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
編寫教案的過程是教師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它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好的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帶來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參考。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抄寫自己喜歡的段落。
2.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復讀書的方法,并受到啟示。
3.感受作者對閱讀的熱愛,繼續開展關于閱讀的綜合性學習,逐步培養學生“以書為友”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繼續開展讀書的綜合性學習。
教學難點
理解反復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
課前準備
①課件出示相關句子。
②收集讀書的名言,整理自己讀書的方法。
第一課時
一、學習要求:
1、自讀課文一遍,讀正確。四人組輪讀課文相互指正評價。2、認讀生字口頭組詞。
3、寫生字,寫正確。小組評價,比比誰寫的規范漂亮。
二、分組學習。
三、檢查學習結果:指名讀課文,聽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①同學們,如果你獨自駕舟環繞世界旅行,并且你只能帶一樣東西供自己娛樂,你會選擇帶哪一樣呢?(指生說)是呀,錢?不行,這東西一用就用完;照相機?不好,這么多的景點,哪裝得下……這道題還真讓我們很難做出選擇。環繞世界旅行需要多長時間呢?
②出示課文課件,學生朗讀出示資料:
麥哲倫完成人類歷史上第環球航行用了整整3年。
日本一位71歲老翁獨自完成環球航行歷時234天。
20__年,中國人首次完成帆船環球航行歷時185天。
③學生配樂朗度地二自然段,并齊讀最后一句話:我相信我會選擇書。
你對作者的選擇有異議嗎?
④出示作者小資料揭示課題:
本文是在1974年的世界兒童圖書節上,英國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她作了熱情洋溢的獻辭。齊讀課題,認讀“侶”。猜猜作者在本文中寫了什么?
二、讀書交流,體會作者情感
1作者為什么會選擇書陪伴自己旅行呢?
自由讀課文,用”“劃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句子,說一說體會。(小組交流)。
①學生匯報交流,指導朗讀
匯報交流“為什么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
指名讀有關的句子。
a.“你喜愛的書就像一個朋友……真想不到你懂這個!”這里把書比作了朋友,每次見到朋友,感覺都是不一樣。特別是“真想不到你懂這個!”好像是又對朋友發現有了一個的發現,這個發現非常的意外,叫人驚訝。
b.你對朋友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指名說)相機指導感情朗讀。
a.“你每天都回家……我怎么沒注意過,燈光照著那個角落,光線怎么那么美。”這句把看書比作是回家一樣,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還會有新的發現。
b.指導感情朗讀。
課件出示三個反問句
a.讀了這三句話你發現了什么?(都是反問句)
b.給他換一個說法。(指名說)
c.從三個反問句中你體會到什么了?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寫話:在你的眼中,一本你喜歡的書又是什么呢?
一本好書能讓人“常讀常新”,就像,就像。
小結:讀書也是這樣,不管你看過多少遍,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東西。你有這樣的感受嗎?交流。
隨著回答課件出示句子:
你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
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
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
②自由讀這幾句話,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
③讀了這幾句話,你體會到了什么?從哪體會到的?
(讀了第一句話,我體會到就是讀同一本書,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我從“總能”和“不管”體會到的。)
你能把體會到通過朗讀讀出來嗎?(指導學生朗讀)
(讀了第二句我體會到作者非常喜歡讀書,就是同一本書,他也是百讀不厭。我從“一遍又一遍”體會到的。)
你能讀出這種感情嗎?(指導學生朗讀)
(讀了第三句我體會到作者很喜歡書,因為他把書當作了朋友一樣,當作了人似的,讀書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說話一樣。而且書也是想讀就隨時能讀的。我是從“就是”和“隨時想去就去”體會到的。)
(作者喜歡一遍又一遍地讀那一本書,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發現,而且書可以隨身攜帶,你想讀的時候就能拿出來。如果是一本人物傳記,就好像是你在交一個朋友;如果是一本介紹名勝古跡的書,那就好像是到那個地方旅游了一趟似的。)
能把體會到的讀出來嗎?(指導學生朗讀)
④把三句話連起來有感情地讀一讀,加深體會。
⑤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作者會帶上一本書陪伴自己的旅程,是因為(點擊課件引說三個句子)
⑥引導學生提問。讀了這三句話,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比一比,誰提的問題最有價值。
生可能會問:為什么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為什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怎樣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為什么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
2、過渡語:作者不僅愛書,而且會讀書,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讀書方法?
齊讀第七自然段。作者這樣一遍又一遍的讀書方法,劃出表示先后順序
的詞語。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嗎?全班交流。從中你學到了什么?
師生交流,師隨學生回答總結板書(揣摩、續編、品味、梳理、想象、判斷)
過渡語:這一趟下來,都可以把書讀上一百遍,最終能背誦下來。
③匯報交流“為什么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
這句話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書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為什么這樣比?
3、誦讀名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部分讀書名言,師生互讀。
4、作者號召我們該怎么做呢?學生小組交流回答。
三、感情誦讀,體味情感
在領悟表達方法的過程中,將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復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將自己的感受融入進去。
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作業設計:
1、根據課文中的讀書方法以及同學們交流的讀書體會,整理讀書卡。把以前讀過的書拿出來讀一讀,按照作者的讀書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體會,及時做好記錄,到本單元的語文實踐活動時我們一起來交流。
2、推薦閱讀《書比人長壽》。學習。
3、整理自己的讀書方法,收集名人讀書小故事。
板書設計:
走遍天下書為侶
朋友故地
驚喜收獲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2
第五單元小數乘法和除法
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教學內容:
課本第76頁。
教學目標:
1、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經歷計算、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數加法、乘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加法、乘法同樣適用。
3、能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掌握簡便計算的方法,培養簡便計算的意識。
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運用乘法的運算律進行小數乘法的簡便運算。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4分鐘左右)
1、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乘法運算律有哪些?請用字母表示出來。
總結:
(1)同一級符號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2)既有加減,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減;
(3)有小括號的,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2、明確課題。
今天就一起來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二、自學例14。(15分鐘左右)
1、明確例14中的數學信息及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2、自學。
導學單(時間:5分鐘)
(1)看圖,根據題意列出綜合算式。
(2)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計算的?為什么可以這樣計算?
(3)比較兩種解法,哪一種更簡便?
(4)計算并比較三組算式。
點撥:先分別算出種茄子和辣椒的面積;或先算出這塊長方形菜地的長是多少米。
點撥: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相同。
總結:“先算出這塊菜地的長,再算它的面積”相對簡便些。
3、小組交流。
交流內容
(1)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怎樣的?
(2)三道算式的圓圈里能填等號嗎?為什么?
(3)整數加、乘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加、乘法也都適用嗎?
4。集體交流。
導學要點:整數加法、乘法的運算律對小數加、乘法同樣適用。而且,應用運算律常常能使計算過程比較簡便。
三、鞏固練習。(13分鐘左右)
(一)適應練習。
1。整合“練一練”第1題和練習十四的第2題,先說出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點撥:“練一練”第1題的(1)可以先同時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練習十四第2題的最后一題,算式中既有中括號又有小括號,先算小括號里的,再算中括號里的。
2。整合“練一練”第2題和練習十四的第2題,用簡便方法計算。
點撥:0。25×36=0。25×4×9
運用了什么運算律?
2。4×1。02=2。4×(1+0。02)
運用了什么運算律?
