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生物教案 >

學生高二生物教育教案

時間: 沐欽 生物教案

按照生物劃分學科,有助于從各個側面理解一個自然群體的生物的特點和規律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學生高二生物教育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生高二生物教育教案

學生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1

《分子與細胞》 元素 細胞膜 基質

化學成分 結構與功能 細胞質 化合物 細胞核 細胞器 細胞 生物膜系統 有絲分裂

無絲分裂 細胞分裂 細胞分化 細胞工程 減數分裂 高一生物內容構成

(一)走近細胞

一、 比較原核與真核細胞(多樣性)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細胞 較小(1—10um) 較大(10--100 um)

細胞核 無成形的細胞核,核物質集中在核區。無核膜,無核仁。DNA不和蛋白質結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細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質結合成染色體 細胞質 除核糖體外,無其他細胞器 有各種細胞器

細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細胞、真菌細胞有,動物細胞無 代表 放線菌、細菌、藍藻、支原體 真菌、植物、動物

二、生命系統的層次性

植:營養、保護、機械、輸導 植:根、莖、葉 細胞 組織 分泌 器官 花、果、種

動:上皮、結締、肌肉、神經 動:心、肝…… 運動、循環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統(動) 個體 單細胞 種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細胞 神經、內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號 生態系統 生產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費者 Ⅱ號 分解者

三、細胞學說內容(統一性)

○從人體的解剖和觀察入手:維薩里、比夏 ○顯微鏡下的重要發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論思維和科學實驗的結合:施來登、施旺

1. 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2. 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在修正中前進: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的細胞。 注:現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細胞學說 2.1859年 達爾文 進化論 3.1866年 孟德爾 遺傳學

四、結論 除病毒以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組成細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種)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物質 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基礎 水:主要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動離不開水 無機物 無機鹽:對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質:生命活動(或性狀)的主要承擔者/體現者 核酸:攜帶遺傳信息

有機物 糖類:主要的能源物質 脂質:主要的儲能物質

一、蛋白質 (占鮮重7-10%,干重50%)

結構 元素組成 C、H、O、N,有的還有P、S、Fe、Zn、Cu、B、Mn、I等 單體 氨基酸 (約20種,必需8種,非必需12種)

化學結構 由多個氨基酸分子脫水縮合而成,含有多個肽鍵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鏈狀結構,叫肽鏈。一個蛋白質分子含有一條或幾條肽鏈。 高級結構 多肽鏈形成不同的空間結構,分

二、

三、四級。

結構特點 由于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鏈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因此蛋白質分子的結構是極其多樣的。

功能 ○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決定了它的特異性/功能多樣性。

1.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細胞膜、染色體、肌肉中的蛋白質; 2. 有些蛋白質有催化作用:如各種酶;

3. 有些蛋白質有運輸作用:如血紅蛋白、載體蛋白; 4. 有些蛋白質有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質有免疫作用:如抗體。

備注 ○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鍵(—NH—CO—)叫肽鍵。 ○各種蛋白質在結構上所具有的共同特點(通式):

1. 每種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于R基的不同。 ○ 變性(熟雞蛋)&鹽析&凝固(豆腐)

計算 ○由N個aa形成的一條肽鏈圍成環狀蛋白質時,產生水/肽鍵 N 個; ○N個aa形成一條肽鏈時,產生水/肽鍵 N-1 個; ○N個aa形成M條肽鏈時,產生水/肽鍵 N-M 個;

○N個aa形成M條肽鏈時,每個aa的平均分子量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質 的分子量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 元素組成 C、H、O、N、P等

分類 脫氧核糖核酸(DNA雙鏈) 核糖核酸(RNA單鏈) 單體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脫氧核糖 核糖 含氮

堿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遺傳物質,編碼、復制遺

傳信息,并決定蛋白質的合成 將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 蛋白質。

存在 主要存在于細胞核,少量在線粒

體和葉綠體中。甲基綠 主要存在于細胞質中。吡羅紅

△ 每一個單體都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由許多單體連接成多聚體。

三、糖類和脂質

元素 類別 存在 生理功能

糖類 C、H、O 單糖 核糖C5H10O5 主細胞質 核糖核酸的組成成分; 脫氧核糖C4H10O5 主細胞核 脫氧核糖核酸的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

6、果糖等 主細胞質 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能源物質(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麥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動物

多糖 淀粉、纖維素 植物 (細胞壁的組成成分), 重要的儲存能量的物質; 糖原(肝、肌) 動物 脂質 C、H、O 有的 還有N、P 脂肪 動、植物 儲存能量、維持體溫恒定; 類脂/磷脂 腦、豆 構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膽固醇 動物 動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發育和第二性征; 維生素D 促進鈣、磷的吸收和利用;

△ 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四、鑒別實驗

試劑 成分 實驗現象 常用材料

蛋白質 雙縮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雞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蘇丹Ⅲ 橘黃色 花生

還原糖 班氏(加熱) 磚紅色沉淀 蘋果、梨、白蘿卜 淀粉 碘液 I2 藍色 馬鈴薯

○具有還原性的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

五、無機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結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細胞中

其他物質結合。 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 絕大部分的水以 游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 1.細胞內的良好溶劑; 2.參與細胞內許多生物化學反應; 3.水是細胞生活的液態環境;

4.水的流動,把營養物質運送到細胞,并把廢物運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無機鹽 多數以離子狀態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細胞內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Fe2+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細胞的形態和功能; 3.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和酸堿平衡;

