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寫小學科學教案
怎么寫小學科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
2、同樣多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是不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多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來說明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裝有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出示圖片:紅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問: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把食鹽和紅糖放入水中,食鹽和紅糖會溶解在水中。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蘇打并簡單介紹。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鹽、小蘇打。
提問:如果我們把它們不斷地加入這杯水中,它們能一直溶解下去嗎?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入,喚起學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質”,并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無限的嗎?激起學生對“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興趣。
二、探索
活動一:設計對比實驗
1、教師提問:猜一猜,食鹽和小蘇打哪一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強?我們可以怎樣做這個實驗?
2、引入對比實驗。
通過向兩杯等量的水中,分別加入食鹽和小蘇打并比較它們的溶解能力。
3、實驗設計,小組討論。
(1)對比實驗應該設置哪些實驗條件?
(2)怎樣取同樣多的水?
(3)食鹽和小蘇打每次放多少?
4、明確實驗方法。
(1)在兩個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別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別往兩個水杯中加入1份食鹽和1份小蘇打;
(3)用攪拌棒攪拌至完全溶解;
(4)重復第二步,直到食鹽、小蘇打不能溶解為止。
5、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在做實驗時,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沒有全部溶解,份數如何計算?
6、出示實驗記錄單。
活動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實驗材料。
2、出示實驗提示。
(1)明確分工,相互合作。
(2)輕輕攪拌,不要溢水。
(3)沒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發材料,小組觀察,教師指導。
4、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蘇打?
食鹽和小蘇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嗎?
設計意圖:對于剛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直接設計對比實驗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設計實驗時,教師要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做可以使對比更有效。明白了對比實驗的重點和難點,可以為學生后續規范地進行對比實驗打好基礎。
三、拓展
1、拓展資料。
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溫度等條件發生變化時,同一物質的溶解能力也有變化。
2、課后實驗。
廚房中有許多物質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鹽、小蘇打等。
哪一種物質的溶解能力比較強?如果想在家里做實驗,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課堂的實驗延伸,課后尋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繼續研究,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怎么寫小學科學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現有材料,設計并制作簡易降落傘。能夠設計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降落傘緩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氣阻力),初步了解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3、認識到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具有合作與參與的意識,主動進行分享和交流的品質。產生對科學問題進行反復嘗試與探究的精神。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
演示材料:降落傘下降的視頻資料,秒表
三、教學過程
(一)認識降落傘下降過程中受到的各種力的作用。
1.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錄象,我們一起來看看。
2.播放降落傘的視頻錄象
3.大家認識錄象中的東西嗎?那你知道降落傘在下降過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4.你們能用箭頭表示出來嗎?(指名一學生上黑板標注,其余學生自行在書上標注)
引導學生主要標出降落傘受到的重力和空氣的阻力。
(二)制作降落傘并測試降落傘下降速度
1.大家想親手來做個降落傘嗎?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秒表。
2.每小組選擇相應的材料設計并制作一個降落傘,并注意:
A:在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B:線段從四個角下垂到結的長度應相等。
3.現在我們來測試一下我們自己設計制作的降落傘
測試方法:
A:一位同學在教學樓二樓往下放降落傘,下面的同學用秒表記錄從降落傘打開到下落至地面的時間。
B:要保證降落傘下降的距離一致。
C:記錄員及時記錄時間數據
(三)研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1.每小組交流本組所制做的降落傘的降落所用時間
2.每小組降落傘下降所用的時間為什么一樣呢?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呢?
3.學生各自提出假設
4.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確立一個假設,填好小組活動研究方案:
問題:降落傘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假設:
保持不變的是:
需要改變的是:
5.交流匯報,師生共同指正小組研究方案中有誤或不全的地方。
6.小組開展研究,并填好數據。
結論:
(四)匯報交流:
通過研究,你們有什么收獲嗎?
(五)布置作業。“潛水比賽”是一個拓展活動,研究物體在水中的下降情況。如果時間不夠,可以布置學生課后自行研究。
怎么寫小學科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特征;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
知識目標: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活動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實驗器材:
分組:酒精燈、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燒杯、玻璃棒、鐵架臺、放大鏡
1組-4組砂土、5組-8組粘土、9組-12組黑土、濕抹布、小盤
演示:滴管、裝有土壤溶液的錐形瓶、玻璃片、試管夾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1.談話:【出示泥塑圖片】正式上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嗎?
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回答)其實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點嗎?