(二)口答練習。
1、練習十四第1題中的6道題。
提醒:
(1)數位對齊;
(2)從個位算起;
(3)不要忘加小數點。
(三)整合練習。
1、練習十四第4題。
提示:要求這四名同學完成接力賽的總時間,只要把表中的四個數據相加就可以了;而求這四個數連加的和時,可以應用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使計算簡便。
2、練習十四第5題。
點撥:
(1)400×0.25×0.35先算400棵向日葵可收葵花子的千克數,再算可榨油的千克數;
(2)0.25×0.35×400先算每棵向日葵可榨油的千克數,再算400棵向日葵可榨油的總千克數。
(四)創編練習。
簡便計算:7.3×9.90.125×8.8
提醒:7.3×9.9=7.3×(10-0.1)
0.125×8.8=0.125×8×1.1或
0.125×8.8=0.125×(8+0.8)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教學反思:
精選閱讀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練習課》數學教案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練習課》數學教案
第七單元整數四則混合運算
第3課時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練習課
教學內容:
教材第73頁。
教學目標:
學生進一步掌握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逐步形成計算技能,經歷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鞏固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鞏固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過程:
一、計算訓練
1、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練習混合運算,完成練習十一上的練習。(板書課題)
2、口算:
720÷90484÷2450÷50
28+423×4840÷2
360×265-1756+8
3、計算下面各題。指名說說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完成練習十一第9題。
學生獨立計算,提醒自覺驗算。
4、練習十一第10題。
說說每組中兩道算式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判斷哪道算式的得數大。
通過計算檢驗。
二、解決問題練習
1、練習十一第11、12題。
學生獨立解答。
反饋交流各自的解題思路。說說是怎樣整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的,怎樣分析數量關系的。
2、練習十一第13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估算,并說說是怎樣估算的。
再列式算出結果,并把它與估算的結果比較。
3、練習十一第14題。
學生讀題,獨立解答。
反饋解題思路。
引導思考“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并解答。
三、課題總結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教學反思:
四則混合運算
這一單元的目標是這樣定的:
1、使學生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三步式題。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從教參的教學目標定位來看,應該是既注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然而結合我們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來看,兩樣都已初步的感受過,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包括帶括號的計算順序都在平時的練習中曾經碰到過,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對于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作為重點來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懷疑過。讓我懷疑動搖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差,新課程一線教師都清楚現在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欠缺。所以,這一次四則運算知識的教學也正是加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訓練的一次好機會,與我有這種相同想法的教師還真不少,認為還是有必要側重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
在教學式題過程中,我要求學生用先算,再算,最后算來口述式題的運算順序,減少運算順序的錯誤,同時也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寫作業時還要求學生根據式題的運算順序用簡單的畫順序線,以增強運算順序的形象感。如:第11頁例題5:先說出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1)42+6(12-4)
(2)42+612-4
口述順序是:先算括號里的減法,再算口述順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
括號外的乘法,最后算括號外的加法。算減法。
而在教兩三步計算解決簡單的數學實際問題時,我先要求學生口述解題思路,讓其明白列綜合算式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把抽象的、明理的東西搞得的盡可能的形象,從而更接近于小學生的實際。
只有多鞏固練習,就能熟能生巧,做到四則運算式題的順序無誤,列綜合算式條理清晰,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大的收獲是差生做式題的計算減少了不必要的錯誤。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的意義,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2、能正確地進行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互換。
3、能計算經過的時間。
4、教育學生珍惜時間。
教學重點:
24時計法和普通計時法的區別,并能正確的進行互換。
教學難點:
計算經過的時間。
教學教具:
多媒體、學具鐘、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一個9時的鐘面)
師:這是幾時?這個時刻老師可能在做什么?
生1:我猜老師可能在上課。
生2:我猜老師可能在批改作業。
……
師:大家都猜得不錯,那為什么有些小同學會猜得不一樣呢?
生:有的說的是上午的9時,有的說的是晚上9時了!
師:一天中有幾個9時?
怎樣表示才能把兩個9時分清楚,不造成誤會呢?
教師板書:上午9時 晚上9時
師:在9時前面加上:上午或晚上這些表示時段的詞,表示得就清楚明白了,那么有沒有比這更方便的嗎?
師:為了把一天的時間記錄得清楚明白,廣播、電視、郵電、交通等部門采用了另外一種記錄一天時間的方法,就是24時計時法。
板書課題:24時計時法
二、質疑探究、學習24時計時法
師:看著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24時計時法?
生2:24時計時法有什么用?
生3:24時計時法是怎樣計時的?
師:我們一起來探究這些問題。
1、體會一天有24小時
師:一天從什么時候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學生各持己見)
師:你們喜歡看春節聯歡晚會嗎?0點的鐘聲是什么時候敲響的?
師:對,晚上12時,既是舊的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
從晚上12時到晚上12時是一天。
教師撥鐘面演示,學生邊觀察邊數:晚上12時……
師:現在幾時?
生:中午12時。
師:時針走了幾圈?
12小時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第一圈:晚上12時 中午12時 12小時
接著演示板書:
第二圈:中午12時 晚上12時
師:一日有幾個小時?
1日(天)=24小時
師:一天有24小時,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就是24時計時法。
2、體會24時計時法是怎樣計時的。
師:24時計時法是怎樣的記錄一天的時間呢?
多媒體出示鐘面:晚上12時記為0時……下午1時記為13時,……晚上12時記為24時。
3、小練(用小黑板出示):
把下面的時間進行分類
凌晨2:00 2:00 上午 7:00 7:00 中午12:10 12:10 下午1:00 13:00 晚上9:00 21:00
(1)你是根據什么進行分類的。
(2)比較兩種記時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相同點:凌晨、上午、中午時數相同。
不同點:下午、晚上的時數不相同。
互換方法:下午、晚上的時數加12就是對應的24時計時法的時數。
24時的時數減12就是對應的普通計時法的時數。
4、應用。
(1)把下面的時刻用24時計時法表示。
凌晨3:40( ) 中午12:00( )
下午1:00( ) 晚上7:30( )
(2)把下面的時刻用普通計時法表示。
1:20 ( ) 12:00 ( )
14:00 ( ) 16:30 ( )
三、求經過時間
出示例題:從上午8時到11時,經過了( )小時(課多媒體演示)
四、口答(多媒體演示)
1、選擇填空
小趙去看一場電影,電影從15時放到( )
(1) 9時 (2)17時
(3) 9小時 (4)17小時
2、從6時到12時經過( )小時
3、一個展覽館每天8:00開館, 17:00閉館,每天開放( )小時
4、許老師今天上午7時進學校,到下午4時離校,許老師今天在學校多少時間?(課多媒體演示)(比較解法)
五、聰明題
1、小華每天7:00分到校,11:30分回家, 13:00到校,16:00離校,他一天在校的時間是多少?
2、爸爸21:00上夜班,工作8小時,第二天幾時下班?
六、總結交流。
1、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什么?你還有疑問嗎?
2、同學們,時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過去了的時間是永遠不會回來的,一分一秒的時間都是很寶貴的,所以,我們從小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同學們!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時間的小主人,合理地安排好每一天的時間好嗎?
板書設計:
24時計時法
普通計時法: 上午9時 晚上9時
24時計時法: 9時 21時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4
學生分析:
我校地處城郊,所帶班級學生共25人,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比較善于提出數學問題,能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主動探究知識。本冊一單元,學生已經理解了因數和倍數的意義,能用乘法算式、集合等方式列舉出一個數的因數。因此用列舉法找最大公因數沒有困難。而利用因數關系、互質數關系找還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學生不易發現這兩個數具有這些關系。
教學內容:
教材直接呈現了找公因數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別找出12和18的因數,再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此基礎上,引出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現探索的過程。在練習1、2中引出了用因數關系、互質數關系找最大公因數,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這個方法并會運用。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39;形成過程,要重視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會用列舉法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過程與方法:經歷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過程,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的條理性。
教學重點:
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會用列舉法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教學難點:
經歷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過程,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師:出示3×4=12,是12的因數。
生:3和4是12的因數。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1)師:除了3和4是12的因數,12的因數還有哪些?
生獨立完成后匯報,板書12的因數有:1、2、3、4、6、12。
師:要找出一個數的全部因數,需要注意什么?
