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師教案
高二語文教師教案都有哪些?“語文”產生于19世紀末,1887年張之洞首用,在解放前已是一個常用詞了,但作為中國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課程名稱的時間較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語文教師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語文教師教案(篇1)
教學目的
1.積累文中詞語,并熟練運用。
2.了解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特點。
3.分析了解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和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不同。
4.分析了解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魔幻現實主義手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導讀自讀結合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由現實主義創作引入到魔幻現實主義小說。
二.介紹馬爾克斯及其作品: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是20世紀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
加西亞·馬爾克斯生于哥倫比亞的阿拉卡塔卡鎮,父親原來學醫,后來成了當地郵電所報務員。外祖父馬爾克斯·伊瓜蘭是受人尊敬的老自由黨人。阿拉卡塔卡鎮過去是美國公司的香蕉種植園,在“香蕉熱”時期有過繁榮的階段,后來,國際市場上香蕉的價格暴跌,美國公司撤離,阿拉卡塔卡立即衰落下來,社會矛盾隨之激化。1928年,也就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出生那年,香蕉工人舉行大罷工,政府派軍 警來鎮 壓,死亡八百余人。此后,居民大量外遷。阿拉卡塔卡成了孤獨、蕭條的地方。加西亞·馬爾克斯自幼在外祖父家長大。外祖父經常對他講當地的歷史故事。外祖母更是一位講故事能手,對他講了許多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她相信人死以后靈魂繼續存在,為了不讓亡靈們感到孤獨,她特地為亡靈們安排了兩間空房經常與他們談話。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姨媽也篤信鬼神,有一天,她感到自己將要死亡,便坦然地躲進自己的房間,成天在里面織尸衣。孤獨而帶有神秘色彩的阿拉卡塔卡給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養了他獨有的審美情趣。
12歲時,作家來到首都波哥大教會學校讀書。18歲后在波哥大大學讀法律,參加了自由黨。1948年內戰爆發時,他中途輟學,不久進報界工作。1954年任《觀察家報》記者兼電影專欄負責人。此后,他從事新聞工作,同時進行文學創作。他曾到過意、法、英、蘇、波、捷、匈等國。1959年回國,擔任古巴“拉丁社”駐哥倫比亞辦事處的負責人。1961年任該社駐聯合國記者,后遷居墨西哥,至1976年才返回哥倫比亞。為了抗 議軍人政權,他曾于是年舉行“文學罷工”。1981年受軍政府迫 害而流 亡墨西哥。1982年哥倫比亞新政府成立,作家才得以返回故土,從事文學創作。當年因《百年孤獨》的成功獲諾貝爾文學獎。同年,應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邀請,擔任法國—西班牙語國家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
其作品主要是代表作長篇小說《百年孤獨》。還有短篇小說《第三次無可奈何》《格蘭德大媽的葬禮》等;中篇小說《伊莎白爾在馬貢多的觀雨獨白》《枯枝敗葉》《周末后的一天》《一件事先張揚的兇 殺案》等;長篇小說《惡時辰》《家長的沒落》(1976年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當年世界十大優秀作品之一)《霍亂時期的愛情》《迷宮中的將軍》。
三.預習診斷:
1.下列注音完全無誤的一項是(D)
A.清澈(zhe) 襤褸(lanlu) 螺釘(luo) 骷髏(kulou)
B.吹噓(xu) 胼(bing) 手胝(zhi)腳 痼疾(gu)
C.蓖麻(bi) 黏稠(zhan) 干癟(bie) 窸窣(xishu)
D.啁啾(jiu) 狩獵(shou) 礫石(li) 蠑螈(rongyuan)
2.判斷下列詞語中含有錯別字的一項(D)
A.無可置疑 五彩繽紛 心靈手巧 難以置信 焦頭爛額
B.專心致志 胡思亂想 隨心所欲 小心翼翼 無所不至
