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反思怎么寫
生物教案反思怎么寫篇1
一、教材分析
DNA復制是生物遺傳信息得以世代相傳和延續的基礎,也是生物變異的基礎。本節內容在編排上先講述科學家對DNA復制的推測,然后介紹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學習半保留復制的具體過程。本節是進行探究學習很好的一課,引導學生對該過程的演繹推理,幫助學生理解的同時,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邏輯思維。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學習過“DNA的結構”,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進行理解,而DNA的復制過程是一個微觀而復雜的內容,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結合直觀形象的示意圖或視頻動畫來輔助教學,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和掌握。
二、教學目標
1、概述DNA分子的復制。
2、探討DNA復制的生物學意義。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DNA分子復制的條件、過程和特點。
2、難點:對半保留復制的推理與驗證。
四、教學策略
通過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新知識。
1、設置問題情境,引人課題。以9.11事件入手,引導學生在分析PCR工作原理的基礎上思考人體內的DNA是如何進行復制的。
2、分析經典實驗,引導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過程。設計引導學生對康貝格、梅賽爾一斯特爾等人的經典實驗進行層層設疑,讓學生嘗試自己作出設計,得出結論。
3、借助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DNA復制的具體過程。
五、教學過程
1、設置問題情景,引人課題
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奪去了很多無辜的生命,兩幢大樓轟然倒塌,死傷者數以千計,從廢墟中清理出的尸體面目全非,無法辨認,如何來確定罹難者的身份呢?警方利用PCR技術獲得了罹難者大量的DNA系列。通過與失蹤人員的親人進行DNA檢測鑒定和認定。
提出問題:從案例可知PCR技術起到了什么作用?
PCR工作的原理是DNA復制,是一種體外人工復制,那么,在生物體內,DNA是怎樣進行復制的呢?從而進人本節的學習。
2、對DNA復制的初步探究
引導學生討論并分析康貝格的實驗,了解DNA復制的一般條件。
資料1:1956年,美國生物化學家康貝格在試管中,將大腸桿菌中提取出的DNA聚合酶加人到具有4種豐富的脫氧核苷酸的人工合成體系中。
結果:在試管中4種脫氧核苷酸不能合成DNA分子。
提問:在資料1中,為什么要加人DNA聚合酶和4種脫氧核苷酸?
資料2:康貝格在上述試管中加人了少量DNA分子和ATP,培養在適宜溫度條件下,一段時間后,測定其中DNA的含量。
結果:試管中的DNA的含量增加。
提問:1、加入ATP有什么作用?
生物教案反思怎么寫篇2
1.解讀:該類題目要求利用已有品種,依據遺傳學原理,根據題目要求選擇合適的育種方法,培育符合要求的新品種。
(1)命題素材:培育植物新品種或動物新品種。
(2)考查要點:一般涉及兩對相對性狀,常出現常染色體遺傳與性染色體遺傳相結合的問題。
2.特點:材料新穎、綜合性較強、難度中等。
3.考查能力: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推理、文字表述等能力。
(2012?浙江高考)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為A、a)、高稈和矮稈(基因為B、b)是兩對獨立遺傳的相對性狀。現有不抗病矮稈玉米種子(甲),研究人員欲培育抗病高稈玉米,進行以下實驗:
取適量的甲,用合適劑量的γ射線照射后種植,在后代中觀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稈1株(乙)和不抗病高稈1株(丙),將乙與丙雜交,F1中出現抗病高稈、抗病矮稈、不抗病高稈和不抗病矮稈。選取F1中抗病高稈植株上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獲得幼苗,經秋水仙素處理后選出純合二倍體的抗病高稈植株(丁)。
另一實驗表明,以甲和丁為親本進行雜交,子一代均為抗病高稈。
請回答:
(1)對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發現,控制其葉綠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該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_,功能喪失,無法合成葉綠素,表明該白化苗的變異具有________的特點,該變異類型屬于__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稈玉米的實驗運用了____________、單倍體育種和雜交育種技術,其中雜交育種技術依據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藥離體培養中,可通過誘導愈傷組織分化出芽、根獲得再生植株,也可通過誘導分化成________獲得再生植株。
(3)從基因組成看,乙與丙植株雜交的F1中抗病高稈植株能產生________種配子。
(4)請用遺傳圖解表示乙與丙植株雜交得到F1的過程。
【答案】(1)表達有害性基因突變
(2)誘變育種基因重組胚狀體
(3)4
(4)
審題遺傳學基本知識運用
一、明確相對性狀的顯隱性
1.解讀:
題目中若沒有明確相對性狀的顯隱性,需要根據題意進行判斷。明確培育新品種優良性狀的顯隱性。
2.應用:
題中明確了基因符號,即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為A、a)、高稈和矮稈(基因為B、b),但沒有明確相對性狀的顯隱性。培育目標是抗病高稈玉米,根據甲和丁雜交,子一代均為抗病高稈可以判斷相對性狀的顯隱性。
二、明確育種原理、育種方法及其程序
1.解讀:
