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抗戰中軍民是如何以民族大義為重,同仇敵愾,抗擊日寇的。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認識文中要求識的生字。
教學重難點:
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讀書指導
1.解題:為什么會有“缺口”?誰留下的“缺口”?
2.學生自由讀,要求學生讀準、讀通、讀順。
3.檢查學生讀書情況,隨機糾正,指導。
4.說一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
二、討論
討論問題:
1.大胡子為什么要為饑民跪下?
2.大家在如此饑餓的情況下,為什么又將抓到手的饅頭默默地放到車上?
3.當大胡子少校和耿師長站到尤小翠的墳前時心里會想些什么?你們此時心情如何?
討論方式:
1.自主讀書感悟。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教師總結。
三、積累內化
在文章中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的語句。
四、識字指導
“觸、栓、搐、振”是翹舌音不要念成平舌音。
五、作業
寫一篇讀后感。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篇2
教材分析
搭石在農村是司空見慣,而城里的孩子卻是見所未見,缺少農村生活體驗的城市學生,要領會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聯結著家鄉的小路,聯結鄉親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難。本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字里行間的意思,更要讓學生透過樸實的文字感受鄉村人們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樸實、善良的人性之美。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因此,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探究、實踐、體驗”的學習方式。在教室搭建搭石讓學生走一走搭石,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走搭石的情景引導學生充分地研讀課文,合作探究,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結合畫面體驗,理解文本。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山洪暴發、間隔、懶惰、俗語、平衡、清波漾漾、理所當然、聯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讓我們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句子的深刻含義
課前準備
鋪搭石用的石頭。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步學習感知課文,自學生字新詞,交流自己學習收獲,對課文進行質疑。
第二課時
一、復習,質疑
1.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搭石》這篇課文,同學們從中讀懂那些內容?
2.在學習中還有哪些疑問需要大家討論的問題?
二、學習課文,解質疑
1.在這些問題中“為什么說搭石,構成家鄉一道風景呢?”,這道題理解了,其它的幾個問題就迎刃而解。
讀“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風景是什么意思?
師:是啊,風景是指美麗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寫了家鄉搭石的“美”,請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師:不錯,我們的班的同學真會讀書,找出了文中描寫搭石美的句子,請自己再讀一讀好好體會一下家鄉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
(生說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師相應指導學習,師簡筆畫)
2.找出文中描寫人們排搭石的關聯詞(“無論……只要……直到……才……”)讀讀,從這些關聯詞中你讀懂什么?
課件:課間同學在操場做游戲,做得很高興,可看到地上有紙張,他們都會停下來把紙揀干凈。
①誰能用書上關聯詞(“無論……只要……直到……才……”)說說這件事。(小組交流)
②“在家鄉上了點歲數的人“無論……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穩”他為什么“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石塊搭上而且還要在再上邊踏上幾個來回?這是什么美?所以這一段應帶著什么語氣來讀這句?
【通過對照親身體驗,感受鄉親們美好的心靈】
3.這里的人心真美。還有哪些句子也是寫家鄉搭石的美?
4.你是從哪里看出來?輕聲讀這段話,想象那優美動人的畫面,說說你眼前浮現出什么情景。(簡筆畫)
【簡筆畫勾勒,再現人性之美。研究表明,看一遍比聽一遍所獲得的信息多1.66倍。單憑聽覺,一份材料3天后只能記住15%;單憑視覺3天后只能記住40%;如果視聽結合,3天后則能記住70—75%。通過簡筆畫把老人擺搭石、一行人走搭石、在搭石前互讓、背老人走搭石一道道亮麗山村風景圖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感受山村搭石的美,感受鄉親互幫互助的心靈美。簡筆畫在給學生傳遞信息的同時也給學生想象空間。】
師:同學們很會想象,老師這兒也有一排搭石,誰敢來走一走?
(學生一個個爭相上來走搭石,師隨機抽幾個上臺走搭。)
A(一個人走)
師:你為什么要走這么快?
