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光合作用教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光合作用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概述綠色植物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運用實驗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使學生理解“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設計原理。

2.使學生認同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實驗的組織和實驗結果的推導分析。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由生物小組同學對盆栽天竺葵進行暗處理以及葉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學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葉草、黑紙片、曲別針、酒精、碘液、小燒杯、大燒杯、培養皿、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鑷子、火柴、清水。

3.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

活動:請同學列舉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愛的幾種食物,分析這些食物與綠色植物的關系。

學生發現,人們的食物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于綠色植物。教師總結:綠色植物就象一個巨大的生產有機物的天然工廠,它制造的有機物養活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如何檢驗呢?”“綠葉制造有機物需要什么條件嗎?怎樣證明?”

二、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學生小學的自然常識課中已經了解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在這一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逐漸明確探究的課題:光是不是制造有機物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如何確定光合作用是否發生?學生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各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各組在實驗設計中的優點,尤其是有創新意義的設計,教師要不吝贊美之詞,鼓勵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又請同學互相找出實驗設計中不夠嚴謹的地方,訓練學生的分析和思維能力。對于有機物的鑒定,老師可提示學生回憶:觀察玉米種子結構時,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區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學生可聯想到淀粉的鑒定方法。

通過討論,將同學們的實驗設計逐步完善。對確實可行的&39;實驗方案,老師應給學生提供實施實驗計劃的機會。同時,引導學生對照教材中的實驗設計,找出其中的巧妙之處,彌補自己設計中的不足。

進行實驗之前,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本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暗處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每個一實驗步驟中的科學道理的理解。老師可設計一系列思考題,啟發學生:

①實驗前,為什么要將天竺葵進行暗處理?

②對一片葉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這樣的實驗設計有什么好處?

③取下遮光的黑紙時,葉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顯的差別嗎?

④將葉片放到酒精中加熱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葉片呢?

⑤為什么要將盛酒精的小燒杯隔水加熱?

⑥當綠葉在酒精中變成黃白色時,此時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區別嗎?

⑦往葉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經過碘液處理后,葉片發生了什么變化?如何解釋這一現象?

光合作用教案篇2

一、設計思想

【設計理念】

“提高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最想突出的處理:

1.還原科學研究的歷史面貌,突出生物學的“實驗學科”特點;

2.以實驗探究貫穿整個教學。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整個第三章乃至整個高中教材中處于重要地位。本章節內容按照課標安排應2課時完成,我準備改為3個課時:第一課時只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第二課時“通過實驗學習有關光合色素的知識”,第三課時具體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本節教學設計是該節的第一課時內容。光合作用研究的歷史,本來不需一個課時的時間,但我準備讓學生以經典的光合作用研究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為線索,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了解科學家探究科學的艱辛歷程和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生,關鍵對于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① 光合作用以及對它的認識過程;

②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并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②討論科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③明確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②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三、教學重點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②實驗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

四、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

搜集相關圖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反思

在整個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課題特點和材料處理

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是整個高中教學的難點和重點,而本節課僅僅對“光合作用的發現”進行探討學習。就知識目標看很少,很容易達到;但是我為該節課定下的能力目標卻很高,是學生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達到“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的目標,為以后生物學的學習掃除障礙。所以我在教材處理上,按時間線索對有關光合作用的經典實驗縱然書上沒有的也進行了補充學習,沿著科學家的腳印進行了光合作用的發現探究之旅。使學生在體會科學的艱辛和嚴謹的同時,體驗掌握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學中始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新課程的教育體系要求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時,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心理,循序漸進,通過相應的現象或情境引入,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實驗現象,通過討論由學生自己去歸納,做出結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進入到一種主動學習的狀態。而我則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真正成為了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3、本節課也有些失誤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由于本課題實驗多,跨度大,學生又沒有科學探究實驗設計的基礎,在學生討論、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如果時間不把握好,很難完成教學計劃。

光合作用教案篇3

關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教材分析

在學習了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之后,繼續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重要的生理現象。雖然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較抽象。初一的學生相應的知識鋪墊不夠,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來源之本,通過光合作用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從理論上認識到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設計、操作、探究和討論,使學生對實驗的設計原理、技巧,有更深層次的感悟。通過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所以本節知識要用具體的,形象的實驗進行教學。讓學生體驗到由現象到理論的過程,即通過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知識。本節知識點較多,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產物、公式、概念、實質及實驗的原理等。教學中應注重知識點的落實,為學生下一步學習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實驗,闡明綠色植物產物和原料及條件。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2、通過探究實驗設計思路的培養及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能力。

3、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師生互補,良好學習氛圍的培養;對科學知識探索精神的培養。

教學重點

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條件。

教學難點

提出問題,應用適當的手段解決問題;單一變量對照實驗的設計。

教學準備

課前由實驗小組的同學與教師共同進行

(1)實驗器材的準備:酒精燈、酒精、三腳架、石棉網、鑷子、廣口瓶、瓶塞、凡士林、蠟燭、大玻璃罩、長頸漏斗、試管、玻璃管、三角燒瓶等)

(2)選擇健壯的天竺葵在暗處放置24小時后,選擇適當的葉片用黑紙片進行上下遮蓋。

(3)首先學生分實驗小組,選出組長,實驗員,發言人,填寫實驗記錄單。

教學手段:實驗設計,動手操作,教學課件。

教學形式:小組合作討論,看書自學,動手實驗,及時練習落實知識,教師參與,適時引導。

教學程序

一、情景激疑:

教師講述:記得在一個春光明媚的周日,我領著三歲的女兒來到了植物園。我給她說要愛護花草,因為花草和我們一樣都是珍貴的生命。于是她把手中的面包揉碎撒到了草地上。我問她為什么?她說讓小草吃面包,我給她說:小草不吃面包,喝點水,曬曬太陽就飽了。第二天中午該吃飯了,她要水喝,然后跑到太陽地里說:不吃飯了,曬曬太陽就飽了。

教師引導學生提問:同學們能從老師講的這個小故事中提出與生物學有關的問題嗎?

