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
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寫好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接下來給大家分享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希望對大家寫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
1、①(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
(東南—西北)相對,(西南—東北)相對。
②清楚以誰為標準來判斷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2、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的。
(做題時先標出北南西東。)
3、會看簡單的路線圖,會描述行走路線。
一定寫清楚從哪兒向哪個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兒再向哪個方向走。同一個地點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學校在劇場的西面,在圖書館的東面,在書店的南面,在郵局的北面。)同一個地點有不同的行走路線。一般找比較近的路線走。
4.、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它的一個指針永遠指向(南方),另一端永遠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識:
①北斗星永遠在北方。
②影子與太陽的方向相對。
③早上太陽在東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風向與物體傾斜的方向相反。
(刮風時的樹朝風向相對的方向彎,煙朝風向相對的方向飄……)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過程,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筆算。
教學難點:
商中間、商末尾有0的處理方法及筆算的簡便寫法格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你們估一估商是幾位數。說說是怎樣估計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導入
師:這天孫大圣來到花果山,看到滿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帶回去給猴子猴孫們嘗嘗,于是大圣手一揮,所有的桃子都進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數是0的除法。
師:現在,樹上有多少個桃子?(0)
師:這時,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來摘桃吃,你們說說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幾個桃子?(0)你是怎樣做出來的?(02=0)
師:又來了兩只小猴子,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個桃子呢?
(0、04=0)
師:要是再來一只呢?(0、05=0)剛剛是4只,那要是再來4只呢?(0、08=0)
師:看到這兩個算式,你還能說出類似的算式嗎?同桌互說一個。
師:好,看到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0除以任何數都得0)
師: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這個結論你又補充嗎?(0除以任何不是0數都得0)
3、商中間有0的除法、
師:這四個小猴子沒吃到桃子悶悶不樂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們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個桃子,誰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幾個桃子?)
師:瞧,你提的問題和大圣的一樣,真了不起!這道題你會做嗎?你是怎樣列式的?(4084=)結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點引導學生用列豎式方法解答。
獨立解決后,同教師板書對照,比較兩個豎式不同之處,說說自己的觀點。
師:咱們看看結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數都一樣嗎?看來估算是可以檢驗我們計算結果的正確性的!
[師:你們都太了不起了,老師這有兩道題你們有信心做對嗎?
6033=答案
8022=答案
獨立計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學說計算過程。
師:那看看結果和我們剛才估算的位數是不是一樣。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師:剛剛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開心的走了,聽說大王在分桃子,又來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個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個桃子?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獨立計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師:我們計算的結果和估算的位數也一樣。
三、鞏固練習
師:小朋友都知道孫悟空的絕招是七十二變,幾個小猴子想學一學,咱們看看他們變得對嗎?
6802=34
3093=13
師:小朋友你們真棒,老師這還有一道思考題,看看你們會不會,不過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樣的錯誤。
思考題:哪題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課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3
電子備課表
課題(內容)第一單元:解決問題課型新授課
年級(班級)三年級科目數學上/下冊下冊
教學目標
知識
與技能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線。
過程
與方法訓練學生用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描述路線的能力。
情感態度
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出其余的七個方向。
教學難點準確、簡潔地描述行走路線。
課前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你去過哪些地方?你是怎樣辨認方向,找到要去的地方的?
二、新授
1、創設情境:參觀動物園。
(1)熟悉導游圖。
出示例4主題圖。
動物園里有哪些主要場館,請用八個方位說明每個場館都坐落在什么位置?
(2)了解學生的參觀意向。
你最想參觀哪個地方?從大門出發可以怎樣走?
學生一人當游客,一人當導游介紹行走方向和經過的地方。
師生共同評價,引領集體參與。同桌二人各選一個角色參與到游戲中,再換角色,多次練習。
教師指導,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指導他們說清行走方向和經過的地方。
(3)解決問題。
文文位于長頸鹿館,她要去看獅子,再去猴山,應該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獅山,再從獅山往西南方向走到猴山;位于獅山,要去熊貓館,可以向西北方向走,也可以先向西走到大象館,再從大象館向北走到熊貓館。
同桌互相提問題時,可以提的問題有很多。例如,從大門到熊貓館怎么走?
