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范文
好的教案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里提供優秀的初中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寫初中教案范文參考。
初中教案范文篇1
教學目標
朗讀以悟情品析以釋旨續寫以練筆
教學方法
整體感知讀寫賞悟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并釋題
1、“囚”是什么意思?
2、“綠”是指什么?
明確:綠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綠”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話回答)
明確: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
二、選讀語段,體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這樣做表現了他對“綠”有怎么樣的感情嗎?
明確:喜愛
2、請你找出文中體現作者對綠喜愛的語段內容,并醞釀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讀出來。
(1)學生找出體現作者喜愛綠的.語段,并輕聲地朗讀。
(2)小組內先交流朗讀,然后討論如何朗讀更好。
(3)全班同學交流朗讀,體會作者對“綠”的感情。
教師可根據情況組織全班朗讀,并對朗讀予以指導。
三、圈畫語句,品悟文旨
1、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那么,作者為何對綠有如此之情,請你從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語句。
明確: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并不感到孤獨,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齊聲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還有沒有其它的緣故呢?請你找出文中能體現作品寫作背景時間的語句。
明確: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終于在一天早晨。離開北平一些年了。
3、哪個同學能說說中國的這段歷史呢?
4、面對列強入侵,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能無動于衷嗎?他寫這篇文章真得就沒“別有用心”嗎?請你從文中圈畫出表達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語句,然后在文旁進行批注。
(1)小組先進行討論圈畫出“言外之意”的語句。
(2)然后各人再進行批注。
(3)朗讀交流批注情況,教師作好點拔小結。
(4)填寫句子:
作者通過寫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綠”的小故事,通過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續寫一段話,鍛煉寫作能力
1、作者離開北平之時: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請你結合文意,接著這句話“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一下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見陽光的情態”。
2、交流寫作情況。
3、師根據情況作好總結。
寫在后面的話:新的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來說,我認為最重要一點是教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教給學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導學生怎么樣地整體地把握文章的寫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詞一詞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見旨,把文章的整體美破壞無形。到最后學生:聽文不清,說文不暢,讀文無情,寫文無意,到如此地步,實在是教者的悲哀!
初中教案范文篇2
一、教學目標:
1. 語言知識目標:
1) 學習掌握下列詞匯:copy, return
2)進行一步復習鞏固學習Section A 部分所學的生詞和詞組。
3)對詢問困難及提出的建議的句型,掌握其規則。
4) 通過不同方式的練習,來熟練運用詢問及提建議的表達方式。
2.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了解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一些挫折和不幸,我們多去向那些不幸和困難的人們多表示自己的愛心,多去理解和幫助他們,多向他們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而不是去嘲笑他們。
二、教學重難點言
1. 教學重點:
1) 復習鞏固Section A 部分所學的生詞和詞組,達到熟練運用的目標。
2) 熟練掌握和運用詢問困難和提建議的表達方式。
2. 教學難點:
1) 總結詢問問題和提出建議的句型,掌握規則。
2) 練習運用所學的句型。
三、教學過程
Step 1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Have a dictation of the new words learned in the last class.
make sth. clear (同義詞) ___________
talk (同義詞) _______________
not allow (同義詞) ______________
worried (同義詞) ______________
get along with (同義詞) ____________
communicate (名詞)_____________
old (比較級) _______________
2. Check the homework.
3. Let some Ss read the article in 3a. Then finish the short passage about Sad and Thirteen. (見課件)
1. Sad and Thirteen has some _________. He can’t __________his family. His parents _____ a lot. It’s the only _____________ they have. When they _____, it’s like a big black cloud ____________their home. He doesn’t like it.
His brother always watches whatever he wants until midnight. He _______ to let him watch his favorite TV show. So He always feels ______ and ________ at home.
2. Robert Hunt thinks Sad and Thirteen should _________ these feelings to his family. He should ____ to help. Maybe he _________ _____ jobs around the house so that they have more ti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cond, he could sit down and ____________ ____ his brother. He could ________ that he _________ him watching TV all the time, however, he should let him watch his _____________.
初中教案范文篇3
■課標要求
“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對應的課標是:認識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在地圖上指出臺灣省的位置和范圍。
“美麗富饒的寶島”對應的課標是: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
“外向型經濟”對應的課標是: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某區域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從地圖上準確說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范圍。
2.根據資料分析臺灣省的地形、氣候和自然資源等特征。
3.了解臺灣省的人口分布特點和民族構成。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和氣候資料分析臺灣省的自然環境。
2.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臺灣省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要性。
3.閱讀資料,認識臺灣省與祖國大陸的深厚淵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閱讀史實材料,明確臺灣自古以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2.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以及神圣的&39;民族感、使命感、責任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地形與氣候特征。
2.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臺灣省的經濟發展特色。
教學難點:
1.分析臺灣省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
2.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臺灣省的經濟發展特色。
重難點突破方法:強化讀圖訓練,從圖上獲取信息,掌握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特征,通過繪制臺灣島簡圖,把地理知識落實到地圖上,經過圖文轉換,就會鞏固所學的知識了。
■教學策略
自學輔導法、啟發式講授法、讀圖分析法、談話法等。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師在研讀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及多方搜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制作精美、適用的課件,以便輔助教學。
學生準備:學生課前預習本節課內容,準備好地圖冊。搜集有關臺灣的圖文資料,以備課堂展示。
初中教案范文篇4
一、設計思路
在這個課題之前學習了碳的單質,從本課題開始學習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中學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
教材中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推導出二氧化碳的性質。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原理;學習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而碳酸不穩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又能為以后繼續學習碳酸鹽與酸反應做好準備。本節內容起著承前啟后的紐帶作用,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設計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應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著眼于學生化學綜合素養的構建。本節課是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采用“搜集相關知識—實驗操作—分析討論—得出結論”的學習方法,在實驗探究中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和應用,讓學生在“做中學”。
二、實踐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播放一段舞臺表演視頻,解釋云霧繚繞的舞臺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新課。
引導學生觀察收集滿二氧化碳的軟礦泉水瓶,請學生結合生活常識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多媒體展示二氧化碳的三態變化,白板聚焦固體CO2相關知識,便于學生認識人工降雨原理。
【提出問題,合作探究】
展示一瓶汽水,引出合作探究1CO2的溶解性:
分組實驗:向集滿CO2的1號軟塑料瓶內加入約1/3體積的水,立即扭緊瓶蓋,振蕩。請小組學生觀察現象并討論分析,得出結論:CO2能溶于水。
學生展開合作探究2傾倒CO2
分組實驗:用火柴點燃燒杯中高低梯架上的兩只蠟燭(梯架可稍提起以便點燃蠟燭),迅速將另一瓶CO2沿著漏斗(漏斗接近瓶底)緩緩倒入燒杯中,小組學生觀察現象并討論分析,得出結論:CO2密度比空氣大,一般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學生觀看“死狗洞”的視頻認識這幾條性質引出燈火實驗的實用性。
師生合作探究3CO2與水的反應:
取探究1塑料瓶中少許液體于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引出問題,使紫色石蕊變紅的是什么?學生猜想:水?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新物質?針對上述猜想展開探究,一片花瓣上滴加少量稀鹽酸,一片花瓣滴加少量水,展示。再取一片干花瓣放入CO2中,一片濕花瓣放入CO2中,展示。然后取出濕花瓣在酒精燈上烘干。分析討論,展示學生的導學案,點評。
汽水打開瓶蓋,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解釋石灰水變渾濁的原理,簡介在生活中的應用。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19-121頁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學生歸納:
1.二氧化碳的用途;
2.含量過高對環境的影響;
3.溫室效應增強的原因、危害、防止措施。
多媒體展示防止溫室效應增強的措施。
請學生板演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以及用途。最后點評。
學生小組討論在生活中怎樣做才算是低碳、環保。評出環保小組。
學生鞏固練習。
初中教案范文篇5
【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及其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分封制的簡況。
2、過程與方法:小組合作探究,初步培養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進程、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認識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激發愛國熱情。
【重難點】重點: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難點:理解西周分封制;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課前預習】一、夏朝的興衰
1、夏朝建立者是,其統治的中心在和一帶,定都,歷時400年而亡。
2、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的產生,從此“公天下”變為“家天下”,制代替了禪讓制。
3、夏朝的國家機構,是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因此它的性質是國家。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4、商朝的建立時間是,建立者是。
5、商朝幾經遷都,一直到遷都到殷,都城才穩定下來,后人又稱商朝為朝。
6、前年,周軍通過戰役滅商,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其滅亡時間是。
7、牧野之戰交戰雙方是:
8、重要大臣:
9、夏朝亡國之君:,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看P18圖:桀把人當坐騎)
三、西周的分封制
10、西周為鞏固其統治,采取制度。
【合作探究】
1、夏朝開始的“家天下”現象,后世在中外歷史上曾廣泛存在。你能舉出一兩個例子嗎?(P17動腦筋)
2、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么會取得勝利?(P20動腦筋)
3、看P21地圖:周初形勢圖,找出各諸侯國分布的地點。
4、看P21圖:西周等級示意圖(分封制),標出各級的身份(P22活動與探究2)
【達標測評】
一、選擇題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
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暴動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二、閱讀判斷(見本頁末)
?【鞏固提升】
1、閱讀材料:
材料一?夏桀說:“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日有之哉?日亡吾亦亡矣。”
材料二?商紂說:“嗚呼,我生有命有天!”
