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設計

時間: 沐欽 語文教案

高二語文教案設計都有哪些?中國大陸地區漢語區的語文特指漢語文,它是以現代漢語為表述的形式,選取文學庫里優秀、經典的作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語文教案設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語文教案設計

高二語文教案設計(篇1)

【教學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其歷史進步性。

2、了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實詞的多義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孟子的論辯藝術。

3、通假字:頒—斑、無—毋、涂—途。

4、一詞多義:之、王、時、食、數。

5、固定格式:直……耳、是……也、或……或……、……何如。

【教學設想】

1、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2、插入文學常識,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3、比較孔、孟思想,可展開討論。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地盛產沙丁魚,但每次漁夫們出海回來,捕得的沙丁魚都會死去很多。這令漁夫們非常苦惱。然而,有一個聰明的漁夫,他的沙丁魚卻死得很少,為什么呢?原來,他從外地購了幾條喜歡吃沙丁魚的鲇魚放在船上,使沙丁魚們有了恐懼感,動了起來,增強了活力。

那么,同學們,這則故事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

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那么,這是誰說的?他是怎樣闡述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

(學生答:孟子。“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們今天就更進一步走近孟子,學習他的《寡人之于國也》。

二、關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軻(前372~前289),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是孔子學說的嫡傳。后世常以“孔孟”并稱,元文宗封孟子為“亞圣”。

更為可貴的是,孟子并不是簡單地繼承孔子的學說。他采用的是拿來主義的方法,占有、挑選、創新。例如:他否定絕對平均主義思想,主張社會分工;主張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他還提出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萬章等記錄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七篇,各篇分上下,為儒家經典著作,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三、朗讀課文

1、重申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2、選擇方式:

⑴齊讀。(了解學生整體學習情緒和朗讀水平。)

⑵個別讀。(深入解決具體的字音和句讀問題。)

⑶范讀。(對學生朗讀出現的問題通過示范解決。)

⑷分角色讀。(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

四、課文分析

1、找出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⑴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⑵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⑶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⑷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2、誦讀第1段。

思考:梁惠王說他對國家已盡心盡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思考:梁惠王這么做,結果如何呢?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而民不加多。

可見梁惠王還是想勵精圖治的,所以他“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史記·魏世家》),于是數位賢者,包括孟子就不遠千里來到大梁,為之出謀獻策。

重點詞語理解:之、焉、兇、加。

3、誦讀第2、3、4段。

問:孟子為什么要“以戰喻”?

答:以對方熟悉的“戰”設喻,更便于啟發對方。

問:孟子是怎樣“以戰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問:在孟子看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不盡心本質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重點詞語理解:鼓、既、曳、或、以、走、無。

固定格式:或……或……、直……耳、是……也。

4、指導學生背誦第一、二部分。

(第一課時完。)

五、檢查第一、二段的背誦

注意背誦技巧。

六、分析課文第三部分

1、誦讀第5段:

措施效果

,不可勝食也。養生

,不可勝食也。喪死──→王道之始

,不可勝用也。無憾

本段層次:①②③/④/⑤

重點詞語理解:違、勝、數罟、時、養生、喪死、始

詞類活用:“喪死”──為動用法。

2、誦讀第6段:

措施效果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著食肉

──→王道之成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黎民不饑不寒

重點詞語理解:樹、衣、畜、無、庠序、孝悌、頒、負戴、王

詞類活用:“衣”、“王”──名詞作動詞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3、誦讀到7段:

思考:梁惠王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諸侯貴族

對比

涂有餓莩下層百姓

社會極端不平等,國家治理得不好。

問:文中運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餓死歸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殺了人歸罪于兇器一樣,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勸勉梁惠王拋棄虐政,施行仁政。“王無罪歲,則天下之民至焉。”

重點詞語理解:檢、涂、莩、發、歲、斯。

七、總結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無憾”。

2、教養百姓,使民心歸順。

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4、統治者不要歸罪于年歲,而要不斷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真心歸附。

八、寫作特點

1、結構嚴謹。

2、善用比喻。

3、氣勢充沛。

九、完成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板書】

第一課時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2、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3、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第二課時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措施效果

,不可勝食也。養生

,不可勝食也。喪死──→王道之始

,不可勝用也。無憾

措施效果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著食肉

──→王道之成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黎民不饑不寒

高二語文教案設計(篇2)

1、了解--高中語文學習與初中語文學習的聯系和區別

2、了解--學科的特點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語文學習的習慣和老師的學習要求

4、明確--語文學習的意義和應有的態度

講授要點:

一、開場白和自我介紹

二、理解"語文"

1、語文--語言、文字

(1)聽(會聽課,聽懂別人的話,別人說話自己能夠專心聽)

(2)說(大膽說話,大聲說話,說得條理明白)

(3)讀(表情朗讀,理解閱讀)

(4)寫(會寫各種文體的文章,達到表達的目的)

2、初中語文和高中語文的聯系與區別

高中語文學習需要初中語文學習的基礎;高中語文學習比初中語文學習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塊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選修",還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塊構成;

(2)初中學習只要閱讀理解,會寫600字作文,高中是"閱讀賞析,表達與交流,會寫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學的文體不完全系統,高中完全系統--小說與戲劇,詩歌與散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

(4)高中實行學分式學習。

三、語文學科的特點

1、最難學好,因為主要靠自學,老師的作用小;

2、積累要求高,記憶的東西要求多,了解的東西要求多,要記性;

3、語言文字的領悟力難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難寫,要靈性;

5、個人成績會時高時低,進步緩慢,不能迅速達成;

6、高考三樁之一,成績160--200分。

四、學好語文需要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學習的習慣你養成了嗎?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知識信息量大,自修實踐性強。這就告訴我們:第一學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賴于學習者自身努力。語文考試在五個層級上考學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運用,賞析評價。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說到底,就是考學生的記性和悟性。

而記性和悟性絕不能在短時間內速成,需要長時期的積累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怕記怕背,懶于動手,是學語文的大忌。要學、會學、堅持學,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語文教學的方向,更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學生這個主體的一個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從習慣開始"沒有良好的習慣,語文教學必無效率;沒有良好的習慣,何談記性、悟性的生成和發展?沒有良好的習慣,哪來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么,學好語文應該要有哪些良好的習慣呢?

