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英雄交響曲賞析及視頻播放
《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所做的第三交響曲,大家知道怎么賞析此樂曲嗎?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的賞析吧!
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的賞析
該樂章采用傳統奏鳴曲式。這一樂章在當時是自交響曲誕生以來最宏偉壯大的樂曲,它外形精致、巧妙,變化無窮。
這一樂章,最重點在于發展部和終結部的擴大。樂曲由兩個降E大調主和弦之壯大強奏開始,然后大提琴便奏出分解和弦的第一主題,經過一段發展,由雙簧管、單簧管及長笛依次奏出新的動機,不久春風煦日般的第二主題亦由雙簧管提示,再轉手予長笛及第一大提琴。但此時小提琴不甘示弱,快速的連弓音符與樂隊交相輝映,最后呈示部在輝煌的弦樂顫弓中結束。
發展部乃此樂章之核心,以第一主題為主,變化多端,樂曲進行得極為緊湊,同時也有新主題登場,這個新主題,在弦樂所演奏的連續屬九和弦音量逐漸減輕之時,順暢地在E小調上出現,并且與第一主題互相交錯,其后亦于終結部分再次出現。再進入再現部份四小節前,法國號吹出第一主題之主和弦音,與之同時出現的第一小提琴音卻是七弦音,結果主和弦音跟屬和弦互混合,當年不論排練或首演,皆是由貝多芬操刀的,所以當時聽眾覺得這個樂段太吵太鬧。然則,不少樂團在現時之演奏皆采納華格納之修訂譜。
經過再現部,便進入幾乎可稱作“第二發展部”之終結部,而樂曲所帶出之熾烈感情,跟華格納一言“恰似自然的熔鐵爐一樣,表現天才于青春期所涌現之種種情緒”相吻合—特別在最后第六五五小節到六六二小節小喇叭光芒萬丈地高鳴第一主題,更叫人熱血沸騰。
它以雄偉、果敢的總奏和弦開始,緊迫且恢弘,體現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銳不可當的氣勢。在一段簡短引子嚴峻有力地沖擊之后,河堤被沖決了,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蕩蕩沖擊海洋,各種樂器奏出的聲音匯成一股激流,強烈地沖擊著每個人的心弦;中間情緒雖有所緩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沒有停息,驚慌的沙沙聲,悲戚的申訴,崇高的籌思,以及勝利的呼喊,仍是樂曲的主旋律。
羅曼·羅蘭曾這樣描繪這一樂章:“這是一幅龐大的壁畫,在這里,英雄的戰場擴展到宇宙的邊界。而在這種神話般的戰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樣重又長出肩膀;意志的主題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煉,在鐵砧上錘打,它裂成碎片,伸張著,擴展著……不可勝數的主題在這漫無邊際的原野上匯成一支大軍,無限廣闊地擴展開來。洪水的激流洶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復起;在這浪花中到處涌現出悲歌之島,猶如叢叢樹尖一般。不管這偉大的鐵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對立的動機,意志還是未能獲得完全的勝利……被打倒的戰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沒有氣力;生命的韻律已經中斷,似乎已瀕隕滅……我們再也聽不到什么(琴弦在靜寂中低沉地顫動),只有靜脈的跳動……突然,命運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動的紫色霧幔。英雄在號角聲中從死亡的深淵站起。整個樂隊躍起歡迎他,因為這是生命的復活……”
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極慢板——c小調——2/4拍子
