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生物經典教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編寫教案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寫好生物經典教案有什么技巧?這里給大家整理生物經典教案,方便大家學習。

生物經典教案篇1

知識與能力

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過程與方法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通過小組合作,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具準備

多媒體、小黑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新課導入

我國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

據新華社北京2月20日電(記者齊中熙)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發出布告,宣布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毀處理。

據悉,今年一月,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在對菲律賓進口的鳳梨種苗實施檢疫時,截獲一類危險性有害生物——香蕉穿孔線蟲。為防止疫情傳入,保護我國農林業生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決定對菲律賓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采取臨時緊急檢疫措施。

我國為什么要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因為它們是生物入侵者。

字詞積累

熟讀課文,圈畫文中生字詞。

劫(jié)掠棲(qī)息

藩(fān)籬歸咎(jiù)

斑斕(lán)

在劫難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禍害,逃也逃不脫(迷信)?,F在借指壞事情一定要發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束手無策:比喻沒有辦法。

無動于衷:心里一點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

五彩斑斕:燦爛多彩。

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圈、點、勾、畫,從文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思考:

1.文章介紹了關于生物入侵者的哪些知識?

【交流點撥】“生物入侵者”的定義、特點及其危害、原因及途徑、不同人對“生物入侵者”的觀點、防范措施。

2.介紹這些知識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交流點撥】

提出問題:引出話題:(1段)

擺出現象:(2-4段)

分析問題:探究原因:(5段)

解決問題:揭示態度:(6-7段)

采取措施:(8段)

——邏輯順序

文本探究

1.課文中主要提到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交流點撥】斑貝、天牛、紅螞蟻、棕樹蛇等。

2.作者是如何形象地稱呼這些入侵者的?

【交流點撥】移民偷渡者

3.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歸咎于什么?

【交流點撥】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

4.一個物種在新的生存環境中無節制繁衍的條件有哪些?

【交流點撥】不受同類的物種競爭,不受天敵傷害等。

語言品析

1.你知道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一說它們的好處。

【交流點撥】

(1)列數字

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中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

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

再如:“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

列數字使文章真實,準確。

(2)舉例子

①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

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p>

②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

有力地說明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

③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

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④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

為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人為的原因。

⑤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

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說服力。

(3)打比方

①“生物入侵者”

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為,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

②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

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并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

③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

說明“入侵者”傳播之便利和預防之難。

這些比喻使說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2.小結各種說明方法表達效果

舉例子:具體地說明。

列數字:具體準確地說明,也能引發讀者的想像。

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也能激起讀者的興趣(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拓展延伸

1.我們周圍還有其它“生物入侵者”嗎?答案是肯定的,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非洲蝸牛,學名褐云瑪瑙螺,也就是人們常說和常食用的東風螺、菜螺、花螺、法國螺。非洲大蝸牛是一種繁殖很快的大型陸生貝類,它們危害農作物、蔬菜,危害生態系統,而且還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2)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原產于亞馬遜河,外表妖艷,性情殘暴,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大于自己體積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動物吃掉。專家認為,食人魚若流入我國江河,會造成一場生態災難。

(3)小龍蝦原名克氏原螯蝦,它們的原產地是中、南美洲,目前世界各地都有養殖,并在野外形成數量巨大的種群,在我國長江中下游以及華南分布很廣。

(4)薇甘菊又名小花假澤蘭。如果聽任它生長,幾年間就能讓整座山的植被全部萎縮甚至死去,所以它有“植物殺手”的“美譽”。20多年前,它作為護灘植物引入我國。近幾年來,在珠江三角大肆蔓延。

2.生物入侵究竟每年會給人類造成多大的損害?

據統計,美國每年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多億美元,印度每年的損失為1300億美元,南非為800億美元。我國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損失也相當驚人,每年僅幾種主要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574億元人民幣,其中,每年對美洲斑潛蠅一項的防治費用,我國就需4.5億元。生物入侵給我國造成損害的總數有多大?負責中國入侵生物現狀調查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解炎博士說:“估計比美國還要大。”

3.文中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待“生物入侵者”的兩種觀點,你贊同哪一種?面對日益嚴重的“生物入侵者”,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么?

生物經典教案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細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章第2節內容。本節內容包括兩塊知識,一是細胞的分化,一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是細胞生命中的重要現象。高度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是細胞的全能性。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分裂,它是理解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基礎,而細胞分化與后面將要學習的細胞癌變,基因的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學好這一課,有利于完善學生對細胞生命現象的整體認識,同時有利于學生對后續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三維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闡明細胞的分化;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圍繞上述知識目標,本節課將實現以下能力目標:首先通過學生收集分析有關干細胞的資料,從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其次通過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課上進行交流討論,進而關注健康,珍愛生命,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細胞分化是分子與細胞的主干知識,是生物高考的高頻考點,所以我把它作為教學的重點。植物的組織培養和動物的克隆,其原理都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全能性與生物前沿科學緊密聯系,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它是確定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克隆羊的形成過程,前面又學習了細胞分裂,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同時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這節課的成功學習奠定了基礎。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基因的表達,所以細胞分化的本質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就顯得難以理解,教學中要注意這部分的處理。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課前讓學生搜集造血干細胞相關的資料,為課堂上的交流做好準備,同時我準備了胎兒發育的錄像,胎兒組織細胞的圖片,植物組織培養的圖解,克隆羊形成過程的示意圖,在課堂上創設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知識結論。

四、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引入設置:播放“胎兒的發育”錄像,錄像展示了由一個受精卵細胞發育成一個胎兒的全過程,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求知的欲望。看完后,我追問學生:一個受精卵,如果只進行細胞的分裂,能形成一個胎兒嗎?答案是否定的。細胞通過分裂只產生相同的細胞,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細胞的分化。

(二)新課設置:

1、細胞分化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

展示:胎兒和一些組織細胞的圖片

設疑:

①你能據圖說出組成人體胚胎的部分細胞嗎?

②這些細胞在形態、結構、功能上有何不同?(簡述肌細胞、神經細胞,血細胞的不同)它們都來源與一個相同的受精卵,為什么不同?因為發生了細胞分化,那么什么是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相比,它又有什么的特點?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并交流討論,準備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舉例說明,歸納出細胞分化的概念,(體會細胞分化后形成形態、結構、功能不同的細胞)和特點(持久性、穩定性、不可逆性)

⑵細胞分化的意義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為什么要發生分化?

追問:沒有細胞的分化,有人體產生嗎?

引導學生歸納出:有了細胞的分化,才會形成不同的細胞,進而形成不同的組織、器官、人體,因而細胞的分化是個體發育的基礎。

⑶細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探討以下問題:

①細胞分化是否意味著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改變?為什么?

②同樣來自一個受精卵,且每個細胞都攜帶有相同的遺傳信息,為什么還會出現差異?

教師舉例:紅細胞和肌細胞

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討論分析出:

不同細胞中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不同,細胞在遺傳信息控制下合成特異性蛋白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細胞的全能性

⑴細胞的全能性實例展示

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成其他細胞嗎?

多媒體演示實驗過程:

①胡蘿卜韌皮部細胞培養成植株的過程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②綿羊“多莉”整個克隆過程展示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核具有發育成個體的能力。

根據上述事例引導學生思考:何為細胞的全能性

思考: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為什么具有全能性?

教師點明:

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由于細胞核中具有該物種全套的遺傳物質仍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3、干細胞的研究

我們體內還有沒有可以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

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關于造血干細胞資料

教師展示圖片并提問:造血干細胞有何特點?有何功能?

骨髓移植是什么意思?有何意義?

學生觀察、讀圖,思考回答相應問題。

思考:人體還有哪些干細胞,研究用途有哪些?

教師補充:

將干細胞在體外培養出組織和器官,解決器官移植治療疾病的難題

4、設計課堂練習:

設計一道典型的課堂練習題:通過當堂練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反饋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改進教學。

5、師生共同小結

6、布置課后作業

五、說課反思

1、短時間內準備,能脫稿說課,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2、說課程序周到全面,在15分鐘內將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意圖,教學手段的使用介紹得清晰、明確;3、由于知識點較多,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語速就較快,顯得較匆忙,語調無法抑揚頓挫,顯得激情不夠;4、在說教學過程時,先定好框架,這樣便于非專業評委了解你的大致教學程序,在非專業評委面前,說得越簡單越好,越形象越好!

生物經典教案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點講述了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義三大部分內容;它系統介紹了生物異化作用的一個重要過程,為我們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新陳代謝與ATP、光合作用、植物對礦質離子的吸收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系,也為今后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

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的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目標

①識記呼吸作用的概念、類型、場所、生理意義、以及在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區別和聯系、呼吸作用意義。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

能力目標

①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養學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過學生讀書及與教師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③通過學生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培養學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④學會用化學方程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呼吸作用的實質。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質、能量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計算能力。

⑤適當擴展認知面,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在教學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系中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使學生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培養學生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思考問題,能通過事物的現象看事物的本質.

②在教學中,通過聯系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生物呼吸的有關知識,對呼吸的氣體交換現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學生的化學知識和認識水平,對呼吸作用的過程幾乎未涉及。高中學習呼吸作用,重點放在使學生認識呼吸作用的基本過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上,可使學生對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呼吸作用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是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系的基礎。學生認識呼吸作用過程,有利于理解內外因素對呼吸作用的影響,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學重點: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

1、通過資料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過提問、讀書、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出。

3、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的化學知識,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不足。在呼吸作用的過程中,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呼吸作用的過程比較抽象,現又缺乏直觀教具,是學生對其理解困難的又一原因。

教學難點:

1、實驗設計過程

2、有氧呼吸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

1、分析實驗設計過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3、利用化學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實質和相關呼吸作用的運算法則

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說教法

眾所周知,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只在課堂活動中起主導、引導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所以本課采用比較法、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討論法、閱讀法等教學方法,這樣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閱讀、計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

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知識。

3、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系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

三、說學法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原則和方法,發揮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創新性。

建議同學們聯系各種親身體驗,理解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概念、過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過程。聯系課件,并運用對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討論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指導學生在預習時以有氧呼吸為主,明確基本概念、場所、條件、產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來去等,接著以同樣的方法對無氧呼吸進行列表比較,最后聯系生命活動和日常生活識記呼吸作用生理意義。

指導學生學會形象思維,結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線粒體”“細胞質基質”的相關內容,形象地分析、記憶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及其反應機理。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無論是人類還是細菌,如果能量供應一旦停止,生命也將結束。那么,生物體內是通過什么方式來產生和提供能量的呢?激起學生的興趣后引入新課。

提出課題:細胞呼吸

探究新課:

(一)、區分呼吸(運動)與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歸納呼吸作用概念

(片2)1、“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么區別?(圖片)

2、“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么聯系?(圖片)

3、細胞呼吸和有機物的燃燒有什么共同點和區別?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呢?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5、綜合以上幾個問題的分析:同學們能否歸納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從“反應物、產物、場所、條件、本質、方式等多方面歸納)

細胞呼吸是指糖類等有機物在細胞內通過酶的催化作用進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的過程。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片4)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產生后代。在有氧、無氧的環境中均能生存。(簡單介紹此片:圖1、2、3)。

(片5)首先我們看一段小資料同學們能否從這段資料中,提取出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信息?