2、拓展。
師:看著這張導游圖,作為游客,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3、小結:通過剛才對行進路線的描述,你有什么想說的。
三、作業設計
1、教材第9頁練習二的第5—7題。
(1)明確題目要求。
(2)按要求獨立完成。
(3)集體訂正,敘述自己的解題思路。
2、思維訓練從你所在市區的地圖中,指出自己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并說一說自家相對于學校的位置。
板
書
設
計解決問題
行進中以一個地點作為中心來觀察其它物體的位置。
(觀察點不同,同一物體方向也就不同。)
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較靈活.熟練地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計算。
2.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自己探索計算方法,培養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3.使學生體驗數學以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去春游嗎?我們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礙,誰能掃清路上的這些障礙?
口算
35+3=24+9=45+30=28+7=
87-5=36-8=72-50=93-6=
二、創設情景,讓學生提出問題。
(一)觀察第91頁情景圖。
1.仔細觀察,從這幅圖上,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與乘船有關的問題?
2.學生提問題。
(二)觀察第92頁情景圖。
1.圖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
師根據生答板書: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嗎?”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嗎?”
2.誰能解決上面兩個問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23+3132+39
(三)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兩位數加兩位數。
三、小組合作探索,解決問題。
(一)探究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1.學生自主探索。
2.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教師巡視。
3.各小組匯報交流情況.(學生匯報時,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二)學生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
1.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2.學生匯報。師:為什么喜歡這種方法?
3.這兩個問題解決的結果如何?
四、鞏固練習。
1.第93頁做一做右邊4題.(生做完后,師作反饋糾正。)
2.練習十九1、2、3、4.(選加法做。)
五、小結。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5
教學目標:
進一步鞏固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理解被除數的個位上不夠商1的時候要用0占位。
通過探究,得到每次除得的余數都要比除數小,會根據商和除數相乘再加上余數等于被除數的關系來驗算有余數的除法。能靈活的運用驗算的方法計算出被除數、除數。
重點難點:
理解被除數的個位上不夠商1的時候要用0占位。
掌握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當余數比除數小時,被除數=商×除數+余數。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練習一
師:“分析題意,平均分我們用什么法?算式是什么?回憶一下,除法豎式計算的四個步驟是什么?”
生:“用除法,算式:86÷4,步驟是①商②乘③減④落。”
練習二、練一練
師:“做豎式計算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些什么?”
生①:“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開始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到那一位上面。”
生②:“每次除得的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師:“完成下列豎式。”
二、新課探索
探究一
師:“列式并嘗試計算。”
師:“個位上的0是怎么來的?能不能省略?”
生①:“個位上不夠商1,用0占位。”
生②:“不能省略,如果沒有0的話商就成了2,太小了。”
師:“生③在商0之后沒有和3相乘,他這樣做對不對?”
生①:“不對,做除法的步驟是①商②乘③減④落,這樣做少了三步。”
生②:“可以這樣做,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和剛才的一樣。”
生③:“0與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任何數減去0等于它本身。”所以第三種方法更為簡便。
小結:被除數的個位上不夠商1的時候要用0占位。
探究二
師:“下列三種做法中,你認為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生①:“第一個一看就錯了,余數比除數大了。”
生②:“我列豎式計算得到:94÷4=23……2”
小結:檢查除法計算時,首先看余數,余數要比除數小。
師:“當余數比除數小時,除了通過豎式重新計算以外,你還有什么好方法嗎?”
生①:“因為23×4+2=94,所以94÷4=23……2是對的。”
生②:“因為24×4+2=98,所以94÷4=24……2是錯的。”
小結:當余數比除數小時,可以看商×除數+余數是否等于被除數來驗算。
三、課內練習
練一練
師:完成下列豎式,
師:說說(3)(4)兩題商末尾的0是怎么來的。
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計算并驗算
師:“說說驗算的方法。”
生:“先看余數。如果余數大于或等于除數,答案錯;如果余數小于除數,再看商×除數+余數是否等于被除數。”
師:“任選兩題,計算并驗算。”
想一想,填一填
師:“如何求被除數?”
生:“被除數=商×除數+余數。”
想一想,下列各數該怎樣求?
師:“第一題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①:“想誰乘9的結果離83最近。”
生②:“想誰乘9等于81。”
師:“81是怎么來的?”
