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的教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預測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從而更好地應對突發情況。初二物理的教案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初二物理的教案,供大家參考。
初二物理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液體壓強的產生。
2、理解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液體壓強的特點的實驗過程,認識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和密度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
教學重點:
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液體壓強的大小連通器原理
教學難點:
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
連通器里裝同種液體各液面靜止時相平的原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演示實驗:(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機同屏功能,展示錄制的實驗)
通過導管從四樓向一樓的壓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觀察瓶的變化。(組織學生討論)說明:水對容器底,容器壁有壓強。拓展:水柱很深,高達10米,產生的壓強很大。
(組織學生討論)液體有重力,所以對底部有壓強;液體與固體不同,有流動性。容器壁阻擋著它流動,它就會對容器壁有壓強,并且越深產生的壓強越大。
二、進行新課水對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水的內部是否有壓強?有。為什么說有?
就像我們在吃火鍋時,在中間有一個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開了。假如設想一下,把隔板的一邊的水拿走,另一邊的水對側壁就有壓強。因此,我們都同意當隔板還在時,兩邊的水對它有壓強,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內部有壓強。
(一)提出問題
液體壓強有什么規律?或者說,液體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引導類比
咱們先看能不能把液體分成若干小液滴,(邊畫示意圖,邊講解)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
在這個描述中,關鍵詞是“大量、密集”。
1、直接類比
請找出日常與“大量、密集”有關的事物,請同學們想得越多越好,盡可能多地告訴我。
街上走的人群、亂哄哄的蒼蠅、箱子中的蘋果、一袋子大米??我們從一大箱蘋果開始研究。
2、擬人類比
現在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蘋果,被裝在箱子中。這時,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難、憤怒、受到擠壓、掙扎、無奈??3、象征類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無奈地承受。現在以“無奈地承受”為題,說說日常哪些現象是這樣的?
在圈中的羊、在網中的魚、同學們的學習狀況??我們不妨來討論一下:我們學習狀況是如何無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壓力,如家長、同學、親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對于個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樣的成績在不同的班級或不同的學校感覺也不同。
可見,由于學習的狀況造成的無奈與壓抑,來自各個方面,并與名次、學習環境都有關系。
(說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從而使陌生的問題變為熟悉的問題。該環節是學生思維最獨特、最發散的環節。在以上的這三個環節中,學生的想法很多,發散思維得到從沒有過的訓練,他們的好多想法來自生活,他們更熟悉,更愿意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在這幾個環節中,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為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切不可為了趕進度,匆匆而過,使學生來不及思考討論,在最能鍛煉學生能力的環節,達不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三)適用問題
對應學習的無奈,你能否體驗液體中的每個液滴的感受?每個小液滴感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作用,這種作用與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關,也與液體的種類有關。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說
根據剛才的討論,請你談談對液體壓強有關因素的看法。液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不同的深度壓強不同,不同的液體中同一位置的壓強也不同。
(五)檢驗論證
我們用實驗來驗證,現在有這樣一種測液體壓強的儀器──壓強計(教師簡介:我把手指壓在橡皮膜上,在右側的“U”形管中出現高度差,我們看到“U”形管中出現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壓強)。
請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
得出結論: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體、同一深度壓強是相等的。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六)評估
今天的實驗只能到此為止。讓我們回顧一下今天的實驗:①實驗設計有無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沒有失誤?③測量結果是不是可靠?知識應用:
請同學們閱讀書上材料,了解液體壓強規律的應用(邊閱讀,邊討論)。
請一位同學說明什么是連通器?舉幾個連通器例子。
三、小結
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有哪些收獲?