生:要一對一對有序地寫,這樣才不會遺漏。
師:照這樣的方法,請你寫出18的全部因數。
生獨立寫后匯報:18的因數有:1、2、3、6、9、18
(此時出示集合圖)
師:在這兩個圈里,應該填上什么數?請大家完成正在書45頁上。
生做后匯報師板書于圈中。
(2)師:請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數中,有沒有相同的因數,相同的因數有哪幾個。
生找出12和18相同的因數有:1、2、3、6
師:像這樣,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我們就說這些數都是12和18的公因數。
師:這里最大的公因數是幾?
生:最大是6。
師:6就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數。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找最大公因數。
板書課題:找最大公因數
(此時出示集合圖)
師:中間這一區域有什么特征?應該填什么數字?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
(生分組討論)
匯報:中間區域是12的因數和18的因數的交叉區域,所填的數應該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也就是12和18的公因數填在這里。
師:請大家完成這個題。(生做后訂正)
2、探索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1)列舉法
剛才我們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叫做列舉法。(板書:列舉法)
請大家用這種方法找出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因數。9和15
(2)利用因數關系找
師:請大家翻到書第45頁,獨立完成第一題。
生匯報
8的因數:1、2、4、8
16的因數:1、2、4、8、16
8和16的公因數: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8
師引導學生觀察最后一句,想想8和16之間是什么關系,與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么關系?
生獨立思考后分組討論。
生匯報:8是16的因數,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數就是8。
師引導生歸納并板書: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因數,那么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板書:用因數關系找)
練習:找出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因數。4和1228和754和9
(3)利用互質數關系找
師:請大家獨立完成第二題。
生匯報
5的因數:1、5
7的因數: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數是1
師引導學生觀察最后一句5和7之間是什么關系,與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么關系?
生獨立思考后分組討論。
生匯報:5和7都是質數,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數就是1。
師:像這樣只有公因數1的兩個數叫互質數。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么它們的公因數只有1。(板書:用互質數關系找)
練習:找出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因數。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數?
生:列舉法,用因數關系找,用互質數關系找。
師:我們在做題時,要觀察給出的數字的特征選用不同的方法。
三、練習
書46頁3、4、5題。生獨立完成,師巡視指導。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練習
在括號里填寫每組數的最大公因數。
6和18()14和21()15和25()
12和8()16和24()18和27()
9和10()17和18()24和25()
六、作業安排
完成練習冊上的習題
七、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1、教師用書: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
2、數字卡片
八、自我問答
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在書中暫時沒有出現,只在求最小公倍數后以“你知道嗎”的形式出現,但這種方法我覺得很實用,不知教材的意圖是什么?究竟怎樣處理?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5
一、學習目標
(一)學習內容
“正方體的認識”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20頁例3以及課后做一做。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能通過實物或模型辨認正方體,知道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學正方體時,應激活經驗,回顧特點,對比長方體特點,感知“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二)核心能力
能運用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通過觀察、操作,認識正方體,建立空間觀念,提高分析對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學習目標
1.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正方體、動手操作折正方體,自主探究正方體關于面、棱、頂點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2.通過對比分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四)學習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五)學習難點
建立空間觀念,形成立體圖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資源
實施資源:《正方體的認識》名師教學課件,各種正方體實物,長方體模型,剪好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
二、學習設計
(一)課前設計
(1)長方體的特征有哪些?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它的?請自己整理出來。
(2)請找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并思考:關于正方體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課堂設計
1.談話導入
師:課前讓同學們尋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師: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它。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際,學生對正方體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通過分享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體,使學生對正方體有了初步的了解,激發了進一步學習正方體的興趣。】
2.問題探究
(1)觀察模型,探究特征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都屬于立體圖形,回想一下,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長方體的?
(面、棱、頂點,長寬高)
師:對于正方體,你們準備從幾方面來認識?
生自由發言。
師:現在請你們借助手中的正方體物品來觀察研究,看看正方體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體的特征。
交流匯報。(匯報時重在交流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預設:
①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個面都相等;
②正方體有12條棱,每條棱都相等;
③正方體有8個頂點。
小結:同學們從棱、面、頂點三方面進行研究,得出了“正方體是有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12條棱長度相等”的結論。
(2)制作模型,加深認識特征
師:認識了正方體的特征,現在請你們動手制作一個正方體,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長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紹你制作的正方體的特征。
用剪好的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做一個正方體。
展示學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設計意圖:學完長方體后,學生已明確了面、棱、頂點的概念,知道了從哪些方面探究圖形特征,因此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通過觀察、動手,學生親身感知正方體這個立體圖形。考查目標1】
(3)對比觀察,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師:我們都是從面、棱、頂點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請4人小組,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
交流匯報后,教師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
引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正方體可以看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3.鞏固練習
(1)第20頁的做一做。用棱長為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①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動手試一試。
②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③搭一個四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其余兩個面有什么特點
4.課堂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從面、棱、頂點三方面認識了正方體,有6個面,都相等,12條棱也都相等,有8個頂點,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6
教學要求
①使學生認識分組整理和編制統計表的意義;
②初步學會分組整理原始數據的方法;
③學會填寫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重點
分組整理原始數據的方法。
教學用具
放大例2的兩張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我們復習一下已學過的簡單數據整理和一些統計表的知識。
2.下面是某班數學興趣小組中女同學測量身高的統計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獨立之后思考回答問題:
①如何求出這組女同學的平均身高?
②這組女同學的身高有什么特點?
③的女同學比最矮的女同學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這張表上的女同學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們身高的分布狀況,怎么辦?這節課我們學習把原始數據按照數量的大小劃分成幾組,再制成統計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組整理原始數據的方法。
(1)教師出示記錄單,學生獨立思考
①誰?身高多少?
②誰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圍?(很難看出,要分組整理一下)
(2)小組討論:
怎樣分組整理?說說你的設想。
(3)分組整理的具體做法(對照著做):
①找出原始數據的范圍(學生找出記錄單中原始數據的范圍)。130~154厘米。
②把數據的范圍劃分成幾組并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制成表。(按5厘米一組可分為五組,再分成“身高”和“人數”兩欄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統計表)
③統計各組中的數目,填寫統計表(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并讓學生填好統計表)。
(4)看書回答問題:
①看教材第3頁,回答下面的三個問題。
②看教材第4頁,“想一想”該怎么辦?(說明記錄單上的原始數據的重要性,不能隨便丟掉)
三、課堂實踐
1.調查本班學號1~32的學生的體重,并將調查結果按分組的方法進行整理。
2.課堂作業
做練習一的第4、5題。
課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現代化社會對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個人必備的技能之一。而讓學生感受體驗到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意義,是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內的方法。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7
教學背景分析
五年級孩子對照一二年級的孩子正處于心理泛化階段,積累了一定的語文經驗,獨立性提高了,而且中年級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點中年級的教學重點要逐步向加強閱讀教學轉移,所以本節課我許多地方讓學生充分的思考、質疑、合作、練習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太陽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學、討論,了解太陽的特點及和人類的密切關系通過朗讀加深了解。
3、知識與技能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初步了解太陽的特點,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系。了解課文在說明太陽特點時所用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初步了解太陽的特點,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系
2、了解課文在說明太陽特點時所用的方法
教學活動設計
(對導課、創設教學情境、教學活動組織、教師教學中須著重注意的問題、教學方法與技術運用等重要環節的設計和說明)
(一)師生互動,激趣導入
1、謎語引入:大屏幕出示謎語“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見,手卻摸不到:實際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卻很小很小。沒有它就沒有世界,有了它就萬物歡笑。”讓學生猜猜是什么,
2、引入課題:太陽
3、抽學生講一講自己知道的有關太陽的傳說
4、過渡:同學們想對太陽有更全面的了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1課《太陽》。
(二)初讀課文,子解大意
1、聽課文錄音,思考:課文從哪兩個方面介紹太陽?
