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學習教案大全
高二生物學習教案怎么寫?人類和其他人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的美好家園里。生物包括大氣圈底部、大部分水圈和巖石圈表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生物學習教案七篇大全,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生物學習教案大全(精選篇1)
知識目標:
1.了解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
2.掌握構成細胞的主要元素;
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學元素的作用;
4.通過生物體組成元素與非生物的對比,理解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與差異性。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認識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使學生初步學會抓住知識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用抓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觀點分析事物,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技能目標:
通過對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及這些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2.組成生物體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教學過程:
地球上的生物,現在已知的大約200萬種。不同種類的生物體,在個體大小、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是大體相同的,也就是說,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
物質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科學家通過研究各種生物體細胞內的生命物質,查明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種類、數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由物質構成的,構成細胞的物質和世界上其他物質一樣都是由元素構成的。那么組成生物體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生命的物質基礎的第一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找到玉米和人體化學元素含量對比表,對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解讀,找出規律。那么,如何來發現數據中隱藏的規律呢?或者說通過什么方法來尋找規律呢?
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找出兩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點外,還要找相同點。
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恰當科學的方法來解讀表格中的數據,歸納結論,然后進行交流。我們通過比較,發現玉米和人的化學元素組成差異較大,除了O和C兩種含量最多的化學元素有較大差異外,一些含量較小的化學元素差異也很大。
我們來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同學們邊看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與非生物是否相同?
2.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經過同學們的認真觀察,對比分析,回答了上述問題。對學生的答案給予評價,鼓勵學生自己主動思考問題。
分析上表,我們知道組成玉米和人體的基本元素是C、H、O、N,這四種元素在組成生物體的元素中含量最多。從上表還可以看出,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雖然大體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種生物不同生長期體內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種生物體內不同器官各種元素的含量也有差異。
另外,同學們思考一下: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鯨,組成他們的化學元素是否大體相同?各種化學元素在這兩種生物體內的含量有沒有差別?
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鯨的化學元素大體相同;各種化學元素在這兩種生物體內的含量有差別。
通過上面的學習,同學們都理解了組成生物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異。根據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大量元素;那么什么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與之相對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卻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學們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含量雖然很少,卻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組成生物體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種元素是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約共占細胞總量的97%生物體的大部分有機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種元素組成的。例如:糖類多是由C、H、O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組成的,而蛋白質由C、H、O、N等元素組成。
一是: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多種多樣的化合物,如糖類、蛋白質、核酸、脂肪等,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學元素能夠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例如,油菜缺B時,會出現“花而不實”的現象。這是因為微量元素B能夠促進花粉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當柱頭和花柱中積累了大量B時,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順利進行。在缺少B時,花藥和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Mo作為牧草生長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蘭草場鉬礦)。
小孩缺鈣長不高,老年人缺鈣易患骨質疏松。人缺鐵會出現貧血癥狀,果樹缺鐵會的黃葉病;植物體缺鉀莖稈軟弱易倒伏;人體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兩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組成生物體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機體中,在生物體特定的結構基礎上,在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體現出來,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質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質。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C、H、N3種化學元素在組成人體的化學成分中,質量分數共占73%左右,而這三種元素在組成巖石圈的化學成分中,質量分數還不到1%。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小資料)生物大分子在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學性質,使它能夠通過化學鍵連結成鏈或環,從而形成各種生物大分子。可以說,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高二生物學習教案大全(精選篇2)