C.一無所知 煙消云散 不知所措 無動于衷
D.同心協力 老態龍鐘 振耳欲聾 循循善誘 挨家穿戶
3.魔幻現實主義是怎樣產生的?(檢查預習單元知識的情況)
四.解題:
《百年孤獨》以馬貢多鎮為背景,描寫了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折射出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進程,探討了拉丁美洲地區貧困落后的原因。作者以生動、富于幻想的筆觸,勾畫出這片神奇大陸上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反映了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深入揭示了該地區人民的精神特征,小說因而成為一部氣勢恢宏的史詩性作品。
本篇課文作為《百年孤獨》的第一章,既具有與整部長篇小說相勾連的藝術與思想特質,同時又具有獨立成章的表述個性。在這一章里,布恩地亞與吉卜賽人的交往成為主體內容。隨著吉卜賽人每一次帶來的新奇的東西的不同,布恩地亞進行科學鉆研和探險的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受其影響,布恩地亞甚至想率領眾人整體遷移,離開馬貢多。雖然由于烏蘇拉的阻攔最終沒有實現,并且眼光開始轉向現實生活,但布恩地亞對科學、知識的癡迷一如既往,不曾有一絲一毫的減弱。應該說,作者對布恩地亞癡迷于科學實驗的描繪,強調了馬貢多人對外來科學與文明的向往和追求,表現了他們的積極進取精神。
五.人物形象分析。
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他富于幻想,敢于實踐,具有驚人的毅力和智慧。他帶領人們創建了馬貢多鎮,建立了幸福的生活。他向往外來的科學與文明,癡迷于各種科學實驗,即使失敗或受傷,也從不氣餒,終于靠觀象儀證實了“地球是圓的,像一個橘子一樣”的科學真理。在閉塞落后的馬貢多,布恩地亞代表著馬貢多人對科學與文明的向往,代表著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只是這種向往和進取隨著布恩地亞后來的發瘋而夭折。
烏蘇拉:她是一個勤儉能干、善良寬厚的拉丁美洲勞動婦女形象。她是馬貢多的創建者,也是馬貢多理性秩序的中流砥柱和維護者。她終日操勞,任勞任怨。她意志堅定,疾惡如仇,不僅阻止了布恩地亞的搬遷計劃,而且扭轉著一切使布恩地亞家族混亂的傾向,是家族的守護者。因此,她去世后,布恩地亞家族也迅速地走向了衰落。烏蘇拉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六.吉卜賽人的出現的意義和作用。
吉卜賽人在小說中是作為外來科學與文明(盡管這種科學與文明還帶有巫術的色彩)的使者而出現的。他們每一次帶來的新鮮玩藝兒,如磁鐵、望遠鏡、地圖、航海儀器以及煉金實驗室等,都深深地吸引著還處于原始、停滯的自然形態中的馬貢多人,尤其令富于幻想和進取心的布恩地亞著迷、布恩地亞癡迷的不僅是這些物件,更是這些物件所代表的科學與文明。正是受了這些物件的影響,它才要率領馬貢多的人們共辟一條通向外界文明的道路。當這條道路終于沒有開通的時候,我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以墨爾基阿德斯為代表的吉卜賽人,還是馬貢多與外界聯系的惟一通道。因此,吉卜賽人留在馬貢多人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美好的,霍塞·阿卡迪奧甚至把吉卜賽人的美妙形象作為傳 世的回憶,講述給后輩們聽。這也就是布恩地亞與墨爾基阿德斯結下“偉大的友誼”的原因。
七.小說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分析。
小說整體上呈現出來的奇幻與現實相交織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在這篇課文中同樣得到了體現。課文真實地描繪了吉卜賽人的到來給小鎮帶來的熱鬧景象,也逼真地描述了布恩地亞一次次做科學實驗的情景,還有烏蘇拉帶領孩子們在菜地勞動、布恩地亞教孩子們知識的場面等,都表述得很真切。但與這些真實的描繪相交織的還有許多奇幻的因素,如當吉卜賽人拽著兩塊磁鐵走家串戶時,磁鐵就會使“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甚至連那些遺失很久的東西,居然也從人們尋找多遍的地方鉆了出來,成群結隊地跟在墨爾基阿德斯那兩塊魔鐵后面亂滾”。再加遠征隊的人“一個個像夢游病人似的,借助著螢火蟲微弱的閃光,在這惡夢般的天地中行進。他們不能往回走,因為有一種新的植物轉眼間就會長大起來。不一會兒就會把他們邊走邊開的小路封閉了”。還有“奧雷良諾是第一個在馬貢多出生的人,到三月份就滿六歲了。他好靜而孤僻,在娘肚子里就會哭,生下來時睜著眼睛。給他剪臍帶時,他就擺動著腦袋辨認房間里的東西,還以好奇而并不驚慌的神態察看著人們的臉龐。然后,他不再理會前來看望他的人們,卻專心致志地盯著那棕櫚葉蓋的頂棚,房頂在雨水的巨大壓力下眼看就要塌下來了”,等等、這些奇幻的因素與真實的描寫水乳交融在一起,使作品呈現出一個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增添了許多神秘氣氛和拉丁美洲的地域色彩。
