廓以及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氣候對我國地貌形成的影響),從而加深對三大自然區特點的理解。

§1.2三大自然區的內部差異

教學建議

1、地理比較法。地理比較法就是對地理事物的異同點和原因加以比較。許多復雜的地理事物只有借助于比較,才能區別一般和特殊的屬性并突出特征,明確其相似性和差異性。如在學習了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特點后,再學習三大自然區的內部差異,就是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徹底地理解區域內部的差異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

2、地理推理法。地理推理法就是在對某些地理事物已形成概念的基礎上,推理得出另一些類似的地理事物。它需要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礎上,運用地理知識進行分析、綜合,確定地理特征,解釋地理成因,是對地理信息加工,使信息增值的過程。例如,當掌握了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主要由緯度高低不同造成的這一原理后,再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東西差異(距離海洋遠近不同),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海拔高度不同)時,就能推理出來。

3、讀圖指導法。本課的地圖較多,有區域分布圖、景觀圖等。教學中指導學生由讀懂地圖到熟悉地圖(在頭腦中形成地圖表象),由熟悉地圖到能分析、運用地圖,逐步做到“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4、學法指導。抓“共性”重“個性”。地理環境既有共性,更具個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共性的總結和個性的分析。如上節課分析了三大自然區的特點,本節課學生可在總結每個自然區中存在共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各個自然區的內部差異,即它們的個性。具體表現在: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東西差異、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

5、活動建議。組織學生通過閱讀《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和《中國土地資源分布圖》等,找出秦嶺—淮河,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比較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和大興安嶺東西兩側的自然地理差異。從已知知識推求未知知識,鍛煉歸納推理的能力。

§1.3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教學建議

1、讀圖指導法:①啟發學生讀課文圖1.9,找出三個經濟地帶所屬范圍。得出結論: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是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

②啟發學生讀課文圖1.10,比較三個地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情況,得出結論:三個地帶經濟發展速度差異大。

③啟發學生讀課文表1.1、1.2,比較三個地帶的發展水平和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重的變化,得出結論:東部發展水平高,且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呈上升趨勢,中部和西部則在減少。

④啟發學生讀課文圖1.11,比較三個地帶的產業結構,得出結論:東部地帶產業結構比較合理,中西部地帶產業結構不合理。

2、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圖析文,然后展開小組討論,最后把代表性意見帶給全班同學討論,教師進行總結點評。擬設計的問題有:①我國為何要劃分為三個經濟地帶?②三個經濟地帶之間有何差異?③造成地帶性差異的原因有哪些?④按照____提出的“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你認為應采取怎樣的發展戰略?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的重點應是三個經濟地帶之間的差異,教師可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比較,抓住經濟水平和發展速度這兩個最顯著的差異。難點是地帶性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可通過總結、歸納、推理,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固有的知識進一步系統化。

4、學法指導。抓住“經濟”這一主干,充分調動已有知識,聯系初、高中相關知識點,查閱有關資料,培養搜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活動建議。調查當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情況,并分析當地城市與農村、沿海與內地、平原與山區的差異及原因,以加深對本課知識的理解,促進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的提高。

§1.4三個經濟地帶的特征、差異與發展

教學建議

1、綜合分析法。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和分異性。整體性體現在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在分析各個經濟地帶特點和協調發展方向時,可從工業、農業、交通、資源等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各個地帶的優勢和劣勢,并指出今后的發展方向。分異性體現在不同地域組成地理環境的要素存在著差異,從而導致各個地帶有不同的特點,而且今后的發展方向也不同。

2、總結歸納法。本課在分析每個地帶的社會經濟特征時,都是從工業、農業、交通和與其他地帶相比所特有的方面來分析。這些知識在初中社會和高中必修教材中也有涉及。因此,在講授本課時,應引導學生總結已有知識,如“中國的農業”、“中國的工業”、“中國的交通”等知識,然后把原先分部門講述的知識落實到各個地帶中來。通過總結,認識地帶的特征,通過歸納,促進知識的聯系。

3、學法指導。為了弄清三個經濟地帶的特征、差異與發展,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可采用知識整理的方法,編織知識網絡。如對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地帶從優勢特征、制約因素、發展方向和協調發展四個方面加以整理,形成知識的系統性。

4、活動建議。分組活動。安排學生對當地工業、農業、交通、資源等情況進行調查、考察,搜集信息,整理歸納,運用課本所學知識,對當地經濟發展的特點、今后發展的方向以及與周邊地區如何協調發展等進行分析討論,撰寫出本市經濟發展的可行性報告(或建議書)。

(三)教育目標

1、能夠閱讀和使用專題地圖,學會認識和分析中國自然和經濟區域差異的方法。

2、聯系初中階段所學的中國區域地理相關知識,進一步了解我國地理要素的分布特點。

3、從我國的三大自然區特點到三大自然區的內部差異,從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特征到三個經濟地帶內部差異,認識整體與局部的從屬關系。

4、通過中國區域差異的學習,認識中國疆域遼闊、區域差異顯著的國情。懂得中國的國土整治和區域發展既要總體規劃,又要因地制宜。

5、通過區域比較,認識中國不同經濟地帶的自然、人文資源特點,經濟特點和發展方向,理解發揮區域優勢對區域發展的重要性。

6、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我國的自然差異和經濟差異上,正是因為差異的存在,才決定了不同地區發展的水平不同。為了加快各區域發展的步伐,應研究各自區域發展的優勢條件是什么,人地關系中存在哪些問題,從差異中尋找制約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因素。

(五)教學難點本單元教學的難點在于造成我國自然差異和經濟差異的原因,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涉及到初中地理的有關知識,需要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閱讀、分析地圖和圖表概括區域特征也是難點,高中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還比較薄弱,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較缺乏。

地理教案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環境各要素之間協調、平衡構成一個整體,某個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各要素之間的不協調或不平衡。

2.使學生明確陸地環境存在顯著的空間分異,不同地區分布著不同的自然帶,學生應掌握自然帶分布的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等知識。

3.通過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并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使學生明確陸地環境各要素應該協調發展。

教學建議

關于“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的教材分析

陸地環境是由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動物、和土壤等許多要素共同組成的,這種組成不是簡單的匯集,而是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地表物質的運動和能量的交換,彼此間產生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在地表形成一個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自然綜合體。教材一方面通過示意圖“陸地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中的箭頭表述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關系,并以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為例分析其自然環境特點印證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另一方面,教材以植被的變化引起環境變化以及碳元素的變化引起的全球環境變化等實例說明當陸地環境的某一要素發生改變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通過對陸地環境整體性的學習,使學生明確在各地區內環境要素之間有一種協調或平衡。如果某個要素的變化超過了其限度,就會導致彼此間的不協調或不平衡,有時甚至帶來環境災害,因此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環境過程中應充分重視這一問題。

地理教案教案篇3

一、說教材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布、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第四單元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

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地理教案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面臨的挑戰、發展對策及發展方向;將數據轉化成統計圖的技能,從地理圖表上獲取信息的技能。

過程與方法

將數據轉化成統計圖的方法;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等商品糧基地,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糧食生產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的觀念,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及發展對策。

教學難點

理解農業發展對策: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生態農業。

教學方法

討論法指導探究法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收集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的圖片。

學生:調查長輩小的時候食物的種類、供給量的情況。收集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需。我國農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結合P106活動1,說說我國農業的發展成就。

(培養學生將數據轉化成統計圖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以后農業迅速發展的狀況的認識。)

[學生回答]主要農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現了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

[教師承轉]我國農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面臨哪些方面的挑戰?農業將怎樣發展?朝什么方向發展?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出示板書]第二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四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1.農業發展成就

[教師承轉]我國農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面臨哪些方面的挑戰?請同學們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收集到的資料。

(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不僅對本節知識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培養了收集資料解決問題的&39;能力。)

[出示課件]補充資料展示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水土流失;亂占耕地(圈地運動);旱澇災害;我國人口增長圖;水污染對漁業的影響;酸雨的破壞;退耕還林、退耕還湖、退耕還牧;國土資源部關于耕地減少的公告;超載放牧;濫墾濫伐等。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說明地理問題的能力。)

[出示板書]2.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

挑戰有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教師承轉]面對農業面臨的嚴峻挑戰,發展對策是什么?為什么?你有更好的辦法嗎?

[學生討論]

[出示板書]3.對策

(1)建立商品糧基地

[教師承轉]根據大屏幕展示的課件我國的主要商品糧基地,你能說出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的名稱嗎?你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它們?

[學生討論交流]東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長江流域:江淮地區、太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記憶方法形成。)

[教師提問]你能分析一下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為商品糧基地而華北平原沒有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原因嗎?