一、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塊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部分是個重點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一節提到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以后學到載體蛋白、酶等知識都與蛋白質緊密相關。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從分子水平理解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舉足輕重,同時也為學好必修2基因表達部分打基礎。蛋白質這一節內容分為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三部分。我們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這一節,其中第一課時完成氨基酸的結構及其種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教學,第二課時完成剩下內容的教學同時通過練習加強鞏固。本教學設計是針對第一課時來進行的。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個子目標來完成。
1、知識目標: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2、能力目標:
(1)通過氨基酸結構通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2)通過探討氨基酸的縮合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氨基酸結構比拼活動,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以及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四、學情分析及教法設計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學生。他們學習化學才一年多的時間,有機化學的知識比較膚淺,沒有看過比較復雜的化學結構式、化學鍵,也沒有學過有機物反應的過程,因此對本節課重點內容難以把握,給課堂教學帶來比較大的障礙。本節內容如果按教材的編排,直接讓學生觀察氨基酸的結構,然后歸納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陌生的化學結構式讓學生很難領悟,更談不上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和探究。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學生)和客體(學習內容)發生交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要么通過同化作用,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要么通過順應作用,改組擴大原有的認知結構,把新知識包容進去。它并非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自主的、自動的建構過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甲烷、乙酸、氨氣等化合物,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基礎。因此,對本節教材的教學采用問題引探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并采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本課設計情景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化學知識,然后改組原有的知識結構,納入新知識,最后分析、總結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然后介紹氨基酸種類,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質食品的正確選擇上,聯系到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組成,過渡到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學習。這里并沒有按照教材通過看圖來引出氨基酸的縮合方式,而是通過上述來實現知識點的過渡。把這幅圖放在下一課時講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多樣性時才一起講解。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1課時——酶的作用,主要探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該內容以第4章第3節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中的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學“消化”為基礎。學習本節利于“細胞代謝的學習”,利于選修模塊中有關酶的應用、微生物發酵、蛋白質提取和分離等知識的學習。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標: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按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和步驟,正確完成相關的實驗操作。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Ⅱ)。
(3)情感目標:
①評價自己的實驗結果
②參與交流,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維護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見。
3、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確定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
[解決方法]利用學生對無機催化劑的知識基礎切入,引入酶的學習。通過實驗、資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現象都與酶的活動有關,活細胞內全部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體內,大約每分鐘要發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么多的化學反應之所以能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完全是因為酶的作用,酶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是怎樣起作用的?顯然應是本節課內容的重點。
教學難點:
①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②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解決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②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活化能這個名詞在高中生物教材體系中是第一次出現,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這個名詞都很陌生。化學反應之所以能進行,就是達到反應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來不能進行反應的物質發生了反應,是增加了反應物的自由能,還是降低了反應所需的活化能?通過實驗和類比,必需要讓學生理解。
高二生物學習教案大全(精選篇3)
第四部分 遺傳與進化
第34講 生物進化
一、考點內容全解
(一)本講考點是什么
1.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
(1)主要內容:達爾文認為遺傳和 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基礎(內因);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外因);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材料,同時加劇了生存斗爭;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其要點圖示如下:
(2)評價
意義:科學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適應性。
局限:對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自然選擇如何起作用等方面存在猜想和片面,甚至錯誤的認識。
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是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基因學說的綜合,也就是說用現代遺傳學理論來補充和完善達爾文學說的不足,如通過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解決了達爾文不能解釋的自然選擇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 。其本觀點是:
(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2)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 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 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圖示如右:
(二)考點例析
[例1]用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解釋病菌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原因是
a.使用抗菌素的劑量不斷加大,病菌向抗藥能力增強方向變異
b.抗菌素對病菌進行人工選擇,生存下來的病菌都是抗藥能力強的
