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
編寫教案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要怎么寫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供大家參考。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3、引導學生使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
4、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
教學重點: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組合的方法,并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
教學難點:
怎樣排列可以不重復、不遺漏。
教學準備:
三只小動物的頭像、兩頂小雨傘圖片、上鎖的大門圖片、紙條、實物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3只可愛的小動物,你們看它們是誰呀?小刺猬、小鴨和小雞三個好朋友今天準備到企鵝博士家去做客呢,可是剛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來,可是三只小動物只有兩把傘,怎么辦呢?
▲當學生在回答以上方法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把相應的動物頭像帖在傘的下面。
師:大家想的辦法都不錯。的確,三只小動物都和你們一樣試了上面這三種方法,可最后它們卻選擇了第③種方法,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原來呀,當它們開始用前面兩種方法時,可沒走幾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把小鴨和小雞給刺疼了,所以只能選擇第③種方法。
二、用開密碼鎖的方法進行數的排列活動
師:三只小動物到了企鵝博士家的數學城堡,卻發現大門緊閉,門上還掛著一把鎖。想要開鎖就要找到開鎖的密碼。鎖的密碼提示是:請用數字1、2、3擺出所有的兩位數,密碼就是這些數從小到大排列中的第4個。──企鵝博士留。)
師:三只小動物都犯傻了,怎么辦呢?同學們能不能給他們幫幫忙?
(生略)
師:那么我們就先每人拿出數字卡片,自己擺一擺,邊擺邊記,完成后,再小組內交流匯總,組長把整個小組擺出的數全寫出來,當然重復的數字不用再寫,然后全組同學一起把這些兩位數從小到大排列起來,找到密碼。
▲學生先自己擺、記,然后小組匯總、排列、交流,教師進行巡視并作適當指導。
師:你們找到密碼了嗎?是多少?你們是怎么找到的呢?
▲請幾個小組的學生匯報找密碼的過程。(略)
師:那么剛才你們擺兩位數時,你擺出了幾個呢?請用手勢表示一下。
▲學生舉手后,問沒擺全的學生是怎么擺的,問全擺出的學生又是怎么擺的,學生出現的情況可能有:有把1、2組成12,然后再交換位置變成21;1、3組成13,交換位置后是31;2、3組成23,交換位置后是32。或者是隨便擺一個看一個的。或者是這樣擺12、13、23、21、31、32等。對這些擺法可讓學生去比較一下,得出這兩種方法都是可行的。
師:同學們都擺得很好,都動了腦筋,要想擺得快又不漏掉,我們應該選擇一定的順序去擺。
三、模擬小動物之間的握手來解決組合問題。
師:通過大家的幫忙,企鵝博士家的密碼鎖被打開了,歡迎各位小動物來闖關。
第一關:握握手
小明、小紅、小華三個小朋友,如果每兩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幾次手。
▲學生猜好后,教師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三人模擬小動物握手,一人數握手的次數,找出答案。最后通過模擬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師:排數時用了3個數字,握手時是3個學生,都是“3”,為什么出現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第二關:購買大比拼
如果要買一本5角的練習本,你有幾種不同的付法呢?
先自己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中交流一下,組長負責收集不同的方法,記錄在表格中。
四、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使知識得到鞏固。
師:同學們說得都非常好。今天,我們不僅幫3只小動物解決了不少的問題,還學到了許多的數學知識,大家高興嗎?
師:那現在我們就帶著這份興奮的心情,來做幾道題吧!
1、問有幾種不同的穿法?
2、乒乓球大賽
小明、小紅、小華、小麗想參加學校的乒乓球雙打比賽,你認為他們有多少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呢?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2
1.掌握對數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且在掌握性質的基礎上能進行初步的應用。
(1)能在指數函數及反函數的概念的基礎上理解對數函數的定義,了解對底數的要求,及對定義域的要求,能利用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圖象間的關系正確描繪對數函數的圖象。
(2)能把握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實質去研究認識對數函數的性質,初步學會用對數函數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問題。
2.通過對數函數概念的學習,樹立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觀點,通過對數函數圖象和性質的學習,滲透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等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在圖象與性質上的對比,對學生進行對稱美,簡潔美等審美教育,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高一數學對數函數教案:教材分析
(1)對數函數又是函數中一類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數,它是在學生已經學過對數與常用對數,反函數以及指數函數的基礎上引入的。故是對上述知識的應用,也是對函數這一重要數學思想的進一步認識與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圖象與性質的學習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整,系統,同時又是對數和函數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它是解決有關自然科學領域中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是學生今后學習對數方程,對數不等式的基礎。
(2)本節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對數函數的定義,掌握對數函數的圖象性質。難點是利用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得到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由于對數函數的概念是一個抽象的形式,學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數與對數關系和反函數概念的基礎上,故應成為教學的重點。
(3)本節課的主線是對數函數是指數函數的反函數,所有的問題都應圍繞著這條主線展開。而通過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的關系由已知函數研究未知函數的性質,這種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學生不適應,把握不住關鍵,所以應是本節課的難點。
高一數學對數函數教案:教法建議
(1)對數函數在引入時,就應從學生熟悉的指數問題出發,通過對指數函數的認識逐步轉化為對對數函數的認識,而且畫對數函數圖象時,既要考慮到對底數的分類討論而且對每一類問題也可以多選幾個不同的底,畫在同一個坐標系內,便于觀察圖象的特征,找出共性,歸納性質。
(2)在本節課中結合對數函數教學的特點,一定要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大膽猜,要以學生的研究為主,教師只是不斷地反函數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又教給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獲取知識的途徑,使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3
【考綱要求】
了解雙曲線的定義,幾何圖形和標準方程,知道它的簡單性質。
【自學質疑】
1.雙曲線 的 軸在 軸上, 軸在 軸上,實軸長等于 ,虛軸長等于 ,焦距等于 ,頂點坐標是 ,焦點坐標是 ,
漸近線方程是 ,離心率 ,若點 是雙曲線上的點,則 , 。
2.又曲線 的左支上一點到左焦點的距離是7,則這點到雙曲線的右焦點的距離是
3.經過兩點 的雙曲線的標準方程是 。
4.雙曲線的漸近線方程是 ,則該雙曲線的離心率等于 。
5.與雙曲線 有公共的漸近線,且經過點 的雙曲線的方程為
【例題精講】
1.雙曲線的離心率等于 ,且與橢圓 有公共焦點,求該雙曲線的方程。
2.已知橢圓具有性質:若 是橢圓 上關于原點對稱的兩個點,點 是橢圓上任意一點,當直線 的斜率都存在,并記為 時,那么 之積是與點 位置無關的定值,試對雙曲線 寫出具有類似特性的性質,并加以證明。
3.設雙曲線 的半焦距為 ,直線 過 兩點,已知原點到直線 的距離為 ,求雙曲線的離心率。
【矯正鞏固】
1.雙曲線 上一點 到一個焦點的距離為 ,則它到另一個焦點的距離為 。
2.與雙曲線 有共同的漸近線,且經過點 的雙曲線的一個焦點到一條漸近線的距離是 。
3.若雙曲線 上一點 到它的右焦點的距離是 ,則點 到 軸的距離是
4.過雙曲線 的左焦點 的直線交雙曲線于 兩點,若 。則這樣的直線一共有 條。
【遷移應用】
1. 已知雙曲線 的焦點到漸近線的距離是其頂點到漸近線距離的2倍,則該雙曲線的離心率
2. 已知雙曲線 的焦點為 ,點 在雙曲線上,且 ,則點 到 軸的距離為 。
3. 雙曲線 的焦距為
4. 已知雙曲線 的一個頂點到它的一條漸近線的距離為 ,則
5. 設 是等腰三角形, ,則以 為焦點且過點 的雙曲線的離心率為 .
6. 已知圓 。以圓 與坐標軸的交點分別作為雙曲線的一個焦點和頂點,則適合上述條件的雙曲線的標準方程為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4
教學目標: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質.
2、了解元素與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記有關數集.
4、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集合概念、性質
教學難點: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學過程:
1、定義: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集).元素: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為1、3、5、7,
例(2)的元素為到兩定點距離等于兩定點間距離的點,
例(3)的元素為滿足不等式3x-2>x+3的實數x,
例(4)的元素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為高一·六班全體男同學.
一般用大括號表示集合,{?}如{我校的籃球隊員},{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則上幾例可表示為??
為方便,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籃球隊員},B={1,2,3,4,5}
(1)確定性;(2)互異性;(3)無序性.
3、元素與集合的關系:隸屬關系
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屬于∈”及“不屬于?(?也可表示為)兩種。如A={2,4,8,16},則4∈A,8∈A,32?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于集A記作a?A,相反,a不屬于集A記作a?A(或)
注:1、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開口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4
注:(1)自然數集與非負整數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說,自然數集包括數0。
(2)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_或N+。Q、Z、R等其它數集內排除0
的集,也是這樣表示,例如,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請回答:已知a+b+c=m,A={xax2+bx+c=m},判斷1與A的關系。
1.1.2集合間的基本關系
教學目標: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
2.會判斷和證明兩個集合包含關系;
3.理解“?”、“?”的含義;≠
4.會判斷簡單集合的相等關系;
5.滲透問題相對的觀點。
教學重點: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學難點:元素與子集、屬于與包含間區別、描述法給定集合的運算教學過程:
觀察下面幾組集合,集合A與集合B具有什么關系?