(一)放聲朗讀的習慣。這個習慣現在小學生還做得比較好,中學生就差多了,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習慣越差。高二、高三的學生你就很少聽到他們自覺地放聲朗讀了。有早讀課的地方,早讀聽到的基本是外語的朗讀,而語文的朗讀只在一種情況下出現,那就是有老師當面督促或是有課文背誦將要檢查時,這種朗讀帶有明顯的應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以為考試不考有聲朗讀,不必費勁地發出聲音。

其實朗讀自有好處。古人說:"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這里說的是文言文的學習,那么現代文呢?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認為朗讀可以"從字句中抓住聲音節奏,從聲音節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還說即使是自己寫的作文,也要拿出來讀,"才見出聲音是否響亮,節奏是否流暢"。

這就是說現代文的學習仍離不開朗讀。朗讀與默看比,更容易讓人身心俱入,專注集中。避開學習這個功利層面,朗讀還能從美學的感受上產生心理的愉悅,體驗出語文學習的樂趣。

(二)預習新課的習慣。老師教新課前,學生一定要先預習,做到:1、能流暢地讀出課文;2、圍繞課后練習,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難懂的地方,準備質疑;4、可以根據課文查閱有關參考資料。有了預習,才能提高聽課效率,才能學得主動。

(三)記筆記的習慣。首先做好課堂筆記,老師講的要點,一時還弄不懂的問題答案都要先記下,這將有助于自己課后復習理解和總結積累。其次做好讀書的筆記,可以寫在書上(自己的書),也可以寫到筆記本上。可以是抄錄的詞語運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賞析點評。俗話說得好"好頭腦子,不如懶筆頭子",有時聽過、看過,卻不如"記過"。筆記可以長自己的記性。

(四)勤用工具書的習慣。《現代漢語辭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作為中學生這兩本工具書應必備,條件好的還可以置辦一些其他的工具書。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詞,要勤查,不要想當然。例如高中語文課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處:"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特稱龜裂片。"

這里"龜"是個易讀字,"龜裂片"一詞,結合實物,雖帶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過去,錯讀產生了!查一下工具書就知道,這里"龜"有兩個讀音,前讀"guī"后讀"jūn",又認識了一個古地名"龜池"的讀音。俗話說"平時學習懶一懶,考試分數減一減",你容易錯的,也是考試容易考的,為什么不勤用工具書呢?

(五)思考和說話的習慣。課堂上,有的同學懶于思考,怕回答問題,總是等老師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學雖然對答案有所知,卻怕當眾說話。口語訓練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現代社會離不開交際,說話既可以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又可以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一個經常在公眾場合說話的人,其口頭表達能力一定優于那些公眾場合說話少的人,這也是"用進廢退"的道理。農村中學的學生多不愛講話,有的即使說話聲音也小,語文課常處于沉悶狀態,這是一定要改變的。

五、語文學習的境界

(1)要學--態度問題

(2)會學--方法問題

(3)能學--持衡問題

六、具體要求:

(1)工具書齊全(《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讀天天讀,一半時間不能少;

(3)課前先預習,不預習不聽課;

(4)課上認真聽,身心投入勤用腦;

(5)課堂記筆記,課后看筆記;

(6)作業天天做,不等老師布置自覺做;

七、學好語文的意義

學好語文,高考有門;

學好語文,事業有成;

學好語文,人上之人;

八、總結

語文能力聽說讀寫

語文三性記性悟性靈性

語文境界要學會學能學

語文學習習慣十個

高二語文教案設計(篇3)

【教學過程】

一、解題無須說,重要的是導入

教讀本文而用舊課導入,既簡便可行,又有溫故知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當先讓學生復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問:

1、教師口述:“取勝之道有三:曰天時,曰地利,曰人和──人和為取勝之本。”問:這個意思孟子是怎樣表述的?(開頭兩句)好在哪里?

(自由作答。)

提示:讀孟子文章要注意語言的氣勢。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補充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

有修養的人──丈夫。

提示:學文言要注意詞的多義性,要據語境判斷詞的意義。

3、試用孟子話說明君子“戰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現。

提示:“道”,就是新課文里說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

過渡問:根據預習印象,說說新課文里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數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哪句話跟“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學生試讀課文兩遍:先指定五位同學接讀;后齊讀

三、教師范讀全文并略作解說,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畫示意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并簡介談話背景:

魏在戰國初期曾是軍事大國,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從安邑遷都于梁;東敗于齊,“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所以特邀孟子來梁,問強國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記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層示范誦讀并作解說:

第一層:

⑴兇──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為歉收。

⑵移──本義是禾長相扶倚之狀,后代為遷移之義而本義廢。由此至彼之謂。

⑶大意是,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層:

⑴鼓──會意字,左中為鼓,上象鼓飾,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擊鼓動作。后引申為所擊之物。古時以擊鼓代進攻令。

⑵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層:

⑴數罟──古法,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是使民──是,有“如此則”之義,這樣(就)使人民……

⑶大意是,論王道之始,即“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第四層:

⑴“無失其時”與“無奪其時”──“失”字輕,寓“提醒”義;“奪”字重,寓國君無以勞役苦民之義。

⑵大意是,論王道之成,先制民之產(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層:

⑴發──本義是將箭射出去,引申為由內向外的動作,故在本句中有開倉放糧之義。

⑵檢──今語“檢點”,亦有約束義。

⑶斯──虛詞有通用之法,這里通“則”。

⑷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歸順。

3、解說全文理路(見本文開頭),要求學生記住每層的結句,用它們作為記誦全文的支撐點。

4、學生齊讀全文一遍后,檢查背誦上述五句話,即各層的結句。

四、學生分層練習背誦全文

(下面只寫出指導誦讀的要點,過程及練習方式從略。)

第一層:

1、在示意圖上標出河東、河內的位置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梁惠王的救災辦法。

向災區調運糧食,從災區遷出部分人口。

2、“河東兇亦然”一句是省文,試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東兇,則移其民于河內,移其粟于河東。

3、“無如……者”意思是“沒有像……的人”,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試品味首句,說說惠王有無抱怨意。

從“焉耳矣”的疊用可見有抱怨勞而無功之意:勞者,移民、移粟也;無功者,鄰國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說說“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問中兼嘆,多用于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層:

1、孟子此問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試作仿問便知:某次考試,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則何如?請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問照應上文哪一句?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里?

惠王據事理作答,卻不料墜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試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戰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后,說說比喻作答的好處。

從容,含蓄,讓對方反躬自省。

第三層:

1、開頭用排比句法連述三事,都有關人民生活,試用兩個字概括這樣的生活水平。

溫飽。

2、為什么說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溫飽可以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則得民心矣。

3、本層連用五個“也”字,擬刪去前四個,改用“……,則……”這種句式,如“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達出孟子堅信不疑的語氣和贊美之情,使行文如連珠,頗有聲勢。

第四層:

解釋:“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區劃分如“井”字形之謂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1、問:王道體制下有哪兩件大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⑴農業生產,先說家庭副業,后說糧食生產;

⑵教化,先說設校,后說教學內容。

2、孟子在描寫“王道樂土”時全用“矣”字作結,表現了怎樣的意味?

