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知識教案范文
高二生物知識教案怎么寫?生物學科以方法劃分,如描述胚胎學、比較解剖學、實驗形態學等。按方法分類的學科,往往作為較低級別的分支,包含在上述按屬性和類型分類的學科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生物知識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生物知識教案范文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概述色素提取和分離實驗的原理,并說出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
②解釋光合作用的光反應、暗反應過程及相互關系;
③說明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2、能力目標
①嘗試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學習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3、德育目標
①通過對光合作用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綠色植物和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光合作用的過程,理解光反應與暗反應的過程比較。
2、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
[課 時] 3課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光合作用的發現:
年代 科學家 實驗設計思路及現象 結論
1771年 普里斯
特利 點燃的蠟燭與綠色植物放在密閉玻璃罩內,
現象是______ __
小鼠與綠色植物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
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
1779年 根豪斯 把帶葉枝條放到水中,光下 ,
暗處 .
1864年 薩克斯 把綠色葉片放在暗處幾小時,目的是____________,
然后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氣
處理葉片,發現____________
1880年 恩吉
爾曼 水 綿 黑暗、沒有空氣
好氧細菌 顯微鏡觀察
完全曝光→現象_________________
極細光束照射葉綠體→現象__ __
1940年 魯賓
和卡門 實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218O,CO2→現象________________
H2O,C18O2→現象_______________
1948年 卡爾文 用14C標記CO2追蹤光合作用過程中碳的行蹤,
發現
二、光合色素與光能捕獲
1、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葉綠體,是因為其中含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 和 。其中酶分布于 。
色素的分布于: ;
色素的作用: 、 、 光能 。
2、葉綠體中色素的分類:
葉綠素a: 色
葉綠素: 主要吸收 光
葉綠素b: 色
③色素種類
胡蘿卜素: 色
類胡蘿卜素 主要吸收 光
葉黃素: 色
[思考與討論]
(1)為什么夏天綠油油的樹葉到秋天會變黃?
(2)葉綠體中色素的形成需哪些條件?
[實驗]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
三、光合作用的過程
1、光合作用的概念:
植物通過 ,利用 ,把 和
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 的過程。
2、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
3、光反應與暗反應的比較
光反應 暗反應
部位
條件
反應物
物質變化
能量變化
產物
兩階段的關系
實質
例題:下圖是光合作用過程的圖解,請對圖仔細分析后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代表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 _。
(2)圖中B是________,在光合作用過程中來自于______ __。
(3)圖中C是________,它被傳遞到葉綠體的________部位,用于________。
(4)圖中D是________,在葉綠體中合成D所需的能量來自__ ______。
(5)圖中E是________;
(6)圖中F是________,它是由CO2和________結合后形成。
(7)圖中H是________,此階段是在葉綠體的________上進行的;Ⅰ是________,此階段是在葉綠體的________中進行的。
(8)由F到J稱為______ __;由G到F稱為__ ______。確切地說,
J代表____ ____。
四、影響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
1、農業上通過提高光能利用率來提高糧食產量,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有:
、 、
。
2、影響光合作用強度(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練習]
1、在光合作用實驗里,如果所用的水中有0.2%的水分子含18О,二氧化碳中有0.68%的二氧化碳分子含18О。那么,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中,含18О的比例為
A.0.20% B.0.44% C.0.64% D.0.88% ( )
2、下圖所示,某植物上的綠葉經陽光照射24小時后,經脫色并用碘液處理,結果有錫箔覆視部位不呈藍色,而不被錫箔覆蓋的部位呈藍色。本實驗證明 (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氣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補充] 化能合成作用
綠色植物以光能為能源,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合成糖類,糖類中貯存著由光能轉換來的能量。因此綠色植物屬于自養生物。相反,人、動物、真菌及大多數細菌,細胞中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它們只能利用環境中現成的有機物來維持自身生命活動,它們屬于異養生物。
除了綠色植物,自然界中少數種類的細菌,雖然細胞內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能夠利用體外環境中的某些無機物氧化分解時釋放的能量來制造有機物,這種合成作用叫化能合成作用,這些細菌也屬于自養生物。例如,生活在土壤中的硝化細菌能利用土壤中的氨(NH3)氧化成亞硝酸(HNO2),進而將亞硝酸氧化成硝酸(HNO3)。硝化細菌能夠利用這兩個化學反應中釋放的能量,將二氧化碳合成糖類,這些糖類可供硝化細菌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
[校本作業]
1、下圖為用分光光度計測定葉片中兩類色素吸收不同波長光波的曲線圖,請判定A和B分別為何種色素 (A )
A.葉綠素、類胡蘿卜素 B.類胡蘿卜素、葉綠素
C.葉黃素、葉綠素a D.葉綠素a、葉綠素b
2、關于“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C )
A.可以用無水乙醇提取葉綠體中的色素
B.葉綠體中色素能夠分離的原因是在不同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C.研缽中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鈣和綠葉后直接用杵棒進行研磨,不用作任何處理
D.濾液細線要畫得細而直,避免色素帶間的部分重疊
3、.普里斯特利把一只小白鼠和一盆植物一同放到一個玻璃罩內,結果小白鼠和植物都能存活很長時間。但后來有人重復這個實驗,卻有的能成功,有的不能成功。以下關于這一現象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 )
A.該實驗并不科學,沒有可重復性
B.該實驗的成功與否,要看是否將裝置置于陽光下
C.該實驗說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與小白鼠需要的氧達到了平衡
D.該實驗說明光合作用需要的CO2與小白鼠呼出的CO2達到了平衡
4、下列關于光合作用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
