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知識學生教案
生物(簡稱生物或生命科學)是探索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生物知識學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生物知識學生教案(精選篇1)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說課稿
尊敬的老師:
您好!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的內容。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節課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模塊——《分子與細胞》中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中的第三節。本節內容是在前面兩節:第一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和第二節《細胞器——系統內分工合作》的基礎上編排的,體現了細胞結構由表及里的順序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為后續的學習作了鋪墊,如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是生物遺傳的基礎,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系是學習細胞有絲分裂時染色體變化的基礎,也使學生對“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念有進一步認識。
另外,其中的幾個經典實驗也讓學生體驗了生物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同時也為繼續學習必修2《遺傳與進化》及必修3《穩態與環境》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細胞的整體結構如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有了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可以看成是初中教材的補充和深入.通過前面幾節內容的學習,學生對細胞各部分結構以及他們的功能有了進一步認識,在腦子中能呈現出細胞亞顯微結構的三維圖,加深"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闡明細胞核的功能和結構,尋求探究細胞核功能的方法,讓學生形成一個探究實驗的初步理念,分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關系,形成細胞是一個統一整體,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思想;
②.嘗試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了解生物學的模型的構建及方法。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領悟細胞核的功能、結構以及功能與結構之間相適應的關系;
②.培養學生探究實驗的基本思想、能通過實驗題目分析實驗的基本設想,實驗目的,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實驗的整體思路,知道實驗應注意的內容及方法,最終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資料分析,使學生體驗科學工作的方法和過程,了解探究實驗是生物學科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最求知識的科學嚴謹、鍥而不舍的作風,培養學生探索新知識和創新的意識;
②.在合作與交流中分享解決問題后的愉悅。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自立自信的健康心理。
四、教學重點、難點:
(1) 教學重點:①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②制作細胞核的三維結構模型。
(2) 教學難點:①領悟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②理解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1) 說教法:
本節課以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的。這是根據教師在教學中設計的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特點來合理選擇的。探究性學習是發現科學事實、揭示科學規律的過程和方法,合作學習是學生通過合作,構建和內化知識的學習過程。
本節教材的內容很適合開展探究性學習,其原因是:細胞的結構雖然在初中學過,學生也依稀記得細胞核跟遺傳有關。但是,有關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的知識學生還知之甚少,細胞核為什么能夠成為細胞的控制中心?跟細胞核的結構有關系嗎?…… 細胞核內還有許多奧秘有待學生通過探究來解決!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由學生來支配,突出了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應先復習前面所學習的細胞膜和細胞器的相關內容,同時使用多媒體、討論、提問等手段加強教學,是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便于學生的接受新知識。把握住“細胞是一個生命系統”,從細胞生命活動的角度來加強細胞內部主要結構之間結構和功能的聯系。
(2) 說學法:
課前布置嘗試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是課程標準具體內容標準的要求,是教學中必須完成的。以小組合作形式課前完成是出于注意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課下完成也會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另外,利用安全的廢舊物品制作細胞模型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以通過展示學生嘗試制作的真核細胞模型,以及交流“問題探討”中的討論題,引發學生對細胞核功能的探究興趣進入本節的學習。之后指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探究細胞核的功能,并派代表發言,總結細胞核的功能。在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部分的教學中,以給出“思考和討論”題,學生進行思考和自由討論、自主探究,教師則適時引導、補充、精言歸納,在探討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過程中認同細胞核是細胞生命系統的控制中心。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由學生來支配,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和突出了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六、教學過程:
首先引導學生回顧細胞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內各個細胞器的分工合作、共同分析產生分泌蛋白的具體過程;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些細胞器可以這樣有條不紊的密切合作?他們之間是如何協調形成統一整體?從而引入本節內容。
問題探究:細胞核在細胞中到底起什么作用?科學家又是如何來探究細胞核的功能的呢?