生:“用被除數83減去余數2。”
師:“因此,求除數的時候,我們可以先用被除數減去余數,再用所得的結果除以商來得到。”
師:“第二題除了列豎式外,還可以怎么做?”
生:“先用被除數減去余數,再用所得的結果除以除數。”
師:“小巧、小丁丁和小亞經過自己的努力,分別獲得了一、二、三等獎的獎學金,讓我們來看一下,他們拿著這些獎學金準備買些什么學習用品吧!”
師:“完成下列三題,并說說你是怎么驗算的。”
四、課后小結
本課小結
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先看余數。如果余數大于或等于除數,答案錯;如果余數小于除數,再看商×除數+余數是否等于被除數。
五、課后習題
課后作業
補充題
⑴被除數+除數×商=96,被除數=()
⑵把8、79、7、9四個數填入括號里,使算式成立。
()÷()=()……()
練習冊第28、29、30頁。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鏡子的反射的圖案有什么特點。
2、能夠根據鏡子的反射畫出對稱圖形。
3、使學生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的一些特征的過程,培養并發展學生的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進而培養學生鉆研數學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具準備
一面小鏡子、美術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導入
事先準備一個小鏡子夾在一本書里,然后說:“老師的書里夾了幾張偉人的照片,誰想來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學不能夠說出來。”
問:你看到了什么?在鏡子中看到的是誰?你想到什么?
揭示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學習新課
1、引導談話:
鏡子能做什么?鏡子里的圖象和實際中的圖象有什么關系?鏡子中也有很多的數學知識等著我們去探索呢
老師演示:把鏡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觀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圖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問:和原來的圖有什么不同?這是什么道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2、從鏡子中看到的圖象是一個什么圖形?哪一條線是它的對稱軸呢?
3、是不是所有在鏡子中形成的圖象都是一個對稱圖形?觀察圖3,你發現了什么?
在鏡子中看到的數字和實際中的數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圖形也是對稱圖形。
4、運用這個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鏡子觀察物體時需要注意什么?
引導學生討論:鏡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幫我們做什么?你能用鏡子做哪些事情?
在學生的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小結。
三、鞏固練習
(一)反饋練習:
1、完成18頁第1題:
從鏡子中看到的是哪一個圖形?
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操作,正確地進行判斷:鏡子中的圖象和實際的圖象是相反的,并是對稱的。
1、第2題:
把鏡子放在一個對稱圖形的適當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圖的全部。
小組討論,把鏡子放在哪里合適?為什么?
實際上鏡子放在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上就可以了,想一想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練習:
從鏡子里反射的時間有什么特點?
實踐操作:從鏡子中觀察一個鐘表的時刻:5時整。鏡子中的時刻是7時整。
再讓學生觀察一些這樣的時刻,引導學生注意發現其中的奧秘。
四、全課總結
本課你學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鏡子中蘊藏了哪些知識?
五、布置作業
收集一些對稱的圖形、圖案和照片,班里展覽。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復合單位;會正確讀寫速度單位。
(2)認識速度、時間與路程,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從生活中感悟數學、體驗問題沖突及解決問題的過程。
(2)培養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
教學重點:
認識速度、時間與路程,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知道速度是復合單位,會正確讀寫速度單位。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小朋友們都跑過步吧,那你們知道我們班誰跑的最快嗎?
我們就以50米為例,請5位你認為跑得最快的小朋友,說一說你所用的時間。
[引用學生體育活動中熟悉的50米跑為情景,使學生感悟生活中的數學,并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進而進一步對下文的路程相同、時間相同時,速度的變化情況討論作鋪墊。]
二、新授
(一)路程相同時,比速度。
師:你們認為這5位小朋友中,誰跑的最快?
