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
一份優秀的教案應該考慮到所需教具的準備,例如教學用具、實驗器材、多媒體設備等,以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好的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
2、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并能完成相應的圖表。
3、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做出簡單的預測。
教學重難點:
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做出簡單的預測。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小朋友喜歡“六、一”兒童節嗎?(喜歡)六一兒童節是小朋友的節日,電視臺的叔叔阿姨準備給小朋友送上一份節日禮物——動畫片大餐,那么小朋友們都喜歡什么樣的動畫片呢?他們請老師幫忙調查一下。昨天老師對二(2)班的小朋友進行了調查。老師根據調查情況制作了一幅統計圖
(出示二(2)班同學最喜歡的動畫片情況統計圖)
二、活動探究,認讀統計表
(一)認讀縱向統計圖表
1、先獨立思考:請你仔細觀察統計圖,從統計圖面,你知道了什么?想好的舉手
2、同桌交流:有好多小朋友已經知道了,那么請你跟你的同桌說一說、比一比誰從圖中了解的信息多。
3、反饋交流:
師:誰愿意向大家說一說從統計圖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喜歡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歡看《西游記》的人最少。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邊上有24就是個人(喜歡《喜羊羊和灰太狼》的這部分涂得)(實際上這種統計圖我們可根據各種直條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歡什么節目的人最多、最少。我們來數一數各涂了幾格)
師:這邊上有哪些數?這些數告訴我們什么?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喜歡看的人數《喜羊羊和灰太狼》。師:從統計圖里你還知道什么?
生2:喜歡《海綿寶寶》的小朋友有8人————————
師:(我們來數一數)誰還有補充嗎?
生3:喜歡《海綿寶寶》的人數和喜歡《貓和老鼠》的人數一樣多
師:你是怎么知道喜歡《海綿寶寶》的人數和喜歡《貓和老鼠》的人數一樣多的?
生3:它們都是8人,
師:我們還可以從它們的高度上看出它們是一樣高的。你還會去比較想法跟別人不一樣,誰還能像他這樣去比較它們之間的關系呢?
生4:喜歡———————比——多或少幾人,一共有幾人?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4、預測:根據這個調查結果,你認為電視臺的叔叔阿姨在六一兒童節會播放什么動畫片當作節日禮物送給大家呢?為什么?
過度:電視臺的叔叔阿姨的想法也跟我們小朋友一樣,會在六一兒童節那天為我們送上節日禮物,大家高興嗎?
(二)認讀橫向統計圖
過渡:六一兒童節我們不僅能收到電視臺叔叔阿姨的禮物,我們學校也要為大家慶祝節日,學校準備舉行一些體育活動,由于學校學生有1000多個受場地限制,學校要求每個班只選一個體育項目,請你從下面四個體育項目中選一個喜歡的,想好舉手
1、生成統計表
指名不同學生回答,意見產生分歧
師:要決定到底舉行什么活動怎么辦?
生:數一數,統計
生成統計表
2、制作統計圖:
師:根據這個統計表我們能不能制成統計圖呢?怎么制作?
生:在踢毽子那里畫6格
師:怎么畫?為了能讓大家一眼看出6格我們可以想個什么辦法?一般把數字寫在下面
師:再怎么畫?為了區別不同的項目,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顏色。
3、讀統計圖:
師:在這個統計圖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4、預測:根據這副統計圖,你認為我們班組織哪項活動小朋友們的歡迎?為什么?(那么我們班就決定組織跳繩活動)
5、比較兩幅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用直條表示人數,一格都表示一個人,都用不同的顏色
不同點:橫、豎不同,說一說橫豎都表示什么。
(三)體驗統計的全過程
過渡:有那么多的人要為我們慶祝節日,我們要精神飽滿的玩一天,要有精神就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剛才我們都計算出了自已每天的睡眠時間我們把它做成一個統計表和統計圖好嗎?
1、做統計表:要統計一組同學的睡眠時間有什么方法?誰來說一說
(小組完成統計表、集體檢查)
2、畫統計圖:請根據統計表中的結果畫好統計圖,比一比誰畫得對又漂亮
3、評價統計圖
4、全班匯總
5、讀統計圖
6、小秘密:10歲小朋友一般應保證每天10時的睡眠,知道這個小秘密和我們班小朋友睡眠情況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只有保證了充足的睡眠時間,我們才有健康的身體去學習、生活,希望小朋友能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三、延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統計圖表,你們見到過哪些的統計圖表呢?
師:同學們見識可真廣,老師也從網上找到了一些統計圖表。
課件展示各種統計圖表:有折線形的、條形的、圓形的、地圖形的。
統計圖的花樣可多了,今后我們會繼續學習統計知識,有興趣的小朋友課后可以收集一些統計圖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發現些什么,好嗎?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2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引導新生入數學之門,依據教育學、心理學有關知識,針對低齡聾生特點,采用多種手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建立數的概念,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我班有學生45人。經過半年的在校學習,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有少數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跟不上,導致學習成績跟不上。學生們都是活潑可愛,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伤苄詮姡w上是一個積極向上的班級。為更好的開展數學教學工作,特制訂本學期教學計劃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數與代數(共5個單元)第三單元——認識100以內的數;第四單元——認識人民幣;第五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第七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第八單元——探索樂園(找規律)??臻g與圖形(共3個單元)第一單元——位置;第二單元——認識鐘表;第六單元——認識圖形。
1、根據《標準》調整了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更豐富的知識。
2、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3、認數和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的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4、重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數感。
5、計算數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6、安排“用數學”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7、安排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四、教學目標:
這一冊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能認、讀、寫100以內的數,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
2、會用>、<、=等符合和詞語來描述100以內數的大小。
3、能說出個、十、百數位的名稱,識別100以內各數位上數字的含義。
4、結合具體物品感受100以內數表示的量。
5、能運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進行交流。
6、能與他人交流各自的算法。
7、圖形的認識: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簡單圖形;會用它們拼圖。
8、圖形與位置: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9、認識鐘表,會看整時、半時,結合具體事例,了解整時剛過一點或差一點到整時叫大約幾時,初步了解時間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遵守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10、在現實情境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認識元、角、分,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1元=10角,一角=10分;結合熟悉的購物活動,學會人民幣的簡單計算,能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
五、教學重點:
能認、讀、寫100以內的數,運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進行交流。能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簡單圖形。認識鐘表和人民幣。
六、教學難點:
時間的認識和人民幣之間的換算、圖形進行比較和排列。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七、教學措施
1、努力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2、盡量注意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信息。幫助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時常注意強調學生認真做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的習慣。
4、課堂教學與家庭教學實踐相結合。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3
〖教學目標〗
1.結合“兒童樂園”這一現實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從相同加數連加的運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并掌握它的讀法、寫法及各部分的名稱。
3.結合具體情境,會把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并應用加法計算簡單的乘法算式的結果。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學習內容,本節課是在上一節“數一數”的基礎上,結合“兒童樂園”的現實情境,不僅讓學生經歷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計算相同加數連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
法算式,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經取消了被乘數與乘數的區分。會把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寫成乘法算式,或者會用相應的相同加數連加算式計算乘法算式的結果,都是學生是否理解乘法運算意義的標志。把相同加數連加算式寫成乘法算式,關鍵是確定兩個乘數各是多少:一個乘數就是相同的加數,不會出錯;另一個乘數是相同加數的個數,它隱含在連加算式中,要加以強調。這也是教材設計的一個亮點。強調這一點,有助于加深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昌吉市第一小學地處郊區,與農村相鄰。由于地處城鄉結合處,學生生源多屬于農村及外地打工子女,學生雖有吃苦耐勞精神,但由于生活環境、經濟狀況都較差,學生接受外界信息資源條件較差。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數學的王國里有一個歡聲笑語的地方,那就是“兒童樂園”!想去看一看嗎?請看大屏幕,(電腦出示主題圖)仔細觀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誰來說一說?
生:有乘飛機的,劃船的,還有坐火車的。
生:我發現了每架飛機上的人數同樣多,每節車廂的人數同樣多。
師:能根據這幅畫面提出數學問題嗎?小組合作提問題,并列式計算。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①有多少人坐小飛機?④休息的有幾人?
2+2+2+2=8(人)1+2+3=6(人)
②劃船的有幾人?
3+3+3=9(人)
③小火車上坐有多少人?
