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語文課程高一學習教案

時間: 沐欽 語文教案

語文課程高一學習教案都有哪些?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提出了教學、評價、教材編寫、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實施原則、方法和策略,在具體實施中也留有創新空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語文課程高一學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課程高一學習教案

語文課程高一學習教案篇1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

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囚綠釋綠思綠

四、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

1、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

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學習目標】

1.積累字詞,了解文章結構,把握主旨。

2.反復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語言風格。

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臺人。現代散文作家、翻譯家。1931年畢業于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后與友人創辦泉州語文學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學教書,同時開始寫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業余從事散文創作和翻譯。1938年創辦科學、文化綜合性雜志《少年讀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駐上海租界,由于在淪陷后的上海堅守文化工作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轉到虹口日本憲兵拘留所,刑審數月,慘遭殺害,時年34歲。

陸蠡是現代文學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詩集《海星》步上文壇,嶄露頭角。后來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綠記》。他的散文從瑣細的生活情節中,挖掘出某種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誠、淳樸心靈的閃光,作品大都矚目現實社會和下層人民的貧窮疾苦,通過對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淳樸的優良品質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頌贊,表現出作家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和可貴品格。在藝術上,那鄉野泥土的氣息,憂郁動人的故事情調,優美清麗的文筆,嚴謹的構思,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文筆縝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誠摯、樸實。

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中國現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寫于1938年秋,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

【問題說明】

“囚綠”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過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條牽進作者居室。因為常春藤是綠色的,故簡稱“囚綠”。本文通過寫作者賞綠、囚綠、放綠、思綠的過程,表現了作者對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課文分析】

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發生的時間(1937年夏天)。單獨成段,說明這事情讓作者難忘。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據著高廣不過一丈③的小房間。磚鋪的潮濕的地面,紙糊的墻壁和天花板,兩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卷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

段解:作者介紹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墻壁、天棚、窗戶、窗簾,突出其簡陋的特點。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鐘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十一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句解:光照時間長,小屋內炎熱。〕這公寓里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于選定了這朝⑥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的。〔句解:屋簡陋、狹小、炎熱而作者卻選擇了它,并且感到喜悅而滿足,給讀者留下懸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這房間靠南的墻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⑦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大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出。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⑧。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句解:選定此房的原因。〕當公寓里的伙計替我提⑨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見⑩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計都驚奇了。〔句解:作者這樣熱愛綠色,讓伙計感到非常驚奇。〕

段解:作者因為窗外有常春藤而選擇了此房居住。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句解: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段解:“我”懷著喜悅與滿足的心情選擇了這狹小而潮濕的房間是因為有一綹(liǔ)青藤為伴,不再孤獨,陌生的“我”與綠葉“對話”,忘記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樂的綠色滋潤“我”那顆等焦了的心。這一部分為下文寫“囚綠”作了充分鋪墊。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漂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段解:綠色讓“我”快活地度過兩個月,讓“我”感悟到了綠色對處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段解:觀賞常春藤伸須展葉,變青變老、雨中擺舞,“我”感到慰安與希望。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段解:為了這綠色裝飾簡陋的房間,撫平抑郁的心情,點燃心靈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這綠色藤的兩枝柔條。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的喜悅。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鋪的泥土,未除凈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后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里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愛綠色是有淵源的。〕段解:“囚綠”后,綠色枝條旺盛地生長景象,給“我”帶來了空前的喜悅。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句解:由“綠色”到“綠友”,稱呼的變化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對“綠友”愛之深,惱之切。〕

段解:“綠色”固執地向陽方向生長,辜負了“我”的愛撫與善意,損害了“我”的自尊心。惱恨后,我決定仍囚住它。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靈。〕

段解:青藤失去陽光后嫩黃、細瘦、嬌弱,“我”雖然產生了惻隱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風,我仍不肯放綠。