為什么? (生說理由)
師:可見,在路程相等時,誰用的時間短,誰就跑得快。
(二)時間相同時,比速度。
師:一年級的小A同學看到( )號運動員跑的這個成績,他樂壞了,高興得說,我居然和三年級的大哥哥跑的一樣快。
師:說說你的想法。(生說想法)
師:可見,在時間相同時,誰跑的路程長,誰就跑得快。
(三)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時,比速度。
1、學習速度的單位
師:剛剛我們說,路程相等時,時間越短,速度越快;時間相等時,路程越長,速度越快。那么,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時,該怎么比快慢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揭題)誰跑得快
來看看小丁丁和小胖之間的PK賽,小丁丁說“我3分鐘走了180米,小胖說“我5分鐘走了250米,誰跑的快?”說說你準備怎么比?(算出每分鐘所行的路程)
師:請你在1號本上完成(1學生板演、校對)。 師:再來看看摩托賽車與小汽車之間的較量。
師:小丁丁這里是60米,摩托賽車這里也是60米,大家都是60米,是不是就是說,小丁丁和摩托賽車一樣快呢?
[相同的數據,不同的意義,提出這樣的問題,旨在使學生在頭腦中出現“沖突”,通過學生自己感悟,得出每個數據表示的是在單位時間內行走的路程的表達,從而引出速度的單位,并對速度的意義產生初步的感悟。]
師:為什么?說說你的想法。(第一個60米表示的是小丁丁每分鐘行60米,第二個60米是摩托賽的1秒鐘行了60米)
師:我們光從數據上看,是一樣的,這樣很難區分,所以這時候,我們很需要一個能正確表示速度的單位,像小丁丁這樣1分鐘行使60米,指的就是他的速度(板書),我們把它寫作60米/分。讀作、表示?而摩托賽車的速度則應該是60米/秒。讀作、表示?如果我們把速度單位這樣來寫,我們就能很好地進行區分了。
師:照著老師的樣子,將自己本子上的單位修改一下吧。
師:思考這道題目,現在,你能嘗試著用剛剛學到的這個本領來完整地解答了嗎?(一學生黑板)
師:請你來說一說,你所計算的吉普車的速度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讀作?
2、感受生活中的速度,并理解速度的意義
師:其實,除了我們剛才遇到的物體的速度外,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關于速度的信息,讓我們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一下速度吧。
(當遇到獅子的追捕時,鴕鳥甚至奔跑的還要更快;豹子奔跑的技能,其實是一種生存的技能;遇到過電閃雷鳴嗎?你能說一說,是先看到閃電還是先聽到雷聲呢?你知道為什么嗎?)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關于速度的信息,做一個有心人,相信你會了解更多。
[通過感悟生活中的速度,一方面是讓學生練習速度的讀法和表示的意義的過程,使學生在有趣的欣賞、閱讀過程中,進一步鞏固知識點;其次,使學生通過這個過程了解速度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介紹,拓寬學生知識面的過程,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了解更多。其實,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義。] 3、概括什么是速度:
師:看來,2250米/分、340米/秒、4千米/時等等表示的都是速度,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什么是速度嗎? (物體在單位時間內行駛的路程。)
4、速度與路程和時間的關系
師:這是我們剛剛用過的6組數據(PPT呈現出之前計算過的6組數據),仔細觀察,想一想,速度與路程和時間有怎樣的關系?
5、口答:
⑴一列火車2小時行駛180千米,這列火車的速度是_____ 。
⑵自行車3分鐘行駛了600米,這輛自行車的速度是_____ 。
⑶一名運動員8秒跑了80米,這名運動員的速度是______ 。
[通過練習使學生能根據“速度、路程和時間”三個量之間的關系解決一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拓展
帶有這個標志(標志上標有60)的路共長180千米,張叔叔駕車想花2小時開完這一路段。他會超速嗎?
[本節課是《誰跑得快》的第一課時,因而在授課時著重安排解決“速度”,將“路程”與“時間”安排在第二課時,但考慮到學生思維的需求,也預設到了學生求出“路程”或“時間”來解決此題的可能,因此,除了上面練習中集中練習了解決不同物體的速度外,在此題中,我特意編寫了一些特殊的數據,旨在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需要。]
四、回顧
師:今天你有哪些收獲?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8
教學內容
例1:橫向條形統計圖
簡單的數據分析
例2: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例1: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求平均數
例2:用平均數來比較兩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13——14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兩種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兩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看兩種統計圖
教學難點:
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橫向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并理解圖意)
如果超市的王經理,現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種品牌礦泉水的銷售情況,還想知道下周該進些什么品牌的礦泉水。你有什么好辦法?(統計)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縱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
說說這個統計圖與以前見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2、它的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
3、根據統計表,你能完成下面這份統計圖嗎?
