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致愛麗絲賞析及演奏視頻
《致愛麗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鋼琴曲,那么,我們要如何賞析此作品呢?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貝多芬《致愛麗絲》賞析的相關內容吧!
貝多芬《致愛麗絲》樂曲賞析
疊部前后出現了三次,成為這首樂曲的基本主題,它純樸而親切,概括地描繪出女主人公溫柔、美麗的形象,又仿佛貝多芬有不盡的親切話語要對其訴說。兩手交替的分解和弦演奏,猶如兩人在親密地交談。
插部一由脈脈的絮語變為愉悅的交談,音樂流暢、歡快而華麗。第一個句子中右手輕巧地彈奏出裝飾音和附點十六分音符,使旋律活躍起來,仿佛是少女明朗而歡快的語調;左手平穩而流暢地演奏分解和弦,溫柔而親切,仿佛是男主人翁不斷地回應著戀人的絮語。
第二個句子變得更加歡樂,右手是密集分解和弦的三十二分音符,仿佛是少女發出陣陣銀鈴般的笑聲。
插部二音樂情緒發生巨大的變化,層層推進,不可抑制的熱情像火焰般地燃燒起來。第一個句子,在同一個低音上不斷持續著,仿佛是男主人翁的心跳,又像他熾熱的愛情,誠摯而堅定,明晰的高音聲部與有力的左手持續音相結合,使人仿佛聽到男主人翁熱烈的表白,看到他深沉有力的眼神,感受到他的堅定不移。
隨后是一個連接句,右手采用琶音連續上行,由慢漸快,低聲部采用和弦推動音樂的發展,仿佛是少女欣然接受了他的表白。在最高音處,一連串的半音階下行,充滿華麗的色彩,表現出兩人心心相印的幸福感受。
最后樂曲回到疊部,是第一部分最后一次再現。當音樂逐漸變得輕柔時,仿佛一對執手相望的戀人,在漸漸彌散的音樂中定格。
貝多芬《致愛麗絲》的后世評價
人們喜歡把《獻給愛麗絲》稱為“微不足道的音樂”。但這種微不足道凝聚了貝多芬強烈的體現個人風格的創作理念,體現了他獨具一格的創作思維。樂曲還有其它種種的獨具匠心之處,無一不顯示了貝多芬創作中一貫的嚴謹精神。所以盡管《獻給愛麗絲》只是一首演奏時間只有3分多鐘的小品之作,但也可以說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的一個濃縮體,同樣滲透了他的精神表達。
《獻給愛麗絲》僅僅是貝多芬的一首鋼琴小品,但是其中運用的和聲手法仍然體現了貝多芬作為一位“承前啟后”的作曲家的風格,不折不扣的體現了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方式,對后世仍然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貝多芬《致愛麗絲》的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德國杰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圣”和“交響樂之王”。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浪漫曲。
他集古典音樂之大成,并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月光》以傳說的形式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上(題目為《月光曲》)。
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極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屬于全人類的情感。在藝術歌曲的領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1813-1817年貝多芬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8一1827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五十六歲的貝多芬聽覺已完全喪失。
p副標題e
關于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有許多種說法。其中受到廣泛認可的觀點則認為這首樂曲可能是作者四十歲時(1810年)為他的學生,名叫伊麗莎白·羅克爾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伊麗莎白·羅克爾是德國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約瑟夫·奧古斯特·羅克爾的妹妹。1807年,14歲的伊麗莎白跟隨哥哥來到維也納,很快就被貝多芬所接納,成為他身邊為數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麗莎白后來嫁給了貝多芬的朋友。貝多芬在創作這首樂曲時,兩人保持著親密的友誼,顯然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那段時間里,在貝多芬的生活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叫愛麗絲或伊麗莎白的其他女子,愛麗絲是伊麗莎白的昵稱。可以確認的是,貝多芬十分喜歡她。
另外的兩種說法如下:
——1808-1810年間,貝多芬已經是近四十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特蕾莎·瑪爾法蒂的女學生,并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贈給她。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整理者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致特蕾莎》的原名,而稱之為《致愛麗絲》了。
——貝多芬42歲時,到一個富商家里去教鋼琴,貝多芬非常喜歡這家的女兒愛麗絲。這首鋼琴曲是貝多芬那個時候創造的。
貝多芬畫像
此曲形象單純技巧淺顯,顯然是為了適合于初學者的彈奏程度(現為鋼琴五級曲目)。發表以后,不脛而走,幾乎成為初學者必彈的曲目之一。樂曲以回旋曲式寫成,環繞基本主題,有兩個對比性的插段,一開始出現的主題純樸親切,刻畫出溫柔美麗、單純活潑的少女形象。這一主題先后重復三次,中間有兩個對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調性上,色調明朗,表現了歡樂的情緒;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襯托下,色彩暗淡,節奏性強,音樂顯得嚴肅而堅定。一連串上行的三連音及隨后流暢活潑的半音階下行音調,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題的第三次再現。樂曲在歡樂明快的氣氛中結束。
猜你感興趣: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