c.抗菌素對病菌進行自然選擇,生存下來的病菌都是抗藥能力強的
d.病菌中原來就有抗藥性強的個體,在使用抗菌素的過程中淘汰了抗藥性弱的個體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達爾文生物進化觀點的理解情況。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觀點,由于變異,病菌本身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有的無抗藥性,抗菌素的使用對病菌起了自然選擇作用,而不是人工選擇(人工選擇是指人類有目的地選擇適合人類需要的生物品種) 。通過一代又一代地自然選擇,病菌的抗藥性會越來越強。
[答案]c、d
[解題警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生物主動的適應(變異能按生物意愿而發生有利的定向變異)”
[例2]在一個種群中隨機抽出一定數量的個體,其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18%,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78%,aa的個體占4%。基因a和a的頻率分別是:
a.18%、82% b.36%、64% c.57%、43% d.92%、8%
[解析]不妨設該種群為100個個體,則基因型為aa、aa和aa的個體分別是18、78和4個。就這對等位基因來說,每個個體可以看做含有2個基因。那么,這100個個體共有200個基因,其中,a基因有2×18+78=114個,a基因有2×4+78=86個。于是,在這個種群中,
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 114÷200=57%
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 86÷200=43%
[答案]c
[說明]可以先算出一對等位基因中任一個基因的頻率,再用1減去該值即得另一個基因的頻率。
[同類變式]據調查,某地人群基因型為xbxb的比例為42.32%、xbxb為7.36%、xbxb為0.32%、xby為46%、xby為4%,求在該地區xb和xb的基因頻率分別為
[解析]取100個個體,由于b和b這對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體上, y染色體上無相應的等位基因。故基因總數為150個,而xb和xb基因的個數xb、xb分別為42.32×2+7.36+46=138,7.36+0 .32×2+4=12,再計算百分比。xb、xb基因頻率分別為138/150=92%,12/150=8%
[答案]92%, 8%
[例3]圖為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物種演化的模型,a、b、c、d為四個物種及其演化關系,回答:
(1)a物種進化為b、c兩個物種的兩個外部因素是
(2)甲島上的b物種遷到乙島后,不與c物種進化為同一物種的原因是
(3)遷到乙島的b物種進化為d物種的原因
[解析]a物種原是同一自然區域的生物類群,后來,同一物種的生物有的在甲島生活,有的在乙島生活,由于甲、乙兩島環境條件不同,使得同種物種的兩個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不同的定向改變。再加上甲、乙兩島由于地理隔離而不能相互自由交配,使不同種群的基因庫不同。所以,最后的進化結果是形成兩個物種。甲島上的b物種遷回乙島后,由于各自種群的基因庫已發生改變,加之二者的生殖隔離,因此物種b不會與c物種共同進化為一個相同的新物種,而是各自獨立進化。因甲、乙兩島的環境條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不能與b自由交配,故d物種在b物種基礎上進化而成。
[答案] (1)自然選擇、地理隔離 (2)b與c間已形成生殖隔離 (3)甲、乙兩島的環境條件不同,自然選擇作用不同,再加上地理隔離使它們基因頻率的差別得到累積而形成了生殖隔離。
二、方法技巧規律
近幾年高考命題集中在三個方面:(1)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解和運用;(2)基因頻率的有關計算;(3)對生物進化一些新觀點、新學說的評價;(4)生物進化的證據。未來高考考向預測:(1)與遺傳基本定律相結合,以基因頻率為知識切入點,解決進化中的相關計算問題;(2)研究生物大分子進化;(3)與生態學知識相結合,考查綜合運用現代進化理論分析生物多樣性。
1.運用遺傳的基本定律,結合“哈代-溫伯格”基因平衡定律解決有關基因頻率的計算問題,加深理解自然選擇學說的實質。
在一個種群中符合以下5個條件:①種群極大②種群個體間的交配是隨機的③無基因突變④無新基因加入⑤無自然選擇的情況下,各等位基因的頻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頻率在一代一代的遺傳中是穩定不變的,保持平衡。用數學方程式可表示為:(p+q)2=1,p2+2pq+q2=1,p+q=l。其中p代表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q代表另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運用此規律,已知基因型頻率可求基因頻率;反之,已知基因頻率可求基因型頻率。
2.生物進化歷程和彼此間的親緣關系是進化論的重要內容,能夠提供生物進化和親緣關系的證據有多方面,要學會運用已有知識去尋找證據:
(1)古生物學研究提供的證據:化石。通過對地層中化石的研究表明:生物進化與自然條件的改變密切相關;生物的進化有許多中間過渡類型連接。
(2)胚胎學研究提供的證據:重演律——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重現其祖先的重要發育階段。通過對動物胚胎發育的研究,可推測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和各種生物的起源。(3)比較生理學研究的證據:如血清鑒別法,注射了異種動物血清后根據沉淀情況,測定各種生物的親緣關系。若沉淀反應愈強,說明血清蛋白差異越小,親緣關系越近;反之,則越遠。
(4)分子生物學研究的證據:測定不同生物的同種 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差異越小,親緣關系越近;不同生物的核酸分子雜交,雜交程度越高,親緣關系越近。
[例4]某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一白化病患者(aa),問該人群中帶有a基因的雜合體概率是
[解析]已知基因型aa的頻率為1/10000則基因a的頻率q= =0.01,基因a的頻率p=1-0.01=0.99,,則基因型aa的頻率為2pq=2×0.99×0.01=0.0198
[答案]0.0198
[特別提示]熟練運用遺傳的基本定律,結合“哈代-溫伯格”基因平 衡定律計算基因頻率這是定量描述自然選擇的基礎。
[同類變式]人類的苯丙酮尿癥是代謝疾病,由隱性基因控制。如果群體的發病率是1/10000,表現型正常的個體與苯丙酮尿癥患者婚配,生出患苯丙酮尿癥小孩的概率約為
[解析]本例是[例4]的拓展。依基因的平衡定律,雜合體基因頻率為2×1/100×(1-1/100)≈1/50≈雜合體占表型正常個體的機率,故表型正常個體婚配子女患病機率為1/4×1/50=1/200
[答案]1/200
[例5]研究表明魚和蝌蚪的排泄物主要是氨,兩棲類的排泄物主要是尿素,飛行類和鳥類的排泄物主要是尿酸。經測定,在雞胚的發育過程中,含氮化合物的排泄情況如圖。
該圖說明:
①
②
[解析]據圖可知,第4天的雞胚,氮排泄物主要是氨,其排泄功能與魚類相似;第7天的雞胚主要排泄尿素,與兩棲類相當;第10天的雞胚主要排泄尿素,與鳥類相當。由此可見,雞胚發育簡單而迅速地重演其祖先進化的歷程,這是胚胎學為生物進化及生物間親緣關系提供的證據。
[答案] (1) 動物的個體發育簡單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統發育的過程 (2)進化歷程:魚類→兩棲類→鳥類
[特別提示]無論采用何種方法、何種指標比較各種生物的親緣關系:相似(近)程度越多則親緣關系越近。
[例6]1977年,科學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圍發現熱泉。熱泉噴出的海水溫度超過300℃,并且富含硫化氫和硫酸鹽。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樣的海水中,竟發現大量的硫細菌。這些細菌通過氧化硫化物和還原二氧化碳來制造有機物,在熱泉口周圍還發現多種無脊椎動物,如大海蛤、蟹、管水母、沒有口也沒有消化道的管居環節動物等。近年來,人們不斷在深海發現這樣的熱泉生態系統。有些科學家認為熱泉口的環境與地球上早期生命所處的環境類擬。請根據以上材料回答:(1)上述硫細菌的同化作用類型是
(2)與一般生態系統相比,深海熱泉生態系統有哪些特殊之處?
(3)研究深海熱泉生態系統有什么意義?
[解析]本題考查了生物代謝、進化和生態的知識,旨在闡 明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更為重要的是引導考生解放思想,不要被傳統觀念所束縛,只有批判地繼承,大膽創新,才能攀登科學的高峰,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1)根據題目材料信息:這些細菌通過氧化硫化物和還原二氧化碳來制造有機物。以h2s為例,則:
h2s+o2 so2+能量(化學能)
co2+h2o (ch2o)
可見硫細菌為化能自養型生物。(2)深海熱泉生態系的特殊之處可從無機環境、生產者類群和生態系的能源等三個方面進行描述。(3)閱讀完題干,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超出我們的預料,進而對熱泉生態系生物的抗高溫、高壓能力感到迷惑,還有“有些科學家認為熱泉生態系的環境與地球上早期生命所處的環境類似”,這難道不是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鮮活材料嗎?
[答案](1)化能自養型 (2)①能源是化學能,不是太陽能 ②生產者是化能自養細菌,不是綠色植物 ③無機環境是高溫、高壓、無光環境,不是常溫、常壓、有光環境 (3)①豐富人們對生物適應性或多樣性的認識;②對研究生物抗高溫、抗高壓的機理有重要價值;③對研究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有一定意義。
