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桂林山水語文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桂林山水語文教案1
教學要求
1.通過看圖、學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從而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教育,陶冶愛美情趣。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想象、理解、表達能力。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教學重點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進行范讀,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爾后讓學生談感受。
(二)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
找出來讀一讀,導入學習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們和作者一起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
(三)觀賞漓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的漓江水
問:漓江的水與別處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波濤洶涌的大海,以幫助學生理解“波瀾壯闊”;展示風光旖旎的西湖,以幫助學生理解“水平如鏡”。)
2.歸納漓江水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漓江水的三個特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的。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點之三“綠”。課文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凈。)
3.體會最后一句
4.練習朗讀,讀出漓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漓江水的喜愛之情
注意指導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
(四)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桂林的山
問: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幫助學生理解“峰巒雄偉”“紅葉似火”。)
2.歸納桂林山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體現桂林山特點的三個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這些特點的。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補充介紹,有的像背著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郁郁蔥蔥,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峰兀立:即高峰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3.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重點指導讀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險氨。)
(五)我們觀賞了漓江的水,觀賞了桂林的山,總的有什么感覺?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學習第四自然段)
1.看圖或投影,啟發學生把山、水聯系起來讀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理解“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畫卷”繪畫長卷,一般要卷起來收藏。“連綿不斷”,接連不斷。“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道出了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是一種美的享受,充滿情趣,與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應。)
3.練習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第二課時
(一)指名讀課文
(二)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然后討論
1.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和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關系?
(第一段總的說人們贊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閱讀下文。后三段講作者蕩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兩段分別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讀者對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則將桂林的山和水聯系起來,使我們讀了在頭腦中形成連綿不斷的活動畫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確是天下第一。)
2.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象“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一種景象,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然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三)識記生字,練習書寫
漓:注意右半部的寫法。
瀾:前鼻音。右邊“門”里面是“柬”。
瑕:可與“假”進行比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結構,下邊是兩個“習”,整個字要寫緊湊。巒:前鼻音,與“瀾”比較讀音。與“戀”比較字形。筏:上下結構,右下不要丟撇。
(四)指導背誦
1.在了解句與句關系的基礎上,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練習背誦。
2.在了解自然段之間的關系及自然段與全文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練習背誦全文。
(五)完成“思考·練習3”抄寫句子,注意分號的用法
要求:以標點為標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個字詞寫一字詞;格式要正確,字跡要工整;想想分號的用法(長句子中有三個并列的分句,每個分句中已經用了逗號,并列的分句之間要用分號。這樣,要以把一個個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誦課文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抄寫字詞
四年級人教版語文《桂林山水》知識點
1、這篇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課文以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開頭,統領全文,既概括了桂林山水在我國名勝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緣由。
課文最后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作結尾,既總結了全文,又抒發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
2、知識點
①課文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突出漓江的水的特點靜、清、綠;桂林的山的特點奇、秀、險,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②課文將大海、西湖與漓江水進行比較,將泰山、香山與桂林的山進行比較,是為了說明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的意思是天下第一。
③、桂林山水真像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畫卷中有山、水、竹筏小舟、云霧、綠樹紅花等景物,讓產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與這句有前后照應的是“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
教學重點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及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習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有著數不清的美景勝境。既有令世人稱奇的人文景觀,也有風光秀美的自然景色。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如詩如畫的《桂林山水》。”
(二)視頻欣賞。(配樂朗讀課文,并配以桂林山水的畫面。)
(三)層層探究。
圍繞文章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啟發、引導學生學習漓江水的特點是什么?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等問題,層層深入組織教學。
1、漓江水的特點是什么?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找這一段共寫了幾句話?哪一句寫了漓江水的特點?(找學生讀一讀)寫出了漓江水幾個突出的特點?分別用一個字概括各是什么?然后交流自讀情況,了解漓江水“靜、清、綠”這三個特點。
2、在歸納出漓江水的三個特點的基礎上,逐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是怎樣具體形象地描寫漓江水這三個特點的。
通過相應圖片,給學生以直觀印象,加深課文理解。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漓江水的特點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漓江水“靜、清、綠”這三個特點。
3、齊讀第二段的第一句,讓學生體會作者在第二段的開頭不直接寫漓江水的特點,卻寫“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明確寫法:通過對比,強調漓江的水有它獨特的美。
(四)學生自學。
教師在領學第二段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學習第二段的方法,帶著下面幾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自學第三段。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
2、第一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體會桂林山的特點,并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每組推選一個代表讀。
每個學習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討論學習桂林山的特點。之后再全班一起交流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桂林山“拔地而起,各不相連”是什么意思?
