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編寫教案的過程是教師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1

一、課文的類型:

精讀課文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抓住人物特征細致描寫的方法。

(2)品味樸實簡潔的語言。

(3)初步學會欣賞敘事散文。

2、方法與過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深切的父愛,凈化自身,凈化靈魂。

4、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心存愛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關心他人。

三、教學重點:

1、四次背影、四次流淚的描寫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難點:

文中父愛的體會及主旨的體現

五、課前的準備:

1、制作課件;

2、準備電腦、投影儀

六、教學課時的安排: 共3課時(其中機動1課時)

七、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入題:課件投影1

同學們!我想你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唱一歌唱母愛的歌,你們說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是最偉大的,可你們知道嗎,父愛也是最了不起的。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父愛如山”,到底這句話是對還是不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7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二)起近作者學點文學知識:(課件投影2)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名篇有《綠》、《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

《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記實散文,寫于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學習時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目標呢?

(三)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3: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蘊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結構層次,理解背影的線索作用。

3、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樸實簡潔的語言。

二、檢查預習:(投影4)

2、指學生導讀準字音:(投影5)

3、指導學生理解詞語:

根據詞義寫出詞語

(1)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蹣跚)

(2)紛紛落下的樣子。(簌簌)

(3)亂七八糟的樣子。(狼籍)

(4)細小而繁多(的事)。(瑣屑)

(5)衰頹敗落。(頹唐)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朗讀課文:——播放朗讀

(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

投影7—9:

1、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別)

2、全文共寫到父親幾次背影的?課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以“背影”為線索組織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懷念父親惦記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買橘刻畫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別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別后思念再現背影

全文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3、為什么要多次描父親的背影呢?(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寫背影最具體呢?(第二次)

讓學生齊讀課文第六段

4、本段運用了哪些方法來描寫父親?為什么寫得這樣詳細呢?

歸納:投影10—13

四、小結:

在你的生命過程中,父母的關愛一直陪伴在身旁,請你隨時留意,一定會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

五、作業的布置

1、完成課后習題“一1”

2、熟讀課文,找出文中你覺得寫得精彩的文段,并說說理由。

六、板書設計:

四第一次(在第1段):懷念父親惦記背影父疼子

次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買橘刻畫背影背

描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別背影影子愛父

寫第四次(在第7段):別后思念再現背影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2

設計思路: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方法。

2.引導學生感知園林的畫意美。

3.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其中,調動學生合理互動的想象,引導學生感知園林的畫意美,和從反復誦讀、重點詞句賞析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學習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學難點。

教學步驟:

一、激趣以導入

多媒體投影課前大家搜集的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片,師生邊欣賞邊交流感受,通過創設情景,激發起學習興趣,導入新課學習。

二、披文以感悟

1.組織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2.請同學們談朗讀課文后的發現、感受,或提出不懂的問題。

3.巧妙過渡,研讀第二段。

三、合作以探究

1.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仔細閱讀課文的三至六段,合作探究蘇州園林在具體設計時是如何體現四個“講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要求大家邊讀邊標畫關鍵句,并嘗試在課本空白處做旁批。

重點學習第五、六段,通過反復誦讀,調動學生合理互動的想象,引導學生感知園林的畫意美,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2.葉圣陶先生已經把四個“講究”介紹的很清楚了,蘇州園林的“畫意美”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為什么還要寫7、8、9、10段呢?去掉行嗎?同學們自由朗讀這四段,思考交流。

四、鞏固以拓展(含作業)

1.師生共同總結對本課的收獲、感悟。

2.拓展延伸,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完成。

⑴寫一篇文章,介紹你游玩過的一座園林,200字左右。

⑵說明一幅畫。(提示:可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進行介紹。)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3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段落結構。

2、著重分析藤野的形象,以及魯迅先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即本文的明線及暗線。

一、導入新課

(在課題封面上,單擊任意處進入菜單,然后單擊“導入新課”按鈕進入,注意一定要單擊藍色的按鈕處,以下均同)

1、由學生介紹作者及作品。

2、教師總結(單擊任意處進入)。另外,每頁下面有兩個按鈕,綠色表示“回主菜單”,藍色表示“回上一張”。

3、教師講解時可以進入下三張,均為已學過的.魯迅作品。

二、寫作背景

1、本文寫作背景。

2、魯迅留學日本的經歷。

3、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圖。

三、段落結構

1、閱讀課文。

2、理清課文的三大部分。

四、人物形象

1、出示藤野先生圖片。

2、通過“目睹印象”和“耳聞親見”的分析,概括出藤野先生的學者形象。

3、討論作者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的四件事,并由此概括出藤野先生高尚品質。教師作小結。

五、課文暗線

1、學生分組討論,哪些地方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2、分“在東京”、“去仙臺”、“棄醫從文”、“懷念先生”四個部分分析愛國主義感情。

六、小結退出

1、教師小結本課。

2、退出。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4

一、教學目標

1、在讀懂文章、理解情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古代勞動人民反抗專制暴君的斗爭精神以及老百姓在民間傳說中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中俠客的人物形象

難點:正確理解文章情節中的怪異成分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由《大鐵錘傳》導入新課

2、新授《干將莫邪》

(1)介紹作者、出處

(2)讀課文,理清情節

用兩個字概括文章情節――復仇

思考問題:“仇”緣何而來?

赤有沒有能夠親手復仇?為什么?

最終赤復仇有沒有成功?如何成功?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題

思考問題:你最欣賞文中哪一個人物?為什么?

文章的主人公是誰?為什么?

明確:主人公是文中最能夠凸現文章主題的人物。

3、延伸閱讀《李寄斬蛇》

(1)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

(2)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問題:這篇文章里有沒有“俠”?如果有的話,是誰?為什么?

4、總結

兩篇文章中有些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為什么這樣的故事能代代相傳?(明確:故事寄托著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5、課外作業

推薦學生閱讀魯迅先生《故事新編》中的《鑄劍》

教后記:《干將莫邪》是一篇文言小說,我的設想是引導學生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這節課上下來,應該說基本完成了課前的教學設想。只是由于聽課的老師比較多,我和學生都有些緊張,使得一些教學環節不夠流暢,學生反應不如平時活躍,這也讓我看到了自己教學經驗的欠缺。就教學步驟而言,我的這節課仍有很多需改進的地方,如果能在分析人物形象以后再引導學生對人物作出一些鑒賞評價,那就更充分的體現了閱讀的三個層次

《干將莫邪》復習資料

一、文學常識

⒈本文節選自《搜神記》,作者干寶,東晉(朝代)史學家,文學家(評價)。字令升,新蔡人。

⒉《搜神記》系志怪小說集,志怪小說是記述神奇怪異故事的文學體裁。

⒊魯迅的《鑄劍》是根據本文中的故事編寫的。

二、字音字形

干將(ɡānjiànɡ)莫邪(yé)重(chóng)身夫語(yù)妻曰使相(xiànɡ)之亡(wánɡ)去

自刎(wěn)前仆(pū)后繼(倒下)湯鑊(huò)踔(chuō)躓(zhì)墮(duò)

三、一詞多義

⒈是汝若生子是男(是,判斷動詞)⒉子汝若生子是男(孩子)

是必爛也(這,代詞)將子頭與劍來(你的)

⒊大王大怒(非常)⒋即于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就)

汝若生子是男大而告之曰(長大)王怒,即殺之(立刻)

⒌乃三年乃成(才)⒍當其妻重身當產(將)

乃問其母(于是,就)當于湯鑊煮之(應當)

此乃勇士頭也(上)

四、古今異義

⒈于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即將古義:即,就;將,帶著今義:將要

⒉王即購之千金購古義:重賞捉拿今義:買

⒊當于湯鑊煮之湯古義:熱水,開水(赴湯蹈火,固若金湯)

今義:煮東西的汁水(米湯,雞湯)

五、閱讀理解

⒈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巧匠干將給楚王鑄成雌雄二劍后被楚王殺死,其子赤為父報仇的故事。不僅揭露了封建暴君殘害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且突出地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反抗壓迫的英雄行為。山中俠客見義勇為,自我犧牲為他人復仇的豪俠氣概,也體現了勞動人民在反抗壓迫的斗爭中的團結友愛。書中情節雖似離奇荒誕,卻深刻地表現了暴君統治下被迫害人民反抗的決心。

⒉人物形象

赤:具有果敢剛毅,不屈不撓,至死不渝的復仇精神,是個反抗壓迫的典型形象。

俠客:具有俠肝義膽、見義勇為、重諾守信、沉著勇敢、以身殉義、自我犧牲的豪俠氣概。

楚王:脾氣暴躁、兇殘野蠻、多疑之君。

⒊細節描寫:如“踔出湯中、躓目大怒”這一細節,突出赤對楚王的刻骨仇恨

《干將莫邪》教學反思

1、備課時,教師要明確本文是自讀課文,引導學生自讀為主。精心準備導學案,放手給學生自讀,他們就會天馬行空的想象問題,就有可能不在老師的課堂設計之內,所以教師備課,準備的內容要相對的寬一些,比如,關于俠客的.故事,自己盡可能多準備,不要等到學生說了一個故事之后,自己反而如第一次聽一樣,這樣就會讓學生覺得老師知識面狹窄,有輕視老師,輕視課堂,打消學習積極性的可能;教師對文章字、詞的理解也需和重點講讀課文一樣透徹,比如這節課,學生就問道“南山”是不是“終南山”,“使相知”的“相”是不是“看中”的意思;

2、課堂上,指導學生自讀之前,一定要和學生復習關于小說的學習要點:故事情節如何確定、分析人物形象從哪里下手、揣摩詞句的方法如何等,這樣就能引導學生利用熟悉的方法去理解新的課文。

3、學生們在分析的過程中,對文章的語言品析過于淺顯,不夠深入,只停留在對表面表達的討論上,作者遣詞造句的特點沒有細細地感受到。如果能在分析人物形象以后再引導學生對人物作出一些鑒賞評價,就能讓學生理解得更詳盡,還能更快的悟出文章的語言內涵。

4、本節課拓展的內容不夠。要將本節課的內容拓展,老師可以用電腦給學生呈現2—3個文言志異故事,讓3—5個學生簡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5、課后練習,因沒有時間檢查,致使學生課后完成有敷衍的行為。以后再上此課,要把握好時間,難點練習題當堂解答。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的革命傳統

2。了解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3。體會重要語句的含義,賞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學設想:

(一)、預習要求:

1.掌握生字詞,積累詞匯,鞏固基礎知識

2.劃出文中表示時間和地點的詞語,多讀課文

(二)、教法學法:

教法: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圍繞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本文第一課時重在解決目標1和2,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從對課文的熟讀過程當中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同時又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學習一種常見的寫作方法;而第二課時則重在引導學生研讀和賞析精彩片段,學習生動形象的語言,理解其對表達中心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性,給以方法,讓學生來解決問題。

學法:動腦思,分析理解;動口說,組織語言;動手寫,整理明確。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準備教具:錄音機朗誦帶投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按時間和地點變化轉移材料的特點

2、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習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一、導入新課

_的詩《七律長征》中,講到了雄偉險峻的五嶺山,這里面有一座山嶺叫越城嶺,是五嶺中最險的一座山,它也被稱為老山界,紅軍戰士是怎樣翻越這樣一座被稱為長征途中最“難”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師板書:老山界難

二、自主學習

1、放錄音,聽朗讀帶

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

A、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導生繼續思考)明確記敘了什么事?記敘文有哪些要素?