初二物理的教案篇2
力的三要素
1、提出問題: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2、讓學生提出猜想:可能與力作用的大小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方向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位置有關。
3、探究:
(1)引導學生根據前面觀察力作用效果的實驗結合課文圖示以及學生生活的經驗進行論證。
拉彈簧時,所用的力越大,彈簧被拉得越長;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顯。
(2)我們要把螺母擰緊,一般來說應該向順時針方向用力,如果沿著逆時針方向用力只能將螺母擰松。
這些事例說明了力作用的效果與力的方向有關。
(3)關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關用實驗探究:
①推門實驗:用的力推門,每次手的位置距離門軸遠近不同。體會手在不同位置時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舉尺實驗: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請一位同學用一個力作用在尺子的中點,向上將尺子舉起來;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舉尺子。
可見,力的作用點也影響力的效果。
讓學生總結:力所產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
所以,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圖示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請同學們觀察或進行下列實驗,通過觀察或實驗你們對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認識、
(1)演示:用一個氣球去壓另一個相同的氣球,讓學生觀察:兩個氣球都變扁了。(施力的氣球在施力時也變扁了,說明它同樣受到另一個氣球作用力)
(2)演示:兩個帶相同電荷的通草球靠近時相互排斥。(一個通草球排開另一個通草球時,自己也被排開了,說明兩個通草球同時都受到了對方力的作用)
(3)學生實驗:伸出手去,讓一個同學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嗎?打你的同學也感到疼嗎?(打的同學感到疼,說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學生實驗:向上擰書包,你對書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覺到了書包也在拉你?(拎書包手同時受到書包向下的拉力)
(5)看課文第33頁圖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坐的船也被推開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開了。說明推船的人同時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開時連同他坐的船也被推開。)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結論: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課后鞏固練習
一、達標自查
1、人推車時,是和之間發生了力的作用,對于人推車的力,施力物體是,這時,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體是。
2、物理學中,力的單位是,托起一個蘋果的力大約為。
3、力的、、稱為力的三要素,因為。
4、下列哪個物體最接近3N()
A、一頭小牛B、一塊磚C、九年級物理課本D、兩枚1元硬幣
5、游泳的人,手腳用力向后劃水,人就能向前進,這表明,人向后給水作用力的同時受到了的推力,這個現象表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6、畫出下列力的示意圖: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對桌面的壓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二、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時,完成了如下實驗,請幫他把實驗結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將小鋼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當磁體靠近小鋼球時,看見小鋼球向磁體運動;然后讓小鋼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當在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塊磁鐵時,小鋼球運動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從上面兩個實驗,你總結出的結論是力能。
(2)小明用雙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見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變長了,說明力能。8、甲、乙兩個同學穿著滑冰鞋面對面靜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對乙用力推一下,其結果是()
A、甲仍然靜止,乙被推開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時相對離開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后一個物體一定同時對前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這一對力,常常叫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什么關系呢?請就此問題做出你的猜想,并說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那么如果物體沒有受到力,運動狀態還會改變嗎?請寫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體的形狀,如果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改變了,當這個力撤去的時候,物體的形狀會怎么樣?談談你的觀點,并列舉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觀點。
初二物理的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
2.認識光反射的規律,了解法線、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及入射角、反射角的含義;
3.理解反射現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過程與方法:培養實驗、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并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真理、實事求是的嚴謹科學態度和思維習慣;簡單介紹我國水鏡、銅鏡等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光的反射規律和鏡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應用。
難點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
【教學環節安排】
導學學案教學流程
我會自學:
1.光射到物體表面時,被物體表面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
2.如圖所示,圖中AO叫做,OB叫做,
ON叫做,α角叫做,β角叫
做
3.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
光反射時:
(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內;
(2)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
(3)反射角入射角
4.光的反射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一種是。兩種情況(都、不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我能參與:
知識點一:光的反射
有的物體能發光,有的物體不能發光,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就是因為發生了。
知識點二: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一:用平面鏡反射太陽光。
觀察:墻上光斑及其變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讓學生觀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點。并在黑板上畫出圖:
注意以下名詞:①入射點(O):光線射到鏡面上的點。
②法線(ON):通過入射點,垂直于鏡面的直線。
③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④反射角(r):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問:通過演示觀察到光的反射現象。那么光反射時遵從什么規律呢?
實驗一:
(1)按照課本圖4-15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記錄下來。
(2)不改變入射點的位置,改變入射光線的位置,重復上面實驗兩次。
(3)把紙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還能看見反射光線嗎?