第二部分(8~11):囚綠。作者著(zhuó)意表現他囚綠的固執和青藤不甘被囚的執著。

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日子。在我離開的時候,便是它恢復自由的時候。

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離開北平時,恢復青藤的自由。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句解:點明寫作背景。〕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句解:發自內心的對自由、光明的呼喚。〕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句解: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

段解:第三部分(12~13段):放綠。作者“放綠”的同時是呼喚自由與光明。點出了文章的主題。

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

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綠。含蓄表達了作者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語文課程高一學習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認識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和一詞多議的詞語。

4.背誦全文,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

教學設想

1.“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這既是本文的難點,也是重點,指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系,力求講得透辟一點。

2.讓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串講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自學能力。

3.凡是要學生辨析、積累的實詞和虛詞,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義和作用外,還要引導學生聯系讀過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經出現過的意義和用法,使之反復鞏固,溫故知新。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記”即游記,代表一種文體。作者一般借記游而進行議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像《醉翁亭記》,作者借寫山水之景,而表現了“醉能同其樂”和“太守之樂其樂”的與民同樂的觀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游褒禪山記》同樣也借記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樣的觀點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寫作背景。

1.關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臨川(現在江西省臨川)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后被封為“荊國公”,人稱“王荊公”。

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詩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長于說理,精于修辭,間有情韻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2.關于本文寫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課內預習。

對照注釋細讀課文第1、2兩段,借助工具書弄懂疑難字詞。

四、講讀第1、2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作適當板書):

1.一詞多義:

(1)“卒”:①死。“卒葬之”。②終于。“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戰》)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②文字。“獨其為文”。、③華美、有彩飾。“舍其文軒”。(《公輸》)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說、講。“何可勝道也哉”。③道理。“傳道受業”(《師說》)④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極”:①盡,-盡情享受。“極夫游之樂”。②至多,最多。“亦極七八萬耳”。(《赤壁之戰》)

2.詞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名之曰褒禪”。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而莫能名者”。

(3)“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3.“……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1)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②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導學生討論問題:

1.概括這兩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提示:記敘游山的見聞和經過。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2.游記一般要寫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讀者的印象中產生空間概念,形成立體感。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說出禪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第1段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據。

4.第2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三)全班朗讀課文兩遍。

五、布置作業。

1.將文中出現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來,并歸類整理。

2.預習3、4、5段,借助課文注解及工具書試口譯。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①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②人稱代詞,相當于“它”(他)。③人稱代詞,表領屬關系,作“它(他)的”講。④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我們”、“自己”。⑤語氣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二、講讀課文第3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觀”:①觀察、看。“古人之觀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觀”。③建筑物的一種,讀,“大王見臣列觀”。(《廉頗簡相如列傳》)

(2)“得”:①能夠。“不得極夫游之樂”。②心得、收獲。“往往有得”。③融洽。“與公甚相得”。④得到,獲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肅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鏟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難”(《赤壁之戰》)。③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南撫夷越”。(《隆中對》)

(4)“相”:①幫助、輔佐,讀。“無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讀。“操雖托名漢相”(《赤壁之戰》)③互相,讀。“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

2.古今異義:

“非常”:本文義為“不尋常”、“非同一般”,是兩個詞。如:“非常之觀”。不同于現代漢語表程度的副詞。

3.虛詞:

“以”:作介詞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②用來、拿。“無物以相之”。作連詞用,相當于“而”:①表并列。“險以遠”。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雙重否定句,強調“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中間省略了“而不至”之類的話,翻譯時要補出,否則意思不連貫。

(二)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本段著重寫什么?

提示:寫游褒禪山的心得體會,抒發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說的“有嘆”。

2.這一段可分幾層意思?你對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道理如何評價?

提示: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首先要有志,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這對于我們治學、處事、創業都有很大啟發。

三、講讀第4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悲”:①感嘆、嘆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③哀憐。“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說》)(2)“勝”:①盡。“何可勝道也哉”。②能承擔,禁得起,。“沛公不勝杯構”(《鴻門宴》)。③優美的,。“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④勝利,。“終不能加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詞性活用:

(1)“謬”:弄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世之謬其傳……”

(2)“傳”:流傳下來的文字,動詞活用為名詞。“后世之謬其傳……”

(二)引導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生發出來的?