記敘這件事用了哪種順序?以什么為線索?

B、劃出表示時間和地點轉移的詞(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這樣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寫作思路

2、師述:從_的詩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五嶺是綿延雄偉。在詩中,詩人筆下的紅軍戰士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來面對困難,那么實際情況究竟如何?

生速讀課文

同桌討論:翻越老山界過程當中,紅軍遇到了哪些困難?

生歸納整理,師板書

3、提問:面對這些困難,紅軍戰士的態度是怎樣的?

生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

4、小結:生速讀課文,歸納中心,明確文章主題

5、要求學生組織好語言,在筆記本上作記錄

并點名上黑板歸納,師檢查其句子語言是否組織的完整通順,當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點名作小結:你從課文的學習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識?哪些將來可以被我們利用到?師作簡單板書

2、課堂活動、討論:你從紅軍戰士的身上學到了什么?你怎樣具體的將這種精神運用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來?

學生自由發言

四、布置作業

1、繼續搜集有關長征的資料

2、將學習紅軍的行動落實到實處,做出行動,在這一單元結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覺得文中哪些語言寫得比較好?找出來,多讀一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重要語句的含義

2、賞析精彩的片段,學習生動的語言描寫,體會生動的語言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重點:賞析精彩的段落,學習生動的語言描寫

課前準備:要求學生找出文中自己覺得描寫精彩的句子,多讀

教學過程:

一、自主展示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展示搜集的資料。

二、自主精讀,賞析語言

(一)賞析重要語句

1、提問:在讀過課文以后,你覺得哪些語句能表現老山界的“難”?哪些語句能表現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樂觀精神?

2、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課前所劃出的文中語句,交流心得

3、師引導,點名學生作分析

(二)賞析精彩片段1

生齊讀

師投影出示思考題,幫助學生分析賞析

1、描寫“之”字路的奇觀有什么作用?

2、有幾次寫火把?分別以什么為立足點?從什么觀察角度進行觀察的?

3、分析紅軍戰士的語言,思考語言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讀,賞析體會

(三)賞析精彩片段2

生根據思考題,自由朗讀

1、賞析文中的修辭,你最喜歡這一片段中的哪一個修辭?說出理由。

2、閱讀文中寫聲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說“寂靜”,又說“有許多不可捉摸的聲響”,這樣矛盾嗎?

生討論問題

師針對具體情況作補充

3、創設情境,發揮想象

描繪“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所營造的意境,(投影出相應畫面)

4、生齊讀

三、小結鞏固

小結語言特色,學習文章生動而凝練的語言:

樸實而優美的語言,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聯想,同時也飽含著真摯而強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紅軍戰士高昂的斗志,樂觀的精神。

自由朗讀精彩片段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6

主要內容

1.分析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討論什么是真正的愛國主義關注中日當前面臨的問題。

4.分析有深刻含義的語句。

教學過程

一、找一個同學回憶一下魯迅先生去日本學醫的原因……那么作者后來為什么又棄醫從文了呢?主要是因為兩件事,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看是兩件什么事,并準備復述。

二、一邊復述一邊分析。

第一個事件我們給它命個名可以叫它什么事件?(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題事件”)……“終于這流言消滅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魯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來的題目?那些愛國青年這樣做說明了什么?

(說明他們對弱國國民的無端歧視)認識這種邏輯的荒謬,體會作者當時極度憤慨的感情。

另:在這里教師也可給學生補充一些資料:事實上日本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有崇華傾向,在從隋代開始活躍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直是甘當小學生的。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此時日本才認識到了中國的落后,后來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強的侵擾。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后迅速崛起超過中國,從此又對中國采取極端鄙視的態度。稱當時的中國人為“戴豬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戰爭之后很多類似“愛國青年”的人……

接著復述第二個事件:我們可以叫它什么事件?(電影事件)在這里請同學們給補充資料:當時的日俄戰爭是怎么回事?…………(戰爭本身就是令中國人屈辱的事)魯迅為什么聽得“這一聲特別得刺耳”?……(再次體會魯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精神)……

為什么“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教師幻燈展示下面這段話并指讀:

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在討論這句話的同時,為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教師可用幻燈展示一張1905年攝于中國東北開原城外的照片:

一個中國人被當作俄國偵探,被日軍斬首。圍觀的中國民眾神情麻木。

此時教師可問:那個被斬的人健壯嗎?圍觀的人健壯嗎?……可這種健壯的軀體在這里只用做什么?(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看熱鬧,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民族恥辱。可見改變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來看魯迅棄醫從文的決定,是為了個人的前途嗎?

展示幻燈片:

魯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不過他的這個決定對我們中國人來說真是一件幸事,從此中國少了一個高明的醫生,卻多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多了一個喚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魯迅做出棄醫從文決定的這兩件事都和“愛國青年”有關,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們的這種愛國性:他們是一種什么樣的愛國主義?這種愛國主義是否可取?

經討論使學生認識到,他們的這種所謂愛國主義,是一種極端的愛國主義,是一種狹隘的愛國主義,達到了蔑視仇視別的國家和民族的程度。

那么我們應有什么樣的愛國主義呢?討論總結后幻燈展示:

愛國青年:極端、狹隘、扭曲的愛國主義:蔑視、仇視其他民族和國家。

正確的愛國主義:既熱愛本民族,又對其它國家民族抱一種友善的態度。

四、現在我們再來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們分析過的具有“正直熱誠、治學嚴謹”的特點外,和“愛國青年”比,他還有哪點精神是更為可貴、更讓魯迅為之感動的?

板書:

藤野先生: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對一個弱國國民給以應有的尊重、熱情的關懷。

此處教師幻燈展示一段文字資料:(再幻燈展示藤野先生送給魯迅的照片及后面的題詞)。

周君來的&39;時候是中日戰爭之后,又過了相當的年數,很可悲的是,當時的日本人還罵中國人做豬頭三。所以在有這惡罵風氣的時候,同級生之中也有這樣的一群,動不動就對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時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過漢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國的先賢,同時總存著應該看重中國人的心情,這在周君就以為是特別親切和難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說里和友人之間把我當作恩師談著,我要是早讀到該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還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該多么喜歡啊!

──選自藤野嚴九郎《謹憶周樹人君》

從這段文字(及照片)中我們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對中國人的態度與愛國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同時從中我們還能看出藤野先生對魯迅的深情厚誼。

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相信在日本還是像藤野先生這樣對中國人民抱友好態度的人的人占多數,像“愛國青年”那樣的極右分子占少數,在今天也應是如此。

我們也可從文中找出一段魯迅對藤野先生給以高度評價的話。齊讀“但不知怎的,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這段要求學生讀出感情。如“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句要讀出重音、讀出深情;同時對“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還要做理解分析)

五、尋疑解難。從文中找出有疑問的話或有深意的語句,提出來發表評論或供大家討論。

(為了體現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精神,此處的問題由學生自行找出,討論解決。應該說,本課的篇幅較長,知識點眾多,難理解的語句也有很多,學生找出哪句話來評論和討論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而且在課上的有間里也不可能都處理完。教師采取的策略就是,學生提什么問題就討論什么問題,不求課上把所有的問題都討論完,至下課時為止。──事實上事關對內容和人物理解的重要問題都已處理過了,所以此處可以靈活處理。)

學生可能提的問題有以下這些:

1.對“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這一反語的運用。

2.如何理解在仙臺醫專所受到的“優待”?寫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關系?

3.作者為什么對“日暮里”和“水戶”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這句話?

5.本文的寫法特點。

……

六、總結、延伸拓展(幻燈片展示)

1.課下讀魯迅的作品。

2.從寫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3.當前的中日關系現狀被稱為“冰點”。查找資料看中日關系中有哪些具體問題?造成目前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做?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7

教材簡析:

《藤野先生》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一直是中學語文的經典篇目寫于1926年,文章主要回憶了藤野先生對自己的親切關懷和嚴格教誨,贊揚了他正直熱忱、嚴謹治學和毫無民族偏見的博大胸懷,抒發了自己的深深懷念之情,并追述自己當年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歷程,表達了不忘恩師教導,認真做人的決心

學情分析:

1、由于作者所寫的人和事與現在相隔的年代較遠,學生缺少對本文相關背景知識的了解

2、對本文關鍵性的語句深層含義和蘊含的情感體會不深

3、一時難體會文中所寫的幾類人的作用以及用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認識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2)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和副詞的準確運用

2、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畫人物,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理解本文所描寫的幾類人的對比作用

3)理解特殊背景刻畫人物的作用

3、情感目標

1)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熱忱、嚴謹治學和毫無民族偏見的博大胸懷,以及作者的深深懷念之情

2)理解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原因,學習他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

1、重點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難點

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

教學課時:

3課時

課前預習:

1)回憶自己以前非常敬佩的一個老師是誰,想想原因

2)學生預習課文,并了解作者對壽境吾先生和對藤野先生的不同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任務:

自學生字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學習活動: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在人生成長的路上肯定會遇到過很受你敬佩的老師,是誰呢?你為什么難以忘懷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性的散文《藤野先生》

二、走近作品

1、簡介作者

說說你所了解的魯迅先生

2、簡介藤野先生

作者也有一位最為敬佩的老師,令他一生都難以忘懷,那就是藤野先生屏幕顯示:在我所認為的教師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便是藤野先生