請回答:
?(1)夏桀將自己的統治比喻為像太陽一樣長久,商紂說他會有上天的保佑,沒有人能能推翻他們的統治。他們的話對嗎?假如不對,請你用具體的史實加以說明。
?(答:不對。事實上夏桀和商紂很快就被推翻了。)
(2)夏桀、商紂最后被推翻的原因是什么?
?(答:夏桀建造許多豪華宮室,無休止地征發百姓,強迫他們服勞役,他不分晝夜地飲酒作樂,失去了民心;商紂修筑豪華的宮殿園林,盡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使社會矛盾尖銳。)
(3)請你談一談兩則材料蘊含的深刻道理。
(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賢則昌,失賢則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言之有理即可,表述可不拘泥于上述文字)
2、填寫下表,說明夏商西周的建立與更替
朝代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歷史地位
夏
約公元前2070年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商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出土文字證實的王朝
西周
我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3、制表:簡單做一個夏、商、西周大事年表,內容要包括重要年代、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三項(參照P126的大事年表)(P22活動與探究2)
初中教案范文篇6
長期以來,英語聽力課的教學主要采用“聽聽錄音——做做練習——對對答案”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一些學生的英語能力不僅沒有得到提高,反而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甚至產生了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動腦筋,想辦法,努力優化聽力教學的課堂設計,以此來提高聽力課的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聽力是一個思維和語言相互作用的過程。聽力課的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水平。通過由淺入深的活動來培養其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下面將以幾個主題為例,討論如何在聽力教學活動中合理設計聽前、聽時、聽后與讀、說、寫技能相結合的活動。
一、精心設計聽前活動,引入聽力情境,激發學生聽的興趣。
聽前活動是聽力教學的暖身活動,在聽前學生先閱讀聽力材料,激發學生聽的興趣,集中聽的注意力,同時掃除即將聽到的語言材料中的難點,以便順利地進入下一階段的活動。
精心設計聽力課的導入是上好聽力課的前提。設計導入活動時,教師要以聽力材料
的內容著手,特別關注學生的興趣。
(1)利用圖片和多媒體課件導入。
在學生正式聽錄音之前,為了讓學生能盡快地進入聽的狀態,初步感受聽力的主題。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和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輔助材料來刺激學生的視覺。激發他們對由畫面內容引起的猜測、聯想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通過教師層層有啟發性的提問,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勇于表達。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就畫面內容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的信息可以得到互補。如教師要求學生聽一個主題為“Rulesaroundus”時,聽前活動就可設計為:
TaskOne:Talkaboutthesigns:
教師出示各種在不同場合可以見到的標志如“禁止吸煙”、“不準入內”、“嚴禁跳水”、“不準停車”等標志,提問學生:
1.Wherecanyouseethesesigns?
2.Doyouknowwhatthesesignsmean?
3.Whatmustwedoormustn’tdowhenweseethesesigns?
通過對這些圖片的討論,學生對與主題有關的重要語言結構和內容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TaskTwo:Talkabouttheplaces:
畫面出現學生生活中每天都經歷的場景。如學校食堂、圖書館、馬路車站、居住小區等,引導學生繼續思考討論。
whatarethethingsyoumustdooryoumustn’tdointheseplaces?