學生:(同學們可能分析出:)酵母菌產生了CO2、酒精

教師:(此時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酵母菌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據酵母菌的介紹(有氧、無氧均能生存)酵母菌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環境中產生的呢?

教師:科學結論的得出,均是通過實驗探究出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標準嘛!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設計實驗,來證明或推翻這位同學的分析。

在設計實驗之前,請同學們注意幾點:

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其生活方式與動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們就應該根據具體的生物對象,采用不同的實驗技術手段。(可轉回片4)

2、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與原則:(講解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

3、在檢測觀測指標時,應根據具體的觀測指標采用具體的實驗措施:CO2、酒精可通過其化學性質來的鑒定。橙色的重鉻酸鉀(K2Cr2O7)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酒精的鑒定需在黑板上寫出)

(片6)展示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

(片7)教師:我們來分析一下完整實驗步驟(與此同學的實驗過程比較)

(三)、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片11)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探究的過程,能否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1、觀察現象:面包松軟,啤酒的形成均與酵母菌有關

2、提出問題:酵母菌的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條件下還是在無氧條件下產生的。

3、提出假說解釋問題:最可能假設:

4、設計實驗:明確實驗目的;操縱實驗變量;科學檢測實驗的觀測指標;限制好無關變量

5、實驗結果預期

6、實施實驗,

7、得出結果,對比分析,判斷假說真偽、結果與預期相符,證明假說正確。

8、得出結論;

(四)、再探究:再探究一:(一)(二)(三)(四)(五)

(五)、本節課小結:

(六)、關于呼吸作用的具體過程和有關實際應用,我們下節課再繼續講解。

(七)、作業:以哺乳動物(小白鼠)、植物(小麥、金魚藻)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八)、以植物種子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1、操縱實驗變量:活種子、死種子

2、科學檢測觀測指標:(在黑板上寫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化學方程式,進行觀測指標的分析。)

A: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有機物量(物理學方法)

B: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氧氣量(物理學方法、化學方法)

C:觀測指標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學方法結合)

D:觀測指標為溫度變化(物理學方法)。

(九)、板書:

第二課時:

提問:呼吸作用的概念和類型?提問:有氧呼吸怎樣進行?

(一)有氧呼吸全過程

出示課件:(展示有氧呼吸過程圖)由學生先自學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提出問題要求分析并討論: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別產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幾階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別來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從何而來?

③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H]產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ATP產生?最多的是哪一個階段?

⑤有氧呼吸過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么?

⑥C6H12O6能否進入線粒體參與有氧呼吸?

再請學生講述,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處理發現的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既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教師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解:有氧呼吸各階段的場所、各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釋放情況及反應式,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的原因,以解決學生中的疑難。

展示: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比較過程圖;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信息

有氧呼吸場所反應物產物釋放能量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討論:總結有氧呼吸的概念和總反應式(關鍵詞:氧氣、酶、徹底、分解、大量)

通過以上處理,使得有氧呼吸呼復雜、抽象的過程變得形象、具體,既突出了重點,解決了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無氧呼吸全過程

提問:蘋果、香蕉儲存久了,會有什么氣味散發出來?(回答:酒味。)轉入無氧呼吸的學習

展示: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提出要求:閱讀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自學無氧呼吸過程、產物、能量的釋放、概念、發酵等,教師只起組織、提示、引導和歸納性總結的作用。

(三)、有氧、無氧呼吸的比較

提出問題:討論并分析:

1、為什么無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為什么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產物不同?無氧呼吸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么?

3、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異同?

展示: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信息.

4、那細胞呼吸有什么意義呢?學生閱讀;教師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遷移,聯系動植物和人體的其他代謝過程加深理解

(四)、鞏固練習:展示:知識目標檢驗小結:讓學生自行檢驗有無達到知識目標.

(五)、課后探究課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農村有家庭釀制甜酒釀的技術,請同學們組成合作小組一起探究甜酒釀的釀制過程并能提出相關問題繼續探究。如:

①加酒藥前為什么先要使米飯冷卻?而后為什么還要保溫?

②加的酒藥是什么?

③既然是酒為什么會甜?

④在瓷壇內的米飯中間挖一個洞的目的是什么?

⑤釀制甜酒釀時,總是先來“水”,后來“酒”,為什么?

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釀嗎?等等問題

(六)、板書設計(略)

五、效果預測:

在這兩節課的教學中,通過探究引入,利用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引起加強學生有意注意,通過比較歸納,讓學生在推理、判斷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與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能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預測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課后的探究性課題將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生物經典教案篇4

教案預覽:

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來

第一節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教學目標:

①概述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②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③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發展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①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②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③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斗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搜集有關生物進化論和神創論觀點的資料及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像片等。

學生:搜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狀態的圖片資料。

授課時間:

兩課時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人類的起源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認識觀察現代類人猿

推測森林古猿當時的生活狀況

敘述課前搜集的有關人類起源的相關資料和內容,小組之間相互交流。

傾聽教師有關生物進化論與神創論的介紹,并發表自己的觀點。

觀看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像片。

通過對比找出現代類人猿與人的異同點。

通過觀察圖片和錄像片,小組以合作的方式嘗試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況。

組織交流、評價,并補充。

介紹有關生物進化論觀點與神創論觀點的爭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存在著唯物觀和唯心觀點的斗爭。

指導學生閱讀圖書和觀看錄像,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思索、回答,并補充。

鼓勵和引導學生從運動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膽進行想像,并進行適當的補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環境的變化(地殼的運動導致)

分析課本中的資料,小組之間互相質疑、討論,達成共識:地殼的劇烈運動,使自然環境發生變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組織學生分析,教師進行補充、糾正。

古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證據及歷程

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觀察早期的古人類化石,發現并提出問題,根據書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東非人”所生活的時期及進化狀況、進化的地位。

小組討論、分析交流: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在形態、勞動、使用工具、語言等方面的變化。

分組游戲。(肢體表達一句話的意思,體會語言的重要性)

指導學生觀察圖中的要點(骨骼的長短、粗細,骨盆的形態等)并進行分析,引導答疑,樹立進化的觀點。

強調人類進化過程中幾個方面的重要變化。

提醒學生在生活中應很好地運用語言與他人交流。

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展小組討論:

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

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珍稀、瀕危的現代類人猿。教育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滲透保護珍稀、瀕危動物的情感教育。

課后作業:

《同步訓練》

生物經典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必修三第四章《種群和群落》的第四節《群落的演替》,本課內容較簡單,包括演替的類型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兩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層次上分析生命系統的發展變化,后者是探討人類在這方面的作用,體現STS教育思想。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觸過許多與此相關的自然現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也比較高。鑒于上述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采用問題導學法,利用圖解、課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加強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②?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③?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2.能力目標:

①?通過群落演替的過程培養學生要用“動態發展”的觀點來分析事物。

②?從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現象中來分析新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全面獨立分析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從以前的圍湖造田、毀林開荒到現在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要讓學生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四、學情分析

學生前面學習了有關群落的結構特征,在此基礎上再學習群落的演替相對來說較為簡單。對于群落的演替過程較難理解,需要教師指導并詳細講解。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3.多媒體教學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群落的演替,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教師:群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群落中物種結構相對穩定。但是,當群落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一些種群落消失了以后,總會有其他一些種群來占據這個群落的空間,經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另一些種群興起,逐漸取得優勢。群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是向著群落恢復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下面閱讀教材P78[問題探討]相關內容。

設計意圖:步步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演替的概念和類型?

學生閱讀教材P78-79相關內容,查找演替的概念并嘗試理解,結合教材圖4-14,分析討論完成教材P78下方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并總結光裸的巖地群落演替的過程。

“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與“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過程相比較,分析共同點與不同點。提示學生思考:農田是人類對自然群落進行改造的產物,在農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復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學習了這兩種演替類型后,引出“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觀察圖片并討論,小組內進行探究,分析并總結演替的類型及特點。

生物經典教案篇6

1.解讀:該類題目要求利用已有品種,依據遺傳學原理,根據題目要求選擇合適的育種方法,培育符合要求的新品種。

(1)命題素材:培育植物新品種或動物新品種。

(2)考查要點:一般涉及兩對相對性狀,常出現常染色體遺傳與性染色體遺傳相結合的問題。

2.特點:材料新穎、綜合性較強、難度中等。

3.考查能力: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推理、文字表述等能力。

(2012?浙江高考)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為A、a)、高稈和矮稈(基因為B、b)是兩對獨立遺傳的相對性狀?,F有不抗病矮稈玉米種子(甲),研究人員欲培育抗病高稈玉米,進行以下實驗:

取適量的甲,用合適劑量的γ射線照射后種植,在后代中觀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稈1株(乙)和不抗病高稈1株(丙),將乙與丙雜交,F1中出現抗病高稈、抗病矮稈、不抗病高稈和不抗病矮稈。選取F1中抗病高稈植株上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獲得幼苗,經秋水仙素處理后選出純合二倍體的抗病高稈植株(丁)。

另一實驗表明,以甲和丁為親本進行雜交,子一代均為抗病高稈。

請回答:

(1)對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發現,控制其葉綠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該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_,功能喪失,無法合成葉綠素,表明該白化苗的變異具有________的特點,該變異類型屬于__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稈玉米的實驗運用了____________、單倍體育種和雜交育種技術,其中雜交育種技術依據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ㄋ庪x體培養中,可通過誘導愈傷組織分化出芽、根獲得再生植株,也可通過誘導分化成________獲得再生植株。

(3)從基因組成看,乙與丙植株雜交的F1中抗病高稈植株能產生________種配子。

(4)請用遺傳圖解表示乙與丙植株雜交得到F1的過程。

【答案】(1)表達有害性基因突變

(2)誘變育種基因重組胚狀體

(3)4

(4)

審題遺傳學基本知識運用

一、明確相對性狀的顯隱性

1.解讀:

題目中若沒有明確相對性狀的顯隱性,需要根據題意進行判斷。明確培育新品種優良性狀的顯隱性。

2.應用:

題中明確了基因符號,即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為A、a)、高稈和矮稈(基因為B、b),但沒有明確相對性狀的顯隱性。培育目標是抗病高稈玉米,根據甲和丁雜交,子一代均為抗病高稈可以判斷相對性狀的顯隱性。

二、明確育種原理、育種方法及其程序

1.解讀:

(1)育種方法包括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基因工程育種、細胞工程育種等;育種原理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單倍體育種往往與雜交育種、多倍體育種結合進行。

(2)基因突變是指組成基因的堿基對的增添、缺失和替換,屬于分子水平的變化,在顯微鏡下不可見,而染色體變異屬于細胞水平的變化,往往涉及多個基因,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由此可以區分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2.應用:

(1)第(1)小題中“控制其葉綠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雖然該變異可能涉及多個堿基對,但仍屬于一個基因內部的變化,屬于基因突變。

(2)第(2)小題中培育抗病高稈品種首先對甲進行了誘變處理(誘變育種),然后又經過了乙和丙的雜交(雜交育種),最后選取F1中抗病高稈植株上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獲得幼苗,經秋水仙素處理后選出純合二倍體的抗病高稈植株(單倍體育種)。

答題規范書寫遺傳圖解

一、解讀

育種過程往往要求通過遺傳圖解表達出來。規范的遺傳圖解應包括:

1.左側的文字或符號說明。

2.親代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3.正確的遺傳學符號(雜交或自交)和連線。

4.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及其比例。

特別注意:單倍體育種過程中,選擇的時機不是對花粉進行選擇(花粉不表現優良性狀),也不是對花粉經培養獲得的單倍體進行培養(單倍體一般都比較弱小),而應在用秋水仙素對單倍體幼苗處理后對獲得的純合子進行選擇。

二、應用

乙與丙植株雜交得到F1的過程涉及親代和子代兩代,這時一般需要把配子的種類列出,然后進行正確連線。若用圖解表示多代的遺傳過程,可以把配子種類省略。

生物經典教案篇7

一、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素質教育理論和學生主體理論,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變經典遺傳教學為探究性教學,通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展開對紅綠色盲、血友病等伴性遺傳病的探究,以激發學生課前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綜合分析的能力。以較小的知識密度換取學生更多的能力訓練;通過對紅綠色盲遺傳圖解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其遺傳的特點和最本質規律。從而做到在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兼顧科學態度、科學情感、科學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力求體現主體性、過程性、發展性的教育思想。

二、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遺傳》這一節,是新課標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內容。它是以色盲為例講述伴性遺傳現象和伴性遺傳規律。它進一步說明了基因與性染色體的關系,其實質就是基因分離定律在性染色體遺傳上的作用。同時也為第五章第三節《人類遺傳病》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伴性遺傳之前,已學過減數分裂和性別決定的知識,已經掌握基因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通過紅綠色盲的調查活動及結合課堂的探究活動,對伴性遺傳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

(三)、教學條件分析我校是遼寧省重點高中,省模范高中,具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及豐富的教學參考資料,教學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做到高效教學。

(四)、教學重點

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遺傳的特點

遺傳系譜圖的識別和判斷。

(五)、教學難點

伴性遺傳的機理和傳遞規律

遺傳系譜圖的判別。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紅綠色盲的遺傳現象

2.理解伴性遺傳與遺傳基本規律的關系

3.理解伴性遺傳的原理和遺傳規律

(二)、方法與能力目標

1.通過紅綠色盲的調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提出假設、設法求證的科學探究能力

3.通過對伴性遺傳規律的總結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概括、總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紅綠色盲家系圖譜的分析,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工作態度。

2.在了解常染色體遺傳病及伴性遺傳病傳遞規律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近親婚配對人口素質產生的危害。

四、教學策略與手段

1.利用教學課件,幫助學生理解伴性遺傳等抽象、理解困難的知識。

2.通過師生互動、采用探究、討論想結合模式,利用資料分析遺傳圖譜,共同探究有關性別

決定和伴性遺傳的規律。

3.讓學生完成習題后,進行教學反饋。

五、教學過程

教學

內容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一、

課前

準備

二、

對現象的解釋

三、紅綠色盲的遺傳規律

(一)

各種婚配方式分析

(二)

遺傳特點歸納

1、指導讀書P39:色盲癥的發現。

2、指導學生設計相應調查表。

3、指導學生調查中注意色盲和色弱區別。

色盲:就是不能辨別色彩,即辨色能力喪失。紅綠色盲是一種常見的人類遺傳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區分紅色和綠色。

色弱:能辨別所有的顏色,但辨認能力遲鈍或經過反復考慮才能辨認出來,

4、指導學生通過網絡等途徑尋找資料與自己調查數據加以比較。

教師把調查的匯總結果展示給全體學生,引導學生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被調查人數為750人(男性450人,女性300人),其中色盲患者為11人(男性11人,女性0人),男性紅綠色盲的發病率為2.4%,女性紅綠色盲的發病率為0%。

提出問題1:紅綠色盲是顯性遺傳病還是隱性遺傳病?

提出問題2:我們能否推斷紅綠色盲基因在性染色體還是常染色體上?請作出合理性假設.

復習性別決定的知識,引導學生注意調查報告中男女患病的比例,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假設。

提出問題3:色盲基因和他的等位基因位于哪條性染色體上?

引導學生討論X和Y染色體上的基因可能分布情況。

對學生積極思考進行肯定和鼓勵,為了讓學生加深紅綠色盲基因位置的印象,教師分析下圖:

X和Y染色體同源區段

X染色體特有區段

Y染色體特有區段

色盲基因

讓學生明了紅綠色盲基因只分布在X染色體上,Y染色體因為缺少與X染色體同源的區段,而沒有紅綠色盲基因。

1、請幾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可能存在基因型與表現型情況。教師和同學一起規范正確書寫要求。

強調:書寫時應注意位于X染色體上的基因的寫法,先要寫性染色體,將基因寫在性染色體的右上角。

2、不同基因型的隨機婚配方式有幾種?

3、寫出XBXB、XBXb、XbXb、XBY、XbY各產生幾種類型配子?位于性染色體上的B、b基因,在遺傳時遵循分離規律嗎?

復習減數分裂的知識,引導學生注意XY也是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XY也會分離,紅綠色盲的遺傳實質上是分離定律在性染色體上的具體體現,把紅綠色盲遺傳規律轉化為簡單的分離定律。

4、除XBXB×XBY、XbXb×XbY外,寫出其余4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計算每種婚配方式中男女患病的概率。

以班級小組為單位,分組寫出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每組派一位同學到黑板板書,其余同學講評糾正。

強調遺傳圖解由親代(P)、配子、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現型及比例五部分組成。糾正學生書寫不規范的不良習慣。?

5、男性色盲發病率為什么會高于女性?如果已知男性色盲發病率為7%,該如何計算女性色盲患者發病率?

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來解答。

生物經典教案篇8

一、概述

本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2章第2節內容。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孟德爾遺傳定律”,已有了“遺傳因子”(即基因)的概念,同時學習了“減數分裂”,了解染色體在遺傳中的變化規律,本節則是將兩者聯系起來的必不可少的內容,學好基因和染色體的平等關系,為后面遺傳的結構基礎和功能的關系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預計為1課時上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依據和實驗依據。

(2)會用有關基因和染色體的知識說明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實質。

2.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2)聯系所學知識進一步歸納“假說—演繹法”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基因的物質基礎。

(2)參與討論、探究、分享,形成合作、交流的能力。

(3)認識科學的本質,認同科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進步的過程。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完第1章《遺傳因子的發現》之后,對遺傳規律、遺傳圖解等知識已經比較熟悉,而學習第2章第1節《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之后,對于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也已經了解,通過“類比推理”方法的介紹,只要稍加點撥即可得出兩種存在平行關系,因此此塊內容不存在太大難點。而對于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學生存在的難點是白眼基因位于性染色體X或Y上?抑或是兩者都有?此內容正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的遺傳圖解自己探究,既可以突破難點,又可加深印象。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以輔為主,順利地完成本節課主要內容的學習。

四、教學策略

本節課設計的整體思路是“假說—演繹法”為主線,根據“觀察實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說”、“設計實驗、驗證假說”、“歸納綜合、總結規律”幾個環節,分別解決“薩頓的假說”、“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現代解釋”等幾個主要問題。其中涉及到與舊知識的聯系較多,在教學方法上則更多地采用任務驅動、問題串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列表比較、探究、分組合作等方法展開學習,輔以一定的講解和課件展示,適時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更好地過度和理解。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已有知識的準備。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組織與引導學生活動教學意圖復習導入問題:在第一章《遺傳因子的發現》中我們學習了孟德爾科學研究的一般規律——“假說—演繹法”,同學們能說明其中的科學程序嗎?思考,回答:“觀察實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說”、“設計實驗、驗證假說”、“歸納綜合、總結規律”等程序。復習導入新課,引出本節課的主線。問題探討

類比推理

一、薩頓的假說

思考與討論師:善于發現問題是科學發現很重要的基礎。比如本文開篇的“問題探討”提示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你能聯想到什么?

師:這種“聯想”其實是科學研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類比推理”。

舉例:由“我們都是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珠,我們都講中國話”等,能推測出“我們都是中國人”。

問題:

1.類比推理有科學的必然性么?