(1)A={1,2,3},B={1,2,3,4,5}.
(2)A={__>3},B={x3x-6>0}.
(3)A={正方形},B={四邊形}.
(4)A=?,B={0}.
(5)A={銀川九中高一(11)班的女生},B={銀川九中高一(11)班的學生}。
1.子集
定義:一般地,對于兩個集合A與B,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們就說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記作A?B(或B?A),即若任意x?A,有x?B,則A?B(或A?B)。
這時我們也說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如果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就記作A?B(或B?A),即:若存在x?A,有x?B,則A?B(或B?A)
說明:A?B與B?A是同義的,而A?B與B?A是互逆的。
規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對于任意一個集合A都有??A。
(2)除去?與A本身外,集合A的其它子集與集合A的關系如何?
3.真子集:
由“包含”與“相等”的關系,可有如下結論:
(1)A?A(任何集合都是其自身的子集);
(2)若A?B,而且A?B(即B中至少有一個元素不在A中),則稱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subset),記作A≠B。(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
子集)
(3)對于集合A,B,C,若A?B,B?C,即可得出A?C;對A?B,B?C,同樣≠≠
?有A≠C,即:包含關系具有“傳遞性”。
4.證明集合相等的方法:
?
第3/7頁
(1)證明集合A,B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具體數據)
(2)分別證明A?B和B?A即可。(抽象情況)
對于集合A,B,若A?B而且B?A,則A=B。
1.1.3集合的基本運算
教學目的:(1)理解兩個集合的并集與交集的的含義,會求兩個簡單集合的并
集與交集;
(2)理解在給定集合中一個子集的補集的含義,會求給定子集的補
集;
(3)能用Venn圖表達集合的關系及運算,體會直觀圖示對理解抽
象概念的作用。
教學重點:集合的交集與并集、補集的概念;
教學難點:集合的交集與并集、補集“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
【知識點】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屬于集合A或屬于集合B的元素所組成的集合,稱為集合A與B的并集(Union)
記作:A∪B讀作:“A并B”
即:A∪B={__∈A,或x∈B}
Venn圖表示:
第4/7頁
A與B的所有元素來表示。A與B的交集。
2.交集
一般地,由屬于集合A且屬于集合B的元素所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與B的交集(intersection)。
記作:A∩B讀作:“A交B”
即:A∩B={x∈A,且x∈B}
交集的Venn圖表示
說明:兩個集合求交集,結果還是一個集合,是由集合A與B的公共元素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圖中集合A與B的并集與交集
A
說明:當兩個集合沒有公共元素時,兩個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說兩個集合沒有交集
3.補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個集合含有我們所研究問題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稱這個集合為全集(Universe),通常記作U。
補集:對于全集U的一個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屬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組成的集合稱為集合A相對于全集U的補集(complementaryset),簡稱為集合A的補集,
記作:CUA
即:CUA={__∈U且x∈A}
第5/7頁
補集的Venn圖表示
說明:補集的概念必須要有全集的限制
4.求集合的并、交、補是集合間的基本運算,運算結果仍然還是集合,區分
交集與并集的關鍵是“且”與“或”,在處理有關交集與并集的問題時,常常從這兩個字眼出發去揭示、挖掘題設條件,結合Venn圖或數軸進而用集合語言表達,增強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5.集合基本運算的一些結論:
A∩B?A,A∩B?B,A∩A=A,A∩?=?,A∩B=B∩A
A?A∪B,B?A∪B,A∪A=A,A∪?=A,A∪B=B∪A
(CUA)∪A=U,(CUA)∩A=?
若A∩B=A,則A?B,反之也成立
若A∪B=B,則A?B,反之也成立
若x∈(A∩B),則x∈A且x∈B
若x∈(A∪B),則x∈A,或x∈B
¤例題精講:
【例1】設集合U?R,A?{x?1?x?5},B?{x3?x?9},求A?B,?U(A?B).解:在數軸上表示出集合A、B
【例2】設A?{x?Zx?6},B??1,2,3?,C??3,4,5,6?,求:
(1)A?(B?C);(2)A??A(B?C).
【例3】已知集合A?{x?2?x?4},B?{__?m},且A?B?A,求實數m的取值范圍.
_且x?N}【例4】已知全集U?{__?10,,A?{2,4,5,8},B?{1,3,5,8},求
CU(A?B),CU(A?B),(CUA)?(CUB),(CUA)?(CUB),并比較它們的關系.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掌握三角函數模型應用基本步驟:
(1)根據圖象建立解析式;
(2)根據解析式作出圖象;
(3)將實際問題抽象為與三角函數有關的簡單函數模型·
教學重難點
·利用收集到的數據作出散點圖,并根據散點圖進行函數擬合,從而得到函數模型·
教學過程
一、練習講解:《習案》作業十三的第3、4題
3、一根為Lcm的線,一端固定,另一端懸掛一個小球,組成一個單擺,小球擺動時,離開平衡位置的位移s(單位:cm)與時間t(單位:s)的函數關系是
(1)求小球擺動的周期和頻率;(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擺動的周期恰好是1秒,線的長度l應當是多少?
(1)選用一個函數來近似描述這個港口的水深與時間的函數關系,并給出整點時的`水深的近似數值
(精確到0·001)·
(2)一條貨船的吃水深度(船底與水面的距離)為4米,安全條例規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間隙(船底與洋底的距離),該船何時能進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為4米,安全間隙為1·5米,該船在2:00開始卸貨,吃水深度以每小時0·3
米的速度減少,那么該船在什么時間必須停止卸貨,將船駛向較深的水域?
本題的解答中,給出貨船的進、出港時間,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問題的條件,另一方面還要注意考慮實際意義。關于課本第64頁的“思考”問題,實際上,在貨船的安全水深正好與港口水深相等時停止卸貨將船駛向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為這樣不能保證船有足夠的時間發動螺旋槳。
練習:教材P65面3題
三、小結:1、三角函數模型應用基本步驟:
(1)根據圖象建立解析式;
(2)根據解析式作出圖象;
(3)將實際問題抽象為與三角函數有關的簡單函數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數據作出散點圖,并根據散點圖進行函數擬合,從而得到函數模型·
四、作業《習案》作業十四及十五。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6
教學內容:
簡單的排列組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或組合數。
2.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過程:
1.借助操作活動或學生易于理解的事例來幫助學生找出組合數。師生共同分析練習二十五第1題。讓學生小組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2.利用直觀圖示幫助學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組合數。
3、出示練習二十五第3題。
學生看題后,四人小組討論出有多少種求組合數的方法。
4、學生匯報。
(1)圖示表示法(兩種)。引導學生用畫簡圖的方式來表示抽象的數學知識。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聰聰或明明分別可以和每一個小朋友合影(分步時,可以把確定聰聰作為第一步,也可以把確定明明作為第一步),教學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至于學生用哪種方法求出來,都沒關系。但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發展學生有序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學生自己用圖示表示時,可以很開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聰聰,圓形表示明明,并分別在正方形和圓形里標上序號。實際這是發展學生用數學化的符號表示具體事件的能力的一個體現。
(4)如果學生用簡圖的方式來表示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二年級上冊的例子或借助學具卡片擺一擺。
2.“做一做”
(1)練習二十五第7題。
通過活動的方式讓學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錢的情況寫出來。
(2)練習二十五第9題。
用兩種圖示法表示兩兩組合的方式(比較簡單的兩種方式)。在教學中也要允許有的學生把所有的情況逐一羅列出來,只要他通過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組合數,都是應該鼓勵的。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指數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
(1)能根據定義判斷形如什么樣的函數是指數函數,了解對底數的限制條件的合理性,明確指數函數的定義域.
(2)能在基本性質的指導下,用列表描點法畫出指數函數的圖象,能從數形兩方面認識指數函數的性質.
(3) 能利用指數函數的性質比較某些冪形數的大小,會利用指數函數的圖象畫出形如的圖象.
2. 通過對指數函數的概念圖象性質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3.通過對指數函數的研究,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數學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 指數函數是在學生系統學習了函數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數的性質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數之一,作為常見函數,它既是函數概念及性質的第一次應用,也是今后學習對數函數的基礎,同時在生活及生產實際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所以指數函數應重點研究.
(2)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在理解指數函數定義的基礎上掌握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難點是對底數在和時,函數值變化情況的區分.
(3)指數函數是學生完全陌生的一類函數,對于這樣的函數應怎樣進行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是學生面臨的重要問題,所以從指數函數的研究過程中得到相應的結論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統研究一類函數的方法,所以在教學中要特別讓學生去體會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將其遷移到其他函數的研究.
教法建議
(1)關于指數函數的定義按照課本上說法它是一種形式定義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須是的樣子,不能有一點差異,諸如,等都不是指數函數.
(2)對底數
的限制條件的理解與認識也是認識指數函數的重要內容.如果有可能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對底數,指數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師再給予補充或用具體例子加以說明,因為對這個條件的認識不僅關系到對指數函數的認識及性質的分類討論,還關系到后面學習對數函數中底數的認識,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來.
