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復習地理教案
高三復習地理教案都有哪些?地球表面的復雜性決定了地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學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復習地理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復習地理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低層大氣的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氣垂直分層的依據以及各層大氣的特點;通過對圖表的分析,訓練學生閱讀圖表分析問題的技能;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以及各層大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初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的垂直分布的教學分析
本節教材的另一個重點內容是關于大氣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層的特點,特別是對流層和平流層與人類活動關系極為密切,教材講述的較為詳細,平流層以上部分,包括中間層、熱層、外層,教材歸納為高層大氣,這是新教材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教材這樣處理,既突出了重點即與人類關系極為密切的對流層和平流層,同時又利于學生了解高層大氣中與人類關系較為密切的電離層,至于目前與人類聯系相對較少的其他幾層大氣,簡略處理,減少學習的頭緒,詳略編排得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于各大氣層的特征,應該抓住關鍵環節,即氣溫的垂直變化不同引起大氣的運動特點各異,對流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因此導致大氣對流運動顯著,由于對流運動,使水汽易于凝結,而對流層大氣固體雜質豐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層大氣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氣以水平運動為主,不易產生復雜多變的天氣,利于飛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層大氣其運動特點都是由于氣溫的變化引起的,氣溫的變化可從教材提供的圖像中得以了解。
關于大氣的組成的教學分析
本節教材介紹的關于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識,是了解大氣環境的最基礎知識。其中低層大氣的各種組成物質及其對生命活動和地理環境的影響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通過表格形式介紹了低層大氣中所占比例較大的干潔空氣中主要成分的比例關系,從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懸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們對地球上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環境有著重要作用,這一點教材著重進行了描述,對于低層大氣中比例較少的水汽和固體雜質,主要強調其對地面和大氣溫度以及大氣降水的影響,同時教材指出它們在大氣中的含量因時因地而異,這與干潔空氣有所不同,這為后面講述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干預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質導致大氣中固體雜質增多,形成大霧天氣等天氣變化埋下伏筆。
教材在介紹人類活動對大氣影響時,提出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導致大氣中的微量氣體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氣中出現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烴化合物,而這種成分可以導致臭氧總量的減少,大氣中這些微量成分的變化都會對人類生存的環境構成威脅。由于本節教材使大氣環境這個單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沒有涉及有關大氣中各組成成分對大氣熱狀況、大氣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將結論描述出來,至于作用機理留待后面相關章節進行解決。
高三復習地理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電子通信的發展和影響。
2.了解電子通信帶來的社會變革。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實例說明電子通信的影響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能夠辯證地認識網絡帶來的影響;
2.培養努力學習和科學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電子通信的影響和作用。
2.互聯網帶來的社會變革。
難點:
信息化與數字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與國際互聯網的理解。
教學方法
歸納法和個案分析法。
教學過程設計
承轉過渡:在“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一課中我們對通信的有關知識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信息時代,信息傳輸的主要途徑是電子通信,電子通信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為此這節課著重講述通信發展的最新趨向──電子通信。
一、電子通信
利用電作為通信手段是19世紀30年代以來的事,電信起步晚于郵政,但發展速度異常迅猛。在信息時代,信息傳輸的主要途徑是電信,特別是電子計算機技術的使用,使信息傳播更加快捷,而電子通信是電信領域的“排頭兵”。
多媒體投影圖7.24,教師提問:電子郵件和普通郵件有何差異?
學生閱讀教材: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
1.傳遞的網絡不同。電子郵件通過電信網絡(數字網);普通郵件通過郵政網絡(郵局)。
2.通信方式不同。電子郵件是一種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無論走到何處,只要有一臺網絡連接的電腦,便可打開自己的郵箱,收到由網絡傳來的郵件;普通郵件是場所到場所的通信,收件人離開特定的場所就無法完成通信。
3.郵件傳遞的時間不同。電子郵件快,普通郵件慢。
繼續引導學生:可以得出電子通信的特點,即信息化和數字化。
啟發學生思維:電子通信對我們的經濟和生活方面有何作用?主要有幾種形式?
