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好的教案應該考慮所需教具的準備,如教學用具、實驗器材、多媒體設備等,以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如何寫出優秀的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1

一、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三、小結

四、作業布置:完成練習冊。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2

陋室銘教案設計

教材分析

《陋室銘》是一篇語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間住的簡易的房子,作者為它作銘,托物言志,主要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抱負和志向和情操。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翻譯全文。

2、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理解“銘”這種文體,學習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學習,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實詞。

2、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問題導入法

2、誦讀教學法

3、合作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A、假設有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說一輩子違背良心話,做盡傷天害理的事;B、有一間簡陋的屋子,那里風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選擇哪個呢?(學生回答:選擇B,因為??)

很好,你的選擇與一位詩人一樣,他是唐代劉禹錫。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很出名。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陋室銘》吧?。ò鍟}目)

適時解題目: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那么“銘”怎樣理解?請一個同學讀書下注釋,了解“銘”的特點: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作者在什么樣情況寫下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1、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劉夢得文集》。

2、背景

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當時他熱心幫助一個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對宦官勢力。失敗后,他被貶到安徽和州縣做了一名小官。按規定,他應得到三間三廂的房子。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故意刁難。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對大江居的三間毛屋。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非常快樂,于是就寫下了《陋室銘》表達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負。

三、誦讀課文并翻譯

讀一讀:

1、學生自讀,標出難讀的字詞。

2、教師范讀,學生注意字音和節奏。

3、學生齊讀,讀出感情。

翻譯全文:

1、學生合作翻譯。

2、教師點撥重點字詞:

名:動詞,出名

靈:靈驗,神奇。

斯:指示代詞,此:這。惟:只。

馨:這里指品德高尚。上:長到,蔓到。

鴻儒:知識淵博的大學者。鴻:通“洪”,大。

白?。浩矫?,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調:彈奏。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用泥金書寫的佛經。

絲竹: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案牘:官府的公文。

勞: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四、分析課文、品析語句

1、提問: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樣來描寫陋室?

(1)陋室的環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在我們的眼中臺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很久沒有人住過,補修過,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簡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寫環境采用什么修辭方法呢?

回答:對偶、擬人。

教師講解:“上、入”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么;“草”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干些什么。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這樣,我們就不覺陋室的環境凄涼、荒蕪,而感覺一種生機盎然、春意正濃的幽雅的環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陋室的環境――清幽(板書)

(3)過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在這個陋室里.常與學識淵博、才華出眾,

高談闊論的人交往。

適時提問:為什么要寫這些人?

教師講解:因為通過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這兩句在于襯托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學(板書)

(4)過渡:當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回答:“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說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梢钥闯鲎髡呱钋槿ぬ竦e適、安貧樂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貧樂道(板書)

(5)作者明明在贊頌自己的陋室不陋,為什么又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教師講解:諸葛廬、子云亭都是最簡陋的屋子。諸葛亮是政治家、揚雄是西漢的文學家。雖然他們居住的房屋很簡陋,但由于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房屋聞名天下。作者用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說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證明我也要像諸葛亮、揚雄一樣從政治上,文學上干一番事業被后人所敬仰。已隱含著自己遠大的志向。

人生抱負、志向遠大(板書)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這句話是一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類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態度正如孔子一樣安貧樂道。陋室不陋,關鍵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強調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簡陋。

總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寫的是陋室,為什么開頭卻先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對陋室的吟詠。

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的方法叫“起興”。

課堂小結:作者先運用起興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龍”引出“德馨”,點出文章中心;再運用類比,將自己的陋室和諸葛廬、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諸葛亮、楊雄相提并論,陋室才見其不陋。

這種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的這種寫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業布置

1、背誦并默寫課文。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3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學會生字,能正確讀寫“卜算子、詠梅”等詞語。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情感目標:了解詞的大意,感悟__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謙遜的作風。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具準備:投影儀

教學過程一、導入同學們,是誰領我們打倒欺壓人們窮苦人民的的敵人,建立了我們偉大的新中國?是主席,__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你們都了解關于他的哪些知識?今天,我們學習《卜算子詠梅》這首詞,讓我們通過對詩詞的學習,走近__,了解他偉大的胸懷,學習他偉大的思想。二、自學生字,新詞,并且試著熟讀詩詞學生自由組成小組學習、交流設計意圖在了解詩詞大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膳湟欢我魳啡纭洞禾斓墓适隆?/p>

教學過程三、握生字與詞語、盡量結合詩句的意思談。

四、理解詩句的意思1、交流第一段:風雨剛剛把春天送回來,飛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來到。已經是冰封雪凍最寒冷的時刻,懸崖邊上還盛開著俏麗的梅花。2、指導感情朗讀這一部分3、同學們自己或者小組準備第二段詩詞解釋:梅花雖然美麗,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為了向人們報告春天到來的信息。等到百花盛開的時候,她將感到無比欣慰。4、指導朗讀

五、思考課后練習2,你能說出從這兩句詩中,可以看出梅花怎樣的品格嗎?討論:梅花的特點——凌寒獨放、俏不爭春、樂觀謙虛來討論交流,領悟__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與開闊的胸襟,從而滿含激昂贊嘆之情讀出梅的風姿,梅的品格。

六、感情朗讀、背誦總結這首詞是__讀了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同題詞后寫的。陸游的原詞是他堅貞不屈的品格的寫照。這兩首詞,雖然寫的都是梅花,但由于__和陸游所處的時代不同,性格不同,經歷不同,審美情趣不同,所以詞的思想內涵也就明顯的不同感悟__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謙遜的作風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贊頌的梅花不畏艱難險阻、凌寒獨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在讀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板書:卜算子詠梅__不畏嚴寒不講個人得失昂揚向上

《卜算子·詠梅》原文譯文

卜算子⑴·詠梅

驛外斷橋邊⑵,寂寞開無主⑶。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⑷。

無意苦爭春⑸,一任群芳妒⑹。零落成泥碾作塵⑺,只有香如故⑻。

注釋

⑴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

⑵驛(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驛,驛站,供驛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專用建筑。斷橋:殘破的橋。一說“斷”通“籪”,籪橋乃是古時在為攔河捕魚蟹而設籪之處所建之橋。

⑶無主:自生自滅,無人照管和玩賞。

⑷更:又,再。著(zhuó):同“著”,遭受,承受。

⑸苦:盡力,竭力。爭春:與百花爭奇斗艷。

⑹一任:全任,完全聽憑。群芳:群花,這里借指茍且偷安的主和派。

⑺碾(niǎn):軋爛,壓碎。作塵:化作灰土。

⑻香如故:香氣依舊存在。故:指花開時。

譯文

寂寞無主的幽梅,在驛館外斷橋邊開放。已是日落黃昏,她正獨自憂愁感傷,一陣陣凄風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領春芳,聽任百花群艷心懷妒忌將她中傷。縱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塵泥,清芬卻永留世上

《卜算子·詠梅》教學反思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朗讀指導可在學生基本了解詞意、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進行。指導的基本方式是: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試讀——示范指導——再練讀——再試讀。還可以創設情境,如展示圖片、配上激昂歡快的樂曲等,使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詞的朗讀與古詩略有不同,同樣講究節奏與韻律,但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更加連貫,上下闋之間停頓略長一些,注重意境的營造。這首詞在語言形式上接近現代漢語,便于朗讀時情感的醞釀與抒發。教師可啟發學生講一講詞的大意,對講錯的地方,師生互相補充修正。在讀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課后延伸: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把詩詞朗誦用錄音機錄下來,同學之間相互欣賞,激發學生誦讀和積累__詩詞的興趣。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掌握文中出現的陌生字詞,達到會讀、會寫、會用。

3、能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文章理解上的疑難,培養學生問題能力。

4、學習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朗讀品味,把握細節,沉浸感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入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建立樸素的階段意識,熱愛勞動人民。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作者通過細節、日常生活點滴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2、感悟平凡生活中魯迅之真實而又豐富細膩的心靈世界。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1課時

一、新課導入

魯迅筆下的長媽媽是一個怎樣的人?她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卻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她懂得吉利文化,熟悉避諱修辭,珍惜勞動成果,講究自身形象。她既是一個對孩子傾注一片心血的母親,又是一個生活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所以,文學泰斗魯迅對她傾注一片深情。請隨我一同走近《阿長與〈山海經〉》。

二、資料助讀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濒斞敢簧谖膶W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樸實感人。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其中《阿長與山海經》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

三、初步感知

1、生字注音。

駭(hài)孤孀(shuāng)擄(lǔ)惶(huáng)急頸(jǐng)悚(sǒng)瘡疤(chuāngbā)詰問(jié)渴慕(mù)疏(shū)懶

霹靂(pīlì)璣(jī)懼憚(dàn)矩(jǔ)懿(yì)灸(jiǔ)

2、生詞注解。

惶急:恐懼著急。

詰問:追問,責問。

懼憚:害怕,畏懼。

渴慕:迫切地羨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瘡疤:瘡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處、短處或隱私。

震悚:因恐懼而顫動。

情有可原:從情理上可以原諒。

霹靂:云和地面之間發生的一種強烈雷電現象。這里指作者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臉色像泥土一樣,形容極端驚恐。

深不可測:深得難以測量。比喻對人或事物的情況捉摸不透。

3、整體感知。

(1)《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通過對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保姆長媽媽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懷念之情。

(2)作者的感情變化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下面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話概括出這些事情。

明確:一共寫了七件事。

①常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

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⑤講長毛攻城時護城

⑥謀害我的隱鼠

⑦為我買《山海經》

四、合作探究

1、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元旦除夕吃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

這些規矩寄托著長媽媽善良真誠的愿望,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

2、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你想到了什么?