引導分析實驗現象和數據得出:
①;②;③。
實驗二:
把入射光線沿實驗一畫出的反射光線的位置射到鏡面。觀察反射光的位置。
討論得出:光在反射現象中,光路。
例1:右圖中已知入射光線,請畫出反射光線。
畫法:①過入射點畫法線;②畫反射光線(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2:一條光線垂直入射到平面鏡上時,作圖說明:(1)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為多大?
(2)若保持人射光的傳播方向不變,將平面鏡沿逆時針方向轉動20°角,則反射光線轉過多少角度?
知識點三: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實驗:
將一束光分別照到平面鏡上和紙面上,觀察反射情況:
鏡面反射:平行光投射到光滑表面,其反射光束仍是平行的,這類反射叫鏡面反射。列舉鏡面反射的例子。
漫反射:平行光投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個方向,這種反射叫漫反射。列舉漫反射的例子
畫出簡單光路路圖
初二物理的教案篇4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氣的壓強”是壓強概念的鞏固和延伸,也為下一章學習“氣體浮力”作必要的準備。本節內容是在學生比較熟練掌握了壓強,液體的壓強的基礎上進行的,為某些知識的轉移和類比作了鋪墊。本章內容的編排是在認識大氣壓強存在的基礎上,步步深入,循序漸進的,因此符合初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二、教學目標:
結合學生特點和大綱要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大氣壓強,能說出幾個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3.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4.知道大氣壓強的值是托里拆利實驗測定,記住大氣壓強的值約為105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從實驗研究思考獲得知識的能力。
思想目標:
讓學生掌握由實驗探討物理知識的認識過程,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教材重點和難點處理:
1.大氣壓強的存在是重難點。
依據:教學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學生基礎和思維水平。
處理:做好演示實驗,使學生通過直觀現象感知大氣壓的存在。
2.托里拆利實驗及原理是難點。
依據:教材只要求像課本中那樣簡單說明大氣壓強支持著玻璃管內的水銀柱就行,而學生難于理解和接受。
處理:利用演示實驗與水柱類比突破此難點。
四、教材的看法:
課本以馬德堡半球實驗引入新課,盡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中已解釋原因,對部分預習過的學生來說,已經失去神秘感,沒有了懸念。如果教師以此實驗引入,這部分學生滿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取硬幣的思考題,由于學生沒見過,因此每個同學都積極思考,卻又得不出正確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觀察實驗更仔細、認真。
五、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多媒體、啟發式引導等多種教學法。
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雙邊活動,每一個結論都讓學生參與探索,教師因勢利導。
六、教學過程安排: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一些主要環節采取了以下安排:
1.實驗引入新課(約5分鐘)
①.出示
思考題:
把一塊硬幣放在平底大盤里,倒上紅墨水,剛好淹沒硬幣,請同學們把硬幣拿出來而不沾濕手。然后讓學生討論,此時氣氛活躍,學生得出各種結論,教師不作解釋,讓學生觀察。
演示:
把點燃的紙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幣附近的盤子里,實驗效果明顯,水全被吸入杯子,學生一片驚訝、好奇,這就迅速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②.紙片托水實驗:先空杯,再裝水,兩次實驗結果不一樣,原因是什么?此時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啟發學生思考,過渡到本節的學習。
2.大氣壓強(約15分鐘)
①.講述大氣壓強的定義。
②.氣體與液體類比找出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以及大氣壓的方向。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液體受到重力的作用,氣體也受到重力,因此氣體也能產生壓強;液體具有流動性,因此液體壓強的方向是向各個方向,氣體同樣具有流動性,所以氣體壓強的方向也向各個方向。
③.演示紙片托水實驗,旋轉不同的方向,證明大氣壓的方向也是向各個方向的。
④.馬德堡半球實驗。
大氣壓強的存在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要做好演示實驗。
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問號,然后師生共同演示馬德堡半球實驗
(因為實驗室的`馬德堡半球容易漏氣,師生共同參與,有利于教師控制場面)。
接著,師生共同分析此實驗的作用:首次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最后,引導學生分析馬德堡半球很難打開的原因。
⑤.學生實驗:用皮碗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提問學生實驗時的感覺,以及此實驗證明了什么問題。
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學生積極思考,樂于接受知識。為了加深學生對大氣壓強
存在的認識,此時再看一段錄象。
⑥.錄象演示瓶子吃雞蛋的實驗(即課本圖11-4)。
啟發學生此實驗證明了什么?