學生思考討論:主要的作用在于改變交往形式、加快社會運轉節奏。具體形式主要有信息高速公路和國際互聯網。
學生閱讀教材第86頁,并進行討論:
1.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2.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原因是什么?
3.影響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什么,其對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由于在上網的高峰期內,傳輸的信息量大,反映出信息網絡并不通暢,而計算機、通信和聲像技術融為一體的多媒體技術出現和使用后,信息量大大地增加了。要改變信息傳輸上“信息量少、速度慢”的問題,修建“信息高速公路”非常必要。所謂“信息高速公路”,就是立體化的通信網,這是一種大容量、高效率的電信網,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解決信息傳遞過程中信息量少、速度慢的問題,而國際互聯網或因特網,就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體體現。
承轉過渡:電子通信會帶來哪些社會變革?
二、電子通信帶來的社會變革
學生閱讀教材:
學生思考和討論:電子通信帶來的主要社會變革為:
1.開展電子商務,促進經濟發展。
2.提供各種服務,方便人們生活。
3.加強交流,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內容:
1.電子通信是以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核心,以數字化為形式的通信方式,是電信通信領域的排頭兵。
2.信息高速公路是一個集電話、電視、電腦等功能于一體的,能夠綜合傳輸和處理圖、文、聲、像等各種信息的一個全社會的立體化通信網。
3.國際互聯網是當前信息領域發展最快、作用、影響最廣、公眾關注程度的通信網絡,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體體現。
高三復習地理教案精選篇3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岳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師:通過上節課活動的討論,我們知道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其實,山脈不僅在我國是地形的骨架,對于整個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態來說,山脈也是陸地的骨架。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看到的喜馬拉雅山和維蘇威火山的景觀嗎?它們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記得。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維蘇威火山都是內力作用的結果,但前者是由于地殼的運動形成的,后者是巖漿噴發形成的。
師:對,說明大家對已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喜馬拉雅山就屬于褶皺山脈。
(板書)褶皺山
[教師精講]
(播放動畫“褶皺的形成”,投影圖片“褶曲示意圖”)
師:褶皺是怎樣形成的?褶皺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生:巖層由于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而發生變形,產生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就是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
師:對。看圖說明,褶曲有哪兩種基本的形態?如何區別它們?
生: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背斜,一種是向斜。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
師(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質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剛才的方法作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依據,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轅北轍”啊。
生:(看圖4.9“褶曲示意”,認真觀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
師:在真正的野外地質工作中,一座山嶺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個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這是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據呢?
生(看書):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師:很正確,請看動畫。
(播放動畫“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導學生對背斜、向斜中巖層的受力進行分析,理解成因)
師:為什么背斜反而會成為谷地,向斜反而會變為山嶺呢?
生:背斜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石破碎,容易被侵蝕,所以變成了谷地;向斜的軸部受到的是擠壓力,巖石堅硬,侵蝕的速度很慢,反而成為了山嶺。
師:很好。我們把背斜或向斜發育成的山嶺或谷地,統稱為褶皺山。有的規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找出這兩大山系)有的規模很小,只有幾十米。
(閱讀材料:板塊運動與褶皺山系。用圖片投影出巖石圈六大板塊的構成,使學生借助于直觀形成對六大板塊的認識,理解板塊運動與地貌成因之間的關系)
(活動探究)
(p80活動。活動1是對學生是否能學以致用的檢驗,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活動2需要結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
師:活動1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山嶺,一個谷地,究竟哪一個是背斜,哪一個是向斜呢?請大家展開討論,根據剛才掌握的判斷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軸部受壓力,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所以最后成了山嶺。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層破碎,容易被侵蝕,反而成了谷地。
師:很好!說明大家真正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斷依據。請看活動第2題,思考后回答。
(本題有難度,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到位,教師評價總結: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構造,安全穩定。而向斜是一種儲水構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開挖部位受到的是張力,易破碎塌方)
師:地殼的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褶皺山脈是其形成的一類,另外一種常見的由地殼運動而形成的山岳是——斷塊山。
(板書)(二)斷塊山
(出示動畫“斷層的形成”)
師:根據動畫,請說一說斷層是怎么樣形成的?“斷層”和“斷裂”一樣嗎?