學生提問,略。(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不要限制學生的思路)

教師總結:人進行生命活動需要的營養物質是從外界攝取的,植物進行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是從哪里來的呢?是植物自己制造的嗎?這是一個生物學問題。怎樣研究呢?

學生:通過實驗進行研究。

二、實驗探究

出示課件: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

1、提出問題: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嗎?教師引導學生作出假設,注意強調“光下”這個條件。

2、作出假設:首先教師應解釋假設的設定,就是對下一步實驗過程的簡單概述。然后讓學生假設。

如果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那么不在光下就不形成淀粉。(注意學生思維的訓練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隨時注意學生思維的火花。鼓勵學生。)

3、制定計劃:

思考:首先讓學生通過思考形成合理的實驗思路。針對假設需要做對照實驗嗎?對照的是什么條件?讓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答:光是對照的條件,是研究的變量。

依據光所做的對照實驗中,以下哪一種方案更能體現實驗的嚴謹性?讓學生討論后回答。

(1)兩盆植物上分別選一片葉子進行對照。

(2)一盆植物上選兩片葉子進行對照。

(3)一盆植物上選一片葉子的兩部分進行對照。

學生答:選擇第三種方案。盡量讓學生解釋選擇的原因。

教師:注意培養學生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思路以及單一變量的設計原理,其他條件都一樣,只是要研究的條件不一樣。在這個實驗中,要研究的條件是“光”。第三種方案中一片葉子的兩個部分是變量最少的,所以選擇第三個方案。

4、實施計劃:

嘗試合作

通過合作嘗試小實驗來驗證淀粉遇碘變藍,同時使學生學會相互配合,為下一步的實驗活動打下基礎。

小實驗---淀粉的檢驗

要求:用碘液滴到面包上,觀察面包顏色的變化。

(由組長指揮,實驗員進行操作。紀錄員紀錄。)

現象描述:淀粉遇碘變藍,可以用這個方法驗證淀粉的存在。

(2)小組討論:

a.綠色的葉影響觀察淀粉的變藍,怎樣把綠色處理掉?

b.實驗前應避免葉片內原有淀粉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怎樣處理?

通過組長的領導,小組看書討論解決。然后選擇小組進行發言。

脫色,是為了避免綠色的存在影響觀察滴碘后變藍的淀粉。葉綠素易溶于酒精,而酒精又易燃燒,因此將葉片進行隔水在酒精中加熱,確保實驗的安全。

暗處理,是為了清除葉片內原有的淀粉。植物在黑暗中不形成新的淀粉,原先的淀粉又被利用掉。經過暗處理后的植物葉片內基本上不含淀粉了。這樣我們就可以讓葉片從新開始制造淀粉進行驗證。

教師對實驗提出要求:

(1)課前實驗小組的同學已經對葉片進行了暗處理,同學們在將葉片上的黑紙片摘除時用筆劃出遮蓋的范圍。

實驗的注意事項:酒精燈的正確使用。點燃用火柴,熄滅用燈帽。如不小心,酒精燈翻倒著火,不用慌張,用教師準備的濕毛巾蓋住即可。

由小組長看著課本的`實驗過程指導組內實驗。(強調組長的責任,以及組內的配合。)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幫助,指導,參與探討。)

注意提醒學生實驗的安全,以及注意觀察酒精顏色的變化和葉片顏色的變化。(以葉片變黃白色為適宜。15分鐘的時間進行實驗)

實驗現象分析:由學生進行。

滴碘變藍的區域(有淀粉)

滴碘不變藍的區域(沒有淀粉)

變藍的區域(接受了光照)

不變藍的區域(沒有接受光照)

受光淀粉變藍

5、得出結論:(引導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勘誤)綠葉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條件,淀粉是產物。

三、歸納總結

動動腦筋:及時強化實驗過程和落實結論。通過把錯亂的實驗過程的正確排序,使學生對實驗的步驟進一步理解和吃透。由葉片的染色情況分析葉片的受光情況,逆行理解和運用知識,進一步體會結論。

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教師:通過剛才的實驗,請同學們把實驗步驟再回憶一下。

(1)請將"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的實驗步驟正確排序:

a光照b酒精去除葉綠素

c黑暗放置d清水漂洗碘液

e選擇葉片用f清水漂洗酒精黑紙片遮蓋

g滴加碘液

學生討論后回答。不同的答案可以引發學生的爭論。最后教師出示參考答案:b-c-a-d-f-g-e。

通過實驗的結論,對不同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

(2)分析葉片(已經脫去葉綠素)接受光照的情況:

葉片a經碘染色后全變藍。(全部接受了光照,形成了淀粉。)

