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教案反思簡短
六年級語文教案反思簡短篇1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參與區語文教研活動,通過這節課的備課、教學,讓我也嘗試了新教材略讀課文的教法。下面我就來說說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意圖。
【教學理念與目標】
新課程標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強調教育要體現人文性、實踐性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自己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肚嗌讲焕稀肥侨私贪娴谑粌缘谒膯卧囊黄宰x課文。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根據以上這些,從三個維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能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
⑵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
⑶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并從中獲得感悟。
3、知識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內容及過程】
這篇略讀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一、首先,提出質疑,初步感悟
讓學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時,通過閱讀,整體感知,能捕捉并提煉課文的重要信息,對《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補充課堂中學生的反饋情況)同時,在閱讀過程中能產生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培養了學生細心讀書、邊讀邊想的好習慣。(補充學生提出的問題)今天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集中,實際只要解決了“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那么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導讀,解決問題,升華感悟
我利用略讀課文中的導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解決問題。導讀的三個問題是層層深入的,同時也揭示了課文的中心。前兩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通過讀,學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學生的情感也同時得到升華。對最后一個問題“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安排了寫,主要意圖是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三、最后,以讀代講,體驗感悟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抓住把讀書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自己認認真真地讀書,應當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設計時教學時,主要想讓學生靠在課堂上讀通,讀懂,讀熟課文。備課時,抓住備”讀“。要多讀,善讀,每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讀要有明確的目的。
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課文,根據要求來自由讀課文;交流”老人創造的奇跡和什么情況下創造奇跡“時,以讀代講,講得少,用讀去體會。最后對重點句子的理解,通過寫感想后讀一讀。
以上這些是我的教學意圖,但在實際教學中,可能還有很多問題(簡單談談課的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一起探討略讀課文的教學方法。最后,我以葉圣陶先生曾說的一段話來結束我的講話,”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叭~老的主張是,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和各位老師一起共勉。謝謝!
六年級語文教案反思簡短篇2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過抓住重點句子,聯系自己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時光匆匆,要珍惜時間,不能碌碌無為。3.熟練地、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并把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4.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領悟作者細致描寫、多用比喻的方法。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2.搜集并閱讀朱自清的資料和他寫得的其他散文。教師可向學生推薦《荷塘月色》《背影》《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
3.搜集關于珍惜時間的格言警句、詩詞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在我國現代文學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奮,筆耕不輟,給我們留下190多萬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2.課前搜集資料,你對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資料)
3.朱自清先生不僅是一位詩人、學者,而且還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師,他為我們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稱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賞讀他24歲時寫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感覺難讀或自己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生字詞的讀音和含義。⑴注意“涔、潸”的讀音。⑵引導理解“徘徊、蒸融、挪移、頭涔涔、淚潸潸、赤裸裸”等詞語的含義。
3.出示文中的疊詞“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輕輕悄悄”。讀詞后請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注意這些疊詞的作用。
4.指生朗讀自己感覺難讀或自己喜歡的句子。
5.默讀課文,思考:初讀課文,你讀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學生讀書后全班交流初讀后的感受。
三、品讀感悟,體會感情
1.談話過渡:作為一篇傳世佳作,本文語言優美、文辭雋永,文中語句飽含哲理、耐人尋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賞、品味、感悟、思考這優美的語言。請大家默讀課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別喜歡的句子畫下來,并在旁邊標注上你的感受體會,一會兒進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標畫下來的句子,讀給大家,然后談自己的感受或喜歡的`原因。學生可能標畫出以下句子,教師引導學生感悟的要點如下。
⑴學習體會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這句話的理解要點:a.這是一個排比句,作者用對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還來,楊柳枯了還青,桃花謝了還開”與時間流逝進行比較,寫出了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特點。b.本段最后四個反問句,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留戀。4個問句,作者在問誰?可以理解為作者可能在問自己,也可能是在問你、問他,問我們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為作者在用問句表達心里的疑惑,他或許并不想讓誰回答,而是想以發問的方式告訴人們無論對誰時間都是一去不復返的,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珍惜。c.理解四個追問時,可引導學生感受和體會作者寫下這些文字時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無奈)在學生感悟后,要及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融進去朗讀課文。
②可適時補充臺灣作家林清玄《與時間賽跑》一文中,父子倆的對話。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現在的你一樣嗎?教師也可以適時談談自己的變化,以引發學生的共鳴。
③指導學生朗讀:當你感受到了這些,你再讀一讀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觸呢?