2、學生討論、交流后老師指名回答。
3、學生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三)初步了解太陽的特點
1、齊讀第一部分,思考:太陽有哪些特點?找出相關語句。
2、指名回答,大屏幕出示描寫太陽遠、大、熱的相關語句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8
一.教學內容PartALet’slearnLet’splayLet’sspell
二.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聽,說,朗讀“WhatdoyouhaveonFridays?-IhaveaPEclass.?”“IsitMonday?.--Yes./No.”等詢問某一天課程以及是否是某一天的相關交際用語。
2.能夠正確聽,說,認讀表示星期的名詞Monday,Tuesday,Wednesday等詞匯。
三.教學重點
重點:能夠正確聽,說,朗讀WhatdoyouhaveonWednesdays--IhaveChinese,English,mathsandmusic.IsitMonday?.--Yes./No.
難點:能夠運用所學句型進行真實場景對話。
四.教學準備
單詞卡,日歷,課程表,錄音機
五.教學步驟
Step1.Warm-up
(1)教師放Start部分的歌謠Let’schant錄音,學生復習鞏固有關星期的新單詞和課程名稱。
(2)日常口語練習,內容可參考如下:
A:Whatdayisittoday?
B:It&39;sTuesday.
A:Whatdoyouhave?
B:IhaveP.E.class.IlikeTuesdays.
Step2.Presentation
1.學習Let&39;slearn
(1)引導學生看Let&39;slearn部分的課程表,教師扮演robot,學生扮演WuYifan,實時提問:
T:WhatdoyouhaveonMondays?
Ss:IhaveChinese,English,mathsanmusic.
(教師替換問句中的星期名詞,針對課程表提問,反復練習句型。)
(2)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對話練習,鞏固知識。
2.Let’splay
(1)教師請一位學生站起來與自己示范對話,如:
T:YouhaveEnglish,Chinese,artandmusic.
Ss:IsitWednesday?
T:No.
Ss:IsitFriday?
T:Yes.
(2)學生同桌合作,仿照上面的示例編寫類似的對話,練習并展示。
(3)教師請幾對學生上講臺表演對話。
Step3Consolidation
1.看誰反應快
教師用手勢表示1—7中任何一個數字,學生快速說出相應的星期,如教師用手勢表示“1”,學生快速說出“Monday”。
2.接龍游戲
每組第一個學生問:WhatdoyouhaveonMondays?下一個答:IhaveChinese,English,mathsandmusic.答完接著往下問,注意替換問句中的星期。回答流暢正確的學生可以坐下,答錯的學生先站著。比一比哪知坐著的學生多,哪組贏。
3.根據Let’slearn的內容編Let’schant讓學生讀一讀。
Monday,Monday,Monday,Chinese,English,maths,musiconMonday.
Tuesday,Tuesday,Tuesday,maths,science,artonTuesday.
Wednesday,Wednesday,Wednesday......onWednesday.
Thursday,Thursday,Thursday......onThursday.
Friday,Friday,Friday......Friday.
Step4Summary
師生一起總結本節課學習的詞匯和句型。
Step5Homework
1.聽錄音,跟讀本部分內容。
2.將本節課學習的新單詞在四線三格內抄寫六遍。
3.制作本班英文班課程表。
六.板書設計
UnittwoMyweek
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
SaturdaySunday→weekend
-Whatdoyouhaveon…?
-Ihave…/Wehave…
七.教學反思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9
【活動目標】
1、學習表示小蟲子的單詞:mosquitoladybug
2、學習表達“你是否喜歡……”的方法:
Doyoulike…?&;amYes,Ido/No,Idon’t.
3、感受并學習基本的疑問語氣。
【活動準備】
1、本課所需磁帶
2、本課所需圖片
【活動過程】
一、復習舊知
Goodmorningboysandgirls.WelcometoourLuckyEnglish!
First,let’sseethesetwopictures.(出示螞蟻、蜘蛛的圖片請幼兒認讀)
二、謎語導入
1、身體半球形,背著七顆星,莊稼喜歡它,捕蟲最著名。(七星瓢蟲)
2、小蟲水里生,天生愛飛行,最愛吸人血,嗡嗡吵不停。(蚊子)
(老師提示小朋友們每種小蟲的特點,請小朋友們猜一猜是什么動物,猜出后拿出圖片展示。)
Todaywewilllearnthesetwoiects.
三、多元感官學習活動
1、學習新單詞:ladybugmosquito
a、視覺學習圖片學習
教師出示圖片,帶領幼兒朗讀單詞,及時糾正發音,以便重點鞏固。
b、動覺學習游戲“單詞領地”
請幼兒根據老師的提示到單詞領地里找單詞。
2、學習新句型:Doyoulike…?;amYes,Ido./No,Idon’t.
a、視聽學習磁帶播放
播放磁帶,然后暫停,請小朋友們注意聽,小熊問了小兔子什么?小兔子喜歡嗎?
小猴子問小豬什么?小豬喜歡嗎?
然后老師再次播放磁帶,請幼兒嘗試跟讀。
老師帶領幼兒讀句子,讀出疑問的語氣。
b、表達學習情景表達
Doyoulikeant?(iderladybugmosquito)
Yes,Ido./No,Idon’t.
C、音樂學習Let’schant
教師播放Let’schant,請小朋友們聽錄音,跟隨錄音的節奏一起朗讀這首新歌謠。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10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賞識、腳力”等詞語。
3、默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復述田忌賽馬的故事,說說田忌獲勝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賞識、腳力”等詞語。
2、默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復述田忌賽馬的故事,說說田忌獲勝的原因。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討論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想到一個詞:賽馬(板書)。看到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預設:馬場上奔騰的賽馬,場下吶喊的場景······)。同學們不僅閱歷豐富,用詞也是非常豐富得當。那你們知道:田忌賽馬(板書)的故事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來看一看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要求:
(1)大聲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圈出標注不理解的詞。
(2)小組朗讀互相糾正、交流詞語的含義。
(3)用自己的話說說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的經過。
(4)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輔導。
3、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詞,出示生字促成的詞。采用指名讀、齊讀、開火車讀等方式進行朗讀。
(2)朗讀中,重點指導“輸贏、出謀劃策、推薦”等詞語的讀音。
(3)指導“贏”的寫法和筆順。
(4)課文寫了齊國大將田忌跟齊威王賽馬,在孫臏的幫助下取得勝利。
(5)說說你最喜歡那部分內容,簡介原因。
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田忌賽馬為什么會獲勝?孫臏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讀課文,找一找畫一畫,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標注。
1、自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你喜歡的句子,并作簡單的批注。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輔導。
3、小組交流,取長補短
4、全班交流,引導提升。
預設一:田忌有意改變賽馬的順序,最終取得勝利。
出示賽馬對陣圖,你發現了什么?(馬匹的腳力相當,出場順序一致)
如果讓你來做,你會怎么贏得比賽?看來,大家都和田忌一樣有智慧。
請你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賽馬的過程。
這樣的賽馬出場順序,齊威王想到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齊威王好奇的問田忌)
預設二:孫臏田忌足智多謀。
出示孫臏相關資料(孫臏,戰國中期一位出色的軍事家。他在魏國遭受陷害,遭受酷刑——挖去雙膝,臉上刺字。后來被齊國人救走,齊國大將田忌用門客之禮接待了他)
從這些資料,田忌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知恩圖報、胸懷寬廣)
理解“門客、賞識”,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
指導朗讀,抓住重點詞語“門客、腳力、放心”等。
5、面對這樣的比賽,孫臏有把握贏得比賽嗎?你從哪個詞看出來的?
