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知識點教案
高二語文知識點教案都有哪些?語文以啟迪并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語文知識點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語文知識點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的情節,著重分析烏爾蘇拉這一人物形象。
2、了解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特點。
3、在了解小說的寫作背景、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分析小說的表現手法和寫作的主旨。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文中詞語,并熟練運用。
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習“魔幻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在本文中的具體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審美鑒賞與創造:分析了解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和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不同,分析了解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品味其審美感受。
文化傳承與理解:理解題目中“孤獨”的意蘊,探究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分析小說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小說中人物形象。
難點:學習“魔幻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在本文中的具體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66年,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出版,首印的8000冊僅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地半個月內便搶購一空。隨后一版再版,拉美凡能看書的人差不多都讀過這部小說。小說很快被譯成30多種文字,席卷歐美,轟動世界。
一部小說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讓我們一起走進《百年孤獨》,去探求它的緣由。
二、寫作背景
“孤獨”不僅是《百年孤獨》的主題,也是馬爾克斯其他一些作品的主題,同時也是拉美文學共同的主題。長期以來,拉丁美洲這一地區的國家和民族,經歷了外來文化的洗禮、西班牙等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在爭取獨立的斗爭中付出了血的代價。擺脫殖民統治后,這一地區的人民又生活在軍事獨 裁者的暴虐統治中。馬爾克斯在小說中描寫了一個象征著他故鄉阿拉卡塔卡的小鎮馬孔多的時代變遷,以虛構的世界隱喻現實,不僅探討了哥倫比亞的孤獨閉塞,同時指出這是拉丁美洲的民族通病。
三、作者介紹
馬爾克斯(1927~2014),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馬爾克斯在外祖父家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期。他的外祖父是個退役軍官,為他講內戰的故事,外祖母博古通今,為他講許許多多的神魔鬼怪的故事。他說:“外祖母的魔幻世界深深地吸引著我,我生活在其中,那是我的天地。”在童年的馬爾克斯的心靈世界里,他的故鄉是人鬼交混,充滿著幽靈的奇異世界,這成為他之后創作的重要源泉。代表作有《枯枝敗葉》《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等。
四、題目解說
《百年孤獨》以魔幻現實主義的筆法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描繪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在布恩迪亞七代人的家族發展史中,該家族雖然人數眾多,彼此關聯,但是人人自閉,冷漠地面對世界。因為彼此的心靈不通,只能守著孤獨。
五、層次結構
本文共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寫原本封閉的馬孔多與外界溝通后變了樣。
第二部分(第3~14段):寫麗貝卡的吃土癥和失眠癥的表現以及給馬孔多帶來的影響。
六、全文分析
1、怎樣理解第2段最后一句話中烏爾蘇拉此時的“哀嘆”“可怕”“茫然”?
這些不是表現烏爾蘇拉對孩子們“孤獨入骨”“守舊頑固”等怪癖的抱怨,而是表現她對布恩迪亞家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2、第6段從哪些角度介紹麗貝卡?如此介紹有何作用?
這一段從身世、肖像、穿著、神態等角度介紹了麗貝卡,表現出她孤苦無依,體弱多病,處境困難,急需托付給他人照顧的艱難境況,為下文表現烏爾蘇拉的善良做鋪墊。
3、第9段寫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對失眠癥危害的認識有何作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作為族長,還認識不到失眠癥的危害,襯托出烏爾蘇拉的睿智,凸顯了馬孔多的落后。
4、本文塑造的烏爾蘇拉具有怎樣的形象特點?請簡要分析。
烏爾蘇拉在《百年孤獨》中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她頑強、睿智、執著、獨立,并不遜色于她的丈夫,是布恩迪亞家族的靈魂,是整個家族的支撐者。
她不愿與現實生活妥協,在一次次歷史關頭擔當重任,從不愿意也未曾在苦難和挫折面前屈服。在旁人無法治愈麗貝卡的吃土癥的困境中,烏爾蘇拉采取“藥物治療加上皮帶抽打”的手段,不但讓麗貝卡在幾個星期后顯出康復的跡象,還讓麗貝卡把她視為家庭成員中最親近的人。在危害十足的失眠癥面前,一開始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對失眠癥的危害缺乏正確認識,而烏爾蘇拉“將麗貝卡和其他孩子隔離開來”,并用從母親那里學過的對草藥的認識,開展了草藥治療。她以全部的心力經營著整個家族。
她為孩子們的“孤獨入骨”“守舊頑固”等怪癖感到痛心,她的身上有著一種維持家族生存下去的頑強毅力,體現著人性的光輝和母愛的偉大,表現出對布恩迪亞家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她用自己的愛去溫暖身邊的每一個人,哪怕是遠道而來的、孤獨多病的遠方表親麗貝卡。
然而偉大的母愛在冷漠的現實、沉重的孤獨面前也顯得蒼白無力——“正當她哀嘆自己命不好,認定兒女們的怪癖與豬尾巴同樣可怕時,奧雷里亞諾眼神定定地望著她,令她感到一陣茫然”。這種生活使她成為一個獨立堅強的人,一個偉大的孤獨者。
5、馬孔多居民所患的失眠癥有何特點?作者寫這一情節有何象征意義?