葉片b經碘染色后全不變藍。(全部不接受光照,沒有形成淀粉。)

葉片c經碘染色后部分變藍,部分不變藍。

(變藍的有淀粉,是因為接受了光照,不變藍的沒有淀粉,是因為沒接受光照)

由此進一步證明了:光是綠色植物形成淀粉的必要條件。

教師通過以下的講解,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化學反應,每年全球光合作用估計產生大約16億噸糖類,產生相應的氧氣。養活著地球上其它的生命。假如綠色植物不再進行光合作用,地球上會出現什么想象?讓同學們想象一下。

科學家曾經幻想,假如將來能搞清楚光合作用的機理,然后將光合作用的基因轉移到人的頭發里,使人的頭發中可以模擬光合作用的過程,只要在人的頭發上灑一點水,再曬曬太陽,頭發中便完成了有機物的制造過程,人類便可以結束吃飯的歷史。這個偉大的設想靠同學們將來能夠完成。

四、遷移深化

通過有趣的事例,進一步引發學生的思考,使知識上升一個高度。

1、分別在早晨、中午、傍晚,從一棵植物上摘取三片相似的葉子經酒精脫色,再用碘染色后發現藍色的深淺不一樣。為什么?

2、農民甲為了多收獲玉米,于是他在同樣的地里種植了比正常情況下多兩倍的種子,秋后他能收獲多兩倍的玉米嗎?

五、開拓創新

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調動學生的思考。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知識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使學生有成就感: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還有哪些疑問?生活中你還發現哪些問題?知識匯總,質疑,評價。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質疑中的問題提出,由大家一起解決。最后注重生生互評,量化打分。

第二課時

教學程序

一、情景激疑

配以優美的音樂,多媒體展示藍天、白云和郁郁蔥蔥的森林圖片。

全世界的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燒消耗氧氣平均為10000噸/秒,而我們生活的大氣層中,氧氣只占21%,按照現有的消耗速度只能維持3000年,可是,許多年過去了,而大氣中的氧含量并沒有減少,這是為什么呢?

用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啟發學生的思維。

學生猜測問題的答案,教師抓住學生的猜測“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會產生氧氣”提出問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氣體是氧氣嗎?我們應如何證明我們的假設呢?導入新課。

二、實驗探究

1、投影小資料:氧氣的性質――無色、無味,常溫下呈氣體狀態,難溶于水,不能燃燒但能助燃(能使帶火星的木條恢復燃燒)。

在教師啟發下,請同學們參考教材,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設計。訓練學生學會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大膽創新和勇于實踐。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的可行性,盡量利用現有的儀器設備巧妙的設計實驗。

請學生總結自己的設計思路:

(1)將天竺葵的部分枝葉裝入密閉的廣口瓶中,照光一段時間后,檢驗氣體成分的變化。

(2)將一株健壯的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時放在一個玻璃瓶中密閉照光;另將一只生長狀況相同的小白鼠單獨放在一個玻璃瓶中密閉照光,看哪一只先死。

(3)將適量的金魚藻,放在水中,照光,收集產生的氣體,檢驗是不是氧氣……

充分肯定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請其他同學評價各組的實驗設計,并指出設計中的優點、不足,啟發學生確立在探究實驗中控制單一變量,設立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科學方法。

把各小組兩兩合并,相互質疑對方的實驗設計,相互交流補充,不斷完善,不斷探討實驗過程的每一個步驟,培養嚴謹的科學實驗作風,體會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最終形成各自完整的實驗設計。

2、教師請兩三個實驗設計較合理的小組分別詳細敘述實驗設計,及時肯定學生設計的科學性和思維的嚴密性,并鼓勵其他同學完善或補充說明:

(1)取一株健壯的天竺葵,將天竺葵的部分枝葉裝入一個密閉的廣口瓶中,照光一段時間;取另一同樣密封的不放任何枝葉的廣口瓶,同時照光,作為對照。一段時間后,利用燃燒狀況相同的兩支蠟燭同時放入兩廣口瓶中,觀察燃燒時間的長短,預計盛有枝葉的廣口瓶中的蠟燭會燃燒較長的時間,說明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產生了較多的氧氣。

(2)取兩個相同的大玻璃罩,將一株健壯的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時放在一個玻璃罩中,密封,同時,將另一只生長狀況相同的小白鼠單獨放在另一個玻璃罩中,密封;兩組同時照光,經歷足夠長的時間,觀察兩只小白鼠的生活情況。結果預測:與植物放在一起的小白鼠生活的時間較長,而另一只則首先死去。說明罩中有植物照光后可進行光合作用,不斷產生氧氣供小白鼠呼吸利用;而另一只小白鼠再將玻璃罩中的氧氣耗盡后,窒息死亡。

(3)取適量的金魚藻(或黑藻、水綿等),放在水中,倒罩上一個玻璃漏斗,漏斗頸上套一個盛滿水的試管,照光;另一組實驗裝置同剛才所述,唯一不同的是漏斗下不放金魚藻,同樣照光。觀察漏斗下是否有氣泡產生。收集產生的氣體,用帶火星的木條插入試管口,觀察實驗現象。結果預測:漏斗下不放金魚藻的,不產生氣泡;漏斗下放金魚藻的,會產生氣泡,收集到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試管中收集到的氣體是氧氣,證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3、小組成員之間進行分工、合作,按照各組的實驗設計動手完成實驗探究,證明自己的假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教師適時、及時指導,鼓勵學生發現實驗中的問題,獨立思考問題,或者組內討論解決,若還不能解決,也可向老師請教,從而加深對實驗的理解,增強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探究實驗結束,各組總結自己的實驗成果,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是氧氣。