[學生討論交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華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申、師生討論]糧食生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三江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發展糧食生產的潛力巨大,為什么三江平原地區禁止開墾、鄱陽湖平原與洞庭湖平原地區實行退耕還湖,你如何解釋呢?

(關注地理熱點,加強環境保護,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充分體現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

[教師承轉]圖片:無土栽培、現代化養牛場

材料:加入WTO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剛才我們學習了建立商品糧基地是解決農業問題的途徑之一,從上述圖片、材料可以看出,解決農業問題的途徑是什么?

[學生討論、板書]

(2)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教師承轉]發展生態農業是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的一個例證,而基塘生產是生態農業的典型例證,你能據圖描述桑基魚塘的生產過程嗎?你能夠畫出流程圖嗎?

[學生討論]

變廢為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整個生產過程沒有廢物,對環境沒有污染。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景觀圖轉化成流程圖的能力。)

[教師承轉]請同學們閱讀材料;P103活動3,說出我國東中西部農業建設的方向并思考(1)(2)兩個問題。

[學生討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深對農業發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體會、感想。

(知識鞏固,方法形成。)

板書設計

評價建議

注重評價學生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所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的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評價學生在收集我國農業面臨的嚴峻問題的多少、深度,在表述這些問題時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學生嘗試提出面對挑戰的對策。評價學生在學習九大商品糧基地的知識時關注三江平原的濕地保護,以及對洞庭湖、鄱陽湖平原地區的退耕還湖的認識和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后記

記憶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一種基本現象,開發記憶力也是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整理記憶法是指通過歸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把知識聯系在一起,形成知識結構,并使知識具有系統性的方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節內容較復雜,頭緒眾多,恰如其分地運用整理記憶方法,能使學生記憶效率大大提高。本節四個標題的內容整理詳見板書設計。

地理教案教案篇5

第一章行星地球

1.3地球的運動

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數據:周期、速度、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轉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差,掌握時間的有關換算,能正確判斷晨昏線。

3.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的過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運動規律。

4.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及緯度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學生能夠準確地畫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2.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在不斷地運動。

2.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的、發展變化的

教學重點

1.自轉和公轉的特征,黃赤交角的產生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2.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四季的劃分方法及劃分依據。

教學難點1.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原因分析。

教具準備

地球儀和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4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下面就來回顧一下(略)前邊兩節課我們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讓我們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板書)

師:在初中時我們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那么你知道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呢?

生:自轉和公轉。

師:我們首先一起來探討地球自轉的規律。

(板書)一、地球的自轉

(演示地球儀,讓其自西向東旋轉)

師:地球儀在繞著什么中心轉動呢?

生:地軸

師:很好。地軸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這么一根軸嗎?

生:沒有。

師:正確。地軸是人們假想出來的,地球的內部實際上沒有這么一根軸。我們把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自轉。那么,地球的自轉方向是怎樣的呢?

生:自西向東旋轉。

師:所以,我們看到日月星辰都是東升西落。下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轉。

(從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儀的自轉)請同學描述地球自西向東轉。

生:(學生觀察、思考后得出結論)

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轉動。

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轉動。

側面北極在上,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練習)

甲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乙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生:甲圖中心是北極,乙圖中心是南極。

師:非常好。地球自轉一周需要多長時間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呢?

生:一天。

師:由于在計算自轉周期時,選定的參考點不同,一日的時間長度和名稱略有差別。

(多媒體動畫演示)恒星日與太陽日:拉長投影中地球與恒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于地心與恒星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恒星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

師:恒星日是以遙遠的“恒“星為參照物的,遙遠的恒星相對于地球而言是不動的,此時地球的公轉過程將會忽略不計。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恒星日。

(多媒體動畫演示)

師:此時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參照?

生:(學生準確回答)

師:很好!(點擊鼠標,電腦畫出SE2的連線和E2與恒星的連線,標出“恒星日“)從E1到E2,地球自轉了360°。而因為以恒星作為參照,地球從E1到E2的時間間隔就是“恒星日“,時長23時56分4秒,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地球繼續自轉(即P點繼續繞圓運動),但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到E3處時,動畫暫停,P點兩次對著太陽。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于地心與太陽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從E1到E3的時間間隔稱一個太陽日,長24小時,其自轉的角度是360°59′。

師:(過渡)任何一種圓周運動,總離不開角速度和線速度。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單位時間內自轉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師:很好!根據地球自轉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為多少度?

生:15°/小時。

師:非常正確。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根據360°/24小時推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15°/小時,1°/4分鐘,1′/4秒。但南、北極點無角速度,即南、北極點的角速度為零。

我們再看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怎樣的。地球自轉時,某點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距離(弧長),叫做該點的自轉線速度。

(投影)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圖

師:大家一起探討地球自轉線速度有什么分布規律。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大小因緯度而異(離地軸的距離即圓周運動的半徑不同,半徑越大,線速度越大),赤道處最大(1670千米/小時),自赤道向兩極漸小,兩極的線速度為零。在南北緯60°處,自轉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

師:(過渡)我們已經探討了地球自轉的規律。而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那么地球公轉又有什么樣的規律呢?

(板書)二、地球的公轉

(演示)地球公轉運動

師:什么是地球的公轉?

生: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

師:那么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描述地球公轉的規律呢?可從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來說明地球公轉的規律。

師: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又叫黃道。它是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投影公轉軌道圖)

師:仔細觀察,地球公轉的方向是怎樣的?

生:由西向東。

師: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逆時針轉。

師: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順時針轉。

師:我們再來看看地球公轉的周期是怎樣的?

生: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師:回歸指的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大家看書圖1.18,地球公轉的速度有什么特點?

生: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師:由于太陽略微偏離地球公轉軌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離不斷隨地球公轉而發生細微的變化,地球公轉速度也相應有一些變化。根據開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運行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因此,近日點運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線速度是30.3km/s。而遠日點慢,角速度是57′/d,線速度是29.3km/s。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km/s。

小結:本節課內容較多,主要是關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兩種基本形式的對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別對地球自轉和公轉進行總結。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周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地軸由西向東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1.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

2.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太陽由西向東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逆時針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km/s。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點,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略)

(過度)晝夜的更替、時差的產生、四季的變化,都是因為地球運動的結果,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轉能帶來哪些地理現象。

(板書)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三、地球自轉與時差

師: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發光。看地球儀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還有晝夜之分嗎?

生:沒有,整個地球都是白晝。

師:很好。可實際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晝和夜的分別。如果地球是靜止的,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一面是白晝和一面是黑夜。

師:非常正確。如果地球是靜止的,會形成晝夜現象。被太陽照亮的半個地球是白天,即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另一個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也就是中間的大圓圈,叫晨昏線,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線和昏線組成。晨線和昏線有什么區別呢?

師:由夜變為晝的半圓弧叫做晨線,晨線上的各點即將進入晝半球,即晨線上的各點即將進入白晝時段;由晝變為夜的半圓弧叫做昏線,昏線上的各點即將進入夜半球,進入黑夜時段。

(投影--自轉)

師:晨昏線的位置是不是靜止的?

生:不是,晨昏線的位置在不斷向西移動。

師: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轉,所以晨昏線的位置也在不斷地移動,地球自西向東轉,晨昏線則自東向西移動。再看晨昏線與太陽光線有什么關系呢?

生:垂直。

師:答得好。晨昏線一定垂直于太陽光線,并過平面圖中的中心。再給大家引進一個新的概念:太陽高度。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太陽高度表示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的傾角。晨昏線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為0°,即太陽剛好位于地平線上;在晝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大于0°,即太陽在地平線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小于0°。

晨昏線把經過的緯線分割成晝弧和夜弧。

(投影晝弧和夜弧)地球在時刻不停地自轉著,假如這個紅點代表就是你站在那兒,你看到的晝和夜是怎樣變化的?

生:晝夜不停地交替。

師: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書)1.晝夜交替

師:晝夜交替的周期為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過去人們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人們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晝夜交替的影響,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過渡)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位置偏西的地點先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分。顯然,偏東地點的時刻要早一些。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統稱為地方時。因此,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產生了地方時。

(板書)2.地方時

師:東邊地點的時刻總比西邊早。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

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使用起來很不方便。19世紀中葉,歐美一些國家開始采用一種全國統一的時間。隨著長途鐵路運輸和遠洋航海事業的日益發達,國際交往頻繁,各國采用的未經協調的地方時,仍給人們帶來很多困難。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辦法。我們已經知道,從理論上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

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采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

(投影文本)

(1)有的國家根據本國所跨的經度范圍,采用半區時,即采用與中央經線相差7.5°的時區的邊界經線的地方時。例如,亞洲的印度(東5.5區)。(2)有的國家為了充分利用太陽照明,采取本國東部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例如,朝鮮位于東八區和東九區之間,但采用東9區的區時。(3)還有的國家雖然領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個時區的區時。例如,中國領土跨5個時區,為了便于不同地區的聯系和協調,全國目前統一采取北京所在的東八區區時(即東經120°的地方時),稱為北京時間。

請大家看P17圖1.21,時區和國際日界線。

地理教案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

多媒體交互式演示講解。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云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后的紐帶。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并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并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為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

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于通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后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于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復討論得出的,并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地理教案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我國氣溫的分布特征;閱讀溫度帶分布圖,說出我國溫度帶的分布,知道它們的劃分依據,提高學生讀圖、分析、綜合、比較的能力,掌握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知道不同溫度帶的農作物差異,滲透“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我國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差異。

2、教學難點:溫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并分析地圖。以啟發式教學為主,以問題推動學生的學習,理論聯系實際,逐步形成區域地理學習的策略與方法。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繪制中國輪廓地圖備用。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情景設置

教師:同學們,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中國的地形和地勢,知道了地形和地勢影響我們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環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請大家觀看圖片,說出圖片中人們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環境的制約?