B(兩個人走)
師:你想辦法超過他?
師:你為什么不超過他?
師:所以走搭石……
生齊:不能搶路。
C(三人一起走第一個人突然止步)
師:他突然上步會造成什么情況?
師:所以走搭石……
生齊:不能突然上步。
D三人依次走。
師:這就叫……(協調有序)
【情景演示,展示人性之美。文中“緊走搭石慢過橋”、走搭石不能搶路、不能突然止步、一行人走搭石人影綽綽,協調節器有序,對于沒見過搭石,更沒走過搭石的城里的孩子,單靠讀文是很難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根據研究表明識別一種東西,用語言描述,要用2.3秒;用線條符號和圖示要用1.5秒;用黑白照片,要1.2秒,用彩色照片,要用0.9秒;用實物要用0.4秒。因此在課中請一個學生走,后師問:“你為什么要走這么快?”生:“保持平衡,不會摔倒。”無需教課開講解,看到眼前的情景學生自然理解“緊走搭石慢過橋”的意思;再請兩個學生一起走搭石,讓后面學生想辦法超過前面的學生,師:“你為什么不超過他?”生:“搭石太小,我沒處落腳。”師:“所以走搭石……”,生齊:“不能搶路。”;三人一起走第一個人突然止步,后面的學生從搭石上落下來,這就是不能突然止步;最后讓一行學生依次走過搭石,這就叫協調有序。在情景展示中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受鄉村人們走搭石的美景。】
5.真是給人畫一般的美感。(出示畫面,這是什么美?)能把這美感讀出來嗎,讀出疊詞給人的韻律感。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人們擺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文還有哪些句子也寫出搭石的美?
師:你再給大家讀一下,同學注意聽這一句寫什么?(簡筆畫)
師:還有呢?
“假如遇到……”
師:“理所當然”什么意思?為什么人們會看成“理所當然”?
師:為什么人們會覺得是應該的?
師:是啊,這兩句話讀來讓人感到融融鄉親之情,讀起來讓人感到多么親切。誰能把這親切感讀出來?誰能讀得更親切一點?指讀。
6.老師跟你們配合讀好嗎?老師讀前面的詞語(如果……,總會……。假如……年輕人總要……)停下來后你們接著讀。
【讀中感悟,領會人性之美。語文不僅是工具學科更是人文學科。語文課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教給孩子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一篇篇凝聚著靈感、__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并最終積淀成為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要實現語文課這一教學目標,就必須強調通過讀以獲得感悟的教學方法。“一讀”領會自己能讀懂的內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二讀”找出文描寫搭石美的句子;“三讀”帶著贊美的語氣讀這些句子領悟鄉親心靈美的情感;“四讀”,讓學生輕聲、自由地讀。讀時做到如醉如癡物我兩忘,把讀書、理解、表達融為一體,做到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到陶冶。】
師:剛才同學提的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嗎?(逐一把已解決的問題擦掉。)
7.學習、了解了作者家鄉的搭石,你會發出怎樣的贊嘆?作者發出怎樣的感慨?
生齊讀:第5自然段。
師:“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這是贊美什么?
師:還贊美搭石的什么?
師:鄉親哪些美好的情感?
(小結:擺搭石、走搭石、互讓、背老人過搭石板書:心美)
三、布置作業
1.讀課文感受文中描寫的景物美和人們心靈的美;
2.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寫一件平凡事物中的美。
板書設計:21搭石美好的心靈
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為此本課教學從以下三各方面著手:
1.質疑問難。本課教學從指導從質疑入手,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梳理學生的質疑以“為什么說搭石,構成家鄉一道風景呢?”統領學生的問題。這樣做:①有助于學生深入思考,發現問題;②有助于老師了解學生自學情況,老師教學有的放矢。
2.情景展示。什么是搭石對于城里的學生是陌生的,更沒有走搭石的體驗,因此課堂教學通過簡筆畫勾勒搭石、讓學生走搭石感受家鄉人們走搭石的情景,把家鄉搭石美麗風景展現在學生面前。
3.讀中感悟。本可教學不僅重視朗讀指導,更重視讀中感悟,四次朗讀每次要求不同從初讀到欣賞陶醉感悟搭石那種不求名利,默默無聞,為社會做貢獻精神,以及鄉親們為他人著想互幫互助的人性之美。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篇3
教學目標:
1、學_甘于清貧的革命精神,正確理解物質生活與精神追求的關系。
2、學習簡明生動地敘述一件事,在敘述中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
學_甘于清貧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物質生活與精神追求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交流課前收集的信息,對_同志產生初步了解,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學生班級范圍內交流,互相補充。
2、 教師補充,強調_同志的為人品質,導入新課。
二、 檢查預習,初步把握課文內容。
1、提問:_是一個怎樣的人?