三、基礎能力測試
1.右圖為某一群體基因頻率變化圖(樟坐標表示基因型,縱坐標表示頻率),則與這一現象相符的事實是
a.克格倫島上殘翅昆蟲和強翅昆蟲的形成
b.人類新生兒體重過重或過輕死亡率較高
c.育種學家選育某抗病品種
d.工業(尺蛾)黑化
2.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①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 ②生存斗爭是通過自然選擇實現的 ③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④自然選擇是適應的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若讓某雜合體連續自交,那么能表示自交代數和純合體比例關系的是
4.在進化過程中,有關生物類型出現的幾種描述,可能性的是
a.自養、厭氧異養、需氧異養 b.需氧異養、厭氧異養、自養
c.厭氧自養、需氧異養、光能自養 d.厭 氧異養、光能合成自養、需氧異養
5.在1.5×108a前(用150mabp表示)的沉積物中發現了已滅絕的劍尾動物。對每個個體背甲的長寬比都進行了測量。長寬的比值用s值表示。在下圖中,p曲線表示150mabp時該動物s值的分布,在100mabp的沉積物中,在3個不同地點發現了3個不同劍尾動物的群體。
選項 a b c d
新種形成 b c c b
環境不變 a c a b
圖中a、b、c分別表示3種動物群體中s值的分布情況。那么,在a、b、d個群體中,哪一群體最可能出現了新種?在發現劍尾動物的3個地區中,哪一地區的環境最可能保持不變? 請從下表a、b、c、d選項中選擇正確的一項。6.對細胞中某些物質的組成進行分析,可以作為鑒別真核生物的不同個體是否為同一物種的輔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質是
a.蛋白質 b.dna c.rna d.核苷酸
7.用現代生物技術能制造出新的生物品種,這主要是由于①現代技術可在短時間內完成高頻率的基因突變或基因重組②現代轉基因技術可迅速改變生物的基因組成③現代生物技術可迅速使新品種形成種群④現代技術可使新品種的產生不需要經過地理隔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圖表示最早生活在這個區域同種生物的群體由于屏障(水)的阻礙,已經分離為兩個獨立的群體。如果群體a經歷了長期的生活環境劇烈的變化,而群體b的環境無大變化,則群體a的進化速度將可能是
a.比群體b快 b.比群體b慢 c.與群體b相同 d.停止進化
9.下圖表示4種不同森林環境的樹于樣品,在一個大城市附近的森林環境中釋放了1000只白色的和1000只黑色的飛蛾。三周后重新捕捉到778只白飛蛾和135只黑飛蛾。該城市附近的樹干很可能類似于
a b c d
四、潛能挑戰測試
10.假設一對等位基因a、a的頻率為a=0.9,a =0.1,那么aa、aa、aa三種基因型的頻率分別是 、 、 ;若環境的選擇使用使a的率由0.9降為0.7,選擇后第二代基因型知aa、aa的頻率分別是 、 ;若選擇作用保持變,后代基因型頻率變化是
11.右圖為人、豬、鼠、野山羊、鴨嘴獸的胰島素分子同源性分析統計曲線(縱 標表示氨基酸序列相同的百分率)。回答:
⑴曲線中代表豬的點是
⑵分子進化速率為每改變1%氨基酸需p年, 若人和豬胰島素同源序列,在總共m個氨基酸中有n個氨基酸不同,則可推知人和豬的祖先在距今年 前開始分道揚鑣。
⑶請你運用鴨嘴獸作為材料,說明一種生物學觀點。
12.所謂“雜種優勢”,是指雜合體的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及產量和品質)高于親本的平均值,甚至超出親本范圍的現象,雜種優勢常見于種間雜種的子一代
(1)試運用“雜種優勢”原理解釋近親繁殖的壞處
(2)生物進化實質是環境對不利基因的淘汰及對有利基因的保留和放大過程。為模擬自然選擇過程,假定基因型為aa、aa個體全部能生存并繁殖后代,而基因型為aa的個體全部致死,若不考慮基因突變,試求基因型為aa個體自交,fn代各基因型的比例?先猜想,再用數學歸納法證明。
五、參考答案與提示
1.a( 由圖可知基因型頻率向兩個方向發展, 最終將導致兩個不同物種或不同性狀生物形成,這種現象稱為分裂性選擇)
2.d( 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通過自然選擇形成物種多樣性、生物的適應性和實現生物進化)
3.a( 用“歸納法”得雜合體的比率為(1/2)n-1,故純合體(aa和aa)比率值域亦為(0,1))
4.d( 原始生命結構非常簡單,沒有自養的結構基礎,同時原始海洋有機營養十分豐富,異養條件充分;而且因環境中無氧,只能進行無氧呼吸。隨后出現原始的光合自養型生物,同時生成o2,形成“第二代大氣”。環境有o2后,生物經變異產生的有氧呼吸類生物能量利用效率高,經自然選擇逐漸演變為需氧型)
5.c( c種群的s值有2個峰值,表明自然選擇已造成種群分異,只要這種“過程”持續下去,就有可能形成在s值上有明顯差異的新種。相反地,a種群中的s值近乎恒定,表明a種群所處的自然環境相對穩定)
6.d( 各種生物具有不同dna→不同mrna→不同蛋白質,因而各種生物的dna、mrna、蛋白質具有特異性)
7.a( “克隆技術”只用于“復制”)
8.a( 環境選擇適應環境的生物物種。群體 b所處環境穩定,自然選擇相對穩定)
9.a( 黑蛾重捕數少,表明環境選擇白飛蛾)
10.選擇前各基因型頻率為aa=(0.9)2=0.81,aa=2× 0.9× 0.1=0.18,a a =(0.1) 2=0.01。選擇后各基因型頻率為aa(0.7) 2=0.49,aa=2× 0.7× 0.3=0.42,a a =(0.3) 2=0.09。由此可見若選擇作用繼續保,后代中aa將減少,aa將增加)
11.(1)①b ②(n/m)÷1/100×p÷2=50np/m ③鴨嘴獸是一種過渡型生物的“活化石”,可以作為生物進化的證據
12.⑴近親繁殖,基因雜合率下降,雜種優勢喪失;同時隱性致病基因的純合率上升,患病幾率增大
⑵f1:aa→1/4aa+2/4aa+1/4aa→1/3aa+2/3aa;f2:f1→1/3aa+2/3(1/4aa+2/4aa+1/4aa)→3/5aa+2/5aa……猜想fn:[1-2/(2n+1)]aa+2/(2n+1)aa
證明:①當n=1時,成立 ②假定當n=k時成立,即fk:[1-2/(2k+1)]aa+2/(2k+1)aa那么fk+1:[1-2/(2k+1)]aa+2/(2k+1)( 1/4aa+2/4aa+1/4aa)→[1-2/(2k+1+1)]aa+2/(2k+1+1)aa ③綜合①②知原猜想成立
高二生物學習教案大全(精選篇4)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節主要包括: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和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兩大部分,與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對物質的進出控制具有選擇性等知識有一定的聯系,并對第三節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作了知識準備,對整個章節的知識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的教學思路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積極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實驗現象,大膽提出實驗假設,讓學生宛如親歷科學家探索科學的歷程,切身感受科學的魅力,保持強烈的探究科學的激情和興趣,自然地接受流動鑲嵌模型的理論。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胞,知道了組成細胞的分子,掌握了細胞的基本結構,尤其是細胞膜作為最基本生命系統的邊界等相關知識,為本節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簡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2)舉例說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動性的特點。
(3)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述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結構模型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大膽作出假設。
(2)發揮空間想象能力,構建細胞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使學生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辯證觀點。
(2)培養學生嚴謹的推理和大膽想象能力。
(3)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辯證的科學觀。
四、教學重點
1.科學家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教學難點
1.對科學探究過程的分析,如何體現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
2.生物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3.生物膜的流動性特點。
六、教學流程
設問引入→“問題探討”→體驗“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闡述“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七.教學實施的程序
教學過程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創設探究
情境
導入新課
新課學習
設問:從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可以看出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為什么生物膜表現出這樣的特性?