這個樂章具有鮮明的賦格曲效果,響徹著嘈雜的戰斗聲和兇猛的騎兵嬉游曲。本樂章極為著名,經常單獨演出。
這是個沉痛悲戚,但又美到極點的樂章。在第一小提琴弱奏當中,哀婉的主要主題凄凄而現,C大調的中間部,仿似撫慰破碎心靈,未幾,又返回c小調,情緒亦由此再起高漲,跟死神的咆哮毫無分別;而主題的喃喃自語,亦靜靜結束此樂章。貝多芬在中間部后面的變奏中首次讓銅管樂器單獨出現,體現出人民戰士逝去后的悲壯。
第三樂章:詼諧曲——活潑的快板——降E大調——3/4拍
整個樂章圍繞著開始部分的弦樂主題而展開,力度逐漸加強,顯得樂曲充滿悠閑自得的氣氛,令人沉醉。
跟第二樂章剛剛相反,此樂章呈現無比朝氣,全曲以常動式的性格展開,作曲手法簡潔細致,跟大師理念同出一轍。主題在弦樂輕快的伴奏當中,由雙簧管興高采烈地呈示,隨后整個樂隊歡快的迎合起來,宛如山間的溪水奔涌而下。中間部(Trio)可謂名副其實三重奏,三支法國號巧奪天工的呼應配合,美妙之至,主部再奪后,有二十小節之終結部,最后強而有力地結束。
第四樂章:終曲——甚快板——降E大調——2/4拍子
樂章的主題采用貝多芬早年的普羅米修斯主題,并以短的經過部和發展部共同構成自由變奏曲形式。
此樂章加入賦格曲及奏鳴曲式的特征,交融成別具一格的新曲式,更因此表出貝多芬之創作理念。該樂章包含兩大主題:首先是從樂章開始由弦樂撥奏呈示,接著雙簧管及單簧管隨後奏出輕快、及與第二主題相近似之旋律;另一個對貝多芬支持者而言實在不會陌生—貝氏早於1799年至1801年負責作曲的舞劇“普羅米修斯”之終曲及1801年作曲之“十二首方舞曲”第七曲當中,使用此曲作主調。上述兩大主題亦曾在1802年之“十五段變奏曲與賦格”(作品35,又稱“英雄變奏曲”)當中亮相。
最后一個樂章以希臘神話故事的普羅米修斯精神為主題,把英雄的不屈不撓,發揮地淋漓盡致,使短暫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崩進。整個樂章聲勢浩大、熱鬧、隆重,人們盡情地跳著各式各樣的舞蹈,慶祝英雄的勝利和凱旋。
樂曲由上述主題作了七段變奏,最后的終結歷時七十七小節,當中不乏重要主題,但予以變形,終結部尾聲之時,忽轉急板,以強烈主和弦之連奏,帶領全曲之終結。
《英雄交響曲》的簡介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號。它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侖·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侖寫的。
但當時貝多芬聽到拿破侖稱帝的消息時,憤然撕去標題頁,改成了《英雄》的曲名。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英雄交響曲》的影響
貝多芬所做的第三交響曲,原題獻給拿破侖,拿破侖稱帝的消息促使作曲家為此曲重新命名。交響曲四樂章統一構思,確立了交響曲史中史無前例的英雄性構思。第一樂章描繪了英雄在戰斗中成長;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亦是貝多芬獨創;第三樂章是諧謔曲;第四樂章是凱旋進行曲式的終曲。全曲宏偉壯闊,是交響樂歷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這部作品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維也納交響樂模式,完全體現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貫穿著嚴肅和歡樂的情緒,始終保持著深沉、真摯的感情,呈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氛。貝多芬本人曾聲稱他最喜歡的交響樂就是這部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此樂時常被例舉為浪漫樂派的創始作品,也是古典主義的先驅作品。
猜你感興趣:
1.
2.
3.
4.
5.
