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千年的華夏文明》教案
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中國形成了自己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并為世世代代的人學習和傳承。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5千年的華夏文明》教學教案七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5千年的華夏文明》教案篇1
一.自學目標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情況,以他們為例說出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情況,認識到他們對__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2.通過對河姆渡、半坡遠古居民的了解,認識到__不僅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地之一,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增強民族意識。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
二.自學重點、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新石器”的含義。
難點: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導學與談話
學法:觀察與比較、討論與探究
四.自學指導:
【導入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導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么獲得食物的?(采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采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么問題?開始一種什么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了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的遺址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__置(4分鐘)。
【出示目標】:學生閱讀或教師提示。
導學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時間的什么地點?生產工具怎樣?他們種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樣的房子?主要飼養何種家禽?手工業制造有哪些?學生閱讀第一目后回答。
討論: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
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農作物種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飼養業和手工業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干欄式的房子,過定居的生活,已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禽、會制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的樂器。(5分鐘)
導學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是這樣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況如何呢?請大家仿照第一目學習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學生閱讀第二子目后回答。比較: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卻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環境的影響長江流域地勢低洼,潮濕溫熱;而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所以,我們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想象:我國原始的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分工?
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想象。婦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獵、制陶;老人:做家務。(5分鐘)
導學3、請大家自學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現了貧富懸殊。(5分鐘)
【小結】:指導學生填表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歸類 :(5分鐘)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情況原始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當堂訓練(15分鐘)
〖單項選擇〗:
1、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下列不屬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產活動的是( )
A、種植粟、黍等農作物 B、已經挖掘水井C、制作簡單的樂器和原始音樂 D、飼養家畜
3、在北方農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遺址在( )
A、云南元謀 B、西安半坡 C、陜西藍田 D、浙江余姚河姆渡
4、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居民是( )
A、元謀人 B、河姆渡人 C、大汶口人 D、半坡人
5、同屬于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 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題〗: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 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 的房屋里,過著 的生活。
2、 原始居民會制作簡單的 和原始 。
3、 原始居民普遍使用 石器。
4、 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鮮麗的彩陶,上面會有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陶器上還有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是我國 雛形。
〖連線題〗:
1、半坡原始居民 A、種植水稻,生活在長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 B、出現了貧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種植蔬菜
〖列表題〗:
剛才我們已經做了這么多的基礎題目,現在關上課本,考考你的對比能力
名稱
項目
半坡遺址
河姆渡遺址
所在地區
糧食品種
出現時間
原始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5千年的華夏文明》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引導學生了解炎帝、黃帝是傳說中華夏族的祖先,了解堯舜的“禪讓”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導學生對古史傳說和史實作出初步的比較,并作出概括、判斷和解釋。
2.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組織學生講故事,談體會,了解這些傳說中的故事,哪些具有歷史事實成分,哪些是虛的,反映了傳說時代怎樣的文明曙光,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含義,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認同感。在“堯舜禪讓”的學習中,培養以人為本,任人唯賢的美德。通過對“大禹治水”的學習,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奉獻精神,以及環境保護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使學生認識到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培養其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感。
難點:區別史實和傳說。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前一段時間特別流行穿綢緞做的唐裝,知道綢緞是什么織成的嗎?
【生】:絲。
【師】:又有誰知道絲是怎么來的?
【生】:蠶繭。
【師】:有同學見過養蠶嗎?知道養蠶抽絲技術是誰發明的嗎?在傳說中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技術,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看一下第3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板書)
講授新課:
【師】:知道什么是傳說時代嗎?
【生】:(看書回答)
文字出現以前,歷史主要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和傳說保存和流傳下來的。神話與傳說有區別嗎?神話傳說和史實(歷史真實)又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呢?(教師一邊講一邊板書)我們先把問題放在這里,待會兒再來解決。
【師】:關于__遠古居民的神話故事同學們知道哪些呢?
【生】:(思考回答)
學生講三個神話故事:__開天辟地、女媧造人補天、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后三個任選其一講一下)
【師】:天地真是__開辟的嗎?人真是女媧造的嗎?宇宙、地球、人類的起源到底如何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千百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么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學家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擊,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當溫度下降到幾千度時,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云,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結成的。人類是由猿進化而來的。
【師】:這些神話難道完全是憑空產生的嗎?能不能反映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和他們的某種愿望和精神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__用他的鑿和斧劈開了天地,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偉大的,相信勞動可以創造世界。女媧的故事反映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女性在生產、生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通過這些神話故事我們可以想象,當時人們的艱難生活,正是由于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來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剛剛我們分析了幾個神話故事,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炎帝、黃帝的傳說。(板書)
【師】:傳說中,炎帝發明了什么?黃帝又發明了什么?
