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教案模板
教案能夠展現出教師在備課中的思維過程,并且顯示出教師對課標、教材、學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運用有關教育理論和教學原則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中美術教案模板,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高中美術教案模板1
教學目的
1、 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樣式之一的壁畫在體現社會功能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2、 了解古代壁畫發展盛期漢唐時代壁畫作品的特點、代表性作品的題材、藝術成就。
3、 了解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作用、制作特點及藝術價值。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與俑類隨葬品在性質、內容上的相互聯系。
4、唐代章懷太子等墓壁畫對當時政治生活的表現。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講清中國畫在其歷史發展中,適應社會生活需要產生過的多種繪畫樣式,建立大中國畫的觀念。
2、墓室壁畫與同時期宗教壁畫具有同步發展的特點相互參照、比較。
3、 中國現代壁畫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制作方法上有很大發展,可以作為教學的參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新課
教師提問:什么是壁畫?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中國壁畫的地位。
2、漢代墓室壁畫:
(1)分布:
(2)內容:
(3)欣賞代表性墓室壁畫。
3、南北朝時期墓室壁畫:
(1)概述:
(2)具體賞析墓壁畫。
(3)學生討論比較墓壁畫與漢代墓室壁畫在畫法和表現技巧的異同。
4、鑒賞區別畫像石畫像磚
畫像石:中國漢代的石刻畫。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闕等墓葬建筑的建造與裝飾。它產生于西漢,盛于東漢故又稱漢畫像石。畫像石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江蘇、陜西。內容 畫像石的主要內容可分為以下6類:1、 莊園經濟條件下的生產勞動。2、 體現墓主人仕宦身份、經歷的禮儀與象征物。有數量眾多的車騎出行、射獵、謁見、屬吏、武庫、收租、講學、建筑等畫面。3、墓主生活。有以人、物數量多為特點的燕居、宴飲、賓客、庖廚、樂舞、百戲、博弈等畫面。④ 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像。⑤ 神話故事、祥瑞物象與天象圖。⑥ 各種以植物為母題的花紋和圖案
畫像石內容因地而異。如山東為歷史故事、戰爭、刑徒,河南為天象、雜技、斗獸、收租,陜西為農作、祥瑞物象、云氣蔓草,江蘇為紡織、犁耕,四川為宴飲、伏羲、女媧等。
藝術風格 畫像石藝術風格是構圖方式、造型特點、雕刻技法統一的體現。主要的構圖方式遵從了傳統法則,即以平面的散點和分層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層次、左右關系獲得在空間中的位置,沒有提供向縱深延伸的暗示。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莊園、收租、宴飲、樂舞等有了依據直觀感受構成畫面的跡象,描繪了高視點俯瞰下的景物,形象有序地向上方發展,上下間距表示了遠近關系。建筑和坐榻、等用具的透視造型,也輔助性地制造出空間深度。
畫像磚
中國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磚刻繪畫。畫像磚作為一種具有裝飾意義的建筑構件,一般認為始于戰國晚期,盛于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題材與內容 作為一種藝術體裁,畫像磚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其題材內容廣泛地表現了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風俗、民情及生產勞動等。畫像磚與畫像石在題材內容方面具有共同性,反映了同一時代藝術在題材上的一致性。
教師歸納總結。師引導學生交流,在指名說說
畫像石是漢代厚葬習俗的產物。統治階級提倡孝廉,使厚葬成為與仕途升浮相關的社會行為。與此同時,死后靈魂升天的希冀在戰國木槨墓向漢代磚石墓演變之后,更多賦予墓室以象征意義,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環境的縮影。功利目的與“死即再生”的觀念吻合,不僅導致畫像石在墓中的數量漸多,而且規定了畫像石的功能通過它們在墓中的位置體現出來。
四、學生觀看課件,欣賞代表作品。
五、分組討論:
欣賞古代壁畫有何感受和體會?
六、課堂小結: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與俑類隨葬品在性質、內容上的相互聯系。
七、布置課外思考:
墓壁畫怎么表現當時政治生活的?
