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規劃教學流程,增強教學自信心。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怎么才能寫好?這里分享一些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方便大家學習。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從誕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為了生存和發展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斗爭等史實。理解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認識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動力之一。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工業壓迫的史實,學會史論結合的方法。通過分析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掌握一分為二看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工業的壓迫和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本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利益所進行的斗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帝國主義對民族工業的壓迫與摧殘;本國封建主義和軍閥官僚政府對民族工業的摧殘與破壞;民族資產階級斗爭的目的。
難點:為什么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與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的關系。
教學建議:
(1)首先讓學生回憶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狀況,指出發展曲折,設問:為什么中國民資發展曲折緩慢呢?由民族資本主義受雙重壓迫的漫畫導入新課。
(2)“在夾縫中求生存”一目,教師需要講述兩方面問題:外國資本主義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壓迫。然后結合教材,分析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壓迫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以補充一些相關的材料題加深學生的理解。
(3)“在斗爭中求發展”一目,則需要依據教材分析民族資本主義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以補充介紹民族資本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斗爭具體的一些表現。最后教師需要總結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受到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不可能有充分地發展。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人際交往中受歡迎的品質和不受歡迎的品質,知道什么是青春期閉鎖心理及其危害,能夠說出交友的原則。
能力目標:能夠繪制自己的人際關系樹輪圖,并能夠據此分析、概括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什么是友誼,能夠對教材中提供的交友案例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法,能夠運用友誼的原則指導自己與同學的交往,能夠恰當的解決自己的交友的困惑與沖突,能夠作出負責任的選擇。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愿意和同學交往,不封閉自己。在與同學交往中,尊重他人,寬容誠信,追求友誼,但不失原則。接受自己的人際關系現狀,愿意改變自己,悅納他人,培養開朗活潑的性格。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懂得在同學交往中“開放自己,積極交往”態度的重要性及受人歡迎的品質。
2、教學難點: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誼,怎樣才能更好地呵護同學間的深厚友誼。
三、課前準備
搜集一些班級中同學交往的典型案例,調查班級同學對朋友、友誼的不同看法、傾向性的意見。
四、板書設計
1、我的人際圈
(1)了解自己的人際關系。
(2)受歡迎的同學具有的品質。
2、與友同行
(1)什么是友誼。
(2)友誼的作用。
(3)怎樣建立和發展真誠的友誼。
五、教學設計
活動一:創設情境課堂導入
播放和欣賞周華健的歌曲《朋友》Flash。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嗎?你了解自己的人際關系嗎。
活動二:填寫“人際關系樹輪圖”
請同學們一起填寫“人際關系樹輪圖”,了解有多少人進入你的人際圈,并在組內進行交流。
自己分析:你對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滿意嗎?
活動三:采訪同學,傳授交友秘方
每小組評出一個“朋友最多的同學”,并讓其他同學采訪他(她):“你是怎樣去跟同學打交道的?怎樣去交朋友的?”
(小結)交朋友應該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真誠、友好、善良、負責任等品德會使我們在與同學交往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較強的溝通意識和溝通能力,也會使自己在集體中具有更高的人氣指數。
活動四:案例討論理解朋友的涵義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請你用“朋友是......可以......”的句型編寫。(播放歌曲《朋友》的背景音樂)同學相互贈送自己編寫的“贈言”,傳遞朋友間真誠的友情。
活動五:講故事,談友情
講述自己與朋友相處的故事,談談自己的友情。在故事會后,讓學生歸納建立和呵護同學友誼的原則。
活動六:齊唱歌曲升華友情
齊唱歌曲《朋友》。結束上課。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明確等差數列的定義.
2.掌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會解決知道中的三個,求另外一個的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歸納能力.
教學重點
1.等差數列的概念;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教學難點
等差數列“等差”特點的理解、把握和應用
教具準備
投影片1張
教學過程
(I)復習回顧
師:上兩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數列的定義及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這兩個公式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數列的特點,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講授新課
師:看這些數列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1,2,3,4,5,6;①
10,8,6,4,2,…;②
生:積極思考,找上述數列共同特點。
對于數列①(1≤n≤6);(2≤n≤6)
對于數列②-2n(n≥1)(n≥2)
對于數列③(n≥1)(n≥2)
共同特點:從第2項起,第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都等于同一個常數。
師:也就是說,這些數列均具有相鄰兩項之差“相等”的特點。具有這種特點的數列,我們把它叫做等差數。
一、定義:
等差數列:一般地,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空的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個數列都是等差數列,它們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師:等差數列定義是由一數列相鄰兩項之間關系而得。若一等差數列的首項是,公差是d,則據其定義可得:
若將這n-1個等式相加,則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師:看來,若已知一數列為等差數列,則只要知其首項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項。
如數列①(1≤n≤6)
數列②:(n≥1)
數列③:(n≥1)
由上述關系還可得:即:則:=如:三、例題講解
例1:(1)求等差數列8,5,2…的第20項
(2)-401是不是等差數列-5,-9,-13…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解:(1)由n=20,得(2)由得數列通項公式為:由題意可知,本題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數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這個數列的第100項。
(Ⅲ)課堂練習
生:(口答)課本P118練習3
(書面練習)課本P117練習1
師:組織學生自評練習(同桌討論)
(Ⅳ)課時小結
師:本節主要內容為:①等差數列定義。
即(n≥2)
②等差數列通項公式(n≥1)
推導出公式:
(V)課后作業
一、課本P118習題3.21,2
二、1.預習內容:課本P116例2P117例4
2.預習提綱:
①如何應用等差數列的定義及通項公式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②等差數列有哪些性質?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4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旨在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同時,由于英語作為基礎課影響著對人才的培養效果,為此,為了迎合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對英語人才的需求,要求教師在對高職學生英語表達技能、認知能力等進行培訓過程中,應注重將案例教學法融入到課堂教學環境中,由此打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空間,且就此活躍課堂氛圍。以下就是對案例教學法在高職英語中應用的詳細闡述。
1.案例教學法優勢分析
就當前的現狀來看,案例教學法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案例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應依據課堂教學難點提供案例,并設置問題,由此來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索過程中以查閱文獻等形式來獲取問題答案,即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情境中,達到最佳的知識學習狀態;
第二,在案例教學法教學模式下,要求教師應注重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案例資源,并確保教學案例取自于日常生活,繼而引導學生在案例教學法的導向下,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同時,案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貫穿可引導學生在案例分析過程中承擔醫生、商人、法官等不同的社會角色,從而便于學生畢業后快速的融入到社會環境中;
第三,傳統教學模式呈現出"以傳授法為主"的教學特點,繼而由此影響到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案例教學法在實踐應用過程中逐漸推動教師由主導者轉向指導者,即注重鼓勵學生在實踐學習過程中發揮自身課堂主導地位,討論、分析教學問題,由此提升整體學習效率。
2.案例教學法在高職英語中的具體應用
2.1案例準備。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要求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高職學生特點準備教學案例。同時,在教學案例準備過程中為了保障案例資源的廣泛應用,應注重將案例獲取渠道擴展至雜志、報紙、企業商務文案、互聯網等領域中,由此來滿足高職學生英語知識學習需求。