A.光反應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薄膜上進行,暗反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進行
B.光反應需要光,不需要酶,暗反應不需要光,需要多種酶
C.當對植物突然停止光照以后,暗反應也馬上停止
D.光反應分解水生成O2,暗反應消耗O2生成水
5、如圖是一晴朗夏日某植物光合作用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C點與B點相比較,葉肉細胞內的C3、C5、ATP和[H]的含量發生的變化依次是 ( C )
A.升、升、升、升
B.降、降、降、降
C.降、升、升、升
D.升、升、降、降
6、科學家研究CO2 濃度、光照強度和溫度對同一種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得到實驗結果如右圖。請據圖判斷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D )
A.光照強度為b時,造成曲線 Ⅱ 和 Ⅲ 光合作用強度差異的原因是CO2 濃度不同
B.光照強度為 c 時,造成曲線Ⅰ和Ⅱ光合作用強度差異的原因是溫度不同
C.光照強度為a~b時,曲線Ⅰ、Ⅱ光合作用強度隨光照強度升高而升高
D.光照強度為a~c時,曲線Ⅰ、Ⅲ光合作用強度隨光照強度升高而升高]
7、圖甲表示某種植物光合速率受光照強度影響的變化曲線,圖乙表示某種植物在不同光照強度下,光合速率受CO2濃度影響的變化曲線。a點與c點相比較,c點時葉肉細胞中C3的含量 ;b點與c點相比較,b點時葉肉細胞中C5的含量
A.高、高 B.低、基本一致
C.低、高 D.高、基本一致
8、如圖為光反應、暗反應聯系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出圖中字母所表示的物質:
a ,b ,c ,d 。
(2)如小麥在適宜條件下栽培,突然將d降至極低水平,則小麥葉片中的三碳化合物的含量會突然減少,其原因是 ;若降低d的同時,又停止光照,則不會出現上述現象,其原因是 。
(3)若對某植物作如下處理:(甲)持續光照10分鐘,(乙)光照5秒后再黑暗處理5秒,連續交替進行20分鐘。若其他條件不變,則在甲、乙兩種情況下植物所制造的有機物總量是 ( )
A.甲多于乙 B.甲少于乙 C.甲和乙相等 D.無法確定
答案 (1)O2 ATP [H] CO2 (2)CO2固定減弱 C3還原也減弱 (3)B
9、下圖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請據圖回答:
(1)甲圖表示在光照弱的情況下,光合作用隨 的增加成正比增加,這種情況下,可以認為此時影響光合作用的過程是 階段。
(2)從圖甲可見,光照強度超過某一強度時,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加,且有穩定發展的趨勢,這種變化主要決定于 ,此時光合作用的 階段受到限制。
(3)圖乙中C點表示光照強度為B時,是植物生長的 ,出現CD段的原因是 。
(4)請在圖甲中繪制50℃時植物光合作用速度變化的曲線。
(5)根據圖甲,在圖乙繪制光照強度為A時,不同溫度下光合作用速率變化曲線。
答案 (1)光照強度 光反應 (2)溫度 暗反應
(3)最適溫度 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4)如圖
(5)如圖
10、圖甲和圖乙表示某植物在適宜的CO2條件下光合作用速率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圖丙是光合作用圖解。請據圖回答:
(1)由甲圖可見,B點光合作用的速率主要受 的限制,此時主要影響丙圖中 等過程(填序號)。
(2)乙圖表示光照強度為甲圖中的B點時,植物光合速率的變化曲線。乙圖中曲線后段出現下降趨勢的原因是 。
(3)丙圖中 吸收的光能將用于 過程(填序號);過程⑥的反應物還包括來自光反應的 。
答案 (1)溫度 ④⑤⑥ (2)溫度過高,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3)光合色素 ③④ [H]
高二生物知識教案范文精選篇2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教學內容的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于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動畫、故事、游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并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內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
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⑵熒光水母的圖片
問:這是什么生物?為什么它們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課的主題。
展示: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問:為什么我們經常說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問: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么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設情景: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⑴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并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么?這又說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著讓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并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⑶總結: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設情景: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斗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后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律,能否根據這一規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提問:
⑴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觀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質呢?
⑶再來觀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并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請一位同學到前臺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并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想,可以想到什么?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么?再問:那么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設情景:觀看flash動畫(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
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⑵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⑶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⑷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
總結: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并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
相互同學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