⑵學習體會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個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p>
這句話的理解要點是:a.“八千多個日子”是指作者從1898年出生到寫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個日子。b.這句話作者運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時間比作“針尖上的一滴水”,把“時間的流”比作“大?!?,這樣描寫使本來無形的時間變得有形。c.“溜”“沒有聲音,沒有影子”可以理解為時間無聲無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可以體會到作者面對逝去的日子,覺得自己光陰虛度而無所作為,不禁流淚落汗。由此可見作者是十分在意時間的,因為只有珍惜時間的人,才能感受到時間的無情流逝,才會覺得時間不夠用,才會用一日一日的計算時間。
②指導朗讀:a.要讀出惋惜、留戀、自責之情。b.教師可適時范讀,讀后請學生評價,教師可聯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導學生讀好本段。
六年級語文教案反思簡短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引導學生從人物語言、舉止上去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
3、知道瑞恩是一個為實現目標而不懈努力、付出愛心的孩子。
4、理解“瑞恩的井——為了這個痛苦的社會”這句話的意思。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資料。
一、導入新課。
1、談話:通過剛才的介紹,我們對非洲,對烏干達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了解非洲的人很多,但有多少人能實實在在給予他們幫助呢,課文的主人公做到了。他是誰?
2、齊讀課題。面對課題有什么疑問嗎?
我們做了預習,聽課老師還不了解課文講了什么事,誰介紹一下課文內容?
談話:六歲一年級的小男孩做出這么件驚天動地的事,究竟有多大魅力吸引這么多人,跟他一起做?走進課文,一起去感受瑞恩的魅力。
二、默讀課文,感受瑞恩。
1、出示閱讀提示。(課件)
2、自由讀文,做批注。
3、交流感受。
三、感受人物魅力。
預設:
1、有愛心,堅持不懈。師小結:2美元,70美元,干巴巴的數字放在語言文字中,文字賦予他豐富的內涵,就閃爍出更加明亮的光彩。這就是語言文字的魅力。
2、生相機質疑:渴望每個人喝干凈的水“出現了2次?分別在什么情況下出現,有什么作用?
3、“瑞恩的井——為了這個痛苦的社會?!?破折號作用是解釋說明)
4、人們募捐。(25美元,7000美元,6萬美元)
提問:瑞恩是不是召集所有人幫助,那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幫助?(聯系單元主題)為什么說地球家庭?家—人與人之間有一種美好的情感,是什么?親情——親情實際上就是—愛。這是怎樣的愛?(真誠無私,無國界的愛),怎么讀出這種感覺。
5、感受瑞恩的精神。
課件出示:
負責人對說:“這個數目對你來說太大了,你能做到現在這樣,我們已經很感激了?!比鸲髡f:“我將繼續努力,我希望非洲每個人都能喝上干凈的水?!?/p>
他和當地的孩子們一起跳舞、歡呼。這一天晚上,瑞恩一直默默地對自己說:“我希望非洲每一個人都能喝上干凈的水。”
6、師小結:瑞恩終于從2美元,艱難掙了70美元,實現了他的愿望。他和媽媽親自到了非洲,知道人們怎么歡迎他嗎?假如你站在當時歡樂的人群中,把歡樂的場景再現一下。(強調興奮,5000人一起歡呼場景。指導:剛才我們歡呼、鼓掌,聽老師讀,與你自己默讀有什么區別?(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進入文章的情境)
7、問題:得到這么多人幫助,失去什么?