高中美術教案模板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靜物構圖》是選取湖南美術出版社、現代美術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繪畫雕塑》系列中的《繪畫》模塊第二課《形的視覺印象》的延伸內容。這一課包括客觀物象在平面上呈現的形體、特征及我們怎樣梳理客觀物象給我們的印象,我從中選取怎樣梳理客觀物象給我們的印象這一節加以擴展——靜物該怎樣構圖,作為本節課的內容。本課從首先請同學們把自己最喜歡的照片或圖片進行描繪,然后通過活動,讓同學們給與意見,結合教師所說的理論知識進行修改再創造。采用學生上臺手繪、師生交流的形式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交互能力,又調動了學生探討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再創作。
2、教學目標:
美術繪畫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美術繪畫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運用繪畫的理論,進而培養學生動手繪畫創作的能力。根據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掌握有關靜物構圖的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A.提高學生的觀察靜物取舍的能力
B.培養學生對靜物素描動手繪畫能力
(3)發展目標:
A.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B.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C.培養學生開拓新思維的能力
(4)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創造生活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
(2)靜物構圖的基本原則
教學難點: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如何取景
4、教師準備:
靜物作品圖片、知識
5、學生準備:
簡單的靜物:本子,書籍,筆,橡皮擦,文具盒等一些學習用品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因此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并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欲望,繪畫欲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體會生活——總結體會——討論探究——知識擴展——再創生活
互動
師引導體會——說出問題——啟發點撥——匯總
歸納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來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首先是回憶自己生活里的美麗圖片,自己是怎么把這些情景拍攝下來的,自己有過什么樣的想法沒有,也可請學生上臺來大概繪畫一下自己有過的好的設想或作品,并闡述一下自己的構思,之后師生一起進行點評,說出優點和存在的一些問題,并請同學提出一些修改的意見,之后教師結合構圖的基本知識點進行講解構圖的要素進而講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靜物,并講解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則,結合我所畫的靜物構圖進行分析和闡述。然后要同學們結合靜物構圖理論,自己用眼前書桌上的東西擺設一組靜物并進行取舍描繪,之后再請同學上臺繪一次,并說明自己的想法,怎樣和靜物構圖理論知識結合,我們給與一定的意見,進行完善,并最后總結。在教學中,教師應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在設計活動時要注意活動的趣味性,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說過程:
1、提問:以前出去拍照,你會怎么拍攝,怎樣構思,有沒有重點?或是自己喜歡的圖片是怎么樣的,喜歡的是它的什么?
學生回答
2、活動(一)請同學們把自己美好的回憶再描繪一下,并請同學在臺上進行描繪,闡述自己的觀點
3、大家一起進行點評,提出意見,老師也會提出意見并轉入思考自己該怎樣梳理一些身邊不注意的靜物,該怎樣發現美,并創造美
4、教師結合自己的靜物作品講解靜物構圖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則,并分析作品是如何進行的,另外注意存在的一些常見的構圖錯誤,分析錯誤。
5、學生結合知識要點對自己前面的作品進行修改,并相互交流,完了之后,再創作一幅作品——活動(二),就拿自己的學習用品作為道具,進行擺設,取景,描繪,并請同學上臺來展示。大家可以發表意見完善作品
6、總結內容,并發動學生課后去室外取景,并描繪下來
四、說注意事項
1、在活動(一)的時候是要求學生圖說并茂,叫兩個學生上臺就可以了,不拘束學生的思維,暢談自己的設想
2、在活動(二)中,要強調學生結合理論知識來重新認識靜物構圖,并自己創作一幅談自己的感受
3、在學生在下面繪畫時,教師應下臺觀察,選擇有畫的好的或很有想法的同學上臺描繪講解,適當的發問學生這么畫的緣由
4、本課的內容緊密聯系生活,加上活動式的教學法,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教師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把握好課堂的活躍程度。
五、小結
本節課以活動驅動為主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于動手、敢于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
高中美術教案模板3
課題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
