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改寫長恨歌作文
在寫改寫作文時,大家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適當借助聯想,但不能脫離原著中心思想。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九年級上冊學習改寫長恨歌作文【七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九年級改寫長恨歌作文(精選篇1)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并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該詩對后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核麄兊膼矍楸蛔约横劤傻呐褋y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著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并不拘泥于歷史,而是借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回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回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于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復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全篇分為三部分:開篇至“驚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詩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來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生活,并講述了由此帶來的荒政亂國的情形及安史之亂的'爆發;第二部分從“九重城闕煙塵生”到“魂魄不曾來入夢”,共四十二句,寫楊貴妃在馬嵬驛兵變中被殺,以及此后唐玄宗對她的思念; “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結尾,是全詩的最后一部分,講道士幫唐玄宗到仙山尋找楊貴妃。
這是一首著名的長篇敘事詩,以“長恨”為中心,生動地描繪了唐玄宗、楊貴妃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及悲劇結局。其中相當復雜的情節,只用精練的幾句話就交代過去,而著力在情的渲染。詩人從反思的角度寫出了造成悲劇的原因,但對悲劇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全詩寫得婉轉細膩,卻不失雍容華貴,沒有半點纖巧之病。明明是悲劇,卻又那樣超脫,實為浪漫與古典兼備的絕妙典型。讀后令人蕩氣回腸,不愧為千古絕唱。
關于《長恨歌》的主題,歷來有爭論?;蛟慌小皾h皇重色”誤國;或云歌詠李楊愛情;或云二者兼有之。然而文學作品的價值并不止于“主題”。從作者創作意圖來看,《長恨歌》即“歌長恨”,歌詠愛的長恨。白居易自言“一篇長恨有風情”(《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末戲贈元九李十二》),說明作者是為歌“風情”而作此詩。詩分四段,先寫熱戀情景,突出楊氏之美和玄宗對她的迷戀,對玄宗因貪戀女色而誤國事有所譏諷。次寫兵變妃死,悲劇鑄成,玄宗腸斷。這是悲歡榮辱極端對比的寫法。再寫物是人非及刻骨銘心的無望思念。最后寫天人永隔之長恨。如此由樂而悲而思而恨,構成全詩的感情脈絡,其間因果關系密切而分明。
九年級改寫長恨歌作文(精選篇2)
——相見無言,唯有淚千行
叛軍被消滅了,全軍振奮,我命令部隊沿著出逃的路線返回都城。
在經過馬嵬坡時,已找不到當年我們生離死別的地方了。我已經完完全全失去了玉環,就連她最后一點氣息都已徹底消失。我完全徹底地絕望了。
回到都城,回到皇宮,梨園落花、春風桃李、秋雨梧桐、滿街落花、庭前細流……都沒有生的氣息了。因為在這里,沒有了你——風華絕代的玉環的氣息了。
時間流逝,一切老去,我不再關心國事,也不再修養人生,流螢寸光、青燈孤影、夜半鐘聲、落日黃昏,我過著沒有自己的生活。
一個道士告訴我,你不在天堂,也不在地府,而是在虛無縹緲的仙山上。
道士把我的靈魂帶到這個虛無的空間里。玉環在仙境里叫太真。后來我想,太真就太不現實了,不過我倒是寧可信其有的。
在仙境里看到你的那一瞬間,一切彷佛又回到了從前,回到了過去,不同的是,我們都沒有說話——因為我們都早已淚流滿面,相對無言。
長恨悲歌
——此恨綿綿無絕期
我終于看到你了,玉環!看到你半偏云鬢,花冠不整,滿面淚痕地跑下堂來迎接我的使臣;看到你無言地下望人寰,取出我送你的釵鈿分出一股讓使臣交給我作為信物;看到你再三地叮囑使臣,轉告我不要忘了那年長生殿里我們曾經的定下的誓言:在天,我們作比翼鳥;在地,我們是連理枝;天地總有窮盡的時候,我們的愛情永不會消滅!
我明白了,我終于找到你了,在我心中復活的你!