2、板書課題。
3、自由交流。
4、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突出“清貧”。
三、 再讀課文,深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1、 學生帶著問題大聲朗讀課文
(1) 什么是清貧?
(2) 文中哪些內容最能凸顯_同志的這一可貴品質。
2、 集體反饋交流。
3、 畫出富有表現力的句子,圈畫關鍵詞語,在旁邊作恰當的批注。
4、 集體交流,教師作適當點撥,注意學習習慣的培養。
5、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你讀了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覺得清貧這一可貴的品質對當時的革命有什么意義?
四、 分角色朗讀課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質。
1、找出“我”與“士兵”的對話內容,同桌分角色朗讀
2、指導同桌朗讀。點評:讀得怎樣?該怎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讀?
3、再次朗讀。
五、 質疑,培養思維能力
1、 學生交流課前和課中產生的問題。
2、 互相探討,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
3、 教師質疑,落實課文選材教學。
(1)想一想:課文第8小節對_“家底”的補敘有什么表達作用?
(2) 志敏為什么要堅持一種“清貧”的生活態度?
六、 拓展,辯一辯。
1、 辯一辯: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時代,清貧還需要嗎?
2、 學生充分思考,辯論,教師最后做正確的引導。
七、 作業
1、把文中的一樁趣事說給家長聽。
2、有人說_烈士“清”而不“貧”,你同意嗎?請寫一寫。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詞。
2.通過朗讀體會_同志甘于清貧的可貴品質,感受他堅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
3.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正確理解物質生活與精神追求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會_同志甘于清貧的可貴品質,感受他堅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_的獄中作品《清貧》,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再讀課題《清貧》。上節課我們讀通了課文,初步感受了_清貧的一生,現在我們來回憶一下這篇課文講了一件怎樣的故事?
現在,我們就繼續走進_,感受他清貧的一生。下面同學們打開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勾畫出體現_清貧的句子,并想一想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出來的。
現在我們來小組交流一下勾畫的部分,并抓住具體的詞句說說是怎么體會出來的。
二、精讀課文
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哪些地方體現了_的清貧?并抓住具體的詞句說說你是怎樣體會出來的。
第9段
那些地方體現了_的清貧?抓住具體的詞句來說說怎么體會出來的?
舊汗褂褲和線襪:什么樣的?讀出來!(板書)深山塢
:什么意思?除了這兩件東西之外他還有別的東西嗎?_參加革命后,家里被燒被搶了十幾次,很可能除了這兩件東西之外,什么都沒有了。
傳世寶:什么是傳世寶?什么樣的東西通常被稱為傳世寶?在這里指什么?為什么加雙引號?_將這兩件東西奉為“傳世寶”別人怎么看?“齒冷三天”什么意思?富翁們可能怎么笑話他?這樣笑話他,_還將這兩件東西做為傳世寶,我們體會到_怎樣?在乎這些笑話嗎?(清貧,而且甘于清貧,清貧并沒有使他感到羞恥,反而讓他感覺是個寶。)讀出這種感覺來!老師范讀(感受到樂觀,甘于清貧)
讀到這里讓我們感覺到了_生活的“貧”
聯系_的身份,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數百萬元在今天看來也不是一個小數字。一點一滴,還可以換成那個詞?(板書)誰來談談對“一點一滴”這個詞的理解,讀出來!