8、師小結;得到了一般孩子想不到也做不到的,失去了一般孩子難以割舍的,這正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如果瑞恩2美元,2美元的掙,可能堅持一輩子也未必做這么大,有了這么多人幫助,為他寄來25美元,7000美元,一直到6000美元,那為什么題目叫“瑞恩的井’?
9、為什么叫瑞恩的井?(瑞恩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動了這么多人,無私的愛影響了這么多人,愛,在這么多人之間傳遞,傳遞,以至資金積累越來越多,愛越來越厚重。想不想看看做成這么大一件事的瑞恩什么樣?想對他說什么?
四、全課小結。
你們看,(課件出示圖片干旱、貧窮,饑餓……)盡管小瑞恩和許多人在努力做這件事,但地球上還存在干旱,貧窮,饑餓,戰爭,但我相信只要每個人懷著真誠無私、跨越國界、跨越種族的愛,地球就會成為我們每個人真正的家園。
六年級語文教案反思簡短篇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楊柳、紫薇、紅杏、芍藥的描述,感受悠久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
2.學習本文寓情于物的抒情文法,幫助學生理解楊柳所代表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聯系現實作一些分析評價。
3.引導學生歸納和學習本文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1.寓情于物的抒情文法。
2.楊柳所代表的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作分析評價。
【教學難點】
本文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法。
2.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學生由課代表分為九個小組。
第一個小組搜集作者豐子愷的生平,并評介他的主要思想傾向。后八個小組分別查“小蠻腰”、“陶淵明宅邊的柳”、“客舍青青”、“樹猶如此”、“王恭之貌、張緒之神”、“紫薇郎”、“紅杏尚書”、“美人醉臥芍藥”的典故來源,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和講解,并思考在這里楊柳象征了什么,代表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分小組,便于進行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找來源,并能有感情地朗讀,是為了做到“積累、熏陶和感悟”。)
2.老師準備
做課件,展示豐子愷像;展示“小蠻腰”、“陶淵明宅邊的柳”、“客舍青青”、“樹猶如此”、“王恭之貌、張緒之神”、“西湖邊上的楊柳”這幾種情境下楊柳的形象;展示牡丹花、葡萄藤的索取者的形象;展示紅杏枝葉花果的蒸蒸日上。
設置美的情境,美的氛圍。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為引導學生進行比較(作者喜歡楊柳的原因?楊柳與前人喜歡楊柳的原因有什么不同?楊柳與牡丹花、葡萄藤有什么不同?楊柳與枝葉花果蒸蒸日上者有何不同)而作準備。
二、導入
有一種樹,它既不像松柏那樣有堅毅的英姿,也不像翠竹那樣挺拔而秀頎,它很普通,房前屋后,湖畔河堤,到處都可以見到它;但它又很不普通,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喜歡它,贊美它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這是種什么樣的樹?對,是柳樹。
有一個人,深受佛家思想的影響,甚至把自己住的地方都稱為“緣緣堂”,是的畫家、文學家,他是誰?對,他就是豐子愷。豐子愷也喜歡柳樹。那么,豐子愷眼里的柳樹和其他人眼里的柳樹有什么不同呢?讓我們來一起走入豐子愷和他的《楊柳》。
(導入由遠及近,最后定格于楊柳,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到豐子愷受佛家思想的影響,是為使學生理解作者的喜歡楊柳的心態:“隨緣”。)
三、認識作者
由第一個小組講解作者豐子愷的生平,并評介他的主要思想傾向。(教師同時放課件,展示豐子愷像片,并做適當補充)
豐子愷(1898─1975)現代作家、畫家、文學翻譯家。浙江崇德人。1914年入浙江省第一師范學校,師從李叔同學習音樂和繪畫,1919年畢業。1921年游學日本,1922年回國后至浙江上虞春暉中學教書。1925年出版第一本畫冊《子愷漫畫》,開中國漫畫先河。1931年散文集《緣緣堂隨筆》出版??箲鸨l后,曾在浙江、重慶等地教書,后在家從事創作。解放后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車廂社會》、《率直集》、《子愷近代散文集》。主要譯作有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和日本古典巨著《源氏物語》。
他的散文率真、樸素、清幽、玄渺,既包含著人間隔膜和兒童天真的對照,又常有佛教的觀念。由于豐子愷的經歷與其師李叔同的影響,出世與入世的思想在豐子愷的作品中也時有交織流露,總的說,讀他的散文時時可以感悟到一種恬淡的禪味。
了解豐子愷的生平,了解他的“隨緣”思想。為理解文中的“一時興到”,“不會一生皈依它”做鋪墊。
四、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本文作者的語言,如同拉家常,娓娓道來,因此不適合整體朗讀。自由朗讀更有利于學生體會它不事雕琢的語言、樸素自然的筆調。
2.邊朗讀邊思考:
(1)本文抒發了對什么的喜愛?為什么?是借景抒情還是借物抒情? (這幾個問較容易,全班同學可一起回答)
答:本文抒發了對楊柳的喜愛,因為它樸實無華,甘于奉獻、不忘根本。
(2)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寫自己對它的喜歡的?