2、簡介文章寫作年代和故事背景

A、寫作年代

B、魯迅留學日本的經歷

三、走進作品,感知內容

1、檢查預習

A、讀準

殺戮華裔溺愛深惡痛絕深諳詰責匿名油光可鑒抑揚頓挫

出言不遜杳無音訊驛站緋紅瞥見畸形

B、讀順

標致掌故精通時事的人模胡落第愛國青年

2、整體感知

A、聽錄音,感知文章思路

提示:找出文章中表示地點轉換的句子,注意總結作者在各個地點分別寫了什么事情

B、請列出本文的結構圖

明確:本文是依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我”與藤野先生,相識、相知、相別、懷念的順序來寫的

C、小結思想內容

明確:四個典型事例兩條線索兩種真摯感情一次思想轉變

四、作業

假若《藤野先生》剛在報社發表時,限于篇幅,報社要求作者在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不變的前提下,縮寫成800字記敘文,請你幫作者進行縮寫

第二課時

學習任務:

精讀直接描寫藤野先生的有關片段,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初步感受藤野先生在作者心中的偉大形象

學習活動:

一、檢查作業

請同學們每個小組推選出一篇縮寫成800字的記敘文朗讀、總結出縮寫后的主要內容屏幕顯示:初步印象典型事例

二、品析人物形象,初感“偉大”

1、引出“偉大”——具體了解藤野先生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屏顯藤野先生圖片)藤野先生,是魯迅青年時在日本仙臺學醫時的一位老師,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魯迅是怎樣評價他的呢?(屏顯第37段并齊讀: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針對這段話,你有什么問題要問魯迅先生?什么是“偉大”?(超出尋常,令人欽佩敬仰的)是啊,一個普通的醫學教授,僅僅兩年的師生情誼,況且魯迅后來也棄醫從文,二十多年后為什么說在“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呢?(板書:偉大?)

2、初感“偉大”——從一個普通學生角度感受藤野先生的偉大先生形象

1)過渡:同學們通過課后的縮寫練習都知道,有關直接描寫藤野先生的片段,即“初步印象”和“典型事例”等內容是必須要留下來的

2)思考:那請大家在閱讀這些內容(及6——23段),能否結合具體詞句談談:初次見面時作者認為藤野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先生?在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兩年中,作者選取了哪幾件事,你又讀到了一個怎樣的藤野先生?

3)互動:

①第一節課:工作中規中矩,生活不拘小節

誦讀:讓學生模仿“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自我介紹:“我就是叫做藤野嚴九郎的……”

②添改講義:誨人不倦,一絲不茍

誦讀:“你能抄下來么?”是商量詢問的口吻;“拿來我看!”為學生可以抄下來講義而興奮

比較:“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添改”,改為“修改”或“訂正”行不行?(“添改”,即增加和訂正如果說增加講義中脫漏的地方還是一位醫學老師的職責的話,訂正文法的錯誤就不是他份內的事了)

③糾正解剖圖:既嚴格又耐心

比較:“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和原文比較,想想能不能這樣改(原文是委婉的批評,耐心的指導,怕“我”難堪)

④關心實習:無微不至,充滿尊重

比較:體會下列三句話的表達效果:(屏顯)

“聽說中國人是很迷信鬼的”

“聽說中國人是很相信鬼的”

“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

(作為一個醫學教授,本可以坦言,沒有鬼,不必迷信之類的話,但是怕傷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說“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這是對“我”的尊重,也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

⑤了解女人裹腳:求實精神,善良心地

比較:(屏顯)

原稿:總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定稿: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定稿更強調了一種鄭重的態度、求實的精神,以及對中國婦女遭受摧殘的同情,為自己不能親見的遺憾“好”字,還容易引起誤解)

提醒:還有一些細節要注意,比如“叫我”“將我叫到”,三次都是老師主動喊學生

4)小結:(板書)

見面:學者形象

交往:

典型事例角度思想品質偉大先生

添改講義對工作認真負責,熱心助人

糾正解剖圖對學生要求嚴格,一絲不茍

關心解剖實習為人體貼入微,尊重學生

了解女人裹腳治學治學嚴謹,求實精神

5)從這些片段中,哪些詞句直接表現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明確:A、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

B、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

三、總結寫人手法

思考:大家通過這節課學習可否知道,直接描寫某人,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呢?

明確:直接寫人,一定要選擇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體的敘述和細致的描寫中去表現

屏示:典型事例——從不同角度選取,對突出人物思想性格具有一定代表性

細節描寫——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符合人物身份,傳達人物心理

四、作業

運用本課學習的直接寫人的一些方法,寫一寫你心中最為敬佩的老師,500字左右

第三課時

學習任務:

了解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過程及原因,品味作者愛國主義的強烈思想感情,從而進一步感受藤野先生在作者心中的偉大形象

學習活動:

一、回顧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說說我們認識了一位怎樣的藤野先生?

教師小結:如果孤立地去看這幾件事,就說藤野先生是“偉大”的,還有些單薄,還不足以讓魯迅、讓我們感動,因為這更多的是一個教師,至多是一個好教師的職業本能那么,到底還有什么原因呢?

二、深品“偉大”——從一個弱國的愛國青年角度感受藤野先生偉大人格魅力

1、結合生活體驗

據你的經驗,一個人在什么情況下,最感動于別人的幫助呢?(第一,這個人非常需要幫助,甚至走投無路;第二,你給了這個人最需要的東西)

教師補充舉例兩篇贊美老師“偉大”的文章一篇是張九韶的《太陽味兒》文章寫到“我”小時候很優秀,自尊心也特強,可是一天晚上突然尿了床,為了不讓同學知道,就每天大義赴難般的鉆濕被窩,可是有一天被子卻被人偷偷曬過了誰曬的呢?是班主任班主任后來告訴“我”,尿床不是什么丟人的事,被子是曬在他自家的小院里,沒人知道所以“我”由衷地說班主任有一顆“偉大”的愛心還有一篇是魏巍的《我的老師》作者小時候,父親在軍閥部隊里幾年沒回來,于是很多孩子就說:“哎喲喲,你爹回不來了喲,他吃了炮子兒羅!”作者真好像父親死了似的那么悲傷這時候蔡老師批評了那些孩子,還寫了一封信勸慰作者,說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學生于是作者感激地說蔡老師“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啊!”

結論: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發生背景,這件事就變得不平常了

2、認識文中之“我”

過渡:那么文中當時的“我”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思考:當時的“我”為什么要出國呢?說說“我”當時最需要些什么?

屏示一:故事發生在1902——1906期間,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列強虎視鯨吞,軍閥割據混戰,百姓水深火熱,祖國和民族,命懸一線國之出路,民之前途在哪里在哪里呀?(北京圖片:日俄戰爭)

屏示二:魯迅先生的《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屏示三: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鉆下地面二十丈,結果還是一無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魯迅《瑣記》

屏示四: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魯迅《<吶喊>自序》)

屏示五:

結論:一個弱國的愛國青年,飽受歧視,懷著救國救民的夢

3、深品先生“偉大”

過渡:那么文中的“我”又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和藤野先生相識、交往的呢?

①從上面材料可以看出,魯迅去日本是因為在國內已毫無出路,到日本尋求學問那么抱定希望遠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樣呢?

默讀第1-3段,思考:魯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東京,后來他為什么又選擇去一個不大的市鎮——仙臺呢?(通過在東京的兩件事:賞櫻花、學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的不學無術、附庸風雅,到處烏煙瘴氣,沒有自己想要的學問)

哪句話概括地表達了他對東京的態度?(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反復朗讀對比(屏顯):

東京也是這樣

東京無非是這樣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無非,只不過“也”字,有照應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慮并沒有因為到了東京而改變這句僅僅八個字,先聲奪人,一下子道盡了魯迅內心的極大憤慨、失望、厭惡等復雜而沉重的感情)

②“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這豈不就是在極度失望之后再碰碰運氣的僥幸和無奈嗎?自己讀讀第4段,你感覺去仙臺的路上,魯迅的心情怎樣?(“日暮里”,讓人想到“日暮途窮”或“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水戶”,是他的浙江老鄉客死的地方這兩個地方會讓他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從這兩個地名來看,他很頹唐、很失落,有點“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味道)

③讀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臺的魯迅,受到了怎樣的優待?魯迅的心情怎樣?(“不但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魯迅最需要的是學問和振興祖國的良方,不收學費、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這些關心幽默地統歸為——“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可見魯迅對這種優待的態度是——感謝但并不感動)

④獨處異國他鄉,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魯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正是在這樣的處境下,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闖入了魯迅的生活——這又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們:第一,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幫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這時,是藤野先生給了魯迅最及時、最急需的幫助!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再去朗讀第37段(齊讀)

現在,“偉大”這個詞有著落了嗎?我們可能覺得已經夠了,但魯迅先生并沒有止筆

⑤再看第24-31段,寫了兩件事: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邊默讀邊思考:這兩件事給了魯迅怎樣的刺激?這和寫藤野先生有什么關系?合作探究

全班討論,教師點撥:

“中國是弱國,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

“──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在反復誦讀中感悟:魯迅是不是對對方的言行表示理解?“意見卻變化了”什么意思?