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為什么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結課:在今天的這節課里,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課吧!
高二生物知識教案范文精選篇3
一、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系密切,又直接關系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系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
縱觀____三年來的全國高考題,該部分知識為高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高考都會考查。但近三年來天津卷涉及較少。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高考命題的焦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來突出重點。再通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復習目標,并要求學生提前復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高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并加以掌握。
高二生物知識教案范文精選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出人和動物體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能力目標
描述反饋調節機理。
探討動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反饋調節機理和血糖平衡的調節。
2、教學難點:激素調節的實例分析。
三、教學策略
1、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已經學過,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之上建立新的知識。例如讓學生說出人和動物體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燈片上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時,學生分成二小組交流,進行知識的比較與歸納,然后再派代表全班匯報。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本節內容與社會和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和個人生活相結合。這種結合一方面可體現以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背景,分析挖掘這些問題中包含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體現在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如懷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時機體作出的反應分析,與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學理念
追求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的和諧統一。
高二生物知識教案范文精選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說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簡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3.列舉生活中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實例,討論、分析濫用抗生 素的危害。
4.認同應合理使用抗生素。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節課主要采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過瀏覽網站資料 來了解當前人們在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開激烈的討論.了解抗生素的史話以及作用機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 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培養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人們健康.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學難點】
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學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日常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和危害。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抗生素素用法的認識。每位學生提出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個討論。
教師:展示電視廣告中一些關于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內容,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某同學患感冒后,打點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還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 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認為多了好得快。以此實例,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學生分組探究學習結束后,進行交流。解答以下問題并展示:
1.抗生素史話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學生通過看課本,熟練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 的具體寫法。
(2)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學生看課本討論)
a.細菌的結構
b.作用機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過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他們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學生討論細菌產生抗藥性的示意圖,并提出自己的認識 和觀點。
(2)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
3.對如何保健,少用藥。或不用藥展開討論。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過本節課的探討,學生 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隨堂練習】
1.在日常生活中,對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劑量加大,好得快
C.根據情況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時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發酵工程,可以是產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發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無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質。
C.抗生素能對 付所有的病原體。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機理是