進一步思考:還有更好的材料做細胞膜嗎?
引出本節內容生物膜的具體結構
創設情境:
時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紀末,讓學生思考如果他們是當時的科學家,他們首先會怎樣來探究?同時指出,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還不能親眼看到生物膜。那么,通過什么辦法進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導學生看教材,讓學生明白當時科學家是從生理功能入手來探究的。通過實驗觀察,科學家才有嚴謹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這一假說,提示學生:科學探究過程中作出假設后的步驟是什么(通過實驗來驗證假設),從而進入下面的學習,由于技術的進步,對細胞膜提取和分離,并通過化學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從而證明了前面的假說是正確的。
引導學生思考在驗證假設的實驗得出結論后的下一個步驟是什么?
小組分享學生繪制的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圖,討論細胞膜的選材
討論交流,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閱讀教材,猜想、討論
思考如果他們是當時的科學家對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會提出什么新的問題進一步探究呢?
引起學生對生物膜結構探究的興趣
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來探究新課的內容,并加深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的了解
了解假說是怎樣提出的,以及提出假設后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新課學習
新課學習
總結提高 課堂練習
介紹脂質的探究,先介紹科學家的實驗,提取紅細胞的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同時介紹磷脂的結構,并舉例說明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這個現象。
介紹蛋白質的探究,先介紹由于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細胞膜,提出蛋白質—脂質—蛋白質的模型,但這一模型將生物膜描述為靜態的結構。引導學生思考變形蟲為什么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相適應嗎?
質疑:這一模型解釋不了膜的許多生理功能,如變形蟲的變形運動等,因此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與功能統一,假設不完全成立,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完善,由于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家發現,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鋪在脂質表面,有的蛋白質是鑲嵌在脂質雙分子層中。并通過實驗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引導學生總結在探究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中,運用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進一步驗證完善,不斷發展。
說明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指導學生在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和想象,加深對流動鑲嵌模型內容的理解,同時,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進一步發展。
最后,歸納總結知識、方法、態度價值觀的體會
傾聽,思考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閱讀教材資料,思考變形蟲為什么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是否相適應?
閱讀教材資料,了解膜的流動性
小組合作嘗試構建生物膜模型,并交流分享
學生交流分享本節收獲
反饋練習
學會提出假說
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了解技術進步對科學研究發展的作用
加深對流動性這一結構的理解為第三節的學習作準備
高二生物學習教案大全(精選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 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循環、排泄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系,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于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了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里的氣體
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后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于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后,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難點: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組織細胞里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發現并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系,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并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后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于記憶。
四、教學程序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
環節教 學 過 程設 計 意 圖
引言1、 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 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系自己的身體,聯系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 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系。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系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致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么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匯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并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高二生物學習教案大全(精選篇6)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本節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塊三《穩態與環境》中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二節的內容。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策略、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習題設計等七個方面來簡要談一下我對這節內容的構思和設計,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一節課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概念、過程、特點及研究意義四部分內容,在教材內容的設計上首先由能量流動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動的方法:由個體→群體→系統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發現科學規律的能力。在學生揭示能量流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桑基魚塘、草原放牧兩個實例分析,使學生切身體驗生態學規律與現實生活及生產實踐的密切聯系,自覺樹立生態學觀點,遵循生態學規律,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努力。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整個高中生物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陳代謝、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等知識為基礎,同時又是學生鞏固生態系統結構,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以及生態系統等知識的基礎,它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是重點和難點。
(二)課程標準內容
分析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
(三)考綱要求
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Ⅱ)
(四)教學目標
為落實課程標準內容,結合本節教材內容設計及高中二年級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心理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及特點
2.在運用能量流動規律進行實例分析的基礎上,歸納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能力目標:
1.能從整體水平對生態系統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統分析,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判斷的思維能力。
2.應用能量流動的規律進行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釋,并能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注農業的發展和生態農業的建設,注重生態學觀點的培養。
2.認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觀點,養成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五)重難點及其突破
1.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系統,這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
(2)指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推理的思維能力以及學習用準確語言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的過程。
(3)研究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一方面可以鞏固前面學習的食物鏈、食物網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為研究生態系統的目的——更好地服務于人類自身(調節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礎,教育學生樹立生態學觀點,自覺堅持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原理。