首先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及師生共同分析“資料分析”中的第一個實驗《美西螈核移植實驗》,提問美西螈的皮膚的顏色是由細胞核還是細胞質控制的?然后分析以上的例子,讓學生自己分析說明生物體性狀的遺傳主要是由細胞核控制。在此基礎上,向學生舉出克隆羊多莉綿羊的實例,來加強對這一結論的理解。提醒學生學習科學家的嚴謹態度和不屈不饒的精神,尋求能體現細胞核的功能其他證據,引出第二個實驗《蠑螈受精卵橫縊實驗》,引領學生共同分析細胞的分裂和分化與細胞核的關系,即細胞核控制著細胞分裂和分化,然后讓學生提問,總結細胞核的功能,老師繼續引導說明科學的嚴謹性,領讀第三個實驗《變形蟲實驗》,讓學生自己發現細胞核有更多的能力,是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為進一步驗證結論,再引出第四個證據《傘藻嫁接和核移植》實驗,最后學生分析四個實驗共同總結出細胞核的功能----細胞核控制著細胞的代謝和遺傳。
緊接著再設問:那么細胞核為什么能成為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細胞核的結構中尋找答案,結構決定功能。從而引出細胞的結構。分析細胞核功能產生的原因?是哪一部分的結構在其作用。在分析這部分結構時,同時多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細胞核能控制細胞的遺傳,說明其應該有什么物質?
(2) 含有DNA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它們的外面都有什么相同的結構?
(3) 細胞核能控制細胞,肯定能與外界聯系,如何能辦到?
(4) 學習RNA的分布時,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少量還分布在哪里呢?
對于這部分比較抽象的概念,如DNA、染色體、染色質等概念,提出問題:染色質是否等同于DNA呢?染色質與染色體異同點及關系?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總結歸納其中的關系。這部分可以使用一些圖片和動畫來加強直觀教學。
最后,進行本節的小結和本章的總結,強調細胞是一個統一整體,在細胞核的統一調控下,細胞的各部分結構協調配合,共同完成代謝、遺傳等各項生命活動。為了加強理解,安排學生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并安排時間交流、互評作品,從而更進一步地理解這部分的內容。
七、板書設計:
第三節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
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結構
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mRNA→外
核孔: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蛋白質→內
染色質(體):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形式,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功能
是遺傳信息庫;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八、課堂小結:簡單總結學習內容,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九、作業設計:《紅對勾》上本節相應的練習題。
十、課后反思:
教學中采用了課前復習提問,新授課時板書與多媒體并用及師生互動等教學手段,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實踐中讓學生掌握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加之及時鞏固的配套習題,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掌握的較好。
成功之處:
(1) 實現了課前所制定的教學目標;(2) 突出了重點,較好地解決了難點;
(3) 教法運用合理恰當,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相結合,
(4) 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不足之處:
(1) 時間安排稍顯緊張,最后的隨堂練習稍顯匆忙;
(2)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還不夠凸顯,教學講授的內容稍顯多了些。
高二生物知識學生教案(精選篇2)
一、基因突變(閱讀教材P80~82)
1.概念: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
2.時間:主要發生在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
3.原因外因物理因素:如紫外線、X射線等化學因素:如亞硝酸、堿基類似物等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等內因DNA分子復制偶爾發生錯誤DNA的堿基組成發生改變
4.特點普遍性: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隨機性:可以發生在生物個體發育的任何時期和部位不定向性:可產生一個以上的等位基因低頻性:在自然狀態下,突變頻率很低
5.意義
(1)新基因產生的途徑。
(2)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3)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
6.實例——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紅細胞由正常中央微凹的圓餅狀變為彎曲的鐮刀狀,易發生紅細胞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貧血。
二、基因重組(閱讀教材P83)
1.概念: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2.類型比較
類型發生的時期發生的范圍
自由組合型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
交叉互換型減數第一次分裂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隨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交換
3.意義: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對生物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重點聚焦
1.鐮刀型細胞貧血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基因突變的原因是什么?