4+4+4+4+4+4=24(人)
師:觀察以上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生:左邊的算式加數相同,右邊的算式加數不同。
(評析教師充分利用主題圖“兒童樂園”這一生活場景,激發了學生的
學習興趣,同時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知到了相同加數相加的情況在生活中處處存在。通過觀察發現了所有的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數都相同的加法)兩類,為理解乘法的意義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設置疑點,探究新知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與加法有聯系的乘法的知識。(板書:乘法的初步認識)
1.針對算式4+4+4+4+4+4=24(人),進行乘法教學。
師:在上面這個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中,相同的加數是幾?有幾個這樣的加數?(生:相同加數是4,有6個4。)
師:6個4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邊說邊板書)6×4=24或4×6=24。并結合所寫的乘法算式介紹它各部分的名稱與讀法。
2.請各小組把本組剛才列的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并匯報。師追問:2+2+2+2=2×4時,4是從哪兒來的?引起學生關注和討論。
(評析通過討論“4”是從哪兒來的這個問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初步體會計算相同加數的連加問題,列乘法算式比較簡便。)
3.利用乘法知識試一試。(教材第5頁“試一試”的題目)
①獨立列式;
②相互檢查;
③互相說一說:3×4或4×3中的4是從哪兒來的?7×2和2×7中的2是從哪兒來的?
④全班匯報、反饋。
(評析試一試,目的是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通過說一說,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巧設練習,鞏固拓展
1.看圖列式。(電腦出示)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這是個。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電腦出示)
5+5+5=15,這是個5相加,
乘法算式是×=×=。
4+4+4+4+4=20,這是個4相加,
乘法算式是×=×=。
3.拓展練習。
算式1+2+3=6和3+3+3+6=15能直接改寫成乘法算式嗎?誰能想辦法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
4.延伸應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
(評析練習設計,形式多樣、富有生活趣味;突出層次性、挑戰性、開放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
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1.能很好地把握新課程理念,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形式新穎、富有意義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
2.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民主的課堂氣氛,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交流意識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3.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4.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練習,調節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最后設計開放性的練習,把數學知識生活化,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本節課不足的地方在于:
學生對練習題的掌握情況較好,正確率達到95%,但拓展練習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寫成乘法算式嗎”有一半學生不會寫,主要原因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不靈活、不全面,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案例點評〗
本節課教師能充分利用主題圖“兒童樂園”這一生活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發現、討論、交流、匯報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義,感受乘法的作用,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練習設計形式多樣,具有開放性、挑戰性;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數學知識生活化,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
〖編者點評〗
1.呈現“兒童樂園”的主題情境后,與其問學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誰來說一說”(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不需要數學思考,誰都能輕易說上幾句),不如開門見山地問:“誰能從中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開始就吸引到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活動中來。
2.小組合作提問題,并列式計算,這一學習環節的安排可以細一點,讓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和“做數學”的機會,要求:①每個學生輪流在小組里提一個彼此不重復的數學問題;②當一位同學提問題時,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并在草稿本上列式計算,解決了這個問題后再提新問題;③小組交流所列的算式,互相評價,訂正錯誤;④總結本組一共提出并解決了幾個數學問題,準備全班匯報交流。建立在獨立、個別作業基礎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克服“濫竽充數”或走過場的現象,也有助于加強小組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要重視培養學生正確地描述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數學問題應當包括已知條件與求解目標兩部分?!坝卸嗌偃俗★w機”這只是數學問題中的求解目標,不是數學問題的全部。學生要從情境中選擇相關的信息作為已知條件,并完整地描述一個數學問題,如“有4架小飛機,每架坐2人,有多少人坐飛機?”教師在描述或板書數學問題時,也要注意數學問題的完整性,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4.當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算式后,讓各小組把剛才所列的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這個〖教學設計〗是必要的。但必須要求每個學生都會,應當讓每個學生都在草稿本上獨立地完成改寫,再進行小組交流、反饋。
5.在拓展練習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寫成乘法算式嗎”有一半學生不會寫,這不奇怪。只有對抽象的算式具有分析水平的學生,才可能完成這樣的任務;小學二年級學生初學乘法,不宜向他們提出這樣的學習任務。提出超越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學習任務也是沒有意義的,它會導致學生的機械學習,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本節教材設計有這樣的意圖:讓學生能夠體驗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兒童樂園”中的某個問題情境,可以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并相應地列出不同的算式,體現算法的多樣化。如“3張椅子分別坐著1個、2個和3個小孩,共有幾個小孩坐在椅子上”,相應的算式是“1+2+3=6(人)”。同樣的情境,還可以提出“前排椅子坐3個小孩,后排椅子也坐3個小孩,兩排椅子共坐著幾個小孩”,相應的算式是“3+3=6(人)”或“3×2=6(人)”,僅此而已。脫離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把1+2+3=6直接改寫成乘法算式,并不符合教材的設計意圖和要求。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4
數 學 廣 角
教學準備:課件、小動物圖片、“嘉年華”游樂園代幣
教學過程:
一、借助熟悉題材,滲透集合思想
1、巧妙設疑,直觀感悟
(1)談話:老師知道同學們有很多的興趣愛好,有的喜歡音樂,有的喜歡美術,有的兩樣都喜歡,老師想進一步了解你們,請允許我對其中的一個小組進行調查,好嗎?
(2)(指定小組)分別在“音樂”和“美術”下面簽上名字,兩者都喜歡,兩邊都簽。
(3)全班一起統計喜歡音樂和喜歡美術的人數。
(4)(故作驚訝):咦,這個小組沒有這么多人呀?問題出在哪兒呢?
(5)四人小組討論發現:統計過程中有學生既喜歡音樂又喜歡美術,是重復的,在計算總人數時只能計算一次。
2、圖示方法,加深理解
(1)(課件出示)先是兩個小組的集合圈,再把兩個圈進行合并。
(2)讓學生說一說圖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義。
(3)讓學生列式求出喜歡音樂和喜歡美術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說說想法。
(5)師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適當小結。
3、運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
(1)情境出示課本P110第2題。
(2)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
(3)同桌交流,重點說說想法。
(4) 反饋。(昨天和今天進貨的重復部份用重點號顯示)
二、在解決問題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1、(出示“嘉年華”游樂園代幣)談話:在“嘉年華”游樂園,一個代幣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轉”要12個代幣,玩一次“摩天大旋轉”要多少錢?
使學生明白:5元能買一個代幣,一個代幣需要5元,兩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換。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豬的質量和兩只羊的質量相等,一頭牛的質量和4只豬的質量相等,問兩頭牛的質量相當于幾只羊的質量?
3、四人小組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若有困難,可通過擺學具,比較容易找出相互之間的等量關系。)
4、師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適當小結。
三、靈活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1、談話:小動物在討論在陸地上生活還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來了10種動物,有6種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生活的,有6種動物可以在水里生活。這里面有幾種動物既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適當給學生介紹“兩棲動物”的常識,擴展學生知識面。)
2、(情境出示)談話:小動物們要來個交換大行動,它們規定:6根胡蘿卜換2個大蘿卜,9個大蘿卜換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換多少根胡蘿卜?
3、談話:動物們交換得正熱鬧,幾個圖形也來了,它們分別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數嗎? (1)△+□=240 (2)○+□=91
△=□+□+□ △+□=63
△=? △+○=46
□=? ○=?△=?□=?
四、小結。
1、談談這節課的收獲。
2、小調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學知識來解決。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數學廣角(二) 109-111及練習二十四第3、4、5題。
教具、學具:卡片學具、課件。
師生活動
一、情景引入。
師:看,今天水果園里正在進行“體重”大比拼呢?(播放課件)我們先來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說明:當天平平衡時,左右兩邊的物體一樣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師:接下來進場的是蘋果妹妹,我們假設每個蘋果同樣重。(繼續播放課件)看!天平又平衡了,這又說明什么?(引導學生說出:4個蘋果重1千克。)
師: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數學問題?
讓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二、教學新知。
(一)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方案。
師:這個問題提得真棒,幾個蘋果與1個西瓜同樣重呢?(10個、12個、15個、16個……)
師:小朋友不要急著猜,好好動動腦筋?;蛘咴谛〗M內擺擺學具,通過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留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及操作學具的時間,老師巡視,給予學生適當的啟發與指導。)
小組匯報:這時大部分的學生喊出:16個。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為:一個西瓜4千克(等于4個砝碼), 1千克(1個砝碼)等于4個蘋果,我們用替換的方法,把一個1千克(1個砝碼)換成4個蘋果。西瓜重4千克(4個砝碼),總共要換4次,因此是16個。
(師依學生的回答,一邊擺學具,利用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生2:我們組認為:如果第二個圖中天平的右邊變成原來的4倍,左邊也要變成原來的4倍,就是16個蘋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個西瓜和4千克砝碼同樣重,而4個蘋果和1千克砝碼同樣重,所以4千克砝碼就有4個4, 4×4=16(個)。
生4:……
(二)進一步體會等量代換方法。
師:小朋友說得都對,(課件展示:1個西瓜等于16個蘋果。)這時又來了波蘿哥哥,1個波蘿的“體重”等于2個蘋果。一個西瓜與幾個波蘿一樣重呢?(課件)為什么呢?