《百年孤獨》這種魔幻硯實主義色彩,顯然與《變形記》中的荒誕不同、《變形記》中的荒誕是整體結構上的幻想與細節描繪上的真實的結合,而《百年孤獨》則是奇幻與真實的相互交織、水乳交融。
八.分析小說的敘事角度
從總體上看,小說基本保持了一種追記或倒敘的視角,即作家以俯視整個布恩地亞家族命運的姿態,向讀者講述一個已然逝去的故事,但小說情節鋪展的邏輯起點卻是“現在”。小說的開頭:“許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類似的句子文中還有:“許多年以后,這里成了一條定期的驛道,奧雷民諾·布恩地亞上校也從這一地區經過時,看到這艘帆船只剩下一具燒焦的龍骨,在一片虞美人花地中。這時,他才相信這一段歷史并非父親杜撰的產物。”這種在情節演進時以“現在”為邏輯起點的時序的相互交織,一方面強化了小說的歷史意識,另一方面還突出了作品的“現實”意義。這內里其實隱含著作者的態度:從“現在”回顧布恩地亞家族的“過去”展望它的“未來”。
九.處理課后練習:(略,見教師用書)
十.課后閱讀文學讀本《〈百年孤獨〉評析》和《百年孤獨》全書,體會整個小說內容。
高二語文教師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細讀人物的內心獨白,分析小說主人公的硬漢形象。
2.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探究海明威的創作風格和《老人與海》的深刻內涵。
3.查找比較中外文學作品藝術特色的資料,與本單元中的外國小說進行比較閱讀。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評析選文精妙的細節描寫,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及其風格。
思維發展與提升:把握這篇小說的主要內容,揣摩小說的語言和行文特色。
審美鑒賞與創造:了解圣地亞哥的硬漢性格,體會內心獨白的藝術效果和象征意味。
文化傳承與理解:培養不屈服于命運,憑著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環境中進行抗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小說主人公形象。
難點:了解老漁夫圣地亞哥的硬漢性格,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當我們嬉鬧于歡樂的童年,當我們高歌在懵懂的少年,生命的長河已經注定我們不僅僅要看到浪花的美麗,還有浪花下的兇險,于是我們的生活中多了一個詞語“挫折”!既聾又啞的海倫,耳聾的貝多芬,雙腿癱瘓的史鐵生,生活給予他們的是一個接一個的挫折,然而,海倫成功了,貝多芬成功了,史鐵生也成功了,挫折造就出的卻是生命的音。什么使他們脆弱的軀體如此強悍?什么使他們敲響生命的音?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被稱為“現代英雄神話”的傳奇人物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看他如何用樸實無華的文字,來闡釋生命的意義。
二、寫作背景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并與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經常一起出海捕魚。1936年,富恩特斯曾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這條魚太大,在海上被拖行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航途中又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當時這件事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老人與海》,這部作品贏得了諸多贊美,海明威本人也認為這是他“這一輩子所能寫得的一部作品”。這部中篇小說,向讀者詮釋了生命的高貴與尊嚴、人類堅不可摧的精神和人與自然的關系。
三、作者介紹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英文小說”中。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 槍自 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后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都占有重要地位。
四、題目解說