2.推理的正確性取決于什么?

師:1903年,美國的遺傳學家薩頓在研究蝗蟲生殖細胞形成過程時,發現了一些問題,提出了“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他所用的方法即“類比推理”法。同學們能不能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參考課本內容,用表格的形式呈現薩頓假說的依據?

師:如果你也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請在圖中染色體上標注基因符號,解釋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答案各式各樣,如“遺傳因子就是染色體”、“遺傳因子在染色體上”等。

閱讀課本“類比推理”的概念及例子,思考回答:

1.沒有。

2.取決于兩者共同屬性的多少。

閱讀課本,分析孟德爾的假說中基因(遺傳因子)的動態變化和減數分裂過程染色體的動態變化,嘗試列出表格(從“在體細胞中的存在方式”、“在體細胞中的來源”、“配子中的數目”、“形成配子時的組合方式”等方面分別比較基因和染色體的行為特點。)

填圖,嘗試解釋。以“問題探討”引入薩頓的假說。

介紹科學研究的方法,為下面的學習墊定基礎。

通過自行設計表格、整理等過程,嘗試運用“類比推理”法解決問題,并進一步明確薩頓假說的內容。

進一步明晰基因和染色體的平行關系。二、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

材料的選擇

果蠅雜交實驗

果蠅染色體組成

對果蠅雜交實驗結果的解釋

師:正因為類比推理的非必然性,薩頓的假說遭到同時代的遺傳學家摩爾根的強烈質疑。因此,摩爾根開始了尋找證據之路。

首先是選取實驗材料,材料選對了就等于實驗成功了一半。后來,他們找到了果蠅作為實驗材料。正如孟德爾的成功有豌豆的一份功勞,果蠅也具有跟豌豆一樣的優越性,誰能歸納一下?

師:摩爾根偶然在一群紅眼果蠅中發現了一只白眼雄果蠅,于是做了下面的實驗: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是否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

2.特殊在什么地方?

3.當時,性染色體已經發現,據此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

展示果蠅染色體組成模式圖,介紹常染色體及性染色體。

師:結合剛才看到的實驗結果,白眼果蠅都是雄果蠅,大家可能會做出什么推斷?

師:現在我們有不同的幾種意見,時間關系,不允許每個人都推導一遍,我們可以將全班分成三個組,分別對一種可能性作出判斷。要求大家寫出遺傳圖解。

師:指導,個別點評。

師:從大家的探究結果來看,只有一種情況是說得通的:

SHAPEMERGEFORMAT

也即: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而Y染色體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生:1.有多個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

2.生長周期短、繁殖快;

3.后代個體多—統計。

了解摩爾根果蠅雜交實驗過程,回答問題:

1.符合。

2.此實驗中白眼果蠅都是雄性。

3.果蠅眼色的遺傳可能跟性別有關系。聯系到前面提到的假說,可得出:決定果蠅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

了解。

自由發揮,可能出現不同的答案:白眼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白眼基因只位于Y染色體上;白眼基因位于X和Y染色體上。

分好組,分別寫出遺傳圖解,并派代表到黑板上寫出遺傳圖解。

明確實驗解釋。

前后對照。

從實驗現象中學會發現問題。

生物經典教案篇9

目的要求

1.了解實驗原理。

2.學會DNA的粗提取和鑒定的方法,觀察提取出來的DNA物質。

3.通過本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實驗原理

1.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隨著NaCl的濃度的變化而改變的。

當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4mol/L時,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NaCl溶液中的DNA析出。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則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利用這一原理,可以進一步提取出含雜質較少的DNA.

3.DNA遇二苯胺(沸水?。境伤{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為鑒定DNA的試劑。

注意事項

1.步驟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中,蒸餾水要沿燒杯內壁緩緩加入,不能一次快速倒入。

2.實驗中有多個步驟都要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但是在不同的步驟中玻璃棒的用法不同。

實驗用具

雞血細胞液(5~10mL);體積分數為95%的冷酒精,蒸餾水,質量濃度為0.1g/mL的檸檬酸鈉溶液,物質的量濃度分別為2mol/L和0.015mol/L的NaCl溶液,二苯胺試劑;燒杯(100mL,1個,50mL,500mL,各2個),漏斗,試管(20mL,2個),玻璃棒,滴管,量筒(100mL,1個),紗布,鑷子,濾紙,鐵架臺,鐵環,三角架,酒精燈,石棉網,載玻片,試管夾。

課前準備

制備雞血細胞液,方法是:將質量濃度為0.1g/mL的檸檬酸鈉溶液100mL,置于500mL燒懷中,注入新鮮的雞血(約180mL),用玻璃棒攪拌,使其充分混合,以免凝血。靜置于冰箱內一天,使血細胞自行沉淀。(也可以用離心機離心2min(轉速1000轉/分)。用吸管吸去上清液。

板書:(課前寫好)

實驗十一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實驗原理:

1.析出溶解在NaC1溶液中的DNA.

2.用冷酒精提取出含雜質較少的DNA.

3.DNA在沸水浴時被二苯胺染成藍色。

方法步驟:

1.提取細胞核物質:順時針方向攪拌,稍快,稍重。5min

2.溶解DNA:

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蒸餾水300mL,逆時針方向攪拌,緩慢

4.過濾:取黏稠物

5.再溶解:順時針方向攪拌,較慢。3min

6.過濾:取濾液。

7.提取出含雜質較少的DNA,逆時針方向攪拌,稍慢。5min

8.DNA的鑒定:沸水浴5min

生物經典教案篇10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伴性遺傳的概念,知道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

2、理解伴性遺傳現象(人的紅綠色盲)遺傳原理和規律。

3、舉例說出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一個家族案例進行分析研究推導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

2、通過遺傳圖解的學習,明白伴性遺傳(人類紅綠色盲)的規律特點,初步運用遺傳規律解決一些遺傳現象,培養分析問題本質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伴性遺傳規律的學習,關注遺傳病的預防,初步形成科學的、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尊重科學的精神。

2、認識遺傳病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增強優生意識。

教學標準

《伴性遺傳》是人教版第二章第3節內容,學生學習了基因的兩大遺傳規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及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也是遺傳規律不同形式傳遞特點在對比、分析遺傳系譜中得以擴展、補充、深化和綜合運用,顯然,抓住這部分的內容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分析思維等能力的良機。

教材中利用遺傳系譜圖和遺傳圖解,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因此“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原理和規律”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整個探索過程是圍繞伴性遺傳的特點為主線展開的,突出了本節的教學重點。通過性染色體的剖析、基因分離定律的遷移,使學生很容易書寫遺傳圖解并進行分析,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學生已學過分離定律,減數分裂及基因與染色體關系的相關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同時,高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的知識基礎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完成知識上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為了進一步發揮新教材中探究——討論教學的優勢,教學中一是注重創設情景,制造認知碰撞。二是采用多媒體演示遺傳圖解,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加強學生識圖能力、觀察能力。三是“讓學習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通過對人類紅綠色盲遺傳的探究,讓學生分析討論得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遺傳特點。通過對遺傳圖解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總結歸納伴性遺傳的特點和規律,然后利用這一規律解決其他案例。

【課堂實錄】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問題探導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回答閱讀、思考回答“討論”引入新課自主學習一、伴性遺傳的概念介紹道爾頓發現色盲的故事

從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過程中,你獲得了什么樣的啟示?

什么是伴性遺傳?(它們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所以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做伴性遺傳)觀察、思考回答:

從道爾頓發現色盲的過程中感悟科學研究需要嚴謹的態度。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問題。明確概念。通過發現史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興趣。探究活動二、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教師展示色盲家系圖,提出問題請學生思考。

問題1:觀察紅綠色盲的人群調查數據,男性占7%,女性占0.5%,發現此病與何有關?

問題2:這種遺傳方式的性別比例具有顯著差異的特征,而性別取決于什么?

問題3: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體還是常染色體上?

觀察道爾頓色盲家族遺傳系譜圖

問題4:根據前面所學的遺傳定律,分析色盲病的基因是顯性基因還是隱性基因控制的?

教師在屏幕上展示相關圖形:道爾頓色盲家族遺傳系譜圖、人的性別決定圖、紅綠色盲的人群調查數據,提出問題。

問題5:色盲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是如何分布的?為什么?

(提示:分三種情況進行討論,只在X染色體上,只在Y染色體上,XY染色體都有。)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三幅圖,對三種假設分別進行推理,檢驗推理結果和現實情況是否吻合。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的知識進行推導,獲得結論,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興趣。由此學生也得出了伴性遺傳有伴X和伴Y兩種,伴X遺傳又有顯性遺傳和隱性遺傳兩類,紅綠色盲遺傳是伴X隱性遺傳。在教師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探究、討論。

思考作答:

男、女發病數據明顯差距,這種病跟性別有關系。

根據已學知識回答:

性染色體

討論回答:

控制色盲遺傳的基因應該在性染色體上。

根據已學過的基因分離定律答:

“無中生有”所以是隱性基因控制的隱性性狀。

提出問題。

分組討論:

預設學生推理:

色盲基因若只在Y染色體上,則其父必為色盲患者,但其父正常,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

若色盲基因在X、Y染色體上同時存在,那么紅綠色盲患者理論上在人群中的男女比例為1:1,但實際情況不相符。所以排除只在Y染色體上、XY染色體上都有兩種情況。

色盲基因“只在X染色體上”……

學生得出結論:紅綠色盲屬于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研究能力。

引導學生做出可能的假設。

引導學生驗證假設。

關注學生的分析、推測能力。注意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教育

得出結論。探究活動三、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問題1:正確寫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假設用B和b來表示紅綠色盲和正常色覺的基因,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含有兩個色盲基因,所以女性有純合子和雜合子之分,雜合子表現正常,但攜帶致病基因;男性就只有一個色盲基因,沒有純合子與雜合子之分。

問題2:男性色盲的色盲基因傳遞有什么特點?

父親致病基因只能隨X染色體傳給女兒,不能傳給兒子。

問題3:親本中女性的色盲基因傳遞有什么特點?

