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育教案
高一語文教育教案都有哪些?教師要準確理解義務教育語文學科的基本概念,把握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基本規律,根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的要求,創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教育功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一語文教育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語文教育教案【篇1】
教學重點了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結合課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學難點對詩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別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學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詩歌財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李清照等等這些偉大詩人的名字,幾乎已是家喻戶曉,他們的許多優秀詩句在今天已是膾炙人口。飲水思源,當我們順河而上追其源頭時,便會看到那閃爍著耀眼光輝的起點,這起點就是作為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今天,就讓我們一道來探究一下這源頭里的無窮奧秘吧!
二了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釋①,可設計問題幫助學生盡快掌握重點知識:
1.《詩經》反映的是我國哪個歷史時期的生活?
2.既然是詩,為何后來又被改稱為《詩經》呢?
3.《詩經》是按照怎樣的體例編輯的?
教師明確:
1.(略)
2.此乃主要是漢代學者認為《詩經》為儒家創始人孔子所編輯,故將此視為儒家經典,因此,稱其為《詩經》。
3.(略)
(二)教師補充介紹:
《詩經》中普遍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教材第30頁練習中對此有解釋)。下面重點解釋“比”和“興”。高中舊教材中曾選用了一首《碩鼠》便是運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詩。其詩作者將奴隸主喻為大老鼠。詩人發出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的憤怒控訴;《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漣漪”,可將它當作“興”的使用,即作者言黃河之水是“假”,控訴剝削者的行徑是“真”;另外,《關雎》一詩的開頭兩句詩,更是典型的“興”。作者言“鳥情”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單元第七課《孔雀東南飛》一詩中的開篇那兩句詩:“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據對上述解釋的理解,同學們在學習完《氓》這首詩后,做一做課后練習第二題。
三引導學生閱讀預習提示,了解三首詩的基本內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問題:
1.三首詩寫的各是什么內容?
2.從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對那首詩更感興趣?為什么?
四導讀全詩,疏通文字
(一)教師范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課件)
1.學生給生字注音
2.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二)學生自讀,并結合注解掌握詩中詞義。
(三)學生分別將三首詩口頭譯成現代漢語(可分組進行,每兩至三組負責一首詩的翻譯)。
五布置作業
1.熟讀三首詩,掌握詩的內容。
2.預習課后練習一、二兩題。
高一語文教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全文。
2、感受詩人“憂”的情感基調和理解為何而“憂”。
教學重點:
1、背誦全詩。
2、理解分析詩人的情感態度。
教學難點:
1、詩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詩經》句子的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
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自行說出自己最喜歡三國中的哪個人物,并簡單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從而引出對《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紹。
二、作者介紹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在文學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風格清峻,簡約嚴明。他的詩歌現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樂府舊題,明顯地表現出對漢代樂府的繼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原本印象中對于曹操的看法。
三、寫作背景
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三國中著名的戰役赤壁之戰,進而引出曹操當時寫作這首《短歌行》時候的相關歷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權勢力。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當空,江面風平浪靜。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請諸將。酒至興處,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橫槊賦詩,吟唱了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四、整體感知
1、先播放課文錄音,并提出問題:“這首詩的詩眼是什么?”
明確:詩歌的詩眼是“憂”,詩人的情感焦點是“憂”。(ppt展示)
2、請學生回答詩中哪些句子含有“憂”字?
明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ppt展示)
3、進一步提出問題,既然詩人的情感焦點是“憂”,那詩人“憂”的究竟是什么呢?
五、詩歌賞析
1、讓學生帶著問題齊讀詩歌,然后對學生讀錯的字詞進行糾正,借此也對文中的重點字詞的讀音進行講解。
2、分部分對詩歌進行講解:
(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對重點字詞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從而提出問題,從這部分中可以看到詩人“憂”的原因是什么?請學生進行回答,然后教師進行引導補充。
明確:借酒抒情,以悲涼的情調感嘆時光易逝,人生短暫。(ppt展示)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部分引用《詩經》中句子是難點,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介紹,使學生能夠有明確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這些詩句是為了表達自己對于賢才的渴望。
明確:抒發對賢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對嘉賓的禮遇。(ppt展示)
(3)“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妄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該部分著重講解詩人采用的藝術手法是比喻,提出問題“作者用明月來比喻什么?”,請學生進行回答,結合對詩歌的翻譯讓學生自行得出這里都是比喻賢才。在此基礎上便可提出問題,這一部分可以看到詩人“憂”的又是什么?