贊嘆;將理想圖景說得如在眼前。

3、本層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觀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勢,說服力減弱。

第五層:

1、本層文字不多,但波瀾起伏不窮,說說你的體會。

一揭,語氣嚴厲;二批,措辭尖刻;三勸勉,語調溫和。

2、本層是怎樣照應開頭的?

“罪歲”照應“河內兇”“河東兇”;“斯天下之民至焉”照應“寡人之民不加多”。

3、結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歲”,則當行王道,因上文已詳論行王道的步驟和基本方法,此處不再提;完整的表述應是“王無罪歲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檢查背誦──連貫背誦全文

六、內容點撥

(見“基本設想”第二段)。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同學互查);

2、預習新課。

高二語文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了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數”“發”“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并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2、難點:

《孟子》的思想內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容。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我們剛學了《論語》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禮樂治國,實行仁政。這種政治思想,在戰國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而為仁政學說。當時諸侯連年戰爭,生靈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難,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民心向背是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統治者應該實行仁政,用仁愛之心對待人民,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這樣就能贏得人民的擁護;反之,統治者實行虐政,就會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與梁惠王關于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讓我們來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來議一議,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張在本課中是怎樣反映的。

二、字詞正音

1、曳(yè):拖著。

2、數(cù):密。

3、罟(gǔ):網。

4、洿(wū):洼地積水,池塘。

5、鱉(biē):團魚,俗稱王八。

6、彘(zhì):豬。

7、悌(tì):敬愛兄長。

8、莩(piǎo):餓死的人。

三、《孟子》簡介

參看課文。

四、解題

本文選自儒家經典名著,詞語看似淺易,內涵卻很艱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學說的核心,《孟子》一書中多次論及仁政的有關問題。

這篇課文記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盈野;爭城以戰,-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這個問題實質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國力。

五、課文串講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對于國家(總算是)了啦。河內遇到饑荒,

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表強調,重點在后一個。

2、河內兇,則移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移:遷移。

粟:小米,指谷類。

亦:也是。

其:代河東。

3、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

政:政治

無如:比不上。

加:更。

何也:這是什么原因呢無如。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盈野;爭城以戰,-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統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4、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好戰:喜歡打仗。

以……喻:用……來比喻。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則何如?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著戰鼓。

填:擬聲詞。

鼓:名作動。

之:助詞,無義。

兵:武器。

刃:刀鋒,借代。

兵刃:同義復詞。

棄甲曳兵而走:拋棄鎧甲拖著兵器。

或:有的憑(自己)恥笑。

而:表修飾。

百步:數量詞活用作動詞,跑了百步。

而后:然后。

6、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不:那只不過沒有(跑)。

直:只是,不過。

7、“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之民)也。

知道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

無:同毋,不要。

之;取獨。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利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王好戰,請以戰喻。”總提一句,然后舉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反問,進一步啟發,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話忽然轉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遷民移粟”跟鄰國統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數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增多,要使民增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8、“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違:違背。

谷:糧食。

數罟:細網。

入洿池:進入池塘。

勝:盡。

9、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

以:按。

時:時令。

10、是使民養生喪死而無撼也。

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

而:表承接。

11、王道之始也。

之始:這就是……開端。

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

5─7自然段為第三部分:

5自然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認為,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而無撼”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比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前面三組排比句,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王道之始也。”作者在這里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多加”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系起來。

1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樹:動詞,種植。

之:助詞,無義。

衣:穿。

帛:絲織品。

豚:小豬。

彘:豬。

13、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畜:畜養。

無:通毋,不要。

失:錯過。

時:時機。

其:代雞、豚、狗、彘。

奪:耽誤。

14、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時:農時。

15、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謹:謹慎。

庠序:古代指學校。

教:教化。

申:反復講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愛兄長。

義:道理。

1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頒同斑。

頒白:頭發花白。

負:背著東西。

戴:頂著東西。

黎民:老百姓。

王:名作動,稱王。

未之有: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后置。

6自然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三組排比句又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種措施后產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作者在這里連用四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相呼應。

1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檢:約束

涂:同途,道路。

莩:餓死的人。

發: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18、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則:表轉折。

歲:年成。

19、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異:什么不同。

于:與。

20、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歸咎。

斯:那么。

至:到,這里指歸順。

7自然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孟子批評統治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著作者針對統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兵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最后兩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于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儀,才能使他們歸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開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三部分(5~7自然段)闡述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六、用推斷方法理解文言文

1、以意逆志法:

即遇到讀不懂的地方,可跳過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后,再根據上下文,假設一種解釋,有時甚至可以猜測,這種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本文中的“謹庠序”,就可利用這種方法。

2、利用對偶、排比、互文等方法進行推斷:

如本文的“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我們可以根據“斧斤”句推斷“數罟”句的句意。

3、根據上下思路和邏輯關系推斷:

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據上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來推斷。

七、作業

第三題。

高二語文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的

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認識沙皇-統治的反動與黑暗。

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教學重點

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教學難點

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正確認識人物形象及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點評、研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查詞典完成下列詞語解釋

轄制:(管束)孤僻:(孤獨怪僻)

歹毒:(陰險狠毒)譏誚(冷言冷語嘲諷)

安然無恙:(平安,沒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濟:(給窮困的人以物質上的幫助)

三、解題和介紹創作背景。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種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說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是沙皇-主義的產物。現在,別里科夫已成為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必須把握創作的時代背景:19世紀末期的-正是農奴制度崩潰、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沙皇-極端反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逐漸興起的時期。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士,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仇視和反對一切社會變革。作者寫這篇小說就是為了揭露和諷刺這種人丑惡的本質。

四、結構分析

明確: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別里科夫的戀愛以及最后失敗,按照情節的發展可以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紹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別里科夫與華連卡戀愛以及最后失敗(第5段至倒數第3段)。

(三)埋葬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最后兩段)。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別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從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點?

討論歸納:

提問1:作者用幽默諷刺的筆法刻畫別里科夫的外表,是否僅僅為了引人發笑?

明確:作者是用\"形\"顯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惡的思想,讓讀者在笑聲中看清別里科夫丑陋的靈魂。

提問2:為什么說別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臘文也就是雨鞋雨傘呢?