教學目地1、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掌握藝術形象的含義和特征。
2、引導學生把握美術形象與現實的聯系和區別。
重點美術形象的塑造和客觀現實生活的關系。
難點藝術典型是藝術形象的本質特征。
教法講授課
教學內容
【組織教學】
【引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讓同學們回憶美術的概念和特征。其中我們講過,美術也叫造型藝術,它是通過一定的形象來傳達作者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和態度的。這個用來傳達情感的形象,就是我們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任何一門藝術,都離不開藝術形象來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審美理想,并通過藝術形象來感染和影響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與審美能力的。
【講授新課】
一、及其特點:
藝術形象是馬克思所說的人類“藝術的掌握世界”,也就是進行審美認識和審美創造的那種特殊的方式。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也是如此。
但是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與文學形象、音樂形象等又有不同的特點,它是一種鮮明、具體、生動的視覺藝術形象,美術形象在空間上有著確定的存在方式,是完全直觀、明晰的,可以直接為欣賞者感受和審美心理所把握的藝術形象。
二、美術形象的整體與個體性:
美術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個別的藝術形象,又是指各個藝術形象所構成的整體藝術形象。如P103《大衛》、P107《思想者》、P116《蒙娜麗莎》等作品中,就是塑造的個體藝術形象,是單一的;
P59《血衣》,作品中畫家把每個具體的個別人物形象都作為獨立完整而有機的美術形象,來進行探索和創造的,正是由于它那極其豐富多彩的、個性鮮明而又具體生動的個體形象,有機地交織成作品的整體藝術形象。
個體形象:舉起血衣悲痛欲絕的中年婦女,白發飄散、充滿仇恨撲上前來雙目失明的老母親,積憤如山、手持地契老早趕到會場蹲在前列的老實農民,被地主迫害成殘、癱瘓不起的青年農民和他的不幸的家屬,雖然震驚然而低頭并未服罪,偷眼窺視著斗爭他的農民群眾的地主……
整體形象:以農民的血淚控訴為中心情節的驚心動魄的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的雄壯藝術場景。
三、美術形象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各區別
美術創作的源泉是現實生活,美術形象自然也大多數是現實生活的形象的反映。然而,美術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經過藝術家對現實生活進行選擇、提煉、概括、改造等藝術加工,融入作者對事物的認識和審美評價,藝術家的思想感情,按照自己的和時代的審美理想創造的。
關系:
選擇、提煉、概括、改造
現實生活————————————————————>;藝術形象;審美評價、思想感情、時代要求
<;————————————————————
反映
如:P58《流民圖》(200CM,2700CM)中國畫,蔣兆和,(1904—1986),中國現代著名畫家。早年學商業美術,長期從事中國畫革新的探索,在人物畫方面作出了重大成績。該作品創作于1942年到1943年,當時日本侵略者已經踐踏了我國的半壁河山,中國人民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民族的苦難激發了畫家創作這幅中國畫長卷。為了創作這一作品,畫家曾從北京去南京、上海收集素材,畫了很我素描和人物速寫,最后完成作品。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通過在大量的素描和速寫中選擇、提煉、概括、改造的。
《血衣》是一樣,為了完成這一作品,畫家多次到河南寫生充實素材,由于辛勞過度,1973年5月22日逝世于畫架旁。所以我們看到的只有素描稿,這是一幅未完成的油畫稿。
王式廓,男,1911年出生,山東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30年在山東濟南愛美高中藝師科學習西畫。1932-34年先后在北平美術學院、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并參加MK木刻研究會。1934年留學日本,1936年考入國立東京美術學校。1937年回國,1938年到武漢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從事美術工作,同年8月赴延安,任教于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1942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1947-49年先后任教于北方大學、華北大學第三部美術科。1949年參加第1屆全國文代會,當選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研究部副主任、油畫研究班主任。1954年參加中蘇友好協會代表團赴蘇聯參觀訪問。1960年在第3屆全國文代會上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1973年逝世。
【課堂小結】
在美術作品中,美術形象是用來傳達信息的最直接的媒體,這一媒體產生于現實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每一件作品的時候,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這種把握,往往可以直接通過視覺直接感知,當然,在直觀感知的前提下,我們還應聯系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藝術價值。
【作業】
試賞析《韓熙載夜宴圖》,分析作品中的具體人物形象。
高中美術教案模板4
課程名稱:《美在民間永不朽中國民間美術》