關于指數函數圖象的繪制,雖然是用列表描點法,但在具體教學中應避免描點前的盲目列表計算,也應避免盲目的連點成線,要把表列在關鍵之處,要把點連在恰當之處,所以應在列表描點前先把函數的性質作一些簡單的討論,取得對要畫圖象的存在范圍,大致特征,變化趨勢的大概認識后,以此為指導再列表計算,描點得圖象.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8
1.如圖,已知直線L:的右焦點F,且交橢圓C于A、B兩點,點A、B在直線上的射影依次為點D、E。
(1)若拋物線的焦點為橢圓C的上頂點,求橢圓C的方程;
(2)(理)連接AE、BD,試探索當m變化時,直線AE、BD是否相交于一定點N?若交于定點N,請求出N點的坐標,并給予證明;否則說明理由。
(文)若為x軸上一點,求證:
2.如圖所示,已知圓定點A(1,0),M為圓上一動點,點P在AM上,點N在CM上,且滿足,點N的軌跡為曲線E。
(1)求曲線E的方程;
(2)若過定點F(0,2)的直線交曲線E于不同的兩點G、H(點G在點F、H之間),且滿足的取值范圍。
3.設橢圓C:的左焦點為F,上頂點為A,過點A作垂直于AF的直線交橢圓C于另外一點P,交x軸正半軸于點Q,且
⑴求橢圓C的離心率;
⑵若過A、Q、F三點的圓恰好與直線
l:相切,求橢圓C的方程.
4.設橢圓的離心率為e=
(1)橢圓的左、右焦點分別為F1、F2、A是橢圓上的一點,且點A到此兩焦點的距離之和為4,求橢圓的方程.
(2)求b為何值時,過圓x2+y2=t2上一點M(2,)處的切線交橢圓于Q1、Q2兩點,而且OQ1OQ2.
5.已知曲線上任意一點P到兩個定點F1(-,0)和F2(,0)的距離之和為4.
(1)求曲線的方程;
(2)設過(0,-2)的直線與曲線交于C、D兩點,且為坐標原點),求直線的方程.
6.已知橢圓的左焦點為F,左、右頂點分別為A、C,上頂點為B.過F、B、C作⊙P,其中圓心P的坐標為(m,n).
(Ⅰ)當m+n0時,求橢圓離心率的范圍;
(Ⅱ)直線AB與⊙P能否相切?證明你的結論.
7.有如下結論:圓上一點處的切線方程為,類比也有結論:橢圓處的切線方程為,過橢圓C:的右準線l上任意一點M引橢圓C的兩條切線,切點為A、B.
(1)求證:直線AB恒過一定點;(2)當點M在的縱坐標為1時,求△ABM的面積
8.已知點P(4,4),圓C:與橢圓E:有一個公共點A(3,1),F1、F2分別是橢圓的左、右焦點,直線PF1與圓C相切.
(Ⅰ)求m的值與橢圓E的方程;
(Ⅱ)設Q為橢圓E上的一個動點,求的取值范圍.
9.橢圓的對稱中心在坐標原點,一個頂點為,右焦點與點的距離為。
(1)求橢圓的方程;
(2)是否存在斜率的直線:,使直線與橢圓相交于不同的兩點滿足,若存在,求直線的傾斜角;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10.橢圓方程為的一個頂點為,離心率。
(1)求橢圓的方程;
(2)直線:與橢圓相交于不同的兩點滿足,求。
11.已知橢圓的左焦點為F,左右頂點分別為A,C上頂點為B,過F,B,C三點作,其中圓心P的坐標為.
(1)若橢圓的離心率,求的方程;
(2)若的圓心在直線上,求橢圓的方程.
12.已知直線與曲線交于不同的兩點,為坐標原點.
(Ⅰ)若,求證:曲線是一個圓;
(Ⅱ)若,當且時,求曲線的離心率的取值范圍.
13.設橢圓的左、右焦點分別為、,A是橢圓C上的一點,且,坐標原點O到直線的距離為.
(1)求橢圓C的方程;
(2)設Q是橢圓C上的一點,過Q的直線l交x軸于點,較y軸于點M,若,求直線l的方程.
14.已知拋物線的頂點在原點,焦點在y軸的負半軸上,過其上一點的切線方程為為常數).
(I)求拋物線方程;
(II)斜率為的直線PA與拋物線的另一交點為A,斜率為的直線PB與拋物線的另一交點為B(A、B兩點不同),且滿足,求證線段PM的中點在y軸上;
(III)在(II)的條件下,當時,若P的坐標為(1,-1),求PAB為鈍角時點A的縱坐標的取值范圍.
15.已知動點A、B分別在x軸、y軸上,且滿足AB=2,點P在線段AB上,且
設點P的軌跡方程為c。
(1)求點P的軌跡方程C;
(2)若t=2,點M、N是C上關于原點對稱的兩個動點(M、N不在坐標軸上),點Q
坐標為求△QMN的面積S的最大值。
16.設上的兩點,
已知,,若且橢圓的離心率短軸長為2,為坐標原點.
(Ⅰ)求橢圓的方程;
(Ⅱ)若直線AB過橢圓的焦點F(0,c),(c為半焦距),求直線AB的斜率k的值;
(Ⅲ)試問:△AOB的面積是否為定值?如果是,請給予證明;如果不是,請說明理由
17.如圖,F是橢圓(a0)的一個焦點,A,B是橢圓的兩個頂點,橢圓的離心率為.點C在x軸上,BCBF,B,C,F三點確定的圓M恰好與直線l1:相切.
(Ⅰ)求橢圓的方程:
(Ⅱ)過點A的直線l2與圓M交于PQ兩點,且,求直線l2的方程.
18.如圖,橢圓長軸端點為,為橢圓中心,為橢圓的右焦點,且.
(1)求橢圓的標準方程;
(2)記橢圓的上頂點為,直線交橢圓于兩點,問:是否存在直線,使點恰為的垂心?若存在,求出直線的方程;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19.如圖,已知橢圓的中心在原點,焦點在軸上,離心率為,且經過點.直線交橢圓于兩不同的點.
20.設,點在軸上,點在軸上,且
(1)當點在軸上運動時,求點的軌跡的方程;
(2)設是曲線上的點,且成等差數列,當的垂直平分線與軸交于點時,求點坐標.
21.已知點是平面上一動點,且滿足
(1)求點的軌跡對應的方程;
(2)已知點在曲線上,過點作曲線的兩條弦和,且,判斷:直線是否過定點?試證明你的結論.
22.已知橢圓的中心在坐標原點,焦點在坐標軸上,且經過、、三點.
(1)求橢圓的方程:
(2)若點D為橢圓上不同于、的任意一點,,當內切圓的面積最大時。求內切圓圓心的坐標;
(3)若直線與橢圓交于、兩點,證明直線與直線的交點在直線上.
23.過直角坐標平面中的拋物線的焦點作一條傾斜角為的直線與拋物線相交于A,B兩點。
(1)用表示A,B之間的距離;
(2)證明:的大小是與無關的定值,
并求出這個值。
24.設分別是橢圓C:的左右焦點
(1)設橢圓C上的點到兩點距離之和等于4,寫出橢圓C的方程和焦點坐標
(2)設K是(1)中所得橢圓上的動點,求線段的中點B的軌跡方程
(3)設點P是橢圓C上的任意一點,過原點的直線L與橢圓相交于M,N兩點,當直線PM,PN的斜率都存在,并記為試探究的值是否與點P及直線L有關,并證明你的結論。
25.已知橢圓的離心率為,直線:與以原點為圓心、以橢圓的短半軸長為半徑的圓相切.
(I)求橢圓的方程;
(II)設橢圓的左焦點為,右焦點,直線過點且垂直于橢圓的長軸,動直線垂直于點,線段垂直平分線交于點,求點的軌跡的方程;
(III)設與軸交于點,不同的兩點在上,且滿足求的取值范圍.
26.如圖所示,已知橢圓:,、為
其左、右焦點,為右頂點,為左準線,過的直線:與橢圓相交于、
兩點,且有:(為橢圓的半焦距)
(1)求橢圓的離心率的最小值;
(2)若,求實數的取值范圍;
(3)若,,
求證:、兩點的縱坐標之積為定值;
27.已知橢圓的左焦點為,左右頂點分別為,上頂點為,過三點作圓,其中圓心的坐標為
(1)當時,橢圓的離心率的取值范圍
(2)直線能否和圓相切?證明你的結論
28.已知點A(-1,0),B(1,-1)和拋物線.,O為坐標原點,過點A的動直線l交拋物線C于M、P,直線MB交拋物線C于另一點Q,如圖.
(I)證明:為定值;
(II)若△POM的面積為,求向量與的夾角;
(Ⅲ)證明直線PQ恒過一個定點.
29.已知橢圓C:上動點到定點,其中的距離的最小值為1.
(1)請確定M點的坐標
(2)試問是否存在經過M點的直線,使與橢圓C的兩個交點A、B滿足條件(O為原點),若存在,求出的方程,若不存在請說是理由。
30.已知橢圓,直線與橢圓相交于兩點.
(Ⅰ)若線段中點的橫坐標是,求直線的方程;
(Ⅱ)在軸上是否存在點,使的值與無關?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31.直線AB過拋物線的焦點F,并與其相交于A、B兩點。Q是線段AB的中點,M是拋物線的準線與y軸的交點.O是坐標原點.