三、歸納總結

各組向全班匯報自己的探究成果,解答其他各組和老師的質疑,進一步突出實驗設計的嚴謹性。比如:

實驗小組(1)“利用廣口瓶收集枝葉的光合產物”,雖然照光時間足夠長,但最終利用兩支蠟燭檢驗時,燃燒時間并無多大差別。小組內也不能解釋這種現象,其他小組指出:a.可能是由于裝有枝葉的廣口瓶瓶口密封不好,使產生的氧氣跑掉了。b.是不是檢驗前將枝葉取出時,使大量空氣進入了廣口瓶?c.是不是實驗設計原理上的問題,等等。實驗小組一一回答了同學們的疑問。之后,教師肯定了本實驗設計原理的正確性、科學性,并利用這個機會,向同學們指出實驗設計科學性與可行性之間的關系:一個實驗是否能成功,應當首先具備科學性,但如果實驗沒有同時具備可行性,那也不會達到預期的結果,得不出相應的結論。提示:為什么這個實驗不可行,可能與下節課將要學到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有關,提請同學課下查閱資料解決。

對小組實驗(2)“小白鼠的死亡”原因,有些小組提出質疑:“死亡與否”一定是氧氣造成的嗎?

實際上,只有實驗(3)真正確認了光合作用產生的是“氧氣”!

教師啟發:科學實驗不能靠主觀臆測,關鍵是要拿出事實證據。再次強調科學事實的重要性。

請同學們聯系上節課所探究的知識,總結出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哪些。最后,教師指出淀粉等有機物和氧氣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并明確這兩類物質在光合作用中的地位。

四、遷移深化

通過視頻展示原始地球景觀。教師說明原始大氣中并沒有游離的氧存在,氧氣是后來才產生的。

思考:氧氣的出現是哪類生物的功勞?與什么過程有關?搜集資料找到證據。

五、開拓創新

聯系實際,拓寬學生的思維比如:如何有效提高居室中的氧含氣量?家里的養魚缸怎樣較長期的保持水質的新鮮?許多熱帶魚缸中都備有電燈,從生物學方面講有什么科學道理?

有關本節知識,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鼓勵學生發散思維。

第三課時

教學程序

一、情景激疑

動畫展示“海爾蒙特實驗”激起學生的興致:有句話叫做“民以食為天”。公元前3世紀,亞里斯多德曾經做過一個經驗推測,說土壤就是植物體的全部食物來源。1648年,“生物化學之父”范?海爾蒙特做了一個簡單而有意義的實驗,推翻了這一觀點:海爾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樹苗栽種到一個木桶里,桶里盛有事先稱過的土壤;以后,他只用純凈的雨水澆灌樹苗,還專門制作了桶蓋。5年過去了,柳樹逐漸長大;他發現柳樹的質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卻只減少不到100克。柳樹增加的重量來自于哪里呢?海爾蒙特認為是植物吸收了水分的緣故。海爾蒙特的實驗結論正確嗎?你認為海爾蒙特忽視了哪個重要因素?

(或出示資料:一個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多克氧氣,地球上有六十多億人,每天要消耗60多億千克的氧氣,同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什么我們沒有感覺到窒息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導入新課。)

二、實驗探究

1、繼續分析導言:海爾蒙特忽視了“空氣”這個重要因素,誘導學生提出問題“二氧化碳真的是綠色植物所必須的嗎?”

針對以上問題,請實驗小組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作出合理的假設:“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所必須的”、“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2、各小組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提示:

(1)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2)溴代麝香草酚藍(BTB)是一種指示劑,當有二氧化碳存在時,它的溶液呈黃色,沒有時溶液呈藍色;

(3)為了保證實驗中只有二氧化碳一個變量,你該怎樣設計對照實驗?

討論設計的實驗的設計原理和方法步驟。

3、同學交流實驗設計方案,共同分析所設計的實驗是否嚴謹、合理。

方案一:用溴代麝香草酚藍溶液變色原理來檢測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中對二氧化碳的利用。

步驟如下:

1)準備3支試管,分別標號,在每支試管內裝入大半試管呈藍色的0.1%溴代麝香草酚藍溶液。

2)在第2、3號試管內插入玻璃管,用口向試管里呼氣,至溶液呈黃色。在第3號試管內放入綠色水生植物金魚藻或黑藻等,將綠色水生植物全部浸沒在溶液中。

3)把3支試管放在陽光下,使管內綠色水生植物在光照下進行光合作用。觀察3支試管的顏色變化,并記錄它的結果。

結果預測:1號試管溶液仍呈藍色;2號試管溶液依舊呈黃色;3號試管溶液的黃色消失,恢復到藍色。

方案二:利用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造成同一植株不同葉片所處的氣體環境差異(有無二氧化碳),照光后,檢測所測葉片是否進行光合作用。

實驗步驟:

1)取一株健壯的天竺葵,暗處理一晝夜;