使人想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

3、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經過,請復述買書的起因、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里看到過,后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第2課時

一、復習導入

作者通過對阿長稱呼的由來,有不良習慣,會煩瑣規矩,講“長毛”故事,買《山海經》等事情的回憶,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地位低下、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點迷信、淳樸無知,但熱情善良、關心孩子的長媽媽形象,課文重點寫了買《山海經》一事,這件事作者是怎樣敘述的呢?

二、合作探究

(一)走進文本

1、探究重點情節

精讀買《山海經》一節,即18~28語段,思考并討論下列問題。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么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敝赃@樣想,是因為阿長不識字,沒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經》是怎樣的一部書,更何況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

(2)當阿長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的反應是“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說明“我”聽到以后很震驚,很激動,也因此對她“發生新的敬意了”。

(3)“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睘槭裁凑f“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因為這件事“別人不肯做”,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熱心;別人也“不能做”,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誰能像阿長這么給“我”操心費事,況且阿長不識字,居然買來了。所以說,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4)“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睘槭裁催@么說?

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給“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驚,讓“我”產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二)探究情感變化

學生默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1、文章中“我”對長媽媽的感情是始終如一的嗎?如果不是,說說前后有何變化。

憎惡—討厭—不耐煩—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產生新的敬意—感激不盡。文章就是以我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全文的。

2、課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寫他如何“惡”“討厭”阿長,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什么樣的感情?

課文前半部分,作者寫她“憎惡”“討厭”阿長,后半部分寫因有讓大炮放不出來的“偉大的神力”和買回“我”渴慕的《山海經》而敬她,抒發出一種深沉的懷念之情。在充滿貶義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與懷念,有形諸文字和隱在敘事之中雙重色彩。魯迅是以兒時的心態回憶阿長的,又是以寫作時的眼光去觀照自己的兒時和阿長的。采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

3、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體現在哪一句上?

最后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表達了作者對阿長的深切懷念之情。它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托著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愿。這時的長媽媽,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蕩在我們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4、精讀課文,用以下句式說話:

“讀文章片斷,我認識到長媽媽是個的勞動婦女?!备鶕銓φn文的理解,可以從人物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方面說。

阿長是一個黃胖而矮的人;阿長是一個連姓名都沒有的人;阿長是一個喜歡切切察察的人;阿長是一個不許我走動的人;阿長是一個迷信的人;阿長是一個善良的人;阿長是一個具有偉大神力的人。

三、課堂小結

文章自始至終就一直在刻畫長媽媽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她“不許我走動”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曬褲子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道理及后來買《山海經》都充分體現出來。所以她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于助人、關心愛護孩子;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點,但更有著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后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四、板書設計

饒舌多事善良

不拘小節真誠

迷信淳樸欲揚先抑

無知熱情

樂于助人

厭煩(喜愛、感激、崇敬)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銘”“說”這兩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達高潔志趣。

3.學習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教學過程:

第1課時《陋室銘》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的諸多文化遺跡當中,有很多帝王將相的宮府宅邸,它們或者以豪華氣派讓人驚嘆不已,或者以設計精巧讓人流連忘返。但有一處居所,它既小且陋,卻因主人的一篇銘文而傳頌千載。這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下面讓我們學習《陋室銘》,一起走進“陋室”,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有“詩豪”之稱。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后,多次被貶。本篇是他被貶后寫的。

2.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銘”,原來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發展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押韻,內容上多有頌揚或鑒戒之意。陋室,即簡陋的房子?!奥毅憽本褪峭ㄟ^對陋室的描繪和議論表達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標導學二:分類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解答。

2.聽錄音,學生小聲跟讀并找出韻腳。

明確:名、靈、青、丁、經、形、亭。

3.自主學習。結合工具書和注釋,初步疏通文句,將自己不理解的詞句標出。

(1)一詞多義

之無絲竹之亂耳(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何陋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2)詞類活用

①有仙則名(名詞作動詞,出名,有名)

②無絲竹之亂耳(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擾亂)

③無案牘之勞形(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勞累)

④苔痕上階綠(方位名詞作動詞,長到)

4.翻譯課文。

目標導學三:品味剖析,領悟意境

1.課文名為《陋室銘》,為何結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這是否矛盾?

明確:不矛盾。題目中的“陋”是書房的形陋。而結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簡陋,緊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這雖是陋室,但作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2.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明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翱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脫俗,反映出室主人不為瑣事縈懷的心態。從居室環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三個方面寫陋室不“陋”。

3.文章主旨至“無案牘之勞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明確:這是作者向深處開拓主題。采用類比,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們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揚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賢的抱負和志趣。

4.文章起筆寫山水似乎與陋室不相干,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古代傳說中,山中有神仙,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龍,這水就是靈水。作者在這里運用類比的手法,意在說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靈不在于深而在于龍,那么室之陋與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華富貴,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文章先用山水起筆,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寫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教師總結: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巴小钡膶ο笫恰笆摇?,表現的是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淡泊名利、安貧樂道、重視自身修養的志趣。

目標導學四:寫作嘗試,拓展遷移

1.為進一步體會中國文人那種超脫紅塵的寧靜和寵辱不驚的恬靜坦然,可推薦學生閱讀以下篇目:陶淵明的《飲酒》、梁實秋的《雅舍》、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

2.仿寫一篇銘。

示例一:

交友銘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則靈。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難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處事有默契??梢酝溃不茧y。無爭吵之亂耳,無猜忌之勞形。戰國廉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奧運銘

國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參與就行。斯是奧運,眾星如云。隊員現絕技,教練出奇兵。場上爭金牌,場下敘友情??梢云萍o錄,論輸贏。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東方雄獅怒,西方蒼鷹鳴。國人云:看我奧運。

三、板書設計

陋室銘設喻引題山水陋室

仙龍德馨

陋室不陋環境幽靜

交往風雅

情趣高雅

古賢自喻反問點題托物言志安貧樂道

高潔傲岸

第2課時《愛蓮說》

一、導入新課

荷花也稱蓮花,它一直是中國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也是歷來為文人墨客所稱頌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分別抒發了詩人不同的感情。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則抒寫了滿湖荷花帶給人們的無盡喜悅。而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余丈寬的池塘種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贊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說》。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熟悉文體

1.了解作者。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謚號元,北宋哲學家,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

2.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于論說文的范疇。它往往帶有某些雜文雜感的性質??梢哉f明或敘述事物,也可以議論和抒發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說明道理。

目標導學二:朗讀課文,分類積累

1.學生自讀課文,勾畫出難讀的字和難解的詞句。

2.讀準下面的字音。

頤(yí)蕃(fán)淤(yū)濯(zhuó)漣(lián)褻(xiè)鮮(xiǎn)

3.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聽,指出這名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4.自主學習,結合工具書和注釋初步疏通文句。

(1)古今異義

亭亭凈植(古義:豎立;今義:種植)

(2)一詞多義

之水陸草木之花(結構助詞,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遠香遠益清(遠播)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遠遠地)

清濯清漣而不妖(形容詞,清澈)

香遠益清(形容詞,清幽)

(3)詞類活用

①不蔓不枝(名詞用作動詞,生藤蔓;生枝莖)

②香遠益清(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

(4)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詞“于”)

②判斷句。如: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也”表判斷)

目標導學三:理解內容,把握寫法

1.在作者看來,蓮花有什么可愛之處呢?試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

明確:蓮花的可愛之處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上述可愛之處,突出了蓮花的哪些特點呢?

明確:這個長句,從生長的環境方面,寫出了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漣而不妖”的莊重;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出了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氣質方面寫出了蓮“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3.我們知道了作者之所以愛蓮,不僅因為蓮花的姿態美麗,更是因為蓮花的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來朗讀這一個長句呢?

明確:敬佩、贊美之情。

4.師生共同朗讀這一長句,要讀出敬佩、贊美之情。

5.前面我們說過“說”這種文體偏重于議論,那么《愛蓮說》這篇課文,哪一段偏重于議論呢?請找出直接議論蓮的句子。

明確:第二自然段對菊花、牡丹做出評論,表明愛憎。直接議論蓮的句子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6.君子是怎么樣的人?作者將蓮比作君子,意在說明什么?