明確:說他所教的古代語言是\"雨鞋\"\"雨傘\",這是用了一個暗喻,\"雨鞋\"\"雨傘\"對他來說是與現實隔開的一個\"套子\",他教古代語言也是把它當做一個\"套子\",借此躲避現實。

提問3: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為什么又都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經風的人呢?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討論歸納: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協,(課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個\"不敢\",\"全城人戰戰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讓學生咀嚼體味)是因為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里。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斗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六、布置作業

1.閱讀課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寫別里科夫動作,神態和語言的代表性語句。

2.完成\"思考和練習\"三,體會諷刺手法的特點與效果。

高二語文教案設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3.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4.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

6.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2.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每天我們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頭注意過你腳下的螞蟻窩?也許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沒有發現,螞蟻經常成群結隊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飯到它們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螞蟻發現,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會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飯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塊大面包,它們也能很快解決。它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同學們,你覺得神奇嗎?它們與我們多像,但它們能和我們一樣嗎?今天我們學習的一篇文章,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板書課題——作為生物的社會)

二、作者:

劉易斯?托馬斯是美國醫學家、科普作家,同時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細胞生命的禮贊》,這部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于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

無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后18年來由好幾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暢行不衰!據說年過花甲的劉易斯?托馬斯的名字因這一本小書而家喻戶曉,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連拋出后兩本書時,書商都不用再作廣告,只喊聲“《細胞生命的禮贊》一書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新著”就夠了。《作為生物的社會》這篇文章就是這部書中的一個精彩章節。

三、整體感知,明確本文寫作思路:

現在,同學們先仔細地閱讀一遍這篇文章,給課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大意,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寫作主旨。當然,在閱讀時首先要疏通生字:

1、字詞注音:

鱒(zūn)魚蟻冢(zhǒng)苜蓿(mùxu)鯡(fēi)魚蹩(béi)腳

2、教師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指導他們把握本文寫作思路:

教師: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篇科普論文,那說明文一般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然后再運用各種方法、事例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最后則是升華主題吧,那這篇文章作者是要說明什么呢?請同學們緊跟老師的提問,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我們先一起來看第一部分,大家看一下,第一段寫的是什么?

學生:(醫學家舉行年會的情景)

教師:他是怎樣描述的呢?他把他們比喻成了什么?

學生:(群居性昆蟲大聚會。同樣是那種離子式的振動,碰上一些個急匆匆來回亂竄的個體,這才略停一停,碰碰觸角,交換一點點信息。每隔一段時間,那群體都要像拋出釣鱒魚的釣線一樣,準確無誤地向恰爾德飯店拋出一個長長的單列縱隊)

教師:作者開篇把人類比作是螞蟻,由人類社會的的活動情景聯想到了生物社會的活動,引出了所要探討的話題。

再看一下第二段,寫的是什么?

學生:(傳統生物學界的看法:“暗示說昆蟲群居的活動跟人類事物總有點聯系,那在生物學界將是非常糟糕的態度。關于昆蟲行為的書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們,昆蟲好像是來自外星的生物,它們是行為絕對是有異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傳統生物學界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教師:那他們為什么是非常糟糕的態度呢?

學生:(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

教師:那作者是抱著什么樣的態度的呢?我們可以從哪一句話看出?

學生:(“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以幽默的語言描述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為,從“培植真菌,喂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信息”,簡直和人類的行為毫無二致。“它們什么都干,就差看電視了”,作者這里有意用描述人類行為的語言來描繪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正好形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3、現在,請同學們總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學生完成,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第1至3段):從一個事例切入,即醫學家舉行年會,把其與生物界聯系起來,從而得出自己的論點,人類社會與生物社會有共通之處。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動物過著兩種生活,即是個體的存在,又是集體的存在,也就是說,動物過著個體的和社會的兩種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類與生物界的相通之處——人類也要有社會的生活。

四、全文主體部分探究:

1、接下來快速的閱讀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會是怎樣的?

(主要有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在作者眼里,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組織,有紀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安排趣味性討論:根據課文,分小組討論,假設你們是一群螞蟻、一群蜜蜂、一群鯡魚或粘菌細胞,為了維持生計,你們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學們可以盡量的發揮想象。

設置預案如下:

(①螞蟻組:我們螞蟻家族人丁興旺,是個大家庭。我們培植真菌,喂養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我們的同類織巢蟻屬還會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我們利用智慧覓食,結合集體的力量搬動食物。在建造蟻穴時,我們會集體搜集樹枝,作好統籌規劃,通力合作,先砌墻,再蓋頂,遇到障礙時隨機應變,用智慧解決問題,我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②蜜蜂組:我們家的主要勞動力工蜂會外出尋找花蜜,通過形態各異的優美舞姿向同伴傳遞信息。工蜂在筑巢時會共同協作,進行有條不紊的工作,當我們的家庭成員壯大到一定程度后,我們會處動分化成兩支數量相等的團隊,一支追隨老蜂王,一支跟隨新蜂王,組建成兩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③細胞組:別看我們是微生物,我們的力量可不小!在我們的幼年時期,我們是一個個獨立的阿米巴狀細胞,我們吞吃細菌,彼此疏遠,不相往來。可是當我們的長官----一些特殊細胞放出聚集素后,我們會聞令趕來,聚成一個星狀細胞,彼此融合,構成一個動作遲緩而又結實的小蟲子,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頂端帶一個實體,由它負責繁衍后代,此后,我們的子孫繼續重復我們的生活方式。

④鯡魚組:我們和其他魚群一樣,集體行動,共同抵御處敵入侵。當我們聚在一處時,我們的功能勝似一個多頭組成的巨大生物。)

五、拓展探究:

1、通過學習,我們明確了作者的觀點是: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并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還舉了幾個例子,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結合這些事例,聯想我們人類,你能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這些事例都說明,許多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等級有秩序,有很多社會行為,它們進行群體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經營起一個大家庭,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動的。它們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人類應當學習它們的團隊精神。)

2、在哪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特點?