3、學生討論并說明如何完成統計圖。
4、提問:如果用橫軸代表銷售量,用縱軸代表不同的品牌,該怎樣設計這樣的統計圖?
5、小組合作學習
6、小組匯報
7、出示規范的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完成。
你能跟同學說說完成這樣的條形統計圖時要注意什么?
8、討論:如果下周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你能說說理由嗎?
三、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在前幾個學期,我們已經學會了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結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統計、讓學生理解、體驗統計的1、展示數據2、科學預測、決策作用。
四、鞏固練
課本40頁第一、第四題
五、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我們學校的校醫非常關心我們同學的身體健康,經常要了解我們同學的體重,身高等,(出示班級座位圖)
如果老師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組6位同學的身高的情況,你有什么辦法能讓老師一眼就看明白?
2、提問:你打算怎樣完成這份統計圖?
3、出示幾個空白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嘗試完成條形統計圖。
4、如果用條形統計圖表示這個小組學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比較合適?
5、出示教材上的統計圖,讓學生觀察,討論。
你能說說破這個統計圖跟我們以前學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嗎?
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這樣畫有什么好處?
6、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匯報。
在統計圖的縱軸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單位量是不同的(第一個圖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讓學生按照例子把其他兩個同學的條形補充完整。
8、學生討論:什么情形下應該使用這樣的統計圖?這種統計圖的優點是什么?
9、觀察體重統計圖,看看這個圖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
9、這個統計圖跟我們剛才學習的學生身高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10、獨立完成書上的統計圖
小組進行學習小結。
這種統計圖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樣本的統計數據的絕對值都比較大(如本例中學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體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樣本統計數據之間的差異值又相對比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體重的最小差異分別是1厘米和1千克)。當出現這種情形時,會出現一種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小(如第一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統計圖中的條形就會很長,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大(如第二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難在統計圖中看出不同樣本之間的差異。所以,為了比較直觀地反映這種差異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較大單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較小單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這種統計圖中的縱軸上,起始格是用折線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區別。
10、通過完成這一份統計圖。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進一步體會統計的作用。
11、你想對這些同學說些什么?
出示“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引導學生把學生的身高、體重與正常值進行對比,找出哪些學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學生的體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實踐作業)讓學生從報紙、書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統計圖表,并找出相應的信息,可以培養學生從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鞏固練習:40頁2、41頁3、5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除法的簡便算法。
2、能正確、靈活地進行計算。
3、通過練習,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除法的簡便算法。
教學難點:
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復習、整理了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節課我
們繼續來復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二、復習
1、回憶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是怎么進行簡便計算的?進行簡便算法時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個別匯報
當一個兩位數可以分解為兩個一位數相乘時,可以把兩位數除法改為除數是一位數的連除式題。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題目都可以這樣的,有些題目這樣并不能很簡便,做時要靈活運用。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0
教學內容:教材P105、106頁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練一練”,練習二十三第1—4題。
教學目標: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具準備:長方形紙片2張,正方形紙片1張;直尺1把,三角尺1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下面圖里哪些是線段?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圖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課。
我們認識了線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來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
(1)讓學生觀察數學書的封面,要求學生跟老師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邊指一周。
提問:課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狀的?(板書:長方形)
讓學生觀察黑板的面,教師指一指。
(2)出示:長方形紙片。提問:這張紙片的面是什么形狀?
提問:長方形由幾條線段圍成?
(板書: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3)提問:平時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狀?(板書:正方形)
你能舉出日常生活當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紙片。
提問:正方形也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齊讀: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2、認識長方形。
(1)數一數,長方形有幾條邊,幾個角?(板書:四條邊四個角)
(2)引導學生對折。先說明“對邊”,并讓學生自己指一指哪些邊是對邊?
學生對折,得出:對邊相等。(板書:對邊相等)
用尺量一量,長方形紙片上4個角都是什么角?
提問后板書:都是直角。
(3)你能總結出,長方形有什么特點嗎?
學生回答同時,教師把長方形貼在黑板上。
(4)說明長方形的長和寬。讓學生指一指。
3、認識正方形
(1)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片,跟著了老師折一折。
(2)觀察一下正方形紙片,正方形有幾條邊和幾個角?