3.基因突變有哪些特點?
4.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有哪些重要意義?
高二生物知識學生教案(精選篇3)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掌握細胞的分化的概念、特點和意義。
2.理解細胞的全能性。
3.掌握細胞全能性實例。
教學重難點
(1)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思考:1、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發育起點是什么?
2、受精卵進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
3、有絲分裂后,親代和子代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否相同?
近年來,關于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研究,已經成為細胞生物學的重要課題。這是因為:細胞分化和生物發育有關;細胞癌變與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癌癥有關;細胞衰老與人類及動植物的壽命有關
大家都是從一個受精卵生長發育而來,為何一個細胞能發育為這么多種不同的細胞呢?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問題探討”的“討論”,教師提示。
提示1.健康人會不斷產生新的血細胞,補充到血液中去。
2.骨髓中造血干細胞能夠通過增殖和分化,不斷產生不同種類的血細胞。
一、細胞分化: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P117,總結出分化的概念。
1、細胞分化:在個體發育中,有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詳見課件圖片展示
成年人全身細胞總數約1014個,細胞種類有200多種,這么多種類細胞均來自一個受精卵。
2、細胞分化的特點:
1.細胞分化的持久性:發生于整個生命進程中。
2.細胞分化的差異性:高等生物比低等生物分化顯著;動物比植物分化顯著。
3.細胞分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般情況下細胞分化是不可逆轉的過程。
問:多細胞生物體在胚胎早期隨著細胞的有絲分裂,細胞數目迅速增加。這些細胞的遺傳物質相同嗎?(復習有絲分裂特點)從理論上講具有同樣的遺傳性的體細胞就應該表現出相同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事實果真如此嗎?為什么?
學生活動:P118第三段得到答案。
3、結果:增加細胞的類型,產生出不同形態、結構、功能的細胞,不同類型的細胞構成不同的組織和器官。
4、分化的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同一生物個體不同部位細胞、DNA、基因、tRNA相同,但mRNA、蛋白質的種類不同。
5、分化的意義:是個體發育的基礎;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學生活動:通過總結比較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的異同,完成課件中的表格
思考:既然細胞分化具有穩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那么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成其它細胞嗎?
1958年,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用胡蘿卜韌皮部細胞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棵完整的植株。實驗證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潛能,即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二、細胞的全能性
1、概念: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2、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詳見課件
3、動物細胞的全能性:
動物細胞的全能性隨著細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漸受到限制,細胞分化潛能變窄,這是指整體細胞而言??墒羌毎藙t不同,它含有保持本物種遺傳性所需要的全套基因,并且并沒有因細胞分化而失去基因,因此,高度分化的細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這可以從細胞核移植實驗以及其他的實驗證據中得到證實。詳見課件
課堂練習
1、下列關于細胞分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A、細胞分化與生物發育密切相關。
B、細胞分化是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C、細胞分化僅發生在胚胎期D、細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種普遍現象。
2、下列有關細胞分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同一生物個體不同的細胞中DNA、mRNA、蛋白質的
種類和數量互不相同
B.紅細胞的形成與基因表達有關而與細胞分化無關
C.胡蘿卜葉肉細胞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后不具全能性
D.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3、下列發生了細胞分化且能體現體細胞全能性的生物學過程是()
A、玉米種子萌發長成新植株B、小鼠骨髓造干細胞形成各種血細胞
C、小麥花粉經離體培養發育志單倍體植株
D、胡蘿卜根韌皮部細胞經組織培養發育成新植株
4、花藥離體培養是指把分裂旺盛的花藥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培育成植株。這成果利用了細胞的()
A、應激性B、全能性C、變異性D、適應性
高二生物知識學生教案(精選篇4)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描述細胞衰老的特征。