六、小結

化合 有機組合 分化

化學元素 化合物 原生質 細胞

○原生質 1.泛指細胞內的全部生命物質,但并不包括細胞內的所有物質,如細胞壁; 2.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為核酸、蛋白質(和脂類); 3.動物細胞可以看作一團原生質。

○細胞質 : 指細胞中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質。

○原生質層:成熟的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為一層半透膜。 (三)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植物特有): 纖維素+果膠,支持和保護作用 成分:脂質(主磷脂)50%、蛋白質約40%、糖類2%-10% 細胞膜

作用:隔開細胞和環境;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間信息交流;

真核 基質: 有水、無機鹽、脂質、糖類、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種酶等 細胞 細胞質 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分工:線、內、高、核、溶、中、葉、液、 細胞器

協調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生物膜系統 核膜:雙層膜,分開核內物質和細胞質

核孔: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流和信息交流 細胞核 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一、 細胞器 差速離心:美國 克勞德

線粒體 葉綠體 高爾基體 內質網 液泡 核糖體 中心體 分布 動植物 植物 動植物 動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動物 動植物 動物 低等植物

形態 橢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橢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網狀 橢球形粒狀小體 結構 雙層膜,有少量DNA 單層膜,形成囊泡狀和管狀,內有腔 沒有膜結構

嵴(TP酶復合體)、基粒、基質 基粒(類體)、基質(片層結構)、酶 外連細胞膜,內連核膜 液泡膜、細胞液 蛋白質、RNA、和酶 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場所 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細胞分泌,

成細胞壁 提供合成、運輸條件 貯存物質,調節內環境 蛋白質合成的場所 與有絲分裂有關 備注 在核仁 形成

△ 細胞器是指在細胞質中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執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結構單位,

三、協調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羅馬尼亞 帕拉德 有機物、O2 葉綠體 線粒體 能量、CO2 基因調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飾

細胞核 核糖體 內質網 高爾基體 細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鏈 一定空間結構

○生物膜系統:細胞器膜 + 細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結構體系

四、細胞核 = 核膜(雙層) + 核仁 + 染色質 + 核液 美西螈實驗、蠑螈橫縊實驗、變形蟲實驗、傘藻嫁接與移植實驗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代謝活動和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一物質在細胞周期不同階段相互轉變的形態結構。 DNA 螺旋

○ + = 核小體(串珠結構) 染色質 30nm纖維 組蛋白 非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圓筒形) 2-10um染色單體(圓柱狀、桿狀)

二、樹立觀點(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結構就必然有與之相對應功能的存在; ○結構和功能相統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完成

1.各種細胞器既有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體現細胞各結構之間的協調配合。

○生物的整體性: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的時才能體現出生命現象。 1.結構:細胞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的。如分布在細胞質的內質網內連核膜,外接細胞膜。 2.功能:細胞的不同結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卻是協調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 3.調控: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其DNA通過控制蛋白質類物質的合成調控生命活動。

4.與外界的關系上:每個細胞都要與相鄰細胞、而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的細胞都要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

六、總結

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四)細胞物質的運輸

○科學家研究細胞膜結構的歷程是從物質跨膜運輸的現象開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結構的基礎,現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結構的線索。人們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假說,又通過進一步的實驗來修正假說,其中方法與技術的進步起到關鍵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質和糖類

結構:單位膜(三明治)→ 流動鑲嵌模型 細胞膜 特性 結構特點:具有相對的流動性

生理特性:選擇透過性(對離子和小分子物質具選擇性) 保護作用

功能 控制細胞內外物質交換 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1.水分

條件 濃度 外液 > 細胞質/液 外液 < 細胞質/液 現象 動物 失水皺縮 吸水膨脹甚至漲破 植物 質壁分離 質壁分離復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滲透作用

內因 原生質層與細胞壁的伸縮性不同造成收縮幅度不同 結論 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順相對含量梯度跨膜運輸的過程 ○ 滲透現象發生的條件:半透膜、細胞內外濃度差

○ 滲透作用:水分從水勢高的系統通過半透膜向水勢低的系統移動的現象。 ○ 半透膜:指一類可以讓小分子物質通過而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的一類薄膜的總稱。 ○ 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可拓展應用于:(指的是原生質層與細胞壁) ①證明成熟植物細胞發生滲透作用; ②證明細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為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測定細胞液濃度的大小; 2. 無機鹽等其他物質

① 不同生物吸收無機鹽的種類和數量不同。

② 物質跨膜運輸既有順濃度梯度的,也有逆濃度梯度的。 3. 選擇透過性膜

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膜。 □ 生物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是嚴格的半透膜。

二、流動鑲嵌模型 1.要點

①磷脂雙分子層 構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這個支架不是靜止的,它具有流動性。 ②蛋白質 鑲嵌、貫穿、覆蓋在磷脂雙分子層上,大多數蛋白質也是可以流動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質和糖類結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護、潤滑和細胞識別等 2.與單位膜的異同

相同點:組成細胞膜的主要物質是脂質和蛋白質

不同點:①流:蛋白質的分布有不均勻和不對稱性;強調組成膜的分子是運動的。 ②單:蛋白質均勻分布在脂雙層的兩側;認為生物膜是靜止結構。

三、跨膜運輸的方式

例子|方式| 濃度梯度| 載體|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氣體、乙醇、苯| 自由擴散| 順 ×| ×| 被選擇吸收的物質從高濃度的一側通過細胞膜向濃度低的一側轉運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協助擴散| 順| √| ×