學生:(讀圖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教師:剛才看到的這些現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呢?對,就是氣候。那么從今天起,我們就來學習影響我國自然環境中的第二個要素,來了解中國的氣候。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切入主題,引發學生興趣。】

講授新課──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描述我國1月和7月氣溫特征

教師:之前我們已經學習過有關氣候的一些基本知識,氣候包括哪兩個基本要素呢?

學生回答預設:氣溫和降水。

教師:今天我們就先來學習中國的氣溫。說到我國的氣溫,小明是深有體會,他每年冬天都要從海口回哈爾濱老家過年,體驗沿途的氣溫變化,服裝也從短袖一點點加到了羽絨服。有了這樣的經驗,他暑假準備回哈爾濱的時候,就有備而回,也帶了羽絨服。可是他這次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這兩次經歷說明了什么?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區別?

學生回答預設: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溫差小。

教師:同學們可以通過生活實際得出剛才的結論,讓我們從地圖上驗證一下我們剛才的發現。出示“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讀地圖要首先讀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先讀圖名,左邊這幅圖為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代表的是我國冬季平均氣溫的分布,右邊的圖為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代表的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的分布。

教師:讀圖的第二步是讀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讀圖例。

教師:通過讀圖例,我們可以知道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溫度范圍。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讀圖的第三步──根據問題,提取信息。

【設計意圖:回顧讀圖方法。】

教師:請同學們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問題。(問題1)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依次標注各等溫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溫線?每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攝氏度?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預設:我國1月氣溫從南向北遞減。

教師:請大家找到一條特殊的等溫線──0℃等溫線,它有著重要意義:冬季這條線以北,平均氣溫在0℃以下,河流會結冰,而這條線以南,平均氣溫在0℃以上,河流不會結冰。讓我們來看一下它大概穿過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學生回答預設:從圖上可以看到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教師:(問題2)1月的最低平均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平均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

學生回答預設:最低氣溫為—28℃以下,分布在黑龍江省北部。氣溫大概是16℃以上,分布在海南島及臺灣島南部。

教師:(問題3)1月南北溫差是多少?

學生回答預設:50℃左右

教師: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國南北溫差很大。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我國7月份的平均氣溫的分布。

【設計意圖:帶領學生讀氣溫分布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教師

問題1:閱讀我國7月氣溫分布圖上的等溫線,依次標注各等溫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溫線?除了28℃等溫線外,以8℃為間隔的等溫線有幾條?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夏季等溫線分布明顯稀疏了很多,說明什么呢?──氣溫變化并不劇烈。

問題2:7月的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溫度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盆地。這時16℃以上的范圍,覆蓋了我國大部分,的低溫區在哪呢?──青藏高原。

問題3:請同學概括一下我國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國普遍高溫。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獨立完成讀圖任務。】

講授新課──讀“中國溫度帶的劃分”,知道我國的溫度帶

教師:以上我們分析了我國氣溫的分布,根據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再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劃分了不同的溫度帶。咱們來看一下溫度帶的含義和劃分標準。(介紹溫度帶的劃分指標和積溫的概念。出示溫度帶劃分表。)

學生回答預設:根據看到的每個溫度帶的積溫數據,在對應的區域填上相應的溫度帶名稱。

教師:請同學們看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和哪條線很相近呢?

學生回答預設:0℃等溫線(秦嶺─淮河一線)。

教師:既然農業生產是我們劃分溫度帶的依據,讓我們來看一下不同溫度帶的熟制和代表性農產品。

學生:為不同溫度帶選擇適當熟制,識別水果產地。

【設計意圖: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將生活中的地理與教材中的地理聯系起來。】

教師:我們特別容易把溫度帶和熱量帶(地球上的五帶)混在一起,請大家思考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預設:五帶是熱量帶,按照獲得熱量的多少以緯度來劃分;而溫度帶是根據積溫劃分的,更多地考慮了農業生產的實際,和農作物品種、作物的熟制相關。

地理教案教案篇8

三個經濟地帶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掌握各地帶的位置和范圍;了解三個地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等方面的差異;了解地帶性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

2、理解地帶性經濟差異是自然、社會和經濟等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培養學生綜合、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1)三個地帶的經濟差異;(2)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2、難點:如何理解三個經濟地帶差異性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以及各地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三、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儀等。

五、教學方法:講授法,啟發法,討論法等。

六、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同學們!前兩節我們從自然方面看了我國的區域劃分和各區的差異。現在讓我們從經濟方面來看一看我國的區域劃分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來比較一下它和從自然方面劃分有何不同,它們之間的聯系又是什么?好,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開始本節內容的學習。

[板書]1.3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一、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

[提問]請同學回答一下我國三大自然區是如何劃分的?(可找同學回答,也可同學們集體回答)。

[承轉]對。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主要以自然因素為依據,在我國,氣候和地貌是決定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差異的兩個基本因素。那么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來劃分的。

[板書]劃分依據: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東部(12個省市區);中部(9個省區);西部(10個省市區)

[活動]取出教學掛圖《中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設疑]請同學們看圖,想一想經濟地帶的劃分和自然地域的劃分有什么不同?它們又有何聯系呢

[總結]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他們的不同之處:1、劃分依據不同。(前面已說)2、界線不同,自然區的界線是與自然因素有關的,而經濟區是以省級行政區界限劃分的。3、范圍不同,東部和中部經濟區的區域大致和東部季風區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區的一部分),西部經濟區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大部分和整個青藏高寒區。

它們的聯系:自然條件的優劣有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同學們還可以繼續考慮自然區域經濟還有什么差別和聯系)。我們談了自然區和經濟區的差別,那我們來看看各個經濟區之間有什么差異呢?

[板書]二、三個地帶的經濟差異

[敘述]三個經濟地帶在許多方面都有差別,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

[板書]1、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1)GDP:是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它通常代表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2)三區比較:

東部中部西部

最發達較發達較落后

2、經濟發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個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潛力)

東部中部西部

最快較東部慢西部較慢

[敘述]同學們可看圖1.10三個地帶GDP的增長并回答提出的問題。為什么同在一個國家,不同區域會有差別呢?而且差別可能還很大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看一看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板書]三、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敘述]我們講了三大自然區的的各區特點,由于氣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對農業、工業和其他產業受到和大的影響。如青藏鐵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區就要困難,農業更是顯而易見了,東部農業發達,中西部農業發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區位上,東部臨海,具有開放和便利的海運。中西部距海較遠,長期處于閉塞狀態。

[板書]1、自然因素

(1)自然條件:氣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區位:是否臨海、交通區位等

[敘述]我們看了自然因素對地帶性差異的影響,下面我們看一看社會和經濟原因。

[板書]2、社會和經濟原因

[敘述]請同學們看課本P11的內容,然后我們總結一下。

[板書總結](1)歷史原因:使社會經濟基礎不同;

(2)人的思想觀念:東部較開放;

(3)產業結構:東部較優;

(4)政治原因:我國改革開放是從沿海開始的。

[總結]同學們本節我們就講完了。但留給我們思考的內容卻是紛繁復雜的,需要我們多讀書,多思考才能使我們學的知識更扎實,進一步達到學以致用。現留一個思考題請同學們思考,討論。

地理教案教案篇9

課標要求:

1.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2.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學習目標:

1.學生閱讀“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初步了解地理環境的形成、演變,并能夠說明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2.學生利用“生物循環示意圖”、“自然地理環境要素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讀圖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并能夠闡述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能夠簡要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

3.學生閱讀“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資料,能夠舉例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

4.學生通過活動“湖泊演化”,能夠說闡述自然地理環境的統一變化過程,進一步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5.通過分析“東北森林的變化”,學生能夠說出森林的變化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進一步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學重點: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地理要素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整體性功能

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平衡功能;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表述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已知水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具備基本的地理閱讀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需要補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識,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思路:

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啟發式講授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1—2課時

教學過程:

板書設計:

地理教案教案篇10

第一節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1、東北地區位于中國東北部,地處東北亞的核心位置。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三省,東、北兩面與朝鮮、俄羅斯為鄰,南連河北省,西接內蒙古自治區,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2、東北地區地理地位十分重要。東北地區陸上與朝鮮、俄羅斯接壤,有利于開展對外貿易;通過南面渤海、黃海海域可與韓國、日本等眾多海外國家進行經濟交流,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3、地形特征:東北地區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為主,地表結構大致呈半環狀的三帶:外圍是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等流域低地,中間是山地和丘陵,內部則是廣闊的平原。(山環水繞,平原居中),東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

4、氣候類型及特點:東北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溫暖短暫,冬季寒冷漫長。(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東北地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征是長東嚴寒。

第二節東北地區的人口與城市分布

1、東北地區人口分布不均勻。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區人口多,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人口較為稠密。平原地區人口多,山地地區人口偏少。

2、東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民族的主要分布區之一,主要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等。滿族在東北地區分布較廣,是東北地區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赫哲族是我國北方長期以漁獵為生的民族,有吃生魚的飲食習慣。旗袍是中國女性特色服飾之一,源于滿族女性傳統的旗裝。

3、在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網中鐵路占主要地位,縱橫交錯的鐵路連接著全區各主要城市和工礦中心。

4、東北地區是我國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線沿線地區,特別是哈大線(哈爾濱-大連)、濱綏線(哈爾濱-綏芬河)、濱洲線(哈爾濱-滿洲里)。

5、哈爾濱市東北地區北部的中心城市長春是東北地區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陽是東北最大的綜合性城市中心和交通樞紐。1大連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港口,是東北地區重要的出海門戶,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譽。

地理教案教案篇11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陸分布:陸地占29%,海洋占71%;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無論南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

1.大陸:亞歐(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六塊大陸

2.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格陵蘭島-世界最大

群島:馬來群島-世界最大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

(6)(7)(8)(9)(10)

第2課時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1.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極洲跨東西半球

大洲面積:亞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極洲1400歐洲1000大洋洲900

經度范圍緯度范圍位置特征亞洲26°E--169°W10°S--80°N北回歸線、北極圈通過、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三個緯度非洲17°W--51°E35°S--37°N南、北回歸線通過,跨南北半球,以熱帶為主。歐洲10°W--66°E36°N--71°N處于中、高緯度北美洲170°W--20°W7°N--72°N北回歸線、北極圈通過,跨低、中、高三個緯度南美洲82°W--35°W54°S--12°N赤道、南回歸線通過,熱帶面積廣大洋洲110°E--130°W47°S--30°N赤道、日界線穿過,跨東西和南北半球,同時有二個日期南極洲360°62°S以南跨經度最大的洲,以南寒帶為主

練習:一筆畫“世界”(注意比例和位置)

第3課時

⑵四大洋

太平洋:面積最大(將近一半)、水溫最高、水體最深、島嶼最多。

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熱帶海洋面積大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

北冰洋:最小、緯度最高、水溫最低

海:一般面積較小,靠近大陸由半島和島嶼同大洋大致隔開

邊緣海瀕臨大陸,以半島或島嶼同大洋分開,如我國的黃海和東海。

內海伸入大陸內部,僅以狹窄水道同大洋或邊緣海相通,如我國渤海。

(陸間海—地中海內海—渤海邊緣海—東海、南海)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世界主要海峽:

地理教案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2.通過“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地域觀念、災害意識。

知識和能力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2.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3.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氣候的分布圖,建立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的空間概念。

5.培養學生初步學會通過讀圖,分析某一地區氣候特征的能力。

教學重點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教學難點1.緯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空間分布。

教學設計

復習提問:

1.在熱帶、溫帶、寒帶分別有哪些氣候類型?

2.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是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溫和降水出現地區差異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氣溫和降水的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氣候的差異,因此,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板書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對于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溫、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說明其是“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溫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

閱讀時以“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后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溫是什么特點?降水是什么特點?組合成什么樣的氣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屬于何種氣候類型?并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溫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__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征是全年高溫多雨。該地位于赤道地區,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甲圖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于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于大陸內部。各組由于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并結合世界氣溫和降水分布的特點,說說各氣候類型的特征。

4.各組代表發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于地處同緯度的溫帶地區,氣溫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溫帶季風多。

乙圖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征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后者的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于溫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39;溫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于(迎風坡),B坡屬于(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丙圖

6.組織學生先獨立完成課本P10活動4,然后讓3名學生說說自己的答案和做題思路,大家評判補充。

(1)青藏高原緯度較高,但是氣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2)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

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緯度位置:海南島緯度低,氣溫高;而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氣溫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干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較濕潤。(海陸位置:二者雖同處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陸東岸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板書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密切。這里的教學,通過從學生的自身體驗出發,實例討論分析,讓學生認識體會不同地域,由于氣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也不一樣。

1.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結合當地的實際,列舉一年內的不同季節,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農業生產方面有什么不同。學生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活動1,分成學習小組,談談這是氣候對人類活動哪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選一個代表概括大家的發言,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能選用當地的實例或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里的變化等,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通過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生活受氣候的限制越來越小。

3.讓學生閱讀課本P61“水稻種植與氣候”。結合自己對當地氣候條件的了解,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看看當地適合不適合種植水稻,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4.用兩個學生扮演小強和小明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他倆的愿望能不能實現,為什么?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甲地區的樹、農作物移到乙地區,不能憑主觀愿望做事,人類的活動必須要符合自然規律。

5.組織學生閱讀活動3,然后把學生分成兩組,并結合當地發生過什么樣的自然災害,造成哪些損失或危害,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根據雙方辯論的情況,教師要適時啟發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對人類危害而言的。否則只是自然現象,成不了災害。沙漠地區,荒無人煙,長時間不下雨,對人類來說造不成危害,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

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就不同了,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濟發達,又是我國的主要農業區,一個月不下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就要受到影響,造成損失。同理,就是同樣等級的災害,在人口密集或經濟發達區造成的損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經濟落后的地區大得多。

通過對實例的辯論、分析,使學生自己去體會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學生的災害意識。

6.投影展示漫畫欣賞:“地球出汗了”。地球為什么出汗了?

讓學生閱讀課本P62“氣候變暖”。然后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地球為什么出汗了?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么做,我們應該怎么做。

讓學生自由發揮,不要作過多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人類應該理性地控制對氣候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認識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方面要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特別是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要保護好大氣環境,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作為新世紀未來的青年,同學們也要積極投入行動行列。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閱讀下列材料,結合課堂的討論,以及通過調查、查找資料,自擬題目,寫一篇地理小論文。一星期后,組織一次論文交談評比活動。

地理教案教案篇13

〔新課導入〕

播放近期江蘇省天氣預報(參考材料:2004年11月1日),提醒學生注意發生在江蘇省的陰、晴、風、雨等天氣現象。選取江陰市為參考地點,注意江陰市在冷空氣的影響下天氣現象變化。由對冷空氣、暖空氣的感性認識引入氣團的介紹。

〔指導探究、討論交流〕

Flash課件演示鋒的形成,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鋒的主要組成有哪些?結合圖2.18鋒的形成,除掌握鋒面、鋒線、鋒前、鋒后等名詞,對比鋒面兩側空氣的溫度、濕度、氣壓等,還應重點引導學生從動態的角度用發展變化的眼光觀察冷暖空氣的運動、鋒的形成。

Flash課件演示冷鋒及其天氣、暖鋒及其天氣、準靜止鋒及其天氣,引導學生觀察各個鋒面中氣團的運動狀況、天氣的變化情況及成云致雨的過程,結合圖2.19冷鋒及其天氣、圖2.20暖鋒及其天氣,對比總結冷鋒、暖鋒與準靜止鋒的差異,注意重點觀察冷暖氣團的移動方向及鋒面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差異。討論完成填表:

鋒面

氣團移動

符號

過境前天氣

過境時天氣

過境后天氣

典型實例

冷鋒

暖鋒

準靜止鋒

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從多角度,用多種形式進行交流,交流參考如下:

鋒面

氣團移動

符號

過境前天氣

過境時天氣

過境后天氣

典型實例

冷鋒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陰天、降雨、刮風、降溫

冷氣團控制,氣壓升高,氣溫和濕度驟降,天氣晴朗

寒潮、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的大風、沙暴等

暖鋒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冷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多云、連續性降水

暖氣團控制,氣壓下降,氣溫和濕度上升,天氣轉晴。

在我國東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活動較為頻繁的暖鋒

準靜止鋒

冷暖氣團勢力相當

晴朗

持續陰雨天氣

天氣轉晴,具體情況受過境后的控制氣團影響

“梅雨”