生:地殼的運動產生了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力時,巖石就會斷裂破碎,這只是斷裂。如果斷裂面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這才是斷層。
師:非常好!那么斷層會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嶺和谷地,統稱為斷塊山地(斷塊山)。
師:對!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布廣泛的地貌形態,有的規模很大,如華山。
師:華山、泰山都是中國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們各自以什么特點著稱嗎?
生:華山——“險”,泰山——“雄”。
師:很好,說明大家知識面很寬。正因為華山和泰山是由于斷層而形成的斷塊山,聳立在谷地和平原的邊緣,才顯得那樣高大雄險,廬山也是的斷塊山。
(活動探究)
(p81活動,地質構造是學生此前沒有接觸過的概念,需教師作以說明)
(地質構造:由地殼的運動而引起巖層的變形或變位)
(出示圖片“褶皺山——喜馬拉雅山、斷塊山——華山”)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斷塊山由于受斷層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斷塊狀,較少有綿長的山脈,山地與平原的分界線較明顯,往往比較陡峻、挺拔。而褶皺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嶺和谷地相間分布在較寬的河谷地帶往往形成山區主要的居民點和農耕區。
高三復習地理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并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①范圍:23°26′N―23°26′S
②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并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并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歸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并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范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并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高三復習地理教案精選篇5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順序是:
(1)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不同時間尺度下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以閱讀的形式解釋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復雜得多。
(2)圖文結合案例說明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以“活動”的形式預測其它可能影響。
(3)以角色模擬的形式說出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以“活動”的形式分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2、教材的順序和要求與課標要求、學生認知規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組教學的順序——先由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的例子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認識的-,探究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推測其可能影響,最后尋找解決措施。
[學生基礎分析]
(1)學生對太平洋島國的遷移、南極企鵝的生存問題等事件比較感興趣,在導入新課時,選取有關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等的事例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
(2)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所需要具備的時間、空間概念和跨度還不夠。
(3)學生學習本課時內容可能遇到的障礙有:分析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只考慮人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歸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可能影響不夠完整,尋找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問題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三維教學目標]根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課標的要求來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并呈現一定的變化周期,說出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
②舉例說明全球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③舉例說出人類對全球氣候變化采取的對策。
2、過程與方法:
①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有關的氣候資料,并將氣候變化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運用在地理學習過程中。
②通過閱讀圖表,歸納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周期和規律。
③通過閱讀圖2.27“近現代全球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中模擬曲線(灰色)和實際氣溫變化曲線(紅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為原因起了加劇的作用。
④推測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代表性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去發現問題,并以小組的形式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探究解決目前氣候變化的應變措施與對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態度
②培養學生能時時刻刻用一雙“地理眼”看待周圍的地理事物和現象
③培養學生尊重自然規律、積極地適應自然規律,并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觀念。
④使學生關注全球的環境問題,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和國際視野的人
[重難點突破]
1、通過閱讀圖表歸納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的周期和特點。
2、結合“水循環”知識和農業生產和氣溫、降水之間的關系分析得出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3、引導學生從原因中去尋找措施,掌握地理學科的基本思維方法(即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得出氣候變化的緩解對策、適應對策和根本對策。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讀圖歸納法、問題探究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平臺、自制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設計
[展示資料,設疑導入]
(投影)珠峰、島國圖瓦盧美麗海岸線、企鵝照片
1、據新華社沈陽2003年9月14日電(記者張玫、沈科)中國科學家測量發現,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峰頂覆蓋的千年積雪30余年來正在不斷融化變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續下降了約1.3米。
2、2004年2月19日拍攝的照片顯示了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的美麗海岸線。這個四季風景如畫的南太平洋小國目前正面臨被海水吞沒的危險。
3、據報道,南極地區的阿德利亞企鵝數目從1975年的1.5萬對減少到目前的9000對左右。你們知道這與什么因素有關嗎?