(3)請同學們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條邊有什么關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個角有什么特點。
(4)你能總結出正方形有什么特點嗎?
你見過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書:四條邊,四個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說明正方形的邊長。提問:正方形的邊長有什么關系。
4、總結特征。
(1)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誰來告訴大家,長方形有什么特點,正方形有什么特點?
(2)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三第4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1
《統計》
知識要點:
1.會看橫向條形統計圖及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完成的統計圖上一定要標數據。
2.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應用題)。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簡單的問題,并進行解答。如書P45第2題。
3.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如書P39。
4.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給出一組數據會求它們的平均數。如:3個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平均身高。熟記平均數的格式,總數量除以總份數:(++……+)÷并脫式計算p42。會檢查平均數的對錯,平均數一定介于數與最小數之間。
5.會用平均數來比較兩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如:書45頁第4題。會求哪種餅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銷售量多,多多少。分析乙種餅干銷售量越來越大的原因。
6.給出平均數和幾個數據,求另一個數據。如:小明三科成績的平均分是85分,其中外語83分,數學80分,求語文多少分。
7.與時間、速度等知識點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2
1、有香榧137千克,每盒2千克,裝這些香榧,用70只盒子,夠嗎?
2、金龍公司有808千克食用油,每瓶裝2千克,可以裝多少瓶?如果把這些油每4瓶裝1箱,可以裝多少箱?
3、萬山紅襯衫廠有560件襯衣。如果每箱裝8件,需裝多少箱?如果每箱裝4件,需裝多少箱?
4、3位老師帶著50名學生去參觀植物園。票價:成人10元,學生5元,團體(10人以上)6元,怎么樣買票合算?
5、《小獼猴畫刊》4元1本,《童話故事》48元1本,《少年百科》98元1本。用100元錢可以買哪些書?
6、楊叔叔4天賣了8箱冰棍,每箱30根,每根3元。楊叔叔4天賣了多少錢?
楊叔叔平均每天賣多少根冰棍?
7、制作每只蝴蝶標本需10分鐘,張老師6天制作了12盒蝴蝶標本,每盒蝴蝶標本有5只。
(1)張老師平均每天制作蝴蝶標本多少只?
(2)張老師在這6天中制作標本花了多少時間?
8、我們一年級有62人,我們二年級有77人,兩個年級一共租了7輛面包車。平均每輛車大約坐學生多少人?
9、糧油加工廠要把100千克的油裝桶,已知每只桶最多可裝6千克。那么至少要準備多少只桶?
10、找規律填數。
(1)160、80、40、20、()
(2)80、40、120、60、180、90、()
(3)243、81、27、9、()
(4)2、5、11、23、47()
(5)8、24、12、36、18、()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3
在()里填上時間單位。
1、一節數學課上了40()。
小紅上午在校時間約4()。
小芳跳繩20下用了15()。
課間休息10()。
2、小明吃飯用了20()。
小明做20道口算題用了2()。
爸爸每天工作約8()。
王艷跑50米用了10()。
3、南京乘火車去上海用了5()。
晚間新聞聯播時間大約是30()。
看一場電影用了90()。
做一次深呼吸大約7()。
4、從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5()。
夏天午睡大約1()。
脈搏跳10次用了8()。
跑100米需要13()。
小惠每天晚上睡覺9()。
5、小紅下午在學校的時間是2()。
一集電視劇的播放時間是50()。
小芳早晨起床穿衣服大約用了5()。
6、學生一天在校時間大約是6()。
爺爺每天晨練1()。
運動會上,小明跑60米用了12()。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4
一、用心思考,仔細填寫。
1、再算式□÷6=213…當余數時,□里應填上()。
2、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可能是()位數,也可能是()。
3、316÷8的商是()位數,708÷7的商是()位數。
4、八、九、十月份共有()天。
5、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小強是()月()日出生的。
6、一列火車上午6:34從北京開往沈陽,當天下午5:15到達,路上共用了()小時()分。
7、課外小組14:30開始活動,經過1小時20分結束,結束時間是()時()分。
8、陽光小學三年級有4個班,每個班的人數分別是65人、68人、63人64人。平均每個班有()人。
9、把手表平放在桌面上,用數字12正對著北方,正對著南方的數字是();數字3正對著()方。
10、期末考試時,王紅語文、數學和英語三科的平均分是95分,語文和數學的平均分是96分。王紅英語得了()分。
二、仔細推敲,正確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1、地圖通常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的。()
2、0除以任何數相除都得0()
3、和西北相對的方向是西南。()
4、每年都是365天。()
5、小華說“我這個書包是年2月29日買的。”()
6、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是72,那么這組數據中的數一定比72小。()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探索,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閏年。
2.記住每個月和平年、閏年的天數,初步學會判斷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3.在探索過程中,培養觀察、對比、概括能力,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難點:
重點:記住每個月的天數,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難點:理解平年、閏年的判定方法。
教學準備:
不同年份的年歷、自學感悟、制月歷的表格
教學設計過程:
導入環節
(師生談話并出示地震和奧運會圖片)
同學們,剛剛過去的__年有許多日子讓我們難以忘記。還記得這是哪一天嗎?這一天呢?