例如,某教師在《UnitOnemovie!PartfiveVocabularyincontext》課題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即將案例教學法貫穿于其中,同時首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所需復習的單詞、句型,然后選擇1名同學對句型含義進行講解,同時在句型解讀過程中回答教師所提出的"yes"or"no"的問題。其次,在學生句型分析完成后,教師再次為學生呈現與之相關的人物事件案例,并提出:Doyouknowhim?的問題,由此來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想,且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索過程中自主查閱相關資料,繼而達到最佳的知識學習狀態。
再如,某教師在《UnitOnemovie!PartfiveVocabularyincontext》教學過程中為了深化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1],即為學生呈現了"ModernTime"電影片段,并將其作為案例資源,提出:Whatkindofthefilmisit?課堂問題,且要求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等形式探索問題答案,同時隨機選擇2名同學對問題進行解析,由此提升整體課堂教學效率。
2.2課堂分析、討論。在傳統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下逐漸誘發學生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為此,為了打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要求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將案例教學貫穿于課堂中,并注重以課堂分析、討論的形式達到英語知識教學目的。例如,某教師在《金融英語》教學過程中,為了深化學生對抽象英語知識的理解,即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引入了中央銀行幾次提高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案例資源,從而確保案例信息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貼近性。同時,在教學案例提供的基礎上,教師亦將45名學生劃分為6組,并確保每組小組成員為5-7個,且給定學生10min討論時間,要求學生以英語語言表達形式對案例內容進行探討,以此達到最佳的教學狀態[2]。此外,在課堂問題分析過程中,亦要求教師應注重發揮自身"監督員"職責對學生討論行為加之正確的引導,由此來提升整體課堂教學質量,并引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情境中,挖掘自身潛力,深化自身對英語知識的了解。
2.3案例總結。在高職英語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為了達到高效率教學狀態,強調對案例進行總結亦是至關重要的,為此,要求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綜合學生學習小組討論情況將討論分析結果以案例分析報告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時在分析報告內容完善過程中明確案例分析難點及解決方法,且注重以英文形式進行標注,由此達到案例總結目的。從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案例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有助于實現對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等的訓練,因而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著重強調對其的有效落實[3]。
3.結論
綜上可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其對高職學生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迎合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提出的人才需求,要求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將案例教學法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同時,注重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引入真實且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案例,以此來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熱情,達到最佳的英語知識教學狀態,并就此提升學生整體學習效率。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5
高中政治不僅僅是一種學科,更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傳承,是我們傳統優良品質的傳遞,是我們世世代代美好品質的傳播。第二學期高三政治綜合教學計劃,具體請看以下內容。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年級現有16個班級,9個選科類型,理科10個班級,其中物理4個班級,共197人,化學3個班級,共145人,生物3個班級,共163人;文科4個班級,其中政治2個班級,共108人,歷史1.5個班級,共64人,地理0.5個班級,共23人,也就是有一個班級是地理、歷史混合班;藝術類兩個班級,其中美術選修80人,音樂選修5人。另有18個體育生分布在物理(1)、歷史(6)、政治(11)等班級中。
二、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精心備課。針對工作量相對較輕的情況,我們會精心準備每一節課。每節課都設計一份教學案。內容包括本節課的高考考點、考點綜述、重難點突破,易混點、04-07年有關本考點的歷屆高考題、該節課的反饋練習等。
2、提高課堂效率。以教學案為基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做好課前準備、課后鞏固。
3、分層次教學。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多給一些時間自由消化,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每節課留5分鐘對重要觀點進行強化記憶。
4、發揮課代表的作用,自覺組織背誦和默記。及時聯系老師,反饋信息。
5、每周一次綜合測試,及時講評。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6
一、現狀分析
1.教師現狀分析
本組共有成員8名,其中市級骨干教師3名,區級骨干教師2名,高級教師6名。中青年教師居多,應該說是一個年輕的、充滿活力的團隊。
2.學科發展現狀分析
本組在近幾年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一批中青年教師迅速成長,成為我校教育教學的骨干力量,為學校的持續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與同類學校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響當當的品牌。
二、教研課題
1、各年級備課組有關教師領銜的各個微型課題
2、《構建自主、互動、生命化高中歷史課堂的研究》
3、《以“問題場”為載體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三、工作措施
在新的學期里,我組學科教研工作一方面將遵循市區兩級教研室的規定,以課程改革為中心,進一步改進教學研究方式,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研究歷史課程標準和教材,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引導并幫助教師不斷提高對課程的理解水平和課堂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將圍繞學校新學期教學工作要求,以“板塊三串式備課”和“二備二上”、“微型課題研究”為抓手,深入學習領會我校的辦學理念,努力將先進的辦學理念內化、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圍繞構建清晰、高效課堂這個目標,全面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質量;貫徹一個標準(課程標準),提高兩種能力(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及教師挖掘、整合教學資源的能力),注重實效,為我校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第一、抓實常規工作
1、加強備課。強化備課組的集備功能,發揚團隊協作精神,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做到資源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
2、認真上課,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做好教學活動的設計、分析、評價和總結工作。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方法的指導,及時將知識歸納、總結,形成知識網絡;重視考前訓練和講評,研究高考,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扎實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加強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學習,使每一位教師都能靈活運用現代網絡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作業量要適當,不留重復機械性的作業;留了作業要及時批改、反饋。
4、加大對學生的檢查力度,課堂上要經常提問或安排小考;每個單元之后要進行單元測試;每次月考之后要及時召開備課組分析會,及時診斷、反思,及時研究、制定調控方案,并在教學中及時解決。
5、堅持相互聽課、相互評課。嚴格執行組內公開課制度,組內多討論、多交流。通過聽課等形式促進教學活動的科學性與實效性。發揚本組“傳幫帶”的優良傳統,新教師不光要虛心向老教師學習,多聽課,多請教,更要多鉆研,老教師也能從新教師身上感受不同的.教學風格,取長補短,做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6、定期開展教研活動。群策群力,匯集全組智慧,推進校本研究,以開拓進取的精神搞好常規教學工作組織本組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和課標,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教研活動,一方面了解最新的教改動態和信息,另一方面,也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第二、大力改進課堂教學
國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倡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里所提出的兩個“有利于”,概括地說就是——發揮兩個作用(主導與主體),轉變兩個方式(教與學),使歷史課堂多多呈現“動”與“活”的情景,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師生關系,探究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一個組織者和一個引導者,倡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靈活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提高,真正讓學生愛學習,會學學習!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和拓展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
第三、切實搞好校本教研活動
1、根據新課程理念和要求,對課型與教學模式作更加深入地研究,本學期高一、高二、高三重點研究復習課和講評課。教研要與歷史學科中考熱點、疑點、難點相結合。要梳理學科知識體系,明確學科主干知識,考試重點。明確學科基本技能以及學科能力要求達到的相應標準。研究學科基本觀點、思想方法并體現對學生認知結構,思維發展應實現的水準。弄清制約學生發展的瓶頸或最薄弱的環節,選好復習的切入點、突破口。研究復習的策略、對策,結合學科專題解決好復習課怎么上。通過復習研究課、觀摩課等形式探討提高課堂效率的途徑。