A.分解蛋白質,為細胞的繁殖提供營養。
B.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謝過程,從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
C.是為了 保證細胞的活性
D.為細胞進行新陳代謝提供營養物質。
【布置作業】做學案上的練習題
【教學反思】
抗生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藥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達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樣。有些人主張多用多好,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觀點各異。通過一節課的討輪和探究,學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個合理的認識。
高二生物知識教案范文精選篇6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
2.通過學習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提高有關蛋白質相關計算的能力。
3.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
難點: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及相關計算。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提問:
之前我們學習過了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話,那么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兒,成為“珍珠項鏈”蛋白質的呢?如果告訴你氨基是具有堿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膽猜測一下會發生什么?(酸堿中和。)帶著這樣的思考,接下來共同學習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二)新課講授
1.蛋白質的結構層次
過渡:蛋白質是生物大分子,所謂大分子就是相較無機物來說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島素的相對分子質量為5700,人的血紅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為64500等。
提問: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組成那么大的蛋白質的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說一說從氨基酸到蛋白質大致有哪些結構層次。(經歷了二肽→三肽→多肽,通過盤曲、折疊形成了具有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過渡:這種氨基酸和氨基酸的連接方式稱為脫水縮合。
2.脫水縮合過程
組織學生自學課本,說出脫水縮合的含義: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接,同時脫去一分子的水,這種結合方式叫做脫水縮合。此時重點強調肽鍵的含義及寫法。
活動(角色扮演):請4位同學分別扮演一種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鄰的同學手牽手,牽手的部分可以稱作什么?(肽鍵。)
問題:
怎樣才能更高地還原脫水縮合過程?(每人右手拿著NH和H的卡片,左手拿著CH和OH的卡片,一個同學和另一個同學左右手相連的時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學觀察,4位同學站成一排,會形成幾個肽鍵?脫去幾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學呢?(4;4)6位同學呢?(5;5。)
繼續提問:那么n個氨基酸形成一個肽鏈時,脫掉幾個水分子?形成幾個肽鍵?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呢?(n-1;n-1;n-m;n-m。)
(三)鞏固提高
提出啟發性問題:如果4位同學站的不是一排,是一個圈,結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區別?(形成環肽,形成4個肽鍵,脫去4個水。)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其他同學點評,總結結論。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如果同學們在進行角色扮演時,改變站位、人數、人員等等,結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質是一樣的么?請同學們課下進行活動,并且探究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下節課進行分享。
高二生物知識教案范文精選篇7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節主要包括: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和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兩大部分,與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對物質的進出控制具有選擇性等知識有一定的聯系,并對第三節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作了知識準備,對整個章節的知識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的教學思路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積極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實驗現象,大膽提出實驗假設,讓學生宛如親歷科學家探索科學的歷程,切身感受科學的魅力,保持強烈的探究科學的激情和興趣,自然地接受流動鑲嵌模型的理論。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胞,知道了組成細胞的分子,掌握了細胞的基本結構,尤其是細胞膜作為最基本生命系統的邊界等相關知識,為本節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簡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2)舉例說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動性的特點。
(3)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述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結構模型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大膽作出假設。
(2)發揮空間想象能力,構建細胞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使學生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辯證觀點。
(2)培養學生嚴謹的推理和大膽想象能力。
(3)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辯證的科學觀。
四、教學重點
1.科學家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教學難點
1.對科學探究過程的分析,如何體現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
2.生物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3.生物膜的流動性特點。
六、教學流程
設問引入→“問題探討”→體驗“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闡述“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七.教學實施的程序
教學過程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創設探究
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