讓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匯報結果。
生1:32個。
(可能有些學生會出現這樣的錯誤,老師要及時給予分析引導,再通過生生評析,幫助其改正。) 生2:8個。因為,2個蘋果可以換1個波蘿,1個西瓜等于16個蘋果,就可以換8個的波蘿。
生3: 2個蘋果換一個波蘿,16個蘋果里面有8個2,16÷2=8(個),所以1個西瓜和8個波蘿一樣重。
生4:把2個蘋果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16個,等于1個西瓜的重量。把1個波蘿也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8個,這樣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個。
師:(略小結。)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完成p109“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巡視,個別輔導。講評時,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師生共同梳理解題思路:要求2頭牛和多少頭羊同樣重,首先要知道2頭牛和多少頭豬同樣重,再利用豬和羊的關系進行替換(計算),最后求出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四第3題。
引導學生讀題、分析關系,并嘗試抽象地推導(計算)一下。如果學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難,可以讓學生先用學具擺一擺。
2、完成練習二十四第4題。
提示:直接比較1只雞和1只鴨誰重一些比較困難,可以轉化為2只雞和2只鴨,或4只雞和4只鴨的比較。
3、完成練習二十四第5題。
第1小題,把第一個等式中的△用□+□+□替代,就變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題,
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流討論,尋找方法。
建議:直接用等量代換的方法來解決比較困難,可以先把三個等式的左邊相加,右邊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換,依次求出○、△、□的值。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等活動,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2、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
利用天平或蹺蹺板的原理,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5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初步經歷從場景圖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按順序數數的方法。
2、初步經歷運用點子圖表示物體個數的過程,初步建立數感和一一對應的思想。
3、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事物,滲透應用意識。
4、在他人的幫助下,初步體會數學的意義與樂趣。
教學重、難點
初步經歷從場景圖中抽象出數再用點子圖表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按順序數數的方式。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興趣的產生
談話:小朋友們都愛玩,你們最想到哪兒去玩呢?這節課老師要帶我們班小朋友到兒童樂園。(學生閉上眼后再睜開雙眼的同時,課件出示兒童樂園情境圖)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學生對于第一節數學課,以兒童樂園游玩作引子,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從上課開始便能全心投入,進入一個學習狀態]。
二、自主探索興趣的維持
1、初步感知
(1)提問:在兒童樂園,你看見了什么?
分小組交流后集體交流
(2)描述:燦爛的陽光下,綠樹成蔭,鮮花怒放,鳥兒歡快的歌唱,蝴蝶快樂的飛舞,小朋友們玩得多開心呀,他們有在騎木馬,有的在蕩秋千,有的在坐小飛機,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聲情并茂的語言渲染,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深切體驗教師的可親,課堂的可愛]。
2、數數交流
(1)提問:兒童樂園里有好多東西,你能數出它們各有多少個嗎?
(2)學生先自己數一數,再數給同桌聽。
(3)選幾名學生做向導,帶領其余小朋友按順序數數。
3、總結方法
(1)展開討論:怎樣數數才能又對又快?
分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
(2)小結并強調一個一個按順序數。(從左往右,從上往下等)
4、搶答練習
(1)提問:1個……學生接:1個滑梯;2架……,學生接2架秋千……(課件演示,從主題場景中逐個抽取10幅片段圖)
(2)自己看圖說圖意如:3架木馬……
5、點子圖表示數
我們可以用一些最簡單的符號表示物體個數,你想用什么表示?我們就用點子圖表示好嗎?1個滑梯用1個點子表示(演示出現1個點子)怎樣表示秋千的個數?為什么?怎樣表示木馬、飛機的個數?你還有什么想法?(讓學生充分地說)
探索:什么物體的個數用7個點子表示?8個點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樣表示氣球的個數?10個點子表示什么?
三、寓教于樂 興趣的體驗
過渡:小朋友,美麗的校園就是我們的樂園,讓我們一起到兒童樂園中去玩吧!(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校園)找找數娃娃美麗的校園藏著許多數娃娃,你愿意找到它們嗎?找到后與好朋友(包括老師)交流。
練練點子表示數(課前創設好特定場景)
1位白雪公主、2條手帕、3個蘑茹、4朵花、5只籃子、6個蘋果、7個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話般的美麗場景,學生喜愛的童話人物,學得生動,練得有味]。
四、總結提升 興趣的延伸
談話: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緊相連,每一個數學王國的成員都正眨著智慧的眼睛看著我們,你們想與它們交朋友嗎?你打算今后怎樣做?學生自由談論。
[第一節數學課,學習目的教育很有必要。用交朋友作比喻教育學生愛學數學,愿學數學,想學數學。達到延伸學生學習的數學的興趣的目的。]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口頭表達能力。
3、初步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7頁的“用數學”及“做一做”中的習題。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實物投影儀,展臺,屏幕,小兔子圖。
學具:6個大信封,6種數量不一的小動物(16只小燕子、14只蝴蝶、13只海豚、11只青蛙、8頭駱駝、7匹小馬〈見附圖〉),每種小動物都分為同向的和反向的兩種。6幅情境圖(天空、花叢、大海、荷葉、沙漠、草地),6塊小黑板,6支粉筆。
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1、師:有這么多老師來聽咱們同學的課,大家高興嗎?今天除了老師這些大客人,還來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們是誰嗎?那就打開信封,請他們出來吧!(學生分組活動:爭先恐后地打開信封,倒出里面的小動物和情境圖。)
2、師: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學生爭先恐后地說自己小組的客人。)
3、師:小客人都是第一次來我們班做客,同學們想不想和他們玩呀?不過小動物們有個要求,就是在玩的過程中,大家要把小動物貼到情境圖中,并根據你們貼的圖提出一個數學問題,把它寫在紙條上。你們能行嗎?(生:行?。?/p>
師:這么有信心呀?那就發揮你們小組的力量開始吧。咱們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
學生分組活動:
1組:天空中,左邊貼了9只小燕子,右邊貼了7只小燕子。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只小燕子?
2組:海洋中,左邊貼了7只海豚,右邊貼了6只海豚。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只海豚?
3組:草地上,左邊貼了4匹小馬,右邊貼了3匹小馬。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匹小馬?
4組:紅花上貼了8只蝴蝶,黃花上貼了6只蝴蝶。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5組:荷葉上,左邊貼了6只青蛙,右邊貼了5只青蛙。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6組:沙漠里,左邊貼了3頭駱駝,右邊貼了5頭駱駝。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頭駱駝?
4、展示各小組提出的問題。
師:老師剛才到小組中去,看到同學們合作得非常好,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組提的問題?(請每組學生分別展示他們貼的畫面和提出的問題。)
5、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都很好,你們能不能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呢?(讓學生任選一個問題,但不能選自己小組的,分組解決問題,把算式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分組活動。)
6、小組匯報。
可引導學生采用互相提問的形式。
例如:上來匯報的小組同學可以提問下面的同學,下面的同學也可以提問匯報的同學。無論采用什么形式,只要學生能夠說清楚每個問題用的什么計算方法,為什么用這種方法,怎樣列的算式就可以了。
7、結合小馬圖,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師:我們重點來看一下小馬圖,除了按左右來分,還可以怎樣計算?(小組討論)
生1:還可以按顏色來分,列出的算式是“5+2”或“2+5”。
生2:還可以按大小來分,列出的算式是“1+6”或“6+1”。
小結:同學們真是太聰明了,能從左右、顏色和大小這三個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一共有多少匹馬?”這個問題。你們真棒!
反饋練習,強化新知
1、師:看到同學們玩得這么開心,小兔子們也想來咱們班做客,它們都等急了,讓我們用掌聲請出他們好嗎?(出示:帶問題的兔子圖。)
2、師:今天小兔子是帶著問題來的,它問咱們什么?(生: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小組合作完成,把算式寫在小黑板上。
3、分組匯報。(學生出現了兩種方法:一種按左右來分:“9+6”或“6+9”;一種按顏色來分:“10+5”或“5+10”。)
4、教師小結:同學們真是太聰明了,不但說得很好,而且還想出了兩種方法來解答,連小兔子都在夸獎你們呢!