提示:作者認為治學不應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過自己頭腦的認真辨析思考,然后謹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邏輯十分嚴密。

四、講析第5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

五、問題討論。

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系的?(試從①過渡銜接;②兩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應;③游山與治學處世兩者的內在聯系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極夫游之樂”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文章前后銜接,過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起照應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和“其下平曠……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來而記之者已少”;“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和“其見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隨以止”和“遂與之俱出”;“可譏”和“人咎”;“在己為有侮”和“悔其隨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書之不存”和“其文漫滅”;“謬其傳”和“音謬”。前文的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議論部分是記敘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度。

六、全班齊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

完成課文后練習一、二、四題。

語文課程高一學習教案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2.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德育滲透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

2、選自《左傳》。我們初中的時候也學過一篇選自《左傳》的課文,是《曹劌論戰》。

3、關于《左傳》

①請一位同學讀注釋1。

②補充:關于《左傳》。

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傳”意為注釋,《左傳》為給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它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4、補充:關于古代姓名。

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

——不是。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燭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著問題齊讀課文。問題: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2、糾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àn) 佚(yì) 縋(zhuì) 闕(ju?)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

今老已,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同“倍”)

秦伯說(“說”同“悅”)

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

3、提問: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禍。

4、解題: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三、講解課文。

(一)講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齊讀第一段。第一段寫了什么事情? ——秦晉圍鄭

2、秦晉為何圍鄭?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補充背景:

①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是,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動了這次戰爭。

②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點講解:①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狀語后置句

②晉軍(于)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省略句)

“錦|軍函陵,秦|軍氾南”,這樣斷句對不對,為什么這樣斷句呢,“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了。同時,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秦晉是分駐在兩個地方的,為什么折磨交代呢?(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③以其無禮于晉—— (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對于”。“于晉”,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介賓結構后置,按現代漢語的語序應是:以其于晉無禮。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且貳于楚也”句中的“貳”指從屬二主,“于”是介詞,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④貳為數詞動用,軍為名詞動用;以,連詞,表因果關系;其,代詞,代鄭國;特殊句式:無禮于晉,貳于楚。提醒學生從翻譯的方面看句子語序的調整,得出本句的介詞結構“于晉”、“于楚”本來應在“無禮”和“貳”的前面,但句子中卻是在它們后面,所以是倒裝結構中的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

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4、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兩軍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二)講解第二段。

1、讀第二段。第二段寫了什么什么?——燭之武臨危受命

2、重點講解: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②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句末語氣助詞。

③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④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倒裝句,介詞結構后置句,還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

⑤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

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3、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服務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勇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佚之狐:關心國事的大臣,對燭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燭之武:滿腹的牢騷與埋怨

鄭 伯:一位敢于自責的國君,情真意切,有風度

4、①“佚之狐言于??師必退。”

A、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

B、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②辭曰:“臣之壯??也已。”

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③公曰:“??”許之。

A、鄭伯首先自責,體現了明君風范,然后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于做思想工作。

B、燭之武最終應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只身去見秦伯,體現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三)、燭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說的呢?有沒有效果呢?我們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寫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師

1、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① 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② 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③ 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a何陋之有?b蓮之愛,陶后鮮有聞。c菊之愛,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④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2、“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3、現在大家齊讀燭之武的說詞,在讀的過程中能不能大略標出秦晉鄭三國的地理位置,簡單的標出,假如三者在一條直線上的話。(提問)

(秦————晉————鄭)

非常好,有了這個戰略形式圖,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了或者說是說服秦伯的前提條件。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從這個形式圖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秦的劣勢。

(2)所以,燭之武一開始就擺正自己的位置,“鄭即知亡矣”,之后,說“若亡、、、、、、執事”,從形式圖中,也可以看出秦晉圍鄭,受益的就是晉。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3)晉強,相對的秦就弱了。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滅鄭,會怎么樣呢“君亦無所害”。 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5)晉國曾經有不講信義的行為,還能相信嗎?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6)(秦————晉————鄭) 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肆其西封 東封鄭