2.簡述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3.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4.進行與社會老齡化相關的問題的資料收集和分析。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細胞衰老的特征。
(2)細胞凋亡的含義。
2.教學難點
細胞凋亡的含義以及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老年人的特征
以老年人的衰老特征提問,引出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二、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1單細胞生物,細胞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衰老或死亡。
2.多細胞生物,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
三、細胞衰老的特征
細胞衰老的特征:一大(細胞核)
一小(細胞體積)
一多(色素含量)
四低(代謝速率、酶活性、呼吸速率、運輸速率)
四、細胞凋亡
1.細胞凋亡的概念
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
2細胞凋亡舉例
蝌蚪尾的消失、胎兒手的發育
3.細胞凋亡的特征
有益、主動
4.細胞凋亡的意義
完成生物體正常發育,維持內部環境穩定,抵御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
五、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1.細胞壞死的概念
種種不利因素下,細胞正常代謝活動受損或中斷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死亡。
2.細胞壞死舉例
割傷、燙傷的細胞
3細胞壞死的特征
有害、被動
4.細胞凋亡和壞死的區別
凋亡強調主動、有益,壞死強調被動、有害。
六、課堂練習
書后練習
高二生物知識學生教案(精選篇5)
一、說教材
《伴性遺傳》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節。本節課講述伴性遺傳的現象和特點以及在實踐中的應用。本節以及本章的其他兩節《減數_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體上》都是在第一章認識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基礎上,沿著科學家探究基因在細胞中位置的腳步而設計的。本節又為《人類遺傳病》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學情
在之前學生已經知道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這為他們理解本節課基因和性染色體行為一致打下了基礎。生活中學生知道遺傳病的概念但并不了解伴性遺傳病的特點,因此適合帶領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學習伴性遺傳。高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已經接近成熟,而且通過之前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科學分析思維,可以對伴性遺傳的例子紅綠色盲癥遺傳進行探究。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資料,總結出伴性遺傳的規律;發展分析問題,揭示事物規律的能力。
(2)通過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學習,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癥的過程,養成善于發現生活中小問題的習慣,形成探究生活中現象的意識。
(2)形成生物聯系生活生產的觀念,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為:伴性遺傳的特點。本節課主要以紅綠色盲的分析為例學習伴性遺傳的特點,所以難點為:分析紅綠色盲遺傳。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以紅綠色盲為例進行問題探究,因此我會準備足夠的資料,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小組討論,對問題進行自主的探究和討論,得出伴性遺傳的特點和應用。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新課環節。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請同學們根據PPT上的紅綠色盲檢查圖,檢測自己的色覺。此時學生會積極的參與到檢測和討論中。之后教師引出:有一種色覺不正常的病癥叫紅綠色盲癥,它是一種伴性遺傳病,請大家說說什么是伴性遺傳。在忙碌的高中學習生活中,教師采用這樣的導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伴性遺傳的學習。
2.新課展開
接下來就是我的新課展開環節,將分為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類紅綠色盲癥,首先我會出示紅綠色盲癥家系圖。提出問題串:①家系圖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別?說明色盲遺傳與什么有關?②Ⅰ代中的1號是色盲患者,他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中的幾號?③Ⅰ代1號是否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2號,這說明紅綠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還是Y染色體上?④為什么Ⅱ代3號和5號有色盲基因,而沒有表現出色盲癥?通過觀察思考學生能知道紅綠色盲癥是伴X隱性遺傳病。此時我會展示人類男性和女性的染色體組型圖,請學生看圖思考為什么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體上?學生通過觀察會得出:因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形態差異,Y染色體上沒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個過程我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路,學生通過觀察圖得出結論,這樣可以發展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著請學生自己用表格總結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并且分析為什么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能夠得出正確結論,此時我會請學生代表上講臺展示他的結果,師生對他進行評價。用表格做總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養成對比總結的習慣。