(“當你觀看聚在蟻丘邊的、黑壓壓蓋過地皮的數千螞蟻的密集群體時,你才看見那整個活物。這時,你看到它思考、籌劃、謀算。這是智慧,是某種活的計算機,那些爬來爬去的小東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據這種情形,在建造蟻穴的時候,它們可以做到先筑墻,然后再蓋頂,碰到障礙時,會自己用智慧解決問題;白蟻更是奇特,它們在建造美麗的拱券的時候,往往利用群體力量,像藝術家一樣地完成任務。蜜蜂覓食跳舞。)

(“如果你破壞了蟻丘某一部分,數百只螞蟻會過來掀動那一部分,移動它,直到恢復原來的樣子。”“小室里有兩三只白蟻,就會銜起一塊塊土粒木屑搬來搬去,但并沒有什么結果,什么也沒有建造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白蟻加入,似乎達到了某種臨界質量或法定數,于是思維開始了。”)

4、再看第三部分,作者指出了,其實人類比動物更具有社會性,但我們人類都出現了什么樣的狀況?(“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動物中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系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我們卻并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電路好像還在,即使并不總是通著電。”也就是說,我們類雖然比動物更具社會性,但我們沒有真正的做到聯合起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和才能)

5、最后,作者以科研為例,引用了人士的觀點,再一次強調個體的智慧與群體的智慧,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群體的智慧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希望科學研究能有多一點的交流。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原來生物界還有這么多我們不曾了解的內涵,人類千萬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我們為在既要強調個體的智慧,也要重視群體的智慧,因為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群體的智慧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所以,同學們學習也不能夠閉門造車,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高二語文教案設計(篇7)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作者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及其歷史局限。教育學生不應只著眼于秦之興衰,而應學習作者把研究歷史與指導現實相結合的可貴精神,從而明白“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意義,達到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目的。

(二)學習課文從史實對比中引出結論的寫作方法;理解課文中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并結合單元知識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譯中恰當處理修辭格的知識。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從注釋中我們知道,“席卷”、“包舉”、“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內”、“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們把課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換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為什么要舍簡就繁呢?

分析: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國、獨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對諸侯各國虎視眈眈的情態。咄咄逼人的氣勢。同時也為后文寫孝公之后的歷代秦君的赫赫功業張本,為后文寫秦一統天下之后的頃刻覆亡形成對比并作了鋪墊。總之,根據表達的需要,這里的繁筆增加了氣勢;同義短語的疊用,又使敘述生動形象。

(二)文章從秦孝公寫起,為什么不從孝公以前的一國君(如秦穆公)寫起?從本段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這點?

分析:材料是為中心服務的。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而秦的攻奪天下正是從秦孝公開始的。關于這點,本段課文已經明白論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窺周室”告訴我們,孝公在攝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對“周室”亦只是暗中“窺伺”。后來由于“商君佐之”,才開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動,雖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條件。

(三)秦孝公在“攻”天下時,是否施行了“仁義”?

分析;賈誼所謂“仁義”,仍然是孔孟所說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內立法度”及縱橫家們的“斗諸侯”。對后者,賈誼在《過秦論》中稱為“酷刑法”、“高詐力”,可見在賈誼看來,這并不是“仁義”。賈誼認為“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之術也。”這也告訴我們,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賈誼的“仁義”的基礎上。

(四)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譯文,其中有些地方譯得不正確,請指出來,并說說理由。

譯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兒子惠文王,孫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政策,在南邊奪取了漢中,在西邊攻取了巴、蜀,在東邊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邊收復了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分析:好的譯文標準是“信”、“達”、“雅”,即準確、通暢、優美生動。上面譯文在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個別語詞不準確:“蒙故業”的“故”,譯為“原有(的)”為好;“因遺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東”、“北”譯成“在南邊”之類不能準確表現秦的擴張行徑,譯成“向南”、“向西”等為好;“收”不是“收復”,和“取”同義。其二,不“達”、不“雅”:對于專名,直接“搬”過即可,不必把注釋當譯文抄在譯文中。譯文對“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處理就有這方面的不足,結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義。

(五)第2自然段的層次劃分有下面幾種意見,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四層:“孝公既沒……要害之郡”是第一層,“諸侯恐懼……已困矣”是第二層,“于是從散……弱國入朝”是第三層,其余是第四層。

(2)分二層:“孝公既沒……弱國入朝”是第一層,其余是第二層。

(3)“弱國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層,分法如第一種意見前三層的劃分;“延及……國家無事”應單列一段。

分析:把孝公之后五位國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這只要聯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寫秦孝公,這是秦攻奪天下的開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國君有共同的特點——“蒙故業,因遺策”,繼續執行孝公攻奪天下的既定國策,雖然孝公、莊襄因“享國之日淺”,無所建樹,但不等于放棄攻天下的“遺策”。總的說來,五位國君是在發展吞并天下的業績。第3自然段寫秦始皇,是秦攻奪天下雄心的實現,即標志“攻”的階段的結束,下面轉入“守”天下的階段。所以第三種意見似不可取。第二種意見基本合理。作者按時間先后和建樹狀況把五位國君分為兩類來寫:前者評寫,后者略寫,但不管詳略,二者的關系是并列的。為了學習方便,我們可以對第一層再分三個小層(分法如第一種意見前三層的劃分)。第一種分法實際上是把第一層的三個小層與第二大層并列,這在邏輯上是有毛病的。

(六)在第2自然段第一大層中,三個小層是否都是寫秦的?有人說,第一小層寫秦攻各國,第二小層寫各國攻秦,第三小層寫雙方戰爭結果。這種說法對不對?結合課文加以說明。

分析:還可以有一種理解,三個小層都是寫秦的。第一小層,寫秦對諸侯各個擊破的“攻”。“南取”、“西舉”、“東割”、“北收”,既說明了這點,又說明這種進“攻”所向披靡,任何一個諸侯都難于單獨與之抗衡,從而也說明了諸侯之所以“會盟而謀弱秦”的原因。第二小層,還是寫秦攻諸侯,“攻”取合起來的九國諸侯。九國之師的“叩關攻秦”不過是以攻為守,其實質還是守。面對九國聯軍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時的“君臣固守”,而是“開關延敵”,以“攻”對“攻”。第三小層寫秦擊潰九國之師后的影響,說明其席卷天下之勢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莊襄“享國之日淺”,那么一統天下的宏圖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實現。

(七)提問:第3自然段講了秦始皇“攻”天下的業績和“守”天下的措施。試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寫其“攻”的,哪些是寫其“守”的。

分析:“士不敢彎弓以報怨”句之后為“守”,“報怨”句和其前為“攻”。“南取百越”、北“卻匈奴”仍屬其“并吞八荒”之舉。

(八)提問:第3自然段在寫秦由“攻”轉為“守”時從哪些方面寫了其“守”的措施,為什么要寫這些?

分析: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寫其以暴政來作為“守”的措施。寫這些是為突出中心論點服務的。

(九)如何評價作者關于秦滅亡的結論?