預設三:胸有成竹、微微一笑。
邊讀邊想象畫面,理解詞語“胸有成竹”,造句。
6、采用范讀、齊讀等形式進行朗讀,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田忌賽馬》這篇課文,知道了田忌在孫臏的幫助下,與齊威王賽馬取得了勝利。那孫臏又是如何想到這一辦法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討論。
五.作業
1、熟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六.板書
田忌賽馬
田忌識人善用
孫臏足智多謀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11
一、教學目標:
1、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2、體會相聲語言的樂趣。
3、懂得做人說話要簡明扼要、不說廢話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
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理解主要內容,體會相聲語言的精妙與幽默。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一定都打過電話,電話使人們的&39;交流、溝通變得方便快捷,打電話時最需要注意什么問題呢?
2、如果你給你的朋友打電話,約他晚上六點半在兒童電_門口見面,一塊看電影,你會怎么說呢?
3、這么簡單的事,如果有人打了兩個多小時的電話,你們信不信?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13課《打電話》。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思考:這個相聲說的是一件什么事兒?
2、找幾組同學讀,聽完之后,給你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現課文,深入領悟。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一下課文。文中這個人叫什么名字?你覺得這個名字對他來說怎么樣?
2、從哪看出他很啰唆?從文中找到,讀一讀。
3、看來真不愧叫啰唆!你想聽電話的小王會有什么感覺?
4、假如你是旁邊等著要打電話的人,你的心情會怎么樣?
5、讀完課文,你受到了什么啟示?
6、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小事,結果被這個人東拉西扯說了兩個多小時,既誤了自己的事,又耽誤了別人的時間,這段相聲采用了夸張的手法,成功的諷刺了那些說話啰嗦、缺乏公共道德的人。
(四)表演、欣賞
1、組內練習表演《打電話》,推薦兩個人表演。
2、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講究說學逗唱(簡介相聲及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老先生),老師也廢話少說,快來看一下老藝術家的表演吧!(播放相聲)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12
一、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
二、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整體1,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難點:充分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我們在三年級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你能舉出一些分數嗎?說說它們分別表示什么意義?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數的再認識》。
(二)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活動一:分筆游戲,體會單位一
1、分筆活動,找4名同學拿著自己的筆來到講臺。(筆數是2的倍數:4、4、6、8)
2、請你們4名同學拿出自己筆的1/2,看誰拿的又快又準。
3、另找4名同學檢查。
4、同學們自己說說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鉛筆平均分成兩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師提問:他們都是拿出全部筆的1/2,可是拿出來的筆卻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每位同學的總數不一樣)
6、師總結:最初每位同學筆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們的1/2也不同。原來分數還有這樣一個特點,你對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認識?
活動二:教材P34說一說。
1、帶著新的認識,我們來判斷兩個小朋友看的書一樣多嗎?
2、小剛和小明都看了各自書的1/3,他們看得頁數一樣多嗎?為什么?學生獨立思考一會,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饋。
3、師總結:因為書的薄厚不同,也就是總頁數不同,所以兩人看的頁數也不同。(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況下,他們讀的一樣多呢?(整體相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相同。)
5、請同學們再幫老師解決一個問題:王興國吃了一個蘋果的3/4,李曉陽也吃了一個蘋果的3/4。王興國說:我倆吃的一樣多。李曉陽說:我吃得比你多。他們誰說得對呢?
(三)鞏固練習
1、教材P34畫一畫。
2、教材P35練一練第一題、第二題。(在練習中,針對錯誤比較多的,進行集體講解,少的則個別講解)
四、板書設計
分數的再認識
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
整體相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相同。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我采取以小游戲為開篇來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意義。在教學和練習中我重點強調了平均分和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學生在練習時,也能體會到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嘯捐款一題。但在練一練第一題寫分數時出現錯誤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書中沒有平均分,而是要畫一條輔助線和旋轉圖形。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13
教學目標:
1、鞏固復習所學的生字詞語,積累“譬如”等詞語,積累名人名言。
2、了解常見的說明方法。
3、閱讀短文《火箭為什么能飛行》。
4、習作: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題寫——篇習作。
5、學寫毛筆字“歧”跑”“站”。
教學難點:
1、了解說明文的特點,掌握常見的說明方法,并能夠正確地運用。
2、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要大膽、合理。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詞語超市
1、學生自由讀“詞語超市”中的詞語。
2、教師出示詞語卡片,指名讀。
3、教師根據學生讀的情況,進行再強調。
字音:“譬”讀作“bì”,不是“bì”;“善”“屬”“鼠”“罩”“質”“宙”是卷舌音,“嗇”“藻”索”是平舌音。
4、學生再讀詞語,在讀中積累詞語。
5、學生動筆抄寫要求寫下寫的詞語,教師巡視輔導。
6、用喜歡的詞語說幾句話。
二、金鑰匙
1、指名讀文中的語段。
2、指名反饋:金鑰匙中為我們介紹了什么知識?(說明事物的.時候,可以運比較、列數字等方法)
3、教師以文中的句子為例,引導學生體會運用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好處。(更加地形象、生動)
4、教師小結:我們在介紹某些事物的時候也可以適當地運用這些說明方法
5、練習:運用比較,列數字等方法向別人介紹我們的學校或學校的大操場。
三、名人名言
1、學生自由讀,把句子讀準確、讀通順。
2、教師出示下列字詞,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3、學生再讀。
4、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每句活給我們的啟示。
5、指名反饋。
6、教師小結:同學們,這些名人名言言浯簡潔卻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希望同學們能夠熱愛科學,時常懷有—顆好奇心、耐心,謙遜地待人待事。
7、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熟讀成誦。
8、所說你平時還積累了哪些名人名言,最欣賞哪一句。
四、自主閱讀
1、教師展示火箭升空、飛行的圖片或者錄像。
2、教師導:同學們,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看著火箭升空、飛行,你們有什么疑惑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大人膽質疑)
3、教師小結:同學們想知道的東西很多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子解一下火箭為什么能飛行。
4、學生自讀課文,思考,火箭為什么能飛行?
5、指名反饋。(氣體同樣也有反沖作用,火箭就是靠燃氣的反沖作用前進的。燃氣向下噴的時候,火箭就向上升)。
6、教師引導:同學們,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明白,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引導學生閱讀“閱讀提示”,從中受到啟發)
7、指名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把問題說清楚的呢?(作者先提出問題,然后借助生活中我們所熟悉的相類似的事物進行推理、說明)
8、學生選擇自己員感興趣的段落讀一讀。
五、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同學們,科舉就是這樣神奇,科學家不僅發明了飛機、火箭,還把人類送上了月球。同學們把自己對事物的好奇心作為起點:不斷地努力,為科學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超市中要求抄寫的詞語。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1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索并掌握異分母分數的加、減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簡單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并能用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轉化思想在解決新的計算問題中的價值,發展數學思考。
3、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通分(3種不同類型)
1/3和2/53/4和7/205/12和3/8
通分時用什么作分母比較簡單呢?讓學生依次說說每道題分母之間的關系和找公分母的方法。
2、口算。
4/7+2/7=4/5+1/5=2/9+8/9=5/6-1/6=4/5-2/5=1-3/10=
回顧:怎樣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結果要注意什么?(板書: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
二、新授
⑴.出示例題:一節數學課1/8的時間復習,1/2的時間新課,3/8的時間練習.
出示問題(1)復習和練習共占整節課的時間的幾分之幾?
提問: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嗎?(讓學生各抒己見)同學們的數學問題很多,老師先選擇其中一道簡單的問題我們一起來解決。
出示問題(2)復習和新課共占整節課的時間的幾分之幾?
1.學生列式解答(1)復習和練習共占整節課的時間的&39;幾分之幾?并把計算過程說一說。
2.再看(2)問讓學生列式,這題和我們剛才計算的題目有什么不同?(分母不同)
3.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課一起要研究的問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⑵.探究方法
1.1/2+1/8怎樣計算呢?你能試著自己解決嗎?出示問題,生自主探究。
⑴.分母不同的兩個分數,能不能直接相加減?
⑵.不能直接加減怎么辦?你能轉化成學過的知識來計算嗎?