(五)學生談感受,并在此基礎上齊讀最后一段,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教師配樂,指名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六)總結全文。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全文,進一步了解本文的結構,及相關知識點。
(七)布置作業
1、把描寫漓江水的特點和桂林山的特點的句子摘抄到讀書筆記本上。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水:靜清綠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奇秀險
桂林山水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通過引用典章來介紹名山奇景的表達方式。課文中關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傳說故事可以增強景區神秘感。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通過引用典章來介紹名山奇景的表達方式。課文中關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傳說故事可以增強景區神秘感。
2、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真誠的贊美,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體會桂林山水的特點。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出桂林山水特點的
教學難點:從引用的典章中體會作者對祖國名山奇景的熱愛之情。了解文章行文的順序,并學會遷移,在作文中能學以致用。
一、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朵云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板書:5—3桂林山水甲天下
師:下面給同學們兩分鐘的時間,快速默讀課文,并思考你從文中了解到哪些內容?(重溫課文并考查學生從原文中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相機板書:桂林山水形成的傳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美稱的由來,獨秀峰的傳說;陽朔風光。)
二、精讀課文
1、全文圍繞兩個字來展開全文,這兩個字是什么?
(板書:奇觀)
2、誰來讀讀文章的第一段?其他同學思考一個問題,課件出示:(思考:為什么說桂林山水是中國山水風景的一大奇觀?在文章第一段是如何體現的?)
生:因為桂林的山千奇百怪,各有千秋。關于桂林的山水還有著神奇的傳說因此說廣西桂林的山水,是們中國山水風景的我一大奇觀。
生:文章第一段開頭的第一句話,總說。接著分別介紹山奇,水秀,山與水的融合,來說明桂林山水是山水奇景,此外作者在第一段向讀者介紹桂林山水形成的傳說,這與前面直接寫桂林山水奇美正面描寫不同,可以認為是側面描寫突出桂林山水的奇)
誰來讀讀文中寫山的句子(課件出示風景圖片和文字:這里的山,都是一座座的孤峰,有的像竹筍,······有的像橫臥的花瓶。)
你能用哪些詞形容桂林的山?生:奇峰羅列,形態萬千。
有詩為證,出示:桂林之山,多穴,多竅,多聳拔,多劍穿蟲嚙;前無來龍,后無去蹤,突然而起,戛然而止。——清袁枚
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詩的?指名讀。
關于山水的形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假如你是桂林山水景區的資深導游,你會向你的游客怎樣介紹這個傳說呢?生;介紹。
那么桂林山水的真正成因是什么呢?出示小資料:(沒找到》
過渡句:這種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桂林獨特的山,常常是拔地而起,又各不相連,獨秀峰就是其中的代表。
3、獨秀峰如何體現“奇觀”?指名讀
(首先是獨秀峰本身孤峰屹立,平地拔起。其次還有一個關于獨秀峰的傳說,桂林石頭有神守,增強了它的“奇”)
誰能讀出獨秀峰得奇特?指名讀
讀到這,你認為最有趣的是什么?課件出示民謠桂林石頭桂林有,塊塊石頭有神守。任你官大如太守,一塊石頭搬不走。民謠的背后又有怎樣的傳說呢?誰來給大家講一講
4、為什么作者要寫關于顏延之和桂林奇峰的傳說?
5、獨秀峰的石頭有什么特點?“獨”應該怎么解釋?
師過渡:桂林東南方有一個地方小縣城,此地的山水風光怎樣呢?指名讀第四段,教師隨機指導。師:如何理解“陽川百里盡是畫,峰里住人家”的詩句?(從遠處看陽朔的風光出示陽朔風光圖)
師:走進陽朔又看到了什么景色?
(和圖一起出示:山峰奇特蒼翠,江水清澈迂回)
師:如何理解“迂回”兩個字?
(引導學生通過查詞典,理解字面意思,再結合原文來談)
師:正如作者所說,陽朔名勝風景有很多,都有哪些呢?讓我們共同走進陽朔的名勝風景,全班齊讀。
生:書童山,,大帶字,迎江閣。
師:看到書童,兩個詞語,你是怎么想的?這兩座山有什么來歷嗎?原文是怎么寫的呢?(寫景物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呈現給讀者的是它的獨到之處,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要注意抓住景物特點。)
師:除了自然景物,作者還寫到具有人文色彩的“大帶字”和“迎江閣”。又是怎樣展開的呢?(找同學讀)
(先整體后局部)
師:我們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現在咱們再來朗讀整篇文章,并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桂林山水是中國山水風景的一大奇觀?
(引導學生從全文出發思考問題)
6、請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介紹桂林山水的?