對想出兩種方法的小組給予獎勵:每組獎一顆智慧星。
當堂作業,鞏固新知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課本上第107頁的內容。打開書,先把例4的算式填上。還想不想繼續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生:想?。┰搸椭l解決問題了?(生:小鳥和松鼠。)
1、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練習題。
2、同位互評。做對的就可以得朵花。
3、集體訂正,請個別學生說一說。(這里要體現對做錯題學生的輔導。)
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上得非常好,我們幫助小動物們解決了這么多問題,都是用的什么知識?(生:數學知識)用數學來解決問題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出示課題:用數學)數學知識可真重要呀!我們一定要學好它、用好它。
教學設計說明
“用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107頁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習了前面第47頁、第58頁、第101頁的“用數學”和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科書上呈現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戲的情景,讓學生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一共有多少只兔”的問題。與101頁“用數學”的內容相比,難度有所增加。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據,需要學生自己收集。教材中圍繞“一共有多少兔”的問題,顯示出不同的解決方法:(1)點數出兔子的總只數;(2)按群計數(左邊8只,右邊7只)后,算出總只數;(3)按顏色分類計數(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總只數。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探尋不同的解答問題的方法。我在備課時,感覺這一課的資源信息比較單一,留給學生分組學習和主動探索的空間不足。我認為學生在前面已經多次接觸過“用數學”的問題,他們對這樣的內容已不陌生了,已經具備了根據畫面提出問題,并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39;能力。所以我們在設計這節課時,把教材提供的這組“小兔子”信息作為練習內容。而在學習新知中,我結合學生實際和小班分組教學的特點又增添了6種小動物(每組一種,每種又分為同向的和反向的),并配有6幅背景圖。教學中,以“小客人來做客”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從信封中請出小動物,并把它們粘貼到背景中,這樣不僅留給學生充分地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的機會,而且能出現多種資源信息。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小組貼的畫面,提出數學問題,并寫在圖的下面。這樣就出現了6幅圖文并茂的畫面,接著讓每個小組選擇一幅畫面(不能選擇自己小組的),通過小組討論,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決問題。最后以“小馬圖”為例,讓學生發散思維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一共多少匹馬?”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按群來分,可以按顏色來分,還可以按大小來分。這種形式能深深地吸引低年級的學生,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這種設計還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小動物的可愛,從而很自然地實現了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目標。
教學中,我還結合小班分組教學的特點,把探索知識的主動權充分地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己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匯報的形式,自己去提出問題并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最后我又引導學生從創設的情境中走出來,回到生活實際中,去發現身邊的問題并用數學知識解決。學生在用數學的過程中,感受了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合作精神。
專家評析
在學習新知時,教師創設了貼近學生并富有童趣的資源信息,給學生提供較大的思維空間,放手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新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組內合作學習、組間相互匯報、交流、提問、評價等形式,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初步學會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提出問題,并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教師改進了教材的編排形式,在強化新知這一環節中把書上的主題圖作為練習題出現,這樣既鞏固了新知,又進行了拓展練習。在鞏固練習時,充分利用書上的“做一做”,讓學生進一步“用數學”解決問題,并通過生生互評,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評價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通過談話,創設出“小客人來做客”的情境。這種形式比較活潑,易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可以自然地引入新知。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基本方法,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借助直觀并通過知識遷移,探索和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前后是具有連續性的,知道舊知識可以解決新問題,體會“轉化”的思想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方法。
教學難點:確定單位“1”的量。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練習回顧。
(1)單位換算。
30厘米=()分米;120分=()小時;2000千克=()噸。
完成練習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把低級單位名數改寫成高級單位名數的方法。
(2)說一說: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是什么?
(3)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
24÷25=();=()÷();()÷7=。
2.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學習利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復習題讓學生感覺今天所學的知識是與學過的知識有關系的,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信心。既是對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知識的一個回顧,也為本節課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提供了形的依托。
(二)創設情境,探索研究
1.探索“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
小新家養鵝7只,養鴨10只,養雞20只。鵝的只數是鴨的幾分之幾?雞的只數是鴨的多少倍?
(1)閱讀與理解。
教師:“鵝的只數是鴨的幾分之幾”是什么意思?(學生自主交流討論)
交流后得出: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幾分之幾。
教師:“雞的只數是鴨的多少倍”又怎樣理解?
交流后得出:就是求20只是10只的多少倍。
(2)分析與解答。
教師:這里第一個問題可以把誰看作單位“1”?(學生回答:鴨的只數“10只”。)
教師:根據分數的意義又可以得出7只是10只的幾分之幾?(學生回答:。)
課件出示對應圖示。
教師小結:把10只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是單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這個整體的。
教師:那算式該怎么列?
引導學生得出: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求7只是10只的幾分之幾,可以用7÷10。
得到算式:7÷10=。
教師:例題中的第二個問題“雞的只數是鴨的多少倍”又該如何解答呢?
引導學生回憶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用除法解決。將問題轉換成20只是10只的幾倍,得出算式:20÷10=2。
(3)回顧與反思。
教師:上面兩個問題有什么關系?可以通過比較這兩個問題的異同點。(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后反饋)
相同點:都是用除法計算的。
不同點:前一題的商是一個分數,后一題的商是一個整數。
教師小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都用除法計算。在上面的兩道題目中,都是以鴨的只數(也就是單位“1”)作除數,得出的商都表示兩個數的關系,都不能注單位名稱。所不同的是,前面的題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得到的商是小于1的數;后面的題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得到的商是大于1的數。
教師:你還能提出其他數學問題并解答嗎?
預設:鵝的只數是雞的幾分之幾?雞的只數是鵝的多少倍?鴨的只數是雞的幾分之幾?
小結解題方法:先找出單位“1”,然后以單位“1”作除數,進行除法計算。
7÷20=;20÷7=;10÷20=。
(4)自主練習。
課件出示教材第50頁“做一做”第2題。
動物園里有大象9頭,金絲猴4只。金絲猴的數量是大象的幾分之幾?
(讓學生先找一找單位“1”,然后再列式計算。)
【設計意圖】呈現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鵝的只數是鴨的幾分之幾?”,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以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經歷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環節,鼓勵學生大膽地呈現個性化的理解。通過比較分析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得出結論,加深了對“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理解。
2.理解把低級單位的名數改寫成用分數表示的高級單位名數。
(1)出示題目9 cm=dm。
教師:根據以往的方法,這道題該如何解決?當兩數相除得不到整數商時,商應該如何表示?
學生嘗試自主練習。
練習完成后師生交流討論。
(2)比較這道題與本節課開始時的第1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相同點:都是低級單位換算成高級單位,都是用進率去除得到結果。
不同點:第1題當中的數值都可以除盡,商是整數。這道題中的數值不能除盡,商用分數表示。
得到答案:可以用9÷10=得到9 cm= dm。
(3)教師:想想這個例題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嗎?
(回顧今天所學的課題,學生交流討論。)
引導學生說出9 cm=dm就是求9 cm是10 cm(10是進率)的幾分之幾,也可以用9÷10=,所以9 cm= dm。
教師小結:把低級單位的名數換算成高級單位的名數,都用進率去除,能除盡時商用整數表示,除不盡時商用分數表示。
(4)自主練習。
79 dm=m;56 cm2=dm2;133 dm3=m3。
(讓學生在做之前說一說每題各個單位間的進率。)
【設計意圖】通過把知識以不同的方式呈現,讓學生會熟練運用所學的知識,從而加深學生對“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理解。
(三)課堂練習,強化新知
1.一個3平方米的花壇,種4種花朵,每種花平均占地多少平方米?如果種5種花呢?(用分數表示)
2.五(1)班共有17幅書法作品參加學校的書法比賽,其中4幅作品從全校255幅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并獲獎。
(1)五(1)班獲獎作品占全班參賽作品的幾分之幾?
(2)五(1)班參賽作品占全校參賽作品的幾分之幾?
(在做之前,讓學生說說兩小題中的單位“1”分別是什么?)
3.單位換算。
53 mL=L;23千克=噸;
13秒=分;48公頃=平方千米。
【設計意圖】通過多層次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斷加深對“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認識與理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和歸納能力。練習的設計密切聯系教學的重難點,同時習題的編排體現由易到難的層次性,選取的素材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具有一定的生活實用性。
(四)課堂小結,回顧全課
1.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先找題中的單位“1”,然后以單位“1”作除數進行除法計算。)
2.把低級單位名數改寫成高級單位名數,如果得不到整數商,該如何表示?