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的教學內容分四個大問題層層遞進。而引言給學生以感性認識,為以下四個問題做了鋪墊。通過介紹最有代表性的藝術樣式,了解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欣賞課文圖板中優秀的民間美術作品,來理解民間美術的特征。并由舉例來分析民間美術藝術語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寓意性與象征性。全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的標題是“如何界定民間美術?”通過說明民間美術概念的基本含義和特性,引出民間美術中地有代表性的藝術樣式。
第二部分的標題是“民間美術主要有哪些?”通過優秀作品欣賞,具體介紹民間美術中剪紙、年畫、刺繡、玩具、雕塑這五類藝術樣式。
第三部分的標題是“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有什么特征?”通過舉例來分析民間美術藝術語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寓意性與象征性。
第四部分的標題是“如何理解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通過典型的案例分析,說明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之根。
第五部分是學生思考與討論和學習活動。主要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并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討論并自我評價,為學生留下一片知識拓展的自由天空。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講述、演示和欣賞使學生明確民間美術的基本概念。了解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形式、民間美術的藝術特征以及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學生對民間美術審美的情趣。
(2)能力目標:使學生明確民間美術的重大意義,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完成智育目標。
(3)情感目標:結合“三生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激發學生對藝術、生活的熱愛,增加知識和民族自豪感,同時也是完成素質教育的德育目標。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如何界定民間美術?和如何理解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的特征?”針對重點我采用多媒體播放圖片、短片、flash、并提出小組討論的方法來突出重點。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教學難點:讓學生了解“理解民間美術的種類?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和傳統文人畫造型、傳統西化造型有什么區別”。針對這些難點,我主要采用概念分節,把具有代表性的圖片放在一起作比較,得出難點。這樣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攻克難點,讓學生學會觀察。
二、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和實物展示圖片的形式很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第一感官接觸到實際生活中的民間美術,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的感性認識。
(2)分組討論法:同學們可以通過相互討論,加深理解,并和老師溝通,也可加深師生感情。
(3)活動探究法:根據《新課程標準》中,馬斯洛心理學提出的:平等對話,創設探究氛圍是非常符合當今教學理念的。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三、學習方法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想讓學生懂得自主學習,就得吸引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課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主要采取以下學習方法:分析歸納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認識更清晰、更深刻。
教師準備:教學多媒體設備、教學課件、相關民間美術圖片資料、課本等。
四、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解決難點,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我分以下幾個過程來進行。
(1).創設問題情境,引出新課課題。
通過播放過年回家的動畫視頻及春節廣告等以剪紙和皮影方式呈現的藝術形式,共同走進中國民間美術。
(2)學生領會新課意圖,愉快接受課題。
同學感受到視頻音畫氣息,產生興趣。并播放圖片幻燈片,并激發學習熱情,完成啟發式教學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如:剪紙:學生討論回答是否見過剪紙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內容。教師作詳細講解:剪紙可以用來表達喜慶與祝福,剪紙還是最普遍最單純的民間美術,剪紙還是各種民間美術的基礎。欣賞黑板上張貼的剪紙作品,可見剪紙藝術的要求很嚴格。另外,簡直不僅可以用剪刀,還可以用刀刻。總結剪紙的三種形式。再來看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五福捧壽》。剪紙中有一雷是做刺繡的底樣,北京地區俗稱花樣子,使用_在紙上刻成,內容有花鳥蟲魚各種題材,巧手繪制在枕頭、鞋頭、肚兜等物品上。學生欣賞實物展示,總結剪紙的種類:分為窗花、刺繡花樣、頂棚花、門箋、禮品花等。