(給學生五分鐘時間進行小組討論,由各小組搶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之一:三個角度。①與楊柳有一種偶然的緣(隨緣)。②楊柳的形態美(外在美)。③楊柳的內在美(樸實無華、不求索取、不忘根本)。
答案之二:兩個角度。①我與楊柳的關系。(隨緣)②贊美楊柳的平凡無私。
五、研讀課文
1.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我與楊柳有一種偶然的緣。
教師:前人喜歡楊柳,往往有很深的原因,或者愛它的鵝黃嫩綠,或者愛它的如醉如舞,或者我愛它像小蠻的腰,或者因它是陶淵明的宅邊所種,或者因它以“青青”之色出現在送別詩中,或者因英雄曾對它發過“樹猶如此”感慨,或者因它有“王恭之貌”、“張緒之神”。那么,什么是“小蠻腰”、“陶淵明宅邊的柳”、“客舍青青”、“樹猶如此”、“王恭之貌、張緒之神”,請同學們分別談一談。
分組講解,老師做補充:
(1)“小蠻腰”
語出《本事詩》:“白尚書有妓樊素善歌,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狈?、小蠻,是白居易的兩個侍妾,她們善唱《柳枝》曲,樊素有著櫻桃小口,小蠻有著柔美的腰肢,因此白居易寫詩贊美她們。后人喜歡楊柳,說它的枝條有美麗少女的腰肢那么柔美。
(2)陶淵明的宅邊所種
語出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焙笕讼矚g柳樹,說它有陶淵明那樣的超然物外、淡薄名利的精神氣質。
(3)客舍青青 語出唐朝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焙笕讼矚g柳樹,說它代表了依依不舍的情感。
(4)“樹猶如此”
語出《世說新語 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柳執條,泫然流淚。”桓公見柳而感慨,是因為柳樹生長迅速而人也在迅速地衰老。
(5)“王恭之貌”、“張緒之神”
王恭之貌:王恭,東晉人,美姿儀,《世說新語》第十四篇《容止》:“有人嘆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p>
張緒之神:張緒,南朝人。言談風雅俊逸,不慕名利?!赌淆R書·列傳第十四 王僧虔張緒》:“宋明帝每見緒,輒嘆其清淡?!薄熬w忘情榮祿,朝野皆貴其風?!?/p>
后人喜歡柳樹,說它有王恭的俊美姿儀,有張緒的風雅俊逸。
教師:別人喜歡楊柳,都有那么多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作者卻沒有,卻只強調“隨緣”而非存心“結緣”。反映出作者什么樣的人生觀?(各小組搶答)
確定:崇尚樸實自然,反對存心安排。
教師:在這一部分,作者在寫自己喜歡楊柳的緣由與別人喜歡楊柳的緣由的不同時用了什么手法?(各小組搶答)
確定:對比手法。
2.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楊柳的形態美(外在美)。
教師:作者先列舉了曾對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書出名的紅杏,曾傍美人醉臥的芍藥,或者象征富貴的牡丹。那么,“曾對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書出名的紅杏”、“曾傍美人醉臥的芍藥”各是什么典故呢?請同學們分別談一談。
確定:
(1)曾對紫薇郎的紫薇花
語出白居易詩《直中書省》:“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
(2)曾使尚書出名的紅杏
語出宋代宋祁的《玉樓春》。宋祁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最為傳神,時人因此稱之為“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
(3)曾傍美人醉臥的芍藥
語出《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藥茵”。
教師:作者對曾對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書出名的紅杏,曾傍美人醉臥的芍藥,象征富貴的牡丹是什么樣的審美感受呢?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出來,畫出來。
確定:“它們往往使我失望”,“我覺得它們也只是植物中的幾種,不過少見而名貴些,實在也沒有什么特別可愛的地方,似乎不在詩詞中那樣受人稱贊,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據那樣高尚的地位?!?/p>
那么,在作者眼里,楊柳能給作者什么樣的審美體驗呢?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出來,畫出來。
確定:“湖岸的楊柳樹上,像掛著幾萬串嫩綠的珠子,在溫暖的春風中飄來飄去,飄出許多彎度微微的S線來。覺得這一種植物實在美麗可愛,非贊它一下不可?!?/p>
教師:在這一部分,作者寫了紫薇花、紅杏、芍藥和牡丹的令人失望與楊柳的“實在美麗可愛”,這是用了什么手法?(各小組搶答)
確定:對比手法。
3.第三部分(第5-8自然段):楊柳的內在美(樸實無華、不求索取、不忘根本)。
教師:這一部分依然用了對比的方法。
(1)討論第5自然段。作者拿楊柳同什么對比,來顯示楊柳頑強生命力和不求索取的精神。
確定:同“牡丹花要吃豬肚腸,葡萄藤要吃肉湯,許多花木要吃豆餅”來對比。
(2)討論第6自然段。作者拿楊柳的下垂與花木的向上發展對比,贊頌了楊柳的什么品格?
確定:贊頌楊柳不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的可貴品格。
(3)討論第7自然段。作者寫“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楊”。為什么?
確定:楊柳的“下垂”體現出了謙遜,它懂得大地是其生命的源泉,因而它“高而不忘本”,最能象征春天的神意。
(4)第8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什么樣的作用?
確定:照應開頭,深化主題。
六、品味語言
反復朗讀,從“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到“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楊”這兩段文字。體會作者隨和自然又充滿人生哲理的語言,感受作者對楊柳的深摯的熱愛之情。
七、思想升華
學生聯系楊柳及牡丹花、葡萄藤、向上發展的花木所代表的人生態度,結合現實作一些分析評價。
學生討論發言。