明確:繼續寫思念賢才的渴望,寫“憂思”的原因。(ppt展示)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該部分講解曹操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導學生得出詩人在這一部分用“烏鵲南飛”同樣是用來比喻賢才。
明確:表明詩人虛心納士,竭盡誠心,不遺余力的態度。(ppt展示)
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以及曹操這時候的年齡,讓學生明確曹操最后“憂”的是天下尚未一統。
3、詩人“憂”的原因有:
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求賢不得:親親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三、功業未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pt展示)
4、藝術手法:再前面對詩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總結
一、引用《詩經》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二、比喻:明月比喻人才;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當時賢士四處奔走
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pt展示)
這部分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部分,根據課堂學生的理解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六、課堂總結
最后讓學生齊讀課文,對課堂進行小結。
高一語文教育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
2、培養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學習,把握新聞中的新聞事實、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觀評價三方面的內容。
4、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
5、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
【教學課時】
擬定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授《別了,“不列顛尼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香港回歸的影音資料,大約5分鐘。
二、研討過程
1、大家談觀看影音資料的感受──激動、感慨。
2、討論前明確:
學生對“新聞”一詞自己提出問題:
⑴ 什么是新聞。
⑵ 新聞的特點。
⑶ 新聞的結構。
3、從結構出發完成新聞稿的標題和導語──小組討論成稿,基本掌握新聞的知識。
4、大家交流新聞稿。
5、對于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不僅僅是華夏兒女關心,世界各大媒體齊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傳媒,8423人登記對交接儀式進行采訪,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不辱使命,不負眾望,高人一籌,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正是這篇《別了,“不列顛尼亞”》。
6、出示思考問題:
⑴ 這則新聞為什么會獲此榮譽?
⑵ 我們學習新聞的意義何在?
⑶ 我們學習這則新聞的意義何在?
分組討論問題。
各組交流,達成共識:
⑴ 共識:形式好、標題好、主體好、內容好,分析新聞事實和背景資料的結合(通過分析自然地明確新聞本身的內容)。
⑵ 共識:我們生活在這個信息時代,新聞媒體已經成了我們看世界的窗口,我們應該學會利用這個途徑,提取重要信息,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心國內外大事。
⑶ 共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歸為我們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為澳門回歸提供了好的借鑒──落后就要挨打,我們收回香港,我們國力增強了,華夏子孫盼望祖國的大統一,希望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家門,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學子,應該把握現在的大好時光好好學習,為祖國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三、結束語
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雪白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授《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
〖教學過程〗
一、從南京大屠殺的圖片導入新課
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當時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戰期間,不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歐洲,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德國法西斯對歐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發指!
二、資料交流并談感受
課前布置同學們回去收集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文字介紹和圖片,現在各小組將圖片拿上來投影展示,邊看圖片邊介紹。
(各小組展示圖片,并介紹。)
老師也將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用多媒體展示出來。
師:在收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感受?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
師:雖然我們收集的資料和圖片不盡相同,但是我們的感受是一樣的,那就是壓抑、窒息、悲憤、沉痛。
三、寫作背景介紹
這篇新聞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二戰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后采寫的.發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
四、相互質疑,探究寫作意圖
一個如此有名的記者為什么要寫一篇早已眾所周知的新聞呢?發生在奧斯維辛的慘劇早已離我們遠去,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將你們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圈畫出來,小組內的同學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找出一個你們認為最難的問題向其他小組的同學提出來。我們把這個環節叫做“相互質疑”。
(學生思考、交流、提問、答問。)
師:老師也給同學們設計了一些問題(多媒體展示)。有些同學們已經問過了,有些還需要我們討論一下。
1、文章開頭寫到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為什么?