分析:(1)從科學性看這一結論是否嚴密,有無局限性?戰國四君(孟嘗君、平原君等)“寬厚而愛人”,但結果如何?(2)從“仁政”的階級內容看有無局限性?(3)從作者主張的客觀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看其是否有進步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毛澤東同志批評了那種“割斷歷史,只懂得希臘,不懂得中國,對于中國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的主觀主義學風,教導我們要“認真地研究歷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為什么要“認真地研究歷史”?一句話,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古為今用。對于這個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漢賈誼就說過:“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他的史論《過秦論》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寫的,通過總結秦不施仁義二世而亡的教訓,來諷諫漢朝統治者。雖然由于歷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找出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針對當時現實而論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們學習。

(二)預習指導。

印發預習提綱,以學生自學為主。

1.關于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大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死時僅33歲。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2.時代背景:

春秋以來,戰亂頻仍,加之秦統一后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亂使人口銳減,商業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當然,賈誼所說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容,這是歷史的局限、階級的局限,我們不能苛求。

3.自讀課文及注釋,結合課文前“預習提示”疏通課文,并完成下面練習:

(1)給下面加粗字注音:

①合從()締交贏()糧而景從()

因利乘()便萬乘()之勢

②寧()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寧()靜樂()毅安樂()

③翟()景墨翟()召()滑

累召()不應蒙恬()铦()

④逡()巡鉏耰棘矜()矜()持

度()長絜()大度()德量力內立法度()

(2)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或查字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給課本上沒有注釋的下列加粗字詞作解釋:

①務耕織()守戰之具()

②會盟()重寶()

③明智忠信()尊賢而重士()

④兼韓、魏……之眾()杜赫之屬()

⑤于是六國之士()于是從散約敗()

⑥開關延敵()天下諸侯已困矣()

⑦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

⑧享國之日淺()陳利兵而誰何()

⑨鑄以為金人十二()自以為關中之固()

⑩斬木為兵()同年而語()

天下非小弱也()為天下笑者()

(3)說明下列加粗詞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②外連衡而斗諸侯

③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粗的詞語各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③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④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⑤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5)在橫線上填空:

①“內立法度,務耕織”句省略了主語______。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賓語______。

③“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難”指______;“身死”后面省略了______詞______;“為天下笑者,何也?”是______修辭句。

(6)選出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粗詞的運用解釋正確的一種:

A.句中加粗詞的意義都不一樣,體現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B.加粗詞的意義都不一樣,體現了作者語匯豐富。

C.加粗詞的意義都一樣,體現了作者用詞富于變化,避免雷同,讀來無呆板之感。

D.加粗詞的意義都一樣,體現了作者語匯豐富。

(說明:預習提綱部分印發給學生,特別是作者和時代背景部分,教師不必再贅述。課本“預習提示”部分對本文結構、中心及文采已有簡要說明,要引導學生結合“提示”基本掌握課文的內容和主旨。)[附]練習答案:

(1)①z^ongy0ngc$ngch6ngsh8ng

②n@ngn@ngn0ngyu8l8

③zh2idosh4ozh4oti2nxi1n

④q&nq0nj9ndu$du$d)

(2)①致力,從事;防御和進攻②諸侯間聚會而結盟;貴重③懂事理,有遠見;尊重④同時并有;類⑤介賓短語,在那時;介賓短語,從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憑借有利的形勢;延續⑧享有;時間短暫;陳列;鋒利;兵器⑨以,連詞;為,做;認為⑩樹木;兵器;論國家;變小,縮小;削弱,變弱;介詞,被;天下的人

(3)①名詞作狀語②使動用法③名詞作狀語④使動用法

(4)①夸張②夸張③夸張④比喻⑤借代

(5)①秦孝公②之③陳涉起義;介;于;設問

(6)C

(三)研習新課。

1.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①秦的地理優勢;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一天下;③基本國策(耕戰、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①“外連衡而斗諸侯”——這是跟上文“內立法度……修守戰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后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立人張儀聯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重在“會意”。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東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梁(今陜西韓城南)。

2.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后,歸納如下:

①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②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③統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并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并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①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③“于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3.誦讀第3段。

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劃分全段層次并答問:

①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這是中國空前的統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②次寫擴大版圖,有什么作用?(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矛盾,前218年,張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誤中副車。

③寫秦始皇的對內政策這一層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義”,為結論張本。)補充解釋:“誰”“何”都是疑問代詞用做動詞,由此引申出“呵問他是誰”的意思。

以上二小層可合并為一層:寫秦始皇對內、對外的政策。

④末句寫始皇的設想,有什么作用?(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說明:以上內容可以在分層誦讀中依次討論。誦讀和討論是交叉進行的。在全班學生基本成誦之后,再提出下面的問題:

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為統一奠定了基礎,本段寫統一后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為守勢;正因為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著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4.誦讀第4段。

默讀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陳涉起義,天下云集響應,并起亡秦。

提問:開頭寫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這說明了什么?(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治。)它為下文哪一句作鋪墊?(“仁義不施”。)

再問“將數百之眾”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百之眾”,可以發人深思。)“斬木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這說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學生基本成誦后,還可以問:你怎樣看待賈誼對陳涉的評價?

教師小結時主要談兩點:①賈誼是對陳涉起義作出高度評價的第一人;③階級的偏見也是有的。

5.誦讀第5段。

補充注釋: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謂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權,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勢、殽函的險固,還是原來那個樣子,意謂秦地的優越地形并未發生變化。③棘——課本注,“棘”通“戟”。此與上文“斬木為兵”矛盾。按:“棘矜”應合解,即伐棘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種農具,類似今之長柄大鋤。這樣解釋,正好跟下文“鉤戟長鎩’對應成文。④同年而語——又可以寫作“同日而語”,相提并論之意。⑤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這句說的是秦統一全國以前的事。萬乘,戰國時的大國也稱“萬乘”。同列,秦與山東各國皆諸侯,故稱“同列”、“序”、“朝”為互文。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秦很強大,所以八州諸侯都來朝拜它。按:從秦孝公到秦統一全國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著說“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才說到秦統一天下。⑥攻守之勢——“攻”,指統一六國以前;“守”,指統一六國之后。

劃分層次: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民軍的武器及素質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八字,是為全文的結句設伏的。第二層(“然秦以區區之地”至結句)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下四句照應第1、2段,“然后”二句照應第3段,“一夫”三句照應第4段。“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全文中心論點。

誦讀指導: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說秦之過,一定要讀得有氣勢,表達出作者“過秦”的深意。

①且夫——推進一層,領起議論的口氣。

②以下連用六個“也”,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

③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屬(于)”、“非铦(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實也可加“于”)

④“向時之士也”后作一頓,為下句轉折蓄勢。

⑤“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也”后有較長停頓。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結句,可見作者有意為下文蓄勢,所以述而不問。

⑥“試使”三句,重復上文之意,換假設口氣,再作一鉏。

⑦“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勢,以下節節升高,至“為天下笑者”達于頂峰,稍作一頓,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仁義不施”是一篇綱領,用深責語氣讀;“攻守之勢異”用解釋語氣讀,寓“不知天下之勢”之意。

以上內容都穿插在誦讀過程中說明。

6.總結全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特別是第5自然段對比分析處應認真理解。其幾項力量的對比是:陳勝<九國<秦國<秦朝。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強秦亡于陳涉,這種對史實進行對比、評論,從中引出教益,以匡時政之弊的寫法,借古喻今,借古諷今極具有說服力,值得王朝與契丹、西夏的關系作對比,從爵位的高下、實力的強弱、地盤的大小、勝負的趨勢幾個方面對比,說明宋王朝如果賂敵而亡國,實在是最下策的做法了。

(2)分析本文的論證方法。

本文運用了反復對比的論證手法。

強大統一的秦帝國從它強盛的峰端,一下子跌落到塵埃,強大之勢與敗亡之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正是這種對比,給讀者以極為強烈而深刻的印象,引發人們去思考,去尋求答案:秦為什么會迅速滅亡呢?