>>>下一頁更多精彩“英雄交響曲的視頻播放”
p副標題e《英雄交響曲》的視頻播放
《英雄交響曲》的樂曲評論
意義及意象的形成
貝多芬生活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他在“現代史最大的危機”中變得成熟了。貝多芬創作《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前就有許多重大事件發生。1789年巴士底監獄陷落;1792年,喬治·華盛頓任美國總統;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及皇后在1793年送上斷頭臺;1799年,拿破侖執政,五年后稱帝。
人類社會興起的新勢力、新理論、新思想,大大的影響了貝多芬。貝多芬景仰席勒和歌德。他也深受莎士比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影響。他熟讀愛申堡翻譯的莎士比亞,他擁有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與柏拉圖的《理想國》。
這個動蕩的時代賦予貝多芬一種特殊的力量,再加上當時在歐洲已經發展到完全成熟的人道主義思想,對貝多芬的思想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逐漸成為他世界觀的核心。1804年創作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標致著貝多芬從“約瑟夫主義者”轉向“共和主義者”。
這部交響曲是受法蘭西共和國駐奧地利大使貝納多特將軍的建議寫的。作品完成后本來是準備通過貝納多特將軍題獻給拿破侖的。但拿破侖于這一年取消共和制做了皇帝,貝多芬一氣之下,抹去原稿扉頁上原來的題名《波拿巴》,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創新性及其思想性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的人道主義內容集中體現在:這部作品熱情的謳歌了在“自由、平等、博愛”旗幟下實現的法國革命。貝多芬在《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既沒有單純去歌頌拿破侖本人,也沒有去具體描繪法國革命,而是一個德國市民階級知識分子心目中理想化了的法國革命精神的藝術概括。
“不管資產階級社會怎樣缺少英雄氣概,它的誕生卻是需要英雄行為、自我犧牲、恐怖、內戰和民族戰斗的”。在《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貫穿全曲的是一位偉人的英雄形象,音樂在充滿矛盾沖突的發展中體現了這些英雄人物在為自己的革命目標斗爭中的豪邁、自信、英勇;他們的犧牲在人們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們勝利凱旋時的壯麗情景。《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是德國市民階級對法國革命的贊頌,同時是對自己的人道主義理想的謳歌。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的出現,標志著歐洲音樂歷史中具有重要社會政治意義的題材第一次進入交響樂這個音樂體裁的領域。這是貝多芬的重要貢獻。海頓、莫扎特式交響樂的藝術形式,已經完全不可能容納《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所表達的那種在當時來說是嶄新的社會內容?!督礒大調第三交響曲》構思的大膽、手法幅度的寬廣、結構的縝密上確實使別的作品相形之下顯得遜色。貝多芬突破了傳統的交響曲快板樂章奏鳴曲式的就框架,使主要形象在充滿了在緊張的戲劇性矛盾的沖突的廣闊范圍中發展。
這種發展必然促使整個奏鳴曲式的規模擴大,原來各部分間相當機械的、程式化的關系,被新的,富有展開性質的貫穿發展所代替,和聲功能網也有一定程度的擴展,調性布局出現了未曾有過的復雜化。貝多芬不僅使代表中心形象的主題成為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的核心,而且使它貫穿交響曲的各個樂章,形成整個交響曲內部的有機統一,這種貫穿發展把樂曲一步步推向最后的高潮。與此同時,貝多芬還把革命的法國經常為犧牲者們舉行群眾性葬禮時采用的音樂體裁引進這部交響曲作為慢樂章;用充滿清新活力的、潑辣的諧謔曲代替了通常作為交響曲第三樂章的宮廷典雅風格的小步舞曲。這樣,整個交響樂套曲的面貌煥然一新?!督礒大調第三交響曲》說明了音樂中新的內容會在何等程度上促使藝術形式發生變革,這兩種變革又會在何種程度上反過來促進內容的深化。
從作曲技術上講,它是一部革命性的作品,長度和復雜度前所未有,“當時初聽覺得難以理解”。在兩個序奏和弦之后,它以一個簡單得難以設想的、建立在降E大調三和弦上的主題開始,但是又忽然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升C,在整個樂章進程中帶來了沒完沒了的變奏和展開。除了常用的第二主題和結尾主題外,還有許多過渡性的動機,在整個樂章中十分醒目。但是和貝多芬的其它作品一樣,這一樂章中最引人注目的,既不是曲式格局也不是豐盛的樂思,而是所有的素材不斷向前推進,從一個主題化出另一個主題,充滿活力穩步上漲,抵達一個又一個高潮,以非此不可的銳勢推向結束。正主題處理得象戲劇人物,受盡反對和鎮壓,掙扎不已,最后得到勝利。
一個C小調的葬禮進行曲取代了常用的慢樂章,有一個C大調的對比段,悲壯宏偉,激情迸發。末樂章是一組變奏,有時相當自由,含有賦格式展開的插部和尾聲。
“器樂作品在貝多芬之后整個19世紀的發展,一直處在他的巨大影響和控制之下。他賦予器樂以最強烈、最富表現力的特點。他是找到通向古典主義最高境界之路的音樂家,他把古典音樂從美的境界帶到崇高的境界,他創造了一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英雄風格。”
猜你感興趣: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