(I)求的取值范圍;
(Ⅱ)過A、B兩點分剮作此撒物線的切線,兩切線相交于N點.求證:∥;
(Ⅲ)若P是不為1的正整數,當,△ABN的面積的取值范圍為時,求該拋物線的方程.
32.如圖,設拋物線()的準線與軸交于,焦點為;以、為焦點,離心率的橢圓與拋物線在軸上方的一個交點為.
(Ⅰ)當時,求橢圓的方程及其右準線的方程;
(Ⅱ)在(Ⅰ)的條件下,直線經過橢圓的右焦點,與拋物線交于、,如果以線段為直徑作圓,試判斷點與圓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Ⅲ)是否存在實數,使得的邊長是連續的自然數,若存在,求出這樣的實數;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33.已知點和動點滿足:,且存在正常數,使得。
(1)求動點P的軌跡C的方程。
(2)設直線與曲線C相交于兩點E,F,且與y軸的交點為D。若求的值。
34.已知橢圓的右準線與軸相交于點,右焦點到上頂點的距離為,點是線段上的一個動點.
(I)求橢圓的方程;
(Ⅱ)是否存在過點且與軸不垂直的直線與橢圓交于、兩點,使得,并說明理由.
35.已知橢圓C:(.
(1)若橢圓的長軸長為4,離心率為,求橢圓的標準方程;
(2)在(1)的條件下,設過定點的直線與橢圓C交于不同的兩點,且為銳角(其中為坐標原點),求直線的斜率k的取值范圍;
(3)如圖,過原點任意作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與橢圓()相交于四點,設原點到四邊形一邊的距離為,試求時滿足的條件.
36.已知若過定點、以()為法向量的直線與過點以為法向量的直線相交于動點.
(1)求直線和的方程;
(2)求直線和的斜率之積的值,并證明必存在兩個定點使得恒為定值;
(3)在(2)的條件下,若是上的兩個動點,且,試問當取最小值時,向量與是否平行,并說明理由。
37.已知點,點(其中),直線、都是圓的切線.
(Ⅰ)若面積等于6,求過點的拋物線的方程;
(Ⅱ)若點在軸右邊,求面積的最小值.
38.我們知道,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可以用圓心到直線的距離進行判別,那么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系有類似的判別方法嗎?請同學們進行研究并完成下面問題。
(1)設F1、F2是橢圓的兩個焦點,點F1、F2到直線的距離分別為d1、d2,試求d1d2的值,并判斷直線L與橢圓M的位置關系。
(2)設F1、F2是橢圓的兩個焦點,點F1、F2到直線
(m、n不同時為0)的距離分別為d1、d2,且直線L與橢圓M相切,試求d1d2的值。
(3)試寫出一個能判斷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系的充要條件,并證明。
(4)將(3)中得出的結論類比到其它曲線,請同學們給出自己研究的有關結論(不必證明)。
39.已知點為拋物線的焦點,點是準線上的動點,直線交拋物線于兩點,若點的縱坐標為,點為準線與軸的交點.
(Ⅰ)求直線的方程;(Ⅱ)求的面積范圍;
(Ⅲ)設,,求證為定值.
40.已知橢圓的離心率為,直線:與以原點為圓心、以橢圓的短半軸長為半徑的圓相切.
(I)求橢圓的方程;
(II)設橢圓的左焦點為,右焦點,直線過點且垂直于橢圓的長軸,動直線垂直于點,線段垂直平分線交于點,求點的軌跡的方程;
(III)設與軸交于點,不同的兩點在上,且滿足求的取值范圍.
41.已知以向量為方向向量的直線過點,拋物線:的頂點關于直線的對稱點在該拋物線的準線上.
(1)求拋物線的方程;
(2)設、是拋物線上的兩個動點,過作平行于軸的直線,直線與直線交于點,若(為坐標原點,、異于點),試求點的軌跡方程。
42.如圖,設拋物線()的準線與軸交于,焦點為;以、為焦點,離心率的橢圓與拋物線在軸上方的一個交點為.
(Ⅰ)當時,求橢圓的方程及其右準線的方程;
(Ⅱ)在(Ⅰ)的條件下,直線經過橢圓的右焦點,
與拋物線交于、,如果以線段為直徑作圓,
試判斷點與圓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Ⅲ)是否存在實數,使得的邊長是連續的自然數,若存在,求出這樣的實數;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43.設橢圓的`一個頂點與拋物線的焦點重合,分別是橢圓的左、右焦點,且離心率且過橢圓右焦點的直線與橢圓C交于兩點.
(Ⅰ)求橢圓C的方程;
(Ⅱ)是否存在直線,使得.若存在,求出直線的方程;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Ⅲ)若AB是橢圓C經過原點O的弦,MNAB,求證:為定值.
44.設是拋物線的焦點,過點M(-1,0)且以為方向向量的直線順次交拋物線于兩點。
(Ⅰ)當時,若與的夾角為,求拋物線的方程;
(Ⅱ)若點滿足,證明為定值,并求此時△的面積
45.已知點,點在軸上,點在軸的正半軸上,點在直線上,且滿足.
(Ⅰ)當點在軸上移動時,求點的軌跡的方程;
(Ⅱ)設、為軌跡上兩點,且0,,求實數,
使,且.
46.已知橢圓的右焦點為F,上頂點為A,P為C上任一點,MN是圓的一條直徑,若與AF平行且在y軸上的截距為的直線恰好與圓相切。
(1)已知橢圓的離心率;
(2)若的最大值為49,求橢圓C的方程.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教具準備:乒乓球、衣服圖片、紙箱、每組三張數字卡片、吹塑紙數字卡片。
一、情境導入,展開教學
今天,王老師要帶大家去“數學廣角”里做游戲,可是,我把游戲要用的材料都放在這個密碼包里。你們想解開密碼取出游戲材料嗎?(想)我給大家提供解碼的3個信息。
1、好,接下來老師提供解碼的第一個信息:密碼是一個兩位數。(學生在兩位數里猜)(你們猜的對不對呢?請聽第二個解碼信息)
2、下面,提供解碼的第二個信息:密碼是由2和7組成的(學生說出27和72)。能說說看你是怎么想的嗎?
3、下面,提供解碼的第三個信息:剛才說了密碼可能是27也可能是72。其實這個密碼和老師的年齡有關。哪個才是真正的密碼是?(學生說出是27)到底是不是27呢?請看(教師出示密碼)。真的是27,恭喜大家解碼成功!
二、多種活動,體驗新知
1、感知排列
師:請小朋友先到“數字宮”做個排數字游戲,好嗎?這有兩張數字卡片(1、2)(老師從密碼包里拿出),你能擺出幾個兩位數?(用數字卡擺一擺)
生:我擺了兩個不同的數字12和21。(教師板書)
師:同學們想得真好。我又請來了一位好朋友數字3,現在有三個數字1、2、3,讓大家寫兩位數,你們不會了吧?(會)別吹牛!(真的會)好,下面大家分組合作,組長記錄。看看你們能夠寫出幾個不同的兩位數,注意不要重復,如果你覺得直接寫有困難的話可以借助手中的數字卡片擺一擺。好,開始。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活動。(學生所寫的個數可能不一樣,有多有少,找幾份重復的或個數少的展示。)哪組同學來給大家匯報一下。(教師板書結果。)有沒有需要補充的呀?
2、探討排列方法。
有的小組擺出4個不同的兩位數,有的小組擺出6個不同的兩位數,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保證既不重復,也不漏掉數呢?還請大家分組討論。看一看哪組同學的方法最好!(小組討論,分組交流,學生總結方法。)哪組同學來給大家匯報一下你們的想法?
方法1:我擺出12,然后再顛倒就是21,再擺23,顛倒后就是32,再擺13,顛倒后就是31,一共可以擺出6個兩位數。
方法2:我先把數字1放在十位上,然后把數字2和3分別放在個位組成12和13;我再把數字2放在十位上,然后把數字1和3分別放在個位組成21和23;我再把數字3放在十位上,然后把數字1和2分別放在個位上組成31和32,一共擺出了6個兩位數。3、老師和學生共同評議方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再擺一擺,學生試著總結。(如果學生說不出方法2,老師就直接告訴學生)
3、感知組合。
①師:你們真是一群善于動腦的好孩子。來,咱們握握手,祝賀祝賀!加油!123
②提出問題:從大家剛才握手,老師想出了一個數學問題:三個小朋友,每兩個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呢?想一想!
生1:6次!
生2:4次!
師:到底是幾次呢?請小組長作裁判,小組內的三個同學,試一試,到底是幾次?
③學生匯報表演。小組長指揮說明。哪組同學愿意給大家表演一下?他們握手,咱們一起來數吧!教師引導學生一起數握手的次數。(注意握過小朋友一邊休息)
④師問:A和B握手了嗎?B和A握手了嗎?這算一次還是兩次呀?