教學進行到這里,學生已經完全接受了大氣壓強存在的事實,這時教師趁機引導,轉入大氣壓大小的教學。
3.大氣壓的大小(約15分鐘)
由紙片托水實驗,知道大氣壓可支持水柱,換用量筒,發現大氣壓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氣壓可支持多少水柱,歷史上有人用10米長的玻璃管做實驗,發現玻璃管仍充滿水,還是沒測出大氣壓的值,說明用水測大氣壓不方便。此時,引導學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銀來實驗,引出托里拆利實驗。
①.介紹實驗裝置。
②.模擬操作過程。
③.錄象演示操作過程。
④.分析:為什么大氣壓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銀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進氣口,將會出現什么結果?
⑤.演示(用水類比):用兩端開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裝滿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開口,從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讓學生觀察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開,讓學生觀察哪段水柱由大氣壓強支持。通過此實驗,學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支持的,因此可得出:
P大氣=ρ水銀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講述大氣壓1.01×105帕的物理意義。同時提問學生大氣壓很大,為什么我們感覺不到,為什么房子不會被壓垮。
4.大氣壓強的應用(約8分鐘)
①.解釋取硬幣的實驗。
②.演示噴泉實驗,讓學生解釋。
本節第一個實驗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此時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
但是物理語言的駕馭能力還比較差,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
關鍵,規范這類簡答題的答法。
噴泉實驗,讓學生自己解答。
5.小結和作業(約2分鐘)
回顧講解的知識點、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實驗是學習物理的重要手段。
作業:練習1、2、3。
初二物理的教案篇5
我是來自莘縣古云鎮初級中學的張士占,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上冊物理新教材第六章第二節。本次說課我將分為五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既是質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對物質世界認識的進一步探索,同時也為壓強、浮力的學習奠定基礎。教材三個內容,即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密度的公式和單位、密度公式的計算和應用。
2、學情分析
學生已初步掌握測量固體、液體質量的方法,也具備了一定實驗、觀察和思考能力,但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成熟,根據這些具體情況,我將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確立為:
知識與技能
能理解密度的概念。
知道密度的公式單位,會查密度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找出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領會比值定義這一科學思維方法。
通過自學了解密度的公式單位和密度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團結合作精神。
3、重點難點
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理解密度的概念;
難點是:密度概念的建立。
二、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和學情特點,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討論法,問題發現法等,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教學
1、情境導入(2分鐘)
可以從一些影片的情境中,比如《唐山大地震》,提問“房屋倒塌,演員受傷了嗎?”“如果你是導演,該如何設計墻磚?”從而引入新課。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
2、互動交流實驗探究形成概念(15分鐘)
根據教材的安排,教師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及今天所要掌握的內容,做出具體的安排。
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來設計比較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先了解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為更深入的探究這一問題做好鋪墊。讓問題簡單化。
設計實驗:選擇研究對象時,我準備了鋁、鐵、銅三種物質,每個小組選擇一種物質,可依據教材進行實驗,難度小。
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學生動手,老師巡視引導,提示:不要隨意篡改數據,應該尊重實驗數據,培養實事求是的作風。
分析與論證: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發現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我要求將數據圖像化,以此培養學生用圖像表達信息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學生經過自主分析數據,組內討論,得出的初步結論還不完善,或還存在感想、疑問,急需交流討論,解決問題,豐富實驗素材。
評估與交流,組織學生開展全班交流,各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心得。通過開放式的交流討論,學生深刻的認識到:“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質,比值不同,比值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從而得出密度的概念。
在以上合作探究的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結論,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密度的概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也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等全方位得到提高,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持久興趣。
3、精講點撥(10分鐘)
重點講述密度大概念、公式、單位及密度的應用;對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的理解。主要是對以上問題知識的解疑,讓學生對概念得以鞏固。
4、拓展應用(5分鐘)
為使學生能更深入的理解密度的概念及這一物質的特性,安排稍微有點深度的題目,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5、全員達標測試(8分鐘)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學習程度,安排了簡單的測試,盡可能的使所有學生能夠達標,所以測試內容比較簡單,為下一課時的計算訓練打下基礎。
四、板書設計:
為了使學生對密度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力求簡單明了。
第二節、密度
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
概念: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
公式:密度=質量/體積=m/v
單位:kg/mg/cm1g/cm=1x103kg/m
密度表:
五、教學創新:
1、本節課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輸和強加給學生,依據學生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我采用實驗自主探究和自學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建立概念,自主了解密度的公式、單位,能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3、我除了讓學生探究固體的特性,還探究液體的,甚至可以要求學生課后利用各種資源探究氣體的,力求探究結論的科學性。
以上是我對“密度”的整體設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還請各位專家同行批評指正,謝謝!