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結論。對比在四個方面展開: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使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得到極盡顯現。其結構的宏偉,氣勢的磅礴,使結論的推出分外有力。

僅以課文第五層為例,就可以看到這一點。陳涉之位和九國之君比,尊卑懸殊;陳涉武器和九國之械比,利鈍大別;陳涉之眾和九國之軍比,從寡極異;陳涉之謀和九國之士比,智愚徑庭,陳涉和山東之國“度長絜大,比權量力”,不可同年而語,可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換句話說,就是陳涉<九國<秦朝,卻最終_了秦朝。這樣對比,激起讀者急切地追尋原因,也為作者揭示答案蓄積了語勢。最后是總比,總括前文兩極對比,從而揭示題旨。

(3)文章的語言特色。

本文的語言獨具特色。從語言的運用看,文章如辭賦一般,詞采華麗,千變萬化;多用對偶句與排比句,又多用對偶與排比混成糅合的長句,句子短長相間,讀來瑯瑯上口。處處重復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又沒有雷同之嫌。

《過秦論》與《六國論》的異同?

《過秦論》與《六國論》雖然出自不同時代不同作家之手,但卻有同曲異工之妙,堪稱中學語文教材中又一的姊妹篇。

就文章的體裁來說,兩文同屬歷史評論。一評秦國滅亡的緣由,一評六國破滅的原因。就文章的主旨來說,兩文均意在借古諷今,勸誡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訓,勿重蹈覆轍,悲劇重演。就文章的表現手法來說,兩文均采用了評述結合。這是兩文的相同之處,但它們同中有異,異中見妙。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結構安排不同

《過秦論》與《六國論》雖是史評,同屬議論文,但兩文的論證結構安排卻不同。《過秦論》采用兩段式結構;《六國論》采用三段式結構。《過秦論》第一大段詳細具體而又簡潔生動地記述了秦自孝公始至秦二世由弱及強,由強到弱而亡的過程;第二大段通過對比分析,指出了秦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六國論》第一大段指出了六國破滅的原因——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第二大段運用韓、魏、楚賂秦而亡,齊、燕、趙因它國賂秦而亡的具體事實,證明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三大段在第二大段的基礎上,引出教訓,警戒后人。

二、組材順序不同

《過秦論》組材以時間為序;《六國論》組材以事物類別為序。《過秦論》從秦孝公寫起,歷經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孝文王、莊襄王,及至始皇,具體記述了秦國由弱變強,由強及弱而亡的歷史。《六國論》則將六國中直接賂秦而亡,因他國賂秦而亡,分別加以歸類,進行具體分析闡述,進而得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的結論。

三、表現手法側重點不同

《過秦論》和《六國論》雖然都運用了述評結合的手法,但兩文表現手法的側重點不同。《過秦論》側重于記述,因為本文主要是運用大量的事實來進行對照比較,讓事實說話,從而證明秦亡的原因。《六國論》主要在分析闡述六國破滅的原因,賂秦弊端所在,所以全文側重點放在議論分析上。《過秦論》采用先述后評,以述為主;《六國論》采用先評后述,邊述邊評,以評為主。

四、評論點位置不同

《過秦論》與《六國論)的評論點都非常明確,但兩文所放的位置不同。(過秦論》的評論點放在文章的最后。卒章顯志。(六國論》的評論點放在文章的篇首,開門見山。(過秦論》在前面述評的基礎上,收束作結,發人深思,令人回味;(六國論》開篇點旨,一目了然,鮮明突出,引人入勝。

明確兩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不僅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同時,對指導學生寫評論練習,也會大有幫助的。

(一)重點內容圖示。

(二)譯文。

秦孝公占據殽山與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它)來窺視周王室(的權力),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國,控制海內的意愿,并吞遠地的雄心。在那時候,商君輔佐他,國內確立法度,從事耕種和紡織,修制防守與出戰的器械,對外推行連衡之策而使諸侯自相爭斗。于是秦國不費力而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原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漢中,向西攻占巴、蜀,向東割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來要害的郡邑。諸侯都很恐懼,聚會結盟而謀求削弱秦國的辦法,不再吝惜珍奇的祭器和貴重的寶物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士人,訂立合縱的盟約,結為盟國,合為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都英明有智而又忠誠信義,寬容仁厚而且愛惜人民,尊敬賢才而重視士人,約為合縱之盟而離散連橫之策,兼有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等國的兵力。于是,六國的士人,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謀劃;有齊明、周最、陳珍、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與各國國君〕溝通意見;有吳起、孫腹、帶陀、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他們曾經以十倍(于秦國)的土地,以百萬(甲土)的軍隊,開往函谷關而攻打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想引入敵軍,九國的軍隊猶豫、徘徊而不敢進關。秦人沒有丟掉一支箭那樣的消耗,天下的諸侯已經困厄不堪了。于是合縱的盟約解散了,諸侯們爭著割讓土地而賄賂秦國。秦國也就有了充足的力量從他們這一弱點入手制服他們,追逐散逃的敗兵,倒下上百萬的尸體,流成河的血水甚至能漂浮起盾牌來;乘襲這樣的便利形勢,(秦人)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劃分了山河的區域。強大的國家自愿稱臣歸服,弱小的國家甘心成為屬國。發展到孝文王、莊襄王,統治國家的時間短,國家沒有(什么大)事(可寫)。