確定:那些在“上面”作威作福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厭惡和唾棄,而那些謙遜的、不求索取的、不忘根本的人必將受到人民的歡迎和贊美。
八、課堂延伸
1.推薦閱讀:《懷念豐先生》(巴金)
2.習作賞析:《楊柳》(貴州省思南師范學校瞿愛紅)
3.觀察一種動植物,用與其他事物對比的手法借物抒情,寫一篇散文,800字左右。
六年級語文教案反思簡短篇5
《山中訪友》教案
【設計理念】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蓖瑫r,“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所以,以上目標的達成,要依靠學生的朗讀實踐,在讀中入情入境,在讀中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
【課文簡析】
這是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是感受作者對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致、蘊含、奧秘、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方法】
啟發誘導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并完成預習作業;老師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當你們久居城市,遠離了大自然,有沒有一種被困在籠中的感覺?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象,跟隨著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眾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板書:
題目《山中訪友》
作者李漢榮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詩人、散文家。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檢查預習,讀準字音。(課件)
(抽學生試讀,師生糾正,學生齊讀。)
幽徑(jìng)唱和(hè)蘊(yùn)含奧(ào)秘梔(zhī)子花
寧(níng)靜犬吠(fèi)湛(zhàn)藍襯(chèn)托儀(yí)式
凝(níng)望樹冠(guān)吟(yín)詠恩(ēn)澤(zé)短暫(zàn)
旋(xuán)轉(zhuàn)津津(jīn)樂道雄(xióng)渾(hún)
2、教師范讀: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思考課后作業一:作者訪問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稱呼他們?課文為什么以“山中訪友”為題目。
3、回答思考的問題,并提出疑難。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
⑴交流明確:
作者要訪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們依次是:
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瀑布──懸崖──白云──云雀──落花──落葉──石頭──陣雨──歸鳥。
⑵古橋──老朋友樹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懸崖──爺爺云雀──弟弟。
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4、快速瀏覽說話: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歡……因為”同桌說話。
三、精讀課文,領悟情感
1、精讀第三段,教給學習方法:
⑴下面,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大家一起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
(生齊讀第3自然段。)
⑵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課件:課文插圖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
(默讀畫句,讀后交流。)
⑶引導理解“德高望重”,說說你從哪體會到古橋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確:“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體體現:
(引導抓住“幾百年”、“多少人馬”、“躬著腰”、“俯身凝望”等關鍵詞句理解古橋為人們服務的時間之長,服務之多,真是默默無聞,任勞任怨。)
⑷隨著時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舊,默默地站在這澗水上,為大家服務。難怪作者一見到他,就由衷地贊美他,對他說──(引讀:啊,老橋,你如……)
⑸小結:
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做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說說我們學習這一部分的方法。
討論明確:朗讀課文──勾畫關鍵詞句──理解內容──體會特點──誦讀課文。
2、自學課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師適時點撥。自學提綱:(課件)
山泉部分:(朗讀──勾畫──理解──體會──誦讀。)
⑴這段文字運用了___、___、___修辭方法。
⑵這段文字寫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們各有什么特征?
3、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文章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
討論后歸納: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像豐富,充滿童心童趣。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里行間的_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么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4、作者分別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討論后明確:
作者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這樣的啟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誦讀課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課文的語言之美。
第二課時
一、欣賞佳句,積累語言
回憶課文內容,并說說你對這篇文章感觸最深的一點,帶著感情朗讀這些句子,去體會那“童話般的世界”。引導學生積累、交流朗讀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
擬人手法,形象的寫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和風中的感覺。暗示“山中訪友”充滿了好心情,同時點明了方有的時間是初夏的早晨。
2、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贊美和敬佩。
3、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擬人,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4、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聯想,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么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誼,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
排比,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采用第二人稱,拉近了作者與“朋友”間的距離,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6、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是一片落葉,細數精致的紋理,我看到了它蘊含的生命的奧秘,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它們”指落花和落葉?!皟x式”指落花、落葉從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過程。作者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中、一塊石頭的輕輕敲擊”中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生命的輪回、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7、忽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云頭吟詠。
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隨作者的情感,富有了俠客與詩人的豪情逸致。
8.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恩澤”一詞的含義是稱帝王或官吏給予臣民的恩惠。這里作者將能夠遮風擋雨的巖石看成是天地賜予自己的恩澤,用反問句加強了作者情感的表達,流露出對自然萬物的喜愛與感恩之情。
改為陳述句:.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都說這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二、學習首尾,體會寫法
1、再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們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進山,到“帶回一路月色”,從這兒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份親密無間。
2、體會寫法: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前后兩次寫到“滿懷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
三、課外延伸,強化體驗
在作者的眼里,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她們成了我們的朋友,難怪作者進山看景,變成了“山中訪友”。
這種類體驗,你們也有過嗎?和同學交流交流。
四、升華感情,背誦結課
1、通讀全文,交流:課文為什么以“山中訪友”為題。
2、帶著“好心情”,有感情地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到三個部分,背誦下來。
六年級語文教案反思簡短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表演課文。
3、懂得做事要親自嘗試的道理。
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認識我會認的生字,朗讀感悟47自然段,寫好反犬旁的生字。
第二課時:復習鞏固生字詞,有感情朗讀課文,分角色表演課文。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包括8幅連環畫,生字詞和有關句子,課后讀讀比比的兩組句子及相關練習等。)
2、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的頭飾。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看圖編故事,激趣揭題
1、同學們,老師這里有幾幅連環畫,你能給它編個故事嗎?(出示8幅連環畫,請學生用1、2句話說說每幅圖的內容。)
2、有位小朋友,根據連環畫也編了個故事(出示課題),題目是(學生齊讀課題),他是怎么寫的呢?請打開課本74頁,聽老師來讀故事。
3、你覺得這個故事有趣嗎?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故事吧。
這是一篇連環畫式的課文,在學習課文之前,讓學生看圖編故事,自己感知內容,有助于對課文的感悟。
二、整體感知,識記生字
1、請同學們自己來讀課文,要求:
A、讀通課文,遇到生字新詞多讀幾遍,想想意思。
B、同時想一想:故事中出現了哪幾種小動物,你最喜歡誰,為什么?
