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教案的設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以便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好的初三教案的設計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初三教案的設計,供大家參考。
初三教案的設計篇1
【課標內容】
探究燃料的熱值、熱機效率、熱機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建立熱值概念。知道熱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了解熱值的表示法和常見燃料的熱值,能利用熱值表進行有關燃料放熱的簡單計算。
了解熱機效率。知道熱機工作時燃料釋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樣提高熱機效率以及提高熱機效率的意義所在。
知道熱機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會計算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徑,使學生懂得節約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義,培養自覺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燃料熱值的概念和單位,并根據定義計算燃料燃燒放熱的有關問題。
【教學難點】
提高熱機效率要從聯系實際入手,分析實際問題,并能用熱機效率進行簡單計算。
【教學方法】
演示法探究交流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炒菜做飯、奔馳的汽車與火車、火力發電、直入蒼穹的火箭等都離不開燃料。燃料燃燒的過程是化學能轉化為內能的過程。熱機是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它跟所有機械一樣,也有效率的問題。熱機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人類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的問題。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熱機效率的知識。
二、合作探究
(一)燃料的熱值
從原始人類學會用火起,至今,人們使用的能量大部分還是通過燃燒燃料獲得的。
常見燃料的分類
固體燃料如:干柴煤等
液體燃料如:汽油柴油酒精等
氣體燃料如:氫氣天然氣等
燃料燃燒過程: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如圖表示一個四口之家使用某種燃料時的月消耗量。使用不同燃料,消耗量是不同的。為什么?
燃料的熱值
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與所用該燃料的質量(或體積)之比,叫做這種燃料的熱值(用q表示)。
教師強調熱值定義中“燃料完全燃燒”
單位:焦每千克焦每立方米
符號:J/kg或J/m3
物理意義:描述不同燃料完全燃燒放熱本領的物理量。
質量為m的燃料完全燃燒釋放出的能量:
Q=qmQ: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
m:燃料的質量
q:燃料的熱值
體積為V的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
Q=qVQ: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
V:燃料的體積
q:燃料的熱值
常見燃料的熱值
干木柴的熱值是q=1.2×107J/Kg,其物理意義是什么?
表示:1kg的干木柴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是1.2×107J。
煙煤的熱值是q=2.9×107J/Kg,其物理意義是什么?
表示:1kg的煙煤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是2.9×107J。
熱值是燃料的一種特性
與燃料的種類有關,與燃料的質量及是否完全燃燒無關。同種燃料的熱值是定值,不同燃料的熱值一般不同
例題講解:
例計算4kg的柴油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
已知:q=4.3×107J/kgm=4kg
求:Q
解:Q=qm
=4.3×107J/kg×4kg
=1.72×108J;
答:4kg柴油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是1.72×108J。
[學生練習:計算完全燃燒100g酒精能釋放出的熱量。(q酒精=3.0×107J/kg)]
(二)熱機效率
汽車行駛,汽油的化學能能完全釋放出來嗎?燃燒放出的熱量能全部被被有效利用嗎?
熱機燃料的能量主要走向示意圖
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與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之比,叫做熱機的效率
定義式:公式:η=×100%)
典例分析:計算熱機效率
一臺大型推土機的推力約為3×104N,勻速推著土前進的總行程達10km,消耗柴油約30.3kg,求推土機上裝的柴油機的熱機效率。
解:η=×100%=×100%=×100%≈23%
答:這臺柴油機的熱機效率為23%。
議一議
熱機的效率能達到100%嗎?為什么?
不能達到100%,因為熱機中可用于做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完全燃燒所放出的能量的一部分,這部分能量遠小于總能量,所以其與燃料完全燃燒所放出的總能量的比值必然小于1,即熱機效率小于100%。
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提高熱機效率?
提高熱機效率的途徑:
減少熱機工作中的各種能量損失;
減少燃燒過程中的熱量損失;
量簡化機械傳動部分;
選用優良的潤滑材料減少摩擦,以減少機械損失。
(三)環境保護
熱機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一些什么問題?你覺得應怎樣解決這些問題?