〔交流點評〕

突破這一重點難點,要抓住兩個運動變化的關鍵:一是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冷空氣主動向暖空氣移動形成的鋒面為冷鋒,暖空氣主動向冷空氣移動形成的鋒面為暖鋒,冷暖氣團勢力相當展開“拉鋸戰”而形成的鋒面為準靜止鋒。二是鋒面兩側的氣壓、溫度、濕度、風等差異明顯,所以當鋒面過境時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就冷鋒而言,冷鋒過境前天氣晴暖,過境時出現降溫、陰雨、大風天氣,過鏡后氣溫、濕度驟降,氣壓升高,天氣轉晴。暖鋒、準靜止鋒與天氣的關系略。

〔知識運用〕

小組討論,完成P45活動。從鋒面系統活動的一般分析過程,即先判斷是什么鋒面,其運動狀況如何,從該鋒面到之前、到之時、到之后的天氣情況理解其動態演變過程。

〔聯系生活〕

指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存在的鋒面系統活動及其對天氣現象的影響。播放寒潮、梅雨的視頻短片,結合案例2“寒潮及其危害”,了解寒潮、梅雨對我們日常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鞏固拓展有關鋒面的知識。

〔承轉〕

在秋季和春季,我們經常聽到天氣預報說寒潮來襲,造成大風、降溫、凍雨等災害;而在夏季,我們聽到更多的可能造成大風、暴雨災害的是臺風。

播放2005年第9號臺風“麥莎”8月6日登陸浙江省的視頻材料,引入對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的介紹。

〔指導讀圖〕

讀圖2.21“2003年10月14日12時世界海平面的氣壓分布(局部)”掌握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高壓脊、低壓槽等概念,明確低氣壓與高氣壓是指氣壓分布狀況,氣旋與反氣旋是指氣流狀況,它們分別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

〔指導探究、討論交流〕

Flash課件演示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形成、發展及其運動變化,指導學生重點觀察不同半球、不同氣壓系統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氣流運動發展變化情況并進行比較。結合圖2.22氣旋與天氣和圖2.23反氣旋與天氣討論完成填表:

系統

氣壓狀況

近地面氣流狀況

南北半球差異

中心氣流

天氣狀況

氣旋

反氣旋

鼓勵學生從全面動態的角度進行交流,注意對比近地面、高空氣流、氣壓差異,交流參考如下:

系統

氣壓狀況

近地面氣流狀況

南北半球差異

中心氣流

天氣狀況

氣旋

低氣壓

中心

由四周向中心輻合

北半球逆時針旋轉

南半球順時針旋轉

上升

陰雨天氣

反氣旋

高氣壓

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輻散

北半球順時針旋轉

南半球逆時針旋轉

下沉

天氣晴朗

〔交流點評〕

水平方向上理解近地面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的氣流運動關鍵是根據氣壓中心的氣壓狀況判斷氣壓梯度力、所在半球判斷地轉偏向力及摩擦力,根據三個力的共同作用確定氣流運動方向。另外需要指出在高空氣流不受摩擦力的影響,最終的流動方向是與等壓線平行的旋轉運動。

垂直方向上理解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天氣特點的關鍵是氣流的垂直運動與氣溫的關系:低壓中心空氣上升,溫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結,成云致雨;高壓中心氣流下沉,溫度增高,水汽不易凝結,天氣晴朗。

〔知識運用〕

小組討論,完成P47活動。引導學生全面地分析問題,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對于學生給出的各種答案進行科學評價,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總結、從多角度總結。

〔聯系生活〕

回放2005年第9號臺風“麥莎”8月6日登陸浙江省的視頻材料,結合案例2“臺風及其危害”,讀圖2.24臺風結構示意,鞏固拓展氣旋的有關知識,了解臺風的巨大破壞力,明確科學監測預報的重要性。

地理教案教案篇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區域的含義。

2.學會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4.掌握閱讀信息復雜(包括分層設色、等值線等信息)的區域地圖的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學會將地理基礎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學習與研究方法,培養地理學科綜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3.培養學生從時間與空間尺度建立辯證地、動態地、聯系地看待和分析問題的地理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對地理的興趣與信心。

2.樹立正確的人地觀與______。

教學重點

1.了解區域的含義。

2.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教學難點

1.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2.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共3課時

第一課時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第二課時案例研究:地理環境與民居

第三課時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一些具有明顯地理環境差異的照片、圖片,可以是自然環境的差異,也可以是人文環境的差異,便于上課時同學們進行交流和論證自己的觀點。

導入新課

(教師運用媒體呈現如下具有顯著地理特征差異的景觀圖片創設問題情境)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有明顯的差異,那么請同學們推測這三幅景觀圖反映的是我國什么地區的景觀,并且人類的活動會有什么差異?下面就請同學們像科學家一樣進行問題探究。

課件展示:

(方法引導:科學的探究過程是指類似于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過程,具體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尋找證據、證明觀點、交流觀點、形成新觀點、產生新問題。)

(提出假設)請同學們獨立思考以上問題并提出自己的假設。

三幅圖大致反映了我國中緯度從西向東的自然景觀,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會有非常大的差異。

(尋找證據)同學們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設,為了證明自己的看法,同學們能從以上三幅圖中尋找到證據嗎?

從景觀圖中的生物差異情況來切入,尤其注意植被的差異。

(交流觀點)同學們分組討論交流自己的觀點,并請代表來表達小組的共同觀點。

(學生回答以后教師總結)

同學們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基本的共識是地理環境不僅存在差異,而且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類的活動會產生影響,我們也注意到雖然地理環境有差異,但在一定的空間尺度上地理要素表現出內在的協調性,地理環境特征表現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我們把這樣的表達一定空間尺度的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稱為區域。

推進新課

板書:

一、區域

(一)概念: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依據一定方法劃分出來的地球表層的空間單位。

區域是我們人類活動的基礎,也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內容,區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請大家閱讀中國氣候類型圖。思考如下問題:

1.中國氣候類型圖劃分出了幾個氣候區域?劃分的依據是什么?

2.氣候區的邊界是明顯的,還是過渡的?

3.同一氣候區內部的氣候特征有什么特點?

4.是否可以將下列的一些氣候區合并為更高一級的氣候區?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

以上我們討論了氣候區,但是還有各種區域,例如行政區、經濟區、居住區等等,在回答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我們認識到區域的一些特性,1.區域的內部特性:(1)內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和結構的一致性;(2)內部某些方面有相關性;(3)內部具有共同的職能。2.區域具有不同的空間尺度,具有級別。3.區域具有整體性、差異性和開放性。

板書:

(二)特征:

1.具有面積、形狀、邊界等區位特征。

2.內部性質相對穩定。

3.具有不同的級別。

我們認識到每個區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對人類活動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影響到區域發展,下面我們再來對比探究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如何對區域發展產生影響。

板書: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對比區域特征是地理學科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以下環節:第一,確定對比的區域;第二,明確所對比區域的空間尺度與空間位置;第三,明確所應對比的要素或主要內容;第四,閱讀相關區域地圖,獲取信息,進行全面對比,綜合分析。在區域對比中尤其要注意提高閱讀區域圖的技能水平,以便獲取更多的信息,并能進行嚴密推理,得出科學的結論。

請大家閱讀課本上圖1.1和圖1.2兩個區域圖,對比兩個區域的地理環境有何差異?以及地理環境的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小組討論)

請大家分小組來共同研究,首先確定將對比兩個區域的哪些方面?在從兩幅區域圖上尋找相關信息進行論證,在組內交流,形成觀點后,派代表來闡述。

略。

在區域對比中,閱讀區域地圖是最重要的地理技能,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如何閱讀區域地圖。

(教師進行方法引導)閱讀區域圖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確定區域的位置,可以通過海陸位置、經緯網、標志性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湖泊等來確定和描述區域位置;2.判斷重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與氣候特征。在長江三角洲區域圖中,氣候特征借助等溫線與等降水量線來表達。3.學會如何判斷等值線,判斷等值線的方法主要是:首先,確定地理數據表達的內涵與主要的數據范圍,是氣溫還是降水量,是否為年均氣溫還是月均氣溫,屬于何種熱量帶與干濕區等;其次,判讀等值線的空間分布,也就是具體的數量在空間上的變化情況,從而判斷影響等值線分布的因素,第三,判讀等值線的疏密與彎曲的形態,推斷影響其形態的因素。4.綜合圖中信息,描述該區域的地理特征,并從中推導出人類活動與區域發展的情況。

在進行區域地圖的對比閱讀時,我們可以列出一個表格來填出從圖中我們獲取的信息,并依據信息來推斷區域發展。

地理教案教案篇15

《地圖的閱讀》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

來復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2【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復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并向學生說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坐標,按指向標方位標注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系

例題二、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充分說明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標法和旋轉地圖法

例題三、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地圖的閱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閱讀各類地圖,知道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會正確的閱讀、使用地圖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方向的辨別。

教學難點:

1、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別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過地圖嗎?比如你想去動物園參觀需要尋找景點,請問你會借助什么工具?想了解世界熱點地區的位置,需要參考什么地圖?