物理教學中的困惑
物理教學以實驗為主,實驗課是不是就是任課老師的事,實驗教師擺好器材,就沒什么事了嗎?我覺得的實驗課實驗老師必須跟班上課,輔助任課老師完成任務。
現在的學生知識基礎差,有部分學生學習起來確實困難,所以教學必須放低難度,放慢進度。但考試時還是有些簡答分析題,就連老師簡述出來就比較困難,正式考試少考這類的題,考一些自然現象、科技知識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常識的問題。
初二物理的教案篇6
1.(濟寧中考)去年暑假,小夢陪著爺爺到湖里去叉魚.小夢將鋼叉向看到的魚方向投擲,總是叉不到魚.下列所示的四幅光路圖中,能正確說明叉不到魚的原因是(D)
2.有一盛水的圓柱形敞口容器,水面的升降可由進水管和出水管調節。在其右側某一高度朝確定方向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產生一個光斑,如圖所示。該光斑(C)
A.是激光束經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動,表明水面上升
B.是激光束經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動,表明水面上升
C.是激光束經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動,表明水面下降
D.是激光束經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動,表明水面下降
3.(中考o上海)光從空氣射入水中,入射角為0°,折射角為(A)
A.0°B.30°C.45°D.60°
4.(中考o河池)如圖所示,當一束光從空氣中斜射向水面時,會同時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下面哪一幅圖能正確表示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的傳播方向
(B)
初二物理的教案篇7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2、過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重、難點:1、試驗的過程。2、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器材:透鏡、光屏、蠟燭、刻度尺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凸透鏡、凹透鏡對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點?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點?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
照相機:可以成縮小、倒立的實像
凸透鏡投影儀: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響了凸透鏡所成的像?
1、演示試驗:
物距: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項:A、蠟燭、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調節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結果:距離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與距離有什么關系?
2、學生試驗:試驗過程如課本示
A、要找出放大、縮小的區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區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區域。
試驗結果填入課本表格,并進行總結
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對照電腦模擬)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虛、實
u>2f
u=2f
f
u
4、凸透鏡成像的原理:(作圖法)
實像:真實光線匯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現在光屏上。
虛像:討論其特點
討論: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完成課本練習。
寫出凸透鏡成像時各種的規律。
初二物理的教案篇8
一、指導思想
按照學校的教學工作計劃要求,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適應教學改革形勢發展要求,努力探索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推進教研教改,優化課堂教學,凸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努力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精神,切實把教學質量提高。
二、教材簡介
本學期的具體教學內容有:
第六章電阻電壓。
第七章歐姆定律。
第八章電功率。
第九章電與磁。
第十章信息的傳遞。
三、學情分析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物理學這一門自然科學有一個初步了解。但八年級114班學生學習成績很一般,尖子生少,學困生多,兩極分化突出,上課時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夠靈活,要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對周圍的自然世界有一個深入的、更加科學的認識。
五、教學措施
1、認真做好演示實驗,讓學生自己做好隨堂探究實驗,盡量進行直觀教學。
2、加強概念規律教學。
3、注意“輔優轉差”工作。
4、滲透目的教育,提高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5、結合實際,重點輔優,全面發展。
六、課時安排
第六章電壓電阻5課時。
第七章歐姆定律6課時。
第八章電功率10課時。
第九章電與磁10課時。
第十章信息的傳遞5課時。
初二物理的教案篇9
課題: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課時:1課時
教學目的: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熟記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3.知道回聲現象和回聲測距離原理。
教學難點:回聲測距離的計算
教學重點:聲音的發生和傳播過程,聲速
教學方法:實驗演示、引導學生探索
教學用具:音叉一對、乒乓球、鐵架臺、透明塑料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本p31帶?的文字,提問:同學門是不是都聽見了?他朗讀的聲音是怎么發出來的?他的聲音是怎樣鉆進每個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聲音的發生和傳播過程,學習聲現象的基本知識。
二、聲音的發生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起就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這些千千萬萬的聲音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呢?