“老人”是小說的主人公,“海”是主人公的活動場所。大海極富生命力,但卻非常殘酷,是大自然的代表;老人則象征著衰老、死亡、弱小、不堪一擊,在大自然面前極其渺小。小說以“老人與海”為題,就是要展示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人不可被戰勝的精神。課文節選的是老人與鯊魚搏斗的情景,是小說臨近結尾的部分,也是小說情節的高 潮。從文中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老人與鯊魚的搏斗共分五個回合。這是一首英雄主義的贊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硬漢”形象。
五、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1-27段):寫老人捕到大馬林魚后遭遇尖齒鯊,殘酷的戰斗開始了。詳細寫出了老人和尖齒鯊戰斗的經過,通過老人的心理獨白初步揭示了“硬漢”的精神:人不能被打敗。
第二部分(28-47段):寫老人和加拉諾鯊搏斗的經過以及打死鏟鼻鯊后準備繼續戰斗。在搏斗過程中,老人雖然處境惡劣,但卻絲毫沒有退縮,一直在不斷地鼓勵自己。
第三部分(48-53段):寫老人戰勝鏟鼻鯊后的困難處境——受傷、困乏、天氣惡劣。所有的一切都在考驗著老人的意志。
第四部分(54-82段):寫老人再次與加拉諾鯊搏斗以及與鯊魚斗爭到底的決心。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戰斗之后,老人雖然萬分疲憊,但是始終不停地鼓勵自己。
第五部分(83-97段):寫老人與群鯊激烈的搏斗終于結束了,老人出海歸來回到自己的家中。
課文結尾定格在這一幕,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我們都會碰到生命中的鯊魚,命運似海,真正的救贖并不是廝殺后的勝利,而是能在苦難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寧。
六、全文分析
1.身為一名漁夫,老人對“打魚’是如何看的呢?嘗試著從文章中找出來。
“你天生是個漁夫,就跟魚生來是魚一樣。”“你殺死這條魚不光是為了養活自己和賣給別人吃。你殺死它是為了自尊,因為你是個漁夫。它活著的時候你敬愛它,它死了之后你也一樣敬愛它。如果你敬愛它,那么殺死了就不算是罪過。要么是更大的罪過?”老人提到了“自尊”。可見,老人打魚,不單單滿足物質層次的需要,更提升到了一種精神層面的滿足與愉悅。老人對魚的看法,我想,我們可以用海明威的拳擊哲學來解釋:“打拳擊憑天性,即使打死也不是為了打死人。正大光明的打,打拳是為了取勝。”同樣,漁夫天生是為了打魚,打魚必定要有傷害,即使是傷害了他內心中認為最美麗的東西。所以他對于魚是尊重的。“魚是他的敵人,也是知心朋友。”
2.在鯊魚隨時都可能襲來的生死攸關的時候,老人心中除了鯊魚,還想到了什么?
“不過還是得琢磨琢磨,他想。因為我只剩下這件事可干了。這個,還有棒球。”棒球是一項體育(板書:體育彰顯出的是人的生命力與力量)。一個熱愛體育的人,對生命、對生活,又怎能不抱有熱情呢?所以那個老運動員狄馬吉奧也成為了他力量的來源、他的榜樣。
3.老人心中除了棒球,還放著什么?
“但愿沒有人太為我擔心。當然啦,只有那男孩會擔心。不過,我相信他會對我有信心。好多上了歲數的漁夫也會為我擔心,還有不少別的人也會的,他想。我住在一個人心善良的鎮子里啊。”可見,即使貧窮、食不果腹,他依然愛著身邊的朋友,身邊的朋友也愛他,所以他更想要堅持下來給他們看看。
4.那么,對讓他一無所獲的大海,他又是怎么看的?怨恨嗎?
“不管怎么說,風是我們的朋友,他想。接著他又想,那是有時候。還有大海,海里有我們的朋友,也有我們的敵人。”以感恩、包容的心對待周遭的事物,熱愛大海、風、魚,那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5.搏斗中老人獲勝的原因是什么?
在這場勇氣、毅力和堅韌的較量中,毅力支撐著老人的身體,希望支撐著老人的精神,而經驗使老人獲得希望。年老的圣地亞哥用智慧而不是靠僅有的體力,用知識和機智而不是靠僅存的傲慢來支撐自己,最后取得了這一次的勝利。
6.老人在內心中對大馬林魚持什么態度?
大馬林魚是作者謳歌的對象,文中在寫老人扎死它的同時,又帶著不無贊揚的語氣寫大馬林魚的高與大,給讀者展示它的力與美。“我從沒見過比你更龐大、更美麗、更沉著或更崇高的東西,老弟。來,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誰害死誰。”看來,在老人眼中,大馬林魚代表了堅強和勇猛,是一個真正的對手和老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7.體會文中圣地亞哥老人的內心獨白,談一談你對他的印象。
老人是海明威塑造的眾多“硬漢”中最完美的形象,他是真正具有男子漢氣概的人。他沒有從危險、殘酷的現實中“退卻”,而是勇敢地接受現實;他憑借自己的意志力創造了現實,贏得了哪怕是非常短暫但最終慘敗的勝利。在海明威的筆下,老人是個要竭力超越自身極限的人。
8.為什么海明威讓老人歇了五次才到家?