2)用一個大三角燒瓶A裝入部分枝葉,再在燒瓶內裝入一個敞開口的,盛有濃氫氧化鈉溶液的小瓶,密封大三角燒瓶瓶口;用另一個同樣的大三角燒瓶B裝入與A瓶中相同的枝葉,再在燒瓶內裝入一個敞開口的,盛有清水的小瓶,密封大三角燒瓶瓶口;

3)將兩燒瓶置光下一段時間;

4)檢測兩瓶中葉片是否形成淀粉。

結果預測:A瓶中的葉片不形成淀粉;B瓶中葉片形成淀粉。

方案三:采取與課本相同的實驗設計。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指導,用科學家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欲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同時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展現自我、充分發展的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探究的基礎上,把自己的設計方案展示出來,同學之間相互補充、辯論,最后確定最佳方案。要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敏銳的發現、捕捉學生智慧的閃光點,及時激勵,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4、學生分組實驗,相互交流、合作,進一步體味科學探究的嚴謹性,觀察實驗現象,思考、爭論,最終得出實驗結論。

三、歸納總結

動畫配音:動畫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燦爛陽光下,一株大樹盡情伸展著茂盛的枝葉,不斷有物質進進出出……,請同學們給動畫模擬配音,用語言描述光合作用的過程,并填表格:

原料

場所

能量

產物

光合作用

通過同學們相互之間的補充,教師漸次點撥、引導、規范學生的描述,最終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

投影光合作用的概念,突出顯示原料、場所、能量和產物,師生共同分析三節課來的探究結果,進一步深化對光合作用過程與原理的認識。

學生討論:嘗試用公式的形式表達光合作用。用動畫變成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

葉綠體

并請學生代表進行講解公式的含義。

深入分析光合作用的過程,對比原料產物變化及能量轉化,闡釋光合作用的兩方面實質: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

四、遷移深化

從光合作用的產物入手,聯系實際,歸納光合作用的意義及應用:

1、我們知道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般是0.03%。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到0.5%-0.6%時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會顯著增強,產量就會有較大的提高,這種給農作物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稱為“氣肥法”,你能說一說“氣肥法”的原理嗎?

2、據聯合國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90億,而地球的資源十分有限,吃飯問題將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耕地有限的情況下,你認為解決此難題最關鍵的問題是什么?

五、開拓創新

資料:“根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主任李良壁教授介紹,目前大田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很低。主要作物稻、麥高產品種的光能利用效率僅為1%~1.5%。因為,照射在葉片上的太陽光能約有47%是在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譜之外(紫外和紅外光部分),不能被植物吸收,而其余53%的太陽光能中,約有16%的太陽光能不能被植物充分吸收,約9%的太陽光能被吸收后在體內不能有效傳遞,它們通過光抑制、光破壞等耗散了激發能,還有19%的太陽能不能有效地轉化為穩定的化學能。此外,太陽光能被用在植物代謝消耗的約占4%。這樣一來就是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植物也只有5%左右。”這段話對你有何啟發?如何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呢?

教學設計說明

光合作用是經典而富有科學理論與實踐功能的綜合教學內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理現象,同時又是較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識。不論是什么版本的教材,這些都是學習生物知識以來較難以理解的內容,同時也是教師的教學工作中較難處理的內容之一。為了增強學生的興趣,鞏固前面所學過的探究實驗的基本思路的相關知識,把實驗中內涵的單一變量的探究思路提煉出來,增大學生的思考的力度,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情趣以及科學思維的模式,因此把教材安排的三個實驗:對光合作用的產物、條件和原料的驗證或演示,改為系列探究性學習過程,以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目的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體現新課程的目標和理念。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嘗試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以達到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在教師必要提示和引導下的學生探究、設計實驗的過程。通過對實驗的分析、探究、設計及對科學家的那種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精神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發展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設計盡量挖掘潛在的課程資源,落實課程內容呈現方式多樣化、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多層面、立體化的空間,體現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同時應注意訓練學生從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中提出問題,進行探究。注意知識層次的銜接和相應知識的落實。加強知識的提高以及應用。課堂上教師并不是知識的傳授者,本節課的知識、技能并不是通過教師得口頭講述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的組織、啟發、引導下,學生通過主動觀察、分析、探究及合作與交流,獲取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

這種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特點,給學生提供展現自我、充分發展的機會和拓寬思維的空間。特別是以學習小組為活動單元,使不同能力的學生得以相互合作、取長補短,充分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特點。

教學反思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雖然增加了學生思考的興趣,但是對于一般的學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難度。盡量使學生從生物學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和研究方法是本節課的貫穿始終的宗旨。

第一課時設計了五個版塊。由于受版塊的限制,在銜接上不太流暢。個別環節的處理上不是太精細。但是教學的目的性體現的較明確,就是學生知道了通過設計對照實驗,可以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以及條件之一。本課時重視了學生看書自學的訓練,但是由于教師的指導不細致,或許以前缺乏自學能力的培養,所以有的學生不會從書中獲取有用的知識點。

小組長的選擇很重要。有的小組長能力強,小組活動效果就好。反之指揮不當,討論和實驗活動都不理想。因此,應結合授課內容分別對學生進行組織能力和實驗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可以培養部分學生成為生物學課的帶頭人