⑤小結:看來,兩個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順序無關。剛才排數,交換數的位置,就變成另一個數了,這和順序有關。
三、反饋練習,加深理解
下面大家看這是什么呀?(老師從密碼包里拿出一個乒乓球)(乒乓球)這個是我昨天專門買來的。定價5角。當時我的口袋里有1張5角的、2張2角,還有5個1角的硬幣。(師出示所述人民幣)大家想一想我有多少種方法付給老板錢呢?(老師引導學生有序的說出付錢的四種方法)
有了乒乓球,老師就可以教大家打乒乓球了。不過我要先考考大家。每兩個人進行一場比賽,三個人要比幾場?(指名答。)好的,大家真能干。下課老師就教你們的乒乓球好嗎?(好)。
今天是幾月幾日?(12月1日)哦!快到元旦了。小明準備在數學廣角舉辦的元旦晚會上露一手。來一個時裝表演。他準備了4件衣服(教師貼出2件上衣和2件褲子),請你幫他設計一下,有幾種穿法?誰來說一說?(指名答出四種穿法并演示)
大家感覺一下只有4種穿法,是不是有點少了呀?(是)小明也和大家想到一塊去了。于是他又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了一條黑褲子(貼出)。大家再想一想現在一共有多少種穿法了呀?(6種)除了剛才的4種,還有哪2種,誰來說一說?(生答完后,老師再引導學生有序地回憶6種穿法)同學們真聰明。我在這里代表小明向大家說一聲:謝謝了!(沒關系)。對了。到時候我們一定要去看小明的精彩表演!好不好?(好)
四、游戲活動,拓展應用
1、老師看大家學得這么開心,我們來做個抽獎游戲,想參加嗎?每個小朋友都有中獎的機會哦。
①教師出示4個號球:老師這這里有四個號球:2、5、7、8。
②什么樣的號碼能中獎呢?我給你們透露點信息:中獎號碼就是從這4個數中選出的兩個數組成的兩位數。猜猜,什么號碼可能中獎?這個號碼可能中獎。再猜?你這個號碼也可能中獎。看來,可能中獎的號碼有很多個。有什么好辦法肯定能中獎?(把你認為能中獎的號碼都寫出來吧)(把用這四個數能組成的所有兩位數都寫出來,教師巡視,有的孩子寫出來8個兩位數,她還在繼續寫,看來不止8個。你寫得越多你中獎的可能就越大)
③寫好了嗎?大家推舉一個人來摸獎吧。老師來當公證員行不行?學生先摸出一個球。中獎號碼的最前面一個數出來了,是2,那中獎號碼可能是?25、27、28。再摸一個球。中獎號碼是?
④你中獎了嗎?把你寫出的這個數圈出來。同桌互相看看,如果你同位中獎了,請你給他畫一面小紅旗。
⑤出示所有結果:孩子們,你剛才一共寫出了多少個兩位數?用2、5、7、8能組成的兩位數究竟有多少個呢?咱們用剛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數的辦法把這些數都排出來吧!老師寫,你們說,好嗎?
2、老師給今天這節課表現最好的三位同學一張合影,請同學們想一想,三個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指名答,教師總結)
這種排法剛才有沒有呀?我也糊涂了。怎樣才能搞清楚呢?對了,我們也可以用剛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數的方法來排一排。(教師引導學生有順序的排一排)這樣有順序的排一下,我們都清楚了。看來我們以后,不管在生活和學習中,做什么事情,想什么問題都要有順序的思考,這樣才能考慮全面。其實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數學問題,不管有多難,只要大家肯動腦筋,就一定能解決。對不對?(對)
五、全課總結,升華情感
在數學廣角中還有許多地方等著大家去游玩,由于時間關系,今天我們大家就玩到這里。今天你這節課最高興的是什么事?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10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圓錐曲線是一個重要的幾何模型,有許多幾何性質,這些性質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圓錐曲線也是體現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推導橢圓的標準方程的方法對雙曲線、拋物線方程的推導具有直接的類比作用,為學習雙曲線、拋物線內容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論基礎。因此本節課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2、教學內容與教材處理
橢圓的標準方程共兩課時,第一課時所研究的是橢圓標準方程的建立及其簡單運用,涉及的數學方法有觀察、比較、歸納、猜想、推理驗證等,我將以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組織學生動手實驗、歸納猜想、推理驗證,引導學生逐個突破難點,自主完成問題,使學生通過各種數學活動,掌握各種數學基本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產生學習數學的愿望和興趣。
3、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目標
①建立直角坐標系,根據橢圓的定義建立橢圓的標準方程;
②能根據已知條件求橢圓的標準方程;
③進一步感受曲線方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曲線方程的基本方法,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2、能力目標
①讓學生感知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能力、探索發現能力;
③提高運用坐標法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及運算能力。
3、情感目標
①親身經歷橢圓標準方程的獲得過程,感受數學美的熏陶;
②通過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理性和嚴謹;
③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契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形成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態度。
4、重點難點
基于以上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①重點:感受建立曲線方程的基本過程,掌握橢圓的標準方程及其推導方法;
②難點:橢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
二、教法設計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以啟發、引導為主,采用設疑的形式,逐步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探究性學習就是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學生富有創造性和好奇心,敢想敢為,對新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的特點。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自覺主動地創造性地去分析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三、學法設計
通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證明——應用”的過程,發現新的知識,把學生的潛意識狀態的好奇心變為自覺求知的創新意識。又通過實際操作,使剛產生的數學知識得到完善,提高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和增強了研究探索的綜合素質。
四、學情分析
1、能力分析
①學生已初步掌握用坐標法研究直線和圓的方程;
②對含有兩個根式方程的化簡能力薄弱。
2、認知分析
①學生已初步熟悉求曲線方程的基本步驟;
②學生已經掌握直線和圓的方程及圓錐曲線的概念,對曲線的方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③學生已經初步掌握研究直線和圓的基本方法。
3、情感分析
學生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強烈的探究欲望,能主動參與研究。
五、教學程序
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數學學習是指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在數學活動過程中,學生與教材及教師產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了情感態度和思維品質。基于這一理論,我把這一節課的教學程序分成六個步驟來進行,下面我向各位作詳細說明: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1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熟練掌握求動點軌跡方程的基本方法。
2、體會數學實驗的直觀性、有效性,提高幾何畫板的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創新能力。
2、體會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強化類比、聯想的方法,領會方程、數形結合等思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動點軌跡的動態美、和諧美、對稱美
2、樹立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激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類比、聯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條件下的軌跡
教學難點:圖形、文字、符號三種語言之間的過渡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觀察發現、啟發引導、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控,幫助學生優化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提供給學生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進行組織和澄清,并能清楚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維。
【教學手段】利用網絡教室,四人一機,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上述教學手段,一方面:再現知識產生的過程,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突破學生在舊知和新知形成過程中的障礙(靜態到動態);另一方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模式】重點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模式"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生活中我們四處可見軌跡曲線的影子
【演示】這是美麗的城市夜景圖
【演示】許多人認為天體運行的軌跡都是圓錐曲線,研究表明,天體數目越多,軌跡種類也越多
【演示】建筑中也有許多美麗的軌跡曲線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軌跡曲線的動態美、和諧美、對稱美,激發學習興趣。
2、激發情感,引導探索
靠在墻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站著一個人,我們不禁會想,這個人是直直的摔下去呢?還是劃了一條優美的曲線飛出去呢?我們把這個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就是新教材高二上冊88頁20題,也就是這里的例題1;
例1、線段長為,兩個端點和分別在軸和軸上滑動,求線段的中點的軌跡方程。
第一步:讓學生借助畫板動手驗證軌跡
第二步:要求學生求出軌跡方程
法一:設,則
由得,
化簡得
法二:設,由得
化簡得
法三:設, 由點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
根據圓的定義得;
第三步:復習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步驟
(1)建立適當的坐標系
(2)設動點的坐標M(x,y)
(3)列出動點相關的約束條件p(M)
(4)將其坐標化并化簡,f(x,y)=0
(5)證明
其中,最關鍵的一步是根據題意尋求等量關系,并把等量關系坐標化
設計意圖:在這里我借助幾何畫板的動畫功能,先讓學生直觀地、形象地、動態地感受動點的軌跡是圓,接著要求學生求出軌跡方程,最后師生共同回顧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步驟,達到熟練掌握直譯法、定義法,體會從感性到理性、從形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主動發現、主動發展
由上述例1可知,如果人站在梯子中間,則他會劃了一段優美的圓弧飛出去。學生很自然就會想,如果人不是站在中間,而是隨意站,結果會怎樣呢?讓學生動手探究M不是中點時的軌跡。
第一步:利用網絡平臺展示學生得到的軌跡(教師有意識的整合在一起)
設計意圖:借助數學實驗,把原本屬于教師行為的設疑激趣還原于學生,讓學生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疑問,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促使他們主動學習。
第二步:分解動作,向學生提出3個問題:
問題1:當M位置不同時,線段BM與MA的大小關系如何?
問題2、體現BM與MA大小關系還有什么常見的形式?
問題3、你能類比例1把這種數量關系表達出來嗎?