老人在海上和鯊魚就是經歷了五個回合的搏斗,才終于走上了回家的路,所以這一回家的過程(摔倒-站起來-往上爬)是不是也可以隱喻老人不斷重復的生命歷程?雖然空間從海上轉換到了路上,但是生命的搏斗仍在延續,五次坐下,五次養精蓄銳,每一次都是為了下一次能夠站起來。
七、中心思想
本文節選的這一部分內容,通過老人圣地亞哥不屈不撓,勇斗鯊魚的故事,表現了老人勇敢、堅忍頑強的斗爭精神,塑造了一個打不敗的滄桑“硬漢形象”,表達了人要明敢地面對困難的主題。文中老人的魚被鯊魚吃光,看似失敗了,但他并沒有在魔運面前屈服,而是與之殊死搏斗,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勇氣和力量,雖敗猶榮,說明人可以暫時戰敗但是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遠也打不垮的。
八、寫作特點
1.結構簡單。
高二語文教師教案(篇3)
學習目標
1.理解文本思想內容,分析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學習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
3.理解“復活”的意蘊,體會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有沒有因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過?你有沒有因為什么事而墮落過?你可曾丟失過最熾熱的自己?如果有,我們該怎么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來尋找下答案。
二、作家作品
1.了解作者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生于貴族家庭,19世紀中期俄 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1847年退學后,回到故鄉并在自己領地上做農奴制度改革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創作了諸多文學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歲。
列夫·托爾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列夫·托爾斯泰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 國的社會矛盾和社會變動,因此他被列寧譽為“俄 國革命的鏡子”,是“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高爾基說“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 國”。
2.《復活》內容介紹
卡秋莎·瑪絲洛娃原是一個農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誠地愛上了聶赫留朵夫。但這個腐化墮落的貴族少爺卻誘 __了她,把她拋棄,使她陷入種種悲慘遭遇,最后淪為ji女。ji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煙、喝酒,麻醉自己。一次,她被誣告謀財害命,關進監獄,并被昏庸的法官判處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亞。
在審判瑪絲洛娃時,正巧聶赫留朵夫做陪審員。當他認出她時,良心受到譴責,想通過拯救她以贖前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
途中,傳來了皇帝恩準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瑪絲洛娃在聶赫留朵夫的真誠懺悔和關懷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復過去的愛情,重新喚起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德,自動戒了煙酒。聶赫留朵夫準備和她結婚。為了不損害聶赫留朵夫的名譽地位,瑪絲洛娃拒絕了他的求婚,而與另一她心愛的犯人西蒙斯結合,從而走向“新生”。
聶赫留朵夫也放棄貴族生活,把土地分給農民,與上流社會斷絕交往,虔誠信奉宗教,認為這是克服種種社會罪惡的做法。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
3.前情回顧
瑪絲洛娃無辜卷入一起謀財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將去服苦役。擔任陪審員的貴族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發現瑪絲洛娃正是自己年輕時拋棄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譴責,經過痛苦的思想斗爭,決定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祈求寬恕。
4.寫作背景
①時代背景
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 國的資本主義迅猛發展,農村遭到巨大的破壞,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日趨赤貧。當時俄土戰爭的重負,連年饑饉給人民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這時托爾斯泰越發地關心人民的困苦。他積極參加當時的救災工作,目睹了農民和城市貧民的可怕處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礎上終于看清了沙皇專 制制度的反動本質。托爾斯泰參加了1891至1892年的賑災工作,體會到農民與地主之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農民貧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個人背景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期代表作。托爾斯泰在相繼完成了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進入晚年的他世界觀發生了根本轉變,他的藝術批判力量達到了高峰,達到了“撕毀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現實主義”。他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重新審視了各種社會現象,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俄 國社會的真實圖景。這無疑是他藝術探索的結果,同時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結果。以廣大農民的眼光觀察俄 國現實生活,代表農民階級發表意見,這是他晚期創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5.了解“托爾斯泰主義”
托爾斯泰主義是俄 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結晶,一方面,它體現為對現實的無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揚了贖罪、拯救靈魂、禁欲主義、“不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等觀點,宣揚一種屬于托爾斯泰自己的宗教“博愛”思想,因此人們稱之為“托爾斯泰主義”。
三、初讀感悟
(一)預習檢查
1.明確字音
(1)嫣然(yān) (2)斜睨(nì) (3)啰唆(luō)(suo) (4)鬈發(quán)
(5)擤鼻涕(xǐng) (6)窘態(jiǒng) (7)踱步(duó)
2.解釋詞語
(1)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2)接二連三:一個接著一個,形容接連不斷。
(3)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齊、漂亮。含貶義。