明確: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蓮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見他贊美蓮花的根本目的是贊美具有蓮花一樣的高尚品德的人。這種寫法叫作“托物言志”?!吧?,花之君子者也”這句話是全文的核心句。

7.文題是《愛蓮說》,而文中卻三次提到“菊”“牡丹”,這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襯托。第一次襯托,表現作者自己獨愛蓮花,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顯出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表現作者對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8.“噫”是一個嘆詞,表示感慨,引領下文對不同愛花人的品評。這三句話在朗讀時語氣應如何把握?(明確后齊讀這三句)

明確:第一、二句讀出感嘆的語氣。第三句要讀出嘲諷的語氣。

9.齊讀全文。要求語氣舒緩,抑揚頓挫,富有感情。

目標導學四:拓展延伸,個性表達

1.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愛蓮說》中的哪一句,并談談自己對這一句的理解。

2.將《陋室銘》與《愛蓮說》自讀一遍,比較兩者的異同。

明確:主題上,兩文都表現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稅凵徴f》一文表達的是在污濁的塵世間保持自己清白節操的志向,《陋室銘》一文流露的則是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立意上,兩文均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稅凵徴f》一文通過正面贊美蓮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高潔情操,《陋室銘》一文則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來突出“德馨”。表達上,都采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式?!稅凵徴f》一文對“蓮”進行人格化的描寫,《陋室銘》一文則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的高雅風度,表達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三、板書設計

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托物言志)

可取之處在學習方式上,注重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輔以教師的點撥。從教法上看,讀的方法靈活多樣,有范讀、跟讀、齊讀、領讀等,充分體現讀的特色,并能將傳統的誦讀法與現代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問題的設計上,體現了小梯度。板書設計簡要概括,對文章的重難點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不足之處沒有檢查、督促學生對課文進行預習,因此部分學生完成得不夠到位,影響了課堂教學進度。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6

【學習目標】

1.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2.重點把握作者描述的特色:條理清晰、首尾呼應、側面烘托。

3.了解古人高超的技藝,感受我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湛成就。

【正音正字】

囈yì齁hōu曳yè許許hǔhǔ

【積累詞語】

1.圈劃課文注釋的要點(詳見課文)。

2.重點掌握實詞:善、會、乳、舒、間、曳、名、古、幾、絕。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

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現了我國口技藝術的無窮魅力。文章有五個自然段,介紹了口技演出前后五個場景,描繪了一場完整的演出過程。

第1段,寫演出前的準備,包括演出場地的環境、擺設和演出道具,以及演出前肅然的氣氛。演員還沒有表演,我們已經感受到寧靜、神秘。作者以一個“善”字統領全篇,全文的描寫都圍繞“善”來展開。如:寫道具連用四個“一”,極力渲染演出條件、裝備之簡單,與后面演出的精彩對照,反襯出藝人技藝之高超。

第2段,寫的是口技藝人用聲音模仿一個四口之家夜間睡覺時的狀況。深巷狗叫,婦人驚醒,丈夫夢囈,小兒啼哭,母親喂乳,大兒吵鬧,丈夫呵斥,文章一一列出聲音的來源、特色以及變化過程,所用詞語表現了聲音的細微差別,說明口技模仿得惟妙惟肖。這一段的后面,作者以排比氣勢,再次重復摹寫四種聲音,造成一種奇妙的效果。這是這場演出的第一次高潮。寫聽眾的表情神態,也是隨著表演不斷變化,從側面說明口技模擬技藝之高超,這就為下一個高潮埋下伏筆。在這一段里,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用演員的表演效果和聽眾的反映,突出表演者口技之“善”。

第3段,寫口技藝人表演一家人由醒轉睡的過程??诩际锹曇羲囆g,用聲音描摹音響相對容易,刻畫弱聲或靜止狀態則很困難。而表演者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又靜中有動,富于變化,使課文情節顯得起伏跌宕,生動曲折。

第4段,寫口技表演一家人對火災的反應,以及人們應對大火的情況。這是全文的高潮。前兩句先寫起火和全家的初步反應;接著由室內到室外,由一家人變成眾多人,既表現了火勢發展之迅猛,又寫出了人們救火時的行動聲、呼喊聲,許多聲音相互摻雜,同時發出。在這一段最后,作者用“百個人、百張口”也不能名其狀,以及聽眾受驚嚇的表現,襯托演出的逼真精彩。

第5段,是全文的結尾,寫眾賓客在驚惶失措的時候,表演戛然而止,大家回到了現實中。結尾再連用五個“一”呼應第一段,再次強調舞臺、道具之簡單,表明口技藝人技藝的精妙。演出戛然而止,文章也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有余音繞梁之感。

全文結構巧妙,描寫“靜→動→靜→動→靜”的變化,行文輕重有致,敘述波瀾起伏。作者善于從多個側面和不同角度襯托表演者的口技,聲音多樣又富于變化,描寫惟妙惟肖,細致入微,尤其是對火起之后的描寫,真是千態百聲如在眼前。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

譯文: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的人。正趕上有人請客大擺宴席,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八尺高的屏風。

要點:會,適逢,正趕上。

原文: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譯文:口技表演者坐在屏風后面,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面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原文: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譯文:賓客們相聚而坐。一會兒,只聽見屏風后面醒木一響,全場靜悄悄的,沒敢喧嘩的。

要點:團,聚集,集合。坐,通假字,同“座”。

原文: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譯文:遠遠聽到深巷中傳來狗叫聲,接著有婦女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他丈夫說夢話。

原文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

譯文:不久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驚醒了。婦人撫摸著小孩喂奶,孩子含著乳頭啼哭,婦人拍著孩子輕輕地哼著哄他睡覺。又一個大兒子醒了,連續不斷地說個不停。

原文: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譯文:正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兒子的聲音,口中哼唱的聲音,兒子含著乳頭啼哭的聲音,大兒子剛剛醒的聲音,丈夫叱罵大兒子的聲音,同時一起發出,各種妙處全都具備。

要點:以上寫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由輕趨響、由疏至密。

原文: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譯文:滿座的客人全都伸長脖子,側著頭看,微微發笑,暗暗贊嘆,認為好極了。

原文: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

譯文:不久,丈夫的打鼾聲響起來,婦人拍兒子也漸漸地緩慢漸漸地停息。

原文: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

譯文:隱隱約約聽到老鼠“作作索索”,盆碗器物被翻倒(的聲音),婦女在睡夢中咳嗽(聲)。

原文: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譯文:客人們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

要點: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原文: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譯文:忽然一個人大喊“著火了”,丈夫起來大喊,婦人也起來大喊。兩個兒子一起哭。

原文: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譯文:一會兒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大哭,成百上千的狗大叫。

原文: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

譯文:中間夾雜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聲,大火爆炸聲,呼呼風聲,成百上千的聲音一起發作;

原文: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

譯文:又夾雜成百上千人的求救聲,拉塌房屋的喊叫聲,搶救財物的聲音,潑水的聲音。

原文: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譯文: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全都有了。

原文: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

譯文: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個指頭,不能指明其中(任何)一種(聲音);一個人有一百張嘴,一張嘴有一百個舌頭,不能說清其中(任何)一種的出處。

原文: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譯文:在這時客人全都改變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腿發抖,幾乎要搶先逃跑。要點:奮,張開、展開。幾(jī),幾乎、差點兒。走,跑。

原文: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譯文:忽然醒木一響,各種聲音全都消失。

原文: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譯文:撤去屏風一看,僅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面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

1.請在下列句子中找出古今異義的詞,并寫出它的古義和今義。

⑴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古義今義

⑵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古義今義

⑶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古義今義

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差別。

⑴乳:婦撫兒乳,兒含乳啼。

⑵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這句話有什么作用?文中類似的語句還有哪兩句?

4.文章的首尾都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其作用是什么?

5.本文是按什么順序來介紹的?

6.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說說各段之間有什么關系?

7.課文中哪些地方描寫聽眾的神情和動作?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

8.課文的首尾都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這對文章的結構和表現口技人的演技各有什么作用?

9.本文的敘述有什么特色?