展示圖片、資料讓學生分析應該如何來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并對學生的成果予以肯定。
[學生的展示]
采取的措施:
改進燃燒設備,加裝消煙除塵裝置;
集中供熱;
改用氣體燃料,普及煤氣和天然氣;
充分開發利用污染少和無污染的新能源。
三、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1、燃料的熱值及意義
2、常見燃料的熱值
3、熱值的單位及計算公式
4、熱機的效率
5、環境保護
四、課堂練習
1.(貴陽中考)關于燃料的熱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燃料的熱值與燃料的燃燒情況有關
B.容易燃燒的燃料的熱值一定大
C.D.0.5kg煤油和1.5千克煤油的熱值一樣大
D.以上說法都不對
2、(2016?連云港)將一瓶酒精用去三分之一,則剩余酒精的密度、比熱容和熱值(A)
A.都不變
B.都變為原來的三分之二
C.熱值不變,密度、比熱容變為原來的三分之二
D.熱值變為原來的三分之二,密度、比熱容不變
3、下列關于熱值和熱機效率的描述,正確的是(B)
A.使燃料燃燒更充分,可以增大熱值
B.使燃料燃燒更充分,可以提高熱機效率
C.燃料燃燒釋放的`熱量越多,熱值越大
D.熱值和熱機效率都是定值,與外界條件無關
4、(2016?福建)完全燃燒0.035m3的天然氣放出多少焦的熱量?若這些熱量完全被水吸收,能使多少千克的水溫度升高50℃?(天然氣的熱值取q=4×107J/m3)
解:完全燃燒0.035m3的天然氣放出的熱量:
Q=qV=4×107J/m3×0.035m3=1.4×106J;
這些熱量完全被水吸收后可加熱水的質量:
作業布置:
1、完成課后作業
2、完成本節對應練習
六、板書設計
13.4熱機效率和環境保護
(一)、燃料的熱值及意義
(二)、常見燃料的熱值
(三)、熱值的單位及計算公式
(四)、熱機的效率
(五)、環境保護
初三教案的設計篇2
目標
1、了解開花的一般習性、影響開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兩種傳粉方式,能夠舉例說明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結構特點和人工輔助授粉的意義。
目標
通過識別風媒花和蟲媒花,注意培養的觀察、實驗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風媒花和蟲媒花”對傳粉的適應特征,繼續樹立“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花的傳粉方式和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植物生長到一定的時間就要開花,花開才能傳粉,傳粉的結果是產生種子和果實。植物的這一系列的生理過程,“傳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不同的植物,它們的傳粉方式是不一樣的。對于某一種植物來說,傳粉的方式又是相對穩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樣的傳粉方式,這與植物本身花的結構有關,是長期對環境適應的結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種植物的傳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進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為多結果實和種子奠定良好的基礎。
2、從教學的安排看,講到風媒花和蟲媒花的時候,北方的學校已進入了秋季,而秋季開花的植物相對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可根據所在地的環境特點,有計劃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種類、時間、地點。也可以在不同的開花季節,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燈片以備課上之用。
教法建議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開花現象是有一些感性認識的,所以講述時要結合學生日常的生活知識,并要強調開花時花的各部分都已發育成熟,花被展開,花蕊顯露出來。
對于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過錄像或實物,讓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有的學生誤以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頭上,也屬于自花傳粉。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自花傳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單性花都不可能進行自花傳粉。
建議教師要求學生在異花傳粉植物生長開花季節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時要設置對照植株(即除未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況盡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看出人工輔助授粉的效果。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花的傳粉方式;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征。
難點:對蟲媒花和風媒花的觀察和比較。
手段: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設計思想:
對于開花和傳粉的概念,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準確,所以本節課通過學生對錄像的觀察和教師
初三教案的設計篇3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人本學期擔任九年級1-5班的歷史教學工作。根據上學期考試的情況來分析學生的成績尚可,但學習不太扎實。雖然大部分同學求知欲較強,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因為是畢業班,老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順利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共有八個單元、23課,主要學習世界歷史古代史和近代史部分的歷史知識此部分內容,歷史事件多,社會變化快,知識點多而雜,且容易混淆,要記憶的圖形也多,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理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
學習世界歷史古代史和近代史部分的歷史知識點包括基礎知識點的認知,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并作出正確的歷史評價,并在學習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的教育,使學生認識社會的發展、科學文化的進步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
四、完成教學任務的措施
1、講究切合實際、因材施教。
2、精心備課,加強教學研究,力求深入簡出的完成基礎知識的教學目標。
3、力求知識趣味化,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4、擴大學生的歷史知識面,讓學生把課內外所知道的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加強合作探究和綜合分析運用能力。
5、及時檢測,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初三教案的設計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杜小康的成長,探究題目的深刻含義
2.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奮發進取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難點】
1、體會環境描寫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題目的深刻內涵;
2、聯系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教學用具】
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情節,領會標題含義。品味語句.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聯系生活實際,拓展感悟。
【教學流程】
一、_導入啟迪智慧
同學們,你們正值十五、六歲,可謂是花季少年,在你們成長的歲月里,快樂和幸福充滿著你們的生活,可是,人總要長大,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而來,每個人面對孤獨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孤獨是尖銳的針,刺痛脆弱的心靈;有人說孤獨是財富,是歷經磨礪后鑄就的堅強。可是,當孤獨成為漫長而艱辛的人生路途上無法回避的生命狀態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就讓
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獨生活吧!(板書課題:孤獨之旅,作者)[設計說明]:曹文軒小說恒久的主題之一,主要是成長一族被命運所拋,在絕望之際,重新誕生的奇跡。因此在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和“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為切入口,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整體感知,理解孤獨
1、在上節課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即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學生回答時,老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師歸納:這篇文章通過對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學而不得不跟父親到野外放鴨經過的記敘,表現了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并且使自己在斗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文章的故事情節分為開端、發展、_、結局幾部分,結合文章內容具體說一說每部分的內容。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_: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設計說明]:在學生熟知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本。這樣既能概括全文內容,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為接下來深入文本做充足的準備
三、走進心里品味孤獨
1、杜小康在離家放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這體現在文中哪些語句里?