聽前活動的設計既激活了學生的背景知識,學生在Thinkandshare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聽前活動的開展為聽時環節的順利開展無論在學生的心理上,還是語言知識上都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又如在為學生引入“famouspersons”這一主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圖片或畫面顯示學生非常熟悉和崇拜的人物如歌星、影星、運動明星等。讓學生通過討論的基礎上,聚焦某一人物。比如要讓學生聽一段介紹有關籃球明星姚明的文章。教師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籃球比賽的畫面。然后教師可提問“Doyoulikewatching/playingbasketball?”“Whodoyouthinkofwhenyouwatchbasketballmatch?”“DoyouknowsomethingaboutYaoMing?”“Doyouwant
toknowmoreabouthim?”在畫面的幫助下,教師設計有啟發、有層次的問題使學生漸漸進入聽力的主題。
(2)利用學生背景知識導入。
學生進入課堂時,都是有備而來的。他自身已有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等都對課堂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要努力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使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獲取更新的知識,更多的經驗。還是以“Rulesaroundus”為例,聽前教師以學生非常熟悉的班級公約說起,要求學生討論已有的班規。或調整或修改或補充。使學生明白作為班級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遵守各項班級制度。繼而由此話題展開討論Arethereanyrulesaroundyou?Whatarethey?此時學生會把自己所知的東西毫無保留地說出來。同時他們更渴望從課堂中獲得更多。學生的背景知識被激活,學習的欲望也就因此而被點燃。教師要趁機組織好下面的新授環節,使課堂教學環環相扣、內容層層遞進。
(3)通過表演導入
初中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有非常強的表現欲。教師要積極創設情景,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如在讓學生聽“seeingadoctor”這一主題時,聽前活動就可以設計讓學生表演各種不同的病狀,如頭痛,牙疼,胃痛等。當表演的學生通過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動作表現出各種病癥時,其他同學會被表演學生的滑稽像所逗樂,同時教師通過提問“What’swrongwithhim?”學生就復習整理了一些常見的`表示病癥的詞匯,如toothache,sorethroat,headache等。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生病了要去看醫生,需要打針、吃藥。或者同學病了,我們要多關心他,要給他一些建議,或者他生病了,我也要多加注意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所以,這一活動的設計為下面聽力活動的開展作好了語言和內容方面的準備。學生在進入聽時活動環節中就會少遇一些障礙,多一份自信。
(4)通過游戲引入
英語聽力材料中經常會出現數字表示不同意思的情況。如數字表示日期、表示數量、表示價格、表示時間等。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往往會反應不過來。如果平時缺乏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在聽到數字時常有措手不及的感覺,影響聽力理解的效果。所以如果教師在讓學生完成聽力任務時出現較多用數字表達意思的情況,教師就應在聽前活動中設計熱身練習。這里可以通過做不同的游戲來刺激學生對數字的反應。如訓練學生對數字表示時間的反應時,教師就可準備一個鐘面,組織學生進行競賽,看誰說得又快又準。也可在黑板上畫幾個鐘面,教師報出時間,讓學生在鐘面上畫出相應的時間。教師還組織類似智力搶答的游戲。如教師說“It’shalfpasteight,butTom’swatchisfiveminutesfast/slow.WhattimeisitbyTom’swatch?或“It’shalfpasteight.Theclasswillbeoverintenminutes.Whattimeisitnow?”教師設計多種情況讓學生積極操練有關時間的加減換算,激發學生的興趣,訓練了學生對數字的敏感性,反應的靈活性。從而緩解了學生在聽到數字時緊張、焦慮的心理。
二、合理安排教學活動,精心設計聽力練習,使學生積極參與聽時活動。
聽中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聽力理解能力。通過聽不同形式的材料來培養學生獲取事實、信息的能力。在完成聽力任務的過程中養成聽的習慣,積累聽的方法,鍛煉聽的心理,完善聽的技巧,從而逐步提高聽的能力。聽時活動的設計一定要圍繞主題設計循序漸進的,形式多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一份成功的體驗。
在聽“Rulesaroundus”時,教師就可以設計如下幾種活動讓學生在聽時完成任務。
TaskOne:Listentotwostudentstalkingaboutsigns.Numberthesignsthataretalkingabout。(磁帶錄音)(圖片插入)
A:Lookatthesesignswhatdoyouthinktheymean?
B:Well,thisonemeansdon’tthrowrubbishontheground.Ithinktheyuseitinparks.A:Whatdoyouthinkthisonemeans?
B:Ithinkthat’stostoppeoplethrowingthingsoutofwindows.Yousometimesseeitonhousingestates.
教師指導學生邊聽邊為表示該標志的圖片編上序號。當這一任務完成之后,教師可利用現有的圖片向學生提問“whatdoesthissignmean?”也可以與學生一起做快速反應練習。即教師說出某一標志的意思,要學生快速指出是哪一圖片。如“whichsignmeansnopassing?Whichsignmeansyoudon’tthrowtherubbishontheground.等。在對話材料中還出現哪里能見到這些標志,因此教師可讓學生再聽一遍錄音。當然在聽之前一定要給予學生明確的指令,以便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有意注意關鍵的內容。如第一遍學生有意注意每一標志的具體意思,而第二遍則更注意這些標志出現的地方。在第二遍聽完之后,教師就可以利用圖片口頭提問“Wherecanyoufindthissign?”.總之,教師要事先對學生所要聽的材料做好充分的準備。了解材料中的難點是什么?重點是什么?根據材料還能設計什么活動?使得每一份材料都能得到充分的使用。
TaskTwo:Twostudentsaretalkingaboutsomeplaces.Listentotheirdialogueandfillintheblanks..(磁帶錄音)
A:Whataresomeoftheregulationsontheunderground?
B:Well,Iknowyou’renotallowedtoeatordrinkontheunderground.
A:Yes.That’sright.Theyhavethatsignwhichsaysyoumustn’teatordrink.
B:Oh,andIknowanotherone.Youshouldletpeoplegetoffthetrainbeforeyougeton.A:Letpeoplegetoffthetrainbeforeyougeton.That’sagoodidea.
聽完對話以后,教師等待學生完成練習。
Youmustn’t____________or_______________.Youshouldletpeople_____________beforeyougeton.校對完學生的練習之后,教師更應啟發學生談論更多乘地鐵需要遵守的規則。教師可以說“wemustn’tearordrink.Andweshouldletpeoplegetoffbeforewegetonwhenwetakeanundergroundtrain.Thenwhatelsemustormustn’tbedoneonunderground?教師鼓勵學生說出更多乘地鐵需要注意的地方。這一活動是讓學生用英語的思維關注生活。教師還可以提供更多的場所供學生在課余討論。為調節課堂氣氛教師還可組織猜一猜活動。如這里教師可把活動設計為:onesayspeoplemustormustnotdoinacertainplaceandtheothersguesswhatplacehe/sheistalkingabout.
TaskThree:Eightstudentsinthepicturearebreakinglibraryrules.Listentothe
librariantalkingabouttherulesandnumberthestudentswhoarebreakingrules..(磁帶錄音)(圖片插入)
(1)Oh,Icanseestudentscuttingsomethingoutofoneofthebooks.That’sverybad.Wehavearuleagainstthat.
(2)what’sthatstudentsdoingwithabaginthelibrary?Bagsaren’tallowed.
(3)Isthatstudentplayingcardsoverthere?That’sagainsttherules.Thelibraryisaplaceforreadingandstudying---notforplayingcards.
這一練習因為有圖片的輔助,因而不難完成任務。重要的還是如何運用現成的材料繼續開展積極的活動。如根據圖片教師可以提問“whatishe/shedoing?Whatshouldhe/shedoornotdo?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教師也有、可以播放一段事先拍攝的關于人們違規現象的錄象,要求學生指出Whoisbreakingtherule?Whatshouldhe/hedo?這樣的活動既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操練運用了語言,又讓學生在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
總之,聽時活動的設計一定要根據材料的內容結合學生的語言實際、認知能力、年齡特點設計由易及難,由單項到綜合的活動,在一環扣一環的環節設計中讓學生一步一步完成任務。其次,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教師決不是錄音設備的操縱者,而是學生的幫助者。教師要通過提問、觀察等多種途徑了解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緒是否焦慮?信息接受是否困難?任務安排難易是否得當?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并及時地給予學生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如某一單詞或句子結構、某一語法現象、某一文化差異等對學生的理解造成障礙,教師要調整策略。是應該停下來講解,還是放慢聽的速度或增加聽的次數。聽的過程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使聽的過程更流暢,任務的完成更有效。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更強。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在學生任務的過程中加強聽能技巧的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聽時先抓住關鍵,即主要大意。再聽細節。讓學生每聽一遍都有新的任務,每聽一遍都有新的收獲。
初中教案范文篇7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了解空氣的組成;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止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培養:繼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對化學現象的科學描述能力。
科學思想:通過對空氣成分的認識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科學品質:通過介紹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使學生受對待任何事物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
科學方法:通過實驗探討空氣的組成成分。
重點 、難點:初步掌握空氣的各組成成分,了解惰性氣體的特殊性質和應用。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有空氣,可是空氣是一種什么樣物質呢?