2.學生隨問題依次交流:
3.教師小結: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強,除此之外粘土還具有顆粒細、耐火度高等特點。所以人們經常利用它來制作泥塑。
【教學過程、評價設計】
一、導入
1.談話:在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師從不同的環境中取來的土壤,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面前的土壤,根據你生活中的觀察,判斷一下這些土壤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開始吧!
2.學生匯報:哪個同學來說說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師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
3.教師小結:究竟這些土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請看大屏幕:【出示圖片】1-4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花壇里取來的;5-8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的種植園取來的;9-12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樹底下取來的;這節課我們來共同研究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板書:土壤里有什么?)
二、學習新課
(一)用眼睛觀察土壤
1.談話:你可以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觀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話,可以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放大鏡來觀察,觀察過程中要可別忘記填寫記錄單。聽明白了嗎?開始吧!(發記錄單1)
2.學生觀察:
3.學生匯報:哪個小組的同學說說你們發現了土壤中有什么?
4.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里有黏土;還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里有腐殖質。
(二)實驗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談話:現在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一下:土壤中還會有其他的物質成分嗎?
2.學生猜測:你認為土壤里還有什么?說說你的理由。【隨學生回答板書】
3.談話:這些僅僅是我們的猜測!想要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4.學生交流:
生1:查電腦【網絡可以幫助我們驗證這些猜想,但課堂上老師沒給大家準備,我們怎么驗證這些猜想?】
生2:做實驗。
5.教師小結:因為有時我們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判斷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要想獲得正確科學的結論需要采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
【認識實驗材料】
1.談話:為了便于觀察和實驗,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些土壤和實驗材料,看一下,認識它們嗎?【生:認識】誰來介紹一下?
2.學生交流。
【設計實驗方案】
1.談話:利用這些實驗材料,你想怎樣驗證這些猜想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或者幾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并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注意,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不要動手去操作,討論開始。
2.學生分組商量實驗方案、記錄:
3.學生交流:
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里有什么?你們的實驗方案是怎樣的?
【驗證空氣:我們小組想驗證土壤里含有空氣,我們想把土壤放在水中,看看是否有氣泡冒出,如果有氣泡冒出,說明里面有空氣,如果沒有氣泡,就說明沒有空氣。這個實驗方案有沒有道理?生:有道理。師:好!實驗方案通過!】其它的猜想我們怎么來驗證?
【驗證水:我們小組想驗證土壤里含有水。我們想把土壤放在易拉罐中加熱,看看是否有水蒸汽。如果有,說明含有水,如果沒有,說明沒有。師:其實,這個同學的方案沒問題,但是描述的有點問題,我們看到的并不是水蒸汽,看到的是水蒸氣凝結成的白汽。2、如果土壤里含水多,全班一起捏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含水少怎么辦?】
【驗證腐殖質:我們想知道土壤里是不是有腐殖質,我們的方法是把土壤放在易拉罐盒里,用酒精燈燒,如果有燒焦的氣味,說明里面有腐殖質,如果沒有那種氣味,則說明里面沒有腐殖質。師小結:其它的猜想我們怎么來驗證?
【驗證砂和黏土:師:哪個小組想驗證土壤里含有砂和黏土?生:我們小組想驗證砂子和黏土。我們想把土壤放在燒杯里,加入水攪拌均勻后,靜置一會兒,觀察燒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師:也就是說看看土壤會不會分層。老師提醒你——等待一會兒,實驗現象會更明顯。
【驗證養料、養份:師:養料、養分的驗證實驗比較難,這樣吧,我們先來驗證前面的四項內容,最后再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溫馨提示:
1.土壤分層沉淀(dian)需要一段時間,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先做分層沉淀的實驗,把它放在一邊沉淀著,再做其它實驗,等其它時間做完了,沉淀也完成了,再進行觀察。
2.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觸加熱后的實驗材料,防止燙傷!
3.觀察時,要及時把發現寫在記錄單上。
4.談話:那用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同學們交流的都很好,老師也有幾點提示請看大屏幕(投影)
【實驗探究】
1.談話:大家聽清楚了嗎?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實驗時先做哪個實驗?為什么?做土壤分層沉淀實驗時,一直不停的攪拌嗎?那應該怎么樣呢?還有不清楚的問題嗎?下面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想到的方法開始實驗吧!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3.學生匯報與交流:
解決難題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砂、黏土、水、空氣。現在我們一起來驗證土壤里是否含有養料、養份。
2.師邊演示,邊講解:我們知道養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夠看到的是一些比較大的雜質或腐殖質等,因此我們必須利用過濾裝置過濾掉這些雜質,由于時間的關系,上課前,老師已經過濾好了土壤的溶液,在這。點燃酒精燈,用試管夾將玻璃片夾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待溶液蒸發后,觀察一下玻璃片會出現什么?怎么樣,會做了嗎?注意不要用手接觸加熱的玻璃片,下面請小組長到前面來取實驗器材,其他組員點燃酒精燈,按照老師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學生操作:
4.學生交流: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現象?大家發現了嗎?
