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下學期教學計劃

時間: 奕玲 語文教案

高二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自學,引導他們自主鉆研課文,然后得出自己的結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二語文下學期教學計劃教案【七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高二語文下學期教學計劃

高二語文下學期教學計劃(篇1)

教學目標:

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1、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養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

知識和技能:

1、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鑒賞的經驗。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朗讀中品味語言美,體會藝術表現力,掌握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鑒賞詞的意境美,感悟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

難點: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鑒賞的經驗,掌握藝術手法。

教學設想:

首先,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采用語言勾勒或者圖片展示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創作背景,知人賞詞,從而走進詞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導學生自己動腦鑒賞本詞,培養自己獨特、細膩的情感及審美體驗。通過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語言美,欣賞明暢錯落和諧的韻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詞的風格流派的分類”來導入新課。

——明確: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

二、新課學習:

1、作家作品簡介。

——明確:時代背景,突出“國破家亡夫死”這一悲慘命運。

2、學生朗讀,疏通詞意。

3、疏通詞意,把握詞眼。

——明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4、品味語言,賞析詞作。

(1)詞中直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2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從人物描寫的角度感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意蘊。

——明確:

尋尋覓覓————→動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環境——→寂寞冷清

凄凄慘慘戚戚——→心理——→凄涼慘淡

感情基調:哀婉、凄涼、愁苦

追問:聯系所學詩文,說說疊字(詞)有何修辭作用?

(范例引導)

——明確:韻律美;增強情感。

(3)“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山河淪陷 悲 故園荒廢難回

愁之二:夫妻永別 悲 美滿姻緣難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難度

(4)間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5)在這些間接寫愁的詞句中,選擇典型意象,聯系所學詩文,說說詞人是如何通過意象來抒發心中的哀愁的?

——明確:酒、雁、黃花。窗、梧桐細雨等。

追問一:“酒”有何意蘊?

——引導:結論:酒是“愁”的象征。

深化:為何說是“淡酒”?

——引導:并非酒淡,而是愁濃。

追問二:“雁”有何象征意義?

——引導:結論:“雁”是離愁的象征,是親友音訊的象征。

深化:為什么作者看到“雁”會傷心?

——明確:因為“雁”是“舊時相識”,也是從北方來到南方。再者“雁”是傳遞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時看到曾為她和丈夫傳遞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舊而收信的丈夫卻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傷心。

追問三:“黃花”有沒有寓意呢?

——引導:黃花喻憔悴的容顏, 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問四:結合詞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兒”?

——引導:白日如夜,那長夜就更難熬。這就傳遞出詞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問五:“梧桐細雨”的象征意義?

——引導:梧桐細雨是凄涼哀傷的象征。

(6)小結。

5、再讀全詞,把握主旨。

——明確: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是和著血淚寫下的千古絕唱。

6、感受藝術特色。

——明確:首先,疊字的運用。全詞首句即連下十四個疊字,質樸清新,自然流暢,卻準確地反映出詞人的孤單與凄清、沉痛與心酸、憂郁與愁悶,表達了詞人所處的環境和心理狀態。

其次是借景聲情,寓情于景。將自己傷感,凄苦的愁緒融入到了對淡酒、飛雁、黃花、細雨等這些蕭瑟慘淡的意象的描寫之中。用哀景引發愁,在哀景中蘊蓄愁,以哀景來烘托愁。充分表現出詞人杰出的藝術才華。

三、總結:

了解時代背景(知人論世)

把握“詞眼”

意象

品味語言

意境

領悟主旨

感受藝術特色

四、作業:

1、依據賞析《聲聲慢》的步驟,賞析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拓展)舉例比較分析“婉約派”和“豪放派”詞的不同特點。[ 內 容 結 束 ]

高二語文下學期教學計劃(篇2)

教學任務:

1.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民族感情。

2。通過鑒賞,整體感知這篇詩歌的內容大意,理解作者對民族生存力的謳歌。

教學安排:1學時

目標實施:

一、讀導入:這首詩規模宏大,自始至終,澎湃著火熱的激情,誦讀時須注意兩點:

一是體會蘊藏在詩行里的強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愴的真切感受;二是注意

每節詩末尾一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反復吟唱的深厚意味,這是作者發自肺腑的帶血的呼喊。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介紹:

穆旦,原名查良錚,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外語系。抗日戰爭爆發后,隨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師生從長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邊城昆明.1940年畢業后留校。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這些經歷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抗戰以來他的心靈和肉體受到了雙重考驗,長沙至昆明的艱苦之旅,在詩人眼前展開的是烽火連天、山河破碎的現實,使他產生對民族生存現狀的痛苦記憶。這種見聞和經理引起詩人對堅韌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贊美》充滿了對中華民族堅韌的生存力的禮贊。

三.鑒賞分析全詩

1.第一節:

①第一節詩人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遼闊美麗的大地,走不盡的起伏的山巒,數不盡的密密的村莊,美麗的河流草原,動聽的雞鳴和狗吠,但這是一片呼嘯著干燥的風的荒原土地,低壓的暗云下,滾滾東流水唱著單調的歌,表現的是詩人復雜的精神世界。

②詩人描寫觀察有什么特點?

明確:詩人仿佛站在歷史的高度,鳥瞰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來充分展現眼中所見。

③如何理解“荒涼的亞洲的土地上”一句?

明確:點出了時代的環境,字里行間流露著對這片土地既愛且怨的感情。詩人對土地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他要擁抱的人民是在恥辱里生活的佝僂者。但“我”是和這土地一起受難呻吟著過來的,對土地充滿著愛,而且從這愛的力量中他感受到——個偉大的史實:“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2.第二節和第三節: ,

①詩人重點寫了“他”——一個農夫。如何理解?

明確:這個農夫是千百萬中國人民的縮影,他勤勞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慣于隱忍,安于苦難,然而在日寇鐵蹄的踐踏下他畢竟起來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鋤頭”,走上了抗戰的行列。這是覺醒了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這意味著他們除了忍受饑寒、疲勞外,還要面臨流血和死亡。這是多么偉大的人民啊,所以詩人要“擁抱每一個人”。

3.最后一節;

詩人以兩種相互交叉的感情,寫了他復雜的內心感受。如何體會這種復雜的內心感受?

明確:“悠久的年代的風”,年復一年吹過“傾圮的屋檐”,給人帶來了“無盡的呻吟和寒冷”;吹過“枯槁的樹頂”“荒蕪的沼澤”,與“蟲鳴”及“烏鴉的聲音”相應和。這一切使詩人感到無言的痛苦,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所以“我”并不失望,仍有勇氣生存下去。

四.朗讀全詩,總結其賞析要點:

1、這首詩歌有廣大的包容性,如何理解這種廣大的包容性?

明確:這首詩并不想以小見大,而是力圖對所見所聞所感作整體的把握,以表現復雜深刻的感情,重要處不吝惜筆墨,敞開思路大膽鋪排。盡量寫出了中國人民苦難的生存境況。

2.有人說這首詩是民族生命力的謳歌,你怎樣理解評價?

明確:全詩盡管流露了低沉悲愴的情調,但貫穿全詩的是一種強烈的愛。作者從“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時代的閃光,民族的轉機。詩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國、義無返顧的農夫身上。當戰爭打破了鄉村的安寧,農夫便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一條征戰之路。他是單個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著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全詩表達了作者對“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堅定信念。

3、詩歌中的“我”指什么?詩人究竟“贊美”什么?詩歌美一節都以“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有怎樣的意味?

明確;指抒情主人公自己。贊中華民族忍辱負重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性格,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使此聲音成為詩歌的主旋律,凝結著詩人對民族生命力的贊美,充滿一種鼓舞人心的內在力量。

五.討論:先對《斷章》進行朗讀,然后學生自己賞析,討論這首詩的主題。

教師提示:這首短詩玲瓏精巧,是短詩中有悠久生命力的一朵小花。作者用常見物、眼前景創造了象征性的畫面,為讀者想象留下開闊的空間。有人認為理解這首詩的關鍵在“裝飾”二字上

高二語文下學期教學計劃(篇3)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象;