第二課時,同學們對氧氣的性質了解不多,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性非常高,爭先恐后地闡述各自的設計方案,顯示了極大的探究熱情,智慧的火花隨處可見。但是,在實驗原理的領悟和實驗步驟的設計方面暴露出許多的漏洞,表現出初一學生思想的活躍性與思維的局限性并存,同時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待于培養,對實驗結果預測的科學性不強,需要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完善設計。逐步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提高驗設計水平,教學中能注重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之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觀察、歸納和發現問題,培養了他們設計實驗、動手實驗的能力,親自體驗到了學習過程和成功的喜悅。

第三課時應用“啟發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探究設計實驗來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通過進一步的實驗設計和訓練以及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培養了學生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當把這些知識過渡到農業實踐中時,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換有待于加強。

光合作用教案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別綠色植物葉片的結構,說出各部分結構的主要功能。(重點)

2、解釋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難點)

3、說明葉綠體是光合作有物場所。

4、舉例說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二)能力目標:

1、練習徒手切片。

2、觀察葉片的結構,觀察綠葉細胞中的葉綠體。(重點)

3、情感目標:

讓學生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2、難點:解釋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離不開光和葉綠體。你知道光合作用是在植物體的哪個器官中進行的呢?

回答:葉

提出問題:參天大樹拔地而起,枝繁葉茂;纖纖小草茁壯成長,生生不息。無論是參在大樹,還是纖纖小草,一般都具有葉,葉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片是葉的主要部分。葉片作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具有哪些結構及其結構相適應的功能?

二、引導學生進行試驗探究

[講述]:讓我們通過實驗觀察并認識葉片的結構。

[實驗]:葉片的結構。

[步驟]:(1)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標本。

(2)使用顯微鏡先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再觀察葉片的永久橫切片,根據《葉片結構》認識葉片各部分的名稱,了解其功能。

4人一小組進行實驗,先制作并觀察徒手切片,然后再觀察葉片結構的永久切片,對照書P36的“葉片立體結構模式圖”認識葉片各部分名稱。

[想一想]:

(1)葉片的背面與正面的綠色一樣深嗎?為什么?

(2)怎樣區分上表皮與下表皮?

(3)氣孔的開關受什么控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

(1)葉片正面顏色深,柵欄層細胞內含有較多的葉綠體。

(2)上表皮的氣孔少,下表皮較多;上表皮靠近柵欄層,下表皮靠近海綿層。

(3)氣孔的開關受保衛細胞控制。

[小結]:葉片的結構

表皮——保護作用

氣孔——葉片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

柵欄層——細胞排列緊密且整齊,細胞里含有較多的葉綠體

海綿層——細胞排列較疏松,細胞內含有較少的葉綠體。

葉脈——具有輸導水、無機鹽和有機物及

[提問]:(1)葉片呈現綠色的原因是什么?

(2)光合作用的場所是什么?

(3)你是否能解釋葉為什么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講述]:葉片的葉肉細胞和保衛細胞中含有葉綠體,葉綠體中又含有綠色的葉綠素。葉綠素能吸收光能,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因此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觀察]:讓我們動手親自觀察綠葉細胞中的葉綠體。

[指導]:學生2人一組,用鑷子取下天門冬植物的小枝,制作成玻片標本,放在顯微鏡下,注意細胞中的綠色部分。

[講述]: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講解]: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很好,其實植物葉綠體中含有的色素即葉綠體色素一般由葉綠素a、b,葉黃素,胡蘿卜素組成,表現出綠色、藍綠色、橙色、黃色。

[提問]: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他器官是不是都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小結]: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講述]: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只有在一定強度的光照下,植物才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滿足自身生長發育的需要。

[出示]:在光下和黑暗處培養的小麥苗。

[提問]:你知道兩盆小麥苗的葉色為什么不同嗎?

[講述]:葉綠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在生產實踐中,可以利用“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產韭黃。

三、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

本節課著眼于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注意開發學生的智慧和潛能,通過讓學生動手實驗、仔細觀察、探究分析,在自主獲得新知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本節通過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熱烈討論;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實驗,動手動腦,既分工又合作;結果展示討論的過程就是交流質疑的過程;結合實際事物進行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STS教學理念。

光合作用教案篇5

教材分析: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七年級《生物學》(上)中繼“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水循環”之后和“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教材編寫及知識結構中起者承上啟下的作用。共1課時。

教學目標:

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通過實驗驗證綠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重點、難點)

理解光合作用發生的場所和產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養學生體驗生物探究中的科學方法。(重點、難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養成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重點、難點)

學生準備:

預習本課實驗操作內容。

課前準備:各實驗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將實驗用植物進行必要處理。

查詢有關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資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及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植被,愛護森林的意識。

教師準備:

根據課本準備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特點是:準備兩株不同處理的天竺葵(洋繡球)。一株是與書中實驗要求一致的處理方法,同時,還要選取一個葉片讓它全部被遮光紙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結束暗處理的植株,注意在這株植物上要選取不同著生位置的葉片進行遮光處理,在葉片的處理上同樣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區別。

準備課本P121進一步探究的實驗設計方案。

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收集一些有關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實質,意義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組織學生回憶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并自己提出問題:植物體的自養的營養方式是通過什么生理過程進行的?植物體由小長大的過程中自身營養物資的積累從何而來?植物體內有機無制造的條件、場所和過程是怎樣的?等等。以次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引導學生聯想小學自然課的內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體內有機物來源于植物體的光合作用。

二、探究過程

方案:學生6----8人一組。

按照書中實驗要求進行實驗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觀察實驗現象,針對實驗步驟提出問題,也可針對實驗步驟提出改進實驗的措施。根據實驗現象討論歸納結論。

教師:巡回指導,提示實驗注意事項,確保實驗安全有序進行;提示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力爭將問題形成結論。組織討論,通過小組間提問解答的方式,鼓勵與同學合作共同歸納光合作用的過程與實質。要提的問題有: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光合作用的條件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場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什么?我們吃的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說明了什么?生物圈中,動物的食物主要來源于誰制造的產物。這說明了什么問題?食物為我們提供了物質來源的同時還提供了什么來源?通過上述問題你能總結出光合作用的實質嗎?

