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考教案
語文高考教案篇1
教學目的:
1、掌握并積累文中重要字、詞、句。
2、理清全文的寫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
3、學習史論的常規寫法和借古諷今的手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這個蘇老泉,就是蘇洵,號老泉。他二十七歲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潛心鉆研。由于他下筆頃刻數千言,語言曉暢,雄辯有力,深得歐陽修的賞識。嘉佑年間,歐陽修把他寫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城,文人爭相模仿,因此蘇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佑集”。課文《六國論》選自《嘉佑集·權書》。我們一起來學習《六國論》,看看蘇洵是如何評論六國滅亡的。
二、梳理重要字詞句(更多注釋翻譯在書本上)
文中重要實詞有互、率、判、與、速
古今異義、使動、名作狀、
句式:狀后、被動、定后
請同學翻譯重要語句(勾畫語句——同學思考斟酌——上黑板書寫——師生共評)
三、揭示寫作目的
(從文章最后一句話“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的翻譯過渡)
蘇洵用這句話收束全文,有沒有什么目的和意圖呢?
廣闊的天下,指出誰的天下?為國者是誰?
——北宋,北宋當權者
——如果憑借北宋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比六國還不如了。采取下策,是什么樣的策略?——像六國一樣的,賂敵求和的妥協策略。
蘇洵說的是“茍”,如果,那現實情況呢?
北宋建國后一百多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的軍隊大小六十余戰,敗多勝少,到北宋中期,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__,軍事上驕墮無能,外交上極端軟弱。
蘇洵寫作本文的年代(1004年),契丹大舉進攻,直逼黃河北岸的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打了勝仗,北宋統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了“淵之盟”,答應每年向遼繳納白銀10萬兩,絲絹20萬匹。1042年,遼又向北宋索要晉陽瓦橋關以南10縣土地,宋又只能答應每年加納白銀10萬兩,絲絹10萬匹。1044年,為了停戰求和,北宋由答應每年向西夏輸納白銀10萬兩,絲絹10萬匹,茶葉3萬斤。
這樣_的結果,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后患。
蘇洵說得委婉含蓄,實際上是在批評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軟弱妥協的外交政策;警戒當權者要從六國賂秦求和,國力虧損,最終_亡國的歷史事實中吸取教訓,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說到底,蘇洵評論六國的滅亡,是為了借古諷今,針砭時弊,闡明自己用兵抗敵的主張。
蘇洵在文中說,“茍”,如果,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評對象呢?
委婉含蓄,把批判的鋒芒收一收,便于統治者接受。
當世社會黑暗,妥協投降主義占上風,說得含蓄些既可以保護自己,又能使自己的主張廣為流傳。
六國滅亡的原因已經分析得明了透徹了,就在一個“賂”字,這和北宋當世的狀況驚人的相似,不言自明,照樣能起到發人深省的效果。一個“賂”字把歷史教訓和現實時弊緊緊聯系了起來。
我們說,以史為鑒可知興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借古諷今是史論常用的寫法,《六國論》就是一篇史論,論的什么史,論的目的是什么,我們通過上面的學習都清楚了,接下來我們來分析分析,他是怎樣論的,六國論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作者開門見山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觀點是這篇史論的中心論點,圍繞著中心論點,作者從幾個方面論證的?兩個方面,“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這兩個方面就是兩個分論點。
一二兩個小節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并提出兩個分論點,引發下文的議論。
接下來,圍繞著兩個分論點,作者結合具體的歷史事實展開論述。
第三段,圍繞著第一個分論點,結合賂秦的韓、魏、楚三國滅亡的史實展開論證。對于三個賂秦的國家,作者分三個層次進行論證。
第一個小層,“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戰矣”對比雙方土地消長,證實由于“賂”而造成的得失遠遠超過戰爭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賂秦的事實說明賂秦的危害之大,得出“固不在戰矣”的結論。
第二小層,“思厥先祖父,……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_,理固宜然”,割地求和造成自身國力日漸衰微,秦國的侵略野心愈來愈大,反而加速了自身的滅亡。賂秦求和適得其反,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第三小層,“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話為證,形象的說明賂秦的危害。
我們注意到,在論證過程中,作者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如把秦國得地的兩種途徑對比,賂者的失地的兩種情況對比,總的說來是賂造成的土地得失和戰爭造成的土地得失進行對比,還有,祖先艱辛辟地和子孫輕易割地對比,賂者奉之彌繁和秦國侵之愈急進行對比,對比之中強調“賂”帶來的亡國滅種的嚴重后果。
其中,祖祖輩輩篳路藍縷,艱辛開國得過程寫得很形象,子孫后代軟弱無能,割地求和的輕率以及被敵人步步緊逼狼狽尷尬的可憐相也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同時,也恰到好處地用了古人的話,增強了論證的力量,這種論證方法叫引用論證。
第四段,圍繞著第二個分論點,結合齊、燕、趙的史實來展開論述。
對于不賂秦的齊、燕、趙三國,作者分層論證,也分了三個小層。
第一小層,講齊國滅亡的原因。五國滅亡了,齊國也不能獨自保全。
第二小層,合說燕、趙義不賂秦,敢于用兵抵抗,最終戰敗而亡,雖然有各自策略的失敗,但原因主要是,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滅亡是誠不得已。
第三小層,總說六國,提出假設,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進一步論述了“賂”秦的危害。
其中,最明顯的論證方法就是假設論證,或從另一個角度換個說法,也可以說是反面論證。
三四兩節論述是結合歷史事實展開的,和一二節相比,可以發現是不同的,一二節在展開論證的時候,是分析其中的道理,如為什么弊在賂秦呢,其中的道理是,賂秦而力虧,國力虧損,逐步滅亡。不賂者以賂者喪,道理是失去了強大的援助,不能獨自保存,被逐個殲滅了。我們把三四節這種論證方法叫事實論證,也叫事例論證看,而把一二節這種方法,叫道理論證。實際上,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經常結合使用。
接下來,第5、6節,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意圖。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從假設的角度為六國提出救亡圖存的策略,舉賢任能,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共御外辱,這樣能使秦國也心存忌憚,不敢輕舉妄動。這也是從反面推進論證,為六國賂秦而亡感到痛心和惋惜,啟示后人要吸取這個歷史教訓。
最后一句從歷史教訓轉到現實時弊,自然過渡,接下去,第6節,點名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總結)作為一篇史論文,屬于廣義的議論文,本文論點鮮明,論證逐步推進,邏輯層次井然,論證方法多樣,(要說明一下的是這些論證方法分類的標準并不完全統一),說理有力,
作為史論,本文由評論歷史到針砭時弊過渡自然,諷諫當朝統治者的寫作意圖委婉但并不隱晦,主張明確,立場鮮明,表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強烈的社會責任心。