3、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3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疏通字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六王畢,四海一”,在《阿房宮賦》里,杜牧用這六個字概括了秦滅六過、一統寰宇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為秦王朝過于短促,歷二代便驟然滅亡,所以后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作文章,而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秦為什么能夠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勝為敗?歷史學家語焉不詳,文學家往往指斥不當。

賈誼《過秦論》主要指責秦之過,但對秦的勝利(六國的滅亡)之因也作了簡要的剖析:在六國,“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橫而斗諸侯”。這種剖析顧及斗爭的雙方,是辨證的;但分析不盡準確,因為并非這六個國家都爭著割地奉秦。

歷史的年輪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論大師蘇洵注目這個歷史課題了,于是有《六國論》出。

《六國論》是歷史上第一偏不鞭強秦之暴行,而剖六國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為安的悲劇結局,乃是有感而發,它具有現實批判的針對性(這一點,我們在學習課文中會進一步認識);它不足600字,言簡意賅,機鋒雄辯,又有很強的文學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學生自讀注釋一)補充兩副寫“三蘇”的對聯:

萃父子兄弟于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征,千變縱橫識共源。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閱讀課文

學生先初讀,掃清語音障礙;再齊讀。

四、疏通字詞

學生自譯。補充(板書):

重要字詞:率、厥、彌、判、速、洎、殆

詞類活用:小/大則……、義不賂秦、卻、禮、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異義:其實、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厭、當

特殊句式: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詞多義:暴、與、猶、亡、始

五、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

高二語文下學期教學計劃(篇4)

知識目標:

1.梳理明、暗線相互交織的結構,理清情節,初步理解主題。

2.通過分析人物形象,進一步認識作品主題。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梳理情節的能力。

2.掌握通過分析多種描寫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題的分析方法。

情意目標:

引導學生認識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感受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梳理情節,明確明、暗線結構對突出主題的作用。

2.通過列出情節結構表,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3.初步把握文章主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從標題入手導入

教師用紅筆在黑板左側寫“藥”

我們在“藥”的后面加“?”文中的藥為何成分?用來醫治何病?療效如何?

我們在“藥”后面加“!”文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震驚!兇殘卑劣!愚蠢可悲!

我們在“藥”上加“”,就充滿了諷刺。

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感嘆、諷刺來走進《藥》中尋求答案。

二、初讀課文,梳理情節

1.給10—15分鐘讀書,可將自己梳理情節的重點記在書旁;可將質疑之點記在書旁,待讀后和同學討論。

2.整理自己梳理情節的思路,小組討論補充,教師巡視,發現優秀者。

讓一優秀者展示修改后的結果。

教師作簡要板書,或出示投影片。重點:明確明線、暗線結構。

三、從雙線結構探究主題

問: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下注釋,從中獲取有效信息。教師或請他生稍作補充。

從明線——華家的悲劇,可見怎樣的百姓?(愚昧!)

從暗線——夏家的悲劇,可見怎樣革命現狀?(令人悲哀!)

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者突出了那一方面?(突出前者,可從明線安排得出。)

假若以夏家為明線,華家為暗線合適嗎?請說出依據。(不合適。以華家為立場命題,意味尤深。“藥”不僅是醫治疾病的藥方,更是在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病態的中國要服什么“藥”?寫作時為五四前夕,舊民主主義革命者已退出歷史舞臺,一味對他們歌頌已不再符合歷史需要。

四、小結

回到導入的“?”“!”,“人血饅頭”之藥醫治不了小拴的肺癆,小栓之死死于群眾的迷信,夏瑜——革命者的鮮血制成的人血饅頭,夏瑜之死死于群眾的愚昧。迷信則容易受騙,愚昧則不辨是非,其病根同為封建制度。愚昧、痛苦的民眾,悲哀、寂寞的革命者,均需一劑良藥。這服藥是什么?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析小說人物,揣摩細節面描寫,深入體悟小說主題。

2.幫助學生掌握通過分析多種描寫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題的分析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先生對舊制度下的大眾是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藥》深刻剖露了眾人物的“不幸”與“不爭”的一面。華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寫的人物形象,寫于沒有正面出場,主要是通過