在十八世紀70年代前,人們一直認為空氣是一種物質。直到瑞典化學家舍勒和英國的普利斯特里認識空氣中有一種能供給呼吸維持生命后,人類才揭開與自己生存有著重要意義的空氣的面紗。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養氣)和氮氣(不可維持生命)組成的結論。
一、瑞雪——舍勒
英國——普利斯特里
法國——拉瓦錫
討論,回答
傾聽
設疑問創設情境。
拉瓦錫的鐘罩實驗
在燃燒匙內放入紅磷,在酒精燈外焰上點燃后伸入集氣瓶內,塞緊瓶塞,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和鐘罩內水面的變化情況。
觀察后描述出實驗現象。
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1.紅磷燃燒的實驗現象
2.為什么會出現水面上升的情況?為什么水面上升到瓶的容積約1/5處就再上升?
回答:2因為紅磷只和空氣中氧氣發生反應,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
認識鐘罩實驗的意義。
空氣成分示意圖
氧氣占空氣體積的21%
氮氣占空氣體積的78%
二氧化碳占空氣體積的0.03%
惰性氣體占空氣體積的0.94%
其它氣體和雜質占空氣體積的0.03%
觀察、討論,是
不是體積分數所占較小的氣體的作用較少呢?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空氣污染的防治
空氣中有害物質分為:有害氣體和粉塵
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大氣污染的主要防治方法:
1.認真執行《環境保護法》。
2.合理工業布局,改革生產工藝。
3.工業三廢經過處理達標后再排放。
4.積極合理開發新能源。
5.植樹造林。
學生記憶。
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防治污染的能力和方法。
四、稀有氣體(惰性氣體)
特殊物理性質:通電發出有色光
通入氖氣發出紅光,用于航空、航海指示燈
通入氙氣發出強光,用于飛機場照明和醫學專用
學生傾聽,記憶。
理解“霓虹燈”的原理。
課后記:在課堂上加入一些有關空氣污染和霓虹燈的有關知識,可有效提高課堂學生學習氣氛。另外,在介紹認識氧氣的課外知識中加入1802年德國漢學家克拉普羅特所著《第八世紀時中國人的化學知識》一書引起的世界化學界的爭論,從而得出在1100多年前的“至德元年”(中國在南北朝583-586和唐朝756-758出現兩個同樣年號)中國人馬和已經對氧氣作了深入研究。
初中教案范文篇8
一、指導思想
本次課的設計思路主要依據二期課改中強調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結合初三體育中考中的選測項目籃球,教會學生基本的行進間運球上籃動作,體會起步點與連貫動作協調一致。通過體育課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開發學生潛能,突出“健身育人”的課程理念。
二、教材分析
行進間運球上籃是籃球技術中較難掌握的一項技術,特別對于女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建立基本的動作表象。主要做到四句口訣,一跨大步接球牢,二跨小步用力跳,三要抬腿舉球高,四要手指手腕用力巧。不僅將口訣熟記于心,并能在練習中加以灌輸,達到要求。
三、學生情況分析
在教學中發現女生對于行進間運球上籃的掌握與男生相比相對較弱,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在學生已經掌握原地運球與原地投籃的基礎上學習行進間運球上籃的技術動作。本次課是學習課,要求學生將口訣熟記于心并能在練習中完成一大二小三跳的基本要領,50%的學生能夠掌握并運用,使運球起球上籃一氣呵成。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對行進間運球上籃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動作要領,50%能夠完成一大二小三跳的技術動作。
2、運用籃球進行雙手頭上投擲的動作復習,學會腿腰臂三部位同時發力。
3、提高學生掌握上籃技術的穩定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體驗上籃成功的樂趣。
五、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建立行進間運球上籃技術的動作概念。
六、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上籃穩定性,使50%的學生能夠掌握這一技術。
七、課的流程與設計:
在準備部分選用了原地準備操和原地跑步接喊數數腳的游戲開始,使學生盡快進入課前準備,在游戲中活躍課堂氣氛又創建了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
基本部分的主教材是籃球行進間運球單手肩上投籃和投擲練習。本課對于初中的學生基本要求掌握籃球中的運球與上籃技術動作的結合。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將動作要領編成口訣的形式便于學生記憶,掌握連貫動作,更好地完成上籃動作,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最大化地掌握動作技術,提高學生掌握技術的能力。
本次課通過球性練習,徒手練習,兩人一組跨步練習與行進間上籃等練習,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迎難而上,挑戰自我的能力。最后的拓展練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驗上籃成功的樂趣,為了提高女生的穩定性,讓女生使用小一號的籃球,明顯提高了女生控制球與掌握球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主要體會雙手投擲的正確動作要領,雙手持球直臂后引,將身體拉成反弓型,體會后腳蹬地,腰背和手臂同時發力的順序,注意出手后球運行的路線,盡量保持拋物線,提高運動成績。選用標志桶接籃球的游戲激發學生興趣,創建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
八、放松與評價
結束部分選用了瑜伽練習的個別動作,使學生在整堂課后又一次享受到體育的樂趣,在教師的示范學生跟做下使學生能夠在歡樂的氣氛中逐步恢復心率,調節呼吸,放松身心。
初中教案范文篇9
一,教學目標:通過看課件和錄像、講故事、討論等方式,使學生理解、掌握挫折的概念并能夠認識到"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經歷挫折、成功必然經受挫折、挫折對人們的影響具有‘雙重性‘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增強自我抗挫的愿望"。
二,教學重點:
1.追求與挫折的辯證關系。
2.聯系實際、聯系自我,建立起正確的"挫折觀"。
(一)教學過程
一、導人
1.播放"命運交響曲"簡介貝多芬的追求與挫折
二、講授新課
了解關于"追求與挫折"的基本知識
1.提問: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什么是追求,挫折"
2.電腦幻燈出示"追求"和"挫折"的概念
追求是指用積極的行動,爭取實現某個目標;挫折是指人們在造求某種目標的活動中,遇到干擾、障礙,遭受到損失或失敗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二)追求與挫折的關系
1.觀看錄像:"我們的桑蘭"(帶著問題觀看思考)
2.同學討論一一
1)"桑蘭的追求與挫折"
2)出示電腦幻燈片"桑蘭的追求與挫折"
3)討論歸納"追求與挫折"的關系
3.出示電腦幻燈片一-成長必須追求:挫折往往會伴隨著追求;不怕挫折,勇于追求。
(三)面對挫折
1.觀看錄像"同學的故事"
2.小記者談采訪感受
3.電腦幻燈出示:對我們的啟示"追求往往隨著挫折的戰勝而實現"
(四)挫折的影響
1.配樂幻燈"一封沒有發出的信"
2.討論寫信人遇到什么挫折?
帶給她什么影響?如何幫助她擺脫
消極的影響?
3.配樂幻燈一一
當今的愛因斯坦《斯蒂芬·霍金》
4.為"挫折"作新的詮釋
(五)總結升華
1.電腦幻燈:"首席科學家"一一嚴純華
2.小結全課
1)電腦幻燈一一勇于追求,不怕挫折!敢于追求,戰勝挫折!不斷追求,挑戰挫折!