2、怎么理解這個細節——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3、第13段寫到那個照片中的姑娘,臨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說說你的理解嗎?
4、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5、課文第6段“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還有末段“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這兩句話的意義和作用分別是什么?
五、小結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靜的敘述中抒發了對德國納粹殘酷暴行的沉重控訴,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和平與祥和的向往。同時,也是為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訓。
六、精彩語段賞讀
本文有很多地方寫得很精彩,雖然作者沒有正面去控訴德國法西斯的暴行,但文中的敘述卻已深深震撼了我們。請各組推薦一段文字并推薦一名同學來朗讀(生朗讀)。
七、談收獲
師:我們看新聞通常是為了獲取新信息,那學了這則新聞,你從中獲得了什么?
八、結語
是的,這篇文章給我們的震撼實在太大了,讓我們記住這段慘痛的歷史教訓,因為忘記歷史,就會使悲劇重演!
高一語文教育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幫學生確立語文很重要,要學好語文的觀念。
2、讓學生明白學好語文的途徑,知道如何去學語文。
3、告訴學生本學期學習目標及規劃。
4、準備工具。
5、推薦閱讀書目。
教學過程:
一、自我介紹,導入第一課
二、確立新觀念,樹立自信心
1、你覺得語文重要嗎?你喜歡學習語文嗎?(了解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2、語文天生重要。
學好語文,是生活的需要。“語”,語言文字,現代漢語;“文”,文學。我們的生活與這兩方面息息相關。除了啞巴,都要說話,我們都要運用漢語與他人交流,漢語是我們交際的工具。文學作品既能愉悅身心,又能增長知識,豐富感情,提高個人修養。
學好語文,是應試的需要。語文是中考高考三大學科之一,學好語文,是你成為一個優秀學生的必需,是你過關斬將劈波斬浪的利器。
所以,必須學好語文。
3、語文難學嗎?
不難!其實語文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言語里,在我們的環境中,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與語文相伴。語文不是狼外婆,不是踩高蹺,沒有什么可怕,也沒有什么高難度。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生活的真諦,逐漸成長。“處處留心皆語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學生說經歷是最好的老師,頗有道理。)
如何培養興趣呢?可以從積累好詞佳句美段開始,多讀多摘抄多誦讀,當你積累到一定程度,你會發現自己是如此博學的人,成功的感受會讓你喜歡上語文。平時勤于練筆,長期堅持下來,你會發現你真的很能寫。到那時候,你說你不愛語文,還真的不可能。語文學習不難,難在我們能不能堅持。同學們,你們有這樣的韌性嗎?有信心學好語文嗎?
三、養成好習慣,把握好方法。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培根曾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又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是好習慣,會讓人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一輩子。”
養成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對于語文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可以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入手。
1、仔細聽。學會傾聽,聽老師講,聽同學發言。聽的過程中要勤思考,學會抓要領,善比較,有自己的觀點。聽的時候要有禮貌,不隨意插話,打斷他人。
2、大膽說。這里的說不僅是指課堂上回答問題,也指課內外的提出問題。大膽發言,質疑答問,是積極思考的表現。唯有做個思考者,積極主動學習,做學習的主人,我們在學習中才能真正有所收獲。我們不少同學,不敢發言,可能是因為不能肯定自己的答案,更多的是害怕,害怕老師批評,害怕同學們笑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考慮問題。犯錯、批評與成長相關。課堂上,問題回答錯了,挨老師批評了,被同學們笑話了,這個問題我必然會記憶深刻,今后碰見,再不會犯錯。人總是在錯誤中成長,在批評自我批評中成熟。這樣一想,我們在課堂上不僅要大膽發言,更要踴躍發言了,對不對?