【生】:(看書回答)
請同學們看書上的“神農教稼圖”,炎帝又號稱神農氏,傳說他生下來時是牛首人身,他剛做首領的時候,人們主要靠狩獵為生,打到獵物大家就飽餐一頓,否則只能忍饑挨餓。想到人們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寢食難安。后來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長規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實能吃,哪些果實不能吃,將那些能吃的果實采集起來,春天把它們埋入地下,秋天就會結出果實。這樣一來,人類的生存問題不是解決了嗎?于是他不辭辛勞,翻山越嶺,嘗遍百草。據說,他在嘗百草、定五谷的過程中,有時一天就中毒達七十多次,最后終于知道了哪些東西可以吃。傳說中炎帝首先教人選擇土地的燥濕、肥饒、高低,教人觀察氣候,選擇五谷的類別,并制作耕稼的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稱為是中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
【師】:農業真是炎帝發明的嗎?那么這個傳說有沒有真實成分呢?同學們結合我們前面講的“原始農業的出現”思考一下。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農業的發明確實經歷了傳說中的這樣一個過程,原始農業的確是由采集發展而來的。正是由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發現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在住處附近栽培這些植物,才出現了原始的農業。遠古時候的任何一件發明或改進,都是積無數人之力,經歷漫長歲月摸索的結果,決非一人短時之功勞。但是因為確切情況不可考,后人在追述他們歷史的時候,總愛將一些發明創造集中附會在他們之間的杰出代表身上。比如黃帝,他在成為著名的圣君帝王之后,一切制器故事均圍繞其展開,各種器物的發明權均歸之于他及他的臣下。
現在我們回到剛才的問題上去,神話與傳說,神話傳說與史實有什么區別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神話是遠古居民根據自己的想象對自然事物(包括人類自身起源)的虛構。但必須指出,神話的內容決不是先民純意識的心理活動,而是客觀現實和生存實踐在他們頭腦中的反映,而傳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為素材,并非完全虛構。__時我們把神話傳說聯在一起,不是區分得那么清楚。神話傳說與史實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聯系的。一方面,喜歡夸大事物是人類的天性,后世之人在敘述先世之事時,總是不自覺的加以增飾與夸大,神話傳說經過人民耳聞口傳,時間越久越容易失真。另一方面,神話傳說中有含有真實的歷史,考古的成果為這些傳說的真實性提供了證據。(學生看書上13頁小字部分)我們在利用神話傳說的時候,必須進行分析,做到去偽存真。
我們常說自己是“炎黃子孫”,說這句話時都覺得非常驕傲和自豪。那么大家知道這個稱呼是怎么來的嗎?為什么炎黃二帝會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學生思考回答)
炎黃二帝由斗爭走向聯合,這就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通過長期的殺伐爭奪而最終趨向聯合的。
【師】:__時我們除了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外,還常說“我們是龍的傳人”。有人寫了一首歌,歌名就叫《龍的傳人》,風靡全國。同學們知道龍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看“貝殼堆塑的龍虎圖”和一段投影材料“聞一多先生在論及中華民族龍的圖形時說過的一段話”:龍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呢?我們的答案是:它是一種圖騰,并且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有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而成的一種綜合體。)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龍是眾多部落圖騰的融合體,這也反映了華夏族形成的歷程:不同部落之間從戰爭走向聯合,進而構成了華夏族的主體。
通過炎帝、黃帝的傳說,我們可以了解,在炎黃時代,中華民族的雛形已經形成。(板書)
接下來我們
看一下堯舜“禪讓”的傳說。(板書)請同學們看歷史短劇:堯舜禪讓。(學生課前編排,一學生扮演“堯”,一學生扮演“舜”,還有三位學生扮演各部落首領。)
【師】:請一邊看一邊思考:舜為什么能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舜是怎樣取得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的?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堯之前,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是通過長期的殺伐戰爭來獲取的。但從堯開始,取得首領位置的方式很是溫和,是通過部落聯盟會議民主推選產生的。這種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后人稱之為“禪讓”,這是一鐘任人唯賢的制度。舜和禹都是“禪讓”制下產生的部落聯盟首領。
從堯舜“禪讓”的傳說,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出現國家的萌芽。(板書)
【師】:禹為什么能被推舉為部落聯盟的首領呢?