(這兩件事不僅是魯迅棄醫從文和藤野先生分別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給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襯托: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懷,是發生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發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日本舉國都在歧視中國人;中國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藤野先生這種無私的關愛和真誠的鼓勵,已經是常人所不及的大愛、大善、大美!這種毫無民族偏見的人格才是“偉大”的,這樣的老師才是“偉大”的!所以魯迅內心深受震撼,二十年后魯迅先生仍然感激地說——(齊讀第37段)

三、升華“偉大”——從一個在寂寞中堅持戰斗的作家角度感受藤野先生的偉大人格給予的無窮力量

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戰斗的魯迅,從這段溫馨的回憶中汲取到無窮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說——(再讀第37段)

2.如果說,我們最初提到“偉大”,是模糊的,在解讀了兩人的交往之后,“偉大”一詞開始變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們交往的背景之后,“偉大”這個詞就是立體的,動人的它分明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曾經怎樣的魯迅,在一個怎樣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個怎樣的藤野先生所以魯迅真誠地說——(再讀第37段)

3.魯迅離開仙臺后就與藤野先生失去了聯系,但他始終沒有忘記這位異國的恩師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魯迅選集》,專門去征求魯迅先生的意見魯迅先生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選錄進去”

一個偶然的機會,已偏居鄉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別人推薦來的《魯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學生已成為中國的大文豪,他異常驚喜但沒過多久,魯迅先生就與世長辭了,師生再也沒能見上一面當藤野先生聽到魯迅逝世的噩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徐抬起頭來,用顫抖的雙手把魯迅的照片高高舉起,然后飽蘸濃墨,提筆寫下“謹憶周樹人君”

后來當有人問及他當年教魯迅的心情時,藤野先生說:“少年時期,有一位先生教過我漢文,我尊敬中國,也就覺得對那個國家的人也應該高看的……前后外國留學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幫他尋找住處,學習日語,雖我能力有限,卻要盡力關心……我是為了對道德的先進國家表示敬意,而不單為周先生一人……”(屏顯)

最后,讓我們深情朗讀課文最后一句話——(屏顯并齊讀)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四、作業

將上節課所寫的作文,在適當的地方加進一些特定的背景,擴充為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全程板書:藤野先生

魯迅

“我”:藤野先生:

普通學生偉大先生(正直熱忱嚴謹治學)

救國青年偉大人格(毫無民族偏見)

愛國作者無窮力量(感激鼓勵懷念)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8

[教學目的]

1.體會小說當中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2.了解那十年給人民正常生活所造成的沖擊,形成對的正確認識。

3.體會小說當中對童年生活的描寫,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小說所描寫的優美的生活場景和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以及輕松的氛圍中所反映出來的深刻的社會主題。

[教學時數]總計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主題。

1、小說當中的白皙的少年是哪兒的人?它從小跟著誰長大的?它和外婆的關系怎么樣?你是從哪些內容中看出來的?

白皙的少年來自城里;他從小是跟著外婆長大的.;外婆非常喜歡他。這從文中“‘城里人沒得用’”、“白皙的少年也就極喜歡外婆炒的噴噴香的馬齒莧干菜”、“他是外婆帶大的,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彎里,臂彎寧靜又溫暖”、“平日的下午,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覺,一定不許他出來玩”等內容可以看出來。

2、引導學生理解“卻忽然有一天,外婆就打起包袱到鄉下來了。”的原因。

外婆的生活受到了不明因素的沖擊,不然的話,哪一個城里人會愿意專門從城里到鄉下來住呢?

3、仔細閱讀第43自然段,看看外婆的舉動有何反常,這種反常預示著什么,在此處你能感覺到嗎?

平時,“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覺,一定不許他出來玩”,但是今天,有一個好大的聲音隔了田塍喊外婆,外婆就叫來了他的朋友“一起去玩,遠遠地到河邊上去玩”,而且“隨便”地玩,“‘沒斷黑不要回來’”……這種反常,預示著今天下午在外婆的身上要發生一件事情,而且這件事情外婆還不愿意讓白皙的少年知道。

4、那么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呢?

引導閱讀課文“忽然傳來了鑼聲……今天下午開斗爭會”幾段。得出結論:今天下午的斗爭會的斗爭對象,就是外婆。外婆不愿讓自己心愛外孫看到這種難堪的場面,不愿讓自己心愛的外孫的生活受到沖擊,所以專門叫來了黝黑了少年陪外孫“遠遠地到河邊上去玩”,“‘沒斷黑不要回來’”。因此,這篇小說反映的時代背景我們就清楚了。外婆之所以從城里到鄉下來住,也就是在躲避這場政治風暴的襲擊。可是寧靜的鄉村也沒能使她逃過這場荒謬的政治狂熱給她帶來的災難。

5、幫助學生理解這篇小說表達主題的獨特方式。

這篇小說通過兩少年在河邊盡情的嬉戲,對美麗的大自然、天真純樸的少年、自由快樂的小鳥等如詩如畫的描寫,反映了__“”給人的正常生活所帶來的災難性的影響和它的荒謬。

三、體會文中對純美自然的描寫及由此營造出來的詩情畫意的氛圍。

1、小說中鄉村的自然風光,干凈、樸實。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對大自然風光的描寫,體會環境的美。

“河堤上或紅或黃的野花開遍了,一盞一盞如歌的燦爛”,河水“粼粼閃閃”,“小魚小蝦蹦蹦跳跳”,“卵石好潔凈”;蟬聲“抑揚”,野蜂“嗡嗡營營”;“綠色的岸”,“遠遠淡青的山”;岸邊水草“葳蕤”,蘆葦“汪汪的綠著”;水鳥“雪白雪白的”,甲蟲在軟泥上爬。一幅多么美麗的鄉間田野圖!在這樣的大自然中,一切多么純潔、透徹,與少年率真的心相互輝映,讓人感到一種凈化的美,質樸的真。

2、這篇小說營造出一種詩一般的氛圍和意境。讓學生齊讀、朗讀、默讀下列內容,細心體會從中所流露出來的詩情畫意。

(1)“在那黑點移動過的地方,迤邐了兩行深深淺淺歪歪趔趔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滿了陽光,盈滿了從堤上飄過來的野花的芳香”。

(2)“間或一頁白帆,日歷一樣翻過去了,在陡然剩下的寂謬里,細浪于是輕輕騰起,濕浸浸的舔著天空舔著岸”。

(3)、文中對蘆葦的描寫、對水鳥的描寫、對少年的描寫。

歸納:這些優美的畫面,營構了全文的詩情畫意,表達了少年天真爛漫的純真和如夢如幼的感覺。

四、復述課文內容,復習鞏固。

[作業練習]

1、本文生字詞聽寫積累。

2、課外閱讀積累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9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注釋的幫助,正確理解全文意思。

(二)在誦讀中,培養學生對于古代游記散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了解恒山的自然人文景觀,激發學生崇高的愛國熱情,并學習古代學者的實踐精神。

二、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游記文學史上,雖有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范大成的《石湖居士驂鸞錄》和陸游的《入蜀記》等佳作名篇,其內容也是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河,然而論及旅游之專、行程之長、篇幅之巨和內容之豐富多彩,《徐霞客游記》則屬同類書中之最。它既是科學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實的文學游記。在我國文學史上歷來均給予很高評價。清代錢謙益稱它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今天,就讓我們沿著徐霞客的足跡,流連于北岳恒山的山水之間。

(二)朗讀課文

1.學生自讀全文,借助書下的注釋讀準字音。

2.教師范讀,學生可以輕聲跟讀。

3.對文中較難讀好的二、三小段,教師帶讀,學生跟讀。

4.請一位基礎中等的學生朗讀全文,其他學生聽讀,并劃讀音不準處,聽讀完后,學生矯正讀音。

5.齊讀全文,讀準字音。

(三)理解文意

1.學生結合書下的注釋和工具書的幫助,各自口頭翻譯全文,將難譯處做上記號,可以和其他同學交流討論。

2.學生質疑,將做了記號的難譯處在課堂上提出。學生或老師回答。

3.帶著對全文的初步理解,齊讀全文,并思考各小段的主要內容。

4.概括各段內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確:第1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

第2段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

第3段寫登頂后遠眺所見景物。

第4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

(四)布置作業

1.朗讀全文,鞏固對文意的理解,想象自己是徐霞客或是導游,按照課文的內容,做好介紹游覽恒山經歷的發言。

2.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課外準備關于徐霞客及其游記的介紹。

第二課時

(一)檢查朗讀

請一位學生朗讀全文,檢查上一課朗讀要求是否達到,也幫助其他學生回憶全文的內容。

(二)檢查翻譯

請兩三位學生以徐霞客或是導游的身份,以課文為基礎,向同學和老師介紹游覽恒山的經過。其他同學在聽讀時注意該同學講得是否與課文有出入,并在課本上將主要游覽的景點做上記號。

(三)及時矯正

針對剛才“徐霞客”或是“導游”的發言,老師在肯定的基礎上,請學生結合課文找出不足或錯誤的地方,加以改正。老師在指導學生理解文意的同時,還可以適時對學生發言的語氣和語態加以指點。

(四)找出游線

結合課后“思考與練習”,找出作者的游覽路線,進一步了解熟悉課文,感性地了解游記的一些特點。

明確:上山經過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地方。在山頂上看見山北“崩崖亂墜,雜樹陰翳”,還有渾源州城,南邊有龍泉山,西邊有五臺山,近處還有龍山。下山從西峰到寢宮后危崖頂,經過松柏林,從山崖縫隙到飛石窟。

(五)學習精神

朗讀全文,讀后指導學生從部分語句中體會作者的精神,此篇游記充實豐滿,不但山景風光盡顯筆下,而且活脫脫刻畫出登山之人的勉力求索,例如“余時欲躋危崖,……始登其頂”,寫出了徐霞客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于實踐求實的精神。

(六)交流材料

老師選擇部分學習小組的代表,上講臺交流介紹有關徐霞客及其游記的材料。

補充:1.徐霞客(公元1586年—公元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省江陰人。徐霞客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自幼“特好奇書,侈博覽古今史籍及輿地志、山海圖經以及一切沖舉高蹈之跡,每私覆經書下潛玩,神栩栩動。”應試失敗后,他決心掙脫科舉枷鎖,埋頭于古今史籍、輿地圖經之中,向往著“問奇于名山大川”的考察生涯。經廣泛閱讀、獨立思考,他不顧異端邪說之譏諷,毅然對圖經志籍提出懷疑,又對自古以來奉為經典的`《禹貢》發出責難。為了考察祖國大好河山,自22歲起便開始出游。三十多年來,他東渡普陀,北歷燕冀,南涉閩粵,西北直攀太華之巔,西南遠達云貴邊陲,足跡遍涉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等十六個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直到55歲那年身患重病,才被云南麗江太守派人護送回家鄉,第二年便病逝。

2.《徐霞客游記》,以日記體裁詳盡記錄了徐霞客畢生行屐所至,觀察所得。除失散者外,目前保存文字達六十余萬,其內容是非常豐富的,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巖石、洞壑、瀑布、溫泉的搜奇剔勝;從動物、植物生態品種的比較,到礦產、手工業、居民點、物價的記錄;從民情風俗的觀察,到民族關系、邊陲防務的關注……都充分地說明他經歷艱苦卓絕的實踐,結出了豐碩的科學之果。《徐霞客游記》既是科學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實的文學游記。作為徐霞客探索山川地貌奧秘的忠實記錄,它將大自然之雨、霧、晴、晦的千姿百態,山、水、樹、巖的萬般安排,再現于徐霞客的筆端,處處融匯著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深情。

(七)布置作業

課后查閱徐霞客的《游雁宕山日記(后)》和明代喬宇《恒山游記》,試與本文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做一些比較。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10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新聞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的意識,提升對社會的觀察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了解采訪和選擇新聞的基本知識。

3、進行采訪實踐。

二、重難點(課時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采訪和選擇新聞的基本知識。

教學難點:進行采訪實踐。

三、教學過程

(資料鏈接)(平板推送課前預習)

1、新聞采訪基本概念把握:

新聞采訪記者

2、普利策獎(PulitzerPrize)

(課堂合作學習)

主問題一:怎樣選擇新聞?