通過實驗和研究我們發現:一切發生的物體都在振動(解釋何為振動)
舉例:講話發聲是聲帶在振動、吹口哨、打雷是空氣在振動、打鼓時看到鼓皮在振動………
演示實驗驗證:音叉發聲,彈開乒乓球。
音叉發聲,濺起水花。
得到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提問:反過來,是不是一切振動的物體都在發聲呢?
學生討論,老師歸納總結:一切振動的物體都會發聲,只不過有些振動發出的聲音我們人耳聽不到。(聽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問:振動就會發聲,發聲就一定有振動,那如果振動停止,聲音會怎樣呢?
手握音叉演示實驗說明:振動停止,發生也停止。
三、聲音的傳播
舉例:老師講課,每個同學都聽得見,聲音是怎樣傳到你們的耳朵的呢?
聲音能通過空氣傳播,物理教案《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演示實驗證實:音叉共鳴,另一音叉彈起乒乓球。
提問:除了空氣可以傳聲外,還有哪些物質可以傳聲?
學生討論、舉例,老師歸納:其他氣體、液體、還有固體都可以傳聲。
舉例說明:釣魚、潛水員喊話,鐵道游擊隊聽軌等等
學生實驗:將耳朵貼在桌面上,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
我們把所有可以傳播聲音的物質(媒介)叫介質
氣體、液體、固體都是介質。
提問:如果沒有氣體,也沒有液體和固體,沒有介質,還能不能傳播聲音?
沒有介質不能傳聲,即真空不能傳聲。
請學生查看課本P33聲速表
得出結論:一般而言,聲音在固體中比在液體中傳播快,在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快
(由分子密集程度決定)
找出15C時,空氣中聲速為:340m/s要求學生識記。
一般空氣中,如無另外說明,都認為聲速是340m/s。
練習題:鐵道游擊隊隊員臥軌聽火車,如離火車距離為s,問能聽到幾個聲音,聲音
之間間隔是多久?
四、回聲
回聲: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
老師講課,為什么沒有聽到回聲?
回聲存在并被聽到,只是人耳不能區分---和原聲時間間隔太短。
人耳區分原聲和回聲最小時間間隔為:0.1秒
組織學生計算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
s=vt=340mL=s/2=17m
五、回聲的利用
1、測距離:L=vt/22、測深度:h=vt/2
六、思考題:一小車以40m/s速度向山腳行駛,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后聽到回聲,問小車按喇叭時離山腳多遠?
七、小結:作業:P43頁3題,4題.
七、板書設計:
第四章聲現象第一節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一.音的發生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二.聲音傳播
1.聲音靠介質(任何氣體、液體和固體)傳播。
2.聲速(15℃)340m/s
3.聲速由大到小排列:固體、液體、氣體。
三.回聲
1.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聽到回聲條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s=1/2s總=1/2vt。
初二物理的教案篇10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速度不同。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過程:
導學達標:
學生觀看第一部分錄像——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生
演示實驗:(1)、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
(2)、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放一段聲音的錄像。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4)、擴展:錄制聲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2)、實驗14頁圖1-4示: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活動: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學生活動:如何證明液體可以傳聲?
(3)、聲波:利用錄像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聲波?同水波進行對比。
3、聲速: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是不同的。
學生活動:(1)、看15頁的表格內容
(2)、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速度誰快?
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學生活動:對著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么在教室里講話聽不回聲?
4、回聲:聲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三、達標練習: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本節內容,因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課外練習。
四、課后活動:
動手動腦:1、2、3題。
教學后記:
在課堂上對聲音的知識不能擴展太多,這只是聲音的第一節課,可降低難點。
要測一測學生的接受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