【生】:因為他治水獲得了成功。(板書)(學生講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師適當補充。)
【師】:“大禹治水”是造福炎黃子孫的偉大功業,對中華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大禹治水”中你能受到什么啟發嗎?
學生分組展開討論,教師啟發學生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
(1)禹的父親采取什么方法治水?(堵塞)結果怎樣?(“九年而不利”)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疏導)結果怎樣?(獲得成功)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啟發?
(2)禹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才獲得成功。如果他半途而廢,治水能成功嗎?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啟發嗎?
(3)當時洪澇災害非常嚴重,災害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從這個角度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啟發?
禹是“禪讓”制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聯盟首領。他是站在文明門檻上的一位偉人,他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標志著我國古代社會進入文明時代。
總結:這節課我們講了很多神話傳說,通過分析我們知道了神話傳說和史實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聯系的。
從炎帝黃帝的傳說,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華民族的雛形已經形成。從堯舜“禪讓”的傳說,可以看出當時已出現國家的萌芽。最后,大禹因治水成功,威望大增,建立了__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國家產生了。人類的歷史進程在不斷前進,“文明曙光”已從傳說中透露出來了。
四、板書設計:
第三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正板書:
傳說 炎帝與黃帝 堯舜“禪讓” 大禹治水
《5千年的華夏文明》教案篇3
【單元時段】
從距今約170萬年(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元謀人)至約公元前20__年(__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
【單元特點】
這個單元的內容主要是抓住一個詞——起源,中華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的。第一部分講的是:舊石器時代的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它從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遠古居民,距今約170萬年云南的元謀人開始,一直講到距今約三萬年在北京的山頂洞人為止。第二部分講的是:新石器時代的農耕文明,主要介紹了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文明。第三部分講的是:傳說時期華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紹了炎帝和黃帝時期的一些故事。
【內容標準】
1、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__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2、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為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的材料綜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之間的關系。
【課時】4課時
【課型】知新課、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啟發式教學 、問題式教學、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多種形式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是新學期第一課,用導讀結合的方法完成任務。指導學生觀察課文的相關插圖,提示一些觀察的角度和思考的問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的習慣和根據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活動與探究”中引導學生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從而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在“合作與探究”中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加深彼此的了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請大家猜謎語:有這樣一種動物,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請問這是什么動物呢?……
這種動物大家都非常熟悉,每天都能看到……人。這是古埃及神話中的妖怪斯芬克司攔路的時候說的謎語。 為什么人會是它所說的這種樣子呢?其實很簡單,人剛剛出生的時候是爬的,長大后就站起來了,用雙腿走路,老的時候走不動了,往往要用拐杖,于是就變成了三條腿。今天我們這節歷史課就是關于我們__人的祖先的`。
每個人都有尋根性,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什么樣的人。例如我,我姓宋,我的祖先是誰呢?是商朝紂王的哥哥微子啟。
你們知道自己的祖先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查查。每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有自己的父母,相信是可以查到的。但是__最早的人,他們的父母是誰呢?難道真的和孫悟空一樣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嗎?
在關于人類的起源的問題上,中外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同學們知道哪一些?(上帝造人、女媧造人……)
的確,這兩種傳說是流傳最廣的傳說。但人真是這樣由神造出來的嗎?那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屏幕展示:人的頭像和猩猩頭像
指導觀察:人與猩猩在外貌上非常相似,而且據科學家檢測人與猩猩的基因只有2%的差別,那么人會不會和猩猩有著共同祖先呢?學完這節課相信大家就會很清楚了。
二、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題和三個子目,知道本課介紹了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只是講了三個典型代表: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整體把握本課)?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播放短片:《人類的起源》,同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捕捉信息,提出問題:⑴人類的起源是什么?⑵在從古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什么是決定意義的一步?⑶究竟是什么創造了人類?