劊子手和茶客的談話來側面描寫他的行為、思想。這幾個人物的分析放手給學生做,安排在后半課時。前半課時一起重點分析課文的第四節中夏四奶奶的形象。

二、重點研讀,分析人物,進一步理解主題。

(一)精讀第四節,看作者如何寫夏四奶奶的?夏四奶奶形象的意義?(要求:抓住人物描寫的語言,緊扣文本分析。)

1.學生小組討論,解疑。

2.全班深入討論,明確。

要點:

① 前來上墳的夏四奶奶看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著她“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躊躇”“羞愧”是因為夏瑜的死并不正常,是因為造反被砍頭的。“造反”在不覺悟、不反抗、甘于命運擺布的舊時代勞動婦女看來,是有損祖宗顏面的事情,她為有造反而死的兒子“躊躇”“羞愧”。這一細微神態表明了她對兒子所作所為的不理解。在她看來,造反殺頭天經地義。夏四奶奶身為革命者的母親,仍未跳出愚昧百姓的窠臼。

② 夏四奶奶燒過紙錠后,見到尖圓的墳頂上出現的那圈紅白的花 ,便極力尋找著花環出現的“根據”——“坆上的草根還沒有全合”“這是不可能開花的”;那花圈“不很精神”“沒有根”“不像是自己開的”;這花圈“倒也整齊”顯然是有人插上去的,但“孩子不會來玩”“親戚本家早就不來了”……她否定了種種可能,于是她得出“顯點靈,要我知道”的荒謬結論。可見夏四奶奶的迷信思想像一般百姓一樣重。

③ 在夏四奶奶的眼中兒子是被“冤枉”,從夏四奶奶的語言“瑜兒可憐他們坑了你” 也便得知這一點。這里的“他們”指誰呢?用的是“坑”而非“殺”。在夏四奶奶的眼里,兒子是本分的,平和的,正是“他們”使兒子誤入歧途。再看“他們將來總有報應,天都知道,你閉了眼睛就是了 ”。在她眼里“坑”了夏瑜的是那些引導夏瑜走上革命道路為民主共和思想而奮斗的革命者。假如夏瑜宣傳民主共和的思想能深入人心并影響到母親的話,那么母親也就不會把怨恨的矛頭指向革命者。連革命者夏瑜的母親尚且如此不理解革命者的行動,更何況華老栓等廣大民眾呢?作品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弱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夏四奶奶這個普通百姓中的一員,她性格中愚昧、落后、迷信的一面。對革命的不理解構成了她慈母性格的另一面。假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也能像無產階級民主革命那樣號召發動群眾、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革命的主力軍,就不會有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的母親把怨恨的矛頭指向革命者的這樣悲涼的現實了。

之所以說夏四奶奶更能深刻的體現文章的主題,正是由她是革命者夏瑜的母親這一身份決定的。

(二)看第四段的環境描寫,體會環境描寫對表現主題的作用。

重點品讀“微風早已停息”一段,這段景物的特點,這樣寫的用意?

重點品讀“只見那烏鴉……”,為何寫烏鴉飛向天空,而不是飛向夏瑜的坆?簡述理由。

要點: ① 作者通過風、草、聲來寫“靜”,強調墳地四周的“靜”,突出夏四奶奶見到花環后迫切期待烏鴉顯靈的心情。

她以深沉的母愛,以深沉的對兒子冤屈的積郁,以這種感情期待著烏鴉飛過來。這里的靜就是在寫夏瑜母親的這樣一種心情,她越是希望烏鴉動,越會感到周圍靜得難堪。

② 烏鴉飛向天空包含了魯迅深沉的悲哀(對當時的中國民眾的愚昧是懷著深深的悲哀的),愚昧的夢幻一定會破滅。

三、學生自讀,進一步體驗分析人物,理解主題

方式:小組合作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口頭作文3分鐘左右。

例如:“茶客對話(側重民眾的精神狀態)”“康大叔其人”“華老栓一家”等等。

四、布置作業

關于《藥》的人物分析//環境描寫//花環的設置,從中選一寫一則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人物: 夏四奶奶—— 慈母、愚昧、落后、迷信

華老栓——勤勞、善良、膽小、愚昧

康大叔——兇狠、貪婪、蠻橫、粗暴

夏瑜——意志堅定、大義凜然

高二語文下學期教學計劃(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代暴政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于敘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后一段。

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得更為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習只要求背誦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為此,擬采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據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后,至于六大國中孰前孰后并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總之,要從總體著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布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預習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 合從(zng)翟景(zhái)將數百之眾(jiàng)鏃(zú)笞(chī) 膏腴(yú) 萬乘勢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問題:

⑴ 本文是一篇史論,為什么大半篇幅是敘事?作者這樣敘事有什么目的?