2)mtv十電腦幻燈一一歌曲"未來的未來"
3)伴隨著歌聲,滾動播放
課后作業
作文:"心靈的撞擊"一一記自己追求中遇到的挫折
(重點:遇到挫折時的想法、采取的對策、產生的影響)
初中教案范文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在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顯著對比中知道是改革使人們在社會生活方式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提高用數字、數據、圖片、圖像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從中理解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勝利。實行能者上崗,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并不是社會就業制度的倒退,而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是人才競爭的需要。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
【難點】對改革開放后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放成龍從小到大照片,請學生發現照片之間的區別和變化。
教師小結:你們想了解成龍小時候到現在這期間人們生活的變化和變遷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1、服飾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后的服飾圖片,讓學生發現并總結改革開放前后的服飾特點,并進行對比。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前顏色非常單調、單一,改革開放后名牌服裝爭奇斗艷,而且服裝不但成為人們穿著、用的東西,還是顯示人們個性、風格的一種亮麗的風景線。
2、飲食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糧票、油票和廚房的圖片,教師講解糧票、油票的用途:油票和糧票就是當時改革開放前的那段時間的錢,只有用這個才能買到吃的、喝的,實行著統分統配的政策,規定了你一個人一個月能有多少規定量,油有多少斤,糧食有多少斤。學生總結改革開放前物資非常緊缺。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后人們飲食的圖片,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驗談談現在飲食的特點。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之前匱乏單調,甚至溫飽都困難,之后講究營養均衡、綠色食品、粗細搭配。
3、居住條件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和現在的居住條件圖片,學生觀察居住條件循序漸進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進行對比。并引入“四大件”的知識。
教師總結:外部:改革開放前就是看看哪邊的風水好就在哪邊建,現在要整齊規劃,粉刷漂亮。內部:從舊“四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到新“四大件”(汽車、手機、電腦、數碼相機)。
4、出行方式的變化
詢問學生的出行方式,引入改革開放前,人們是怎樣出行的。幻燈片放改革開放前后交通工具的圖片,通過蒸汽火車使學生聯系已學過知識。對比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和現在的出行圖片,學生總結變化趨勢。教師總結:道路設施逐漸完善,出行方式多樣化。
教師提問:從這些圖片中能發現什么問題?應如何解決?
學生自由討論回答。
教師提問:人們生活方式變化有哪些原因?給學生2分鐘討論。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前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改革開放后是由于經濟迅速發展、物資豐富、城鄉居民收入極大增加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
5.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
學生自主探究,看教材、互相討論,完成改革開放前后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對比的表格。
教師最后總結。
教師提問:就業制度的變化給大家帶來了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
教師提問:自主擇業帶來個問題是弱勢群體,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弱勢群體呢?
學生思考,互相討論回答。
(三)鞏固提升
通過隨堂練習,學生對本課的重難點尤其是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加深理解。
(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教師引導小結,感受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學生完成練習作業。
板書設計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1.衣食住行的變化
服飾;飲食;居住條件;出行方式。
2.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
教學反思
初中教案范文篇11
在教學中要樹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全體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所謂“全面”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面向全體,二是各方面的而非特指某一方面。在學校工作中只有課堂教學具備這種的“全面”功能,它是素質教育的基石。就體育教學而言,其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身心發展,使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對發展學生身體各方面素質、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鍛煉學生克服困難,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起著重要的作用。其實大部分學生不論自身的體育成績如何,他們對體育運動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培養和利用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歡快和愉悅,對我們的體育教學工作會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是每一位體育教學工作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體育學習的目的不光在于讓學生鍛煉身體,而且還在于激發和保持學生對體育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主要表現為學習興趣。學生對體育本身帶有一定的興趣,只要我們稍加引導就可以激發出學生的濃烈學習興趣。了解了學生對哪些體育項目感興趣,并根據此調整教學計劃,使教學內容盡量與學生興趣接軌。課堂中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采用民主和商量的口吻進行調動,使其主動學習,才能使學習氣氛寬松、廣闊,學生無拘無束地置身其中,嘗試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課堂煥發無限的生命力,學生思維活躍,熱情高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角。這樣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要想使一節課成功,教師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應當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質,即使遇到前面所說的情況:碰到自己不是很擅長的教材,也能輕松完成。
我們都知道優美的示范、準確的講解是最能感染學生的。但除此以外,教師還應該做到親而不媚、“笑”而不俗。親而不媚指讓學生感到很放松,覺得老師很好相處,愿意與教師配合完成教學任務。從教學中我真的感受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他人的觀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說,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是獨特個性的體現。實際上,有效的學習方式都是個性化的,沒有統一的方式。正如多元智力理論所指出的,每個人的智慧類型不一樣,他們的思考方式、學習需要、學習優勢、學習風格也不一樣,因此每個人的具體學習方式是不同的。這意味著我們在體育與健康教學,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根據學生不同性格類型設計教學法,不設上下限,力爭為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空間,為每一位學生創造一個可以發揮的天地。學生的差異性,學生學習客觀上存在著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在學習同一內容時,實際具備的認知基礎和情感準備以及學習能力傾向不同,決定了需要的幫助不同。課堂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促進學生發展更具有戰略性的意義。但是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與掌握,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式地接受、記憶過的過程。這種教學窒息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熱情。造成了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上體育課這樣滑稽的局面。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必須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笑”起來,首先要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多表揚,少批評,教師過于嚴肅,勢必使學生產生距離感和畏懼感,如果學生做完練習的第一反應是觀察教師臉上的表情而不是體會練習過程中的滿足感,那么學生也就永遠都“笑”不起來;其次,要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循循善誘,永遠不要讓學生覺得“我肯定不行”或“這太簡單了,我不練都行”,而要讓他們認為“我肯定能行,讓我試一試”。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自主練習的空間,底年級同學,興趣廣泛,并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教師應考慮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打破以往教學中一切都由教師組織學生一起做同一活動的做法,而多給學生有選擇性的自由練習空間,使學生找到練習的樂趣,發現自己的特長,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練、自己去學,就給了部分學生表現的良機.總之,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實際需要考慮,放開手腳,把課堂還給學生,努力去為學生拓展一個空間,而不是讓學生艱難的來適應自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和教學只有在師生愉悅的情況下才會迸發無限生機。
總之,無論體育場地如何,學生情況怎樣,作為我們一線的體育教師,新課程目標一定要吃透,認真備好每一堂課,激發、調動學生的興趣,重視和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充分利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才能在小場地上好體育課,同時也需要我們教師付出更多的心血,想出更多的辦法,使我們的新課程目標順利完成。
初中教案范文篇12
教學目標
①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②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③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39;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現象。
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海陸是變遷的
導入:歌曲<東方之珠>引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師:其實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其實古人早就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因而在我國就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動態/Soft/Index.html>課件。(可以出示喜馬拉雅山、我國東部海底、荷蘭圍海造田圖片。)
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在不斷擴大?
(總結)生:變遷方式有三種:
1.地殼變動;
2.海平面升降;
3.人類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變的呢?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機會總是垂青善于觀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頓坐在樹下看到蘋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體運動定律一樣,這一次是一個躺在病床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來閱讀一下《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
生:閱讀。(最好出示資料片)
三、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假說過程
師:魏格納發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同學們都學過剪紙能否用這種剪紙的辦法證明一下你的觀點。
生:討論,用剪刀、白紙活動。
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把你們討論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師:結合學生演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咱們同學做事也是一樣,要注意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一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最終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現并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發呢?