母親的致病基因既可傳給女兒,也能傳給兒子。

問題探究:

以班級小組為單位,分組寫出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并探討規律。

(1)色盲男性和正常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2)正常男性和攜帶色盲基因的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3)正常男性和色盲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4)色盲男性和攜帶色盲基因的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生物經典教案篇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傳授"對照實驗"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應及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實踐—實踐"的一般認知規律;培養學生實驗探索的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生物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物學的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實驗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

二、教學內容

(一)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節課要學習的是酶與酶促反應,是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動的必備知識。

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以及ATP的知識后,學習酶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進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陳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對于學生認識新陳代謝的本質有重要意義。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

體會對照實驗的基本思想

利用實驗探索的直觀性,借助實驗現象,理解酶的化學本質、特性、影響酶促反應、酶的應用等多個領域的問題。

難點:

酶的特性的實驗探究

學會分析各因素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三)編排特點

1、簡潔明了

"酶與酶促反應"知識介紹精干,便于閱讀;

"邊做邊學""課題研究""放眼社會""評價指南""拓展視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識與動手結合

知識與動腦結合

3、圖群豐富

實驗圖示、知識圖示、實物圖示結合

三、教學對象

(一)知識與經驗

1、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學常識,有化學實驗的基礎。

2、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化學成分、細胞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等生物學實驗。

(二)學法與技巧

1、學生具備用閱讀、協作學習、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2、學生具備實驗探究的基本常識

(三)發展與提高

1、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實驗設計技能

2、培養分析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四、教學策略

(一)設計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

知識呈現、情景創設、自主協作、知識建構

2、過程方法:體現學生主體意識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題引入、學生閱讀、方案討論、學生探究、實驗分析

3、認知方法:體現認知規律

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設計思想綜述: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圖示引入、學生對教材閱讀、提出問題實現知識的呈現和情景創設;探究方案的討論在進一步創設情景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自主協作式的探究學習;對實驗現象的記錄、分析探討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動,達到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學生在整個學活動中實現知識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的設問、實驗方案的討論、探究結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體現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二)方法與手段

1、教學方法:啟發式講解、互動式討論、實驗探索、分析與歸納

2、媒體的選擇與運用:實驗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生物經典教案篇12

生物教案-《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說課稿(通用2篇)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篇1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說課稿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這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

一、根據課標及學生已有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訂為如下:

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說出有機物對于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標:參與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參與動手實驗及實驗現象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本節課采用的課型是探究式教學。

二、說教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機物的制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已介紹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制造來的,那么綠色植物如何對有機物進行利用呢,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從上節到這節的過渡很自然。在這節課中教材闡明了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課標中的第四個主題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課標中,它屬于理解層次。貫穿教材安排了三個演示實驗,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的安排來看,它包括三個方面:1是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據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

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會將教材中的三個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全班分為8組,每組選做一個小實驗,選擇時指導同學們每個小實驗至少要有兩個小組選擇。由同學們在課前按要求準備好。這三個小實驗不難,學校也有足夠的設備可做演示實驗,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將讓學生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達到學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說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這節課的一開始會組織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在復習的基礎上設置問題讓學生探究:制造這么多有機物有什么用呢?這樣的引入比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題。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估計可以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是我會順著學生的思維,設置思維的障礙:為什么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于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由同學們交流他們所做的實驗過程,并上臺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采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論到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的對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在此我想說的是:為突破重點與難點,我采用探究式教學,改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改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去探究,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教學課件比較簡單明了,它將做成網頁狀的結構,主要它將按學生發言及教師教學的需要,調整教學的進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將做成可分批顯示的。課件中還會做個小動畫,用于鞏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課堂練習:將正確的答案拖到相應的位置,如果答對,它就會在停在相應的位置,如果答錯,則它會回到原來的起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中,我還會滲透學法指導,例如:在學生已初步了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繼續明白觀察要有一定的觀察目的,觀察時伴隨思考,如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在實驗中采用的是萌發的種子做為實驗材料,我們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交流,從而讓學生的只要多問一個為什么,我們的發散性思維就可以得到培養。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善于與他人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優點,也是學習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節課的課前要求同學們到實驗室完成準備實驗,課堂上將利用3分種完成課后練習,在這當中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后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生物教案-《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說課稿篇2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這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

一、根據課標及學生已有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

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說出有機物對于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標:參與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參與動手實驗及實驗現象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本節課采用的課型是探究式教學。

二、說教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機物的制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已介紹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制造來的,那么綠色植物如何對有機物進行利用呢,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從上節到這節的過渡很自然。在這節課中教材闡明了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課標中的第四個主題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課標中,它屬于理解層次。貫穿教材安排了三個演示實驗,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的安排來看,它包括三個方面:1是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據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

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會將教材中的三個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全班分為8組,每組選做一個小實驗,選擇時指導同學們每個小實驗至少要有兩個小組選擇。由同學們在課前按要求準備好。這三個小實驗不難,學校也有足夠的設備可做演示實驗,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將讓學生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達到學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說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這節課的一開始會組織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在復習的基礎上設置問題讓學生探究:制造這么多有機物有什么用呢?這樣的引入比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題。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估計可以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是我會順著學生的思維,設置思維的障礙:為什么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于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由同學們交流他們所做的實驗過程,并上臺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采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論到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的對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在此我想說的是:為突破重點與難點,我采用探究式教學,改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改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去探究,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教學課件比較簡單明了,它將做成網頁狀的結構,主要它將按學生發言及教師教學的需要,調整教學的進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將做成可分批顯示的。課件中還會做個小動畫,用于鞏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課堂練習:將正確的答案拖到相應的位置,如果答對,它就會在停在相應的位置,如果答錯,則它會回到原來的起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中,我還會滲透學法指導,例如:在學生已初步了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繼續明白觀察要有一定的觀察目的,觀察時伴隨思考,如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在實驗中采用的是萌發的種子做為實驗材料,我們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交流,從而讓學生的只要多問一個為什么,我們的發散性思維就可以得到培養。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善于與他人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優點,也是學習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節課的課前要求同學們到實驗室完成準備實驗,課堂上將利用3分種完成課后練習,在這當中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后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生物經典教案篇13

教材分析

是一篇介紹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移遷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的事理性說明文。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學界對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見解和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掌握閱讀說明文的方法。同時也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提高環保意識。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于衷”等詞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

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能力目標:

理清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提高學生收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3.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二)德育目標:

增強防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1.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2.通過學習,在理清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能收集篩選信息,增強對生物入侵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教學難點: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三)教學方法:

課文學習以合作探究為主,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2.討論歸納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收集資料,討論歸納主題,共同解決。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預習

認真閱讀課文(至少三遍)。

2.學生預習了解作者。

3.通過查資料理解生字詞。

4.能通過自學把握課文段落層次。

5.課前準備搜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

二:導入

多媒體播放一則生物入侵者的新聞,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新聞內容。

生答:外來生物入侵者給我國生態帶來嚴重危害。

師導入:是呀!生物入侵者不僅危害我國還危及其他國家甚至全球,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梅濤的《生物入侵者》板書課題

三:通過解題來學習課文

師:什么是入侵?

生答:“入侵”是指外來或有害的物質進入。

師: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生答: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成稱為生物入侵。

師:你們是從那里找到的?

生:第一段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在文中勾出來,看看第一段還告訴我們什么內容?

生:還告訴我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師: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危害呢?(板書)

生:不僅破壞某個地區原有的生態系統,還可能給人類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

師: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造成這兩種危害的生物入侵者。

生:斑貝天牛紅螞蟻棕樹蛇蜥蜴山貓(教師用多媒體展示)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全面,可見概括能力很強,這些入侵者哪些是詳寫?

生:斑貝棕樹蛇

師:很棒,現在老師要為難你們了,看誰最棒。請你們采用故事的形式把斑貝的事例講給我們大家聽聽。

此環節選數名學生比賽,選出最佳講故事明星兩名給與獎勵。

師:講完故事老師又要讓你們當一回播音員,請同學們把棕樹蛇的事例用新聞播報的方式報道出來。

此環節要求學生回憶鞏固新聞的相關知識,可以抽三名學生參加比賽,選出最佳播音員一名給與獎勵。

師:在同學們的表演中我們了解了生物入侵者給我們帶來的嚴重危害。那同學們又搜集到那些生物入侵者及危害呢?

生:蟾蜍水葫蘆白蟻等等

師:同學們的知識面很廣呀,老師也要展示我搜集的資料,請看電子白板。(多媒體展示生物入侵者)

生:好多呀!太可拍了。

師:是呀!他們能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我們就得加以防范,但首先要知道他們是如何傳播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嗎?

生:非自然途徑(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跨過寵物貿易等)板書(途徑原因)

師:回答很有建樹,因此老師告誡同學們在養寵物時千萬別造成養寵物為患啊!既然有危害那我們怎樣來控制它們呢?課文中是怎么說的。

生:文中說有兩種態度干預于與不干預。

師;你們認同那種說法呢?

此環節讓學生兩分鐘辯論

師;同學們的辯論真激烈,在你們的唇槍舌戰中我們了解到生物入侵者帶來的危害很嚴重,因而有許多專家們認識到了這一危害也采取了措施,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專家們采取了什么措施并讀出來。

生:在最后一段

師:同學們你們又有哪些措施呢?

生:嚴把國際貿易關買來的寵物不能隨意放生.......

師:看來同學們都能做個環保小衛士,老師也有幾條措施希望我們共勉。(多媒體出示)

1.要謹慎引種。

2.提高生物入侵和生態安全意識。

3.家庭飼養的寵物絕對不能隨意“放生”。

4.嚴把出入境檢驗檢疫關。

師:采用哪些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下定義(板書)

師:通過學習我們認清了生物入侵者,采用什么順序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

生:邏輯順序(板書)

課堂小結

學習了我們很清楚的認識了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甚至有許多生物入侵者大多已經嚴重地威脅到生態平衡,這一問題給我們的環保敲響了警鐘,因而保護自然,關注生態平衡,刻不容緩。希望大家提高警惕,嚴加防范(板書)

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擬一條關于生物入侵的環保標語

此環節讓學生自由發揮教師自作適當補充。

六.結束語

一件件鮮活的新聞事實并非無中生有,一串串驚人的數字讓人觸目驚心,生物入侵帶來的毀滅性災害正侵蝕我們的家園,讓我們擔負起歷史的責任,關注環保??茖W抵制生物入侵,積極保護生態環境!