第三步:展示學生歸納、概括出來的數學問題
1、線段AB的長為2a,兩個端點B和A分別在X軸和Y軸上滑動,點M為AB上的點,滿足,求點M的軌跡方程。
2、線段AB的長為2a,兩個端點B和A分別在X軸和Y軸上滑動,點M為AB上的點,滿足,求點M的軌跡方程。
3、線段AB的長為2a,兩個端點B和A分別在X軸和Y軸上滑動,點M為AB上的點,滿足,求點M的軌跡方程。(說明是什么軌跡)
第四步:課堂完成學生歸納出來的問題1,問題2和3課后完成
4、合作探究、實現創新
改變A、點的運動方式,同樣考慮中點的軌跡,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這里固定A點,運動B點)
學生主要列出了以下幾種運動方式: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并且得出了一些相應的軌跡。
5、布置作業、實現拓展
1、把上述同學們探究得到的軌跡圖形用文字、符號描述出來,(仿造例1),并求出軌跡方程。
2、已知A(4,0),點B是圓上一動點,AB中垂線與直線OB相交于點P,求點P的軌跡方程。
3、已知A(2,0),點B是圓上一動點,AB中垂線與直線OB相交于點P,求點P的軌跡方程。
4若把上述問題中垂線改為一般的垂線與直線OB相交于點P,請同學們利用畫板驗證點P 的軌跡。
以下是學生課后探究得到的一些軌跡圖形
課后有學生問,如果X軸和Y軸不垂直會有什么結果?定長的線段在上面滑動怎么做出來?
可以說,學生的這些問題我之前并沒有想過,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同時也促使我更進一步去研究幾何畫板,提高自己的能力。在這里,我體會到了教師不再只是一根根蠟燭,更像是一盞盞明燈,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照亮自己。
以下是X軸和Y軸不垂直時的軌跡圖形
五、教學設計說明:
(一)、教材
《平面動點的軌跡》是高二一節探究課,軌跡問題具有深厚的生活背景,求平面動點的軌跡方程涉及集合、方程、三角、平面幾何等基礎知識,其中滲透著運動與變化、方程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等,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歷年高考數學考查的重點之一。
(二)、校情、學情
校情:我校是一所省一級達標校,省級示范性高中,學校的硬件設施比較完善,每間教室都具備多媒體教學的功能,另外有兩間網絡教室和一個學生電子閱室,并且能隨時上網。
學情:大部分學生家里都有電腦,而且能隨時上網。對學生進行了幾何畫板基本操作的培訓,學生能較快的畫出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等基本的圓錐曲線。學生對求軌跡方程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對文字、圖形、符號三種語言之間的轉換還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合作交流意識方面,發展不均衡,有待加強。
(三)學法
觀察、實驗、交流、合作、類比、聯想、歸納、總結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2、激發情感,引導探索
由梯子滑落問題抽象、概括出數學問題
第一步:讓學生借助畫板動手驗證軌跡
第二步:要求學生求出軌跡方程
第三步:復習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步驟
3、主動發現、主動發展
探究M不是中點時的軌跡
第一步:利用網絡平臺展示學生得到的軌跡
第二步:分解動作,向學生提出3個問題:
第三步:展示學生歸納、概括出來的數學問題
4、合作探究、實現創新
改變A、點的運動方式,同樣考慮中點的軌跡,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這里固定A點,運動B點)
學生主要列出了以下幾種運動方式: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并且得出了一些相應的軌跡。
5、布置作業、實現拓展
(五)、教學特色:
借助網絡、多媒體教學平臺,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同時把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的展現出來,做到大家一起學習,一起評價的效果。同時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四個統一:既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實踐的統一、書本學習與現代信息技術學習的統一、書本知識與資源拓展的統一、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的統一。
本節課學生精神飽滿、興趣濃厚、合作積極,與我保持良好的互動,還不時產生一些爭執,給我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折射出我不足的方面,促進了我的進步與提高,師生間的教與學就像一面鏡子,互相折射,共同進步。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12
依據如下:
(1)從認知領域上講,它在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與策略性知識的分類中,屬于學生最高需求層次的掌握策略與方法的策略性知識。
(2)從學科知識上講,推導屬于學科邏輯中的“瓶頸”,突破這一“瓶頸”則后面的問題迎刃而解。
(3)從心理學上講,學生對這項學習內容的“熟悉度”不高,原有知識薄弱,不易理解。
突破難點方法:
(1)明確難點、分解難點,采用層層推導延伸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切入,淺化知識內容。比如可以先求麥粒的總數,通過設問使學生得到麥粒的總數為,然后引導學生觀察上式的特點,發現上式中,每一項乘以2后都得它的后一項,即有,發現兩式右邊有62項相同,啟發同學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等式左右同時乘以2,相減得和。從而得知求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關鍵也應是等式左右各項乘以公比q,兩式相減去掉相同項,得求和公式,也掌握了這種常用的數列求和方法——錯位相減法,說明這種方法的用途。
(2)值得一提的是公式的證明還有兩種方法:
后兩種方法可以啟發引導學生自行完成。這樣學生從各種途徑,用多種方法推導公式,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及應用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依據如下:
(1)新大綱中有較高層次的要求。
(2)教學地位重要,是教學中全部學習任務中必須優先完成的任務。
(3)這項知識內容有廣泛的實際應用,很多問題都要轉化為等比數列的求和上來。
突出重點方法:
(1)明確重點。利用高一學生求知積極性和初步具有的數學思維能力,運用比較法來突出公式的內容(彩色粉筆板書):,強調公式的應用范圍:中可知三求二。
(2)運用糾錯法對公式中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即公式的條件,以精練的語言給予強調,并指出q=1時,。再有就是有些數列求和的項數易錯,例如的項數是n+1而不是n。
(3)創設條件、充分保證。設置低、中、高三個層次的例題,即公式的直接應用、公式的變形應用和實際應用來突出這一重點。對應用題師生要共同分析討論,從問題中抽象出等比數列,然后用公式求和。
2.實際應用題.
這樣設置主要依據:
(1)練習題與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標與任務及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有相對應的匹配關系。
(2)遵循鞏固性原則和傳授——反饋——再傳授的教學系統的思想確立這樣的習題。
(3)應用題比較切合對智力技能進行檢測,有利于數學能力的提高。同時,它可以使學生在后半程學習中保持興趣的持續性和學習的主動性,。
根據高一學生心理特點、教材內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和啟發性教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我采用規則學習和問題解決策略,即“案例—公式—應用”,簡稱“例—規”法。
案例為淺層次要求,使學生有概括印象。
公式為中層次要求,由淺入深,重難點集中推導講解,便于突破。
應用為綜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鞏固所學,反饋驗證本節教學目標的落實。
其中,案例是基礎,是學生感知教材;公式為關鍵,是學生理解教材;練習為應用,是學生鞏固知識,舉一反三。
在這三步教學中,以啟發性強的小設問層層推導,輔之以學生的分組小討論并充分運用直觀完整的板書、棋盤教具和計算機課件等教輔用具、手段,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教學服務于學生的思路,而且學生通過“案例—公式—應用”,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觀到抽象,加深了學生理解鞏固與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落實好教學任務。
在提倡教育改革的今天,對學生進行思維技能培養已成了我們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任務。研究性學習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等比數列就是一個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好題材。在我們學校可以按照Intel未來教育計劃培訓的模式,學完本節課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研究分期付款的課題,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多方查找資料,并通過完成多媒體演示文稿和網頁制作來共同解決這一問題。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提高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2)會由圓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坐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3)會判斷點與圓的位置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2)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待定系數法的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2)讓學生感受數學,體驗數學;從走入數學到走出數學,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身邊,體會到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和精神來源于生活,還要服務于生活;寓思想教育于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美以及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學情分析】
對圓的方程有個初步的認識以及在上章學習了直線與方程的基礎上,學習圓的方程,學生還是可以接受。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啟發性原則,并且與已經學過的直線方程進行類比,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由易到難,逐步加深。
【重點難點】
重點:圓的標準方程和圓的標準方程特點的明確。
難點:會根據不同的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評論(0)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新聞聯播片段
請結合數學中圓知識,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活動2【講授】問題1.
在直角坐標系中,以A(a,b)為圓心,r為半徑的圓上的動點M(x,y)滿足怎樣的關系式?
活動3【活動】想一想!
圓心在坐標原點,半徑長為r的圓的方程是什么?
活動4【導入】試試你的眼力!判斷下列方程是否為圓的標準方程:
(x-2)2+y=8;
(x-2)2-y2=8;
(2x-2)2+y2=8;
(x-2)2+y2=0;
(x-2)2+y2=a;
(2x-2)2+(2y-4)2=8。
答案:都不是,第6個可以化為圓的標準方程。
活動5【活動】再試一下!
圓(x1)2+(ay2)2=1a的圓心坐標和半徑分別是什么?
答案:圓心坐標為(1,—2),半徑是√2
活動6【活動】問題2.
要寫出圓的標準方程,只需知道圓的哪些量?
怎樣判斷一點是否在一個圓上?
學生回答,教師點評.
活動7【活動】例1
寫出圓心為A(2,-3),半徑長為5的圓的方程,并判斷點M1(5,7),M2((√5,1)是否在這個圓上。
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本題解法.
活動8【活動】探究
你能判斷點M2在圓內還是在圓外嗎?
學生回答,教師點評。
點與圓心距離比半徑大等價于點在圓外。
點與圓心距離比半徑小等價于點在圓內。
點與圓心距離等于半徑等價于點在圓外等價于點的坐標滿足方程。
活動9【講授】解題收獲
1.從確定圓的兩個要素即圓心和半徑入手,直接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直接法。
2.類似于點與直線方程的關系:點在圓上等價于點坐標滿足圓方程活動10【活動】試一試!
例2△ABC的三個頂點的坐標分別是A(5,1),B(7,-3),C(2,-8),求它的外接圓的方程.