(1)育種方法包括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基因工程育種、細胞工程育種等;育種原理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單倍體育種往往與雜交育種、多倍體育種結合進行。
(2)基因突變是指組成基因的堿基對的增添、缺失和替換,屬于分子水平的變化,在顯微鏡下不可見,而染色體變異屬于細胞水平的變化,往往涉及多個基因,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由此可以區分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2.應用:
(1)第(1)小題中“控制其葉綠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雖然該變異可能涉及多個堿基對,但仍屬于一個基因內部的變化,屬于基因突變。
(2)第(2)小題中培育抗病高稈品種首先對甲進行了誘變處理(誘變育種),然后又經過了乙和丙的雜交(雜交育種),最后選取F1中抗病高稈植株上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獲得幼苗,經秋水仙素處理后選出純合二倍體的抗病高稈植株(單倍體育種)。
答題規范書寫遺傳圖解
一、解讀
育種過程往往要求通過遺傳圖解表達出來。規范的遺傳圖解應包括:
1.左側的文字或符號說明。
2.親代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3.正確的遺傳學符號(雜交或自交)和連線。
4.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及其比例。
特別注意:單倍體育種過程中,選擇的時機不是對花粉進行選擇(花粉不表現優良性狀),也不是對花粉經培養獲得的單倍體進行培養(單倍體一般都比較弱小),而應在用秋水仙素對單倍體幼苗處理后對獲得的純合子進行選擇。
二、應用
乙與丙植株雜交得到F1的過程涉及親代和子代兩代,這時一般需要把配子的種類列出,然后進行正確連線。若用圖解表示多代的遺傳過程,可以把配子種類省略。
生物教案反思怎么寫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出人和動物體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能力目標
描述反饋調節機理。
探討動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反饋調節機理和血糖平衡的調節。
2、教學難點:激素調節的實例分析。
三、教學策略
1、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已經學過,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之上建立新的知識。例如讓學生說出人和動物體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燈片上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時,學生分成二小組交流,進行知識的比較與歸納,然后再派代表全班匯報。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本節內容與社會和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和個人生活相結合。這種結合一方面可體現以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背景,分析挖掘這些問題中包含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體現在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如懷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時機體作出的反應分析,與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學理念
追求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的和諧統一。
生物教案反思怎么寫篇4
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調整以適應不斷成長變化的&39;學生,期望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本學期我主要調整了以下幾項工作方式:
1、依據考試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分析,發現學生是我們教師上課講的不如他們課外練的,課外練的不如考試考過的效果好。據此我們采用上課少講多練,課外少做多考的方式,如為了提高學生解選擇題的能力,我們備課組連續5周左右每周1-2次(每次10題)給學生隨堂考試,并且評分給予反饋,表揚得分較高的學生和進步較大的學生,期望提高學生解選擇題能力。
2、有些作業少批(但我們學生還是要檢查有沒有完成),要求他們自己批改,更多時間留給自己選題上,資料備課組全部共享。
3、最近我采用先學生做,他們問了問題之后再統一講評,有利于節省學生的時間,但自己的工作量加大了,學生成績能提高那是最好的。
生物教案反思怎么寫篇5
【學習目標】
1.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嘗試觀察、比較、歸納的科學探究方法。
3.初步確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關注動物的生活環境。
【問題導學】
一、實驗:觀察鯽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鯽魚的體色、體形,鱗片
(1)體色:背部色,腹部色,不容易被敵害發現,這是一種保護色。
(2)體形:呈形,能減少游泳時產生的。
(3)體表覆蓋著,具有保護作用。
2.觀察魚的側線:
輕輕撈起小魚,觀察鯽魚的側線,側線有什么作用?
3.觀察鯽魚的鰭:
(1)對照課本83頁,認識魚的各種鰭。
成對存在的(偶鰭)有:
成單存在的(奇鰭)有:
(2)用鑷子輕輕碰觸小魚,觀察鯽魚的運動,是什么提供了鯽魚前進時的動力?
(3)用皮筋扎住鯽魚的胸鰭和腹鰭,然后觀察鯽魚的運動有何變化,推斷鯽魚的胸鰭和腹鰭有什么作用?
4.觸摸魚的體表,體會一下有什么感覺。這對魚的生活有什么意義?