馬孔多的居民在失眠癥蔓延之后都失眠了,不久又患上了健忘癥,連日常用品的名字都忘了,于是只好在每件物品上貼上標簽,注明名稱、用途等信息。可是遺忘仍然以一種不可挽回的狀態蔓延下去。失眠癥最可怕之處不在于讓人毫無倦意不能入睡,而是會不可逆轉地惡化到更嚴重的境地:失憶。患者會慢慢習慣無眠的狀態,然后開始淡忘童年的記憶,繼之以事物的名稱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淪為沒有過往的白癡。
這個情節的象征意義是耐人尋味的,這個經歷了許多滄桑變化的馬孔多小鎮,正是拉丁美洲大陸的象征。作者在這里通過對馬孔多居民患失眠癥的描寫,暗指拉丁美洲人民由于無法擺脫愚昧落后、孤獨封閉和與世隔絕的生活,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正在逐漸麻木地遺忘自己的歷史和文化,遺忘想要擺脫命運控制的初衷。
6、本文是《百年孤獨》的節選部分,你認為文中所寫的“孤獨”體現在哪些方面?
觀點一:馬孔多是“孤獨”的。它位置偏僻,難與外界溝通。這個充滿魔幻的村子置身于現代科技文明之外,偶爾外面透進來的一道光,最終也被卷入小鎮一代代注定破敗的循環之中。
觀點二:馬孔多的居民是“孤獨”的。他們有揮之不去的自閉意識,他們只因何塞·阿爾卡蒂奧沒有一道歸來,就排擠以梅爾基亞德斯為代表的吉卜賽人,而這些吉卜賽人曾以悠遠的智慧和神奇的發明對村子的發展壯大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馬孔多的居民對失眠癥缺少正確的認識,更沒有意識到它的危害,把緊急情況視為常態而不去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
觀點三:布恩迪亞家族是“孤獨”的。如布恩迪亞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反復使用那幾個相同的名字:第一代的族長是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而其長子是何塞·阿爾卡蒂奧,何塞·阿爾卡蒂奧的兒子叫阿爾卡蒂奧。其家庭成員缺少溝通,如奧雷里亞諾沉默寡言,孤獨入骨,全神貫注于金銀藝實驗,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高二語文知識點教案(精選篇2)
【情知能力培養目標】
1、理解老漁夫桑地亞哥的硬漢性格,學習他堅強的意志和永不打垮的精神。
2、提高學生對人生中成功與失敗的辨證關系的認識。
3、發現并探求作品中主人公的矛盾性格,提升學生對人性的認知。
4、由人物形象的塑造,理解海明威的藝術手法“冰山原則”,發揮學生合作探究能力,挖掘小說的象征含義。
5、培養學生探異創新的思維,激發想象的潛能,對小說進行情節續寫。
【重點】
品味語言,領悟內涵,感受人物內在精神世界,體會其藝術表現力。努力探索作品中永恒的精神力量,以及海明威的小說創作原則。
【學習效果評價】
兩個標準,一是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積極性、合作性、創意性。二是作業質量。
【教具準備】
電影片斷、CAI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以及海明威的個人經歷、文學創作理論。
2、學生自己給電影《老人與海》片斷配音。(注:電影片斷是英文獨白。)
【教學步驟】
一、#教案# 導語設計
首先實物展示,教師手拿《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以吸引學生注意力。
“相信在座的許多同學都已經對老師手中的這本書有所了解了。當然,有些令我們感到難以置信的是它的體積與它的名氣居然成反比。僅三萬來字的中短篇小說卻能夠在諾貝爾文學獎的歷程中烙上它的印記。讓我們不禁想問作者──這位被稱為“現代英雄神話”的傳奇人物海明威究竟用什么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讀者。遺憾的是斯人已逝,但我們今天還是依然可以從樸實無華的文字中去探尋《老人與海》的精神世界。”
二、整體感知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段電影,也就是當老人的大馬林魚被鯊魚吃掉一半以后所發生的事情。接下來探究一個問題:閱讀了課本后,你在老人的身上發現了一些什么?