【課外預習】

1.讀一遍蒲松齡的《口技》,掃除文字障礙。

2.大概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7

總體分析:

《陋室銘》是七年級下學期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復習目標:

(1)知識目標:背誦并理解性默寫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與中考題目作無縫鏈接,正確完成相關題目;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舉一反三。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相關文言實詞,及在不同文段中的不同含義。

(2)教學難點:對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理解。

教學過程:

一,出示復習目標:

1.熟練背誦,準確默寫課文。

2.積累文言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主旨、手法。

4.反復練習,提升能力。

二,總體分析:

(1)作者回顧:劉禹錫,唐代散文家、詩人

(2)文體復習:銘是一種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背誦默寫

出示全文,讓全班同學默念一次,然后聯系初中學過的劉禹錫的其他兩首詩歌,作默寫拓展訓練。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作者:劉禹錫(唐)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秋詞·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四,詞語復習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有名靈:靈驗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這,是: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上:長到,入:映入

(4)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鴻儒:學識淵博的人。白丁:沒有學問的人

(5)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調:彈奏。金經:佛經

(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絲竹:低俗吵鬧的音樂聲,亂:擾亂案牘:官府的公文

勞形:使身體勞累

中考鏈接:

(1),加點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C)。

A、斯是陋室、天將降大任于是人B、無案牘之勞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龍則靈、學而不思則罔D、可以調素琴、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A:判斷詞是/這。B:助詞,的/到。C:就。D:可以/以為

(2).下而哪組句子中,紅色詞的意義相同?(B)

A:有仙則名/名之者誰?B:斯是陋室/微斯人,吾誰與歸

C:苔痕上階綠/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D:可以調素琴/吳廣素愛人

【解析】A:一為“出名”一為“取名”B:“斯”都是“這”

C:“上”一為“映入”一為“上等”D:“素”一為“不加裝飾”一為“平時”

五,重點句譯注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里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雙耳,也沒有官府的公文來使身體勞累。

六,中心分析:

(1)開頭以兩個類比起興,以虛襯實,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奥摇倍挚垲},“德馨”二字統領全篇。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上”“入”二字,化靜為動,生動傳神;“綠”“青”二字襯托出“陋室”環境的清新、優雅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交往之雅,襯托出主人才學高,品德高尚,也從日常交往方面寫出“陋室不陋”。

(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睂懭粘I?。從正反兩面寫主人的情趣之雅,表明“惟吾德馨”,從側面寫“陋室”不“陋”。

(5)“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以古代賢人自況,表明“陋室”主人和古賢人有相同的志趣和抱負。

練習:中考默寫訓練: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寫出“陋室”環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4.表明了主人不熱衷于名利的句子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5。作者用來自況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七,全文中心小結:

本文通過簡要而生動地描述“陋室”內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

八,中考真題分析:

(1)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20__,湖南郴州)

A.結尾引用孔子的話來收束全文,突出自己就是和孔子同一類的君子。

B.作者從環境幽雅、交往高雅、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來表現陋室不陋。

C.“銘”是用于述功或勸勉的古代文體,作者為陋室作銘,顯然是為了表述自己對那些沉迷官場者的勸勉。

D.“何陋之有”巧妙回應開頭“惟吾德馨”,不將孔子原話全部引用,顯得含蓄無窮,引人深思。

【解析】提示:“銘”是用于述功或警戒自己的古代文體,作者為陋室作銘,是為了表達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警示自己保持高尚品德。

(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

A.文首以山水類比,表明陋室也有山水般的“名”與“靈”;后文又以“諸葛廬”“子云亭”類比,表明三者均因主人德高而顯名。

B.“調素琴”與“無絲竹”,前者悅耳,暗示自得其樂的陋室生活;后者是作樂俗音,從正反兩面描寫的是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C.本文以兩個知名歷史人物的名室來類比陋室,說明陋室不陋是因為主人品德高尚,日后也能像諸葛亮一樣為國效力、建功立業

D.選文在描寫“陋室”時,重點突出了“陋室”環境之清幽寧靜和室內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解析】文章沒有抒發作者“日后也能像諸葛亮一樣為國效力、建功立業”的希望。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

A.作者用“山有仙為名山,水有龍成勝水”的觀點,自然引出“陋室”,突出“惟吾德馨”這個核心。

B.本文通過對“陋室”內外情景簡要而生動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和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

C.本文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諧美,讀起來抑揚頓挫,體現了一種整齊與錯綜相結合的和諧美。

D.全文議論起筆,推出“陋室”一語統攝全篇;次寫恬靜氣氛、往來人物、平常生活:無一“德”字,卻處處言“德”。

(20__,湖北隨州市)

【解析】應是“德馨”一語統攝全篇。

九:作業:課后作業:完成《南方新中考》P80-81頁相關文段

十:結尾寄語: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幾簸自天涯

千淘萬漉雖辛苦,

吹盡狂沙始到金。

---劉禹錫《浪淘沙》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8

【學生分析】

這篇文章敘事部分淺顯易懂,學生閱讀起來不會感到大的困難,可引導學生自己讀懂。議論部分稍難,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方仲永會有這樣的轉變,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時,只節選了前兩段,沒有第三段的議論。雖然沒有這一段的議論,學生讀后也會有所領悟,但可能體會要膚淺些。因為作者不僅就事情本身加以評說,而且還引發開去,說明賢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況像我們大多數人那樣的普通人呢?這其實也就是在告誡我們要重視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可以讓學生就方仲永這個故事本身談自己的想法,只要談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教學建議】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3、雖然本課沒有要求背誦,但仍要重視誦讀。課文一定要熟讀,最好能背下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觀。

4、生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6、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歲能詩,但到二十歲卻“泯然眾人”這一變化的原因。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人的知識才能并非一成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決定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方法】

1、討論法: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通過生生互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大膽發表意見,傾聽他人看法,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與人交流。

2、競賽法:

適合年齡特點,在競賽中激發他們的趕超意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

第一課時

〖導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這些話語都講的是一個道理,即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學習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纯赐醢彩癁楹巍皞敝儆滥??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歷進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政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

二、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章

1、初讀課文,準確認讀: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掌握字音。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隸(lì)扳(pān)謁(yè)

泯(mǐn)稱(chèn)卒(zú)

請一名學生認讀并領讀。

2、復讀課文,讀清句字: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⑶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⑹余聞之也/久。

3、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第一輪: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第二輪:認讀課文。

幻燈顯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種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未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這是一段尚未標點的文章,由學生在規定時間認讀。

4、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

教師設計相關題目,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⑴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用意何在?

⑵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⑶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并自由發言,明確:

⑴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睂懛街儆烙诌^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寫仲永少年時天資聰明,以“聞”的形式;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奥劇焙汀耙姟庇袡C結合,敘述真切可言。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⑵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從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并背誦。

3、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悟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角度,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思路要清楚,語言要簡練。

學生自由發言:

生1:人們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學習。

生2:僅有后天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奮。

生3:我們應該為天才的成長營造怎樣的環境?文中邑人驚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對他“世隸耕”的父親的態度也有了轉變,“賓客其父”。仲永的父親呢?日扳仲永環謁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殺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賦,有后天教育,有主觀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補拙。英國首相丘吉爾、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鮮明的例子,實踐正明,一個人才能的高低、知識的多寡關鍵在于的程度如何。……

教師總結:大家談得都很好,有對作者觀點的認可,也有對文章所蘊含的道理作進一步的引申,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如能課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將會脫穎而出。

三、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美點,體味其妙處

學生自主賞讀課文,品評課文的藝術特征:

生1:本文借事說理,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這種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

生2:本文的語言簡練雋永。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個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和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

生3:文章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沖擊,產生“理不講而自明”的藝術效果。

生4:事理結合是本文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傷之情。

……

四、課堂小結

文章文理并茂。剛才我們品讀課文,賞析文章的美點,它為我們寫作提供了極好的范例。同時,仲永的悲劇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護。天才需要勤奮。只要我們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放自制的動畫課件)

【教學反饋】

一、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檢測

幻燈顯示:

1、解釋帶下劃線的字:

⑴世隸耕

⑵未嘗識書具

⑶并自為其名

⑷指物作詩立就

⑸稍稍賓客其父

⑹或以錢幣求之

⑺環謁于邑人

⑻不能稱前時之聞

⑼泯然眾人矣

⑽受之于天

⑾賢于材人遠矣

⑿得為眾人而已耶

2、一詞多義:

其詩以養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也

環謁于邑人

于舅家見之

賢于材人遠矣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受之天也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借一鄉秀才觀之

以錢幣求之

余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3、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賓客其父父利其然傷仲永父異焉

4、翻譯下列句子:

⑴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得為眾人而已耶?