5.觀察鯽魚的鰓:
鰓的結構包括、和。
(1)魚的口在不停的開合,它是在喝水嗎?
(2)在魚口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紅墨水,觀察紅墨水從何處出來.說明了什么問題?
6.觀察魚的骨骼標本,結合圖2.2—7,了解魚脊柱的構造特點。
魚的脊柱是如何構成的?
二、魚類的特征
1.魚類的主要特征
(1)終生生活在中。
(2)身體呈。
(3)體表覆蓋著。
(4)用呼吸。
(5)用游泳。
(6)體內有一條有許多構成的脊柱。
(7)體溫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是動物。
2.除了鯽魚外,你還知道哪些魚類?
【歸納整理】
【反饋檢測】
1.鯽魚不容易被敵害發現,因為它的體色是()
A.背面深黑色和腹面白色B.背面灰色和腹面黑色
C.背面黑色和腹面灰色D.背面深灰黑色和腹面白色
2.“水上大世界,動物添精彩”下列只能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動物是()A.蚯蚓B.草魚C.青蛙D.獵豹
3.魚類游泳時的動力一般來自()
A.胸鰭和腹鰭的擺動B.口不斷吞水時的動力
C.軀干和尾部的擺動D.背鰭的擺動
4.側線是哪一類動物所特有的()
A.環節動物B.昆蟲C.鳥類D.魚類
5.下列動物真正屬于魚的是()
A.甲魚B.黃鱔C.鯨魚D.娃娃魚
6.水中的氧氣進入魚體內的途徑是()
A.水→口→鰓→血液B.水→鰓→血液
C.水→鼻→鰓→血液D.水→口→鼻→鰓→血液
7.下列敘述中與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無關的形態特征是()
A.身體分為頭、軀干和尾B.身體呈梭形
C.體表有鱗片和黏液D.身體的兩側有側線
8.鯽魚側線的作用是()
A.維持身體平衡B.協助運動C.測定方向和感知水流D.排泄
9.魚鰓的組成是由()
A.鰓絲B.鰓耙、鰓弓C.鰓絲、鰓弓D.鰓絲、鰓耙、鰓弓
10.小蝗蟲到池塘邊玩耍,遇見鯽魚正在無聊的吐泡泡。鯽魚開腔道:“‘旱鴨子’,你敢把頭沒在水中一個小時嗎?”小蝗蟲滿不在乎地說:“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個小時嗎?”鯽魚想了想說:“敢!”心里卻說:“等輪到我時,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來作證。于是小蝗蟲將頭深深浸入水中,一個小時后,小蝗蟲安然無恙的抬起頭,鯽魚頓時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鯽魚先生請便吧。”鯽魚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會兒便死了。
鯽魚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生物教案反思怎么寫篇6
生物多樣性保護
———————情景導入先思考———————
思考探究:該圖反映了當代面臨的哪種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物多樣性遭破壞。原因是森林被毀、草原遭破壞、環境受到污染以及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大量捕殺,致使許多珍稀的生物種群已經或者瀕臨滅絕。
———————基礎知識要記牢———————
一、物種滅絕現象正常嗎
1.生物多樣性的層次
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2.地球物種的特點
(1)數量:500萬~5000萬種。
(2)分布: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以生活在熱帶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種最為豐富。
3.演化
有發生、發育和消亡過程,物種滅絕本來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
二、人類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
表現狩獵、采集、污染、生態破壞影響加速了物種滅絕滅絕種類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蟲
———————重點難點掌握好———————
一、物種滅絕的原因
物種滅絕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及生活加速了物種的滅絕速度。
原因表現自然原因物種的平均壽命大約為500萬年,地球歷史上最近2億年以來,平均1.1年滅絕一個物種人為原因人類社會早期以狩獵和采集為生,加劇物種滅絕,300萬年的狩獵歷史,是許多地區的野獸瀕于絕跡的原因之一活工、農業生產動①大面積砍伐、火燒和開墾森林,草地過度放牧和過度墾殖,以及工業、城市和交通發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導致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破壞和大量喪失,保留下來的也都支離破碎,對野生物種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②對物種的高強度捕獵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③外來物種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種受到嚴重威脅;④土壤、水和大氣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別是給相對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大措施,具體如下所示:
1.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態系統。
2.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適當環境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如建立動植物園、瀕危動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瀕危物種.種子庫,如植物種子庫、動物精子庫等,以保護遺傳資源。
4.國家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
[拓展提升]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生態價值:維系能量的流動、凈化環境、改良土壤、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豐富多彩的生物與它們的環境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2)經濟價值:提供食物和木材、纖維、油料、橡膠等重要的工業產品。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歸根結底依賴于自然界各種各樣的生物。
(3)食用價值:許多野生生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上等食品。
(4)藥用價值:許多野生生物能為人類提供重要的藥材。
(5)科研價值:仿生學、動植物品種的改良都需要野生生物。
(6)社會價值:千姿百態的生物給人以美的享受,是藝術創造和科學發明的源泉。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環境的多樣性。
———————應用體驗不可少———————
1.(全國卷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中華秋沙鴨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中華秋沙鴨生活在河流與小型湖泊等濕地中,主要以淡水魚、蝦等為食。以長白山某河流作為繁殖地的中華秋沙鴨種群,春季為50余只,秋季遷徙時,數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達贛東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華秋沙鴨在遷徙途中不斷死亡,導致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護對策。