3、廣泛讀。有位名師說:“一個初中生只要在初中三年里讀的書疊起來等于他的身高,寫的本子疊起來等于他的身高的一半,他的語文(讀寫)能力不用老師教也會形成。”廣泛涉獵,博采眾長,可以獲得豐富的生命體驗、閱讀經驗、寫作技巧,這對于我們寫作閱讀都有極大的啟發幫助。古人不是說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在廣泛讀的同時也提倡深入的讀,讀熟一部作品,讀透一個作家。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在介紹經驗時說他前后把《三國演義》讀了有三十幾遍,不但熟悉了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而且連作者羅貫中的語言風格都模仿的很像了。唯有精讀深入的讀,我們的思想才會因之深入,我們的文筆才能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風格。
4、勤奮的寫。這里的寫包括寫作文,寫日記,寫隨筆等,也包括抄寫字詞,摘抄美詞麗句、精彩段落這些積累工作。讀得多,不代表就寫的好。勤于動筆頭,記錄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留住自己一瞬間的靈感,寫得多了,自然就能悟出寫作技巧。再說當自己回頭看自己一點一點碼起的文字已成摞成堆成山,心底成功的喜悅自不待言。我們不求自己能成名成家,就為了記錄自己的青蔥歲月,為了提高語文成績,為了在中考高考中勝出,這一份辛苦,也是有價值的。
四、明確學習目標,堅持執行規劃
本學期學習目標:
1、練出一手好字;
2、掌握閱讀散文小說說明文的技巧;
3、讀幾本名著;
4、提高敘事寫人的作文水平。
本學期教學設想:
1、美文積累,間日在課堂上進行美文背、聽、寫;
2、國學積累,每周背誦一首古詩,閱讀一篇短小簡易的文言文;
3、隨筆,每日一寫,不拘長短,每周必須有一篇不少于500字;
4、每周一到五中午堅持練字10分鐘。字寫得不好的,練習正楷,正楷寫好的,練習行楷或行書。
五、準備文具
《現代漢語詞典》、《成語字典》、鋼筆、課堂筆記本、聽寫本、美文積累本、隨筆本、練字本、家庭作業本。
六、推薦書目
1、《繁星·春水》
2、《泰戈爾詩選》或者《飛鳥集》
3、《男生賈里》
4、《湯姆·索亞歷險記》
5、《朱自清散文選》
6、《論語》
高一語文教育教案【篇5】
一、教學思想與教學目標:
遵循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高舉新課改理論旗幟,以其鮮明的教育理想和濃郁的時代創新氣息,進行語文教育與教學的改革。語文教師應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樹立大語文教育觀,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充分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與人生。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相結合,使語文教學將變得更加開放、創新,
教學過程中要緊密結合三維目標,即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改革課程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教學設想與教材處理:
本期完成必修三與必修四的講授,閱讀鑒賞部分共計27篇課文。約76課時完成。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約20課時完成。本期學習時間約為30周,教學任務應完成必修3與必修4兩本教材。
新編語文教材與傳統語文教材有所不同,它以實現不同能力層級目標而劃分單元,著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三個維度編排,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因此,教師在使用新教材過程中,要注意教學單元的整體性、能力性以及讀寫結合的系統性,還應注意閱讀部分與寫作、口語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學,避免單一的直線式重復性教學。對必修三與必修四的教材處理是:
(1)閱讀鑒賞單元與表達交流單元教學、及作文教學相輔相成。
閱讀鑒賞的每一個單元大約為兩周完成,每教授完一個單元以后,按教材編排順序講解表達交流的一個知識點。作文教學主要依據表達交流知識點地排序來進行。本期大作文要求寫六篇,小作文四篇,每兩周一次大作文,一周一次小作文,都要求課堂完成任務。本期作文文體訓練主要是針對議論文,每篇大作文與小作文都要配備老師講授和指導資料,每篇作文都要求有學生習作范文及不合要求的病文,作文范文要起到示范作用,對病文要求進行修改。每次大作文完成應花至少四課時進行,總計作文課時為30課時。在這過程中,必須每一周要求學生寫一篇周記。
本期周記要求主要依據學校所發資料《作文周計劃》完成,主要針對議論文形式進行訓練。
高一語文教育教案【篇6】
一、本學期的主要任務
1、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2、加強基礎練習,落實單元練習,學以致用,努力提高學生考試成績;
3、加強本科工作,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加強自身業務修養。
二、教育教學指導思想
1、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有步驟地落實民主的、開放的和人文化的語文教育;
2、推廣已有的教學經驗,繼續發現新問題,探究新教法,把課堂的研究性閱讀推向深層次。
三、教學工作
1、必修課
<1>必修課的處理,一句合理有利的原則、單元組織的原則、集體備課的原則、改革創新的原則,按時完成。