接下來帶領學生分析正常女性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在學生學會如何分析遺傳圖解后,為了發展學生的分析能力。請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分析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師生共同總結出紅綠色盲的遺傳的特點是交叉遺傳、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一般為隔代遺傳。
第二步是探究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特點,由于已經帶領學生對人類紅綠色盲癥做了分析,他們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識基礎,所以我會讓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這一部分的內容。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我會巡視指導,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經過討論,我會請一位學生化身小老師上臺講這一部分的內容,之后我會注意總結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伴X顯性遺傳病,其遺傳特點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連續、男患者的母親和女兒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學習伴性遺傳的實踐應用,學習生物科學不是為了單純的學習知識,而是為了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用知識改變生活。所以生物學習要緊密的聯系實踐。這一部分我會給學生多舉一些例子,如通過眼色區別子代果蠅的雌雄,通過蘆花羽毛區別雛雞的雌雄,通過分析家系圖決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實的例子更能直觀的體現出這一部分學習的價值。
這一部分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會讓學生做教材上的基礎題,并請有興趣的同學把拓展題也做了。通過分層次習題的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也可以讓我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針對性輔導。
3.小結作業
在課程結尾我會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內容,總結伴X顯性遺傳病和伴X隱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并請同學們課后收集一個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圖,嘗試分析血友病是什么遺傳病。下一節課的時候進行分享。這樣的作業既能應用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同時也鍛煉學生搜集、分析資料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下面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節課的重點呈現在黑板上,做到整潔清晰、大方明了。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二生物知識學生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 細胞呼吸的概念(c 理解)
(2) 細胞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c 理解)
(3) 細胞呼吸的意義(c 理解)
2.態度觀念方面
(1) 通過細胞呼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確立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
(2) 通過學習細胞呼吸的意義,提高對生命科學的認識,樹立生命科學的價值觀。
3.能力方面
(1) 培養學生自學、觀察、總結歸納的能力
(2) 培養學生比較、創造思維的能力
(3) 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應用能力
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難點:
(1)有氧呼吸、無氧呼吸過程中的物質變化,能量變化
(2)細胞呼吸的意義
2.分析:
細胞呼吸實質是將糖類等有機物氧化分解的過程。從物質變化角度看,無論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都要初步分解,即由葡萄糖生成丙酮酸,之后因外界條件氧氣是否參與,內在條件哪種酶系參與,因而在不同的場所沿不同的途徑逐步分解。從能量變化角度看,因細胞呼吸的物質變化是有機物逐步分解的,所以有機物中的能量也隨之逐步釋放。并在逐步釋放中將部分能量轉移到ATP中,另一部分能量以熱能形式散失,或維持動物的體溫。