因此本文是一篇比較典范的史論文,可供我們參考和借鑒。
語文高考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鑒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通過聽錄音、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
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計劃采用六個步驟“自讀感知,思考提問,查閱信息,討論交流,熟讀成誦,存疑留問”,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存疑留問”放在課外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讀感知,學生思考提問,學生查閱信息,學生討論交流,學生熟讀成誦。教師在這過程中主要起引導點撥的作用。
一、自讀感知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彌望、裊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詞典讀懂《采蓮賦》。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明確:
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阌X是一個自由的人?!仪沂苡眠@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再次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復述下來,注意段落之間的聯系。
明確: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著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卻很好,我可以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確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朧和諧,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靜,只有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最熱鬧,而我什么也沒有。忽然又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巳無福消受了。采蓮令我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問
首先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一鋪”,其好處是什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其次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重新整合。
第一類問題是關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第二類問題是文章局部的細節問題。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羅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類是關于對本文的評價的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三、查閱信息
針對上述問題請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
四、討論交流
首先討論第一類問題,即關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為什么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系作者自身來看。學生交流上網查閱的有關資料。明確: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串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創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為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裝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為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為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游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郁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其次討論局部細節問題。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寫了什么?又是怎么寫的?
明確:先寫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本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靜物,葉子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美。花“裊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華。花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層寫動態。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給讀者以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葉子寫得多,是當時當地景物的實際情況。作者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寫的特征,本文的特點是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銀白色的,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點。寫荷花的香味,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處飄來的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
?閱讀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明確: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解答這個問題,不妨請學生把“照”和“鋪”字代人句中讀一遍,學生就知道了。
明確:“瀉”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來的,“瀉”字有向下傾的勢態。“照”和“鋪”字就沒有這個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明確:“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層含義應該聯系作者的心態來看,他不希望過于激烈的行為,他喜歡一種平和的心態,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他做不到投筆從戎,他要尋找安寧平和的生活。對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態。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明確:這是使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光與影是視覺形象,作者卻用聽覺形象來比喻,這就是通感的一種,其相似點就是和諧。第四段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這也是通感,把嗅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就是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想起采蓮的事情?