基于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現實生活的需要,確定了以上教學的重點。
2.難點及其突破策略
難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難在能量流動比較抽象和學生缺少揭示規律的方法。針對這一難點主要采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用由局部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能量流動過程,歸納能量流動的特點。
在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時,先由一個個體的能量輸入、儲存、轉化和散失途徑分析,逐步種群、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最終歸納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在能量流動的特點的教學中,先由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測,然后以賽達泊格湖能量為例定量分析,最終得出能量流動的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
2.設計合理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小組的合作進行推理探究,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師生互動,共同探究規律。
在學生完成能量流動概念學習之后,教師提出問題:一個個體的能量如何輸入儲存和散失?一個種群呢?引導學生進行教材的學習和思考;接著提出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是如何流動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小組探究:第一營養級的能量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第二營養級呢?在小組探究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歸納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歸納:①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是什么?②如何輸入?③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④能量在各個營養級的來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動的起點和渠道?通過探究和師生互動準確掌握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
在解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能量流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你能總結出什么規律?”通過小組合作,最終歸納出能能量流動的規律。
3.重視聯系實際,鞏固規律,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生歸納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鏈長度一般只有4-5級?”“魯賓遜荒島生存策略”等實例分析,既鞏固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分析實例的同時,體驗了生活實際中的科學規律,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發現規律、運用規律、揭示事物本質的科學探究_,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授課對象為高二年級學生,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已經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通過高一年級的學習已經養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且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邏輯推理能力;從學生的知識水平來看,學生通過初、高中學習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傳遞,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學學習中,已學習了儲存能量的物質、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等內容,這些都是理解本節內容的基礎。
三、教學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為學習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體等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加工信息、推理判斷、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思考、合作、探究、歸納,教師啟發引導、歸納、拓展延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落實課堂教學目標。在樂學氛圍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直觀性,條理性、動態性、高效性等優點,設計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
四、學法指導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由現象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并運用規律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去分析問題、揭示問題,方法很重要。本節內容教學中教師重在指導學生掌握由個別→一般,由局部→系統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規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時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進行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重要途徑之一。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1.問題探討、設疑激趣
2.理解概念、問題引導,學生由個體→種群→營養級→生態系統逐步進行能量流動分析。
3.小組探討交流,師生共同歸綱總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
4.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能量流動,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共同歸納能量流動特點并探究其表示形式。
5.實例分析,運用能量流動的規律。
6.小組探討實例、歸納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7.課堂小結
(二)本節課教學的設計思路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導誘,使學生樂學、會學、學有所獲是本節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
本節課一開始通過問題探討,使學生置身其中;與生存挑戰相聯系,激發學生求知_。自覺主動投入本節課的學習。
接著通過教師問題引導,指導學生進行能量流動的分析,在學生學習活動中,學會由個體→群體→系統的分析方法。然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小組交流探究,師生共同總結出能量流動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做出定性推測:能量有逐級遞減的趨勢。
教師進一步提出這一推測的準確性有待驗證,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_。教師因勢利導轉入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的能量流動,通過定量分析和小組的交流探究歸納出能量流動的規律。
學生沉浸在發現規律的快樂中,教師趁熱打鐵引入實例分析,使學生在分析實例中體驗規律應用的快樂進而加深對規律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農田生態系統與桑基魚塘,以及小組變流如何更好的進行草原放牧,嘗試將所學知識運用于新情景中,解決實際問題、理解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突出學生由現象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發現規律的教學思路,容易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的幾個注意點
1.注意區分攝入量和同化量
2.在講能量金字塔時要避免學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識鞏固不牢時,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擾,暫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區分提高能量利用率與提高能量傳遞效率不同。
六、板書設計
為突出重點,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知識體系。板書設計如下: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一、能量流動的概念三、能量流動的特點
輸入傳遞、轉化、散失1.特點
二、能量流動的過程單向流動
1.來源逐級遞減
2.起點2.表現形式
3.渠道能量金字塔
4.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四、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5.各個營養級能量來源1.效利用
6.各個營養級能量的去路2.持續高效流向對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轉化過程
七、習題設計
1.課堂鞏固練習
旨在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區分易混點
2.課后探究
設計課后探究的目的,在于進一步調動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科學研究的積及性;同時通過開放性試題,拓寬學生思維。
高二生物學習教案大全(精選篇7)
一、拉馬克的進化學說(閱讀教材P110~111)
1.主要觀點
(1)生物來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
(2)進化歷程:由低等到高等。
(3)進化原因: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2.意義
(1)歷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進化學說。
(2)反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奠定了科學生物進化論的基礎。
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閱讀教材P111~113)
1.主要內容
2.對自然選擇學說的評價
(1)自然選擇學說的科學性
(2)自然選擇學說的局限性
三、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展(閱讀教材P113)
1.關于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關于自然選擇的作用等問題的研究,已經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展到以種群為基本單位。