教師在此基礎上演示此實驗的過程并根據對植物不同的實驗處理引導學生做出判斷。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前后知識形成連貫性。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理清思路: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光合作用的場所、產物光合作用的本質光合作用的產物的運輸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義與保護森林的情感意識。

四、作業

請學生根據課下搜集的資料以及自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談一談綠色植物對自然界及人類的意義,并能夠根據光合作用的過程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光合作用教案篇6

教學目標

①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②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和難點

①探究綠葉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

在實驗小組長帶領下做實驗。

方案二:各實驗小組組內交流課前設計的實驗方案,然后討論、完善,最后確定本組的實驗方案,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實驗。

方案三: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個大組,每個大組仍以4人為一實驗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實驗。

指導學生實驗,并提示注意事項。

參與小組討論,對學生的大膽設計予以肯定,并進行適

當啟發、引導,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二、分析實驗結果

方案一:各實驗小組就老師出示的討論提綱討論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

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方案二:各實驗小組先組內分析實驗成

功與否的原因,然后各組公布自己實驗的過程,產生的結果,再組間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方案三:4個大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過程、結果。然后①前二組間進行對比,后二組間進行對比,看看同一種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不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②第2組和第4組進行對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實驗過程相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

啟發學生找到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總結出“綠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機物”這一結論。

三、光和作用的意義

方案一: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看書自學,了解光合作用意義。

方案二:在老師提示下,根據日常生活舉

例說明光合作用的意義。

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分析學生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光合作用教案篇7

一、設計思路: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識和實驗,是生物學的重要內容。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同時本節中又有重要的科學方法教育內容,如學習設計探究實驗,控制單一實驗變量,利用對照實驗結果得出科學實驗結論。利用學生的樂于動手實驗的特點,引導組織學生,積極進行討論交流設計探究實驗,本節課利用探究實驗的幾個步驟作為主線,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實驗,從中獲得探究實驗設計的經驗,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歸納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的`結論。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知道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2、能力方面:會利用探究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能夠靈活運用對照實驗的方法。

3、情感方面:確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養成與他人合作交流的習慣;樹立利用實驗的方法探求知識。

三、教學重點:

1、設計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的實驗;

2、設計“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的探究方案。

四、教學難點:

1、設計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的探究方案。

2、探究實驗的實驗操作過程。

五、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講解法。

六、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經過暗處理和光照以后的葉子、酒精燈、大小燒杯、三角架及石棉網、培養皿、碘液

七、課件設計思路:

利用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為主線貫穿始終。

八、教學過程:

(一)運用生活事例,引出學習課題

很高興和同學們共同探討生物的奧秘。大家請看大屏幕:屏幕上所展示的是我們經常吃到食物,它們里面蘊藏著許許多多的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來自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研究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觀察分析課件,提出探究問題

師:大家看(課件)這是我們平時所吃的土豆,你知道它里面含有哪些營養物質嗎?

生:蛋白質、淀粉等。

師:這些營養物質都是由光合作用產生的嗎?

生:是(不是)。

師:是,不是,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索。

生:實驗的方法。

師:對,我們就利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研究其中的一種營養物質————淀粉是不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提到光合作用,從字面上來看你認為它應當在什么條件下進行?

生:有光的條件下。

師:我們再作出一個大膽的假設: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同時我們利用實驗來研究光合作用的其中一種產物。(出示課件)

(三)展示實驗材料,制定實驗方案

設計方案:出示君子蘭、天竺葵、槐樹的圖片,讓學生分析應當選取哪一種材料。

提供給學生酒精、碘液等物質的性質以及一些小的幫助,學生合作作出實驗計劃,小組交流合作作出合理的實驗方案。(大約5分鐘)

(四)小組交流討論,完善展示方案

交流方案:找取2、3組談談他們自己的方案,同時要求其他組對比看與自己的方案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可以為自己利用。交流結束后師總結出一個最科學的實驗方案。(利用課件向全班同學演示)

(五)合作探究實驗,剖析疑難困惑

實施方案:

教師利用課件提出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學生分組合作動手實驗操作。

由于加熱酒精脫色時間大約10分鐘,指導學生開始試驗操作后,用課件展示思考題:

1怎樣才能避免葉中原有淀粉對實驗的影響?

2用黑紙片遮住葉片的目的是什么?

3為什么要把綠葉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熱?

4觀看加熱過程你感覺需要注意哪些安全問題?

5采取什么辦法證明淀粉的存在?

(六)分析現象結果,歸納實驗結論

觀察現象、分析結果:

師:科學的發現往往來自于仔細的觀察中,仔細觀察實驗結果看有什么發現?