2、根據學校的校本課題“挖掘整合教材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并結合我組實際和學科特點,本學期組織教師重點進行“新課程背景下微型課研究”活動,我們將定期開展研究工作,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3、集體備課要按照學校制定的基本程序進行:分配任務→制定計劃→主備人精備→集體研討→個人細備→分散上課→教學反饋。
4、鼓勵組內教師寫詳案,教案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進行課堂情景設置與問題串設計,有獨到見解和創新,在教案上有特殊批注,以備常規檢查和參加優秀教案評比。
5、積極參加聽、評課活動。根據學校安排,本學期各備課組成員要結合校本教研推出一節公開課,每一位任課教師都要積極參與磨、聽、評課并及時進行反思,并將聽、評課文字材料上傳校園網。
6、加強青年教師培養。組織本組教師以老帶新、互幫互學活動,從而力促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督促青年教師加強基本功訓練,激勵青年教師參加各種級別基本功競賽,主動、積極投入課改,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撰寫教學后記、教學論文,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鼓勵老師們訂閱學科雜志,了解、學習前沿知識,開闊眼界,在教學上瞻前顧后,高屋建瓴。
第四、認真抓好畢業班教學工作
1、積極發揮集體智慧,打好團體戰。本學科要做到"統一要求、統一備課、統一進度、統一考查"。著力提高課堂效率;課后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對于兩類希望生,要依據學生個性實施因材施教,為他們定準目標,定期輔導,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們更好發展。同時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
2、組織高三教師認真鉆研、深入研究近年高考歷史試題的特點,明確高考導向與試題改革的趨勢。聯系近幾年考試題,探討復習新思路;及時汲取外部信息,調整教學策略,使高三的復習教學更具有科學性和實效性。
最后,在教務處直接領導下,我們歷史教研組全體教師一定能夠團結協作,以大局為重,圓滿完成本學期的各項任務!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7
高一化學離子反應教案
離子反應考點要求:
1.離子共存問題是高考中的常見題型,是每年必考的題型。今后命題的發展趨勢是:
(1)增加限制條件,如強酸性、無色透明、堿性、pH、甲基橙呈紅色、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等;
(2)定性中有定量,如“由水電離出的c(H+)=1×10-4mol·L-1的溶液中……”。
2.離子方程式的正誤書寫也是歷年高考必出的試題。從命題的內容看,存在著三種特點:
(1)所考查的化學反應均為中學化學教材中的基本反應;錯因大都屬于化學式能否拆分、處理不當、電荷未配平、產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應等;有量的限止的離子方程的書寫或正誤判斷也是近幾年考查的重點內容,也是這部分的難點。
(2)所涉及的化學反應類型以復分解反應為主,而溶液中的氧化還原反應約占15%;
(3)一些重要的離子反應方程式,在歷年考卷中多次重復。如Na與H20的反應、Fe與鹽酸或稀H2S04的反應自1992年以來分別考過多次。
(4)考查離子方程式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學生使用化學用語的準確程度和熟練程度,具有一定的綜合性,預計今后的考題還會保留。
重點、難點:
離子共存,離子方程式的正誤判斷是本節的重點內容;有量限止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或判斷正誤是本節的難點
基本概念:
1、離子反應、電解質、非電解質、離子方程式
(1)離子反應
定義:有離子參加的反應。
類型:
n離子互換的非氧化還原反應:當有難溶物(如CaCO3難電離物(如H20、弱酸、弱堿)以及揮發性物質(如HCl)生成時離子反應可以發生。
n離子間的氧化還原反應:取決于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相對強弱,氧化劑和還原劑越強,離子反應越完全
n注意點:離子反應不一定都能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n如實驗室制氨氣(NH4)2SO4+Ca(OH)2稢aSO4+2NH3↑+2H2O
H2S氣體的檢驗Pb(AC)2+H2S=PbS↓+2HAc(注:Pb(AC)2可溶于水的鹽的弱電解質)
(2)電解質、非電解質、強、弱電解質
l電解質: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
l非電解質:在水溶液和熔化狀態都不導電的化合物。
l強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l弱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l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的注意點
①電解質的強弱與其在水溶液中的電離程度有關,與其溶解度的大小無關。例如:難溶的BaS04、CaS03等和微溶的Ca(OH)2等在水中溶解的`部分是完全電離的,故是強電解質。而易溶于水的CH3COOH、H3P04等在水中只有部分電離,故歸為弱電解質。
②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能力的強弱只與自由移動的離子濃度及離子所帶的電荷數有關,而與電解質的強弱沒有必然的聯系。例如:一定濃度的弱酸溶液的導電能力也可能比較稀的強酸溶液強。
③強電解質包括:強酸(如HCl、HN03、H2S04)、強堿(如NaOH、KOH、Ba(OH)2)和大多數鹽(如NaCl、MgCl2、K2S04、NH4C1)及所有的離子化合物;弱電解質包括:弱酸(如CH3COOH)、弱堿(如NH3·H20)、中強酸(如H3PO4),注意:水也是弱電解質。
④共價化合物在水中才能電離,熔融狀態下不電離
舉例:KHSO4在水中的電離式和熔融狀態下電離式是不同的。
(3)離子方程式:
定義: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
使用環境:離子程式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下才可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2、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1)離子反應是在溶液中或熔融狀態時進行時反應,凡非溶液中進行的反應一般不能寫離子方程式,即沒有自由移動離子參加的反應,不能寫離子方程式。如NH4Cl固體和Ca(OH):固體混合加熱,雖然也有離子和離子反應,但不能寫成離子方程式,只能寫化學方程式。即:
2NH4Cl(固)+Ca(OH)2(固)稢aCl2+2H2O+2NH3↑
(2)單質、氧化物在離子方程式中一律寫化學式;弱酸(HF、H2S、HCl0、H2S03等)、弱堿(如NH3·H20)等難電離的物質必須寫化學式;難溶于水的物質(如CaC03、BaS03、FeS、PbS、BaS04,Fe(OH)3等)必須寫化學式。如:
CO2+2OH-=CO32-+H2OCaC03+2H+=CO2↑+H20+Ca2+
(3)多元弱酸的酸式鹽的酸根離子在離子方程式中不能拆開寫。如NaHS03溶液和稀硫酸反應:HSO3-+H+=SO2↑+H2O
(4)對于微溶物的處理有三種情況;
①在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時,微溶物用化學式表示。如Na2S04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2Ag++SO42-=Ag2S04↓
②當反應物里有微溶物處于溶液狀態(稀溶液),應寫成離子的形式。如C02氣體通人澄清石灰水中:CO2+Ca2++2OH-=CaCO3↓+H2O
③當反應物里有微溶物處于懸濁液或固態時,應寫成化學式。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03溶液:Ca(OH)2+CO32-=CaCO3↓+H2O。
(5)操作順序或反應物相對量不同時離子方程式不同,例如少量燒堿滴人Ca(HC03)2溶液,有
Ca2++HCO3-+OH-=CaCO3↓+H2O
少量Ca(HC03)2溶液滴人燒堿溶液(此時NaOH過量),有
Ca2++2OH-+2HCO3-=CaCO3↓+CO32-+2H2O
1.離子共存問題
(1)“不共存”情況歸納
①離子之間相互結合呈沉淀析出時不能大量共存。如形成BaS04、CaS04、H2Si03、Ca(OH)2、MgS03、MgC03、PbCl2、H2S04、Ag2S04等。
②離子之間相互結合呈氣體逸出時不能大量共存,如:H+與S2-、HCO3-、SO32-、HSO3-和OH-與NH4+等,由于逸出H2S、C02、S02、NH3等氣體或S2-變成HS-,CO32-變成HCO3-而不能大量共存。
③離子之間相互結合成弱電解質時不能大量共存。如:H+與CH3COO-、OH-、PO43-等離子,由于生成CH3COOH、H20、HPO42-、H2PO4-、H3P04而不能大量共存。
④離子之間發生雙水解析出沉淀或逸出氣體時不能大量共存,如Al3+與AlO2-、Fe3+與HCO3-、Al3+與HS-、S2-、HCO3-、CO32-等離子。
⑤離子之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時不能大量共存,如:Fe3+與S2-、Fe3+與I-等。
⑥離子之間相互結合成絡離子時不能大量共存。如Fe3+與SCN-生成2+,Ag+、NH4+、OH-生成+,Fe3+與C6H5OH也絡合等
(2)離子在酸性或城性溶液中存在情況的歸納。
①某些弱堿金屑陽離子,如:Zn2+、Fe3+、Fe2+、Cu2+、Al3+、NH4+、Pb2+、Ag+等。在水溶液中發生水解,有OH-則促進水解生成弱堿或難溶的氫氧化物。故上述離子可和H+(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不能與OH-(在堿性溶液中)共存。但有NO3-存在時的酸性溶液,Fe2+等還原性離子不與之共存。
②某些弱酸的酸式酸根離子,如HCO3-、HS-等可和酸發生反應,由于本身是酸式酸根,故又可與堿反應,故此類離子與H+和OH-都不能共存。
③某些弱酸的陰離子,如:CH3COO-、S2-、CO32-、PO43-、AlO2-、SO32-、ClO-、SiO32-—等離子在水溶液中發生水解,有H‘則促進其水解,生成難電離的弱酸或弱酸的酸式酸根離子。所以這些離子可和OH-(在堿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不能與H+(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
④強酸的酸根離子和強堿的金屬陽離子,如:Cl-、Br-、I-、SO42-、NO3-、K+、Na+等離子,因為在水溶液中不發生水解,所以不論在酸性或堿性溶液中都可以大量共存。但SO42-與Ba2+不共存。
⑤某些絡離子,如+,它們的配位體能與H+結合成NH3++2H+=Ag++2NH4+,所以,它們只能存在于堿性溶液中,即可與OH-共存,而不能與H+共存。
分析:“共存”問題,還應考慮到題目附加條件的影響,如溶液的酸堿性、PH值、溶液顏色、水的電離情況等。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正弦、余弦定理,了解三角形中的邊與角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通過具體的探究活動,了解正弦、余弦定理的內容,并從具體的實例掌握正弦、余弦定理的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實例的探究,體會到三角形的和諧美,學會穩定性的重要。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正弦、余弦定理應用以及公式的變形
難點:
運用正、余弦定理解決有關斜三角形問題。
知識梳理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在△ABC中,若角A,B,C所對的邊分別是a,b,c,則
(1)S=2ah(h表示邊a上的高)
(2)S=2bcsinA=2sinC=2acsinB
(3)S=2r(a+b+c)(r為△ABC內切圓半徑)
問題1:在△ABC中,a=3,b2,A=60°求c及BC問題2在△ABC中,c=6A=30°B=120°求ab及C
問題3在△ABC中,a=5,c=4,cosA=16,則b=
通過對上述三個較簡單問題的解答指導學生總結正余弦定理的應用;正弦定理可以解決
(1)已知兩角和任一邊,求其他兩邊和一角;
(2)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求另一邊和其他兩角
余弦定理可以解決
(1)已知三邊,求三個角;
(2)已知兩邊和它們的夾角,求第三邊和其他兩角
我們不難發現利用正余弦定理可以解決三角形中“知三求三”知三中必須要有一邊
應用舉例
【例1】(1)(2013·湖南卷)在銳角△ABC中,角A,B所對的邊長分別為a,b.若2asinB3b,則角A等于()
A.3B.4C.6
(2)(20__·杭州模擬)在△ABC中,角A,B,C所對的邊分別為a,b,c,若a=1,c=2,B=45°,則sinC=______.