(7)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出燭之武的一番說詞都是圍繞一個“利”展開,好象處處為秦著想,其實呢,完全是為了保存鄭,秦晉聯盟也有損害,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 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這段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3、說秦的結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4、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識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 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

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

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

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

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為:古今異義詞,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應為:有何厭。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還原后應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四)、講解第四段。——晉師撤離

1、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②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a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b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

③ 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則有去國還鄉,憂讒畏譏。)

2、寫晉師撤離鄭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是實質,“知”是理智,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這是一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結局就是,晉文公毅然撤軍作結,鄭國轉危為安。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4、知識點。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燭之武:(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1)善于納諫。

(2)勇于自責。

(3)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一)、第一個人物——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1、找學生讀鄭伯說的話。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說說對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學會說鄭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

啟發: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

——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

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 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晉文公,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

3、從鄭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

——一定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個人物——佚之狐。 (慧眼識才的伯樂)

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1、 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那么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

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補充:據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在才舉薦呢? 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嫉妒、紅眼病。

(三)、第三個重點人物——燭之武

1、燭之武能言善辯,才智過人。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

——當權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者的嫉妒。

2、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

——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4、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5、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 ——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

五、寫作特點。

1、情節波瀾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連一件,情節是不是平穩發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確: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文章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2、伏筆和照應。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從懸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設置了伏筆和照應

明確: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二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

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怎樣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簡單的交代。從秦晉圍鄭寫到晉師撤離,在這期間應該說發生了許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羅列,如鄭國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驕橫傲慢地對待這位即將亡國的國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選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詳略得當,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

六、課后習題第2題。

七、有時間的話,分角色朗讀。

板書設計:燭之武退秦師

附1:文言字詞

1. 詞類活用

A.名詞做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為名詞 君亦無所害(害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B.倒裝句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附2:歸納基礎知識

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 (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②qu? 城樓

③qu?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后第三題。

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鄙,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介詞結構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語文課程高一學習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誦讀此詩。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增強對詩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重難點】

“象與情合”“情由境生”。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式、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導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師:……唐磊歌中反復提到一個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實際上,歌曲最初的創作靈感應該來源于現代名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并欣賞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結”(板書課題)。

二、教學步驟

(一)作家介紹

師:為什么一首小詩竟引得后人紛紛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許人呢?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教師歸納)(幻燈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于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征詩。這首詩發表后,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二)創作背景(幻燈片)

有人說,文學是時代的鏡子,大凡優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魯迅《藥》,《雨巷》成詩的時代背景又是怎樣呢?再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

(三)朗讀指導《雨巷》(課件播放朗誦)

下面就讓我們踩著美妙的音樂,一起走進戴望舒先生筆下的雨巷吧……

生劃分節奏,找韻腳,學生仿讀,師范讀,感受作品音樂美。(提問:音樂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復、復沓、疊詞、押韻,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幾處,構成聲音和感情的回環往復。

師:既沖破新格律的束縛,又在音樂美上有所體現,難怪葉圣陶說,此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四)課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燈片)

何為意象?(簡單地說,就是詩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觀存在的,但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眼中,就會蒙上一層主觀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顯著特點即意在物先。就是說,詩人先有某種情意,而后將它移注于外物之中,這一過程,我們稱之為“移情”;移情的結果就是意象的產生。)

如:粉筆(寫教師)/白開水(寫生活的平淡無味)

師:我們再回到課文,畫面里的內容?

生:描繪了一個姑娘。

師:請大家討論一下迎面而來的是一個怎樣的姑娘?請大家發揮自己的想象。

(學生的想象各種各樣,但都會提到表現“姑娘”迷茫打扮和衣著以及環境的特點:下雨、潮濕等)

師:同學們所說的這些情緒(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們的詩人那里是用一種怎樣的意象來概括的?