二、檢測方式建議

每道測試的單數題由第一小組代表完成,雙數題由第二小組代表完成。如有困難,教師點撥。

〖參考答案〗

1、⑴屬于

⑵曾經

⑶題上

⑷完成

⑸漸漸

⑹有的(人)

⑺四處拜訪

⑻相當

⑼完全

⑽承受

⑾勝過

⑿能夠

2、其:⑴他的,指方仲永的

⑵代方仲永寫的詩

⑶這樣

⑷他

⑸他的

⑹他

之:⑴代“節具”

⑵代“仲永”

⑶代“仲永寫的詩”

⑷代“仲永的詩”

⑸代“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⑹結構助詞“的”

⑺代“通悟”

于:⑴引出對象

⑵在

⑶表示比較

⑷介詞,從

3、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為……有利

傷:為……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4、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本檢測題檢測學生把握緊要字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翻譯文章的知識。建議采用搶答法。

【】

《傷仲永》教學過后,本人感觸頗深:

1、要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學生實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既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也重視智能的培養。文言文離不開字詞的理解,但這種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節。老師把生字落實的同時,又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問題給學生思考。

2、在完成雙基教學的基礎上,給學生思考,發散的余地大,為學生制造"為學生制造"憤、悱"情境,激發學生探求的欲望與熱情。

3、一節課學生多次讀課文和有組織的小組討論,圍繞仲永的各種境遇展開討論。但卻不是各自為陣,有了爭議問題,暴露無遺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決。

4、教師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帶著激活課堂的意識去組織教學,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學得心情愉快,思想輕松,若有所思。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9

教學目標:

1、識記重點文言詞語,背誦默寫全文。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根據文章特點,賞析文章的能力。

3、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學習作者以苦為樂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背誦默寫全文。

2、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難點:

對文章的賞析,引導學生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講授法,引導發現法,啟發式教學法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提一個問題,讓大家選擇一下:假設有一個王公大廈,要得到它,須說若干句違背自己良心的話,做若干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還有一間陋室,那里芳草青青,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擁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個?

學生:選后者,因為……

老師:恭喜你,你的選擇居然與一位唐朝大名鼎鼎的詩人不謀而合,他就是劉禹錫,你有望成為新時代的劉禹錫。還是讓我們一起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吧。

二、釋“銘”解題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已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發展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通常是用韻的。陋室,這里指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間在當地造的簡易房子,作者為它作銘,目的是為了表述自已的抱負和情操。

三、走進作者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他曾多次被貶官降職,與柳宗元交情深厚,著有《劉賓客集》。

四、追溯背景

劉禹錫因革新失敗被貶。按規定,他應住在三間三廂的房子,可是策知縣是個小人,他多方刁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貼在房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他這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將劉禹錫的房子從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劉禹錫見此景又作了一聯: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他仍讀書作文,策知縣都要氣炸肺了,這回他又為劉禹錫尋了一間只能容納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這銘文是被氣出來的。

五、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句子的斷句、語氣、語調。

2、下面的時間我要留給同學們來展示風采,哪位同學先來?

找二名同學分別讀,教師要有點評。最后齊讀。用心領會并指出本文有哪些押韻字?有什么作用?

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作用:使人加深印象,同時便于吟誦和記憶,有節奏之美。

3、讓學生分小組結合書下注釋和大屏幕上重點實詞疏通文意,不懂的提出來共同解決。最后指一名同學疏通文意,其它同學糾正補充。

著重強調下列詞語:

名:出名,著名

靈:靈異。

斯:這

入:映入。

上:長到,名詞用作動詞。

白?。浩矫?,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勞形:使身體勞累。勞,使動用法,使……勞累

亂:使動用法,使……擾亂

六、整體感知

1、在理解文意之后,你覺得作者寫《陋室銘》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明確:是要突出“陋室”不“陋”。

“陋”是針對房子本身講的,而“不陋”是說室主人的精神品質高尚就不覺其陋了?!奥笔俏镔|,“不陋”是精神上的。文章開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都是圍繞這一句展開的。

七、合作探究,分析文章

1、本文是如何表現陋室不陋的呢?

①、教師講解:文章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并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么寫起呢?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山水寫起,作者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這里作者以比喻起興,點明題旨。說明陋室不陋。

②、名為“陋室”,實則“不陋”,文中哪些語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

指導學生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教師再要求學生用自已的話說說文中的意思,并順勢突出句子的個別意思及修辭方法,并分析這些句子分別從哪些角度寫陋室不陋的特點?相關句子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明確:寫自然環境清幽雅致,這是寫室中之景?!吧稀薄叭搿倍稚鷦觽魃?,化靜為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這里運用對偶,擬人的修辭方法。(對這句話進行賞析)。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明確:寫交往人物不俗。襯托自已的“德馨”,這里是寫室中人。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明確:從正面實寫,寫出生活情趣高雅脫俗,這是寫室中之事。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明確:從反面虛寫,表現作者不慕富貴,對黑暗官場的厭惡。

不陋原因: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呼應了惟吾德馨。

2、作者所居住的陋室就像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一樣,這是類比,你說諸葛亮的草廬,揚雄的子云亭簡陋嗎?為什么?

明確:不陋,因為室主人不凡。

3、引用孔子的話目的何在?(引導學生分析結尾孔子話的作用)

明確: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睛之筆。說明陋室不“陋”的原因。

4、作者身居陋室,卻不以為陋,安于清貧的物質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現他什么樣的生活情趣和品質?

明確:安貧樂道生活情趣和高潔傲岸的品質

5、文章一開頭以山、水類比,引出陋室,接著描寫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點,最后用孔子的話,畫龍點晴,總結全文。作者借陋室表達了安貧樂道的情趣,這種寫法叫什么?

明確:托物言志

八、適當遷移,正確引導

學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收獲?(學生自由說,言之有理即可)

九、思維拓展

運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寫一段話,將你的理想或追求通過某些物品表現出來。

(提示:粉筆、石子、落葉等)

十、小結全文,布置作業

同學們,生活的清貧絕不妨礙精神的富有,只要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擁有充實的人生!清貧的物質世界也會向我們展開異樣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縷清風,一陣蛙鳴,都有了幾分圣潔的意味。達到了這層境界,我們就可以坦然反問: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作業:

⑴抄寫常用實詞

⑵背誦并默寫全文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10

《陋室銘》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教學重點: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完成當堂背誦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對文章精妙新穎構思的分析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師:提一個問題讓大家選擇一下:設有一個王公大廈,要得到它,須說若干句違背自己良心的話,做若干件傷天害理的事;設有一簡陋室,那里綠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擁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個?

2、簡介作者、解題,揭示目標:銘文體的初步認識,作者介紹,找尋壓韻。

二、初讀課文,要求大聲朗讀,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停頓。

1、學生自由讀。

2、指名讀(注意正音、句讀)。

3、教師范讀。

4、齊讀。

三、理解課文內容,能粗譯課文。

1、自由讀課文或默看注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遇到疑難,互相討論。

時間:5分鐘。(教師巡視,解決疑難)。

2、學生質疑,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3、指名粗譯課文(分組譯文,最后一句教師承包)

4、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師:陋室陋嗎?生:不陋。

5、師:那么,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合文章的語言加以分析。

(1)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朗讀,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陋室銘劉禹錫

山水比興引陋室—馨

對偶擬人描環境——青

襯托對仗夸朋友——雅實對比話生活——靜

類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經據典表態度——樂

(2)小結寫法:托物言志(板書:托物言志)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

(3)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體背誦。學生互相背誦師生競賽學生齊背

六、總結(略)

七、贈言和練習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11

教前聚焦

《傷仲永》重在一“傷”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后的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后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傷”字背后的含義是傷什么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其意在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為仲永也。聰明弟子,宜懸為”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獲。

課堂一隅

給仲永下

師:說說對仲永的評價。

生:仲永是個很聰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個毫無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個可憐的犧牲品。

師: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同學們的評價見仁見智,不過,太簡單了。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么樣?

師: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墒?,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后?。∧阕罱K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師: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后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你。

生: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群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著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于“環謁于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敝儆?,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師: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師:那么,王安石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單單為了傷仲永一個人呢?

生:不是。是傷像仲永那樣只靠天賦而放棄學習的人。

師:對。仲永的悲劇在于他放棄了學習。是誰造成了他的悲劇呢?

生:是他的父親。

生:是他那個只知道賺錢,利欲熏心的父親。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剝奪了仲永受教育的權利,“不使學”,不讓他學習。

師:仲永的父親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殺了人才。同學們想對仲永的父親說點什么嗎?那就把它寫下來吧。當堂完成。(板書:給仲永父親的一封信)

專家點評:

在分析課文的思想內容時,教師別出心裁地采取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的方法,一下子把學生讀、思、寫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讓學生寫評語,學生由仲永的同齡人變成了評論者,他們的角色發生了轉換,閱讀的視角也就發生了轉變。這種轉變,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很重要的。(宋聚軒)

教后拾零:

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和文章對話。學習文言文究竟讓學生學什么?是單純地讓學生學習一些文言知識呢,還是讓學生學習、吸取思想精華和優秀文化呢?我認為,后者的價值要比前者大得多。眾所周知,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來,文言文的閱讀教學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教師逐字逐句講解的極端,一個是學生用主要精力做習題的極端。教師大都喜歡上文言文,因為上文言文可以大講特講。一處不講,學生便一處不懂,教師豈能放心?不可否認,有些教師講字、詞句,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這種口傳耳受,學生只有聽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識只能使學生了解文章里的一點一滴,卻不能使學生感知文章里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學生心動神搖。學生喜歡做習題,是為求得分數,不是為求得“營養”。所以,他們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脈。上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試的負面影響,即圈劃abcd。學生在做習題的時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對了,得了分,也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只取文章“骨骼”,拋棄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語文變成面目可憎的骷髏。

那么,怎么解決這兩個極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強對話。誦讀其實是古人早就指出來的一條正確道路。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里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都需要反復誦讀,牢記在心的。只要學生反復誦讀了,他們總會對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誦讀之后,還需要進行對話。只有對話,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那些對話是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最直接,最真實,最動人,也最有價值。

在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時,我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就是想讓學生和仲永進行對話。由于學生的閱讀角色發生了轉換,他們成了仲永的老師,讀書就格外小心了。也許他們對某一個字的意思或者用法還沒搞明白,但那并不妨礙他們和仲永的對話。他們和仲永的對話過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過程嗎?不就是他們吸取營養,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嗎?這不比單純記住一字一詞有意義得多嗎?