⑴古代類人猿⑵直立行走⑶勞動。
由于自然地理氣候的變化,部分古猿走出了原始叢林,為了生存,他們學會了直立行走,學會了勞動,變成了人。而沒有離開的部分古猿則演化成今天的猩猩。所以我們可以說,人猩同源。
投影:達爾文和《生物進化論》
既然人是由古猿演變而來,在我國有很多古代人類的活動的痕跡,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展示遠古人類的分布圖)。那么我國境內最早的人是什么人呢?在哪里出現的呢?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呢?請大家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能獲取哪些信息?
學生很容易找到:元謀人、我國境內最早、制造工具、用火、距今約170萬年。然后指導學習方法:學習遠古人類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掌握:距今年代、生活地點、生產生活狀況、地位等。強調:能否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許多地方發現了遠古人類遺址,其中以北京人遺址最為著名。1987年,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接著,我們就來一同了解一下北京人。
(二)北京人
同學自己閱讀課文,歸納出北京人的概況:距今年代、地點、生產生活情況等。
引導學生看教材插圖,對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有什么區別?并提示觀察角度:前額、眉骨、顴骨、下額。給學生充分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己完成。
十分惡劣的環境下,北京人是如何生活的?學生細讀課文,討論歸納出:粗糙的打制石器,過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
大屏幕《北京人制造工具和用火情況》提出打制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區別?猜想北京人是如何獲得火的?北京人用火做些什么?根據生活經驗和書上插圖合理想象,相互交流,得出結論:打制石器是人加工的,得到火的途徑有:雷電生火、自然生火、偶然摩擦生火,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
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是怎樣生活的?學生想象,小組內交流,小組一名代表發言。提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去想象或按一天時間順序去想象。
距今約三萬年,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又生活著一群遠古人,考古學家稱之為山頂洞人。導入第三目:
(三)山頂洞人?
出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了,有哪些進步?完成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制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指導生看書學生合作完成表格,集體訂正。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制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約70萬—20
萬年保留猿的
某些特征打制石器
天然火采集狩獵群居
山頂洞人約3萬年和現代人
基本相同懂得磨光
鉆孔技術
人工取火采集漁獵懂得
愛美氏族
出示大屏幕片《山頂洞人的骨針和裝飾品》,問:這說明了什么?通過分析,學生理解: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通過比較可知,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什么是氏族呢?細讀課文,尋找答案。明白“血緣、公有、__等是其特征。”
引導學生看插圖《山頂洞人的生活》,描述山頂洞人的生活特點和情況。?
三、鏈接生活:
現在動物園里的猩猩、猴子能進化__嗎?它們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嗎?小型辯論會,引導學生知道:不能,因為沒有了當時的環境和條件,它們的某些舉動是偶然的,無意識的。
四、實踐探索:
課后“活動與探究習題2”,學生動手試著用尖石器割草繩,挖東西,體會原始人的艱難生活。
五、鞏固練習:
1、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2、將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的遺址按時間順序由遠及近進行排列,應是怎樣的順序?
3、課外自由組合成小組,查閱和收集相關資料,共同寫一篇關于“猴子能否最終變__”的小論文或調查報告》?
六、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云南,已知最早的人類,會制造工具?
北京人: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
群居生活?
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磨光鉆孔,愛美,
氏族生活?
《5千年的華夏文明》教案篇4
一、傳統的價值
傳統不等于陳腐、老朽。傳統文化包含著很多有價值的,也一直被人們繼承的東西,比如語言、文字。
沒有傳統就沒有任何一種文明。任何一種文明都是經過長期的積淀、傳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傳統的。
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發展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的,如生物的發展進化有遺傳,有變異。如果每一代人都從頭開始,現在就還是原始社會。
人類文明中存在著具有永恒價值、值得人們長久珍視的東西。
事實上,沒有一個民族、國家不珍視其傳統文化。
二、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中華文明的同化力:從黃河流域擴展到黑龍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續力: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不曾中斷,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來,中華兒女對祖國的熱愛;海外華人對中華文明的認同、執著。
影響力:中華文明對周圍地區,對世界的影響。“儒家文明圈”;歐洲的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等對中華文明的高度評價。
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們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態度和務實的精神繼承優良傳統、摒棄陋習。
思考題
1、傳統具有什么價值?
2、當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3、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什么意義?