⑵ 文章將秦統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為什么這樣劃分?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并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實行暴政,“重之以無道”,然后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這是作者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君主──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鮮明地表現了賈誼的政治立場。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于漢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32歲時郁郁而死。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說“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⑴ 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

⑵ 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⑴ 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⑵ 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1、秦的地理優勢;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一天下;

3、基本國策(耕戰、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

1、“外連衡而斗諸侯”──這是跟上文“內立法度……修守戰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后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立人張儀聯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重在“會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東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梁(今陜西韓城南)。

三、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后,歸納如下:

1、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2、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3、統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并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并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

1、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四、留作業

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斗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為下文作鋪墊,以統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說秦的過錯。

二、誦讀第3段

1、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2、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3、劃分全段層次并答問:

⑴ 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

這是中國空前的統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⑵ 次寫擴大版圖,有什么作用?

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矛盾,前218年,張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誤中副車。⑶ 寫秦始皇的對內政策這一層的要害是什么?

“不施仁義”,為結論張本。

補充解釋:“誰”“何”都是疑問代詞用如動詞,由此引申出“呵問他是誰”的意思。

以上二小層可合并為一層:寫秦始皇對內、對外的政策。

⑷ 末句寫始皇的設想,有什么作用?

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說明以上內容可以在分層誦讀中依次討論。誦讀和討論是交叉進行的。在全班學生基本成誦之后,再提出下面的問題。)

4、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

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為統一奠定了基礎,本段寫統一后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為守勢;正因為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著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三、誦讀第4段

默讀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陳涉起義,天下云集響應,并起亡秦。

提問:開頭寫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這說明了什么?(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治。)它為下文哪一句作鋪墊?(“仁義不施”。)

再問“將數百之眾”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百之眾”,可以發人深思。)“斬木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這說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學生基本成誦后,還可以問:你怎樣看待賈誼對陳涉的評價?

教師小結時主要談兩點:

1、賈誼是對陳涉起義作出高度評價的第一人;

2、階級的偏見也是有的。

四、留作業

1、背誦第3、4段,準備誦讀第5段。

2、下面兩段話均摘自《過秦論(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讀后就以下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引文(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珠,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⑴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應當怎樣解釋?

⑵ 作者是怎樣分析陳涉起義的?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背誦課文第3、4段。

2、答問:讀過引文(二)后,再看課文第4段中關于陳涉的敘述,你認為“甕牖繩樞之子……倔起阡陌之中”這段話的總體意思是什么?(他不憑借高貴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卻很有號召力,就是因為他的奮起反抗符合人民大眾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這句話卻帶有明顯的貶意。)從全段來看,其內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來概括?(“民危”“易動”──這就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動”,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結果。由此自然轉入議論。)

二、誦讀第5段

1、補充注釋:

⑴ “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謂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權,其力量是不小的。

⑵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勢、殽函的險固,還是原來那個樣子,意謂秦地的優越地形并未發生變化。

⑶ 棘──課本注,“棘”通“戟”。此與上文“斬木為兵”矛盾。按:“棘矜”應合解,即伐棘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種農具,類似今之長柄大鋤。這樣解釋,正好跟下文“鉤戟長鎩”對應成文。

⑷ 同年而語──又可以寫作“同日而語”,相提并論之意。

⑸ 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這句說的是秦統一全國以前的事。萬乘,戰國時的大國也稱“萬乘”。同列,秦與山東各國皆諸侯,故稱“同列”“序”“朝”為互文。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秦很強大,所以八州諸侯都來朝拜它。按:從秦孝公到秦統一全國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著說“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才說到秦統一天下。

⑹ 攻守之勢──“攻”,指統一六國以前;“守”,指統一六國之后。

2、劃分層次: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民軍的武器及素質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八字,是為全文的結句設伏的。第二層(“然秦以區區之地”至結句)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下四句照應第1、2段,“然后”二句照應第3段,“一夫”三句照應第4段。“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全文中心論點。