刺繡:中國有四大名繡,分別是:蘇繡、粵繡、蜀繡、湘繡。刺繡的應用范圍很廣,我們來看能用在什么地方?學生思考回答:可用于服裝、鞋帽、枕頭、帳簾、錢包、香包等。接下來屏幕上展示的是苗族婦女的刺繡作品。藝術大師劉海粟對苗族刺繡給與很高的評價:“縷云裁月,苗女巧奪天工,蘇繡、湘繡比之,難以免俗。”教師說明:少數民族中蘊藏的民間美術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它是中國民間美術中最重要的部分,應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間美術也是多樣的,要學會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學習優秀的民間藝術遺產,不斷豐富民間美術的寶庫。
年畫:提問為什么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貼年畫?學生思考回答:為了滿足納福迎祥、萬象更新的民俗需要。年畫種類繁多,題材內容異常豐富,當然如今已不常見了,但在我國部分農村依然保持貼年畫的風俗。教師闡述:中國不僅有四大名繡,還有三大年畫產地分別是: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欣賞不同類型的年畫作品,感受中國民間美術的親切和生活的美好。
(3)并播放多媒體板書,板書采用提綱式,簡單明了,讓同學清晰易懂。
(4)自主探究,合作探討
根據圖片和舉例讓學生分析民間美術的范疇,民間美術的界定,民間美術的多種形式。請同學翻開第92頁認真欣賞92—97頁相關民間美術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說明,然后進行搶答。學生仔細觀察圖片資料和閱讀相關文字說明,然后按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與交流準備搶答問題,學生先自主探究后討論,為體現小組的智慧奠定良好的基礎。合作探討是新課程標準特別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她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所以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從欣賞圖片開始,鼓勵他們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欣賞民間美術,并大但提出想法,相互交流、集思廣益。
欣賞中國民間的剪紙、刺繡、年畫、泥塑、玩具等美術作品,讓學生思考探究中國民間美術多種類別之間的共性,并回答:就作品的內容和采用的美術形象而言,民間美術有寓意和象征的特點,在造型上,特別概括和質樸、大方;在色彩上,較多采用大紅、黃、綠、藍等較鮮艷的顏色,對比明顯,鮮亮而富有喜慶氣氛。
如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有什么特征?(寓意性、象征性)學生回答。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還加深學生理解民間美術與民俗的密切關系。在交流討論中,能體現出合作的意識,對能力弱的組合,教師給予鼓勵和幫助,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5)影像展示。老師播放與民間美術相關的影像資料。并簡要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就民間美術的三種代表的藝術樣式作深入探究如:剪紙、刺繡、年畫。學生認真欣賞影像資料,并聽取老師的講解。讓課堂的知識聯系實際,開拓學生的視野,并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五、課后總結與反思
課后總結:今天我們主要圍繞著以下四個問題展開學習:
1、如何界定民間美術?
2、民間美術主要有哪些?
3、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有什么特征?
4、如何理解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
學生回顧今天所學的知識點,加深理解民間美術的與民俗的依存關系。
布置作業:理解民間美術主要有哪些的前提下解決課后拓展問題,面對民間美術的逐漸消失的現狀我們應該怎么做,為什么?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是開闊視野,自主學習,探索與發現生活中的美,希望同學們從自身做起,共同關注生活,關注民間美術,讓民族文化傳承下來。
反思:我對教材內容的處理,有增有減,與時俱進。通過精心講解,合作探究等進行創作,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但因為教學經驗不足,時間把握不是很準。由于學生差異性大,短時間內很難抓住他們的心理特點,這點還需要改進,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高中美術教案模板5
教材分析:
《西方現代藝術》是普通高級中學《美術鑒賞》(人美版)第13課的內容,從教材內容上來講,學生對各種類型美術作品的鑒賞知識有了大致了解。因此,本課的目的是圍繞“個人主義與形式主義的匯合”這個主題,對西方現代藝術作一個概括的歷史性梳理,使學生對西方現代藝術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和把握。課中我采用“欣賞與實踐結合”“音樂與美術結合”的設計方案。課中既有美術鑒賞部分又有設計活動制作展示部分。只是在教學設計里各自側重點、所占比例不同。“教學目標”符合《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指導精神:“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涵養、美感,豐富生活情趣和終身愛好美術的情感,培養人文精神,完善人格”。
內容結構:
本課分引入、講授、討論,體驗四部分,為更好地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所選作品都是在美術發展有代表性的,包括一些有影響的西方前衛藝術。但是,對于它們的價值和作用,則要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本節課以西方現代繪畫的幾個主要流派為主要內容,領會西方現代藝術的特點。