通過電影片斷老人的內心獨白以及課文中形象的塑造,學生馬上可以分析出老人的一些性格特點,例如:勇敢、堅強、果斷、善良、幽默、樂觀……但是逐漸學生也會發覺老人的性格似乎比較矛盾,因為他經常會自我否定,這是一個理解的難點。在教師的引導下,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他們能夠理解每個人都會有這種積極與消極情緒斗爭的時刻。所以我們可以說老人在大海中的敵人不是鯊魚而是他自己,我們人生的敵人也是自己。這是對人性自身的一個探求,也打開了一條通向小說內在世界的道路。
三、重難點的解決過程
1、引導學生由作者的文學創作原則來走進小說人物,加深前面的理解。展示課件中有關海明威《談創作》書中的一段文字:“我試圖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魚和真正的鯊魚。如果我能將他們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實,他們將意味著許多東西。”感受作者筆下人物的特性──真實。所以俗話說:“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海明威塑造的“硬漢”并非圣人、神人,他們也會有意志動搖的時候,關鍵在于最后能否戰勝自我,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掙扎中更能體現自我的人格尊嚴、魅力。
2、從作者的創作藝術手法上來感知其精神世界,用圖片的方式,使學生對海明威的“冰山原則”有一個比較形象的感性理解。隨后引用其文字表述: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學創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提問學生,測試一下他們對這一原則的理解程度。特別是文中水面上的含義。
3、分小組討論:透過這篇文章老人的內心活動和命運遭遇,你能否感受到作者潛藏在文字下的巨大精神世界和象征含義?開放探究題:續寫《老人與海》,老人和馬諾林出海捕魚又會發生一些什么事情?你會大致怎樣設計小說情節。
4、課堂小結:
作為一篇好的文學作品,能夠給讀者帶來一個無盡的想象空間,那樣才有更永久的藝術生命力。我們今天對作品的探究也許只是《老人與海》這座“冰山”的一個小小部分,希望我們在老人這種永不言敗的精神鼓舞下不斷向更高的文學巔峰攀登!
四、布置作業
閱讀海明威的文學作品《喪鐘為誰而鳴》,對比一下主人公喬丹與本文中老人桑地亞哥的異同。嘗試寫一篇有關海明威“硬漢系列形象”的研究小論文。
高二語文知識點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思維發展與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經驗論說道理的寫作方法;鑒賞《莊子》借助寓言增強說理的趣味性的寫作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對文中道家文化的審美鑒賞與創造。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理解并繼承道家思想中的優秀之處。
教學重點: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掌握說理方法。
教學方法:研讀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要點:自主研讀《五石之瓠》。
教學過程
一、引疑設問明莊子
1.作者介紹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做過宋國蒙地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期人。相傳,莊周自幼聰明好學,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毀禮法,傲視王侯。他生活貧困,以編草鞋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靜修道為務,楚威王曾以厚禮請他擔任相國,被他拒絕,從此終身不仕。
莊周的文章,想象奇特豐富,結構變化多端,善于運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渾,情致曠達,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給人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對黑暗現實有所揭露和抨擊,也有一些積極意義。
主要作品有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莊子》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
莊子名言: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②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③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④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響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⑤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⑥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⑦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
2.題目解說
本文節選自《莊子·逍遙游》。
“石”,計算容量的單位,十斗為一石。“五石”是指數量。“瓠(hù)”是葫蘆的一種。“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蘆。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來說明道理。
3.文學常識
《莊子》又名《南華經》,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章是莊子所寫,“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游》《大宗師》等。
4.寫作背景
莊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其時周王朝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孟子所說的“爭地以戰,殺 人盈野;爭城以戰,殺 人盈城”(《孟子離婁上》)就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莊周對當時“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社會現實及統治者深為不滿,時時進行尖銳的批判,發出沉痛的抗 議。“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使他無力改變現狀一展抱負,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的自由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高二語文知識點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思維發展與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經驗論說道理的寫作方法;鑒賞《莊子》借助寓言增強說理的趣味性的寫作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對文中道家文化的審美鑒賞與創造。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理解并繼承道家思想中的優秀之處。
教學重點: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掌握說理方法。
教學方法:研讀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要點:師生共同研讀《〈老子〉四章》。
教學過程:
一、引疑設問明老子
1.導入
白巖松說:“中國人不做無用的事。然而什么是無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論述“有”與“無”的。