(學生自主閱讀后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心理活動的發展:(找學生朗讀。)
杜小康經歷了出發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后感到孤獨;時間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風雨的洗禮后變得堅強、長大了。
[設計說明]:文本細讀主要是對文本的語言、結構等因素進行仔細的解讀。文本細讀的過程是在對語言的感悟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心靈間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動。解讀文本時,要以自己的心靈為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力圖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探幽發微,以此彰顯語文的味道。
四、走進環境造就孤獨
作者成功的展現了杜小康的心路歷程,其實,我們在分析文章時不難發現杜小康的成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那么,讓我們走進小說的環境,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并分析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⑴有關鴨群描寫:
鴨群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群“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借助。
⑵有關蘆蕩描寫:
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斗,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環境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為人物的活動提供廣闊的背景和舞臺;為下文的故事情節做鋪墊。烘托人物形象。
[設計說明]:在較多的環境描寫中,筆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寫暴風雨這一段文字重錘敲打,通過文本細讀,促使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從而理解小說的主題。
五、教師解題詮釋孤獨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_輟學隨父親去放鴨后:
(1)失去交流環境。對于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干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初三教案的設計篇5
比熱容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2、通過閱讀“氣候與熱污染”,了解利用比熱容解釋海邊與沙漠晝夜溫差問題,并了解一下“熱島效應”。
(三)情感、態度、世界觀:
1、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并產生與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比熱容的概念和應用
教學難點
比熱容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學器材
溫度計、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水和食用油、燒杯、酒精燈、鐵架臺等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學生閱讀教材前面的“想想議議”,在學生理解“水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和水的質量、溫度升高的度數有關,水的質量越大,溫度升高的度數越多,吸收的熱量越多”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所有的物質,在質量相等、溫度升高的度數也相等時,吸收的熱量之間的.關系。
新課教學
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演示:出示盛有等質量的水和煤油的兩只燒杯,但我們明顯地看出兩者的體積不相同,這是為什么?(請學生回答)不同的物質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質的屬性。
介紹電加熱器(俗稱:“熱得快”),強調電加熱器每一秒鐘放出的熱量是一定的,兩個電加熱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時間里它們放出的熱量也是相等的。
請兩名同學幫助觀察溫度計,并隨時報告溫度。
實驗結果:煤油溫度升得快。這表明質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水吸的熱量比煤油多。若換用其他物質,重復上述實驗,得到的結果是類似的。
就是說,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吸收的熱量是不同的。這跟我們在測量物體質量時,遇到的情況相似;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一般不相同。當時為表示物質的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那么,現在我們應該怎樣表示上述實驗所反映的物質特性呢?(啟發學生討論,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比熱容的概念)
一、比熱容
1、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比熱。
比熱是通過比較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升1℃時吸收的熱量,來表示各種物質的不同性質。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比熱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比熱的單位是焦/(千克·℃),讀作焦每千克攝氏度。
如果某物質的比熱是a焦/(千克·℃),它是說單位質量為一千克的該種物質,每升高1℃時(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a焦。例如:的比熱容為4.2×103J(kg·℃)表示:1kg的水溫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熱量為4.2×103J
閱讀小資料,從表中還可以看出,各物質中,水的比熱最大。這就意味著,在同樣受熱或冷卻的情況下,水的溫度變化要小些。水的這個特征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在受太陽照射條件相同時,白天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溫升慢,夜晚沿海地區溫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區溫度變化小,內陸地區溫度變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內陸比沿海炎熱,冬季內陸比沿海寒冷。
水比熱大的特點,在生產、生活中也經常利用。如汽車發動機、發電機等機器,在工作時要發熱,通常要用循環流動的水來冷卻。冬季也常用熱水取暖。
二、熱量的計算
公式:Q吸=Cm(t-t0)t——末溫t0——初溫
Q放=Cm(t0-t)t——末溫t0——初溫
板書設計:
第三節比熱容
1、比熱容:
⑴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降低)1℃時吸收(放出)的熱量。
⑵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吸熱或放熱的本領的物理量。
⑶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大小與物體的種類、狀態有關,與質量、體積、溫度、密度、吸熱放熱、形狀等無關。
⑷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表示:1kg的水溫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熱量為4.2×103J
⑸水常調節氣溫、取暖、作冷卻劑、散熱,是因為水的比熱容大
初三教案的設計篇6
一、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教材
本節課是化學高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金屬材料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內容。
二、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學情
在物理課的相關學習中,學和生對金屬的物理性質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一些金屬制品,因此,學生對金屬、金屬材料及其在生活、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認識。此前,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問題探究能力,能通過查找資料、調查研究進行一些分析和總結。但由于學生參與自主學習時承擔責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三、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金屬材料等具體事例,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
(2)了解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知道物質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物質的用途,但同時還需考慮如價格、資源以及廢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區分生鐵和鋼,認識金屬與金屬材料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自主實驗探究金屬的物理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2)通過討論探究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會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金屬材料的具體事例,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