(初中的文言文教學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正確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養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所以字、詞的積累還是很重要的,不是不要落實,關鍵是方法。)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12

教學目標 :

一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學生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學習準確地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

四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教學目的一、二。

二先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藝術構思,啟發學生的想象,來復述課文,以了解本文層次清楚的記敘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預習、解題、介紹作者、掃除語言障礙、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復述課文。講讀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我國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國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藝術才能。

板書課題后,解題、簡介作者: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蚱溜L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敘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作者林嗣環,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漁篇》等?!犊诩肌肥撬摹丁辞锫曉姟底孕颉返囊徊糠帧?/p>

二指導預習

1.查字典,給下面的字注音,并寫出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聲責罵)

傾(斜)頃(短時間)

2.認真閱讀課文注釋,口譯課文。

3.思考“思考一、二題”。

三研習新課。

1.教師范讀課文。

(提示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停頓、節奏、表情)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理解字和詞的含義。

3.齊讀課文。

4.理解課文中的疑難詞語。

可讓學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難詞語,然后分組討論。

應重點理解的詞語是:“廳事”、“欠伸”、“囈語”、“屏障”、“側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戰戰”、“施”、“畢”、“絕”、“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詞

活用的詞是指有些詞本只屬某一詞類,但有時在一定的語言結構中,可靈活用為另一類的詞,隨著詞性功能的臨時轉化,它們的意義也就相應地發生某種變化。活用詞概念不必從理論上給學生講,只要學生理解這些詞在文中的含義即可。

“婦撫兒乳”中的“乳”是動詞,作“喂奶”講。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動詞(原為名詞),作“擅長”講。

“不能名其一處”中的“名”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說出”講。

“會賓客大宴”中的“宴”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舉行宴會”講。

6.先讓學生找出表時間性的詞語,并引導學生們掌握它們的不同用法(結合完成“練習三”)

“一時”,同時?!昂觥?,“忽然”突然發生?!凹榷眱墒孪嗬^發生。“是時”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吧夙暋?、“俄而”、“未幾”,在很短時間內發生。

7.出示本文古今異義詞,由學生比較古今不同含義。

“會”(適逢)“廳事”(大廳、廳堂)“施”(放置)“聞”(聽見)“奮”(卷起)“但”(只)“雖”(即使)“走”(跑)

8.學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數量的詞,比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適當的量詞。

一(個)人一(張)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塊)撫尺兩(個)兒

百千(個)人百千(條)犬百(只)手

百(條)舌百(張)口

9.講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請學生朗讀并翻譯,然后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個擅長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長。者:代詞,代藝人。

“會賓客大宴”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會:副詞,恰值,正好。

“于廳事之東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廳的東北角,設置八尺寬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里。于:介詞,在。廳事:廳堂、大廳。

“一桌……一撫尺而已”。里面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岸选北硎尽皟H有”的語氣助詞。

“眾賓客團坐……無敢嘩者”。眾多賓客團團圍坐在圍幕周圍,過了一會兒,只聽見圍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敢大聲說話。但:副詞,只,僅。寂然:寂、寂靜。然,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嘩:喧鬧,聲大而雜亂。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內容?

此段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善”字貫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坝趶d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場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連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簡單,以襯托后面藝人技藝的高超?!皾M座寂然”、“無敢嘩者”,寫出表演者表演前聽眾的反映。

10.學生熟讀,背誦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繼續研習課文二、三部分。

教學步驟 :

一講讀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2段

2.學生翻譯第2段,然后師生訂正。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边h遠地聽見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著有一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遙:遠。巷:胡同、里弄。吠:狗叫。驚覺:驚嚇而醒過來。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過了一會兒,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醒了。婦人拍著小兒子,給他喂奶,孩子含著奶頭還在哭,婦人一邊拍著,一邊哼著哄他睡覺。另一個大兒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既而:時間副詞,表示一事過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過了一會的意思。啼:放聲哭。亦:副詞,也。前一個“乳”是動詞,作“喂奶”講。后一個“乳”是名詞,奶頭。絮絮:連續不斷地談話。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边@時候,婦人用手拍小兒子的聲音,哼著哄他睡覺的聲音,小兒子含著奶頭的啼哭聲,大兒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叱罵大兒子的聲音,一齊發出,各種維妙維肖的聲響全都有了。當:值,在。是:此,這。叱:大聲呵斥。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絕妙”。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著頸子,偏著頭看,微笑著,默默地贊嘆,認為好極了。以為,認為是。妙絕:“絕”,極,副詞,引伸為少有的,沒有人能趕得上。

3.提問:在這一段中,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口述后,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先寫院外遠處深夜犬吠聲,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寫一系列聲音的緣由?!氨阌袐D人驚覺欠伸”,“便”是時間副詞,寫出由于“犬吠”引起的“驚覺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囈語”表示出聲音由遠轉近,由院外深巷轉室內,由大轉小。“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寫一會兒后,緊接著發出了兒子醒來的聲音,大哭聲音和丈夫被兒子的哭聲驚醒的聲音。接著因為兒啼而發出的“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以及“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的聲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繼醒來,各自發出不同的聲音,表現出聲音由小轉大,由簡到繁?!皨D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五種聲音一時齊發,出現了口技表演的第一個高潮。而且各種聲音有因果關系。因“犬吠”而引起婦人“驚覺欠伸”。不久“兒醒,大啼”,而兒大啼引起“夫亦醒”?!皨D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兒嗚之”,又引起“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學生朗讀第3段。

5.學生翻譯第3段,然后師生訂正。

“未幾,夫齁有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倒,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睕]有多久,丈夫的打呼聲響起來了,婦人哄拍小孩的聲音也逐漸停止了。隱約聽到有老鼠(出來活動),悉悉索索作響。有盆碗一類東西被打翻,婦人在睡夢中咳嗽。客人們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幾,時間副詞,沒有多久。傾側:傾斜歪倒。

6.提問:這一段,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漸漸進入夢鄉的場景。“未幾”這一時間副詞,承接上段描寫表演的聲音高潮,表現出這高潮持續了短暫時間,“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表演的響聲由繁轉簡,由大轉小,由高潮轉入低潮,室內由鬧轉靜?!拔⒙動惺笞髯魉魉鳌保M一步表現出室內的靜。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動;室內非常安靜,才能聽到老鼠動作的聲音。(這是以動襯靜)。

7.指名學生朗讀第4段。

8.學生翻譯第4段,然后師生訂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焙鋈挥腥舜蠛啊捌鸹鹄病保煞蚱饋泶舐暤睾艉?,婦人也起來大聲地呼喊,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一會,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間還夾雜著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聲,燃燒中的爆炸聲,還有呼呼的風聲,成百上千種聲音一齊響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拉倒房屋時,人們一齊用力發出的許許的聲音,往外搶奪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一切應該有的聲音,沒有聽不到的。即使一個人長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長有一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況;即使一個人長著一百張嘴,一張嘴長有一百條舌頭,也說不清其中的一個地方。百千:是虛詞,極言其多。作:起,這里是響起來的意思。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無”、“不”兩個否定詞連用,表肯定。

“于是眾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惶變色,離開座位,個個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直發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皧^”:本義盡全力舉起的意思。這里可譯成“捋、挽”?!白摺保禾优?。

9.講析第4段。

在這一自然段,作者描繪了“善口技者”摹擬一場突然性的特大火災的驚險場景。

這一場景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們的惶急紛雜聲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這一副詞表現出大呼“火起”的聲音來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駭浪險峰,構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瀾。

“夫起大呼……兩兒齊哭”,表現出聲音由外到內,由少轉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內一家人強烈反響?!岸矶北頃r間短暫,繼室內一家大小呼喊啼哭,遠近街鄰被驚起,大人駭呼,小兒哭叫,狗也驚吠。三個“百千”表現出聲音繁多雜亂。

第三:火勢猛烈的聲音(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百千齊作)。

房屋倒塌,火聲爆響,風助火勢,表音表現出火勢的蔓廷、猛烈。

第三層:緊張救火的聲響。(又百千求救聲……潑水聲)。

“中間”、“又夾”等詞語的運用,表現出上述許多聲音同時發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緊急情景,達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著用“凡所應有……不能名其一處也”,這一夸張贊嘆語句,以失火、救火作結,襯托出“善口技者”技藝的高超。