(4)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件事物毫無共同之處。
(5)鄙夷不屑:指輕視;看不起。
(6)水火不容:水和火是兩種性質相反的東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與人之間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
(二)初讀課文
快速瀏覽課文,劃分層次結構
開端(1-21段):聶赫留朵夫到監獄探望瑪絲洛娃。
發展(22-43段):二人交談,聶赫留朵夫請求原諒,但被拒絕。
高 潮(44-58段):瑪斯洛娃經經過激烈的心理活動后,決定利用這個男人弄到些好處。
結局(59-78段):聶赫留朵夫決定在精神上喚醒瑪絲洛娃,使他恢復本性。
四、研讀課文
活動1:人物分析
高二語文教師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理解小說題目的含義,探討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進而探求拉丁美洲孤獨的原因。
2、初步了解魔幻現實主義“變現實于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基本特征。
3、通過對小說的整體介紹和對課文節選部分的具體分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4、學習其夸張的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設想
小說宏觀結構的把握以及節選部分在全書的地位和作用。魔幻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征,以及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是教學的重難點。
自讀,解決基本內容;討論問題,希望有所深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模仿全書首句造一個句子:多少年后,某某(學生名)詩人、作家、科學家回到了西硯山上,他感慨萬端,向我們講起了他當年在瑞中的學生生活。
分析這個句子:站在現在,預測未來,又從未來回想過去。打破了時間上的限制,自由地穿梭。
<《百年孤獨》的時間關系就是如此,作者來往于時間的長河中,自由自在,也使全書有了迷離的時間感>
(小說的開頭,是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的倒敘手法。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復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在我們讀過的'所有作品的開局中,這個開場白真可以算得上精巧神奇了,在這不動聲色的敘述中隱藏著一種深沉的悲涼和無可奈何的宿命感,卻又憑借著巧妙的時空交錯形成了巨大的懸疑。)
2、簡介全書內容:
西班牙語為世界奉獻了兩部不朽的巨著——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佰年孤獨》。這兩部作品穿越了350年的光陰,隔著那曾被哥倫布征服過的茫茫大西洋遙相對峙。前者刻畫了當時西班牙社會生活的廣闊圖景,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具有進步意義的人文主義思想;后者虛構了—個叫做馬貢多的小鎮,描繪了在這個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地亞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到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甚至有人認為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得令人覺得害怕。
二、讓學生自讀課文,作如下要求: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并找出“魔幻”的語句
(提醒學生用吉普賽人的到來為線索來梳理)
第二課時
一、概括課文內容:
1、磁鐵風波
2、放大鏡、航海儀、煉金實驗室帶來的故事
3、遷居探路活動、第二次遷居活動的流產及決定留在家里教育孩子
4、看冰塊
二、分析“魔幻”句子
1、要求學生起來讀出語句,并分析其表達效果
高二語文教師教案(篇5)
【教材定位】
《老人與海(節選)》是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九篇文章,這篇小說展現了人與自然之間一場驚心動魄的搏斗。一個孤單的老人,面對險惡的大海,力量對比是懸殊的,結果似乎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小說卻通過接踵而至的搏斗,展現出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
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要圍繞老人這一失敗英雄的形象及其象征意義,體會小說所贊頌的“人的靈魂的尊嚴”。在品讀老人與鯊魚五個回合的搏斗中,體會海明威凝練而精當的語言。同時,找出老人的內心獨白,體會其表現出來的人物性格,以及揭示的主旨。
【素養目標】
1.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積累文學常識。
2.了解小說梗概,把握小說主要內容,理解作品思想內涵。
3.分析選段的藝術手法,掌握內心獨白的創作手法,探討人物形象。
4.把握老漁夫圣地亞哥的硬漢性格,學習他不屈服于命運,憑著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境里進行抗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分析小說人物形象,探討作品思想內涵。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當現實的狂風驟雨猛烈的吹打著我們的生活之時,當為了生計,我們不得不乘風踏浪,揚帆遠航之時,我們該用怎樣的姿態面對風雨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起尋找答案。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海明威
海明威(1899--1961),美國當代文學中最的作家之一,也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富有傳奇色彩和獨特個性的杰出作家。參加過美國對日戰爭,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斗。1941年曾來中國采訪,在重慶秘密會見過周恩來,并寫過6篇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報道。戰爭結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后返美定居。1954年憑《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晚年身患重病,精神抑郁,1961年開槍自 殺。
2.創作背景
《老人與海》這篇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經常一起出海捕魚。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于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3.前情回顧
一個名叫圣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著一條魚。后來,他獨自一人出門遠航,在海上經過三天兩夜的搏斗,終于捕到了一條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
課文節選的是老人與鯊魚搏斗的情景,是小說臨近結尾的部分,也是小說情節的高 潮,約占全書的六分之一。重點描寫的是老人與鯊魚搏斗的五個回合。
4.了解“冰山理論”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5.了解“硬漢形象”
高二語文教師教案(篇6)
【教材定位】