提出問題:這是為什么?
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全球氣候變暖”——這不是一個新名詞,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
的,現在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有把“全球氣候變化”的來龍去脈弄得清清楚楚的意愿。
[問題探究1]:是否自地球誕生以來全球氣溫就在不斷上升呢?
展示資料:據資料考證,在距今約3000多年前,我國中原地區的氣候比現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著許多熱帶和-帶動植物。熱帶標準動物——大象幾乎隨處可見。因此,當時得河南省稱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為一個人牽了一頭大象,直到現在,河南省仍簡稱“豫”。
展示圖片:重慶梁平縣發現的第四紀冰川遺址
展示資料:我國樓蘭文化消失的原因有:
①氣候的變化導致了樓蘭人的遷移,降水的減少;
②政治軍事的原因:當地有古羅馬軍隊的遺民;
③地質原因:樓蘭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為地震的原因而形成了兩個湖泊,造成下游來水的減少。
得出結論:在漫長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有一定的規律,例如有個時期緩慢地變暖或變冷;有個時期緩慢地變干或變濕,這種變化稱為氣候變遷。
教師講解:二十多億年以來的地球氣候,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的周期長短不一。
受太陽輻射的變化、下墊面條件的改變、大氣環流的變化等自然原因的影響,地球氣候是在不斷變化的。現代的氣候類型,可以看作是地球氣候變化長河中的一個發展階段。
充分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地理事物與現象,該事物或現象與其認知產生了沖突,激起學生尋找地理規律的認知-。
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第一步:展示圖片和資料
展示圖片:①廬山山頂的“飛來石”;
②熱帶地區的冰川遺跡;
③U型谷與V型谷。
資料:在地球歷,曾經發生過三次大冰川時期,這三次大冰川之間的時間間隔大約為三億年左右。在兩次大冰川期之間是間冰期。大冰川期氣候寒冷,間冰期氣候則較溫和。在間冰期里氣候也是波浪式發展變化的。
(一)地質時期(距今22億年—1萬年)的氣候變化,曾反復出現過3次大冰期,氣溫呈下降趨勢;大冰期之間為間冰期,氣溫呈上升趨勢。
建議:大家在以后的旅行或者游覽路途中也會發現一些可以證明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的例子哦。到時候大家就可以給別的游客當導游來解說了。
對于距離學生時空非常久遠的地理現象,教師以展示生動靈活的資料和直觀典型的圖片來解決學生認識的難點。
第二步:
提問:我們發現現在我們全球的氣候是處在比較溫暖的間冰期。是否處在間冰期的話全球氣溫就在不停的上升趨勢中呢?導致了現在所謂的“溫室效應”?
引導學生閱讀圖2.25“過去一萬年的氣溫變化”及右邊的小字部分,歸納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規律和特點。
(二)歷史時期(一般指1萬年左右)的氣候變化,氣候仍然是波動的,有時為溫暖時期,有時為寒冷時期。呈波動上升趨勢。
古氣候變化對中國人類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樣對世界人類的文化和經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展示圖片:歷,北方牧民因氣候變冷而周期性南遷
對于距離學生時空比較久遠的地理現象,教師結合歷史事件,并展示生動靈活的圖片來解決學生認識上的難點。學生感覺到學習地理是有用的,能解釋他們在日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第三步:
讀圖分析:氣溫變化曲線說明了氣候不斷變化的事實。再請大家看圖2.26,通過讀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三)近代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
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能力
[過渡]:從時間上看,這三個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有什么關系呢?
[小結]:全球氣候變化規律在不同的時間尺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區也是不同的。
使得學生初步建立地理時空跨度大、時空變化復雜的思維。
第五步:
請大家觀察P50“活動”中的圖2.27“近現代全球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
①回憶讀圖的主要步驟。
②你能從圖中發現什么?