進入紅細胞的鉀離子 |主動運輸| 逆| √| √| 能保證活細胞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主動地選擇吸收所需要

的物質,排出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和對細胞要害的物質。 ○大分子或顆粒:胞吞、胞吐

四、小結 組成 決定

磷脂分子+蛋白質分子 結構 功能(物質交換) 具有

導致 保證 體現

運動性 流動性 物質交換正常 選擇透過性

成分組成結構,結構決定功能。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動的,因此決定了由它們構成的細胞膜的結構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結構的流動性保證了載體蛋白能把相應的物質從細胞膜的一側轉運到到另一側。由于細胞膜上不同載體的數量不同,所以,當物質進出細胞時能體現出不同的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數量、速度及難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質交換過程中的選擇透過性。可見,流動性是細胞膜結構的固有屬性,無論細胞是否與外界發生物質交換關系,流動性總是存在的,而選擇透過性是細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這一特性,只有在流動性基礎上,完成物質交換功能方能體現出來。 (五)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礦質元素 [H] 光 ATP 原生質 ADP+PI 熱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應活化能

◎ 新陳/細胞代謝:活細胞內全部有序化學反應的總稱。

◎ 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成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1. 發現

①巴斯德之前:發酵是純化學反應,與生命活動無關。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學家):發酵與活細胞有關;發酵是整個細胞。

③利比希(德、化學家):引起發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發揮作用。

④比希納(德、化學家):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后繼續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⑤薩姆納(美、科學家):從刀豆種子提純出來的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⑥許多酶是蛋白質。

⑦切赫與奧特曼(美、科學家):少數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義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 注:

①由活細胞產生(與核糖體有關)

②催化性質:A.比無機催化劑更能減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度。 B.反應前后酶的性質和數量沒有變化。 ③成分: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應速度很快,是一般無機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 多樣性 。 ③ 需要合適的條件(溫度和pH值) → 溫和性 → 易變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pH值等,過酸、過堿、高溫都會破壞酶分子結構。低溫也會影響酶的活性,但不破壞酶的分子結構。 圖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夠,其他因素固定的條件下,酶促反應的速度與酶濃度成正比。 1.在S較低時,V隨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較低時,V隨S增加而加快,但不顯著;

3.當S很大且達到一定限度時,V也達到一個最大值,此時即使再增加S,反應也幾乎不再改變。 1.在一定T內V隨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T時活力最大,稱最適溫度; 3.當T升高到一定限度時,V反而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動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產提取 制成 酶制劑 應用 治療疾病;加工和生產一些產品; 和分離純化 固定化酶 化驗診斷和水質檢測;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體細胞內普遍存在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體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與合成存在著能量的釋放與貯存。 1.結構簡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學鍵13.8KJ/mol 高能磷酸鍵 30.54 KJ/mol 磷酸基團 2.ATP與ADP的轉化 ATP 呼吸作用

(線粒體) 吸 Pi (細胞質基質) 能 吸收分泌(滲透能) (葉綠體) 放 肌肉收縮(機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經傳導、生物電(電能) ADP (每個活細胞) 合成代謝(化學能) 體溫(熱能) 螢火蟲(光能)

◎ 糖類—主要能源物質 熱能 散失 太陽光能 脂肪—主要儲能物質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質—能源物質之一 分解 化學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產生ATP: 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基質 能產生水: 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 能堿基互補配對: 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

三、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呼吸是通過呼吸運動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過程。

◎細胞呼吸是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過程。分為: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概念 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生成許多ATP的過程。 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過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應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點 場所 : ①②線粒體基質 ③內膜 始終在細胞質基質 條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產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點 聯系 : 從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階段相同,以后階段不同 實質 :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合成ATP 意義 : 為生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為體內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應場所 綠色植物(在葉綠體中進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線粒體中進行) 反應條件 光、色素、酶 酶(時刻進行)

物質轉變 把無機物CO2和H2O合成有機物(CH2O) 分解有機物產生CO2和H2O 能量轉變 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釋放有機物的能量,部分轉移ATP 實質 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ATP 聯系 有機物、氧氣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實質

通過光反應把光能轉變成活躍的化學能,通過暗反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同時把活躍的化學能轉變成穩定的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 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影響因素有:光、溫度、CO2濃度、水分、礦質元素等。 1.發現

內容 時間 過程 結論

普里斯特 1771年 蠟燭、小鼠、綠色植物實驗 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薩克斯 1864年 葉片遮光實驗 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淀粉

恩格爾曼 1880年 水綿光合作用實驗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釋放出氧。 魯賓與卡門 1939年 同位素標記法 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來自水 2.場所 雙層膜 葉綠體 基質

基粒 多個類囊體(片層)堆疊而成 胡蘿卜素(橙黃色)1/3 類胡蘿卜素 葉黃素(黃色) 2/3 吸藍紫光 色素 (1/4) 葉綠素A(藍綠色)3/4 葉綠素(3/4) 葉綠素B(黃綠色)1/4 吸紅橙和藍紫光 3.過程 光反應 暗反應

條件 光、色素、酶 CO

2、[H]、ATP、酶 時間 短促 較緩慢

場所 內囊體的薄膜 葉綠體的基質 過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還原 2C3 + [H] →(CH2O)

實質 光能 → 化學能,釋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總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變 無機物CO

2、H2O → 有機物(CH2O)

能變 光能 → 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 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 ◎ 同位素示蹤