四、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金屬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之間的辯證關系。
難點:
(1)培養學生運用探究方法得出相關結論的能力。
(2)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教法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要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內容。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采用實驗探究法,按照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的程序實行探究式討論教學
通過教學,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認識知識到認識方法,由書本知識拓展到課外知識,教學活動層次逐步深化,學生的個性得到的張揚,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在興奮的狀態。
六、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學法
由于本課實驗的探究的內容很多,學生的思維又特別活躍,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中,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會取長補短,形成技能,培養合作意識,使創新能力逐步得到發展。
七、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說教學過程
課堂導入:教師講授前面已學習了碳、氫、氧等非金屬單質的知識,今天我們要研究另一類單質-金屬。請同學們說出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金屬制品,并展示他們課前收集到的金屬制品,如:銅錢、硬幣、紀念章等,使學生感覺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金屬材料。并用多媒體播放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等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資料,請同學們講出,還有哪些領域用到了金屬制品,進一步突出化學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金屬材料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產生了解金屬性質的探究欲。
新課講授: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我們知道金屬有很多用途,可為什么金屬會有這么廣泛的用途呢這是由它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質決定的。同學們想知道金屬的性質嗎
請學生利用實驗臺上的儀器、材料,盡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屬的物理性質。(教師可以預先設計一些試驗步驟,并在多媒體上放映。)
學生分別取出鐵絲、銅絲、鋁絲。①用細砂紙打磨這些金屬絲,用濾紙擦拭后,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②用力試試它們是否容易被彎曲、折斷;③分別用小刀割一下;④分別用鐵錘用力錘一下;⑤用手拿著金屬絲的一端,在酒精燈上加熱另一端,試試它們能不能傳熱;⑥用電池、小燈泡試試它們能不能導電。
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驗結果,介紹實驗探究方法,同時進行師生評價。科學探究結束,讓學生歸納出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如:大多數是銀白色,有金屬光澤,常溫下多數是固體,密度、硬度一般較大,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體展示物理性質圖
教師指出:金屬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質外,還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鐵、鋁等大多數金屬都呈銀白色,但銅卻呈紫紅色,金呈黃色;在常溫下,鐵、鋁、銅等大多數金屬都是固體,但體溫計中的汞卻是液體……金屬的導電性、導熱性、密度、熔點、硬度等物理性質差別也較大。出示幾種金屬的物理性質數據表,請同學們分析,留意導電性,密度,熔點,熔點最低,硬度金屬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質。
初三教案的設計篇7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程引入
方法1、聯系上一節的內容,知道了人類利用燃料燃燒獲得大量的內能,那么人們是如何利用這些內能的呢?可以提供資料,學生閱讀,知道內能的一個重要的應用是用來加熱.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分析社區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內能,這說明內能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用來加熱.
二.利用內能來加熱
方法1、教師提供關于取暖的資料,學生分析取暖的發展過程,說明從火爐取暖到鍋爐集體供暖再到熱電站供暖的優點: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環境衛生.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做調查和利用信息學習,教師提出課題,學生自行設計方案,并再此基礎上設計實施方案,做評估和實驗,得出一些結論.教師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調查社區供暖;查閱世界上先進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內能來做功
方法1、實驗教學,做好水蒸氣推開活塞的實驗,學生從實驗中學習如下問題:觀察實驗的現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實驗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實驗說明了什么;從實驗中能受到什么啟示.在此基礎上介紹利用內能做功制造了熱機,說明工業化社會的出現有賴于熱機的發明和改進.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用上面的方法1進行實驗,然后可以提供資料或學生查找資料,從利用內能來做功開始,到應用,到科技的發展,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內能的利用
一.利用內能來加熱
本質:能量(內能)的轉移.
二.利用內能來做功
1.實驗:水蒸氣推開活塞.
2.熱機:利用內能做功的機器.
3.能量轉化: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4.熱機的應用.
探究活動
實驗探究: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
【課題】蔬菜大棚中內容的利用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調查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并對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議.
【備注】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探究活動范例:城市供熱
活動內容
調查及認識城市供熱.
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調查研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和關注社會的意識及創新決策能力.
活動準備
1、復習與熱相關的內能及能量的相互轉化的知識.
2、分成四個小組,制定調查方案.
活動過程
1、分組調查階段
①學生個人調查自家使用供熱設備及燃料情況.
②一、二小組學生調查學校廚房及教師家供熱方式.
③三、四小組學生調查蘄春縣醫院的供熱方式.
2、課堂討論階段
在學生課外觀察、實驗及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課堂交流、討論.
①介紹內能的利用:利用內能做功(內燃機)和利用內能加熱.
②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小結供熱方式:
·燃燒燃料供熱
燃料種類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氣、酒精、炭、柴、草、沼氣(介紹沼氣使用好處)燃燒后能量轉化是燃料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電能供熱
供熱用電器種類包括電爐、電飯煲、電熱毯、電取暖器、電熱拖鞋、宇航員穿的電熱保溫裝置等.(介紹電能供熱好處是熱效率高、無污染、操作簡便)其能量轉化是由電能轉化為內能.
獲得電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學能(火力發電站);水能(葛州壩水力發電站、三峽工程等);風能(沿海島嶼和草原牧區的風車田);核能(原子反應堆,介紹: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韓國、日本最近核電站因事故關閉,俄羅斯因“千年蟲”與美國聯合核查核電站,土耳其準備建核電站招標開始等,培養學生關注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形成社會意識.)