(這篇文章思路特別清晰,與作者選取的寫景順序有關。學生寫作的時候,尤其是寫景文章必須在頭
腦中構思好景物描寫的順序。)
全文按照總分的順序,先總寫奇觀,再分別描寫桂林山水、獨秀峰和陽朔縣的奇觀。而且每段段首也是先總說,在分說,給人的感覺思路特別清晰。
7、文章不僅結構緊湊,思路清晰,而且語言也很優美,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請你找出你任為寫的精彩的句子,談談你的感受?
文章第一段
這里的山都是一座座的孤峰,有的像竹筍,有的像玉簪,有的像寶瓶,有的像劍戟,有的象公雞,有的像駱駝,有的像觀音,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吸水的大象,有的像橫臥的花瓶(綜合運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的寫出了孤峰的千奇百怪,增強行文的氣勢)再比如寫到書童山,很像一個寬袍大袖的書童在捧書誦讀,壽陽山形狀宛如含苞待放的蓮花,形象傳神。
(學生可以大膽談自己的體會,學會欣賞借鑒,教師要盡力鼓勵學生)
三、拓展練習
用一段話寫一寫家鄉的某處景物,要寫出特點來,另外要注意寫景順序,不少于400字。
最后咱們再來回味這篇文章,大家有感情,掌握好語速,大聲朗讀一遍。
桂林山水語文教案4
【設計理念】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語言優美,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熱愛。雖是精讀課文,但通俗易懂。尤其適合學生朗讀和背誦。同時全文重點突出,條理清楚,語言優美流暢,描寫生動逼真,同時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是學生學習習作的典范。因此本課教學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主要采取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想象畫面,體味情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課文從“桂林山水甲天下”說起,既概括說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國名勝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游桂林山水的緣由。然后用對比、比喻方法描述了漓江水和桂林山突出的特點。最后把桂林山和水聯系起來,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借助課文感受祖國山水的'美,感受祖國語言的美;二是引導學生領悟作者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比喻等方法描寫景物。
【學情分析】
學生經歷少,再加上身邊日益受到污染的環境,可能無法想象桂林山水的秀美。因此,盡可能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媒體資源,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結合直觀的視覺感受桂林山水獨特的美。
【教學目標】
根據我班學情與教材內容我設定了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桂林山水的特點及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的表達方式是“引經據典”和表達順序是總分結構。
3、小練筆:用一段話寫一寫家鄉的某處景物,要寫出特點來。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以讀代講、讀議結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們已經積累了許多有關祖國風光的諺語。誰能為大家背誦幾句?
(1、上有天堂,下有蘇杭。2、峨眉天下秀,三峽天下雄。3、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4、桂林山水甲天下。)
2、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美。現在就讓我們蕩舟漓江,仔細觀賞桂林山水。
(板書:桂林山水)
二、品讀感悟,暢游山水
在上節課的閱讀中,很多同學被桂林的美景深深吸引了。誰能說說課文的哪部分寫得最精彩?(山、水)老師贊成你的想法。
(一)觀賞漓江的水
1、我們先通過看視頻來觀賞漓江的水。
播放漓江水的。風光圖片。(板書:水)
2、看完了視頻,談談漓江的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自己的話來講。
3、同學們眼中的漓江美不勝收,作者筆下的漓江水更是獨具豐韻。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并思考:“漓江的水有哪些特點?”
(板書:靜、清、綠)
播放漓江的水靜、清、綠特點的風光片。
4、漓江的水美,作者寫得也很美,相信我們一定能夠美美地讀一讀。(練讀—指名讀—范讀—賽讀)
課件出示: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帶點的字應該重讀)
5、看看誰能根據老師的提示很快地把描寫水的特點的句子背出來。
課件出示:漓江的水真(),靜得();漓江的水真(),清得();漓江的水真(),綠得()()。
6、作者是如何把漓江的水的特點寫具體的。(采用了排比句的表達方法和比喻的修辭手法。)你能不能模仿作者的方法把下面的事物寫具體。
課件出示:公園里的花真多啊!公園里的花真美啊!;公園里的花真香啊!
7、這一段,主要描寫了漓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那么,作者在開頭為什么先寫大海和西湖的水的特點呢?(采用對比的寫法,更能突出漓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
8、總結學習方法。
同學們,我們是如何學習第2自然段的?
(看視頻—說特點—讀句子—背一背—寫一寫)
(二)品讀山美,遷移能力。
過渡:漓江的水很美,桂林的山又是怎樣的呢?現在請同學們按照學習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己去讀書,去品味,去想象,去發現桂林的山的美吧!
1、通過看視頻來觀賞桂林的山。問:桂林的山有哪些特點?
(板書:奇、秀、險)
2、課件出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1)品讀:讀一讀,想象畫面。
“奇”,桂林的山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還會像什么?(播放桂林山的圖片,讓學生給山取名。)所以說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不僅如此,這里的山并不是群山環繞、連綿起伏,每一座都是拔地而起,沒有那兩座是連在一起的。讓我們不得不說“桂林的山真奇啊!”