14C 光反應 2C 3 暗反應 (14CH2O) 3H2O 固定 [3H] 還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為創設條件,看物質變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應 → (CH2O)↓ 切斷 → 不能生成 → 不能進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 ↓ ↓ ↓ ↓

學生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對光合作用的認識過程從原來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說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內容從回顧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開始,讓學生感知他們探索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實驗設計的原則,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教材中詳細描述了各探究實驗的關鍵環節,對學生的探究思維具有很好的啟發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光合作用被發現的基本過程

2.簡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反應場所。

2.能力目標:

1.重新走進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有關實驗,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手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2.在實驗探究中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3.過讀書和師生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FFKJ.Net]自學和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歷程,體會科學概念是在不斷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形成;

2.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學科中的有關知識,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及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3.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內容和結果;

4.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過程中的各實驗設計、優缺點和結論。

難點: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各實驗如何巧妙地連接起來,如何過渡,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生,關鍵對于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五、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結合問題、討論、比較、歸納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再現科學發現過程,并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 學生的學習準備

學生收集了解關于光合作用研究歷史。興趣小組做關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實踐

學生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3

第一節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B)

板 書

教學過程

(二)細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質出入細胞膜的幾種方式:

(1)自由擴散:

特點:從高濃度一側運輸到低濃度一側;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動運輸:

①特點: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義:(略)

2.細胞膜的生理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二課時)

引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結構,細胞膜的結構是與它的功能密切相關的,那么,細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講述:科學家經研究發現,細胞膜有多種生理功能。比如說,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是細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細胞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活動,就必須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物質交換必須通過細胞的“門戶”——細胞膜來完成。離子和小分子物質是通過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等方式進入細胞的,而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主要是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的。首先,我們學習一種比較簡單的運輸方式。

(教師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擴散活動圖板,對照活動圖板作簡要說明:圖中黃色表示細胞膜,紅色球狀物表示某物質。紅色球狀物多的部分為膜外,少的部分為膜內。接著教師演示紅色球狀物不斷由膜外通過膜進入到膜內的情況。)

提問:如果紅色球狀物的多少代表某種物質濃度大小的話,那么,這物質進入細胞是由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還是由濃度低的一側向濃度高的一側運輸?

(回答:略。)

講述:對了,是從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不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上邊這種運輸方式叫做自由擴散。自由擴散相對于主動運輸來說,又叫做被動運輸。符合這種方式運輸的物質僅限于小分子物質。

另外,還有一些物質在進入細胞時,不同于自由擴散方式,例如:輪藻細胞中的K+濃度比它所生存的環境中K+ 多63倍,海帶細胞中的I- 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紅細胞中的K+比血漿高30偌,而紅細胞中的Na+ 濃度卻是血漿中Na+ 的濃度的1/6。由此可見,以上細胞具有不斷積累K+、I-的能力和運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內外的Na+、K+、I-達到平衡。上述這些物質是怎樣進行運輸的呢?(教師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動運輸活動圖板,在做簡要說明后演示物質由膜外進入到膜內的過程,同時啟發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

提問:上述這種運輸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回答:略。)

講述:當物質通過細胞膜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移動時,就像物體沿斜坡上移一樣,必須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對上述Na+、K+、I-等物質的運輸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細胞來供給的。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總結出主動運輸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①是從濃度低的一側運輸到濃度高的一側;②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

提問:物質的主動運輸方式在生物學上有什么意義呢?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并討論,最后請一位同學回答,略。)

講述:由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兩種運輸方式可以看出,細胞膜可以讓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另一些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這一現象說明細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點呢?

回答:具有選擇性

講述:對,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關于細胞的內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小字部分。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細胞結構與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統一的,尤其是物質出入細胞膜時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對于細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填寫下表。

出入細胞物質舉例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細胞膜內外物質濃度高、低

是否需載體蛋白質

是否消耗細胞內的能量

甘油

進入紅細胞的K+

學生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4

知識目標

理解由各種化合元素組成的水、無機鹽、糖類、蛋白質、核酸等各種化合物的化學組成特點,在細胞和生物體內的存在形式和各自具有的生理功能;初步了解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是體內各種化合物按一定方式和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協調合作、共同作用的結果。

能力目標

通過對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組成、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化合物的學習和分析,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各種化合物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的學習,認識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通過各種化合物的功能的學習,認識生物體的物質性和生命活動需要物質基礎的觀點;使學生初步學會抓住知識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用抓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觀點分析事物、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重點分析

1.組成生物體的六大類化合物的元素組成,該六大類物質在生物體內和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功能。

組成生物體的六大類化合物雖然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但組成的各類化學元素的種類、數量、組成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各種化合物的組成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其功能;另一方面該部分的知識又是學習以后知識,如新陳代謝、遺傳和變異的重要基礎。所以必須作為重點指導學生學好、學扎實。

2.四類有機物的結構和功能

四類有機物是生物體特有的化合物,了解這四種化合物的結構和在生物體生命活動中的功能,特別是四種化合物在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功能的側重點,利于學生深入理解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糖類物質主要作為生命活動的供能物質,脂類物質主要作為生命活動的儲能物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體現者,而核酸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核酸對生命活動的控制是通過控制蛋白質來實現的。教師在教學中應重點引導學生對四種化合物的功能進行區分。

難點分析

1.組成蛋白質的結構單位——氨基酸的化學結構特點,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及其與功能特點的相互關系。