《生物入侵者》教學雜談

三、鏈接現實生活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把語文教學鏈接現實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提高創新能力。如學習《生物入侵者》后,提問學生;“自然界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現實生活中如果發現生物入侵者我們該怎麼做?”學生積極思維,提出各種各樣的生物入侵現象及防范、解決措施。語文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語文教學應與生活相聯系,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原有的知識基礎,將課文中的生活畫面與學生的情感溝通銜接,以激起學生產生共鳴,與作者共同感悟生活與人生。如此,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學生的認識能力、聯想能力、創新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培養。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同樣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新離不開想象,創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只有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重視有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聯系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敢于想象,敢于創新,敢于打破成規的訓練。而所有的訓練,都必須與現實實際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經過鏈接現實生活的訓練,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改善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二、訓練發散思維

現代文閱讀也能培養發散思維。例如在上《生物入侵者》一課時:

師引:(先讓學生猜猜)是什么生物入侵?

學生答:螃蟹入侵,河道被毀壞。

學生答:外星人入侵。

……

師引:本省本地區有沒有“生物入侵者”?

學生答:杭州天目山鐵路旁就有一枝黃花入侵,其它植物受到排擠,被一枝黃花占據了大片土地。

學生答:家鄉松樹林被松毛蟲侵占。

……

他們個個張開思維的翅膀,飛到天南海北,飛上宇宙空間。轉入課文內容“什么是生物入侵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危害性”就很容易理解了。學生的思維非?;钴S,學生的視野非常開闊。

《生物入侵者》課文解讀

【解讀難點】

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按照邏輯順序說明事理的。文章開頭作者假設一種情景,通過普通人與科學家的不同反應,自然引出話題──生物入侵者,并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進行解釋。然后作者在第2、3、4段具體寫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由此擺出現象。作者先寫生物在自然條件下遷移、繁衍,“不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這樣寫,是對生物入侵者作明確的界定,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那么,為什么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會造成生物入侵現象呢?文章3、4兩段以斑貝、天牛、紅螞蟻、棕樹蛇為例做了具體說明。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進行探究。由于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偷渡”入境。第6、7段揭示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一部分人認為,經過“物競天擇”,可以制約“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達到新的生態平衡。另一部分人認為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展會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危害。第8段寫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應的措施。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本文是按照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首先引出話題(議題),接著擺出現象,再探討因果,最后討論對策?;旧鲜前凑仗岢鰡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

【寫法探究】

本文采用的邏輯順序說明事理的。這在上面已經分析了。現在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探究這樣安排說明方法的好處。本文主要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達比方的說明方法。列數字實際上也是一種用事實進行說明的方法。數字化的事實也能引發讀者的想象。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中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僅僅在20世紀40年代至今的60年間,關島鳥類就由11種減少到兩種,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到目前為止,人們為了清理和更換管道已耗資數十億美元?!薄皟H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兩句話中的數字,自然使人想到“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說服力。例如: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說明“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形成“生物入侵者”的人為的原因;舉出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打比方是為了使說明更形象。例如:“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讀者這一類“入侵者”的“移民”行為,是會對人類和自然造成危害的;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并悄悄地給人類造成危害;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十分形象。

【學法指導】

閱讀科技類文章,應學會篩選文章的主要信息。閱讀科技類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篩選信息。一篇科技文所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有科學知識信息,有社會歷史信息,有關于作者生活與創作方面的信息,如本文中提到的各種例子。這些都是顯性信息;閱讀文章還可以學到一些相關的寫作技巧,這是隱蔽信息,需要讀者去感悟,如:寫作的順序、運用的說明方法等。如果能較為準確地篩選信息,那么就有助于我們對文章的理解。

【問題研究】

1、為什么對發現一兩只從未見過的甲蟲這種普通人不會感到驚訝的事情,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會認為這“不是件尋常小事”?

2、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3、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4、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如果有,說給同學們聽聽。

5、普通人發現一兩只從未見過的甲蟲,只會感到新奇,不會考慮更多的問題;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此就會考慮許多問題:甲蟲是從哪里來的?甲蟲是如何到這里來的?甲蟲的生態是怎樣的?甲蟲是否會對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影響?等等。他們是不會視而不見的。

6、文章第2段已經寫到,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由于進行緩慢,并受到時間和空間跨度的限制,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失衡。如果這種遷移是由于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么它們的遷移速度就會極大地加快,也會很容易地突破時間和空間跨度的限制,后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7、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這種規律就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總結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于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于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后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8、本題啟發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提高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識。下面就是一則關于“生物入侵者”的最新報道。這則報道告訴我們:

⑴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仍隨時都有入侵的可能;

⑵我國對“生物入侵者”采取了嚴格的防范措施。

生物經典教案篇14

【學習目標】

1.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嘗試觀察、比較、歸納的科學探究方法。

3.初步確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關注動物的生活環境。

【問題導學】

一、實驗:觀察鯽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鯽魚的體色、體形,鱗片

(1)體色:背部色,腹部色,不容易被敵害發現,這是一種保護色。

(2)體形:呈形,能減少游泳時產生的。

(3)體表覆蓋著,具有保護作用。

2.觀察魚的側線:

輕輕撈起小魚,觀察鯽魚的側線,側線有什么作用?

3.觀察鯽魚的鰭:

(1)對照課本83頁,認識魚的各種鰭。

成對存在的(偶鰭)有:

成單存在的(奇鰭)有:

(2)用鑷子輕輕碰觸小魚,觀察鯽魚的運動,是什么提供了鯽魚前進時的動力?

(3)用皮筋扎住鯽魚的胸鰭和腹鰭,然后觀察鯽魚的運動有何變化,推斷鯽魚的胸鰭和腹鰭有什么作用?

4.觸摸魚的體表,體會一下有什么感覺。這對魚的生活有什么意義?

5.觀察鯽魚的鰓:

鰓的結構包括、和。

(1)魚的口在不停的開合,它是在喝水嗎?

(2)在魚口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紅墨水,觀察紅墨水從何處出來.說明了什么問題?

6.觀察魚的骨骼標本,結合圖2.2—7,了解魚脊柱的構造特點。

魚的脊柱是如何構成的?

二、魚類的特征

1.魚類的主要特征

(1)終生生活在中。

(2)身體呈。

(3)體表覆蓋著。

(4)用呼吸。

(5)用游泳。

(6)體內有一條有許多構成的脊柱。

(7)體溫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是動物。

2.除了鯽魚外,你還知道哪些魚類?

【歸納整理】

【反饋檢測】

1.鯽魚不容易被敵害發現,因為它的體色是()

A.背面深黑色和腹面白色B.背面灰色和腹面黑色

C.背面黑色和腹面灰色D.背面深灰黑色和腹面白色

2.“水上大世界,動物添精彩”下列只能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動物是()A.蚯蚓B.草魚C.青蛙D.獵豹

3.魚類游泳時的動力一般來自()

A.胸鰭和腹鰭的擺動B.口不斷吞水時的動力

C.軀干和尾部的擺動D.背鰭的擺動

4.側線是哪一類動物所特有的()

A.環節動物B.昆蟲C.鳥類D.魚類

5.下列動物真正屬于魚的是()

A.甲魚B.黃鱔C.鯨魚D.娃娃魚

6.水中的氧氣進入魚體內的途徑是()

A.水→口→鰓→血液B.水→鰓→血液

C.水→鼻→鰓→血液D.水→口→鼻→鰓→血液

7.下列敘述中與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無關的形態特征是()

A.身體分為頭、軀干和尾B.身體呈梭形

C.體表有鱗片和黏液D.身體的兩側有側線

8.鯽魚側線的作用是()

A.維持身體平衡B.協助運動C.測定方向和感知水流D.排泄

9.魚鰓的組成是由()

A.鰓絲B.鰓耙、鰓弓C.鰓絲、鰓弓D.鰓絲、鰓耙、鰓弓

10.小蝗蟲到池塘邊玩耍,遇見鯽魚正在無聊的吐泡泡。鯽魚開腔道:“‘旱鴨子’,你敢把頭沒在水中一個小時嗎?”小蝗蟲滿不在乎地說:“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個小時嗎?”鯽魚想了想說:“敢!”心里卻說:“等輪到我時,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來作證。于是小蝗蟲將頭深深浸入水中,一個小時后,小蝗蟲安然無恙的抬起頭,鯽魚頓時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鯽魚先生請便吧。”鯽魚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會兒便死了。

鯽魚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生物經典教案篇1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交異”“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低溫誘導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是需要學生了解的內容,教材通過4個示意圖直觀形象地說明了染色體結構變異的類型。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是本節的教學重點,涉及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單信體等概念,其中“染色體組”是本節課的核心概念之--。理解這概念,才能正確理解依據染色體效目變異衍生出的單倍體育種技術和多倍體育種技術。

學習本節之前,學生e經學習了近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即遺傳規律)、減數__、DNA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基因概念和功能的知識。因此,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的知識結合,能幫助學生構建更為直觀而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對“遺傳和變異”整體理解,也可為介紹人類進傳病、生物育種及生物進化等知識作鋪墊。

染色體變異發生在細胞__過程中,是細胞__異常產生的結果,因此細胞__是染色體變異的細胞學基礎。如果以學生已經掌握的細胞__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將會大大地降低學習的難度,并能有效幫助學生從已有知識中構建出新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本節主要的知識點及突破方法

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較集中,如染色體組的概念及數目判斷方法,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之間的關系,多倍體和單倍體育種等方面,突破方法如下

(1)染色體組概念:以辨圖、設問、討論和復習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組的概念。染色體組的概念較為復雜,如果直接講述,學生很難理解其實質??梢詮恼故灸行匀梭w染色體組成自制模型,讓學生回顧同源染色體的概念,然后將人類染色體分成兩組,讓學生觀察并討論兩組染色體組異同點等方式人手,設置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2)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概念:通過具體實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之間的關系。單倍體的概念是教學中的難點。教師可以采用教材中提供的蜜蜂的實例來分析蚱王、工蜂和雄蜂體內的染色體組數目,提出單倍體的概念,并設置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區分單倍體與一倍體,單倍體、二倍體與多倍體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3)單倍體與多倍體育種:用圖解、事例和圖表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多倍體和單倍體育種。二倍體、多倍體和單習是建立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之上的。單借體具有可比性將多低體和單傷體育種放在一-起來學習,有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育種的學