下面老師為同學們講述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_同志參加革命之后,_就恨上他家了,他家被燒被搶十幾次了。鍋碗瓢盆都被砸了,糧食被搶了,他的母親實在沒有辦法,才去向_要錢,你們猜_是怎么說的?
你們想知道_當時是怎樣說的的嗎?_說:媽,我是當主席,可當的是窮人的主席,哪里是官。蘇維埃剛建立,革命才有個頭,我們每個人的飯錢才7分呀!
_對母親說這句話時心理可能怎么想的?
忠孝難兩全吶!_回絕了母親的要求,這回我們再來說說_的“貧”是因為什么?板書“清”
此時,我們對_是怎樣的感情?讓我們懷著對_的敬佩之情再來讀讀這句話。
第二段
在_被俘,兩個國民黨士兵搜身時,哪又讓我們看到_的清貧。說說從哪個詞語中看出來的?讀出來!
兩個國民黨兵士發現一個銅板也沒有搜出也產生了一個和我們一樣的疑問:(怎么會沒有錢)同學們一起來告訴他們是因為什么?齊讀上一句
體會國民黨兵士的貪婪
國民黨的偉人們不信,他們認為這頗似奇跡,或認為夸張。兩個國民黨兵士不信,他們滿肚子熱望的想從_這里發洋財。同學們找找他們搜錢時搜了幾次,都是怎么搜的?
課件出示三句話
看看他們的幾次動作,再看看他們的心情,你體會到了什么?從那個詞語中體會出來的?
我們通常拿什么東西用捏?(細小的東西)他們是怎樣捏的?
這還不算完,他們還不止捏了一次,
這次是怎么捏的?自己捏捏體會體會,換成別的詞可以嗎?
從他們的心情上,你又看出什么?
他們見搜不出什么,又采取了另一種手段——威嚇
他們是怎樣威嚇的?我們應怎么讀?
同桌分角色練著讀讀
(分角色朗讀,老師讀敘述部分)評價:他們讀的怎樣?
其中_的一段話老師也很想來讀讀,師讀。
_是怎樣說這句話的?
現在怎么還笑得出來?這是什么笑?淡淡的表現出什么?
下面我們帶著對敵人輕蔑的笑,譏諷的笑,帶著_被捕時的從容、淡定再來讀讀_的話!
三、學習最后一句
國民黨的兵士尚且如此貪婪,國民黨當官的更是變本加厲,搜刮民財。所以當時,國民黨被稱為“刮民黨”。那做為共產黨的大官,_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清貧?
_在獄中寫到;
師:為了黨,為了階級,為了革命事業,_甘于清貧,因為清貧能使他身更正,眼更明,心更亮,清貧能使他戰勝困難,清貧能使他找到前進的方向。用書上的一句話就是:“”齊讀。早在贛東北時,_就將這句話做為自己的座右銘。
_到底是不是這樣做的,讀讀_的事跡,你們就知道了。
(3名同學讀,教師配樂)
1名,這是_因清貧而具有的正氣,大義滅親,這就充分向我們證明著這句話,一生讀。
2名,這是因清貧而明理,這又一次向我們證明———
3名,這是因清貧而樂觀,這還是在向我們證明———(齊讀)
4但在我們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困難不止這些,爬雪山、過草地,沒有彈藥,糧食短缺等等,革命者也不止_一個,上到毛主席,下到普通士兵,千千萬萬。但他們都具有這樣的美德——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讓我們再讀這句話。
_是清貧的,革命者是清貧的,但卻有人說他們很富有,你同意嗎?那以_為代表的革命者,他們的“富有”是什么呢?(板書)
說的太好了,清貧本身就是一種財富。正是因為這些以_為代表的革命者精神的富有,才是我們革命能夠成功,新中國能夠成立的原因。
四、小結
1935年8月6日_被國民黨_殺害,犧牲時年僅35歲,_清貧的一生用8個字來形容再恰當不過,那就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透過他的清貧,我們看到了他偉大人格的富有。
郭沫若同志也曾用一首詩來盛贊_烈士。我們一起讀!