1、選擇新聞的標準是怎樣?

選擇新聞的標準就是新聞價值。必須是新發生的事實或新發現的事實:這個事實必須帶有新的信息,這些信息必須能引起人們的`普遍興趣。

2、如何進行新聞采訪寫作?

(1)熟悉實際情況:新聞是新近發生的重要事實的報道。但是,尋找新聞卻不能一開始就把眼睛盯在新的事實上,而必須首先熟悉舊的事實,熟悉了實際情況,就等于在腦子里畫出了一條清晰的地平線。

(2)要時刻處于采訪狀態。

(3)要求記者具有新聞敏感。

主問題二:如何獲得采訪線索?

新聞線索是新聞事實的苗頭或信號。有了新聞線索,有編輯部獲得,然后指定記者去采訪。但大多數新聞線索卻要靠記者去撲捉。

1、耳朵和眼睛的功力。

2、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

3、切身體驗或身邊消息傳聞等。

主問題三:采訪前的準備工作。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采訪的理解,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展示,各組相互補充。)

參考:

1、對采訪的題目的基本情況要了解。

2、相關的資料準備:資料準備的內容非常廣闊,不僅要有科技知識,還有各行各業的知識以及復雜的社會生活意識。

3、研究采訪對象:

采訪對象有兩類,一類是只能作為提供他人或事實材料的消息來源,另一類本身就是報道對象,即新聞人物。

4、問題準備:記者提出的問題,最好在采訪準備好時就設計好,特別是初當記者的,應在本子上記上幾個、十幾個最重要的問題,做到心中有底。

5、物質準備:照片,相關數據等資料。

6、發稿準備。

(課堂活動)

1、小記者分組模擬采訪

教師提出參考主題(例如采訪最近考試成績優異的同學,采訪食堂或小賣部工作人員,采訪班上參加體訓的同學等),學生分組進行模擬采訪。

2、自我總結模擬采訪。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11

教材簡析:

《蘇州園林》幣初中語文(語文版)七年級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說明文。課文沒有泛泛地介紹蘇州園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務必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總體特征,從整體到局部,從大處到小處,作了富于藝術性的說明,從而使讀者不僅了解了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二篇很好的說明文的典范,對指導學生。寫作、陶冶學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教學理念:

1、據棄舊傳統"串講"教學模式。設計"課前積累——創設情景導入——自由式閱讀——合作式解讀——探究式拓展"五大環節。實施過程中

以學生的自感、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這是初一年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掌握閱讀說明文的方法:明確說明對象是什么;分析說明對象的特征有哪些;

理清說明順序;找出說明方法;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的特點,讓學生終身受益。

教學目標:

1、學習抓住事物特征,由總到分的說明順序。

2、品味準確生動的說明語言。

3、學習掌握作比較、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4、感受蘇州園林的美,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流程:

一、課前積累:

學習課文之前,利用書籍、網絡等課程資源輔助教學,指導學生登錄"園林""旅游天地"等網站,走進圖書館,了解蘇州園林的概況,增強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為學好課文打下基礎,同時要求學生熟讀課文,充分預習,探究課后習題,養成自學的好習慣。(由于學生缺少對蘇州園林的感性認識,缺少對蘇州園林的了解。因而課前的積累意在讓學生初步了解蘇州園林,為學習好課文打下基礎。)

二、創設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名勝古跡星羅棋布,你知道有哪些嗎?(學生自由發言)追問:請你向同學們簡要介紹一個你最熟悉的名勝古跡。

師:從同學們的介紹中,我們不僅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贊嘆勞動人民的智慧。同學們聽說過這樣的詩句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你們可能都沒看見過吧?老師已經給同學們帶來了。請同學們看課文的插圖蘇州拙政園。以導游的口吻,根據圖畫,運用簡潔的語言,向老師和同學們介紹拙政園。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人可以把學生引人新課的"大門",激其情,引其思,營造和諧的氣氛,為學習課文鋪設基石。為此,學習課文之前,首先與學生一番平等對話——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談談中國的名勝古跡,根據課文的插圖,介紹拙政園,讓"插圖活起來",發揮其輻射功能。比一比,哪位同學課前探究做得好。老師則針對學生的發言補充完善,評價鼓勵,并巧妙過渡到課文。]

三、自主式閱讀課文

1、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應從下面兒方面人手?(板書:明確說明文的對象,分析說明對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說明的順序,找出說明的方法,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的特點)

(這是初一年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應該讓學生掌握如何閱讀說明文的方法。這樣對學習說明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做到以下幾點:

①標出自然段的序號,圈劃不理解的詞句;(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

②找出概括蘇州園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學課文的開始讓學生一段自主學習的時間,不要老師包辦代替,讓他們靠自己能力去探究,去發現;努力做到自學文中的生字詞,自悟文中的精彩之處,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終身受益。)

四、合作式解讀課文

1、師:課文先后多次提出"圖畫",請同學再仔細閱讀課文,用"圈點法"找出這些句子。(學生回答,相互補充,共有10個句子。)

2、老師要求學生把這些句子依次標明序號,并簡要小結:"這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告訴我們蘇州園林色彩的美,結構和布局的美,體現出

園藝家們獨具匠心。請同學在小組中討論,這些句子中,哪幾何是寫整體?哪幾何是寫局部?哪兒何是寫細部的擴(學生先以4人小組討論,而后在班級發言交流。)老師板書:整體——局部——細部,并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應寫出序號,概括說明順序:從整體到局部,從總到分,從大處到小處的邏輯順序。

師:我們再聯系上下文,看看這些局部和細部說明的對象分別是什么?(學生再次認真閱讀課文,找出相應的說明對象。)

師:可見,蘇州園林無論是整體,還是它的每一個局部,甚至每一個細部,處處都注意圖畫美,作者反反復復用圖畫作比,目的在于強調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由此,我們可以在說明文的閱讀和。寫作方面獲得什么啟示呢?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讓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小結:在作者筆下,蘇州園林變成一幅幅大小錯落,千姿百態,圖畫,游覽者,置身其中,"如在圖畫中"讀來令人美不勝收。

3、以優美的古等獨奏曲為背景音樂,學生自由選擇課文段落朗讀。

(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

在朗讀的基礎上品味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學生找出課文中表現說明語言的準確、簡練、生動的句子。)(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4、師:要想把事物說明得好,還要講究方法。說明方法很多,常見的有:分類別、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列圖表等。

(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說明方法)

(在合作解讀課文的過程中,主要是教給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始終是一個配角,任務就是組織串聯,點撥深化,。總結升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獲得知識。)

五、探究式拓展課文

①師:文章的結尾好不好?簡要說明理由。

如果作者不在此結尾還繼續寫的話,會再寫些什么呢?

(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討論,而后在班級交流發言。)

②質疑:讀了課文同學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

(自由質疑,學生能解答的讓學生自己說,教師不作具體答復。)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應該在每一節課中得以體現。)

③想象并設"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美",要求從房屋、橋梁、花樹的布置和雕塑、池沼中選一個方面來表現,可以用圖畫加上說明性的語言,也可以用語言直接描繪。

(拓展是鍛煉學生想象美,創造美的能力,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學好課文的同時,還要構建課文里沒有的`知識。這對學生的一生的發展都有好處。)

課后反思:

用了兩個課時上完了《蘇州園林》,走出教室,心里感到特別輕松和愉快。一直以來自己所思索的任何用新課程的理念教說明文,在教學中得意實踐。

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我打破傳統的"串講",先創設情景導人,再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說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細閱讀課文,從2—9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我想:學生如果能夠找出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說明的特征和說明的順序,但這有一定的難度,對第一次接觸說明文的初一年學生來說是否會完成,我心里沒有底,但總想試試,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學生很聰穎,一下子就找出來了,真讓我為之一振。再指導學生為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說明整體、局部、細部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說明對象,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何。第二課時學生配樂選段朗誦,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句子已經是水到渠成了。課堂結束之前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討論"課文的結尾是否畫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繼續寫下去會寫什么擴;想象并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美",學生紛紛動手,擅長畫畫的用彩筆勾勒,長于。寫作的用語言描繪。學生筆下的校園美五彩緩紛,雖然稚嫩,但從一個側面表明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已得到培養,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去開拓,學生身上閃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說還有不足的話,就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于培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終身受益,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12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和組織材料,學習抓住人物特征,通過具體事例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體會、理解文章含義豐富的語言,掌握文章敘事線索。

3.體會作者對老師的崇敬之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尊心。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明確文章的線索,探討文章的主題。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歸納其性格特征。

3.聯系材料,領會作者棄醫從文的情感因素,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尊心。

三.教學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讓學生說說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并闡述理由。(有老師、

父母、朋友、還有偶爾相識的陌生人)

再讓學生說說在成長中,哪件事最讓你難忘?

由學生的回答導入文章。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講述了他與先生的交往。魯迅先生懷念藤野先生的原因與我們剛才所講的原因是不是一樣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看課文。

2.復習有關《朝花夕拾》的知識。讓學生說出已經學過的兩篇課文的名稱。然后說說在《從》《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間的先后順序。

順序是《阿》《從》《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長的經歷來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憶散文集。

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速讀課文。

1.速讀課文,思考問題:

(1)文章以什么為線索?寫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點寫了發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還寫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說出文章中的地點變化嗎?

2.明確: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臺求學的經歷為線索,寫了作者在日本求學的一段經歷,即寫了離開東京,去仙臺學醫時藤野先生的關心,匿名信事件,幻燈片事件即離開仙臺等一系列事情。

(2)重點寫了發生在仙臺的事情,此外還寫到了東經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點變化:東京——仙臺——中國。

三.理清文章層次結構

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敘事線索,以次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劃分

文章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3):在東京的所見及去仙臺求醫的緣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臺學醫,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及棄醫從文的經過。

第三部分(36-38):回國后對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朗讀課文前三段,體會魯迅文筆特點。

2.討論交流:

(1)這部分文字所描寫的對象是什么?