學生回答:導游圖,世界地圖等。

用一些生活實例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地圖的用途廣泛,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承轉:那么什么是地圖?如何在地圖上獲取各種信息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閱讀地圖的方法吧!

學會閱讀地圖

1.比例尺

(1)多媒體出示臺灣島地圖出示問題: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體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三種。

師引導點撥:

強調:比例尺實際上是一個比值,是一個分數。轉換時注意單位的統一。1千米=100000厘米

(3)提問:在臺灣地圖上,量得高雄到臺北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4)活動:判斷比例尺的大小

歸納總結: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5)活動:比較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請問哪一幅地圖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圖表示的范圍大?哪一幅圖表示的內容更詳細?

歸納總結:地圖上所表示的范圍愈小,要表示的內容愈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愈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應愈小。

學生回答,聯系小學時學過的知識

(1)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2)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練習:鞏固三種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轉換。找同學給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的轉換

學生講解自己量算高雄到臺北間的實地距離的思路。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引導學生從練習中歸納圖幅大小相同的兩幅地圖,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圍的大小、內容的詳細程度有什么關系。

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通過學生的講解,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讓學生熟練掌握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距離的方法。

通過習題,讓學生會判斷比例尺的大小,記住要點。

利用中國地圖和北京地圖的實例,來歸納。學生記起來更好接受。

承轉:地圖上的方向應該如何辨別呢?

學會閱讀地圖

2、地圖的方向

第一步:

一般地圖,動手指一指

課件展示:八個方位。

第二步:

指向標地圖,動手畫一畫

師引導點撥:

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其箭頭代表正北方向,判斷方向時可采用指向標平移法。

歸納總結:

畫出指向標的步驟:即在需要判斷方向的點中順指向標畫出其正北方向,再分別畫出南、東、西三個方向。

第三步:

經緯線地圖

課件顯示:最簡單的經緯網方向的判斷

活動:

?讀圖1.26山東省地圖,完成問題。

?讀圖1.24,判斷懷特霍斯在溫哥華的什么方向,尼皮貢在溫哥華的什么方向?

鞏固練習:辨別圖中各點間的方向。

拓展提問:當一個人站在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傾聽學生發言,及時鼓勵、評價

學生自學,并結合課件明確地平面上的八個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通過學生自由發言,熟練掌握一般定向法。

學生進行練習

①指向標方向的判斷

②判斷敵軍指揮部在我軍指揮部的什么方向?

轉換不同方向的指向標,學生動手畫圖辨別方向。

講解: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首先要確定圖上的經線是東經還是西經,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然后在圖上確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后辨別方向。

通過練習,討論得出: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無論經線、緯線怎樣彎曲,在同一經線上,任何一點總是位于另一點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緯線上,任何一點總是位于另一點的正東或正西方向。

結合地球儀的演示,讓學生找到極點,再辨別方向,組內交流。

本部分重點在于,訓練學生在實際生活及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技能

讓學生多練習幾次,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

這一部分教學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把利用地球儀辨別方向,和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結合起來,學會學習方法的遷移。

結合地球儀,直觀形象。

學會閱讀地圖

3、圖例

課件顯示一些常用圖例

講解:圖例是對地圖各種符號和注記的說明。

學生對照課件或課本自學內容

采用學生自學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選擇適用的地圖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

地圖的發展

學生自學本部分內容,學會根據使用目的的不同,選擇適用的地圖。

課后小結

課堂小結

課件展示本節知識網絡圖

地圖是我們日常生活以及學習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地圖的組成要素,希望大家學以致用。

學生回答本節關鍵知識點自我檢查自己的收獲。

完成反饋練習。

讓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有個系統了解,養成使用地圖的習慣。

板書

第三節地圖的閱讀

一、學會閱讀地圖

1.比例尺

2.方向一般地圖

指向標地圖

經緯網地圖

3.圖例

二、選擇適用的地圖

地理教案教案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主要類型,以及人口遷移的意義。

2.理解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資料或圖表,分析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標

1.通過有關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結合實例,學會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分為

國際

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兩大板塊,每一板塊內部又分為二戰前后和改革開放前后為時間界線。這種空間和時間的差異性,構成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教學各個環節中加強總結和比較。利用多媒體采取比較法列出兩幅表格,讓學生比較二戰前后和改革開放前后人口遷移的路線、特點、原因。從案例分析不同的國家由于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也各相同。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影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各有不同。本節課有豐富多樣的閱讀資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靈活運用于教學中,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人口遷移的類型(流向、成因、意義);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教學難點:人口遷移的原因以及作用

教學方法:講授法和比較法

教具準備: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自制圖表等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假如現在給你一個機會重新選擇住地,你會選擇什么地方?學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見。老師總結,出于多種原因,有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人們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以及生產力的發展,會發生空間移動,這就是人口遷移。本節課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人口的遷移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自然增減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定義

所謂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空間移動

人口遷移三大要素居住地變更

時間限制

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們總是不斷地進行空間移動,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間移動都當做人口遷移,只有那些居住地發生"永久性"和"長期"變化的運動,才被當做人口遷移。這就是人口遷移的時間性。強調人口遷移的時間性,就是要把人口遷移與人們每天在工作地與居住地之間的通常往返、外地購物、出差等活動區分開。另外,按照這一定義,游牧民的遷徙、季節的季節流動、有兩處或多處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間的流動等,也不應包括在人口遷移之中。

第二、人口遷移的必須以居住地的改變為條件,即遷移發生前后,人們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變包含有人口遷移必須超過"一定距離"。

說一說 :哪一種屬于人口遷移?讓學生理解人口遷移含義。

1民工潮涌向城市

2美國人口從"冷凍地帶"向"陽光地帶"轉移

3小吳去北京

旅游

一個月

4三峽庫區區民搬遷沿海城市安家落戶

2.人口遷移的分類按是否跨越國界劃分

國際人口遷移: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

人口遷移

國內人口遷移:在一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去想里一個地區移居的現象

3.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

4.我國的人口遷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貿易的往來和交通條件的日益便利,我國的人口遷移不僅數量增加,而且頻率加快,使各地區人們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遷移在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等很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活動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國界)移動的歷史,請說一說每一次移動給家庭帶來的影響。

可以請家庭親屬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學簡要介紹有關情況,以了解這種地理現象發生其影響。讓學生講解個人所在家庭的遷移經歷進行探討分析,然后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

2.近年來,我國有一些科技人員、工人、農民遷往東南沿海地區定居。這些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產生的影響是否相同?為什么?

從遷出地來看,人口遷移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聯系,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對人口壓力大的農村,人口遷出緩解了當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農業土地資源,對更好地保護農村的自然環境有積極的作用,但是,人口遷出也容易造成遷出地的人才外流現象。

從遷入地來看,為東南沿海地區工農業發展提供勞動力,積極地推動了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但大量的人口對遷入地來說,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擁擠、人口壓力過重、甚至社會治安混亂的現象.

承轉:

我們學習了國際人口遷移和我國人口遷移的有關知識。那么,我們就要問,人們為什么要遷移?遷移受哪些因素影響?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兩方面

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一般認為,人口遷移是人們對特定環境中一系列經濟的、社會的和

政治

的因素的綜合反映。人口是否從某一個地區遷移到另外一個地區,要看遷入區是否有吸引力,而這種吸引力可能因環境或個人的價值觀的變化而變化。

地理教案教案篇17

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讓學生了解人類探測宇宙、開發宇宙和保護宇宙已經取得的成果,明確人類認識的宇宙范圍在不斷擴大,理解宇宙探測的意義。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利用資料、圖像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在向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不怕艱辛、勇于探索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雄心和壯志。

●教學重點

宇宙空間資源和宇宙探測的意義。

●教學方法

因本課內容通俗易懂、難點少,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學、教師引導的原則,教師可采用談話法,讓學生“讀一讀”“議一議”“想一想”“說一說”等環節來完成教學內容。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最初,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基于想像。(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中有哪些是關于人類對宇宙的想像的描寫嗎?