在革命過程中,向_烈士那樣的革命者有千千萬萬,課下我們就找來他們的事跡讀讀,讓我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感受偉大精神的洗禮。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1、讀課文,知道“生命垂危、預感”等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繼續嘗試在閱讀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3、感受文中小男孩對母親和妹妹的真摯情感和作者對這個不幸家庭的深切同情,從而加深對親人,親情的珍愛,對生命的珍惜。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
師:前不久,我們從《風中的菊花》一課中,認識了一個小男孩。他忍饑挨餓,用乞討來的錢為去世的媽媽買了一束萬壽菊慶祝生日,表達了自己對媽媽無盡的思念和深切的愛。今天,讓我們再讀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再一次共同感受人世間至深至愛的親情。
二、事件導入,啟發質疑,整體感知:
1、師:故事發生在有一年的圣誕前夕,作者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條消息。同學們自己來讀一讀。
出示:一個喝醉酒的司機開車撞了一對母女,小女孩當場死亡,那母親生命垂危。
理解“生命垂危”
師:那位母親是生?是死?兩天以后,作者在報紙上看到后續報道。一起讀。
出示:那位母親死了。
2、師:這原本是一個溫馨幸福的四口之家,可是現在——(出示本課插圖)小女兒先去了天堂,母親也靜靜地躺在殯儀館里。留下的是傷心的父親和年幼的男孩。
出示:那天晚些時候,我實在無法——靜靜地坐下去了。我買了一捧白玫瑰,來到給那位母親舉行告別儀式的殯儀館。
我含著熱淚離開了……
師:讀了這段話后,同學們心中有什么疑問嗎?
(預計:①作者為什么無法靜靜地坐下去,來到殯儀館?
②為什么要買一捧“白玫瑰”?
③為什么含著熱淚離開了?
……)
3、輕聲讀讀這個故事,想想:在母親生命垂危到不幸離開人世的兩天時間里,作者和圖片上的男孩之間曾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試著借助這道填空來說一說。
出示:
我在百貨商店玩具柜臺為孫兒買禮物時,看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男孩的對話中,我了解到他執意要買洋娃娃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來,我把自己的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交流填空。
5、引讀第一節。
6、小結,板書:相遇:相知:相助
7、師生配合讀填空。
三、學習第二、三節,了解小男孩的不幸遭遇:
1.師:原來,在那個圣誕節前的夜晚,作者和小男孩之間曾經經歷了相遇、相知到相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的心情也漸漸地發生了變化。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相關的內容,劃出作者心情變化的句子。
2.交流,出示:
①我有點好奇,彎下腰,問他:“親愛的,你要把她送給誰呢?”
②我的心幾乎停止了跳動。
3.原先只不過是有點好奇,可到了后來,作者竟然震驚到心幾乎停止跳動。小男孩究竟對他說了些
什么?令他的心情在短短的時間里,發生了如此明顯的變化?請同桌同學,分角色讀一讀作者與男孩間的這番對話,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心情變化。
4.分角色交流,師生配合讀。
5.小結:那個雖然只有五歲,可卻那么純真、懂事、重情重義的小男孩又一次出現在了我們眼前,讓人看得心疼。也難怪作者愿意出錢,幫助他實現這個愿望。
四.學習四、五、六節,感受作者的同情之心:
1.導入出示:我心里安慰著自己——那男孩當然不會和這事有關。
我始終無法忘記——那商店里的小男孩,有一種預感告訴我,那男孩和這事有關。
這兩句話之間有矛盾嗎?