(生述)
剛才敘述時間時用到了比時、分、秒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關于年、月、日,你們知道什么?
(生述)
同學們說了許多,是不是你們說的這樣?這節課我們詳細研究一下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板書:年月日)
自學感悟環節
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張年歷,下面我們對它進行仔細觀察并獨立完成自學感悟表上提出的問題。(生觀察并獨立完成)
匯報:誰來匯報一下你們的觀察結果?(生述師板書)
預設:
生:一年有12個月
生:1、3、5、7、8、10、12月每個月有31天;4、6、9、11月每月有30天。
師:你觀察的是哪一年的年歷?
生:__年的。
師:誰觀察的不是__年的?(生舉手)
師:那你們發現哪些月有31天?哪些月有30天?和他說的是不是一樣?
生:一樣。
(師隨即介紹大月和小月)
生:2月有28天
生:2月有29天
生:有些年2月有28天,有些年2月有29天
(師介紹平年和閏年)
生:一年有365天。
師:你是怎么列式的?
生: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
師:算出一年有365天的同學都是這樣列式的嗎?
生:31乖7再加上30乖4再加28等于365天。
師:是不是每年都有365天?
生:不是。還有366天。
師:因為平年閏年2月天數不同,所以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也不同。平年一年有365天,閏年一年有366天。
師:我們做個舉手游戲:聽到大有舉左手,聽到小月舉右手。(師生共做)
師:我發現總有出錯的同學,誰有什么好辦法能讓我們很快記住每個月的天數?
生:拳頭法。(生并做介紹)
師:書上也介紹了這種方法,和你說的是不是一樣?打開課本48頁,看誰看得最認真。
(生看)
師:會數了嗎?
(師生共同看大屏幕數一次)
師:除此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兒歌法。
師:(師課件出示)每人讀三次,看誰先讀完。
師:“臘”是什么意思?“三十一天永不差”是什么意思?
自學檢測環節
師:下面檢測一下大家對剛才內容的理解。
(課件出示練習題:)
重難點突破環節
(課件出示1984---1994年二月天數統計表)
師:同學們,從這個表中你們能發現什么?
生:每相鄰的4年中有一個閏年。
師:平年和閏年為什么會這樣有規律地出現?
(出示小資料并請一個同學讀一讀)
師:根據這一規律,有人發現平年和閏年的出現與4有這樣的關系:(課件出示1984----1994年年份除以4的算式)
師:通過這些算式看誰能找到平年和閏年的秘密?