·光能供熱
轉換裝置包括太陽灶、太陽爐、太陽能熱水器(介紹其結構及其宣傳口號“一次投資終身受益的綠色能源”.介紹東南亞地區對太陽能利用的政策.(介紹光能供熱優點是無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轉化是由光能轉化為內能.
③匯報對集中供熱情況調查的結果
城市、農村各2名學生介紹自家供熱方式.
引導分析分散供熱缺點: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廢氣廢渣污染環境.
二小組學生代表分別介紹學校、醫院供熱方式.
學校鍋爐產生熱水、熱氣來蒸飯,利用余熱給教師、學生提供開水、熱水,學校教師沒有人使用煤.
學生計算:學校利用余熱供開水0.10元/瓶;一個蜂窩煤0.18元,能燒三瓶開水,每瓶攤0.06元,水費0.02元/瓶,煤爐一般只能使用3個月,每瓶攤成本0.04元,實際家內燃煤供開水費用達0.12元/瓶.另外,燃煤處鐵制品、鋁制品、電器銹蝕嚴重,老化快.
縣醫院內,鍋爐燃煤產生熱氣,通過管道輸送至廚房、各科室提供開水、熱水,供手術室、婦產科等科室取暖.通過分析,學生認為集中供熱是供熱的較好方式.
④介紹集中供熱:
集中供熱指在城市一較大區域內,利用集中熱源,向該區域內工廠及民用建筑供應生產、生活用熱.用大型或較大型的高效鍋爐取代分散的小鍋爐,使鍋爐熱效率達80%~90%以上.集中供熱發達國家有俄羅斯(1985年蘇聯集中供熱普及率70%)、德國(集中供熱普及率90%)、北歐、東歐.
熱電聯產(CHP):采用蒸汽輪機驅動發電機發電,廢氣用來對現有鍋爐裝置補充加熱.火力發電效率30%~35%,供熱、發電聯合的CHP總效率達80%.
3、供熱對環境的影響
大氣污染:煤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稱“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霧.煤氣等燃料生成了“溫室效應”的罪惡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燒破壞森林,使生態環境惡化.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能源危機是世界問題,保護生態環境,使用綠色能源——太陽能和先進的供熱技術如熱電聯產等提高熱效率,節約能源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4、作業
各小組以調查為基礎寫一篇小論文《我家的供熱》
活動小結
供熱涉及能源、內能、熱傳遞、熱效率等內容,學生常熟視無睹,通過本次教學活動,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留心生活的意識大大增強,比如不僅僅就事物的單方面來思考問題,而是多層次、多角度來分析問題.考慮實用性的同時,考慮它的經濟價值等。
初三教案的設計篇8
一、教材分析
定語從句是本單元的語法要點,是在1-8單元已經對該語法知識有所滲透的前提下安排的。本節課話題是讓學生體會音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體會不同類型音樂的特點,學會熱愛生活;能用簡單的定語從句形式表述自己的觀點。通過本節的學習,增強學生對復合句的理解,提高其對此句式的應用能力。
二、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本單元基本詞匯,學會恰當的使用引導詞that,who
2、能力目標
1)掌握功能句“Whatkindofmusicdoyoulike?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Ilovesingerswhocanwritetheirownmusic.”
2)能夠自如地談論自己所喜歡的音樂和音樂家。
3、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談論對音樂和音樂家的好惡,從而使學生學會欣賞音樂的美。
三、教學重點
1)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并掌握先行詞為物或者人時,引導詞“that,who”的使用方法。
2)“prefer…to…”的用法
3)掌握有關音樂的詞匯和相關的詞組,能夠比較流利地描述自己喜歡的音樂,運用功能句“Whatkindofmusicdoyoulike?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Ilovesingerswhocanwritetheirownmusic.”
四、教學難點
定語從句運用
五、教學策略
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實施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情感激勵法。
六、教學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PowerPoint);錄音機(Ataperecorder)
七、教學環節
1、課堂導入
⑴Warmingup
⑵Discuss:Doyoulikemusic?Whatkindofmusicdoyouknow?
⑶Therearemanykindsofmusicsuchaspop,jazz,rock…….LetSstalkaboutthekindsofmusic..(多媒體出示)
⑷LetSsread1a.Explainthesentences:
Iprefermusicthathasgreatlyrics=Ilikemusicthathasgreatlyricsbetter.
lyrics:thepluralformisoftenused.
AskSstopracticeinpairsthenmakeupashortpassageusingthefoursentencesonthescreen.
2、課堂講授
Explainattributiveclauses.
定語從句:在復合句中修飾名詞或者代詞的從句叫做定語從句。先行詞是“人”時,用關系代詞who引導,先行詞是“物”時,用關系代詞that來引導
Ilovesingerswhowritetheirownmusic
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
a.that即可代表事物也可代表人,which代表事物;它們在從句中作主語或賓語,that在從句中作賓語時常可省略關系詞,which在從句中作賓語則不能省略。而且,如果which在從句中作“不及物動詞+介詞”的介詞的賓語,注意介詞不要丟掉,而且介詞總是放在關系代詞which的前邊,但有的則放在它原來的位置
b.which作賓語時,根據先行詞與定語從句之間的語義關系,先行詞與which之間的介詞不能丟
c.代表物時多用which,但在帶有下列詞的句子中用that而不用which,這些詞包括all,anything,much等,這時的that常被省略
d.who和whom引導的從句用來修飾人,分別作從句中的主語和賓語,whom作賓語時,要注意它可以作動詞的賓語也可以作介詞的賓語
e.where是關系副詞,用來表示地點的定語從句
3、課堂練習
Fillintheblankwithwhothat
1).Ihaveabrother_______likessoccer.