師:△ABC的外接圓的圓心簡稱什么?
學生回答
師:△ABC的外心是什么的交點?
學生回答
師:求圓的標準方程,只需知道圓心坐標和圓的半徑。這三點都在圓上,其坐標一定是滿足所求圓的方程。這樣就可以設出圓的標準方程。
學生閱讀教材例2解法。
師:提示:方程組中
(1)(2)得到什么?
(1)(3)得到什么?
然后,怎樣就可以求出圓心坐標和半徑。
活動11【講授】解題收獲
先設出圓的標準方程,再根據已知條件建立方程組,從而求出圓心坐標和半徑的方法——待定系數法。
活動12【活動】動手折一折
請同學們準備一個銳角三角形紙片,能否用手工的方法找到此三角形外接圓的圓心?
學生回答過程.
把三角形的任意兩個頂點重合進行對折,就可以得到邊的垂直平分線,垂直平分線的交點即是三角形的外心。
師:把圓的弦對折,折線一定經過圓心。即圓心一定在弦的垂直平分線上。
活動13【活動】Let’stry
例3已知圓心為C的圓經過點A(1,1)和B(2,-2),且圓心C在直線m:x-y+1=0上,求圓心為C的圓的標準方程。
由學生閱讀例3,學生總結解題步驟。
活動14【講授】解題收獲
由圓的幾何性質直接求出圓心坐標和半徑,然后寫出標準方程——幾何性質法。
活動15【活動】小結
一個方程
三種方法
一種思想
活動16【講授】作業布置
作業:教材P124習題A組第2題和第3題.
課下探究:
(1)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軌跡是圓。點的軌跡是圓的方法很多,請試著找出來,并和其他同學交流。
(2)直線方程有五種形式,圓除了標準方程,還有其它形式嗎?
活動17【導入】結束語
圓心半徑確定圓,
待定系數很普遍;
大家站在同一圓,
彰和諧平等友善;
半徑就像無形線,
把大家心聚一點;
垂直平分折中線,
就能折出同心愿;
中國騰飛之夢圓。
活動18【測試】課堂測試
1.圓C:(x2)2+(y+1)2=3的圓心坐標為()
A(2,1)B(2,—1)C(—2,1)D(—2,—1)
2.以原點為圓心,2為半徑的圓的標準方程是()
Ax2+y2=2Bx2+y2=4
C(x2)2+(y2)2=8Dx2+y2=√2
3圓心為(1,1)且與直線x+y=4相切的圓的方程是()
A(x1)2+(y1)2=2B(x1)2+(y1)2=4
C(x+1)2+(y+1)2=2D(x+1)2+(y+1)2=4
4圓A:(ax+2)2+y2=a+3,則此圓的半徑為______________。
5已知一個圓的圓心在點C(—3,—4),且經過原點。
(1)求該圓的標準方程;
(2)判斷點M(—1,0),N(1,—1),P(3,—4)和圓的位置關系。
6.已知△AOB的頂點坐標分別是A(8,0),B(0,6),O(0,0),求△AOB外接圓的方程.
7求過點A(1,—1)B(—1,1)且圓心在直線x+y2=0上的圓方程
參考答案:1B2B3A42或√2
5(1)(x+3)2+(y+4)2=25
(2)M在圓內,N在圓上,P在圓外。
6(x4)2+(y3)2=25。
7(x1)2+(y1)2=4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14
教學主題:
主要涉及到簡單排列組合問題,相同元素和不同元素排列組合問題。
捆綁法插空法特殊元素法特殊位置法定序法分組分配
教學內容及分析:
排列組合問題是高中數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考中也是必考內容,難度一般在中等偏上,只要掌握的排列組合的幾種典型方法,就能快速理解題型題意,快速找到突破口,對癥下藥,事半功倍,關鍵是要把握住什么題型用什么方法,通過題型對比分析相同點和不同點,區分易錯的,難點。另外,排列組合在適應新高考有著天然出題優勢,因為排列組合更貼近顯示生活,可以把我們課本上的抽象概念和數學公式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數學知識走進生活,知識來與是但高于生活,最后回歸于生活,才是我們學習知識,專研學問的立足點。本文就對數學中概率統計中的一小點內容——排列組合,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分析。
教學對象及特點:
排列組合在高中數學選修2—3。人教版教材,高二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組合來解決的知識。作為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設計中,我通過創設一個完整的、有趣的生活情境來進行教學,力求使學生在經歷日常生活最簡單的事例中體驗到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從而也感受到數學思想也是依托于生活,來源于生活,是有生命活力的。
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在經歷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中體會排列與組合的數學思想。教學難點定為:培養學生全面有序的思考問題的意識。通過觀察、猜測、比較、實驗等活動,培養學生學習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思維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排列問題
例1:有4個男生,5個女生站隊,在下列條件下,有多少種情況?
(1)9個人全部站成一排;
(2)9個人站成兩排,前排站4人,后排站5人;
(3)9個人全部站一排,全部女生站在一起;(捆綁法)
(4)9個人全部站一排,全部男生都不相鄰;(插空法)
(5)9個人全部站一排,甲乙相鄰,丙丁不相鄰;
(6)9個人全部站一排,甲不在兩端;(特殊元素法,特殊位置法)
(7)9個人全部站一排,甲不在最左邊,乙不在最右邊;
(8)9個人全部站一排,甲在乙的左邊,可以不相鄰;(定序)
(9)9個人全部站一排,甲在乙的前面,乙在丙的前面,可以不相鄰;
(10)9個人全部站一排,甲在乙和丙的中間,可以不相鄰;
二、組合問題
例2:有25件產品,其中5件次品,從中任取3件,在下列條件下,有多少種情況?
(1)次品甲在內;
(2)次品甲不在內;
(3)恰有1件次品;
(4)至少1件次品;
(5)至少2件次品;
三、分組分配問題(不同元素)
例3:有6名學生分配到三個班級,在下列條件下,有多少種情況?
(1)隨機分配;
(2)每個班表達對一名學生的爭取意愿,6名學生實力相當;
(3)分配到三個班的人數分別為1、2、3人;
(4)分配到三個班的人數分別為1、1、4人;
(5)分配到三個班的人數分別為2、2、2人;
四、分組分配問題(相同元素)
例4:9個相同的乒乓球分給3個不同的人,在下列條件下,有多少種情況?
(1)3個人分別分到2個乒乓球,3個乒乓球,4個乒乓球;
(2)3個人分別分到2個乒乓球,2個乒乓球,5個乒乓球;
(3)3個人平均分,每人得到3個乒乓球;
(4)3個人每人至少分到1個乒乓球;
(5)3個人每個人至少分到2個乒乓球;
(6)3個人隨機分配這9個乒乓球;
五、分組分配問題(部分元素相同)
例5:有形狀大小相同,顏色不全相同的乒乓球,其中紅色乒乓球,黃色乒乓球,黑色乒乓球分別有5個,從中取出四個乒乓球排一排,在下列條件下,有多少種情況?