(2)作者對所描寫的對象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你能夠通過具體的語句來分析嗎?

明確:

所描寫的對象是“清國留學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員。對他們是一種厭惡之情,這是從他們逛公園,賞櫻花,梳辮子,學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這也許也是魯迅為什么要離開繁華的東京的原因所在。

(3)一些段落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明確:

比喻、反語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語言幽默,風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這樣描寫“清國留學生”:“但花下……實在標致極了”

這段文字在準確地形容與細致的描寫的基礎上,作者還把“清國留學生”的精神風貌刻畫出來了,本來是擔當著救國重任的留學生,到東京之后,則不思進取,反而追逐時髦,將頭發弄得油光可鑒,尤其可悲的是,始終不忘記那條象征落后和恥辱的大辮子,反而將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惡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語夸張,將諷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間。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文章的主題是記敘在仙臺求學及與藤野先生交往的經歷,那主要記敘了與藤野先生的哪幾件事呢?說說藤野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呢?

明確:

文中主要寫了修改訂正講義、訂正解剖圖、擔心我怕鬼、問中國女人裹腳等四件事。表現了藤野先生對我的關心、嚴格要求以及對學術的孜孜不倦的求實精神。

2作者初見藤野先生時,藤野先生是什么樣子的?

明確: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通過肖像描寫,寫了他的穿著,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現了藤野先生是一個不注重穿著的人,生活樸素、簡單。

3朗讀第24-31段,思考,這一部分寫了那幾件事?從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種思想感情?請用文章中的語言說明。

明確:

寫了兩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燈片事件。

魯迅先生對自己到仙臺學醫的動機,在《吶喊》自序中寫到“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有促進了國人對維新的信仰。”可見他是懷著救國救民的思想選擇了醫學這一職業的。可是,當在學醫的過程中,看到了槍斃中國人的影片后,而且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魯迅受到了極大的刺激,于是促進了魯迅棄醫從文的思想產生。他覺得,“醫學并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是做毫無意義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素,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首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看電影受刺激,固然是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為偶然因素,如果我們分析當時的社會狀況,魯迅先生的思想轉變還有起深刻的社會原因,這就是當時的社會潮流。早在弘文學院學習時,他就常和許壽裳等探討如何改變“國民性”問題,考慮如何提高國民素質,期間還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響。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13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作,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情感。

2、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小組討論、品詞析句等方式,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3、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法(配樂);朗誦法(教師朗誦、集體朗誦);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示范朗讀古詩,進而談話導入本課:“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朗讀聲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自由回答)的確,在詩人充滿意趣的遐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況。能夠想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愜意的。可事實卻并非如此。那么詩人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崔顥的《黃鶴樓》,去一探究竟。【板書:黃鶴樓】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根據課前預習,解決重點生字詞。

明確:歷歷:清楚可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2、請同學們與同桌交流詩歌大意。

明確:這首詩的大意是:早先的仙人乘著黃鶴遠去,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了,只有天邊的白云千百年來依舊如此。天氣好的時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對岸繁茂的樹木,以及鸚鵡洲上茂盛的草木。可是在夕陽遲暮之時,卻看到江上泛起的無盡煙波,何處才是我的家鄉呢?真是令人發愁啊!

(三)深入研讀

1、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前三句中一連用了三次“黃鶴”,請同學們思考每次出現的用意是什么?(指定學生答)

明確:從內容上來說,第一次出現:作者借助“黃鶴”這一令人喜愛的意象開啟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駕鶴遠去的宏大場面,給讀者營造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第二次出現:直接點題,且與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詩描寫的古跡對象——黃鶴樓。第三次出現:虛實結合,“黃鶴”是動態虛幻的意象,無拘無束地來往于時空之中,并且能夠與眼前實實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構成一幅令人產生無限聯想的畫面。從結構上來說,詩的`前三句重復出現三次“黃鶴”,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和節奏感。

2、小組討論:找出你喜歡的字句,并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美?

明確:“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是說仙人乘著黃鶴飛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這種說法本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情境,可是詩人在詩中卻把它當作實際存在的樣子來寫,還說仙人駕著黃鶴“一去不復返”,不僅為全詩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嘆,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營造了虛實結合的意境美。(板書:意境美)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及“日暮鄉關”“煙波江上”體現了場面曠達、色彩斑斕的繪畫美。詩人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首先在天氣晴朗時,看到離黃鶴樓不遠的江外長著蔥蘢的草木,接著又含蓄地描繪了夜幕降臨時江上朦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見的樹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著霧氣的江面,明暗交錯,像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板書:繪畫美)

此外,全詩以“ou”為韻,詩中還用到了“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輕快和諧的音樂美。(板書:音樂美)

3、再次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思考詩人的情感。

明確: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的無限慨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無限思鄉之愁。(板書:吊古傷今思鄉之愁)

(四)拓展延伸

配樂集體朗誦,注意詩歌的停頓和語調氣勢。

(五)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課堂所學。

作業:背誦本詩;繼續搜集崔顥的其他詩作,品味其詩作風格。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14

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1、雪后奇景的賞析

2、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冬季,最浪漫的無疑是下雪,最美麗的無疑是銀妝素裹的雪世界,讓我們隨張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了解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據說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島,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閣,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環水,花柳相映,綠水盈盈環抱,青山蒼蒼遙峙,水色山光一片,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2、張岱:學生齊讀注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于明王朝滅亡之后,表現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是哪里?——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說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教師補充:明亡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體把握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與多音字的朗讀

崇禎(chóngzhēn)毳(cuì)衣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

鋪氈(zhān)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強(qiǎng)飲

2、自讀課文質疑問難。

疏通文句,可同桌間討論交流,然后圈畫出還不解的文句,進行質疑問難。(同學們對課文的字句還有不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3、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知識存儲)

(1)一字多義:①余拿一小舟:撐,劃;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這;是金陵人:是,判斷動詞。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焉得更有此人:更,還。

(2)詞類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詞作動詞。

4、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師評價學生誦讀情況。讀古文要正確流暢,還要有韻味。

5、請一同學用現代漢語講述本文主要內容。

四、品讀賞析

1、提問: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個字概括呢?(“癡”)

2、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讓你看出“相公癡”

(1)“是日更定”——說明時間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說明這是冬季最冷的時候,而且大雪連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聲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靜,沒什么好看的,按理說,應是躲在家里,圍著火爐取暖,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的`“癡”。

追問:“湖中人鳥聲俱絕”從哪種感覺來寫?(聽覺)“俱絕”寫出了怎樣的景象?

(寫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曠、肅殺、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不敢作聲,連空氣仿佛也凍結了。突出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效果。)

(3)“獨往湖心亭看雪”——說明張岱是獨自一人挑在這么冷的天,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見他的“癡”,表現他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脫俗的情趣。

追問: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么說是“獨往”呢?

(去湖心亭賞雪只他一個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為什么不拉舟子一塊看呢?這樣也好有個伴,不會獨自一人。(他認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會理解他來湖心亭看雪的心情,從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觀念。)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尋找“癡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嗎?(有,湖心亭上比他早來的兩個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找出來。

①老師發現一處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寫“問其姓氏”,可后面卻是“是金陵人,客此”,這答非所問呀,作者寫錯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這個句子?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上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的游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必記名字。而突出“金陵”這個籍貫,因為我們知道“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強調“金陵人”“客”,他鄉遇知音,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②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的?

(“崇禎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等,當時已是清朝,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來紀年,就說明他身在清朝卻還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與兩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①驚喜、愉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發之于二客,其實也是作者的心聲。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悅、驚喜,反寫二客,足見作者構思之巧,韻味無窮。(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才“拉余同飲”強飲三大白)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連飲三大杯,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由此我們可以聯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悅之情了。

②惆悵、感傷。

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著卻又是無奈的分別并且難有后會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

4、品美景

(1)在“崇禎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時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癡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們的“癡”嗎?(值得)

(2)找出描寫雪景的語句,讀一讀。“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討論: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但寫得很美,意蘊也很深遠。請你結合朗讀體會,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說說它們美在哪兒?

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著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由遠到近,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師小結: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脫俗的閑情雅致。(學生再朗讀體味)。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對話,敘事、寫景、抒情融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著濃郁的詩意。

(4)“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華麗優美嗎?

(不,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之謂白描)

補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展示圖畫)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5)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可曾聽過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

“白描”就是“淡妝”,有時“淡妝”比“濃抹”更見風韻。

(6)遷移訓練,判斷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妝”(白描),并說說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白描)

評述: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彌漫開來。抬頭望望遠處漫漫古道,聽聽耳邊呼嘯秋風,看看跨下長途跋涉的瘦馬,啥感覺?只能斷腸!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評述:朱自清僅用“攀”、“縮”、“微傾”這三個極凝練的動詞逼真形象地寫出父親攀爬月臺時的努力,真實地再現父親的背影,我們的眼前似乎就出現了那令人終生難忘的感人背影,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將永遠定格在讀者心中。沒有一處過多的形容、修飾、陪襯之類的語言,只是白描,只是寫實,乍讀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訥,細細品味,卻情真意濃,蘊藏著一股深情。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周密《觀潮》)

五、鞏固與拓展

1、背誦課文

2、比較本文與《江雪》一文的異同?(從寫法、表達感情兩方面)

——前者屬白描,西湖奇景與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屬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前者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后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3、運用白描手法,寫一段《校園的清晨》,可寫人,可繪景,可敘事。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15

內容預覽:

第7課《海思》教案

【教學構想】

本文屬于學者型散文,其知識含量的豐富,思維方式的獨特體現著智慧的魅力。

文章通過對海的博大、壯闊的描述,引出有關海的種種聯想,進而引出海與人類的關系,作者縱情贊揚了海的壯闊之美,讓我們感受人類在大海面前的渺小。從作者深邃的思考中,我們懂得了大海是人類生命的搖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類心靈的家園。

本文的教學應注重以下三點:

首先,弄清文本的基本內容,學會編寫閱讀提要是學習本文的主要任務。

其次,在文學欣賞上,不要忽視語言的魅力。本文寫景語言生動形象,在聯想與想象中不失磅礴的氣勢。如何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這些美旬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用朗讀激發學生深人理解文本的內涵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第三,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應著力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由眼前的海而產生的聯想與沉思。海思的思是全文的核心,思的引發,思的方向,思的廣度,思的深度,處處體現著作者的智慧。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獨特思路,研究這種奇特的聯想中闡發的主題,探討作者思想的深度。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結構,學會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作者由海而產生的獨特的聯想和深邃的思考。

3.體會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4.探究作者思想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編寫閱讀提要。品讀語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作者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安排]兩課時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學會編寫閱讀提要。

2?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品讀富有哲理的語言。

4?關注作者獨特的行文思路。

5?拓展挖掘,歸納提高寫作水平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課件展示幾組海水翻騰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談自己的感受。

(借用圖片這一直觀教學用具,能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展開想象,喚起學生對課文中所描繪景象的主動體驗。)

2、教師小結,引入文本。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疏通生字、生詞。

2、再讀課文,梳理文章結構層次。

在學生仔細閱讀課文之后,要求他們著重思考幾個問題:

①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內容間的轉換?