九年級改寫長恨歌作文(精選篇3)
兩情相悅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我,李隆基,大唐中期一國之君,自小生長在皇宮深處,環佩叮當,綠肥紅瘦,自小就見得多了。所以,在我成為一國之君之前和即位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對身邊的女人沒什么興趣。所謂的“愛情”在我這個可以呼風喚雨、主宰世間命運的強大君主心中是一片空白和不盡的遺憾。
在楊玉環沒有闖進我生活的時候,我的生命既空虛又充實。空虛,因為沒有愛情的滋潤;充實,卻又是為了彌補我空虛的生命。家國大事,修身養性,我都做得很好。我是把盛唐的發展推到頂峰的君主。我有魄力、有膽識,琴棋書畫精通,天文地理全知,有經天緯地之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可是,我總覺得生命中還缺點什么。
直到楊玉環出現在我的面前。那一刻,我心悸動,一種本能的呼喊聲仿佛要穿透我的身軀噴涌而出!
從華清池出來,可以更清楚地看見玉環了。她的肌膚光潔、細嫩、柔滑,有如凝脂,鬢發如云,面如芙蓉,細眉如柳,身姿窈窕,步伐慵懶,讓人憐愛。當然,最讓我著迷的是她的笑,無論是輕笑、淺笑還是開心的笑,都會讓我忘記自己,甚至是忘記整個世界。
在擁有了玉環之后,總在抱怨春宵苦短的我已經很多天沒上早朝了,也的確是任用了玉環的家族成員擔任了重要官職……我錯了嗎?是玉環讓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是她給了我生命的動力和激情。為了她,我可以用自己甚至是天下人的利益來換取我們的快樂。沒有了她,我將是一具行尸走肉,永無生機。
九年級改寫長恨歌作文(精選篇4)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美好的事物終究沒有長久,這好像是一條真理。
我與玉環的愛情過于美好。人妒、天妒,人心難測,天情已老。
太長太久的時間疏于朝政。朝廷內部勾心斗角、四分五裂,朝外的野心人士亦是厲兵秣馬,韜光養晦。最具野心的安祿山、史思明終于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叛變。京城的軍隊,由于長期的享樂和缺乏管理訓練,變得沒有絲毫戰斗力。萬般無奈之下,皇室踏上逃亡之路。
一路上,無論是士兵還是宦官大臣,都在抱怨這次禍亂讓他們損失了自己的基業和安定幸福的生活。玉師,矛盾出現了。他們將這一切禍亂的根源推到了我和玉環身上,并威脅我:如果不處死楊玉環,他們會奮起倒戈,推翻我李家王朝的百年基業!
在自我和外界的各種矛盾沖突中,個人的能力和力量顯得是那么弱小。萬般無奈之下,我低下了自己高貴的頭顱。憤怒的士兵們在我的馬前縊死了玉環。我雙手掩面,淚水沿著指縫如流水而下。依稀模糊的淚光中,玉環哀怨的眼神讓我的心都破碎了,也把我全身所以的精神給掏空了。那曾經如同芙蓉的面龐如今扭曲了,滿臉笑意卻被瞬間打斷而僵硬地凝固著,絲絲血色被我身前的白馬映襯,使我不由自主地暈眩了……
無光的月色、凄清的月、滿天的迷霧,以及浸滿我哀思的馬鈴聲……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我背叛了我的愛情,我的玉環此生已經消逝,也好像是在斷言我的生命將止歇于此。
九年級改寫長恨歌作文(精選篇5)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落葉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贝德涞奈嗤┤~,勾起綿綿長恨。
一個是重色輕國的君王,一個是嬌媚恃寵的妃子。云鬢花顏,芙蓉暖帳,曾經鑄就了一段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自古君王迷色誤國,愛江山更愛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時,安史之亂,六軍不發,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楊貴妃的死換得蒼生性命。西南路上,悲涼秋景,馬嵬坡生死離別,無邊落木蕭蕭下,香銷玉隕。
長恨啊!為國之君,身不由己,不忍割愛卻又欲救不得,“血淚相和流”是那沒完沒了的恨。蜀地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后睹物思人,白日傷情夜難眠,朝思暮想不復返。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蕩氣回腸。真切的酸楚愁慘,夢中的“悠悠生死別經年”是那動人心魄的恨。
行宮月色,夜雨鈴聲,蕭條衰敗,落葉有情。上天入地,蓬萊仙境,含情凝睇,梨花帶雨。拖物寄詞,重申前誓,七七相會,比翼連枝,此情此恨,了無絕期。
曾經甜蜜的愛情如流星,閃過瞬間的美麗。吹落的梧桐葉,從高高的枝頭掉下。從枝頭到樹根,從完美到毀滅。也許李隆基本不該為大唐天子。一個貧民百姓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白頭偕老,又有誰會橫加阻攔呢?或者李隆基不是貪圖享受的酒色之徒,楊貴妃也不是個好玩的女子,又哪里會有六軍不發,馬前死呢?既然是一國之君,就要以江山為重,社稷為大,否則到頭來只會陪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身為天子也有致命的無奈與遺憾。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成全了一面總還有另一面讓自己心痛啊!