生:……

師: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總結。

得出結論:(課件)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是淀粉;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七)回顧探究過程,梳理實驗得失

剛剛我們的實驗很成功,大家再回顧這個實驗的整個過程。開始我們根據土豆發現了問題,并且我們提出了兩個假設,接著我們通過討論交流作出了一個科學的計劃,實施計劃以后我們看到了現象,經過仔細觀察、分析以后我們得出了結論。在這些環節中你認為最重要的是哪一個?

生答后,師:作出計劃是實驗成功的關鍵。這個實驗我們正是由于有了一個科學的計劃才成功的。對于前面的知識大家學習的效果好不好呢?我來考一考大家。

(八)合作自主并用,提升知識技能

課堂演練(出示課件)

(九)暢談體驗感悟,發掘學科新知

1、大家交流交流通過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課堂小結)

學生交流后總結(出示課件)。

2、光合作用的產物不僅僅是淀粉還有其它的物質,它們是什么呢?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課下大家收集關于光合作用的小知識。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547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郑州外墙清洗_郑州玻璃幕墙清洗_郑州开荒保洁-河南三恒清洗服务有限公司 | 清水混凝土修复_混凝土色差修复剂_混凝土色差调整剂_清水混凝土色差修复_河南天工 | 钢格栅板_钢格板网_格栅板-做专业的热镀锌钢格栅板厂家-安平县迎瑞丝网制造有限公司 | 废气处理_废气处理设备_工业废气处理_江苏龙泰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郑州宣传片拍摄-TVC广告片拍摄-微电影短视频制作-河南优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食药成分检测_调料配方还原_洗涤剂化学成分分析_饲料_百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聚氨酯保温钢管_聚氨酯直埋保温管道_聚氨酯发泡保温管厂家-沧州万荣防腐保温管道有限公司 | 广东成考网-广东成人高考网| 流程管理|流程管理软件|企业流程管理|微宏科技-AlphaFlow_流程管理系统软件服务商 | 胶辊硫化罐_胶鞋硫化罐_硫化罐厂家-山东鑫泰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意大利Frascold/富士豪压缩机_富士豪半封闭压缩机_富士豪活塞压缩机_富士豪螺杆压缩机 | 济南展厅设计施工_数字化展厅策划设计施工公司_山东锐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品牌广告服务平台,好排名,好流量,好生意。 | 瓶盖扭矩仪(扭力值检测)-百科 | Safety light curtain|Belt Sway Switches|Pull Rope Switch|ultrasonic flaw detector-Shandong Zhuoxin Machinery Co., Ltd | RO反渗透设备_厂家_价格_河南郑州江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航空障碍灯_高中低光强航空障碍灯_民航许可认证航空警示灯厂家-东莞市天翔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小程序开发-小程序制作-上海小程序定制开发公司-微信商城小程序-上海咏熠 | 环讯传媒,永康网络公司,永康网站建设,永康小程序开发制作,永康网站制作,武义网页设计,金华地区网站SEO优化推广 - 永康市环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湖南印刷厂|长沙印刷公司|画册印刷|挂历印刷|台历印刷|杂志印刷-乐成印刷 | 单级/双级旋片式真空泵厂家,2xz旋片真空泵-浙江台州求精真空泵有限公司 | 珠海冷却塔降噪维修_冷却塔改造报价_凉水塔风机维修厂家- 广东康明节能空调有限公司 | 智能气瓶柜(大型气瓶储存柜)百科 | 原子吸收设备-国产分光光度计-光谱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 | 湖州织里童装_女童男童中大童装_款式多尺码全_织里儿童网【官网】-嘉兴嘉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慢回弹测试仪-落球回弹测试仪-北京冠测精电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哈希余氯测定仪,分光光度计,ph在线监测仪,浊度测定仪,试剂-上海京灿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数显水浴恒温振荡器-分液漏斗萃取振荡器-常州市凯航仪器有限公司 | 广西正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官网】| 无菌水质袋-NASCO食品无菌袋-Whirl-Pak无菌采样袋-深圳市慧普德贸易有限公司 | 哈尔滨治「失眠/抑郁/焦虑症/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排行榜-京科脑康免费咨询 一对一诊疗 | 品牌策划-品牌设计-济南之式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官网-提供品牌整合丨影视创意丨公关活动丨数字营销丨自媒体运营丨数字营销 | 天津散热器_天津暖气片_天津安尼威尔散热器制造有限公司 | 广州中央空调回收,二手中央空调回收,旧空调回收,制冷设备回收,冷气机组回收公司-广州益夫制冷设备回收公司 | 石英粉,滑石粉厂家,山东滑石粉-莱州市向阳滑石粉有限公司 | 工业设计,人工智能,体验式3D展示的智能技术交流服务平台-纳金网 J.S.Bach 圣巴赫_高端背景音乐系统_官网 | 常州企业采购平台_常州MRO采购公司_常州米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沥青灌缝机_路面灌缝机_道路灌缝机_沥青灌缝机厂家_济宁萨奥机械有限公司 | 美国查特CHART MVE液氮罐_查特杜瓦瓶_制造全球品质液氮罐 | 罗茨真空机组,立式无油往复真空泵,2BV水环真空泵-力侨真空科技 | 河南生物显微镜,全自动冰冻切片机-河南荣程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 档案密集架,移动密集架,手摇式密集架,吉林档案密集架-厂家直销★价格公道★质量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