2.作者介紹
老子(生卒年不詳),即老聃,相傳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國苦縣。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的著作之一。
老子名言: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③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⑤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⑥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3.題目解說
《〈老子〉四章》即從《老子》中選出來的四段能夠表達相對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老子》又稱《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被謄為“萬經”。
《道德經》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該書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4.寫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 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老子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高二語文知識點教案(精選篇5)
【素養目標】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張,了解《孟子》的相關知識。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理解課文,并積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使用的論證方法,概括本文的藝術特色。
4.準確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與“四端”與“治理天下”間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概括本文的藝術特色,準確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與“四端”與“治理天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探討課文的深刻內涵。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暢想也曾引導著我們對理想對未來的建設。今天,讓我再度走近孟子,學習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文化常識
1.了解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
2.孟子軼事
嚙指痛心
春秋時期魯國的曾參,字子輿(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侍奉母親極其孝敬。(家貧,經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參又進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來了客人,他母親不知所措,就站在門口望著大山希望曾子回來,許久不見歸來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參忽然覺得心口疼痛,便趕緊背著柴返回家中,跪問母親為什么召喚他。母親說:“家里突然來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來。”
3.了解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性善論
“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
4.了解《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于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60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 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__試主要考《四書》與《五經》。
5.解題
明確題目是編者加的。不忍人,即憐愛別人。
高二語文知識點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特寫新聞的特點
2、品味本文寫作特色及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3、培養學生愛國熱情,激發民族自信
教學重點
1、欣賞特寫新聞的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介紹寫作背景導入新課
二、講授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將這則消息分成四個層次。
師生交流明確:第一層是2到4自然段,講述的是港督告別儀式的具體情況,是第一次降旗;第二層是5到7自然段,講述的是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的具體情況,這是第二次降旗;第三層是8到9自然段,講的是中英香港交接儀式,這里包含有降旗與升旗儀式;最后一層是10到11段,講述的是“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2、介紹文體特征。
本文是一篇特寫性消息,又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用類似電影特寫鏡頭的方法來反映新聞事實。
3、研讀,找出本篇新聞與一般的新聞不一樣、別致之處。分組討論交流。
(1)作者是把鏡頭聚焦在什么地方呢?文章再現了末任港督離府、添馬艦軍營告別儀式、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和最后“不列顛尼亞”這四個場景,所以,本篇新聞別致之一:聚焦點放在特定的四個場景。
(2)本篇新聞的主體部分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包括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英國告別儀式;降旗儀式等。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如7時45分的降旗儀式時,文中回憶了156年前英國國旗首次在香港升起時的情景。
作用:把這一事件放在歷史今昔的對比上,有一種歷史滄桑變化的感覺,使得曾經的坎坷,在人們腦海中“積淀成了神圣而執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悅變得更加凝重”。這篇文章雖只寫了一天中發生的事,但有很大的歷史跨度,容量非常大,讓我們在豐富的知識中,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涵。本篇新聞的別致之二: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有機融合
4、賞析新聞遣詞造句的精妙。
明確:文中將英國的告別儀式是稱為“日落儀式”,就包含了很深的寓意。英國曾經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治,回歸祖國,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三、延伸拓展
中國為什么能成功地收復香港呢?討論交流。
因為祖國在變得強大,所以能夠收復香港;領導人強有力的外交手段與政策等。
四、課堂小結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成百上千的相關報道中,本文是一篇完整反映英國撤離的新聞稿件。隨著“不列顛尼亞”的離去,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于得以洗刷。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要銘記祖國屈辱的歷史,奮發圖強,絕不讓歷史重演!