A、前半期完成一二五單元,后半期完成三四六單元。每個單元都應當學透、學盡。
B、按照單元教學要求,在教學中要突出各種文體的特點,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要點,并引導學生模仿和創作。單元內的各篇文章可以聯系起來進行比較閱讀,從而深化對文章和單元要點的把握。
C、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自學,引導他們自主鉆研課文,自奮其力,自力得知;要突出研究性特點,拓展課堂內容,深化課文理解;要組織合作學習小組,鼓勵學生相互討論學習。
2、作文教學
A、依據教材編寫體例,完成教本上的“口語交際與寫作實踐”訓練。
B、寫作練習分步驟進行達標訓練,要求學生逐漸達標,形成基本的語言修辭意思。
C、提高學生考場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鐘內能根據要求寫出700字左右的文章。
D、調動學生參與作文批改與點評,提高批改實效。
E、作文教學重講評,通過講評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導學生自批自改。
F、鼓勵學生做作文自我總結。
G、本學期擬進行10次作文寫作。
3、單元檢測
本學期擬安排四個單元檢測。
A、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
B、第五單元
C、第六單元
D、第三單元和第四單元
高一語文教育教案【篇7】
一、指導思想:
1、貫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樹立科學的、民主的、開放的、以人為本的語文教育觀念,不斷地探索能適應學生發展和學生實際需要的新教法。
2、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升高二進高三入社會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高中語文學習習慣,幫助他們掌握知識點的學習方法,為終身學習準備好必備的能力。
3、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教法,把課堂的研究性閱讀推向深入,把新課標配套的“自學——探究——反思”模式新課型加以完善。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高一327班和334班兩個班,其中327班66人,334班55人,學生來自全縣各地及周邊縣市。從入學摸底考試的情況來看,學生初中基礎普遍不夠扎實。閱讀能力、分析鑒賞能力及對文章整體感知能力均令人擔憂,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語文。所以,在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探索改進講與練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為這一階段教學的重中之重。
三、教材分析:
1、新教材的體系和構建,在試驗修訂本的基礎上作了“四大改革”:
(1)、建立了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三線并行的教材編寫體系;
(2)、破除了比較復雜的記敘、比較復雜的說明、比較復雜的議論的三個階段模式,閱讀部分不再以文體為中心編排,而結合能力培養目標和課文實際組織單元;
(3)、編寫了與教材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供學生在課外閱讀;
(4)、設計了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2、新教材的教學重點
閱讀教材,高一階段著重培養理解分析能力;寫作教材第一冊按寫作心理要求編排,著重培養學生個體主體能力;第一冊口語訓練的重點,培養單向的口語交際能力:傾聽、應答。探究性學習著眼于對文學作品主題的多種解讀、書法文化的思考。
四、教學策略及實施:
1、策略:
(1)改變觀念,加強學習,增強新課標意識,重視知識更新。
(2)重視思維訓練,注重能力培養,增強素質教育意識,扎扎實實學好課本。
(3)重視作文教學,努力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整體水平。
(4)加強語文第二課堂的組織,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輔助作用。
2、實施:
必修課
1、教本
(1)進度安排
必修1、2的閱讀教材,著重培養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本著由淺入深、分散化解難點的原則,教學安排前半期完成一、二、五單元,后半期完成六、三、四單元。
(2)教學要求
本期教材文體多樣,有詩歌與散文,還有講演詞、序言等,內容比較分散,涉及到古今中外,因而在教學中要突出各種文體的特點,引導學生欣賞與學習并模仿與創作。每個單元的教學都要精心組織,單元內部的各篇課文在突出自身特點的同時,一定要和單元的整體特征和要求相一致。每個單元的教學完成后,要指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小結,明確每單元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2、讀本
根據教本和讀本相結合的原則,為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3、個性研討:
著手進行國學的普及,從晨讀入手,選一些經典名句與大家一起涵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