生:認真觀察,大膽質疑,敢于創新,勇于實踐。
四、大陸漂移假說觀點
師:魏格納用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大陸漂移假說的建立,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出示大陸漂移課件)它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后來才分裂為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布局。
初中教案范文篇13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中共_、十八屆_精神,忠誠實踐新課程,關注學生,關注道德與法治,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和生活質量。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正處在青春初期,有夢想也有挫折,有努力也有困難。道德與法治教學一方面要為學生心扉“開鎖”,伴隨學生平穩度過心理生理的“突變期”,另一方面要為學生筑起防波堤,在法治社會里懂得有為和有所不為。學生剛開始中學階段的學習,要經過由不適應、較被動到適應而且主動的時期。教學中要增加趣味性強、啟發性大的故事,引導學生講身邊的故事,認識做人處事的原則,遵紀守法。要采取措施來活躍課堂,運用各種有效教學技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
三、教材分析
本期使用教育科學出版社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下冊。該教材是今年起開始使用的新教材。它落實中共_和十八屆_精神,突出法治,引導學生在法治社會里生活和成長。教材關注學生生活狀況,關注學生內心世界的真實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生活范圍、深度的拓展,要求學生把自我逐步融入開闊的社會生活之中。教材圖文并茂,敘述簡明,論證扼要,故事貼近生活。教材符合新課
程標準的理念,足見組編的功力。
四、教學任務
本期教學任務:
1.第一單元人與人之間:
2.第二單元跨越代溝:
3.第三單元友誼的天空:
4.第四單元走自己的路:
5.第五單元無序與有序:
五、教學進度安排及內容
本期約為18周,思想品德課每周2節,總課時為36節。
六、減輕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學習新課程理論,探索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規律。
2.精心備課,考慮人、事、物、時、空等諸方面要素,記錄教案的臨時更改及偶發事件的處置情況等。
3.總結經驗,反思教法。從課程論和教學論、考試論等方面研究道德與法治教學,寫出一兩篇相關論文。
4.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結構。做好備、教、批、輔、考等環節,步步落實,追求高效。
5.加強教學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初步分層教學,體現差別性的要求。督促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6.保證備課組的工作效果。虛心學習同行的經驗,開展制度化的聽課、評課工作。
初中教案范文篇14
一、總體目標
1、加強課堂教學改革,真正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爭取把課堂變成學生學習的樂園。
2、做好中考總復習工作,抓好尖子生,提高臨界生,盯住所有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漏掉,鼓勵學生向目標邁進,中考爭取穩中有升。
二、遵循原則
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原則,著重把握中考要求及考試 范圍,對《課標》和《考綱》要反復研究。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整體提高;注重雙基,夯實基礎,強化學生能力。練習過程中注重精講精練,精雕細刻,決不漏掉一個知識點。同時培養學生將所學的詞匯、短語、句型、句法應用到實際中,提高日常交際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三、具體工作措施
加強學習,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專研七、八、九年級五本教材,形成固定的知識體系,研究2013和2014年的考試說明,精選13和14年的中考題。
繼續大練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實行課堂教學改革,創建新型教學模式。
走進學生家庭,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挖掘學生的心理資源,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教師,又是家長和朋友。
指導學生如何預習、聽課、記筆記、復習、做作業、小結和討論,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總體復習思路
1、按單元復習。通覽初中教材,進行單元知識點掃描。目的是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系統的復習,把好“基礎關”;任務是掌握各單元知識結構,全面地復習知識點,完成理解記憶;重點是重視課標要求與教材的基礎作用,強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面向全體,面向基礎。
2、語法專項復習。鉆研考試標準和考試說明,進行語法、詞法、句子、時態和話題專項復習。統攬初中教材中的重點語法項目,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初中教材內容。
3、題型專練,模擬演練。按照中考題型(單項選擇、補全對話、句子翻譯、完型填空、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進行題型專練,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抓住中考題型變化,確定訓練方式,進行查缺補漏。最后進行幾次中考模擬演練,演練之后教師要精講精煉,在講題上下功夫。
五、具體復習內容
第一輪:
時間安排:3月1日----4月24日
主要內容:初中教材課文中出現的單詞、短語、常用句型;熟記對話和課文,理解所學語法內容。
階段目標:完成理解性記憶內容,熟記課文中出現的單詞、短語、常用句型;熟練掌握對話和課文內容,所學語法能達到一定的應用程度。
具體思路:第一輪復習應以大綱為依據,教材內容為根本,按教材的編排順序進行單元復習。每復習一單元之前,教師布置學生認真記憶書后單詞和短語;課上檢驗,然后讓大家找出本單元的知識點,總結用法,教師再做以適當的補充;這一階 段的復習,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教師總結為輔,學生復習為主。注重學生歸納,教師總結指導應注意事項。對學生已掌握的內容少講或不講,對學生不夠熟練的要重點講。同時教師要根據每單元的重點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練習題,鞏固所復習的知識點。最后,再將本單元的知識點賦予下一單元書后的單詞和短語中,進行再一次檢測。
具體時間安排:
3.2————3.20 結束新課(Unit13-15)
3.23————4.24 第一輪復習(全部課本1-5冊)
4.27————5.31 第二輪復習 (專項復習)
6.1———6.13 第三輪復習 (模擬訓練)
初中教案范文篇15
目標與要求
知識與技能
能了解化學式和相對分子質量的涵義;初步掌握并運用化學語言——化學式的書寫及其意義。
知道并熟練記憶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
能用化學式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并能利用化合價推求化學式。
過程與方法
能根據物質化學式進行如下計算:計算相對分子質量,計算物質組成元素的質量比,計算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調查和分析某些商品標簽或說明書上標示的物質成分和含量,感受并贊賞化學對改善個人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
教學建議
1、本課題內容較多,建議分兩課時完成。
2、關于圖4-11化學式H2O的教學,最好是從實物水以及水分子模型出發,來認識水的化學式H2O的宏觀和微觀意義。看整體還是看局部?突出數字還是強調符號?并引申出符號前面加數字的含義。然后來一個節目表演:超級模仿秀,我行你行他也行!完成課本P79討論題。最后由學生概括總結出符號周圍數學的含義。
3、記憶化合價或編寫化合價韻語、歌謠或快板,在第一節課上布置,第二節課前5分鐘交流,檢查,選取其中瑯瑯上口的“作品”予以“推廣應用”。課后將所有交上來的口訣都張貼在教室里,以肯定同學們辛勤勞動的成果,保護他們探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講練結合。對于化學式的寫法與讀法,其活動與探究應在課堂上完成,最好是采取小組競賽的方式看誰做得又快又準。
4、關于相對分子質量計算的教學。建議采用教師啟導學生自學討論互糾概括小結應用實踐形式組織教學。
5、創設問題情景,創新遷移應用。可以改編或自編聯系實際的題,培養學生的臨場閱讀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猜想假設能力和遷移創新能力。
6、關于藥品標簽的教學說明。收集一些化學藥品的標簽,教給學生如何查看它們的成分、含量或純度,并適當講解化學試劑按純度分級的情況。課后布置學生探究:按組分配不同的任務,分別收集食品包裝、飲料標簽、洗滌用品標簽、涂改液標簽等,從中你了解哪些知識,談談你的收獲。將學生們的作品予以展示。此目的是培養學生關注和關心產品說明書的意識。
賽一賽,看誰填得快。
物質名稱
化學式
含幾種元素
哪幾種元素
屬于單質
還是化合物
一個分子中
含幾個原子
水銀
氫氣
二氧化硫
初中化學化合價與化學式
硝酸銨
NH4NO3
堿式碳酸銅
Cu2(OH)2CO3
初中化學化合價與化學式
初中教案范文篇16
教學過程
引言:一個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氣,地球上有六十多億人,每天要消耗60多億千克的氧氣,同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什么我們沒有感覺到缺氧呢?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1.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裝置,請同學觀察金魚藻在光下放出氧氣這一現象。
2.在觀察的基礎上請學生思考氣體的成分,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做出假設,并思考驗__方法。(可提示學生:氧氣能夠助燃。)
3.師生雙方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法對氣體的成分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一)教師利用課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個實驗。
1.請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把點燃的蠟燭和活著的小白鼠分別放進密閉的容器,蠟燭為什么會熄滅?小白鼠為什么死掉?