解析:中華秋沙鴨遷徙途中不斷死亡,導致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應從遷徙路線上缺少休憩和覓食地、誤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動物的獵殺等方面分析;保護對策應從恢復濕地、治理污染、嚴禁獵殺、進行觀察與保護、做好宣傳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遷徙路線上缺少濕地等休憩和覓食地,疲勞饑餓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魚蝦;人或動物的獵殺等。
保護對策:在遷徙路線上建設與恢復濕地,使濕地間距小于單日遷徙距離;治理水體污染;嚴禁獵殺;在遷徙路線上建立觀測點,組織志愿者觀察與保護;做好保護中華秋沙鴨的宣傳工作等。
2.(海南高考)高速公路屬于全封閉的帶狀人工建筑物,當其通過自然保護區時,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很大。試述高速公路對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的不利影響,并提出減少其不利影響的合理建議。
解析:高速公路是全封閉的,當它通過自然保護區時,會切斷野生動物的遷徙路線,縮小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同時過往的車輛會給野生動物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高速公路在經過自然保護區時,要注意修建野生動物通道,或者是采用高架橋的形式。
答案:不利影響: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食物源減少、遷徙通道受阻、活動區域縮小等;噪聲干擾動物的生活。(干擾動物的擇偶、產仔、哺乳等行為)。
建議:修建生態走廊或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橋等通過方式。(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eqavs4al([教材問題提示])
P67思考提示1.迅速增加。
2.不斷增長。
3.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種滅絕數量是正相關關系。
4.人口的大量增加,使人類對物種的采獵過度,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速了物種滅絕。人們必須保護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P69思考提示1.很多熱帶雨林物種在人類還沒有了解其價值之前就從地球上消失了,將會使人類抵御危機的能力大大降低,并面臨生存威脅。人類必須加強對熱帶雨林物種的研究,保護熱帶雨林。
3.野生生物和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大自然環境中,我們不要食用野生生物,要保護野生生物的生存環境。
生物教案反思怎么寫篇7
教案預覽:
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來
第一節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教學目標:
①概述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②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③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發展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①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②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③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斗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搜集有關生物進化論和神創論觀點的資料及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像片等。
學生:搜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狀態的圖片資料。
授課時間:
兩課時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人類的起源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認識觀察現代類人猿
推測森林古猿當時的生活狀況
敘述課前搜集的有關人類起源的相關資料和內容,小組之間相互交流。
傾聽教師有關生物進化論與神創論的介紹,并發表自己的觀點。
觀看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像片。
通過對比找出現代類人猿與人的異同點。
通過觀察圖片和錄像片,小組以合作的方式嘗試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況。
組織交流、評價,并補充。
介紹有關生物進化論觀點與神創論觀點的爭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存在著唯物觀和唯心觀點的斗爭。
指導學生閱讀圖書和觀看錄像,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思索、回答,并補充。
鼓勵和引導學生從運動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膽進行想像,并進行適當的補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環境的變化(地殼的運動導致)
分析課本中的資料,小組之間互相質疑、討論,達成共識:地殼的劇烈運動,使自然環境發生變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組織學生分析,教師進行補充、糾正。
古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證據及歷程
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觀察早期的古人類化石,發現并提出問題,根據書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東非人”所生活的時期及進化狀況、進化的地位。
小組討論、分析交流: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在形態、勞動、使用工具、語言等方面的變化。
分組游戲。(肢體表達一句話的意思,體會語言的重要性)
指導學生觀察圖中的要點(骨骼的長短、粗細,骨盆的形態等)并進行分析,引導答疑,樹立進化的觀點。
強調人類進化過程中幾個方面的重要變化。
提醒學生在生活中應很好地運用語言與他人交流。
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展小組討論:
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
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珍稀、瀕危的現代類人猿。教育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滲透保護珍稀、瀕危動物的情感教育。
課后作業:
《同步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