解析(1)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及已知得2sinA·sinB=3sinB,∵B為△ABC的內角,∴sinB≠0.3
∴sinA=2又∵△ABC為銳角三角形,
∴A∈02,∴A=3
(2)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1+32-2×2=25,即b=5.c·sinB
所以sinCb4
答案(1)A(2)5
【訓練1】(1)在△ABC中,a=3,c=2,A=60°,則C=
A.30°B.45°C.45°或135°D.60°
(2)在△ABC中,內角A,B,C的對邊分別是a,b,c,若a2-b2=3bc,sinC=3sinB,則A=
A.30°B.60°C.120°D.150°
解析(1)由正弦定理,得sin60°sinC,解得:sinC=2,又c<a,所以C<60°,所以C=45°
(2)∵sinC=23sinB,由正弦定理,得c=23b,b2+c2-a2-3bc+c2-3bc+3bc3∴cosA=2bc==2bc2bc2,又A為三角形的內角,∴A=30°.
答案(1)B(2)A
規律方法
已知兩角和一邊,該三角形是確定的,其解是唯一的;
已知兩邊和一邊的對角,該三角形具有不唯一性,通常根據三角函數值的有界性和大邊對大角定理進行判斷。
【例2】(20__·臨沂一模)在△ABC中,a,b,c分別為內角A,B,C的對邊,且2asinA=(2b-c)sinB+(2c-b)sinC.(1)求角A的大小;
(2)若sinB+sinC=3,試判斷△ABC的形狀。
解(1)由2asinA=(2b-c)sinB+(2c-b)sinC,
得2a2=(2b-c)b+(2c-b)c,
即bc=b2+c2-a2,b2+c2-a21
∴cosA=2bc=2,
∴A=60°.
(2)∵A+B+C=180°,
∴B+C=180°-60°=120°
由sinB+sinC=3,
得sinB+sin(120°-B)=3,
∴sinB+sin120°cosB-cos120°sinB=3.33
∴2sinB+2B=3,
即sin(B+30°)=1.∵0°<b<120°,<p="">
∴30°<b+30°<150°.<p="">
∴B+30°=90°,B=60°.
∴A=B=C=60°,
△ABC為等邊三角形.
規律方法
解決判斷三角形的形狀問題,一般將條件化為只含角的三角函數的關系式,然后利用三角恒等變換得出內角之間的關系式;
或將條件化為只含有邊的關系式,然后利用常見的化簡變形得出三邊的關系。另外,在變形過程中要注意A,B,C的范圍對三角函數值的影響。
課堂小結
1.在解三角形的問題中,三角形內角和定理起著重要作用,在解題時要注意根據這個定理確定角的范圍及三角函數值的符號,防止出現增解或漏解。
2.正、余弦定理在應用時,應注意靈活性,尤其是其變形應用時可相互轉化.如a2=b2+c2-2bccosA可以轉化為sin2A=sin2B+sin2C-2sinBsinCcosA,利用這些變形可進行等式的化簡與證明。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9
一、通用原理
1、遇到彎曲情況最好做切線
2、任意相鄰兩條等值線要么相等,要么相差一個等值距。
3、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4、凸高為低,凸低為高(可以用切線法)
5、注意逆向思維的使用
二、等高線
1、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
2.等高線的特點:(等高線是地面同一高度相鄰點之連線)
①同線等高: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等高,并以黃海平均海平面是計算高程的起點,即高線的零點。
②等高距全圖一致(同圖等距):等高距指兩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
③等高線是封閉的曲線,無論怎樣迂回曲折,終必環繞成圈,但在一幅圖上不一定全部閉合。
④不能分叉,不能合并。即一條等高線不能分叉成兩條,兩條等高線不能合并成一條(懸崖,峭壁例外)。
3.等高線圖上的基本地貌類型:
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記憶)
類型高度地表起伏特征
平原一般在200m以下地表平坦、起伏較小
高原一般海拔較高絕對高度大、相對高度小地區
丘陵海拔500m以下,相對高度100m以下地形起伏、坡度較緩
山地海拔500m以上,相對高度100m以上地表起伏大
盆地無一定高度四周高中間低
有的山地呈帶狀分布,并且沿著一定方向延伸很長,叫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脈世界最長。在成因上有聯系的一系列山脈總稱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區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叫山區
2、剖面圖
三、等溫線(若干條等溫線來表示一個地區氣溫分布的專用地圖)
等溫線分析——即等溫線的“三讀”:
⑴讀等溫線的數字:等溫線數值:氣溫無論一月,還是七月,都是由低緯向兩極遞減。
①判定半球:數值自南向北遞增——北半球;數值自北向南遞增——南半球。
②判定低中高緯地區
15--250為低緯地區5--150為中緯地區50以下為高緯地區
③判定地形:低溫區-----山地或丘陵;高溫區-----洼地或盆地
局部等溫線閉合中心---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再判定是低溫區或高溫區
注意溫度高低與其它知識結合:
“大于大的”——夏季陸地、盆地地形、城市、冬季水面等;
“小于小的”——冬季陸地、山地地形、夏季水面、森林綠地等
④判定相對高度—1000米/60
⑵讀等溫線的的延伸方向
等溫線大體沿東西(緯線)方向延伸,數值在南北方向變化:太陽輻射是主要影響因素,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等溫線大體與海岸線平行:海陸分布或洋流是主要影響因素。
等溫線大體與等高線(或與山脈走向)平行:受地形因素影響。
⑶讀等溫線的彎曲變化
等溫線平直:下墊面性質單一。(如40°---60°S處的等溫線較平直---海洋面積大,性質均一。)
等溫線彎曲——“凸高值低、凸低值高”法:等溫線向高值突出,表明氣溫比同緯低;等溫線向低值突出,表明氣溫比同緯高
方法:分析某兩點氣溫高低或等溫線彎曲、閉合的原因:
首先考慮緯度因素(緯度越低,氣溫越高)。
其次考慮地面狀況:若兩點均在海洋上,則主要受洋流影響(暖流-高,寒流-低);若兩點均在陸地上,則主要受地勢的影響(海撥高--氣溫低)。
第三,考慮大氣環流(如冬季—氣溫陸低海高,夏季—陸高海低。)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斷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斷陸地、海洋位置:冬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冬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低),海洋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高)。夏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夏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高),海洋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低)。
(3)判斷月份(1月或7月):判斷月份時,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節的差異性。1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7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
(4)判斷寒、暖流:洋流流向與等溫線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低,故等溫線向低緯彎曲。暖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高,故等溫線向高緯彎曲。
(5)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升高;等溫線向高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降低。在閉合等溫線圖上,越向中心處,山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小;盆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大。
(6)判斷溫差的大小:一般情況下,不論時空,等溫線密集,溫差較大,反之,溫差較小。從世界和我國氣溫分布特征可知:
①冬季等溫線密,夏季等溫線稀。因為冬季各地溫差較夏季大。
②溫帶等溫線密,熱帶地區等溫線稀。因為溫帶地區的氣溫差異大于終年高溫的熱帶地區。
③陸地等溫線密,海洋等溫線稀。因為陸地表面形態復雜,海洋的熱容量大,所以陸地的溫差大于海面。
四.等壓線圖的判讀
同一地點,海拔越高氣壓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
近地面氣壓一般要高于高空氣壓,兩者名稱相對,即低空為高壓,則近地面為低壓。
比較氣壓必須在同一水平面上
等壓線是指某個水平面上的氣壓相等各點的連線。等壓線圖的判讀,首先要識別氣壓場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斷風力大小及風向,最后分析天氣變化。
(1)判斷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等壓線上的數值由中心向四周變小的為高壓中心;在等壓線上的數值由中心向四周變大的為低壓中心。
(2)判斷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氣壓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壓區為下沉氣流,天氣晴朗;低壓區為上升氣流,多陰雨天氣。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氣壓高,高空氣壓低;地勢高氣壓低,地勢低氣壓高。
(3)判斷高壓脊(線)和低壓槽(線):
高壓脊(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高指向低處為高壓脊(類同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脊)。
低壓槽(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低指向高處為低壓槽(類同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谷)。
(4)判斷鞍部:鞍部國兩個高壓和兩個低壓的交匯處,其氣壓值比高壓中心低,比低壓中心高。
(5)判斷風向和風力大小北半球近地面氣壓場中風向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并向右斜穿等壓線;南半球近地面氣壓場中風向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并向左斜穿等壓線。
在高空中,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風力大小:取決于水平氣壓梯度力。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力越小。
五.潛水等水位線圖的判讀
1.概念:潛水等水位線即潛水面等高線,根據潛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標高繪制而成,一般繪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水位線與地形起伏保持一致
2.河流流向判斷:潛水水位隨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關),可根據圖中等潛水位線的數據遞變(遞增或遞減)順序判斷出地勢高低,河流都是由高處向低處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潛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潛水位線,由高值區流向低值區。
4.潛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潛水面到地表的距離。同一幅圖上的地形等高線與潛水等水位線相交之點的數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為該點的潛水埋藏深度。
5.潛水流速的大小:取決于潛水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在同一幅地圖上,等潛水位線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圖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6.確定引水工程:為了最大限度地使潛不流入水井和排水溝,當等水位線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時,取水井應布置在地下水匯流處,并且埋藏較淺處;當等水位線由密變稀時,取水井應布置在由密變稀的交界處,并與等潛水位線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潛水與河水或湖泊水補給關系:一是作水平線法,比較水位高低,總是由水位高者補給水位低者;二是作出潛水流向,潛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則潛水補給河流或湖泊,潛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潛水,則河流水或湖泊水補給潛水。
一天中氣溫隨時間的連續變化,稱氣溫的日變化。在一天中空氣溫度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兩者之差為氣溫日較差。通常最高溫度出現在14~15時,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前后。由于季節和天氣的影響,出現時間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溫度大多出現在14~15時;冬季則在13~14時。由于緯度不同日出時間也不同,最低溫度出現時間隨緯度的不同也會產生差異。氣溫日較差小于地表面土溫日較差,并且氣溫日較差離地面越遠則越小,最高、最低氣溫出現時間也越滯后。
在農業生產上有時需要較大的氣溫日較差,這樣有利于作物獲得高產。因為,日較差大就意味著,白天溫度較高,而夜間溫度較低,這樣白天葉片光合作用強,制造碳水化合物較多,而夜間呼吸消耗少,積累較多,作物產量高,品質好。