生:丁香

問:為什么作者用丁香來形容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的意象,它們蘊含的意義基本是固定的。

古詩中用丁香來描寫愁的.句子:(幻燈片)

語文課程高一學習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理解三首詩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感悟詩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業,或追求平淡寧靜的田園生活的情感、抱負與襟懷。

二、初步了解魏晉詩歌體裁發展變化、題材內容更加廣泛的特點,體會三首詩不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

三首詩思想內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調的把握。

教學難點

《歸園田居》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的認識。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戰亂頻仍、動蕩不已的混亂時期但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與文學藝術,卻十分活躍,詩歌創作也進入了“黃金時期”,產生了曹操、曹植、陶淵明這樣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本課就來學習這三位詩人的代表詩作。

二、初步感知

1、教師范詩三首詩,也可放錄音。

2、學生自讀,對照注釋讀準字音,疏通文意。

3、學生放聲誦讀三首詩,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內容,把握詩的情感基調。教師對誦讀作適法的提示指導。

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分別找三名同學朗讀,然后集體朗讀。

在此過程中通過提問、討論(不要分小組詩論,時間宜短)和教師的點撥,明確三首詩的情感基調。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讀時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讀出氣魄。

曹植的《白馬篇》:昂揚,剛健,朗讀時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輕飄,要讀出少年英雄的氣概。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喜悅,平和,寧靜,速度較慢,語調宜平,要讀出詩人陶醉于田園生活的喜悅心情,決不能慷慨激昂。

三、師生共同研討

1、《短歌行》是否以抒發因“人生幾何”而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為主?為什么?

研討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詩中的具體語句中得出結論:詩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實現“天下歸心”的政治抱負(如“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契闊談燕,心念舊恩”等詩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表現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2、《白馬篇》塑造了怎樣一個少年英雄形象?

通過認真閱讀詩句,用準確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

少年英雄形象:身手敏捷,武藝高強,奮勇殺敵,忠勇報國。

要提示學生,作者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中,寄托著自已立志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

3、《歸園田居》是如何展現田園風光的詩情畫意的?

應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提高其鑒賞能力。

作者幾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煙、雞鳴、狗吠等農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畫出一幅恬靜、平和、質樸的田園風光,其中融入了詩人的高雅情趣,表現了詩人對自由閑適的農村生活的熱愛,營造出寧靜淡遠的意境,令人神往。

4、體會三首詩不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談談自己的看法,并說說你最喜歡哪首詩。

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的具體分析,談出自己的某點看法,不要求全面,教師可適當點撥。

《短歌行》是四言詩,另兩首是五言詩。四言詩秉承了《詩經》的創作形式和風格,兩字一頓的節奏,古樸凝重。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適應漢以后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灰飛煙滅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短歌行》以抒情為主,運用比興、引用等手法,曲折細致地抒寫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賢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調悲涼慷慨。

《白馬篇》通過多角度描寫和比喻、夸張、對偶等多種修辭方法塑造了一位勇猛忠貞的'少年英雄形象,剛健豪邁。曹氏父子的這兩首詩充分體現了建安風骨的特色。

(196年,曹操奉漢獻帝移都許昌,改元“建安”,他不斷招納才士,在北方形成一個文學中心。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時代政治的中樞,又是文壇的領袖。他們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許多文人,開創了一代文學風氣。以曹操為首的建安文學家,多是注重實際的政治家,他們有著力挽狂瀾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業視為短暫生命的延續。這種感情也在他們的創作中充分表現出來。憂時傷亂、悲嘆人生短暫、渴望不朽的功業,都是非常強烈、十分濃重的感情,三者結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學具有異乎尋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壯的時代風格。人們在談到建安詩歌的時候,常常稱譽“建安風骨”。所謂風骨,乃是指作品內在的生氣和感染力以及語言表達上的簡練剛健的特點。)

