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與部分相關教案
整體與部分相關教案篇1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例1,并且通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知道當成整數計算,然后點上小數點,但對于為什么要這么算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于是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尊重學生已有知識,讓學生根據經驗計算小數乘整數,并且想辦法驗證自己的計算是正確的來理解算理。通過課前了解學生,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已會計算,因此,在教學例1時,我并不是直接引用教科書上的例題,而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用數學周記的展現,也就是使用的是情景教學策略,給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并且通
過這個情景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淀。讓學生自主的去搜集看到的小數的信息,吸引學生積極探索并理解計算方法。
然后讓學生用已經學過的方法,計算出答案,學生非常活躍,并且用了不同的方法來說明自己的計算是有道理的,有的同學說:0.8元×3就是8角×3,8角×3=24角,就是2.4元;也有同學說:0.8是8個0.1,8個0.1×3=24個0.1,24個0.1就是2.4,所以0.8×3=2.4;還有同學根據意義用加法來說明。通過學生自己尋找理由說明計算的正確性,從課前的無意識的計算到現在的理解清楚了為什么要這樣計算,從感性的認識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接著讓學生把已經掌握的知識遷移到2.35×3,學生通過獨立的計算和討論,對小數乘整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環節的教學中我使用了合作學習的策略。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并且學生是真正課堂的主人。學生理解了計算課不是一味的算,而是需要“悟”。我在注重計算方法的掌握,計算技能的提高的同時,更強調對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摒棄“形式化”說理,讓學生經歷獨立嘗試、思維交流、反思評價、再次體驗的過程,層層深入,理解感悟算理。這樣才會使計算課生動有趣。
整體與部分相關教案篇2
本課時教學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創設了各種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采用以舊帶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結構,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同時運用合理、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活躍,學得輕松愉快,學生在經歷生活的情境中掌握了數學知識,獲得了解并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并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學習評價上還做得不夠,評價比較單一,語言的激勵性還不夠,因此缺乏一種感召力。
整體與部分相關教案篇3
本課是在學生聯系生活、收集數據、討論讀法、鞏固與應用下完成的。引導學生不是為了讀數而讀數,而是通過會讀較大的數來了解大數在生活中的意義與作用。
本節課完成較好的部分有以下幾部分。
1、創設了讓學生收集大數這樣一個活動。主要讓學生知道了大數在生活中的意義。
2、在讀數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并關注合作的過程。先讓學生自己試著讀數,在獨立思考的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對于學生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困難及時進行反饋。
3、在鞏固與應用過程中,學生都能認真地練習,但出現的問題不少。如:在讀書時,讀萬級的數漏寫“萬”字。
不足之處在于,我有時會輕易打斷學生的發言,同時沒有很好地把課堂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解決掉。
整體與部分相關教案篇4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復習積變化的規律。通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所以,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復習,在教學中卻將它當新知,引導學生發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以(除以)多少,積就會乘以(除以)相同的數這樣一個變化規律,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1.5×5,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面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0.72×5時,學生不會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說出為什么,一些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抓住小數點為什么不對齊來引導學生思考,推導出應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最后還有將積縮小相應的倍數。
3.突出小數位數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另一個是判斷小數的位數,通過用兩道練習來讓學生認識到并不是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在課的結尾還安排了頭腦風暴,填寫()×()=3.6,讓學生體會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系,擴散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主動思考,激勵探究。
4.突出口算
教材中并沒有安排小數乘整數的口算,而在實際學習中,口算由于數目比較小,計算結果可以比較快速地反饋,易于檢驗學生計算的正確與否,同時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計算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思路,所以在計算中增加了口算練習,讓學生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檢驗方法的正確性。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還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地思考,運用發現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而讓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都很流暢,順利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學生掌握情況也良好,但并沒有化的去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并沒有意識去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沒有讓學生在質疑,討論,交流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再去解決問題,真正去經歷探究的過程,所以到后面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略顯疲態,所以這節課讓我意識到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是學生學,師生合作探究,發現的過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質疑的過程,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的課堂。
整體與部分相關教案篇5
1、立足于以展示數學活動和合作交流的方式。
使學生學會了運用相似形有關知識求旗桿的高。使學生體會到交流的快樂,大家有不同的方法,彼此交流可以讓學生互相學習。相似三角形及其性質有著廣泛的應用,要靈活地應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應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不同的方法。晴天時利用物高與影長成比例(包括小鏡子);陰天時使用手拿刻度尺進行目測,也可以使用小鏡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原理比例),當然,晴天時也可以使用手拿刻度尺進行目測的辦法。我們既要注意把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比如構造相似三角形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還應注意根據具體情況,(比如晴天與陰天)靈活地選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應該細心地觀察生活,理解題意,分析問題所處的環境,多嘗試不同的數學操作活動,控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小組合作的完成情況,從活動經驗中得到“在同一時刻,兩個物體的高度與它們的影長成比例”這一數學活動事實,并把它應用到求旗桿高度問題中。在新課程實施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游刃有余的背后,隱藏著解決實際問題時數學操作經驗缺乏的嚴重問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針對各種不同條件下測旗桿高度都以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活動和合作交流為前提。
2、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基本上由教師包辦代替了,而“由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基本上做不到,可以看出,綜合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中所設計的問題串大致是
(1)在同一時刻,兩個物體的高度與影長有什么關系?