生:年份除以4有余數的這一年就是平年,年份除以4沒有余數的這一年就是閏年。
重難點檢測環節
(課件出示練習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6
新學期開始了,為了進一步貫徹實施課程改革,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制定本學期數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一班共有61名學生。同學們基本上對學習和常規等各方面的習慣轉入正規。大部分學生在課堂只停留在認真、專心聽,缺少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習慣。所以本學期針對這些特點,在數學課要不但上的內容豐富多采,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身在其中,才能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意志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以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乘、除法計算仍然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
從本冊開始引入小數的初步認識,內容比較簡單,此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用到有關小數的知識和問題,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以擴大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小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并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及小數四則運算做好鋪墊。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位置與方向和面積兩個單元,這是本冊教材的另兩個重點教學內容,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初步形成辨認方向、表達與交流物體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過現實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探索并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一步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在量的計量方面,本冊教材進一步擴大計量知識的范圍,除了面積單位的認識外,還安排了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及24時計時法。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并通實際操作與具體體驗,培養學生估計面積大小和時間長短的意識和能力。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教材向學生介紹了兩種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學習看這兩種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通過學習平均數的含義和簡單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實際應用,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個單元,專門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學習簡單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并能應用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三、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要求
1、會筆算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3、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4、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5、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并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數;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及奮斗目標
1、教學重點和難點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位置與方向和面積兩個單元,是本冊教材的另兩個重點教學內容。
2、奮斗目標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從實際生活和現實情境中收集信息、組合信息,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從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2、在教師的鼓勵和指導下,能積極地參加觀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數學活動,對與數學有關的身邊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感興趣,有學好數學的愿望。
五、課時安排
(一)、位置與方向(5課時)
(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13課時)
1、口算除法3課時左右
2、筆算除法9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1課時
(三)、統計(4課時)
1、簡單的數據分析2課時左右
2、平均數2課時左右
(四)、年、月、日(5課時)
制作年歷1課時
(五)、兩位數乘兩位數(8課時)
1、口算乘法3課時左右
2、筆算乘法4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1課時
(六)、面積(7課時)
(七)、小數的初步認識(5課時)
(八)、解決問題(4課時)
設計校園1課時
(九)、數學廣角(2課時)
(十)、總復習(4課時)
小學三年級數學集合教案篇17
一、教學目標:
1、利用已學的24時記時法和生活中對經過時間的感受,探索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
2、在運用不同方法計算時間的過程中,體會簡單的時間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3、進一步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計算經過時間的思路與方法。
三、教學難點:
計算從幾時幾十分到幾時幾十分經過了多少分鐘的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1、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過星期天嗎?老師相信我們的星期天都過得很快樂!明明也有一個愉快的星期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嗎?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時間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臉;
7:40-8:20早鍛煉;
8:30-9:00吃早飯;
9:00-11:00看書、做作業
3、看了剛才明明星期天的時間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還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尋找方法
1、談話: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時間嗎?每個小組從中選出2件事情計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時間。
(1)分組學習。
(2)集體交流。
2、根據學生的提問順序學習時間的計算。從整時到整時經過時間的計算。
(1)學生嘗試練習9:00-11:00明明看書、做作業所用的時間。
(2)交流計算方法:11時-9時=2小時。
3、經過時間是幾十分鐘的時間計算。
(1)明明從7:40到8:20進行早鍛煉用了多少時間呢?出示線段圖。
師:7:00-8:00、8:00-9:00中間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鐘,兩個線段下邊的箭頭分別指早鍛煉開始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線段圖涂色部分表示早鍛煉的時間。談話:從圖上看一看,從7時40分到8時經過了多少分鐘?(20分)從8時到8時20分又經過了多少時間?所以一共經過了多少分鐘。(20+20=40分)小朋友們,如果你每天都堅持鍛煉幾十分鐘,那你的身體一定會棒棒的。
(2)你還能用別的方法計算出明明早鍛煉的時間嗎?(7:40-8:40用了一個小時,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個小時,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練習: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幾十分鐘?
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明明做這幾件事情用了幾十分鐘嗎?你是怎么算的?
(三)綜合練習,鞏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圖書室的借書時間。你知道圖書室每天的借書時間有多長嗎?學生計算。
(1)學生嘗試練習,交流計算方法。
(2)教師板書。
2、想想做做2。
(1)學生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學生獨立練習,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學生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讓學生說說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體交流。
(3)小結歸納時間計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識延伸,課外實踐
1、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本領?
2、看來我們已經了解了許多有關時間的知識,學會了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體會到了時間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你還想知道有關時間的其他知識嗎?讓學生閱讀書上第55頁“你知道嗎”的內容。
師:那你知道其他有關時間的知識嗎?(學生提問)其實這些有關時間的知識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從課外書、電視上和網絡中去搜集更多這方面的知識。
3、布置作業。
(1)收集有關時間的知識。
(2)用24時記時法為自己設計一天的作息時間表。
4、出示本課上課時間和下課時間,請學生用最快的速度計算出這節課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