2、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A、(出示生字詞)誰來當當火車頭?(及時正音):
酸的葡萄狐貍一串串迫不及待硬說
B、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三遍)
C、(出示句子)下面的句子你會讀嗎?請試一試。
狐貍指著架子上的葡萄,說: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小松鼠和小白兔真不明白,狐貍為什么硬說葡萄是酸的呢?
D、你喜歡哪一句,能讀給大家聽嗎?(請不同程度的學生來讀)
由詞至句,為學生提供語境,豐富語言實踐活動的形式。
3、現在,誰能告訴老師,故事中出現了哪幾種小動物?(板書)你喜歡誰?(多問幾個)
4、哦,看來大家都挺喜歡小猴子的,找一找,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小猴子的?(47)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部分內容。
三、朗讀感悟,相互交流
1、你喜歡小猴子的什么呢?請自己讀讀這部分內容,邊讀邊想,并從故事中找到有關的依據。
學生朗讀后,交流討論,教師歸納板書。(板書:聰明)
2、你從哪里看出小猴子是聰明的?在課文里找一找,讀給大家聽。(小猴子不輕易相信兔子、松鼠的話)
(1)小組里交流讀,班里指名讀。
(2)(出示句子:小猴子又問小松鼠:你嘗過嗎?)這里的又是什么意思?小猴子為什么兩次提出這樣的疑問?書上是怎樣寫的?請找找小兔子的話。(同桌互讀)
(3)我們來讀一讀。你能給連忙找一個好朋友嗎?小兔子為什么要連忙說?請找出文中的原句讀讀。(出示句子):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你能讀出小猴子迫不及待的語氣嗎?
3、剛才,小朋友說小兔子沒吃過,可小松鼠說葡萄酸得很,小松鼠吃過嗎?你怎么知道?你能來表演一下嗎?
4、哦,原來小兔子和小松鼠都沒吃過,就說葡萄是酸的,輕易相信別人的話,不敢去嘗試了?,F在,你們知道小猴子聰明在哪里了嗎?(出示:平時,我們做事要親自去體驗,去嘗試,不要光聽別人的話。)
5、出示句子:
(1)小猴子吃起葡萄來。
(2)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來。
聰明的小猴子吃到了葡萄,這兩句話你喜歡哪一句?讀一讀。
出示練習:
(1)小柳樹笑了。
(2)小柳樹()笑了。
(3)丁丁關上窗戶。
(4)丁丁()關上窗戶。
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語言學習實踐應用的機會。
四、感情朗讀,合作表演
現在,讓我們把47自然段的內容來讀一讀,演一演。(分角色讀,表演讀,為三位小朋友戴上頭飾。)
五、課堂小結
這葡萄究竟是酸的還是甜的?甜的結論是怎么得出來的?酸的呢?
明明是甜的,狐貍為什么硬說是酸的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六、指導書寫
1、篇課文共有8個我會寫的字,這節課我們來學三個(出示:猴、狐、貍),誰來讀?
2、你發現這幾個字有什么共同點?
3、指導范寫反犬旁。
4、想想辦法,你怎樣記住這幾個字?
5、教師范寫,注意提示猴的右邊部分不要寫成候。
6、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二、書寫指導
三、朗讀感悟
1、讀第一段,說說狐貍為什么硬說葡萄是酸的?