影響氣溫日較差的因素有:
(a)緯度:氣溫日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這是因為一天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是隨緯度的增高而減小的。熱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12℃左右;溫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8.0~9.0℃;極圈內氣溫日較差為3.0~4.0℃。
(b)季節一般夏季氣溫日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緯度地區,一年中氣溫日較差最大值卻出現在春季。因為雖然夏季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白天溫度高,但由于中高緯度地區晝長夜短,冷卻時間不長,使夜間溫度也較高,所以夏季氣溫日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氣溫日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氣溫日較差。低凹地形,空氣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通風不良,并且在夜間常為冷空氣下沉匯合之處,故氣溫日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風速較大,湍流作用較強,熱量交換迅速,氣溫日較差小,平地則介于兩者之間。
(d)下墊面性質由于下墊面的熱特性和對太陽輻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氣溫日較差也不同。陸地上氣溫日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遠,日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氣溫日較差分別比粘土、淺色土和潮濕緊密土壤大。
(e)天氣晴天氣溫日較差大于陰(雨)天的氣溫日較差,因為晴天時,白天太陽輻射強烈,地面增溫強烈,夜晚地面有效輻射強降溫強烈。大風天的氣溫日較差較小。
(2)氣溫的年變化
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一樣,在一年中月平均氣溫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就北半球來說,中、高緯度內陸地區月平均最高溫度在7月份出現,月平均最低溫度在1月份出現。海洋上的氣溫以8月為最高,2月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
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有:
(a)緯度氣溫年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大。這是因為隨緯度的增高,太陽輻射能的年變化增大。例如我國的西沙群島(16°50′n)氣溫年較差只有6℃,上海(31°n)為25℃,海拉爾(49°13′n)達到46℃。圖3給出了不同緯度地區氣溫的年變化情況。低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很小,高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可達40~50℃。
(b)海陸由于海陸熱特性不同,對于同一緯度的海陸相比,大陸地區冬夏兩季熱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陸上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況下,溫帶海洋上年較差為11℃,大陸上年較差可達20~60℃。
(c)距海遠近由于水的熱特性,使海洋升溫和降溫都比較緩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響越大,氣溫年較差越小,越遠離海洋,受海洋的影響越小,氣溫年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氣等對氣溫年較差的影響與對氣溫日較差的影響相同。
(3)、等值線分析
(a)緯度變化:由低緯度向中、高緯度遞增。原因是低緯度太陽輻射季節變化小,中緯度變化大;低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小;中、高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大。
(b)經度變化:由沿海向內陸遞增。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我國是由南向北遞增;由東向西遞增)
3、等降水量線
(1)我國由南向北遞減。原因是鋒面雨帶的南北移動,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線東西分布)
(2)我國由東向西遞減。原因是離海洋越遠,水汽越難以到達。(等降水量線與海岸線平行)
(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遞減。原因是城市氣溫高,盛行上升氣流,城市中心區塵埃多,凝結核多,降水多(“雨島效應”)。
(4)閉合曲線:越向內降水越少,是內陸盆地或山脈的背風坡;越向內降水越多,是山脈的迎風坡。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讀新聞、講故事等形式讓同學們了解引起火災的原因。
2、使同學們了解發生火災時的一般特征。初步學會防護森林火災的安全意識。從小養成愛森林、愛自然的好習慣。
教學準備:
1、了解學生對森林火災的一般理解。
2、歸納森林火災的一般特征和學習防護森林火災。搜集從小愛森林、愛自然的名人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火,是一種“神圣”的物質。它,是一種大家最熟悉的東西,而且常常回接觸它;可是,它有是一種對大家傷害最大的物質。雖然做飯、炒菜都用得著它,可是你聽說過火災對森林的危害嗎?老師在早會時經常講過它的危害。報紙上已做過許多的批判。誰能舉例說一說。
二、剖析森林火災。
1、什么是森林火災:
森林火災,是指失去人為控制,在林地內自由蔓延和擴展,對森林、森林生態系統和人類帶來一定危害和損失的林火行為。森林火災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大、處置救助較為困難的自然災害。
2、說一說引起森林火災的各種原因。
⑴燒荒;⑵煉山造林;⑶燒灰積肥;⑷燒田埂;⑸燒秸稈;⑹林區內吸煙、亂丟煙蒂;⑺林區內野炊、燒烤;⑻林區內上墳燒紙、燒香點燭、燃放鞭炮;⑼林區內使用槍械狩獵;⑽進入林區的汽車漏火、噴火;⑾旅客和司乘人員亂丟煙蒂火種;⑿機械跑火;⒀雷擊起火。以上人為用火行為和自然災害都會引發森林火災。
3、森林火災的危害:
⑴森林火災不僅能燒死許多樹本,降低林分密度,破壞森林結構;同時還引起樹種演替,向低價值的樹種、灌叢、雜草更替,降低森林利用價值。
⑵由于森林燒毀,造成林地裸露,失去森林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將引起水澇、干旱、山洪、泥石流、滑坡、風沙等其他自然災害發生。
⑶被火燒傷的林木,生長衰退,為森林病蟲害的大量衍生提供了有利環境,加速了林木的死亡。森林火災后,促使森林環境發生急劇變化,使天氣、水域和土壤等森林生態受到干擾,失去平衡,往往需要幾十年或上百年才能得到恢復。
⑷森林火災能燒毀林區各種生產設施和建筑物,威脅森林附近的村鎮,危及林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同時森林火災能燒死并驅走珍貴的禽獸。森林火災發生時還會產生大量煙霧,污染空氣環境。此外,撲救森林火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影響工農業生產。有時還造成人身傷亡,影響社會的安定。
三、森林火災的防范:
1、森林火災重防范,嚴控火源是關鍵
2、群策群防,森林防火有力量
3、嚴查嚴管,森林安全有保障
4、防止火災,愛護森林
四、愛森林故事會
1、指名說防火的故事。
2、說一說如何從小愛森林,愛自然
3、從小養成愛森林,愛自然的好習慣
五、鞏固與延伸
1、看一個名人愛森林、愛自然的故事。
2、寫一篇“愛護森林,預防火災”的作文。
3、制作一期關于“愛護森林,預防火災”的手抄報。
結束語:
有人說:“樹木撐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世界之頂的天空就會塌落,自然和人類就會一起死亡。”也有人說:“樹是生命的搖籃,也是生命的源泉,應該珍惜,應該愛護。”
不錯,樹木提供給我們多少利益,若不是它,哪兒來美景欣賞;若不是它,哪兒來那么多白紙,;若不是它,哪兒來書櫥擺放書籍;若不是它。
一棵大樹能做成無數根火柴,可一根火柴卻可以燒掉一片樹林。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守護這綠色的家園吧,讓森林永遠昌盛美麗,永遠欣欣向榮吧!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11
一、教學目標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章引入讓學生閱讀章引言并體會內環境的重要性。
〔板書〕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節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師提示〕
1.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2.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境中。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境中;與外界環境相比,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一、體細胞生在細胞外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
(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淋巴等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細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
2.相同點: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提示: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2所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2.內環境——有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
二、細胞外液的成分
〔資料分析〕有學生分析并回答,老師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脂質(如各種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膽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還含有氣體分子(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調節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3.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4.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5.提示:如血漿中的葡萄糖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食物中的淀粉經消化系統消化后,分解為葡萄糖,經小腸絨毛吸收后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進入組織細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內環境中。二氧化碳通過血液循環被運輸到肺,通過呼吸系統排出體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腎臟通過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
2.提示:細胞代謝產生的CO2與H2O結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發生下列反應: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過與細胞外的陰離子交換到達細胞外液,即組織液、血漿或淋巴中。主要與呼吸系統有關。
3.提示:人體具有體溫調節機制以保持細胞外液溫度的恒定。詳細內容可參考教材第2章關于人體體溫調節的內容。參與體溫調節的器官和系統有皮膚、肝臟、骨骼肌、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等。
4.提示: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通過皮膚分泌汗液,泌尿系統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統的呼氣這三條途徑來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排泄途徑為主。例如,血漿中的尿素主要通過腎臟形成的尿液排出體外。血漿中的CO2通過肺動脈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壓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壓,CO2就從血液中向肺泡擴散,再通過呼氣運動將其排出體外。
5.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血漿和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淋巴和組織液。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產業轉移的定義、分類
2、理解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3、結合實例,了解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景觀圖片、表格、文字等資源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提高學生