(學生活動,教師引導)[講授新課]

1.3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板書)

一、宇宙探測的發展(板書)

1.古代對宇宙的探測(板書)

同學們剛才提到了不少。在我國古代,有許多關于“宇宙”“太空”的描寫。如遠古時代的“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以及神話小說《西游記》中的“大鬧天宮”“月宮”,還有《封神演義》中的許多描寫等。

在古代,人們不僅對宇宙懷有美好的想像,而且勞動人-用杰出的智慧還發明創造了許多天文觀測儀,如圭表、日晷、渾象、漏刻等,在一些地方還建有天文觀測儀臺,如北京古觀象臺、河南登封的測景臺等。可見,古代勞動人民是聰明而偉大的。

(過渡)到了近代,自從1957年10月原蘇聯向太空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對宇宙的探測就已跨入了一個新時代。

2.宇宙探測的新時代(板書)

(引導)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看看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討論、分析)人類進入太空的時間是20世紀60年代。圖1.13顯示,從1969年至1972年,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先后6次將12名航天員送上月球,從此以后,各種載人飛船、航天站、航天飛機先后進入太空,開創了對宇宙空間進行探索的新時代。

(打出下列圖片)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追月的故事”

(提問)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有哪些重大發現,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呢?

(學生活動、教師總結)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人類對宇宙空間的觀測、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幾方面的成果:

(1)發現在地球上大氣層外存在磁層;

(2)發現宇宙空間存在著大量的X射線和γ射線;

(3)測量了許多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學成分;

(4)在沒有大氣干擾的情況下,人類完成了對月球、大行星的逼近觀測和直接取樣觀測。

(承轉)人類在向宇宙空間的探索過程中,我國也同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一樣不甘落后,走在了時代的前列。請同學們閱讀“中國向宇宙空間進軍大事記”和圖1.15來了解。

(設問)人類對宇宙的探測有何意義呢?

3.宇宙探測的意義(板書)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宇宙探測具有時代的意義,使人們對一些天體(包括地球本身)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宇宙探測還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承轉、過渡)人類探測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呢?

二、開發宇宙(板書)

人類探測宇宙的目的就是為了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目前,人類主要開發下列幾種資源:

1.空間資源(板書)

(設問)人類是怎樣開發利用空間資源的呢?

(學生討論、回答)(1)利用人造衛星在距離地球一定高度上進行對地球的觀測,從而收集關于地球的各種信息;(2)在衛星上進行各種科學實驗。

(啟發、引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空間資源的過程中,也遇到了重重困難。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呢?

(討論、回答)因為宇宙空間具有高真空、強輻射、失重等特點。

(引導)盡管這樣,科學家還是克服了許多困難,在太空進行了各種科學實驗,例如在生物衛星上研究失重對昆蟲、微生物、植物的生長、發育和代謝的影響。我們科學家還利用宇宙環境的特殊性進行航天育種的試驗,在太空中培育出了如太空青椒、太空黃瓜、太空玉米、太空一號小麥、太空一串紅等植物品種,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2.太陽能資源(板書)

(設問)科學家為什么要在宇宙空間中開發太陽能資源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分析、總結)前面我們在學習第2課時就已經知道,太陽輻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永不枯竭的,并且是一種清潔的能源,但是絕大部分的太陽能不能透過大氣層到達地表(大氣對太陽輻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的作用,從而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這一部分我們將在2.2節中詳細學習)。所以,科學家在太空中開發太陽能資源是為了限度地利用太陽能。許多科學家還有一些設想,大家請看圖1.16。

3.礦產資源(板書)

(設問)目前人類已知的空間礦產資源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個星球上?

(學生回答)主要分布在月球的巖層中,發現月巖中含有地殼中的全部元素和約60種礦藏,另外還有3He;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運行的一些小行星上富含礦體。

(進一步引導、設問)開發宇宙中的礦產資源有何意義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隨著地球上人口的不斷增加,地球將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所以,近年來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學者、科學家就大膽提出了“到太空中去尋找、開發新資源”的設想。通過開發宇宙資源,不僅可以補充地球上礦產資源之不足,而且還可以尋找、開采到新的礦種,這樣就能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承轉、過渡)科學家對宇宙的探索和開發,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視野和生存空間,使人類能夠有效地利用宇宙環境。然而,隨著對宇宙探索的規律和范圍的不斷擴大,也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三、保護宇宙環境(板書)

1.太空垃圾的產生及危害(板書)

教師提供以下資料作參考:

目前,人類已經向太空發射了5000多個各類航天器,這些航天器仍然在軌道上工作的約有600~800個,2000多個喪失功能已經變成太空垃圾在軌道上遨游,還有2000多個已經解體不知去向。人們通過先進的儀器觀測發現,目前在太空中有比蘋果大的航天器碎片大約有7000~8000個,小的碎片約有3500萬個,共計大約3000噸太空垃圾在日夜不停地繞地球飛行。

請同學們再進一步閱讀課文及1.17圖,看太空垃圾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太空垃圾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工作壽命終止的航天器;

(2)因意外或有意爆炸產生的碎片;

(3)航天員扔出飛船艙外的垃圾。

目前,太空垃圾大約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而且體積越來越大。

(承轉)這些遨游在太空的垃圾會造成什么危害呢?

(教師引用下面的資料作說明)據計算,一塊以每秒10千米速度在太空中穿行的碎片和在空氣中以每小時600千米的速度穿行的飛行物具有同樣的破壞效果。就是說,在太空中,哪怕一個雞蛋大小的碎片,都可以把一個衛星擊毀。

1996年11月24日,正在太空中執行任務的美國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就曾經遭到太空垃圾襲擊,只是由于這塊垃圾很小,才只給宇航員的窗口留下幾處痕跡。1996年7月,法國的一顆名字叫“櫻桃”的衛星曾經被一塊太空垃圾擊中,而這塊垃圾恰好是10年前法國的“阿麗亞娜”火箭末級爆炸后的碎片。幸好這塊碎片并沒有直接擊中衛星,而是擊中了衛星的平衡臂,臂膀被擊斷,衛星嚴重傾斜,曾經一度失去控制。然而,俄羅斯的“宇宙1275”衛星就沒有那么幸運了,這顆衛星在與太空垃圾相撞后發生爆炸,變成了一堆廢銅爛鐵。

(承轉)可見,太空垃圾的危害是相當大的。那么,怎樣來減少空間垃圾呢?

2.保持宇宙環境(板書)

請同學們分析課文、讀圖1.17來尋找辦法。

(學生討論、回答)限制或清除太空垃圾的辦法主要有:

(1)將停止工作的衛星推進到其他軌道上;

(2)用航天飛機把損壞的衛星帶回地球。

同學們想一想還有什么好辦法呢?(讓學生展開思維、發揮想像暢所欲言)

[課堂小結]

宇宙是浩瀚的,我們在對宇宙環境開發利用的同時,還要注意保護、重視實現宇宙空間探測利用的可持續發展;宇宙又是神秘的,讓我們學好本領,充滿信心,到廣闊的宇宙環境中去探索吧!

地理教案教案篇1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了解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讓學生理解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讓學生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并認識相應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辦法與經驗。

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2.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布圖。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下面我們看一段電視片斷(播放黃土高原的電視片)看一看這是什么地形區,主要地貌有哪些?(黃土高原地貌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引出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然后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板書: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么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5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于黃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說:有“風成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板書: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風成說”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電視片和課本插圖“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教師可把三種地貌給學生簡要介紹)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板書: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書)

首先讓學生讀圖“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松、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干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郁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郁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閱讀圖“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②燒杯內水量多少;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讓學生閱讀圖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段對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男孩的意思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卻認為“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實際上這兩個孩子的話都有道理,只是所處的時間平面不同,女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則是針對目前狀況來講的,同時這也說明了黃土高原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這也同時說明人類在這個循環當中始終起到了“引發”和“加劇”作用。具體有哪些讓學生回答,教師幫助他們總結。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為什么會這樣呢?請同學們閱讀圖,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并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讓學生從地形、地勢著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布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布情況。

最后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課堂小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支持。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侵潤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反饋練習]

1.填空

(1)黃土高原東起、西至、南連、北抵。跨越、、、等省區。

(2)黃土高原黃土物質是由作用形成的。

2.選擇題

(1)關于黃土高原敘述正確的是()

a.黃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廣泛的地區

b.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泛的地區

c.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

d.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許多山間小盆地

(2)黃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a.黃土坡b.黃土塬c.黃土峁d.黃土梁

3.簡答題

簡述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山西、陜西、寧夏、甘肅。(2)風力

2.(1)bc(2)bcd

3.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為因素:毀林開荒破壞了植被,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書設計

第一節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1.位置和范圍: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陜、寧、甘等四省區。

2.黃土物質成因:“風成說”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2.人為因素

①毀林、毀草開荒破壞了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動與探究

結合本節所學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是否有水土流失現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決方法。

地理教案教案篇19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穩步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結合我校實際,本學期特制訂以下教學計劃:

一、學期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方面

本學期主要是在上學期學習中國地理基礎上,重點復習迎接會考。

2、基本技能、能力培養方面的要求

要求學生要在學習、識記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加強社會實踐和應用,進一步發揮地圖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應用,加強對學生讀圖、用圖、繪圖能力的訓練,做好圖文對應、聯合記憶,發揮“圖景”的直觀作用,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39;想象力,形成完整的立體空間思維觀念,為自主學習創造條件。

