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下冊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下冊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體驗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辨認東、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觀察主題圖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并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小故事導入新課
放寒假時小紅去了一個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園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該向東、西、南、北哪個方向走呢?
二、愉快體驗,探究新知
1、觀察主題圖
(1)出示第2頁彩圖。
(2)我們現在來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你們看見了哪些建筑物?愿意當小導游為大家介紹一下嗎?同桌之間互相解說。
(3)指名上臺講。
2、學習例1:出示第3頁彩圖。
(1)圖上畫的是小明和他的學校,你能告訴老師他在干什么嗎?大家想和他一樣去我們的操場上認識這四個方向嗎?
早上太陽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陽,我們面對的是什么方向?背對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學生相互說說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現在同學們像老師一樣伸開兩臂,我們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讓學生說說學校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問學校的教學樓等建筑物在操場的哪一面?
(3)請4位同學面朝4個方向背對背站好,讓他們說說自己面對的方向。引導其他同學觀察和發現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
強調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4)回教室填寫例1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里東、南、西、北各有什么(練習一第1題)?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四、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回家按照4個方向觀察房間的擺設,明天來告訴大家。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下冊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借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引入。
以幻燈片形式出示教師家的書櫥。
現在,我的書架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們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課題。
(1)學生思考,想象移動的過程。
(2)教師操作并提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么數?
(3)教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
1、引發質疑,探索新知。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通過這節課學習到哪些知識?
預設:
(1)平均數是一個什么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出示例1,為了保護環境,學校四年級1班的一組同學利用業余時間收集礦泉水瓶,做環保小衛士。
仔細觀察統計圖,從圖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什么問題?
預設:
(1)小紅比小蘭多收集多少個瓶子?
(2)小明再給小亮幾瓶,他倆的瓶子就一樣多?
(3)他們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
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
學生匯報交流。
小結1:求平均數實際就是把多的補給少的,在數學上叫做“移多補少”。
小結2:求平均數也可以采用計算的方法,用他們一共收集的礦泉水瓶個數總和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14+12+11+15)÷4=13(個)。
【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移多補少和計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礦泉水瓶,看這個平均數13,它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小結: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教師: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說一說。
預設:
(1)本周平均最高氣溫6攝氏度。
(2)三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級2班五位同學平均每人捐10本圖書。
(4)李莉同學平均每天上學路上花費15分鐘。
【設計意圖】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實例,感受數學源于生活。
(三)知識應用
1、判斷。
(1)某小學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
(2)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會超過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學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強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強矮。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感受平均數的特點: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比數據中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
2、選擇。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噸。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平均用水量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根據所求問題找準與總數相對應的份數。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再看看開始想解決的問題:
(1)平均數是一個什么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現在能解決了嗎?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下冊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關系,并集體交流,使學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2、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么?(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匯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并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后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說說校園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借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說說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么方向?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下冊篇4
教學內容:16頁例2
1、教學目標: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2.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抽象對算式進行估算。
教學過程:
一、聽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這個生活中的數學。引導學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題2,“你有什么樣的解答方法?”
3、學生一邊說,教師一邊列示124÷3≈,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讓學生多說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簡潔。
5、小結,總結加強。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練習。
四、作業:第18頁6、7題。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下冊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進行估算,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估算習慣。
教學重難點
了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
60÷6240÷8320÷4420÷7
450÷9630÷7360÷6400÷5
120÷3160÷4280÷4540÷9
2、說出下列各數的近似值。
1481938793
二、親身體驗,學習新知
1、引入新課
(1)有124箱貨物,李叔叔三人開了三部車,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車行駛了4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行多少千米?
(3)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讓學生根據除法的含義列出各題的算式。
124÷3223÷4100÷3182÷4
提問:請學生逐一說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說算式意思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來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書第13頁主題圖,同時出示例題2
教師:要求“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師:大約是什么意思?
教師:怎樣進行除法估算?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匯報討論結果。
第一種方法第二種方法
124≈120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平均每人大約運40箱剩下的4箱每人還可運1箱,每人大約運41箱。
引導學生對以上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
①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都正確的。
②兩種結果雖然有微小的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問題的合理解決,可以說,這樣的差異在本題的解決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3、讓學生獨立進行估算。
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
223≈200223=200+23223≈240
200÷4=50200÷4=50240÷4=60
平均每小時約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師:以上3種結果都對,說明汽車的速度每小時在50~60之間,當然以55最佳,因為它更接近準確值。
小結:歸納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幾前幾百)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
4、再現問題:
(1)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組織學生討論:
①在解決第一題的時候,能將100估成120嗎?為什么?
②在解決第二題的時候。將182估成160合適還是估成200合適?
5、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的討論,讓大多數人明白:在第一題中,只有100元錢,所以估算時不能將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題中,已知災民182人,在考慮所需帳篷數時,應將182看成200,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帳篷讓災民度過困難期。
三、鞏固運用
完成教科書第16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第2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怎樣進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
五、課堂作業:
教材練習三的第3題和第4題。
課后習題
完成練習三作業題。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下冊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比較分數的大小,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力目標:能比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比較和初步對比、總結的能力,在引導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將例題交給學生去自學,探究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趣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下面我們就一起欣賞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講述(故事大意)豬八戒在取經的路上,忽然找到一個大西瓜,他剛要吃,悟空一個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這個西瓜我們分開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師板書:1/2)八戒聽了滿臉不高興,這個西瓜是我發現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師板書1/4)
師:同學們說,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嗎?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們必須解決一個什么問題呢?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比較一下分數的大小(板書課題:比大小)
二、互動解疑
1、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1)質疑:
下面我們就來比較以下1/2和1/4(指板書)誰大誰小?為了直觀地比較出誰大誰小,請同學們四人一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紙分一分,涂一涂,發揮集體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匯報。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小組選代表說出自己的小組比較的思維過程(師適當引導并小評)
(4)小結: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紙,一張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剛才我們知道了把兩張相同的正方形的紙分成不同的份數,都取其中1份,這樣的兩個分數誰大誰小,而如果把兩張相同正方形的紙都分成相同的幾份,取不同的份數,這樣的兩個分數,哪一個大哪一個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