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課的優秀教學教案
數學科目在高中學習科目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數學知識較為復雜,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你知道高中數學課的優秀教學教案怎么寫嗎?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數學課的優秀教學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數學課的優秀教學教案1
【教學目標與解析】
1、教學目標
(1)理解函數的概念;
(2)了解區間的概念;
2、目標解析
(1)理解函數的概念就是指能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刻畫函數,體會對應關系在刻畫函數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區間的概念就是指能夠體會用區間表示數集的意義和作用;
【問題診斷分析】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函數的概念及符號的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函數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對學生來說一個難點。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在通過從實際問題中抽象概況函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況能力,其中關鍵是理論聯系實際,把抽象轉化為具體。
【教學過程】
問題1:一枚炮彈發射后,經過26s落到地面擊中目標.炮彈的射高為845m,且炮彈距離地面的高度h(單位:m)隨時間t(單位:s)變化的規律是:h=130t-5t2.
1.1這里的變量t的變化范圍是什么?變量h的變化范圍是什么?試用集合表示?
1.2高度變量h與時間變量t之間的對應關系是否為函數?若是,其自變量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問題,讓學生正確理解讓學生體會用解析式或圖象刻畫兩個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從問題的實際意義可知,在t的變化范圍內任給一個t,按照給定的對應關系,都有的一個高度h與之對應。
問題2:分析教科書中的實例(2),引導學生看圖并啟發:在t的變化t按照給定的圖象,都有的一個臭氧層空洞面積S與之相對應。
問題3:要求學生仿照實例(1)、(2),描述實例(3)中恩格爾系數和時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理解得到函數的定義,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況的能力。
問題4:上述三個實例中變量之間的關系都是函數,那么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分析,函數還可以怎樣定義?
4.1在一個函數中,自變量x和函數值y的變化范圍都是集合,這兩個集合分別叫什么名稱?
4.2在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f:A→B中,集合A是函數的定義域,集合B是函數的值域嗎?怎樣理解f(x)=1,x∈R?
4.3一個函數由哪幾個部分組成?如果給定函數的定義域和對應關系,那么函數的值域確定嗎?兩個函數相等的條件是什么?
高中數學課的優秀教學教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物操作,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
(2)能根據幾何結構特征對空間物體進行分類。
(3)會用語言概述棱柱、棱錐、圓柱、圓錐、棱臺、圓臺、球的結構特征。
(4)會表示有關于幾何體以及柱、錐、臺的分類。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空間物體,從實物中概括出柱、錐、臺、球的幾何結構特征。
(2)讓學生觀察、討論、歸納、概括所學的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感受空間幾何體存在于現實生活周圍,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2)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學重點:讓學生感受大量空間實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
難點: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的概括。
三、教學用具
(1)學法:觀察、思考、交流、討論、概括。
(2)實物模型、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由六根火柴最多可搭成幾個三角形?(空間:4個)
2在我們周圍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這些建筑的幾何結構特征如何?
3、展示具有柱、錐、臺、球結構特征的空間物體。
問題:請根據某種標準對以上空間物體進行分類。
(二)、研探新知
空間幾何體:多面體(面、棱、頂點):棱柱、棱錐、棱臺;
旋轉體(軸):圓柱、圓錐、圓臺、球。
1、棱柱的結構特征:
(1)觀察棱柱的幾何物體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圖片,思考: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共同特點是什么?
(學生討論)
(2)棱柱的主要結構特征(棱柱的概念):
①有兩個面互相平行;②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邊形;③每相鄰兩上四邊形的公共邊互相平行。
(3)棱柱的表示法及分類:
(4)相關概念:底面(底)、側面、側棱、頂點。
2、棱錐、棱臺的結構特征:
(1)實物模型演示,投影圖片;
(2)以類似的方法,根據出棱錐、棱臺的結構特征,并得出相關的概念、分類以及表示。
棱錐:有一個面是多邊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個公共頂點的三角形。
棱臺:且一個平行于棱錐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錐,底面與截面之間的部分。
3、圓柱的結構特征:
(1)實物模型演示,投影圖片——如何得到圓柱?
(2)根據圓柱的概念、相關概念及圓柱的表示。
4、圓錐、圓臺、球的結構特征:
(1)實物模型演示,投影圖片
——如何得到圓錐、圓臺、球?
(2)以類似的方法,根據圓錐、圓臺、球的結構特征,以及相關概念和表示。
5、柱體、錐體、臺體的概念及關系:
探究:棱柱、棱錐、棱臺都是多面體,它們在結構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三者的關系如何?當底面發生變化時,它們能否互相轉化?
圓柱、圓錐、圓臺呢?
6、簡單組合體的結構特征:
(1)簡單組合體的構成:由簡單幾何體拼接或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
(2)實物模型演示,投影圖片——說出組成這些物體的幾何結構特征。
(3)列舉身邊物體,說出它們是由哪些基本幾何體組成的。
(三)排難解惑,發展思維
1、有兩個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邊形的幾何體是不是棱柱?(反例說明)
2、棱柱的何兩個平面都可以作為棱柱的底面嗎?
3、圓柱可以由矩形旋轉得到,圓錐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轉得到,圓臺可以由什么圖形旋轉得到?如何旋轉?