(3).寫出計算過程后和同座說一說你是這樣計算的?
師說:還覺得有難度的同學可以自學書110至111頁,書上有解決的方法。
2.板演,交流,說說你是怎么做的?
3.實踐驗證:同學們都是這樣做的,到底結果對不對呢?下面我們就要實踐證明真理。大屏幕出示:
⑴.動手折一折,折出一張紙的1/2涂上紅色,再折出這張紙的1/8涂上黑色。
⑵.將兩部分合起來看占著張紙的幾分之幾?
(3)寫出算式表示出以上的計算過程。
4.通過實踐證明結論正確,老師在大屏幕上用不同的方式演示計算過程。
5.小結:異分母分數的計算由于分數單位不同,要先通分,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再計算。由此可見,轉化的數學思想很重要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要經常用到的。
⑶.嘗試練習
為防“流感”,我們學校總務處向老師在六一班消毒用了1/4小時,在六二班消毒用了1/5小時向老師在六一班比六二班多用多少小時?
1.學生獨立計算
①討論:計算1/4-1/5時,要先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②得出:計算結果如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板書約分)
2.驗算。
3.討論歸納小結: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計算后要自覺進行驗算。(板書驗算)
三、練習鞏固
1.“數學醫院”把錯誤的題目改正過來
①1/3+1/2=
②8/15—1/3=
2.計算
3/5+1/24=1/3—1/24=3/8+7/10=
3.媽媽買回一個蛋糕,爸爸吃了它的4/15,媽媽吃了它的1/5,小明說“我吃了它的2/3。”你認為小明說的對嗎?為什么?
讓學生讀題并列式計算
指名說說思考和計算的過程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能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經驗和體會說給其他同學聽聽嗎?
五、布置課作(分層)
1.練習十四第2題(前四題)
2.全對同學接著練習思考題,有錯的同學接著完成“練一練”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15
單元知識目標:
一、復習單詞:
gtschl,gtbed,getup
二、能聽、說、讀、寫有關時間的單詞:
(二)引入新課
對照課本,邊看邊練習拼寫與時間有關的單詞。
(三)互助釋疑
1.學生集體聽磁帶跟讀單詞,要求指讀。
2.個別學生展示,教師及時評價。
3.教師逐一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單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四)探究出招
同桌間練習書寫,可以互相檢查拼寫。
三.展示交流
(一)小組展示
小組內練習用英語描述時間
(二)班級展示
1.指名小組上講臺做游戲,用英語描述時間。
2.補全單詞。教師出示單詞,讓學生口述出所缺字母。
四.點撥升華
(一)教師放錄音,學生跟讀,糾正讀音。
(二)學生開火車讀單詞。
五.課堂作業
作業當堂清
1.單詞拼寫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認識12個生字,會寫16個字。正確讀寫相關詞語。 過程與方法: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結合重點語句體會人物思念祖國的思想感情。
3、摘錄讓自己感動的詞句。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梅花的高尚品格,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重點。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義是難點。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大家見過梅花嗎?(出示一組梅花圖片)梅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引導交流梅花的古詩、名句、名畫、歌曲等)
2、是啊,古往今來,多少人通過畫梅、唱梅、寫梅來贊美梅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與梅花有關的動人故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梅花有魂嗎?這里的“魂”是什么意思?(理解題目字面意思)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二、讀文質疑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2、探討課文圍繞外祖父寫了哪幾件事情?
3、圍繞這五件事情,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問題呢?
三、感悟探究
(一)解讀“梅花魂”
在學習的過程中擅長提出自己的懷疑這很好,然而真正會學習的人不僅能提出問題,還會自己解決問題。其實這些問題的謎底就歸納在課題中的一個字――魂,那么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讀讀課文,找到課文中能說明梅花魂的話。
反饋,出示句子:
“這梅花,……她是最有品質、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 層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1、指導朗讀“愈”和“最”。
2、那該怎么讀出梅花的精神呢?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本來外公愛好梅花,就是喜歡――(梅花的精神)
學到這里,你以為梅花魂是指什么呢?――梅花的精神 層次二:梅花魂是指中華民族的精神
1、梅花魂僅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嗎?再找句子讀。( 出示句子)
2、看梅花凌寒單獨開了―― 播放課件:歌曲《紅梅贊》
告知學生:這首歌是片子《江姐》的主題曲,中江姐為了尋求革命信奉和高尚幻想,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絕不搖動,正氣凜然,最后含笑走上法場,倒在一片梅花的處所。歌曲唱的是梅花,實是夸獎江姐。
那么在你的記憶中像江姐那樣有中華民族氣節的人還有嗎?(,王二小,董存瑞,邱少云……)
3、是啊,他們就像這昂首盛開的梅花一樣,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酷寒何所懼,一片赤忱朝陽開!把這種感到帶進去,自己再好好讀讀下面這段話。
“是啊,鶯兒,……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自由練讀――指名讀
4、原來外公贊揚梅花,就是贊頌――具備梅花精神的中國人!而他們擁有的這種精神恰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
板書:民族魂
層次三,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是啊,外公豈但謳歌梅花,他更盼望鶯兒做一個有梅花品德的人。引讀――“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師小結:實在,這段話不僅僅是外公對鶯兒說的,這更是他白叟家自己心靈的獨白。他漂泊海外,中國人的氣節不變,對祖國的愛沒有變,就像他深愛的梅花一樣,有品德,有靈魂,有骨氣。 板書:愛國心 思鄉情
(二)分析“愛國心”
1、外公對梅花的愛好,對祖國的眷念,成年后的作者終于明確了。同學們,你們能清楚嗎?請你細細品讀外公三次流淚的內容讀后談體會,準備交流。(分三組,每組交流一次).出示自學要求:
(1)、自主讀,找思念祖國而傷感落淚的句子;
(2)、合作探究,評議讀句說體會;
(3)、匯報交流,品讀展示。
2、全班交流,老師相機領導。
(A)正是這眷戀祖國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詩誦詞的時候黯然淚下。 咱們來看看,外祖父吟誦的都是一些什么詩啊?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外祖父在異國他鄉每逢佳節更加思念的是――)
春草明年綠,天孫歸不歸:介紹詩句的出處和詩句的意思; 自由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介紹詩句的出處和詩句的意思。
問:外祖父夜里夢到的是什么啊?他心里千縷萬縷的愁又是什么呢?。
是啊,外公教我讀詩,不僅僅是想使“我”從小受到民族文明的陶冶,更主要的是借讀這些詩詞,寄托自己對祖國的懷念之情。
(引讀)所以,每當我讀到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冷的淚珠落在我的腮(sāi)邊、手背。
(B)由此,我們也不難解釋,在我弄臟梅花圖時,外公為什么會拉下臉來,訓斥我媽。(出示句子)
問:外公說的玷污,玷污的僅僅是梅花圖嗎?玷污的仍是什么?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國,愛梅花和愛祖國是同一的。外公不容許中華民族的氣節受到一絲一毫的玷污!不許可我們的祖國受到一絲一毫的玷辱!)
引讀:所以他拉下臉,有生以來第一次訓斥我媽――訓罷,便用……
外公做這些事時是那樣的――謹小慎微!
你能讀出這份警惕這份珍愛嗎?