一:傳統文化的涵義
一、文化的涵義
廣義文化的涵義: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或者簡單地說,人類的一切創造。
廣義文化的分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
狹義文化的涵義:僅指精神文化。毛澤東的解釋: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當人們將文化與政治、經濟等相提并論時,這個文化是狹義文化。
二、傳統文化的涵義
世代相傳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樣式和觀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傳統的,傳統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舉例中國傳統文化:語言、文字、文具(毛筆)、餐具(筷子)、樂器、兵器、建筑、國畫、民樂、象棋、書法、武術、節日、農歷、京劇和各地戲劇、曲藝、中醫中藥、中餐、各種風俗習慣等。
傳統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區別。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題
1、傳統文化的涵義。
2、當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3、傳統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區別。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型特征
一、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倫理道德的含義: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
中西文化的對比:“德性文化”與“智性文化”。舉例:中國古代神話、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
二、倫理道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普遍表現
哲學:“天命有德”“天命無常,唯德是輔”
史學:“寓褒貶、別善惡”
文學:“文以載道”
教育:“教之道,德為先”“首孝悌,次見聞”
政治:政治倫理化,倫理政治化。將君臣關系等同于父子關系。
三、中外學者的論述
歐洲學者的評論。黑格爾等。
近代中國學者的評論。“國人尚德,西人尚力”“國人崇義,西人重利”
思考題
1、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2、比較中西文化。
三: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特征
一、非神學的理性色彩
其它國家、民族的宗教傳統。歐、美的-教、阿拉伯世界的伊SI蘭教、亞洲各地的佛教。宗教組織是倫理道德的主要宣傳者和倫理道德的宗教外衣。
作為中國傳統觀念的主流的儒家思想的理性色彩。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傳統。
二、有博大精深的理論表述
歷代儒家的經典:孔子——“六經”,漢代——“七經”,唐代——“九經”、“十二經”,宋代——“十三經”。
道家、墨家、法家等的著作。
三、以宗法制為淵源,以親情為根基
宗法制的含義。家庭倫理及其延伸,家國一體。親情的延伸和社會倫理。舉例:孝順父母——尊老敬長。
思考題
1、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特征。
2、社會倫理與家庭倫理的關系。
四:傳統的宇宙觀
一、天命觀
關于天的觀念。天命觀的普遍表現。“天不變,道亦不變”,“聽天由命”,“奉天承運”,“替天行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積極的天命觀:“制天命而用之”,“盡人事,待天命”。
二、天人合一思想
人性天賦:性善說、性惡說。
人倫與天道的合一:“人倫者,天理也”。
天人感應。
對比:歐洲人強調人與天的對立和斗爭。中國人強調人與天的和諧相處。
三、通變思想
窮變通達觀念。“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一切事物都要變化,不變化就不能繼續存在。
歷史上的變法改革。
四、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的含義。以人為本,“人為萬物之靈”,人與天地的并列。
歐洲歷史上的神學統治。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傳統。
中國傳統人本主義與歐洲文藝復興時產生的'人文主義的區別:前者強調
的是整體的人,人類。后者強調的是個體的人。思考題
1、天命觀的積極面與消極面。
2、天人合一思想的內容和積極意義。
3、通變思想的含義。
五:傳統的政治觀
一、尊君
尊君的思想理論基礎:宗法觀念;“自然法則”觀;天命觀;國家統一的需要。
“湯武革命,順天應人”,“伐無道,誅暴秦”。具體的皇帝并非不可以反對。
尊君觀念在歷史上曾有過的積極作用,如維護統一。
二、重民(民本主義)
“敬天保民”;“民為貴”;“君舟民水”。
統治階級宣揚重民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其統治。
重民和尊君的關系:國以民為本,民以君為主。
民本主義與民主主義的區別。
三、大一統思想
中國早已是幅度很遼闊的國家,廣大的華夏族早已形成。
天下一統的觀念。國家統一的普遍愿望。
四、華夷之別觀念
“夷”的概念和各種稱謂。從“尊王攘夷”到“驅除韃虜”。華夷之別觀念產生的原因。
思考題
1、古代統治階級宣揚重民的根本原因。
2、評價民本主義觀念。
3、華夷之別的含義及其產生的原因。
六:傳統的人生觀
一、奮發有為,建功立業
古圣賢的言論、事跡: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史記》中關于古圣賢在困頓中的奮斗業績的敘述;岳飛的《滿江紅》;儒家一向提倡的“修、齊、治、平”。許多關于奮發有為的成語。
二、修身養性,自我完善
修身的含義:自省、自律、自勵。“吾日三省吾身”,“為仁由己”,“人皆可以為舜堯”。
修身的意義。自我完善;建功立業的前提和基礎。
三、士大夫推崇超脫
士大夫的含義。道家的思想影響。士大夫超脫的表現。
超脫的消極表現和意義。
超脫的積極表現和意義。“淡泊名利”。
思考題
1、修身的含義。
2、修身的意義。
3、如何看待超脫。
七:傳統的社會觀
一、“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
士農工商的社會排序。科舉制度和讀書做官。“詩書人家”、“書香門第”。
二、輕視體力勞動者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關于“白領”和“藍領”的當代思潮。
三、鄙視商人
歷代王朝的重農抑商政策。“無商不奸”的普遍意識和倫理道德觀念。士農工商的社會排序。
四、“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家長和丈夫的絕對權威。婚姻包辦。男尊女卑和各種婦道。
五、均富思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些王朝實行的均田制。“均貧富”的起義口號。
思考題
1、如何看待“唯有讀書高”?