3.形成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重點聚焦
1.在達爾文之前,人們是怎樣看待生物進化的?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要點是什么?
3.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蟻獸是吻部尖長、嘴呈管形、舌可伸縮并富有黏液適于舔食昆蟲的一種哺乳動物。鼴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視力完全退化、營土壤_居生活的另一種哺乳動物。
材料二超級病菌是對幾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的統稱。能在人身上造成膿瘡和毒皰,甚至讓人的肌肉逐漸壞死。這種病菌的可怕之處并不在于它對人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普通殺菌藥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對這種病菌,人們幾乎無藥可用。
1.結合材料,利用拉馬克的觀點解釋下列事實
(1)用進廢退
①食蟻獸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蟻獸的吻部尖長、嘴呈管形、舌可伸縮并富有黏液是其長期伸向土洞舔食螞蟻的結果。
②鼴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長期廢而不用的結果。
(2)獲得性遺傳
①超級細菌的形成:人們經常使用抗生素改變了細菌的生活環境,細菌發生定向性變異,而且逐漸積累和遺傳,從而演化為超級細菌。
②長頸鹿脖子長:草地退化后,長頸鹿只能食用高處的樹葉。由于經常使用頸部,導致頸部越用越長,并將長頸這一性狀遺傳給后代。
2.環境引起的性狀改變不一定遺傳給后代,只有環境使遺傳物質改變進而引起性狀改變時才能傳給后代。
[總結升華]
1.拉馬克進化學說的內容
(1)用進廢退:凡是沒有達到其發展限度的每一種動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續地使用,會逐漸增強,并且發達起來。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經常使用,則會逐漸衰弱,其功能減退,最后導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獲得性遺傳:在環境條件的影響下,一個動物經常使用某種器官或經常不使用某種器官的結果是發展某器官或喪失某器官,這種變異可以通過生殖遺傳給后代。
2.拉馬克進化學說的“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的觀點具有局限性。他過于強調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物種的改變。實際上,如果環境的變化未引起遺傳物質的改變,就不會使生物產生可遺傳的變異。
[對點演練]
1.拉馬克認為生物不斷進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定向變異和定向的自然選擇
B.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C.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D.器官的反復使用
解析:選C拉馬克的觀點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器官經常用就進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這種性狀遺傳給后代。
[共研探究]
根據圖示,結合教材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
(1)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是生物的性狀(表現型)。
(2)對生物的變異起選擇作用的是個體所處的自然環境。
(3)生存斗爭
①類型:包括生物之間的斗爭、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
②意義:生存斗爭對生物的某些個體的生存不利,但對物種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動生物的進化。
③原因:過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資源。
(4)自然選擇的結果: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5)圖乙表示生物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2.自然選擇學說四點內容之間的關系
(1)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劇了生存斗爭。
(2)生物進化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3)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易取得勝利而得以生存,有利變異通過遺傳得以累積和加強,產生適應環境的新類型。
(4)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請利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解釋長頸鹿的形成。
提示:長頸鹿產生的后代數量超過了環境的承受能力(過度繁殖),導致現有食物不能滿足所有個體的需要(生存斗爭),又因個體間有頸長和頸短的差異(遺傳變異),頸長的能吃到樹葉而生存下來,頸短的因吃不到樹葉而被淘汰。控制長頸的基因經過逐代積累,最終進化成長頸鹿。
4.達爾文認為生物進化的關鍵是自然選擇。
[總結升華]
1.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解
(1)內容: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和適者生存。
(2)關系圖解:
2.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與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比較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區
別變異變異是不定向的,本來就有,環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決定生物變異的方向變異是定向的,環境和動物的意愿可決定變異的方向
適應
環境有利變異→適者生存
不利變異→不適者被淘汰環境和動物的意愿決定的變異都適應環境
進化
方向自然選擇決定生物自身決定
聯系承認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即由簡單→復雜,由低等→高等進化,且都是“漸變”的結果
【易錯易混】
(1)自然選擇和變異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變異為自然選擇提供材料,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2)達爾文進化論以生物個體為研究對象。
[對點演練]
2.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正確理解是()
①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適應性的變異②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③變異是不定向的④變異是定向的⑤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遺傳積累可能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A.②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④D.①③⑤
解析:選B影響生物變異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變異是隨機的、不定向的。
1.下列敘述中哪一項不是拉馬克的觀點()
A.生物的種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
B.生物的種類從古到今是一樣的
C.環境的變化使生物出現新的性狀,并且將這些性狀傳給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發達與否取決于用與不用
解析:選B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創的,也不是不變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生物的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所致。
2.下列有關進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A.各種生物都有強大的繁殖力
B.生存斗爭造成多數個體死亡,少數生存
C.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變異朝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進行,通過遺傳逐漸積累
解析:選D變異是不定向的。有利變異(適應環境的變異)通過自然選擇被保留下來,并可以通過遺傳逐代積累,而不利變異則被淘汰。
3.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論述,不符合達爾文學說基本觀點的是()
A.遺傳和變異是自然選擇發生作用的基礎
B.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C.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積累,就可能產生出新的物種類型
D.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定向變異,以適應變化的環境
解析:選D自然選擇學說認為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因,變異是不定向的,為進化提供原材料。通過自然選擇,不利的變異被淘汰,有利的變異被保存,并通過遺傳積累起來,然后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4.如圖表示達爾文對現代長頸鹿進化形成過程的解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長頸鹿祖先過度繁殖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長頸鹿的頸和前肢的長短各異,這表明生物變異是________。變異提供生物進化的__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時期,有的個體能吃到高處食物而活下來,有的個體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這個過程叫_________,它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的。生存斗爭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適應有雙重含義:一是生物體的________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過程。適應是____________的結果。
解析: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自然選擇總是選擇有利于生存的變異,淘汰不利于生存的變異,所以,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適應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狀與環境相適應,適應是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適應環境的性狀的過程,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答案:(1)后代數目超過環境承受的能力不定向的原材料(2)自然選擇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3)性狀改造自己形成適合環境的性狀自然選擇
【基礎題組】
1.按照拉馬克的觀點,現代食蟻獸舌頭細長的原因是()
