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
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了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出示史料:"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后做一概括總結。
1.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么?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
3、為什么本處于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候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個諸候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
說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么?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并立打,桂棱馬棱留史話。長平戰后秦無敵,秦掃六合統天下
四、課堂練習
附:板書設計
一、春秋爭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3、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4、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5、城濮大戰:公元前7世紀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勝,楚敗。
二、戰國七雄:
1、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2、韓、趙、魏三分晉國,后來田氏建立齊國。
3、列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結合圖位置:最北是燕國;最南是楚國;最東是齊國;最西是秦國)
4、這個時期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
5、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歷史概念。進而認識其發展特點的差異,并認識其發展對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在前一節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從中我們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采集和漁獵,以采集為主。現在,我們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圍的人討論一下,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現在請同學們回答的是:一、這種不便表現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樣能夠避免這種局限性?
[學生想像、討論]……
[學生回答]僅靠“采集”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節的影響,像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災、旱災等,可能生存就成問題;第三,由于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斷變更生活場所,而這種場所的變更在實際中盲目性很大……
的解決辦法就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
(問題回答過程中,教師需不斷地加以引導)
[教師過渡]剛才我們回答了以“采集”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處及解決辦法,既然,我們提到解決局限性的辦法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那同學們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導入框中關于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能否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學生回答]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過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出現了。雖然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傳說不可盡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長過程給先民以啟示,這一點應是確信無疑的。(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教師指導]下面,我們閱讀一下課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學生閱讀]……
[教師講解]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制作工具,教民種植。那么,這里所說的天時、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們說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分、土壤、植被狀況。這種地理環境直接影響到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遺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發現的。距今約七千年。從考古發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錛等。還有專門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鏟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種骨器的數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見的是骨耜。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8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稻稈、稻谷,這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而且這在世界歷是最早的。現在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師提問]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又能說明什么呢?
[學生回答]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
[教師引導]還能說明什么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還能說明古代建筑業開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識。
[教師講解]對,說明古代建筑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師在講解時,可以把干欄式房屋放大圖與西南少數民族居住架子樓相比,對照講解,這樣,效果更好些)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從食物來源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實為生,輔之以漁獵;而河姆渡人則有了比較固定的食物來源,即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__里;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會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從社會分工的情況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正處于最原始的社會發展階段,沒有明顯的社會行業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之分。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關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我們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寫在黑板上:
[板書]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5.飼養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學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歷史,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兩目看一下,按照學習“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目的模式把相關知識點列出來。
[學生看書]……
[教師引導]看過書之后,我們共同把這兩目的內容填在黑板上(學生念教師寫)。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__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教師講解]同學們,在填過后兩目內容之后,我們再來把知識更加系統一下:我們學習過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時間,在陜西西安半坡村發現的原始居民遺址,經科學技術測定,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歷史。半坡遺址是原始農耕時期黃河流域的一個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農學家認為,大約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__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我們看課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鉤”圖,這說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遺址中發現的骨制箭頭、魚鉤和魚叉等,標志著漁獵生產在社會經濟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我們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呈圓形,但特別低。
其實,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遺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__式”的建筑形式。這種“半地__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__居發展而來的一種土木合筑的建筑。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每間房屋的面積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圓形,向南開門。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對門口。房屋周圍的墻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墻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墻壁中間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撐屋頂。
屋頂用排列整齊的木椽架起來,外表蓋著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風雨。課文中關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圖是“半坡出土的紡輪”,這是1955年在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它是我國古代發明的最早的捻線工具,它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紡輪中間的小孔插一個桿,利用紡輪的旋轉把纖維擰在一起,并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合成多股的更結實的“線”.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樣的陶質紡輪,可見,當時這種捻線工具已被人們廣泛使用。(教師可以邊講邊用實物示范)。
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想一想,再和同學討論一下,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有什么影響,進而聯系到在建筑房屋時,飼養家畜時,各有什么影響?(此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__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筑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教師提問]既是這樣,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系?