10.指名學生朗讀第5段。

11.學生翻譯第5段,然后師生共同訂正。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焙鋈?,(幕中)醒木啪的一響,各種聲響完全沒有了。撤掉圍幕一看,(里邊)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畢:完全。絕:斷,停止。之:代指圍幕里邊。

12.提問:為什么作者在本文結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結合完成課后“練習二”)。

這樣既與第一段呼應,寫出表演者憑借進行表演的道具極為簡單,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領是全靠一張嘴,襯托了“善口技者”技藝高超。

提問:課文中有哪幾處描寫了聽眾的精神和動作?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結合完成課后“練習二”)。

有以下幾處描寫了聽眾的神情和動作:(1)寫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表現出聽眾專注傾聽的神態,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寫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進入夢鄉的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襯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聽眾的情緒。(3)寫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緊張場景后,寫聽眾反應的有:“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表現出聽眾已完全被帶進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緊張場面中去,忘卻了自己在聽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場,驚駭恐懼。這是隨著口技者卓越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應,作者緊密結合口技表演,寫出聽眾的反應隨著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聽眾,襯托出口技者再現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寫聽眾的反應也使文章內容變得豐富多采。

四練習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自選場景背誦(課后背誦全文)。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13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說說本文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講一則笑話。笑話中的雞媽媽通過自己的聰明戰勝了貓,保護了自己的孩子?,F在有這樣一頭驢,它要比雞媽媽的體形龐大得多,可是卻沒有雞媽媽那么聰明,它的結局怎么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瞧瞧。(板書課題)

二、出示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說說本文的寓意。

三、目標的實施:

1、范讀課文,讓學生注意不會讀的字的讀音。

2、自由朗讀。

3、齊讀。

4、自由朗讀課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學一組,共同完成。)

5、檢測。

6、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虎剛剛見到驢時,表現怎樣?

(2)虎發現驢有幾樣本領?它為什么敢接近驢呢??

(3)驢的結局如何?

(4)你如何來評價驢和老虎?

(5)你覺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學生讀并且思考討論。

評價

7、提問:本文給你什么樣的&39;啟示?(思考幾分鐘?)

8、老虎在吃了驢這個龐大的動物之后,它的名聲大震,不多久,它便成為了百獸之王??墒牵饾u地驕傲起來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動物放在眼里,而且到處欺負弱小的動物。動物們敢怒不敢言……就在這時,又有一位好事者運來來了一頭驢,這頭驢從其他動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頭驢的遭遇后,它決定為他們驢子家族洗刷恥辱。大家想知道結果怎么樣嗎?那好,請大家發揮你們的想象,用你們的聰明才智來將這個故事繼續講下去吧?。ǚ纸M)

四、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黔之驢,從而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好本領,如果光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話,那我們也就只會像那頭驢一樣。如果我們能夠學好本領,遇到事情多動腦筋,相信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夠克服。老師祝愿大家能夠好好學習,打好基礎,為有一個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奮斗。

復習資料

一、字句解釋

1、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關鍵字:船:用船。載:運載。以:相當于“而”,這里表修飾。入:進入。

句譯:黔這個地方本沒有驢,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

2、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關鍵字:至:到。之:代詞,指驢。

句譯:運到后卻沒什么用處,就把它放到山下。

3、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關鍵字:之:代詞,它,指驢。龐然:巨大的樣子。以為:認為或把……當作。為:當作。蔽:隱藏。窺:偷看。之:代詞,指驢。

句譯:一只老虎看見了它,覺得它是個巨大的家伙,認為它是神(把它當作神),便隱藏在樹林間偷看它。

4、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關鍵字:稍:漸漸地。出:出來。

句譯:老虎漸漸地走出來靠近它,小心謹慎地觀察它,不知道它是個什么東西。

5、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關鍵字:駭:害怕。遠:距離遠。以為:認為。遁:逃。且:將要。噬:咬。

句譯: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便遠遠地逃開,認為它將要咬自己,非常恐懼。

6、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關鍵字:然:然而。之:代詞,它,指驢。異:特殊的,與眾不同的。能:才能,本領。者:……的樣子。

句譯:然而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

7、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關鍵字:益:漸漸地。習:熟悉。其:它(指驢)的。出:出現。搏:撲、抓,這里可引申為進攻。

句譯:老虎漸漸地熟悉了它的叫聲,又走近它,在它身前身后出現,但始終不敢向它進攻。

8、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

關鍵字:稍:漸漸地。益:更加。狎:態度親近而不莊重。蕩,碰撞。倚,倚靠。沖,沖撞。冒,冒犯。蕩倚沖冒:形容虎對驢輕侮戲弄的樣子。勝:能承受。蹄:名詞作動詞,踢。之:代詞指虎。

句譯:老虎漸漸靠近驢,態度更加狎昵,碰撞,倚靠,沖撞,冒犯,隨便地輕侮戲弄它。驢非常憤怒(忍受不住憤怒情緒),就踢了老虎。

9、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關鍵字:因:于是。計:盤算,謀劃。之:代詞,指這件事。止:只是,僅僅。耳:句末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句譯:老虎于是高興起來,心里盤算著這件事說:“這家伙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

10、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關鍵字:因:于是。盡:(吃)完。乃:才。去:離開。

句譯:于是老虎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二、內容理解

1、本文為寓言故事。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二人并稱韓柳。

2(1)全文兩段的段意:

第一段:老虎初見驢,小心謹慎地進行觀察。

第二段:老虎對驢進一步觀察并試探,終于認清驢本領不過如此,最終吃掉了驢。

全文按老虎畏驢——識驢(識驢——戲驢)——食驢的順序寫來,其中老虎對驢的認識過程:

先是觀察(謹慎遠觀——靠近細察),再是試探(小心試探——故意戲弄),最終認清了驢的本領不過如此。

(2)“人物”形象:

老虎:大膽有心計。

驢:貌似強大,實則愚蠢無能。

3、中心歸納:通過虛有其表的驢最終被老虎吃掉的故事,諷刺了(當時統治集團中)那些(官高位顯)外強中干、虛有其表、淺薄無能的人,同時也啟示人們,要善于認清貌似強大的敵人的本質,要敢于、善于與他們作斗爭。

4、成語:

(1)黔驢技窮:比喻僅有的一點伎倆也用完了。

(2)黔驢之技:比喻虛有其表,本領有限。

注:二者都為貶義

教學反思

栗珍妮老師執教的《黔之驢》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的成功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注重基礎知識,體現合作學習。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所以我讓學生在朗讀、自由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注釋看課文,自己試譯課文,使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在試譯課文的過程中,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學習。若有不懂的字詞句子,小組討論,學生之間共同合作解決,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解決,體現了學生合作性學習,和師生的互動,改變了以往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

第二,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辨正地去認識問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凸顯。這節課主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品味寓意,進而來把握寓意。學生分別從老虎的角度、驢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從老虎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事要謹慎,要知已知彼。從驢的角度談,根據課文中驢“一鳴”“啼之”,從而給我們的啟示是掌握真本領、真才干的重要。通過學生討論,使學生掌握本文寓意,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啟發和教育。

當然,在這節課中也存在一些的不足之處:文言文應該熟讀、多讀,而這節課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教師要學會調動學生情緒,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興趣,盡量做到聲情并茂,還應加強對學生激勵性評價語言的使用。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14

教學目標

背誦默寫,理解課文內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熟讀成頌。

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以前,我想先請大家做一道選擇題。一間王公大廈,裝飾華美,金碧輝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須說很多違背良心的話,做許多喪盡天良的事;有一間斗室,非常簡陋,但是有青山綠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邊。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什么?(學生答選后者)恭喜你,你的選擇居然和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選擇一樣。相信你會成為新時代的劉禹錫。

一、以多種方式熟讀課文。

1、齊讀(.課件2)

2、聽錄音范讀

3、引導斷句(.課件3)

4、請同學讀

5、再齊讀

6、跟讀錄音

二、解決生字詞,疏通大意。(.課件)

三、作者簡介,欣賞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誰取的?他是何許人也?).課件

四、文體簡介(.課件)

五、問題探究:

1、粗課文生,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課件11)

3、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為關鍵?(德馨)

4、作者是一開篇就寫自己“德馨”的嗎?他是怎樣引出“德馨”的呢?

明確:前兩句以山水引出陋室,從而寫到“惟吾德馨”。

5、前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對偶、類比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簡介類比與興的有關知識。(.課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現在何處?(“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五句).課件13

“苔痕”兩句——清幽寧靜,不染浮華。環境之雅

到這里來的人多不多?(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以看出)

到陋室來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鴻儒)

寫鴻儒是為了說明什么?