(2)點燃的蠟燭或小白鼠與綠__植物分別從對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3)普利斯特利為什么要設計三個實驗?
2.通過對以上三個問題特別是最后一個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綜合看問題的意識,并讓學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的結論。
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并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中,注意讓每一個學生都要參與討論。
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其他小組大膽的發表不同的意見,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爭論的科學作風。
(二)探究活動:教師出示討論提綱
1.這個實驗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現別的變量?
2.如何確保實驗中只有二氧化碳一個變量?
3.你認為對照實驗應該如何設計?
4.你準備選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應用?
學生根據討論提綱進行分組討論,每一小組根據自己討論的結果制定探究計劃,實施探究。
因為本實驗設計難度較大,需注意的問題較多,所以教師在此通過討論提綱為學生降低學習難度。然而本實驗又是本冊書中最后一個探究實驗,要求學生能較為__地完成探究活動,以考察學生對各項綜合技能的運用情況,所以教師出示討論提綱后并沒有在全班給予統一__,而是讓各小組根據自己的理解情況__設計井完成探究活動。
(三)探究活動:在教師主持下學生交流探究報告,教師與學生根據討論提綱共同分析實驗設計的合理__及嚴謹__。
教師對每個小組實驗的合理方面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于實驗結果與假設不一致的,與其他小組一起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并請他們在以下三種方案中做出選擇:
(1)否定原來假設,得出與假設相反的結論;
(2)按照原來的實驗方案重做一遍,檢驗自己的實驗結果是不是可以重復;
(3)重新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實驗重新檢驗假設。
交流結束后,教師請每一個小組的組員對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自評與互評,并結合教師的評價作為一個階段__成績收錄入學生成長檔案袋中。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光合作用的實驗,(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機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進行的條件和地點)請學生討論后根據光合作用的實驗對光合作用做一個初步的小結。(學生歸納)
教師進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課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后,教師請學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來分析,同學們能闡述一下光合作用對于生物圈的意義嗎?(學生討論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產生氧氣供生物呼吸,把太陽能轉化成我們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
教師對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種種好處外,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著教師出示129頁的系列數據請學生比較分析。(學生比較分析,對于綠__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__有了初步了解)
在此基礎上教師請學生進一步思考:
1.碳-氧平衡會被打破嗎?出現什么樣的情況會打破碳-氧平衡?我們應該采取何種措施來預防?
2.你認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如果環境中的二氧化碳過多,會對生物圈造成什么影響?請你預測一下。
(學生對以上問題進行分組討論,發言交流)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交流,加深了學生對綠__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__的理解,并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第四部分: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教師利用課件逐一展示,三種不同種植密度的植株結出的果實。請學生分析植株結果情況與種植密度之間的關系,并思考它們這種差異與光合作用的內在聯系。(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合理密植會使植物充分利用單位面積上的光照,而不會造成浪費。)
教師請學生進一步思考:你知道農業上還采取哪些措施來充分利用光照提高產量嗎?(學生思考回答)
第五部分:課堂小結
教師用親切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你認識了光合作用了嗎?你知道綠__植物對于生物圈的重要意義了嗎?讓學生對本節課的重要內容再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初中教案范文篇17
一、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感受集體的溫暖;(2)增強集體榮譽感;(3)認同集體力量的強大。
2.能力目標
(1)學習過集體生活,提高在集體生活中關愛他人、努力擔當、為集體得榮譽的能力;
(2)培育在集體生活中,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感的能力;
3.知識目標
(1)了解集體的內涵;(2)了解安全感、歸屬感、自豪感和集體榮譽感的內涵;
(3)理解個人在集體中感受到溫暖;(4)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感受集體的溫暖;(2)認同集體力量的強大;
2.教學難點
集體的力量,不是簡單個體力量的相加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略)
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板書)
第六課“我”和“我們”(板書)
第一框集體生活邀請我(板書)
1.集體的溫暖(板書)
(1)集體的含義
集體是人們聯合起來的有組織的整體。一般來說,集體的聯結度越高,個體感知到的集體溫暖就越多。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集體生活的情感需要。
(2)集體帶給我們的溫暖(板書)
在集體中,我們希望被認可和接納,得到尊重和理解,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作為集體的一員,我們也散發著自己的光和熱,彼此傳遞關愛和溫暖。
(3)集體榮譽的作用和來源
作用:當集體取得成績、受到表彰或獎勵時,我們可以體驗到集體榮譽感。集體榮譽感令我們驕傲、自豪,給我們溫暖和力量,激勵我們不斷前進。
來源:集體榮譽是集體成員共同奮斗的結果,是我們共同的榮譽。
2.集體的力量(板書)
(1)正確認識集體(板書)
集體并不是成員的簡單相加,而是有共同目標、分工明確的整體。
(2)集體力量的來源(板書)
集體的力量來源于成員共同的目標和團結協作。
(3)集體力量與個人力量的關系(板書)或團結的集體才有力量
個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體中匯聚,就會變得強大;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過優化組合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產生強大的合力;借助這種合力,我們得以完成許多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完成的事情。
(4)集體的力量對個人的作用(板書)
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一個人;個人在集體生活中會自覺不自覺地產生與集體要求相一致的態度和行為;集體有助于我們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也有助于我們學習他人的經驗,擴大視野,健康成長。
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集體的溫暖”和“集體的力量”,我們對生活的集體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認知,我們離不開集體,集體也離不開我們,生活在集體中的成員,只有團結一心,才能人集體更加優秀、更加強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就是這個道理,讓我們與
一起成長。
四、鞏固練習
1.集體的含義?
2.集體帶給我們哪些溫暖?
3.集體榮譽的作用和來源分別是什么?
4.集體力量的來源于哪兒?
5.為什么說團結的集體才有力量?
6.集體的力量對個人有何作用?
五、教學反思(略)
初中教案范文篇1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多邊形公式進行計算。
2.理解多邊形外角和公式。
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多邊形內角和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觀察、合作、討論、交流中感受數學轉化思想和實際應用價值,同時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積極思考、合作學習、勇于創新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
教學重點: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應用.
教學難點:探索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公式過程.
教學關鍵:應用化歸的數學方法,把多邊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來解決.
[教學方法]
本節課采用“探究與互動”的教學方式,并配以真的情境來引題。
[教學過程:]
(一)探索多邊形的內角和
活動1:判斷下列圖形,從多邊形上任取一點c,作對角線,判斷分成三角形的個數。
活動2:①從多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可以引多少條對角線?他們將多邊形分成多少個三角形?②總結多邊形內角和,你會得到什么樣的結論?
多邊形邊數分成三角形的個數圖形
內角和計算規律
三角形31180°(3-2)·180°
四邊形4
五邊形5
六邊形6
七邊形7
。。。。。。
n邊形n
活動3:把一個五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還有其他的分法嗎?