歸納、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采用分組合作、角色扮演、探究式學習法,多渠道、多角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熱情,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2、通過鄉土地理教學案例的引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
●教學重點
1、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學生分析
(1)知識基礎:產業轉移對城市的&39;學生而言,并不陌生。通過發生在身邊的切實的例子,學生能夠較容易地理解產業轉移的相關內容。在本書第四章還有一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這一節內容以珠三角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系為核心,分析了珠三角的工業化發展階段,這為產業轉移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學習能力: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通過對家鄉產業轉移的分析,得出相應的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
●設計思想
(1)根據新的課程理念:教師在課堂上要真正地關注學生,促使學生主動地、個性化地學習,提高小組分析探究學習的能動性、有效性,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形式的設計上突出一個“動”。
(2)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進行設計,引入鄉土地
理的案例,讓學生通過分析家鄉事,身邊事,來得出規律和結論。以培養學生
的邏輯思維能力,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入、提高,產生飛
躍。
●教學方法?分組討論法、啟發式導學法、案例教學法
(1)感性到理性策略:在導入過程中,從感性認識入手,激發理性思考,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認識逐步提高,產生飛躍。
(2)學生主動性策略: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演示—設疑激思—分角色扮演—合作解疑—探究發現—學生交流—師生歸納的方法,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3)角色體驗策略:創設情景,扮演角色,讓學生在角色中獲得知識,情感體驗
和能力提高。本節課分為以下四組,并扮演一下四個不同角色。
[專家在線組]剖析產業轉移
[市場調研組]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有哪些?
[招商投資組]實地考察,該出手時就出手!
[發展評估組]產業轉移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學法指導
(1)知道學生運用新聞短片、圖表、地理數據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2)指導學生通過分組合作,探究學習獲得知識,為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奠定
基礎。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激情導入
一、產業轉移就在我們身邊1、教師創設情境
20__年是個值得慶賀的一年,它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立60周年。今年,同樣對于我們的家鄉—蘇州工業園區而言,同樣是值得慶賀的一年,大家知道為什么嗎?我們的家鄉蘇州工業園區成立15周年。在座的廣大同學都是和園區一起成長起來的同齡人,大家想不想了解我們的家鄉在這15年里取得了那些成績?
【播放新聞短片】:園區15年發展成果。
過渡:園區發展得益于政府的高效管理、人民的辛勤勞動,很大程度上還得益于工業企業的積聚。這些工業企業就在我們身邊。
【展示幻燈片】:園區外企(如:三星、諾基亞、松下等企業)
導入“產業轉移”學生集體
回答
?通過播放家鄉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為家鄉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引出課題2、?分組安排:
[專家在線組]剖析產業轉移
[市場調研組]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有哪些?
[招商投資組]實地考察,該出手時就出手!
[發展評估組]產業轉移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學生角色體驗,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充當核心組成員為了更好的探討產業轉移,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在“做中學”。通過體驗來獲取知識,品嘗獲取知識過程中成功的喜悅,同時又加深對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以及產業轉移對區域的影響這兩個重要知識的理解。?過渡:產業轉移就在我們身邊,到底什么是產業轉移呢???新課教學
分組探究
角色體驗
一、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1、【提問】什么是產業轉移?學生閱讀課本后,專家組派代表進行回答,剖析產業轉移概念了解產業轉移含義2、案例分析:三家外資企業投資區位比較
【展示幻燈片】三家外資企業與投資接收地的地理位置
要求學生比較完之后填下表
內容
日資紡織廠
韓資汽車廠
港資服裝廠
原料地
日本
加工地
中國北京
市場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13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夠把握文中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了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致、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篩選信息、整體把握的方法。
2、難點: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教學方法
1、點撥引導。
(說明:本文內容比較艱深,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難點。通過對疑難點的點撥、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師生互動。
(說明:通過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提問展開討論,使學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篩選文中各種信息,掌握篩選信息的一些技能。)
媒體設計
擬采用圖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擴大課堂的容量。
教學思路
一、由題目導入課文
先簡介導言(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本文文體有一個了解,直接醒目),再請學生介紹達爾文、進化論,教師補充,運用多媒體展示《物種起源》一書及作者的照片(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
二、明確本課學習重點
1、請學生速讀課文,畫出本文的思路圖,分組交流。
(說明:通過速讀,整體感知文章并初步篩選出文章的關鍵句及主要觀點;通過討論交流、理清文章結構,整體把握全文;通過簡潔的段意概括,意在培養學生提煉觀點、準確表達的能力。)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請學生說出所畫的關鍵句,而后集體加以確認。
明確:關鍵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語句,它突出地體現著文章的旨趣,標示著文章的思路,顯示著文章結構的特點。其類型為:①從內容來看,中心句是關鍵句。它是集中提示說明對象的特征或標示主要事理的語句。第1段“。。我之所以說明這些,是為了要表明我并沒有輕率地下結論”。②從結構看,總結句、總提句及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總結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內容,總提句、過渡句顯示出文章說明內容的推進。如第4段“關于物種起源的問題。。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這個總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5段“因此我們對于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這個過渡句提示下文的主要內容。③從出現的頻率來看,反復出現的文句是關鍵句。一方面是作者著力要表達的觀點需要強調,另一方面也用于顯示層次。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復說“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
(2)如何篩選關鍵句?
明確:從內容人手,找出中心句;從思路、結構人手,確認總提句、過渡句和總結句。
(說明:篩選關鍵句,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并不難。但如何篩選得正確、準確,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導。教師可以先試著讓學生總結規律,然后一定要給學生講明白。可用幻燈片顯示出來。)
3、欣賞品味。
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說明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的文字。
明確:第1段,從“遠航”到“現在”,其間“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時十多年,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的態度和長期刻苦鉆研的精神。
第2段,“華萊斯先生。。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結合注釋,可以看出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3段,指出本書的缺陷,“還是摘要的性質”;說明今后的打算,“詳盡地刊印出來”避免使別人“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結論”,反映出達爾對理論著作嚴肅、審慎的態度及謙遜的精神。
第4段,“仍然難以令人滿意”表明作者決不輕率地作出結論的科學態度。
第5段“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為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說明作者注重親身實踐的科學態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很簡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與不足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7段,“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我深信”、“我又確信”,這些突出地說明了達爾文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毫不動搖的信念和勇于堅持真理的精神。
教師引導學生對上述精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并板書:長期考察,實事求是,謙遜審慎,決不輕率,親身實踐,不避缺陷,毫不動搖。
(說明:從對文字表層意義的闡明深入到對文字深層含義的探究,從了解偉大科學家的基本觀點、理論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這不僅是在完成教學目標,也是在教會學生如何解讀文章,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與作者。)
三、布置作業
1、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片段。
2、請同學們思考達爾文“進化論”的“適者生存”的觀點是否適合于人類社會,它與“關懷底層”是否矛盾?(王岱)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14
新課學習
設問:從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可以看出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為什么生物膜表現出這樣的特性?
進一步思考:還有更好的材料做細胞膜嗎?
引出本節內容生物膜的具體結構
創設情境:
時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紀末,讓學生思考如果他們是當時的科學家,他們首先會怎樣來探究?同時指出,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還不能親眼看到生物膜。那么,通過什么辦法進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導學生看教材,讓學生明白當時科學家是從生理功能入手來探究的。通過實驗觀察,科學家才有嚴謹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這一假說,提示學生:科學探究過程中作出假設后的步驟是什么(通過實驗來驗證假設),從而進入下面的學習,由于技術的進步,對細胞膜提取和分離,并通過化學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從而證明了前面的假說是正確的。
引導學生思考在驗證假設的實驗得出結論后的下一個步驟是什么?