蛋白質的結構單位以及蛋白質的化學結構特點及空間結構特點等,是有機化學的知識,由于學生還沒有開始學習有機化學,因此是學習上的難點。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化學知識進行講解,講清楚氨基酸的結構通式,通過氨基酸的縮合反應引出蛋白質的化學結構,并直觀演示蛋白質的空間結構(模型),幫助學生理解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的相互關系。

2.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核苷酸的結構特點,核酸的種類、結構特點和主要功能。

核酸的知識雖然簡單,但知識繁多、瑣碎,對于學生來講學習和記憶都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教學是一要注意與蛋白質的結構單位(核苷酸)區分開,二要區分核酸的不同種類(DNA、RNA),三要區分不同種類核酸的核苷酸,為后面遺傳的物質基礎的學習奠定基礎。

學生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5

教學重點:

1、細胞周期的概念。

2、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以及有絲分裂的特點

3、有絲分裂過程中DNA和染色體的規律性變化。

4、細胞分裂的意義

5、制作臨時裝片觀察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

教學難點:1、細胞周期的概念。

2、細胞有絲分裂的特點及意義

3、有絲分裂過程中DNA、染色單體和染色體的數量變化規律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討論:生物體是如何長大的?

1、從物質轉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強于異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發生在細胞的那些結構上?這使細胞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引導學生簡要復習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2、從細胞變化角度分析:細胞分裂——細胞數目增多

細胞生長——細胞體積增大

細胞的體積一般都是很小的,細胞生長到一定大小后就會通過細胞分裂使其體積減小。為什么細胞要進行細胞分裂呢?指導學生展開討論。(請參考“細胞有絲分裂.ppt”)

學生總結:細胞分裂的生物學意義。

對于單細胞生物體,細胞分裂意味著生物個體數的增加。多細胞生物體的生殖活動也是通過細胞分裂完成的。對于多細胞生物體,細胞分裂則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的基礎。細胞分裂保證了細胞有足夠大的表面積與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從而保證了新陳代謝對物質更新的需求。因此細胞分裂是生物體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基礎。

根據對細胞分裂過程的觀察,細胞分裂主要分為無絲分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三種不同的方式。

學生觀察并討論:認真觀察39頁青蛙紅細胞細胞分裂圖、37頁植物分生組織細胞分裂圖和107頁產生精子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圖,簡要說出他們的主要區別特點。

歸納總結:提出三種細胞分裂方式并比較主要不同。

三種細胞分裂方式中,無絲分裂通常是已經分化的細胞所采取的細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紅細胞的細胞分裂。(見擴展資料)減數分裂只發生于有性生殖過程中,多是用于產生有性生殖細胞如卵細胞或精子細胞等;而有絲分裂則是最常見的方式,如生長發育過程中體細胞的產生以及無性生殖過程中新個體或生殖細胞——孢子的形成……。人體就是經過連續的有絲分裂由一個受精卵細胞生長發育成的。

有絲分裂可以連續發生,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細胞周期。

學生閱讀并討論:

1、學生分析有關文字描述找出關鍵詞語(什么樣的細胞?起、止的標志?為何這樣劃分?)

2、根據圖解描述什么是細胞周期。

3、一個細胞周期包括哪兩個階段?它們在時間分配上的特點是什么?如果觀察一個正在進行有絲分裂的組織,處于哪個階段的細胞會更多些?

(一個細胞從它產生開始直到它又通過細胞分裂變成兩個相同的子代新細胞這就是一個周期。它包括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兩個階段。)

細胞周期: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上一次分裂結束開始,到下一次分裂結束時為止。包括兩次分裂間期的遺傳物質復制,和分裂期的遺傳物質的均分兩個過程。

設問:為什么有絲分裂可以連續進行?

一般情況下,通過有絲分裂產生的全部細胞都具有相同的遺傳性。克隆技術就是利用的這一原理。為什么有絲分裂能夠產生相同的細胞呢?在一個細胞周期中分裂間期和分裂期這兩個階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動?

配合課件進行討論學習,并且作筆記:

根據課本給出的數據等資料可以知道,在一個細胞周期中分裂間期占有極大的比例。分裂間期是一個新生的細胞進行物質積累生長成熟的階段,與此同時這個細胞還要為新一代細胞的產生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因此看似靜止的分裂間期其實是細胞最繁忙的階段。

根據給出的圖形和照片比較并描述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具有哪些特點?是否發生了什么變化?分析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間期:為細胞分裂做物質準備。(占時90~95%)

細胞變化:細胞核大核仁明顯,染色加深。核內漸出現染色體纖絲。

分子變化:DNA復制加倍,有關蛋白質大量合成。

總結:

1、細胞變化:細胞由扁變方,細胞核占有極大的比例。細胞核染色均勻,顏色漸深,核仁不止一個,非常顯著。

2、物質變化(原因):細胞核內完成了DNA分子的復制,細胞核內DNA分子數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堿性染料染色,因此細胞核顏色明顯變深。細胞內有大量的蛋白質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與DNA分子一同構成染色體。根據書中圖示可以知道復制的兩個DNA分子是靠一個著絲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見擴展資料。可以給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講解。)

一切準備就緒后,細胞分裂就可以開始了。細胞分裂是一個相對較快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要完成遺傳物質的均分和細胞質等結構的分離。分裂間期復制的DNA要完整地分離,使新形成的兩個子代細胞分別獲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證復制的兩套DNA分子能準確無誤地分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呢?