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
通過回憶讀圖的主要步驟,掌握并鞏固讀圖的方法:先讀圖例或者坐標,然后分析具體內容。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近現代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人為原因起到了加劇的作
用(工業革命之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在不斷增加,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導致全球氣溫上升趨勢加劇)。
高三復習地理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2.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系。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理解事物是發展的,發展既有內部條件,也有外部條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
河流侵蝕的不同類型。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以山岳地貌為例,學習了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種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板書)。
[教師精講]
師: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們在自然界中所見到的最常見的地貌種類之一。請看下面兩幅圖片。
(出示圖片“三峽地貌”“崇明島”)
師:以上兩幅圖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們的成因相同嗎?
生:成因不同。三峽是長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蝕地貌;崇明島是長江攜帶的泥沙在河口堆積而成,是河流的堆積地貌。
師:分析得很正確!這兩種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結果,只不過它們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的地貌,讓我們首先來認識河流侵蝕地貌。
(板書)(一)河流侵蝕地貌
師: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并帶走地表的物質,形成侵蝕地貌。河流的侵蝕主要有三種類型,由于它們對地表的侵蝕方向不同,因而對河谷形態的影響也不同。這三種類型是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
(播放錄像“虎跳峽”或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一定為虎跳峽洶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從高處奔流跌落而下,對河谷的巖石有著強烈的沖刷作用。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侵蝕的最終結果會使河谷怎樣發展?這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種?
生:(討論后回答)強大的流水作用會侵蝕巖石,使巖石向著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漸消退,這是溯源侵蝕。
師:非常好。這種侵蝕會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從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發育。請大家再看虎跳峽的橫剖面圖,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字母?
生:“V”字形
師:對!虎跳峽處于長江的上游,在長江的發育過程中處于較晚的時期,也就是河流發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積較小。
(出示圖片“長江三峽”)
李白的詩《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這首詩描寫了三峽壯麗的景色,江如奔馬,舟若飛箭。請大家思考:三峽的橫斷面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呢?這種侵蝕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類呢?
生:三峽橫斷面呈“U”形,屬于“下蝕”.
師:很好!三峽的成因是地殼運動導致構造裂隙,水流順構造裂隙強烈侵蝕、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縱深方向發展。
材料:荊江是長江自中國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段的別稱。全長420千米,而直線距離僅約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腸”之稱。每逢汛期,從上游洶涌而至的洪水在這里左沖右突,兩岸堤防險象環生。據史載,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50年間,荊州江河堤防潰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師:人們常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請同學們看圖片和材料思考討論,為什么說荊江河段險呢?
生:(討論后回答)因為荊江河段特別彎曲,所以水流不暢,容易潰堤。
師:說得很好。那么請同學們思考:荊江河段的河流侵蝕屬于哪一種類型呢?它又會產生怎樣的河流侵蝕地貌呢?
生:屬于側蝕。它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展。
師:不錯。我們已經了解了河流的三種侵蝕方向及其對河谷地貌的影響,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呢?即陸地上本沒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閱讀課文并思考討論。
(出示圖片“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面貌”)
師:黃土高原上有著這么多的溝谷,為什么它們卻沒有形成河谷呢?溝谷和河谷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溝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蝕和溯源侵蝕作用很強,從而使溝谷不斷加深和延長。當溝谷深及地下含水層時,地下水開始匯入溝谷。如果溝谷獲得了穩定的地下水補給,溝谷就逐漸演變成了河谷。
師:很好!發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積比較小,橫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請看下圖并思考討論:圖中A、B兩點哪里更適于建河運碼頭,說明理由。
生:B點。A點是凸岸,水流緩慢,泥沙堆積;B點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烈,因此水深較深,適合做碼頭。
師:分析得很好!請讀教材圖4.17,這種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不停地進行,河谷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
生:出現連續的河灣。河灣不斷向兩側擴展,最終將河谷展寬,并在河谷內堆積大量泥沙。
師:對!這個時候,河谷的發育就進入了成熟期。同學們看c圖,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態有何特點?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較寬,橫剖面呈槽形。
師:不錯。我們了解了河谷的形成過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態,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實例,看看大家對剛才學的內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動)
(學生閱讀材料,教師出示張家界有關圖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
張家界的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巖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蝕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峽谷,是由于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強烈,來不及將河流拓寬,從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窄成線形,河流兩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間灘多水急。
師:從張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過程可以知道,雖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結果,但張家界特殊而秀險的河谷地貌也離不開地殼的抬升作用。
(活動探究)
課后讓學生自己到網上尋找一些冰川、風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觀圖片,試著描述它們的特點并推測其形成過程。
課后習題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
高三復習地理教案精選篇7
【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括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演變歷史。
2.熟悉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和原則。
3.解釋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
4.結合實例,闡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途徑。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根據圖表和習題分析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的演變的規律。
2.通過案例分析,掌握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科學資源觀,樹立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和原則。
【教學難點】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樹立。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過程設計】
承轉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要解決環境問題,又要繼續發展經濟,我們應該怎么辦?