(讓學生注意改寫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計算方法,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符號表達能力。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8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教材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并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借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我所執教的《植樹問題》選自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共安排了三個例題,兩端都種,兩端都不種,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本節課我主要研究的是三種情況都種的植樹問題。經過深思熟慮,我在課堂教學實施中著力想解決好以下問題:
如何讓學生經歷一個“將復雜問題轉化為一個簡單的問題來研究,再運用所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復雜的問題”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對五指的手指個數與手指縫之間關系的探究,在直觀形象的手指演示中學生直接感知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創設了問題情境使學生了解了間距在生活中的應用;在突破本課難點部分我通過一棵一棵的種樹的課件演示使學生產生了對植樹問題中這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是否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一棵一棵的種太麻煩了….”學生產生了這樣的思想,確定了“轉化的需要”,接下來,實施策略的產生與方法可行性驗證;學生給出了例題不同的答案,此處留空白,讓學生通過學具的擺、數、畫等方法探究出棵數與間隔數之間存在:棵數=間隔數+1,反過來驗證例題哪個答案是正確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的觀察、思考、操作完成了數學思想的建模。但在做題的過程中,學生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什么植樹問題屢教不會?”我進行以下反思:
首先,我只是在奧數課上系統講解了植樹問題,在我們的數學課本中沒有作為一個知識點出現,只是出現在練習題目中,所以我們沒有在課堂上拿出時間進行系統的講解。
其次,無法將腦海中的數學模型與實際的植樹問題聯系起來。雖然記住了“五根手指四個空”但是卻無法與實際的安裝路燈、插彩旗以及種樹等問題聯系起來。他們不知道手指的間隔與種樹、安燈和插彩旗有什么關系。
再次,當我們在講解植樹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是這樣講解的:“同學們,600米的小路,每隔5米一棵樹,咱們現在求間隔?”學生很容易列式:600÷5.然后我們問這樣結束了嗎?學生說:“沒有,還要加1”。只是在一問一答的模式中教學,從來沒有讓學生自己通過畫一畫的方式來種小樹。如果在講解的時候。結合手指,然后讓學生結合實際來畫一畫,數一數到底間隔數和數學的棵樹之間的關系,自己動手發現的規律遠遠比我們告訴的記得牢的多。
有了這次植樹問題的教訓,以后再遇到像“植樹問題”這樣的典型問題時,我一定會在建立模型的基礎上然學生通過充分的動手體驗去獲得知識,這樣遠比老師告訴他的效果好!沒有一堂課是完美的,我的這節課依然如此,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放棄努力,不放棄前進的腳步,我們會繼續不斷的探索下去。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義。
2.結合圖例,理解根據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方法并進行檢驗。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寫法。
過程與方法
經歷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認識過程,提高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培養檢驗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義。
難點:會檢驗方程的解。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1、復習舊知,遷移導入
(1)在上一節課的學習活動中,我們探究了哪些規律?
學生回顧天平保持平衡的規律及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
(2)學習這些規律有什么用呢?今天我們解方程就需要充分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
2、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8.2.1教學教材第67頁例1。
(1)課件出示例1。
從圖中知道哪些信息?學生觀察圖片,交流圖片數學信息。盒子中的皮球與外面的3皮個球加起來共有9個,方程怎么列?得到χ+3=9
學生自己先列出方程,然后指名回答。
【板書:χ+3=9】
如何解方程?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個皮球,也就是求等于什么,我們該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來求出方程的解呢?
(2)出示第67頁分析圖示,學生觀察圖示,交流想法。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解方程的過程:
(3)為什么方程兩邊同時減去3,而不是別的數?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因為,兩邊減去3以后,左邊剛好剩下一個χ,這樣,右邊就剛好是χ的值。因此,解方程說得實際一點就是通過等式的變換,如何使方程的一邊只剩下一個χ即可。
追問:χ=6帶不帶單位呢?讓學生明白χ在這里只代表一個數值,因此不帶單位。
(4)如何檢驗χ=6是不是正確的答案?引導學生學習檢驗方程的解得方法,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板書】:
小結:通過剛才解方程的過程,我們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減去一個相同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可以幫助我們解方程。
【注意】:在書寫的過程中寫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遞等式。
(5)認識、區別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①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剛才,χ=6就是方程χ+3=9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剛才,想出辦法求出χ+3=9的過程就是解方程。
【板書】: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這兩個概念說起來差不多,但它們的意義卻大不相同,它們之間的有何不同?
在小組內議一議,明確,方程的解是一個具體的值,而解方程是一個求解的過程。
③剛才我們把χ=6代入方程中,得到方程左邊=右邊,說明χ=6是方程χ+3=9的解。
8.2.2教學教材第68頁例2。
(1)利用等式不變的規律,我們再來解一個方程。
出示例2:解方程3χ=18
怎樣才能求到1個χ是多少呢?
觀察示意圖,互相討論,指名回答。
在方程兩邊同時除以3,得到χ=6。
讓學生打開書68頁,把例2中的解題過程補充完整。
為什么兩邊同時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數呢?
兩邊同時除以3,剛好把左邊變成1個χ。
使學生明確:在方程的兩邊同時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方程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2)組織學生動手檢驗。
(3)這是我們解方程常用的兩種方法,想不想用它們來試一試呢?
8.2.3教學教材第68頁例3。
(1)出示:解方程20-χ=9
(2)指名學生板演,解出方程20-χ=9的解。
(3)交流歸納解方程的方法。
(4)小結:等式兩邊加上相同的式子,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3、深化理解,拓展應用。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10
一、說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比較小數的大小。比較小數的大小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本節課旨在讓學生對小數有進一步的認識,掌握小數的比較方法,并在有趣的數學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特別提倡所學數學內容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本單元的主題是初步的認識小數,小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趯滩牡恼J識以及對編寫者意圖的理解,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我將本課設計如下:
1.掌握比較小數的大小的方法,能夠用符號表示小數的&39;大小。
2.感受小數的意義,發展數感,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活動中培養獲取、提煉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本節課的活動重點是比較小數的大小的方法,活動難點是熟練掌握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活動的準備材料有:多媒體等。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币虼嗽诒竟澱n的教學中,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大膽探索通過“數學實踐活動”這種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同時,我將教材中較枯燥的數學問題轉化成形象生動、貼近學生實際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會、理解并掌握知識,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
三、說過程設計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實踐活動”的教學建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與學法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活動過程設計如下,具體包括以下四個環節:
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復習導入,探索新知
比較大小,應用知識
總結回顧,解決問題
下面我就這四個活動過程做具體的闡述: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男同學都喜歡跳遠這項體育活動,體育組<王>老師給男同學測跳遠為引子,針對學生爭強好勝的心里特點,跳遠成績排名引入新題。這一環節的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
(二)復習導入,探索新知
本環節主要通過復習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導入小數的大小的比較。
(1)出示幾道練習題,請學生回答,說說你是怎么比較的。
(2)總結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三)比較大小,應用新知
本環節的設計主要是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入手,通過列舉四種物品不同的價格進行比較,其中包含三個知識點,即整數部分的比較,小數部分十分位上數的比較,百分位上數的比較,從而總結出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教師給學生創設了實實在在的探究空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最后得出比較方法,初步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了探究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提高繼續探索的興趣。
(四)總結回顧,解決問題
本環節主要是做一些練習題,回過頭來解決開始設計的問題:男同學跳遠成績的排名。這樣能使新知識學以志用。
在本節課即將結束時,進行總結,問學生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師生共同總結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最后的總結與交流,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反思和總結一節課的收獲和體會引導學生思考并初步嘗試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從而提升數學學習的實際價值。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1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六年級上冊第2~3頁。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會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通過形式多樣的游戲與練習,讓學生熟練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發展其空間觀念,初步體會到數行結合的思想,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確定位置的全過程,從而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一、從實際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景中用數對確定位置
1.談話引入。
今天有這么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同學們歡迎嗎?
老師們都很想認識你們。咱們先來給他們介紹一下我們班的班長,可以嗎?
2.合作交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長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寫或畫在紙上。
匯報:班長的位置在第4組的第三個,他在從右邊數第二組的第三排…
哪個小組也用語言描述出了班長的位置?
請班長起立,他們的描述準確嗎?
剛才同學們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長的位置,有的同學說第幾組,第幾行,第幾排……)
看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組、排、行、等多種方式,還可以從不同的方位來描述物體的位置。為了我們在確定位置的時候語言達成一致,一般規定:豎排叫列,橫排叫行。
板書:列行
老師左手起第一組就是第一列…,橫排就是第一行…
班長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還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嗎?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12
《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起始課.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特別是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數與分數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它的意義與分數又有所不同。學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才能正確地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
六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也具備了初步的自學能力,因此,如何激活學生的相關經驗,適時進行數學化,讓學生完成百分數意義的建構,是本課教學的關鍵。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依據課標要求及學生實際,確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知道百分數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了解百分數和分數在意義上的區別,并能正確熟練地讀寫百分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思考、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讓學生經歷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概括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密切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能用數學語言描述和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借助生活經驗,通過生活實例來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數。
師:昨天我們進行了數學第二單元知識的測查,老師特別統計了一下這次考試的情況,請看:
數學第二單元知識測查情況:
90分以上的30人,占50%
80分以上的18人,占30%
70分以上的6人,占10%
60分以上的6人,占10%
師:你從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這次測查,90分以上的人數比較多。
生:我知道了70分和60分的人數一樣多。
師:在這條信息中出現了一種我們沒有學過的數,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數嗎?