外公膽大妄為愛護的是――自己深深留戀祖國的心
老師小結:是啊,雖然身在異國他鄉,但是外公還始終深深愛著自己的祖國,深深眷戀著自己的祖國,他把自己的一腔愛國情寄托在這梅花圖上,這梅花魂還包含著一個久居異國他鄉的華僑老人的愛國之心。
(C)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國而失聲痛哭是由于他切實把持不住自己的情感了,因為他真正發自內心的惦念自己的祖國。
是啊,這里包括著外祖父如許深切的思念祖國的情感啊!這是一顆身在異國他鄉的華僑老人依戀祖國的心啊。
(D)外公之所以臨別前要將他最珍重的墨梅圖和繡著梅花的手絹送給我是因為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僅僅是梅花,它更是祖國
的化身,是時時繚繞于外祖父心頭的愛國情啊! 是啊,正如作者寫道(出示句子)(齊讀):多少年過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收藏的這幅梅花圖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僅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
四、升華主題
1、設想寫話,延長“愛國心”
當我們回國的大客輪越行越遠,淚眼朦朧的,顯得越發朽邁的、滿頭銀發的外公望著遠去的船兒,感嘆萬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著什么呢?拿出筆,寫下這位愛國老華僑的心聲。(交流 )
2、傾聽歌曲,升華“愛國心” 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 是啊,洋裝固然穿在身,可心里深深掛念著的仍然是祖國,不僅僅是外公,多少流浪異國他鄉的海外游子心中割舍不去的就是這顆愛國之心!香港有名歌星張明敏的一首密意的《我的中國心》唱出了無數游子的心聲,讓我們在這精美的旋律中再一次感受海外游子的那顆誠摯的中國心吧!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17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索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簡單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并能用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轉化思想在解決新的計算問題中的價值,發展數學思考。
3、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以舊引新:
1、今天__同學過生日,你準備怎么過?你想請哪些人來參加你的生日聚會?
2、請你分蛋糕,你怎么分?
3、這些分法都可行嗎?如果都可行的話,怎樣比較合理?
4、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那種最合理?
5、計算,算式怎么列?
6、這些算式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有什么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7、我們前面學過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怎么計算?為什么?
那么,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能不能直接相加減,怎么辦?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這些算式都是連加的,比較麻煩,我們先來研究兩個分數相加的,根據黑板上這些數,可以有哪些算式供我們研究。
2、請你任選一個算式來進行研究。
3、請你先將你選中的兩個分數用陰影表示在老師發給你的兩個圓紙片上,然后把它們合起來,通過剪一剪,畫一畫,折一折的方法,找到它們的和。現在以四人為一個小組,開始研究。
4、生匯報結果。
5、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操作過程向大家介紹一下。
6、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7、練習。
8、這幾道題怎樣進行驗算?請大家試一試。
9、這幾道題其實就是異分母分數的減法,他們做的時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為什么要先通分?
10、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以及注意的地方。
(三)、練習應用:
(四)、自學書本。
(五)、提高練習:口算
(六)、發展練習:找規律
(七)、課堂小結。
五、反思: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小學數學第十冊的一個教學內容,教材上的教學材料是這樣安排的:明橋小學有一塊長方形試驗田,其中1/2種黃瓜,1/4種番茄。種黃瓜和番茄的面積一共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1/2+1/4=
想:分母不同,就是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要把它們轉化為同分母分數,然后再相加。
一、教材的局限性:
1、教學材料過于呆板,遠離學生的生活,無法激發學生興趣。
2、沒有為學生主動探究創設情景,學生無法進行主動探究。
二、改為現在的教學方案,有以下幾點想法:
1、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傳統的.接受學習為主動探究的學習。
這節課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去上,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先復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明確兩個分數相加,一定要分數單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訴學生,異分母分數相加,分數單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練習。
本節課的教學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情境中讓學生發現問題,并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動手操作,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分數單位不同,無法相加,于是他們通過操作,把兩個分數重新平均分,使他們的分數單位相同,再相加。上述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小組的學生
都在進行合作,每一個學生都在主動的探究,“異分母分數相加要先通分”這一知識點完全是由學生自己發現的。而且,在整個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在整個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沒有以知識權威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而是以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
2、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課標中不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感受、體驗”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可見新課標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過程既是一個探究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的一個特定的數學活動過程,作為一個活動過程,那就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認識比的性質,獲得一些經驗。
3、聯系生活實際,利用情境貫穿整堂課。
好的課題導入能引起學生的知識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新課導入的藝術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為例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課的一開始,引出學生很熟悉的過生日的話題,一下子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讓學生說說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礎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問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最后,提出課外延伸題:今天我們學習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請你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幾種分蛋糕的方案,哪種是可行的,哪種是不可行的?既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培養了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
五年級教案模板范文篇18
目標預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結合課文內容理解“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這個句子的意思。
4、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白鷺的美,激發學生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
重點、難點:
聯系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
設計理念:
運用多種手段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引導學生感悟美、欣賞美、表達美。
設計思路:
本文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前布置學生充分預習,從課文內容、讀后感、字詞、朗讀課文、搜集查找白鷺資料等方面進行課前探究。
教學時導入課題后讓學生匯報課前探究的收獲。然后引導學生感悟白鷺的精巧和韻味無窮。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理解和感悟課文內容。
最后創設拍攝紀錄片的情境,引導學生感悟表達美。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白鷺圖片
教學過程:
一、揭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的課文,一起讀課題——《白鷺》。
二、匯報課前探究的收獲。
1、按照我們一貫的學習方法,同學們已經就白鷺本身,《白鷺》這篇課文等方面進行了一番“課前探究”。
2、下面呢,就請同學們選擇你最拿手的一方面來展示你的收獲。
3、可以不用舉手,一個個的站起來說。
(1)課文主要內容,感受:
你不但說了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談了自己的感受,真不錯!老師也跟你有同感,白鷺確實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板書:“精巧”、“韻味無窮”)
還有誰來展示?
(2)字詞:
好的,你來讀讀看!(出示生字詞)
其他同學認真聽,他讀得準不準。
評價:讀得真準!我們一起來讀讀!
老師還想給你加試兩個問題,聽好了!
文中說什么樣的蓑毛啊?(雪白的蓑毛)為什么寫白鷺用“雪白的蓑毛”,而不用“雪白的羽毛”呢?(課件出示)有沒有誰課前探究過這個問題?
老師在備課時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一開始搞不明白,后來通過查字典終于知道了,“蓑”是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出示實物圖片),你看這就是“蓑衣”。白鷺身上的羽毛又多又長,就像披了一件雪白的蓑衣一樣,所以說是雪白的“蓑毛”。明白了嗎?
指點:同學們,看來學習中的任何一個疑點,我們都不能放過。
關于“長喙”這個詞,你能不能到前面來,指著圖給大家作一些講解呢?
不簡單,小老師當得真不錯!
請大家注意看,這種顏色就是鐵色,這個呢就是白鷺青色的腳,看清楚了,鐵色和青色,顏色是不一樣的。
(3)介紹白鷺的知識:好的,你能不能也上來指著圖給大家做一些介紹呢?
評價:你了解的真多,真不愧是咱們班的學習小博士!
(4)默詞:
下面老師要考考你,“蓑”在書寫時要特別注意什么呢?(口要寫得扁一點,中間一橫長)說得很有道理!“喙”在書寫時要注意什么呢?
評價:你觀察的真仔細!
請同學們在田字格中把這兩個字描紅一遍!
(5)讀文:哦?還有誰也能做到這一點?好的,你來讀1—5自然段,你呢讀6—10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們有沒有做到“字字響亮,句句通暢”。
評價:確實做到了“字字響亮,句句通暢”,看來,你們課前一定花了不少工夫!
三、感悟白鷺的精巧。
過渡:看到大家課前學習的收獲這么多,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驕傲和自豪!不過一篇課文的學習如果就僅僅到此為止的話,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去細細品味、咀嚼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還要張開想象的翅膀,將語言文字還原成一幅幅的畫面。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去感悟課文的意境和意蘊,我們的朗讀呢也才會更有情趣,更有韻味!
1、下面呢就請同學們再一次走近白鷺,走進《白鷺》這篇課文,想一想你是從哪些詞語,哪些句子中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把它用波浪線劃下來。你可以輕輕地讀,也可以默讀。
2、誰來說說,你是從哪兒體會出、讀出白鷺的精巧的?