這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可持續發展。
一、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學生閱讀教材。
多媒體展示圖表。
學生填寫表格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謀求人地協調
生產力水平
生產力低下,發展緩慢
生產力斷提高
科技突飛猛進,生產力迅速提高
生產力繼續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
人類活動
處于采獵文明時期,以動、植物為取食對象
步入農業文明,開發利用土地、水、氣候等資源
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人類試圖主宰自然界,犧牲自然,積累財富
人類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國際社會旁邊關注環境和發展問題
人地關系
恐懼和依賴
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謀求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協調
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對人類的威脅不嚴重
生態系統變得簡單和脆弱,地理環境趨于惡化
環境污染演變成社會公害,生態破壞,危及人類生存
人類開始認識環境問題,逐步解決環境問題
讀圖8.9,教師提問:從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來看,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物種滅絕、人類被動地適應環境,環境對人類制約作用強;人口增加,使自然資源遭到破壞,地理環境趨于惡化、人類與環境對抗性增強;環境污染、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教師總結歸納:隨著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人們為了追求的經濟效益,采取了以損害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對人類已經產生嚴重的影響,為此再也不能走傳統的以高消耗、單純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須尋求一條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原則
1.概念
學生閱讀教材。
提問:什么是可持續發展?
學生回答:可持續發展是這樣的發展: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其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有三點: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
2.原則
學生閱讀教材。
提問: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有哪些?
學生回答:
①公平性原則:這包括同代人之間和代際之間、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持續性原則:地球面積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地球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問題往往會轉為全球性問題。這就要求地方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投影展示問題。說出以下人類行為違反了可持續發展的什么原則?
1.毀林開荒,擴大耕地面積
學生回答:主要違反了持續性原則。人類應做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系。)
2.濕地的大面積破壞,導致某些物種滅絕
學生回答:主要違反了人與生物種群之間公平性的原則。
3.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學生回答:主要違反了不同國家之間公平性的原則。
三、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
教師提問:讀圖8.12,你有何感想?對治理環境問題有何看法?
學生討論回答: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我們只有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進而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行動來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為此,讓我們每個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主要措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建立和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測檢驗;強化源頭管理,消除引發農產品質量問題的隱患;建立市場機制,整頓規范好農產品市場秩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發展產業化經營,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建立有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的營銷機制等;
課堂練習鞏固
1.讀人類社會演進和人地關系兩幅示意圖,回答問題:
(1)甲圖所示三種社會形態中,哪些屬于乙圖所示人地關系原理的范疇?
(2)在我國江南丘陵地區廣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態環境變化有哪些?
(3)影響人地關系演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
(2)森林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變得脆弱。
(3)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或生產工具,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人口數量。
2.目前能緩解華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緊張狀況,且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 b.縮減農田面積以降低農業用水總量
c.直接利用工業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廣噴灌、滴灌、發展節水農業
答案:d
【板書設計】
一、環境問題與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原則
1.概念
2.原則
三、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