《復活(節選)》是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八篇文章,小說以《復活》為題,探討的是人的精神的“復活”。在節選的這一部分里,聶赫留朵夫鼓起勇氣面對曾被自己深深傷害的瑪絲洛娃,懺悔當年的罪惡,祈求寬恕。這是他“復活”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小說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寫,生動細膩地刻畫了這個正處于心靈轉變的關鍵時刻、內心激烈震蕩的人物。
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要注意分析小說中的一些細節,如剛開始交談時他在“你”“您”之間的猶豫不決,在瑪絲洛娃突然開口要錢時他流露出的窘態,通過這些細節把握這個人物的性格,體會作者在他身上寄予的人性理想。
【素養目標】
1.了解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作品,了解《復活》的主要內容,積累文學常識。
2.梳理小說的情節,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并學習小說中的細節描寫,以及對于人物語言、動作、心理的精妙刻畫。
4.結合小說的內容及創作背景,探究小說的思想主旨。
【教學重難點】
鑒賞小說的藝術手法,體會“復活”的含義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你有沒有因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過?有沒有因為什么事兒而“墮落”過?你可曾丟失過最熾熱的自己?如果有,我們該怎么做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尋找下答案。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中期俄 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托爾斯泰生于貴族家庭,1847年退學后,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2.《復活》內容介紹
小說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女仆,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玩弄后遺棄。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著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ji女。后來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小說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從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瑪絲洛娃在聶赫留朵夫的真誠懺悔和關懷下,消除前怨,重新喚醒內心的美德,并且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松結合。男女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說揭露和批判俄 國社會的腐 敗和黑暗,批判了專 制的國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機關的黑暗和官吏的殘 暴。
3.前情回顧
本文節選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說前面的情節是:瑪絲洛娃無辜卷入一起謀財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將去服苦役。擔任陪審員的貴族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發現瑪絲洛娃正是自己年輕時拋棄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譴責,經過痛苦的思想斗爭,決定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祈求寬恕。
4.寫作背景
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 國的資本主義迅猛發展,農村遭到巨大的破壞,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日趨赤貧。當時俄土戰爭的重負,連年饑饉給人民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這時托爾斯泰越發地關心人民的困苦。他積極地參加當時的救災工作,目睹了農民和城市貧民的可怕處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礎上終于看清了沙皇專 制制度的反動本質。
高二語文教師教案(篇7)
【素養目標】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張,了解《孟子》的相關知識。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課文,并積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使用的論證方法,概括本文的藝術特色。
4.準確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與“四端”與“治理天下”間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概括本文的藝術特色,準確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與“四端”與“治理天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探討課文的深刻內涵。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暢想也曾引導著我們對理想對未來的建設。今天,讓我再度走近孟子,學習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文化常識
1.了解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
2.孟子軼事
嚙指痛心
春秋時期魯國的曾參,字子輿(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侍奉母親極其孝敬。(家貧,經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參又進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來了客人,他母親不知所措,就站在門口望著大山希望曾子回來,許久不見歸來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參忽然覺得心口疼痛,便趕緊背著柴返回家中,跪問母親為什么召喚他。母親說:“家里突然來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來。”
3.了解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性善論
“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
4.了解《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于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60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 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__試主要考《四書》與《五經》。
5.解題
明確題目是編者加的。不忍人,即憐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