生:百分數
師:在生活中,你們見過百分數嗎?請說一說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生1:我看到匯源果汁中,原果蔬汁含量100%
生2:我搜集到一件衣服的標簽,上面寫著:含棉60%
生3:社會書中寫著:
(師評:你們真是些細心的孩子!)
師:究竟什么才是百分數呢?下面讓我們共同來研究百分數。(板書課題:百分數)
[反思:本課教學前,我們剛剛進行一次數學測查,我抓住學生急于知道測查結果這一心理導入新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建構百分數的意義
師:老師這有一條信息:
出示:某小學六年級的100名學生中有三好學生17人
師:根據這條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六年級的三好學生人數占六年級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師: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17÷100=17/100
繼續出示:五年級的200名學生中有三好學生30人。
師: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能求出五年級的三好學生人數占五年級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師:列式
生:30÷200=3/20
師:同學們根據這兩條信息提出了問題,老師也想提一個問題,哪個年級的三好學生人數占的比率大呢?
生:六年級三好學生人數占的比率大。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把3/20通分后,變成15/100,這樣我就知道了六年級三好學生人數占的比率大。
師:像17/100、15/100這樣分母是100的分數就是百分數。(板書:分母是100)
師:17/100是表示誰是誰的17/100呢?
生:17/100是表示六年級三好學生人數占六年級總人數的一百分之十七。
師:15/100呢?
生:15/100表示五年級的三好學生人數占五年級總人數的一百分之十五。
師:它們都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
生:百分之幾。
師:像這樣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百分數還有兩個名字,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板書:百分數的意義)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你能用百分數的意義來說明我們班昨天測查的情況嗎?請小組同學互相交流。
匯報:
甲:50%是表示90分以上的學生占全班總人數的50%。
乙:30%是表示80分以上的學生占全班總人數的30%。
丙:10%是表示70分以上的學生占全班總人數的10%。
丁:10%是表示60分以上的學生占全班總人數的10%。
師:你還能用百分數的意義說明你課前搜集的百分數表示什么嗎?
生1:原果蔬汁含量100%,是表示原果蔬汁占匯源果汁飲料的10%。
生2:我搜集到這件衣服的標簽上面寫著:含棉60%,是表示棉的含量占這件衣服所需材料的60%。
生3:社會書中寫著:
師:運用百分數,有什么好處呢?
生:百分數便于比較數量的大小。
師:同學們已經知道了百分數的含義,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在寫百分數時,要用到一種特殊的符號,我想這部分知識大家通過自學就能學會
[反思:一環節的教學設計,我經過了反復的推敲,由完整地出示兩條信息,變為逐一出示信息,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具有發現數學問題、探索數學問題的能力。學生理解百分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為建構百分數的意義做了鋪墊。]
2、自學百分數的讀、寫法
師:請同學們看書第105頁,自學百分數的讀、寫法。
匯報:
生:我知道這種特殊的符號叫百分號。
生:寫百分數時,只要在分數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號就可以了。
師:在自學的過程中,你發現百分數與分數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了嗎?生1:我發現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小數。
生2:我發現百分數的分子在大于100時,不必把它化成帶分數。
生3:我發現百分數不用約分。
生4:我發現讀百分數與讀分母是100的分數也有點不同。讀百分數時讀作:百分之幾,而讀分母是100的分數時,卻要讀作一百分之幾。
(師評:同學們看書看得真仔細)
師:那么,百分數與分數是不是只有這些區別呢?
[反思:這一環節中,充分發揮了課本的示范作用,同時,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3、探究百分數與分數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師:請看:下列三句話中的分數,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數?哪些不能?
(1)修了一條路的3/5。
(2)楊樹的`棵數是松樹的1/4。
(3)一根繩長5/8米。
生:我認為3/5、1/4可以改成百分數,而5/8米不能改成百分數。因為百分數只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百分之幾的數,它不能表示具體的量。
師:你們同意他的看法嗎?
師:的確,百分數只能表示誰是誰的百分之幾,而不能表示具體的量這是百分數與分數的最大區別。
師:同學們對百分數已經有了很多認識,其實,百分數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下面,我們再看一看,百分數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反思: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出示信息:
(1)我國的耕地面積約占世界的7%。
(2)我國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這兩條信息,你想到什么?
生:看了這兩條信息,我知道了中國人多,而耕地面積少,所以我們要節約資源。
2、出示兩種衣服的標簽:A含棉100%B含棉75%
師:如果你是顧客,你會買哪一種,請說說你的想法。
生:我會買含棉100%的,因為它穿起來舒服。
生:我會買含棉75%的,因為它不縮水。
3、先讀出下列百分數,再用合適的百分數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車的速度是卡車速度的()
(2)六年一班有58人,今天全部出席,出席的人數占班級人數的()
(3)這次測驗,不及格人數只占總人數的()
(4)我班在植樹活動中栽了一些樹苗,成活的棵數占總棵數的(),死亡的棵數占總棵數的()。
師:你是怎樣選擇這些百分數填空的呢?
生:小汽車的速度要比卡車的快,所以小汽車的速度是卡車速度的120%。
生:六年一班的同學,今天全部出席,所以出席的人數占班級人數的100%
生:這次測驗,不及格人數只占總人數的2%,我是先看第(4)小題,因為樹苗除了成活的,就是死亡的,所以成活的棵數加上死亡的棵數應是100%,這樣,成活的棵數應占總棵數的90%,死亡的棵數應占總棵數的10%。
師:你們不僅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還很善于分析問題。
[反思:通過三道習題的設計,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滲透了德育教育.并對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的靈活性給予評價。]
(四)全課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生:我知道了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百分之幾的數,百分數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生:我知道了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小數。百分數的分子在大于100時,不必把它化成帶分數。百分數不用約分。
生:我知道了百分數只能表示誰是誰的百分之幾,而不能表示具體的量。
生:我知道了百分數便于比較,所以在生活中應用廣泛。
師:我們對百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后我們還將利用百分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實際問題。
(五)整體反思:
百分數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又為進一步學習百分數知識做好鋪墊。因此,本節課我做了精心的設計,并將我的教學設想應用于教學實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本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的探索提供條件。在初步感知百分數及建構百分數意義的過程中,精心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并讓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處理這些事實,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2、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在抽象出百分數的概念后,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3、充分發揮課本的作用,學生能看懂學會的,教師就放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百分數讀寫法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自學,不僅學會了百分數的讀寫,還通過觀察,發現了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即: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小數,百分數的分子大于分母時,不必化成帶分數,百分數的分子、分母不必約分。這些知識的獲得,是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判斷得出的結論,從中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簡單了解計算工具的發展,包括結繩計事等遠古計數方法、算籌的簡單知識、傳統計算工具——算盤,及其計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計算器、和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史。展示人類偉大的創造過程和聰明才智,體會到人們為了方便在計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愛科學、學科學的教育。
2.使學生知道計算器上的各個功能鍵的作用,會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計算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的作用。
【重點難點】
利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正確使用存儲運算鍵。
【教學策略】
1.計算工具的介紹可以結合第25頁的閱讀材料進行,使學生對計算工具的發展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2.算盤的介紹具有豐富的文化傳統教育因素,學生可事先查閱資料,介紹算盤的發展過程和曾經廣泛使用、對亞洲國家的影響等輝煌歷史。
3.介紹電子計算器時,重點在向學生介紹常用鍵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時,可利用學生手中的計算器,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各個功能鍵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計算,和存儲鍵如何使用等重難點時可運用電腦課件進行實際的演示。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師:這節課我們來上一節數學課。同學們都知道,數學總是離不開計算。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計算工具。(板書課題:計算工具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計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計算的工具?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介紹?
生可能會答:計算器、算盤……
設計意圖:學生課前通過預習,查找資料。課一開始即讓學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計算工具,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有重點的請學生介紹如繩結、算籌等使用的方法,從而進一步使學生體會計算工具發展的過程。
1.遠古計數:
師:看來同學們的知識都非常豐富,但有關計算工具的知識還遠不止這些,計算工具從古到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采集果實的勞動中,產生了計數的需要。人們就用什么來計數?(板書:遠古計數)
生回憶:手指、石子、結繩或在木棒上刻痕來計數。
2.算籌:
師:這種方法只能計數,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計數級是什么事情,人們開始想一些新的辦法來計數。這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計數方法——算籌。(出示課件)
(板書:算籌)
師:介紹算籌:我國古代人用算籌計算。算籌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體白板上展示。算籌是如何用來計數的。有數位,哪一位表示幾就用小棍來表示。一個豎棍就是1,二個就是2,五個就用一個橫棍來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盤:
師:后來我國勞動人民創造了算盤作為計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盤已經在我國廣泛使用。出示實物。
展示算盤:上面有兩顆珠子,每顆代表5,下面每顆珠子表示1。一檔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為我國古代是15進制?,F在是滿十進一。所以算盤后來游船到日本、朝鮮等國。進行了改進。就是老師手里的這個算盤。上面是1顆珠子。一檔表示多少?一檔表示10。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特別實用。他計算數目較大和數目較多的加減法,更為簡便。
4.計算器:
師:我們現在最常用的計算工具是哪一個?