“談笑”兩句——交往高雅脫俗交往之雅

朋友來了做些什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調素琴……勞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情趣之雅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闡發道理、抒發感情的一種.寫作手法。

7、作者明明在頌自己的陋室,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

8、作者自比“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從政治上和文學上都干出一番事業。)

9、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有遠大的抱負)

10、由此看來,這一句在表意上是“畫蛇添足”還是更進一層?(更進一層,是“德馨”的深化)

小結

略。

第二課時

一、檢查舊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陋室銘》,誰能告訴我什么叫做“托物言志”。

以圖片引導回憶舊課。(板書)

二、導入新課

全文結局“何陋之有?”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課件15)”

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三、品一品,你認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保?課件)

四、文言知識歸納。(.課件16)

五、.總結拓展

為你的家取個好聽的名字。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1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有感情的誦讀詩歌。

2、引導學生初步學會鑒賞詩歌的能力。

3、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重點

1、加強誦讀。

難點

1、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

2、初步學會詩歌的鑒賞能力。

2、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法及教具

誦讀法、品味鑒賞、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圖片,請同學們自由發言。簡單點評后轉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出示幻燈)

(二)朗讀詩歌

1、配樂詩朗誦《望岳》(出示視頻和音頻材料)。

2、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三)了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學習小組交流,有否疑難及互答)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加幻燈圖片),出示問題。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后,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么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39;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系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岳”想到了將來的“登岳”。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后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么?(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矣谶M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配樂)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么地方歲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七)背誦古詩。(齊背)

三、布置作業。

寫出《春望》的賞析感言。(100—200字)

學生結合圖片說一說印象中的泰山。

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小組研討。

組內研討,全班交流

學生品讀思考該句所描繪的泰山的特點。組內討論交流

自由讀整首詩,說一說內心的感受。全班交流

有感情地齊讀詩歌,暢所欲言地談詩歌的魅力。

背誦這首詩

板書設計

(用案人完成)

當堂作業

課外作業

教學札記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16

口技作者:林嗣環

文本

譯文

原文

文本

京城里有個擅長口技的人。一天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一起圍坐在圍幕前面。過了一會兒,只聽到圍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場安靜下來,沒有敢大聲說話的。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遠遠地聽到深巷里的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呵欠,伸著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子也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了。婦人拍著孩子喂奶,小孩含著奶頭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輕聲哼著哄他睡覺。又有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聲,小孩子含著奶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發出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維妙維肖。全場的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瞇著眼睛,微笑著,暗暗地贊嘆,認為表演得好極了。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沒有過多久,丈夫打鼾的聲音響起來了,婦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隱隱約約地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子等器具傾斜打翻的聲音,婦人在睡夢里的咳嗽聲。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漸漸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然有一個人大聲呼叫:“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呼叫。兩個小孩子一齊哭了起來。一會兒,有成百上千人大聲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條狗汪汪地叫。中間夾雜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發出爆裂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的。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里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啊。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打抖,幾乎想要搶先跑掉。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圍幕一看里面,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17

(一)、自由朗讀全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方仲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能用一條曲線畫出方仲永的人生軌跡嗎?

(2)作者認為導致仲永人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齊讀第3段,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3)王安石“傷”仲永什么?為什么“傷”?

(4)作者認為仲永從一個“邑人奇之”的天才淪為“泯然眾人”,是由于仲永雖有天賦,但未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么?

(三)、默讀全文,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5)題目是《傷仲永》,但全文從頭到尾卻沒有一個“傷”字。試問題目上的這個“傷”字是否可以去掉?題目改為《記仲永》行不行?

(6)題目是《傷仲永》,為什么不是《傷方仲永》?二者有什么區別?

(7)本文的語言非常簡練,你最喜歡那些簡練的句子?為什么喜歡?

七年級語文教案下冊篇18

1、導入:我們已經學習了唐代的三首詩,接下來要學的是宋代的兩首詩。先學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2、教師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4、全體學生齊讀。

5、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師的點撥下理解詩意。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39;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兩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5、讓學生自由朗讀并背誦。

7027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服务器之家 - 专注于服务器技术及软件下载分享 | 无缝方管|无缝矩形管|无缝方矩管|无锡方管厂家 | 齿轮减速机电机一体机_齿轮减速箱加电机一体化-德国BOSERL蜗轮蜗杆减速机电机生产厂家 | 济南轻型钢结构/济南铁艺护栏/济南铁艺大门-济南燕翔铁艺制品有限公司 | 济南品牌包装设计公司_济南VI标志设计公司_山东锐尚文化传播 | 深圳南财多媒体有限公司介绍| 升降机-高空作业车租赁-蜘蛛车-曲臂式伸缩臂剪叉式液压升降平台-脚手架-【普雷斯特公司厂家】 | 生物颗粒燃烧机-生物质燃烧机-热风炉-生物颗粒蒸汽发生器-丽水市久凯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 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环评网|环评论坛|环评报告公示网|竣工环保验收公示网|环保验收报告公示网|环保自主验收公示|环评公示网|环保公示网|注册环评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师|规划环评|环评报告|环评考试网|环评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 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龙门加工中心厂家价格-山东海特数控机床有限公司_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龙门加工中心厂家价格-山东海特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 胶水,胶粘剂,AB胶,环氧胶,UV胶水,高温胶,快干胶,密封胶,结构胶,电子胶,厌氧胶,高温胶水,电子胶水-东莞聚力-聚厉胶粘 | 专业生物有机肥造粒机,粉状有机肥生产线,槽式翻堆机厂家-郑州华之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不锈钢/气体/液体玻璃转子流量计(防腐,选型,规格)-常州天晟热工仪表有限公司【官网】 | 平面钻,法兰钻,三维钻-山东兴田阳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安徽控制器-合肥船用空调控制器-合肥家电控制器-合肥迅驰电子厂 安徽净化板_合肥岩棉板厂家_玻镁板厂家_安徽科艺美洁净科技有限公司 | 不干胶标签-不干胶贴纸-不干胶标签定制-不干胶标签印刷厂-弗雷曼纸业(苏州)有限公司 | 石家庄装修设计_室内家装设计_别墅装饰装修公司-石家庄金舍装饰官网 | 沥青灌缝机_路面灌缝机_道路灌缝机_沥青灌缝机厂家_济宁萨奥机械有限公司 | 刚性-柔性防水套管-橡胶伸缩接头-波纹管补偿器-启腾供水材料有限公司 | 头条搜索极速版下载安装免费新版,头条搜索极速版邀请码怎么填写? - 欧远全 | 螺旋绞龙叶片,螺旋输送机厂家,山东螺旋输送机-淄博长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自清洗过滤器,浅层砂过滤器,叠片过滤器厂家-新乡市宇清净化 | 广州二手电缆线回收,旧电缆回收,广州铜线回收-广东益福电缆线回收公司 | 工业制氮机_psa制氮机厂家-宏骁智能装备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 高效节能电机_伺服主轴电机_铜转子电机_交流感应伺服电机_图片_型号_江苏智马科技有限公司 | 学校用栓剂模,玻璃瓶轧盖钳,小型安瓿熔封机,实验室安瓿熔封机-长沙中亚制药设备有限公司 | 防腐储罐_塑料储罐_PE储罐厂家_淄博富邦滚塑防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火蝠电商_京东代运营_拼多多全托管代运营【天猫代运营】 | 钢格板|镀锌钢格板|热镀锌钢格板|格栅板|钢格板|钢格栅板|热浸锌钢格板|平台钢格板|镀锌钢格栅板|热镀锌钢格栅板|平台钢格栅板|不锈钢钢格栅板 - 专业钢格板厂家 | 反渗透阻垢剂-缓蚀阻垢剂厂家-循环水处理药剂-山东鲁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软件开发-上海软件公司-软件外包-企业软件定制开发公司-咏熠科技 | 工业设计,人工智能,体验式3D展示的智能技术交流服务平台-纳金网 J.S.Bach 圣巴赫_高端背景音乐系统_官网 | 济南网站建设_济南网站制作_济南网站设计_济南网站建设公司_富库网络旗下模易宝_模板建站 | 高压绝缘垫-红色配电房绝缘垫-绿色高压绝缘地毯-上海苏海电气 | 北京征地律师,征地拆迁律师,专业拆迁律师,北京拆迁律师,征地纠纷律师,征地诉讼律师,征地拆迁补偿,拆迁律师 - 北京凯诺律师事务所 | 并网柜,汇流箱,电控设备,中高低压开关柜,电气电力成套设备,PLC控制设备订制厂家,江苏昌伟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篷房|仓储篷房|铝合金篷房|体育篷房|篷房厂家-华烨建筑科技官网 知名电动蝶阀,电动球阀,气动蝶阀,气动球阀生产厂家|价格透明-【固菲阀门官网】 | 金属管浮子流量计_金属转子流量计厂家-淮安润中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 拉力测试机|材料拉伸试验机|电子拉力机价格|万能试验机厂家|苏州皖仪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 河南新乡德诚生产厂家主营震动筛,振动筛设备,筛机,塑料震动筛选机 | 广州展览制作工厂—[优简]直营展台制作工厂_展会搭建资质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