2)Tomdoesn’tlikemovies_______aretoolongandtooscary.
3)Weprefergroups________playloudandenergeticsongs.
4)Helikesfriends_________oftenhelpeachother
4、課堂活動
1)Askandanswerinpairs:
Whatkindofmusicdoyoulikebest?Why?
Ilikepopmusic/classicalmusic/jazzmusic/countrymusic/dancemusic,etc.Andtellthereasons.
2)Listentofourpiecesofmusic.Thenpracticetheconversationinpairs.
3)Showseveralpicturesandintroducetheirfavoritesingers,groupsandsoon..
4)Practiceinpairsandtalkabouttheirfavoritekindsofsongs,singersandgroups.
5)Listenandcomplete1b,2aand2b.
5、課堂小結
在定語從句中,先行詞是“人”時,用關系代詞who引導,先行詞是“物”時,用關系代詞that來引導。
Ilovesingerswhowritetheirownmusic
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
who/that在定語從句中做主語時,謂語動詞的單復數應與先行詞保持一致
Iprefershoesthatarecool.
Ilikeapizzathatisreallydelicious.
Ilovesingerswhoarebeautiful.
Ihaveafriendwhoplayssports.
6、作業布置
Writeacompositionaboutthekindsofthefriendstheylikeanddislike
八、教學反思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學會本單元的功能句,而且通過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使學生敢于用英語交流和表達,學習中遇到困難,愿意主動向他人請教,并有較強的合作精神,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英語學習的快樂與成就。
初三教案的設計篇9
歷史中考打破了傳統的閉卷考試形式,實行開卷考試試題更具靈活性、開放性和綜合性,更加注重能力考查,而且考查是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而非淺層次的識記方面的考查。進入初三面臨中考的壓力,由于歷史學科課時有限,而內容卻涵蓋了初一到初三所有課本,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初三應如何低耗高效復習,力爭高分呢?
一、夯實基礎,落實考點。
中考著重考查學生的歷史基本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考查學生掌握的有關歷史基本技能。因此,在新課教授階段,一定要立足于課堂教學,打好基本功。只有這樣,在進行復習時,學生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掌握,進而提高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要深入研究中考歷史考綱的廣度、深度、外延和內涵,與往年的異同,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這對歷史復習迎考來說至關重要。
二、整合教材資源,加強解題訓練,加強能力培養,開拓思維空間。
隨著中考歷史學科考試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大,開卷考試的考查功能將會逐步提高和不斷完善。開卷考試從主客觀試題難度上看,逐年增高,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從更高的層面引導學生思考歷史發展的線索、規律,幫助學生站得高,看得遠,具備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解題訓練,在解題過程中不斷克服思維定勢,根據具體情況改變解題思路。只有這樣,才能科學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取得理想的成績。
三、關注熱點,史政結合。
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是新課程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今年中考歷史試題聯系當今現實考查了一些中外歷史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國家、人類和世界的命運,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史政結合,發揮歷史學科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培養學生信息搜索能力,使他們開拓思維,以史為鑒,學以致用。
初三教案的設計篇10
【教學思路】《沁園春?雪》是體現_詩詞特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學過程中,注重聯系該詞的寫作背景,抓住該詞熔描寫、議論、抒情于一爐,虛實相結合,動靜結合,意境壯美,氣勢磅礴,感情奔放,氣度豪邁的特點,領會本詞的基本內容和寫法,進而培養學生欣賞詩詞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欣賞詩詞的一般方法,通過想象和聯想進入詞的意境,體會詩情,感受詞的情感美,音樂美;領會上下片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想象作個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詩人的人格魅力,通過朗讀品味語言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感受詩人的形象,體會詩人寬闊的胸懷,宏大的氣魄,充分獲得審美的愉悅,進而陶冶學生的性情,習得一種樂觀、堅定、自信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難點】
1、了解_,了解本詞的寫作背景;
2、體會詞作語言的準確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本詞主題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課時】
連堂2課時。
第一課時:作者、背景、上闋;
第二課時:下闋、總結、思考練習。
【課前準備】
1、教師:
準備_的書法作品,制作相關課件。
2、學生:
熟讀本詞,掃清字詞障礙,搜索有關簡介_生平的資料。
【教學步驟】
一、引入
從背誦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詠雪的名句引入本詞的教學。
二、新課
1、_生平:(學生介紹,老師概括。)
(展示其書法作品。)
2、本詞寫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戰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_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皚皚的塬上,面對祖國北方壯麗雪景,心潮澎湃,過后便寫下了這首詞。
3、字詞:
⑴多音字:
分、數、汗、還、朝。
⑵難字:
莽、嬈、競、_。
4、錄音范讀:
讓學生邊聽邊想象本詞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領會本詞所表達的情感。
5、學生齊讀,教師對學生朗讀過程中的缺點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闋:
提問:上闋分幾層?寫法上有何特點?