5.教師小結:這層白色的污漬就是養料的一種,我們把它統稱為無機鹽。(板書:無機鹽。)土壤里的養料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了讓植物生長的更好,農民伯伯會在適當的時候為土壤施肥、補充養料。
三、拓展延伸
1.談話: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什么,下面讓我們再通過視頻了解一些關于土壤的知識。播放視頻。
2.學生觀察:
3.教師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氣、腐殖質、砂、黏土、無機鹽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適,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長才會更加茂盛,任何一種物質的缺失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其實關于土壤的秘密還有很多,比如說,南方的土壤與北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山上的土壤與平地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搜集有關資料,也可以采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觀察一下它們的顏色和特點,下節課我們再來研究,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板書設計】
土壤里有什么
石子砂微生物
黏土
樹葉、草根腐殖質
水
空氣
養料、養分
怎么寫小學科學教案篇4
第一課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植物,生長在一定環境里,是有生命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觀察應該是有目,制訂觀察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詞語記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信息是有限,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生機勃勃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信息。)
三、回憶中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東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大樹與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么?
3.教師激趣:同學們匯報內容真豐富,有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去仔仔細細看大樹時候,我們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內容?
四、觀察真正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觀察大樹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發現。同時把觀察到信息,用簡短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樹。
怎么寫小學科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過程與方法:
1.根據可觀察到的特征和性質,對物體和材料進行描述和分類。
2.將學習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原有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物質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對材料的認識。
【教學難點】
把物體和材料聯系起來,會從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體和材料。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
2.教師準備各種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自制復合紙(在普通紙外面用塑料薄膜覆蓋起來)一份。
【教學過程】
一、給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分類
1.出示各種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圖片。小組合作,根據各種物體使用材料的不同進行分類,填入書本P61表中。
2.匯報交流并進行小結:
①不同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這也是根據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對所學過的材料按物理性質進行總結歸納
1.出示表格。這些是我們這單元研究過的材料,它們都有哪些特性呢?我們來進行一次盤點總結。
2.小組填寫表格(在水中沉還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匯報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間的橫向比較。
三、材料與環境
1.我們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頭、黏土、棉花、皮革等,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直接使用,根據它們各自的特性制成相應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磚、陶瓷和橡膠等,人們把自然界里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它們具備了我們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來使用。說一說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卻不能,課前同學們搜集了關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和全班同學來分享一下吧。
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資料。
小結: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又可以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應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進一步了解材料,拓寬視野。
1.閱讀資料庫:“材料的發展歷史”及“復合材料”。
2.展示自制復合紙,建議學生課后進行復合紙與普通紙的對比研究。
3.這一單元結束了,我們對材料的研究卻還沒有結束,建議大家課后對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材料的問題展開探索,我們一定能有更多的發現!
怎么寫小學科學教案篇6
教學目的:
1、了解一些動植物正在滅絕或已經滅絕了。
2、認識一些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3、進行調查研究活動,了解一種珍稀動植物的生存狀況,提出我們保護性的建議。
4、認識到愛護珍稀動植物的意義,樹立愛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讓學生認識我國一些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教學難點:會寫一份關于某種珍稀動植物的調查報告。
教學準備:課前做的資料收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談話:你們知道地球上已經滅絕或正面臨滅絕的動植物嗎?
把你們了解到的情況向其他同學介紹。(教師補充介紹:19世紀,朱鹮在中國和日本等東亞地區廣泛分布,由于戰爭和環境破壞,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認為朱鹮已經滅絕了。直到1981年,人們在陜西秦嶺重新發現7只朱鹮,經過20多年的努力,朱鹮現存248只。)
二、探究過程
1、認識了解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1)請學生說出書上圖中珍稀動植物的名稱,說一說這些珍稀動植物的情況。
(2)請學生介紹其他珍稀動植物的情況,也可以介紹當地有特色的動植物。
(3)教師要做好相應準備,進行必要的補充介紹。
2、寫一份關于某種珍稀動植物的調查報告。
(1)自主選題,可以選珍稀動植物,也可以選本地有特色的動植物。
(2)交流調查活動計劃。
(3)調查活動安排課后進行。
3、小結。
怎么寫小學科學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擺擺動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
過程與方法:
推測擺的擺動快慢與什么有關,進行改變擺錘、擺繩的長短對擺的次數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研究,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并且根據分析進行預測。
重點和難點
重點:
能夠根據自己制作的擺,推測影響擺擺動次數的因素。經歷一個觀察現象—推理判斷—制訂方案—論證計劃的可行性的活動過程。
難點:
通過小組合作,嘗試自行設計對比實驗,研究出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只與擺線的長度有關。初步學會分析和推理對比試驗中的定變量關系,并學會設計控制一個變量的實驗。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準備:
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長的擺繩各一根,鉤碼四個。研究擺重記錄表1份,擺繩記錄表1份,擺角記錄表1份。鐵架臺一個,秒表一只。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
上節課我們認識擺,關于擺你知道什么?