《歸園田居》的風格與前兩首截然不同。詩人以平常意象,樸素語言,在自然景物的描畫中滲透濃郁的感情,風格平淡淳厚。

四、作業

1、熟讀《短歌行》《白馬篇》,背誦〈歸園田居〉。

2、課外完成練習五并閱讀“相關鏈接”。

語文課程高一學習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駢文的兩大特征——對偶與用典。

2.學習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

3.背誦全文,積累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用典的內涵。

2.熟讀本文直至背誦,感受文章的內容美和形式美。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讀著這氣勢磅礴的詩句,我們便會想到王勃為這首詩所作的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解題

1.寫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又報云‘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報云‘落霞與孤鶩齊飛,長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2.關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人,祖父是隋朝學者王通。王勃六歲即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經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在滕王閣上設宴。王勃在宴會上賦詩并寫下了這篇著名的《滕王閣序》。隨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驚悸而死。本文遂成為他的“絕唱”

三、研習課文

1.對照注釋,查閱工具書,疏通文句,做到讀音準確,斷句恰當。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種情況,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六字句的情況大致有四種,如: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七字句的情況則更復雜一些,如: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戢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暫住。

2.整體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勢雄偉、物產珍異、

人才杰出、賓主尊貴。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閣”,樓閣壯麗、山川勝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餞”,宴會勝況,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窮且益堅

第六、七段:扣“別”,自敘遭際,謝主引賓

3.學生集體齊讀全文,要求做到讀音準確、節奏和諧。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練習背誦2-5段。

深入理解全文,體味文章的語言美。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滕王閣序》能流傳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語言藝術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兩點:工整的對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二、品析鑒賞

1.對偶品析

這篇文章是駢體文。文中四字為一語、六字為一語的句子很多,前后語句完全對偶(沒有成對的,只有“嗟乎”“所賴”“勃”“嗚呼”“云爾”九個字),還講究字的平仄關系,所以聲調讀起來十分和諧。試就第一段看其對偶關系:

不僅句與句對偶,還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詞或詞組也對偶,這叫做“當句對”,如第一段中的: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三江”對“五湖”、“蠻荊”對“甌越”)

騰蛟起鳳,……紫電清霜,……(也屬于“當句對”)

2.“警句”品味

《滕王閣序》對警句的提煉,方式靈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華富庶;后者形象的說明了南昌一帶人才濟濟。有的'是語句表面矛盾而意思連貫,如:“老當益壯,寧移百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中的“老當益壯”和“窮且益堅”就是把“老”和“壯”,“窮”和“堅”這兩個對立面,從相反相成中統一起來,突出了“貧賤不能移”的美好節操,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此外,如“東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東隅”已失,則“桑榆”必晚,而王勃卻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雖身處逆境也不悲觀的態度。有的是把不少相關的事物連接起來從而造成獨特的意境。例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關山難越”和“萍水相逢”,在意義上本無聯系,但一旦組成對偶句后,就順理成章的表達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獨,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獨。文中類似的對偶句很多,不一列舉。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不求一律。

語文課程高一學習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后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后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后作業(1分)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 結束語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的光亮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戀之情