2.重點感受“安慰”和“預感”的內涵。
3.解答之前所提的問題。
4.小結:一捧白玫瑰,包含著作者對這個不幸家庭的深切同情。一枝白玫瑰,則寄托了小男孩對母親的深深熱愛和無盡思念。作者被男孩的心意所打動,故事就以這枝白玫瑰為名。
出示課題:一枝白玫瑰(有感情地齊讀課題)
5.體會:作者為什么會含著熱淚離開殯儀館呢?(板書:相見)
作者的眼前出現了這樣一幅悲傷的畫面——
出示填空:
我看到了那位母親躺在那兒,手拿一枝白玫瑰,懷抱著一個漂亮的洋娃娃和那男孩的照片,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又聽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含著熱淚離開了……
6.想象說話。
7.引讀全文。
五、總結:
讀了這個故事,我們的眼睛也濕潤了。這枝白玫瑰伴隨我們一起,靜靜地聆聽著,悄悄地綻放著。此刻,它要向我們傾訴的是:親人永遠是你最親最近的人,親情永遠是人世間至深至愛的情。生命永遠是可貴的。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珍愛親人、珍視親情、珍惜生命)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毽子的有關知識,學會制作毽子的方法。學習毽子簡單的踢法,鍛煉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勇于探究,鍛煉學生的膽量。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發現問題與探究問題的興趣,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在玩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
學會制作毽子的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將鍵羽固定在鍵托上
教學準備:
不同材料做成的毽子、羽毛、塑料布、塑料繩、毛線、彈力線、墊圈、螺絲帽、酒瓶蓋等。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1、教師出示謎語:一物生來真輕巧,身長羽毛不是鳥。沒有翅膀腳邊飛,落地沒腳難起跳。(打一體育用品)
2、學生猜謎,說出理由。
3、教師展示毽子,并出示視頻資料(花毽表演),學生觀看后,提出問題:看完這么精彩的表演,你有什么感受?
4、踢毽子好玩嗎,想不想玩一玩、踢一踢自己做的毽子?(想)板書課題。
從學生最喜歡的猜謎語和看視頻活動入手,讓大家在玩中進入今天的課堂。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獲得“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毽子的踢法,引起玩毽子、做毽子的欲望。
(二)認識毽子,探究制作毽子的材料。
1、引言:要想做好一個鍵子,我們先來認識它。從桌洞里拿出毽子,仔細觀察你們小組的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學生觀察,小組匯報。
3、教師小結,了解毽子的組成。
4、學生猜想制作鍵羽和鍵托的材料,教師相機展示不同材料做成的毽子。
在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可以制作毽子,可學生見到的一般都是羽毛鍵。通過這一環節的探究,學生的思路打開了,生活即課堂,制作毽子的材料隨處可見,激起了做毽子的興趣,培養學生樂于觀察、樂于探究的能力
(三)小組合作,探究毽子的做法。
1、引言:探究完做毽子所需要的材料,下一步我們該來探究它的做法。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或途徑學會做毽子?
2、學生交流方法,教師引導用拆一拆的方法來探究。
3、小組合作,探究毽子做法,教師指導幫助。
4、全班交流。
A、交流羽毛鍵的做法。
(1)學生到前面來邊講解邊示范羽毛鍵的做法。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應注意的地方。
師:你覺得我們在扎鍵羽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學生說出應注意將鍵羽對整齊再扎,扎的緊一些)
(2)教師示范用布條穿過墊圈的過程。
B、交流塑絲鍵的做法。
(1)學生到前面來邊講解邊示范羽毛鍵的做法。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應注意的地方。
(2)教師引導:在生活中,我們見到的塑料繩都是一根一根的,怎樣才能讓它變成細絲狀?(學生說出自己的辦法)教師示范用針將塑料繩挑成細絲狀。
5、引導學生說出什么樣的材料可以用制作羽毛鍵的方法制作,什么樣的材料可以用制作塑絲鍵的方法制作,讓學生明確不同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毽子。
6、小結做毽子的步驟,教師相機板書。
7、小結學做毽子的方法:同學們,剛才我們利用認真觀察、動手拆一拆的方法學會了做毽子,同學們可真了不起,希望同學們在以后遇到困難的時候,善于觀察,善于動腦,動手做做看,你一定會有自己的發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主動獲取新知,主動獲取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做毽子的方法,而且能從中學會解決困難的方法,培養了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勇于探究的興趣。
(四)小組合作,制作毽子。
1、引言:學會了做毽子的方法,我們下一步該干什么?(做毽子)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作毽子,比一比,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內,哪一個小組做的花樣多,哪一個小組做的既美觀又實用?