明確:以采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了解。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里的極不寧靜。心里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蕩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里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再次討論本文的評價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處。
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這個問題不必回答。
五、熟讀成誦
要求學生背誦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師要求學生誦讀時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為主,“內在”情感要豐富,表現出優美的“韻味”,語速宜緩,節奏分明。
六、存疑留問
給學生一個探究的題目讓他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華的超越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朱自清的一個“夢”。說說你對這個“夢”的理解。
教學資料:《關于朱自清的“不平靜”》(錢理群《名作重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語文高考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2、能力目標:學習和運用作者陳情的構思藝術以及駢散結合的語言藝術。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感人至深的親情,正確評價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點和難點】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弄清陳情的層次和“辭不就職”的原因是重點。對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在誦讀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讀成誦。
3.探究法。理清結構,把握文旨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引用導入
蘇軾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必不友?!鼻О倌陙?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陳情表》最終把晉武帝感動了,皇帝不但準奏,而且“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讀感知
1、初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邊聽邊結合課文注釋初步理解文句,并從整體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調。朗讀后讓學生自由發言,談初讀感受。(考查學情,調整教學對策)
學生讀后或聽后感略。
討論各段感情基調小結如下(確保讀出感情):
【板書】第一段:凄苦,悲涼;
第二段:感激,懇切;
第三段:真摯,誠懇;
第四段:忠誠,懇切,期待。
2、板書強調重點讀音。(確保讀準字音)
險釁(xìn)閔(mǐn)兇門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應(yìng)門
煢煢(qióng)孑(jié)立床蓐(rù)
猥(wěi)以微賤隕(yǔn)首逋(bū)慢伏渥(wò)
劉病日篤(dǔ)猶蒙矜(jīn)育拔擢(zhuó)
氣息奄奄(yǎn)(yǎn)盤桓(huán)更(gēng)相為命
三、再讀整體把握
1、要求學生對照注釋自主閱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師巡回輔導并通過提問檢查落實預習情況。(要求積累的文言詞句,老師幫助學生在書中標示出來)
①實詞
險釁隕首東宮伏惟伏渥區區
②古今異義同形詞
成立告訴區區不行沐浴無主上報辛苦
③成語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④單音文言實詞
夙鮮息吊嬰逮拜尋除矜聽聞
⑤通假字
閔——憫蓐——褥有(同)又
⑥重點文言虛詞
見(慈父見背)更(更相為命)于(介詞,“勝過”、“比”之意)
以(介詞,“憑”)
⑦句式
判斷句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非,副詞,否定判斷)
實為狼狽(動詞“為”肯定判斷)
本圖宦達(副詞“本”表示判斷,本來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上官)(上官)不許。
前太守臣逵察(為)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為)洗馬。
具以表聞(之)/拜表以問(之)。
⑨被動句
而劉宿嬰疾病
倒裝句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終……,(既……又……)
有所……,(有……的人)
無以,(又寫作“亡以”,表示沒有辦法)
是以,(因此)
非獨,(不單,不僅)
2、學生分組討論概括課文的層次大意。(每組由推選出的代表陳述)
老師歸納后明確(學生參考):
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請求。
四、擴展訓練
結合誦讀課文的體會,你認為“情”在本文中有哪幾層含意?(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后老師再明確:情:情況(事實);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業設計
1、熟讀并開始背誦課文。(爭取三天之內背誦并默寫)
2、李密“辭不就職”除了課文的理由,還有沒有其他的考慮?
語文高考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先請學生把書都關上:“我得和大家探討兩個問題?!?/p>
1.最喜歡本單元的哪一篇課文?(單元意識)
2.課文是按單元編排的,而每一個單元都有相應的學習重點。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什么?