學情分析:
根據高中學生年齡的特點,求知欲強,獨立思考能力爭強,很有分析評論的能力,同時,他們又不僅滿足與現在教學內容,喜歡創新,喜歡刺激,喜歡獨具匠心,喜歡博覽群書,更喜歡在網絡上收索他們喜歡且易接受的信息。另一方面,他們的藝術基礎不是很扎實,藝術素質高低差別大,接受藝術的能力不均衡。根據這些我考慮在本課教學中,加些互動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對西方現代前衛藝術及其思潮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學會鑒賞與評述的基本方法。并敢于大膽的在實踐中運用。
(2)能力目標:培養與提高學生觀察、鑒賞、評述、創新、實踐等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藝術,培養其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鑒賞西方現代繪畫流派。主要介紹后印象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表現主義及超現實主義,
初步理解其藝術特性及表現手段。
教學難點:西方現代繪畫各流派的特點及總體藝術風格體現。現代派藝術較為復雜,歷史的
評價不一,學生的理解難度較大。
教學準備:電教設備、教學課件、影像資料、體驗材料。。
學生準備:看教材、資料圖片素材、體驗材料
教學預見:學生可能對現代藝術不一定喜愛,可能難于接受,學生課前溝通不了沒有一個預先的認知過程。學生可能會不愿對作品進行評述,教師要隨機性的啟發,引導其語言表述評作品的能力,盡量讓所有學生都參與教學之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
教學評價:口頭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等。
教學形式:教師講述、學生欣賞、討論、游戲、展示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分組形式
二、導入:聽后印象派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提問方式引入課題《西方現代藝術》
三、新授部分:
(一)、西方現代藝術
背景:自從19世紀末后印象派畫家們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方美術的寫實傳統,加之人類進入20世紀后,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各種社會思潮層出不窮,從20世記初在法國產生的野獸派繪畫算起到20世紀末,有名稱的美術流派多達二三十個,以馬蒂斯、畢加索、達利等代表現代繪畫的風格特點,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總體上都具“個人主義與形式主義“的特性。
教學形式:(觀看課件)。
鑒賞目的:圍繞什么問題去觀看?看后學生了解些什么?
(1)圍繞現代藝術特征,(2)了解西方現代主要繪畫流派。
1、特點:企圖突破以至完全擺脫或否定西方繪畫注重寫實的傳統,強調表現畫家的主觀情感和藝術形式的探索。
2、代表流派:后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未來主義.、抽象派、超現實主義等。
(1)后印象派:把對形式和繪畫媒介的探索理智化和系統化,從而開創了西方20世紀現代藝術的新紀元
例:塞尚《咖啡壺邊的女人》,作為法國珍寶參加上海世博會。
(2)野獸派:產生20世紀初的法國。隨意運用色彩和線對形體表現,并加以夸張、變形。例:(法)馬蒂斯《舞蹈》
(3)立體派:打破傳統以固定視點表現對象的手法,開創把形體解體,再重新組合,從而出現與常態不同,創造鮮明個性和強烈的藝術震撼力的形象,表達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例如:(西班牙)畢加索《格爾尼卡》
(4)未來派:產生20世紀初意大利。特點強調表現運動和速度。體現“前衛、喜悅、興奮、_”。
例:(意大利)巴拉《拴著鏈子狗的動態》
(5)表現派:表現事物的內在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環境的描繪而揭示人的靈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對暫時現象和偶然現象的記敘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質。
例:(挪威)蒙克《吶喊》
(6)行為藝術:也稱行動藝術、身體藝術、表演藝術等,國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藝術家自己的身體為基本材料的行為表演過程中,通過藝術家的自身身體的
體驗來達到一種人與物、與環境的交流,同時經由這種交流傳達出一些非視覺審美性的內涵。
觀看視頻。
討論:1、你覺得行為藝術能接受嗎?
2、西方現代藝術的特點是什么?
(二)、開闊視野,綜合欣賞:(選擇放映)
(三)、體驗活動,“假如我是藝術家”
學生做重構練習,自由組合、分組活動、學生展示:(自評、互評、師評)
背景播放印象主義音樂家德彪西《月光》
1(五)、課堂小結:(教師)
西方近代美術的演變,曾被人喻為一個傳奇性的故事。由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人們千變萬化的價值觀念,打開了許多未曾探索過的道路。一直到現在,“現代美術”仍是個令人迷惑的名詞,一些被公認為藝壇巨人的畫家,如塞尚、馬蒂斯、畢加索雖已成為藝術的傳奇人物,卻仍然經常被一般人所忽略,畢加索的立體派或荒唐或有趣,馬蒂斯的野獸主義或美觀或滑稽。當然,無論何種藝術形式,所反映和表現的都是現代社會變化給人們帶來的社會心理特征,都是藝術家對藝術表現形式的探索。反映這個時代人們極其復雜而豐富的思想感情,作品映射社會和人生,采用的語言是荒謬,寓意,抽象,但確是西方現代社會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寫照。其中的積極成果豐富了人們的審美經驗,開拓了藝術的視覺表現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