“秀”,從兩句比喻句可已看出“秀”指山的色彩美。
“險”,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直的聳立著,感覺很危險的樣子。怪石嶙峋:形容山石形狀奇特、重疊高聳。
(2)作者描寫桂林山的特點時采用了什么方法?(排比、比喻)
(3)指導朗讀
1、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讀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2、指名讀
3、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3)根據提示背誦,課件出示: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
三、欣賞畫卷,體會意境。
過渡:剛才我們欣賞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再看看山水相互輝映是又是怎樣的意境?
課件出示:桂林山水相互輝映的圖片
作者又有怎樣的感受?大家一起來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理解: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從桂林到陽朔。全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道出了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是一種美的享受,讓人流連忘返,怪不得人們發出感嘆,桂林山水甲天下!(板書:甲天下)
四、總結延伸
作者通過觀察,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用比喻、想象、對比的手法把桂林山水的秀麗景色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其實,祖國還有很多風景優美的地方,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去欣賞、去感受。
五、作業布置。
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描寫一個物體。
桂林山水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會用“觀賞”、“形態萬千”造句。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培養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
3、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形象具體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4、理清課文的條理,了解本課先總起后分述最后總結的敘述方式和前后照應的寫作特點。
5、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形象具體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
教學準備:放大課文、課文圖片。
教學時間: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揭題。
二、學習課文。
范讀課文。
三、檢查自學情況。
甲天下:天下第一。
觀賞:觀看和欣賞。
無瑕的翡翠:沒有一點斑點的綠色的玉。
拔地而起:指從地面突然高出。
奇峰羅列:指千奇百怪。
屏障:像屏風起遮擋作用的東西。
危峰兀立:指高峰聳立。
怪石嶙峋:奇形怪狀的石頭重疊的樣子。
四、初讀課文,理清層次。
1、自由讀課文,思考:想想人們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2、指導分段。
課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寫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寫桂林的水。
第三段:寫桂林的山。
第四段:總寫桂林山水。
3、再讀課文,體會為什么這樣分段。
五、布置作業。
1、抄寫字詞。
2、讀重點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詞語。
攀登觀賞欣賞游覽漓江屏障明麗形態萬千波瀾壯闊連綿不斷怪石
嶙峋云霧迷蒙
二、學習課文第一段。
1、“甲天下”是天下第一的意思,這就引起了“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向往,于是來觀賞。“觀賞”是觀看和欣賞的意思。
2、指名讀課文第一段。
三、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課文第二段。
思考:這段有幾句話?
2、第一句話將漓江與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進行比較,強調了漓江的水有它的獨特之處。
3、第二句話講了什么?(漓江的水的特點)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邊討論邊板書:
靜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水清可看見江底的沙
綠仿佛一塊無暇的翡翠
①指導朗讀。
②讀第三句話,讀后思考:這句話講了什么?(講人們蕩舟漓江的感覺,“船槳激起……岸在后移”這句話說明了漓江水的靜,正是由于靜,所以人在船上幾乎感覺不到船在前進。)
③指導朗讀,試背課文第二段。
四、作業。
1、讀一讀,注意加點的部分,再說說這個句子有什么特點。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2、造句。
觀賞——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桂林的水有什么特點?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三段。
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
2、課文第一句話講了什么?
第一句用桂林的山與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作比較,突出桂林的與眾不同。
3、指導朗讀。
4、課文第二句講了什么?
板書:
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
山秀像……像……色彩明麗,倒映水中。
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
說說下面一組句子有什么不同。
(1)我攀登過泰山,游覽過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
(2)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
“形態萬千”是什么意思?用“形態萬千”造句。
指導朗讀。
三、講讀課文第四段。
1、“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①桂林有山有水,水是那樣的靜、清、綠,山是那樣的奇、秀、險,而且山繞著水,水倒映著山,山清水秀,一片詩情畫意。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觀賞桂林山水,沿途所見都是這樣的美景,所以說“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
②說說“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的意思。
(游人乘船在漓江觀賞桂林山水,就好象在風景優美的畫中游覽,景色太美了,使人忘了自己在江上游覽。)
四、作業。
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第四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講講桂林山水的特點。
二、學習寫作特點。
學生讀課文,思考后討論:課文第二、三、四段的內容和課文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有什么聯系?
(總起——分述——總結)前后照應
三、齊讀全文。
四、作業。
填空。
我看見過()的大海,欣賞過()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啊,靜得();漓江的水真()啊,清得();漓江的水真()啊,綠得()。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
我攀登過()的泰山,游覽過()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像(),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好象()。
這樣的山()這樣的水,這樣的水()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山間(),江上(),讓你感到(),真是(“”)。
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