2、傳統觀念中為什么鄙視商人?
3、如何看待均富思想?
八:傳統的價值觀
一、傳統價值觀的一些范疇
孔子“三達德”;孟子“四端”“四德”“五倫”;管仲“四維八德”;董仲舒“三綱五常”。墨子“尚賢”、“非攻”、“節用”等。
二、主要的傳統價值觀
仁義:仁和義的含義。一切德行的總稱。道義、俠義。“舍生取義”。傳統的義利觀,古代的義利之辯。
孝悌:孝和悌的含義。孝在傳統倫理道德中的突出地位:“孝為仁之本”。
忠誠:忠誠的幾種對象——國家民族、君主、主人、朋友等。忠君有時是忠于國家的表現。忠孝不能兩全時的取舍。
重禮:1、待人謙恭,2、遵守規矩。
守信:君子與小人的一個重要區別。
知恩圖報:“投桃報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孝敬父母也是一種知恩圖報。
保持節操:恪守固有的道德信念。“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等。
節儉。
男尊女卑,“三從四德”。
思考題
1、如何看待義和利的關系?
2、如何對待孝道?
3、禮的不同含義。如何看待各種禮。
4、保持節操的含義,如何看待各種節操?
九: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1、貴和,追求和諧
(1)各方面的和諧:人與自然;
人際關系;治國之道等。
一方面,在封建社會里社會、政治關系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在思想觀念上又希望形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的和諧關系。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則強調、追求天人合一。在治國之道上講求剛柔相濟、恩威并施。
(2)和而不同:“和為美”,“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自然方面。五彩、五聲、五味。各種生物相生相滅,形成生態平衡。社會方面。各個階層、各種行業的互相配合。各地特產的交易,各種文化的交流。
同則是同一、單一。這不僅是不美好的,也使世界、社會不能持續存在和發展。
我國正在構建和諧社會,追求和諧世界。而霸權國家則企圖以自己的模式、文化來塑造整個世界。
2、尚中,不走極端
中庸之道的涵義。中庸的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過猶不及”,向真理的方向多跨出一步就是謬誤。
對社會上的許多矛盾、糾紛,尤其是人民內部的矛盾應該采取調和、妥協的方法予以處理、解決。
事物的發展會有質的變化、飛躍,導致新生事物的產生。改革、革命可以推動社會進步。所以,不能對所有矛盾都采取調和、妥協的方法予以處理、解決。
思考題
1、和與同的區別。
2、追求和諧的意義。
3、中庸的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5千年的華夏文明》教案篇5
一、總體要求
要高度重視春節等傳統節日的思想熏陶和教育功能,挖掘各種重要節慶日、紀念日蘊含的教育資源,利用十一、五一等節日和重大事件、重要任務紀念日舉辦群眾性慶祝和紀念活動。把傳統節日和重要節慶日作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以節日民俗、文化娛樂、經典誦讀和體育健身為重點內容,著力營造團結祥和、歡樂喜慶的節日氛圍,動員和吸引群眾廣泛參與,使節日活動熱在基層,熱在群眾。
二、活動內容
以中華傳統節日、國家重要紀念日、少數民族節日為切入點,大力推動“弘揚傳統文化,過好傳統佳節”主題活動深入開展。
1、“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主題活動。“春節”、“元宵節”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承載著中國人的家庭_和社會_觀念。節日期間要突出辭舊迎新、團圓平安、興旺和祝福的主題,突出“紅紅火火過大年”的節日氣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
2、“傳統節日·清明”主題活動。“清明節”是一個紀念先祖及離世親人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并伴有踏青、植樹等活動,節日體現飲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關愛自然的意義。要突出紀念先人、緬懷先烈的主題,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慎終追遠,珍惜幸福生活。
3、“傳統節日·端午”主題活動。“端午節”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詩人屈原胸懷祖國、心憂天下、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同時,端午節自古以來也是民間一年一度的“衛生防疫節”,有著賽龍舟、打掃庭院、懸白艾、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習俗。要充分挖掘端午節的深厚文化內涵,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個主題,積極組織群眾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和科普宣傳活動,增強人們的愛國情感。