3、思想教育要求

要多方面聯系社會生活、生產實際,聯系時代特征,聯系當今世界存在的問題、發展趨勢等,引導學生客觀、公正地看待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正確地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全球觀念,培養資源危機意識,環境危機意識,促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升華,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4、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要求: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初中地理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教學中必須做到:

(一)要設置一個激勵學生創造力發揮的情景。

(二)要拓展學生思維。

(三)讓學生找到與其它學科的聯系。

(四)要打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

(五)培養創造性思維。

(六)發揮學生的想象和靈感作用。

(七)加強電化教育的教學,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為社會培養新型人才。

5、學習方法的指導:

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包括:讀書學習法,模仿學習法,質疑問難法,課前預習法,課后復習法,溫故知新法等,學習方法的指導可采取集體輔導法和個別輔導法,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學會搜集地理資料,并對這些地理資料進行研究分析,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地理教案教案篇20

【教材分析】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是目前人類最為關注的三大熱點問題。在人類與資源環境中,人口是關鍵因素,人口問題是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在本節內容里,學生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長率,影響一個地區自然增長率的因素有哪些,同時也要學生學會比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怎長的差異,最后對于不同國家的人口問題應采取相應的對策解決。

【課表解讀】本條“標準”的具體含義如下:一是學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長模式,世界上有哪幾種主要的增長模式,這是實現本條“標準”的前提。二是學生需要學會將不同的增長模式進行比較,只有在比較的過程中,才能獲得對人口增長模式特點的認識。三是學生要會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樣分布的。把這三點放在一個“標準”中,是因為三者是密切聯系的。當學生在分析某一個增長模式的特點時,必然涉及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而這些影響因素的現狀不同,又一定會與區域發展聯系起來,實際上不同增長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分布。

本“標準”沒有要求學生背記不同人口增長模式,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幫助學生理解每種模式的意義。在學習評價中,各種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應該是評價活動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為考核學生是否記住的內容。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及影響人口自然增長快慢變化的原因。

2.比較分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3.學會利用相關資料,綜合分析人口數量變化及人口增長模式的時空特征。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曲線圖,探討人口數量的歷史變化過程,并掌握分析這類曲線圖的一般方法。

2.通過閱讀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統計圖,探討人口增長的空間差異,并掌握分析這類統計圖的一般方法。

3.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掌握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認識人口增長、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等客觀規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長方面的區域差異。在此基礎上樹立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要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人口發展觀。

【教學重點】理解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空間上的差異及其原因。

【教學難點】不同國家人口問題及其對策。

【教學方法】

可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盡可能給學生提供一些資料和圖片,讓學生有比較直觀的感受,便于學生理解。

采用比較法,通過比較,認真分析不同國家人口問題及其應對的對策。

學習方法: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課下,可以多進行調查,研究本地的人口增長模式,學以致用,深刻理解本節課內容。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老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說明導入新課投影課本“圖1.1世界60億人口日”和國家人口和________委員會主任張維慶為中國第13億小公民頒發證書圖片,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兩個孩子的出生備受社會關注?思考回答問題。圖片導入使學生感受到當今人口問題的嚴峻形勢。板書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探究活動

自學討論

由世界第60億人口及我國第13億人口的誕生,說明人口的數量變化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人口的數量變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通過讀“圖1.210萬年以來的人口增長”及“圖1.3100年來世界人口的增長”觀察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特點,討論完成讀圖思考題。學生在分析不同時期人口數量增長快慢的同時應說出判斷的依據。(人口增長的快慢主要看曲線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為什么工業革命后比農業革命期間的人口增長要快,是由于圖1.2的坐標單位間隔是不均勻的。)師生共同歸納總結:人口增長的快慢,歸根到底取決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是因為生產力發展引起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的變化,決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從類似人口增長曲線圖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分析影響人口增長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通過展示不同時期人們生產、生活的圖片來得出原因)。

904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数控车床-立式加工中心-多功能机床-小型车床-山东临沂金星机床有限公司 | 油罐车_加油机_加油卷盘_加油机卷盘_罐车人孔盖_各类球阀_海底阀等车用配件厂家-湖北华特专用设备有限公司 | ISO9001认证咨询_iso9001企业认证代理机构_14001|18001|16949|50430认证-艾世欧认证网 | 通辽信息港 - 免费发布房产、招聘、求职、二手、商铺等信息 www.tlxxg.net | 南京技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杀菌除臭剂|污水|垃圾|厕所|橡胶厂|化工厂|铸造厂除臭剂 | 驾驶式洗地机/扫地机_全自动洗地机_工业洗地机_荣事达工厂官网 | 防腐储罐_塑料储罐_PE储罐厂家_淄博富邦滚塑防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PCB厂|线路板厂|深圳线路板厂|软硬结合板厂|电路板生产厂家|线路板|深圳电路板厂家|铝基板厂家|深联电路-专业生产PCB研发制造 | 防爆暖风机_防爆电暖器_防爆电暖风机_防爆电热油汀_南阳市中通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单级/双级旋片式真空泵厂家,2xz旋片真空泵-浙江台州求精真空泵有限公司 | 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SF6在线监控泄露报警系统-武汉中电通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锂电池砂磨机|石墨烯砂磨机|碳纳米管砂磨机-常州市奥能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衬塑设备,衬四氟设备,衬氟设备-淄博鲲鹏防腐设备有限公司 | 电动液压篮球架_圆管地埋式篮球架_移动平箱篮球架-强森体育 | 匀胶机旋涂仪-声扫显微镜-工业水浸超声-安赛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无菌实验室规划装修设计-一体化实验室承包-北京洁净净化工程建设施工-北京航天科恩实验室装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撕碎机_轮胎破碎机_粉碎机_回收生产线厂家_东莞华达机械有限公司 | 哲力实业_专注汽车涂料汽车漆研发生产_汽车漆|修补油漆品牌厂家 长沙一级消防工程公司_智能化弱电_机电安装_亮化工程专业施工承包_湖南公共安全工程有限公司 | 进口试验机价格-进口生物材料试验机-西安卡夫曼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 不锈钢发酵罐_水果酒发酵罐_谷物发酵罐_山东誉诚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 慈溪麦田广告公司,提供慈溪广告设计。 | 台式核磁共振仪,玻璃软化点测定仪,旋转高温粘度计,测温锥和测温块-上海麟文仪器 | 不锈钢复合板|钛复合板|金属复合板|南钢集团安徽金元素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官网 | 德国EA可编程直流电源_电子负载,中国台湾固纬直流电源_交流电源-苏州展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拉力机-万能试验机-材料拉伸试验机-电子拉力机-拉力试验机厂家-冲击试验机-苏州皖仪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 回转炉,外热式回转窑,回转窑炉-淄博圣元窑炉工程有限公司 | 柴油发电机组_柴油发电机_发电机组价格-江苏凯晨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体检车_移动CT车_CT检查车_CT车_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移动CT体检车厂家-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 | 光伏支架成型设备-光伏钢边框设备-光伏设备厂家 | 气体热式流量计-定量控制流量计(空气流量计厂家)-湖北南控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 钛板_钛管_钛棒_钛盘管-无锡市盛钛科技有限公司 | 环氧树脂地坪_防静电地坪漆_环氧地坪漆涂料厂家-地壹涂料地坪漆 环球电气之家-中国专业电气电子产品行业服务网站! | 塑料异型材_PVC异型材_封边条生产厂家_PC灯罩_防撞扶手_医院扶手价格_东莞市怡美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交变/复合盐雾试验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_安奈设备产品供应杭州/江苏南京/安徽马鞍山合肥等全国各地 | 全自动端子机|刺破式端子压接机|全自动双头沾锡机|全自动插胶壳端子机-东莞市傅氏兄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铝板冲孔网,不锈钢冲孔网,圆孔冲孔网板,鳄鱼嘴-鱼眼防滑板,盾构走道板-江拓数控冲孔网厂-河北江拓丝网有限公司 | 单锥双螺旋混合机_双螺旋锥形混合机-无锡新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伟秀电气有限公司-10kv高低压开关柜-高低压配电柜-中置柜-充气柜-欧式箱变-高压真空断路器厂家 | 生物颗粒燃烧机-生物质燃烧机-热风炉-生物颗粒蒸汽发生器-丽水市久凯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 苹果售后维修点查询,苹果iPhone授权售后维修服务中心 – 修果网 拼装地板,悬浮地板厂家,悬浮式拼装运动地板-石家庄博超地板科技有限公司 | 风化石头制砂机_方解石制砂机_瓷砖石子制砂机_华盛铭厂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