我們知道擺具有等時性,那不同的擺自由擺動的快慢都一樣嗎?
2、師:
關于擺的奧秘還有很多,想繼續研究嗎?
3、揭題:
擺的研究。(板書課題)
二、玩擺
1、組裝好,并試著玩一玩。然后試一試,想一想讓它自然的擺起來,要注意哪些地方?(玩的時候要注意:線要輕輕拉直,自然松手,要讓它停下來只要輕輕一抓就行了,學會操作擺。學會記錄單位時間內擺的次數。)
2、擺具有等時性,也就是說同一個擺擺動的快慢相同。那么不同的擺擺動的快慢也相同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擺動的次數不同說明不同的擺擺動的快慢不同。
猜想:擺擺動的快慢究竟與什么有關呢?
三、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選擇假設,并制定研究計劃
師:請各小組選擇你們最想研究的假設,并討論一下,準備怎樣來研究?哪個條件要變,哪些條件不能變?每種情況要測幾次?
我們的研究方案第()小組
我們研究的問題:
擺擺動的快慢與是否有關。
我們的猜測:
改變的條件:
不變的條件:
展開研究
師:研究時操作的同學要正確,看表的同學要看準了,數的同學不能眼花,盡量數準了,即時記錄。最后完成的小組整理好材料,別忘了根據數據歸納結論。比比哪個小組研究過程中合作得好,既快又準確。
生:自主實驗。
(1)研究擺線長短
15秒內擺動次數記錄表
原來的繩長
兩倍繩長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發現
(2)研究擺錘輕重
15秒內擺動次數記錄表
原來重量
兩倍重量
三倍重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發現
四、匯報交流,得出結論
通過又一輪的實驗,我們發現擺擺動的快慢與擺繩的長短有關,擺繩越短擺動越快,擺繩越長擺動越慢
這節課,我們又一次運用發現問題、做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法研究了擺。科學家用更精密的儀器、更嚴謹的方法得出的結論與我們的不謀而合,同學們,你們太了不起了!祝賀你們!
五、鞏固應用
(讓學生體會學習有用的科學知識,加強了學習與生活的聯系。)
師:能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生:能。
師:(出示大屏幕)這只掛鐘走慢了,那么我們怎樣做才可以讓它走準確呢?
六、延伸拓展
(讓學生發現新現象,產生新問題)
師:還有這樣兩個擺,繩子一樣長。猜測:他們擺動快慢一樣嗎?
生:一樣。
師:老師做,同學們注意觀察,當有發現請馬上舉手。(演示實驗驗證)
生:不一樣快。
師:為什么?
生:擺錘的長短不一樣。
師:實際上擺的長度并不只是單純的擺線長度,真正的擺長是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師:關于擺還有很多奧秘,同學課下想繼續探究嗎?
生:想!
師:時間過得真快,這節課上到這里。下課!
板書設計
擺的研究
擺錘的重量無關
擺繩的長短有關
怎么寫小學科學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會提問題。
2.知識與技能:
找出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自帶各種玩具。
教學過程:
(一)導課: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
(二)自主學習:
1.講科學家的故事:
(1)同學們相互講;
(2)學生閱讀P5的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
(3)老師講青霉素的發現和濾毒罐的發明故事。
2.將愛迪生發明電燈的過程與我們吹泡泡的游戲比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記在書后的活動記錄上。
(1)學生比較并記錄;
(2)學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帶來的玩具。
(1)玩一玩從自己家里帶來的玩具,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2)學生分組研究;
(3)匯報交流;
(4)得出結論。科學就是這樣的。原來科學離我們這么近。我們也能做科學家。
4.看P6上的一幅圖,說一說科學是什么?
(1)學生觀察研究;
(2)師生講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5.觀察我們周圍的事物,每個小科學家提出10個科學的問題,記在書后P74頁的表格里。提出后能夠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三)板書設計:
做一位小科學家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
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