明確: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七句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動靜結合;后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詳細分析上闋:
①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所寫景物有何特點?
明確:總寫北國雪景,“千里”“萬里”是互文,千萬里冰封,千萬里雪飄,寫也視野的遼闊。“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一靜一動,動靜結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統領到哪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脈怎會像銀蛇在舞動,高原怎么會像白象在奔跑?
明確:“望”字統領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望”字以下是雄偉的景觀。“長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說“舞”,“高原”因雄偉浩大說馳。化靜為動,畫面生動活潑,景色壯觀無比!
③提問:“須晴日”三句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明確:“須”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虛寫。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多姿!
⑶下闋。提問:下闋可分幾層?
明確:分三層。前兩句為第一層,過渡;中間七句為第二層,評古;后三句為第三層,論今。
⑷詳細分析下闋:
①前兩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過渡:“江山如此多嬌”承上闋,“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
②“惜”字包含著作者什么感情?評論了哪幾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么區別?
明確: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略”、“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略輸”、“稍遜”、與“只識”相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達什么意思?
明確:“俱往矣”一句,意在用歷的英雄人物來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個字結住評古,氣勢逼人。“風流人物”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當時_確立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欲東渡黃河,大展宏圖,因此“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正表現了_同志這種“天下大任,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風流”不單指建功立業、打江山,還指有文采、有欣賞水平。最后兩句的意思是:真正稱得上英雄人物的應該看看今天的無產階級,當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闋為什么要議論評說古代帝王?
明確:作者以“往矣”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評古”是為了“頌今”。
⑸齊讀這首詞,力求當堂成誦。
⑹總結這首詞的層次思路與寫法:
(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教師歸納。)
詞作由寫景開始,上闋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下闋先過渡,由景入情,接著評說歷代帝王,最后深化開掘,抒發豪情壯志。整首詞始終洋溢著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從表達方式看,上闋寫景,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下闋議論、抒情,“議”得恰如其分,“抒”得氣沖斗牛;上闋的描寫為下闋的議論、抒情作了堅實的鋪墊。
三、解決課后練習
四、布置作業
1、完成《百年學典》中的該課練習。
2、結合本課內容及寫法,賞析_《沁園春?長沙》。
3、寫一段文字,描寫春雨(注意春雨的特點,200字以上)。
【板書設計】
概寫:動靜結合
上闋:描寫具體描寫:動靜結合(實)
想象描寫(虛)
沁園春?雪熱愛祖國山河
歌頌無產階級
鋪墊
過渡(承上啟下)
下闋:議論、抒情評論歷代帝王
抒發豪情壯志
初三教案的設計篇11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川教版世界近代史部分的一節復習課,說課的題目是: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這一復習主題,包括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學習主題的三課內容:英國的新生、美國的獨立、法國大革命。
2、課程標準的要求
①簡述《權利法案》《獨立宣言》《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初步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影響。
②講述華盛頓、拿破侖的主要活動,評價資產階級政治家的歷史作用。
3、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從世界近代史的整體來看: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確立的歷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導致了歐美國家資產階級革命,實現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跨越,這是人類歷史的一次巨大變革。
這一復習主題主要在講述“資本主義的確立”部分,屬于資本主義確立的“開局之篇”,是世界近代史部分的重點內容之一。
從教材的第一學習主題來看:
該主題是講述“歐美國家的巨變與殖民擴張”。共5課,由三部分構成。一是“文藝復興與新航路的開辟”,講述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輿論準備和資本主義發展條件環境的開拓;二是“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講述歐美主要國家反對封建統治和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斗爭及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三是“歐洲的殖民擴張”,講述西歐殖民者在亞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區的野蠻掠奪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這一復習主題屬于第一學習主題的第二部分內容,屬于第一學習主題的“核心內容”,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通過本主題的復習,一方面能使學生建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知識框架,區分易混點;另一方面能使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4、教學目標
今年的這屆學生,是我縣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的第一屆。我省從今年已開始實行開卷考試,新形勢下,“教”重在教方法、能力、思路、規律。“學”重在學方法、能力、思路、規律。在接受素質教育的同時,九年級學生還面臨升學的壓力,“教”與“學”還要適應“開卷”考試的要求。復習課作為新授課的后繼教學,要鞏固基礎知識,建立知識網絡,提高運用能力。
綜合上述情況及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識記與理解
①比較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內容
②比較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頒布的三個文件
③客觀評價華盛頓、拿破侖
(2)能力與方法
通過復習,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復習,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是歷史的進步;認識一個民族不畏強權、敢于反抗的斗爭精神和以弱勝強的堅強意志。
5、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及學生的情況,我確定本節復習的重點和難點如下:
(1)重點:三個文件
(2)難點:評價人物
初三教案的設計篇12
知識技能
1.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意義。會根據化學式計算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各元素間的質量比、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2.能看懂商品標簽或說明書上標示的物質成分和含量。
過程方法
通過討論交流、活動探究,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基本計算能力。
情感態度
通過活動探究,發展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精神。
教學重點
會利用化學式進行相關計算
教學難點
物質質量與元素質量的互求
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提問】
1.四氧化三鐵的化學式為Fe3O4,據此你能知道關于Fe3O4的哪些信息?鐵元素的化合價是多少?