細胞呼吸的意義: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直接來自ATP的供能,因此,ATP要不斷分解,那么,ATP的合成在生物體中重要途徑是細胞呼吸了。三大有機物可以相互轉化,而轉化的樞紐即是細胞呼吸(例如樞紐物質:丙酮酸),可見細胞呼吸在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中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設計說明
1.教學理念
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講解的傳授式的教學過程,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探究式的學習過程。教學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觀察、思考,歸納、討論、動口、動腦的學習過程。利用圖表比較,利用智慧園學以致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自主學習。教學過程著重引導學生全程參與,充分體現全員參與的教學理念。
2.幾點說明
(1)精心設計課件,實現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微觀知識宏觀化。借助課件的直觀觀察,幫助學生理解、分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刻意編排欄目,創設情景,營造氛圍。討論欄、智慧園等欄目中實際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性,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
注重學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組織學生課外預習本課知識,查詢并收集本課的相關資料,從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利用圖表對比,總結歸納知識,達到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討論分析智慧園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把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應用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STS的意識。
教學方法:啟發、探究與討論式教學相結合
教學模式:觀察歸納→討論比較→實踐探究
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 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1)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電腦動畫課件及相關圖表、欄目顯能測試題等
(2)印發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圖表,知識銜接,相關資料。
學生:(1)預習教科書本節內容,書寫預習綱要。
(2)閱讀教師提供的知識銜接,相關資料。
(3)利用上網查詢,翻閱書籍,報刊等收集細胞呼吸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 課題導入
問題:我們在前面學習過ATP,那么ATP在生物體中是通過哪些途徑形成的呢? (通過學生回答問題引出本課的課題。)
二. 學習新課
問題:在第二章我們學習過細胞器線粒體,那其功能是什么?(通過學生回答引出本課呼吸類型)
(一)細胞呼吸的類型
1. 有氧呼吸
學生觀看有氧呼吸三階段電腦動畫課件,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并思考:場所、物質變化、能量變化。
師生互動總結歸納有氧呼吸三階段,同時教師特別點撥以下內容①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②元素示蹤
③過程:
第一階段:1摩爾葡萄糖分解成2摩爾丙酮酸,少量[H],釋放少量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2摩爾ATP。
第二階段:丙酮酸徹底水解生成6摩爾二氧化碳,大量[H],釋放少量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2摩爾ATP。
第三階段:氧氣是氫的受體,生成水的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34摩爾ATP。
④能量去路
1摩爾葡萄糖有氧呼吸可釋放2870KJ能量,其中1161KJ可轉移并合成38摩爾ATP,其他以熱能形式釋放。
問題:有絲分裂實驗若培養根尖不換水會有什么現象?人體劇烈運動后,有何感覺?通過學生回答問題引出另一呼吸類型:無氧呼吸
無氧呼吸
(1) 學生觀看無氧呼吸的二階段電腦動畫課件,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并思考:場所﹑物質變化﹑能量變化。
(3) 師生互動總結歸納無氧呼吸二階段,同時教師特別點撥以下內容:
① 生物體內因酶的種類不同,故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
常見植物細胞、蘋果細胞等,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酒精毒害細胞,所以會有爛根﹑蘋果腐爛現象。動物肌肉細胞、馬鈴薯等塊莖﹑塊根等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乳酸使肌肉具有酸痛感覺。
②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第二階段:丙酮酸是[H]的受體。當丙酮酸轉化為乳酸或酒精的過程中并不釋放能量。
③能量去路:1摩爾葡萄糖無氧呼吸(生成乳酸)釋放196.65KJ的能量,其中61.08KJ可轉移并生成2摩爾ATP,其他從熱能形式散失。
④由于最初地球的原始大氣無氧氣,那時的微生物因缺乏氧化酶進行無氧呼吸。后因藍藻、綠色植物的出現,大氣中出現了氧,于是有了有氧呼吸酶的好氧微生物,。有氧呼吸以其較高的能量利用率成為地球生物的主要呼吸類型。有氧呼吸是由無氧呼吸進化而來。但是,在特殊條件下,有氧呼吸的生物仍保留了無氧呼吸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簡要歸納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及細胞呼吸概念。
(二).細胞呼吸的概念(略)