(4)染色體結構變異:以辨圖、設問、討論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

(5)“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的實驗:學生先進行實驗設計,制定實驗方案后,第2節課進行實驗操作。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二學生已經學過染色體、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等概念,為染色體組等新概念的構建奠定了認知基礎。前面學習的有絲__、減數__和受精作用、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等基礎知識,為創設問越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大多數學生對學習有精情,但學習的主動性不強,使乏深層次的思考.對基本概念、過程和原理往往一一知半鍋,不能靈活遠用所學知識。因此,教學中應設置好問題情境,讓學生觀察動手,思考和討論,適時引導追時啟發和酒時效勵由淺人深,構建染色體組等基本概念

三、教學目標

(一)生命觀念

1.說出染色體變異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的區別。

2.理解染色體組、單倍體、多倍體的概念、內涵和相互之間的關系。

(二)科學思維

舉例說出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在生產中的應用

(三)科學探究

體驗科學探究過程

(四)社會責任

1.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質疑、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2.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與人交流、尊重他人。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說出染色體數目變異

難點:

1.理解染色體組概念

2.理解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系

五、教學策略

1.通過多媒體直觀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的概念、種類

2.通過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染色體結構變異

3.以辨圖、設問討論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

生物經典教案篇16

1、教學目的

(一)知識目標

(1)理解DNA復制的含義。

(2)掌握DNA的復制過程。

(3)概述DNA復制的生物學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DNA復制的學習,讓學生掌握運用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分析問題。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和總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讓同學們認識與人合作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技術的進步在探索真理中的重要作用。

(2)讓同學們明白不論哪種假說只有在通過實踐檢驗并被證明是正確之后才能上升為科學理論。

2、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DNA復制的條件、過程及特點

(2)教學難點:DNA復制的過程

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獨特功能,把DNA的復制過程等重、難點知識編制成多媒體課件。將這些較難理解的重、難點知識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轉化為易于吸收的知識。

3、課的類型及主要教學方法

新授課;觀察法、分析法、談話法和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5、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講授]首先請大家來看這一張圖片(幻燈)

[提問]那大家知道這是一幅什么圖呢?

[回答]20__年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

[提問]那接下來我要問這樣一個問題(幻燈)如何將此會徽復制成兩個一樣的印章?

[回答]首先選一塊相同的原料,請最好的雕刻師傅進行雕刻等等方案。

[講授]我們今天的學習的內容就與復制有關.來看一下題目第3節DNA分子的復制

[板書]第三節DNA的復制

(2)講授新課

[講授]通過上兩節課有關DNA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及DNA的分子結構,我們先來復習一下DNA的分子結構。

[幻燈]1、DNA分子具有特殊的空間結構,也就是具有規則的()結構。

2、堿基互補配對原則:A與();G與()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連接。

[回答]雙螺旋;T;G;氫鍵

[講授]作為主要的遺傳物質DNA分子不僅能夠儲存大量的遺傳信息,還能傳遞遺傳信息,遺傳信息的傳遞就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那DNA是怎樣復制的呢?它的復制與它的雙螺旋分子結構有沒有什么聯系呢?讓我們帶著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

首先我們要考慮DNA是怎么進行復制的呢?即對DNA分子復制的推測(幻燈)

[板書]一、對DNA分子復制的推測

[講授]在學習之前我想請大家先閱讀一下書上第52頁關于DNA分子復制的推測的這段內容,這段內容主要是說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后,又發表了遺傳物質自我復制的假說,并提出了“半保留復制”這一概念。

[提問]通過剛剛的閱讀,誰可以解釋一下什么叫做半保留復制?

[回答]DNA分子復制時,DNA分子的雙螺旋將解開,互補的堿基之間的氫鍵斷裂,解開的兩條單鏈作為復制的模板,游離的脫氧核甘酸依據互補配對原則,通過形成氫鍵,結合到作為模板的單鏈上。由于新合成的每個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來DNA分子中的一條鏈,因此,這種復制方式被稱做半保留復制。

[講授]其實“半保留復制“只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一種對DNA復制方式的假說,對于的DNA的復制機理還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假說。另一種關于DNA復制方式較普遍的假說是“全保留復制“,既復制時DNA的兩條母鏈會分開分別復制形成兩條子鏈,之后兩條母鏈結合恢復原狀,新合成的兩條子鏈彼此互補結合形成一條新的雙鏈DNA分子。(幻燈)

現在知道了DNA復制方式的兩種假說,那DNA究竟是如何進行復制的呢?我們該以什么作為依據去分析判斷呢?剛剛_同學已經為我們解釋了什么叫做半保留復制.我也給出了大家全保留復制的概念。

[提問]那這兩種復制方式新合成的子代DNA有什么不同呢?

[回答]半保留復制新合成的每個DNA分子中,會保留原來DNA分子中的一條鏈;而全保留復制新合成的每個DNA分子中的兩條鏈都是新合成的。

[講授]根據這點我們只要區分親代與子代的DNA就可以清楚的知道DNA的復制方式究竟是半保留的還是全保留的??茖W家在1958年以大腸桿菌為實驗材料,運用同位素示蹤技術,設計了一個實驗檢驗了DNA的復制方式,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實驗是怎樣進行的。(幻燈)

[講授]科學家將先大腸桿菌放在含有15N標記的NH4Cl培養液進行培養,讓其繁殖幾代,提取此時大腸桿菌的DNA,接著將大腸桿菌轉移到14N的普通培養液中進行培養,于細胞分裂一次時提取大腸桿菌的DNA,于細胞分裂兩次時再提取一次DNA,最后將在這三個不同時期提取到的DNA進行離心,記錄下離心后試管中DNA的位置。

[提問]大家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可以想到為什么科學家要用15N和14N標記的兩種不同培養液來培養大腸桿菌嗎?

[回答]大腸桿菌在培養液中會用到N元素進行的復制,從而15N,14N被標記到鏈上,而由于兩者的密度不同,在DNA離心時導致沉降系數不同,使得DNA帶分布在試管中的不同位置,由此可以判斷出DNA的復制方式。

[講授]我們來看一下經離心后DNA帶在試管中的分布情況如何?比較三個試管中帶的分布情況,第一次提取的DNA離心后分布在靠近試管底部的位置,第二提取的DNA離心后分布在試管的中間位置,而第三次提取的DNA離心后有兩條DNA帶,一條分布在離試管底部最遠的位置,一條位于試管的中間位置。

[提問]解釋一下為什么這三條DNA帶分布在試管中的不同位置?可以從DNA帶的分布情況來判斷DNA的復制方式是什么?為什么不是全保留復制?

[回答]如果是以全保留進行復制的話就試管里只會有上下兩條帶,不會出現中間帶。

[講授]來看下大腸桿菌DNA的半保留復制過程。先在15N標記的培養液中進行DNA復制,合成的都是15N標記的雙鏈DNA,用15N15N表示,密度最大,所以離心后的DNA帶最靠近試管的底部;后轉移到14N的培養液中以半保留方式復制了一次,合成了只有一條鏈被15N標記的子代雙鏈DNA,用15N14N表示,密度居中,位置也居中;接著再復制一次時新合成了兩條DNA鏈都沒有被15N標記的子代雙鏈DNA,用14N14N表示,密度最小,也就離試管底部最遠.

其實這個實驗證明了DNA的復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進行的。

[板書]二、證明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

[講授]那知道了DNA是以半保留復制方式進行復制的,下面來學習DNA分子復制的過程,在學習之前,先請大家閱讀一下書上就第54頁的內容,來回答這幾個問題:

[板書]三、DNA復制的過程

[幻燈]DNA復制的概念?

[回答]指以親代DNA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過程。

[提問]那DNA復制的實質是什么呢?

生物經典教案篇1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舉例說出動物不同的行為,如取食行為、繁殖行為、防御行為、遷徙行為等。

2.說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

3.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實例,知道這些行為對生物生存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閱讀資料,觀看視頻、圖片等資源,鍛煉觀察能力、短時間內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資料分析的能力。

2.通過制定并實施探究實驗,鍛煉實踐能力及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動物的學習行為。

難點:

1.通過資料分析,說明動物的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動物的學習行為。

三、教學策略與手段

主要采用探究活動、多種媒體演示(視頻、圖片等)、啟發互動、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等策略,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活動體驗,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通過觀察、資料分析、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達成學習目標。

四、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常識和興趣點,導入新課

教師組織和引導

通過ppt課件呈現以下內容:

(1)駱賓王的著名古詩《詠鵝》。

(2)潘瑋柏《壁虎漫步》中的一句歌詞“有只壁虎懶洋洋地在漫步,但它吃起蚊子的動作很迅速。”

(3)播放視頻短片: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地震前漫天低飛的蜻蜓。

生物經典教案篇1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生物進化的主要依據——化石。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

能力目標:

1、通過對化石的觀察、比較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科學的設想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關目標:

1、結合我國出土的化石事例及其研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結合生物進化歷程的學習,進一步增強學生與生物和諧相處的教育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生物進化的證據和歷程。

2、難點:生物進化的證據和歷程。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引出新課】各種生物是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漸進化演變形成的。這一觀點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我們要問:

(1)人類是如何獲得這個結論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接受這一觀點,需要一定的依據或證據。有什么證據能夠證明各種生物是通過進化形成的?

(3)為什么生物會不斷發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樣進化的?這是這節課我們將要討論的問題。

一、生物進化的證據:

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時發現生物進化的歷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科學家是如何了解進化的歷程的?科學家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曾經生活過什么類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為研究地球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材料,通過化石了解生物進化的歷程。

我國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談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動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據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認為太行山曾經是海濱。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種原因,埋藏在地層中的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A袅斯糯镌械奶攸c,所以被用來研究古代生物,它們可以直接或間接證明某種生物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泻芏喾N,有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遺體化石,如骨骼化石、貝殼化石等;有保存植物葉片痕跡的印痕化石;還有遺跡、遺物化石等。為什么化石能夠說明生物的進化?地球的地層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層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據存在于各個地層中的化石,可以判斷生物類型和生存的年代。對不同地層中的化石進行分析比較發現:

(1)最古老的地層中沒有化石。

(2)從大約39億年前的地層中開始發現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層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較多;晚形成的地層中陸生生物的化石較多。

討論:科學家的這些發現說明了什么問題?