(1)取3個紅色乒乓球,1個黃色乒乓球;
(2)取2個紅色乒乓球,2個黃色乒乓球;
(3)取2個紅色乒乓球,1個黑色乒乓球,1個黃色乒乓球;
(4)取出的4個乒乓球中剛好3個乒乓球顏色相同;
(5)取出的4個乒乓球中剛好2個乒乓球顏色相同,其他兩個乒乓球顏色也相同;
取出的4個乒乓球中剛好2個乒乓球顏色相同,其他兩個乒乓球顏色不同;
所選技術以及技術使用的目的:選取的技術是PPT演示文稿,電子文檔,交互式電子白板,目的是能和學生共享資源,實時授課,不用邊抄題目邊講課,節約時間,集中精力。便于分享交流保存,復習資料可以打印存檔,電子檔紙質檔都可以,提高學習教學的效率。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15
一、教學目標設計
通過實例理解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意義。
能夠在簡單的問題情境中判斷條件的充分性、必要性。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判斷;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判斷方法。
三、教學流程設計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概念引入
早在戰國時期,《墨經》中就有這樣一段話有之則必然,無之則未必不然,是為大故無之則必不然,有之則未必然,是為小故。
今天,在日常生活中,常聽人說:這充分說明,沒有這個必要等,在數學中,也講充分和必要,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教材第一章第五節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二、概念形成
1、 首先請同學們判斷下列命題的真假
(1)若兩三角形全等,則兩三角形的面積相等。
(2)若三角形有兩個內角相等,則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若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則這個整數必是偶數。
(4) 若ab=0,則a=0。
解答:命題(2)、(3)、(4)為真。命題(4)為假;
2、請同學用推斷符號寫出上述命題。
解答:(1)兩三角形全等 兩三角形的面積相等。
(2) 三角形有兩個內角相等 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 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則這個整數必是偶數;
(4)ab=0 a=0。
3、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繼續結合上述實例說明什么是充分條件、什么是必要條件。
若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則這個整數必是偶數中,我們稱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是這個整數必是偶數的充分條件,可以解釋為:只要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成立,這個整數必是偶數就一定成立;而稱這個整數必是偶數是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的必要條件,可以解釋成如果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 成立,就必須要這個整數必是偶數成立
充分條件:一般地,用、分別表示兩件事,如果這件事成立,可以推出這件事也成立,即,那么叫做的充分條件。[說明]:①可以解釋為:為了使成立,具備條件就足夠了。②可進一步解釋為:有它即行,無它也未必不行。③結合實例解釋為: x = 0 是 xy = 0 的充分條件,xy = 0不一定要 x = 0。)
必要條件:如果,那么叫做的必要條件。
[說明]:①可以解釋為若,則叫做的必要條件,是的充分條件。②無它不行,有它也不一定行③結合實例解釋為:如 xy = 0是 x = 0的必要條件,若xy0,則一定有 x若xy = 0也不一定有 x = 0。
回答上述問題(1)、(2)中的條件關系。
(1)中:兩三角形全等是兩三角形的面積相等的充分條件;兩三角形的面積相等是兩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條件。
(2)中:三角形有兩個內角相等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充分條件;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有兩個內角相等的必要條件。
4、拓廣引申
把命題:若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則這個整數必是偶數中的條件與結論分別記作與,那么,原命題與逆命題的真假同與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關系可分為四類:
(1)充分不必要條件,即,而
(2)必要不充分條件,即,而
(3)既充分又必要條件,即,又有
(4)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即,又有。
三、典型例題(概念運用)
例1:(1)已知四邊形ABCD是凸四邊形,那么AC=BD是四邊形ABCD是矩形的什么條件?為什么?(課本例題p22例4)
(2) 是 的什么條件。
(3)a+b是1,b什么條件。
解:(1)AC=BD是四邊形ABCD是矩形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2)充分不必要條件。
(3)必要不充分條件。
[說明]①如果把命題條件與結論分別記作與,則既要對進行判斷,又要對進行判斷。②要否定條件的充分性、必要性,則只需舉一反例即可。
例2:判斷下列電路圖中p與q的充要關系。其中p:開關閉合;q:
燈亮。(補充例題)
[說明]①圖中含有兩個開關時,p表示其中一個閉合,另一個情況不確定。②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溝通,通過圖示,深化概念認識。
例3、探討下列生活中名言名句的充要關系。(補充例題)
(1)頭發長,見識短。 (2)驕兵必敗。
(3)有志者事竟成。 (4)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說明]通過本例,充分調動學生生活經驗,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四、鞏固練習
1、課本P/22練習1。5(1)
2:填表(補充)
p q p是q的
什么條件 q是p的
什么條件
兩個角相等 兩個角是對頂角
內錯角相等 兩直線平行
四邊形對角線相等 四邊形是平行邊形
a=b ac=bc
[說明]通過練習,及時鞏固所學新知,反饋教學效果。
五、課堂小結
1、本節課主要研究的內容:
推斷符號,
充分條件的意義 命題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斷。
必要條件的意義
2、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判別步驟:
① 認清條件和結論。
② 考察p q和q p的真假。
3、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判別技巧:
① 可先簡化命題。
② 否定一個命題只要舉出一個反例即可。
③ 將命題轉化為等價的逆否命題后再判斷。
六、課后作業
書面作業:課本P/24習題1。51,2,3。
五、教學設計說明
1、充分條件、必要條件以及下節課中充要條件與集合的概念一樣涉及到數學的各個分支,用推出關系的形式給出它的定義,對高一學生只要求知道它的意義,并能判斷簡單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2、由于充要條件與命題的真假、命題的條件與結論的相互關系緊密相關,為此,教學時可以從判斷命題的真假入手,來分析命題的條件對于結論來說,是否充分,從而引入充分條件的概念,進而引入必要條件的概念。
3、教材中對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定義沒有作過多的解釋說明,為了讓學生能理解定義的合理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一些熟悉的命題的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關系來認識充分條件的概念,從互為逆否命題的等價性來引出必要條件的概念。
4、由于這節課概念性、理論性較強,一般的教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為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教學中始終要注意以學生為主,結合相關學科及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給概念下定義,去體會概念的本質屬性。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16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__》是中數學教材第冊第章第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中,占據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突出重點
難點:通過突破難點
關鍵: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上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于本節課的特點:應著重采用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3.學情分析:(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1)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展情況)抓住學
生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于怎樣解,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后練習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布置作業。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序:
課堂結構:復習提問,導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布置作業等五部分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17
[課程目標]
1.掌握集合的兩種表示方法(列舉法和描述法);
2.掌握用區間表示數集;
3.能夠運用集合的兩種表示方法表示一些簡單集合,正確運用區間表示一些數集。
知識點一列舉法表示集合
[填一填]
列舉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相鄰元素之間用逗號分隔),并寫在大括號內,以此來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舉法。
[答一答]
1.什么類型的集合適合用列舉法表示?
提示:當集合中的元素較少時,用列舉法表示方便。
2.用列舉法表示集合的優點與缺點是什么?
提示:用列舉法表示集合的優點是元素清晰明確、一目了然;缺點是不易看出元素所具有的屬性。
知識點二描述法表示集合
[填一填]
描述法
(1)集合的特征性質:
一般地,如果屬于集合A的任意一個元素-都具有性質p(-),而不屬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這個性質,則性質p(-)叫做集合A的一個特征性質。
(2)特征性質描述法:
集合A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質p(-)描述為{-p(-)},這種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特征性質描述法,簡稱描述法。
[答一答]
3.什么類型的集合適合用描述法表示?
提示:描述法多用于集合中的元素有無限多個的無限集或元素個數較多的有限集。
4.集合{-->3}與集合{tt>3}表示同一個集合嗎?
提示:雖然兩個集合的代表元素的符號(字母)不同,但實質上它們均表示大于3的所有實數,故表示同一個集合。
知識點三區間及其表示
[填一填]
研究函數常常用到區間的概念,設a、b是兩個實數,且a<b,我們規定:
(1)滿足a≤-≤b的全體實數-的集合簡寫為[a,b],稱為閉區間。
(2)滿足a<-<b的全體實數-的集合簡寫為(a,b),稱為開區間。
(3)滿足a≤-<b的全體實數-的集合簡寫為[a,b),稱為半開半閉區間。
(4)滿足a
高中數學教案模板簡單篇1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兩個集合的并集與交集的含義,會求兩個簡單集合的交集與并集
(2)理解在給定集合中一個子集的補集的含義,會求給定子集的補集
(3)能使用venn圖表達集合的運算,體會直觀圖示對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觀察和類比,借助venn圖理解集合的基本運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樹立數形結合的思想
(2)進一步體會類比的作用
(3)感受集合作為一種語言,在表示數學內容時的簡潔和準確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交集與并集,全集與補集的概念
難點:理解交集與并集的概念,符號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三.學法與教學用具
1.學法:學生借助venn圖,通過觀察、類比、思考、交流和討論等,理解集合的基本運算
2.教學用具:投影儀
四.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問題1:我們知道,實數有加法運算。類比實數的加法運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請同學們考察下列各個集合,你能說出集合c與集合a、b之間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類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結論。教師強調集合也有運算,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二)研探新知
l.并集
—般地,由所有屬于集合a或屬于集合b的元素所組成的集合,稱為集合a與b的并集
記作:a∪b
讀作:a并b
其含義用符號表示為:
用venn圖表示如下:
請同學們用并集運算符號表示問題1中a,b,c三者之間的關系
練習、檢查和反饋
(1)設a={4,5,6,8),b={3,5,7,8),求a∪b
(2)設集合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通過檢查,進行反饋,并強調:
(1)在求兩個集合的并集時,它們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現一次
(2)對于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集合的運算,可借助數軸解題
2.交集
(1)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間的一種運算,那么,集合間還有其他運算嗎?
請同學們考察下面的問題,集合a、b與集合c之間有什么關系?
②b={是新華中學20--年9月入學的高一年級同學},c={是新華中學20--年9月入學的高一年級女同學}
教師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得出結論,從而得出交集的定義;
一般地,由屬于集合a且屬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組成的集合,稱為a與b的交集
記作:a∩b
讀作:a交b
其含義用符號表示為:
接著教師要求學生用venn圖表示交集運算
(2)練習、檢查和反饋
①設平面內直線上點的集合為,直線上點的集合為,試用集合的運算表示的位置關系
②學校里開運動會,設a={是參加一百米跑的同學},b={是參加二百米跑的同學},c={是參加四百米跑的同學},學校規定,在上述比賽中,每個同學最多只能參加兩項比賽,請你用集合的運算說明這項規定,并解釋集合運算a∩b與a∩c的含義
學生獨立練習,教師檢查,作個別指導,并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和糾正
(三)學生自主學習,閱讀理解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0~11頁中有關補集的內容,并思考回答下例問題:
(1)什么叫全集?
(2)補集的含義是什么?用符號如何表示它的含義?用venn圖又表示?
(3)已知集合
(4)設s={是至少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a={是平行四邊形},b={是菱形},c={是矩形},求。
在學生閱讀、思考的過程中,教師作個別指導,待學生經過閱讀和思考完后,請學生回答上述問題,并及時給予評價
(四)歸納整理,整體認識
1.通過對集合的學習,同學對集合這種語言有什么感受?
2.并集、交集和補集這三種集合運算有什么區別?
(五)作業
1.課外思考:對于集合的基本運算,你能得出哪些運算規律?
2.請你舉出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實例,并說明其并集,交集和補集的現實含義
3.書面作業:教材第12頁習題1.1a組第7題和b組第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