學生觀看大屏幕討論欄,引出課題: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比較。
__________ 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與聯系
__討論欄__ 2是不是有氧呼吸只適用于真核生物,而原核生物只進行無氧呼吸?
__________ 3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只發生在晚上嗎?
(三)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比較
問題:細胞為什么要呼吸?通過學生回答引出課題:細胞呼吸的意義。
(四)細胞呼吸的意義
學生觀看大屏幕知識銜接的內容
__________ 1、生物界的能量轉化
_知識銜接_ 光合作用 :太陽能 ATP 有機物
(光能) (活躍的化學能)(穩定的化學能)
__________ 呼吸作用: 有機物 ATP 各項生命活動
(細胞呼吸)(穩定的化學能)(活躍的化學能)
2、有機物之間轉化
學生觀看大屏幕知識銜接欄目的內容后,討論歸納細胞呼吸的意義。第一為細胞呼吸提供能量;第二為其他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學生觀看大屏幕智慧園欄目,引入實踐探究課題。
三. 實踐探究
__________ 作物增產 種子貯藏
__智慧園__ 果蔬貯存 酵母釀酒
__________ 種子萌發 運動減肥
學生展開分組討論。
師生互動歸納。
四 顯能測試(習題)
五小結略
六板書設計略
高二生物知識學生教案(精選篇7)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課標要求】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應用。
【考向瞭望】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過程特點及相互關系。
【知識梳理】
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一)概念
1、物質: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
2、循環:無機環境 生物群落。
3、范圍:生物圈。
(二)特點: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2、具有循環性。
二、實例——碳循環
(一)無機環境中存在的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鹽。
(二)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機物。
(三)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的循環形式(如圖)
1、大氣中的碳元素進入生物群落,是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實現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是以CO2的形式進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傳遞,主要靠食物鏈和食物網,傳遞形式為有機物。
3、大氣中CO2的來源有三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動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燒。
4、實現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進行循環的關鍵是生產者和分解者
5、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傳遞時,只有生產者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傳遞是雙向的,其他各成分間的傳遞是單向的。
(四)特點:具全球性,可反復利用。[
(五)溫室效應與氣候變暖
1、溫室效應的形成:CO2與懸浮粒子是決定地球溫度及氣候的關鍵因素。CO2能吸收太陽輻射的紅外線。當太陽照射到地球表面時,使地球變暖,這種熱能又以紅外線的形式向太空輻射,再次被CO2吸收,從而使大氣層成為地面的保溫層,起到保溫作用。
2、大氣中CO2含量持續增加的原因:
(1)工廠、汽車、輪船等對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氣中傾放大量的CO2。
(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積的破壞,大大降低了對大氣中CO2的調節能力。
3、影響:
(1)氣候變暖會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這樣就使沿海城市和國家面臨滅頂之災。(2)由于氣候變化,也改變了降雨和蒸發機制,影響農業和糧食資源的生產。降雨量的變化使部分地區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澇,并使病蟲害增加。
4、緩解措施:
(1)植樹造林,增加綠地面積。
(2)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
(3)開發清潔能源。
三、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系[
項目 能量流動 物質循環
形式 以有機物為載體 無機物
特點 單向傳遞、逐級遞減[ 往復循環
范圍 生態系統各營養級 生物圈(全球性)
聯系 同時進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和釋放,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質是能量沿食物鏈(網)流動的載體;[
③能量是物質在生態系統中往復循環的動力
圖示
四、物質循環過程中的生物富集作用
(一)概念:是指環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屬、化學農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大量積累的過程。
(二)富集物特點: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被分解;在生物體內積累而不易排出。
(三)富集過程:隨著食物鏈的延長而不斷加強,即營養級越高,富集物的濃度越高。[
(四)危害:有害物質的濃度通過生物富集作用增高,會對人體或動物造成危害。
【思考感悟】
生物圈是一個在物質和能量上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那么地球上所有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嗎?
不是。例如,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都需從外界輸入物質和能量。
【基礎訓練】
1、在碳循環中,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相聯系的生理作用是( A )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騰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從物質循環的角度看,人體內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來自( D )
A、食物中的碳 B、大氣中CO2的碳 C、燃料中的碳 D、非生物環境中的碳
3、火災常給森林帶來較大危害,但是某些國家有時對寒帶地區森林中的殘枝落葉等進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燒,以對森林進行資源管理,這種人工火燒的主要目的是( C )
A、消滅森林病蟲害 B、刺激樹木種子萌發
C、加速生態系統的分解過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高考模擬】
4、下列選項中,由溫室效應所產生的影響是( A )
A、永凍土融化,造成凍土區域內公路的破壞
B、水體富營養化,對近海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C、酸雨加劇,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
D、臭氧層破壞,使全球皮膚癌患者數量增加
5、分析下面有關生態系統碳循環、人體體液中物質交換的示意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C )[
A、乙圖中的d是生態系統中的主要成分
B、人體O2濃度的是甲圖中的b
C、人體發生過敏反應時,甲圖中的a增加導致組織水腫
D、因捕食關系而建立的食物鏈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圖中的b所處的營養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