根據課件引導學生討論:

學習細胞分裂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看圖說話,學會抓重點、要點,學會比較、分析……。

細胞分裂是一個連續發展變化的過程,沒有嚴格的階段界限。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核的變化以及核內DNA、染色體的變化是觀察的重點,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是主線。要引導學生從中體會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為了研究方便,將有絲分裂的全過程被人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個階段。

細胞分裂期:細胞一分為二。主要是完成細胞核遺傳物質的均分。(占時5~10%)

1、前期:

進入分裂期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讓細胞核內的DNA散出來,只有這樣才可能實現遺傳物質的均分。觀察前期細胞模式圖及其變化過程,描述分裂前期細胞的主要變化特點。染色質轉變成染色體的生物學意義?

根據對動畫、圖解和照片的觀察,描述有絲分裂前期細胞的變化過程及細胞特征。

染色質→染色體。

每個染色體含2條姐妹染色單體,復制的兩個DNA分子分別位于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上。

核膜、核仁消失,細胞核解體。紡錘體形成。

總結:

1、完成了DNA的復制及其相關蛋白質的合成后,核仁逐漸解體消失。阻礙DNA分離的核膜也隨著解體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數目也較多,遺傳物質以染色質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細胞核內。在細胞分裂初期染色質高度螺旋化變成染色體,可以使DNA分子在分離過程中不損壞,保證了遺傳信息的完整性。

3、簡要介紹紡錘絲的來源和紡錘絲體的形成。

4、關于染色體與染色單體、染色體與DNA的關系,可以通過照片及動畫進行講解。

重點講解染色體的結構。讓學生明確:染色單體形成于細胞分裂間期,在有絲分裂前期才能通過顯微鏡觀察到。

通過復習染色體與遺傳物質DNA的關系——染色體是轉載遺傳物質DNA細胞結構,讓學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與染色體、DNA分子與染色單體間的數量對應關系。DNA分子的行蹤是通過觀察細胞結構——染色體的行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據對圖解和照片的觀察,描述有絲分裂中期細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體清晰可見。

所有染色體的著絲點集中在“赤道板”上。

總結:

1、突出在紡錘絲的牽引下,染色體的著絲點集中到細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強調赤道板是位于細胞中央部位的一個坐標面,不存在任何物質性結構。

3、由于染色體高度集中,造成紡錘體清晰可見。

4、強調繪圖要點……。

3、后期:

根據對動畫片段、圖解和照片的觀察,描述有絲分裂后期細胞的變化過程及特征。

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染色體數目增加一倍。

紡錘絲牽引染色體移向細胞兩極。核遺傳物質DNA均分。

總結:

1、在紡錘絲的牽拉下,每個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成兩個。原來在一起的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用詞要準確。重點強調染色體數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細胞兩極的染色體上著絲點是受力點,染色體臂應該是順向細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條染色體上的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形成的兩條染色體,由于是復制品,因此形態、大小等特征應該完全相同。

4、末期:

遺傳物質已經完成了均分過程,接下來就是細胞質的分離等收尾工作了。根據對圖解和照片的觀察,描述有絲分裂末期細胞的變化過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體→染色質。

新的核膜出現,細胞核重新形成。紡錘體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現細胞板,并向外圍擴展形成新的細胞壁,細胞質分離成兩部分。

1個親代細胞→2個核遺傳物質完全相同的子代細胞。

總結:

1、收尾工作與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細胞壁的物理特性,導致了植物細胞在分裂結束時只能是細胞板向外擴展形成新的細胞壁。

3、有絲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細胞內遺傳物質的恒定性。對生物的遺傳意義重大。

討論:

1、為什么細胞只有在進行分裂的過程中出現染色體,其他階段都以染色體形式存在呢?

2、同時出現或消失的結構都有哪些?其中細胞核結構與染色質幾乎是同步存在的意義?

3、DNA是如何實現平均分配的?

4、簡要說明有絲分裂的特點?其生物學意義是什么?

5、回味有絲分裂過程中精巧的程序設計,你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示?

6、在一個細胞周期中,遺傳物質的規律性變化設怎樣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現?表格的優點是?

用曲線如何描述?優點是什么?

根據表格中的內容,用曲線描述一個細胞周期中DNA、染色體、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

根據這一圖表可以清楚地讀出一個細胞周期中各個不同階段內DNA、染色體和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

復習:(課件素材資料:可以選用網上下載的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動畫、自制課件中的動畫或下載的錄像片斷)

播放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動畫

看有絲分裂過程中的“絲”,回憶遺傳物質的均分過程。

展示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圖片和動畫片段,對比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討論二者的異同。

講解有關中心體的產生時間及組裝過程(后者選講)。

課堂練習:嘗試用表格形式表示動物和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

討論:

1、有絲分裂的特征和意義。

2、通過有絲分裂進行繁殖所產生的下一代個體有什么特點?

3、由同一個受精卵發育成的兩個雙胞胎個體應該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學技術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絲分裂的特點實現的?

5、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一樣,在細胞進入分裂期以前也進行過一次遺傳物質的復制過程。但是緊接著卻連續發生了兩次細胞的分裂——遺傳物質兩次被平均分配。你認為減數分裂產生的子代細胞中的遺傳物質與親代細胞相比還會相同嗎?應該有什么特點?(這就是減數分裂名稱的由來)

6、無絲分裂過程產生的子代細胞能否用于培養新一代個體?為什么?