小組分享學生繪制的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圖,討論細胞膜的選材
討論交流,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閱讀教材,猜想、討論
思考如果他們是當時的科學家對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會提出什么新的問題進一步探究呢?
引起學生對生物膜結構探究的興趣
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來探究新課的內容,并加深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的了解
了解假說是怎樣提出的,以及提出假設后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新課學習
總結提高 課堂練習
介紹脂質的探究,先介紹科學家的實驗,提取紅細胞的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同時介紹磷脂的結構,并舉例說明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這個現象。
介紹蛋白質的探究,先介紹由于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細胞膜,提出蛋白質—脂質—蛋白質的模型,但這一模型將生物膜描述為靜態的結構。引導學生思考變形蟲為什么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相適應嗎?
質疑:這一模型解釋不了膜的許多生理功能,如變形蟲的變形運動等,因此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與功能統一,假設不完全成立,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完善,由于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家發現,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鋪在脂質表面,有的蛋白質是鑲嵌在脂質雙分子層中。并通過實驗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引導學生總結在探究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中,運用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進一步驗證完善,不斷發展。
說明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指導學生在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和想象,加深對流動鑲嵌模型內容的理解,同時,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進一步發展。
最后,歸納總結知識、方法、態度價值觀的體會
傾聽,思考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閱讀教材資料,思考變形蟲為什么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是否相適應?
閱讀教材資料,了解膜的流動性
小組合作嘗試構建生物膜模型,并交流分享
學生交流分享本節收獲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15
【教學要求】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經歷了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變革與成熟的過程。
2.知道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構成。
3.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并能舉出典型史實加以說明。
4.認識到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文明聞名于世,小農經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知識梳理】
一、農業耕作方式變化
1、原始社會,中國農業處于刀耕火種階段。在西漢時,中國南方依然采用耕種前用火燒,耕種后用火除掉雜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達地區已經采用了牛耕技術和鐵制工具,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鐵犁牛耕在這一時期形成。
3、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鐵具農具的數量也大大超過前代,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東漢時,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開墾。
4、唐代出現了結構更為完備的曲轅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淺。
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使農產品的畝產量逐漸提高,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小農戶個體經營方式制約了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發展。
二、土地制度的構成
1、原始社會,實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實行土地的國有制(井田制),實質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有三種類型:即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導,農民占有的土地較少,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比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特點: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產生時間:但小農經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經濟,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3、形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4、影響: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16
班會目的:
1、以“克服浮躁”為主題,堅持正面教育為主,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使同學們克服浮躁、保持平和的心態、踏實學習。
班會過程:
一、導入課題
提出問題:你認為,在你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健康、金錢、事業、愛情、親情、友情、美貌、道德品質等)
(學生發言后教師總結如下):
老師:同學們,現在人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重視,健康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我們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心理健康。
聯系學習,我們更應該有個怎樣健康的&39;心理呢?
二、班長主持
1、提問如何解釋浮躁,為何會存在浮躁心理,怎樣克服,讓同學們自由發表看法。
2、班長總結(見補充材料)
三、全班同學集體學習諸葛亮的《誡子書》片段。
《誡子書》片段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四、全班同學積極參與討論。
注意事項:
(1)兩個值周班干部想辦法組織同學上講臺發表自己對上述話題的看法,談各自的親身體會。方法和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推薦同學,或指定每組兩個同學等等。
(2)做好各方面的文字記錄(尤其是同學們的發言),簡要寫出此次班會的總結(成功經驗、失敗教訓等等),形成文字材料。
五、班主任對此次班會課做總結,指出亮點和不足之處。
班會總結:
這次班會的主題極具針對性,意義重大。因為是同學自發組織協調,
班會氣氛和諧,很多同學都能主動起來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大部分同學能夠認真地聽并且積極思考。
這次班會讓同學們受到了很好的心理教育,同學們心態平和,積極進取,找到了克服浮躁的方法:(1)明確目標,加強學習,勤于思考。(2)保持一顆平常心和正確的進取心。人貴有自知之明,非寧靜無以致遠。克服浮躁,要有這種心宇澄清的境界。在成績、榮譽和位置面前,要始終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要化急躁為急迫,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緊迫感,增強進取心,努力搞好學習。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17
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古代希臘的兩個文明中心發源地,了解希臘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實。
2.能準確簡述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過閱讀教材,了解亞歷山大東征的基本概況,分析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正確認識古代世界主要戰爭的兩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確認識亞歷山大東征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20__年我國將舉辦冬季奧運會,這使北京成為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同學們,你們知道奧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嗎?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知識點一希臘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
2.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愛琴海地區。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3.希臘城邦出現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突出特點:“小國寡民”;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
知識點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
知識點三亞歷山大帝國
5.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
6.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3.5萬大軍,進攻波斯帝國。
7.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臘城邦
1.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最早產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愛琴海地區。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2.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是什么?這主要與什么有關?
“小國寡民”。與地理位置有關,希臘多山,不利于統一。
3.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區別嗎?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權利,同時,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外邦人沒有政治權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為公民,極為困難。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閱讀下面的材料,探究問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的制度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決他們私人糾紛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價值而言,無論任何人以何種方式顯露出優于他人擔任一些榮耀的公職,那不是因為他們屬于特殊的階級,而是由于他們個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最高權力機構是什么?
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
(2)如何認識伯里克利時代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
①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它本質上仍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
探究三亞歷山大帝國
1.閱讀教材,說出亞歷山大東征的開始時間、背景、過程、結果。
開始時間:公元前334年;背景:馬其頓的強大;經過:擊敗波斯大軍——攻占地中海東岸——埃及——滅波斯;結果: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2.有人說:“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侵略戰爭,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對此,你如何看待?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四)歸納總結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見本書對應練習。
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探討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亞歷山大東征這兩個重難點問題。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引導學生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能夠結合當時的背景來分析評價。學生們對于此類探究活動很感興趣,各小組都能夠積極發言,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18
【學習目的】
1、通過學習,重點分析小說所描寫的“邊城”的風土人情,體會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教學重點】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1、借助電影片斷了解情節。
2、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美字筆畫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意義的人卻很少。”這是.沈從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在昆明的時候》中的一段話。如此簡單,如此熟識的兩個字卻鮮有人能參透其中深意。世上最美麗的東西無過于纏綿的情思,那愛不管凄婉抑或豪邁卻永遠那么美麗,于是玉谿生說“春心莫與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鮑照也說“兩相思,兩不知”,如此之凄婉,如此之纏綿。沈從文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淳厚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纏綿而質樸的愛和那人性之美,那么今天我們一起去發現她的美,展示她的美,用你我的心去共同體味。
二、介紹作家作品:
沈從文(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mào)琳、炯之、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后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并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志,并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抗戰爆發后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并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為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宏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學貢獻在于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并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于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后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識字與解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燜菜()挪移()竹篁()碧溪且()
儺送()涎皮()甬道()莞爾()濱水()蒿艾()
角隅()胡謅()嗤笑()茨灘()碾坊()茶峒()
2、用下列詞語編寫一段話:
神往傾心間或悲憫信口開河自言自語
四、觀看電影片斷,給課文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品味的小標題:
《邊城》是沈從文1934年創作的著名中篇小說,課文節選13、14、15三章。小說寫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茶峒城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天保,儺送,他們一起愛上了碧溪上一個老船夫的外孫女,叫翠翠。兩兄弟不是互相爭斗,而是互相謙讓。當地有青年男女對歌定情的風俗,兩兄弟商量兩人都去對歌,誰通過對歌得到翠翠的愛情,誰就同翠翠結婚。但是天保知道自己唱不過弟弟,也不想跟弟弟爭,就出走了,要把幸福留給弟弟,不幸船半路遇難,天保溺水而死。弟弟十分愛翠翠,曾經有鄉紳采提親,有很值錢的陪嫁,他都不要,寧愿娶窮苦的翠翠。但是他感到十分對不起哥哥,因為哥哥是為了讓自己得到幸福而死的,于是他出走了。儺送一走對老船夫打擊很大,因為自己的女兒就是為愛情而死的,是他含辛茹苦養大了這個外孫女,眼看就要得到美滿的婚姻,卻發生了這樣的意外,老船夫在一個暴雨之夜告別了人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翠翠。這時許多人都熱心地來照顧翠翠。順順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
還有一個姓楊的老兵,當年曾經追求過翠翠的母親,但遭到拒絕,現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也來照看她。作者在談到《邊城》的創作動機時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邊城》正是這樣一篇愛的頌歌。
(依次可命名為:往事如夢或移動的心、夢中人的夢或為了誰、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緣)
五、賞讀第一部分:
1、這部分可分幾個層次,試進行概括。
提示:可分兩部分。“黃昏來時……很覺得悲傷。”表現翠翠內心的騷動不安;“天夜了……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寫爺爺講媽媽過去的愛情故事。
2、翠翠為什么看到天上的紅云,聽著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凄涼?