長篙        ……

星輝        ……

……        ……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349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熔体泵_熔体出料泵_高温熔体泵-郑州海科熔体泵有限公司 | 深圳展厅设计_企业展馆设计_展厅设计公司_数字展厅设计_深圳百艺堂 | Jaeaiot捷易科技-英伟达AI显卡模组/GPU整机服务器供应商 | 农业四情_农业气象站_田间小型气象站_智慧农业气象站-山东风途物联网 | 世界箱包品牌十大排名,女包小众轻奢品牌推荐200元左右,男包十大奢侈品牌排行榜双肩,学生拉杆箱什么品牌好质量好 - Gouwu3.com | 升降机-高空作业车租赁-蜘蛛车-曲臂式伸缩臂剪叉式液压升降平台-脚手架-【普雷斯特公司厂家】 | 硅胶管挤出机厂家_硅胶挤出机生产线_硅胶条挤出机_臣泽智能装备 贵州科比特-防雷公司厂家提供贵州防雷工程,防雷检测,防雷接地,防雷设备价格,防雷产品报价服务-贵州防雷检测公司 | 电渗析,废酸回收,双极膜-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 | 耐酸泵,耐酸泵厂家-淄博华舜耐腐蚀真空泵 | 德国GMN轴承,GMN角接触球轴承,GMN单向轴承,GMN油封,GMN非接触式密封 | 比亚迪叉车-比亚迪电动叉车堆垛车托盘车仓储叉车价格多少钱报价 磁力去毛刺机_去毛刺磁力抛光机_磁力光饰机_磁力滚抛机_精密金属零件去毛刺机厂家-冠古科技 | 小港信息港-鹤壁信息港 鹤壁老百姓便民生活信息网站 | UV固化机_UVLED光固化机_UV干燥机生产厂家-上海冠顶公司专业生产UV固化机设备 | 衡阳耐适防护科技有限公司——威仕盾焊接防护用品官网/焊工手套/焊接防护服/皮革防护手套 | 高铝砖-高铝耐火球-高铝耐火砖生产厂家-价格【荣盛耐材】 | 外观设计_设备外观设计_外观设计公司_产品外观设计_机械设备外观设计_东莞工业设计公司-意品深蓝 | 创绿家招商加盟网-除甲醛加盟-甲醛治理加盟-室内除甲醛加盟-创绿家招商官网 | 高通量组织研磨仪-多样品组织研磨仪-全自动组织研磨仪-研磨者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 成都竞价托管_抖音代运营_网站建设_成都SEM外包-成都智网创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论文查重_免费论文查重_知网学术不端论文查重检测系统入口_论文查重软件 | 进口便携式天平,外校_十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奥豪斯工业台秤,V2000防水秤-重庆珂偌德科技有限公司(www.crdkj.com) | MOOG伺服阀维修,ATOS比例流量阀维修,伺服阀维修-上海纽顿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 列管冷凝器,刮板蒸发器,外盘管反应釜厂家-无锡曼旺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 厂房出售_厂房仓库出租_写字楼招租_土地出售-中苣招商网-中苣招商网 | 北京四合院出租,北京四合院出售,北京平房买卖 - 顺益兴四合院 | 东风体检车厂家_公共卫生体检车_医院体检车_移动体检车-锦沅科贸 | 硫化罐_蒸汽硫化罐_大型硫化罐-山东鑫泰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挤出机_橡胶挤出机_塑料挤出机_胶片冷却机-河北伟源橡塑设备有限公司 | 超高频感应加热设备_高频感应电源厂家_CCD视觉检测设备_振动盘视觉检测设备_深圳雨滴科技-深圳市雨滴科技有限公司 | 烟台条码打印机_烟台条码扫描器_烟台碳带_烟台数据采集终端_烟台斑马打印机-金鹏电子-金鹏电子 | 新疆乌鲁木齐网站建设-乌鲁木齐网站制作设计-新疆远璨网络 | 热处理温控箱,热处理控制箱厂家-吴江市兴达电热设备厂 | 氨水-液氨-工业氨水-氨水生产厂家-辽宁顺程化工 | 广州物流公司_广州货运公司_广州回程车运输 - 万信物流 | 变位机,焊接变位机,焊接变位器,小型变位机,小型焊接变位机-济南上弘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广州工业氧气-工业氩气-工业氮气-二氧化碳-广州市番禺区得力气体经营部 | 国产离子色谱仪,红外分光测油仪,自动烟尘烟气测试仪-青岛埃仑通用科技有限公司 | 自动气象站_农业气象站_超声波气象站_防爆气象站-山东万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全屋整木定制-橱柜,家具定制-四川峨眉山龙马木业有限公司 | 出国劳务公司_正规派遣公司[严海] | 动力配电箱-不锈钢配电箱-高压开关柜-重庆宇轩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聚天冬氨酸,亚氨基二琥珀酸四钠,PASP,IDS - 远联化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