2、教師出示制作當中應注意的問題
3、學生制作,教師巡回指導。
4、展示,評價,試踢。
充分發揮小組的力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
(五)學踢毽子,感受快樂。
1、教師示范毽子常見的幾種踢法。
2、學生在歡快的音樂中玩自己制作的毽子。
(六)拓展延伸
1、引言:看到同學們開心的樣子,老師也替你們高興。踢毽子是我國的傳統體育項目,到今天已發展成了一項新興體育運動——毽球。1984年,國家體委將毽球列入全國比賽項目,每年都要舉行毽球比賽。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一段精彩的毽球比賽。
2、教師播放視頻。
(七)小結收獲,布置作業。
1、引言:短短的四十分鐘馬上就要和我們說再見了,在這一節課中,你都學到了些什么?
2、學生暢談自己的收獲。
3、小結:時間是有限的,可探究卻是無止境的,課下我們繼續探究:(出示課件)
a、課下嘗試用中間沒有孔的鐵片或硬幣做一個毽子。
b、用自己做好的毽子在班內舉行踢毽子比賽,并想一想毽子的好踢不好踢與什么有關。
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出課堂,繼續探究,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設計篇7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體會童話魅力。
2.理解文本的內容,體會小豌豆為人們做好事的美好心靈。從而使孩子們懂得生活中不能沒有愛,愛是最偉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3.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文本的內容,體會小豌豆為人們做好事的美好心靈。
【教學難點】
體會小豌豆為人們做好事的美好心靈。從而使孩子們懂得生活中不能沒有愛,愛是最偉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學
問題導入:我們上節課大致了解了課文中所講的五粒豌豆的故事,老師想看看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們上節課講的內容。
課件出示問題,學生回答。
課件出示:
1.五粒豌豆各自的志向是什么?它們最后的結局是怎樣的?
2.你最喜歡哪粒豌豆?為什么?
二、學生試學
1.默讀第13~17自然段,小組合作思考:小女孩從第五粒豌豆上發現了什么?這個發現對小女孩來說有什么作用?
生讀文章,小組討論合作解決問題,并在全班交流匯報。
課件出示:
第五粒豌豆生根發芽,并開出小花,對病重的小女孩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小女孩在這粒豌豆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看到了生命的曙光。當豌豆開出小花時,小女孩的生命之花也隨之綻放開來。
2.再讀第13自然段至最后一個自然段,思考問題。
課件出示:
第五粒豌豆是怎樣長大的?它對小女孩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生讀相關段落,小組討論表格中的內容,完成表格填空。師巡回指導。
(2)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豌豆的變化和小女孩的變化的相關語句,規范訂正表格中填寫的內容。
3.讀到這里,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呢?請大家結合前面四粒豆的結局說一說。
(1)教師引導學生讀相關段落,并思考問題。
(2)師點名學生回答,相機點撥引導。
課件出示:
總結:其余四粒豌豆雖然也各有各的歸屬,但是它們的結局并沒有意義,第五粒豌豆綻放了生命的光彩,給人帶來了希望和快樂。生命的意義在于創造價值,第五粒豌豆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值得人們敬佩。
4.作者描寫其余四粒豌豆的結局有什么作用?
生各抒己見。
師總結:交代其余四粒豌豆的結局,尤其是兩次寫水溝里的豆,是幽默的諷刺,減輕了全文的凝重感,使文章更富有趣味性。(板書: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設計意圖:
在精讀的基礎上,剖析人物的價值,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合作共學
課件出示:
1.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
2.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兩方面體會人物的特點。
四、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小女孩會對第五粒豌豆說些什么呢?
生自由發揮想象,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