五、作業布置
課后選取近代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作為新聞,進行報道。在150——200字左右。
高二語文知識點教案(精選篇7)
教學目的
1.積累文中詞語,并熟練運用。
2.了解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特點。
3.分析了解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和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不同。
4.分析了解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魔幻現實主義手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導讀自讀結合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由現實主義創作引入到魔幻現實主義小說。
二.介紹馬爾克斯及其作品: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是20世紀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
加西亞·馬爾克斯生于哥倫比亞的阿拉卡塔卡鎮,父親原來學醫,后來成了當地郵電所報務員。外祖父馬爾克斯·伊瓜蘭是受人尊敬的老自由黨人。阿拉卡塔卡鎮過去是美國公司的香蕉種植園,在“香蕉熱”時期有過繁榮的階段,后來,國際市場上香蕉的價格暴跌,美國公司撤離,阿拉卡塔卡立即衰落下來,社會矛盾隨之激化。1928年,也就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出生那年,香蕉工人舉行大罷工,政府派軍 警來鎮 壓,死亡八百余人。此后,居民大量外遷。阿拉卡塔卡成了孤獨、蕭條的地方。加西亞·馬爾克斯自幼在外祖父家長大。外祖父經常對他講當地的歷史故事。外祖母更是一位講故事能手,對他講了許多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她相信人死以后靈魂繼續存在,為了不讓亡靈們感到孤獨,她特地為亡靈們安排了兩間空房經常與他們談話。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姨媽也篤信鬼神,有一天,她感到自己將要死亡,便坦然地躲進自己的房間,成天在里面織尸衣。孤獨而帶有神秘色彩的阿拉卡塔卡給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養了他獨有的審美情趣。
12歲時,作家來到首都波哥大教會學校讀書。18歲后在波哥大大學讀法律,參加了自由黨。1948年內戰爆發時,他中途輟學,不久進報界工作。1954年任《觀察家報》記者兼電影專欄負責人。此后,他從事新聞工作,同時進行文學創作。他曾到過意、法、英、蘇、波、捷、匈等國。1959年回國,擔任古巴“拉丁社”駐哥倫比亞辦事處的負責人。1961年任該社駐聯合國記者,后遷居墨西哥,至1976年才返回哥倫比亞。為了抗 議軍人政權,他曾于是年舉行“文學罷工”。1981年受軍政府迫 害而流 亡墨西哥。1982年哥倫比亞新政府成立,作家才得以返回故土,從事文學創作。當年因《百年孤獨》的成功獲諾貝爾文學獎。同年,應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邀請,擔任法國—西班牙語國家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
其作品主要是代表作長篇小說《百年孤獨》。還有短篇小說《第三次無可奈何》《格蘭德大媽的葬禮》等;中篇小說《伊莎白爾在馬貢多的觀雨獨白》《枯枝敗葉》《周末后的一天》《一件事先張揚的兇 殺案》等;長篇小說《惡時辰》《家長的沒落》(1976年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當年世界十大優秀作品之一)《霍亂時期的愛情》《迷宮中的將軍》。
三.預習診斷:
1.下列注音完全無誤的一項是(D)
A.清澈(zhe) 襤褸(lanlu) 螺釘(luo) 骷髏(kulou)
B.吹噓(xu) 胼(bing) 手胝(zhi)腳 痼疾(gu)
C.蓖麻(bi) 黏稠(zhan) 干癟(bie) 窸窣(xishu)
D.啁啾(jiu) 狩獵(shou) 礫石(li) 蠑螈(rongyuan)
2.判斷下列詞語中含有錯別字的一項(D)
A.無可置疑 五彩繽紛 心靈手巧 難以置信 焦頭爛額
B.專心致志 胡思亂想 隨心所欲 小心翼翼 無所不至
C.一無所知 煙消云散 不知所措 無動于衷
D.同心協力 老態龍鐘 振耳欲聾 循循善誘 挨家穿戶
3.魔幻現實主義是怎樣產生的?(檢查預習單元知識的情況)
四.解題:
《百年孤獨》以馬貢多鎮為背景,描寫了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折射出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進程,探討了拉丁美洲地區貧困落后的原因。作者以生動、富于幻想的筆觸,勾畫出這片神奇大陸上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反映了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深入揭示了該地區人民的精神特征,小說因而成為一部氣勢恢宏的史詩性作品。
本篇課文作為《百年孤獨》的第一章,既具有與整部長篇小說相勾連的藝術與思想特質,同時又具有獨立成章的表述個性。在這一章里,布恩地亞與吉卜賽人的交往成為主體內容。隨著吉卜賽人每一次帶來的新奇的東西的不同,布恩地亞進行科學鉆研和探險的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受其影響,布恩地亞甚至想率領眾人整體遷移,離開馬貢多。雖然由于烏蘇拉的阻攔最終沒有實現,并且眼光開始轉向現實生活,但布恩地亞對科學、知識的癡迷一如既往,不曾有一絲一毫的減弱。應該說,作者對布恩地亞癡迷于科學實驗的描繪,強調了馬貢多人對外來科學與文明的向往和追求,表現了他們的積極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