A.用進廢退B.適應性變異
C.自然選擇的結果D.定向變異的結果
解析:選A拉馬克的觀點是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
2.1937年,有人把原產丹麥和德國的白三葉草移到瑞典栽培,這里的氣候比較寒冷。最初白三葉草莖、葉的單位面積產量很低,但經過若干年后,產量顯著提高。人們對這一事實做出以下幾點解釋,其中不符合達爾文學說的是()
A.不耐寒的個體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個體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葉草在生長過程中逐漸適應了新的環境
D.這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
解析:選C白三葉草本身存在抗寒個體的變異,環境(氣候比較寒冷)使抗寒個體得以生存并繁衍,從而使耐寒性狀在后代中積累和加強。不耐寒的個體在與無機環境的斗爭中被自然環境淘汰。
3.在下列幾種簡式中,能較確切地說明達爾文進化論的是()
A.遺傳變異→生存斗爭→適者生存
B.環境變化→定向變異→去劣留優
C.生存斗爭→用進廢退→適者生存
D.環境變化→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適者生存
解析:選A在達爾文進化論中,強調了變異是不定向的,生存斗爭是自然選擇的動力,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為爭奪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發達。根據達爾文的觀點,鹿角發達的原因是()
A.鹿角不發達的個體被淘汰,鹿角發達的個體被保留
B.鹿角因經常使用而發達
C.鹿角的變異朝著有利于生存的方向發展
D.雄鹿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發達
解析:選A達爾文的觀點認為,雄鹿的鹿角存在發達和不發達的變異,雄鹿之間為爭奪配偶要進行生存斗爭,有發達鹿角的個體能夠得到配偶,并把這種變異遺傳下去,沒有發達鹿角的個體因爭奪不到配偶,其變異就很難遺傳下去,經過一代代的進化,就形成了如今有發達鹿角的雄鹿。
5.由于蟹類的捕食,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人工選擇B.適者生存
C.用進廢退D.定向變異
解析:選B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說明具有較厚外殼的蝸牛能適應其生活環境。
6.人工選擇能選育出新品種,自然選擇能形成新物種,其共同的選擇基礎是()
A.生物都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著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C.生物都在進行生存斗爭
D.人和自然界的選擇力量
解析:選B選擇的基礎是生物之間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是由遺傳和變異產生的。
7.如圖所示,理論值與實際生存個體數差別很大,其原因可用達爾文的什么理論解釋()
A.過度繁殖B.生存斗爭
C.遺傳變異D.適者生存
解析:選B從坐標圖中可看出,生物個體實際值小于理論值,這是因為一部分個體在生存斗爭中被淘汰。
8.關于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拉馬克進化學說的區別,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環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變異
B.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不定向的變異是由動物的意愿決定的
C.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變異后就能適應環境
D.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生物通過變異適應環境
解析:選D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變異是自然界始終存在的,且變異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變異才能適應環境,A、C錯誤。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生物可根據自己的意愿產生適應環境的變異,變異是定向的,B錯誤。
【能力題組】
9.家雞起源于原雞,現在的家雞年產卵量可達260個以上,而原雞的年產卵量僅為12個。下列與此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雞在食物充足的飼養條件下產卵量逐漸增加,并將此變異遺傳下去
B.發生了遺傳物質變化的雞蛋,孵化出了產卵量高的雞,并經人工選擇保留下來
C.人工飼養條件能夠滿足原雞多產卵的營養需求,從而使其產卵量增加
D.家雞的起源可以證明,生存環境的變化可導致生物性狀的改變
解析:選B原雞在食物充足的飼養條件下產卵多,該變異是由環境條件變化引起的不可遺傳的變異;現在的家雞產卵量高,是由于原雞產生了遺傳物質變化的受精卵,孵化出產卵量高的雞,被人工選擇保留下來。
10.某海島上生活著一種昆蟲,經調查,該昆蟲翅的長度和個體數量的關系如圖所示。后來該海島上經常刮大風,若干年后再進行調查,你認為最能代表此時情況的曲線圖是()
解析:選B海島上經常刮大風,該昆蟲的長翅個體比短翅個體更容易被海風吹到海里,在這種情況下,長翅個體不適應環境,數量變少,短翅個體數量增加。
11.在蔬菜的生產中長期使用某種殺蟲劑,其結果是()
A.殺蟲劑誘發了害蟲抗藥性基因的產生,使害蟲的抗藥性增強
B.殺蟲劑對害蟲具有選擇作用,使抗藥性害蟲的數量增加
C.殺蟲劑能誘導害蟲分解藥物的基因大量表達
D.害蟲全部消失,最終導致某些害蟲的物種滅絕
解析:選B由于基因突變,害蟲群體中存在著能抵抗殺蟲劑的變異個體,當使用某種殺蟲劑后,絕大多數害蟲被殺死,少數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下來并繁殖;具有抗藥性的害蟲大量繁殖后,再用該種殺蟲劑,會有比以前更多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因此,殺蟲劑對害蟲起到定向選擇的作用。
12.下列說法符合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是()
①食蟻獸的舌頭變得細長,是食蟻獸長期舔食螞蟻的結果②比目魚的雙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長期臥伏于海底的結果③長頸鹿經常努力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的葉子,因此頸和前肢都變得很長④鼴鼠由于長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縮、退化⑤病菌抗藥性的不斷增強是抗生素對病菌的抗藥性變異定向選擇并逐漸積累的結果
A.①②③B.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解析:選C拉馬克關于生物進化原因的兩個觀點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即動物的器官越用越發達,如果器官廢而不用,就會造成形態上的退化,并且拉馬克認為通過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可以遺傳給后代。①②③均為“用進”的實例,④為“廢退”的實例,⑤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觀點。
13.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狼的進化過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類型的個體,如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這說明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而這一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
(2)隨著環境的變化,食物越來越少,跑得快、兇猛的狼才能有機會獲得食物,生存下去,否則就會被淘汰。這樣,食物、環境對狼的進化起了________作用,而這種作用是________的,它決定著生物進化的________。
(3)有利的變異經過________,最終形成現代狼的快速奔跑和兇殘的特征。促進狼進化的動力是________。
解析: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自然選擇總是選擇有利于生存的變異,淘汰不利于生存的變異,所以,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
答案:(1)變異不定向遺傳變異(2)選擇定向方向(3)逐代積累生存斗爭
14.如圖為對一塊甲蟲成災的農田使用兩種殺蟲劑的實驗結果,試分析:
(1)曲線回升是通過____________之間的________來實現的。
(2)殺蟲劑的使用對甲蟲起了________作用,這種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結果導致甲蟲的抗藥性________(填“增強”或“減弱”)。
(3)根據以上分析,使用殺蟲劑治蟲的缺點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針對這些缺點,你認為消滅甲蟲應采用什么方法較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使用這兩種殺蟲劑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蟲的種群密度都明顯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會增加,說明殺蟲劑的使用沒有殺死有抗藥能力的甲蟲,而這部分有抗藥能力的甲蟲大量繁殖導致種群密度回升。
答案:(1)甲蟲與殺蟲劑生存斗爭(2)選擇定向增強(3)①使具有抗藥性害蟲的比例上升②對環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等
15.檢測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的藥敏程度的實驗方法為:將含有一定濃度不同抗生素的濾紙片放置在已接種被檢菌的固體培養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圍擴散,如果抑制生長,則在濾紙片周圍出現抑菌圈(圖中里面的圈),檢測結果如圖所示。
(1)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圖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養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對該細菌進行處理,并測定細菌數量變化,如圖所示:
①向培養基中加抗生素的時刻為________點。
②細菌種群的進化是定向的,而變異是________,細菌的抗藥性產生在環境變化之______(填“前”“中”或“后”)。
③抗生素對細菌變異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________。
④盡管有抗藥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細菌種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衡量實驗結果的指標即對實驗結果的表述。本實驗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細菌的生長來表述實驗結果的,即通過抑菌圈的大小來確定殺菌能力。(2)抑菌圈越大殺菌能力越強。(3)①抗生素會使細菌中不具抗性的個體大量死亡,所以b點是使用抗生素的起點。②變異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選擇下進化是定向的,使用該抗生素后,題圖中細菌數量并未降到0,說明細菌的抗藥性在環境變化之前就已經產生了。③自然選擇是性狀的選擇者,而不是誘導者。④在細菌種群中,含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只占少數。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①b②不定向的前③選擇④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占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