[學生回答]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該問題可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教師講解]在大汶口文化遺址里,我們首先要注意這幾個問題:一、大汶口原始農耕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具有磨制石鐮、石鋤等。二、原始手工業比以前有了更大進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其次,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于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系。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余產品被用于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并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于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選幾個代表表述。
這幾個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財產、階級。
學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是指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它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一個典型代表。從當時的生活狀況來看,他們已經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種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樂器等技術。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進入原始社會中期階段,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很大進步,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使答案更完整、準確)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參照“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問回答。
“私有財產”和“階級”,可讓學生對比前面學過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特點,得出財產的分配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的結論。(具體答案略)
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篇3
【課程標準】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志,記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歷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夏、商歷史特點的概括,培養概括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紀年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夏、商歷史的學習,更多地了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難點:夏朝建立的標志;國家的含義。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談話導入新課
禪讓的最后一個部落聯盟首領是誰?大家想不想知道從這以后又是怎么演變的呢?
導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嗎?知道皇位是如何繼承的嗎?你又知道這種稱為“世襲“的制度開始于何時嗎?
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從談論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拉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1、夏朝的建立:講解夏朝的建立。事實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個王朝。這在歷稱為----夏朝,建立的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數學上的“數軸“解釋”公元“紀年法。
本目理論性強,又缺乏相應的歷史物證,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認真聽講。
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夏朝的統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繼承的呢?這與禪讓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王位的繼承方法?②要求學生談啟是如何鞏固其統治地位的?并提醒學生注意“奴隸“兩個字。③為什么把禹開始這個政權稱為國家呢?它與前面的部落聯盟有何不同?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點。
三、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1、商朝的建立:過渡。然后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的問題“說說夏桀是一個怎樣的君主?你認為成湯滅夏的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
2、商朝的遷都:原因、情況、影響。
進入下一問題的學習。
認識是非善惡,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
為下一目的學習鋪墊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地圖,說說。
2、經濟的發展:觀察插圖說明了什么?然后閱讀教材,說說商朝表現?并要求學生來概括。
3、商朝的滅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 培養讀圖能力。
學生閱讀教材,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認識到國家興亡與暴政的關系
五、小結:學生:講了哪些問題,有何啟示。 培養綜合、概括的能力
【教學后記】
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篇4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5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征。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篇5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科舉制創立的時間和標志,了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理解科舉制在隋唐時期的進步作用。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學習科舉制,認識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統治者控制人才,又為隋唐的繁榮提供了人才,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法;通過比較古今考試制度,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科舉考試制度是促進唐朝繁榮的原因之一,認識符合社會發展的考試制度的進步性,從而理解我國當今改革考試制度的正確性;通過了解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科舉制的創立及在唐朝的發展
二、難點:唐朝科舉制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展示唐詩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此詩反映了古代讀書人登科之后的巨大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隋唐朝的科舉制的歷史話題。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創立
1、科舉制產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經不適應需要,許多地主知識分子要求參與政權,隋朝統一全國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2、科舉制正式創立的標志及其產生的作用?科舉制的創立從地主知識分子中選拔了大量的人才,緩和了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擴大了統治基礎。隋文帝下令“分科舉人”。
3、科舉制創立的意義:改革了封建選官制度,使科舉制在后世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隋朝在選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沒。
(二)、科舉制度的發展
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給學生提供閱讀提綱:
1、唐朝的科舉制度主要分為哪兩大類?其下設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樣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3、唐代的科舉考場有哪些規定?