引導學生閱讀單元學習重點說明。
本課學習程序
1.把握思想內容的第一步就是朗讀,那種“把自己放進去”的朗讀。好,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朗讀一遍課文。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朱自清!(教師注意指導矯正,最后聽錄音)
2.了解作者知人論世:“同學們,今天我們讀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學們對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p>
學生交流后、教師邊放多媒體投影邊補充:
朱自清的確才華橫溢。作為現代的散文家、詩人和學者,他更以其燦爛的才華、絢麗的詩文以及輝煌的學術成就飲譽中外。他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創作新詩,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22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文壇關注。1924年,出版了詩和散文集《蹤跡》?!痹缭?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華大學教授并任該校中文系主任時,年僅27歲!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為杰出散文家的基礎。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學英國,回國后仍執教于清華大學。作為學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和建樹,其中尤以古典文學和語文教育最為突出。”
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我感到特別親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1920年他于北京大學畢業后,在江浙一帶做了5年的中學語文教師,他的教學和為人極受中學生歡迎和敬重。
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并產生敬意,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毛澤東的著作里對他的評價!本來朱自清既沒加入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人,而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進入毛澤東的視野的。但是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寫入了他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_面前站起來了?!熳郧逡簧碇夭?,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罱K,朱自清先生貧病交加,倒在了蔣家王朝最后一個冬天,也倒在新中國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時候年僅48歲。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載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他也因此贏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1998年,在朱自清100周年誕辰時_又專門題詞--
當然,寫《荷塘月色》時的朱自清還是一名清華園的教授,但如果我們了解了朱自清后來的命運,我們今天讀《荷塘月色》時,也許會另有一番感受吧。
第二課時
3.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
同學們能不能交流一下,這篇文章最打動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說理由,只要把有關的語言讀一遍就可以了。
①以《采蓮賦》為切口領悟文章思想感情
這一段的確描寫了一種很自由歡樂的生活。但是,同學們知道嗎?這一段在過去的高中課本里卻是被刪去了的啊!你們覺得該不該刪?
那么我們首先來討論一下,這篇文章究竟表現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一說:我認為這一段與全文的中心是吻合的。因為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表現的正是一種喜悅的、詳和的感情?!薄八麑苫ǖ拿鑼懀瑢υ鹿獾拿鑼?,等等,都表現的都是一種恬靜愉快的心境?!?/p>
一說:這篇文章主要表現的,還是一種惆悵的心情。因為第一句就說得很清楚,’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p>
各有道理啊,因為她們都在文中找到了依據。那么,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說混亂呢?
“不矛盾。因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他開始是不寧靜的,為了尋找寧靜來到荷塘,在這里,他的心情獲得了一種暫時的愉悅。但最終他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后仍然擺脫不了先前的煩惱。”
“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薄斑@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薄八谩恫缮徺x》,描寫采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本身就說明他因內心的苦悶而產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因為作者說’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可見作者的這一段關于采蓮場面的描寫是不能刪去的,因為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失望?!?/p>
“有人把這篇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我認為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p>
“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寧靜’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極了!”我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但是,正因為這是個迷,所以,它為無數讀者提供了品味、解讀、思考的無限空間。關于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于對蔣介石4.12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系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如此等等,還有其他的說法。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性的惟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為如此,《荷塘月色》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這就是創造性閱讀,這就是閱讀名作的樂趣!”
還有沒有什么問題啊?”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遣皇怯悬c矛盾?”
“誰能解答這個問題?”
“這里作者實際上強調的是‘冷靜’和‘獨處’,因為‘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重點還是在后面的‘冷靜’和‘獨處’。用平時的熱鬧來反襯現在的冷靜,用平時的群居來反襯現在的獨處?!?/p>
“作者的確是在強調’獨處’,因為接下來后面有一句’這是獨處的妙處’?!?/p>
“揣摩語言要聯系上下文?!?/p>
②從修辭的角度繼續品味語言
通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
又例:“宋代詞人秦觀有詞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夢與花互比,愁與雨互喻。還有詩人艾青曾在寫詩這樣描繪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看,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墒牵銈儧Q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這令我到底掂著江南了’的‘這’是指什么?”有人問。
“大家看前后文,是指什么呀”
“指‘流水’。前面寫‘只不見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由《西洲曲》里的‘蓮子清如水’而來。”
“知道嗎?這是一首情歌啊!”“‘蓮子清如水’就是‘憐子情如水’的諧音?!薄澳銈兛?,咱們的古典詩詞中的對情感的表現是極富藝術性,含蓄而美。比如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薄岸F在的一些流行歌曲,開口是就’讓我一次愛個夠’!你們看,同樣是表現愛情,中國的古典文學詩詞與現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兩種藝術境界!同學們要學會鑒賞真正的美?!?/p>
“課文第四段說‘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既然只有‘一絲’,為什么會‘像閃電一般’呢?”