2、指名讀讀狐貍的話,指導學生讀出狐貍酸酸的語氣。
3、讀第一自然段。
4、分角色朗讀課文。
5、復述故事。先自己看圖復述故事,再上臺講故事。要求:態度自然大方,口齒清楚,有感情。
四、實踐活動
自選伙伴,編排童話劇,再演一演。
(一)分析角色
狐貍:狡猾
小松鼠、小兔子:老實、輕信
小猴子:聰明、敢嘗試
(二)分配角色
自主組織,競選角色,確定導演、演員。
(三)編排表演
想想每個角色說的話。導演解說,演員表演,互相指點。
(四)表演童話,評委評分
主持人介紹節目,各組表演,評委評分。
(五)總結頒獎
師生評價總結。頒獎:導演獎、編劇獎、演員獎、優秀合作獎。
六年級語文教案反思簡短篇7
【學習目標】
1.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和精彩語句,享受美文的藝術魅力。
2.體會散文的特點,以及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法。
3.從飲茶品茶的生活習俗中尋覓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正音正字】見課文下方注音的字
【詞語積累】
古樸雅致 小巧玲瓏 小道消息 憤世嫉俗 拍案而起 味同嚼蠟
【課文分析】
本文寫水鄉茶居在新時代的變化和水鄉人的“嘆”茶,從飲茶品茶這一流傳久遠的生活習俗中尋覓到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寫水鄉茶居的外在變化。
首先將水鄉茶居與城市茶樓作一對比,以見其小。然后與舊時茶居作對比:一比茶居建筑的變化,近年“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結構”;二比茶居名字的變化,現在“講斯文”,用“雅號”;三是茶居設備和品茶食品的變化,現時“越來越講究了”。
第二部分(第6-11段),寫水鄉人“嘆”茶的高雅情趣。
首先,總說水鄉人把飲茶作為一種享受。
然后,分兩層意思:一寫他們邊“嘆”茶邊欣賞美景,品味生活;二寫他們邊“嘆”茶邊談論,“釀”出生活的詩來。
最后,以月下“嘆”茶,使人“漸醉”收束全文,讓讀者思考回味。
本文以小見大,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習俗,來反映社會變革及這種變革帶來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的巨大變化。全文緊扣一個“變”字,寫水鄉茶居的環境變化,寫水鄉人生活情趣的變化。
全篇運用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這樣的語言清淡雅致,用來寫茶居飲茶,寫水鄉飲茶人,寫他們的雅逸的情趣,可謂恰到好處,體現出內容和形式的高度一致。
【思維訓練】
1.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舉例說明。
生動比喻,如“嘆”茶“有如牛的反芻”。
有雅逸的比擬,如“大小船只在半新醒半睡的小河中搖擼揚帆來去”。(擬人)
“兩岸漸漸消失在溫柔的暮色里”。(擬人)
“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擬人、擬物)
有比比皆是節奏舒緩的排比,如“有輕輕的嘆息,有嗬嗬的笑聲,也有憤世嫉俗的慨嘆”;“茶居燈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皺,水氣的飄拂,夜潮的拍岸……”
還有引用,如“草草杯盤共一歡”,是引用蘇步青的詩句。
2.本文哪些地方使用了對比?
文章不僅用水鄉茶居與城市茶樓對比,與舊時茶居對比,還把飲茶與飲酒對比,作者認為“‘嘆’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嘆’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表現出水鄉人在飲茶中品味生活的雅趣。
3.哪一段寫得富有詩情畫意?它是從哪些角度進行描繪的?請找出相應語句。
水鄉人邊“嘆”茶邊賞景的那一段,寫得很富有詩情畫意。加上那“半依欄桿”邊“嘆”茶邊賞景的茶客,構成一幅詩意盎然、美麗無比的風俗畫?! ÷犛X:“小鳥的飛鳴”。
視覺:“揭去霧紗,露出俏美的真容”的小河。嗅覺:“如傾翻了滿河的香脂”的水果香氣。
4.生活中,哪些也可以稱為高雅的生活情趣?請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