7、分析比較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的異同。他們各自適用于那些過程?為什么?(選作)

學生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 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循環、排泄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系,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于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了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里的氣體

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后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于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后,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難點: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組織細胞里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發現并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系,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并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后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于記憶。

四、教學程序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

環節教 學 過 程設 計 意 圖

引言1、    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   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系自己的身體,聯系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   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系。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系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致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么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匯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并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學生高二生物教育教案篇7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本節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塊三《穩態與環境》中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二節的內容。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策略、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習題設計等七個方面來簡要談一下我對這節內容的構思和設計,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一節課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概念、過程、特點及研究意義四部分內容,在教材內容的設計上首先由能量流動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動的方法:由個體→群體→系統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發現科學規律的能力。在學生揭示能量流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桑基魚塘、草原放牧兩個實例分析,使學生切身體驗生態學規律與現實生活及生產實踐的密切聯系,自覺樹立生態學觀點,遵循生態學規律,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努力。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整個高中生物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陳代謝、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等知識為基礎,同時又是學生鞏固生態系統結構,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以及生態系統等知識的基礎,它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是重點和難點。

(二)課程標準內容

分析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

(三)考綱要求

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Ⅱ)

(四)教學目標

為落實課程標準內容,結合本節教材內容設計及高中二年級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心理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及特點

2.在運用能量流動規律進行實例分析的基礎上,歸納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能力目標:

1.能從整體水平對生態系統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統分析,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判斷的思維能力。

2.應用能量流動的規律進行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釋,并能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注農業的發展和生態農業的建設,注重生態學觀點的培養。

2.認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觀點,養成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五)重難點及其突破

1.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系統,這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

(2)指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推理的思維能力以及學習用準確語言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的過程。

(3)研究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一方面可以鞏固前面學習的食物鏈、食物網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為研究生態系統的目的——更好地服務于人類自身(調節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礎,教育學生樹立生態學觀點,自覺堅持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原理。

基于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現實生活的需要,確定了以上教學的重點。

2.難點及其突破策略

難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難在能量流動比較抽象和學生缺少揭示規律的方法。針對這一難點主要采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用由局部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能量流動過程,歸納能量流動的特點。

在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時,先由一個個體的能量輸入、儲存、轉化和散失途徑分析,逐步種群、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最終歸納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在能量流動的特點的教學中,先由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測,然后以賽達泊格湖能量為例定量分析,最終得出能量流動的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

2.設計合理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小組的合作進行推理探究,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師生互動,共同探究規律。

在學生完成能量流動概念學習之后,教師提出問題:一個個體的能量如何輸入儲存和散失?一個種群呢?引導學生進行教材的學習和思考;接著提出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是如何流動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小組探究:第一營養級的能量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第二營養級呢?在小組探究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歸納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歸納:①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是什么?②如何輸入?③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④能量在各個營養級的來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動的起點和渠道?通過探究和師生互動準確掌握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

在解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能量流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你能總結出什么規律?”通過小組合作,最終歸納出能能量流動的規律。

3.重視聯系實際,鞏固規律,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生歸納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鏈長度一般只有4-5級?”“魯賓遜荒島生存策略”等實例分析,既鞏固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分析實例的同時,體驗了生活實際中的科學規律,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發現規律、運用規律、揭示事物本質的科學探究_,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授課對象為高二年級學生,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已經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通過高一年級的學習已經養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且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邏輯推理能力;從學生的知識水平來看,學生通過初、高中學習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傳遞,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學學習中,已學習了儲存能量的物質、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等內容,這些都是理解本節內容的基礎。

三、教學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為學習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體等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加工信息、推理判斷、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思考、合作、探究、歸納,教師啟發引導、歸納、拓展延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落實課堂教學目標。在樂學氛圍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直觀性,條理性、動態性、高效性等優點,設計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

四、學法指導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由現象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并運用規律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去分析問題、揭示問題,方法很重要。本節內容教學中教師重在指導學生掌握由個別→一般,由局部→系統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規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時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進行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重要途徑之一。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1.問題探討、設疑激趣

2.理解概念、問題引導,學生由個體→種群→營養級→生態系統逐步進行能量流動分析。

3.小組探討交流,師生共同歸綱總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

4.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能量流動,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共同歸納能量流動特點并探究其表示形式。

5.實例分析,運用能量流動的規律。

6.小組探討實例、歸納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7.課堂小結

(二)本節課教學的設計思路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導誘,使學生樂學、會學、學有所獲是本節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

本節課一開始通過問題探討,使學生置身其中;與生存挑戰相聯系,激發學生求知_。自覺主動投入本節課的學習。

接著通過教師問題引導,指導學生進行能量流動的分析,在學生學習活動中,學會由個體→群體→系統的分析方法。然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小組交流探究,師生共同總結出能量流動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做出定性推測:能量有逐級遞減的趨勢。

教師進一步提出這一推測的準確性有待驗證,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_。教師因勢利導轉入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的能量流動,通過定量分析和小組的交流探究歸納出能量流動的規律。

學生沉浸在發現規律的快樂中,教師趁熱打鐵引入實例分析,使學生在分析實例中體驗規律應用的快樂進而加深對規律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農田生態系統與桑基魚塘,以及小組變流如何更好的進行草原放牧,嘗試將所學知識運用于新情景中,解決實際問題、理解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突出學生由現象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發現規律的教學思路,容易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的幾個注意點

1.注意區分攝入量和同化量

2.在講能量金字塔時要避免學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識鞏固不牢時,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擾,暫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區分提高能量利用率與提高能量傳遞效率不同。

六、板書設計

為突出重點,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知識體系。板書設計如下: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能量流動的概念三、能量流動的特點