3、誦讀詣導: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說秦之過,一定要讀得有氣勢,表達出作者“過秦”的深意。

⑴ 且夫──推進一層,領起議論的口氣。

⑵ 以下連用六個“也”,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

⑶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屬(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實也可加“于”)。

⑷ “向時之士也”后作一頓,為下句轉折畜勢。

⑸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也”后有較長停頓。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結句,可見作者有意為下文蓄勢,所以述而不問。

⑹ “試使”三句,重復上文之意,換假設口氣,再作一鉏。

⑺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勢,以下節節升高,至“為天下笑者”達于頂峰,稍作一頓,再逼出“何也”一句。

⑻ “仁義不施”是一篇綱領,用深責語氣讀;“攻守之勢異”用解釋語氣讀,寓“不知天下之勢”之意。

(以上內容都穿插在誦讀過程中說明。)

三、總結全文

1、歸納全文中心:

提問學生: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借古喻今,勸諫西漢統治者實行仁政以安民。

試從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話來說明。

“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論證方法:

⑴ 以史實為論據:

問:本文前三段純屬敘史,這跟作者要論證的觀點有什么關系?

秦統一全國前對諸侯處于攻勢,統一后對全國人民處于守勢,是為了說明“攻守之勢異”這一點的。

問:秦王朝在這不同的兩個時期內所采取的政策有區別嗎?

處于攻勢時期采用的是詐力政策,處于守勢時期采用的是壓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試用引文(一)中的話來說明:

“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

問:“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樣的意思?

仁義不施。

⑵ 對比論證:

問:第5段以九國之師跟陳涉做對比,有什么作用?

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兵無法戰勝秦國,而一群斬木為兵的農民軍卻戰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試用引文(二)中的話來說明:‘

“民危”──陳涉的“星星之火”點燃了燎原烈焰。

問:本文還有哪些對比?

秦人“開關延敵”與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的對比;“會盟而謀弱秦”與“爭割地而賂秦”的對比;“序八州而朝同列”與“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對比。(指出:這些對比跟論證只有間接的關系。)

高二語文下學期教學計劃(篇6)

教學目的

(1)學習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見解;

(2)掌握對比論證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學習本文詞采華麗、千變萬化的語言特點,處處重復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又沒有雷同之嫌;

(4)著重識記并理解“蒙、因、絜、愛、余烈、弱”等詞的含義;

(5)理解“制、亡、利、固”4個多義詞的不同含義。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

教學難點:以敘史來對比論證。

教學設想:

(1)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誦讀。

(2)本文文言詞匯豐富,注意引導學生識辨積累。

(3)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重點學習1─2節。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課文寫作背景、釋題、明確文體。

二.⑴對照注釋自讀第一節。要求讀準字音,先默讀,再朗讀。

⑵指名朗讀,學生老師評價。

⑶再讀課文,劃出疑難。

⑷質疑,討論釋疑。

⑸要學生說出本節活用詞、通假字。

⑹齊讀課文第一節。請同學概括大意,教師板書。

三.

1.用學習第1節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第2節。

2.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學生口答)

⑴蒙故業

⑵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⑶寬厚而愛人

⑷相與為一

⑸趙奢之倫制其兵

⑹秦人開關延敵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讀第三節,方法同一、二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3─4節,背誦3─4節。

教學步驟:

一.齊讀1─2節,體會語言特色,板書1─2節內容。

二.檢查自讀第3節情況

1.指名朗讀第3節,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蒙)恬藩籬黔(首)隳(名城)

2.對朗讀給予評價。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3.質疑,討論釋疑。

4.要學生說出本節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異義詞。

5.解釋加點字(出示小黑板,要學生口答)

⑴奮六世之余烈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⑷因河為池

⑸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注意句式)

三.指導背誦,概括大意。

1.結合課后練習二(1),指導背誦,加深課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四.1.對照注釋自讀第4節,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牖猗躡氓

2.指名朗讀、評價、教師范讀。

3.質疑,集體釋疑。

4.出示小黑板,請學生口答加點字的用法及意義。

⑴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注意句式)