師生共同歸納基礎知識:
唐朝科舉制度:常科(明經、進士等)和制舉
明經:重在考查儒家經書的記憶和理解,省試合格后錄用。
進士:重在考核詩賦、時務策寫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舉:為皇帝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廣。不再經“省試”直接錄用。
活動討論:古今考試制度比較
相同點:公平競爭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按開始成績選拔人才,擇優錄用;考試紀律嚴格。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
先由學生自主學習,然后教師概括講解。
1、讓學生感悟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科舉制,科舉制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但隋唐統治者實行科舉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控制人才鞏固其統治。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來越突出。
三、鞏固小結: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進行。
四、學習與探究:P17了解 曲江盛會與雁塔題名
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孔子及其仁學說。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貢獻。老子和他的辯證思想。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比較諸子百家各自的主張,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重點、難點]孔子和百家爭鳴
[教法、學法]
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后質疑,教師給與點撥。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課件、有關春秋、戰國主要思想家簡介、人物圖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山東被譽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黃河。同學們,這一圣人指誰?(學生回答出孔子,從而導入課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書)
1)思想:
(指導學生看孔子像及其學說)回答: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何學說?
學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
2)教育:
(指導學生閱讀53頁第二自然節)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C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老實,要謙虛好學。
D時常復習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編定了哪幾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編成了什么書?(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后世影響巨大,被譽為我國歷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學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老子插圖及說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3、百家爭鳴:(板書)
(列表讓學生看書來回答表內內容,也可先問學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準備的表格來總結。)
學派 | 代表人物 | 主要觀點 |
墨家 | 墨子 | 主張兼愛、非攻 |
儒家 | 孟子 | 反對一切戰爭,主張輕徭薄賦,實行仁政 |
道家 | 莊子 | 主張無為而治 |
法家 | 韓非子 |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
兵家 | 孫武 |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
(之后,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一派的學說對戰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最有用?)
三、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歷史條件是什么?
四、作業:課本57頁填表題
附:板書設計
一、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經》樸素辨證法的思想。
二、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學說。
2、對教育的貢獻: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溫故知新
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
3、他編訂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叫《論語》
三、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四、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實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A:實行法制;B:主張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六、兵家---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還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為:以科舉制度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本課的難點:本套教科書前面的內容中沒有介紹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學生難以理解隋唐時期選官方式變化的進步意義。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科舉制度相關多媒體、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
教師可以從簡介隋唐以前必須有地方官吏、高門權貴推薦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課文引言中李昂拒絕說情的小故事,在對比中激發學生對科舉制度學習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1、介紹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襲以前的選官制度,但是兩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詔令予以廢除。他為什么要廢除呢?請學生閱讀課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組討論隋文帝廢除舊制的原因。注意引導學生認識這種舊制對中央政權的不利之處。
2、在學習隋朝創立科舉制時,教師可以圍繞"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各種人帶來什么變化"為題,指導學生進行推理分析"高門權貴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來把持選官實權的地方官和高門權貴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進而總結科舉考試的直接作用"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舉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順序各有側重地展開學習活動。例如:
探討國學與科舉考試的關系,認識科舉考試把讀書、應考、做官聯為一體。觀察《唐太宗時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圖,結合旁邊課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話和課文中所引唐朝詩人趙嘏,太宗皇帝真長策的詩句,從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舉考試的獲益者是封建統治者皇帝。
分析武則天開創殿試,親自出題面試舉人的意圖是什么?
提問學生“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的內容,你會怎樣做?”“請你再估計一下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呈現出怎樣的局面?”
4、學習“科舉制度的影響”一目時,可以在前兩個子目學習的基礎上,直接組織學生分小組總結、討論隋唐科舉制度的影響。注意引導學生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矛盾、社會風氣與習俗等方面分析,從對外國、對后世以至今天影響的角度分析,從科舉制度與唐朝繁榮的關系角度分析。
5、利用“活動與探究”欄目中的“閱讀分析”,指導學生活動。
6、教師在本課教學中無論是自己講述還是引導學生活動,都要把握好對隋唐科舉制度評價的分寸。
四、小結:指導學生按人物順序編制“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大事記”。并觀看反映科舉制度的多多媒體資料
五、練習:你認為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詩賦考試好不好,為什么?
六、作業:唐朝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對于唐朝文學繁榮和發展、詩歌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是有利的。對于確立唐詩在中國詩歌發展的地位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七年級歷史教案下冊篇8
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歷的貢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舉例說明兩漢與匈奴的關系。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