輸入傳遞、轉化、散失1.特點

二、能量流動的過程單向流動

1.來源逐級遞減

2.起點2.表現形式

3.渠道能量金字塔

4.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四、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5.各個營養級能量來源1.效利用

6.各個營養級能量的去路2.持續高效流向對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轉化過程

七、習題設計

1.課堂鞏固練習

旨在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區分易混點

2.課后探究

設計課后探究的目的,在于進一步調動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科學研究的積及性;同時通過開放性試題,拓寬學生思維。

292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京森语科技有限公司-模型制作专家-展览展示-沙盘模型设计制作-多媒体模型软硬件开发-三维地理信息交互沙盘 | 武汉创亿电气设备有限公司_电力检测设备生产厂家 | 聚丙烯酰胺_厂家_价格-河南唐达净水材料有限公司 | 太原装修公司_山西整装家装设计_太原室内装潢软装_肖邦家居 | 品牌设计_VI设计_电影海报设计_包装设计_LOGO设计-Bacross新越品牌顾问 | 电动球阀_不锈钢电动球阀_电动三通球阀_电动调节球阀_上海湖泉阀门有限公司 | 深圳美安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喷码机,定制喷码机,二维码喷码机,深圳喷码机,纸箱喷码机,东莞喷码机 UV喷码机,日期喷码机,鸡蛋喷码机,管芯喷码机,管内壁喷码机,喷码机厂家 | 安徽免检低氮锅炉_合肥燃油锅炉_安徽蒸汽发生器_合肥燃气锅炉-合肥扬诺锅炉有限公司 | BHK汞灯-百科|上海熙浩实业有限公司| 泰来华顿液氮罐,美国MVE液氮罐,自增压液氮罐,定制液氮生物容器,进口杜瓦瓶-上海京灿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武汉创亿电气设备有限公司_电力检测设备生产厂家 | 冷镦机-多工位冷镦机-高速冷镦机厂家-温州金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深圳货架厂家_金丽声精品货架_广东金丽声展示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 考勤系统_考勤管理系统_网络考勤软件_政企|集团|工厂复杂考勤工时统计排班管理系统_天时考勤 | 【法利莱住人集装箱厂家】—活动集装箱房,集装箱租赁_大品牌,更放心 | 防爆电机生产厂家,YBK3电动机,YBX3系列防爆电机,YBX4节防爆电机--河南省南洋防爆电机有限公司 | 沥青车辙成型机-车托式混凝土取芯机-混凝土塑料试模|鑫高仪器 | 莱州网络公司|莱州网站建设|莱州网站优化|莱州阿里巴巴-莱州唯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连续油炸机,全自动油炸机,花生米油炸机-烟台茂源食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液压油缸-液压站生产厂家-洛阳泰诺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宣传片拍摄_产品宣传片拍摄_宣传片制作公司-现像传媒 | 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废气处理工程-深圳丰绿环保废气处理公司 | 安平县鑫川金属丝网制品有限公司,声屏障,高速声屏障,百叶孔声屏障,大弧形声屏障,凹凸穿孔声屏障,铁路声屏障,顶部弧形声屏障,玻璃钢吸音板 | 国产频谱分析仪-国产网络分析仪-上海坚融实业有限公司 | 工业废水处理|污水处理厂|废水治理设备工程技术公司-苏州瑞美迪 今日娱乐圈——影视剧集_八卦娱乐_明星八卦_最新娱乐八卦新闻 | 沈阳缠绕包装机厂家直销-沈阳海鹞托盘缠绕包装机价格 | 色谱柱-淋洗液罐-巴罗克试剂槽-巴氏吸管-5ml样品瓶-SBS液氮冻存管-上海希言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孔氏陶粒】建筑回填陶粒-南京/合肥/武汉/郑州/重庆/成都/杭州陶粒厂家 | 旅游规划_旅游策划_乡村旅游规划_景区规划设计_旅游规划设计公司-北京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PCB接线端子_栅板式端子_线路板连接器_端子排生产厂家-置恒电气 喷码机,激光喷码打码机,鸡蛋打码机,手持打码机,自动喷码机,一物一码防伪溯源-恒欣瑞达有限公司 假肢-假肢价格-假肢厂家-河南假肢-郑州市力康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 | 紧急泄压人孔_防爆阻火器_阻火呼吸阀[河北宏泽石化] | 本安接线盒-本安电路用接线盒-本安分线盒-矿用电话接线盒-JHH生产厂家-宁波龙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旗帜网络笔记-免费领取《旗帜网络笔记》电子书 | 灌装封尾机_胶水灌装机_软管灌装封尾机_无锡和博自动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轴流风机-鼓风机-离心风机-散热风扇-罩极电机,生产厂家-首肯电子 | 铣刨料沥青破碎机-沥青再生料设备-RAP热再生混合料破碎筛分设备 -江苏锡宝重工 | 盘式曝气器-微孔曝气器-管式曝气器-曝气盘-斜管填料 | 郑州市前程水处理有限公司 | 厦门ISO认证|厦门ISO9001认证|厦门ISO14001认证|厦门ISO45001认证-艾索咨询专注ISO认证行业 | 贴板式电磁阀-不锈钢-气动上展式放料阀-上海弗雷西阀门有限公司 工业机械三维动画制作 环保设备原理三维演示动画 自动化装配产线三维动画制作公司-南京燃动数字 | 德国进口电锅炉_商用电热水器_壁挂炉_电采暖器_电热锅炉[德国宝] | 植筋胶-粘钢胶-碳纤维布-碳纤维板-环氧砂浆-加固材料生产厂家-上海巧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