⑵贏糧而景從

⑶天下云集而響應

⑷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齊讀課文,概括段意教師板書。

6.根據課后練習二(2)提示,指導背誦,加深理解。

7.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五.作業(早或晚自修完成)

1.繼續背誦3─4節,(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讀課文第5節。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第5節,總結全文

教學步驟:

一.指名背誦3─4節,給予鼓勵。

二.學習第5節

1.出示小黑板,翻譯句子和加點字,口頭完成,檢查預習情況。

⑴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何也?⑶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根據檢查情況,要求學生質疑,釋疑。

3.指名朗讀、教師評價、教師指導朗讀(參見教參P170有關朗讀語氣提示)

4.教師范讀

5.指導背誦

6.學生概括本節大意,明確結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導學生看板書,結合課題思考,認識本文“以史實為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課文中的對比,尋找各組對比之間的關系,并用圖表示,并分析運用對比對論證中心論點的作用。

3.朗讀課文,找出駢句,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本文“賦體文心”的特色。

四.作業:完成課后練習三(多義詞)

板書:

興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節

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發展

(一)興亡過程(前337─前247)第2節

以史始皇統一全國(前246─前210)第3節

論證亡二世:滅亡(前209─前207)第4節

(二)滅亡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第5節

高二語文下學期教學計劃(篇7)

教學目的:

1、理解“詩歌欣賞活動是一種再創造”的理論意義和作者所闡發的詩歌欣賞的方法;2、學習作者以“詩歌特點”“欣賞訣竅”為兩個相關系統,研究、闡釋詩歌欣賞問題的方法。

重點難點:

目的之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和安排

一、閱讀課文,領略內容

1、簡介:本文是一篇關于詩歌欣賞的通信。詩歌欣賞活動是由詩歌特點決定的。作者根據詩歌的特點給我們談了詩歌欣賞的要求及方法,并且舉了許多例子詳加闡釋。

2、根據練習第一題的要求,閱讀課文,完成練習。

二、精讀理解課文闡述的觀點

1、“詩歌欣賞是一種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動”怎樣理解?用哪些例子闡明的?

明確:詩人通過想象創造出了詩的形象,讀者就要通過想象正確地把握住詩人的藝術構思,并且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課文舉了《我愛這土地》、《長干曲》、《沙揚娜拉一首》三個例子闡述的。

2、“詩歌欣賞要善于尋找并判斷詩背后所孕含的情思和韻味”是怎么回事?如何尋找判斷?舉了哪些例子說明?

概括:詩歌的特點在抒情。一般來說,優秀的詩篇總是避開了直說,詩人只是含蓄地點撥,給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語言又極精練,以少量字詞包孕著豐富的含義。詩需要咀嚼再三,尋求真味。方法是四個字:“泡”、找、進、“猜”,說明例子分別是《老馬》、《祖國啊,祖國》、《楓橋夜泊》、“問君能有幾多愁”、《口供》。

3、“詩歌欣賞時,要對不連貫的詩句進行‘加工’填補,以利于‘綜合性思考’”為什么?好處在哪?例說是什么?

明確:詩歌的語言就是不連貫,跳躍性大,這也是詩歌的特點之一。詩中跳躍的奧妙被我們理解關連起來時,我們因創造性的藝術欣賞所獲得的愉悅是難以形容的。例說有《啟明星》、《夜雨寄北》。

板書設計:

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詩歌欣賞

觀點方式詩歌特點詩歌欣賞例子

讀者把握構思〈我愛這土地〉

詩人創造豐富再現詩人《長干曲》

藝術形象創造的形象《沙揚娜拉一首》

詩歌

欣賞善于尋找判斷詩歌背后孕含的情思、韻味是一想象泡〈老馬〉

種再詩歌抒情咀嚼找〈祖國啊,祖國〉

創造含蓄凝練再三進“問君能有幾多愁”