(與白鶴、朱鷺、蒼鷺對比;)是的,剛才有同學介紹了,白鷺只有五十幾厘米,可見非常精巧!你體會的很準!還有誰跟他說的不一樣的?你還從哪兒體會出了白鷺的精巧?
(適宜)哦,你是抓住這個詞來體會的,不錯!還有嗎?
第五自然段:看圖教師相機點撥:
“全身只有三種顏色”:我們來看,白鷺全身只有三種顏色,不多,也不亂,顯得怎么樣啊?很素雅!說得好的,接下去說,再看,全身的流線型結構,你又想到什么呢?
“流線型結構”:線條非常流暢,顯得很柔和。
還有誰要說的?
“增一點”,“減一點”:我們來看,增一點兒,太長了,就顯得怎么樣啊?(瘦弱)好看嗎?減一點兒,太短了,又顯得怎么樣呢?(笨拙)也不好看!
還有誰來說的?
“素一點”,“深一點”:太素了,沒有顏色的對比,美嗎?(不美)太黑了,黑不溜秋,就不雅致了。可見白鷺顏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的確非常精巧!
3、指導朗讀:
白鷺的“精巧”我們體會出來了,那如何通過朗讀把這種精巧給表達出來呢?(出示1、2、5自然段)
(1)、這樣吧,老師首先給大家一個示范,我呢準備用“一邊仔細觀察,一邊由衷的發出贊嘆的語氣”,把這三個自然段構成一個意思完整、連貫的段落來讀。請大家注意聽!
(2)剛才老師是用“一邊仔細觀察,一邊由衷的發出贊嘆的語氣”,來讀的,同學們,你們覺得還可以用什么語氣來讀呢?先自己讀讀,體會體會,同桌之間還可以互相討論討論!
巡視:注意了要構成一個意思完整、連貫的段落來讀,可以把這三個自然段的順序打亂,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詞!
誰來說說看?
怎么有長得這么精巧的白鷺啊?好的,你來試試看?
不好意思,老師打斷一下,這里啊語速可以稍慢一些,若有所思的樣子,你可以皺著眉頭讀,聽老師來讀讀,“……”你再來試試看?對了,就這樣讀,繼續……
這樣,確實把白鷺的精巧給讀出來了!
(4)還可以用什么語氣來讀呢?
好的,你來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有沒有把這種語氣給讀出來?
應該說你已經讀得很好了!不過,我覺得這里啊,是一對一對的,讀的時候聲音要一高一低,有一定的起伏變化,顯得錯落有致,聽老師讀讀“……”,你再來試試?
(5)、還有沒有其他的讀法了?
好的,我們來聽聽,他是怎樣構段,怎樣讀的?
你的語感真好!
(6)、同樣的文字,同樣的內容,卻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感情色彩,這就是我們中華語言的魅力啊!
四、感受白鷺韻味無窮。
同學們,人們常說“詩中有畫”,那白鷺這首精巧的詩中有著怎樣的畫呢?下面啊請同學們聽老師配樂朗讀課文的6——8自然段,大膽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優美的畫面?
音樂起,(稍稍停頓后,開始讀)
好,說說看,你仿佛看到了哪些優美的畫面?
哦,你看到的是這樣一幅畫面,想法很獨特,好的!還有呢?
你真會想象!還有嗎?
哦,你也有一個善于想象大腦。
同學們想得都非常好!老師啊也從網上找到了三幅與6——8自然段內容相對應的圖畫,(課件出示)
下面呢請同學們再讀6——8自然段,根據課文內容和畫面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給每幅畫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寫在相應的段落旁邊,如果覺得有困難呢,也可以跟同桌討論討論。
6、巡視要求:如果能結合課文內容和畫面內容講一講取名的理由,那就更好了!
已經取好名字的,同桌之間可以互相交流交流。
7、匯報:
(1)(出示“釣魚圖”,)你們給這幅圖取的什么名字?(因為課文中寫……這個名字能概括第六自然段的內容)
白鷺明明是在“捕魚”、“啄魚”,作者為什么寫它是在“釣魚”呢?請你仔細觀察這幅圖,再聯系生活實際想想看呢?
好的,那整幅畫給你什么感覺呢?
釣魚給你什么感覺呢?
是啊,“釣魚”一詞寫出了白鷺的悠閑,使得畫面靜中有動,可見作者用詞是多么的精當啊!
剛才這位同學是抓住白鷺的動作來取名的,還可以起什么名字呢?(釣魚先生)
哦,這個名字也不錯,看來你很喜歡白鷺,把它當成自己的朋友了!還有嗎?好的,不錯!你呢,取得什么名字?哎!這個名字也挺有情趣的!
(2)(出示“嘹望圖”,)這幅圖你們給它取得什么名字?
這個名字起得好!不過,老師覺得啊,“了望”這個詞最好要加上一個雙引號!,因為課文中是這樣寫的,一起讀讀這個句子!
如果它不是在了望,那它可能在干什么呢?
其實,連作者都不清楚白鷺究竟是在干什么,這時候所有的語言都及不上這一個問句來得妥帖和恰當。(點課件:畫出橫線)同學們,語言的留白啊往往是最美的語言,它能夠使文章更加的耐人尋味!一起再來讀讀這個問句!
(3)(出示“低飛圖”)這幅圖呢?你們取得什么名字?
可以的,還有嗎?你呢,起得什么名字?你呢?
這個名字起得貼切,把圖和文的意思都表達出來了,還富有詩意呢!
恩,這個名字挺有意思的,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名字起得好,理由也講得很充分,你真出色!
五、積累表達美。
過渡:看得出同學們已經能讀懂課文了,但,這還不夠!對課文中這么美的語言我們還要積累下來并試著運用。
1、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電視臺啊最近要拍攝一部以“白鷺”為主題的記錄片,其中就有這樣三幅畫面或者說三個鏡頭,他們聽說我們正在學習《白鷺》這篇課文,想請我們為這三幅圖配上畫外音也就是解說詞。你們說好不好?
2、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老師還要給大家兩條友情提醒:(出示)
1.要用上課文中的語言;
2.圍繞最后一段話——“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組織語言。
3、現在我們就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請小組長組織好,首先選擇一幅圖,
圖選好了嗎?
然后大家一起出謀劃策,由一人執筆直接在課文上添加,最后請小組內朗讀最好的同學讀出來!好,開始吧!
4、分小組活動。(音樂響起)(師巡視指導,適當送給學生一些優美的話加以潤色。)
5、匯報:
哪一組先來?你們是為哪幅圖配解說詞的?
讓我們一起伴著音樂靜靜地欣賞!(音樂起)
(停頓)
準備好了嗎?開始!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當點撥)
評價:寫得好讀得好,說明合作成功,老師給你們小組頒發“合作成功獎”,掌聲送給他們!
還有哪一組來展示?你們為哪一幅圖配解說詞?
好,讓我們繼續靜靜欣賞!(音樂起)準備好了嗎?開始!
評價:太美了,老師和同學們都陶醉了,也給你們小組頒發“合作成功獎”!
這幅圖呢,哪一組來?
這可是最后一次機會了,你一定要為你們小組爭光!
請欣賞!準備好了!開始!
同學們,你們覺得這一小組能得“合作成功獎”嗎?好的,老師也給你們頒發“合作成功獎”!(看來你們還得繼續努力!)
課后請每組的小組長把解說詞整理好交給我,由我統一送去電視臺。
6、同學們,這清水田里的釣魚,這小樹絕頂的了望,這黃昏空中的低飛,還有“凌空展翅”、“水邊嬉戲”、“哺育幼兒”,哪一幅不是絕妙的圖畫呢?(課件)
7、出示,引讀:“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
8、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不足,因為(引讀)——但是——(第9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在作者郭沫若的筆下,“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課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想一想如果讓你以“白鷺”為主題寫一篇短文,你準備怎么寫?寫些什么內容呢?下節課我們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