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人們已談得很多,本文作者另辟蹊徑,從落葉梧桐下筆,通過寂寞凄苦的梧桐意象,顯現愛情悲劇的長恨,此情難了,此恨難消。作者擅長敘述、抒情,善于取材,語言也很唯美,但文章內容還嫌不夠豐滿。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開頭一句很巧妙的引出了這段令人贊嘆又令人遺憾的歷史。“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這句平淡的話引出了楊玉環這個看似普通大家閨秀的女子?!盎仨恍Π倜纳鶎m粉黛無顏色”鮮明的表現出楊玉環脫俗的魅力,她的一舉一動是那樣的動人,使所有宮中的妃子都為之黯然失色,同時也為后面的隱患埋下了一個不可忽略的伏筆?!按合?,不早朝,侍宴,春游”,無一不表現出作者的痛惜,由于唐明皇過度的寵愛玉環,導致國政荒廢,宮里宮外鶯歌燕舞,百官整日只知尋歡作樂,也為唐朝的衰敗埋下了導火索。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出乎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終于發生了-----安史之亂。各地烽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衰敗的'唐朝,在這次戰爭中練練敗退,六軍被迫停留在馬嵬坡,面對唐明皇和楊貴妃,將士的激動之情是難以容忍的。在軍諫之下,唐明皇悲傷的`望著那位曾經深愛的女子?!熬跹诿婢炔坏?,回看血淚相和流”??粗癍h被軍士推出去的時候,他心中是如此的無奈卻又焦急。可看著軍士激動的情緒,自己沒有能力去撫慰??粗约浩扑榈纳胶?,自己卻沒有能力挽回。他只能仰望著天空,默許了軍士,然后獨自一人默默地流淚。
終于,安史之亂結束了,宮中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景色依然是不變的景色,可是賞景的人卻已離去,“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我們讀出了唐明皇心中那股難以言喻的心痛。
“云髻,花冠,仙袂,霓裳”描繪出一種仙境的生活,在那里,人不需要受到任何拘束,此時的“玉環”雖然依舊有著傾城的容貌,不過臉色卻較之以前已顯憔悴。內心思念著明皇,卻音容相隔在2個不同的世界?!拔▽⑴f物表深情,合金釵寄將去”。睹物思人,這估計是十分悲傷的事吧。所有的思念,只能寄托于小小的物品上。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2句話不僅寫出了對國家衰敗的惋惜,也寫出了對唐明皇和楊玉環愛情的惋惜。雖然我痛恨唐明皇沉迷女色,荒廢江山,導致一代王朝從此湮沒。但我同時也為唐明皇和楊玉環至死不渝,純真的愛情所有感動。
長恨歌,讓我讀出了一個別樣的恨,一首不會逝去的歌 !