(2)旗桿的高度與人所站的位置有關系嗎?為什么?
(3)還有其他測旗桿高的方法嗎?為什么?
(4)在沒有影子(陰天)的情況下,還能測旗桿高嗎?為什么?
(5)如何才能想到多種辦法,靈活地解決問題?
3、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綜合實踐活動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及問題提出后,并不急于回答,問題完全由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決,教師只是適時地點撥、引導和補充完善。
整體與部分相關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欣賞圖案,體會圖形排列的規律。
2、引導學生利用對稱、平移和旋轉知識,能在電腦上設計簡單的圖案。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積累。
2、通過在電腦畫圖操作中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合作意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欣賞生活中各具特色的圖案,感受其中蘊涵的對稱美、和諧美、簡潔美。
2、通過親自動手設計圖案,從中體會創造的樂趣和艱辛,領略圖形世界的神奇。
[教學重難點]:
1、學生能利用對稱、平移和旋轉原理設計簡單的圖案。
2、畫圖過程中對圖形平移距離和旋轉度數的正確理解。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1、欣賞學生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美麗圖案。
思考:(1)你收集的圖案有什么特點?
(2)是什么圖形平移旋轉繪制成的?
2、欣賞老師收集的圖案
(電腦出示)。看到這些美麗的圖案,你有什么感受?
3、教案 導語:大家剛才說的很好,那么今天我們就來上一節有關圖案欣賞的數學課。(揭示課題:圖案欣賞)
二、圖案欣賞感悟新知
1、出示教材圖1五角星圖案:
觀察思考:這個圖形是怎樣拼擺而成的?
2、觀察五角星的旋轉過程:(動畫演示:呈現由三角形→五角星圖案的全過程)。
3、學法指導:對,運用我們以前學過的對稱、平移、旋轉可以制作出許多美麗的圖案。
4、呈現教材中其余五幅圖案。(電腦出示)
思考:圖2~6是運用了我們學過的什么知識,怎樣繪制的?
5、師進行動畫演示。
6、小結:大家說的非常好。剛才大家共同感知了這幾幅圖案的排列規律,并且明白了它們的繪制原理,體會到了圖形的美。現在想不想自己動手做一做,來設計一幅美麗的圖案。
三、動手操作強化感知
小組活動①:
1、基本圖形的制作:大家看前面這個基本圖形是怎么得到的?(電腦出示):。
2、小組合作:用這個基本形拼一拼,看誰能制作出美麗的圖案,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要求按一定規律涂色。
3、小組匯報:
4、教師小結:同學們拼出的圖案真漂亮,富有一定的創意。想不想再利用圖形設計一個更漂亮的圖案?
小組活動②:
1、這些圖形是怎樣得到的?(電腦出示)
2、選擇其中的一個圖形設計花邊。
3、展示學生作品,你想把它應用在什么地方?
小組活動③:
設計你喜歡的圖案,并在全班進行交流。
四、知識拓展發散思維
1、欣賞教師搜集的圖案。(電腦出示)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來說一說它們是怎么得到的?
2、總結:古人說“美源于生活”,而我認為“美源于創造”,是人們將心中美好之物用雙手和智慧創造出來的。希望我們同學也能將今天所學用于創造美好的生活。
整體與部分相關教案篇7
《人口普查》一課旨在學習億以內數的讀寫法。大數的教學主要存在的困難是。
1、四年級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大數的機會不多,生活經驗極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觸大數的讀寫,需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
2、大數的數位多,數字冗長,對學生的瞬間記憶、細心程度、書寫習慣是一個大挑戰。
3、大數的學習比較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組織教學。
但大數的讀寫是學生后續學習的基礎,課堂教學可采用多種形式的探討和練習逐步引領學生掌握大數的讀寫法。
整體與部分相關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能讀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的表示信息。
3、讓學生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愿意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難點:
了解三種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教學準備:
各種統計圖、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前一課認識了扇形統計圖,誰能說出它特點?
指名回答。那么這一節課就學習在什么情況下要用什么樣的統計圖。
二、學習新課。
1、出示我國從第2__屆奧運會開始獲得金牌,第24——2__屆奧運會我國獲獎牌情況統計表。
2、讓學生說一說從統計表中獲得信息。
3、用投影儀出示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4、分別提出教材中的三個問題,讓學生們交流。
5、教師小結:折線統計圖能明顯的看出第24——2__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獎牌數的變化情況,條形統計圖能更明顯的看出第2__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的金牌數。扇形統計圖能看出第2__屆奧運會我國獎牌的分布情況。
三、說一說。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三種統計圖的各有什么特點。指名回答。其他同學補充、評議。教師評價。
四、練一練。
在小組內交流分別用哪種統計圖合適?并說出自己的理由。
五、實踐活動。
交流課前收集到的各種統計圖,體會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板書設計:
奧運會(統計圖的選擇)
折線統計圖:明顯地看出第24——2__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獎牌數的變化情況。
條形統計圖:更明顯地看出第2__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的金牌數。
扇形統計圖:看出第2__屆奧運會我國獎牌的分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