總結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一般的,從n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可以引____條對角線,他們將n邊形分為____個三角形,n邊形的內角和等于180×______。
鞏固練習:看誰求得又快又準!(搶答)
例1:已知四邊形ABCD,∠A+∠C=180°,求∠B+∠D=?
(點評:四邊形的一組對角互補,另一組對角也互補。)
(二)探索多邊形的外角和
活動4:例2如圖,在五邊形的每個頂點處各取一個外角,這些外角的和叫做五邊形的外角和.五邊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分析:(1)任何一個外角同于他相鄰的內角有什系?
(2)五邊形的五個外角加上與他們相鄰的內角所得總和是多少?
(3)上述總和與五邊形的內角和、外角和有什么關系?
解:五邊形的外角和=______________-五邊形的內角和
活動5:探究如果將例2中五邊形換成n邊(n≥3),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嗎?
也可以理解為:從多邊形的一個頂點A點出發,沿多邊形的各邊走過各點之后回到點A.最后再轉回出發時的方向。由于在這個運動過程中身體共轉動了一周,也就是說所轉的各個角的和等于一個______角。所以多邊形的外角和等于_________。
結論:多邊形的外角和=___________。
練習1:如果一個多邊形的每一個外角等于30°,則這個多邊形的邊數是_____。
練習2:正五邊形的每一個外角等于________,每一個內角等于_______。
練習3.已知一個多邊形,它的內角和等于外角和,它是幾邊形?
(三)小結: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四)作業:
課本P84:習題7.3的2、6題
附知識拓展—平面鑲嵌
(五)隨堂練習(練一練)
1、n邊形的內角和等于__________,九邊形的內角和等于___________。
2、一個多邊形當邊數增加1時,它的內角和增加()。
3、已知多邊形的每個內角都等于150°,求這個多邊形的邊數?
4、一個多邊形從一個頂點可引對角線3條,這個多邊形內角和等于()
A:360°B:540°C:720°D:900°
5.已知一個多邊形,它的內角和等于外角和的2倍,求這個多邊形的邊數?
初中教案范文篇19
1、能正確譯講并背誦第4-5段。
2、學習文章的描寫方法。
學習過程:
一、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口技》。(板題:口技)
(過渡語)我們將如何學習這課文呢?請看:
二.投影顯示學習目標:
1、能正確譯講并背誦第4-5段。
2、學習文章的描寫方法。
(過渡語)同學們,有沒有信心達成學習目標呢?好,下面開展自學競賽。
三、第一次“先學后教”(一讀課文,譯講課文)。
(一)先學。
1、師: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自學指導準備譯講課文第4-5段。請看:
2、投影出示: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練習翻譯,10分鐘后比誰能正確譯講課文(如有不會的地方,可小組內討論也可舉手問老師)。譯講方法:先讀一句原文,再解釋重點詞,最后連起來翻譯整個句子。
3、學生自學,準備譯講;師巡視,了解學情。(教師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無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機。)
(二)后教。
1、(過渡語)下面,請大家對照譯講方法譯講課文4-5段。
2、指名譯講:后進生先譯講,發現錯誤,請其他同學幫助更正;如還不對,老師更正,并分類板書學生譯講錯的詞語。
3、質疑問難。
(1)過渡語:同學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2)鼓勵不懂的同學舉手提出疑問,大家給予幫助。
四、第二次“先學后教”(二讀課文,學習描寫方法)。
(一)先學。
1、師: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都能把全文正確地翻譯了。那我們現在又來繼續自學,請看自學指導(投影顯示),同學們,看全文并思考為了寫口技藝人的“善”,作者是如何生動地描寫的?6分鐘后比一比看誰回答得最好。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了解學情。(教師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無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機。)
(二)后教。
1、指名學生回答。
2、其他學生補充、更正。
3、教師則邊聽學生的回答邊適時、引導并板書。
五、當堂訓練:
1、師:同學們都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正確譯講了,下面比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背誦課文第4-5段。
2、學生自背,發現不熟的地方,反復讀,準備抽背。
3、學生齊背第4-5段。
4、互背。
5、指名背。
初中教案范文篇20
教學目的:通過介紹本學期學校體育工作安排和教學工作安排,回顧上學期的體育表現,以及新的體育成績評價方法,使學生作好思想準備,增強組織紀律性,積極參與,提高鍛煉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體育習慣和終身體育的意識。
一、本學期學校的體育活動有隊列操的比賽,期中考試后開展班際的籃球聯賽h“大王”杯的毽子、跳繩等等體育活動。同學們要認真練習,積極準備,主動踴躍地參加每一項活動,體現集體主義的觀念,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二、本學期體育教學課的內容主要以耐力素質和力量素質為主。因此,要求每一位學生鍛煉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鍛煉中如果感覺不適應立刻停止練習,不要逞強。如果有不適宜作耐力練習的同學應提早做好免修手續。練習時,要求積極主動,特別是耐力練習,更可以培養人的意志品質,堅持不懈,永不氣餒的精神。
三、體育成績與體育課上的表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絕大部分同學都能遵守課堂紀律,積極配合教師完成課堂的教學內容,積極鍛煉,但還有極少一部分同學,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持續講話,屢教不改,而且不尊重師長,更不能配合教師完成內容,希望這些同學從這學期開始樹立良好的形象,努力地、認真地學好每一項知識技能,確保課堂內容能順利地完成。
四、體育課教學常規:
⑴兩分鐘預備鈴響后,到指定地點由體育委員整隊集合,等待教師。
⑵上室外課前換好服裝、鞋子,除了運動服、校服外不準穿其它服裝。
⑶上課不準無故缺席、遲到早退,不能參加體育鍛煉的或劇烈運動的學生,上課前必須辦好請假證明。
⑷遵守課堂紀律,服從指揮,思想集中,精神飽滿。
⑸愛護公物,不準腳踢球。
⑹不準擅自離開場地,得到允許后方可離開場地。
五、體育成績的評價方法:
1、考核標準:課堂表現+出勤率+考核成績
2、本學期《體育與保健》評分評價內容的構成、比重與方法:
㈠基本內容
Ⅰ:體能(40%)和健身技能(30%)
體能(40%)包括:
⑴力量素質:實心球
⑵速度素質:4_10往返跑
⑶耐力素質:3分鐘25M往返跑
⑷靈敏素質:立定跳遠
⑸柔韌素質:坐位體前屈健身技能(30%)包括:
⑴墊上運動
⑵杠上運動
⑶武術
⑷籃球
㈡基本內容Ⅱ:自我健身能力(20%)
⑴非常規性學習內容(特長、專長、運動員等級證)
⑵教材的使用、自鍛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體育資料的收集、體育專題報告和文章、裁判、棋類等(探究性學習或探究型課程部分)
㈢健身參與(10%)
⑴出勤率
⑵運動表現
3、評價方法:
⑴根據全年級的全體學生體能測試結果劃分成績區間:前20%的學生成績為優秀,分值5分;其次40%的學生成績為良好,分值為4分;再次30%的學生成績為及格,分值為3分;
最后1%的學生為有待提高,(前5%分值為2分,后5%分值為1分)
⑵計算公式:學期成績=體能(1+2+3)÷3×40%+技能(1+2)÷2×30%+自我健身能力×20%+運動參與(1+2)÷2×10%
⑶成績與等第的換算標準:
優秀4.30分≤成績≤5分良好3.80分≤成績<4.30分合格3.00分≤成績<3.80分有待提高成績<3.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