提示:一方面內心寂寞惆悵,一方面又迸發出騷動不安的愛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朧中的愛情,后文說“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與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嗎?她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
提示: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實際上反映了其內心的無聊與孤寂。
5、“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覺得悲傷”的原因嗎?
提示:祖父不理會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撫慰是真。
6、翠翠為什么對母親“神往傾心”呢?
提示:主要是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
7、翠翠為什么對母親的愛情故事那么感興趣?
提示:源于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六、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盡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七、作業:課后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講析作業:課后練習二
二、分析第二部分:
1、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幾層?請加以歸納。
提示:兩層。“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驚動她。”寫翠翠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給翠翠一個字。”寫爺爺張冠李戴,事情發生波折。
2、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3、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變化?
提示:“溫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愿,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4、大老為什么要讓弟弟先開口?
提示:一是他老實厚道,讓著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啟齒。
5、老船夫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夫不告訴翠翠是因為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幾層意思?請概括之。
提示:有兩層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巖石上了”寫爺爺將親事委婉告訴翠翠。“月光極其柔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寫爺爺月下為翠翠唱歌。
2、爺爺問翠翠選哪一個,翠翠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實心里是早有所屬的,只是在爺爺面前不好意思說出來。
3、翠翠拿蘆管出來吹,又吹不好,這是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著儺送為她唱歌,卻等不來,心里亂。
4、翠翠何以要求爺爺唱個歌來聽?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儺送為她唱過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為什么把他的小說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個個不愿多說話的形象呢?(討論)
提示:是為了表現作為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湘西,人們身上那種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環境描寫的語句,試分析它們的作用。
(學生議論后作答)
六、作者寫作《邊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結合課文提示和時代特點討論)
七、布置作業:課后練習。
【附】發展研究性閱讀:這篇小說極賦鄉土氣息和湘西特色,你認為要發展特色旅游的話,那么有哪些開發價值?
(重在體會本文的藝術風格)
1.翠翠對爺爺的愛,爺爺對翠翠的愛,表現在什么地方?作品是怎樣表現這種普通生活中的愛的?
提示:
翠翠的愛主要表現為對爺爺的依戀。翠翠為愛情而痛苦,胡思亂想自己離家出走,爺爺搭下水船去桃源縣殺了她,結果自己把自己嚇住了,幾次請求正在撐船的爺爺回來,悲傷地哭了。
爺爺的愛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他主動跑到城里鼓勵大老“走馬路”,通過對歌求愛,還向大老傳遞來自翠翠的愛的信息。他還告訴翠翠要從唱歌人的歌聲里聽懂求愛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兒的悲劇重演,盡力幫助翠翠得到真正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
爺爺和翠翠的愛是圍繞著翠翠的愛情,通過尋常的生活事件、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表現出來的。
2.這篇小說,情節前后有許多照應,如翠翠夢中聽歌和翠翠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關于摘虎耳草的情節,這些情節對表現人物有什么作用?
提示:
爺爺講翠翠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表現他內心的隱痛和對翠翠的悲憫。他衷心希望翠翠像她母親那樣獲得真正的愛情,但又害怕再發生那樣的悲劇。這一情節表現了爺爺深沉的愛。
翠翠夢里聽歌表明她也像母親當年一樣到了戀愛的時節。她像母親一樣熱烈而純真,渴望真正的愛情。為了所愛的人她可以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虎耳草是愛情的象征。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的情節表現了翠翠美好的心靈。
所有這些情節贊美了淳樸的民風、高尚的心靈和美好的愛情。
3.選文開頭寫翠翠“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她的心理活動是什么?這一部分的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
情竇初開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見到這個日子過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愛情而還沒有著落,有孤單失落之感。這時祖父在渡船上忙千不息,顧不上她,杜鵑叫個不息,泥土、草木、各種甲蟲類氣味,生意人的雜亂聲音,更增添了翠翠內心的紛亂和孤獨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
這里的環境描寫成為人物心理活動的契機并映襯著人物的心情,還有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小結:
以本課為例,談談如何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
1.串連相關情節,分析人物語言、行動、心理活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注意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免費下載的高中教案篇1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來認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對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和較多的名詞概念以及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特點。
3、使學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動過程和物質循環過程,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意義。
(二)能力訓練點
1、學會識圖,提高學生分析能力。
2、通過電視錄像和多媒體軟件的觀察以及實地考查生態系統,結合課本上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4、以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與人類生存的關系為題撰寫小論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生態系統功能的學習,使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熱愛家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及特點。
(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及特點。
(3)碳循環過程圖解。
(4)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
2、難點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
(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
3、疑點
在生態系統中為什么只能是物質循環,能量能否循環。
4、解決辦法
(1)將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知識重點、難點編制成圖文、音形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使它們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將難理解的內容轉化為易接收的知識。
(2)培養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思維能力,討論交流將知識化難為易。
三、課時安排
2課時:能量流動1課時,物質循環1課時。
四、教學方法
多媒體組合教學模式,采用自學、討論與講述法。
五、教具準備
1、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多媒體軟件及電教設備。
2、電視錄像帶、放像機。
六、學生活動設計
1、自學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全部內容。
2、質疑討論、學生相互啟迪,教師點撥指導。
3、交流總結,相互取長補短,獲取新的知識體系。
4、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相互提問解答,歸納小結,課后練習,寫小論文。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使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起點,能量流動的數量及其作用。
2、以一條食物鏈為例闡述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3、使學生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人們研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目的是什么?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引言:作為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不僅具有一定的結構,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二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首先學習討論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講述: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最重要聯系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聯成一個整體,所以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主渠道。
學生活動:觀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電視錄像片和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身臨其境,看完錄像后,師生共同討論。
(1)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起點是從什么地方開始的?能不能從動物開始為什么?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從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開始的。這里指的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因為只有綠色植物才能把太陽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所以,流經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從綠色植物開始的。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起點能不能從動物開始?不能,因為我們通過動植物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學習,知道綠色植物的細胞結構有特殊的葉綠體能固定太陽光能,而動物細胞結構沒有葉綠體是無法固定太陽光能的,所以只能利用現有的有機物。
(2)能量流動的數量及作用:
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它們制造的有機物中。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就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后,就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動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動力。
(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全過程。
分組討論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的涵義:
能量流動的起點:地球上所有的生態系統所需的能量都是來自太陽,是從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它們所制造的有機物中。生產者固定的全部太陽能就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所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光能開始的。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數量,是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光能,就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這些能量能在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中進行流動。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途徑:通過食物鏈闡述其能量流動的過程,結合播放能量流動的多媒體課件,加深學生的印象。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的課件看完后,推薦一個學生歸納其中心內容,其他學生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第一、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生產者自身的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即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另一部分能量隨著植物遺體和殘枝敗葉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釋放出來;還有一部分能量被植食性動物攝入體內。
第二、植物被草食動物吃了以后,一部分以糞便等排泄物被動物排出體外,其余大部分被動物所同化。這樣能量由植物流入動物即能量從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第三營養級→第四營養級,各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過呼吸作用消耗掉;另一部分用于各營養級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等生命活動。消費者的尸體、糞便等與生產者的遺體,殘枝敗葉一樣,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并通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將其能量釋放到環境中去最終消失。
(4)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
講述:
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明確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從理論上講,一個人靠吃魚增長身體1kg,就得吃掉10kg魚,10kg的魚則要吃掉100kg的浮游動物,100kg的浮游動物要吃掉1000kg的浮游植物。也就是說,1000kg的浮游植物才能養活10kg的魚,進而才能使人增長1kg體重。
根據林德曼能量傳遞的“十分之一定律”,編制成多媒體課件,圖、文、音、形并茂,形象逼真,學生一目了然。
觀看后,學生歸納小結如下:
第一、能量流動不是循環的而是單向的:從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食物鏈各個營養級的順序是不可逆的,而各個營養級的能量總是以呼吸散失熱能。即必須源源不斷地輸入,又不斷地散失。
第二、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傳遞率為10%~20%,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一般不會超過五個營養級,因營養級上升一級,可利用的能量相應要減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個營養級時,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維持其生存的程度了。由于生態系統能量流量逐級遞減,其傳遞率為10%~20%,即構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產者固定的全部太陽能流經生態系統過程中逐級遞減,單向不循環,最終在環境中消失。
(5)研究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目的
問:能不能改變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規律?
不能,人們雖然不能改變能量流動的客觀規律,但可設法調整能量流動方向,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儲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場上,則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體內,獲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