猜〈口供〉

293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右手官网|右手工业设计|外观设计公司|工业设计公司|产品创新设计|医疗产品结构设计|EMC产品结构设计 | 【北京写字楼出租_写字楼租赁_办公室出租网/出售】-远行地产官网 | Safety light curtain|Belt Sway Switches|Pull Rope Switch|ultrasonic flaw detector-Shandong Zhuoxin Machinery Co., Ltd | 施工电梯_齿条货梯_烟囱电梯_物料提升机-河南大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工业铝型材生产厂家_铝合金型材配件批发精加工定制厂商 - 上海岐易铝业 | 万濠投影仪_瑞士TRIMOS高度仪_尼康投影仪V12BDC|量子仪器 | 整车VOC采样环境舱-甲醛VOC预处理舱-多舱法VOC检测环境仓-上海科绿特科技仪器有限公司 | 展厅设计-展馆设计-专业企业展厅展馆设计公司-昆明华文创意 | 烟台螺纹,烟台H型钢,烟台钢材,烟台角钢-烟台市正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 工业胀紧套_万向节联轴器_链条-规格齐全-型号选购-非标订做-厂家批发价格-上海乙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筒瓦厂家-仿古瓦-寺庙-古建琉璃瓦-宜兴市古典园林建筑陶瓷厂有限公司 | 石家庄装修设计_室内家装设计_别墅装饰装修公司-石家庄金舍装饰官网 | 济南办公室装修-厂房装修-商铺装修-工装公司-山东鲁工装饰设计 | 沟盖板_复合沟盖板厂_电力盖板_树脂雨水篦子-淄博拜斯特 | 蜗轮丝杆升降机-螺旋升降机-丝杠升降机厂家-润驰传动 | 工业雾炮机_超细雾炮_远程抑尘射雾器-世纪润德环保设备 | 扒渣机厂家_扒渣机价格_矿用扒渣机_铣挖机_撬毛台车_襄阳永力通扒渣机公司 | 海外仓系统|国际货代系统|退货换标系统|WMS仓储系统|海豚云 | 特种阀门-调节阀门-高温熔盐阀-镍合金截止阀-钛阀门-高温阀门-高性能蝶阀-蒙乃尔合金阀门-福建捷斯特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 精密模具加工制造 - 富东懿| 高低温万能试验机-复合材料万能试验机-馥勒仪器 | 原子吸收设备-国产分光光度计-光谱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 | 杭州公司变更法人-代理记账收费价格-公司注销代办_杭州福道财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杭州用友|用友软件|用友财务软件|用友ERP系统--杭州协友软件官网 | 电动葫芦-河北悍象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 金属回收_废铜废铁回收_边角料回收_废不锈钢回收_废旧电缆线回收-广东益夫金属回收公司 | 信阳网站建设专家-信阳时代网联-【信阳网站建设百度推广优质服务提供商】信阳网站建设|信阳网络公司|信阳网络营销推广 | 衡阳耐适防护科技有限公司——威仕盾焊接防护用品官网/焊工手套/焊接防护服/皮革防护手套 | 托利多电子平台秤-高精度接线盒-托利多高精度电子秤|百科 | 自动售货机_无人售货机_专业的自动售货机运营商_免费投放售货机-广州富宏主官网 | 钛合金标准件-钛合金螺丝-钛管件-钛合金棒-钛合金板-钛合金锻件-宝鸡远航钛业有限公司 | 空气净化器租赁,空气净化器出租,全国直租_奥司汀净化器租赁 | 安徽泰科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 新疆散热器,新疆暖气片,新疆电锅炉,光耀暖通公司 | 广东风淋室_广东风淋室厂家_广东风淋室价格_广州开源_传递窗_FFU-广州开源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_股票知识_股票投资大师_格雷厄姆网 | 北钻固控设备|石油钻采设备-石油固控设备厂家 | 高效节能电机_伺服主轴电机_铜转子电机_交流感应伺服电机_图片_型号_江苏智马科技有限公司 | 【直乐】河北石家庄脊柱侧弯医院_治疗椎间盘突出哪家医院好_骨科脊柱外科专业医院_治疗抽动症/关节病骨伤权威医院|排行-直乐矫形中医医院 | 杭州中策电线|中策电缆|中策电线|杭州中策电缆|杭州中策电缆永通集团有限公司 | 杭州月嫂技术培训服务公司-催乳师培训中心报名费用-产后康复师培训机构-杭州优贝姆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