②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樣的?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樣的?

③作者圍繞海所做的思考是為了表達什么感情?

學情預測:在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時候,過渡句的選擇可能會比較容易,但對眼前的海和心中的海的對比理解可能會有些困難,教師應該作適當的指導。

學情反饋:關于第一個問題,學生能夠從第3自然段找到句子被織進一張藍色的大網中,這種可見而不可觸的蔚藍色,似有似無,給人一種遐想,一種飄渺,一種思想的馳騁,從而弄清作者由眼前的大海過渡到寫心中的大海。

對于第二個問題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樣的?學生的回答有時會偏離文本的內容,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明確作者聯想的觸發點海的深和廣以及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搖動中產生新的思考。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

對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師應依據文本內容作適當提示,如引導學生看議論抒情句,讓學生全面把握作者愛海的博大精深,愛海的包容一切,愛海給人類心靈的慰藉。

(這三個問題的設計由表及里,從理清文本結構入手,盡量激發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意識,基礎的內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會使學生泛泛而談。)

全班交流各自編寫的閱讀提要,并要求學生進行板書設計。

學情反饋:實踐證明,這一過程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又能檢驗他們對文章內容的把握程度。

三、細品文本。

品讀課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眼前的大海,并設計朗讀方案。

學情預測: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架空,教師要提出明確細致的要求,比如:這里寫的是什么內容?從哪個角度寫的?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才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哪個詞用得最好?用細化的問題幫助學生將朗讀設計落到實處。

學情反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明確細致的要求,確實能夠讓學生走進課文。如果能配以音樂朗讀,教學效果會更好。

(這一過程的設計既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熟悉,又鍛煉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讓學生通過品味朗讀深入探究描寫海的壯麗圖景所用的方法,激發學生對課文深入的理解。)

四、自主研讀

選擇文章中富于哲理的句子或含蓄的句子進行品評,在深入探尋句子含義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學情預測:學生可能對于是,我明凈的心頭又涌上一汪藍色的沉思海啊,你在我的心里這兩個句子難以理解,教師要在此作適當點撥。

五、積累佳詞美句

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歸納總結

1.教師提出疑問:課題為海思,那么作者圍繞海作了哪些思考?他為什么會有這種思考?這一步只要求學生在互相探討的基礎上談出自己的觀點。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這一過程主要是強調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有自己的思考)

學情反饋:學生基本上能從作者聯想奇特的角度去討論,但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思考以及作者為什么要沉思海與人類的關系?學生卻心存疑惑。教師應介紹作者散文特點及其大散文觀,讓學生在作者作品風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獨特的思考。

2.在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奇特的聯想中,引導學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這一設計將閱讀與寫作緊緊聯系起來,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拓展延伸,進行想象思維訓練

1.借助具體物象,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①金錢確實可以買到許多東西,但它不是萬能的,如金錢能買床鋪,不能買甜蜜的夢;能買書,不能買到知識請你聯想它的`作用和局限,越多越好。

②有位作家寫了一首詩《0的斷想》:

0是謙虛者的起點,驕傲者的終點;

0的負擔最輕,但任務最重;

0是一面鏡子,讓你重新認識自己;

0是一只救生圈,讓弱者隨波逐流;

請你運用發散思維續寫下去。

③我撲在書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這是文學家關于書的比喻,它還可以比喻成什么?運用發散思維展開聯想,請口頭表達。

2.超越時空局限,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美國科幻小說《地球上最后的一個人》地球上最后一個人獨自在房間里,這時突然響起了敲門聲請你作合理想象。

創新提示:

①能買藥物,不能買健康;能買娛樂,不能買幸福;能買房屋,不能買家庭;能買選票,不能買人心

②0是一塊空地,可種五谷;是煙圈,虛度年華;是鐵環,組成堅韌;是戰鼓,激人奮進

③書是進步的階梯、知識的源泉、駛向知識海洋的船(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隨時引導。)

(這一過程是在閱讀文本基礎上進行的延伸與拓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及創新能力。)

三、布置作業

以大自然的啟示為題,深入觀察、研究,獲得自己獨特的發現,寫一點自己的思考。

(通過作業設計,讓學生養成細心觀察、潛心思考的習慣,讓學生進一步體驗一些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法。)

【板書設計】(一)

7海思

內容:海的波瀾壯闊海的博大(包容力)

海與人類的關系

目的:愛海的博大精深,愛她的包容一切,愛她給人類心靈的慰藉。

【板書設計】(二)

7海思

海:洶涌澎湃波瀾起伏海天一色

思:(聯想)海的深和闊

(沉思)海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后記】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時空的聯想,奇特的感受,大氣磅礴的語言,不僅增加了本文的藝術魅力,而且也讓讀者受到震撼和啟迪。

如何處理這篇散文的重難點?如何落實新課標下的三個維度?如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嘗試:

1.語文課注重體現出語文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解讀文本的習慣與方法,注重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結合,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2.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的能力。

改變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方法,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特別是學生自己寫板書的這一過程,不僅強調了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而且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平等自主的學習氛圍。

3.注重閱讀與寫作的整合。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如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怎樣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提高寫作的能力?在最后一個拓展思維的環節設計中,著重體現、強化學生對課文寫作方法的借鑒與拓展。激活學生的思路與創造力,這不僅體現學習《海思》一文的重點,也加強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16

素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用準確的語言說明事物的特征。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準確表達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4、心理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大膽發言,說真話的良好心理品質。

教學難點:

準確地說明事物。

教學重點:

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學生分析:本.教案是公開課上教師與陌生的學生力求一節課完成《蘇州園林》一文的教學設計,要求學生預習解決生字詞。由于教師與學生互不了解,又有許多聽課和評課老師,因此緊扣教學目標設計了組織教學環節,力求調節好學生情緒、激活學生思維。

全堂課的設計,教師把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學習范例、自主表達作為第一要素。力求讓師生忘記公開課的功利目標和壓力,自然的、真實的展示自己學習、探究知識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激趣

同學們,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學習,我這人哪,自以為是很有個性的,但我很想知道我在你們的眼里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告訴我好嗎?請注意:特點就是我區別于其他人的獨特之處。(讓學生自由的發言,教師適當評點,真誠地肯定找出老師特點(包括缺點)的發言。鼓勵學生說真話,說獨特的感受。)

正如同學們所說,老師不完美,也說不上漂亮,可我很快樂,因為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也一樣。同學們能找出老師的`特征,可以說我們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已完成了一半。因為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就是用準確的語言說明事物的特征。

二、學生自己尋找蘇州園林的特征并進行說明

1、請大家觀看介紹蘇州園林的影片,說說自己總的印象。

(學生一般會說出蘇州園林很美,老師追問究竟美在何處。引導學生抓蘇州園林的特征。板書代表性的答案。)

2、定格一個畫面,讓學生鑒賞品位,理解蘇州園林從整體到局部的美,指導學生有層次的鑒賞和說明(板書代表性的答案)。

三、探究課文是怎樣概括蘇州園林特征的,體會課文說明語言的準確

1、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的葉圣陶先生曾寫過一篇藝術性很強的說明文來介紹蘇州園林,我們來讀一讀看他是怎樣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的。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后找出文中概括蘇州園林總特征的句子。

(明確: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2、討論作者從那些角度來說明這幅畫的完美的。

(明確:作者指出蘇州園林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進景遠景的層次,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

3、比較先前板書的學生答案,思考并討論作者說明順序的清晰和說明語言的準確,指出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

(指導學生理解說明順序的由總到分,由整體到局部,由主到次。)

4、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語言的特點,找出文中還有哪些語句體現了準確性。思考,除了準確以外,這篇說明文語言還有什么特點。明確其語言的優美典雅。

四、拓展

有這樣如畫的園林,的確不愧人間天堂之美譽。其實,我們的祖國本就是一幅宏偉絢麗的畫卷,咱們的家鄉綿陽,不正是其中精美的一筆嗎?

1、看綿陽人民公園和富樂山公園的圖片,學生按自己的喜好分兩組,討論、概括自己所選公園的特點,比一比哪一個公園更好。

2、教師點評:同學們唇槍舌戰,互不相讓,真是難分難解。咱們請聽課老師來評判勝負好不好?大家假設老師們是外來游客,請你當當小導游向他們推薦自己所選的公園,給大家4分鐘的時間寫解說詞,每個組選出一名學生代表導游。哪個小組最后吸引的游客最多,哪個小組得勝。當然,如果有游客投訴宣傳不實,有欺騙旅游者的語言,那個小組就取消比賽資格了。老師們,投訴請到我這兒,"3·15"到了,我一定為消費者主持公道。學生寫解說詞。

3、選出的學生代表模擬導游。聽課老師以掌聲熱烈程度評判勝負。

4、教師點評比賽結果,結束本課。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17

一、說教材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依據這一原則,并結合本課的具體內容,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題;

2、理清思路,梳理線索,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和風格特點;

3、學習選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現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魯迅先生東渡日本留學,棄礦從醫,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棄醫從文,惜別藤野先生,在與老師闊別二十年后,他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這篇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魯迅早年留學日本期間,正值日俄戰爭,許多日本人深受狹隘民族主義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惡劣空氣的影響。魯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偉大,懷著感激的心情,頌揚了他的師德,頌揚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體會魯迅和藤野先生之間的真摯感情,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

魯迅原來想走“學醫救國”的道路,但“匿名信風波”和“電影事件”極大地傷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魯迅認識到要拯救國家,就要醫治國民的麻木、愚昧,這就需要用文藝喚醒沉睡的國民。于是他決定棄醫從文。這一舉動正是作者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表現。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過程,這也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學法