生:計算器。
師:你在哪里見過計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場、早市計算菜的價錢。超市計算物品的價錢?!?學生介紹)
師:拿出你手中的計算器,同學們可以互相看一看,你們的計算器各部相同?因為根據各種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學專用的計算器,有最簡潔的計算器……但他們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設計意圖:展示學生手中的計算器,讓學生對計算器的大小、模樣、作用有初步的了解,為下一步具體學習計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礎。并引起探索的興趣。
5.電子計算機:
師:接下來科技又向前推進,人們又發明了什么?
生:電腦。微機。
師:電子計算機。(出示課件)
生看課件: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
師: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計算工具會更加先進。就等著在座的各位,你們這一代人去實現。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計算工具發展的演變史,認識算籌、各種算盤,了解算盤計數,讓學生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中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課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電子計算機,展示現代科技的發達。并引導學生,科技不會停滯,未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就等著你去發現,發明。
三、計算器的認識和使用
師: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使用計算器。拿出你們的計算器。你認識哪些功能鍵?他們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試試,琢磨琢磨。
生摸索,嘗試各個鍵子的作用,發現了就說出來。
師根據學生的發現,引導全體學生學習。跟著老師的指示嘗試。
師:還有date表示日期,老師剛才聽見有的計算器有聲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樂和聲音嗎?自己琢磨琢磨。
師:電腦展示各個功能鍵的名稱。邊出示,邊講解。
師:現在我們就來用你手中的計算器進行計算。嘗試一道加法:4468+1792=
生進行操作。然后說出結果,并說明輸入過程。先輸入4468,再輸入加號,輸入1792,再輸入等號。
結果就出現了。(師可用電腦課件實際演示計算過程。)
師:嘗試減法、乘法、除法和小數計算。32010-8925= 126×39= 312÷8=
6.34-4.7=
生進行操作,輸入數據,并說出計算結果。
師:計算綜合算式。復習運算順序。當計算6396÷(520-438)時,怎么辦?
生討論方法。可以用紙記錄下來,再接著算。可以……
師:我們來學習存儲運算鍵的使用。M+表示存儲數據,m-表示刪除數據,mr表示提取數據。我們來嘗試一下。輸入520-438,算出結果,輸入m+進行存儲,然后輸入6396÷,再輸入mr進行提取,輸入等號。
師:重新演示一遍,以鞏固。出示一道題目,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計算,并找一名同學到電腦上來演示。邊演示邊講解過程。
設計意圖:認識計算器,我選用自主探究法,讓學生自主了解計算器各個功能鍵的作用,并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運用計算器進行四則計算,探究計算規律,尤其是存儲功能鍵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難度。既培養學生觀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學生對待計算器的正確態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練習應用:
師:看來同學們都會使用計算器,那我們就借助計算器來做一個游戲好不好?
1.闖關游戲:
(游戲規則:1、以小組為單位,共闖兩關,兩關都過即為獲勝。2、每關開始以老師口令為準。)
2.尋找方法速算:
25×4×8= 13897×16×0= 99+199= 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計算工具,你還想了解哪些有關的知識?課下同學們可以到網頁中繼續去了解計算器的相關知識。
【板書設計】
計算工具的認識
1.遠古計數
2.籌算
3.算盤
4.計算器:m+存儲 m-刪除 mr提取
5.計算機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14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51~53頁化簡比 。
【教學目標】
1) 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
2) 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教學難點】
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課件
【教學設計】
教 學 過 程 教 學 過 程 說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動:哪一杯更甜?
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實驗活動:各小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實驗物品,動手調制蜂蜜水。
各小組選出代表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議一議哪個小組調制蜂蜜水更甜。
[課件出示]課本P51圖片,同時配上畫外音:
一個男同學說:我調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個女同學說:我調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師:他們倆調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請估一估,再試一試。
我們先分別寫出它們的比。
40:360
10:90
就這樣直接比較他們倆誰調制的蜂蜜水更甜還是有困難,用什么辦法來解決呢?請分組討論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結論:兩杯水一樣甜。
二?;啽取?/p>
分數可以約分,比也可以化簡。
0.7:0.8 :
師:剛才我們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整數與整數的比。現在請同學們先自己嘗試一下化簡小數與小數的比和分數與分數的比,然后請同學說一說是根據什么來化簡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書上試一試化簡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請學生獨立完成后,說說化簡比的方法,全班集體訂正。
三。課堂練習。
[課件出示]課本P52 第1題:連一連
在學生中開展比賽,鼓勵學生獨立完成。
[課件出示]課本P52 第2題:寫出各杯子中糖與水的質量比。
1)寫出四個杯子中糖和水的質量比。
2)這幾杯糖水有一樣甜的嗎?
3)還能寫出糖與糖水的質量比嗎?
[課件出示]課本P52 第3題:
(1)(2)題自己獨立完成;
(3)題投球命中率同學討論完成。
四、總結
師:同學們一起來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閱讀數學課本P51比的化簡。
我們是根據什么來化簡比的呢?
是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的。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什么時候需要化簡比?或者說我們用化簡比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五、獨立完成課本P53 第4題和第5題。
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動手調制蜂蜜水。通過調制蜂蜜水的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哪一杯更甜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
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學會化簡比的方法。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整數與整數的比。
這是小數與小數的比和分數與分數的比,還是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目的是讓學生在不同題目中鞏固化簡比的方法。
進一步鞏固化簡比的方法。
鞏固化簡比。
這幾杯糖水有一樣甜的嗎?這個問題需要化簡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確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實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較。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完成(1),(2)兩題的基礎上,在小組內討論完成(3)題,然后在班級交流每組的情況,從而讓學生明白判斷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15
《物體分類》一課,是“空間與圖形”有關教學內容的起始課,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描述幾何體。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本課預設的教學目標,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體驗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本課大部分教學時間都用來安排學生的操作活動,一年級學生還不具備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學習活動的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
因此,我在教學本課時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學生每一次活動前說好要求,做好示范,讓學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2、學生回答時要求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指名讓學生說說你聽懂了什么。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與專家交流后我也對本節課有了進一步的思考,雖然我在教學時注意關注了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教學,但是還沒有真正的將以學生為主體落實到心里,如:
1、猜一猜的游戲因為時間的原因,我想要完成計定的任務,所以只是找兩個同學做了一下,沒有讓全體學生都去參與,使學生失去了再次感知想像的機會,我想如果能重上這節課,我會真正的將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讓學生去玩一玩。
2、在區別長方體和正方體時,當學生提出翻一面來比時,由于我沒有理解學生的意思,所以沒有抓這個閃光點,如果當時我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解釋一下,這將是一個多好的生成。
3、評價方式沒有更多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想的是我要獎給學生什么,我的.喜歡就是學生應遵守的。課后專家們關于評價提出了建議,身體的語言是一種發自于情感的評價,勝過小紅花這樣物質的獎勵,評價是可以延續的。
雖然這節課已經成為時間長河中的一個小沙粒,但他留給我的思考卻會一直督促我不斷探索前進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1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經歷探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情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分列和行的順序。
教學準備:投影儀、本班學生座位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初步感知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能介紹自己座位所處的位置嗎?
學生介紹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兩種:
(1)用“第幾組第幾個”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來描述。讓學生先說說
2、我們全班有48名同學,但大部分的同學老師都不認識,如果我要請你們當中的某一位同學發言,你們能幫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簡單又準確嗎?
3、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出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來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學例1(出示本班學生座位圖)
(1)如果老師用第二列第三行來表示__同學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自己的位置嗎?
學生對照座位圖初步感知,說出自己的位置。個別匯報,集體訂正。
(2)學生練習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注意強調先說列后說行)
(3)教學寫法:__同學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們可以這樣表示:(2,3)。按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寫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嗎?(學生把自己的位置寫在練習本上,指名回答)
2、小結例1:
(1)確定一個同學的位置,用了幾個數據?(2個)
(2)我們習慣先說列,后說行,所以第一個數據表示列,第二個數據表示行。如果這兩個數據的順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較(2,3)與(3,2)的不同。
{在比較中發現不同之處,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對的更深了解。}
3、練習:
(1)教師念出班上某個同學的名字,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他的準確位置。
(2)生活中還有哪里時候需要確定位置,說說它們確定位置的方法。
(電__里的座位、地球儀上的經緯度、我國古代圍棋等。)
{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當堂測評
教師課件出示,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評比糾錯。
{做到兵強兵、兵練兵。}
四、課堂總結
我們今天學了哪些內容?你覺得自己掌握的情況如何?還有什么不懂的?