4、“傳統節日·中秋”主題活動。“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性、群眾性的特點,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要突出團結、團圓、慶豐收的主題,努力營造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節日氛圍。
5、“傳統節日·重陽”主題活動。“重陽節”是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有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習俗。要突出敬老孝親的主題,大力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增強全社會敬老、愛老、助老的意識,營造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
6、“五一、七一、十一”主題活動。結合實際組織開展歌頌勞動、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民族團結、和諧繁榮等主題活動。
三、活動方式
1、春節期間,靈川縣廣泛開展“送溫暖”活動,由縣委辦牽頭負責,對生活困難的黨員群眾進行年終慰問,給他們送去黨和政府的溫暖,讓人民群眾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
2、五·四青年節期間,靈川縣組織開展以“我青春,我陽光,我為經開區增光”為主題的籃球友誼賽,由工會工委牽頭負責,進一步激發廣大年輕干部職工的干事熱情,讓青年干部職工得到精神上和身體上的洗禮。
3、六·一國際兒童節期間,靈川縣轄區內的學校組織開展以“青春因拼搏而精彩·理想因奮斗而飛翔”為主題的科技文化藝術節,由教育局牽頭負責,切實關心少年兒童的成長,為靈川縣的少年兒童營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
4、七·一建黨節期間,靈川縣開展基層黨組織和“兩新”黨組織的建黨活動,由縣委辦牽頭負責,進一步夯實基層黨組織的思想根基,積極創建優秀的“兩新”黨組織。
5、十·一國慶節期間,靈川縣組織開展以“凝心聚力謀發展·共建和諧經開區”為主題的愛國愛區主題實踐活動,由黨政辦和工會工委負責,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廣泛發動干部職工述說心中對祖國、對靈川縣的祝福和寄語。
四、活動要求
1、要突出節日文化內涵。注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尊禮崇德,充分發揮文化建設塑造文明、文藝美化心靈的作用,借助文化藝術形式,通過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把“弘揚傳統文化,過好傳統佳節”活動變成薈萃民風民俗,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盛典。
2、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節日期間,各級各部門要開展慰問幫扶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活動,開展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服務活動,弘揚尊老愛幼、扶困濟弱的傳統美德,展示中華民族崇德向善、團結互助、共同進步的精神風貌,讓人們從節日活動中汲取道德的營養。
3、要普及文明過節理念。引導人們科學認識和把握傳統節日習俗,破除封建迷信、發揮健康向上的節日文化,避免把節日過成“吃喝奢侈節”、“封建迷信節”,引導人們在節日期間移風易俗、綠色節儉、健康文明。
《5千年的華夏文明》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通過中秋節讓學生初步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了解中國各地過中秋的風俗和傳奇故事。
3、畫出你心中的中秋節。
活動時間:
20__年9月25日
活動準備:
師生通過各種途徑尋找中秋節的資料。(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習俗、詩歌等)
活動地點:
x(x)班教室
活動過程:
老師導入: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從去年開始,國家把這個節日定為法定節日,休息一天。從而可以看出,中國逐漸對傳統文化和民俗越來越重視。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中秋佳節,一起來感受中秋佳節。
一、齊讀班會的主題:
(中秋節是月亮最圓的時候,是團圓的日子,我們心里也會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識競猜:
1、中秋節是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我們能正確說出是哪三個節日嗎?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2、中秋節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有許多習俗,我們知道些什么習俗都可以說出來哦,看誰說的多?