2.下列粒子各表示什么意義?
(1)2H(2)H2O(3)2CO2
3.什么是相對原子質量?
[過渡]
原子的質量很小,故我們采用相對原子質量表示,那么由原子構成的分子,質量仍然很小,又如何表示呢?
引出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
指導學生閱教材84-85頁知道什么是相對分子質量?如何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模仿練習]
投影:計算下列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總和,請A、B、C三同學演板。
⑴氫氧化鈣[Ca(OH)2]⑵CuSO45H2O⑶5P2O5【總結】計算相對分子質量的要點: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即相對分子質量。
[設問]從化學式MnO2中你可獲得哪些信息?
[設問]MnO2中錳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是多少?
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
思考,并回答問題。
傾聽,思考。
閱讀教材
[自學交流]1、說出什么是相對分子質量。2、怎樣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完成練習。
討論交流:計算相對分子質量的要點。
[討論得出]1、組成的元素2、原子間的個數比;3、原子的總個數;
學生活動
通過習題回顧學過的重要知識,加深理解。
通過舊知引出新課,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讓學生自主參與,獲得親身體驗,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
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引導,鼓勵學生自主發現獲得結論。
設計意圖
[指導自學]教科書P85例2:元素間質量比的表示方法。
[模仿練習]投影:計算下列物質組成元素的質量比,請D、E、F三同學演板。
1、水(H2O)2、二氧化碳(CO2)
3、硝酸銨(NH4NO3)
[設問]知道元素間的質量比的表示方法,我們還能知道某元素的質量分數嗎?
[指導自學]教科書P85例3:并強調什么叫某元素的質量分數?如何表示出來?注意解題格式。
[模仿練習]投影:已知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其化學式為Fe2O3,試計算:⑴氧化鐵的相對分子質量;⑵氧化鐵中鐵、氧兩元素的質量比;⑶氧化鐵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⑷如有1000t氧化鐵,則可生產多少噸鐵?請G、H兩位同學演板。
[分析糾正]:引導同學們一起分析G、H兩位的解答并強調解題方法。
[指導觀察]:展示幾種藥品的標簽,請I、J、K等同學描述組成藥品成分和純度,糾正上述三同學描述中的錯誤信息。
[投影展示]:展示部分藥品的標簽,教給學生如何查看它們的成分、含量或純度。
[拓展應用]:投影:
配料表:食用鹽、碘酸鉀食用方法:待食物烹調好后再放入碘鹽儲存方法:密封貯藏防潮濕產品標準號:GB5461
碘元素(符號為I)具有預防和治療甲狀腺腫大的作用,人體缺碘時易患粗脖子病。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國政府規定居民的食用鹽必須是加碘食鹽,簡稱碘鹽。所謂碘鹽就是在食鹽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鉀。所以食鹽中常含有一種補充碘元素的鹽。如圖4-5所示為湖北省鹽業公司專營的云鶴牌精制碘鹽包裝袋上的部分說明文字,請回答下列問題。
⑴已知碘在碘酸鉀中的化合價為+5,由此可猜想碘酸鉀的化學式為
相對分子質量為,碘酸鉀中碘元素的質量分數。
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
自主學習
鞏固練習
自主學習,明白什么是某元素的質量分數,如何去求。
按照解題格式完成練習
結合自身答題情況,整理規范的答題方法。
觀察標簽,回答問題。最終學會認識標簽,并理解標簽上各個量的含義。
認真讀題,理解題意。
結合所學知識完成題目。
學生活動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模仿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創設新題培養學生分析、綜合運用能力。
及時點撥、糾正學生的思維偏差。
收集一些資料,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
培養讀題、審題能力。
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設計意圖
⑵假設某1000g碘鹽中含20mg碘。
①這里標明的碘的含量是指()
A、碘單質B、碘元素C、碘原子D、碘分子
②g碘酸鉀中含有20mg碘。
③已知成人每天約需0.15g碘,假設這些碘主要是從碘鹽中攝取的,則成人每天需要食用碘鹽g。
[整理歸納]:學完本課題你應該知道哪些?
【布置作業】
1、教科書P87頁7、8、9、10
2、各實驗小組從P87頁11題中任選一種產品標簽或說明書按題目中的要求完成任務,下次課進行交流。
完成練習。
自己完成歸納總結。
課下完成練習和實踐活動。
改編習題,抓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質,引導學生學習,使研究性學習不斷提高。
歸納有助于知識系統化。
通過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采用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旨在培養學生關注和關心產品說明書的意識。
板書設計
課題4相對分子質量的相關計算
利用化學式可進行以下計算:
1、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相對分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個數之和
2、計算組成物質元素的質量比:
元素的質量比=相對原子質量個數之比
3、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某元素的質量分數=相對原子質量個數/相對分子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