{讓學生說出,了解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17
教學目標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義及性質.
2.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教學重點
整理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
教學難點
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斷及應用.
教學步驟
一、基本訓練.
43-27
5.65+0.5 4.8÷0.4 1.25÷ 100×1%
0.25×40 2-
二、歸納整理.
(一)比和比例的意義及性質.
1.回憶所學知識,填寫表格【演示課件“比和比例”】
2.分組討論:
比和分數、除法有什么聯系?
比的基本性質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呢?
3.總結幾種比的化簡方法.【繼續演示課件“比和比例”】
比
前項
∶(比號)
后項
比值
除法
分數
(1)整數比化簡,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
(2)小數比化簡,一般是把前項、后項的小數點向右移動相同的位數(位數不夠補零),使它成為整數比,再用第一種方法化簡.
(3)分數比化簡,一般先把比的前項、后項同時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使它成為整數比,再用第一種方法化簡.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簡,求出比值后再寫成比的形式.
解比例:12 :x=8 :2
4.鞏固練習.
(1)李師傅昨天6小時做了72個零件,今天8小時做了96個零件.寫出李師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個數的比和所用時間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2)甲數除以乙數的商是1.4,甲數和乙數的比是多少?
(3)解比例: ∶ =8∶2
(二)求比值和化簡比.【繼續演示課件“比和比例”】
1.求比值:4∶
化簡比:4∶
2.比較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別.
一般方法
結果
求比值
根據比值的意義,用前項除以后項
是一個商,可以是整數、小數或分數
化簡比
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把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
是一個比,它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
3.鞏固練習.
(1)求比值.
45∶72 ∶3
(2)化簡比.
∶ 0.7∶0.25
(三)比例尺.【繼續演示課件“比和比例”】
1.出示中國地圖.
教師提問:
(1)這幅地圖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 )
(2)什么叫做比例尺?這個比例尺的含義是什么?(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6000000倍)
(3)比例尺除了寫成 ,以外,還可以怎樣表示?
2.鞏固練習.
在一幅地圖上,用3厘米長的線段表示實際距離900千米.這幅地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在這幅圖上量得A、B兩地的距離是2.5厘米,A、B兩地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一條長48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這幅地圖上是多少厘米?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繼續演示課件“比和比例”】
1.回憶正、反比例意義.
2.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收入一定,支出和結余
②出米率一定,稻谷的重量和大米的重量.
③圓柱的側面積一定,它的底面周長和高.
(2)木料總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數這三種量
當( )一定時,( )和( )成正比例;
當( )一定時,( )和( )成正比例;
當( )一定時,( )和( )成反比例.
(3)如果 =8 , 和 成( )比例.
如果 = , 和 成( )比例.
(4)在一幅地圖上,比例尺一定,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通過這節課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不清楚的
問題?
四、課堂練習.
1.填空.
(l)根據右面的線段圖,寫出下面的比.
①甲數與乙數的比是( ). 甲數:
②乙數與甲數的比是( ). 乙數:
③甲數與甲乙兩數和的.比是( ).
④乙數與甲乙兩數和的比是( ).
(2)( )24= =24 ∶( )=( )%.
(3) ∶6的比值是( ).如果前項乘上3,要使比值不變,后項應該( ).如果前項和后項都除以2,比值是( ).
(4)把(1噸):(250千克)化成最簡整數比是( ),它的比值是( ).
(5) 與3.6的最簡整數比是( ),比值是( ).
(6)如果a×3=b×5,那么a∶b=( )∶( ).
(7)如果a∶4=0.2∶7,那么a=( ).
(8)把線段比例尺 改寫成數值比例尺是( ).
(9)甲數乙數的比是4∶5,甲數就是乙數的( ).
(10)甲數的 等于乙數的 ,甲乙兩數的比是( ).
2.選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 )里.
(1)1克藥放入100克水中,藥與藥水的比是( ).
①1∶99 ②1∶100 ③1∶101 ④100∶101
(2)一項工程,甲隊單獨做要10天,乙隊單獨做要8天.甲隊和乙隊工作效率的最簡整數比是( ).
①10∶8 ② 5∶4 ③4、∶5 ④ ∶
(3)在下面各比中,與 ∶ 能組成比例的是( ).
①4∶3 ②3∶4 ③ ∶3 ④ ∶
(4)有一無,某班的出勤率是90%,出勤人數和缺勤人數的比是( ).
①9∶10 ②10∶9 ③1∶9 ④9∶1
(5)在一幅地圖上用1厘米的線段表示5千米的實際距離,這幅地圖的比例尺是( ).
①1∶5 ②1∶5000 ③1∶500000
(6)用3、5、9、15這四個數組成的比例式是( ).
①15∶3=5∶9 ②3∶15 ③15∶9=5∶3 ④9∶3=5∶15
(7)在比例尺 的地圖上,2厘米表示( ).
①0.4千米 ②4千米 ③40千米
(8)大小兩圓半徑的比是3∶2,它們的面積的比是( ).
①3∶2 ②6∶4 ③9∶4
五、布置作業 .
1.化簡下面各比.
0.12∶56 ∶
2.寫出兩個比值都是3的比,并組成比例
3.寫出一個比例,使它兩個內項的積是12.
4.如圖是用1∶20的比例尺畫的一個機器零件的截面圖,量出圖中兩個圓的半徑,并計算這個零件截面的實際面積.
六、板書設計
比和比例
小學教案數學教案模板篇18
教學目的:
1.進一步復習億以內數的數位順序表。
2.進一步復習鞏固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比較大小,省略億、萬后面的數。
3.結合練習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進一步復習鞏固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省略億、萬后面的數。
教學關鍵:以練習的方式來鞏固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數位順序表
1.讓學生回憶一下億以內數的數位,并指名同學背誦。
2.在黑板上掛數位順序表,問:你們還記得如何分級嗎?
生:從個位到千位為個級,萬位到千萬位為萬級。
3.師:個級表示有幾個什么?萬級表示有幾個什么?億級表示有幾個什么?
4.師:我們還知道每兩個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5.講評練習有關這方面的練習。
二、復習億以內數的讀法
1.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億以內數的讀法,那么在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問題?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級,用逗號或虛線隔開,從高位往低位讀起。
2.億級、萬級和個級的讀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2136(四千零五萬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3005(一千零八十四億三千零五萬兩千零一十九)
師:億級多了一個億字,萬級多了一個萬字。
3.復習中間和末尾有零的讀法。
①每一級的末尾有零。
如:7890000讀作:七百八十九萬
4500000000讀作:四十五億
師:每一級末尾的零都不讀。
②中間和末尾有零的情況。
如:40052136讀作:四千零五萬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08710532一千四百三十五億零八百七十一萬零五百三十二
師: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讀?
生:每一級前面和中間的零都要讀。
師:中間兩個零或多個零要怎樣讀呢?
生:都只讀一個零。
4.請同學把讀法的法則在總結一遍,然后全班讀一遍加深印象。
三、復習億以內數的寫法
1.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億以內數和億以上數的寫法,那么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問題?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斷位是那一位,從位寫到最低位。
七千萬零五百(70000500)
2.師:每一級的末尾沒有單位時該怎么辦?誰舉一個例子。
生:每一級的末尾沒有單位時應該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萬(5210000)
3.師:是不是讀零的地方都寫一個零?七千萬零五十。(70000050)
生:要對準數位一位一位往下寫,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寫0占位。如:六百萬八千(6008000)
4.請同學總結寫法,個別請,這里比較簡單,可以請中等的學生回答。
四、比較大小
師:在比較大小的時候,我門應該怎么做?第一步?有幾種情況?
生:第一步分級。
師:如果數位相同和不同怎么辦?
看題目:208090>200809
生:數位相同時,要從位比較,如果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為止。
生肯定,如果學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請同學補充。
如:1900<2萬
師:如果碰到這樣的數時,應該怎么辦?
生:可以先把2萬化成阿拉伯數字。
師:然后在按照比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生:數位不同,只要看數位多的數,那個數就大。
五、省略“億”“萬”后面的尾數
1.整億整萬的數。
如:4700000=470萬12700000000=127億
師:這樣的數要怎樣省略?
生:整萬的數要省略四個零,后面加一個萬字,整億的數要省略億后面的八個零,加一個億字。
2.求近似數
如:12924800≈1292萬272000000≈3億3507200000≈35億
師:求近似數要怎么求?
生:省略萬后面的尾數要看千位上的數,然后省略后面的數,加一個萬字。
省略億后面的尾數要看千萬位上的數,然后省略后面的數,加一個億字。
在這里要重點強調整數和近似數是不同的,要注意符號。
六、總結
讓學生自己總結,然后回去好好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