本文篇幅較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如果講課時不分巨細、面面俱到,勢必會顧此失彼,給學生“零碎”的感覺。這就要求教師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突出重點、難點。教學中要始終突出以學生為本位的思想,從文學常識的積累、主題內容的把握、重點詞句的賞析到拓展、遷移、運用,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使學生讀、思、品、說、寫,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在獨特的體驗中去品味語言、揣摩內涵與反思人生,從中獲得感悟,得到教益。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問題“對于魯迅和《朝花夕拾》,你了解多少?”,讓學生結合文學常識的積累了解魯迅先生的原名、籍貫、地位及代表作品,尤其是《朝花夕拾》回憶散文集的性質及其創作背景,為理解本文做情感鋪墊。

(二)檢查預習

多媒體出示“讀一讀,寫一寫”,要求學生讀準字音,理解詞義。

(三)整體感知

首先讓學生閱讀標題,揣測文章內容,思考如果沒有閱讀課文,假如讓你來寫這篇文章,你會寫些什么,主題會是什么?此環節讓學生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明確認識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大都是一波三折的,更何況是大手筆的魯迅,從而激發學生感悟名篇、深刻探究的學習激情。

第二出示問題組,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這里采用師生共讀的方式。思考問題如下:

(1)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在這段經歷中,作者轉換了三個地點,請找出文中表明地點轉換的語句。

(2)文章標題是對全文思想內容鮮明精練的概括。據此,你認為課文是以什么為中心記敘的,敘述線索又是什么?請結合文意談出自己的理解。

(3)課文除直接寫藤野先生外,還寫了哪些內容?這些材料是圍繞什么線索來組織的?

(4)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從哪里領會到的?

這里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明確問題。通過第一題來給課文劃分段落,使學生能夠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通過時間、地點的變換來敘述事件的好處,從中學習構思布局的寫作方法;通過第二、三題明確認識本文有兩條敘事線索,明線是魯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線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通過第四題理解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作者的愛國之情,使學生能夠在自我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句(如“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實在標致極了”等),抓住典型事件(如“匿名信風波”和“電影事件”),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至此完成第一課時的學習任務,突破學習重點——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線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研讀賞析

在這一環節重點突破本課的另一個個學習重點——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并學習通過選取典型事例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要求學生帶著以下問題速讀第二部分“在仙臺”。

(1)在這一部分主要敘述了哪幾件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2)你認為最讓魯迅感動的是什么?說說理由;

(3)那段感人至深又發人深省的往事是什么?請你帶著感情復述一下這件往事。

結合第一題總結出這一部分共敘述了四件事,表現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質:

修改我的講義——正直熱誠、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

糾正解剖圖——熱情關心、嚴格要求

關心解剖實習——正直無私、真摯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認真求實、治學嚴謹

使學生認識到通過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畫人物的好處。在第二題中則讓學生重點了解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這一高尚品質,魯迅雖然是弱國的國民,但藤野先生卻給他滿腔熱忱的幫助和指導,魯迅的醫學專業成績“及格”。可日本的“愛國青年”對此卻無端猜疑,“借”了魯迅的筆記查看,他們的言行充滿對弱國國民的歧視。藤野先生和“愛國青年”對魯迅的態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第三題則結合《魯迅自傳》進行比較閱讀,從而讓學生更好的了解魯迅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過程,完成對教學難點的突破。

(五)探究補疑

為了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挖掘教材,設計一些出乎學生意料的疑難問題,促使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狀態,以活躍課堂氣氛,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問題如下:1、本文是贊美藤野先生高尚品質的,卻寫了他的“掌故”,這樣是否有損于他的形象嗎?2、日本學生給魯迅的信,以托爾斯泰的話開頭,隱含什么內容?3、藤野先生向魯迅泄露了題目嗎?如沒有,你有何依據?4、魯迅對藤野先生充滿敬佩、感激之情,為何分別時,卻向藤野先生說了謊?

(六)布置作業

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通過兩三件具體事例,來刻畫給你幫助最大的一個人。

(七)板書設計

為了讓學生清晰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結構層次、表現手法,我精心設計板書,體現教學思路。把課文內容濃縮于板書,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根據板書,有序地開展教學活動,把握課堂教學動向。

整個教學流程,既要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要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以體現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教師應該點撥到位,從而開啟學生的心靈之窗,引導學生深刻探究,從而抓住內在的東西,以培養自學能力,能夠學以致用,突出其主體地位。

八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篇18

教學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3、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4、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再向大家介紹一篇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板書)創作的十四行詩《蛔蟈與蛐蛐》(板書)。

二、教讀新課。

1.指名朗讀這首詩。正音。

2.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引導學生閱讀注釋①,教師補充。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托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學并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內科醫生執照,還繼續學習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間,濟慈才決心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都很強。他認為,一個大詩人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說,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可以“在瓦礫中啄食”。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后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3.學生朗讀,整體把握詩歌的基調,注意處理朗讀語調,注意音步和輕重音的正確掌握。

4、這首詩在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盛夏——蟈蟈的樂音

大地的詩歌充滿生機

嚴冬——蛐蛐的歌兒

5.理解蟲鳴的象征意義。

詩人創造蟈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濟慈的創作思想,即詩應該給人以安慰,并提高人們的思想。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樂觀地對待生活。

6、尾聲:“從蛐蛐的歌中仿佛聽到了蟈蟈的嗚叫”。理解盛夏的蛔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系起來的。

這是詩人的聯想,將冬天的蛐蛐的歌兒呼應盛夏的蟈蟈的樂音。點出起伏不停,點明中心:從來不會死亡,從來沒有停息的大地的詩歌。

三、布置作業。

1.熟讀成誦。

在理解詩的思路結構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詩。

課后練習:

詩人這樣寫,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之情。

721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crm系统,在线crm,移动crm系统 - 爱客crm | 广州监控安装公司_远程监控_安防弱电工程_无线wifi覆盖_泉威安防科技 | 壹车网 | 第一时间提供新车_资讯_报价_图片_排行! | 无锡装修装潢公司,口碑好的装饰装修公司-无锡索美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 钢制暖气片散热器_天津钢制暖气片_卡麦罗散热器厂家 | 九州网址_专注于提供网址大全分享推广中文网站导航服务 | 蚂蚁分类信息系统 - PHP同城分类信息系统 - MayiCMS | 膏剂灌装旋盖机-眼药水灌装生产线-西林瓶粉剂分装机-南通博琅机械科技 | 小程序开发公司_APP开发多少钱_软件开发定制_微信小程序制作_客户销售管理软件-济南小溪畅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变位机,焊接变位机,焊接变位器,小型变位机,小型焊接变位机-济南上弘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上海租车公司_上海包车_奔驰租赁_上海商务租车_上海谐焕租车 | 南京种植牙医院【官方挂号】_南京治疗种植牙医院那个好_南京看种植牙哪里好_南京茀莱堡口腔医院 尼龙PA610树脂,尼龙PA612树脂,尼龙PA1010树脂,透明尼龙-谷骐科技【官网】 | 南京泽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液体饮料代加工_果汁饮料代加工_固体饮料代加工 | 气力输送_输送机械_自动化配料系统_负压吸送_制造主力军江苏高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成人纸尿裤,成人尿不湿,成人护理垫-山东康舜日用品有限公司 | _网名词典_网名大全_qq网名_情侣网名_个性网名| 全国国际学校排名_国际学校招生入学及学费-学校大全网 | 减速机三参数组合探头|TSM803|壁挂式氧化锆分析仪探头-安徽鹏宸电气有限公司 | 两头忙,井下装载机,伸缩臂装载机,30装载机/铲车,50装载机/铲车厂家_价格-莱州巨浪机械有限公司 | 爆破器材运输车|烟花爆竹运输车|1-9类危险品厢式运输车|湖北江南专用特种汽车有限公司 | 方源木业官网-四川木门-全国木门专业品牌 | 深圳彩钢板_彩钢瓦_岩棉板_夹芯板_防火复合彩钢板_长鑫 | 国际船舶网 - 船厂、船舶、造船、船舶设备、航运及海洋工程等相关行业综合信息平台 | 成都顶呱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贷款_个人贷款_银行贷款在线申请 - 成都贷款公司 | 铝合金脚手架厂家-专注高空作业平台-深圳腾达安全科技 | 昆明网络公司|云南网络公司|昆明网站建设公司|昆明网页设计|云南网站制作|新媒体运营公司|APP开发|小程序研发|尽在昆明奥远科技有限公司 | 粒米特测控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测功机_减速机测试台_电机测试台 | 房间温控器|LonWorks|海思| 江苏远邦专注皮带秤,高精度皮带秤,电子皮带秤研发生产 | 衬塑管道_衬四氟管道厂家-淄博恒固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 电磁铁_推拉电磁铁_机械手电磁吸盘电磁铁厂家-广州思德隆电子公司 | 网站优化公司_北京网站优化_抖音短视频代运营_抖音关键词seo优化排名-通则达网络 | 广西资质代办_建筑资质代办_南宁资质代办理_新办、增项、升级-正明集团 | 蓝莓施肥机,智能施肥机,自动施肥机,水肥一体化项目,水肥一体机厂家,小型施肥机,圣大节水,滴灌施工方案,山东圣大节水科技有限公司官网17864474793 | 走心机厂家,数控走心机-台州博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世界箱包品牌十大排名,女包小众轻奢品牌推荐200元左右,男包十大奢侈品牌排行榜双肩,学生拉杆箱什么品牌好质量好 - Gouwu3.com | 不锈钢轴流风机,不锈钢电机-许昌光维防爆电机有限公司(原许昌光维特种电机技术有限公司) | 3d可视化建模_三维展示_产品3d互动数字营销_三维动画制作_3D虚拟商城 【商迪3D】三维展示服务商 广东健伦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体育工程配套及销售运动器材的体育用品服务商 | 首页-恒温恒湿试验箱_恒温恒湿箱_高低温试验箱_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_苏州正合 | 【ph计】|在线ph计|工业ph计|ph计厂家|ph计价格|酸度计生产厂家_武汉吉尔德科技有限公司 | 布袋除尘器-单机除尘器-脉冲除尘器-泊头市兴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布袋除尘器|除尘器设备|除尘布袋|除尘设备_诺和环保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