(四)鞏固深化
練習:課本P7練習1、2;課本P8習題1.1第1、2、3、4、5題
(五)歸納整理:由學生整理學習了哪些內容
高中數學課的優秀教學教案3
一、知識與技能
1.能從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導出半角公式,了解它們的內在聯系;揭示知識背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分析、探求的學習態度,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并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2.掌握公式及其推導過程,會用公式進行化簡、求值和證明。
3.通過公式推導,掌握半角與倍角之間及半角公式與倍角公式之間的聯系,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自己由倍角公式導出半角公式,領會從一般化歸為特殊的數學思想,體會公式所蘊涵的和諧美,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2.通過例題講解,總結方法.通過做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公式的推導,了解半角公式和倍角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培養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觀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半角公式的推導與應用(求值、化簡、證明)
難點:半角公式與倍角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運用公式時正負號的選取。
【學法與教學用具】:
1. 學法:
(1)自主+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自己由和角公式導出倍角公式,領會從一般化歸為特殊的數學思想,體會公式所蘊涵的和諧美,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2)反饋練習法:以練習來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存在的差距.
2. 教學方法:觀察、歸納、啟發、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復習二倍角公式,按課本知識結構設置提問引導學生動手推導出半角公式,課堂上在老師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分析公式的結構特征,會根據公式特點得出公式的應用,用公式來進行化簡證明和求值,老師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積極探究。
3. 教學用具: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授課類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二、研探新知
四、鞏固深化,反饋矯正
五、歸納整理,整體認識
1.鞏固倍角公式,會推導半角公式、和差化積及積化和差公式。
2.熟悉"倍角"與"二次"的關系(升角--降次,降角--升次).
3.特別注意公式的三角表達形式,且要善于變形:
4.半角公式左邊是平方形式,只要知道角終邊所在象限,就可以開平方;公式的"本質"是用?角的余弦表示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5.注意公式的結構,尤其是符號.
六、承上啟下,留下懸念
七、板書設計(略)
八、課后記:略
高中數學課的優秀教學教案4
一、學習目標與自我評估
1 掌握利用單位圓的幾何方法作函數 的圖象
2 結合 的圖象及函數周期性的定義了解三角函數的周期性,及最小正周期
3 會用代數方法求 等函數的周期
4 理解周期性的幾何意義
二、學習重點與難點
“周期函數的概念”, 周期的求解。
三、學法指導
1、 是周期函數是指對定義域中所有 都有,即 應是恒等式。
2、周期函數一定會有周期,但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
四、學習活動與意義建構
五、重點與難點探究
例1、若鐘擺的高度 與時間 之間的函數關系如圖所示
(1)求該函數的周期;
(2)求 時鐘擺的高度。
例2、求下列函數的周期。
(1) (2)
總結:(1)函數 (其中 均為常數,且的周期T= 。
(2)函數 (其中 均為常數,且的周期T= 。
例3、求證: 的周期為 。
例4、(1)研究 和 函數的圖象,分析其周期性。(2)求證: 的周期為 其中 均為常數,且
總結:函數 其中 均為常數,且的周期T= 。
例5、(1)求 的周期。
(2)已知 滿足 ,求證: 是周期函數
課后思考:能否利用單位圓作函數 的圖象。
六、作業:
七、自主體驗與運用
1、函數 的周期為 ( )
A、 B、 C、 D、
2、函數 的最小正周期是 ( )
A、 B、 C、 D、
3、函數 的最小正周期是 ( )
A、 B、 C、 D、
4、函數 的周期是 ( )
A、 B、 C、 D、
5、設 是定義域為R,最小正周期為 的函數,
若 ,則 的值等于 ( )
A、1 B、 C、0 D、
6、函數 的最小正周期是 ,則
7、已知函數 的最小正周期不大于2,則正整數的最小值是
8、求函數 的最小正周期為T,且 ,則正整數的值是
9、已知函數 是周期為6的奇函數,且 則
10、若函數 ,則
11、用周期的定義分析 的周期。
12、已知函數 ,如果使 的周期在 內,求正整數 的值
13、一機械振動中,某質子離開平衡位置的位移 與時間 之間的函數關系如圖所示:
(1) 求該函數的周期;
(2) 求 時,該質點離開平衡位置的位移。
14、已知 是定義在R上的函數,且對任意 有成立,
(1) 證明: 是周期函數;
(2) 若 求 的值。
高中數學課的優秀教學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畫三視圖的基本技能,豐富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實踐,動手作圖,體會三視圖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空間想象力,體會三視圖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畫出簡單幾何體、簡單組合體的三視圖;
難點:識別三視圖所表示的空間幾何體。
三、學法指導:觀察、動手實踐、討論、類比。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開課題
展示廬山的風景圖——“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說明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體視覺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較真實反映出物體,我們可從多角度觀看物體。
(二)講授新課
1、中心投影與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光由一點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線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線正對著投影面。
2、三視圖:
正視圖:光線從幾何體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圖;
側視圖:光線從幾何體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圖;
俯視圖:光線從幾何體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圖。
三視圖:幾何體的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統稱為幾何體的三視圖。
三視圖的畫法規則: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
長對正:正視圖與俯視圖的長相等,且相互對正;
高平齊:正視圖與側視圖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對齊;
寬相等:俯視圖與側視圖的寬度相等。
3、畫長方體的三視圖:
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分別是從幾何體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觀察到有幾何體的正投影圖,它們都是平面圖形。
長方體的三視圖都是長方形,正視圖和側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俯視圖和正視圖都各有一條邊長相等。
4、畫圓柱、圓錐的三視圖:
5、探究:畫出底面是正方形,側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錐的三視圖。
(三)鞏固練習
課本P15練習1、2;P20習題1.2[A組]2。
(四)歸納整理
請學生回顧發表如何作好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
(五)布置作業
課本P20習題1.2[A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