“這里的‘一絲’既指程度很輕,也指速度很快,是‘一絲的顫動’,稍不注意,就閃過去了。所以,‘像閃電一般’。”
比喻和擬人:“‘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是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的動感,很美?!薄昂扇~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這是以虛寫實,以動寫靜?!?/p>
“裊娜”、“羞澀”、“明珠”、“星星”等詞語,還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疊字運用的妙處。
“如果大家繼續品味、繼續推敲和繼續研究,還會有更多感受、更多的發現和更多的問題。這就是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
4.小結。
同學們千萬不要指望老師講得有多么精彩,而應該自己參與教學,大家討論研究,共同交流。在我們的語文課上,應該是學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對話。老師當然也要參與交流,但我的意見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同學們參考。快下課了,下面我就簡單談談我讀這篇課文的感受。
我這樣概括我對《荷塘月色》的理解--
借景抒情(藝術表現形式),是閱讀本文時應抓住的一個關鍵。具體說,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之情。
如許多論者分析的那樣,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边@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币舱窃谶@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屢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實。有人評論:(作者)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
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面對黑暗現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北緛恚瑹o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客觀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們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許多論者在分析本文時,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朧”大作文章,認為這反映了作者撲朔迷離、如煙似夢的愁緒,所謂“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說對了一半。自然界的“朦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為什么要選取“荷塘”與“月色”來抒情呢?問題的實質,在于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點,但朱自清賴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鮮明的相通處,這便是“荷”“月”之高潔!所以,在作者筆下,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月景如歌……而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華”,后更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暇!而作者一生都無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只有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發,我們才能真正領會文章在寫法上的藝術魅力。
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運。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所體現出的高潔品格,卻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選擇。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6年10月,西南聯大遷回北平后的兩年是中國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貧并交加的他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斗爭的洪流,并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語文高考教案篇5
宋代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這部作品為詞賦之祖,后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边@就是說,《離騷》這部作品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范。
《離騷》這部作品作于楚懷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詩人屈原被放漢北后的兩三年中。漢北其地即漢水在郢都以東折而東流一段的北面,現今天門、應城、京山、云夢縣地,即漢北云夢。懷王十六年詩人屈原因草擬憲令、主張變法和主張聯齊抗秦,被內外反對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職。后來楚國接連在丹陽、藍田大敗于秦,才將詩人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齊國。至懷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黃棘,秦歸還楚國上庸之地,詩人屈原被放漢北。
漢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遠?!峨x騷》這部作品當是詩人屈原到鄢郢拜謁了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后所寫。詩開頭追述楚之遠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臨睨舊鄉”而不忍離去,中間又寫到靈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節,都和這個特定的創作環境有關。
《離騷》這部作品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杰作。詩中的一些片斷情節反映著當時的歷史事實(如“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這個人?!瓊`脩之數化”即指懷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對詩人屈原態度上的幾次反覆)。但表現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運用了神話、傳說材料,也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草、禽鳥寄托情意,“以情為里,以物為表,抑郁沉怨”(劉師培《論文雜記》)。而詩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對喻體的調遣,又基于傳統文化的底蘊,因而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由于詩人無比的憂憤和難以壓抑的激情,整首詩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蕩蕩,不見端緒。但是,細心玩味,無論詩情意境的設想,還是外部結構,都體現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匠心。
從構思上說,詩中寫了兩個世界:現實世界和由天界、神靈、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風、雷、鸞風、鳥雀所組成的超現實世界。這超現實的虛幻世界是對現實世界表現上的一個補充。在人間見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樣見不到天帝;在人間是“眾皆競進以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樣一事無成。這同《聊齋志異》中《席方平》篇寫陰間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經過由人到鬼的變化才到另一個世界,而《離騷》這部作品中則是自由來往于天地之間。這種構思更適宜于表現抒情詩瞬息變化的激情。詩人設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傳說中的神山昆侖之上,這是與從原始社會開始形成的一般意識和原型神話相一致的,所以顯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學作品中通過死、夢、成仙到另一個世界的處理辦法更具有神話的色彩,而沒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詩人所展現的背景是廣闊的,雄偉的,瑰麗的。其意境之美、之壯、之悲,是前無古人的。特別地,詩人用了龍馬的形象,作為由人間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間的工具?!