到秦始皇的時候,他振興六代君王遺留的事業,揮起長長的鞭子來驅趕著各國人民,吞并了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登上了最尊上的寶座而制限了天下,用暴力鞭笞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撼四海。于是,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表示歸順,任憑小官支配。(秦始皇)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而守衛邊境,擊退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再敢南下來牧馬,士人不敢動武來報復仇怨,于是(秦始皇)廢除了先王的治世之道,焚毀了百家的著作,用這種辦法來愚化百姓;毀掉的城池,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陽,銷毀了刀和箭頭,用它鑄成十二個金人,來削弱天下的百姓。然后,利用華山為城墻,黃河為護城河,在億丈的高山之上,下視不可測度的深淵,以此來取得穩固。優良的將領以強勁的弓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銳的士卒、陳列著堅利的兵器,盤問來往行人。天下已經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為有關中的穩固地勢,無數的堅固城池,正是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呀。

始皇去世,他的余威還震懾著遠方各地。然而,陳涉不過是個用破甕遮住窗戶,用繩子系住戶樞(這樣貧窮人家)的子弟,是甿、隸一類的(耕田)人,而且是被遷徙戍邊的征夫;(他的)才能不如中等人,又沒有仲尼、墨翟那樣的賢德,沒有陶朱、猗頓那樣的財富;(他)出身于戍卒的隊伍,露面于阡陌縱橫的田間,(他)率領疲弊的士卒,統率數百名的部隊,一轉變就進攻秦朝;砍下樹木作為兵器,舉起竹竿作為旗幟,天下人卻如同陰云一樣聚集起來,如同回聲那樣應和他,背著糧食,如同影子那樣跟隨著他。此后,山以東的豪杰于是紛紛起事而滅亡了秦國。

那么,(由此看來,秦的)天下并不小不弱,雍州的地勢,殽山與函谷關的險固,自然與以前相同,陳涉的社會地位,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尊貴;(他的)農具木棍并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他的那些)適戍的部卒,并不能與九國的軍隊相抗衡;(他的)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戰術,又不及九國的士人。然而成功與失敗卻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功業恰恰呈現出相反的情況。假使以山東的國家與陳涉比比長短,較量一下極勢與力量,簡直是差得太多了。然而,秦卻以其區區之地,達到萬乘兵車的國勢,重新排列八州的位次而使同列諸侯歸服,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以天下為私產,以殽函作宮殿;一個平民起事而天子的七廟被毀壞,本人又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施行仁義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

334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材料分散-高速均质搅拌机-超声波分散混合-上海化烁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便携式XPDM露点仪-在线式防爆露点仪-增强型烟气分析仪-约克仪器 冰雕-冰雪世界-大型冰雕展制作公司-赛北冰雕官网 | 论文查重_免费论文查重_知网学术不端论文查重检测系统入口_论文查重软件 | led太阳能路灯厂家价格_风光互补庭院灯_农村市政工程路灯-中山华可路灯品牌 | 河南中整光饰机械有限公司-抛光机,去毛刺抛光机,精密镜面抛光机,全自动抛光机械设备 | 金属清洗剂,防锈油,切削液,磨削液-青岛朗力防锈材料有限公司 | 广西绿桂涂料--承接隔热涂料、隔音涂料、真石漆、多彩仿石漆等涂料工程双包施工 | 紫外线老化试验箱_uv紫外线老化试验箱价格|型号|厂家-正航仪器设备 | 北京模型公司-军事模型-工业模型制作-北京百艺模型沙盘公司 | 健身器材-健身器材厂家专卖-上海七诚健身器材有限公司 | 庭院灯_太阳能景观灯_草坪灯厂家_仿古壁灯-重庆恒投科技 | 新能源汽车教学设备厂家报价[汽车教学设备运营18年]-恒信教具 | 北京遮阳网-防尘盖土网-盖土草坪-迷彩网-防尘网生产厂家-京兴科技 | 上海冠顶工业设备有限公司-隧道炉,烘箱,UV固化机,涂装设备,高温炉,工业机器人生产厂家 | 电池高低温试验箱-气态冲击箱-双层电池防爆箱|简户百科 | 泥沙分离_泥沙分离设备_泥砂分离机_洛阳隆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黑龙江京科脑康医院-哈尔滨精神病医院哪家好_哈尔滨精神科医院排名_黑龙江精神心理病专科医院 | 电动不锈钢套筒阀-球面偏置气动钟阀-三通换向阀止回阀-永嘉鸿宇阀门有限公司 | 桁架机器人_桁架机械手_上下料机械手_数控车床机械手-苏州清智科技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深圳货架厂家_金丽声精品货架_广东金丽声展示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 环讯传媒,永康网络公司,永康网站建设,永康小程序开发制作,永康网站制作,武义网页设计,金华地区网站SEO优化推广 - 永康市环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盐城网络公司_盐城网站优化_盐城网站建设_盐城市启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喷砂机厂家_自动除锈抛丸机价格-成都泰盛吉自动化喷砂设备 | 真空粉体取样阀,电动楔式闸阀,电动针型阀-耐苛尔(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 | 色谱柱-淋洗液罐-巴罗克试剂槽-巴氏吸管-5ml样品瓶-SBS液氮冻存管-上海希言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氮化镓芯片-碳化硅二极管 - 华燊泰半导体 | 铁盒_铁罐_马口铁盒_马口铁罐_铁盒生产厂家-广州博新制罐 | 咖啡加盟,咖啡店加盟连锁品牌-卡小逗 | 半自动预灌装机,卡式瓶灌装机,注射器灌装机,给药器灌装机,大输液灌装机,西林瓶灌装机-长沙一星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 天津蒸汽/热水锅炉-电锅炉安装维修直销厂家-天津鑫淼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123悬赏网_发布悬赏任务_广告任务平台 | 天津拓展_天津团建_天津趣味运动会_天津活动策划公司-天津华天拓展培训中心 | 范秘书_懂你的范文小秘书| 无轨电动平车_轨道平车_蓄电池电动平车★尽在新乡百特智能转运设备有限公司 | 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环评网|环评论坛|环评报告公示网|竣工环保验收公示网|环保验收报告公示网|环保自主验收公示|环评公示网|环保公示网|注册环评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师|规划环评|环评报告|环评考试网|环评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 不锈钢复合板厂家_钛钢复合板批发_铜铝复合板供应-威海泓方金属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IIS7站长之家-站长工具-爱网站请使用IIS7站长综合查询工具,中国站长【WWW.IIS7.COM】 | 水环真空泵厂家,2bv真空泵,2be真空泵-淄博真空设备厂 | 气动隔膜泵厂家-温州永嘉定远泵阀有限公司 | 液压中心架,数控中心架,自定心中心架-烟台恒阳机电设计有限公司 行星搅拌机,双行星搅拌机,动力混合机,无锡米克斯行星搅拌机生产厂家 | 冷油器-冷油器换管改造-连云港灵动列管式冷油器生产厂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