【小結】

(1)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我們得知原始地球是沒有生命的,生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

(2)根據對化石的研究,我們知道了生物進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發展過程。

【提問】生物進化的歷程是怎樣的?

二、生物進化的歷程與原始生命起源一樣,生物進化的歷程也是極其漫長的過程。現在地球上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經過漫長的歷程逐漸進化形成的。

在進化的早期,由于營養方式的差異,原始生命的一部分進化為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另一部分進化為不含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以后,這兩類原始生物分別沿著一定的歷程發展為動物界和植物界。

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的歷程過程中對不同類群的生物進化比較,對比不同類群的生物的結構、功能和生活習性,發現各類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點。一般說來,親緣關系近的生物類群,相同的特點較多,反之較少。根據分析比較,找出不同類群生物的關系和進化發展的順序。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對植物和動物兩類生物中的不同類群分析比較,認識它們的進化歷程。

1.植物進化的歷程:

提供各類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掛圖或投影片,組織學生對不同類群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環境比較分析,哪類生物結構簡單,比較低等,哪類生物比較復雜,較為高等,最后總結植物進化的歷程。

提問:植物進化的歷程可以反映生物進化的什么趨勢?

從生活環境看,進化的歷程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結構分析看,是從簡單到復雜;植物進化的總趨勢是由低等向高等發展。

1.動物進化的歷程:科學家采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動物進化的過程。

2.提供各類群動物代表動物的掛圖或投影片,比較各類動物的特點,并歸納動物進化的歷程以及進化的趨勢。

3.生物進化的趨勢:根據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進化的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生物經典教案篇19

教學目標

本節教學內容在生物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為: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從教材的內容上看,本課從觀察寵物入手,從生活實際出發,以感性認識為基礎,進一步探討有關問題,提高認識,促進今后的學習。因此,確定本節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運用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探究動物行為的成因;嘗試編寫探究實驗報告。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達交流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參加探究活動,培養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鼓勵創新;在問題探討中,認同人類學習或自身學習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

重點:動物行為對其生存的影響;認同人類學習和自身學習的重要性;探究實驗的實施。

難點:探究實驗材料的準備和操作過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動物世界》節目片段;經過整理的寵物行為觀察日記及關鍵圖片,并制作成課件;教材中“資料分析”中的圖文制成的課件;動物行為相關資料課件;菜青蟲卵的采集和隔離飼養關鍵步驟制成的課件,及采集和飼養資料;十字花科植物的葉片和非十字花科植物的葉片;布置學生準備。

學生準備:整理過的寵物行為觀察日記;菜青蟲卵的采集和隔離飼養及記錄;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查找有關菜青蟲的資料。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思路

知識源于生活,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深入生活,認識生活,在生活的體驗中汲取成長的營養。這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和動物有過接觸,因此,同學們都能列舉出一些動物的行為。通過課前一個月時間的觀察和《動物世界》節目片段的精彩回放,增強了感性認識。因此從敘述觀察到的動物行為入手,區分哪些是生物生來就有的行為,哪些是通過環境作用,由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再看資料分析材料,進一步學會區分認識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然后探究一種動物的行為,加深理解動物行為的成因,最后播放《動物世界》精彩片段,拓寬視野,增強趣味性,收到課雖盡意未止的效果。

動物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如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許多行為都有較強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學生,但從本質上理解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更為重要。因此教學中要以此為主線,精心設計,并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探究活動中,要鼓勵學生提出和實施個性化的探究方案,肯定符合科學性的自主性探究活動,倡導創新,合作交流。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扮演的只是引導、點撥、協助、積極參與的旁觀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料,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在體驗中感受,在感受中主動獲取,積極探索,提高能力。

生物經典教案篇20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節開花和結果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性學習和科學探究活動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結構。

2.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描述出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3.模擬人工輔助傳粉,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良好習慣。

重點和難點

1.雄蕊和雌蕊(花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2.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3.愛花習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

一、花的結構

1.花托2.萼片3.花瓣4.雄蕊5.雌蕊

小結: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解剖桃花(鮮花、冰凍鮮花或浸制標本)或當地常見的典型的一種被子植物的花。認識花的各部分結構,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據假設,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桃花模型,認識花的結構,分析、交流,明確雌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驗證假設,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三: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性學習,回憶平時常見的被子植物的花,對照彩圖進行聯想、觀察,認識花的結構,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四: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花的結構,對照已經解剖開的桃花(鮮花或掛圖)黏貼圖,根據疑惑,進一步認識花的結構,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組織學生畫花、說花,圍繞困惑:與果實和種子形成有關的結構可能是什么?進行學法指導,利用CAI組織學生探究花的結構,巡視指導,幫助學生得出結論。利用桃花模型質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它還能發育成果實嗎?請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觀察模型,認識結構,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用優美的詩句帶領學生回到那鮮花盛開的季節,充分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觀察能力,請學生帶著疑惑,自學、相互交流,認識花的結構,明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用花的黏貼圖引導學生思考花是怎樣結出果實的?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花的結構。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結構不易看到,在探究時要注意聯系實際,用掛圖或板圖進行說明,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二、傳粉和受精

1.傳粉: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

2.受精:精子和卵細胞相融合的過程。

方案一:調動經驗儲備,運用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回憶,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進一步了解傳粉過程,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方案二:根據問題,仔細觀看錄像(CAI課件),合作交流,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方案三:課前小組合作排練,課上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表演(蟲媒花和風煤花)傳粉過程,在活動中,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三、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據問題,調動經驗儲備,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最終在合作交流中,進一步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方案三:針對書中的不解之處,在教師指導下,利用活動教具,黏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方案四:在教師幫助下,列表回顧種子的結構、果實的組成和子房的結構等知識。

運用邏輯思維和推理的方法,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創設問題情境:花落后能結出果實。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指導學生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愛花習慣教育模擬表演人工輔助傳粉的方法,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870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酒万铺-酒水招商-酒水代理 | 颚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制砂机-新乡市德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 超声波焊接机_超音波熔接机_超声波塑焊机十大品牌_塑料超声波焊接设备厂家 | 西安文都考研官网_西安考研辅导班_考研培训机构_西安在职考研培训 | 复合肥,化肥厂,复合肥批发,化肥代理,复合肥品牌-红四方 | 昆明化妆培训-纹绣美甲-美容美牙培训-昆明博澜培训学校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_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不卡_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AV_精品一区美女视频_日韩黄色性爱一级视频_日本五十路人妻斩_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4_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四区_国产小萍萍挤奶喷奶水_亚洲另类精品无码在线一区 | 对夹式止回阀厂家,温州对夹式止回阀制造商--永嘉县润丰阀门有限公司 | 电主轴,车床电磨头,变频制动电机-博山鸿达特种电机 | 代写标书-专业代做标书-商业计划书代写「深圳卓越创兴公司」 | 抓斗式清污机|螺杆式|卷扬式启闭机|底轴驱动钢坝|污水处理闸门-方源水利机械 | 山东成考网-山东成人高考网| 防爆电机_ybx3系列电机_河南省南洋防爆电机有限公司 | 万烁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公司加盟,设计院加盟分公司,市政设计加盟 | 烟台金蝶财务软件,烟台网站建设,烟台网络推广 | 冷凝锅炉_燃气锅炉_工业燃气锅炉改造厂家-北京科诺锅炉 | 奇酷教育-Python培训|UI培训|WEB大前端培训|Unity3D培训|HTML5培训|人工智能培训|JAVA开发的教育品牌 | 甲级防雷检测仪-乙级防雷检测仪厂家-上海胜绪电气有限公司 | 加气混凝土砌块设备,轻质砖设备,蒸养砖设备,新型墙体设备-河南省杜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德州网站开发定制-小程序开发制作-APP软件开发-「两山开发」 | 工控机-工业平板电脑-研华工控机-研越无风扇嵌入式box工控机 | 上海新光明泵业制造有限公司-电动隔膜泵,气动隔膜泵,卧式|立式离心泵厂家 | 色油机-色母机-失重|称重式混料机-称重机-米重机-拌料机-[东莞同锐机械]精密计量科技制造商 | 高压包-点火器-高压发生器-点火变压器-江苏天网 | 高防护蠕动泵-多通道灌装系统-高防护蠕动泵-www.bjhuiyufluid.com慧宇伟业(北京)流体设备有限公司 | 氧化锆陶瓷_氧化锆陶瓷加工_氧化锆陶瓷生产厂家-康柏工业陶瓷有限公司 | 节流截止放空阀-不锈钢阀门-气动|电动截止阀-鸿华阀门有限公司 | 回转炉,外热式回转窑,回转窑炉-淄博圣元窑炉工程有限公司 | 防勒索软件_数据防泄密_Trellix(原McAfee)核心代理商_Trellix(原Fireeye)售后-广州文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球形钽粉_球形钨粉_纳米粉末_难熔金属粉末-广东银纳官网 | 分轨 | 上传文件,即刻分离人声和伴奏| 涂层测厚仪_漆膜仪_光学透过率仪_十大创新厂家-果欧电子科技公司 | 六维力传感器_三维力传感器_二维力传感器-南京神源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陕西华春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快速门厂家-快速卷帘门-工业快速门-硬质快速门-西朗门业 | 深圳侦探联系方式_深圳小三调查取证公司_深圳小三分离机构 | 岩石钻裂机-液压凿岩机-劈裂机-挖改钻_湖南烈岩科技有限公司 | pH污水传感器电极,溶解氧电极传感器-上海科蓝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 氢氧化钾厂家直销批发-济南金昊化工有限公司 | Trimos测长机_测高仪_TESA_mahr,WYLER水平仪,PWB对刀仪-德瑞华测量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工业设计,人工智能,体验式3D展示的智能技术交流服务平台-纳金网 J.S.Bach 圣巴赫_高端背景音乐系统_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