渡袝泻颉坟闹姓f,帝堯繼位,“龍馬銜甲”。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龍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駿馬?!吨芏Y》中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呂氏春秋》說“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在人間為馬,一升空即為龍。本來只是地面與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駿變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則高空便成了天界。詩人借助自己由人間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間的情節變化,形成了這首長詩內部結構上的大開大闔。詩中所寫片斷的情節只是作為情感的載體,用以外化思想的斗爭與情緒變化。然而這些情節卻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長篇抒情詩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離騷》這部作品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這個人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案哂喙谥пз?,長余佩之陸離?!薄伴L顑頷亦何傷?!焙芏嘣娙饲漠嬒窦词共粚懮稀霸娙饲倍?,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詩人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征性的描寫。其次,他這個人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這個人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循繩墨而不頗”),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這個人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陳辭一段可見)。第三,他這個人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這個人們以力量。
《離騷》這部作品的語言是相當美的。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帶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來,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說明,卻喻意自明。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征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于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詩人屈原以來,“香草美人”就已經成為了高潔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再次,整首詩以四句為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整首詩一直在回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最后,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語文高考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掌握字音、字形、詞語,背誦全文。
②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內涵。
③學習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④學會以意境為切入點鑒賞詞作的手法。
2、過程與方法
①通讀教學法。
②感情體悟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革命前輩的博大情懷和凌云壯志,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樹立遠大理想,奮發向上,拼搏進取。
教學重點:
1、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習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1、意象的理解與把握。
2、明確意象、意境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東方紅》,這是一首歌唱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歌曲。毛澤東不僅是偉大領袖,人民心中的紅太陽,還是優秀的書法家、詩人。
毛澤東善于用古典詩詞抒寫現代精神。他的詩詞記錄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現實生活,是一部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我們今天所學習的《沁園春·長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時期的人生理想。
二、介紹“詞”的相關知識
1、詞:又稱“長短句”。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樂歌唱的。后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故又稱“詩余”。
2、詞牌:又稱詞調,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規定詞的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因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寫詞又叫“填詞”。按照字數的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
三、背景介紹
1925年,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工農運動蓬勃高漲,發展迅猛。另一方面,反動勢力瘋狂鎮壓,中華民族命運將走向何方,是繼續維護黑暗衰退的反動統治,還是沖垮黑暗統治走向興盛?誰將成為主宰發展方面的力量?
長沙是毛澤東求學和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1925年重回長沙,重游橘子洲,想起革命形勢和往事,心潮澎湃。
四、讀文,正音
1、學生自由朗讀。
2、正音
沁(qìn)舸(gě)廖(liáo)廓(kuò)
遒(qiú)崢嶸(zhēngróng)遏(è)
五、突破難點
1、上片主要寫了哪些意象?主要特征是什么?
2、這些意象的特點表明了什么?
意象(壯麗)――積極向上,昂揚奮進,抒發了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借景抒情)
3、壯景與豪情構成了什么樣的意境?
六、拓展延伸
1、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給人的總體感覺是什么?
2、古人寫秋多“怨秋”“悲秋”――蕭條凄涼,清冷慘淡。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風秋雨愁煞人”,表現出“傷秋”“悲秋”的意蘊。而毛澤東筆下的秋為什么如此絢麗多彩?這與作者的什么有關?
分小組討論后明確:
①毛澤東是一位胸懷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勢。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充滿豪情壯志。
②這與一個人的“人生態度、性格、志向”有關。
3、從毛澤東身上你得出什么結論?
1910年,外出求學的毛澤東臨行前寫了首勵志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白怨庞⑿鄢錾倌??!敝袊茖W院人才學研究小組曾對50位名人做過研究,發現他們中有90%是在20歲以前就立下了志向。如岳飛的“精忠報國”,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宏愿。
4、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嗎?
不行。還需堅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棄的態度。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說“要么你去駕駛生命,要么生命駕駛你,你的心態決定了誰是坐騎、誰是騎師”。一個人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生活現實,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種無奈,而常常是可以由自身主觀努力去把握和調控的,人生的方向也是由態度決定的。
心態決定命運:播下一種心態,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擁有積極的心態,樹立理想,掌控命運。
七、課堂小結
這首詞上闋描寫秋日獨游所見橘子洲頭秋景,想到“誰主沉浮”的民族命運問題。下闋回憶從事革命活動不平凡的歲月,概括了早期共產主義戰士雄姿英發的豪邁氣概,藝術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