九年級改寫長恨歌作文(精選篇6)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沒讀過此詩,此句去聽得早。翻版《西游記》――《齊天大圣》中,豬八戒更是以“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綿綿無絕期”來表達因思慕嫦娥而有的恨??上夷菚r只是笑,嘲笑老豬的癡,也嘲笑那個叫做“感情”的東西。而讀罷《長恨歌》,方曉此恨。
此詩開始就以“不早朝”,“夜專夜”等詞反映了“樂”,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后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荒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這正是男女主人公之所以“長恨”原因。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馬嵬坡楊貴妃之死,詩人刻畫和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具體形象的表現出來了。可以說“死別”是“長恨”之始。
唐玄宗奔蜀,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后,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夜思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痹娭链耍褜ⅰ伴L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了。
詩的結尾,詩人借助想象,構思了一個嫵媚的仙境,通過成仙之后的楊太真對唐玄宗的思念,對“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追求,對“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想見”的信念,表現了她對人間愛情的堅貞和延續,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長恨”情感迸發到頂點。
“短樂”換來的“長恨”是多么不值得,所以我們得慎重一點兒。
九年級改寫長恨歌作文(精選篇7)
我似乎總是在寫一些總結性的東西,例如:電影觀后感、書籍讀后感、事件評論等等。難道我是一個喜歡說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談耳。
《長恨歌》,這本書讀了將近一個月,但是從朋友處借來已有半年之久。遲遲沒有讀起來,是因為這小說開頭過于怪異,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講上海的.瑣碎,沒有丁點兒故事情節,直到有時間耐著性子讀下去才發覺它的與眾不同、別具一格。
整個小說開始的幾個小章節里,作者用盡繡花針般的筆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瑣碎來了個淋漓盡致的展示。這展示還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電子顯微鏡來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個女人,作者以這女人身上的一個毛孔為基本出發點,向讀者做一種讓人感覺深入骨髓后再無法深入的介紹。王安憶只是白描,光這白描就已經讓人覺得勢不可擋,喘不過氣。
漸漸的故事才在舊上海農堂里的諸多瑣碎中蔓延開來。
《長》覺得是個悲劇,電影版的沒看過,不知道是不是悲劇的調調。上海的農堂里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愛情,凄迷哀怨的味道揮之不散?!痘幽耆A》就是例證。
《長》寫的是愛情還是一個女人?似乎兩者本是不可分離的,寫愛情離不開女人,寫女人不寫愛情也塑造不起來一個完整的女人。王琦瑤的悲劇是由于過于依賴的愛情造成的。雖然她看起來總是特別的獨立,可這獨立總是伴隨著一個又一個可依靠的愛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誕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隨一波又一波人的離開,自己的生活內容一茬接一茬的改變。
王琦瑤憑借選美一舉成名,而往后的生命軌跡也就由此確定,可以說,選美是個轉折點,沒有這個轉折點,以后的事情都不會發生。這是一連串因果反應鏈的第一節,也是決定性的一節。這樣的轉折點,在每一個人的一生當中都存在。也許某一個選擇就決定了將來要走怎樣的路,遇到怎樣的人,發生怎樣的事。其實,之后的遇見都事偶然,無論對方是誰,彼此發生怎樣的糾纏都只是在轉折點之后,走上另一條路之后必然發生的事情當中的一個偶然。彼此都是偶然,他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偶然碰在一起,都與之前某一個決定性的選擇有關。
雖然王安憶不是要講偶然,但這偶然也是生活中的道理。
當王琦瑤明白很多生活的道理之時已是春光不再之時。然而有些非比尋常經歷的人都具有一些常人不及的智慧,她就是憑這智慧在已經不再青春的年紀里青春了一兩把。只是后來的青春似乎更深沉、更沉重。
紅顏薄命,雖然王琦瑤死時已經紅顏不再,說薄命也有牽強,但只因她死的太突然,太覺有普遍性所以還是要用了這個詞來形容。
有誰知道當時有多少個王琦瑤,又有多少個人如王琦瑤一樣死去呢。
王琦瑤就是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開始的時候,人們為那旖旎的漣漪歡呼吶喊,待到風平波息時,所有人轉身離去,她則石落水底。
王安回憶講的是故事,能從故事里看到什么,只有看了才知道。