(拜月娘、賞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餅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師引:
中秋節在我們中國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月圓人團圓”,那是一個溫馨和諧、及富詩情畫意的節日。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現在就讓老師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嫦娥奔月
2、繼續介紹關于中秋節的神話故事
月中玉兔吳剛伐掛樹
四、中秋詩詞佳句知多少:
老師: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團圓節這份思念當然會更密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期,詩人就會用詩詞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1)出示圖片1
老師問:我們來看這幅畫,隊員們腦中有沒有最佳的詩句來配這幅畫中的情景。
——(李白的《靜夜思》)
隊員齊背《靜夜思》。
(2)老師:中國畫詩書畫印融為一體,這幅中國畫書畫印都有,惟獨缺詩,我們給它題首詩,使它變得更完整。
(隊員發言)(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選自李白《月下獨酌》)(你們知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話出自誰人之口嗎?
(3)對了,幾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個夜晚,正是大文豪東坡先生寫下了著名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出自這首詞。老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絕妙好詞。
(4)有感情朗讀:蘇軾的《水調歌頭》,劉禹錫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學唱蘇軾的《水調歌頭》
我國的詩人大多是憂國憂民的,又大多是命運坎坷的,他們經常流浪在外,客居他鄉,思鄉成了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許多以思念故鄉為題材的詩作,你還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誦《泊船瓜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五、老師總結:
同學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中秋節的知識,又為過今年的中秋節出了那么多好主意,雖然大家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這個傳統佳節,但每個人心中有個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愿望,那就是:花常開!月常圓!人常在!老師感到好開心!看來,我們中隊是一個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節的月亮一樣圓圓整整!
《5千年的華夏文明》教案篇7
一、班會主題。
“我們的節日——中秋”經典誦讀活動。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了解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以及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節的民間傳說。
2、讓學生知道中秋節是我國民間慶賀豐收和團圓的節日。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使學生懂得各種形狀的月亮的名稱。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三、活動建議。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在內容的設置上由淺入深。主要從中秋節的風俗習慣入手,讓學生初步了解中秋節,通過嘗一嘗月餅,畫一畫學生心中的中秋節等動手操作活動,來激發學生對民俗節慶課的興趣。
2、建議讓學生可以回家做適當的準備,通過詢問父母等查詢方式,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3、在課后拓展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將自己對中秋節感興趣的內容和習俗的了解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畫一畫心中的中秋節,教師把學生的作品挑選后布置在教室的展示板進行展示。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
1、歌曲:《但愿人長久》。
2、學生事先收集有關中秋節的信息。
3、學生進行才藝準備。
4、學生帶好月餅。
第二階段:以班會形式進入活動
主持人“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1、首先以歌曲《爺爺為我打月亮》引出班會主題;
2、師生談話引入八月十五中秋節;
3、學生交流今年中秋節的活動安排。
第一主題:話說中秋
(一)聽故事《中秋節的來歷》甲:你知道“中秋節”是怎么來的嗎?請聽故事《中秋節的來歷》(同學說中秋節的來歷)
乙:噢,原來中秋節是這樣來的,真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二)聽故事《嫦娥奔月》
甲:中秋之所以成為佳節,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有關。乙: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現在就讓同學來介紹一下,請聽故事《嫦娥奔月》(同學說嫦娥奔月的故事)甲:嫦娥真是個善良的仙女,為了百姓,情愿自己受難。
乙:中秋吃月餅也是為了紀念朱元璋月餅起義,希望嫦娥一家團圓的民間傳說。
(三)競猜中秋燈謎
主持人2:同學們,中秋夜,明月高懸,桂香浮動,民間有賞月猜謎的習俗。下面和中秋有關的謎語你會猜么?
中秋菊盛開(打一成語)
舉杯邀明月(打一禮貌用語)
十五的月亮(猜成語)
月亮里的桂樹(打一成語)
(四)品誦中秋詩文
主持人1: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之夜,借月抒懷,留下許多不朽的詩句!
(生誦詩歌)
全班:古詩吟唱:水調歌頭(歌曲:但愿人長久)
甲: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征。
乙:每逢中秋,皓月當空,合家團聚,品餅賞月,盡享天倫之樂。
甲乙:《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班會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